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青年改革开放论坛(莫干山会议·2012)
中青年改革开放论坛(莫干山会议·2012)

中青年改革开放论坛(莫干山会议·2012)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浙江莫干山
  • 出版时间: 2012-09-15

主办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第一财经日报》

会议文集:中青年改革开放论坛(莫干山会议·2012)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中国司法改革年度报告》每年讨论一个基本问题,2009年就司法改革的阶段提出"两波三元素"的观点,2010年讨论司法改革的去政治化,2011年初步考虑讨论司法改革的议题设计和公众参与,也曾想讨论司法改革的顶层设计.一定要方向正确,才不会走偏.本文分析了为什么需要顶层设计,何为改革的顶层设计的问题。提出关于改革突破口,许多人认为顶层设计不可忽略政改。政改优先策略大致有四种:财税改革优先;保障言论结社权利优先;基层民主优先,包括推行党内民主;法治改革优先。可以同时推进,但无论如何,法治改革应优先考虑。然后重点论述了顶层设计方案:五对关系,五个保障,推进策略为两步走。
  • 摘要:本文试图在中国现代化转型的视野下来审视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当前国有企业改革陷入困局的根本原因在于观念和利益的冲突.而这些不同的观念和利益,均有着不同程度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仅仅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理论框架,还不足以来解释和指导未来的国有企业改革.因此需要从中国现代化转型的视角来看待国有企业改革问题, "功能泛化的金字塔型传统社会"向"功能分化的网络型现代社会"的演变逻辑才是理解如何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的关键.要按照中国现代化转型的要求,破除迷思,逐步建立"各归其位、各司其职、责权对等、激励相容"的国有企业现代管理体制,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 摘要:大多数经济的财政体制需要兼顾促进经济增长、预防和治理经济波动、改善收入分配以及治理污染.30年前,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经济周期的负面影响尚不明显,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可以忽略不计,污染问题也不严重.当时的财政体制在总量上以及结构上都以促进经济增长为主要任务.现阶段,维持经济增长之外,越来越频繁的经济周期、益发严重的收入分配以及日渐恶化的环境污染都需要税收工具和支出工具来处理.在权衡四项目标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十二五"财政体制改革的建议.
  • 摘要:本文将城市政府部门和异质性劳动力两项因素整合到传统的城市体系均衡分析框架之中,探讨城市行政层级、城市规模控制、户籍制度等政府干预因素对1984年以来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的影响.在政府外部干预和市场内在驱动共同作用下,中国城市化发展和大、中、小城市路径选择的机理和模式同传统城市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学以发达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得出的结论有着较多不同.结论显示,纳入异质性劳动力和城市政府部门使模型能够更加接近我国城市化发展现实,并可以构建一个新的政策分析框架.中国城市化发展从"数量增长"到"规模扩张",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作用的相互耦合十分关键,对未来中国城市化大、中、小城市道路选择也将产生重要影响.
  • 摘要:虽然称谓各异,历史上中国曾断断续续地开征过房产税,作为对土地的课税,田赋则成为历朝历代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基本与西方同步,近代中国开始对城市不动产课征房税与地价税.开征统一规范的物业税是长期税制规划,从路径依赖的角度分析,对房产与地产分别课税是在我国渐进开征物业税的可行路径.通过赋予土地使用者以永久使用权,可以达成这一目的.
  • 摘要:公益类事业单位是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寻找改革路径时,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快速兴起的社会企业可资借鉴.社会企业是"运用商业手段实现社会目的"的组织.它通过引入社会企业家精神和治理模式、组织架构等方面的创新,在平衡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方面,实现了对传统非营利组织的超越.社会企业的实践演进和理论研究,也为我们公益类事业单位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应走出公益性定位和市场化手段相互冲突的认识误区,围绕实现公益目标和增强活力、能力的中心,汲取社会企业的有益经验,重视相关立法,通过管办分离和强化监管,促进公益类事业单位多元参与的法人治理模式的构建,创新人事制度,培养和任用社会企业家.要认识到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的复杂性,改革过程中要重视植入反思机制.
