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8中国医学人文大会
2018中国医学人文大会

2018中国医学人文大会

  • 召开年:2018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8-08-30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白求恩精神研究会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社

会议文集:2018中国医学人文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104条结果
  • 摘要:医学和文学都是“人学”,交汇点在“爱心”.文学通过抨击黑暗,歌颂光明,希望人间充满爱.医学提倡大医精诚,仁心仁术.医者父母心,是白衣天使.中国传统认为“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医生要有菩萨心肠,神仙手段.在中国,医学人文常上升到社会和国家层面: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关爱人的身体健康,就要靠医学家、药学家医病.关爱人的精神健康,就要靠思想家、教育家医人.关爱人的生存环境就要靠政治家、法学家医国.常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宰相治国和医生治病,都是将对象的无序状态调整到有序状态,他们的做法都是调和鼎鼐、燮理阴阳.他们的思想内核都是“爱心”,“大爱无疆”.报告回顾了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学倾向的演变发展过程,提出了对医生爱心养成的三条主要途径。
  • 摘要:怎样理解“人文,医学的灵魂”?医学是除了具有科学技术的一般属性外,还是一门直接面对人的科学,它既以人为研究客体,又直接服务于人.因此,医学比其它任何科学都更强调人文关怀,这要求医学工作者具有完善的人性修养.怎样在临床实践中落实医学人文?应加强医学人文建设,把德育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首要内容,将人文教育和医德培养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青年医师。要强调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人文关怀,人文建设推动医疗服务质量提升,进一步将医学人文在医疗实践中落实。要进一步弥合医学技术与人文的鸿沟,丰富医务人员对生死、疾苦的理解和认知,将医学提升到有情、有趣、有灵的层面,为紧张的医患关系“松绑”,并推动社会大众生死观、疾苦观、健康观、医疗观的转变。
  • 摘要:读书,是医疗行业的本质需求再一流的设施也无法独立支撑医疗系统的顺利运作,还是需要人和技术的协同.而作为一名医生,哪怕是医神,也不能宣称自己全知全能,工作中“灯下黑”的境遇比比皆是.那么,如何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也需要持续学习,而桓兴肿瘤医院在进行医学人文书籍分享之后提出的“尊重文化”,要求大家不仅要提升技术,还要提升“心术”,以更好地传递医疗温度.读书,是学习的一种方式,甚至可以说是一部分人打发零散时间的一种方式,但一支肯读书,爱学习的队伍,对医院发展和管理的有利之处是体现在多方面的。首先,持续学习是医疗行业的本质要求。其次,只有持续学习,有人生沉淀基础的学习才能理解医学人文,感悟医学真谛,直面医学科学局限。第三,共同学习可以和谐医患关系。第四,学习是选择的生活方式,持续的读书能收获更多职业幸福感。希望更多医院萦绕书香,一起建立更加和谐的医患关系,一起构建更加和谐的医疗环境,一起收获更多职业幸福感。
  • 摘要:回顾对成骨不全症的治疗经历、与其说笔者在帮助别人,不如说是在被别人的感动中前进.这种动力来自于家属期盼的目光、志愿者和公益人的付出,以及笔者作为医生的使命和传承圣贤大医救死扶伤的精神.2001年9月第一次接触成骨不全症患儿,并与来自美国的Gamble教授一起为患儿进行了截骨矫形髓内固定手术.后来该患儿恢复良好,留下很深的印象,并开始尝试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本地的成骨不全症患儿,结果都很令人兴奋.从2004年开始,因为来就诊的外地患儿增加、病例开始集中,开始有意识的查阅国外文献、了解该病的最新治疗进展,并对自己治疗过的患儿进行长期随访以便及时发现问题,修订治疗方案.这个过程有辛苦,但更多的时候是在享受助人为乐的幸福.每当看到孩子们的病情在减轻、看到孩子开始站立行走后脸上快乐的表情,知道,在收获今生最大的财富.
  • 摘要:初春时节,大家呼朋引伴的去踏青,于我最享受的不是去欣赏萌动的初春,而是休息时饱饱睡一觉后,窝在书房沙发上,一边晒着太阳,一边读书.书架上有一本中国医师协会汇编的《让医院走向人文管理》,光是书名就已成功激发了好奇心.“大爱,成就大医.面对为疾病所苦的患者,医者只有充满同情,心怀悲悯,才能竭尽其所能,给予精心的诊治和悉心的照护……”医学人文,其实是一种情怀,一种让善在人与人之间循环,让爱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的情怀。他把深藏于医者内心的向善之心,仁爱之情激发出来,在医疗服务细节中呈现,用炽热的心,温暖的情医治患者,是看到自己医治过的患者再也无法微笑时,瞬间泪湿眼眶的感觉……和全国知名医院,知名人文专家相比,或许人文只能算是“草根”人文吧,就是这草根一样的人文,也可以给寒冬里的人们带来春天般的温暖。
  • 摘要: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移动网络电台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体,并逐步拥有较大的影响力.移动网络电台医学科普节目具有播放灵活性、用户选择主动性、碎片化等优势,但低门槛的准入制度也影响了健康科普节目的质量.利用移动网络电台发展医学科普需要将科学与人文相结合,以听众需求为导向,为用户提供科学准确、易于接受、易于理解的健康科普节目,注重与用户互动.
  • 摘要:前不久,笔者参加了一次特殊的捐赠仪式.捐赠人已经不在世了,通过执行捐赠人的介绍,已经离世的捐赠人曾祥辉、陈大鸣夫妇生前生活工作学习的场景又清晰地再现.笔者和捐赠人同在一家医院工作,但时间上没有交集,作为晚辈,也是这次捐赠仪式的组织方,在捐赠仪式前也只是例行地组织协调相关部门人员用车用地等等,因为这样的捐赠不算什么了不得的大事,之前捐赠更大数额的资金、更大价值资产的情况也都有,捐赠者慷慨的捐赠行为以及对母校的拳拳之心,是每次都能感受到的,然而这次,除此之外,笔者的心灵受到了触动.捐赠人曾祥辉老师以及他的夫人陈大鸣老师都是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的医生,他们出生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在六十年代曾作为骨干跟随当时派来的苏联专家学习,文革期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甘肃二十年,他们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广泛赞誉,并双双荣获“嘉峪关市先进科学工作者”的称号。他们相继离世后,曾陈二老没有子女,他们的亲人依照二老的遗愿,把毕生的遗产3O万元,捐赠给北京大学医学部,设立口腔医学专业奖学金,其生前的图书笔记资料,包括曾大夫治疗过的上千例口腔领面部患者治疗前后的照片等宝贵资料,经过其亲人认真整理后,全部都捐给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前面说到曾大夫爱书如命,不肯在心爱的图书杂志上写一个字,但是他的工作笔记却记得密密麻麻,大大小小记录了三十多册。里面有心得体会,经验总结,还有多幅手绘解剖图,在笔者看来是见所未见的,虽然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人们有了更方便的手段与媒介,也许不再需要手写那么多的字,但从这大量的笔记,我们可看到老一辈人身上那种严谨的治学精神,这种精神穿越时空仍然可以教化到人。
  • 摘要:“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今天是“三八”妇女节,中西医结合暨老年肿瘤科的患者们在病房门口的电梯间开了一场特殊的演唱会.有化疗未结束推着输液泵的老赵(化名,下同)、骨转移行动不便坐轮椅的老唐,老孟、老张、李阿姨、王阿姨、还有一个个患者家属……在马阿姨的带动下一同亮嗓开唱,连隔壁科室许多闻声而来的患者都情不自禁地参与进来.为了不影响虚弱患者的休息,大家只能在科室门外的楼道内唱歌.大家用手机播放器放着歌曲伴奏《我的祖国》《英雄赞歌》《三套车》《打靶归来》《回娘家》《夫妻双双把家还》……一首首老歌,悠扬的曲调,婉转的歌声,越唱越激昂,每首歌后大家都热烈鼓掌,叔叔阿姨的唱功还是非常赞!整个楼道里充满欢乐、温馨的味道.为了庆祝节日,患者们自娱自乐,带动了整个楼层。科室内下白班没走的和等待上夜班的护士们也在帮忙组织,并用手机拍下他们幸福的瞬间。看着大家脸上洋溢的欢笑,忽然之间让我们觉得病魔不可怕,疼痛不可怕,烦恼不可怕,唯有欢乐长存:每一位患者身上都有一个励志的故事。古语说:心病还须心药医有些时候药物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而一句关怀的话语,一个暖心的微笑,一个温柔的动作可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姑息治疗提倡的就是在积极控制症状的同时关注患者心理、社会、灵性痛苦,提供能全方位支持和照顾,帮助患者舒适、愉快地渡过每一天。作为临床一线的护理工作者,我们会陪伴你们,相互扶持,让每一天过得充实和快乐。
  • 摘要:时间如白驹过隙,MD Anderson的访学恍如昨日,翻开日历才能确认回国竟然已经一年半了.心中有太多感悟想和朋友、同行分享.富强的中国才是国人最好的背书,中国梦才是个人梦的基石,一流的医院才是支撑个体的强大底气。在肿瘤行业,MD Anderson的大名如雷贯耳.美国有最先进的医疗设备,高成本的医疗体系.充满人文关怀的诊疗文化和具有前瞻性的探索性实践。中国拥有不亚于美国的一流医院.也有不输于美国医生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水平。但是中美之间的医疗差距依然让每一个医疗人无法忽视。时间就是这样一种特殊的东西,它无法储存,要么用以学习,要么用以浪费。家庭教育的秘诀:闭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给孩子看。
  • 摘要:笔者接诊一位悲观痛苦,忧心女儿的的乳腺癌晚期患者,笔者告诉她完全理解她作为一个母亲目前的处境和心情,相信每一个当母亲的人都会有同样的感受但是我告诉她作为一个母亲如果没有将母爱表达出去,让女儿知道你有多爱她,那将是多么遗憾的事情呀!根据临床经验,在她身上应用了心理社会肿瘤学中的一个方法—叙事疗法。她不再总是处在预期死亡的状态中,就没有因预期死亡而引发的焦虑,活在当下让她忘记“死亡”给她带来的痛苦她为什么有这样的转变?是写信的力量,是因为写信将她的心理能量释放了、宣泄了!心理也是一种能量,而能量是守恒的,如果没有被释放掉、宣泄掉、燃烧掉,这种能量就会变成折磨人、让人痛苦的根源所以,记住要实时宣泄自己的负能量,才能保护自己的健康。
  • 摘要:一个医生的自我成长,就是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将每一步流过的汗水都化为一个个成长的台阶.外科医生的成长是需要天赋的,需要脑到、眼到、手到的高度融合,但是更需要的是长期的、持续的努力.讲述了笔者从实习医生到住院医师的过程。笔者的成长来自努力,努力就源自于内心的恐惧。每上一次台阶,都是努力后的成果,但新鲜劲儿一过,随之而来的是立足的生存危机,这种危机感会激发人奋进。你必须更加努力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 摘要:笔者讲述了笔者初入职场的诸多囧事到站到国际讲台,带领学生答辩的医师成长历程。芳华已逝,岁月依旧,点滴记忆凝成岁月,流连于思绪之间.岁月沉淀使自己成长,笔者面对生命相托的患者及家人,是经验丰富、让人信任的医者;面对学生求知若渴的期待,是阅历丰富的师长;而在学生有畏难情绪时又是如沐春风母亲般的长者;面对同事,是愿意付出、真心相待的朋友;面对原则,又是刚直不阿,直言不讳敢于承担的女汉子.面对流言,不屑一顾;面对家庭,满是愧疚;面对颜值,尽是自卑,面对八卦,也一样好奇.
