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7第三届京台基础教育校长峰会
2017第三届京台基础教育校长峰会

2017第三届京台基础教育校长峰会

  • 召开年:
  • 召开地:
  • 出版时间: -

主办单位: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科技正载着人类社会驶向一个从未想象过的未来.教育传承过去、造就现在、开创未来.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在办学过程中,基于对时代、对中国、对教育的全面审视,不断厘清学校育人工作中的几对关系,从逻辑起点、价值追求、实践模型、课程变革和教师转型几个角度进行育人模式的重构,让学生有能力立足于这个充满变化的未来.
  • 摘要:在这瞬息万变、信息爆炸的时代,教育到底要教什么才合适?是万古真理的数学、万物该如何运动的物理?是文辞优美内蕴的文言文、抑或是好懂通俗的白话文?哪一个科目是能够实际帮助孩子适应未来的时代?哪一个科目才是能够提供孩子适应未来的素质与能力?对于面对未来的基础教育,与现在的升学主义、考试取向、经史子集、公式背诵等等有何不同,可以总结成两句话:“学生该学会的是如何学习,了解他想要学习什么”“老师该教的不是课本的死知识,而是带着学生研究知识”。2014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提出了新的“十二年基本教育”课纲,在课纲的修订主题中就有提到一段文字,“吁衡社会变迁、全球化趋势,以及未来人才培育需求,持续强化中小学课程之连贯与统整,实践素养导向之课程与教学,以期落实适性扬才之教育,培养具有终身学习力、社会关怀心及国际视野的现代优质公民”,从中不难看出,这次编译的课纲有下列几个重点:强化中小学课程的连贯与统整、素养导向之课程教学、适性扬才的教育。培养终身学习、社会关心、国际视野的能力。在2016年教育年会中,主讲者带大家看到芬兰的教育是很好的例子,在他们九年的基础教育之后,他们就为日后究竟是继续“大学教育”或是“技职教育”做出选择。在“大学教育”和“技职教育”之间有双向的箭头,在芬兰的孩子不会因为做出甚么选择之后就此定终生,在芬兰的孩子随时拥有重新检视以及做出改变的机会,芬兰同时也在做着课程的改革,有四大关键是芬兰课纲改革的重点:学生角色的转变、教学者与教学的角色转变、世界总体局势的转变、学生应具备的教育素养和所需能力大方向的转变。
  • 摘要:“空气养人”理念的提出,“空气养人”理念的三方面解析,包含建构最适合师生发展的学校文化、建构“空气养人”的目标、建构“空气养人”的实践体系.“空气养人”是二中办学理念的个性表达,也是办学过程中的一种感悟。“空气养人”就是建构最适合师生发展的学校文化。“空气养人”旨在创造最适合人发展的学校教育生活,是一个价值期待,具体表现为“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达成。建设最适合师生发展的文化,是“空气养人”的根本使命,这个过程是无止境的,需要不懈地追求。对学校来说,特别要通过学习型组织建设,通过名师的引领,造就更多的名师和优秀的教师团队;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更好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通过优质课堂的建设,真正发挥好育人主渠道的作用。对校长来说,做教育,是我们对事业的选择;当校长,是事业对我们的选择。这两个选择的结合点,就是用教育的理想去追求理想的教育。
  • 摘要:随着计算机与无线沟通技术的发展,数字学习的应用方式也随之改变.尤其是,行动科技的日趋轻、薄、稳定,帮助了行动学习的普及.另一方面,社会以及产业的结构也因应科技的进展而随之变化,因此,培养学生因应未来职场变化的能力已是受到瞩目的议题.南港小学智能学校以“学习智慧”、“关键能力”、“国际学伴”及“友善校园”为四个面向为发展蓝图,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并促进其国际观.本文探讨在此蓝图下,发展多元之智能学校的经验与成效.在此智能学校的环境中,由教学以及研究中证实,学生可以提升其核心的关键能力,并能促进学校数字学习的专业成长,可做为学校专业发展的一项参考.
  • 摘要:教育的模式化和划一性,导致学生成为千人一面的“标准品”,制约着创新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成效.破题之道在于承认和尊重学生个体的生命独特性,为生命独特性的实现创造条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既迫使教育必须走向个性化,也为教育个性化创造了条件.结合学生和社会发展需求,构建科学分级、丰富多元、立体互通的课程体系,以“开放式课程教育体系”为每个学生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奠基”.同时,还引入企业管理的“赋能”概念,尽可能给予学生自主权,促进个体的自激励和自发展.配合课程建设的推进,开展走班制、学部(院)制、导师制、学长制、学分制改革,真正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的教育和最个性的支持,找到属于自己的“跑道”.
