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新市场财政学”理论创新学术研讨会
“新市场财政学”理论创新学术研讨会

“新市场财政学”理论创新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
  • 召开地:
  • 出版时间: -

主办单位: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市场失灵理论是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基础之一,通常也被视为现代主流财政理论的重要理论基础.但是市场失灵理论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它存在着许多致命的缺陷和问题:它只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抽象掉了很多现实的重要因素;很多所谓的市场失灵问题并非长期稳定的均衡问题,而只是偶然的短期失衡现象;大量所谓的“失灵”问题在实践中是能够通过市场的自矫正机制来解决的;市场失灵也并非同时意味着政府有效.由于市场失灵本身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伪命题,因而将财政构建于市场失灵理论的基础之上,在逻辑上既不充分也无必要.本文试图通过对市场失灵理论的批判与解剖,探寻重构与完善财政理论的新途径,同时也期待本文能够对学术界重新思考如何重构与完善已经被严重误导的财政基础理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摘要:随着政府购买服务、政府采购以及PPP等新经济现象的出现与发展,西方的主流财政理论已经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究其原因是基础理论市场失灵理论本身存在很多缺陷,并且被严重的经济学化后失去了学科本身特征.失去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的财政理论开始走向没落,为此倡导新市场财政学的研究范式.新市场财政学并不是对旧市场财政学的彻底颠覆,有批判的部分也有继承的部分,继承主要体现在社会共同需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平台论以及不完备合约等方面.此外,新市场财政学摒弃了旧市场财政学政府与市场的“对立说”,转向“市场平台说”,并运用“剩余控制权”②和“约定控制权”③理论来界定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即认为政府与企业是在市场平台上不断博弈的平等主体,从政府与市场的“双主体论”转向了政府、企业、市场的“三主体论”.在社会共同需要、公共选择、市场平台观三个假设前提下,探讨新市场财政学的分析范式,分析经济社会中的新现象、新问题.
  •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带来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社会.随着从“学习型”向“创新型”国家的转变,多元的创新意义愈显突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是对多元时代的积极回应,为创新发展奠定制度基础;作为增强国家持续发展能力的法治平台,现代财政制度是不同能力之间互动的结果;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最重要的是需要保护不同能力的独立性,实现财政制度从政府工具到法治平台的根本转变.
  • 摘要:经济与政治的关系是构建财政学体系的核心问题.随着经济学从早期政治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再到现代经济学中新政治经济学的变迁,财政学的政治观也经历了一个从原生到退化,再到回归的演变过程.政治经济学是财政学的原本属性,财政学政治观的退化是经济学追求科学化、技术化背景下出现的极端倾向.财政学政治观的回归虽使财政学获得了新的政治生机,但全面审视其发展现状和现代主流财政学的理论框架,仍然是严重偏向纯经济化和技术化的,以致对现实财政经济实践缺乏应有的解释力与指导力.未来财政学发展与建设的方向,应是按照经济与政治密切结合的原则重构财政学的内容体系,真正现代化地复归财政学的政治经济学传统.
  • 摘要:经济效率和社会秩序是国家治理的两大核心,本文综合经济和社会理论构建现代财政制度的理论基础和制度框架.研究认为:现代财政制度的理论基础不仅在于“市场失灵”,而且在于“社会失序”,由此要求政府进行社会保护和社会控制;现代财政制度的职能包括保护性职能、生产性职能和分配性职能,财政政策既包括经济政策,也包括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为目标的社会政策;中国财政制度沿着“建设财政—公共财政—现代财政”的演变逻辑,是从“嵌入企业—嵌入经济—嵌入社会”的递进演变.现代财政制度的构建框架为:预算制度建设要民主治理、透明高效;财政收入制度要法定统一、嵌入家庭;财政支出制度要扩大购买、保护社会;政府间财政关系要哑铃分权、寓分于集.
  • 摘要:本文以“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这一理论命题的提出为背景,探讨了当代财政学理论创新的必要性、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就实现理论创新的方向和研究工作提出建议.文章还简单论述了财政学理论创新对财政改革的含义.