  • 摘要:中国经济从本轮全球化中获益颇多,现有国际经济体系、国际经济制度环境与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基本适应.同时也要看到,目前的体系依据的是自由资本主义的原则,主要代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工业化国家利益,更多反映发达国家的意志.未来只能也应在这一框架内,坚持包容和谐路线,尊重既有原则及规范,凭借自身实力上升,通过自由竞争,争取与经济实力相对应的权利.贸易领域要坚持竞争开放原则,制衡针对中国出口的不利因素,进一步发挥中国进口地位上升的优势;投资领域应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将重点放在对外投资方面,为资本输出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国际合作方面,多边、区域、双边安排要齐头并进,同时将重点放在周边双边上.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方面,应发挥中国财政稳健、外汇储备巨大的优势,在促进全球经济稳定增长方面发挥更多作用.
  • 摘要:本文的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与东亚经济的反应和东亚地区的政治信任与政治参与。并对案例研究:台湾贫富分化及其公共政策争辩,论述了东亚贫富差距与公共政策变迁链条,提出对中国的启示:发展理论思考和公共政策愿景。这个公共政策变迁的政治经济链条,实际上对中国的公共政策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必须面对当前全球经济增长趋缓和经济下行的压力,通过具有政治意义的公共政策调整,有效应对经济复苏和社会分化的双重挑战。虽然中国大陆没有多元化政党竞争,但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同样需要考虑增长优先或者分配优先的难题,并且通过更完善的公共政策/社会政策,同时应对增长和分配的双重挑战。
  • 摘要:近30年来的经济改革使中国从最不发达国家发展成为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为避免中国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产业升级和企业生产率提升是最有效的方法.本文从多种角度运用大量微观数据论证:21世纪以来,中国实现了工业行业内部和行业之间的产业升级.大部分企业也实现了生产率的明显提高,出口更专业化的、差异化明显的产品,有很多因素都可以解释这样的经济奇迹,但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递增无疑是中国产业升级的两股动力.目前,由于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促进产业升级的这两股动力在不断地被削弱和弱化.国内因为劳动力成本上涨、人口老龄化现象逐渐明显,导致我国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国家竞争力削弱;国际上则因为近期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中国产品主要出口市场疲软.所以,本文提出,要保证中国在接下来的第二个十年产业继续升级,企业生产率继续提升,得转换改革开放的思路,由"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转为"对外改革,对内开放".对外改革主要出口国,加强主要的自贸区建设,对内开放国内各要素市场准入,深化经济改革,实现产业提升.
  • 摘要: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仍处于攻坚阶段,改革只能前进,不能停滞,更不能后退。改革攻坚,必须坚持“三个不动摇”,即: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不动摇,坚持国有经济正确定位不动摇,坚持打破行政垄断不动摇。
  • 摘要:本文提出党的十八大后的中国改革战略探讨一种超越"革命"和"变法"的思维,从以下五个方面论述了发展战略,战略基调:超越“革命”,超越“变法”;战略视野:见“天光”、接“地气”、立“人本”;战略愿景:构建三个制度文明“大屋顶”;战略要点:“双线均衡”、天地人合、“五环改革”;战略实施:“五环式改革”的现实切入点。
  • 摘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抓大放小,无为而治,让市场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还是国进民退,让政府主导经济,发挥更多的作用?这是关系到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的方向性问题.为此,笔者首先剖析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理论、现实中的深层次误区和错误的观点,然后分别破解和破除理论界和思想界关注、争论较多的两个命题:"中国改革之谜"和"中国模式之辩",探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路径选择与改革开放和富民强国的经济学内在逻辑.提出中国下一步改革的关键在于政府职能的两个根本转变,即:从与民争利的发展型政府向公共利益服务型政府转变;从行政干预过多的全能政府向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有限政府转变,从而解决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和错位同时并存的状态,建立有效政府和有效市场,合理地界定政府、市场和社会的治理边界,使之能同时达到效率、公平与和谐,实现科学发展.
  •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动和利益关系的多元化,当前中国公共风险问题日益凸显.本文首先借鉴相关理论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公共风险与政府治理的关系;然后构建中国公共风险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对1995-2010年的中国公共风险指数进行评估;接着从财政支出的角度探讨政府对于公共风险的治理问题,发现各财政支出对公共风险各方面具有不同的影响;最后给出政府财政支出方面的政策建议.
