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十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研讨会
第十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研讨会

第十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研讨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13-10-26

主办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会议文集:第十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天主教辅仁大学1925年于北京设立,1952年因院系调整,大部分学系并入北京师范大学;1961年在台北复校.其宗旨为:追求真、善、美、圣全人教育之师生共同体,致力于中华文化与基督信仰之交融,献身于学术研究与弘扬真理,以促使社会均衡发展及增进人类福祉.辅仁大学外语教育"复合化"之未来发展方向:提升教育内容-在周延的语言基础上,开启与其他学术领域的横向合作;增广研究视野-除了要有"问题意识"、"客观理性"、"柔性思考"之外,也必须舍弃学术上的自我本位;培养全球化社会所需的专家-提供学生一个可以均衡学习外语能力与专业知识的环境。
  • 摘要:社会普遍反映,英语专业学生知识面狭窄,人文素养欠缺,文化底蕴不足,思辨能力差,在人才市场上竞争力弱,事业发展空间狭窄,缺乏发展后劲.这种结果主要是由于过去的英语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所致.英语专业作为人文学科,其课程设置和教学应体现人文学科的品质.英语专业教育应该从过去的以语言技能培养中心,转向以人文综合素质培养为中心,在提高学生语言技能水平的同时,扩大学生的人文视野,提高人文修养,培养思辨能力,体现英语专业学习的专业品质,以培养通用型、通识型的英语专业人才.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和人文化教学改革,不只是简单地增加人文知识类课程,而是要在英语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中体现人文意识和专业意识,改革传统的以语言技能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拓展学生人文视野,增强课堂教学的人文内涵和专业品质.
  • 摘要:近年来,许多大学院校、系所针对第二外语增设毕业门槛,文藻外语大学于2001年开始订定了西班牙语文能力之毕业门槛,除此之外,淡江大学西班牙语文学系为确保学生西语能力之水准,针对2008学年度起入学之大学部学生订定西班牙语文能力之毕业门槛,静宜、辅仁大学也针对2009学年度、2012学年度起入学之大学部学生要求通过西语门槛方能毕业,可见第二外语毕业门槛的设定也将是各大学院校和系所重要的政策.检测学生外语程度及检验教学的产出结果通常会借助语言能力测验的量化结果作为评估的依据,因此外语证照的取得已成为一种趋势.目前台湾实施之西语检定考试主要采用西班牙国家语言检定考(DELE)、BULTS及FLPT西语能力测验.本研究旨在探讨西班牙文检定DELE考试各等级之能力指标与各大学院校西文毕业门槛设立之适切度,了解学生各阶段西班牙文学习能力及成效,以辅仁、淡江、静宜等大学及文藻外语大学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为下:分析、比较辅仁、淡江、静宜等大学及文藻外语大学西班牙语文系所订定之课程规划、授课时数和学分数,与DELE语言鉴定考试A1、A2及B1级之要求;分析各大学院校学生DELE A2等级阅读、写作、听力、语法等测验较弱之部分;探讨各大学院校学生是否可通过DELE B1级之测验,通过西班牙语文能力之毕业门槛.最后针对这些大学西班牙语文系所订定之语言检定评量及通过西语门槛等方面,提出相关资讯与建议,借以提升台湾的西语教学成效.