  • 摘要:今天,婴儿的出生是一件愉快和比较安全的事情;但不久以前,还有相当多的母亲和婴儿在临产时死亡.过去生育对于妇女来说就如同踏进了鬼门关,幸运的能存活,不幸的就要丧命.然而,有一项极其重要的能使婴儿出生较安全的发明却被保密长达100多年之久.这便是助产技术中的产钳术.产钳是妇产科的发展史中有两个主要的进步之一.最原始的产钳经历了千余年的使用、改造,逐渐发展成现今使用的产钳.现代的产钳是一种能用来取出胎儿而对母儿都不造成损害的医疗器械.辉格医学史把产钳以及钳产术的流行作为医学进步的一个标志,并把产婆的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归结为不能熟练掌握这项先进的工具和技术。随着剖宫产术在临床上安全、广泛的使用,产钳助产在产科应用日益衰退,但是它在处理某些难产和保护母婴方面仍能发挥良好的作用。例如子宫收缩乏力、第二产程延长、胎头位置不正、胎儿宫内窘迫、早产儿、臀位以及为了预防产妇体力和精神过度消耗,减少会阴松弛,避免胎头长期受压、缺血等均需采用产钳助产当前社会上对产钳术助产有很大的认识误区,觉得这对孩子存在极大伤害其实对于那些胎儿头已经在阴道口的,就差一把力,只要正确应用产钳,完全可以避免去做伤害更大的剖宫产手术。因此产科工作者要做好宣教,努力提高助产技能,力争把分娩对母婴的损伤减小到最低,这是何乐而不为的事呢。
  • 摘要:自律、勇气和对完美的不懈追求,这是从优秀到卓越的必经之路。这也印证了一个观点,是否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天赋、机遇更加重要;然而他能够最终到达的高度,更多的在于他是否能够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始终保持着严格的自我管理、面对困难坚持以病人利益优先以及对自我提升的永无止境的孜孜追求。
  • 摘要:望历任内科总住院医师名牌:汗马怜前事,金勋尽陌阡.有名题雁塔,无语对凌烟.西殿巢鸟雀,东风响杜鹃!丰城知露重,不悔慕高蝉!春日术后游海棠花溪:早惊花盛映溪隆,喜向城边飨梦瞳.香透云霞裁锦雨,软随纹镜皱青风.常知世事无遐迩,岂恨尘心有异同?暂却针刀追丽日,春归无憾太匆匆.
  • 摘要:老隋,一名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十年前已经在宣武医院进行了动静脉造瘘,并一直坚持每周三次的透析.动脉瘤破裂手术后又发生了血栓,血管外科的医生们开始考虑在老隋的左手进行动静脉造瘘虽然小血管吻合的手术技巧大夫们精通熟练,但是挑选适合吻合的血管是成败的关键。挠动脉附近的静脉血管都因过细而不适合,最后,大夫们在距离动脉较远的部位找到了情况稍好的血管进行了吻合手术。
  • 摘要:“李大夫,带着娃娃来看你了”.每年的6月15日,沾化下洼的王雷(化名)夫妇都会带着自己的宝贝儿子来到滨医附院,来到新生儿科找李大夫-他们儿子曾经的主治医生.手握着手,心贴着心,聊不完的贴心话,诉不完的感恩情,没有眼泪,没有悲伤,有的只是喜悦和幸福.三年前的那60多个日日夜夜的精心护理及治疗,换来了这个历尽求子艰辛的农村家庭现在满满的快乐幸福.医疗卫生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是由许许多多的“零件”构成的一个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整体,不论哪个零件出了问题,都可能让病人付出生命的代价。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它的的职业要求是挽救人的生命;医生是一个崇高的职业,它的职业生涯中不仅仅是每天的简单重复,更多的是每时每刻的精心照料。作为一个儿科医生,尤其是新生儿科医师更是如此。从呱呱坠地、生命垂危到康复出院、茁长成长,每一名新生儿科的医护人员都付出了“不是亲生、胜似亲生”的辛勤汗水和无限爱心。爱心就像沙漠中的一私清泉,可以使身处绝境的人重新看到希望,爱心就像冬日的一片阳光,可以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就像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可以使孤苦无依的人得到心灵的慰藉,爱心像洒落在久旱土地上的甘霖,使心灵枯竭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润。新生儿科医师,始终牢记希波克拉底誓言—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在救死扶伤、挽救病儿的道路上一直努力,不忘初心。
  • 摘要:南京鼓楼医院原院长丁义涛曾讲过一个案例:他的一个优秀博士生曾接诊一位外地转来住院的肿瘤病人,需行肿瘤切除术,手术难度很大,其他医院做不了.这位博士生相当重视这个病人的诊疗,他做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手术方案,手术也非常成功,可是手术后第三天,这个病人跳楼自杀了原因是手术前后这个患者很想与医生面对面进行沟通与交流,但医生由于工作忙,没有给患者机会,患者非常焦虑、恐惧,以至走向极端.21世纪是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对于医学来说,技术会越来越发达,但它讨人文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有人早就预言,21世纪一定是个医学回归人性的世纪,必将产生新的医学模式。新的医学模式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贯穿人文精神,医者在行医过程中要向患者传递情感和温度。患者在就医过程中要能体会和感受到医者给予的关心和温暖。医患之间要通过治病这一过程建立起互信、互敬的和谐关系。医学和医生的职责与使命不只是治病,特鲁多的墓志铭是三句话,有三层含义:“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几句话其实道出了医学的本质和真谛。
  • 摘要:回想起了刚步入临床时的难忘之事,至今依旧记忆犹新的两个十秒钟.这里的十秒钟不是关于抢救病人的时间概念,而是使自己得到深刻启迪的时间概念.2017年8月开始了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培训,第一个轮转科室是消化内科,内心即期盼又紧张,期盼的是感觉自己终于开始步入临床能够真正接触病人.紧张的是感觉自己医学知识尚匮乏,担心出现一丝差错,因为面对疾病,每一位医生都是慎之又慎,疾病不允许出现任何偏差.夜班迟到被老师训斥,意识到准时守时按时对临床医生的重要性。另一件事是临床见证一位病人的离世,十秒钟内感受到了面对疾病时候的脆弱以及百善孝为先的真正含义。
  • 摘要:夜幕降临,一天的工作结束了,灯光下的医院失去了白日的繁忙.楼里的灯渐渐亮起,昏暗的楼道空荡荡的,偶尔会看见几个身影仓促离去.两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年龄在八十岁左右,老爷爷瘦高个儿,但腰已经弯了很多,老奶奶体型略显肥胖,走起路来步态蹒跚.老爷爷领着老奶奶在走廊里走过来,走过去.老奶奶唱着一首五六十年代的老歌,音调忽高忽低,唱一会儿、停一会儿.老爷爷一边向前走,一边深情的看着老奶奶,一点不觉得难听.两个人的腿脚不好,相互搀扶着往前走,一圈、两圈不停地走.旁边的人窃窃私语,议论这两位老人可笑的行为,并发出“哈哈哈”的笑声.此情此景很温馨,两位老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相扶相携,就像《致橡树》里“木棉”与“橡树”一样,用他们的陪伴表达着爱.每天进进出出病房,有一些场景让人十分感动。产房外志忑不安的丈夫,听到母子平安的消息后,眼睛里流出激动的泪水。突发脑出血意识丧失的男子,经治疗后神志恢复,家人犹如见到了新生命,那种一语难表的喜悦常年卧床不能下地活动的老大爷,妻子给他喂水、喂饭,老大爷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医院里每时每刻都会有这些感人的瞬间,让人觉得十分温馨,给庄严的医院增添了一些温情,让人感到爱无处不在这种陪伴之情像是一剂良药流淌在病人的血液里,从心脏流向全身,让病人感到了不离不弃的爱,坚定了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 摘要:如菩萨初心,不与后心俱,智无智亦然,二心不同时.——《华严经》现实中,绝对可以找到一个度量单位来描述时空的维度,或纳米,或光年,或其它,可却找不到任何一个辞藻去真正形容一个人的内心……看到站在“德艺双馨”演讲台上的她,面容瘦削而笃定,声调平缓而铿锵……台下每个人都忘情于关于初心的医者故事……笔者受被人尊敬的赤脚医生父亲的影响,做了一名临床一线医生。作为一名急诊科医生,在太多时候,面对生命,不能挽狂澜于既倒,面对生命的枯姜与凋零,在叹息和惆怅的同时,会不由自主的想到远在天国的父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换位思考是最基本的善良,治愈虽然只能是有时,帮助却可以常常,安慰却可以总是,胸怀“初心”,方能敬畏生命,方能坚守底线,方能始终。
  • 摘要:微信的朋友圈里转发着一幅图片——医生的手.这是一双外科手术医生的手,剪秃的指甲边缘被碘伏浸润形成自然的棕褐色轮廓,深深浅浅的斑点斑驳的嵌在掌心和手背,一直延续到前臂,粗糙干裂的皮肤犹如久旱的农田.这是乳甲二科张殿龙教授的手,护士在医生接台间隙偷拍的.儒雅的张医生戴着一副无框眼镜,180的个头,说话时语调平和、语气亲切,不知哪里冒出来的那么多耐心,无问不答,无题不解.虽是70后,全无油腻中年大叔之感,脸上的皮肤与手上的皮肤形成鲜明对比,大家私下叫他“国民帅锅”.
  • 摘要:岁月峥嵘,明鉴百年路,轻点由衷.夙夜忧惦牵肠肚,荏苒白发成丛.凝眸相迟,抚手宽虑,皆作平常恭.患陌似亲,寄予丝丝心重.可记经年常怀,婵娟映下,臞骨倚帘栊.窗外蛩音未惊觉,昏昏奋笔书中.微风露晓,只雀啼鸣,争醒倦怠容.十载如徂,何惧身死成空。
  • 摘要:天台登高,伫足远眺,绿野悠辽.畅凉亭秋寂,柏木萧萧;繁花落败,雪浸眉梢.衰草阴昼,倦鸟悲号,哀转催啼几欢嚣.望明月,晓星辉点点,和曲微聊.沐色春始多娇,博泛影重夕怎声笑?临青痕碧瓦,叶摆轻悄;石潭澈溢,鱼戏水淘.吟雅对趣,绘意妖娆,顾墨天地共长宵.纵情豪,尽千古风流,品韵今朝.
