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建筑科学>第五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暨论坛
第五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暨论坛

第五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暨论坛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2-10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家协会

会议文集:第五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暨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86条结果
  • 摘要:中国经典建筑彩画是我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亮点,内涵极其丰富,亟待继承、归纳与整理,将其造型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对中国传统古建彩画的分类、格律、不同时期的演变及特征进行梳理,特别分析了其构图和色彩艺术规律,通过对中国经典建筑彩画形式与工艺的研究,将有助于在遗产保护实践中赋予文化与遗产多样性更多的尊重,继承传统并不断拓展彩画的审美内涵进而促进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 摘要:太仓私家园林是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曾经鼎盛一时,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但长期以来一直被学术界所忽视.本文通过对太仓私家园林的历史源流、叠山理水、植物景观、建筑营造等进行论述,总结其基本的风格特征:从历史源流看,太仓私家园林经过宋元始筑私园到明清的鼎盛局面的长期发展,涌现出大量宅园并形成完整发展脉络。作为江南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太仓私家园林的共性是由建筑、假山、水池、花木等各方面要素共同组成的“城市山林”。由于受到其自身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又在很多方面表现出自身鲜明的个性。在造园意匠方面,太仓私家园林各项内容都达到很高艺术水平,意境深远,充分体现太仓古代造园的卓越成就。
  • 摘要:论文从室内设计与天然采光的关系入手,提出了尽量提高窗户高度、调整内部空间平面布局、选择合适的隔断和装修材料等有助于改善室内天然采光效果的方法,为室内设计师改善内部空间的天然采光效果提供了借鉴.
  • 摘要:本文试图对中国传统窗的造型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窗的历史演变,中国传统窗的样式常见的有隔窗、短窗、支摘窗、横风窗、景窗和漏窗等。其上窗棂纹的分类有横竖棂子、拐子纹、菱花纹、冰裂纹,不同的窗棂纹样的寓意不尽相同.它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在设计中既突出强调现代空间简约美,又可以实现传统装饰元素的应用和传统文化意境的表达,化繁为简应该是一种不错的继承方法。
  • 摘要:设计方案旨在保留窑洞的传统特色加入现代的元素,运用现代的手法使其更适合现代人的居住需求,贯彻低碳、环保的理念。此方案设计的一个亮点—对地坑式窑洞蓄水问题的一次尝试。通过窑内渗水槽、蓄水池与出水口的结合.雨水通过多个渗水槽进入蓄水池,再由蓄水池引流到出水口.从而达到窑院内部小的水循环。这样的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蓄水并且达到雨水的再利用。在地坑窑地上南向部分做太阳能电池板的设计,用于室内的土炕取暖以及卫浴用热水、窑洞用电等耗能,使生土地坑式窑洞更加节能环保。窑院内部保留传统的中心式种植方式利用当地特有的苹果、无花果、柿树等地方树种作为中心种植中心在蓄水的基础上做庭院绿化,增加绿化率四周做一米的硬质铺装,方便人行走。传统窑洞采光率很低设计中充分考虑采光问题窑脸部分大面积采用玻璃增加采光率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此外运用传统图案鱼纹.增强区域认同感。墙壁的设计为本方案的设计重点提取陕西传统文化中的剪纸将其图案做镂空镶嵌在生土墙壁上,内部有出水口的设计。
  • 摘要:在历史景观的保护与利用这"顺时代"的大事业中,长沙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政府与开发商联手打造着理想中的"历史空间".本文从历史景观文化与商业价值的角度着眼,结合实例加以论证,较有针对性的探讨了当代长沙历史景观再利用中所存在的问题.文化情感价值与历史景观赋予的新的物质功能之间的平衡是个难点。一方面需要与过去的种种记忆与情感共鸣,另一方面同样需要适应不断发展的现代生活。其实不管是从何种角度来谈历史景观的再利用,重点永远离不开“人文关怀”这个话题。在长沙历史景观商业的整体开发中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基础设施改造的难题.其中特别以公共服务设施和道路交通改造为典型。以太平街为例,外围交通无法保证应有的交通方便性,没有考虑街区主要入口停车场的设置,停车杂乱无章,部分基础设施缺乏或者没有整体规划等原因都将成为阻碍历史景观质量和发展旅游的绊脚石。
  • 摘要:家具设计是产品设计专业的一个专业分支,在当今时代创意设计已经成为世界发达国家的强国之策.设计已经成为企业在竞争中谋求发展的根本手段和制胜武器。政策的保障是中国本土设计教育的基石,有了这块坚定的基石,本土的原创设计就有了土壤,设计这颗种子就能够生根发芽,有了展示的机会和舞台。加大发展创意产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促进企业投资研发、加大产品研发力度的保障,有了政策的保驾护航,还要提倡高品质生活概念.增强人们对生活的关注、对生活的感悟,加强文化和生活的融合,提倡原创设计对生活的改变。关注生活、关注家庭,是家具设计发展和创新源泉。同时改进艺术设计教育体制也是促进设计专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有文化、有教育、有人才,还需要有产业的提升,产业升级的关键在创意设计、在品牌的提升。
  • 摘要:岭南派建筑突破古典传统的中轴对称,设计形式活泼自由,平面布局开敞通透,整体色彩淡雅明朗,建筑与景观巧妙结合.然而,岭南地区的当代室内设计却较少沿袭这种优势,设计倾向奢华、与建筑风格脱节、与室外环境无关、不关注地域气候特点、过度依赖空调、忽视节能环保、缺少岭南文化底蕴.当下,低碳理念盛行,文化回归逐渐被大众接纳,追求岭南特色的室内环境开始得到共识,使消费者在室内环境中感知传统文化应有的魅力,使设计师认识到文化内涵提升室内环境品质的重要,引导消费者理性回归室内装饰的基本需求,通过精心的细节设计培养消费者的节能意识。把握低碳理念与当代岭南特色室内设计的本质关系,充分借鉴岭南传统建筑设计中的通风隔热方法,凸显岭南特色的时代特征,重视岭南地区的实际光照特点,积极吸纳当代国际优秀设计中的低碳节能实践成果,倡导使用低碳材料创造节能室内环境。
  • 摘要: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城市化进程过快,都市人口密度过大,城市半径过宽所带来的住宿问题进行了一个专项的产品研发——箱子.通过对箱子的设计定位及深入探究,展现了一个新的都市睡眠空间.其实目前的箱子和人类最早的穴居很类似.甚至小到需要爬进去,空间的狭小会有诸多不便,但是却有着很明确的安全感。如此瘦身的箱子里面也需要一应俱全才能满足未来都市的需求。它分为两个型号,型号a,正立面有入口、行李柜、鞋子收纳柜子等,可以保证睡眠、工作、书写,还包括电子钟、暖通设备端口、电视机、灯具、电话等。睡眠箱子可以作为单体使用,诸如经常加班的单身上班族、野外露营等。考虑到运输及装卸的问题,在箱子底部安装滑轮,单人即可在平地轻松推动,到达指定位置时只需收起滑轮即可锁定。
  • 摘要:首先,分析低碳的概念及其在当下社会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国家和广东的"十二五规划"都提出要实现低碳发展);其次,运用环保材料,深入研究低碳家居用品的设计策略;在策略的引导下,进行低碳家居用品设计的教学实践,并举办专题展览,参加国内外的比赛和交流,得到有效的传播和推广.