  • 摘要:教材不仅是知识传授的有形载体,而且是教师授课的基本依据和学生学习的重要指南,一套优秀的教材可以体现卓越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它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一套优秀的教材能够将一所学校、一个专业的优良教学传统传承下去,经久不衰.北京外国语大学自建校以来非常重视外语专业的教材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0年,全校教学工作会议又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材建设"为主题,探讨外语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如何更有效地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中,让学生感受到教学改革的成果.本文在回顾北外教材编写历史传统的基础上,总结了北外近十年的教材建设成效和笔者的几点思考,加强教材研编队伍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教材建设规划,潜心研究,确保教材精益求精,包括确立教材建设的基本方向。
  • 摘要:随着任务型语言教学在世界各地第二语言教学改革中日渐盛行,相关任务型教材开发需求日益增强.遗憾的是,以任务为中心的教材十分缺少,一些教材虽被称为任务型教材,但实际上任务设计并不十分合理.本研究对《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中的任务进行内外部多重分析比较,发现学习者对教材总体较为满意,但对教材中的任务设计有更高的期望.任务满意度调查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调查学习者对教材,任务和学习效果的总体满意度,第二部分调查学习者对听说读写译语法词汇等任务的满意度,第三部分调查对任务的特征如真实性、有趣性、主题、难度等的满意度。任务满意度调查问卷以Liken Scale五分法量化,分别代表不同的满意程度。从学习者需求分析调查问卷结果来看,大部分学习者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目的较明确,对自身的英语语言水平不满意,比较注重听说能力的提高和语言的实际应用。他们认为有必要开设英语课程并且愿意在课外花时间学习英语。但学习者认为教材和教师对学习兴趣有一定影响。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对教材任务进行分析,同时,将其与学习者需求进行对比,看教材中的任务是否满足了学习者的需求。总体而言,教材中的任务设计覆盖了听说读写译技能、语法和词汇等方面语言知识。由于综合教材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读写能力,因此听说任务较少。尽管如此,教材中仍有设计听说任务作为读写任务前的热身活动,体现了教材编写者对听说能力培养的重视。本研究对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中的任务设计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摘要:德语国家国情概览课程是辅仁大学德语系必修课程,可帮助学生以不同的面向理解德语国家文化.透过这门课程可让尚未去过德国的学习者,有机会理解、思考,进而比较两国文化的异同.观察修课学生的学习成效,的确能了解一些德语国家文化,以及学习思考文化.此外,进一步检视目前在文化课程中所使用的教材,多为德国当地所编撰,缺乏对己文化与异文化之省思.该如何妥善运用教材,达到课程之成效,一直为此课程之挑战.本论文拟以辅仁大学德语国家国情概览课程的安排与使用教材为例,论述如何运用教学法,引导学生由语言进入文化层次,进而学习跨文化沟通,同时检视修改目前教材之可能性.
  • 摘要:自1999年出版以来,《现代西班牙语》一直是全国高校西班牙语专业的通用教材.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以结构主义为依据将语言切分的教材需要向培养交际语言能力的教材转型.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北京的三所高校开展了新编《现代西班牙语》的教学试点工作.《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与评估》自2001年出版以来,影响日渐深远.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承办的"对外西班牙语水平认证(DELE)"考试的理论构念正是基于该参考框架.作者使用DELE考试A2级别样题对使用新编《现代西班牙语》和老版《现代西班牙语》的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了测试和评估,对新老教材使用的情况依据交际能力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 摘要:论文以《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及其在德语国家具体化的版本《Profile Deutsch》以及大学德语专业本科教学大纲为基础,述评作者本人参与编写的《德语口语教程(Deutsch idiomatisch)》第一、二册的编写和练习安排思路,分析其优缺点,阐述德语基础教学阶段口语训练的构想:让学习者接触模仿现实生活中各领域的多样主题及情境、语篇种类,增加互动练习、综述练习的形式,使学习者熟练掌握该主题和典型情境中的语言手段和表达,同时练习在变换的情境中的应变能力.
  • 摘要:人文精神的核心和基础是以人为本.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是变化的,具有特异性,不变的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教师应以动态和开放的态度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形式和评价体系.本文以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技能课(精读和写作课)为例,探讨如何将人文精神的内涵具化在课堂教学中的策略和方法.例如,在精读课中兼顾语言学习流利度和精确度,引入有针对性的书面和口语话题设计课堂活动;在写作课中将反映文化差异的电影引入,将写作技巧的训练和对文化差异的理解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对写作的兴趣,以及针对不同课型设计评价机制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要求教师以育人为根本出发点,用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
  • 摘要:辅仁大学法文系"戏剧"课程的安排,起初源自外语学院各系举办"年度公演"或"毕业公演"传统,透过舞台表演展现学生外语学习成果.教师与学生每周约定一共同时间进行讨论筹备戏剧公演相关事宜.渐渐地,我们观察到戏剧课成为体验"创意"最重要的教育过程.从戏剧文本研读到表演艺术呈现的过程中,教学目标以学生学习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个人化的表现力.因此,不论教与学都产生更大的需求与愿望,随着新时代来临,戏剧课程结构规划为"剧本导读"与"剧场实务".前者针对戏剧文本书写特色,特别设计"角色对白"与"戏剧指示"单元,融入教学活动,透过不同类型台词排练,内化人物心理层次对比,提升法语口语表达能力;透过戏剧指示的研读,平面文字转化为具体的舞台时空建构、人物肢体、情绪与移位,落实表演与舞台艺术的衔接.后者针对剧场基础专业能力养成为重点,设计幕后"文化行政"与"专业技术"等单元,以校内、校外延伸活动作为学生艺术管理概念启蒙教育.辅大戏剧课必须兼顾法语教学与舞台艺术跨文化、跨领域的专业学科,以融合课程的设计,探讨本课程各项教学单元设计与"核心能力"的融合.
