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6年江苏省小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现场观摩研讨会
2016年江苏省小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现场观摩研讨会

2016年江苏省小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现场观摩研讨会

  • 召开年:
  • 召开地:
  • 出版时间: -

主办单位: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教研活动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专业研究人员为合作伙伴的实践性研究活动.针对教研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研究主体缺位”、“合作互助不够”、“深度反思不足”等现象,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发挥教师主体的能动性,变教师的被动倾听为主动参与?如何把专家的“话语权”移交给每一位教师,变评课专家的“一言堂”为教师基于合作的“分享表达”?2013年底,徐州市教育局行政推进“学讲计划”,使教研活动的立足点从“教为中心”逐渐转向“学为中心”.在借鉴崔允漷《课堂观察》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徐州市学讲课堂教学评价表”,以“问题驱动式学习活动”为专题,呈现出“合作观察—真实记录—交流分析—做出推论”的教研新样态,通过“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研讨”三个板块,开展主题式课堂观察,以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和教师专业的发展.
  • 摘要:很高兴同大家相聚南通.首先,谨对各位同事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本次会议主题鲜明,“为深度学习而来”,“为深度课改而来”.本次会议突出关键,提出并致力破解六大问题:怎样才能精准地了解学情?如何通过学情观察员发现课堂上教师看不见的学情?如何引领学生使用批判性思维演绎不一样的深度学习?每一位面向未来的教师该如何带着跨学科的课程思想,开启核心素养时代的“创课”?如何通过技术看见更完整的人?如何让“好课堂里出故事,好课堂里出性格,好课堂里出精神,好课堂里出公民”?本次会议让课说话,再现好课堂的细节和样态,呈现多样性的创新课型,诠释课堂教学创新的方法和路径.用这个机会,就“深度学习”“深度课改”话题,谈谈南通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教学改革要做到区域推进,系统性采取务实行动、科研引领,结构性探问教育供给、“民师”导航,包容性依靠全体教师、校本示例,适时性推广课改样板、课模构建,持续性提升普惠价值。
  • 摘要:近年来,盐城市亭湖区教育局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紧紧围绕“精致管理年”、“质量提升年”、“内涵发展年”的工作目标,坚持“精致管理、科研助推、指导到位、服务至上”的工作方针,扎实进行教学常规管理,积极开展科研创新,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稳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有效地促进了本区小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 摘要:夫子庙小学在其百年的办学过程中,一直在坚持传承孔子教育思想,并坚信传承孔子教育思想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传承孔子教育思想的过程中,学校从“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的角度,将孔子教育思想精华与当代世界潮流和中国现代教育实践相结合,注重素质教育整体建构,追问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问题,着重从“我们的思考:知止后定,返本开新”、“我们的实践:择善而从,思行结合”、“我们的发现:切问近思,和而不同”三个方面不断创新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形成了以孔子教育思想为核心的学校文化特色,走出了一条充盈着名族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素质教育新路,显示出独有的办学特色和深厚的学校文化底蕴,凸现出素质教育的民族化、本土化和校本化.夫子庙小学深化小学素质教育实践的种种探索,为素质教育的纵深推进提供了成功的实践样态.
  • 摘要:近年来,建湖县实验小学秉承“涵养化育,自然天成”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下课堂教学工作新机制,扎实推进“两个有效”,倾力打造活泼灵动、丰富多彩的课堂,努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学生金色童年增添亮丽色彩构建涵化教育课堂模式.涵化教育,是以“涵养化育,自然天成”为核心理念的学校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是我校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校本探索.“涵养化育,自然天成”,是说教育要像丰饶的水涵养万物一样,对人实施教化,要“涵而化之”.通过学校有意义的生活,滋养学生成长,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我校依托涵化教育的内涵构建了“情境引入——感知体验——对话探究——建构生成”的涵化课堂教学模式.“情境导入”是涵化课堂的起点和基点,是营造涵化课堂文化,吸引孩子进入涵化情境,激发好奇、生疑、探究的冲动;“感知体验”是情景引入的自然走向,以学生的合作交流为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知文本、体验文本,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在感知体验中得以涵养化育;“对话探究”是坚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法则,实现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互动,达到多种视界的对话、沟通、汇聚和融合;“建构生成”是对本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更是知识的拓展延伸,为学生搭建的课内外知识沟通的桥梁.涵化教育的课堂上弥漫着宽容、平等,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平等;涵化教育的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师生“对话”的过程,学生对人生体验的过程;涵化教育的课堂蕴涵着浓烈的生命意识,把童趣、童心、童真作为起始点和落脚点,关注独特的生命个体;涵化教育的课堂重视孩子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生成.
  • 摘要:农村小学的起步作文教学,要立足学生生活的实际,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自然界的新奇和绚丽;走进生活,走进社会,体验生活的独特魅力,让生活的涓涓溪流滋润孩子的心田,从而丰富孩子的生活,丰富孩子的作文,让农村孩子的作文充满生活的气息.
  • 摘要:写绘是整合了图画、语言、文字于一体的特殊作品,是连接“童话”与“童化”的有效媒介,对凸显生本观有着积极的意义.在低段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将绘本引入课堂,并鼓励学生编织生活仿写、角色自居续写、奇思妙想创编,不断拓宽儿童言语生长之路,寻找儿童自己的言语.
  • 摘要:党的十八大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质量提升、内涵建设、改革创新、转型发展成为教育系统的最强音和关键词.随着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改革的难度加大,教师队伍结构仍不够合理,教师能力和水平还参差不齐,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之间的不协调现象依然存在,片面追求分数的教育现象依然可以看到,忽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依然没有完全转变,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苏州教育要继续保持优势,就必须力求创新,确定新战略、创设新机制、谋求新发展,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作用,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促进教育质量均衡”作为主攻方向,把提高教育科研质量和服务水平放在首要位置,构筑教育科研高地,助推小学教学改革发展.
  • 摘要:南通为什么被称教育之乡?因为长期以来南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以及这些人才对于社会作出的杰出贡献.南通教育为什么能取得突出的成绩?关键在学校,在学校的改革创新,在学校丰实的底蕴内涵.2016年8月,围绕“学校教科研与教学改革创新”,南通各县(市、区)教育局认真组织经验总结文章的撰写.基于提交的论文,本文以群案分析的方式,努力阐析“学校教科研与教学改革创新”的南通特色,为各地各校教学改革包容性创新提供一些参考.
  • 摘要:近年来,东台市教育局在教育教学改革途中,坚持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深入开展教科研为动力,依托专业引领提升教师素养,开展特色教研深入实施有效教学,努力实现教学与科研全程化监控指导,促进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质量优质均衡发展.通过组建校际联盟,推动区域联动整体提升、编制优质备课共案,提高标准共同提升、推行教学模式建构,聚焦课堂有效提升。
  • 摘要: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成立于2011年,由师专一附小(始建于1987年)和师专三附小(始建于1962年)合并而成,省实验小学,市教育局直属单位,现有龙河、盐河两个校区.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等百余项荣誉;曾连续5次获得江苏省教海探航“优秀团队奖”,该团队还被省总工会授予“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由该校教师主持、参与的4项教学成果获省基础教育成果奖一等奖,有4项省规划办重点资助课题立项、结题,由此形成了连云港市“教科研高地”现象.近三年,学校逐步改变以知识为导向的常规教学样态,秉承“向着大海起航”共同的目标,紧紧围绕“宽和问学”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内涵,以开发“自主成长课程体系”、建构“问学课堂”为抓手,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进行“问学课堂”的实践探索,建构具有一附小特色的“问学课堂”,以此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一生“航行”服务.