  • 摘要:低碳住宅是当今世界住宅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论文介绍了低碳住宅的概念与碳排放计算原则,欧洲国家低碳住宅的发展趋势、主要设计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作用,住宅形体尽可能规整减少体型系数;阳台尽可能与外墙的保温层分开,作为独立的结构设置在立面之外,保证热桥最小化。建筑本身的保温效果不断增强。增加围护结构(特别是门窗节点等处)的气密性,减少因空气渗漏而造成的能量损失;建筑设备,尤其是通风系统在降低能耗方面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重视可再生能源利用。选择在生产过程中消耗能源较低的材料,尽可能选择在本地或者离建设地点较近的厂家生产的材料,以减少材料的运输能耗。在提高住宅科技含量的同时,注重引入一些标准化构件。
  • 摘要:展示设计与经济体系密切相关,体验经济是当下发展最迅速的经济模式,毋庸置疑,这种蓬勃的发展势头对设计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文章表明,这种高效性来自通感在展示设计中的运用.通感产生于五感的相互挪移作用,常被作为一种审美方法.运用通感设计,不仅可以拓展信息传达的交互层与表现层,调动人体感官,更能清晰迅速地传达出设计的理念,是体验展示的设计核心.将通感不同的艺术类型依照五感的不同和相互作用分为四类:视觉—图画、雕刻、建筑,听觉—音乐,视听觉—诗歌、戏剧、舞蹈、影视,视触觉—平面设计。体验展示中的通感包括直接相似联想式通感、间接相似联想式通感、相关联想式通感和移情式通感,设计元素包括图形、色彩、材料。
  • 摘要:深圳虽获"设计之都"称号,但深圳设计高等教育却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设计产业人才需求.本文分析了现存问题,提出深圳设计高等教育要完善教育体系、扩大教学规模、明确院校定位,并树立起培养创造力强、具有宏观思考整合能力及国际化交往能力设计精英的教育特色,使深圳设计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为"设计之都"的可持续发展不断输送未来的行业骨干和领军者.
  • 摘要:景观空间作为一种特殊的载体记录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对未来的希望和理解.空间作为人类生活的场所,其环境质量决定了空间的质量.本文阐述了对景观空间概念的理解,通过剖析景观空间的组合元素、组合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法,探讨了创造兼具功能与美感的灵动空间.景观设计作为塑造环境空间的重要手段,只有充分理解场地特性,运用景观元素的多种形态组合和排列方式、搭配合理适宜的材质和色彩,构成具吸引力的理想空间.
  • 摘要:当下人们认识到提倡节能必须达到减排才能引领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创造全新概念在节能减排理念指导下满足需求。着手建立提高新能源科学的可利用长效机制,采用新效率能源达到低碳节约,提升人工照明技术科学综合效能.进一步改变人类生活方式,朝着科学有序的低碳节约方向迈进。灯饰品为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空间设计提供了无限的灵感,为大环境景观建设、提供了科学可行的元素。因此具有文学空间情景的环境照明是艺术伴侣。掌握情景照明设计表达手法,首先要具备专业照明技术基础和相关美学知识认识、掌握自然光对构造物体的光照属性,理解在自然光照环境下早晨、中午、傍晚各时间段的场景表情和色温变化规律。要掌握绘画基础造型具有素描和色彩表现能力和理解能力,做到对欣赏雕塑、艺术品配饰、建构常识、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的广泛认知,方可做到对型与形下的光空间环境进行正确的表达。对一座城市环境照明进行多角度的评价离不开城市环境,通过城市灯饰品的选择可以推断出其综合实力。借助景观与灯饰品烘托环境,产生新的光环境,近些年涌现出的好作品层出不穷。可以说环境与灯饰在某种角度上来说,是构成延展空间环境的表现手法之一,技术、材质、造型是表现这一领域设计思想的基础。
  • 摘要:本文旨在解读秸秆建筑的发展历史,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展现前工业时代、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不同背景影响下的秸秆建筑的演变历程,深化人们对秸秆建筑发展的认识与理解,促进未来有关秸秆的材料研究和建筑实践活动的进步.前工业时代,秸秆作为古老的自然材料通过原始的加工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古人生活的多个方面。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秸秆在房屋营造上从最早只被运用于覆盖屋顶而发展到与其他乡土材料混合使用.通过材料组合来优化建筑品质,以新的面貌延续了它的价值。工业文明时代的草砖建筑兼具良好的功能性与素朴的外观,它确立了现代意义上秸秆建筑的表达。而秸秆人造板的出现拉开了未来秸秆建筑研究的序幕,尽管工业时代对它的探索最终止步于材料学领域,并未开展建筑实践活动,但它启示后人秸秆材料可以依托科学技术创造新的秸秆建筑形式。后工业时代是各类秸秆建筑蓬勃发展的时期。三类建筑中草砖建筑在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呈现出更为雅致、现代和艺术化的发展趋势。人造板类秸秆建筑在后工业时代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先进的成型加工技术拓展了秸秆板造型的潜力,向人们展现出了富有魅力的形式。而在特定环境中衍生出的秸秆复合材料则很好地解决了特定环境所存在的问题。随着生态理念的的发展,新技术的融入、多种材料间的合作以及优秀设计的参与,秸秆材料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将迈向更高的台阶。
  • 摘要:新疆是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吐鲁番地区夏季高温酷热、干旱少雨,光照时间长,这就构成了该地区民居建筑不仅要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也要蕴含着维吾尔族特有的文化形态元素.而生土的保温隔热性能好,冬暖夏凉,因此生土建筑成为吐鲁番地区适应特殊自然气候环境的地域性建筑.吐鲁番地区的民居建筑造型简单又别具风格,有的是里外间,有的是两层,有的有拱形走廊,民居一般都是与环境结合形成的独户独院的内向型布局,比较注重室内与室外的联系。民居在建筑形式上也比较自由,有方形、一字形、曲尺形、穿堂式等.多为单层或带半地下室的两层结构形式。吐鲁番民居的庭院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民居建筑空间开敞形体错落灵活多变,门窗一般朝内院布置;前院通常种植葡萄和杏等果木院中有馕坑、菜窖和一两棵香椿树,由于气候的原因,庭院一般不大,但会用葡萄架来构建阴影空间,在主要房间前通常设有一个很宽大的土炕或木床夏季供就餐、待客、休息及节日表演歌舞所用甚至在此露宿。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阴影覆盖下的半室外活动空间。吐鲁番地区生土民居的室内装修比起新疆其他地区维吾尔民居要简朴得多,基本以实用为主.一般用土坯花墙或拱门来分割空间,用灰粉画上砖缝作为装饰,但是雕花的大门却是吐鲁番民居的亮点,它集功能性、观赏性和装饰性为一体,生动反映了维吾尔人的审美情趣和世俗观念。吐鲁番地区生土民居的门窗都很古朴,但又蕴藏了深厚的文化。门框上刻有各种纹样的木雕门钉有花卉形状、几何形状和果实形状,窗框、窗格上的纹样也是多种多样的。
  • 摘要:在全球化国际教育合作的背景下,思考建立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景观设计教学,分析融入跨界教育的必要性及当下国内景观设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建议教师在指导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多学科间的交流,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学院应鼓励各学科的骨干教师开设本学科领域的选修课,建立精品课程网络学习资料库,以便学生能够更快、更准确地学习和掌握相关领域的知识体系,为全面开展景观设计学习拓宽道路。对于设计行业日新月异的变化,教师本身应该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参与各类学术活动,关注行业中的新动态,并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关注时代新形势的发展。学院应引进长期在国外学习和工作的留学生来校任教,聘请国外知名教授前来讲座,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避免闭门造车。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短学期这一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将课堂知识带进企事业单位,增加实践经验,将设计理念变成现实。教师带学生进行田野考察,利用写生、测绘等手段,感受大自然、贴近生活,留心生活中人们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设计出尊重土地、关怀人性的优秀作品,这种打破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培养一位符合时代要求、适应国际趋势的景观设计复合型人才至关重要。因此在师资结构方面实现跨界,应实行双师制和高校教师互聘制,在教学模式方面,应在学科交叉中实现跨界,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多层次、多渠道地融入跨界思潮。
