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浙江省针灸学会2018学术年会
浙江省针灸学会2018学术年会

浙江省针灸学会2018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8
  • 召开地:浙江青田
  • 出版时间: 2018-09-07

主办单位:浙江省针灸学会

会议文集:浙江省针灸学会2018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颈肩同治”思路治疗上交叉综合征(UCS)的理论依据,以开拓临床治疗UCS的思路,丰富其治疗手段. 方法:根据UCS颈肩部区域肌肉不平衡的特征,从中医传统经络、现代生理解剖以及生物力学平衡的角度,分析UCS发生发展过程中颈项部与肩背部的关系,以寻求治疗UCS更为有效的方案. 结果:“颈肩同治”治疗UCS的理论依据体现在传统经络上,颈项部与肩背部主要靠手三阳经加强彼此联系;生理解剖上,颈椎和肩关节在肌肉、韧带、筋膜及神经方面联系密切;生物力学角度,UCS是一种上半身动态稳定系统失衡的表现,可以使颈肩同时受累. 结论:“颈肩同治”治疗UCS具有充分的理论基础,为针灸和推拿临床治疗UCS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思路,值得临床进一步验证与推广.
  • 摘要: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作为带状疱疹的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西医疗法疗效不稳定且副作用大.基于皮部理论运用浅刺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有操作简便,治疗效果显著,副作用小,疼痛程度轻,患者易于接受等优势.通过梳理该疗法的理论基础,整理其临床应用情况,探讨其作用机理,为临床各家提供参考.
  • 摘要:虽然十二经筋与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大体一致,但仍有不少经筋的循行超出了相应经脉循行的范围.本文以手足阳明、足太阳以及足三阴经筋为例,依据“经筋所过,主治所及”理论,初步阐述了经筋理论在针灸临床上的运用,以期医者重视经筋理论在针灸临床上的指导作用.
  • 摘要:揿针疗法是浅刺法的一种,是通过浅刺激久留针的方式来达到治疗效果,具有操作方便、针刺疼痛少、针刺效应长等优点.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揿针在针灸临床中应用逐渐减少.笔者在临床治疗中偶尔会使用揿针,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为能发挥揿针的优势,更好的推广与应用,现探讨其作用机制与适应症.
  • 摘要:目的:比较埋线疗法与常规人工泪液治疗方案缓解干眼症患者眼部相关症状的疗效差异.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8例水液缺乏型干眼症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和人工泪液对照组,每组44例.埋线组给予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人工泪液滴眼.检测两组治疗及随访期泪液乳铁蛋白含量,评估两组治疗期第4、8周及第12、16周随访期时眼部干涩、异物感、视疲劳等相关症状评分的变化情况. 结果:埋线组治疗期及随访期眼部干涩症状、异物感、烧灼感、畏光感及视疲劳均较同组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5).人工泪液对照组随访期第12、16周眼表相关症状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随访期埋线组眼表相关症状与人工泪液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埋线组治疗期第4周、第8周、随访期第12、16周泪液乳铁蛋白均较同组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人工泪液对照组治疗期、随访期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埋线疗法可有效改善水液缺乏型干眼患者干涩症状、异物感、烧灼感、畏光感及视疲劳等眼表相关症状,对泪液乳铁蛋白含量也存在影响.
  • 摘要:目的:探析醒脑开窍针法不同介入时间对早期缺血性中风病肢体功能障碍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条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发病时间分为5组(1-3天;4-7天;8-14天;15-21天;22-30天),每组各30例,每组均在西医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生命体征平稳后使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然后对五组进行疗效观察比较.结果:发病1-3天和4-7天内介入针刺疗效最佳,8-14天及15-21天疗效次之,22-30天疗效改善不及前四组.结论:醒脑开窍针法早期介入能有效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功能恢复,最大程度地回归家庭和社会.
  • 摘要:目的:探讨在经筋理论指导下微针刀松解结筋病灶点治疗膝骨关节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温州市中医院及温州老年病医院门诊及住院收治的膝骨关节病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共30例,治疗组采用经筋理论指导下微针刀松解结筋病灶点的方法,对照组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治疗.对比两组治疗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VAS、WOMAC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1、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VAS、WOMAC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经筋理论指导下微针刀松解结筋病灶点治疗膝骨关节病具有十分明显的临床疗效.