  • 摘要:中国文化是一种沈潜而高明的人文思想,是以人性与人道为核心的一种文化思路与文化观点.子日: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视人文,中华文化底蕴,以仁义为心,礼仪为形,诗词文章有内涵,美术、音乐、雕刻等艺术都有内涵,自然万物都有内涵,六经加上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等卓然特立的言论,行事、道德、学问,以及他们万古常新的思想,无论时空环境如何变易,都不会失去价值,追求真善美境界发展也始终未变.这种文化生机涵泳出来的卓越智慧,如何透过课程教材,指导学生,安身立命,是教育重大职责目标.
  • 摘要: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兴建于1368年,是一所具有中国文化情怀,充满现代气息的学府圣殿.今天的府学,将“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创新的推动力量,塑造府学“明天的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浩如烟海,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是一个大课题;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也是一件关系国家、民族复兴的大事.探讨基于“可持续发展”、传统“礼文化”背景下的育人目标非常有意义.只有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植入“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时代性,学生们才能逐步学会如何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家庭、对待集体,进而学会如何对待国家、对待社会、对待世界、对待自然,最终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师生认同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是一所学校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全校师生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它是全体师生共同传承和创造的、体现学校鲜明的道德规范、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等,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学校始终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以服务全校师生为宗旨,传承历史,立足现实,突出特色,创新内容,拓展领域,规范模式,努力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学校文化体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按照高品位、高水准的建设要求,力求做到观念文化立体丰盈、制度文化科学规范、活动文化特色鲜明、环境文化富有品位.既重视硬件建设,也重视软件建设;既重视现实的提炼,也重视历史的梳理;既体现主旋律,又倡导多样化;既加强规范引导,又注重特色发展,从而实现北京第十二中学学校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全面繁荣.在八十多年的发展中,学校始终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站在社会变革和时代进步的前沿,在传承和创新中形成了真善美的办学理念,在“真善美”的办学实践中践行着价值观教育.
  • 摘要:今年正好是呼家楼中心小学建校55周年,笔者在这里工作了31年,做校长17年.做校长初期,更多思考的是建什么样学校,培养怎样的孩子的问题.随着教育的发展和自己的成长,笔者认为作为当代校长的不仅要办好自己的学校,从为孩子办学出发,而且,还要站在更高的层面,从为国家办学、为社会办学的高度,去承担推动教育发展的使命.做17年校长,认为现在是教育改革的最好时机,有政策,有经费,有空间,对于这些大城市、大学校的校长还有很多教育资源,所以,必须为国家承担起解决教育痛点问题的责任和使命.而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弱化的问题长期存在,制约着学生个体与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的原因,而本校的PDC理念就是试图在实践中去解决这一核心问题.
  • 摘要:关于学校教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诠释和理解.在北京市广渠门中学,认为:学校教育是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是充满活力的、极具发展潜质的生命个体.认为,教育就是一个栽培生命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可透支、无法逆转而且最终必然要被时间的轮船载着驶向不同港湾的自然存在.而中学阶段的教育,恰恰是帮助学生完成生命初始阶段的探索的全过程.