  • 摘要: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谁向外看,他就睡在梦中,谁向内看,他就醒来.”这样的论断用在教育科研上是最恰当不过了——任何来自外部的力量可能是徒劳的,真正能够让教育科研得以进行下去的是来自于研究者自身的专业自省.例如,“课题”来源于真实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是一线教师规划的、在一段时间内的研究对象与目标.对于教科研课题,一线教师具有“零距离接触”的潜在优势,因此,他们拥有绝对的话语权.然而,吊诡的是,大多数教师视课题为象牙塔中的稀罕物,敬而远之,大多抱着与我无关的态度漠然置之,即使被动参与其中,也会因研究过程的艰难而产生抵触情绪.搞教科研课题研究,先要让每一个参与教师都感到“与我有关,对我有用”,从而自觉开始“向内”的努力,从细微处入手,从稍微改变就有新突破的环节切入,不断总结提炼有益的经验,通过教育教学实践使自身认知得到拓展、验证与完善,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悄然实现自我素质的提升。全面了解学生,深入分析教学内容与组织方式,认真反思学习方法与教学策略,这就是一线教师的研究。教师如果能自觉投身到教育教学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勇于作“向内”的努力,生活就会因为研究而不断丰富,教育的幸福因为创造而获得成长的意义。教师职业独特性在于面对儿童,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面对成长中的儿童。作为儿童成长的陪伴者和引领者,专业素养良好的教师,必须懂得如何走近儿童、引领儿童,并善于以适合儿童的方式促使儿童自然地、完整地成长。本校在制定“小学数学教材使用与农村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方案之前,认真组织了对农村小学学生反思能力现状的调查分析。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者必须树立最基本的儿童意识—儿童是教学研究的基本研究对象,儿童的实际状态才是教育教学及其课题研究的逻辑起点。全面了解学生,深入分析教学内容与组织方式,认真反思学习方法与教学策略,这就是一线教师的研究。
  • 摘要:一个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让一所偏僻的后进的农村小学走出困境,验证了教育科研是实现学校教育创新的必由之路.充分发挥学校教科室的作用,让教育科研研究问题校本化,研究方案设计可行性,研究过程规范化,研究管理精细化,有效推进教学改革行动计划实施.
  • 摘要:从八十年代起步至今,教育科研工作一直是江阴市所有小学和广大教师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目前,48所小学(含7所九年一贯制校)共有国家级规划课题1项,省重点课题17项,省立项课题18项,无锡市级规划课题14项,教师专项课题100多项,有力地促进了江阴市的教育教学改革,为江阴小学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 摘要:多年的教研、科研“分离式”管理,造成了这样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学校教研活动流于形式,研究浮于表面,教学效率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教育科研泛化、异化日趋明显,教科研究理论至上,缺少扎实的实践根基,课题研究存在“开头轰、中间松、结题空”的现象.要改善教师的专业生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就必须将教研与科研整合起来,因为只有当教研有了“科研”的品质,才能研得“透”;科研有了“教研”这片沃土,才能研得“实”.对山湖花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以学校主课题“研究儿童;教师课程能力自主建构的行动研究”的立项为契机,确立“研究儿童”这样一个教研、科研的契合点,进行了教研与科研整合管理的一系列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 摘要: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而教科研可以促进教学改革,快速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科研工作无疑就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是发展教师的核心力量.而普通的小学尤其是县市或农村小学,没有可能像大学里一样搞教育科研,只能从切合教学实践的细微之处着手.所以,笔者以为,以“微”入研,才是点亮教科之路的明灯.学校教科研宗旨的描述要细微,唯有细微,才可以真正在学校得到贯彻落实,才能避免因宏大而空洞无实。教科研队伍要强大,但具体研究的团队要细微。教科研成果的展示和宣传,可以激发普通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从事教科研活动的激情,可以无形中启发他们对教科研的思想、方法、策略等多方面的具体思考,大力促进这些老师加快教科研的步伐。教科研活动主要面向的是课堂,如何让科研发力于课堂是笔者以及笔者所在学校领导长期思考与实践的重要问题之一。要突破必须“聚焦”,要“聚焦”必须上“微课”、听“微课”、研“微课”,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收集与整理我们所需要的相关研究数据,通过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发现课堂“元核心”的秘密。微化研究,可以让老师都有可能获得教科研的“珍珠”,当这些“珍珠”达到一定数量后,则要做的工作就是把这些“珍珠”串联起来,形成“珍珠链”,尤其是抽象清理出属于自己的教学主张,为成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打下坚实的科研基础。
  • 摘要:催发教师自主生长的力量,需要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双向转化和双向建构.面对现状,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深度剖析、追根溯源,教学研究逐步走出散点化、碎片化的困境,开始关注单元整体策划、聚焦教学逻辑结构,迈向了从“一”到“多”、从“一”到“类”的研究之旅.现如今,老师们拥有独立解读教材的能力,专研不同学生的眼光,自主变革的决心和力量.他们心态开放、直面问题,基于学校、基于学生,进行有意义关联的思考和长程策划,创建了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教研新风景.
  • 摘要:盐城市从小学实际出发,寻找适切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路径与策略,以“让学引思”教学思想引领课堂教学改革方向,以“让学引思”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重塑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精神和创新意识,促进学思结合,促进核心素养的科学培养,使学生学习变得更加主动、有效,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具教育和生活的意义.这既是对教育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原点和归宿,是教育本质的一种回归.
  • 摘要:区域教育科研方式转型,需要指向人的发展,进入教学现场,走向实证研究.无锡市锡山区推进“课程·课题·课堂”系列教育科研活动,实践科研方式的转变与科研制度的重建,实现了教育科研的重心下移、重点突破,提升了教育科研的价值与力量.区域教育科研方式转型,需要把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需求,追求教师、学生的共同成长,努力实现工作的重心下移、重点突破,就一定能够提高教育科研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推动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升,真正在实践中提升教育科研的价值与力量。
  • 摘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道路不仅决定教学改革的方向与立场,而且决定课程改革的品质、逻辑与方法.从舆论上看,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从未停止,围绕学校管理、课程教材、教师培训、考试评价等各种改革层出不穷.这些破旧立新的改革看似轰轰烈烈,却无法扎扎实实、持之以恒.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情况告诉,教学改革牵涉面广,问题复杂,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学校的教学改革,可以是综合性、整体性的,也可以是单学科、单项目的,还可以是一点一滴的小改小革,给学校提供一个支点,就会产生教育连锁反应。改革只有在理解教师诉求和满足学生需要的前提下进行,才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基于这样的考虑,梁溪区教育局尝试以课程建设、教研方式、学业评价三个支点来撬动教学改革,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加快推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
  • 摘要: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张家港市课堂教学交流展示月活动如期拉开帷幕.从1999年开始,一年一度近一个月近一千节的课堂教学展示,集中体现了张家港市对理想课堂的不懈追求.“什么样的课堂才能给每一个孩子最好的发展?”2010年开始,张家港教育人在生态体验理论的指导下,承担《新课程背景下生态课堂案例研究》研究(课题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踏上了追寻理想教育的生态教学之旅.,开展“生态课堂研究”,正是引领学生主动地学习和自我发现、改善中小学生的生存质量和生命样态、提升生命质量的有益尝试。在接下来的研究与实践中,将在生态课堂思想的指导下,以“形式引领”的方式,也就是“模式前置”,来指导课堂实践,课堂实践是持续追求的过程。但是生态课堂必然由实践走向理论,因此生态课堂必然打破模式走向思想建构。
  • 摘要:2013年12月,徐州市教育局出台了徐州市“学讲计划”,正式吹响全市课堂教学改革的号角.泉山人通过深入学习,认识到《学讲计划》是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整体方案,关注的是教育教学的展开过程.它的核心是“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善课堂教学的教学生态”.“学讲计划”提出的“学生中心”、“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一系列观点与泉山人的改革思路不谋而合.为了深入剖析“学讲课堂”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学讲计划”的全面实施提供示范典型和理论依据,泉山区教科研室决定成立“学讲项目工作室”。“学讲项目工作室”是由区级以上名优教师和骨干教师组成,集教研、培训、科研于一体,旨在研究“学讲计划”教学改革中的焦点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学习型教师工作团队组织。通过项目研究,不断总结项目实施的成功经验,向全区更大范围推广,促进典型经验在区域的共享,建立开放的项目研究机制,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推动区域中小学教育整体改革的进程,提高区域教育质量。
  • 摘要:教育要发展,根本在改革;学校要转型,源点在课程.去年,顺应教育发展的趋势,扬中市结合实际,提出了“以课程改革之'劲风',创扬中教育之'引擎'”的工作目标.按照既定的课程改革“时间表”,从本学期起,课程改革将由宣传发动和先行先试转向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一直紧紧抓住教育的内核做文章,聚焦“素养”与“质量”,以“深度变革”促进“深度转型”.主要有以下四点做法:建课程,立足特色提供多元个性选择、转方式,立足实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强队伍,立足专业营造广阔成长空间、树导向,立足长远推行绿色综合评价。
  • 摘要:翻转课堂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推动着课堂教学的改革,已成为当下一种较为重要的课堂教学形式.在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中,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活动时间来完成知识的内化,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支持.那么,作为教师如何准确把握角色定位,作者针对小学数学翻转课堂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课堂教学实际出发,提出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站位”思考:即做学生概念理解的“助手”,做学生纠偏的“扶手”,做学生深悟的“推手”,做学生思维拓展的“鼓手”.