  • 摘要:主题性设计作为中国室内设计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正日益受到更多设计师和消费者的关注.但是,大多数设计师对于进行主题性设计仍然没有明确的思路.本文通过对社区主题性会所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流程的论述,阐明主题性会所设计有效策划的重要性及设计方法.社区主题性会所是开发商配套在社区里的公用设施,初始目的就是完善楼盘的配套推动楼盘的销售。作为社区内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之一,会所要实现服务业主日常生活、娱乐及交际需要的功能。彰显符合业主需要的主题性,借会所来衬托业主有主见、不从俗的精神特质。会所必须要实现赢利,收取的利润不但要能维持会所的运营,最好还能对物业有所补助,降低物业管理的成本率。所以最后一个功能就是要实现可长效经营.因此主体性会所的策划设计需要营造四维,营造四维指的是策划、规划、写真和感染,涉及了社区主题性会所的策划和设计工作的全部内容。营造四维其实是四项具体的工作,同时也是一个依照策划、规划、写真、感染次第展开、有条不紊的工作流程。主题性室内设计,这一做法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不断提高的生活品质需求和寻求自我的精神需求,必定逐渐被消费者所广泛接受。
  • 摘要:为挖掘地域文化所蕴含的实质性内容,采用现场调研对装饰性、符号性元素在景观设计中泛滥及肤浅理解"城市美化"对地域文化的破坏等问题进行解析.提出城市景观中应对地域文化因素多层面、多方位综合考虑,针对不同环境因素结合地域文化特点冷静分析、理性表达地域特色,表达出生态景观、人文理念、场所的记忆,从而获得最佳人居环境景观品质。
  • 摘要:本文从类型学出发进行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研究,以喀什地区博物馆建筑概念设计为研究案例,研究高台民居建筑空间形态,提炼建筑原型,保留高台民居的大气、纯朴、简洁特点,概括、提取高台民居建筑原型,在空间构成设计中,探求现代建筑理念与古老智慧地巧妙结合,在室内外空间、纵向空间层次处理中,隐喻地表达喀什老城的类型学特征,在建筑立面处理上,以叠增形式,表现生土文化特色,注重多重空间体验、交流,完善人性场所设计,在创作中把握维吾尔族传统民居和高台民居建筑空间的内涵及其形式、功能或精神层面的母题"原型",对建筑设计的创新有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 摘要:本文从低碳景观理念提出的背景出发,结合国内外生态酒店的实践案例,提出生态酒店低碳景观设计的原则和实践方法,将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景观与地域文化相结合,营造出一个幽静、富有意境美的低碳生态酒店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 摘要:在古建筑内设计现代展示,充分利用古建筑原有的空间布局,融合进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精髓,实现陈列展示设计的艺术性与时代特征,使参观者在美的意境中接受展示信息,既保护了古建筑又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文章以重新修缮的汤显祖纪念馆馆内的展示设计为例,探讨汤显祖美学思想与古建筑内展示设计的和谐融合.高大封闭的围墙天井、厅堂、过道,两边的厢房,宽敞的后花园渐进式的空间结构格局,用来营造“情与梦”、“实与虚”之意境。运用写意手法,随类赋彩,展线沿着古建筑空间流动,展线服从于建筑空间,这样对建筑单体本身不会造成破坏,既保护了建筑的文物性,又适合于狭小的建筑空间。在空间的再造与分割完成之后,色彩、灯光、音响的设计其效果使空间赋活。
  • 摘要:本文以陕西西乡鹿龄寺与周边废弃水泥厂之间的博弈关系为主线,从西北地区中国伊斯兰教的历史背景入手,对大拱北门宦、拱北建筑及其鹿龄寺建筑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寺庙与工厂的客观审视,结合宗教文化旅游的开发目标,化干戈为玉帛,将以鹿龄寺为中心的广场多元文化景观纳入到城市公共空间体系中来,并探寻工业遗产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功能格局,力求打造出集宗教、文化与旅游于一体的西乡新地标.
  • 摘要:医疗空间的人性化设计体现了对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关怀和尊重,根本宗旨是重视环境对医疗空间使用者的心理影响,追求患者和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都能获得最佳的体验.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交通流线、指示系统等功能性要素是首先要解决的.设计师需要注重界面设计、休息空间中的人性化设计;将自然引入医疗空间内部;针对医务工作者的人性化考虑等方面,营造舒适的人性化医疗空间.
  • 摘要:文章辩证地分析了当前生态农村建设及环境绿化营造的相关问题,通过对生态农村特征及建设理念的基础性讨论,着重对环境绿化在生态农村建设中的价值进行了探索性分析,并提出了环境绿化营造要注意尊重节约性和地域性这两个基本原则.同时,文章也强调了环境绿化在生态农村建设中应合理化布局的客观要求.
  •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原有的很多传统服务业也都面临更新与淘汰,如煤厂、粮店、副食店、小加工厂等,这些服务设施原有的使用功能虽然在不断减退,但它们身上的城市历史文化积淀却在逐年累积中愈加厚重。孔雀胡同敬老院是基于北京旧城区一个老煤厂的设计改建项目,对于这样一个面临转换服务功能的更新项目,首先确定的宗旨是:通过对煤厂富含历史记忆的环境元素的改造和利用传达出“谨慎耗用资源,注重历史传承”的设计理念。通过前期对设计理念的整理,确定了本项目中一些可利用的遗存素材,包括煤厂原有的钢构大棚、旧工房、老式照明灯、铁栅栏院墙、昔日煤厂的牌子以及一些老砖、旧瓦等。并力求通过设计创新地使用这些遗存材料,构筑一个融和理性、感性及功能性于一体的独特的艺术环境。坊间服务机能的转换和合理再利用不仅仅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还包括对城市人的一种精神关怀,从不同年龄段来看,老年是最需要人文关怀的人群,他们尤其需要得到那些熟悉的地域文化环境的精神抚慰。敬老院的环境设计以北京传统胡同、四合院元素为基础,灰砖、灰瓦、红漆门窗、花墙、影壁、月亮门等都是极具北京地域环境特色的建筑符号.长期生活在北京的老人们对之都会有亲切之感,而煤厂等长期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必需品供应场所,在人们心中更是有着挥之不去的印记。
  • 摘要:MFA(艺术硕士,Master of Fine Arts,简称MFA)在欧美国家是一个发展较为成熟的专业学位,通常被视为在艺术领域中的最高学位,并没有艺术创作博士学位.MFA的专业要求强调实践性,学位授予标准主要看学生在创作实践过程中所体现的艺术创作理念、实践技能和表现力.与学术型学位相较,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学术型学位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艺术研究人员;而MFA专业学位以职业和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艺术专业上受过系统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具有口头交流与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项目执行能力、综合表现能力。因此提出“多维渗透模式”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MFA多元学业评价制度,主张以设计作品和书面考试为学业评价的核心以多边渗透为补充,如以设计研究过程中学生的调研能力、课堂讨论、项目策划能力、概念草图生成、工作室中的表现、团队合作精神,及其社会实践的执行力等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把原本只作为考察课要求的第二课堂、Workshop训练和专业社团活动等隐性课程中的综合表现等,纳入评价体系。把学习场所从传统的教室扩展到社会,充分整合社会无形资源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创设条件。
  • 摘要:厕所是人类建筑中很特殊的一部分,它不仅见证了人类的生存状态,更见证了人类的文明与进步.本文旨在通过对喀什噶尔老城区旱厕现状,分析了气候、经济的制约、传统生活方式等形成原因。喀什噶尔老城区旱厕是维吾尔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老城区的旱厕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影响了城市的文明程度。为了进一步充分利用喀什老城区的历史资源优势,扩大旅游收入,对老城区内的旱厕尤其是对老城区内旅游厕所的建设(因喀什老城区内的旅游厕所多为旱厕),必须严格、科学地进行。首先为了弥补厕所标志的不清晰而游客如厕难这一问题第一要务就是绘制旅游区统一的厕所布点图使游客可以快速、便捷地找到厕所。其次必须要扩大老城游客服务中心的厕所面积,增加厕位。据调研发现在老城区内应修建五星级厕所1-2个,三星级厕所18个左右同时使三星级以上厕所达标率100%。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还必须制定《喀什噶尔老城区厕所环境及卫生清洁条例》以此达到厕所环境卫生的达标合格率。除此之外鉴于喀什老城区旅游区内的厕所问题比较突出建议成立旅游区厕所管理工作小组设2个负责人。
  • 摘要:本文通过对喀什噶尔古城恰萨历史街巷肌理的探析,为更好地保护与营建适应当地居民需要的合理街巷提供了有利价值。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喀什市关注度极高的恰萨街巷,从空间格局、建筑风貌、文化活动、景观特征方面对其街道肌理进行分析,对喀什市地域文化精神进行诠释.恰萨街巷的街巷空间变化灵活,形态丰富多样,形成这样的特点与其环境紧密相关,其呈现平面网络布局,就其特征而言,恰萨街巷既具有一般外部空间的特征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街巷空间景观要素过街楼和半过街楼。喀什噶尔古城传统的形态、材质、色彩不仅仅富有新疆特色的韵味还有着浓厚的人文色彩、民族寓意是任何现代材质不能替代的朴实自然的情感蕴含其中,是街巷肌理特点。城市材质的研究内容主要指传统建筑形态和其他小品等人工景观。
  • 摘要:通过对乡土建筑发展脉络的梳理,归纳了地区文化和地域环境是新乡土建筑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从地区文化、自然环境和地方材料三个方面,对云南九乡风景区大门及游客中心进行了新乡土建筑创作的表达.