  • 摘要:闲看二十余年前的毕业相册,“生与死,求生拒死,生死岂能共在?名与利,取利去名,名利不可双收”的毕业留言赫然入目.回想当年,真是年少轻狂,事实是入职医疗行业以来,去除名利已经昭然成为本职业最基本的道德准则,追名逐利已不现实,所以二十几年来留下的都是关乎生死的感悟,特别是对于死亡认知的迷茫和徘徊.《论语》中有一段关于生死的精彩对话,季路曰:敢问死?夫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未知生,焉知死”的作答承载着数千年来中国人从容、豁达、淡然的,甚至是怡静的生死观。这种生死观基本上也与历代文人文学作品中透出的生死观一致,即优推、从容、平静、淡定地面对死亡。笔者在二十几年的行医中也越来越觉得,面片生死谁能从容淡定呢?更多的是选择“求生拒死”,从而为死作一番挣扎,即使是一场无谓的挣扎他也心甘情愿。
  • 摘要:一代名医吴孟超前辈,曾经将铺盖抱进病房全天候监护一位术后病人,术后6天里,检侧、换药、补液、引流、事事亲手照料,直至护送出院。他用行动告诉他的学生:“看病是人文医学,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一定要关心病人,爱护病人,热情接待病人。病人没有高低贵贱,医生要定好位,对病人要有信心、耐心、爱心、细心。医生没有挑选和应付病人的权利,只有为他们解除病痛的义务。一人生病,全家痛苦,有的还很穷,不能欺骗,更不能欺作他们。”先辈们的努力构成了曾经如同小镇的石材储量一样丰富而优良的医患关系资源。而今,石材小镇满目疮疾的现状联想起的是医疗环境的现状,这时候想到的最多的词语就是“过度开采”和“信任危机”!“病人对医生的信任不是宣传出来的,而是在与病人的相处中一天一天建立起来的一个医生要理解病人,就应该知道病人在想什么几这些话讲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今天,医者和患者一样已经开始懂得“敬畏生命”是征服疾病的前提;也相信医疗改革一直在向医患利益一起靠近;要拯救生命,更需要拯救信任。
  • 摘要:那是清晨第一缕阳光,轻轻照在孩子们酣睡的脸上,那是清晨的第一抹红,柔柔地映着你略显憔悴的面庞。你抬手,将耳边有些凌乱的碎发别在耳后,你起身,轻轻将孩子们床前的隔帘放下,你伸臂,捏了捏一夜抢救后酸痛的肩膀,你笑着,叹了口气,轻轻把小花被帮顽皮的他盖上。听着监护仪传出的平稳信号,你紧张了一夜的心啊,就随着那轻轻的心脏跳动莫名的安静下来,静的似乎可以听到他们那均匀的呼吸,恍惚间有宝贝梦呓般的叫你,妈妈妈妈,没错妈妈,是的,是妈妈。这就是白衣天使,这就是护士,还有一个拉风的名字,“未婚”妈妈。
  • 摘要:如果有人问到每一位在省妇幼工作的人“省妇幼有什么?”大家脑中浮现的是怎样的画面?是百年岁月洗刷的斑驳历史,前辈孜孜不悔砥砺奉献的故事,还是科技与美感兼具的现代化门诊、住院大楼?是医护人员每天辛苦忙碌的疲惫身影,还是与某个病患或同事间彼此的难忘经历?或许这是一个列不完答案的题目,也可能是一片沉默的留白.当医院整体发展逐步走入快车道,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亲身感受就医环境和就医体验的显著改善,而医院未来的持续发展,什么才是其深层动力?其实质最终还是来源于—优秀的医院文化。近年来,医院业务规模发展迅速、基础建设步伐紧凑,各项工作不断推进,成就欣喜之余,须避免对医院核心价值观和人才队伍培养的忽视,打造具备现代化管理理念、具有较高综合人文素质的骨干队伍,推动医院真正走上持续发展的征途,将医院文化建设放到与医院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战略高度来谋篇布局。
  • 摘要:在医改道路上跌跌撞撞前进的医疗行业,也背负了很多浮华和朴素交替的无奈,在看病难看病贵的体制沉琦,逐渐尖锐的医患关系,以及夹缝中求生存的医者,一边在恶劣的医疗环境中最求技术革新,一边努力提高经济效益,扩大病原群体及医院规模。作为一位医者,有着悬壶济世的理想,不断追求卓越的医疗技术和救治水平的高度。医院大多有着良好的硬件,在追求技术水平进步及经济利益上升的同时,却偶尔忘记了身在何处,身在浮华,还是何处,返璞归真,回归了质朴,还是何处?在繁忙而日常的工作中,许多的细节和准则被我们淡化、简化、擅自改动,为医者创造出的社会价值和财富价值盲目骄傲,甚至有时感觉飘飘然,却忘记了,生命本身,是件朴素的事是需要敬畏的,作为生命的代言者,在历练自身的技术之外,更要求是务实。学者治学,无视身外之物,隐去个人享乐,淡看浮华,安贫乐道,令人仰慕,思之效法。作为新一代的青年,要不为浮华所引,一心求是,执着追求挚爱的医学,静守己心,笑谈浮华。
  • 摘要:村医叶老师初到石山村首先入户走访,爬过一座座山头,一家家了解情况,话家常的同时宣教疾病相关知识,徒步行遍了村落的每个角落整个过程持续了接近一年,当地人印象里有了叶老师这个人,而叶老师心中也装下了全村人这件事打破了之前对村医的误解,本以为他们只需天天坐诊便好,没想到给人排忧解难还需如此周折。山路坑蜒,比不上人生之路的坎坷。人们都曾排徊、渴望或绝望,但最终都会行在平凡之路。仔细去看,认真去听,路上有些人内心宽广,可容万物,装得下山河大地,万古星辰,他们善用信仰的力量,他们给疏于照顾的灵魂温暖,他们为迷途的人点亮明灯。
  • 摘要:2018年,是笔者在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工作的第25个年头.25年,一路见证着医院从灯光昏暗的小楼成为窗明几净的综合性大楼;亲爱的同事从治愈疾病的医护人员变为关照心灵的医者.笔者从一条标语书写、一块宣传板报制作,到亲身投入医院文化体系建设,感知着了更多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医院文化建设而言,医院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是建立一个患者和保健群体满意、员工忠诚的医疗品牌通过70余年的艰苦创业,在全省范围内已经逐步树立了优质的妇幼保健品牌,2017年,医院工作主题是“转型蓄力变革”,文化主题是“踏石留印,共筑辉煌”。2015年至2020年是医院创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全国一流妇幼保健院的关键时期,也是医院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目前,院内各个科室中都有了自己的新媒体微信公众资讯平台,可以直接与患者、保健群体进行互动。医院除了与新闻媒体合作之外,也通过自己的网站、新媒体平台不断地发布新闻,实现了与就医群体的良好互动。
  • 摘要:从医七年,对死亡已不再陌生.作为一名骨科医生,时不时能接触到一些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晚期患者,外科医生能做的不多,部分患者可以接受姑息性手术治疗,以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而大多数没有手术机会,只能接受内科或保守治疗.死亡对他们来说,只是时间问题.与这些患者和家属交流时,我更多是带着一种医生特有的理智和冷漠.留给患者和家属的无非几个问题:积极治疗、姑息治疗还是放弃治疗?患者的情况需要让患者知道多少?会向他们客观地分析病情,让他们自己选择,却很少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死亡,对大夫而言,确实并不陌生。有些患者,医生将他们从死神手中拯救。更多的患者,医生无能为力。凡人终有一死,没有比直面家人或患者的死亡,更让人难过的事情了。作为医生,更多的责任是给生命以尊敬,给灵魂以直面病痛、直面死亡的勇气。笔者认为,医生的责任从来都不应该是起死回生,或是妙手回春。医生,应该是张开怀抱,去拥抱那些满布伤痕的身体、灵魂,给他们爱,给他们力量,抚慰疼痛,直至他们可以重新振作,勇于面对,成为真正的自我存在。
  • 摘要:心理学学者武志红说,心理学学到最后就会失去同情心.医学是否也是这样?种种数据表明,医护人员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这并不难理解,毕竟医护人员工作具有特殊性医生护士工作压力大,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容易精神倦怠,并且长期面对患者,感受患者的痛苦,容易情感枯竭,医生护士工作环境差,有辐射和气味的物理环境,有细菌病毒的生物环境,和充斥病人及家属负面情绪的人文环境,都给医护人员传递着负能量。现在社会对医护人员的认识也存在偏差,医护人员劳动得不到认可,地位得不到肯定,更会怀疑自己的价值。以及其他组织因素和个人性格因素,都使医护人员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要消除职业倦怠,医生护士的自我调适自然不可或缺。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都是形成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工作压力是大环境,这里我想说的是医生护士的心理压力每天面对各种生死病痛,负面情绪吸收过多,情感失衡,最终导致情感耗竭因此医务人员要学会自我调适。除此之外,组织的作为更为重要。如今一直强调的人文医学,不仅是强调对患者及其家属人文关怀,也要对医务人员人文关怀。即人文关怀在医学中的运用应当是关怀在医疗过程中的各个参与群体大到医院建筑装修设计,小到座椅点心;从物质上的薪酬奖励,到心理上的组织关怀。在大环境改变任重道远的情况下,至少应该先从力所能及的地方有所作为。
  • 摘要:今年会议主题为“健康中国与人文建设”.国内医学人文专家、医界代表、政府官员、医院管理者、企业家、患者代表、媒体代表齐聚一堂,就医学人文建设的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对话与交流,以期推动和改善中国人文生态环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参会者数字的递增某种程度上正说明了人文医学的重要性越来越取得共识.在论坛当中,直面百年医院在中西文化交融中如何传承创新的难题,也直面了正心正举人文者时人文医学素养培养的实践探索,更见识到了国医、国文的可挖掘内涵,领略了叙事医学的温暖力量,还有了解了宗教“佛道”“当代中国生死安顿”理念等与医学之间的关系。而这种丰富的内容探讨,是不断完善医学人文的题中之义。
  • 摘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医学术思想得以流传至今的关键,如何做好中医文化传承与发展,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当前中医文化传承和发展存在学校、医院和社会公众三大主体传播困境的现状,对此,应在文化自信视野下,实现中医文化传承和发展路径:坚定文化自信,永葆中医事业的生命力,创新传播手段,推动中医事业的振兴发展,树立融合与共享理念,实现中医文化的当代价值,助力中医在继承中谋创新,重塑中医形象.