  • 摘要:提高学生的学业质量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基础教育走向内涵发展的中心工作.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质量,需要建构科学完善的学业质量监测机制.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学业质量评价并不完善,表现在:国家、地方和学校在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中的责权不明;不同部门在评价决策上的见解不同;评价结果难以及时为教学改进提供有益的反馈信息等等.因此,为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业质量提出的基本目标,建立不同层级的区域性学业质量监测制度势在必行,这是学生学业质量评价实践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 摘要:课程建设是学校办学品质提升的重要载体,也是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抓手.为打造区域教育特色品牌,探索教育内涵发展新路径,促进区域内学校均衡、特色、优质发展,今年初,区所有小学正式启动课程建设工作.各单位首先根据自身实际状况选择一个或几个学科课程进行项目申报,最终,全区形成课程项目44个,覆盖所有学科.为使课程建设工作有序、高效的运行,区教育行政部门立足区域实际,整体规化,统筹协调,在推进的过程中以项目为抓手,针对学校的现实状况分层实施,分类要求,同时,在不同层级的学校中发现、培植典型,并通过机制的优化推动建设工作的高效实施.区域推进既有助于项目间、校际间相互借鉴,互通有无,形成合力,又有助于产生整体效应,形成百花齐放、百炯争流之势,其优势正逐日显现。在此过程中,四大工作策略彼此关联,相生相促:“项目推进”重在实现建设工作的面上开展,“典型打造”则是为了追求点上的提升—催生特色项目,造就品牌教师,并通过他们实现点与面的链接,以形成更有深度,更具价值的建设成果;“层级设计”是为了在尊重客观规律,因校制宜的前提下达成建设工作的有效实施,“评估多维”则是从机制运行方面加以激励和促进,以实现建设品位的不断攀升。
  • 摘要:适应新课改的需要课程改革中,清河区教育局积极响应上级的课改要求,在全区层面上大力实践课改理念,推进新课改的各项要求.近二十年来,学习上海的成功教育经验、常州局前街小学的“新基础”研究理念、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等,在2000年以后,在研讨有效教学的基础上,区教育局又提高效课堂建设要求,并拟定了实施方案.期间,学校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新课程的理解存在误区、实施新课程中出现的偏差等方面.如:教师们吃不透新课标理念,对新课改中一些新理念的理解十分肤浅.新课改创生了许多新的理念,如“对话”、“互动”、“生成”、“建构”、“自主”、“合作”、“探究”“以生为本”等.这些概念在向教师的传递过程中常常会被曲解变味,失去它本真的含义.教师僵化地理解合作学习,片面地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表面看课堂气氛活跃,似乎符合新课改的理念,但实际上学生既没学到知识,又没拓展思维,更没有培养能力.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是新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的必然产物,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升华。淮海路小学通过长期探索形成小学数学“五步走”模式。师院附小根据教师兴趣爱好和实际条件,设立了包括健身操、游泳、声乐、绘画、书法、乒乓球、羽毛球、读书会等十多个情趣组织。各小学经常开展主题式学科研讨,或骨干教师精品研究课,或同课重建或同课异构。为了使教学改革更加系统与深化,各小学纷纷采用课题研究的方式。
  • 摘要:丹徒古称“宜”,“宜人教育”意指“丹徒人的教育”,也指“以人为本的教育、适合人发展的教育、尊重个性的教育”,“宜人教育”既有着地域文化的厚重积淀,也是对素质教育的深层解读,更是区域教育内涵的丰实目标.宜人教育的内涵应当包括课程、管理、课堂、社团、学生的自主发展等各个层面.为了推进区域宜人教育的实施,申报了“教学管三优化,大面积提高区域教育质量”的课题,并成为省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的实施,第一轮以小学阶段学校为重点,区教师发展中心牵头组织,各小学都承担子课题研究任务。以课题为抓手,以宜人教育的理念为引领,系统思考、整体规划,确立“宜教、宜学、宜管”的研究维度,从“适宜的课堂教学、适宜的学习方式、适宜的现代学校教学管理”等三个方面开展具体的探索与实践,以推动区域范围内的学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促进区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和办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 摘要:学校教科研工作应该立足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促使教育教学实践产生质的改变.因此,县域教科研管理工作应致力于评价机制的变革,使之适应新形势的需求.教科研评价的目标应定位于教师生命发展,评价的内容要统筹兼顾,评价的方式需因势而变.
  • 摘要:在教育“供给侧”改革新形势下,泰州市姜堰区以实施“大阅读”工程为突破口,从阅读资源配置、文化环境打造、阅读课程建设、评价方式变革、全民阅读引领等方面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教育服务模式的新供给侧结构,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全面提升教育品质.近年来,泰州市姜堰区以实施“大阅读”工程为突破口,从阅读资源配置、文化环境打造、阅读课程建设、评价方式变革、全民阅读引领等方面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全面提升教育品质。
  • 摘要:“教师即研究者”这一理念的普遍被接受,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专业化已成为现代教师的立身之本,也是其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八次课改以来,在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趋势下,教师不仅要担负传统的教书育人的任务,还要切实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为此,教育职能部门也制定了种种职业规范和专业标准,学校的教科研工作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以专业理念重建为主旨的“新专业化”校本研修.种种举措,作为对教师专业的一次反思和矫正,其间之意不言而喻.今天,重新研讨“如何加强学校教科研促进教学改革创新”这个话题,并不是对已有问题简单粗暴的批驳,在整体推进学校教科研工作中,直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点滴思考和做法,为的是有效建设教师教研的文化平台,从而打造一支真正专业化的教师团队,促进教学改革创新。
  • 摘要:教研活动作为教学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效果直接影响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进行教研活动时,要通过“诱发内需—激发热情—精心引领—积极对话”来达成“变任务为需求—变被动为主动—变指令为指导—变敷衍为尽责”的良好态势,从而实现教研活动的效益最大化,催生有效教研.
  • 摘要:教研,校本教研,是学校提高质量的永恒话题,同时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高效途径.一向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的矿山路小学于2009年,第一次将应用于国际各大企业的6sigma方法论,引入到学校的校本教研之中.实现了从基于经验的教研向基于事实数据的教研转型.这种顺应发展需求,独辟蹊径的尝试和探索不仅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在校本教研转型的路上实现了师生的共同发展.
  • 摘要:学校,历来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将其视为立校之本,推动学校健康发展的高速引擎.通过实施“三一”战略——以“王笑梅名师工作室”为学校创新发展的第一引擎,以前瞻性项目“第一课程:儿童美育建构”为学校创新发展的第一增长点,以“信息化试点”为学校创新发展的第一契机,创造了“通州实小现象”.
  • 摘要: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教育需求,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常态,再创涟水教育新辉煌,涟水县以科研为先导、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大力实施“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三大战略,把教育科研工作作为教师队伍建设和加快教育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不断探索新课程理念下教育科研工作模式.目前,教育科研已成为涟水县教师专业提升的重要载体,已探索出了具有县域特色的研修模式和研修文化,形成了立足县域、以校为本,“研修、研训、研习齐创新,学校、教师、学生同成长”的研修格局,为现代化教师队伍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努力推动县域教育科研走上稳步发展之路,以教育科研创新推动县域教育质量持续发展.