  • 摘要:目的:观察超微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评价该疗法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超微针刀治疗,对照组采用温针加火罐治疗.记录治疗前后患者麦吉尔疼痛量表各项评分,并通过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比较显著性. 结果:(1)治疗组愈显率为80%,与对照组56.6%比较(P<0.05).(2)对疼痛评定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现时疼痛强度(PPI)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有所降低(P<0.01);两组治疗前后差值进行比较,疼痛评定指数(PRI)和现时疼痛强度(PPI)积分,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而视觉模拟评分(VAS)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超微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可靠,并能明显缓解疼痛症状.
  • 摘要:目的:观察超微针刀急性期介入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期配合电针治疗的疗效,进一步优化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的诊疗方案. 方法:病例选取xx医院针推理疗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31,对照组29例.治疗组在发病的急性期(0-7天内)给予超微针刀治疗1次,恢复期(7天以后)予电针治疗每周5次,一共治疗20次;对照组急性期采用耳后激光照射治疗直至第6天,7天后采用与治疗组相同的电针治疗,两组药物治疗相同.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面神经功能量表评分(House-Brackmann)和面部残障指数(FDI),比较两组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FDI评分、House-Brackmann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FDI评分、House-Brackmann评分与治疗前比较疗效明显(P<0.05).两组治疗结束后疗效比较FDI评分、House-Brackmann评分,治疗组治愈率、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安全性无明显差别,超微针刀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未增加意外风险.
  • 摘要:目的:观察基于主客配穴的针刺疗法对中风后肩痛及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 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主客配穴组)和对照组(传统取穴组),各3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内科基础治疗及综合康复治疗,留针30min,每隔10min行针1次,治疗每日1次,每周治疗5次,周末双休,共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 结果:治疗后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均P<0.01),FMA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均P<0.01);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及FMA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主客配穴法缓解中风后肩痛的疗效优于传统取穴法.
  •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项八穴对脑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和机理.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设计方案,按随机数字表将20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项八针组和药物组,每组100例.所有患者均在基础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针刺项八穴组穴取风池、风府、大椎和“项四花穴”,药物组口服尼膜同片,共治疗8周,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进行随访.治疗前后分别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价. 结果:治疗4周后、8周后及随访时,两组MMSE量表、MoCA量表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观察组MMSE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MoCA量表及Barthel指数评分则于治疗4周后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8周及随访时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针刺项八穴从发病机理入手,对脑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阳明经经穴红外热像图改变. 方法:采用高性能非致冷焦平面红外热像仪M7800Thermal Imager(LumaSense美国)检测了80名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与75名正常人部分阳明经穴(口禾髎、迎香、合谷、商阳、承泣、四百、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天枢、足三里)红外热像图,并用分析软件得到相关经穴温度值,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手阳明经经穴口禾髎、迎香、合谷,足阳明经经穴承泣、四百、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温差值△T较正常人高,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阳明经经穴商阳,足阳明经经穴天枢、足三里温差值△T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炎患者阳明经面部经穴(口禾髎、迎香、商阳、承泣、四百、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治疗本病常用经穴(合谷)红外热像图存在改变,而商阳、天枢、足三里却不存在上述现象,从红外角度提示了经穴效应存在特异性.
  • 摘要:目的:研究“冬病夏治”穴位贴膏对稳定期寒痰阻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治疗作用,并为该方法治疗稳定期寒痰阻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推广提供依据. 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冬病夏治组(治疗组)和基础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化痰、止咳、平喘等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基础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三伏天穴位贴敷治疗,一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SGRQ评分、急性发作次数及肺功能改变情况. 结果:两组治疗后SGRQ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贴敷组与对照组在活动限制评分、日常生活评分及总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贴敷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急性发作次数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肺功能改善情况较治疗前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能有效改善稳定期寒痰阻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急性发作次数,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 摘要:目的:观察百会穴长留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7例气虚血瘀型中风后认知障碍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4例,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包括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西医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接受与对照组相同治疗的同时加用百会穴长留针.治疗4星期后,观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气虚血瘀证候量表评分的变化. 结果:治疗4星期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MMSE、MoCA评分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气虚血瘀证候量表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在气短乏力、面色、舌质脉象、头晕目眩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但在自汗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百会穴长留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安全有效.