  • 摘要:八天的肿瘤科病房高校志愿者工作像一部微电影,很短,但足以让目光停驻流连,让灵魂安静思考,为那些生命的热度的流下最诚挚感动的泪水.第一天,在电梯停在一附院8号楼25层之前,画面是黑白的:肿瘤科的病房里,寂静得仿佛能听见打点滴的声音,经过化疗的病人头发已经掉光,赢瘦的身体虚弱地躺在病床上,面色苍白无光,失去光彩的眼睛直勾勾地地盯着天花板,眼珠间或一转,才有一点活着的迹象;医生护士们都神情凝重,沉默地做着手中的工作,迅速而安静地走在病房与办公室之间;不时就有病人需要急救,病床被医生护士围住,床边摆满了各种检测生命体征的的仪器……肿瘤病人是离死亡最近的一群人,他们需要陪伴与开导,可是他们的心理也更加敏感和脆弱。小心翼翼地,满怀期待地,努力学习与他们聊天,用那种能带给他们阳光和温暖的话语。天南地北,回味从青涩少年到睿智年岁家长里短,分享生活中琐碎的幸福时光;慈爱少言,铭记着淳朴善良砥砺前行。在学校的学习中,一直学习的就是如何把病人的身体治好,如何把病人从死神手里拉回来。可是,却常常忽略病人的内心。有时候,病人更需要的,恰恰是医生的人文关怀,去关注他们内心尊严的损伤,价值感的缺失,重返正常生活所需要的精神力量……成为一个好医生,为病人减轻痛苦,帮助他们重新拥有健康,除了掌握过硬的临床技能,还需要人文关怀。
  • 摘要:本文讲述了一个老人胃穿孔入院,因年纪已大,手术风险高,患者家属选择放弃治疗,医生无能为力,派救护车护送回家的故事。书本里教会医生如何治病,但没有告诉医生无能为力时要怎么做无能为力时,应该放下医生的外表,做回一个简简单单的人,通过人文的关怀,去陪伴,这就属于医学人文的内容,一个常被医生忽略的学科医生对患者的人文关怀程度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医生本人的,而不是客观环境的,所以不管是在三甲还是社区,只要和病人接触了,人文关怀与思想就开始体现了教科书上教会人们如何成为一名技术合格的医生,但未必是一位合格的陪伴者,所以,需要更加到位的医学人文教育。
  • 摘要:医生工作的一部分是接待患者.痛哭流涕的患者控诉医生的态度冷漠,指责医生不闻不问,神情激动的甚至会污言碎语、拍桌子打板凳,他们有人说的确实客观属实,有的在情绪的作用下过分夸大其词,甚至编撰捏造,但是,这其中所投诉的有些医务人员确实态度生冷.孙思邀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古代的医家,虽然技术水平与现在相比,差距甚远,但是却很敬畏生命,真正做到以人文本,时时刻刻都能做到把患者作为一个人来尊重、来安慰。特鲁多说:“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具有区别于动物的社会属性,是因为他有情感。社会再发达,人的情感需要也不会变少,人和人之间,更多时候情感上的交流才是最重要的。医生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不能把关怀作为一种口号,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一种被动要求,而应将之落到实处,时刻表达出对病人设身处地的同情关爱,给病人以抒发焦虑的机会,满足其心理需求,让病人即使身处痛苦,也能乐观轻松地生活。
  • 摘要:作为一名从医30年的外科医生,经常有机会站在生死两界的边缘,感受生命最真实的美好与残酷.每个生命历程都是独一无二的,有人生而锦衣玉食,春风得意;有人却时乖运蹇,寒窑屋漏.小兰(化名)是治疗过的年龄最小的患儿.22月龄大,本该依偎在妈妈怀里咿呀学语,在父亲膝下承欢的年龄,但却连遭命运的戏弄.在她出生后不久的一天,父亲骑着摩托车外出谋生就再也没有回来:一场摩托车事故让父亲当场撒手人寰.随后不久,母亲也弃她而去,改嫁他人.她甚至不记得父亲的样子,也尚未真正体会到母爱,就被爷爷奶奶“孙当儿养”.小兰在车祸中受到了严重的外伤,导致颈推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双上肢几乎不能活动,双下肢也失去了行走功能,她本来还能嬉戏于村野乡间的生活也因此戛然而止。通过各方的全力配合,克服了一个个难题。选择了颈稚后方入路进行手术,术中施行了完美的解剖复位,打破常规将推管成形手术中的Arch小钢板竖起来当作侧块钢板使用,解决了小儿颈椎太小,无法固定的问题。最终以不到1O毫升的出血量成功的完成了国内最小颈推脱位患者的手术。术后康复也都很顺利。小兰也一天天站了起来,由慢走摇步到快走撒欢。
  • 摘要:介绍了笔者作为超声医生耐心为一位老年男性患者检查隐私部位,被患者鞠躬致谢,深受感动的故事。以前总以为超声科是辅助科室,只需要做好诊断,剩下的交给临床医生就够了。入职后才渐渐发现自己想法的稚嫩。努力提高诊断率是超声大夫重要的任务,但不是唯一的职责,作为医生,帮助患者才是使命。当一个人稚患疾病时,无论达官显贵,还是黎民百性,都在内心变成了弱者,他们最需要的就是来自医生的帮助。这种帮助不仅包括医学治疗,如手术、用药,也包括心理安慰,如医生的态度。超声医生工作量太大,也没有义务提出临床意见。然而,多倾听患者的诉说往往会缓解他们看病的焦虑,多了解患者的病情往往更有助于诊断,多给出一些力所能及的解释往往可以更好指导患者后续的求医和随访。患者不懂医学,文化程度不一,对待他们要换位思考,耐心沟通,没有化解不了的问题。
  • 摘要:作为一个年轻的超声科医生,成长过程远远都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这是一项需要检查医生手、眼、脑联动的操作,时时刻刻都在体会着手在动,眼在看,大脑还在一刻不停的高速运转。超声科医生的成长经历了无数次的精准测量,充实的是无数次的反复图像分析判断。你可知道那些书本中的标准切面在屏幕中的完美呈现,是经过了上千次,上万次的磨练。早期中度恶性胃间质瘤的及时发现,不仅提高了治疗疗效,减小了患者痛苦,同时也给患者和其家庭减少了一笔不小的开支。其实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超声科医生们通过自己手中的探头,搭建起来了疾病与临床医生之间的桥梁,让疾病无处藏身,让生命重放光彩。然而超声科医生往往都是幕后英雄,没有能够立竿见影的为患者解除痛苦的大气风采,没有治愈疾病,同病魔殊死博弈的光鲜,也许治愈出院的住院患者都不会记得在那间小黑屋子做过的超声检查,也许手握超声报告的门诊病人都无法理解这一份薄薄的报告背后所凝结的一个超声科医生多少年如一日的积累沉淀。更多的是发现疾病的欣慰,对疾病做出准确分析判断的成就感,其实医生最大的快乐往往就是所做的检查能够帮到患者。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造影介入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面,超声技术又迈上了新的台阶。
  • 摘要: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良好的护患关系对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的重要作用.良好的护患关系是相互尊重、和谐融洽的,不仅能够提升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而且能够促进医德医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医院进步与发展.护患关系从患者就诊即建立,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直至患者出院.护患关系是指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建立的一种人际关系,与疾病的康复密切相关.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基础,护患之间有效的沟通细节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前提,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著名企业家卡耐基说过:“如果你能从别人的角度想想,你就不难找到处理问题的方法,因为你和别人的思想沟通了,有彼此理解的基础。在临床工作中,与患者接触最多的是护士,护士在护患关系中占主导地位,护士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护患关系的好坏,影响着病人的康复.因此护士应从尊重患者、富有同情心、微笑服务、娴熟的专业技能、良好的沟通能力来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在平时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仪表端庄、举止优难、微笑着接待患者,给患者以亲切感和信赖感,多给患者以心理支持,做到多问候、勤查房、细观察、多帮助,以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用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和高效的沟通技巧,用心为患者服务,就会让患者及家属满意,从而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促进患者的康复。
  • 摘要:在盈洁月光照进的病房里,勤劳勇敢的他们,在坚定守候,天使正在你的床头张罗着,最愉悦的惊喜,夜色温柔,她们的脚步也轻俏,白衣战士在不远处等待着,最热切的召唤,肩上重担使他疲惫又坚强,但也许刚刚,也许很久之前就懂得,懂得,医者父母心,他坚信所有的庄严和圣洁,于无声处诉说心中的白,护着这一方一刻的宁静安详,暗夜里明亮的身影,仿佛下一秒便呼啦啦长出翅膀,睡吧,不要忧郁,睡吧,不要哀愁,愿这个世界,每一扇深夜明亮的窗子,都能尽快的昏暗,沉沉地睡去,人们都相信,爱和智慧在黑暗织就希望,希望乘着夜晚赶向黎明,黎明正悄悄地落在枕边。
  • 摘要:目的:分析医务人员健康状况,为改善医务人员健康状况提出针对性建议.方法:对造成医务人员不良健康状况的原因从社会、医院、个体多角度分析原因,针对不同原因提出改进意见.结果:目前影响医务人员健康状况的主要原因有社会因素、医院管理层重视程度和个人原因.通过体制改进,增加对医院管理层和员工培训,从多方便努力提高认识重视医务人员的健康状况.结论:通过多方面努力与改进,可以全面改善医务人员的健康状况,构建和谐的现代医疗队伍.
  • 摘要:本文指出加强实习护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并通过分析实习护生人文素质的现况,重点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实习护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功能,加大人文素质教育力度,以便进一步提高实习护生整体水平.
  • 摘要:目的:通过叙事护理临床干预,达到改善患者情感体验、和谐护患关系.方法:运用叙事护理的外化、解构、改写、外部见证人、治疗文件等技术,给予患者生命的力量支持,疗愈患者,促进身心健康.结果:患者从焦虑、恐惧到坦然面对,回归社会.结论:叙事护理帮助疗愈患者的心灵伤痛,建构积极生命态度.
  • 摘要:介绍了巴林特小组活动在临床护士发生心理危机中的应用.2018年4月至2018年6月我科共有2名护士发生心理危机事件,针对2案例均进行了巴林特小组活动,共有1名内训师、13名护理人员、2名科主任、4名医师参与.通过巴林特小组的活动,当事人在对理解患者的感受和自己的感受、提高沟通技能、提高抗挫折的能力等方面获得显著的感悟和提高.认为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能提高临床护士心理认知,改善护患关系,减轻职业压力,减轻职业倦怠.
  • 摘要:讲述了笔者作为外科医生,因追求个人技术发展,急于求成,操作在制度的规定内,但却缺少对病例的综合考虑导致病人手术失败离世的故事。救死扶伤那是医生的天职!当然,追求进步是每个人的权利,执剑天涯更是术者梦想的最高境界,但是,无规矩则不成方圆,从医治病不仅要眼里有病还要心中有人!做人的道德和从医的医德是应该坚守的底线。
  • 摘要:一院十四人,6月调研启;于老定基调,党办抓落实.首站白研会,尚老显身姿;栗老侃侃谈,我辈切切记.无私献资料,白医精神辉;寻根开场佳,忐忑心略慰.当晚急行军,唐县把身安;匆匆裹饥腹,人人录感言.朝圣纪念馆,我辈热泪流;当年白求恩,今日医学子;艰难困苦日,锦衣又美食.“深挖”医学根,“广扯”精神线;探究白医魄,求得人民安.盛赞陈馆长,连日全程陪;殷殷白医情,切切传书恩.