  • 摘要:意大利历史课程是本科意大利语专业的一门重要文化课程.本文从教学计划的基本要求出发,结合学生特点,对于意大利历史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做出了自己的探究和思考.论文最后部分对有关上海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历史课程教学安排的时间做了详尽描述.意大利历史课是本科阶段最重要的一门文化学习课程。一门好的意大利历史课应当是有趣、充实、受学生喜欢的课程,是学生了解意大利的最佳途径。笔者在承担这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以来,一直在不断钻研、实践,在内容和方法上不断改进,力求把这门课变成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 摘要:台湾自1999年实施"推动高级中学第二外语教育五年计划",开设以来日语的开课班级数及修课人数一直是所有第二外语中最多的,然而因开课的时间数、形态各有不同,导致课程内容有落差.再者因青少年学习者日渐增多,面对学习目的、学习形态的多样化,未来大学要如何因应高中与大学间日语课程的衔接问题,是今后重要的研究方向.故本研究以检视高中日语课的课程设计为目的,采用文献数据分析与问卷调查方式,整理出现行的课程设计状况与问题点,进而提出建议.本论文所获结论为,目前台湾的高中日语课程所面临的问题是:学习者程度参差不齐,学习无法持续,第二外语教育尚无法全面落实,99课纲的课程目标不易达成.笔者根据问题提出下列对策:订定台湾日语教育的共同基准,开发适合的教材,增加两地学生交流机会.
  • 摘要:论文以《综合英语》第五册第三单元Text I A Hanging(绞刑)的精读教学为例,探讨在英语语言文学专业高年级精读课教学中,如何通过对课文主题、人物描写、语言特色、修辞手段等方面的分析,激发学生在审美、思辨层次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学以及文字鉴赏能力,以辩论的形式推动他们就相关辩题展开深入思考,并在传授人文知识、激发人文情怀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双语能力.
  • 摘要:传统翻译教学和文法翻译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以教师的翻译知识权威来主导和校正学生的学习过程,只专注在学习的认知层面,未顾及学生学习翻译的学习动机、学习焦虑、学习策略和学习形态等面向.另外,传统的翻译教学法虽已行之多年,但在课堂实践上已看出其负面影响.因此廖柏森(2009)在《沟通式翻译教学法之意涵与实施》(《编译论丛》第二卷第二期,pp.65-91)一文中指出:"沟通式翻译教学与外语教学中的沟通式语言教学法皆是以建构论为教学理论基础,认为知识是由学习者和教师共同建构,而非仅由教师传输,因此学习本身是师生互为主体的动态过程.沟通式翻译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建构翻译知识和使用翻译策略的能力,强调要翻译出原文的语用和沟通目的,而译文表现的各种可能性都可考虑接受."发表者个人原则上亦赞同此论点,因此,本文以廖柏森的《沟通式翻译教学法之意涵与实施》作为学生学习成效为中心的"团体翻译教学法"的基础方法,将其实施方法与成果与大家分享,并共同检视此"团体翻译教学法"是否称得上适当的教学法.在教学实务的应用上,本人自2011学年度起尝试导入改变后的"团体翻译教学法",将传统的学生各自单枪匹马式的日译中翻译指导教学,改成小组团体课堂内讨论式翻译教学法,进一步探讨其教学成效.这是为了兼顾本系日籍交换生选课人数增多,以及积极提升本系台籍学生的学习兴趣、意愿和成效.结果显示本教学方法不但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愿,也减轻了学生课外的学习负担,特别是学期末的教学评量显示学生的接受度提高,确实达到当初设定的学习成效目标.
