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
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

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8
  • 召开地:江苏盐城
  • 出版时间: 2018-11-15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会议文集: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4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中,江苏高等教育事业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向强的辉煌历程,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历史性转折.在这个时间节点,省高教学会的年会主题为“高等教育现代化:改革开放40年与江苏高教普及化发展”,围绕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面临的共同问题开展研讨,分享过去江苏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探讨未来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路径,共谋不同类型高等教育发展的美好蓝图,十分必要也十分重要.借此机会,我向大家汇报四个内容:一是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准确把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方位;二是认真研究高等教育外部环境的新变化和内部结构的新特点,直面江苏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三是系统总结江苏高等教育40年的发展经验,寻求江苏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动力;四是积极回应教育面对的突出问题,担当江苏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任务.
  • 摘要: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样的一个新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呈现出了诸多特征,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我们已经从精英教育走到了大众教育,即将迈入普及化的阶段.因此,在此时讨论适应普及化阶段新发展的未来高等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适应普及化阶段新发展的未来高等教育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世界以及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变革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的形态、特征以及使命;二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我们怎样面向未来办出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
  • 摘要:当前社会正处于技术急剧变革、社会快速转型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受到社会的强烈关注和热切期待.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启动了“双一流”建设工作,江苏省启动了“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同时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和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正是学校准确把握社会发展脉搏、一以贯之秉持大学担当精神,以学科建设的国际化路径开启一流学科发展之路的必然结果.
  • 摘要:高等农业教育在我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中国改革开放始于农业农村改革.大家首先会想到1978年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自发进行的包产到户,这一形式被称作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广,导致了人民公社的解体;其次会想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想到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和面临消失的乡村;进一步会想到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四化同步”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经济社会发展逻辑;发展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而在农业领域,同样是这个道理.农业科技进步需要成功的高等农业教育,中国农学院(这里指成建制的农、林、水产类本科教育机构,不含高职院校及科研机构的农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反映了农业教育变革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把改革开放40年按每4年左右为一个观测点,选出10个标志性年份,用重要历史事实描述中国的农学院图景演变,并归纳时代特征与后续效果.
  • 摘要:我国应用技术型院校因过于关注所在区域状况,没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没有充分利用国际各方资源和优势,所培养的人才国际化程度低,国际竞争力不强,不能持续性发展。如何拓展视野,大胆学习借鉴欧美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管理制度,不断加以创新,也是摆在应用技术型院校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 摘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需要聚焦教育发展战略支点,构建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同创新点和增长极。高等教育更应该抓住关键,纲举目张地带动整个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长三角的高等教育就是整体发展,长三角的作用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腰身”,江苏作为高等教育大省,是中国高等教育大规模发展的未来,为我国大规模高等教育普及阶段提供了样本。
  •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强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 摘要:在今年回归本科教育的大背景下,强调基础性学历,淡化专业,以及强调通识教育正成为本科教育改革重要趋势,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本科教育改革的关键,现代大学书院制改革是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有益探索,在此给大家分享我对书院制改革的一些思考.
  • 摘要:按照马丁·特罗教授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我国自1999年开启了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9年的10.5%增长到2002年的15%,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在此之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增长,2018年达到45.7%,快速向高等教育普及化迈进.江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14年达到51%,率先跨入普及化阶段.地方本科高校应紧紧围绕区域产业发展战略,结合院校自身的学科专业渊源及资源,构建学科专业布局,并按照“集群化”的思维,明确重点建设的学科专业集群、积极推进的学科专业集群、努力建设的学科专业集群,有重点、分梯次地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协调发展。
  • 摘要: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探索我国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差别化一流建设之路,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大学体系,有利于形成“高原崛起、高峰凸显、高原之上建高峰”的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态,有利于实现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办学和内涵式发展.目前的研究文献仅仅局限于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对于统筹推进不同类型高校的一流建设之路的关注、研究还很不够.而且主要聚焦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而对于循序渐进地推进区域、国家等不同层次的一流大学建设的关注与研究同样还很不够.分类理论的滞后、分类标准的混乱,导致了高等学校的分类体系相对复杂多元,无法取得较为一致的共识和具有包容性的体系.
  • 摘要:回顾高职院校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从改革开放才开始的.在中国的中心城市,最早的13所职业大学,开启了中国真正意义上高职教育.高职教育天生就具备开放、创新、对外、合作的秉性,是一种“后发外生型”的教育.“后发外生型”的中国高职教育正是诞生在改革开放之初,承载着快速培养经济建设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所以采用借鉴国外成熟经验是一条捷径.
