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
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

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天津
  • 出版时间: 2012-09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杂志社;南开大学

会议文集: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中国财政支出具有生产性且偏向投资建设性支出,本文采用SVAR方法得到财政支出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影响就业的经验事实:政府生产性支出增加能够促进就业,但是促进就业的有效性依赖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表现在增加政府投资性支出可以刺激就业,而增加服务性支出则抑制就业。基于政府生产性支出的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上述事实,政府支出影响就业的程度依赖于政府支出生产性的大小和财政支出结构偏向。中国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分析表明,政府投资性支出通过生产性效应、投资流动性约束和价格粘性等渠道刺激就业;然而,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和体制转轨阶段,增加政府服务性支出将导致结构性劳动替代,从而抑制就业;税收则主要通过财富效应和流动性约束效应影响劳动者的工作意愿,实际就业水平的提高还需依赖企业用工需求的增加。
  • 摘要:中国渐进式市场化改革和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的现实背景,为深入探寻经济发展和收入差距背后的经济规律,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研究线索。通过引入专业化分工和交易成本,本文构建了超边际分析视角下地区收入差距的理论模型,揭示了经济系统中分工演进与制度环境影响下交易效率之间的逻辑关系,数值模拟进一步表明不同的交易效率演变路径是引致地区之间收入差距发展变化的重要原因。因此,强调交易制度的重要性,努力改善落后地区的市场化交易环境,是缩小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
  • 摘要:本文运用2008年农村住户调查数据,分析农村中老年剩余劳动力本地就业和外出就业的影响因素,并在考虑就业区域选择偏差的基础上,分析农民在不同地域就业的收入差异。结果表明,年龄、教育、健康、培训、以前的迁移经历等因素会影响农民外出就业。考虑就业区域的选择偏差和劳动者的不可观测特征后,外出就业(无论是本省流动还是跨省流动)的收入显著高于在本地就业的收入,这说明对于低技能的农村中老年劳动力来说,外出就业仍可获得可观的收益,但一些制度约束使得他们的外出意愿下降。结合近年来"民工荒"和一些农民工返乡现象,以及刘易斯转折点是否到来的讨论,论文给出政策含义。
  • 摘要:本文从初始财产与内在能力匹配的视角研究中国的居民收入差异的决定。在初始财产与内在能力双重异质性前提下,本文证明劳动供给内生的代表性消费者理论成立,且财产与能力的匹配决定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的关系。数值校准的结果表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一种正向匹配的改革;财产与能力匹配的相关系数从20世纪80年代的0.44下降至90年代以来的0.166,同时,匹配不平等对中国收入不平等的解释能力从26.8%下降至8.1%;中国经济目前运行在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正相关的均衡路径上;10%的财产比例税率可以使2006年我国收入不平等标准差下降2.47%。
  • 摘要:由于借款人还款决策存在策略互补性,小额信贷公司面临恐慌性逃债问题。借助惩罚承诺与合适的融资结构安排,小额信贷公司可以缓解恐慌性逃债。本文在全局博弈的框架下对此展开了研究并发现:(1)小额信贷公司存在约定过高的惩罚力度的激励,而过高的惩罚承诺会降低小额信贷公司实际执行惩罚承诺的可信度,加剧恐慌性逃债;(2)小额信贷公司私人最优的资本充足率低于社会最优水平,政府对小额信贷公司的资本充足率进行监管有其存在必要性;(3)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可以降低小额信贷公司约定的惩罚力度,从而增强惩罚承诺的可信度,缓解恐慌性逃债。基于本文的模型,就缓解恐慌性逃债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 摘要:本文建立了一个两国的国际经济周期模型,分析不同类别的商品贸易对跨国经济协动性的影响。文章的理论模型和实证检验表明,消费品贸易的规模越大,两国的经济协动性越低,消费品的替代弹性越大,在同样的消费品贸易规模变动下,经济的协动性下降幅度越大;生产品贸易的规模越大,两国的经济协同程度越高;进口的生产品与本国生产要素的替代弹性越大,同样的生产品贸易规模变动下,经济的协动性上升越小。在本文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与东盟贸易往来和货币合作关系提出了新的看法。