  • 摘要: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第43条指出: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说课、评课等校本研修,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什么是集体备课?《标准》给出了明确的说明与描述:集体备课是教师之间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教法、学法共享,彼此取长补短,提高劳动效率,提升教学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一般而言,集体备课大体过程为“五步法”:个人研究——集体讨论——形成通案——个性化修改——教学反思.
  • 摘要:玩,是儿童之天性.现实生活中,儿童“玩”性缺失.“慧玩”课程,遵循儿童生长的规律,抓住儿童的年龄特征,探寻儿童“玩”性的远点,在不同的年级积极开发微课程,形成具有系列化、情境化、可视化与交互化的实施过程,促使儿童向着教育的终极目标——完整的人的发展生长着.本课程以“纸”为主体,开展以“纸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研究,充分关注课程的整合,在对纸的不断研究中,增强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探究与创新能力,引发学生向学习深处前进,以儿童的方式“玩”出智慧。
  •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已经逐渐被中国的教育界所重视起来.生成性教学得以成立以及发展,生成性教学是新课程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其指的是师生双向互动的一个过程.生成性教学的发展,也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那么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让教师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已经成为学校教学管理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就生成性小学教学改革的探索进行深入的分析.学校在推进过程中着重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是让学校的老师意识到进行生成性教学改革的重要性,要激发老师参与生成性教学改革的动力。第二是引导老师积极深入的去了解生成性教学,为今后的改革打好坚实的基础。
  • 摘要:“童玩”,是基于儿童的立场的一种高水平的学习方式.“童玩课程”重视以玩激趣,做中乐学;玩中正本,习中启智.张家港市白鹿小学以教科研促进教学创新,以课题促进课程推进,开发和研究童玩课程,旨在通过课程实践,创意幸福美好的童年,让师生经历一种别样幸福,为基础教育学校立足科研推动学校课程改革提供一个典型案例.
  • 摘要:“十二五”以来,在江苏省教育厅深化教育改革的发展战略引领下,我校以立德树人为导向,高度重视教育科研文化建设,以文化人,以文厚力,以文铸魂,建设自觉、专业、人文的科研精神和科研文化,形成特色性、原创性的科研成果,铸造教育科研文化品牌.进入“十三五”,我校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统整教育科研资源,创新科研管理思路、方法和措施,全面提高科研品质与水平,形成扎实、灵动、多样的教育科研文化特质和文化氛围,以有效支撑学校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
  • 摘要:课改10年回顾,发现课堂与周边市县相比,仍存有较大差距.课上讲风过剩,学生主体不够彰显.于是,从2010年开始全县所有学校都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的创建,2011年是我县的“高效课堂构建年”,为鼓励各校构建适合于本校课堂教学的模式,县局没有提供统一的操作范式,而是陆续出台了一些文件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实施,并通过不断地推介先进,将课改逐步引入正轨,引向深水区.2014年暑期,县教师发展中心朱唤民主任提出“真学课堂”的构想,随后全县的“真学课堂”建设渐趋佳境.本小学这几年一直在进行着课改的探索,“真学课堂”的构想推出后,积极践行,在教会学生自主上着眼,在引领学生合作上着力,在鼓励学生创新上使劲,课堂生态焕然一新.
  • 摘要:近年来,南通开发区实验小学围绕“循道崇真”的核心价值观,积极建构“童真文化”建设体系,秉承“做真人,真做事”之校训,以“归真,让管理更科学;绘真,让环境更生态;修真,让底蕴更厚重;达真,让教学更生动;储真,让心灵更美好;练真,让童年更精彩”为办学路径,努力构建童真课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自信、向上生长,享受幸福、生态的学习生活.
  • 摘要:加拿大教育学教授马克思·范梅南的一个观点值得所有教育人深深思考:“看待儿童其实是看待可能性,看待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这说明了教育要透过儿童的“现实性”去发现可能性,将这种可能性转化成生成性、可塑性、创造性.其中,儿童自由生长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作为人所具有的智力、体魄等素质或者天赋的儿童禀赋,固然有着先天的偶然性,趋向性,但是在学校教育中,它应该是可以生长的,而且是一种自由的生长.获得这种自由生长的学校,才称得上行走在智慧的路上.为此,东台市实验小学努力追寻基适合儿童自由生长的校本课程,加强学校教科研建设,在儿童成长的同时,学校本身也在走向成功.课程引领基于更有张力的儿童哲学思维。课程设计基于更有品位的儿童发展理念。课程管理,基于更有层次的多元系统模块。课程推进,基于更有效能的师生成长方式。
  • 摘要:随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的不断推进,省教学改革行动计划的逐步实施,我省教育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教育改革步入了深水区,如何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引领作用,创新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成了当前教育的重要问题.为了不断寻求适合我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促进教育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沭阳县教育局紧紧按照“围绕一个中心、实现两个转变、抓实三项活动”的工作思路,创新机制,推进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精神,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管理,2015年10月,出台了《沐阳县小学教学质量考核方案(试行)》,该方案从“教学管理、教研活动、教学成效和特色活动”四个方面,对学校提出了具体的考核要求。这一学年,教育局紧紧围绕这个方案开展教学教研工作,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动学校调整教学思路,优化课堂教学,切实提高学校教育教学实效,推动教育均衡、健康、可持续发展。
  • 摘要: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这些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插图或表达课文中心,或揭示课文重点,或描绘人物形象,充分利用好课文插图,对小学生学好语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笔者在阅读教学时巧借插图,为了把阅读教学推向纵深处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巧借插图,营造文本意境;2、巧借插图,突破重难点;3、巧借插图,体会文本的情感;4、巧借插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 摘要:在“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无锡新区实验小学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的引领、激励、指导等多种方式,营造浓厚的校园教育科研氛围,通过四重内涵的科研文化将科研意识和实践逐步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以“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为课程理念,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促进学校在“教师发展、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科学管理、学生成长”等方面进一步整体发展、高位发展,逐步靠近“童年是自由的梦、青春是奔流的河、校园是隽永的诗”的办学愿景.
  • 摘要:钟楼,位于江南历史文化名城常州市中心城区.聚江南水乡之灵气,得先人前辈之风骨的一代代钟楼教育人充盈着探索的勇气和智慧,在行知路上不断追求本真,超越自我,以智慧和激情书写着教育春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钟楼教育者深深意识到课程建设既是实现教育优质均衡的重要抓手,也是学校主动发展的核心工作.近年来,以深化区域教育课程改革、提升区域教育品质为目标,以坚守儿童立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基本价值追求,钟楼教育聚焦“课程建设与学校主动发展”,以《钟楼区推进课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引领区域学校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课程内容的重构与丰富、课程实施方式改善与创新,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打造钟楼教育的升级版.多年来,钟楼基础教育发展始终以开放的姿态吸纳来自最前沿的教学改革成果。为避免外来经验水土不服,改革不了了之,钟楼教育注重在引进前对外来科研项目进行遴选与论证,在引进后进行本土化改造。三大研究模式的探索,不是相互割裂、彼此独立的。每一种模式虽都自成内循环研究系统,但在研究过程中,却呈现相互影响、彼此渗透、互为借鉴的状态。主要体现于“三个融通”:理念融通、策略融通、效果融通。每一种研究都具有前瞻的教育理念、多样的研究策略,并形成不同的研究成果,区域推进多元发展,其本质是营造良好的教育研究生态,在彼此关联、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实现高位发展,努力为每一位钟楼学生创造适合的课程,为钟楼每一位钟楼学生的健康成长鉴定基础。
  • 摘要:中国第八次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应该说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效,如“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已经深入人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了广泛认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得到了有效落实.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也无法回避.一是课堂教学改革缺乏行动与深入.主要表现在知多行少、知而难行、知而不行,改而不广、改而不深、有形无神.教与学的方式没有彻底地转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是“形有余而神不足”.自2009年9月,市教育局依据国家、省关于深化课程改革的系列指导意见,研制出台《连云港市基础教育“追寻释放师生潜能课堂”实施方案》,开始至今,连云港市小学课改历经整整六年。六年课改之路,连云港市小学迈出了三小步,这三步曲步步艰辛,步步欣喜,步步有感。这三步曲可概括为“六环节”起步、“六模块”优化、“六原则”提升。第一步,推行“三案·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第二步,实施“‘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第三步,推进“六原则建构式生态课堂”。连云港市积极鼓励并指导学校立足校情,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校本化实施的有效途径,不但诊释了释放师生潜能课堂的丰富内涵,而且彰显出释放师生潜能课堂多姿多彩的个性特征。
  • 摘要:“为儿童的学习”是基于培养“完整的人”所提出的一种教学观点,它是把学生视为身体、心灵、情感和精神完整发展的整体的人,通过多种形式的共同体,发展一种在学习内容之间、学习者之间建立关联的教学主张.“为儿童的学习”这一主张至少回答了当前以及今后课程改革所面临的四个问题:“课改深化的重点在哪里”、“教学改革的核心在哪里”、“学习的主体究竟是谁”、“教学改革究竟要不要统一模式”.“为儿童的学习”区域教学改革坚持协同创新、和而不同的教改路线.“为儿童的学习”教学研究彰显出“六有”质素:有儿童、有思想、有视野、有实招、有实证、有实效.“为儿童的学习”的课堂应更重品德、更健身心、更会学习、更厚基础、更有创新、更浓情趣.“为儿童的学习”为核心主张的有质量的改革与发展,不断培塑着鼓楼小学教学的新面貌、新内涵、新常态、新文化.