  • 摘要:教育的功能帮助学生开展潜能、培养学生适应与改善生活环境的学习历程.因此学校教育除了培养孩子们的基本能力,同时也要做好“拔尖扶弱”的角色,帮助学校每一个孩子都能有效学习,且快乐学习.依据台湾现行“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总纲”的目标,能表现个人特质,并积极发展个人潜能,以激发主动探索和研究的精神,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018年即将实施的“十二年基本教育”课程纲要的愿景,也强调“成就每一个孩子一适性扬才、终身学习”.这些都提醒需要关注学校具有特殊身分学生的受教权益及质量. 屏大附小位于台湾屏东县屏东市中心,为屏东大学的附设实验公立小学。为提供资赋优异(以下简称资优)学生优质学习环境、适性教学辅导措施及充分发展学习机会,以激发其优势潜能,增进适性发展;并与学校校本课程结合,以利课程的长期发展。本校在课程的设计,除汇整学生共同学习需求开设共同课程,另因应学生个别需求提供适性服务。2017年资优方案课程包含了科学教育(科普实验、天文教育)、创造力课程(机器人)、独立研究及其它(团体训练活动、亲子共学)等。资优教育推动的目的,系为提供学生的适性扬才的教育机会,在强调教育公平与均等化的时候,除了水平的公平外,垂直的公平也是学校努力的目标,以达教育的优质化。因此在资优方案的课程设计与教学中,透过探索课程,有效扩充学生知识领域与生活经验,并培养学生高层次思考能力及提供自主学习空间,增进学生对自己兴趣及性向的了解,作为未来进行小组或专题研究之基础。透过创造思考课程,培养学生基本的创思技巧,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并鼓励学生应用所学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透过人文与情意课程,提升学生对资优特质的认识,增进自我悦纳;能关怀他人与社会的需求,具有服务的人生观;激励学生效法良师典范,提升自我期许,让垂直公平的教育理念提升教育质量,培育社会未来更佳的人才。
  • 摘要:四合院无论在社会人文方面,建筑艺术立面,还是在美学意义上,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从这个意义而言,利用四合院本身所体现的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特质开设跨学科综合课程,对日常教育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礼”在北京四合院建筑艺术具有鲜明的“礼”的品行和特征.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认识、理解、发现北京四合院中“礼”,并最终在日常生活行动中践行“礼”.认为“礼”包含两个层次;“礼”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具备的一种品行;“礼”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规范和规矩.课程实施经历四个阶段:逐渐深入认识北京的四合院;围绕北京四合院中的“礼”,发现研究主题;项目组进行“礼·北京四合院中的发现”跨学科研究;分享跨学科研究成果.最后,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评估、跨学科主题综合课程的主题思考、不同学段家校互动研发课程模式、不同学科学生对“礼”的理性表达和行动表达提出了实践路径和思考.
  • 摘要:在现在全球化的科技时代,讯息瞬间万变,推动教育改革以培育未来栋梁之风方兴未艾.台湾也因应世界潮流推动课程改革政策,重视孩子的多元智慧,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无限的可能.教育改革自九年一贯到十二年一贯课程都强调学校本位课程,以学生学习中心取代传统学科本位的教学.在九年一贯的的弹性教学节数到未来十二年一贯的校本课程,都开始重视各校的在地化和特色化.“学校本位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将让学校教育有更多弹性的课程发展空间,与培育出学生不同的潜能开发与知识视野.在笔者服务的大同小学,分析学校SWOT后,决定推展“小小建筑通”艺术课程为本位课程,以校园建筑的欣赏出发,激发学生的艺术创意,与世界建筑连结,扩展学生视野并奠定的美感教育,提升学生对小区建筑鉴赏力与世界观.
  • 摘要:康桥国际学校林口校区将于2018年8月1日开办招生,为了解每个学生学习表现情形,藉以改善教学,因此,于2017年筹备阶段,透过自然领域教师在教学过程之实作,进行课堂形成性评量与学期成绩评定之连结,使亲师生取得学期成绩通知书时,明确掌握学生真实习得的情形.三位教师以四年级自然与科技领域为范围,共同依据下列程序进行实作:(1)研订“新学力观评量向度”:以新学力观发展四个“评量向度”,包含“自然与生活科技的关心、意愿与态度”、“自然与生活科技的思考与判断”、“自然与生活科技的表现与运用”、“自然与生活科技的知识及理解”;(2)发展“具体评量内容”:将四个新学力观评量向度与单元目标连结,进行归类,然后透过团队的讨论重新命名,发展为“具体评量内容”;(3)建立评量基准,进行教学与评量:依据具体评量内容,于每单元教学后,搜集评量资料;(4)登录与学期成绩计算.透过连结历程发现四类学生:(1)学期总成绩与各向度俱优的学生;(2)学期总成绩优,但部分向度落后的学生;(3)学期总成绩落后,但部分向度优的学生;(4)学期总成绩落后,且各向度均落后的学生.未来于学校开办后,将全校实施,依据学生在各评量向度的优劣,特别使是在思考与判断向度上的表现,调整课堂教学方式,期能让每个孩子在课堂中都能获得有效的学习.
  • 摘要:这里所说的中华文化,就是专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里所说的中国少年,既是指当代中国少年,也是指未来的中国少年.时代进入到21世纪,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在思考自己国家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党中央明确指出,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切实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2014年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具体指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因此,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是培育中国少年的主要途径.