  • 摘要: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若干意见》和江苏省《关于深化产教融合若干意见》的出台,产教融合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领域均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但我在跟学校和企业接触交流的过程当中,发现大家并没有多少获得感.政策文件虽然出台了,但接下来该怎么做,从哪些地方去切入,怎样将产教融合真正落地似乎并没有解决.基于多年在高职院校一线的经验,今天我更多地从微观的视角来思考这样的问题.近几年有机会参加教育部各类的调研,通过前往江苏、四川、山东等地调研形成了一些初步的判断.诸如,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许多操作性的机制、工具极其缺乏;一些职业院校虽在现有的体制框架下努力寻求突破,但就区域而言,整体产教融合的程度依然很低;高职院校融入区域产业的情况虽好于中职学校,但总体来看,公共教育财政投入的方向与力度,并不能强化职业院校与区域产业的联系,从某种程度上似乎还有逐步弱化的趋势,面向升学和融入区域产业,某种意义上是零和博弈.中国职业教育已经进人所谓的“内涵发展”和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几乎没有多少学校真正把产教融合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只有对区域经验进行理论化的梳理,形成更具推广的机制、路径和工具,才有可能在职业教育发展上获得更大的动力。
  • 摘要:普及化发展带给高等教育最大的一个冲击就是对质量的冲击,本月初,教育部召开了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会议,陈宝生部长在会上强调了要把全面振兴本科教育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持之以恒抓出成效,把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作为全面振兴本科的第一要务.吴岩司长在会上作了《全面把握形势全面振兴本科全面发挥教指委作用》的报告,他指出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都是从国家战略层面回归教学,并提到了英国教育部于2016年5月发布的“教学卓越框架计划”.吴岩司长对这一行动评价说:“英国高教界掀起了新一轮围绕教学质量的重大改革.
  • 摘要:要正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现实。坚持好的经验和做法。行业深度参与。我们不能忽视企业办学主体作用,建设过程中时刻想着行业,时刻依靠行业。学校层面的办学要体现职业性原则。学校层面体现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科学的规律是先进行深人的职业科学研究,进而做职业分类和职业轮廓描述,然后才是制定职业资格和职业能力标准,有了这些标准之后,才涉及根据职业资格要求指导职业学校开发课程和进行教学。现在是这样做的吗?他表示对于现在的作为相当不满意。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高水平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为我们的课程设计违背了“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成长逻辑规律”,即在初学者的阶段给学生传授专家知识,而学生本来应当到了专家阶段,却必须补充初学者的知识。我们应当遵从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去重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把本来颠倒的顺序再颠倒过来。真正地为地方和行业服务,成为智库。
  • 摘要: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加快高等教育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创新型国家的共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加快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实现了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发展.1978年我国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基本国策的确定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江苏高等教育在全国高等教育大发展背景下,也获得了巨大发展,这个不仅反映在高等教育规模、结构的变化,也反映在不同时期高等教育内涵与质量的变化.为了更直观地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江苏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变化情况,现以10年为一个阶段,从高校数量、高校招生数、在校生数等反映高等教育规模的一些主要指标数据对40年来江苏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变化进行分析.
  • 摘要:教师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回顾我国改革开放40年教师教育领域所取得的长足进步,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教师教育政策的发展和完善.作为国家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教师教育政策是教师教育的生命线,不仅为其指明发展方向,还是推动整个教育事业前进的动力.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中,回望40年来教师教育政策演变的历史脉络,总结教师教育政策变革的成绩和经验,揭示其特点,将对新时代优化和完善教师教育政策起到重要的启示意义.
  • 摘要: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新时代的“三步走”战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基本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目前来看,我国已告别短缺经济,但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然存在,为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造成了阻碍.要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就要进行产业结构现代化,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此外,对于经济强省——江苏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为了响应这一号召,在省十三届党代会上,紧扣新江苏定位,提出了“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总任务.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调整与优化江苏省地区产业结构不可或缺,而人才又是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高等教育则承担着培养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人才的责任,因此了解江苏省的高等教育结构显得尤为重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并且明确了“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发展任务②.总之,在当今经济政治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是促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根本途径.