  • 摘要:本文以北海市珠海路骑楼建筑为例,通过对骑楼建筑单体与骑楼群体立面形态特征分析,归纳珠海路骑楼立面形态特征,北海珠海路骑楼是近代骑楼建筑的一朵奇葩,立面形态层次清楚,曲、直线富于变化.颇具立体感,既有西洋券廊式建筑的强烈烙印,又有中国传统的装饰构件特征鲜明中西合璧,造型简洁层次分明。因而具有较强的艺术效果,通过对骑楼建筑单体与群体立面形态特征归纳总结,对北海珠海路骑楼的研究与保护有积极的意义。
  • 摘要:以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统筹规划,文明建设乡土景观环境、理性保护与开发地城生态文化资源为研究目的,本文分析乡土景观在基础性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屡遭破坏现象,通过对乡土景观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综合运用现场调研、测绘等技术手段,得出在保证经济建设的同时,构建和谐生态的乡土景观环境与安全健康人居环境之结论.
  • 摘要:生土窑洞作为陕西本土最古老的民居建筑形制,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侵袭、传统建筑形式落后,以及国家土地政策收紧等所带来的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生土窑洞的发展,甚至可能导致这种人居形式走向消亡.笔者通过对陕西地区生土窑洞的实地调研分析,试图深层次挖掘生土窑洞的人居文化,发掘新型人居文化理念,应对窑洞坍塌问题,通过在三原地区所做的防水层实验得出在地坑窑洞的窑顶地面50厘米深度处营建一层厚度为15厘米的防水层构成材料有沙层、碎石子层、煤渣层、草木灰层。在防水层之上营造种植床梗。在窑院四壁设置导水槽,将雨水集中至中央天井水窖中,作为饮用水和生活用水,并能通过水泵承压至地面用做作物灌溉。分析空气流动将通风口下置,增强窑洞拱顶稳固。利用新技术和方法加强窑洞结构强度如砖、石、水泥、钢筋、玻璃等建筑材料。应对窑洞潮湿问题,利用竹炭防潮吸湿的特性和成本低廉的优势,在窑洞地面营造竹炭层。通风口下移后不牵涉坍塌隐患将通风口增大增强室内空气循环。改善暖炕热力循环系统,在增加室温的同时也能够解决排烟问题。针对采光问题通过分析三原当地冬至日和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将地坑窑洞下挖垂直度改为梯形坡度增加窑院及窑洞内太阳光照射,测算出三原当地最适宜的窑洞深度为6米左右。窑脸开全窗,增加室内采光,在窑脸上安装太阳能反光板,增加室内反光度。设置太阳能玻璃暖房,利用太阳能资源发电。最后针对占地问题,在地面种植床梗上种植作物,如油菜、小麦等作物合理利用土地形成立体循环。玻璃暖房的设置拓展了功能需要并可作为粮食仓储和半开敞式户外活动空间。
  • 摘要:本次调查研究主要目的是通过一手资料收集、整理和归纳分析总结日本公共环境艺术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和区域特点.并为中国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化设计的提供借鉴。在新开发的城市综合体中,公共艺术并不作为单纯的空间装饰或者点缀而是被纳入整体环境设计当中。艺术家、艺术策展人等艺术创作者与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室内设计师以及艺术设计师共同组成技术专家团队.共同合作制定完整的公共环境艺术策略,使得艺术与建筑环境更加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艺术作品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环境真正成为公共空间的灵魂。东京的六本木地区是一处再建的现代化商业区域,从城市规划角度来看,她集中体现了近阶段日本环境艺术设计的水平和发展方向。六本木地区的公共艺术设计集中体现了现代感,无论是放置的雕塑和装置还是公共服务设施和小品,都经过了仔细的考虑追求完美的细节设计。从最初计划方案的开始,艺术策划指导与艺术家介入、项目业主、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和室内设计师等所有相关人员都紧密合作,使计划得以顺利进行,实现了建筑、环境与艺术一体化的谐和城市艺术环境。
  • 摘要:建筑不是时尚,建筑应该回归到他的平实:建筑是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地域文化的体现。作为本土设计师,对于重庆本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一直都在进行有效的尝试。创作理念着眼于巴渝本土文化的发掘既保留了传统的文化,又从中嫁接现代文化创作出一批有代表性的、真正具有“地标性”的建筑群。
  • 摘要:本文就非物质文化景观在现代景观发展中的重要性做以阐述,非物质文化景观使相同的景观环境大相径庭,虽然有相同的景观形态,相同的景观元素,但是不同的风土习俗、历史故事或宗教活动,使人产生了不同的景观感受由此形成了不一样的景观。例如同是宗教景观环境,同是寺庙建筑载体,由于供奉的神仙不同,就会让人产生不同的心境,感觉到不一样的环境氛围。我国广东省中山市的岐江公园和美国西雅图煤气厂景观都是后工业景观,运用了现代设计手法,但是由于各自具有不同的历史内容,承载着不同的发展过程,使得两处景观特点分明。不同的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存在使景观环境的设计有所不同。每个地区的非物质文化是不同的,那么针对于表现这种非物质文化或者说作为非物质文化景观的载体,要更好地表现这种景观必须要有合适的景观物质。东北查干湖的冬捕,是非常有北方特色的冬季景观,这种民间传统活动可以定义为非物质文化景观,对应这种景观,需要相应的物质景观来展现这种非物质景观。非物质文化景观使当今的景观设计具有了灵魂,趋同化的景观缺少精神元素,因此而缺少生命力,很容易衰落。非物质文化景观是历史的延续是精神的寄托,更是一本活生生的历史私文化教材,它给景观赋予了灵魂,让人更多地在景观中感受情感。
  • 摘要:在设计缔造或预设的价值包括实用价值、审美价值、伦理价值。设计的实用价值是设计的基本价值,在设计的各环节中必须达到功能属性的目标,设计的审美价值即艺术价值设计的伦理价值是设计造物中超越实用功能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更高道德层面的内涵,是控制、实施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人文精神层面能力与自身道德修行的体现。以仁、德、善的作为设释设计自身的价值,让人类有尊严、自信地去追求幸福的内涵,为此政府要以科学的执政理念摆好“形象工程”与“工程形象”的关系.要以百年大计和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去领导创造尽善尽美的民心工程,施工方要以责任至上,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施工程序创造百年大计的工程质量项目;而设计机构和设计师要以人文精神内涵去诠释设计价值所在,要乐于创造有益于保持自然资源平衡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尚而又尽善尽美的物化作品,让设计师和更多的人一起去共同享受善意的、喜悦的、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 摘要:文章将围绕绿色设计和当代景观建筑的设计理念,从生态性,多功能性,艺术性、品牌效应和文化地域性出发,充分考虑重庆炎热和多雨的气候特点,提出两条设计思路:探讨重庆市大型桥梁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生态性研究、景观性研究、观景性研究、多功能性研究.重庆现有桥梁废弃后的改造利用.总体改造目标:将桥体改造成为供重庆市民休闲娱乐的空中花园和餐饮购物空间。包括结构、造型改造和绿化景观建构,使其符合“森林重庆”建设的发展纲要,为政府剩下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城市文脉的延续,为重庆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为重庆市打造一独特的城市亮点,改造后的大桥将成为重庆市的地标性构筑物并提升城市的知名度。
  • 摘要:本文以当代文化理论为认识平台,分析当代中国室内设计的文化状态和问题.纵观我国室内设计现状以及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历程,室内设计在文化层面的表现是十分混乱的。室内设计中的文化判断意识欠缺整体性,设计进程中,文化视野狭窄,“文化交融”成为模仿和抄袭的借口,因此应从从文化认知的角度研究室内设计,首先,历史实证为室内设计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可供参考,其次,不同历史生成的比较认识帮助设计师对文化的起源进行认识,这种方法将设计师引向不同文化的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的关注,再次,类型研究方法是认识设计的有效方法,也是室内设计重要信息资源。最后,借鉴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的理论分析设计关系。
  • 摘要:本文分析了提升商业展示设计的形式美是设计意识转化为审美形态的必要途径,是展示内容与展示形式达到高度统一的载体.并结合现代商业展示设计实例,论述了商业展示设计中的色彩、形状、材料这三个形式美的要素及其设计要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设计师要保证商业展示设计的质量、品位、艺术性,就必须按照形式美的规律去创造美,以满足观众的时代审美.
