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六届“俄罗斯学”研究生国际学术论坛
第六届“俄罗斯学”研究生国际学术论坛

第六届“俄罗斯学”研究生国际学术论坛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7-10-14

主办单位:教育部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

会议文集:第六届“俄罗斯学”研究生国际学术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28条结果
  • 摘要:继中国于2013年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之后,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又于次年宣布成立欧亚经济联盟,亚欧中心腹地一时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中俄两国在中亚地区有不同的利益诉求,而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又存在战略上的交叉,二者如何相处,直接关系到整个区域的和平与稳定.鉴于这个原因,两国近年来一直在寻求二者对接合作的契合点,但是在对接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如何发挥各自优势,求同存异,趋利避害,成为对接合作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 摘要: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江西师范大学积极开展与俄罗斯艺术界的合作与交流,近年来多次举办中俄艺术交流展,为双方艺术家搭起沟通的桥梁.
  • 摘要:中亚位于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区,对中国的新疆和俄罗斯来说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俄罗斯因素是影响中国与中亚关系的关键因素,而中亚因素是影响中俄关系的潜在因素,中亚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在中亚的域外大国势力、中亚的宗教、民族问题以及中亚五国外交的差异性,都对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产生消极影响.
  • 摘要:本文以别尔嘉耶夫对文艺复兴的全面论述为基础,分析了别尔嘉耶夫定义的文艺复兴精神——人的创造力的解放.同时本文也分析了别尔嘉耶夫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和艺术家的评论的公允性和偏颇性.通过别尔嘉耶夫对意大利文艺复兴和俄罗斯白银时代的论述,找到两个民族文化巅峰时期的相似文化特征.
  • 摘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哲学人类学思想与他的基督教信仰密不可分,他对人的理解深深植根于基督教思想对关系性、完整性、统一性的追求.以这种观念审视其所处的时代与社会,他洞察了现代心灵的矛盾性导致的内在世界的分裂和人类社会由于缺乏爱的有机联系而导致的四分五裂.分裂既表现为人意识领域感性、理性、精神三个层面的失衡,也表现为个体与整体的脱离、孤立、封闭与隔绝.相应地,克服分裂意味着在个人层面实现人格的完整和谐,在社会层面建立博爱共同体实现全人类联合统一.
  • 摘要:俄罗斯自苏联时代起便深知天才儿童培养的重要性。青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担负着建设祖国的伟大使命,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说的就是这一道理,而天才儿童是在某一领域或多个领域有超常能力的儿童,他们有着突出的某领域的专长,这种专长可能是科研能力,可能是体育能力,也可能是创造发明的能力,无论是哪种能力,这些天才儿童都将是祖国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军人物,是国家最核心的人才资源力量。对这些天才儿童进行特殊培养,不仅能使这些儿童接受符合他们天赋资质的教育,更能使国家获得优质的人才资源,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对国家的发展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 摘要:1895年,满清政府于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并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列强瓜分下,中国东北地区成为沙皇俄国的殖民地,艺术家组织和美术学校相继建立,俄国水彩开始在中国传播.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1917年前苏联“十月革命”的成功和1919年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使得传自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成为了人们意识形态上的有力武器,它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方向,1949年,新中国成立并倒向了社会主义阵营的怀抱,此时中国开始全面向苏联学习,现实主义在中国得到发展,各地兴办水彩画展和艺术交流活动,推动了新中国第一个水彩繁荣期的到来.1960年,苏中关系破裂,艺术上的交流中断.但由于之前苏联援中建立的完美美术教育体系和培养的一批人才,使得苏联美术在高校基础教学阶段的影响仍发挥着强大作用.1966-1976午,中国文化大革命爆发,作为不透明水彩的水粉画因于政治宣传的目的异军突起.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为水彩的发展迎来新契机.由于西方现代主义等思潮的传播,促进了中国水彩多元发展的局面,苏联对中国水彩的影响也仍在继续.1991午,苏联解体,俄罗斯继承苏联与中国的外交关系.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上的立场越来越接近,政治上的互信加强了文化教育上的合作,两国间的交流与学习,为中国培育了一批水彩方面的人才,为中国现代水彩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摘要: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般属性,表现在语音、语法、词汇等各个方面.本文试图在总结中国和俄罗斯学界对语言模糊性研究的基础上,从模糊语言学角度分析俄语同音异义词的模糊本质,说明其模糊性在言语活动中的体现与动态性,从模糊修辞学角度揭示同音异义词在运用中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以期深入了解同音异义词的模糊性规律,指导模糊修辞实践,为俄语的模糊性研究开辟新视角.