  • 摘要:在日本动漫和电视剧的台词中时常会出现一些粗俗甚至粗鲁的语言表达,学生在观看的同时容易学会这些不规范的语言表达,同时也容易模仿其中的一些不良行为和习惯,有时还容易沉迷其中,甚至影响学习.本文以上外日本文化经济学院一、二、三年级学生为对象,围绕日本动漫和电视剧对日语学习的影响,采用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对学生在观看日本动漫和电视剧时出现的不利于日语学习的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应如何加以引导,如何将日本动漫和电视剧更好地引入日语教学等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解决方法,这些对日语精读和视听说课程的教学都具有比较现实的参考价值.
  • 摘要:外语教学法历史源远流长.面对当今法语教学的多面性及复杂性,各种教学法虽各有所长,却都不免有不足之处.如何让它们最大可能地服务于法语教学。折中主义教学法应运而生.折中主义主张博采众家之长,避免各家之短,成为未来法语教学发展的趋势.本文将从语音教学、母语应用、语法教学、教学素材四方面出发,探讨折中主义思路框架下,法语专业本科一年级的教学实践.
  • 摘要:上海外国语大学立足多语种、跨学科、跨文化综合优势,积极践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促进多元文明沟通,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使命,不断探索和创新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本文通过翔实的数据,回顾了2003年—2013年以来上海外国语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合作交流等方面进行的改革实践,展现了学校适应社会发展,始终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外语特长,并能够畅达进行跨文化沟通和交流的高端国际型特色人才.
  •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复合型外语人才培育的重要性,之后再说明文藻早期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育模式(仅要求学生在外语课程之外选修一些应用领域的课程学分,且未将同一领域的课程按照学科知识体系予以系统性规划与整合,学生较难习得完整且实用的专业知能);其后,再阐述文藻近年所进行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育之创新模式,而以2010年成立的七年一贯"双外语跨领域国际专业人才学士专班"为例进行说明.该专班的教育目标,在培养学生成为兼具优秀双外语、产业专业知能及全人涵养特质的国际专业人才,以符应台湾当前社会所需,并体现文藻的教育理想与目标;另外,文藻亦将透过该专班的人才培育模式,尝试发展出一套七年一贯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育之创新模式,以供校内外参考.简言之,该专班的课程规划是采三阶段的课程设计:第一阶段(双外语菁英培育阶段)透过扎实的双外语课程及通识教育课程,使学生具备双外语能力与博雅通识涵养;另辅以"海外语言研习"之配套措施,以深化外语学习成效.第二阶段(专业养成阶段)除透过扎实的双外语课程及通识教育课程外,更开设专业模块课程、海外研习与产业实习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双外语能力及产业专业知识与实务技能.第三阶段(专业成长阶段)除延续开设双外语课程及通识教育课程外,更将专业模块课程予以延伸与深化,并安排第二次的海外研习与海内外产业实习课程,以深化学生的双外语能力与职场专业知能,俾使就业准备更扎实.