  • 摘要:目的:观察针康结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麦特兰德手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电热针治疗.治疗4星期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骨关节炎指数量表评分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5%,对照组为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WOMAC量表评分及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WOMAC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康结合治疗膝骨关节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针人中开四关结合醒脑静在中风昏迷患者中的疗效观察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本院在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中风昏迷患者共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他们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给予针人中开四关治疗,研究组给予针人中开四关结合醒脑静治疗,研究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认知功能(MMES)以及GC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和ADL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MES评分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MME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GCS评分和ADL评分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GCS评分和AD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结论:针人中开四关结合醒脑静在中风昏迷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对患者的认知功能恢复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 摘要:目的:观察大承气汤灌肠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方法:将68例ACI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4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针灸治疗加中药灌肠,对照组34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加针灸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大承气汤灌肠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肯定.
  •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1例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36例,给予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对照组35例给予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为68.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计分均得以改善,但治疗组较对照组具有优势,治疗后两组症状计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蝶腭神经节可明显改善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症状计分,其疗效优于口服西替利嗪片.
  • 摘要:目的:观察“调焦通腑法”穴位埋线治疗习惯性便秘临床疗效. 方法:将459例习惯性便秘患者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151例(“调焦通腑”穴位埋线组,剔除4例)、对照组153例(适宜技术穴位埋线组,剔除5例)、针刺组155例(剔除10例).观察组选穴:支沟、大肠俞、天枢、上巨虚、气海.对照组选穴:大肠俞(双)、天枢(双)、大横(双)、大巨(双)、气海、关元、中脘、下脘.针刺组选穴同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均每15天治疗1次,共埋线4次,针刺组每周治疗5次,共针刺40次.比较三组治疗前后便秘症状评分(排便次数、粪便形态、排便时间、排便费力不适或排便未尽)、疗效、推广效果. 结果:观察组痊愈率37.4%,总有效率96.5%;对照组痊愈率25%,总有效率95.3%;针刺组痊愈率6.08%,总有效率80.4%.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痊愈率有显著差异(P<0.05),总有效率及推广效果无差异(P>0.05),观察组与针刺组比较痊愈率、总有效率、推广效果皆有显著差异(P<0.01);对照组与针刺组比较痊愈率、总有效率、推广效果皆有显著差异(P<0.01).观察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与针刺组比较各症状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组治疗后排便次数、排便费力不适或排便未尽评分比较有差异(P<0.05). 结论:“调焦通腑法”穴位埋线治疗习惯性便秘疗效显著,在原适宜技术基础上精简取穴,提高了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 摘要:目的:对比低频调制电针抗抑郁疗法与西酞普兰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疗效. 方法:将95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31例)、西药组(32例)及安慰剂组(32例),电针组采用智能电针仪,用低频调制波型,以毫针针刺头穴,用0~150Hz低频电流,强度2~3V,输出电量6.5~8.9mA,45min/次,每周5次,同时,服用安慰剂;西药组予西酞普兰10~20mg/d,并接受模拟电针,安慰剂组用安慰剂并接受模拟电针;疗程6周.于治疗前与治疗中每2周评定1次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宗氏抑郁自评量表(SDS)、临床综合印象等级量表(CGI)及Asberger抗抑郁剂副作用量表. 结果:治疗第6周末,电针组HAMD总分(10.19±5.12)分低于安慰剂组(13.88±6.35)分(P<0.05)、SDS评分(53.19±9.12)亦低于安慰剂组(60.08±12.89)分(P<0.05)、安慰剂组CGI中的病情严重程度(3.16±1.35)分重于电针组(2.19±1.12)分和西药组(2.34±1.67)分,P<0.05,总体进步分(2.84±1.96)低于电针组(2.10±0.30,P<0.01)和西药组(2.25±1.08分,P<0.05);电针组与西药组治疗后各项评分显著下降,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两组间治疗后均分数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疗效基本相同.但电针组对焦虑躯体化症候群与认知障碍症侯群的疗效,比西药组好,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
  • 摘要:目的:研究温针灸与电针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71例膝关节骨性关节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为:温针灸组、电针组、对照组,各57例.经2个疗程后对3组患者疗效进行对比.结果:3组患者有效率两两比较无效率无显著差异(P均>0.05);3组治愈率+显效率例数两两比较有显著差异(P均<0.05),显示各组疗效改善幅度不同;3组患者疗效进行Kruskal-Wallis H分析,P<0.05,各组疗效构成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温针灸治疗效果最好,电针次之.临床应扩大温针灸在该病中的使用,电针疗效与温针灸尚有差距.