  • 摘要: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就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引,以先进教育理念为支撑.而基于脑的课堂教学是以脑与认知科学、建构主义的研究成果为教学设计依据,在充分认识和了解大脑发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创设适于大脑学习、促进大脑发展的课堂教学环境,适度开发潜能,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十二五”以来,江宁教育人全面启动了“友善用脑”的研究与实践.随着教育部规划项目“友善用脑”课题实验在江宁区正式启动,并大力度、全方位推进,江宁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增添了新的改革动力.“基于脑的教学”在江宁得到了生动的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 摘要:认知冲突,是指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与所学新知识之间无法包容的矛盾,属于心理学范畴的知识.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笔者通过实践与思考,提出了: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设置认知冲突;在概念理解的模糊点,诱发认知冲突;在思维拓展的关键点,制造认知冲突;在习题讲评的矛盾点,利用认知冲突.合理巧妙地设置并利用认知冲突,可以打破学生在新旧知识间的平衡,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如此反复,不断地激疑布惑,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漫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 摘要:有效教学的区域推进,是一个具有整体联动和较强专业要求特质的行动过程,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的顶层设计,通过一系列的指导性文件、行动纲领和实施意见等规章制度,规范、引领、激励有效教学的区域推进过程,确保有效教学的整体、稳步、有序和持续推进.有效教学的区域推进,最终是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市教育的高位优质均衡发展。我们追求的不是统一步调的同质发展、平均发展,而是具有个性特色的学校、具有优质高效的教学、具有文化特质的课堂这样的差异发展和优质发展,保证所有儿童都能接受与其个性与能力相适应的学校教学,得到最适切的发展。有效教学的区域推进,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基层细化,合力共推。市域层面的一系列文件、规章制度等最终需要学校去落实执行,推进效果最终需要通过每所学校教学发展水平去衡量。这就需要每所学校在区域整体行动中,从本校实际出发制定配套的校本系列制度,建立校本的运行机制,扎实开展有效教学的研究。
  • 摘要:校本教研对于课程实施的重要性毋容置疑,伴随着区域提出转变课程实施形态的新要求,其重要性愈发凸显.然而,通过对区域学校校本教研现场调研,发现存在学科建设意识相对薄弱,计划制定整体性不强、活动组织针对性欠缺等主要问题.具体表现:研究内容上,一些学校把“校本教研”等同于“对课的研究”,单一围绕如何上好课展开,且定义为“青年教师练兵场”,40岁以上教师执教研究课极少或没有;研究现状上,教学研讨就事论事多,反思现象背后的少,学术争论少,和事多,“研究争论”氛围不浓,理论学习也经常出现“学习”和“实践”脱节的现象;成效积累上,很少有知识管理意识,缺少研究成果的及时积累、管理和共享意识.针对现状,近年来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围绕“改进课堂教学生态,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工作核心,以“师生发展”“课程建设”为追求,以“校本教研现场参与式调研”为基石,以“联校联盟专题研究分享”为引领,直面课程与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进一步转变教研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各校课程实施水平。
  • 摘要:学校,它存在的价值是什么?或者说学校的使命是什么?学校存在的价值离不开三个关键词:教育、学习和成长.这也应该是学校的使命所在.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学校教育的过程就是发掘人的天性、潜能以及潜在价值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育,既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素养、一种大智慧.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的学习是终生学习,不仅要学习教育教学技巧,还要提高理论高度;既是职业需要,更是教学改革的需要,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学生的学习是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为未来成长作铺垫.学校应关注教师和学生的成长,要让教师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成长,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成长.基于此,睢宁实小确立了教科研工作的主旋律是:关注人的成长。具体做法是推动教科研的长效开展,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带动教师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从而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进而推动教师教学能力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双向提升。
  • 摘要:学校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以教育科研落实这一工程需要解决统整的问题.在课程统整背景下,以“林—树”作喻,提出了“林—树”式课程统整,试图系统性、结构化地变革学校课程,变革教、学、评方式,建设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学校课程”.常州市实验小学(以下称“常州实小”)作为常州市内的一所百年名校,历经岁月沧桑,积淀下丰厚的文化底蕴。进入“十三五”,学校深刻认识到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要使师生成为“人人都是吸纳的树,个个成为分享的源”,课程是最关键的因素。为此,近年来,学校立足教育科研,基于儿童发展构建了“林一树”式学校课程统整体系,进一步彰显了学校的文化特色,并以此带动学校新一轮的发展,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 摘要:文章介绍了以“集体行走”为立意的校本教研制度,首先,探讨了“实践体谅”的具体做法,即通过“同课异构”或“前后比较”等教研形式,让教师对“助学课堂”教学改革理念得以理解与确认;其次,重点介绍了“行知结合”“跨层组合”“研教结合”等教研模型的建构与实施,促进“助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最后,通过“课题研究”与“教·研·写”等教研形式,对“助学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审视与思考. 如何通过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研,促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度实施?连云港市赣榆实验小学提出了“集体行走”的校本教研理念。“集体行走”校本教研,就是要确立形成共识的教育理念,确定趋向共同的努力目标,树立协同合作的团队意识,改变单一僵化的教研模式,从而将我校“助学课堂”教学改革步入一个“集体行走”的时代。
  • 摘要:徐州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是徐州市热点学校,在徐州市教育界享有盛誉,深受家长认可.目前学校有三个校区,两千余名学生,二百余名教职员工,呈集团式发展态势.学校高度重视阅读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尤其在校园文化、班级布置、品牌活动、创新创意等方面做的有声有色.学校推进阅读,注重氛围的营造,读书群体的形成,读书榜样的塑造,缺少对个体阅读的细微关怀,尤其是阅读心理的关注.而这,恰恰是应由教师通过阅读指导填补的空白.
  • 摘要:在核心素养成为课改方向的背景下,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尝试以“共生”来解构“核心素养”,进行“共生教育”的再思考与再探索,确立了校本化的课程与课堂改革思路:建构走向“学科整合、门类丰富、项目学习”的课程,建设“彰显学科价值、聚焦核心问题、活动模块推进、共同体学习”的课堂.两年来,取得了显著效果和广泛影响.