  • 摘要:外语学科一直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本是无可厚非,毕竟外语能力是外语人才的基本素质.但笔者认为,外语学科应该更为重视自身作为人文学科的使命.外语学科毫无疑问是人文学科,而人文学科的根本任务是实施人文教育.早在数年以前,培养人文通识型通用人才即已作为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但是,人文教育是否就是单纯的人文知识的灌输?人文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研究欧美诸多大学的通识教育的历史可以发现,人文通识型教育的恒久核心命题是"为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一部分什么样的人",其本质是在关注人的同时关注社会.同时,其现今的人文教育计划课程都是针对全球化的当今世界,着重培养学生的相应素质和能力:理解当今世界至关重要的、关于人性等的思考能力;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文本的分析、领会以及批判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组织材料进行有效论证的能力以及熟练的口头和笔头表达能力;宽容、尊重、公正和坦诚的精神;超越自己看时代的能力;思考人类命运的见识等等.笔者认为,外语学科完全可以在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的同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上述素质和能力,从而有效实现外语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
  • 摘要:西班牙语专业四级水平考试是我国自主开发的高校西班牙语专业水平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99年起举办全国高校西班牙语专业基础阶段水平测试,即专业四级考试(EEE-4).第一次EEE-4考试于1999年10月举行,EEE-4根据国内西班牙语教学的特点,从考试举办之初就重视检测学生对西班牙语语言形式结构的掌握和运用,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训练。面对标准化考试这把双刃剑,本研究周密分析测试的形式特点,系统地进行分项统计,全面反馈评判结果,探究西班牙语专业四级水平测试对教与学产生的深层影响,解析其科学性,这对西班牙语教学、测试、评估皆大有裨益.语言测试对外语教学的影响将会持续,测试研究将会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而且,"反拨效应研究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完成,这就是研究的持续性所在"希望随着EEE一4考试规模及其社会权重的提高,更多同行带着推进我国高校西班牙语专业教学改革的责任感,深入思考,从不同的侧面、采用多种方法开展针对EEE-4及EEE-8的测试研究,为课程教授者、测试设计者、教材编撰者、测试研究者、教育工作者及语言学习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多元文化及族裔论述的兴起,"记忆"的研究不仅是学术界重要的研究议题之一,更成为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学、教育学甚至地理学等跨领域学门的对话焦点.德国文化学者杨·阿斯曼(Jan Assmann 1938-)与阿籁达·阿斯曼(Aleida Assmann 1947-)提出"文化记忆"(Kulturelles Ged(a)chtnis)的概念,透过表现与阐释的方法连接"文化"与"记忆",除了以文化体系作为研究主体,并强调文化载体的重要性,如博物馆、纪念碑以及文化遗迹等;法国历史学家皮耶尔·诺拉(Pierre Nora 1931-)则进一步具体将部分能够承继文化记忆的载体分析界定为"记忆场域"(Lieux de mémoire).一个族群的集体记忆凝聚于特别的"场域",它在经历不同世代、不同社群的生活后,留下多元文化的印记,过去的记忆因而镶嵌在特定的地方或地景之上."场域"因而具有象征力及特殊的教育意义——在自身或异文化中发掘地域里蕴藏的记忆碎片,并融合现今社会及历史文化的脉动将之重新建构,更是自我追求身份认同及探索他者文化重要的媒介.本论文透过德国莱茵—洪斯吕克县(Rhein-Hunsrück-Kreis)地区"纪念场域"实例以及该地区"劳福外乐"(Laufesweiler)小镇的"纪念文化"形式,思考如何将其翻转成为德语教材,探讨设计者以何种形式传达历史知识及拓展文化认知,又如何经由活化教材的设计在教学实务中启发学习者探索异文化的动机,并加强其对于自身文化的认识与反思.最后,尝试导引上述教材如何辅助学习者,以习得的德语作为工具,将所学的文化知能衍生应用至其他实务领域,例如外语文化观光等,进而落实双向跨文化沟通以及外语融合专业的复合化教学目标.
  • 摘要:"文化研究"是20世纪50年代由英国学者雷蒙·威廉斯和李察·霍加特提出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主要是结合社会学、文学理论、媒体研究与文化人类学,研究工业社会中的文化现象,同时探究这些现象与意识形态、种族、社会阶级或性别等方面的联系.1996年,大卫·佛加斯和罗伯特·隆雷合作编著了《意大利文化研究导论》.这本书以现代意大利文化为研究对象,分为地理、身份、媒体、文化与社会四个部分,共十九个章节,内容涵盖语言、政治、宗教、伦理和性别认同、大众传媒、文化政治,以及电影明星等各个领域.本文的目的,是从对该著作的分析入手,通过解读书中各篇文章的中心内容以及所提供的有关意大利文化的大量信息,对"意大利文化"这个概念进行界定,进而从中甄别出最为重要的元素,为今后编写相关教材做准备.
  • 摘要:在台湾,可以透过卫星转播或有线电视观赏日本的电视节目.除了方便日语学习者就近观赏,增加学习兴趣之外,片断的信息来源也有可能造成对日本社会现况以及日本各种文化的误解.外语教学中日益重视数位教材之运用.在此情况下,日本的电视节目应如何运用于日语教学中。本篇论文探讨视听教材在日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其问题点.并检视将视听教材导入课程时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以探究如何借由大众媒体教材的电视节目,培养学生媒体素养与批判性精神的必要方法.