  • 摘要:目前的高职英语教学与当前的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不协调的地方,具体问题如下:(1)目前的高职英语教学以公共英语为主或只限于公共英语教学,缺乏特定行业的专业知识、行业词汇以及行业英语用法的学习,无法满足当前的社会人才需求.(2)行业英语的学习内容难度比较大,许多高职生的公共英语词汇语法基础不够扎实,导致行业英语学习效果差.(3)当前的公共英语和行业英语教学模式和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也不利于综合英语技能的培养.
  •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报告为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做出了战略部署,勾画出了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强国的路线图.学界已有研究表明,学科水平与大学发展水平之间呈现高度正相关,学科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的国际地位和学术声誉③.考察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成功经验,他们无一不是紧紧抓住学科建设这个“牛鼻子”.首次公布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中,共有六所农业院校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院校名单,它们也是代表当下我国最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农业大学,一些学科已经具备了冲击世界一流学科的特质和实力.ESI学科排名等相关指标显示,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水平农业院校的个别学科甚至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学科的水平.高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历程,就是高校成长和壮大的历程,也是高校在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过程中发现其优势和特色的过程。教育者通过学科成长对高等教育规律的认识,只是初步表述高校发展的一般性描述,说明学科的成长对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许多发展中的学科制度、文化和特色形成需要我们在厘清学科和大学的关系中发现和确定。对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高水平农业院校,在“双一流”建设战略背景下,如何发挥优势学科对农业这个国家基础性产业需求的主导作用,通过高水平学术成果的引领,并由相应的学术和政府机构将其转化为社会公认的教育成果,并能够在国际层面进行学科建设水平的比较和对话。基于此,本文将从制度建设、文化创新和特色发展三个维度来分析高水平农业院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
  •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产结构的调整升级,高素质人才需求愈发旺盛,国家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下文简称“双一流”)的战略决策.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高校是培养广大青年的重要平台和载体,能否又好又快地推进“双一流”建设关乎我国青年群体的整体素质.如何在新形势下建设一流高校、打造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逐渐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双一流”战略是“211工程”和“985工程”的进一步深化,对于高校的学校和学科建设既是画下了宏伟蓝图,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针对我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研究现状进行阶段性的客观分析和总结,并探讨在“双一流”战略指导下如何更好地建立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具有极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摘要:自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以来,高等教育发展质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纵观全球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之后的分化现象,高等教育体系形成了两种分化模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以知识为中心的高校分类模式,另一种是以我国为代表的以管理为中心的高校分层模式.前者旨在平衡社会各界的多元教育诉求,后者则是为了集聚多方力量完成重点建设,不同目标下产生的高校分类(分级)体系以及评价模式具有不同特点.作为“双一流”建设工作的主体,省级政府统筹着我国高等教育总量的90%。如何以服务区域重大发展战略为目标,构建区域大学质量评价体系,加强高等教育区域统筹发展,是省级政府推进“双一流”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中国高等教育尤其需要适应新时代新要求、体现新气象新作为、谱写新征程新篇章,诚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作为一项战略性、全局性、创新性的高等教育重大公共决策,“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参与世界竞争,在世界高等教育版图和体系中谋求坐标和地位并借此探索创造中国大学模式的战略举措,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和水平后面对新的世情、国情、教情所做出的必然选择.
  • 摘要: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逐渐增长,我国有望提前步入高等教育发展的普及化阶段.在数量增长的同时,我们的质量仍然有待提高.国务院于2015年10月24日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成为了我国在“211工程”“985工程”后的高等教育发展新的重要战略决策.学科是大学的细胞和基本单元,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基石,没有一流的学科,一流大学也无从谈起.学科建设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术语,是一项综合、系统的工作,包括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基地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龙头,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纲.因此,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我们要牢牢抓住学科建设这个突破口,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基于一流学科建设一流大学,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 摘要:据统计,2017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77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7%[1],即将迈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与全国整体水平相比,江苏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更高,江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0年达到15%,进入大众化阶段,2014年达到51%实现普及化,十五年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的跨越.[2]高等教育普及化不仅仅意味着入学人数的增加,更引发了教育组织和管理形式、教育功能和社会定位,以及教育方式和信息媒介的嬗变,其根本意义则在于创造新的教育形态,最大程度地满足高等教育受众的多样化需求,进而成为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本文拟从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凸显的新使命、面临的新挑战、采取的新举措三个方面,对江苏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发展趋势与对策进行分析和阐述。
  • 摘要: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高等教育经历从“精英高等教育”到“大众高等教育”再到“普及高等教育”的转变,在这两次转变中,既有高等教育量的扩张,更有量的扩张基础上的质的变革.他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和50%分别视为进入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和普及化的重要指标之一,认为当高等教育规模“达到15%时,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改变,转向大众型;如果这个过渡成功,大众高等教育可在不改变其性质下,发展规模直至其容量达到适龄人口的50%.当超过50%时,即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时,它必然再创新的高等教育模式”.也就是说,当高等教育规模在量上达到某个临界点后,整个高等教育的全部活动都将发生较大变化,从而需要作出相应的变革.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张,部分高等教育发达省份,如北京、上海、江苏等,已经率先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预计我国整体上也将于2020年前后将进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顺应新形势,及时做出调整,以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 摘要:高等教育发展的依据和归宿,一是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二是高等教育自身的本质和规律.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需求和高等教育普及化新趋势,要求突破传统的“重点建设”及“工程”“项目”建设思路,从全局和战略上把握问题,聚力综合改革,聚焦体系建设,将目光从做强若干学校和学科,转向做强高等教育体系,对省域高等教育体系进行整体谋划,为大面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奠定更加扎实的基础.