  •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框架辐射整个东北亚地区,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发起者和最大的支持者,中俄两国在地理位置上更互为最大邻国.俄罗斯横跨亚欧大陆,是“一带一路”框架上最为重要的枢纽国,今天该国在沿线相关国家和地区仍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可以说中俄两国关系的走向决定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随着美国“重回亚太”战略的实行和北约东扩的日益紧逼,中俄两国在政治与经济上的合作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如何在当今国际形势下利用两国稳定的双边关系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是当今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 摘要:文化意义是词汇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与该词汇相关的民族文化信息.文化意义的产生、演变及阐释等过程都会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异域文化也是文化意义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对俄汉语中植物名词的文化意义的对比分析,探索异域文化对俄汉语中植物名词文化意义的影响方面的差异,并尝试探究其原因.
  • 摘要:中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本文论述了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当今又迎来中俄陶瓷文化交流的历史新契机,新路径.研究在“一带一路”的倡导下,中俄陶瓷文化交流的实质现状,透析实例,提出问题,找到困境,分析其原因,明确当下两国在陶瓷文化交流发展中所呈现的问题重要性,研究这些问题将为推动两国全面战略合作务实发展、促进人民间的互惠互利、加深友谊与理解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解决这些问题,将缔造中俄陶瓷文化交流新起点,打开中俄陶瓷文化交流新局面.
  • 摘要: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梅列日科夫斯基是“白银时代”象征主义流派的著名诗人,但由于历史、政治立场等原因,他的诗歌并没有受到同时代人应有的重视,这种情况到20世纪90年代虽得到明显改变,但专家学者对于其诗歌的探索仍没有进行具体系统的分析.除此之外,梅列日科夫斯基毕生的创作大都是围绕宗教主题展开的.有鉴于此,本文在吸收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描述性研究法对诗人的宗教思想进行详细地分析,主要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两个真理”,分为天上的真理和尘世的真理;二是“新宗教意识”则是对旧宗教意识的批判与继承,这些思想主要突出了人的重要性,强调自由,推崇人与上帝的和谐一致.除此以外,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和观察法将国内外研究学者的成果进行对比,结合历史背景和诗人创作生平,运用基本诗歌分析方法从艺术手法、创作内容和其特有的诗学二元论剖析梅列日科夫斯基“宗教”主题的诗歌,得出了该类诗歌主要有善用第一人称、多用元音押韵、频繁使用反义词、极端词汇以及注重结构对称等特点.
  •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俄罗斯女油画家阿廖娜·瓦西里耶娃的《颐和园与彼得夏宫—中俄两国皇家园林阿廖娜·瓦西里耶娃油画展》为主线,结合当今中俄两国全面深度合作为历史契机,体现了两国在艺术交流领域的新格局.解析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造型艺术系女教师-油画家阿廖娜·瓦西里耶娃的展览主题及作品样式,呈现了两国人文艺术交流的新篇章.观摩她的个人画展,使我认识到:艺术家在选题及创作所描绘的两国历史古代文明建筑,所映射出的学术观点其艺术价值填补了由中国倡导、俄国携手的在“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交流中人文主题的阶段性空白.
  • 摘要:白俄罗斯与俄罗斯地理相邻,历史文化渊源深厚,一脉相承.白俄罗斯历来与中国关系友好,也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国家.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项目的前提下,研究白俄罗斯国家的文化国情,探究白俄罗斯国家发展的历史渊源,可以为建设“一带一路”提供人文方面的支持.白俄罗斯作家简介属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所写简介的主人公为弗朗齐斯科·卢吉奇·斯科林纳,是白俄罗斯的历史文化名人.作为东斯拉夫文化的奠基人,东斯拉夫印刷事业的奠基人,斯科林纳对白俄罗斯文化的发展、白俄语的形成、白俄罗斯文学的发展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斯科林纳因其显赫的丰功伟绩而被载入史册.他是白俄罗斯文化的象征,在白俄罗斯随处可见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学校、奖章、纪念碑等.2017年是白俄罗斯印刷业发展500周年,值此之际,介绍东斯拉夫印刷事业奠基人的创作生平,不仅向弗朗齐斯科·卢吉奇·斯科林纳致敬,也为认识白俄罗斯文化打开了一扇窗口.缅怀历史,继往开来。
  • 摘要:视角是艺术作品结构的中心问题,几乎与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有关系.在文学作品中,视角被定义为叙述时观察事物的角度.而文学叙述的结构中,往往不是单一主体孤立地展示艺术世界,多半由几个主体分别完成叙述任务.于是,不同的语流带着不同视点和情态,汇合交错,融为一体,从而产生视角转换.本文结合В.В.Виноградов,В.В.Одинцов以及А.И.Горшков所提出的叙述主观化和客观化概念,将叙事视角转换分为叙事视角主观化和叙事视角客观化.Б.А.Успенский认为,视角有四个维度:评价、语言、时空、心理,每个维度的视角转换实现方式不同.本文从时间维度出发对叙事视角转换的实现方式进行探究,并说明时间维度叙事视角主观化和客观化的功能.