  • 摘要:与那种把景观设计当作科学的共识恰成对照,不少人对景观设计到底是不是艺术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从艺术与技术概念的分化以及艺术自身的分化过程可以看到,不论从"艺术"原初的、广义的含义,还是从其近代的、狭义的意义来看,景观设计都当之无愧地可以被称为"艺术".景观设计是一种充满智慧的生存之道,但它又不仅仅满足于为生存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因为创造并拥有它的不是低等生命,而是人类—艺术的创造者和拥有者。
  • 摘要:幼儿活泼、好动,又有强烈的好奇心,然而,他们对生活缺乏经验,没有自我保护意识.幼儿常常不能清楚地预见自己行为后果,对突发事件也不能作出准确判断,因此,当处于危险之中时,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容易出现意外伤害.因此急待完善和制定防护家庭意外伤害的室内设计举措.依据数据调研,从幼儿身高尺度和动作集中区域来确定房屋空间分隔。要从安全的角度来考虑,适当缩小儿童居室的独立空间尺度,让儿童的活动空间,能锁定在家庭开场的公共空间里为最佳.可以便于监护人开阔视角更好地安全管理,从儿童成长的角度出发,儿童房间要尽量简洁,同时还要为今后身体和行为发展留有设计余地。独立空间的小巧适合儿童的身体健康,为儿童多留出一些活动空间。交流空间也即是交通空间的设计应当以流畅为合理,避免狭长和复杂的空间设计。方便儿童行动自如和看护者视野开阔。缩小空间家具的比例,使用家具、设施周围必须留有幼儿活动和使用空间的最小余地,这些需由人体工程学来解决。在台阶处设计装上一扇婴幼儿门可闩上。此外幼儿还可能会从任何有高度的家具上摔落.如床、桌子、椅子等。在设计上要考虑减少他们攀爬的机会和设护栏防护,最好选择带有安全带的儿童座椅,避免给学龄前儿童选择上下床,虽然这种床可以锻炼孩子的运动能力,但也存在着安全隐患,最好不要使用。居室内空间不要采用玻璃做隔断,或不使用玻璃家具,也不要选择尖锐的金属家具,以免幼儿活动时发生危险。有幼儿的家庭需铺设防滑地面,采用温润的复合木地板较为理想,特别是地面材质要具有防水和耐用性能。另外还需避免电器伤害,防止跌伤、撞伤、烫伤。
  • 摘要:"瓦猫"作为云南少数民族地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符号元素,广泛分布于云南的昆明、大理等地区,在汉族、白族等民俗民居建筑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一种集宗教、建筑、民俗和艺术文化为一体的视觉符号载体.作为一种特定的地域文化视觉元素,其独特的形象、夸张的造型、艺术的美感、人文的内涵无不体现出云南地域文化的个性和差异.本文立足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把土生建筑元素中的形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符号化、平面化、多元化、产品化的设计表现与拓展,从建筑符号的形象提炼与延伸中寻求多元化的环境艺术设计尝试与实践.首先从历史、文化、风俗、形态、功能、表现等不同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整理。其次,对于"瓦猫"视觉形象的表现则从具象、抽象到设计运用三个方面进行了过程探索和实践。围绕“瓦猫“元素的概括提炼采用了构成表现、材料工具、色彩效果、写实具象等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和概括.运用抽象表现的方式引导设计向现代标识、符号、图案等商业化和实用化的方向发展,解构、重构、群化、加减法、色构、形式美法则等设计表现手段的辅助和设计展开,最后,挑选出具有商业发展价值的优秀设计方案延伸到产品运用领域。通过这一系列的设计流程与步骤开展把建筑符号"瓦猫"这一元素转化为可以重新定义、运用、传播和消费的现代设计符号。对于这一课题的设计研究和实践能够为整理和发掘优秀的本土地方文化资源、民俗文化和艺术寻找新的创意方向和运用价值,为地方旅游文化的构建与旅游产品的设计研发提供思路和借鉴。同时作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一种尝试立足本土、学习传统运用专业知识从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中学习、继承、创造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
  • 摘要:表面上看,三里屯地区的空间是从中国传统的历史背景中逐渐演变出来的,却好像与传统的因素没有太多的关联性,更多的是充斥着喧闹、时尚和刺激的新场所,是洋人们的领地。在历史文化悠久的背景,城市的脉络是城市生存和文化延续的重要线索。在城区发展商业,拥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将中国传统的文化概念引入到开放的商业空间规划中.形成有内涵的宜居的商业文化氛围,实现新与旧的交替或重叠,是包括北京在内的很多中国城市都在思考的问题。三里屯village就在这样的思考下孕育出来了。它具有开放的基本形态,明确的场所感,这里的庭院都不像是刻意规划出来的,不经意间就能发现“院”尺度的公共空间,或在步道尽头.或在楼梯后的下沉处,或在建筑自然围合的地带,它们带有休闲设施和良好的环境。
  • 摘要:2007年北京大学研究团队开始了对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的全面系统研究。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是一个涵盖多种生态保护目标和策略的综合性空间格局。针对北京市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关键性生态问题,确定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应该达成以下目标,并结合各类城市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数据,应用多种GIS空间模型进行雨洪水淹没模拟、生物栖息地评价及生物迁徙模拟等,分别构建相应的安全格局:综合水安全格局、生物安全格局、地质灾害安全格局、文化遗产安全格局、游憩安全格局,北京作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其城市建设中似乎从来不缺乏西方规划理论和各类国际大师的指点江山.但是,严酷的现实恰恰告诉世人,这座城市的发展中缺少了一种敬畏: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城市扩张对生态底线的敬畏。只有始终保有着这份敬畏才能真正创造生态文明。
  • 摘要:家具设计专业教学新框架的构建,绝不是简单的整合与概念化,而是根植于教学设计思维方式的转变,呈现全新的教学设计思维方式.希望中国的家具设计教育能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创造当代家具设计的新风格.家具设计专业教学以儒家文化思想为核心理念,以儒家美学思想特征为构成因素.儒家文化具有深厚的思想意蕴和精神文化内涵,和谐统一美是儒家美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儒家文化思想作为文化的载体滋生出其特有的中国传统家具精神.创造性地、合理地开发、利用传统儒家文化资源,可以赋予中国现代家具设计专业教学新的文化内涵.
  • 摘要:本文考虑了旅游蒙古包季节性使用的特性,对蒙古包现状及旅游者的需求进行了调查,提出了改良方案,提出了可拆装的架空木地板设想,采用榫卯结构优化架木结构,用系绳结构与之配合,并利用传统苫毡结构中的底围毡从包外表底部苫盖形成新工艺。并建议蒙古包客房的平面布置单人间最小直径为3.5米,双人客房直径5米为宜;三人客房直径为4.5-6米。除采用平面为矩形的传统蒙式罗汉床(一种传统家具),还专门设计了半圆及半环形新型罗汉床。在圆桌餐厅蒙古包开了几个门,便于出入,也方便与其他蒙古包连接。同时也改良了卫生间、家具布置、客房装饰等设计,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尝试在包与包间增加了连接廊,提高私密度,使其成为便于移动拆装、同时又能适应现代旅游人群私密性和舒适度需要的新型旅游用蒙古包,这是一种实用的、低能耗的开放建筑.
  • 摘要:本文从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发展历程与教育定位切入,提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改变观念,提出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及对于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的意义,为高等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提出设想并指明方向.