  • 摘要:外语能力是现代社会国际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能力.随着地球村的形成,具有良好的外语能力也益发重要;作为一个世界公民,首要条件即须具备语言沟通能力.因此,现今各级教育中,英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今台湾各小学已全面自三年级起教授英文,各高中亦已广设第二外语课程,供高中生修读.辅仁大学共有11个学院,除了外语学院特重外语训练外,所有各院学生亦皆须修读至少8学分的外语课程(含基本四学分之大一英文).全校共同英文的课程设计,将是本文关切的重点.向来各校的共同英文实行的是符合一般英语需求之方向,也就是一般英文(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并重的课程设计,而本校目前以学院为单位,依程度分班之建制班做法,是否更适合引入专业英文(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的概念,本文将深入探讨.本篇论文首先回顾辅仁大学共同英文课程之设置,包含历史沿革(借深度访谈重建历史)、行政组织架构、教学取向与教材等,再就英语教学理论、教材教法之趋势,提出未来辅仁大学共同英文课程设计方向的建言.
  • 摘要:法国文学在法文系的课程安排中不比语言课程来的重要,一方面是学习者必须先具备外语的基础才能进行更深入的文本阅读与分析探讨;另一方面虽有文学的必修课,但大致上以简易本或节录文章为主,重点依旧是单字与语法的学习.在高年级所开与文学相关的课程,几乎都是选修课;文学所涵盖的文化与精神内容,也仅是少数学生的热爱.既然是选修课,有时会面临到开课人数若不符合成本考虑就必须关闭的命运.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讨处于环境的限制下,外语系的文学课应如何因应,从课程的进行以及学习者的意见回馈来分析课程安排中的缺失;另一方面针对文学的学习层面进行分析,旨在探讨透过外国文学的学习,可以帮助学习者获得什么?兼论高等教育的培训目标.笔者将以所任教的课程为例来进行研究与讨论,包括:法国文学评论、法国文学与电影.这两门课主要目标除了法语的进阶学习,重点是要训练学习者能够具备批评的精神,包括技巧与方法的学习,以及引导学员具备"自助学习"的态度,进而探讨"跨文化学习"的观点交流.希望研究成果能够提供对文学课程设计的思维,以及学习者如何透过文学课程的修习而有更多的收获.
  • 摘要:文学是语言的极致表现,阿根廷大文豪博尔赫斯(J.L.Borges)曾说文学可学不可教,文学的养成非一朝一夕.凡事讲求时效的今日,把时间和精神放在报酬率低的文学似乎不是好投资.因应时代的需求,台湾外语教育逐渐有从研究外国语言文学改为以应用外语或语言文化为主轴的趋势,文学地位不若过往.科技发达的当下,文学课程如何因应?文学有哪些新契机。将从外语教学专业化与复合化的新概念出发,以辅仁大学西班牙文系大四选修的"西语文学创意"课程为例,探讨文学在外语教育中的课程设计理念,并检视该课程设计的优缺点.借此重新检视文学在新时代中的价值,试图驳斥普世文学无用论的观念并重新肯定新时代中文学作品在外语教育中的功能,同时也提出和文学结合运用的可能,例如商业广告、新闻、视听媒体、音乐、艺术及儿童青少年教育等应用.希望能鼓励学生建立对外语文学阅读的好习惯,重拾对外语的学习热诚和信心,加深认识所学外语文化,提升外语学习成效,以达到外语教育跨文化的最终目标.
  • 摘要:本文以大学一年级"基础英语"的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对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语言技能课程教学进行人文化拓展的意义和方法.人文化教学是英语专业回归人文学科本位的需要.技能课教学中,在传授语言知识、训练听说读写译五种语言技巧的同时,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人文内容,有效设计课内外教学活动,引入研究型教学环节,拓展教与学的广度和深度,启发学生批判性思维,引领学生学习人文知识、深化人文意识,进而培养人文精神.一年级基础技能课程通过人文化教学实践应该并且能够成为文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翻译学等英语专业知识课程的导读,从而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使其尽早认识到英语专业是通过英语来了解西方文明、体会中西方文化差异、训练辩证思维、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专业,是人文学科,而非工具型、实用型学科.