  • 摘要:教师教育是教师培养和培训的总称,江苏从重视师范教育发展到重视教师教育,实现职前和职后培养一体化,标志着教师培养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本文主要回顾江苏教师教育发展历程、分析研判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挑战和新任务,展望2035江苏教师教育的愿景.
  • 摘要:专业建设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水平,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也是高校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专业集群化建设是以品牌、特色专业为龙头,将学校内部的专业组建成专业群或专业集群进行规划建设,旨在推动专业精准定位,优化专业结构,促进资源共享,并带动群内各专业同步发展,从整体上提升学院的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彰显办学特色.新时代农业高职院校加强专业集群化建设,既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要求,也是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成才、促进学校创新发展的现实要求,需要进一步明确专业集群化建设的目标和路径,实现加快培养适应乡村振兴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现将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加强专业集群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情况进行探讨.
  • 摘要:截至2018年10月,江苏有普通高校总数142所,其中本科院校52所,高职高专院校90所(省属42所,市属25所,民办22所,中外合作办学1所.苏南地区(本文仅指苏锡常三市)有高职高专院校共34所(苏州17所,无锡10所,常州7所),占全省高职高专院校总数的37.8%,其中国家示范(骨干)高职5所(全省共15所),在2018全国大专排名中,首批28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之一的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位居第6.全省共有省示范高职37所,苏南占14所,常州高职园区整体列为省级示范性高职园区进行建设,其中含5所高职院校.2018年1月省教育厅财政厅公布的江苏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全省共22所,苏南占了8所.苏南地区的县级市大多设立了高职院校,高职延伸到县域.苏南高职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内涵上都有了较大的提升,苏南已成为我省乃至全国的高职教育高地.为了推动苏南高职高质量发展,实施江苏高职品牌发展战略,打造新时代高职的“苏南模式”已具备了条件.长期以来苏南经济一直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苏南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苏南地区创立的以集体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到90年代后又发展为引进外资发展的新苏南模式。当前,苏南经济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是我国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区域。与之相适应呼唤具有较高水平的适合苏南经济业态的高职教育,这里我们姑且称之为高职的“苏南模式”。
  •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一个重大政治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集中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正是这一主要矛盾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生动表现.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经历了四十年的快速发展,教育问题已经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政策演变的必然选择,更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内在要求.