  • 摘要:中俄两国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中俄两国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由来已久,通过整理、分析中国关于俄罗斯建筑艺术的研究,首先将研究概括为三个阶段并分析其特点,其次就近年来中国俄罗斯建筑艺术研究中热点问题的研究成果,以及中俄两国建筑艺术相互影响的研究成果进行述评.最后,对研究进行小结与展望.
  • 摘要:《洞穴》是扎米亚京最富才气的短篇小说佳作,同时也是其创作生涯中“彼得堡文本”的代表作.本论文以作家短篇小说《洞穴》为蓝本,着意阐释“彼得堡文本”的概念和内涵,并通过剖析小说中的彼得堡形象和彼得堡人物,解读该作品“彼得堡文本”的典型特征.
  • 摘要:学习者个体语言的产生与发展和语言的系统属性有关,更与第二语言个性有关,核心词联想实验可用作第二语言个性的表征工具.文章概述了心理语言学、实验心理学、(俄语)语言文化学在联想实验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对第二语言个性的层次进行概括总结,并着重论述了卡拉乌洛夫的三层次理论,并基于此对传统的联想实验方法进行优化,提出应用价值.联想实验在表征第二语言个性方面具有解释力,保证了言语思维的完整性,对于揭示二语学习者心理词汇的储存与提取方式,提升其语用能力有相当意义.
  • 摘要:“一带一盟”对接合作进程不仅需要中俄两国的协商和谈判,更需要沿线国家的参与和投入.哈萨克斯坦作为中亚国家中经济实力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国家,既是欧亚经济联盟创始国,又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要参与国之一,具有优越的地缘战略条件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在“一带一盟”对接合作进程中能够协调中俄关系、体现中亚国家利益,是实施“一带一盟”对接合作战略的“突破口”、“桥头堡”和“示范区”.为更好推动“一带一盟”战略的实施,中国应当继续加强同哈萨克斯坦的经贸往来和政治互动,巩固同俄罗斯的双边友好关系,并大力发展同欧亚经济联盟其他成员国的战略伙伴关系.
  • 摘要:在艺术步入多元化的当下,中国当代雕塑在一个空前开放的空间背景下发展并建立它的体系.随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对公众文化空间的介入,抽象雕塑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被人接受.然而,相较其他艺术形式来说,中国本土的抽象雕塑发展十分缓慢,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本文将从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发展现状为出发点开始分析,并结合东西方文化艺术的哲学渊源和历史发展,来总结出东西方对艺术形式与解读方式上的差异.最后根据得出的结论,结合当下中国艺术家对抽象雕塑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提出部分实践性的探索方案.
  • 摘要:“正反合”是黑格尔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的概括,是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遵循着发展的内部逻辑.本文试图从“正反合”这一哲学概念重塑俄国作家勃洛克的创作历程,发现其创作转变的内在逻辑.本文将勃洛克的创作分为从正题到反题,从反题走向合题,最终实现新生三个部分.其中,从正题到反题是一个从崇高的神秘主义降落到现实,从和谐走向破碎的历程.从反题迈向合题则是在理想破灭后重建新的象征主义力量的过程.本文认为,勃洛克创作“正反合”的内在逻辑是从一种和谐走向更高的和谐,从此岸迈向彼岸,从而试图把握象征主义的命运.
  • 摘要:本文论述了数字绘画与动画电影在当代电影产业发展中的相关问题.数字绘画是通过运用电脑软件和数字绘图工具在电脑上创作的形式进行绘画创作的一种方式.它有着高效、渲染、艺术处理等多样表现及传播力强等优势.随着电脑软件技术的不断革新和信息传播途径的普及,数字绘画这种新型的绘画方式被广泛运用于多种与图像艺术相关的产业中.如动画类电影作为文化事业、产业的一种,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融合.在电影这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中,视觉艺术先行于听觉艺术,即图像先于音效,而数字绘画则是对于图像的设计与绘制最基础也、最重要的阶段.本文旨在实例分析中俄数字绘画与动画电影之间呈现的技术、审美等诺干问题进行比较研究.结合中国“一带一路”重要发展战略,就当今中俄动画电影携手共进的合作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及问题.