  • 摘要:伴随着人的生活会产生数量众多的废旧家具及材料等,人们在这些旧物的重复使用上缺少办法,以至于大量旧物需要销毁并且购置更多新物品,与低碳理念背道而驰.因此,论文尝试探讨室内空间中新旧共生的设计理念,指出不论新旧物品都有自身价值,通过设计师对旧物的循环利用和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进而挖掘出它们的潜在价值.论文从设计师的视角出发,文章在设计方法上主要从两个角度论述,一方面是尊重和保留旧有空间并以新的陈设物和新装饰材料完善其功能;另一方面是在新的环境中使用旧陈设物和旧装饰材料,以达到室内空间中新旧共生的目的.最后,阐述了该设计理念的环境价值和艺术情感,强调了对旧物的使用不仅不会降低人们的生活品质,还会延续空间的历史感,增加空间的人情味.以新旧共生的理念积极地站在环境价值观的立场,为设计师提供一种新的设计方法;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室内空间,让使用者可以更全面地看待室内设计的本质和目的.
  • 摘要:本文从公共领域的理论研究出发,分析艺术公共领域的一种现实形式——文化园区在当代的出现与异化,以及北京市的一些文化园区在发展中面临的本土文化缺失的问题,建议在市民社会的基础上,借由国家的政策推动以及学者、艺术家的协助,培养市民参与艺术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市民艺术审美能力与对城市生活空间营造的参与度.
  • 摘要:作为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生土建筑实施项目课题组成员之一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由部分教师及多名研究生参与到陕西三原县柏社村的地坑式窑洞环境实施性项目改造设计、咸阳市永寿县等驾坡村窑洞概念性设计两个部分。柏社村4号窑院环境改造与室内设计的设计方案旨在保留窑洞的传统特色加入现代的元素运用现代的手法使其更适合现代人的居住需求贯彻低碳、环保的理念。此方案设计的一个亮点—对地坑式窑洞蓄水问题的一次尝试。5号窑院环境改造与室内设计定位为对地域尊重和历史保护,有效结合低碳化改造,保留原有历史元素将当地地域文化和革命文化融合,运用地域材料进行整体空间功能和环境上的改造将居住功能、历史革命陈设功能结合。概念性设计1号区域环境改造,提取陕西特有的“印章文化“为主要设计元素,在尊重当地特有的生土基础之上,丰富地区文化内涵;力图营造和谐宜人的景观氛围使景观与生土建筑相呼应,充分发挥土的特性,实现景从土中生的艺术效果,使人、地、景和谐共生,融为一体与自然一同呼吸;构造完整的生态系统,形成自我调节和更新的永续利用环境把各种设计元素都看做有机系统中的活的细胞具有生命体质特征,与大地一同呼吸。以古道为轴线展开设计形成地下与地上两种出入方式,丰富立面视觉景观特征。在整体阵列设计理念的统筹之下运用地印,形成一坑一景的特有视觉效果使景观更加具有识别性进而突出个性特征。2号区域环境项目的背景与1号区域相同,设计理念从“乡情、乡愁、乡思、乡愿”出发,打造邻里与生活空间。
  • 摘要:一个城市的公共景观建设是这个地区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体现.在生态文明新理念的导向下,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型城市公共景观建设是一种必然选择.在对生态型城市公共景观概念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进行生态型城市公共景观建设所蕴涵的生态文明理念,指出了当前城市公共景观建设中的误区,进而提出了城市公共景观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自然优先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可持续性原则、整体性和连续性原则、多学科综合性原则、地方特色原则。未来城市公共景观建设要实现几个转变:从物理空间的需求上升到人的生活质量的需求;从污染治理的需求上升到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需求;从城市绿化需求到生态服务功能需求;从面向形象的城市美化到面向过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要引进天人合一的系统观,道法天然的自然观,巧夺天工的经济观和以人为本的人文观,实现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和人性化。
  • 摘要:本文对工业发展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从生态、人性化、创新、艺术与技术相结合方面进行论述,并提出了一系列低碳解决方法,包括工业绿地与植物、水体、围墙等。生态建筑应提供有利于健康的环境,减少能耗,保护环境,尊重自然。这既反映在设计和建造时对设计方法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上,还体现于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自然的回报程度上。为了达到理想而合理的景观空间,可以改变自然和人工场所的地形。其中包括对自然坡地的处理和人工坡地的处理。现代铺地设计不仅在分割组织空间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时随着如透水、透气性等铺地的发展,也参与了改善厂区景观小气候的工作。在复杂的气候带分布情况下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材质取用时也要充分考虑材质的防蚀性和透水性。在条件允许的时候尽量优先考虑当地的优势资源。当代工业厂区的绿化设计需要注重表现工业文化、注重人性化和表现生态理念。通过对工业厂区景观设计研究,从而达到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状态,并解决当代工业景观设计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 摘要:商业空间照明设计的形式美研究是光环境设计中重要的一部分,本文从商业环境照明设计美的原则、商业空间照明设计的需求、商业环境照明形式美研究等方面,深入探讨了商业空间形式美与功能性、形式美与人的视觉感受、共性与个性化设计美的研究等方面.提出商业环境照明设计美学研究的必要性和见解.商业环境中的照明设计形式美应遵循大众性审美认知的原则,商业空间照明设计不应是设计师极端个性化的体现和实验性的产物,而是综合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等诸多因素的设计。应该注意到人们的生活经验和审美习惯,创造出能够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认同的装饰,做到雅俗共赏。由于照明设计最终是为大众服务的,所以设计师更应该从大众的需要出发进行设计,使设计与大众联系起来。另外还考虑经济因素。有准确的设计定位,还要本着节约和控制的原则根据建筑的性质、周围的环境、社会的经济和技术条件等理性地确定照明设计的定位。
  •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一个公共艺术的成功案例——千禧公园的分析,特别是对在千禧公园创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艺术观念和设计思想进行论述,回答当公共艺术的创作者在面对艺术和大众的关系问题时,可能会以什么方式和态度来解决和面对.最终从这些思想观念及方式中探寻可能的公共艺术的精神,研究结果表明艺术可以介入空间,可以介入生活;当代艺术不仅不回避公共空间,而且还制造公共空间以及公共空间的人与世界的相遇;公共空间不仅是一些固定的物理场所更多的情况下是一种互动的过程。是艺术与人的互动,更是因为艺术而引起的人与人的互动。所以当代公共艺术的出发点既不是拿艺术装扮生活,也不是新时代的“拜物教”,更不是混淆艺术和生活,而是将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舆论”,一种媒介,一种互动的综合空间去激发更多的行动,激发一种良性的循环。这种互动或循环既是一种反思或批判,又是一种微观乌托邦的希望或建构行动。公共艺术就是用艺术作为媒介和受众互动,在互动中以微观的体验方式影响和改变其他人的生活。这里的受众可以是所有的人。
  • 摘要:本文将家居装饰设计所涉及的人机交互对象划分为四类.即供人居住的场所、供人所使用的设备、供人观赏的视觉环境、供人健康生活的条件等,并概括为空间、设备、视觉、生态四个子系统、十四大要素加以分析。通过分析家居装饰环境的人机关系问题,探讨引入人机工学研究成果指导和改进家居装饰设计的具体方法.通过研究与实践探索,在室内设计领域树立整体的人机工学意识,为室内装饰设计增加科学的评价指标,进而提高装饰设计的内涵与质量,促进装饰装修设计行业的健康发展,最终有效地促进和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质量、提高生活品质.
  • 摘要:在当前全球文化大融合的趋势下,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观念已脱离了"原生态"环境,带给中国传统民居研究方面的改变之一则是:民居研究已不再仅限于建筑实体本身,而是向由地域、人文、风俗等因素衍生出的设计思想与理念的研究方向行进.这个行进的过程中自然会纳入一些西方设计思想与理念的比对,而在这种框架下去探讨、比对风格与形式、空间、图形、结构、材料等那些仍可用于现今设计中的优秀的中国民居设计模式及元素也更具现实价值.