  • 摘要:“西游文化”特色项目是连云港市苍梧小学在建校初期就创建的省小学特色文化项目,学校以创建为契机,充分挖掘“西游文化”的深刻内涵,提炼了办学理念,找到属于苍梧小学的文化价值追求,构建了“尚美课程”体系和“尚美求真,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 摘要:在国家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自2001年起,连云港市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先后提出“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六模块'建构式课堂”、“释放师生潜能课堂”,由注重操作与反思,到注重建构与创生,再到注重内涵与发展,逐步形成独特的课堂教学思想.“释放师生潜能课堂”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者,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还学生以学习自主权,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在此背景下,猴嘴中心小学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建构“优学课堂”,关注学生生活与学习实际,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体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释疑,让学生的能力得到立体的展示,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 摘要:“互联网+”时代需要用互联网思维方式来思考,呼吁对一直以来小学数学“伪预习”现象不能视而不见.通过O2O预习平台的搭建,学生从被动的笔纸记录到主动的思考留言,从对预习内容搁置到对预习内容的积极关注,试图为真正的预习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新路径.预习,在新课程新理念下应赋予新的生命。它作为课堂教学前一种学习者独立自主的探索学习活动,不仅仅是让学生做好了学习的心理准备,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获得重要的数学知识与学习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考方法和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更为学生继续学习提供了可能。进而使预习能达到促进学生学习、获得全面发展。所有的这样,在020预习平台都能得以很好地实现。
  • 摘要:对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找寻最好的一个”作为评判学生学习结果的“冷追问”,带来了一系列的“热探索”.通过深度的探觅与分析,提出体育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从找寻“最好”的学生转变为为学生找寻“更好”的自己;从追求教学目标的“全部”达成转变为“更合理”的达成教学目标;从,墨守“固定单一”的教学内容转变为追求“多样同效”的教学内容;从追求“最好”的教学方法转变为追求“更适宜”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更好一点,往往比找出一个最好的学生来得更好.只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更好一点”,才能让体育教学变得“最好”.当体育教师从找寻“最好”的学生转变为指导和帮助学生找寻“更好”的自己时,在其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较以往会有潜移默化的转变:不再刻意追求所有的学生达成同样的教学目标;不再墨守陈规于传统的教学内容;不再一厢情愿地去寻找最好的一个教学方法等等。在整个教学中,教学理念成为一种隐性的“顶层设计”,教学目标从设置到达成都贯穿始终,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则需要教师根据校情、学情做出灵活的调整,教学评价更是融于教学设计之中、融于教学过程之中。这些都是从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更好一点的视角出发。如果每个学生都能提高,那么整个学生群体就会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就会提高。行走在体育教学道路上的将不断地提醒学生,着眼于做“最好”的自己,更需要着手去做“更好”的自己,“更好”就是“最好”。深深地认识到,只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更好一点”,才能让我们的体育教学变得“更好”;只有不断地追寻与探觅体育教学的“更好”,才能拥有“最好”的体育教学。以上就是笔者对“最好”的体育教学的一个浅浅的诊释—“最好”源于大家的“更好”。
  • 摘要:教育本来就是一种文化活动.这几年,以学校文化为视角,聚焦教育的一些主要问题,从教育价值到课堂境界,从教师发展到课程设计,从教师职业尊严到学生生命成长,已经初步涉猎,也颇有收获.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学校以“给孩子一辈子有用的东西”为办学理念,以学生个性生命成长为价值追寻,开展了富有成效的课堂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改革探索实践,并在这些不断实践中丰盈着“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涵养大气,享受幸福”的校本文化.回顾课堂教学改革的历程,愈发清醒地认识到:“三段五步式”课堂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仅仅达成了课堂的优效目标。素质教育的要旨在于让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自主发展,让每一个个体都能成为优秀独特的唯一,这就需要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合其身心发展的多元课程体系,放眼学生的生命成长。在课堂教学、课程改革一路的颠簸行程中也收获了不期而至的共同价值观—“涵养大气,享受幸福“的文化视点。学生的素质乃至行为,教师的境界与追求,学校的课程建设与发展愿景,在长期揉合、相互渗透、濡染中发酵,渐渐生长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力量,这种共同的、无需提醒的自觉就是文化。简言之,全体师生的共同价值取向就是校本文化之魂。
  • 摘要:置身于信息化社会,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全力打造数字化校园、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品质已成为一小人的共识.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教育设备运用于学科教学是我们的主要目标.盐城市第一小学尝试依托e-Classroom和e-Library建设数字化语文教学系统,进行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取向,正在形成以学生自主学习、社区化学习为主体的语文教学模式.
  • 摘要:2012以来,“大数据”成为对人类思维和社会各领域冲击最为强烈的一个“热词”.如今人们面临着海量的数据,需要根据解决的问题收集、整理数据,从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做出合理的决策和预测.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应具备怎样的统计素养?教师们又如何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更好地进行了“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大数据给了人们一种可能性,可以用不同的视角去看同一件事情。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等获得实证数据,以完整真实的数据为依据,分析学生,分析教师,这样得出的课程教学模式、师生评估方法等就更具针对性、可行性。学习“统计与概率”的有关知识,有助于学生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需要,有助于学生发展数据分析观念。“统计与概率”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 摘要:本文结合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实践,通过介绍英语阅读课中,读前、读中、读后三个环节运用不同可视化途径进行有效教学的案例,阐述了知识可视化理论影响下的课堂对唤醒学生记忆图式,增强理解辨析、形成发散性思维等能力的促进作用.
  • 摘要:教育要发展需要教育科研进行引领,可一提及教科研,“论文、课题、公开课”这几个词语就会浮现于老师的脑海之中……还有的老师可能有一句感叹:高处不胜寒.也有的老师也会面对现状嗤之以鼻——空中楼阁.教育科研变成了深奥的课题、晦涩的术语,太“玄”;“开题时轰轰烈烈,研究中冷冷清清”,太“浮”;缺少做教育科研的方法,太“难”.教育科研选题太难太大,教师没有研究自己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小学教育科研发展的瓶颈.教科研处于尴尬地位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学研究与实践的脱离、文本与课堂的脱离,从而造成研究层面的断裂。最近几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人,越来越意识到鼓励教师捕捉教育现象,思考教育实践,总结教育行为,提升教育理念不仅是不能不为,而且是大有作为。要提高教科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做到教研和科研的和谐统一。因此,一线教师的教科研要降低起点,重心下移。就是以教学后记、教育日记、教育案例、教学随笔、教学沙龙、教育论文的形式,鼓励教师勤动笔,促使教师关注问题、付诸行动、冷静思考,将读书、实践、写作相结合,在这样的反复循环中逐步发展。课题从课堂中去找、研究到课堂中去做,答案到课堂中去找、成果到课堂中去用。课堂是一切研究的起点,也是终点。没有经验的积累就没有理论的提升。教研是教育科研的一条茁壮的根,是广大一线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根,而且这根是插在广裹的课堂上的,这里舞台广阔,水分充沛,营养充足,空气清新。人永远向上,而双脚永不离土地,这也是教科研的准则。立足课堂,寻根问源,打造真实是提倡的研究原则和价值取向。
  • 摘要:随着对新课程改革的深刻理解,对当下工具性指导下的课堂现状的反思,使得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在高效课堂的追寻中开始转变教育观念,关注人文价值与人性发展.我校多年来在“成就师生幸福人生”的办学理念引领下,从教育环境、教育管理、课程建设等方面架构起诗意教育文化的基本框架.为了改变课堂浓厚的工具性、实用性,突出人的主体性,镇江市中华路小学开展了《诗意课堂构建的行动研究》,希冀通过此课题研究丰厚诗意教育的内涵,建构诗意的课堂文化,提升师生的人文素养,让师生在充满理趣的智慧碰撞中获得成长.
  • 摘要:时代变化和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学习不再是一件只在“学校”才能发生的事,而变成一个终身需要进行的事.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人人能够创造资源,人人能够共享资源,人人也都能够获取和使用资源.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人们随时、随事、随地都可以获取自己想要的学习资源.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也不再泾渭分明,师生间知识量的天平并不必然偏向教师.此时,教师必须调整自身定位,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引导者.2012年,丹阳市访仙中心小学校建立了“访小博客网”,随着网站的丰富和成熟,“博客网”逐渐成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学生幸福成长的“充电器”,家校合力的“推进器”,让“小学校”成为了一个没有围墙的“大世界”.