  • 摘要:2012年9月22日至23日,由《经济研究》编辑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在南开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银行、南开大学、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3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00多名青年学者汇聚南开园,围绕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微观经济理论与实践、金融理论与实践以及当前中国经济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重点探讨了宏观经济问题的理论与政策;微观经济问题的理论与政策;金融机构、金融危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最后讨论了三农问题、税费改革、房地产问题、环境问题、就业问题、老龄化问题以及城市化问题等当前中国经济热门问题。
  • 摘要:地方官员如何影响地方企业发展?借用地方城市市长更替视角,本文考察2000-2008年277个地区的地方官员更替对辖区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地方官员更替导致辖区企业的投资支出增加,投资效率下降;官员更替频率越大,辖区内企业投资波动率也越大。地方官员更替对辖区内企业投资的影响在国有企业影响尤甚;同时,也受到地方官员的特质影响,如地方官员升迁动机更强以及官员由外地调任会导致这种影响更为显著。本文研究丰富和拓展了政治经济周期与政府干预的相关文献,对进一步理解地方官员干预企业发展有很好的帮助。
  • 摘要:在具有工资粘性和技能分化的背景下,本文探讨了劳动者工资差异的决定方式。分析指出:工资粘性在不同技能劳动力之间确实存在较大差异,劳动力市场上工资粘性的存在显著降低了劳动者工资收入的数量,且各技能层次劳动者技能报酬和工资粘性的交叉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劳动者工资收入分配格局出现了恶化的趋势。通过采用CGSS2006年的调查数据,这里分别对工资粘性、技能分化以及各技能层次差异化的工资粘性对劳动者工资的特征事实进行了归纳。逐步提升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机制,是提高劳动者工资收入并改善劳动者工资分化局面的题中之义。
  • 摘要:本文把中国企业生产率分布与工资分布联系起来,利用1999-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考察了企业生产率水平对工资水平以及生产率差距对工资差距的影响。企业层面的计量结果显示:企业生产率水平是决定工资水平的重要因素;越是人均工资水平高的企业,生产率对工资的影响越大;企业生产率越高,应付工资与实付工资之间的缺口越大,但随着时间推移,生产率对工资缺口变动的效应逐渐减小。行业层面的计量结果表明:随着生产率差距的缩小,企业间工资差距也在缩小,生产率差距对工资差距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 摘要:本文在一个纵向约束模型中考虑销售努力的横向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分析了最优的两部收费(two-part tariff)和转售价格维持(resale price maintenance,RPM)合同的特征,给出了两种纵向约束合同的福利影响及其对反垄断执法的政策含义。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RPM总能给上游企业带来更高的利润。但从社会福利的角度看,两种纵向约束方式下努力水平和最终产品销量的比较取决于横向外部性的大小和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当横向外部性问题更严重时,RPM下努力程度更高,产品销量更高;当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严重时,两部收费下努力程度更高,产品销量更高。因此,反垄断政策在处置RPM问题时需要权衡横向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严重程度。
  • 摘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中国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为此国家应逐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障制度。护理保障制度的精算基础建立在老年人健康状态,特别是长期护理状态的演变轨迹和转移概率模型之上。本文利用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2005年和2008年)数据,运用连续时间齐性Markov过程刻画老年人口健康状态的变化,建立转移概率矩阵模型,考察65岁及以上老人长期护理发生率和健康状态的转移运动,以及影响这些健康变动的因素;并预测需要护理的老年人口规模和老人处于护理状态的时间长度。研究发现,中国老年人护理需求增长迅猛,预计到2016年,中国需要长期护理的老人将超过1000万,约占老年人口的6.7%。女性老人在生存上的相对优势和在维持健康状态上的相对劣势,使得未来需要护理的女性老人数量将达到男性的1.8-2.4倍,而且同年龄、同健康状态的女性老人,在护理状态的生存时间是男性的2倍。因此年老体弱的女性无疑将成为长期护理服务的主要需求者。本研究旨在建立起长期护理发生率等本土化参数,为老年护理保障制度的建设积累基础资料,为政府制定老龄化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 摘要:本文拓展了开放经济中的货币政策模型,重点分析了不完全汇率传递情况下的最优货币政策问题。研究表明,最优货币政策不仅取决于汇率传递的程度,而且还受到经济开放度、货币需求弹性等因素的影响。随着汇率传递程度的增加,最优货币政策对国内生产冲击的反应逐渐增强,汇率的波动幅度也逐渐加大。不完全汇率传递决定了两国相对价格对一价法则的偏离程度,因此福利损失随着汇率传递程度的增加而减少。通过对比分析纳什均衡和合作均衡的情况,发现与PCP、LCP的不同之处是,合作均衡能在汇率不完全传递时改善两国的福利水平。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