  • 摘要:人的一生要走很多的路,观赏风景,也成为风景;遇到很多的人,被人影响,也影响别人.白求恩如此,寻根白求恩的亦如是.2018年6月,在这个暑气初盛,快雨时凉的初夏,白求恩的传人、白求恩医科大学的嫡传弟子,来自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的怀着无比虔诚和崇敬的心,踏上了寻根之旅,走着白求恩曾经走过的蜿蜒小路,探寻白求恩精神的根源.
  • 摘要:开启这趟灵魂的旅程之前从未想过会以这样一种意味深长的方式结束,更未曾想过这样一份精神能带来如此的深思与震撼.在有形的故事上,伴着重走的轨迹,俨然升华为一种力量,带着历史印记的厚重,带着根基的坚忍不拔,带着海纳百川的恢弘大气,更多的是那份无私与坚定的无惧无畏.有些精神,在蔓延中升华,在升华中绽放,不知不觉中感化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我想,这句话用来形容白求恩精神一点也不为过,而这一行人也是历史上的行者,在白求恩的魂魄中理解、升华.
  • 摘要:2018年2月7日,经历过大大小小40多次手术的睿睿,迎来了他意义非凡的3周岁生日,品尝了人生中第一口蛋糕的滋味……睿睿出生后因诊断为先天性I型食管闭锁入住北京某家儿童医院,食管两盲端相差7个椎体,属于长段缺失型,无法行Ⅰ期吻合术,孩子反复出现肺部感染,多次进出ICU,手术日程一施再拖。7个月时,再次发现食管闭锁伴有食管气管疾,诊断为食管闭锁中更为罕见的Ⅱ型。因为唾液等分泌物全部通过上端揍管直接进入气管,造成吸入性肺炎。睿睿就这样从生后到一岁都在治疗反复的肺部感染和等待手术中度过,营养主要通过静脉输液和胃造瘘满足睿睿14个月,父母带着他来到了江西省儿童医院。就这样,当时身为新生儿外科护士长的笔者和他一家结下了不解之缘。
  • 摘要:笔者江西省儿童医院NICU的一名普通护士,有一个普通的名字——万璐,但2012年2月的那一天第一次遇见——宝贝张涛.初次见到这小家伙并不是在一个令人愉快的环境里,而是在科的监护室!刚入院的他全身发紫、呼吸急促,接诊的医生带上几个值班护士经过呼吸道清理、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等抢救约半小时,小家伙面色才开始慢慢转红,张涛的父母亲悬得老高的心放下来了,也感到很欣慰.可偏偏造化弄人,心脏彩超结果证实张涛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这真是雪上加霜,横亘在他父母面前的不仅是高额的医疗费,还有漫长的治疗过程。狠心的父母做了一个令人始料未及的决定,不来医院询问病情也不再接医院电话了。经过院方的积极治疗,张涛病情逐渐好转,不久就撤掉了呼吸机。
  • 摘要:小时候,孩子更愿意和妈妈交流情感,撒娇耍赖,和爸爸最多的交流可能就是”爸!我妈呢?”然而,这并不会影响到爸爸在生命中的重要地位.爸爸,一个听上去极具威严和力量的名词,有时甚至让提到就拘谨,以至于连爱都不会表达了!周佟是一个记者,六岁的儿子上幼儿园,父亲老周60多岁,来看孙子期间罹患肝癌住进病房.周佟说他父亲身体一直很好,这次患病很意外,无法接受.希望暂时别告诉他父亲病情,并且在医院多住一段时间,要更积极的治疗.生命尽头生死两相憾的这一对父子故事,每每想起都如鲠在喉,我们是一个含蓄的民族,深沉的父爱总是太容易被忽略。作家梁凤仪说过:恐惧时,父爱是一块踏脚的石;黑暗时,父爱是一盏照明的灯;枯竭时,父爱是一湾生命之水;努力时,父爱是精神上的支柱;成功时,父爱又是鼓励与警钟……所以如果您感觉到了,请试着说出来。
  • 摘要:讲述了笔者从一个惧怕四处弥漫着消毒药水味儿的房子到穿着圣洁的白大衣把长发藏进帽子里,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心路历程,在这所充满人世间喜怒哀乐的房子见证喜怒哀乐,为病人解决身体和心灵的伤痛。
  • 摘要:本文以中国传统医学典籍文本为数据来源,应用词频分析方法对其中病理学相关内容进行词语提取,词频统计和分析,探讨中国传统医学病理学相关知识的发展基础,以此作为病理学作为独立学科在中国确立和发展的研究基础.
  • 摘要:说起粉丝,你一定想那是各路明星的事!其实,做医生的,谁没有几个铁杆粉丝呢?医生的粉丝里,有各种风格的,但都有一个特点,对医生都特别信赖。当医生这么多年,有苦有累,也有不被理解的时候,也有想放弃的想法。但每每看到这些粉丝,就又不舍。医者仁心,这么多年从医的价值不就是从这些粉丝身上体现吗。
  • 摘要:每天和同伴们重复地做着本职工作,一天、一个月、一年,日子慢慢走过,彼此从陌生变得熟悉和默契,一起体会着成长的喜悦、忙碌后的疲惫和充实、遇到问题时的苦恼和无助.爱弥漫在平日的点滴中,珍藏在生命的记忆里.在这里,有医德高尚技术高超的医生,有善良能干的护士,从他们的言行中,真切地扑捉到了人性中的真善美,相信着人世间到处存在真情.通过患者家属为了让患者多睡一会儿推迟护士灌肠时间,并按约定时间叫醒患者如约灌肠的事情意识到有时工作容易一头扎进自己的事,机械地执行医嘱、盲目地干活,忽略了病人的感受,脱离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本质。但家属和病人对护士委婉地提醒,应该欣然接受、理性思考,把它变成改善护理服务质量的良好锲机。
  • 摘要:“实习医生=学生+医生,先做好一名学生才能成为医生.呼吸科老师们教会很多,从最基本的各种琐碎操作,到理论知识、病例分析、CT解剖、肺功能、收病人写病历开医嘱……活出了实习医生该有的样子.”不同于大一大二懵懂状态的临床见习,不同于大四接触临床课程后的见习,实习的第一个科室就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正的临床医生.尽管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接触到很多在学医前难以想象的与生命相关的震撼,尽管在书本上、在老师授课中学到了很多令人惊讶的知识,尽管在模型上已经学会了机械的操作步骤,但实习时看到各种操作、各种从书本上跳出来的医学知识,也感觉足够震撼。就如同大一时第一次看到活体心脏的停跳与复跳时的不可思议,在实习过程中每每看到“书本上”的典型症状,每每在取代了模型的病人身上操作,每每看到各类手术的神奇,都能兴奋一整天,如获至宝。“医院真的是个能看尽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的地方人生如戏,可能生了病才会有大戏吧”在内科轮转实习时,电视剧里的剧情不断在现实生活中上演,一次次感叹,原来,剧情来源于生活。最后在火车上在一位医生的指导下救助了一位低血糖晕倒的女生,第一次践行了医生的使命,体会了医生的价值。
  • 摘要:余常闻医道小生挑灯以习,其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余求学于医道,岁未半,既念其酸苦亦知其甘甜,颇有感怀,故作此文以记医道小生之日常.平旦,行园中,天色微明,树影如濯.其间水波舒漾,鸟鸣不惊.有小道,石磴修整,羊肠蛇延.道尽,得小楼,善志楼也.其解剖之所.善志,感大体师恩所作.生既服白褂,视其师,唇吻翕辟.杂然筋脉网络,盘根错节;综错千万头绪,不知何词.各各悚立以闻,明察以观,爬罗剔抉,似寻针芥.探弓丛而发窦穴,靡计不施,切磋琢磨,战战兢兢.然未几,方得其要领,小郤大窾,枝经肯綮,皆洞若观火,了然于胸也.其僵劲俯首久立灼目味间,略无倦厌意,中有所得者,是以勤艰所就也.夫医术苟然哉?必将有得于大体之道者,日与其处,无惧畏以试之,方有所悟.故凡不践而妄求医道,庸谬望也. 医学生日常,吾视之平水有浪,不可度船无桨。医道之漫且艰若此,至精至微,从不敢忘。昔日裘法祖前辈之教导:医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小生定当铭心立碑,求医道之无尽,访德行之无穷,一生所向,远兮修行。
  • 摘要:“乐观开朗,热情又不失沉稳;责任心强,善良又有担当;学习认真,具有钻研精神;遇到困难,迎难而上,有高大帅气的外表,有更加帅气的内心.”王炜,2003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曾是校第三届国旗班成员,这个当年同窗好友们交口称赞的男神,2011年部队转业后从上海来到江苏省红十字会卫生救护部工作,并成为江苏省首批“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承担起一份特殊的责任——见证生命最后一刻,助不幸者获得新生,连接起生命的两端.
  •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收入差别的增大,物化社会带来的心理失重感远大于物质生活水平提升所带来的幸福感,社会矛盾在诸如教育、卫生等公共资源的利用方面凸显出来.医院是社会运转的重要场所之一,而传统医学教育中“治病救人”引导临床医生看“病”多于看“人”,这就导致医生尽力的救治却换不来患方的理解和尊重.国人对健康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身体的完整和功能的健全,更注重心理的满足和情绪平和,有学者提出医学的最高境界不是“病治好”、“人救活”,而是“虽死犹谢”.因此,人文关怀在医学教育、临床医学实践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成为医学生、临床医务工作者必须学习和掌握的重要内容和技能之一.患者的宗教信仰作为人文关怀的重要内容还没有引起医疗机构的广泛重视,大多数医务工作者对于在病房的宗教行为不干预、也不支持、对于有宗教信仰的患者不评估也不关怀。建议宗教信仰关怀应列入医院人文知识继续教育项目内容。医院和病房应注重“治疗”性环境的把握某些少数民族在治病的同时还要治“心”,藏传佛教的患者在请医的同时请有喇嘛,信仰基督教的患者请枚师,这部门人员兼有部分心理治疗师的作用,对患者精神和心理进行抚慰,对病情的好转和平静死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关注病房的宗教信仰患者,开展有利于提供正确决策的科学研究。
  • 摘要:讲述了医生在同父母、爱人、孩子、朋友相处过程中,因工作繁忙说走就走的故事。因为,患者正在等待,救死扶伤不是一句说说而已的话,真的是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的伟大。
  • 摘要:描述了王增玉医生爱岗敬业癌症晚期但仍然坚持在岗工作为患者排忧解难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临终前内心充满了对家人的愧疚,但对从医终生不悔,下辈子还要继续做医生的崇高理想。
  • 摘要:谈到《演员的自我修养》这本书,除表演科班出身之外,对于非专业的公众,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电影《喜剧之王》里的小人物——尹天仇.在被人呵斥“连龙套都跑不好”的时候,坚信“自己是一个专业的演员”,每天去看《演员的自我修养》,每天去学习、去改正、去尝试、去表现.“ 入戏”是演员一项基本职业技能。同样,对于从事医患协调工作的人员来说,迅速“入戏”,也是从事本职工作的一项基本技能。同样,医患工作者在处理纠纷投诉的过程中,接触的大部分都是意外的、不良结局的事件,负能量的、充满庆气的情绪,攻击性的、指责性的言语,以及不愉快的、矛盾焦灼的、冲突激烈的现场氛围,以致于医患工作者代入感太强、“入戏”太深、共情太久,很容易导致无法从负面情绪中抽离。而当负面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则心理生理都会受到恶劣的影响因此,医患工作者负面情绪的疏解,角色的抽离“出戏”,其实是一项自保的技能。
  • 摘要:本交通过文献归纳法、定性与定量结合法、空间分布法等方法,分析在健康中国的背景下,医学教育中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阶段中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和不足.针对全周期医学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序贯性较差等相关瓶颈,提出加强医学教育顶层设计,构建与全周期医学教育相适应的的序贯性人文素质培养体系;回归国学经典,传承古代医学人文精神;分阶段夯实医学教育的人文素质培养,建立健全人文教育评估体系等对策建议.