  • 摘要:英美财政理论成为主流财政范式,它是建立在市场与政府两维认知基础上,认为市场失灵自然须政府干预.其本身蕴含政府越位和财政扩张的机制,最终无法摆脱财政赤字宿命,财政政策的“扩张—赤字—紧缩—扩张”重复上演.让政府干预代替社会互惠功能发挥引起政府边界扩张和预算不堪重负.更为严重的是,这将削弱个体社会互助和情感,提高了整个社会运行成本.让政府财政救助成为最后且最低保障将促进社会互助互惠行为回归,使得市场、社会与政府各就各位,各司其职.财政赤字、财政可持续和财政政策连续性等问题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得到根本解决.
  • 摘要:财政职能是一个基础理论问题,更是一个财政实践问题.财政职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体现了时代变迁的特征,体现财政主体结构的历史性变化.中国的现代化历史变迁过程,具有后发性、外部压力下反应性、跳跃性特征,国家政权建设处于演进的过程中,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化历程中财政职能变化规律,结合中国国情进行财政理论创新,知道中国的财政改革实践.
  • 摘要:面对人口老龄化和经济下行压力,调整税收结构、缓解财政压力、拉动经济发展是近年来日本政府的着力点,日本近年来的税制改革正是基于这样的施政目标展开的.本文从日本消费税和法人税的改革出发,分析历次尤其是最新政策的财政效应,认为与其说是日本税制改革的失败,不如说日本自身经济问题积重难返.因此,不管是在哪个国家,税收政策发挥作用都是有基础和前提的,中国在应对老龄化冲击和经济增长减速等类似问题时,在经济总体规模不断提高的背景下,需要从“上医治未病”的高度出发,吸收日本等国的经验教训,增强宏观调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政府债务和财政赤字等方面审慎处置,为国家财税政策调控预留回旋余地;加强人口、财税等宏观经济政策的中长期预调和微调,综合施措,避免国民经济陷入泥潭和困境,确保财政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 摘要:本文以产权的本质和基本特征作为切入点,论证产权与税收的关联性与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考察税收在产权流转中的角色定位,搭建产权保护的税收平台,提出税收法定原则是产权保护的准则平台,提高直接税比重是产权保护的税制平台,构建税收信用是产权保护的伦理平台.
  • 摘要: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不同学派对经济与环境关系的最终走向意见不同,乐观主义认为这两者最终和谐,悲观主义认为这两者始终处于冲突过程中,但是经济发展对环境的负外部性是毋庸置疑的,如何进行生态补偿,政府与市场在生态补偿中的角色如何却没有定论.本文将从对以科斯定理为核心的市场环境主义的质疑开始,指出以市场为主导的市场环境主义在生态补偿中的失灵问题,并提出以政府或财政为主导的非市场环境主义,对非市场环境主义生态补偿的原则、主体和客体等要素进行相应的叙述,为中国生态补偿的政策取向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中国地方债务问题的相关热议已成为当前深化地方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地方政府预算管理制度、转变地方政府职能与经济增长模式的焦点话题.现有文献虽在地方债务的成因、风险、制度设计和国际比较等方面多有论述,但多限定于单因素、局部、短期、静态的规范分析或实证检验,较少将地方债务各主要成因纳入一个长期动态模型中展开彼此影响关系的实证研究.本文采用2000-2012年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由地方政府负债、地方公共预算收支缺口、地方政府性投资支出、地方财政民生支出、地方土地出让金收入、地区城镇化水平六个主要变量组成的VAR或VEC模型,重点分析现行地方财政体制、经济增长模式、民生支出压力、土地财政、城镇化发展,以及地方债自身存量对地方债务规模变化的长期动态影响及各成因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地方债务规模的自身滚动增长、现行财政体制、地方政府投资性支出构成了地方债务规模变化趋于长期膨胀的主要成因,否定了城镇化的加速扩张是推动地方债务规模膨胀长期动因的主观假设,而由土地财政引发的地方债务风险很可能被高估了.同时,地方债务规模的变动也为地方财政民生支出、区域城镇化发展带来单方向的长期正向冲击.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指出构建自治型地方财政体制,转变地方经济增长模式,努力提升地方债务融资的透明度和市场化程度将是未来根本保障中国地方债务相关改革事务稳健前行的核心疏导路径.