  • 摘要:中国属于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发展中国家,旧城改造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过程,通过对武汉里分民居现状的调查和保护研究,分析历史建筑的重要价值及在当代城市化进程中的困境,探讨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合理模式,提出城市建设中历史街区保护"合理重构"的"渐进性更新"观点及方法.
  • 摘要:当前对于设计,人们常常关注视觉,但其实最终打动人的反而不是形式的美感,形式的变形和新奇会让人疲倦,打动人的是一种空间氛围、情趣,是一种场所的认同和归属感,一种空间灵魂.而室内空间中的弹性设计使空间具有应对时间变化的弹性和调整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弹性.让有限的空间取得尽可能大的利用率,让使用者在心理和视觉上产生比实际环境更为愉悦的空间体验.
  • 摘要:本文通过展示室内展示设计、专卖店设计、主题馆设计、公寓楼设计、办公楼设计等,主要阐述了源于计算机图形艺术的"像素化设计"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特点,其表现形式为多种像素化视觉样式以及在其背后所蕴含着的设计手法与设计规律.像素化设计横跨计算机、艺术设计和环境艺术诸多学科,是一种新兴的设计方法.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像素化设计方法在个体表现、规则排列、无规则排列、立体效果和创新设计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设计表现和功用.研究像素化视觉表现不是最终的目的,利用好像素化设计在成本控制和功能革新等方面的优势对于环境艺术设计行业而言具有更深远的现实意义.
  • 摘要:商科院校背景下,环境艺术专业应当"教"、"学"结合,建立"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达到"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人才培养目标.
  • 摘要:文章主要探讨现代乡土建筑在建造、使用过程以及拆除与改造中,所体现出的符合生态设计原则的设计意识与设计手法.生态性关注必须符合生态设计的基本原则—4R基础原则,更新观念、更新创造、减少、降低、重新利用。并且由生态意识出发对基地进行分析,运用绿色建筑材料,建筑的周期包括建筑的施工、使用过程以及拆除或者改造。在现代乡土建筑的周期中更需要考虑的是生态环境因素。尽量使用本地生产的材料,节省运输成本,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建议使用传统简单的工艺,因此只要雇佣本地的劳动力,有些住户也可以自己完成,大大降低了劳动力成本,也使排放的二氧化碳大大减少。施工期间要尽量往地面洒水,或者搭盖遮挡物以减少粉尘的污染。避免浪费材料,节约用水以及生态化的废物处理。场地上的有毒物质必须去除或者种植柳树等植物来分解化学物质。施工时要考虑周围住户以及野生动物的作息时间,不要让噪声吓跑周边的野生动物。要考虑建筑材料,在拆除后还可以回收利用。在室内装饰上,选用有机涂料,并且避免甲醛和其他溶剂的污染,白天利用自然采光,减少人工照明的使用,晚上可以使用节能型的可调节的灯具,关闭没必要的照明设备以节约电力的使用。注重夏天的遮阳和自然通风,可以将底层架空冷空气由底层进入,热空气由高处排出;或者利用植物有机降温尽量不使用空调,减少氯氟烃和氢氯氟烃等原料的使用,保护臭氧层。注重中水利用和雨水利用以节省水资源。自觉实行垃圾分类将纸、玻璃、罐头、塑料和有机材料分开存放。提倡利用共享空间以节省土地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鼓励人们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和自行车代替私人轿车出行。
  • 摘要:传统民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建筑本原文化基础,通过现场测量与调查研究,收集大量参考资料,对陕北当地传统聚落进行测绘研究,并实地考察,从聚落中挖掘传统民居本原文化,分析民居测绘对当今建筑设计的影响及作用,对当今建筑设计相互模仿、抄袭,不注重民族特色文化及本原文化的传承等严重现象进行剖析,认为仅仅掌握测量技术是无法完整地了解与学习建筑本原文化的。只有扎实勤奋地抱着尊重的态度了解传统,学习建筑本原文化的精髓,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修养,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改变单纯依靠计算机、依靠网络间接资料库获取资源的学习习惯,才会最终在建筑创作实践中取得丰硕的成果。
  •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诸如传统的儒家文化、传统道家思想以及中国风水文化,然后论述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对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生态化的环境、中国人的行为模式—谦卑与大气并存的精神境界的影响,进而引出传统文化下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及其对居住的环境深层次需求:对私密性的要求、亲近自然、尊重生态结构的要求、隐喻及象征的运用,即对意境的营造追求。因而今天的建筑环境设计,应当从两方面入手:建筑材料与设计语言的乡土化、含蓄婉约、富有意境美的空间环境。
  • 摘要:本文将围绕公共艺术中的体验展开.公共艺术中的体验,作为一种象征性的实践,通过体验者参与文化再生产,不断趋于完善.体验营造是一件公共艺术作品价值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承接了作品的呈现形式和内涵,是公共艺术作品引发观众互动与思考的重要因素,通过恰当的主题内容选择和惊喜营造,引发参与者的改变,最终通过大众参与文化再生产而实现体验意义的延续。笔者认为,要使体验的主题更富吸引力,则需要体现创新性和时空性。另外仅仅使作品满足大众的需求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在这个基础上为公众创造惊喜,即出乎观者意料的体验,这种创造更加有利于推动时代的进步。
  • 摘要: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化,对个性化的追求日益凸显,新农村广场设计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元素之一,是新农村规划与景观设计中需要研究的一个领域.本文主要论述了新农村广场设计是在国家大政策背景下进行的,以及在设计中力图保持原有的乡村风格特色,来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进而提出了新农村广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为营造一个更舒适的日常生活空间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本文主旨在于考察网上购物商场中现代家居设计所占有的重要性和所起的作用,以现代家居中的创意家居为主,提出更加广泛和促进销售的网站和产品设计方向.销售过程中现代家居网站和创意家居设计方向通过分析和研究,全面了解了网络市场大环境和消费者心理状态明确了网络市场中创意家居的概念和设计、网店设计和商品展示的关系,网络家居品牌的图形在展示过程中要注意网络市场与现实市场中的统一,适于品牌的统一形象,开发适用于网店的专属品牌,充分体现销售者需求的设计,网络销售必须要树立互动的概念,单向的信息传递无法调动消费者的激情.利用媒体的手段,开发便于网络商品展示的设计,能够促进网络销售的发展,另外还需体现亲环境的设计。
  • 摘要:"蚁族"已经成为当今的热点话题,亟须更实际地关注和解决,本文先对这一个特殊的群体展开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再从主体和客体的两个角度剖析生存空间的各种影响因素;基于生态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社会大背景下提出了实践的两个可切入方向、设计单元的模数化及批量加工生产的设想,并进一步从设计理念上重点提出了三个"有意识",即"人本意识"、"整体意识"、"空间意识",要在设计的过程中将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空间尺度全方位考虑,最后以一套较完整的设计方案和具体的选址来实证其设想的可能.
  • 摘要:藏式传统建筑有着十分独特和优美的建筑形式与风格,与雪域高原壮丽的自然景观浑然一体,给人以古朴、神奇、粗犷之美感,形成了自己独有和鲜明的基本特点.从形式上可分为寺院建筑和民居建筑两大类,在藏式传统建筑装饰中使用的主要艺术形式和手法,有铜雕、泥塑、石刻、木雕和绘画等。藏式建筑色彩装饰中习惯大面积使用纯度高、对比度强的颜色,最常用白、蓝、黑、红、黄、绿等色。
  • 摘要:本文以城市规划展示馆展布设计的受众体验为研究核心,从人与环境的关系入手,分析受众获取观览体验的几种感知要素:艺术与技术的故事性融合、动静相宜的意向性引导、场所感的体验空间、自然光与人工光互为和谐、色彩的地域个性化,并建议设计师以"城市人"的姿态,将本土文化与受众体验结合,打造独具唯一性的城市规划展示馆.
  • 摘要:生态城市是生态学思想在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中应用的结果,成为21世纪最恰当、最全面地表达人类理想城市的综合性概念.城市的生态系统是根据人自身的愿望改造城市环境所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设计是运用生态学及生态美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改善系统关系,增加城市活力,提高环境的审美品质.