  • 摘要:目的:观察头皮针疗法对小儿脑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48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头皮针疗法,比较两组患儿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GMFM-88项总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常规的康复手段下,配合头皮针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可强化患儿康复训练效果,对改善患儿运动功能效果较显著.
  • 摘要:目的:观察平衡针联合腹针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分为联合针刺组33例和常规针刺组32例,联合针刺组采用平衡针结合腹针治疗,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下腰痛JOA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联合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3.9%,常规针刺组为7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针刺组VAS评分及JOA评分与常规针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衡针联合腹针治疗急性腰扭伤效果显著,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 摘要: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中风后呃逆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中风后呃逆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3例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5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针刺和中药内服治疗,2组患者均以治疗3天为1疗程,3疗程后对比2组的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31%,对照组为71.70%,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是从局部疏通经络入手,中药调节机体内部气机,2种方法配合使用相得益彰、优势互补,以强化降呃止逆之效.
  • 摘要: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颈椎病性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颈椎病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予倍他司汀片治疗1个疗程(15天),治疗组采用曲骨穴埋线法治疗一个疗程(15天),对2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粗总有效率为86.67%,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2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骨穴埋线治疗对颈椎病性眩晕具有良好的疗效.
  • 摘要:中风后淡漠以目的行为减少,伴发于目的行为的情绪减少为主症,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神经功能康复和生活质量,属于中医神志病范畴,重视“治神”在其治疗过程中大有裨益,“孙思邈十三鬼穴”是治疗神志病的重要穴位,能很好的改善淡漠状态,增强目的行为和主动活动,促使神经功能的进一步恢复.
  • 摘要:目的:总结陈华德教授针灸治疗眩晕病的取穴规律. 方法:通过分析陈华德教授临床实践中针灸治疗眩晕病的病案,同时结合历代中医名家的阐释,对陈教授针灸治疗眩晕的取穴规律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陈教授在临床上常根据眩晕病辨证、辨病、辨经的不同证候,结合病人个体差异情况进行灵活取穴.具体取穴方法有按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的虚证和肝阳上亢、痰湿中阻和瘀血内阻的实证进行辨证取穴;有按眩晕病类型,如脑性、耳性、颈性和心因性眩晕进行辨病取穴;有按眩晕病伴头部胀痛所属阳明、少阳、太阳、厥阴经进行的辨经取穴;还有按特殊穴位进行的独特针灸疗法,如百会穴长留针疗法、耳尖穴放血疗法. 结论:陈教授治疗眩晕病运用辨证、辨病、辨经和特殊取穴的方法:,思路清晰,疗效明显,实用精巧,易于掌握,对针灸临床治疗眩晕病有很好的指导与参考价值.
  • 摘要:本案使用热敏灸治疗MPS,操作简便,安全无痛,收效颇佳,故在此分享,以期为同仁提供治疗MPS的一种思路。在此案例中,选取络穴施行热敏灸出现表里两经可视性经络传感现象,由此可见,经络的表里关系、同名经关系、母子关系等内容是经络医学的重要理论组成,值得深入思考并在临床中不断印证。
  • 摘要:目前慢性病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一类重大疾病,多种慢性病伴随睡眠障碍.睡眠障碍不但会影响慢性病的治疗,可能还会加重原发疾病或诱发新的疾病.因此,改善和提高睡眠质量已是慢性疾病治疗目标之一.中医认为治疗任何疾病都要遵循“形神合一”的原则,顺应天时,起居有常是改善慢性病的养生法则,调神助眠可改善慢性病的躯体和心理症状,神有所应是针灸药起效的关键,通过针灸调神改善睡眠亦可缓解慢性病症状.