  • 摘要:斯拉夫诸民族分布于"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国家之中,斯拉夫文化分为东斯拉夫文化、西斯拉夫文化和南斯拉夫文化,其诸民族间的文化存在共性和个性.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斯拉夫民族文化难免碰撞和融合,这与"一带一路"框架下青年人之间的文化交流密切相关.文中从斯拉夫文化的起源出发,分析斯拉夫文化间的异同,探寻他们融合的切入点,从而促进青年人之间的文化交流.
  • 摘要:白俄罗斯女作家斯维特兰娜·亚历山大诺芙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凭借其对时代苦难的纪实性的复调书写,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其代表作品有《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锌皮娃娃兵》等.本篇文章通过将女作家的两部作品《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和《锌皮娃娃兵》相对比,挖掘其作品中蕴含的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民族时代苦难的人文关怀.
  • 摘要:1983年夏美国女孩萨曼莎受邀前往苏联,引起世人关注,以冷战结束前后对比,萨曼莎的形象却经历了明显的变迁.本文拟从人们对于萨曼莎的看法入手,对萨曼莎的形象进行梳理的同时,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加以解释,说明冷战思维对于其形象变迁的影响.
  • 摘要:文章论述了当代中俄肖像画绘画与肖像设计之间的问题研究.如何使传统肖像画融入数字发展时代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肖像画的发展历史悠久,作为绘画的主要题材之一,中俄对于肖像画的研究都有着鲜明而独特的民族特点.肖像绘画在艺术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当下肖像画呈现多元发展趋势.自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电脑的普及,制图软件的更迭和数字绘画的应用,使得肖像作品有了新的绘画、设计延伸.这意味着相对传统肖像画,当代肖像画作品呈现出“绘画”与“制作”等多样性.这对肖像绘画本身而言,丰富了绘画形式,同时也对传统肖像绘画产生了一定影响.文章旨在研究中俄传统肖像画与当代肖像设计之间的关系及存在的诺干问题,并结合中国“一带一路”重要发展战略,求正未来传统肖像画与当代肖像设计的创新道路.
  • 摘要:普希金作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其爱情抒情诗《致凯恩》(《К***》)堪称情诗的典范之作,被称为“普希金最出色、最完美的爱情华章”.本文将结合相关文学赏析理论成果,试从语音韵律层面、词汇层面和意蕴层面三方面具体分析爱情诗篇《致凯恩》(《К***》),以进一步揭示这首诗艺术魅力.
  • 摘要:本论文是讽刺长诗《特维斯杰尔先生》的文学研究分析,这部作品是伟大的苏联诗人萨穆伊尔·马尔沙克最著名且最有价值的作品之一.选择这个主题,是意图将马尔沙克的作品介绍给中国的读者们,研究该作家的作品对于学习俄罗斯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之所以选择讽刺长诗《特维斯杰尔先生》,是因为这部作品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广为流传的佳作.深信,这首长诗可以称得上是所有俄语语言学习者的推荐必读作品之一.论文的第一章详细地研究了萨穆伊尔·马尔沙克在生活和创作道路上的主要的里程碑事件,重点放在了研究他对苏联文学发展进程所做出的贡献以及赋予他“苏联最优秀诗歌大师及翻译大师之一”称号的成就.在第二章中,有一节专门研究了长诗《特维斯杰尔先生》的思想先决条件和创作历程.第二章的第二节是论文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这一节对长诗的原文中能体现作品思想艺术特点的词句进行了详细研究.其中,重点研究了作品的体裁(作者选择了最简单的童谣风格的诗歌体裁)和其主要思想.在其简单的情节下发现了作品隐蔽的主题思想以及初读易忽略的潜在主题.除了体现苏联文化的国际化和社会公平化特色价值观,萨穆伊尔·马尔沙克在长诗中还传达了更为广博的全人类主题思想,即仁爱以及傲慢和反人类行为必遭惩罚.根据研究结果,得出如下的结论:萨穆伊尔·马尔沙克的长诗《特维斯杰尔先生》是俄罗斯诗歌中独一无二的作品.第一眼看上去,作品是最为简单的童谣体裁,但是作品同时和谐地融入了多层次的深刻内容,其中作者不仅表达了反种族主义的思想,还有一层针对具有广阔社会文化眼界的成年读者的含蓄思想内容.因此,长诗《特维斯杰尔先生》不仅拥有作为儿童文学精品的道德教育意义,而且作为俄罗斯文学精品拥有巨大的思想艺术意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