  • 摘要:公共设施不仅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它作为城市公共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已成为城市文化的表象之一.本文针对喀什老城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设施的人性化和特色化的设计进行研究,讨论公共设施在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作用.使得公共设施在满足人们实用功能的同时,还能与喀什古城地域文化特色相一致,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统一的视觉形象,增加城市文化氛围,满足人们精神情感诉求.
  • 摘要:作者通过介绍自己对生土窑洞的了解学习的过程,引申到这次会议上面,这次四校联合设计打破了学术界常有的“只论不动手“的活动惯例,为日后环境艺术的学术交流作出了一次大胆性尝试,并直接打出了“为农民而设计”的主题性口号,使它不再是一次单纯的设计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事件,而是一个对一批破败不堪的生土窑洞进行改头换面的举动,中国人传统的居住文化形成于黄土高原的洞穴生活.它的积淀和丰满是几千年来传统的中国人以黄土地为立命之本,用生命叙述人与天地父母之情的农耕文明过程并以此建立起了家庭观念、社会意识,以及以此为理念所创造出来的一切文化艺术财富。
  • 摘要:胡同、院落,以及它们围合成的各种空间成为旧城四合院居住区空间的主要类型.院落空间就是四合院围合的内部空间;胡同空间是由以居住性功能为主的北京四合院建筑的台基轮廓线的彼此相接而界定的功能性邻里单元;而其中的小型公共空间是由四合院和胡同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围合而成的.分析并利用旧城区已有空间的类型和特征,以及空间边界自身所蕴涵着的特质和独特性,有助于在今后的改造和更新中维护北京特有的胡同环境景观,同时对旧城区空间优化处理并创造新的空间类型,实现旧城区中边界的柔性化.
  • 摘要:环境艺术设计是与科技和人文有密切关系的综合学科,环艺教育是学科本身成立与延续的关键.在"大教育观"视野下的环艺教育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向,即"大环境设计观"影响下的"人本"教育.文章试图提出一种"智态"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从精神与物质两个维度,建构与阐述了环境艺术教育是有关人与文化、人与科技、人与环境之间的智性可延续的民族文化生态教育.
  • 摘要:本文尝试提出空巢老人居室设计的建议,让老人在室内完成基本生活的同时,得到更高的生活品质.城市空巢老人由于子女长时间不在身边,离开了工作岗位后,以居家养老形式为主,所以在居室内的生活时间逐渐增多.这就要求居室环境设计要更多地考虑老人在室内的休闲行为,生活的无障碍,更适合老人使用的色调,以及尊重老人的节约心理.
  • 摘要:在设计领域寻求创新的同时,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已变得尤为重要.遗憾的是当前众多的商业空间环境,所表达的新中式设计风格时,更多是照搬与抄袭传统图形,与设计环境不相协调和缺乏融合的设计作品.由此可见,现代商业空间在设计过程中存在传统文化以及设计人文的缺失问题.因此需要深层次地学习并认知中华传统文化,从而挖掘其灵魂与精髓,并以中式语境的方式表达于现代商业空间的设计之中.商业空间设计是由建筑墙体围合的相对密闭的三维空间,其设计最初需要对布局的合理规划,并借以中式设计语境中“对称、借景、画境、含蓄”等元素,在空间布局中来营建人们需求的当代商业空间环境。木、竹、石三种主体自然材料,对于这些物质材料进行艺术加工,不仅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审美意义,这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合也是美化人们生活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同时一个成功的中式风格的室内设计作品要能够表现出空间鲜明的特点、性格与主题性,家具、饰品以及空间小品等都饱含了极为深刻的历史和文化、风俗和习惯、地域性以及传统理念等深层意义,给人在感官和精神层面留下深刻印象和丰富的联想,是提升空间内文化气息和韵味的重点所在。另外还需要注意视觉、嗅觉等感官感受。
  • 摘要:本文概括介绍了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室内设计专业研究生教学的情况,重点强调了其设计研究选题结合当今中国政治、文化、经济、民生发展的共同需要,倡导室内设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更多关注社会现实,并在学习世界先进文化的基础上走中国自主自强的设计道路,以"经世致用"的文化价值取向努力培养国家急需、人民需要的设计人才.
  • 摘要:本文以高椅侗寨传统明清古建筑雕饰为研究对象,在论析侗族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基础上,从高椅古建筑雕饰的题材、造型及功能个性化进行分析,以此来探寻高椅古村雕饰的个性文化特征的成因及其内涵.
  • 摘要:展示是一种信息传达交流活动,它能够促成人与物之间的对话.从传播学的视野故事性叙述的角度看展示设计,它体现的是一种叙述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通过空间媒介、展示手段叙述展品,传播展示的主题.展示的核心内容是展品,观众是展示服务的对象,也是展示艺术之所以产生、存在和发展基础。展示设计的核心目标是通过空间的设计创造,把空间作为展品信息传播的媒介让展品发出信号,并作用于人从而达到展示的目的。为此观众通过观展后得到了什么这是展示设计的根本目的所在。从传播学角度看,没有效果的传播行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 摘要:论文针对传统民居采光、通风、空气品质不佳等居住现状,结合拓扑形态与改善建筑微气候的调节原理,以窑洞民居改造为案例,分析改造过程中的两难问题,并从形体、朝向、空间布局三个方面探讨了窑居节能空间形态的被动式设计原则与对策.从兼顾太阳辐射的利用、冬季热损失与通风等几个因素,采用形式紧凑、体型系数较小的长方体较为合理,建议“建筑的边长比1:1.6",在保证建筑南向充足采光与集热的情况下,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以减少围护结构外表面的热量损失。窑居朝向选择的原则是促进冬季太阳辐射热的进入同时规避冷风的侵袭,而夏季顺应主导风向的进入,以节约采暖与制冷的能耗。因而窑居南向开窗其他各面均封闭的方式,恰好屏蔽了冬季西北风又可保障夏季主导风向的进入而与夏季主导风向的夹角控制在30度以内为佳。以窑居正南向作为窑居朝向方位的拓扑原型,变换窑居与太阳辐射、主导风向的方位角就可得窑居朝向与方位的拓扑变换形态。窑居合理的空间布局设计主要体现在较好地解决了保温与采光、保温与自然通风之间的矛盾保证在冬季既促进太阳辐射热进入又抑制了导热热损耗、对流热损失,同时在夏季促进室内空气流动通风降湿改善空气质量。因而在窑居的空间布局设计上注重合理的环境分区设置室内的灵活分隔、气候阻尼区通过中庭、竖井等高差空间改善窑居的室内温湿度、光环境与空气品质。
  • 摘要: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和"文明的发源地".城市湿地的保护和建设对城市社会和经济效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给城市居民带来了高品质的湿地生态体验.本文从解读长沙洋湖垸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入手,分析其在长沙城市建设中所带来的社会科普教育价值、水资源循环利用价值、旅游经济价值、农副产品和农业旅游经济等社会经济价值.
  • 摘要:后工业化时期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阶段,在我国已经开始了它的进程.面临着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对于整个城市的形象定位与设计成为了研究的新课题.论文立足于城市形象设计的总体把握,通过对后工业化城市的多层面的分析,从城市中的显性与隐性两方面入手,阐述后工业化城市所具有的特征.在研究中去化解城市遗留、历史文化沿革等问题,实现有效合理地转型与建设,对后工业化时期的城市价值进行发掘,以达到城市形象的稳步提升.
  • 摘要:设计(design)不仅仅是设计一件物品,更是在为人们设计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而手工艺是介乎于设计与生活的一种状态.在工业化设计风靡之后,人们厌倦了"标准化"、"模式化"的生活状态,而对于人们情感的关怀越来越受到设计师的关注.
  • 摘要:新疆吐鲁番地区的回族民居门饰在我国的民居门饰中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它既有中国传统的建筑内容与风格,也吸收借鉴了伊斯兰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并且巧妙地将二者融合表现出来,表现出回族民居门饰建筑类型的多样性,吐鲁番回族民居建筑门饰材质以生土和砖砌为主整体造型美观大方,结合仿中式门楼造型、拼花砖装饰、几何纹装饰等主要的艺术手法。通过灵活使用材质,不断变化外观设计组合,使装饰效果质朴、素雅。体现宗教信仰的特性,多种文化的聚集特性,不同地域的独特特性.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