  • 摘要:杨继洲《针灸大成》是针灸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本文探析《针灸大成》杨氏医案治疗痰证所体现的学术思想:临症重视治病求本,辨证精当;因病制宜,针灸药并用;选穴精炼,刺灸有术.为习医和行医者临症拓宽思路.
  • 摘要:本文搜集史料,对明代针灸医家凌汉章的生平、著作、医学传承、临床事迹、诊疗验案及古法炼针等进行了梳理和介绍.凌氏临床应用刺法,多有创新.针对不同的穴位和病情,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针刺,其将沿皮刺法演变为沿皮直刺法、沿皮向后刺、沿皮向外刺、沿皮向下刺、沿皮透穴刺等数种,创立了独特的凌氏刺法.其治病不拘一格,辨证精准,立意奇巧,疗效如神!其医德之高尚,医术之精湛,影响之深远,堪称后学楷模.
  • 摘要:急性阑尾炎属于外科急腹症范畴,在其发病过程当中,神经反射、管腔梗阻和细菌感染等因素起主要作用。中医则称之为“肠痈”。针灸治疗阑尾炎的报道较多,传统取穴主要以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经外奇穴及阿是穴为主。脐针以易经理论为指导,在治疗过程中遵循“先取症状,次取系统,再取疾病”的原则,本例中患者出现急性腹痛,初步诊断为阑尾炎,翼位为胃经及脾经循行所过,为四隅位之一,主消化系统。患者腹痛时间为3-8点之间,尤以7点为甚,在时应辰时,为胃经流注。且患者在粪位存在敏感压痛点,故可收效。运用脐针治疗急性内科病症一针见效实属意外,但却与汤药“重剂起沉病”有异曲同工之妙。用针如用兵,贵在神速。正如玉龙歌诀“穴法深浅在指中,治病须臾显妙功”所言,气至病所才是针灸起效,甚至是实现“四两拨千斤”的关键。虽然本次案例由于某些原因未能继续行针灸治疗,但是脐针的速效之功亦可从中有所领略。由此可见,在某些条件不允许、药物相对缺乏的环境下,针灸可以发挥替代性的作用,本案例存在一定特殊性,故与同道分享学习。
  • 摘要:《针灸大成》中记载了大量临床医案,涉及多种病症,更是有论治肿瘤医案多篇,其医案指出肿瘤病症为有形之邪,常为痰作祟,宜早诊治,若推延则发为危候.同时指出,针灸治疗肿瘤以治其块为治其本,兼顾固本培元,治疗时宜分病情缓急,注重针刺时机,讲究针刺补泻,强调艾灸法等.其学术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对今日指导临床针灸治疗肿瘤病症仍有重要意义.
  • 摘要:本文报道针灸产后“郁冒”一例,患者病情复杂,西医久治不愈,就诊时病人表情痛楚,焦虑不安,诊治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为原则,取合谷、太冲调气和血;百会、上星镇静安神;三阴交、足三里、血海补气活血,补泻有度,圆机活法,疗效显著.
  • 摘要:不可否认,利用弥可保进行穴位注射是营养面部神经的有效手段,且甲钴胺说明书中指出出现皮疹的概率小于0.1%,目前国内2013年来报道的相关不良案例中,也仅有3例报道。此次事件的发生,虽不危及生命,仍具有警示意义,虽甲钴胺类药物不良反应率极低,但作为针灸科临床操作的常规用药,今后在临床仍需注意观察,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注射,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发生诸如过敏性休克更为严重的不良反应。
  • 摘要:目的:观察筋针治疗急性腰扭伤的即刻镇痛效果及临床疗效.方法:临床接诊10例急性腰扭伤患者,使用筋针疗法治疗,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量表观察其治疗前后即刻止痛效果,及采用临床疗效评定临床治疗情况.结果:经“筋针”治疗后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10例患者治疗均有效.结论:筋针疗法对急性腰扭伤具有明显即刻镇痛效果,临床疗效较佳.