  • 摘要:新时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迅速发展.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占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20%%,这使我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与此同时,我国高水平大学在世界大学排名中异军突起,一些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名列前茅.例如,由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公布的2019年世界大学排行榜中,清华大学的全球排名超过新加坡国立大学,成为亚洲高校排名之首③.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World Report)2018年度世界大学排行榜中,清华大学工程学专业排名世界第一,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浙江大学在工程学科专业排名中分别位居全球第六和第七④.虽然我国高水平大学在全球的排名整体实现提升,但其国际影响力还无法匹敌国外同等水平的高校.如何把实力转化为影响力,在高等教育领域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成为当前我国高水平大学在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将通过考察《麻省理工学院教育新未来》的变革趋势,为我国高水平大学提高国际影响力提供思路和参考。
  • 摘要:“后发型”大学相对于传统老牌大学的建校时间较晚,办学历史往往不长,办学经验也远不如哈佛大学等顶尖大学丰富.后发型大学如何才能挤进世界一流大学的榜单,实现“弯道超车”,是一项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以南洋理工大学作为案例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其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规划、改革实践等,以期为我国高校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提供有益借鉴.2018年,南洋理工大学在“QS世界大学排名”(简称QS>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简称THE)中分别上升至第12名、第52名,并且连续4年荣登后发型大学排行榜榜首。在2018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工程技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分别位居世界第5,19和29位,已经建成若干世界一流学科,构筑学科高峰群。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创新变革,其办学实力、育人质量得到了世界范围的认可。南洋理工大学独特的发展轨迹和路径对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借鉴意义。
  • 摘要: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发展的必要性与有效性取决于高等教育活动本身的内涵。如果在理念上与行为上还不能保持一致,不能对高等教育内外部所产生的间题保持足够的敏感性,高等教育活动迟早会被越来越关注知识生产的商业活动所取代。说到底,高等教育活动本身需要在内涵上进行再创新,这种创新一定是需要打破常规的“非共识创新”。更具体地说,需要在今天知识创新的价值网络上寻求可以突破的空间,其内涵的特点才能体现。基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非共识创新”只有成为全社会所秉持的最大共识和“普遍智慧”,其内涵式发展才是具有持久性,才能使更多的社会组织与成员受益。
  • 摘要:美国高等教育学家伯顿·克拉克(Burton R.Clark)“矩阵型组织系统”理论认为,大学同时具有院校和学科两个系统,本质上是一个围绕院校和学科的矩阵型组织,以院校组织为依托的是行政系统,以学科专业为依托的是学术系统.根据克拉克的“矩阵型组织系统”理论,大学具有学术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大学组织中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各自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权力运行过程中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僭越,致使大学的权力运行与大学的组织特征之间异位,造成了权力的严重异化,影响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进程,因此,构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间的包容机制已成为现代大学权力治理的重要课题.
  •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教育的表现形态走向网络化、在线化.教育领域中,信息化的颠覆性变革正在发生,MOOCs带来了碎片化无门槛的高等教育服务模式,③更多人走向非正式学习和非传统学习.学校教室的围墙正在消失,人们对开放在线学习的需求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学校、教育机构通过网络进行教学,在线学习方式已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领域、远程教育领域、企业员工培训领域.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互联网十教育”已成为国家战略.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4号)指出,要积极发展“互联网十教育”,探索建立“互联网十教育”管理规范,支持“互联网十教育”教学新模式,发展互联网教育服务新业态.⑤“互联网十教育”的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本,提供学习支持服务;更要逐步完善教与学各环节学习支持服务的细节,优化学习支持服务的模式,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 摘要:在斯坦豪斯(LawrenceStenhouse)看来,传授、学习和评价之间的关系存在产品模式、程序模式和研究模式三种模式类型.产品模式是将教学过程视为一种生产过程,由教师对客观知识进行传授,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知识进行机械接受,教学效果是通过学生对客观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进行评价,从而形成一种直线的、机械的生产过程,学生是按照教学目标生产出来的规格、特色统一的最终产品.这种模式,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知识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唯一媒介.后现代主义课程论主张“人文-理解”,主张把课程置于整个教学“生态”环境,不仅注意课程背后的价值和规范,更注意学习者的存在经验、学习主动性的创造价值和学习过程中“际遇”和“冲突”的意义等,以此来分析以学生为中心研究型课程设置模式的基本要素及其内涵。
  • 摘要:在现代性的宏观叙事中,“如何有尊严地生活?”成为第一伦理诘问.教育提供的“向上流动”的机遇意味着不同阶层之间相互流动的可能,这种制度安排既是一种知识文化传承的路径,更是人类通往尊严生活的必由之路.人们往往赋予教育以伦理的期许,且相信“教育域”中人本主义体现了现代性“善的生活”的光辉.道德教育是高校教育中最具生命气质的实践活动,高校生命伦理教育以关爱生命为宗旨,是道德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正如论者指出:“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教育域中的机遇平等主义,虽然在实践上总是一再陷入挫败,但它似乎并未因此受困于广泛存在的针对它的不满、怀疑和实际的责难.”③在市场经济为底色的当前社会,教育发展遵循的自身逻辑究竟应该是“经济地”、还是“伦理地”?以现代性社会以不同“分域”的形式展现,对于教育而言,其有限“自主”的逻辑提供了某种抗击资本霸权的道德力量,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生命属性”一再浮现出来.人的培养应该以人为目的,忽视教育的个人本位、消解道德教育的生命属性、缺乏对受教育者进行生命关怀,显然是缺失的高校生命伦理教育.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