  • 摘要:面对二十一世纪科技化、全球化对世界社会、生活、经济等所带来的冲击与改变,教育如何突破传统的框架与思维,以培养能够迎向未来社会快速变迁的人才,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当前重要的议题.现代社会受到价值多元、网络巨变、人工智能发展、全球暖化、气候变迁等影响,人们正处在全球意识、高度竞争与快速变化的时代,现在如此,未来亦是.本文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核心关键能力为出发点,全面介绍菁英培育系统架构,分析学生成长进入的外部因素.
  • 摘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无根不活,人无根不立”,树木先树根,树人更是如此.中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肥田沃土,滋养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之花,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所在,中国人的根应深植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学校自2012年成立之初,在北京教科院专家的指导下,开展了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研究.环境文化的浸润式设计,国学大道、书法大道、燕京八绝、地理园的文化景观成为学生文化研究的场域;进门诵、晨诵、放学诵中读经典、知文意、听故事、明道理、见行动等环节为国学经典口诵心记、学以致用提供平台;国学小达人评选为经典诵读保驾护航;阅读分享课成为学生打足精神底色的文化场;国术、国书、国舞、国戏等课程成为孩子们个性发展的舞台。但是传统文化课程散乱,没有形成体系;如何实现学科间的整合与支撑,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是亟待解决的两大问题。北京教科院丰台实验小学的办学理念是“每一个都重要”的核心价值观和“团队支持型发展”的核心策略的和谐统一。“语文+’’课程建设有六大主题,名称为:蛋文化、叶文化、月文化、墨文化、龙文化、根文化。这些专题名称中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对“语文+’’课程的建设目标和教育目标的浓缩。这六个主题与大自然运行规律相契合;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具有明显的民族文化元素。六年的实践活动内容体现由生命创始到落叶归根完整的人生历程,渗透珍惜生命、感恩文化;中国书法、水墨文化;思乡文化;龙的民族精神;孝亲敬长文化。涉猎学生生命与生活诸多层面的内容,于润物细无声中渗透和传承中华文化,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者。
  • 摘要:具有300多年历史的金台书院小学,根植书院文化育人是独有的培育核心素养的资源.要根植书院文化的浓厚底蕴了解书院,树立文化自信、敬畏文化,理解育人理念。要明确“T”形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传统文化育人打下根基,培育核心素养走向未来,借“T”字形理清融合关系。亚要发挥书院资源的氛围优势挖掘书院资源开展经典教育,建设书香环境培育人文底蕴。要根植书院文化,构建课程体系,明道穷源,定善之志、博雅时艺,激发潜能、躬行贱履,择善广大.
  • 摘要: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中的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它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由此,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其重要性显而易见,身为教育工作者,更是责无旁贷.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把传统文化教育带进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使之落地生根,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更是学校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因此,如何将传统文化教育全面渗透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之中,至关重要。本文认为:依托课程研发,将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化,才有可能实现传统文化教育在各项工作中的全面融合,从而达到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效果;才有可能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全面渗透,从而使之落地生根,处处“开花”。
  • 摘要:当今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使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重构学校内部结构和外部形象,使学校蝶变为真正的“学习中心”,课程形态的改变已成为学校发展最关键的因素.以“育人”为核心的学校课程重构,应放在世界教育动态发展的坐标系中,放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系统里,放在教育发展的纵向历史脉络中,放在城市发展的定位里重新审视和调整,并能够穿越边界,主动发起与其他各领域持续有效的深度对话.鉴于以上思考,从学校文化建设的视角来看,办学理念定位了学校文化发展的方向,培养目标则决定了师生行为文化的走向.从起点走向目标,过程中需要经历的就是课程.积极抓住课程建设这条主线,围绕“以美育美”的办学思想,在“勤勉、优雅、明理、向上,基础扎实、学有特长”育人目标指导下,构建“以美育美”的课程体系.“以美育美”的课程体系中的“以美”,即以最贴切、适合的美的内容与方式,唤醒师生内心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尽显人的自由品格,展示人的生命活力和创造性.“育美”则体现教育的本质是师生平等基础上情智互动的生命历程,是共同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展示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以美育美”课程体系是适合现代教育发展育人模式的转变,在培养目标上,既重视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同时兼顾多种课程模式,利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 摘要:在这信息科技发展快速的时代,不论是创意思考或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每一位公民所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在2003年“创造力信息教育白皮书”中提到,创新是知识的生产及应用,而创造力即是不断地创新及突破,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创新能力,学习成效的教育指标是创造力,创造力的培养为世界教育共同的趋势,由创造力及创新能力所结合的创造力教育已经成为现今教育所重视的课题(邱婉芬,2005;台湾教育主管部门,2003).