  • 摘要:习惯养成教育时不是从“零”起步,而是要从某个相应的“负数”起步,先排除学生既成的负面心理影响,用必要的心理修正,形成正能量,把情绪指数增加至正数,进而产生良好行为.实践中,用立体化管理,强正向习惯培养力度;用序列化内容,拓正向习惯培养广度;用儿童化形式,争正向习惯培养质度;用标准化评估,稳正向习惯培养深度,进而帮助学生在做人、学习、生活等方面逐步养成“正向”习惯.结合中小学生正向习惯培养的心理学特点,把学生的习惯培养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序列化安排,使习惯养成教育具有针对性和连贯性。
  • 摘要:2011年,丹阳市教育局对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教育科学研究所三单位进行了合并,整合成了丹阳市教师培训中心.2013年9月更名为“丹阳市教师发展中心”.作为教育局主抓教学质量的业务部门,作为县级区域科研改革的主阵地,作为广大基层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要将原先的三个单位职能有效融合,并将其功能发挥到最大化,求得工作上的新突破,就势必在机构整合之后对每位研训人员的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上进行创新和改革.
  •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开展有效的校本研究已成为多数学校的共识.自2001年从市教研室调入附小负责教学工作,笔者带领泰兴师范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泰师附小”)教学团队走“以研兴校”之路,打造有特色的校本研究.经过几年的探索,形成了以“双周一研”为主要模式的校本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品位提升.如今,学校新校区的建成面临教师队伍的扩大,深刻地感觉到,一所学校的成长,其实就是人的成长,包括老师和孩子的成长.要促进孩子更好地成长,最重要的是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高素质教师群体的形成离不开学校浓厚的研究氛围和有效的教学管理,这也更坚定了学校打造“双周一研”这一草根化品牌的信心和决心.
  • 摘要:为了创新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六合区连续开展了三轮以“伙伴互助,研教促学”为主题的“扁平式”推进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早在2001年,我区开展了童性化理念下的“三好适性”课堂的研究,尝试营建“愉悦共进”的新型课堂师生关系;随后,开展了儿童视角下的“三循实效”课堂的研究,进一步规范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第三阶段,开展了儿童核心素养追求下的“四生优化”课堂的研究,进一步促进了“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这三轮改革促进了我区高效课堂研究的进一步深化,起到了逐步更新教师观念、转变教学方式的目的,涌现了如马鞍中心小学的“三好课堂”,双语小学的“尚美适性课堂”,实验小学的“三循五清课堂”,金牛湖中心小学的“请雅课堂”等一批有特色的实验项目和成果.
  • 摘要:思维能力是人的核心能力,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是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和统一,主要由知识、观念、方法、智力、情感、意志、语言、习惯等八大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动态、有机、复杂的系统.正是这些要素各自的特征及其结构,规定着思维方式的性质、类型和特征,产生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决定着教师的言行,决定着教学方式,决定着教师专业发展方式。由于当前不少中小学教师的思维方式存在崇圣性、模糊性、求同化的局限性,使教育不仅不能让学生的思维潜力得到充分发展,反而阻碍甚至扼杀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深刻内省思维方式的局限性,主动变革自己的思维方式,应当成为当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性诉求。优化思维方式的直接目的在于提升教师的思维品质,提高教师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进而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根本目的在于改善教师的教育生活,在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同时,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改进,进而改进教师师生的生存方式,提升师生的生命质态,提升师生的生命价值。
  • 摘要:习作讲评课,只有准确把握学情,教师才能着眼学生主体,选择教学策略,教学才能最符合学生需要,也最有价值.基于学情的习作讲评课教学策略,主要体现在聚焦忽略处、澄清模糊处、解除困惑处和匡正误解处四个方面.习作讲评课,应是基于学情而开展的。通过学情分析,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为讲评起点的确定、讲评内容的取舍以及讲评策略的选择等指明方向。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找一两篇“代表性”习作草稿读一读,评一评,便草草了事,导致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效益低下。教师极少通过习作草稿对学情作出全面分析:习作草稿有哪些值得肯定之处,能够对学习伙伴有所启发?存在哪些共性与个性的问题?习作的难点在哪里?只有准确把握学情,教师才能着眼学生主体,选择教学策略,教学才能最符合学生需要,也最有价值。在此,笔者结合五年级习作讲评课“一件亲身经历的事”,就基于学情的习作讲评课教学策略谈几点做法。
  • 摘要:“感觉到了东西,不能立刻理解他,只有理解了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这是毛泽东在《实践论》中的一段阐述.学校教学改革依赖于教师的教育实践,教师的教育实践如仅仅是“实践”而无“理解”的过程,常常会产生误解,甚至与教育规律背道而驰,无法达到事半功倍.教育科研让教师有了更多锻造和修正自我的机会,是促进学校教学改革创新的有效途径,也是学校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
  • 摘要:研究性课堂,是十五年的坚守.从十五的研究性学习到十一五的研究性课堂,从十二五的基于学科特质的研究性课堂的深化研究到十三五即将展开的研究性课堂文化的努力生长升华研究,确立研究内容、选择研究方式、经历研究过程、评价研究成果,以此提升研究性课堂的品质、改变孩子们学习的方式,锻铸孩子们能够伴随一生的核心素养.
  • 摘要:“课改,必须改课!”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如是说.的确,在课改向纵深推进的今天,有效整合学习资源,转变学习方式,培养核心素养等,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课堂.课堂是一块凹地,所有的教育理念都在这里汇聚并得以整合;课堂,又是一块高地,所有的教育理想都在这里提升并得以实现;课堂,更是一块圣地,授受知识、开启智慧、润泽生命是其亘古不变的追求.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改变课堂一直是教育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2014年,南通市教育局提出的“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是时代精神的南通表达,内涵深刻。同一时段,许卫兵校长主持的“简约化数学课堂教学研究”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如何既落实课改方针,又将优秀教科研成果落实到课堂改革中,让学生受益,并对一方教育产生辐射作用?作为南通市首批课堂教学改革样板培育学校,城南实验小学向全体老师发出号召: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十分痛苦地、义无反顾地向传统的灌输式、强硬式、冰冷式、亦步亦趋式的教学惯习“告别”,每门学科都梳理出了具体、明确、可行的操作要领,制定切合实际、易于操作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两年来,我们集全校之力,努力实现了从内容到形式的课堂改革与创新,取得一了良好的成效。
  • 摘要:作为江苏省首批14所重点小学之一的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一直走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发展的前沿.学校先后培养9名江苏省特级教师,80年的办学历史让学校在积累卓有成效办学经验的同时,也兼具了深厚凝重的文化底蕴与课改弄潮的活力.“童乐”教学建设基础学校坚持“以德育德,以能育能,师生结伴同行”的办学理念,在传承学校校园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立足儿童立场,着眼于打造“童化”校园,让孩子浸润在“童化”世界里.在“童乐”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学校积极探索适合儿童成长的“童乐”课堂教学,让学校成为师生和谐发展的乐园.作为连云港市课堂教学改革领航学校,于2015年成功承办了江苏省深化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现场观摩研讨活动、全国教师学会小学教师学会年会课堂教学专题改革观摩现场,学校大会交流并全方位展示了学校“童乐”教学改革实验初期成果.
  • 摘要:连云港市建国路小学建于1924年,原名“普爱小学”,是连云港市普爱之光的源头.我校是一所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名校,在这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无数的历史精英和文化名人,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人文底蕴,逐渐形成了以“普爱教育”为核心内涵的办学思想和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近年来,学校以继承与发扬“普爱”精神为教育使命,围绕“普爱·和润”教育理念,结合江苏省民间美术课程基地建设,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主体的回归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切实提升教师队伍教学研究能力,优化建国路小学人才梯队“链式”培养模式,建立符合校情的教科研管理长效机制,努力构建一支研究型教师团队,增强学校可持续发展力.
  • 摘要: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要求,导致开放性教学内容的出现与无边界学习理念的产生,本文通过两节课的实践与反思,结合对苏派小学数学名师的MPCK的解析,为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即提高自身的MPCK,这也是开放性教学内容创新设计的前提.