  • 摘要:党的十九大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要求.医学人文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中国离不开医学人文精神,健康中国建设离不开医学人文建设.近年来,各级在医学人文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员工参与度不高、内动力不足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加强医学人文建设需从多方面努力,笔者认为,当前最迫切、最重要的是激发员工的内动力.
  •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以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的精神,扭住作风建设、政治生态建设不放,持续发力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五年来,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作为中医,要告诉大家的是:身体又何尝不像是一个国家?如果身体可以做到风清气正,那么一定可以是健康不病的。风清气正,以此养生则寿,以为天下则大昌。临床上通过调治六官的抑制或亢奋状态来纠正(亢者抑之,陷者举之,强者折之,弱者济之)机体过低或过亢的免疫状态,使机体重新恢复和维持免疫稳定。按这样的思路来治理国家,就能使国家风清气正,政通人和,盛世民安在这个层面上可以叫“大医治国”了。
  • 摘要:慢性疾病管理已经开始从关注疾病向关注健康转变,这一转变,包含着人文精神的回归,是对人的全面关注的一个显著体现,在大健康人文视域下研究慢性疾病管理模式很有必要.
  • 摘要: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儿童,他们被称为“星星的孩子”.就像天上的星星,纯净而孤独,在遥远而漆黑的夜空闪烁着.他们不聋,却对父母的呼唤充耳不闻;他们不盲,却对周围的人和物视而不见;他们不哑,却不知该如何开口说话……他们缺乏社交能力,不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一个简单的动作,他们往往需要付出数以百计的努力才可能掌握.他们是一群生活在另一个孤独的星球的孩子,正是自闭症夺去了他们的光芒与色彩.据统计,到2013年中国自闭症患者已超过1000万,每166名儿童中就有一名自闭症患者,而且近年来又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自闭症患者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他们中有人却有着惊人天赋,像18岁自闭症患者魏俊音乐天才。而大多数患者因为发现不及时,没有尽早的治疗干预,没有展现出他们的天赋,甚至不能生活自理。目前除了国际方面的关注,身边也在采取行动)上海静安专为自闭症患者而设计的“孤独咖啡馆”,让自闭症患者不再孤独。通过做咖啡使自闭症患者与干预者有动作与语言的交流,与外界的世界开始接触,慢慢融入社会。这杯爱心咖啡,是来自星星的孩子给人们最好的礼物,也是外面的世界给予他们最美的回忆。今年的4月2日是第11个世界自闭症日,希望所有人可以多一些接纳和宽容,少一些误解和歧视,把世界的温暖和爱传递到这个纯净的星球,这,是所能做的最小的努力。来自星星的孩子,不应该只生活在夜空下,他们更应该得到阳光。来自星星的孩子,世界,会温柔以待。
  • 摘要:医学是维护人类健康的伟大事业,医学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治愈患者不仅要靠先进的医疗技术,更重要的是医者的人文关爱.对于病痛中的患儿,除了苦涩的药丸、吓人的针头,还能给予他们怎样的关爱?十七世纪著名英国内科医生西德纳姆说过“人们对欢笑的渴望犹如它是一种必需氨基酸”!笑声与爱便是最好的良药!以有趣的妆容和幽默的表演,走近患儿,逗笑他们,让他们忘掉病痛,这就是“小丑医生”的理念和使命.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于2015年开展“小丑医生”志愿活动,三年来,先后有百余名志愿者化作快乐天使,为病痛中的患儿、孤独中的老人、以及许多需要爱与呵护的弱势群体送去温暖和笑声.三年来的爱心付出,收获了掌声,收获了关注,收获了赞誉,更收获了成长.
  • 摘要:正如暖旭温柔拂下的落叶,指尖温柔地轻吻的落英,皎月渲染的流光溢彩的西湖,静静的湖水从身下流过,每一帧都有着让人温暖的温度.这就是当笔者带着不悔踏入护理学后,每个老师所带给人熨烫人心温度.老师们谆谆教导的每一句话都带着触动人心的力量.那是一节普通却又不那么平凡的护理学基础课.老师一如既往地走了进来,步伐坚定.但在讲台站定后老师却先说了她的一个困扰:有学生和她说,他不想做实习和操作,所以想考研,问老师怎么办?老师停了一下,和说:“护理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归根到底是需要实践的.做护理最主要的便是责任心,对患者,对自己,对这个职业的责任,所有与医学相关的学业都是需要终身学习的。历史造就了护士现在的地位,但现实如此,能做的就是就是用自我努力,研究来促进护士的等级进阶。
  • 摘要:曾经由于知识储备不完善,对艾滋病存在着种种误解:如艾滋病患者行为不检点,跟他们触碰会把自己传染……可以说自己就是“谈艾色变”的典型代表了.跟大多数普通人一样,碰到艾滋病患者,肯定会避而远之.2017年6月,山西临汾市红丝带学校16位学生在该校设立的标准化考场进行高考,引起广泛热议,由于该校设立于我的家乡,自然也引起笔者的兴趣关注.通过网络途径,了解到,该校校长是国家一级演员濮存昕老师,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居然用了整整九年的时间坚持从事艾滋病宣传公益活动,是国家第一位艾滋病宣传大使.他说:“当初接下这个任务的时候就知道会长期地做下去,因为这个事情没有'退休'一说,任重而道远.” 作为一名护士,虽然没有能力治愈艾滋病患者的疾病,让他们恢复健康,但穿上白衣,他们跟其他普通病患一样需要照顾。愿把心思放在病人身上,用自己所掌握的临床技能帮助他们减轻病痛的折磨,使他们了解艾滋病,教其很好的照顾自己,从而提高健康水平。将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与鼓励,给他们拥抱、陪他们聊聊天以分担他们的苦闷。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没有抛弃任何一个艾滋病患者,并帮助他们配合治疗,给他们信心,与他们一同与病魔杭争,通过抗毒治疗,争取过上想要的生活。即使是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依然相信他们的生命具有意义,这是一个有爱的世界。
  • 摘要:讲述了新生儿科的护士像妈妈一样守护患儿的故事。白衣天使与勇敢的小斗士一同战胜病魔祈盼温柔的阳光能天天眷顾到患儿身边。
  • 摘要:医生在成为医生之前,几乎都当过病人.婴儿时的疫苗接种,幼年时的感冒发烧,少年时的跌倒擦碰,最后还要经过一场体检,这才踏入医学的门槛.所以笔者一度天真地认为,医生肯定能明白患者的心情,因此还对学校为何要开展医学人文教育产生了疑惑.但这种疑惑很快就消失了,随着学习的进展,其他专业的朋友越来越听不明白在说什么的时候,才意识到如果不重视医学人文教育课程,那连做医生的基础——和患者沟通,都没办法完成.给患者询问病情时少用专业术语,尽肯能用通俗语言便于患者理解沟通。在解释病情之后,一定要问“我讲清楚了吗”而不是“你听懂了吗”,前者明确了解释病情是医生的工作,使患者容易开口询问不懂的地方,而后者有责问的意思,有些患者会不好意思再追问,导致误会的产生。独立面对患者之后,越来越意识到除了提高专业水平,医学人文学习绝不能忽视。提高专业水平是为了拥有匹配这份职业的能力,而提高医学人文水平才能洽当地运用这份能力。
  • 摘要:“(口底肿物)中—低分化鳞癌”——2018年4月19日,在回家路上,手机微信收到这样一份病理报告,是老妈发来的,受检人名字正是老爸.我异常地冷静,感觉这一切是意料之中.出事前一周家里聚餐时得知,老爸口腔溃疡两个月了一直未愈,作为一名肿瘤科医师,出于对疾病的敏感和警惕,叮嘱老爸一定要尽快就医,必要时行病理活检.果然不出所料,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于是,出于本能反应,脑海里立马呈现出临床上对待首诊肿瘤患者的一系列常规流程:上级医院验证病理结果,明确病理分型、相关影像学检查明确肿瘤临床分期,然后按照当下的指南规范治疗、定期随访.现在笔者不仅是一名医生,还是家属,家人们需要的不仅是正确的建议和指导,更需要的应该是心理上的疏导和安慰。老爸一直作为家庭的顶梁柱,自尊心特别强,即便他得病了也不希望全世界都围着他转,此时此刻应该让生活正常化,给予他充分的尊严和空间。经过这次的“角色互换”,深刻领会到,作为患者家属心情的急切与焦虑,哪怕医生对家属多一个眼神、多一句关心,都是莫大的安慰。作为肿瘤医师,平日医疗工作繁忙,很难有充分的时间去关心每一位患者及家属。而这次的经历告诉我,即便现有的医学水平仍不能治愈很多疾病,但医生的安慰和关心,在患者心里绝对是胜于任何良药的。
  • 摘要:讲一个故事.十年前,一位4岁小女孩儿突发急症,诊断胆管畸形,当地没办法,来北京,住进一家综合医院,医生很好,但是没见过这么小孩子的胆囊疾病,医生带着孩子的资料找到了他的老师——中国相关专业领域里的领军人物,这位老师说可以做手术,但是需要开腹,从胸开到肚子上.家长不忍让孩子受那么大的罪,但是孩子的命危在旦夕.最后家长在网上查到一个名字,说有个医生可以做腹腔镜手术.下午三点多的时候,千方百计找到了这位医生办公电话号码.家长打过去电话,恰好医生刚下手术台.当晚,孩子住进这家医院,第二天做了腹腔镜手术,手术完五天,孩子准备出院了,活蹦乱跳,刀口很小,只有三个小洞.
  • 摘要:讲述了急诊科医生因误诊延误了孩子病情导致患者家属上门诊扬言要打人,最终在笔者对患者闹心调解下,理解了误诊原因,最终同医生握手言和并成了朋友。
  • 摘要:一份使命,为了救死扶伤;一世历练,为了服务人民;一向平凡,为了脚踏实地;一时鲁莽,为了锐意进取.一路奔波,为了抚慰伤痛;一生守候,为了万家通明;一抹皱纹.为了憧憬美丽;一颗爱心,为了安抚心灵;一种相守,为了不离不弃;一句诺言,为了守护生命.