  • 摘要:传统德语专业基础阶段的教学集中于传授德语语言及语法基础知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德语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并了解德语国家的一般国情知识和文化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德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逐年增加,其中那些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德语人才具有更好的就业前景.因此,德语专业内容的设置需要在过去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和完善,而基础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应相应做出调整,融入新的教学要求,在培养专业人才的过程中与时俱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 摘要:戏剧演出一向为外文人的重要盛典,是台湾各大学院校外文或英文学系学生每年会举办的活动.戏剧展演评量学生的语言学习成效及检视学生整合西方文学与文化课程中习得的知识.然而美好的学习经验总是随着演出结束而落幕,只有参与演出的学生以及部分观众留下快乐的回忆,殊为可惜.台湾近年来自"沟通式教学模式",转向以"学习者中心"的教学方式,现今更结合"学生学习成效"为主体之教育发展,当我们在讨论如何强化学生学习时,"学习成果取向"(OutcomeBased Approach)提供了一个了解学生应该做什么、达成什么表现以及在何种条件之下能增加与改善学生学习的模式.本论文探讨在这些教学模式整合之下,戏剧课程教学复合化设计如何规划、又如何逐步形成,以及老师如何领导一个剧组团队下的各个工作小组,从读剧、剧作讨论分析、分工:舞监、舞台设计、布景、道具制作、灯光、音效、服装、化妆、字幕翻译,到公关接待等.借由戏剧课程教学及课程教学分享或经验理解,将有机会了解,学生在何种情况下可以有最佳的语文学习,深具人文涵养的熏陶,并做到放眼天下,提升国际视野与思考高度,而这些教育历程的记录与评量,更能作为改善学生整体学习结果的依据.
  •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达与世界讯息的瞬息变迁,"讲光抄"的教学方法早已落伍,取而代之的是多媒体教法(multimedia instruction),所谓多媒体理当包括文字、声音与图像(Mayer,200,因此,影片(含动画片)亦是可用教材之一.不论是在提供情境(Massi&Merino,19,或是提供多感官学习(影片对于教学的正面辅助功能已是毋庸置疑.只是,一般制作精良的影片往往有版权问题,不论对学校或对老师而言,不可能购入全部影片,此时YouTube当可列入替代的选择.于2005年创建的YouTube提供素人自制影片并上传的平台,版权纠纷较少,因而已有不少学者注意到YouTube对于学习认知的效益。然而,尽管研究YouTube学习效益之讨论已有所见,但YouTube运用于教学,尤其运用于文学教学的研究仍不多见,本论文因此以文藻外语学院外语教学系美国文学课程中,爱伦坡(Edgar Allen Poe)的三篇短篇故事--《黑猫》(The Black Cat)、《亚芒底亚多的酒桶》(Cask of Amandillato)、《说故事的心》(A Tale-Tell Heart)为文学文本,试图透过YouTube影片,发掘文学教学纳入媒体媒介的各种可能教学方式.本文因此提出不同的YouTube影片运用模式:包括无声的动漫片,加入歌词影片与不同影片的对照:加入英语口述的影片,透过并整合学生的学习反思后,发现如下:纯就引发兴趣而言,三分之二的同学偏好影片,可见除了影像与声音之外,加入韵律歌曲更可刺激学生官能感受并引发其兴趣,但因为歌词不易辨识,且影片,并未全然忠于原著,因此,谈到文学教学时,影片,也同样受到欢迎.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势不断发生变化,与之相适应的高等院校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模式也在不断调整.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全国高校外语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实现了从单纯语言类人才向以外语为主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转变.为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于2004年开设专业倾向课,专业倾向主要涉及日本经济、外交、古典文学、近现代文学、文化等领域,笔者自2009年开始面向本科高年级学生首次开设了现代日本经济课.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国际性视野,提高广角、多元分析、理解国际经济问题的能力,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尝试,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采用了启发、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该课程密切联系实际,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在就业后能够很快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大大缩短了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期.本文将重点从教学理念、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方面介绍笔者在专业倾向课教学中实行的教学改革内容,进行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