  • 摘要:21世纪初,全国推行的新课程改革,给基础教育吹来了清新的风.她使一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自觉创新教学形式,课堂面貌发生明显的改观.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的教育理念、教学主张层出不穷,它们和传统教学文化、教师头脑中固有的观念之间产生了剧烈的碰撞.“乱花渐欲迷人眼”:一些教师因为缺乏应有的判断能力,一味跟风,机械模仿,结果陷入僵化,失去个性,甚至还闹出“东施效颦”的笑话;一些教师无所适从,茫茫然迷失了方向。为了彻底解决课堂教学中的这些突出问题,革除诸多弊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自2004年以来,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学习现代教学管理的先进理念,结合本校实际,在课堂教学精致化管理的道路上进行了深入而有效的探索。
  • 摘要:教育科研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校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层次的生命之基、力量之源,是打造学校教育品牌的应然选择.一所学校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就必须强化教育科研工作,以教育科研引领学校发展,使学校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青年路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多年来,从把准方向,提供教科研发展的动力;扣准重点,提升课题研究的实效;切准特点,提挈课程体系优化的路径三个方面中进行了学校教育科研品质提升的有益探索.
  • 摘要:课改的核心是改课.作为一种改课形式,通州的“学的课堂”建构追求的是核心理念引领下的校本化和个性化改课,其实践与思考不仅丰富了当下教育学的内涵,也对传统教学论提出了挑战.学的课堂,不仅让认识到课堂教学的本质,也更是对教学的真义再次进行了理性思考与寻获.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江苏教育一直处于积极应答和主动创构中,以成尚荣先生为代表的理论研究者和以洋思中学为代表的实践探索者,造就了江苏“九五”以来教育改革的辉煌,也使得苏派教育成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教育旗帜之一。作为地处苏中核心的通州教育,以“学的课堂”作为核心理念,在理论坚守与创新、实践操作与探索中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改课行动。
  • 摘要:中国的数学教育一直不乏在国际上显露骄人“成绩”的机会,然而,中国学生想象力低下,实践创新能力薄弱是不争的事实.基于数学理解的视角进行分析,上述现象产生,说明中国学生的内在知识结构存在缺陷,其所掌握的知识是固化的、不能迁移与弹性应用的,在数学知识理解上的不深入,导致不能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为了培养面向21世纪的具有数学素养的公民,课堂需要被重新构建,以至于数学能被理解地学习.”数学理解性学习课堂教学设计策略体系的提出,实现了对“常识”的超越,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引导课堂教学的学科教学法,推动了江阴数学学科建设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 摘要:学校教学的改革与发展,需要教师经历“发现我”和“认同”两次重大觉悟和生命历程.“发现我”是教师形成的一种教师角色意识,确认自身专业基础与发展的理性自觉过程.“认同”是教师在学校群体中获得一种归属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是一场教师生命价值认同的精神洗礼.从“发现我”到“认同”,是学校教学改革的应然追求.我校以“和文化”为理论基础,从学校教学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个性成长等维度开展课题研究,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创建了形态各异、卓有成效的学校教学改革共同体,帮助每一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进而认同“”、成就“”.南京市长江路小学进一步优化“和文化”视野下学校共同体建设的机制,为学校发展、教师学生的健康成长构建稳固的模式与机制。将深化学校核心理念“和文化,和谐校园”,着力于打造和馨教师团队、和畅学生社团、和合家长义工联合会等。此外,将加大与有着共同愿景的学校的合作,实现优质教育的共享共赢,推动教育教学的整体高位发展。教育是树人的神圣事业,将不忘初心、携手同行—让每一个儿童、每一个教师、每一所学校都能获得和谐的、全面的、幸福的、长远的发展,绽放出“我们”的全部能量和生命意义。
  • 摘要: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要求江苏教育“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继续走在前列”,办好公平普惠、优质多样、充满活力、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升教育强省建设水平,到2020年实现“一达到、两提高”的总体目标:教育主要发展指标达到教育现代化水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显著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显著提高.滨湖区的教育和教科研工作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努力突破发展瓶颈,加快实现由“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区域竞争实力,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滨湖教育“前瞻理念”为指导,以“科研管理”为引路,以特色项目为纽带,立足学校、整体规划,关注优势资源与特色项目的结合,关注办学理念与品牌凝练的结合,关注项目推进与师生发展的结合。聚焦教学,打造品牌课堂;聚焦发展,构建特色课程,全力形成“金字塔形”品牌教师序列,注重提升区域教育软实力,以教师特色之“优”促滨湖教育品牌之“强”。积极推广品牌建设成果,扩大区域教育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教育的综合服务水平,办人民满意教育。主动担当教育强区责任,坚守均衡公平底线,努力推动滨湖教育从高位迈向高端,从优质走向品质,全力打造最美湖湾新城的最美教育。
  • 摘要:为什么学校总是培养不出创新人才?”钱学森老人的惊天之问,引发的答案应该是多维的,很多年前叶圣陶先生似乎也早已给出一答:中国教育的弊端主要源于学科壁垒森严.什么叫学科壁垒森严?在苏州“对话雷夫”会议上,有人问:“你是教什么的?”中国一位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答日:我是教语文的!美国著名教育人雷夫回答说:我是教孩子的!显然,这一组作答也给了答案.主题整合课程:即从学生的生命成长出发,聚焦核心素养,关注个性兴趣,以主题整合为策略,开展主题跨界融通式学习,对国家课程进行整合。同时,从社会生活出发,将学习触角伸向世界和未来,开发具有特色、适合校情、学情的整合式主题课程,且最终实施的课程成为学生能够自主设计并完成的课程样态。其前提是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它具有着主题性、整合性、创生性、开放性、情境性等特征。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材只是个例子”,那是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更是积极鼓励教师对教材的“二度开发”。为此,努力在充分了解学情,对现有教材进行反思调整和二度建构的基础上,将再生性的、发展性的内容整合成课程或教材内容,由此向外作辐射式阅读,以此拓宽孩子的视域与生命成长的通道。
  • 摘要:很多名家大师曾说过:一所学校,“没有教学研究必有近忧;没有教育科研必有远虑;没有教育的科学就没有科学的教育.”淮阴师院附小,作为一所有着60年办学历史的省级实验小学,一所在淮安市、区有影响力的名校,在发展过程中,因过去诸多光环的束缚而变得相对保守、相对安逸起来,变得固步自封,停滞不前,且自我感觉良好,缺乏一种内在变革的动力.一所老校、名校,如何在社会转型时期与时俱进?如何进行新的突破和发展?这是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华师大叶斓教授发起的“新基础教育”研究面向未来、着眼学校整体变革,对促进师生主动健康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2010年10月,淮阴师院附小正式加入了“新基础教育”研究共同体,开始研究性变革,以适应社会转型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追寻师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梦想。近六年来,在叶澜老师及华师大专家团队的悉心指导下,我们逐步开放研究心态,系统更新教育教学及管理理念,在各领域开展变革实践,初步构建起“向阳”文化体系。
  • 摘要:当前,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资源日渐成熟,信息化开始迈入“互联网+”时代,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乃至思维、学习方式正产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以慕课、微课、翻转为代表的教学新模式,以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终端广泛应用为标志的智慧校园、未来学校管理系统与平台不断涌现,教育信息化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与活力.相对农耕时代教育的师徒相授,工业时代教育的规模化普及,“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发展更凸显了教育的公平、自由与个性,有利于达成人的更智慧的发展.星洋学校作为全国首个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苏州工业园区的一所面向“十三五”的新建校,不仅拥有一流的教育信息化区域优势,而且还具备开展“互联网+”背景下教育融合创新的软硬件环境优势、技术优势、项目优势与人才优势,站在互联网的风口,如何聚焦培养学习者21世纪技能,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积极构建良好的“互联网+”教育创新生态。
  • 摘要:目前,中国各学校在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面面临诸多问题,借鉴国内外的已有成功经验,基于相关合作单位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实践,致力破解其理论、技术与方法难题,以多元化、立体化视角,开展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评价实践,形成构建学校多元立体的小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的科学思路.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