  • 摘要:收入分配问题是一道治国理政的普世难题,也是古今中外无数政权更迭的重要原因.当今,在公平、正义、法制的前提下,以理性科学的方式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不仅关系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且关系到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文章提出必须高度重视我国当前收入分配问题的严峻性,对我国收入分配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论述了我国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方向,对我国收入分配改革提出政策建议:调整行政区划,适当增加省级行政区,扩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彻底改革户籍制度,加快城镇化进程;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统一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打破行业垄断;改变农村土地权属,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完善税制,健全收入分配调控体系。
  • 摘要:本文在把握大量文献和分析世界先进经济体发展轨迹的基础上,以完成城市化为主要线索,推测中国经济未来20~25年仍然能够高速或快速增长,年增长率会呈现出渐进减缓趋势.在现行汇率水平下,中国经济总量将在2027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这个时间会随着人民币的升值而提前;按购买力平价法,中国经济超越美国的时间将提前至2017年.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0年中国正式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进入了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同时也开始了向高收入水平即基本实现现代化冲刺的征程.未来20~25年世界高收入水平门槛实际标准预计上升1/3,意味着中国需要将人均国民总收入水平大体上再翻两番.按上述汇率法中国经济总量增长预期,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这项目标在2027年就可实现.如果在未来20年迈进高收入水平,就将创造世界奇迹.当然人均收入水平赶上发达国家的道路还很漫长.面对"中等收入陷阱",未来2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期,决策当局应该明确提出今后2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促进社会和谐,跨越中等收入,迈向高收入社会",应该是总体思路的主要内容,"人均国民总收入翻两番"应该成为20年关键期的经济目标之一.
  • 摘要:中国自主发展战略是国际格局进入历史性重塑和中国成长为开放型经济大国的发展新阶段所提出的"时代的问题".中国成长为开放型经济大国所面临的三大战略性议程:一是能否以及如何保持对内外部风险的控制,这将决定中国的经济安全状况;二是能否以及如何获得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要素支撑,这将决定中国长期发展的规模和质量;三是能否以及如何与现有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相处,这将决定中国以何种方式实现崛起.为应对安全、发展和崛起三大战略性议程,新时期中国自主发展战略应运而生.本文对新时期中国自主发展战略的整体设计与实施途径提出建议.
  • 摘要:常被用于国际比较的"宏观税负",大多缺乏明确的经济学含义,不能客观反映政府的有效税率.本文依据相关原则,确立了"宏观税负"的四种划分方法,即"纯粹宏观税负F0"、"国民经济宏观税负F1"、"国际可比宏观税负F2",以及"政府总收入宏观税负F3".对我国的测算表明,目前我国纯粹宏观税负仍处于最优区间,非税收入则是拉动我国税负上升的基本原因.优化我国宏观税负,重在做好"加减法",以"加法"正税,以"减法"清费,并同步推进我国政府收入体系改革.
  • 摘要: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指"80后"、"90后"的农民工,他们和"60后"、"70后"的农民工最大的区别是:"60后"、"70后"的农民工,他们从农村到城市打几年工后是打算回去的,他们的根在农村;而"80后"、"90后"的农民工很多没有务过农,他们从学校出来后就直接到城市打工,他们没有想回农村.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该如何在城市立足,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没有规划和途径.这就是"新生代农民工",简称"新民工".本文首先概述了新民工概况,提出了新民工与国计民生四大重要问题的关系,分析了解决新民工问题的途径,重点讨论了新民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明确农民工的归属和管理;实现农民工的有序流动;规范新民工培训机构的办学;建立健全新民工服务体系。