  • 摘要:近年来颈椎不适伴并发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向低龄化发展.其中颈椎生理曲度变直伴自觉颈椎僵直,酸痛,胀麻,转动不利等特征称为颈型颈椎病.本人采用无创穴位埋线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取得较好疗效.
  •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穴位贴敷对哮喘大鼠行为学及血清IgE、IL-4和IFN-Y水平影响,探讨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 方法:50只Wistar雄性大鼠按体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正常对照组、B哮喘模型组、C地塞米松组、D穴位贴敷2h组和E穴位贴敷4h组.以鸡卵白蛋白OVA致敏大鼠造模哮喘模型,14天后各组分别给予治疗措施.观察大鼠治疗前后引喘潜伏期和发作总持续时间等行为学变化;HE染色检测大鼠肺组织病理改变;ELISA法测血清中IgE、IL-4和IFN-γ水平变化. 结果:与A组相比,B组引喘潜伏期显著缩短、发作持续时间显著延长(P<0.05),病理显示肺组织炎症明显,IgE、IL-4显著升高,IFN-γ显著降低(P<0.05).与B组相比,C、D、E治疗组引喘潜伏期明显延长、哮喘发作持续时间明显缩短(P<0.05),肺病理组织观察显示穴位贴敷后支气管及肺实质炎性改变显著改善,血清中IgE和IL-4水平显著降低,IFN-Y水平显著升高(P<0.05);D、E两组不同时间穴位贴敷组在各指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穴位贴敷可以通过改善肺组织炎症,减低IgE、IL-4,升高IFN-Y的表达来治疗哮喘,且不同贴敷时间对治疗效果无明显影响.
  • 摘要:目的:评价不同参数电针的抗炎镇痛作用,筛选出电针治疗炎性痛的有效电刺激参数. 方法: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组)、模型组(M组)、2Hz电针组、120Hz电针组和2/120Hz电针组,每组6只.于大鼠右后足跖注射弗氏完全佐剂(CFA)建立炎性痛模型.不同参数电针干预大鼠患侧“足三里”和“昆仑”穴,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24h,治疗第1、3、5、7、9、10天检测大鼠右后足机械缩足阈值(PWTs).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大鼠右后足跖炎症因子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 结果:造模后24h,除N组外,其余各组大鼠PWTs均显著下降(P<0.01),提示造模成功.与M组比较,电针干预后,电针治疗组各时间点PWTs均明显上升(P<0.01).在干预后第1、3、5天三个时间点检测PWTs后发现,电针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电针干预后第7天,2/120Hz组大鼠PWTs高于2Hz组和120Hz组(P<0.01);干预后第9天,2/120Hz组大鼠PWTs高于2Hz组和120Hz组(P<0.01),且120Hz组大鼠PWTs高于2Hz组(P<0.05);干预后第10天,2/120Hz组大鼠PWTs高于2Hz组(P<0.05).与N组比较比较,M组大鼠足跖炎症因子IL-1β、TNF-a含量显著升高(P<0.01).2/120Hz组大鼠足跖炎症因子IL-1β含量低于M组(P<0.05);120Hz组和2/120Hz组大鼠足跖炎症因子TNF-o含量显著低于M组(P<0.05)和2Hz组(P<0.05,P<0.01). 结论:不同参数电针均具有抗炎镇痛作用,但不同参数组合电针镇痛效果有所不同,电针干预炎性疼痛时,以2(50as)/120Hz(300μs)最佳.