学校不应是为了升学或文凭而诞生,教师也不应是为了考试而传达知识给学生,潜能开发的创造力校园是孕育许多新生种子的地方,而学生正是这一颗颗需要我们用心灌溉及照顾的种子。创造力教学是希望,有时候需要些天马行空,加上思考习惯和方法才能产生效率、更有效果。如何让学生拥有创造力呢?除了教师的协助引导外,就是不断的在生活里创造新经验。创造力带给每一个人的,不但是好点子,也是生活的一部份。不要小看孩子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小小发明家,都是最具有创造力的爱迪生。
  • 摘要: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尊重教育规律办教育,将教师的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制高点,以“有层次无淘汰”教育理念,营造“合作共赢”“专业发展”教师文化;聚焦核心素养,以课程课堂等内涵式发展推进学习型教师团队建设;拓展教师组织建设内涵,促教师专业发展;以专业绩效评价为导向,引领学习型教师团队持续发展;最终成就教师的成长,实现了教育成绩的显著与辉煌.
  • 摘要: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最重要的人力资本就是教师.能够拥有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是一所学校发展的重要条件.学校拥有优秀的教师队伍,将给孩子带来更加优质的教育.学校的教师培训中,需要从教师的专业道德、专业素养角度思考,培训过程中需要有效分析学校教师队伍现状,建设独特的教师队伍建设思路,找到最佳的路径,用自主研修的方式调动教师研修的积极性,给教师自主发展的空间,建立多种合作组织,同时给教师提供更加丰富的平台不断发展,最终实现美丽的职业人生.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在编教师172人,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53人,占学校专任教师总数的30.8%。学校三分之一的教师精力充沛,大胆创新,为学校教师队伍增添了新的活力。
  • 摘要:现今社会多元价值观、信息发达与教育普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与人际互动型态;科技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令人目不暇给,也让青少年生活在此一多采多姿的新时代里,其心理、行为、信仰、价值观及次文化随之产生巨大的变化.因应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好像教育已不能提供全部的答案,可使面对学生未来的挑战,但基层教师仍必须发展适宜的课程,帮助学生面对一个因为科技化产生全球共学化的世界.多元智慧理论说明了人类的智慧是多元的,这其中至少包含了八种智能一语文智能、逻辑一数学智能、空间智慧、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慧和自然观察智慧.每个人都拥有这八种智慧,只是程度上的不同.本文系统介绍八大智慧并非各自独立运作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探寻、创新课程与教学的实务.
  • 摘要:转型时期的社会巨变和教育综合改革使教师面临新挑战。当今的社会,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相互碰撞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更加多元开放.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的变革和重组.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理念、课程创生、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与学的变革、促进学生个性差异发展等问题上面临诸多新挑战,对教师质量和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学校需要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破解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我们认为,建立根据教师需求促进教师自主、主动、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是关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要有高站位、系统化的顶层设计,必须要有制度保障。当然,这种机制的建立和制度的保障不是简单的外在控制与约束,而是一种内在动力的激活与撬动。自2008年9月以来,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在整体提升教师质量的机制创新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 摘要:叙述一所新设校的中型中小学,摆脱传统“行政领导”模式,以“课程领导”发展校务并建构完整校本课程的过程.主要领导理念是一套融合了杜威“做中学”、戴明“质量管理”与官崎清“小区总体营造”学说的跨域思想.先以“质量管理”的系统思考,全盘分析学校的“光”与“影”,再务实地针对师生教与学的特性,运用“小区营造”策略组织教师专业团队,从而发展“从实践中学习”的课程与教学.最终不仅实现了学校自我的教育理想,也符应了一般升学主义的社会需求,且成为台湾中小学校本课程发展的标竿学校.
  • 摘要:教师专业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丰富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保障.立足于教师所需,着眼于育人长远,北京市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从理念引领、文化浸润、课程建设、深化科研、开展培训、打造精神家园等方面不断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进而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营造和谐、健康、向上的教师文化氛围.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