  • 摘要:以社会管理创新为主线的中国社会改革是继前30年经济改革之后,由执政党所发起的最大规模改革,具有显著的全局性、渐进性和复杂性。随着社会治理创新探索日益丰富、改革论争逐步导向深入,这场声势浩大的社会改革正以官方大张旗鼓的形式向社会各层各面扩散、渗透,也刺激着民智潜流涌动,日渐凝聚起社会内生的改革动力。反思改革本身,其还存在诸多问题,最根本者有二:一是改革共识尚待凝聚,亦须进一步清晰。社会改革根本上是要重新构筑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关系,而在一党执政体制之下推行社会管理创新,就不可回避地需要重构执政党与社会民众之间的二元关系。目前,面对如何在“党领导一切”的政治“红线”之上创新社会管理的问题,执政党顶层试图以两全之道来统一举国意志,但执政党内、思想界及社会民间仍存有较大分歧。这些分歧不解决、未统合,社会管理创新恐怕难以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在缺乏共识的情况下高喊改革、摸着石头过河,不能不警惕社会管理创新走偏或极端化的危险。下一步,执政党需要坚定政治决断,并继续以包容姿态凝聚改革共识。二是尽管社会管理创新已有充分的顶层设计和实践经验储备,但在全面改革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顶层设计如何落地,局部实践经验如何全国推行适用,其仍堪忧。事实上,自2004年社会管理创新启动至今,旧式硬性管理体制并未退出历史舞台,各地往往围着旧体制和老做法“兜圈子”,以“创新”之名行打压社会活力之实,加强有余而创新不足,进而导致社会管理越是加强,社会问题越是增多,社会管理似乎陷入了一种不断内卷、愈加复杂却停滞发展的“内卷化”局面。究其原因,就在于现存单一“维稳”思维不仅与社会多元化多样性、经济自由化、开放性等新生价值及既成现实格格不入,也深刻地影响着执政党的革新力度,致使地方官员为保“和谐”之政绩而不愿放弃严控手腕,也不敢向社会放权让利。破解“维稳”心态,代之以“创稳”思维,是社会管理创新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关键。
  • 摘要:忧国忧民,"知其不可而为之".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往往以这种精神为我国的司法改革不懈努力.政改的突破口在司法改革,没什么改革比司法改革更具改良的特色.本文认为要实现司法改革,要做到以下几点:维护司法人员的专业化共同体;改革程序制度;防止干扰独立审判;构建“中国特色”的司法制度;引导民众重视程序正义的内在价值;正确认识公众与司法独立的关系;司法权在整体政治权利架构中的边缘化.
  • 摘要:政策制定过程是关系到政治体制改革,进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个税改革的政策形成过程集中描述了个税改革的政策制定过程,认为"参与式治理"模式已经初现端倪,且个税改革整体的步调呈现政府的渐进性和公众的激进性的冲突.个税政策制定的参与式治理模式仍存在"众口难调"和"回应度低"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推进改革,如公开信息、利益组织化,同时推动公众有效参与的制度化.
  • 摘要: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呈现新格局,主要表现为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加快,优势产业各具特色;以城市群为核心,形成空间发展格局;区域开发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区域合作和一体化不断得到加强.与此同时,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也遇到新的挑战.因此,必须联动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开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思路.
  • 摘要:尽管我国城镇住房制度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近年来住房发展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本文针对住房发展目标定位和制度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深化住房制度综合配套改革的目标设计:将匹配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住有所居"作为全民的居住目标,将住房确定为"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进而提出住房的五项总体制度、三项核心制度和五项配套制度.
  • 摘要:从全球角度看,中国在转轨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有些是与世界其他转轨国家共同的,有些是其他转轨国家所没有的,还有一些是带有世界关联性的.基于此,作者以老子《道德经》"知常容,容乃公"思想为根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提出并论证了"包容性体制创新"的理论观点.
  • 摘要:本轮危机的发生、蔓延和深化,充分暴露了主要发达国家主导国际金融秩序的不合理性,也充分显示出国际金融格局调整的必要性.新兴市场经济力量还将持续上升的趋势下,国际金融格局将向着加强新兴市场影响力的方向调整,国际货币格局、国际金融市场格局和跨国金融机构格局都向着提升新兴市场经济体地位的方向演进.