  • 摘要:2016年12月,苏州科技城医院急诊部送来了一心脏骤停的20多岁小伙.当医生抵达抢救室时,他父亲痛哭的声音与萨博机按压的声音交叉在抢救室里回响,在萨博机启动之前,十余名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已交替为他做过心脏按压.当笔者跨出抢救室的门,同事们投来了期待的目光,眼眶早已湿润的笔者能默默的“逃开”,因为知道,他们的小伙伴或许再也没有办法回到他们的身边.后来了解到,身边人由于缺乏相关急救的经验,没有在第一时间对他进行心肺复苏,手足无措时错过了黄金5分钟的救援时间。近年来,意外伤害事故频发和因自身基础疾病原因诱发的伴死案例屡见不鲜,第一时间采取救援措施至关重要。然而真正会人工呼吸、心肺复苏、溺水抢救等实际操作的人其实并不多。假如每个人都会一点心肺复苏的技巧,了解多一些相关急救知识,是不是能够挽救这个年轻的生命。然而,在医学的普及上,就单纯的教急救知识就足够了吗?在医患矛盾如此尖锐的今天,老百姓对医学更多的茫然,对于医护人员少了原有的尊崇,多了分剑拔弩张。如何让更多的学生乃至成人了解医学,让医学人文的关怀渗透到更多的方面成为了萦绕在心中的困惑。在医院医护人员公益心的支持之下,创新的提出了全学科医学体验护照的概念,涵盖了三级综合性医院的全部科室,每一页都用浅显的语言介绍了每一个医学学科。幼儿园到大学学生皆可申领,根据科室特色划分相适应年纪的学生群体,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值得一提的是,这本护照乃全国首创,得到了医院所有科室的支持,科主任们说道,无论平时的工作有多么繁重,医学科普也是他们的职责与义务,他们都乐意加入到医学科普导师的队伍当中来,为这份公益事业出一份力。
  • 摘要:本文讲述了笔者因为儿时一位赤脚医生的关怀走上寻医问道之路的故事.“信解行证”——修学佛法之进程.先信仰其法,次理解其法,再依法修行,终证悟道果.学医之路亦复如是,宋代刘昉《幼幼新书·自序》说:“未医彼病,先医我心”.清代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言:“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大医精诚”大抵如此.
  • 摘要:讲述一名从医17年的骨科医生外公病重乘坐地铁回家的路上通过心肺复苏救助了一位心脏骤停的乘客,同时外公也抢救了过来。笔者认为自己一个无心善举收获两个生命奇迹。
  • 摘要:幸福,每个人对它的理解都不相同.对于健康的人来说,也许很难想象那些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的幸福期许是什么.在武汉市第四医院肾内科,有一个年近90高龄的尿毒症老患者廖流灵爹爹,已经四世同堂,儿孙承欢膝下的他,对幸福的理解,似乎多了一份感激……漂泊海外,他带回先进的医疗经验说到廖爹爹,市四医院肾内科董骏武主任印象非常深刻.廖爹爹是一个有着30多年病龄的尿毒症患者,也曾是一个非常“不听话”的病人.1985年,刚得知自己病情时,廖爹爹就百般抵触,认为自己“没有病”,是“庸医误诊”,根本不愿意配合治疗.直到几年后尿毒症并发症频繁发作,他才极不情愿地接受现实,但面对治疗也是断断续续,想停就停.因为这,他好几次和死神擦肩而过!最严重的一次,廖爹爹发烧,呕吐,好几天都滴水不进,人也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家人的态度更是令人捉摸不透——他们坚决拒绝为廖爹爹做透析治疗,说这是廖爹爹的遗愿。 经过多年的摸索,董主任和他的团队终于组建起了集“预防+临床诊疗+健康宣教+临床营养管理+随访管理”于一体的“’肾脏病一体化照护团队”。这个团队由医生、卫教师、营养师组成,实现了院内、院外的全程照护,通过建立慢性肾脏病患者档案,长期定点随访,随时观察病人病情变化,有效的延缓了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疾病病程,降低了患者的住院频次及并发症的发病率,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开支,有效的降低了慢性肾脏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令人欣慰的是,如今,董主任的这个照护团队已经随访了超过?0000名患者,从此以后,至少有20000名像廖爹爹这样的病人,再也不会因为“讳疾忌医”而受罪了。
  • 摘要:“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这是长眠在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中文翻译简洁而富有哲理: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其实刚从医学院毕业时,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医生,笔者并不是很认同这句话,当时觉得只有把患者的病治好了才能真正体现一名医生的价值,后来进入到老年病医院工作,接触到的多是老年患者,高龄、体弱、基础疾病多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开始慢慢意识到在面临这类患者时,想要治愈几乎不可能,开始感到沮丧,甚至觉得没有职业成就感,直到在进修时遇到了一个病例,,虽然患者最终还是没能战胜病魔,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结局却让人觉得圆满。这个病例触动极深,从此意识到医学的本质是帮助,而不足只用技术手段改变生命的自然进程。优质的医疗绝不仅仅是高精尖的技术就能带来的,它必须是有温度的,而这个温度就是人文关怀带来的。这之后再看到这些垂垂老矣、疾病缠身的患者,萌生了推广“安宁疗护”的念头,因为在与很多老年患者的深入交流中发现,比起生命的长度他们更重视生命的质量,获得“身、心、社、灵”四个层面的照顾是大多数老年患者的最终诉求,在这四个层面中,“身”这个层面的照顾需要依靠医疗技术来实现,尽量减轻患者的身体病痛,而“心”“社”“灵”这三个层面的照顾则更多的需要依靠医护人员的爱、关怀和尊重来实现。“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道出了医学的真谛,医学绝不只是冷冰冰的医疗技术,医学是饱含人文精神的科学,如果抽去了医学的人文性,那么就抛弃了医学的本质。
  • 摘要:在《朗读者》中有这样一段开场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间的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热,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然而生命遇见病痛,就有了医学”.这可能是医学最质朴,最唯美的定义.医学既是一门博深的科学,又是一门伟大的艺术,所以医学是一门有温度科学.这种温度可以打开患者的心结,可以增进医患的信任,可以支撑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信念,永不言弃.在武汉市汉口医院骨外创伤科就有这样的一群医务人员,在全国道德模范王争艳院长的精神感召下,身体力行的诠释着“大医精诚”.
  • 摘要:讲述了抗非英雄叶欣护士长的故事。2003年1月份广东发现了非典型肺炎,她以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度责任感、和强烈的责任心,主动承担起非典病人的抢救工作,承担起了大量的夜班,放弃回家驻守医院。她暗暗地做好了会病倒的准备,对家人和孩子都做了妥善的安排,她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让给别人,直到病倒前的常达2个多月的时间里,她始终都没有离开过工作岗位,没有一天回过家。在抢救一例急腹症患者的过程中她不幸感染,3月4日,出现发烧等症状,接受隔离治疗,很快被确诊为非典型肺炎。她病后仍不忘使命和职责,病倒后仍然每天打电话或发送短信给科室询问大家工作情况,叮嘱大家要多注意,过问重症患者的护理情况和病情变化,直到自己被上了呼吸机,嘴唇白憋地无法说话为止这才停了下来。她自始至终都没有停止过履行自己的使命和职责。3月25日凌晨,静静地夜空,静静地叶欣离开了我们,终年46岁。生前她留下了一句令人刻骨铭心的话:“这里危险,让我来。”这是无数医务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境界,不顾个人安慰,冲锋在第一线,她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中国大医之“精诚”。正是有了白衣战士们的顽强奋战,非典蔓延的势头才得以遏制,人民群众才得以安享宁静的生活。
  • 摘要:庄子以“一气”认识人整体统一的系统.在这里,人与宇宙万物是同质性的存在,人身即是气化的身体.在他看来,“形躯我”的存在受自身与外界环境条件束缚,应提倡“形全精复”的“真我”存在,其凭借便是“纯气之守”的养生之道,以自身气机和谐来“保身”.庄子身体观建立指向的目标在于将生死束缚消解于“物化”过程,以求精神纯化以彻底自由,至“形全精复”.
  • 摘要:情志疗法是祖国医学的独特创造,它不同于一般的心理治疗,是依据情志的五行分属生克关系而调节情志以理通气机.金代名医张从正擅长以调节情志治疗顽症,他观察临床病人的情志的变化特性,根据七情致病的机制及情志互相影响的原理,从而确定情志相胜的治疗方案,演绎了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不少传奇故事.张从正的攻邪理论是立足于气血流通的,他认为,《内经》一书是以血气流通为贵的。人一旦得病,若先只顾补助正气则真气未旺,反而起助长邪气的作用,使人体正气得不到恢复。祛邪之法就如疏通河道,气脉畅则使邪气得以祛除,正气得以康复。所以张从正提出了攻邪即是扶正的辨证关系,认为不补之中有真补。立足于气血流通认识人的功能调节,张从正重视情志对气血状态的影响。他是一位真正的精神疗法大师。
  • 摘要:患者穿着病人蓝白相间的外衣,心里驻扎着怯弱胆小的魔鬼,尽可能躲避那些普通人的目光,也尽可能躲避自己是病人的事实,夏天到了,疾病肆意的开出了灿烂的花朵只留下病榻上苟延残喘。病人只想在太阳下肆意奔跑只想成为人群中最普通的一员,随意的呼吸、尽情的欢笑。疾病不过是平凡生活中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疾病会开花,必然会凋零。借由那些黑暗的日子,体会生命的悲愁与可贵,感受自我的价值与态度,而这些都是平凡的生活。
  • 摘要:目的:本文通过对1例胃癌术后发生肺部转移再次入院患者的叙事护理,探讨叙事护理临床实践的特殊意义.方法:运用叙事护理技术,外化、解构、改写、外部见证人、治疗文件,以及尊重、好奇、谦卑的态度和患者沟通,在说故事中给予患者生命的力量,疗愈患者.结果:患者从悲观消极到主动配合治疗,主动与人交流.结论:叙事护理能够帮助治愈患者的心灵伤痛,改写患者的生命故事,利于疾病预后.