  • 摘要:通过梳理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对公平的理解,并结合公平理论和公平差别阈理论,本文总结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内涵,并构建出以公平制度框架为基础的基本养老保险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的完整评判体系.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内涵就是要实现起点上参与权的公平,过程上养老保险制度法规条文的平等,结果上养老保险待遇分配与调整的合理.起点公平的评判指标包括覆盖率、领取条件,覆盖率越高、领取条件越一致,公平性越高.过程公平上,制度规则的高度公开与透明;制度管理上的一视同仁;制度模式、保障层次、负担主体、缴费责任、制度管理等宏观设计上的一致性越高,公平性越强,而如缴费率等微观设计上,根据个体的特殊性进行与其实际情况相匹配的设计更能体现公平.结果公平上,待遇给付实现“多缴多得”;待遇差距能控制在公民可接受的范围内;替代率水平、待遇计发标准和调整水平选取参数越一致,结果公平的程度越高.
  • 摘要: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做出了“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战略论断,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发展战略,并在国家发展上确立了“习核心”的领导机制,在国际经济改革上强调了建立中国国际税收政策研究中心的应对方案;学界也结合实践发展适时提出了新市场财政学的创新理论.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相关概念和理念尚未被理论界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相应财经热点也无法与理论深入对接,亟需全面梳理和深入解析,以尽快达成广泛社会共识,积极推进改革事业发展.
  • 摘要:创业投资因其对于创业企业和技术创新的支持作用被认为对于一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济新常态下,中国政府对创业投资出台了系列公共政策以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公共政策是否有效增强了创业投资活动的质量,提高了创投参与被投资公司的积极性呢?对于上述问题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本文基于双重道德风险创业投资模型,探索中国公共政策影响创业投资活动的理论机制,发现现行政策虽激励了大量潜在创业者进行创业实践,但削弱了企业经营环节创业者和投资者的共同投入的积极性,引致了整个创投市场的萎缩和社会福利损失.在总结归纳典型国家公共政策支持创业投资活动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本文结合理论模型的结论,提出了中国公共政策应注重合理选择征税环节和补贴环节,根据创业投资市场发展现状调整政策,并完善政府参与创业投资活动的机制等相关建议.
  • 摘要: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政府管理能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政府战略采购能力的概念,并指出政府战略采购能力建设是提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基于PDCA模型,作者认为政府战略采购能力应包括采购预算规划能力、竞争策略营造能力、精明合同管理能力、监督和绩效评估能力、采购标准化建设能力五个方面,并对中国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未来提升政府战略采购能力的建议.
  • 摘要: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逐步推进,原有的基础设施已无法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显得迫在眉睫.然而,近年来中国财政收入增速缓慢,再加上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不断扩大,这使得以往由政府包干基础设施建设的传统模式难以为继.同时,在传统模式下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高成本、低效率、低水平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引起了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为此,如何推动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社会各界人士所热议的话题.在本文中,笔者以公共物品理论以及政府失灵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对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中PPP模式的现状作了适当阐述,深入分析了在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中PPP模式的对策及建议.本文旨在进一步推动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思考.
  • 摘要:有效的法律体制是化解PPP项目运营风险,提高PPP项目运作效率的重要保障.然而,目前中国PPP法律建设很不完善,上位法尚未建立,下位法存在重叠和冲突的现象.本文通过梳理当前PPP的法律建设现状,指出了PPP发展中亟待解决的法制问题.鉴于此,本文从立法进程、监管机构、财政风险防范、民间资本利益保障、地方政府信用、融资体制及法规衔接等几个方面,为PPP的法律制度建设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 摘要:新市场财政学主张政府与市场并非对立关系,市场是一个平台,政府在市场这一平台上按照市场规则与私人部门交易,双方通过竞争机制缔约合同,政府与私人部门是平等关系、使公共价值与私人价值目标同时实现,政府通过采购方式保障公共服务的供给.PPP模式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一项重要战略措施,新市场财政学能阐释PPP模式目标价值、契约治理、平等地位、政府与市场关系等,同时为中国PPP模式的立法提出相应的建议.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