  • 摘要:本文首先讲述了非洲的历史状况,然后重点分析了中国与非洲的经济经济合作,对非洲的援助与支持,我国在非洲的努力,可以帮助它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与条件。如是,则将中国的发展外化为非洲等不发达国家的发展,庞大的物质力量便会被导入一条具有普遍性的世界秩序的轨道,找到其恰切的出口与用途,从而也给予其他国家以安全感。中国的崛起通过一个政治经济学的过程展开,但它最终必须绽放为一种深层的政治哲学,确立起中华复兴的精神支点,获得精神上的饱满与政治上终极的自信。
  • 摘要:本文首先研究了收入分配对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分析的重要性.其次,发现库兹涅茨假说成立的条件,即若一个国家的初始发展阶段满足库兹涅茨曲线的上升阶段的特征且人均收入处在1.1万美元以前的阶段,则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将满足库兹涅茨倒U形曲线.本文说明了一国在中等收入阶段时,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一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时,可以通过降低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的措施来成功地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困局.本文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满足库兹涅茨假说,在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得到合理控制的情况下,中国约在2030年达到人均收入1.1万美元以上,迈过"中等收入陷阱".
  •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问题,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有三个“外转内”:要从过多依靠外需转向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依靠居民消费;由外延型增长转向内涵型增长;要从外生性动力转向内生性动力。现阶段改革需要处理好的四种关系,分别是: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集权和分权的关系。
  • 摘要:本文提出五个观点:第一是“推车论”。要坚持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取向不动摇,要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但不一定要占主体地位。第二是“一条腿论”。应该真心实意地参与全球化和全方位推进对外开放。中国作为崛起的大国,当今已经不再可能韬光养晦,需要认真谋划积极参与全球化的战略,包括全球治理以及经济、外交、政治和军事各个方面。第三是“起点公平论”。这一成果主要是对收入分配组和城市化组的讨论所做的概括。第四是“价税财利联动论”。即筹备实施价格、税收、财政和利率的配套改革,这是理论与宏观组讨论的主要成果。第五是“政改关键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是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 摘要: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已经持续30多年。过去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总体战略已经不能满足改革时代的要求了,因为它导致中央政府的承诺问题、地方政府的激励扭曲问题。中国的下一步改革,必须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合理地分工,必须依靠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力量,必须将顶层设计和群策群力结合起来。
  • 摘要:中国的人口红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人口红利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什么样的影响?本文从人口转变理论出发,分析了人口红利变化的一般规律,提出了人口红利变化的三个关键转折点,进而采用增长贡献分解的方法对中国近30年来人口红利贡献率的变化进行了测度,并从资本形成、劳动力供给变化、人力资本积累和劳动力配置效率等四种角度分析了人口红利变化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入口红利变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在基本路径、劳动要素、资源要素、政策调整和根本目标等方面的转型路径.
  • 摘要:近20年,中国府际合作实践积累了大量具有中国特色、反映中国现实的政治术语,而多层级、多部门联合参与的"专项治理"即为此中一例,虽然这类词语频现媒体并广为实践,但对其深入的学术分析和理论归纳依然匮乏.本文视专项治理为中国府际合作实践中的常态治理手段和特有政策工具,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次"专项治理"实践分析为基础,通过对其内涵外延界定、历史脉络演进和运行机制的初步探讨,挖掘其在治理时机选择、决策参与、激励约束及政治空间等运行特征,指出当前政府对专项治理的使用偏好是基于其内在的治理技术等优势,以及它所能实现的政府自我满意和发挥矩阵式国家治理结构优点的政治效能,最后对此政策工具进行若干现实反思,以期有助于"对中国政治改革的基本特征和方式方法进行理论性解释".
  • 摘要: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原因,在于主要国家资产负债情况的恶化.全球经济正遭遇极端困难的财务结构重整时期.目前我国经济的实际资产负债表也不容乐观,特别是增长速度的下行暴露了企业和地方政府累积的债务风险.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巨额外汇储备这一有利条件,通过发行外汇票据或特别国债,抓住时机组织国民经济第三次债务大重组,支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保障民生,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创造宽松环境.
  • 摘要:未来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大转型的历史时期,也被誉为中国的"第二次改革"时期.从经济发展看,增长模式需要由过度依赖外需转为主要依靠内需,在内需中由过度依赖投资转向更多地以消费为依托;从社会发展看,提高居民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改善民生,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与质量,都是需要努力去实现的目标.显然,不论是经济转型,还是社会转型,提高居民消费率都是未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大转型的一项关键表征.而为了提高居民消费率,全方位推进经济与社会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定量分析表明,只要各主要改革措施能够顺利地推进,我国居民消费率就能提高到合理的水平,从而为"第二次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