  • 摘要:临到下班,科室主任打来电话,说:当天一名在门诊例行体检鉴定的飞行员,尿常规检查提示潜血2+,红细胞3-5个/HP,医生让留院查明原因后再下结论,可患者强调部队新机种飞行伊始,时间紧,任务重,加之自己没任何不良感觉,所以说什么都不肯留院进一步检查.科主任与其本人和随队医生反复沟通无果,也帮着说:不行先让回去执行训练任务算了,等他自己想通或忙完后再来检查吧……思量再三,笔者认为还是应以确保安全为底线,以完成保障提高战斗力为根本出发点,以尽可能满足部队和官兵需求为努力方向这三个原则来处理。就这个患者而言,镜下血尿原因很多,在没有明确原因的情况下,必须留院进一步检查,快速优先安排相关诊查,排除高危风险后可定期随访、深查。于是,反复沟通说服了当事人与相关人等,经过周密检查,很快排除隐形结石、早期肿瘤、感染等重大风险,平安顺利返回部队。虽说对患者而言,在近期的训练时间上减少了,但长远看实则延长了飞行寿命,提高了其飞行的安全性与时效性。
  • 摘要:讲述了一名心脏病医生,直肠癌复发进入规范治疗(癌症新辅助治疗-联合放化疗)的中后期的攻坚阶段.放疗导致的肛门烧灼、水肿、溃烂与肠炎的副作用开始出现并加重,白细胞开始降低,但还没有达到需要干预的程度.面对接下来会越来越痛苦的治疗,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是积极乐观的. 医学本质是为了消除病人的痛苦。在医学技术落后的时代,因为缺少麻醉技术,接受手术和有些检查是痛苦的。现代医学技术日新月异,随着我们时疾病的认识不断加深,医疗模式不断改变,诊疗水平不断提高,很多生理上的痛苦都已经可以消除或缓解。但疾病带来的心理痛苦是现代医疗技术解决不了的,而给予病人医学人文上的关怀就是最简单有效消除心理病痛的方法。如果每个医生都能在治疗过程中对病人有一句简单的关心问候,对病人露出那么丝丝珍贵笑容,就会对病人的治疗、疾病的恢复大有稗益,减轻了他们的就医痛苦。我医疗体系如果能把医疗技术和人文关怀有机结合,相信将来一定能把就医痛苦变成就医享受。
  • 摘要:长治市人民医院院长、党委书记李俊看了重症医学科王杨周医师在北京协和医院进修的感想后特写以下前言:从一滴水中看见太阳,从一片叶子感知春天.王杨周进修归来,从协和带回来一滴水和一片叶子.就“救死扶伤,勤业敬业,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雪芳精神与“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在内涵及本质上没有区别.但协和人对待责任的选择和对待细节的态度,却不能不引发深深的思考.都说协和有三宝:教授、病案、图书馆。然而在笔者心中,协和精神才是真正的宝,是协和百年不衰的生命源泉,他培养出一代代协和人,激励他们创建出今天的协和,传承了医疗技术、经验、临床思维过程的积累,也丰富和继承了协和精神,代代相传。陈德昌教授告诉大家:面对医学新挑战,不能囿于“今日之真理”,创新思维的步子永远不能停歇。能有一整年的时间融入这样的大家庭,是幸运的。这一年,笔者拥有了取之不尽的学习资源,每天、每时、每刻都有的各种查房,各种教学、讲座,各种会议、论坛,免费的数据库和文献检索系统,更有活生生的有问必答的“老师团”在老师们身体力行的教导下,我对医学之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讨重症医学的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当初那些奇奇怪怪的指标成为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共抗病魔;对各种高大上的机器设备、监测手段、治疗手段部分熟练掌握,部分有了初步了解;对严谨的科研过程初窥门径。一年间,有些惰怠的他,逐渐跟上协和的节奏,从“见习生”成为“副班”开始管理病人,又经考核升至“主班”带着“副班”管理更多病人,承担更多责任,并在结业时得到“优秀进修生”的鼓励,这是协和的大家庭带给人巨大改变和提升。然而,更令人刻骨铭心的却是协和精神,病人第一、细节无止尽、创新无边界,将他们深深刻在了心上。
  • 摘要:放疗与手术、化疗并称为恶性肿瘤的三大治疗手段,据统计,约有70%以上的肿瘤患者需要接受放射治疗,肿瘤患者一旦确诊,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和反应,在放疗过程中,患者常表现为悲伤、绝望、焦虑、抑郁等,有的甚至因恐惧或绝望而拒绝治疗.这些不良情绪的存在会影响患者的机体状态和免疫力,对肿瘤的放疗疗效和患者的康复产生不良影响.接受放疗的患者住院时间平均在50天左右,在此期间,医生的工作态度和语言暗示将会对患者的心理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一个合格的放疗科医生除了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医疗技术,还应时刻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要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不同的交谈方式,树立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笔者从事放射治疗多年,现将肿瘤患者放疗期间的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简述如下,以期达到抛砖引玉.
  • 摘要:不久前,在急诊室碰到这么一个病例,引起了笔者对现代医学的反思.一个95岁的老太太,胃部肿瘤晚期,消瘦,胸腹水,肿瘤恶液质的表现.由于并发肺部感染,高热,气促,氧分压过低而前来急诊.值班医生告知家属老太太的病情,明确指出预后不佳.老太太的几个子女聚到急诊抢救室的走廊商量后,明确表示,一定要全力抢救,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值班医生马上吸氧,使用抗菌谱最广的抗生素,考虑到霉菌感染可能性,又使用高档抗真菌药物,祛痰,补液,抗心力衰竭,一系列治疗措施多管齐下.老人气促没有明显改变,出现了室颤,甚至停搏.马上除颤,心脏按压,气管插管.终于恢复了心跳,送到重症监护室进一步治疗,一两个月后,病人又重复了前面一次抢救,最终有一次,这个老太太会在重症监护室里因为“救治无效”而宣告死亡。不管那种结局,如果以死亡作为评判现代医学的标准,那医学始终是失败的,没有一个人可以依靠现代医学而长生不老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国家的高层也注意到这个问题。在去年召开的国家卫生健康大会上,对以往的医学模式进行了反思,医学的模式必须以“健康”为中心,而不是以往的以“疾病”为书。要敬畏自然,十九大报告里,提出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而没有用熟知的“改造”一词,这对现代医学是一剂清醒剂,是一个方向标。尼采说:“不尊重死亡的人,不懂得敬畏生命”。但是,由于现代医学的狂妄,让人们忘记了自然死亡,觉得任何死亡都应该是“因病救治无效”,都理所当然应该带着气管插管,吸着氧气,死在在重症监护室床上,让我们忘记了一种叫“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或者“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生死观了。死亡不是现代医学的失败,过分抗拒死亡才是。
  • 摘要:克里米亚战争中,虽然听到的都是女性护士进行战地救援,但事实上在这场战役中许多军队都有男护士参加了救护工作.1861年至1865年的美国国内战争中,南北双方军队都设置有男护士,南联盟甚至要求每个团必须有30名男护士负责伤病员的护理.战争结束后,美国军队规定:只能由男性做护士.然而,随着南丁格尔在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对护理职业的界定,护理被贴上了性别的标签,人们普遍认为只有女性才适合从事这一领域的工作,于是许多情况都发生了变化,以美国为例,1901年,美国军队护士团成立后即拒绝男性参加,即使有男护士应征入伍,也不让他们从事护理工作,由此,改变了军队护理由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状况,直到1955年,艾森豪威尔总统签署了允许男性进入军队护理领域的法令,才扭转了持续了半个世纪的军队无男护士的局面,与此同时,公共医院也增加了男护士的数量.1971年,美国出现了男护士协会,极大地支持和推动了男护士的发展.
  • 摘要:10天前,一位60岁的中年女性被介绍到病房,她患输卵管肿瘤5年,肠梗阻3个月.患者最主要的诉求:腹胀,希望外科手术解决;因为痛苦,不想继续活下去.目前的医疗措施:请外科会诊,患者一般状况差,且为盆腹腔多发肿瘤,为外科手术禁忌症.给予禁食水、胃肠引流、生长抑素抑制分泌、抗生素抗感染、留置腹腔引流管放腹水,患者不甘心在这种状态下生活.经医护人员协调,患者在病房里,当着丈夫、女儿、姐姐以及丈夫的弟弟妹妹的面,患者表达了自己最重要的需求。家人对她的情绪有了回应,患者的情绪平复了许多。尽管患者经常说自己不想活了,她真正的求生欲望仍很强烈;对于丈夫的态度很在意,他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希望能够得到他体贴的爱和关怀;对医护团队的依赖性很强,因为她在医护人员面前宣泄自己的情绪时感受到了包容和理解,这让她重获自由,获得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因为患者和家属的问题很多,每天需要与他们多次沟通,每次至少半个小时,对于管理着4-5个类似患者的医生来说非常艰难。在多年的专业实践中,类似的挑战时有发生,需要医护人员具备不逃避、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困境、充满爱和自信的能力,这是整个团队力量的展示。患者和家属哪怕是一点点的,心灵成长都会让医护人员欣喜若狂,内心充溢着满满的成就感。能够让即将离世的患者和家人好好告别,通过专业支持和照顾,倾听、陪伴,见证着独特的亲情和爱,抚慰破碎的心灵,对医护人员来说是莫大的幸福。
  • 摘要:笔者与许多自幼立志学医的人不同,幼时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医生.相反,对医院有一种近乎本能的恐惧,毕竟只有在痛苦时才会想到的地方是不会给一个孩子留下什么好印象的.与成为医生相比,作家或者工程师的角色似乎更吸引人.然而最终却选择了医学,这究竟是宿命的定数,还是上天的玩笑?看似偶然的选择背后,是否蕴藏着某些从一开始就注定的必然?选择医学并非完全出于自己的本心,它更多是父母的决定,只是对这个决定并不反感表面看来,这似乎足以解释为何选择学医,而这也确实是回答很多人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每当静下心来思考时,疑虑总会涌上心头:“选择医学,仅仅是出于谋生的需要吗?医学中是否蕴藏着某些能让人超越生存本能的追求?”循着逻辑的链条,找到了与医学距离最近的事物:死亡,新生。
  • 摘要:本研究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培训的285位住院医师进行问卷调查,73.33%曾接受过医学人文相关内容的培训;62.8%认为自身人文素养有欠缺;91.57%自认为对医学人文的学习投入不足;84.21%希望通过对人文内容的进一步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人文知识和素养水平;40.0%对当前医学人文教育状况总体评价为一般.住院医师认为当前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应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开展形式、实践课程和评估评价体系等方面改革.调查显示,医学人文的培训可通过多样化且有效的形式来完成,以此不断提升住院医师的医学人文素养,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 摘要:小时候的笔者体弱多病,总是被在医院上班的妈妈带在身边,她上班,笔者便在她们的休息室里打吊瓶……直到现在,医院里特有的洁白和消毒水的味道都让人感到亲切.也许从那时起便注定了笔者和医院深深的缘分,不然学了财务专业怎么会顺延姥姥、姥爷和妈妈的人生脉络,成为一名光荣的医务工作者呢?自打在医院工作,自从上了那第一个夜班,才知道,在平静的夜幕下,有多少忙碌的身影,与生命共舞,无止无休。他(她)们是被称做“白衣天使”的医护人员,在所有的白天与黑夜,从每一个春天与秋天,自过去至今天到明日……小时候看过一则童话,说的是一只夜莺的故事,夜莺不只是在夜里歌唱,白天黑夜,只为需要它的人。医院是一个关于人们生老病死的地方,每一位医务工作者便像那夜莺一样,日夜忙绿在需要医护的患者身旁。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很多人都会选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其实只要认真的付出,就会得到患者及家属的认可,有时候一句简短的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可以拉近和患者的距离。也许人们无法改变大环境下的一些无奈,但繁星满夜空,总有些微弱光芒的,哪怕是小小的萤火虫,只要有光,就够了。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