  •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中趋化因子CXCL1在针刺抗炎性痛中的作用. 方法:健康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空白组、盐水组、模型组和模型+针刺组(简称模针组).模型组和模针组大鼠采用1mg/ml完全弗氏佐剂足底皮内注射,复制佐剂性关节炎炎性痛模型.盐水组大鼠足底注射生理盐水做对照.模针组在造模后24小时采用手针针刺双侧足三里穴.造模后1-7天,针刺每日1次;造模后8-21天,针刺隔日1次.盐水组、模型组同模针组大鼠抓取固定,但不给于针刺.空白组不给于任何干预.分别隔日于针刺后1小时检测大鼠热辐射痛作为针刺镇痛指标.并分别于造模后1天和7天,在针刺结束后1小时,利用ELISA技术检测大鼠血清中趋化因子CXCL1浓度.后采用尾静脉注射技术,利用CXCL1特异性抗体中和炎性痛大鼠血液中CXCL1,降低其活性,观察其对针刺抗炎性效应的影响.或直接注射重组CXCL1蛋白,明确其是否具有镇痛效应. 结果:与空白组和盐水组比较,造模组大鼠造模侧热辐射痛阈值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造模后26小时,即手针针刺双侧足三里穴1次后,AIA大鼠造模侧热辐射痛阈值显著升高(P<0.05).且随着针刺次数的增加,针刺镇痛效果越来越显著.与盐水组和模型组相比,模针组大鼠血清中CXCL1的浓度在2个取材时间点均显著升高(P<0.01),而模型组CXCL1的浓度较盐水组未发生明显变化.利用特异性抗体中和血液中CXCL1后,针刺抗炎性痛效应几乎完全消失,而静脉直接注射CXCL1重组蛋白能模拟针刺抗炎性痛效应. 结论:手针针刺足三里穴在有效抗炎性痛的同时,可显著升高AIA炎性痛大鼠血清中趋化因子CXCL1的含量,且血液中CXCL1介导了针刺抗炎性痛效应.
  • 摘要: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常见疾病,是目前人类疾病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薄氏腹针疗法对其有着其他疗法无可比拟的疗效.本文选取了脑卒中8个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肢体运动障碍、肩手综合症,痉挛性偏瘫、抑郁症、感觉障碍、吞咽困难、失语、呃逆等,综合分析了腹针所起的作用,指出这些文献存在的共性问题及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 摘要:目的:分析针灸科在综合性医院会诊患者中的优势病种,为针灸学科发展提供方向和思路. 方法:通过检索近25年来针灸科住院患者会诊文献报道并进行整理,对会诊病例的会诊次数及人数、男女比例、年龄、病种、会诊科室、诊断等信息进行统计. 结果:共纳入相关文献8篇,会诊病例共计12240例,涉及41个临床科室,16个二级学科,会诊病名及症状共115种,其中腰椎病、脑梗死及其后遗症、颈椎病、脑出血及其后遗症、呃逆、胃肠功能障碍、尿潴留、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症、面神经麻痹等疾病会诊比例最高. 结论:针灸科在综合性医院具有巨大潜力和发展前景,必须在突出专科优势的同时,加强与外科、康复科等学科的协同合作,提高西医科室对针灸特色病种及治疗疾病谱的认知度,使适宜针灸治疗的患者,尤其是术后患者得到快速康复的机会.
  •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穴位贴敷疗法干预成人哮喘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经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资讯、中国生物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Cochrane、Embase、Google Scholar等数据库,辅以手工检索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数据库收集文献,再经2人独立筛选文献,交叉审核,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入选文献7篇,纳入病例116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总有效率及改善肺功能(FEV1、FEV1/FVC%)方面,穴位贴敷疗法与其他组别无显著性差异;在减少发作次数方面,穴位贴敷组明显优于对照组,MD=1.48,95%CI[0.78,2.18]. 结论:纳入文献评价显示,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成人哮喘在总有效率及改善肺功能方面较其他疗法是否存在优势尚不明确,但能显著降低成人患者哮喘年发作次数.
  • 摘要:运用计算机检索1998年1月至2018年7月在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中三伏穴位贴敷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文献,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数据进行频次分析和聚类分析,分析三伏穴位贴敷治疗变应性鼻炎的选穴和用药规律.共纳入文献26篇,包括19个穴位及23味中药.结果发现,在穴位选择上,三伏穴位贴敷治疗变应性鼻炎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为肺俞穴,选穴以背俞穴为主,调肺脾肾三脏;以大椎穴为要,助一身之阳气.用药以天灸方为基础、以发泡药为重点,重视温阳辛散.
  • 摘要:梅尼埃病(Meniere's disease,MD)属于中医学aseedisease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至今仍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针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之一,在MD的治疗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针灸治疗本病以辨证选穴为主,辅以局部或经验取穴,针灸方法包括体针、耳针、头皮针、穴位注射、电针、灸法及针药结合等,本文对近年来针灸治疗本病的研究状况做一综述,以期更好地指导MD的针灸临床治疗.
  • 摘要:目的:总结电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参数方案,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方法:采用计算机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检索CNKI、万方、VIP、CBM、PubMed相关文献.对电针治疗PHN的腧穴、电针仪型号、波形、频率、波宽、电压及刺激强度、疗程进行分析. 结果:检索文献424篇,最后纳入文献50篇.提及电针腧穴有45篇、电针仪型号42篇、波形47篇、频率31篇、波宽0篇、电压及刺激强度41篇、刺激时间46篇、间隔时间47篇、治疗次数46篇. 结论:目前电针治疗PHN主要使用的参数方案为:采用电针阿是穴→阿是穴、夹脊穴→夹脊穴两组穴对,采用疏密波,2-5mA电压以耐受为度,每次30min,隔日1次.部分临床试验未对电针参数做详细描述,有文献对电针参数描述与临床实际不符,可信度较低.尽管目前电针治疗PHN的临床研究结果提示有效,但由于文献质量较低,其临床真实疗效仍待进一步验证.
  •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目前进展.方法:从非特异性腰痛病因病机、发展变化及针灸相关方法:优劣进行总结.结果:针灸相关疗法运用于非特异性腰痛,所取得的临床疗效有目共睹,且方法多种多样.但同中医一样,其机制、效果面对着现代医学及循证医学的考验,缺乏随机及盲选的验证.结论:更好地推广针灸疗法的运用、提高普遍接受度、发挥针灸的优越性仍需每一个针灸医者做出努力.
  • 摘要:目的:对针灸治疗月经过少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合理选穴提供思路.方法:收集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全期刊数据库中的2000年1月至2017年3月发表的文献进行整理.将纳入文献中腧穴分类整理,对选用的腧穴种类、归经、使用频次及分布部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索到相关文献31篇,涉及41个腧穴、11条经脉,穴位的使用总频次是226次.统计结果显示针灸治疗月经过少多选用关元、三阴交、气海等;腧穴归经以膀胱经、任脉、脾经、胃经为主;腧穴分布以胸腹部、下肢、腰背部为主.结论:针灸治疗月经过少以关元、三阴交、气海为主,局部取穴与远道取穴并重,部位主要集中在下腹部、下肢部及腰背部.
  • 摘要:中风后肩痛作为中风病中的一个常见临床症状,近十余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研究报道众多。虽然目前针对中风后肩痛的治疗方法众多,但是缺乏严格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中风后肩痛仍是目前治疗的一个难点,有待探索新理论及新方法。
  • 摘要:吞咽障碍是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而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引起的吞咽障碍发生率居高不下,笔者查阅了近10年中西医治疗脑卒中后嘉兴球麻痹致吞咽障碍的相关文献,从中医传统疗法,现代康复治疗,心理疗法对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的治疗手段进行综述.
  • 摘要:目的:应用EDC系统记录名老针灸专家医案,传承名老针灸专家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总结.方法:详细记录专家诊疗方案,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主诉、现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标准、每一疗程疗效评价一览表,针灸治疗方案,制作eCRF表,建立EDC数据平台,并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结果:通过该系统的使用,能够辅助名老针灸专家经验传承应用.结论:该系统丰富了传承方法,能够有效满足针灸传承和发展的需求.
  • 摘要:目的:评价中医适宜技术在县、乡两级医院的推广效果.方法:选取金华地区2家县级中医院和5家乡镇医院,县级医院采用分级推广方式,乡镇医院采用直接推广方式,比较两组医院推广学员人均收集病例效率和治疗有效率.结果:县级医院组人均收集病例(12.50±2.08)份,治疗有效率98.00%;乡镇医院组人均收集病例(4.17±2.44)份,治疗有效率84.62%,县级医院组人均收集病例效率和治疗有效率均高于乡镇医院组(P<0.05).结论:表明该项适宜技术在县级医院的推广效果高于乡镇医院,二级推广方式适合金华地区县级医院.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