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四届海外汉语方言国际研讨会
第四届海外汉语方言国际研讨会

第四届海外汉语方言国际研讨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深圳
  • 出版时间: 2014-11-14

主办单位:;深圳大学;;

会议文集:第四届海外汉语方言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29条结果
  • 摘要:我国是一个海洋国家,东部、南部面对辽阔的海洋,拥有长达18000多千米的海岸线.同时拥有30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洋面积.因此,我国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国.在这条海岸线后面的沿海地区,聚居着占全国40%以上的人口,建设了上千个港口、都市,形成了繁荣的经济带.这条经济带被称为中国东部发达地区,其经济总量和经济规模之大,堪称“富可敌国”.在这众多的沿海人口中,以地域、省域、区域或城镇为界,流行着同样众多的汉语方言.其中很多方言自成体系,成为一方地域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可以把跟海洋有密切关系的方言统称为海洋方言,把调查研究海洋方言的学问统称为海洋方言学。我们不是都在讲创新吗?这就是中国语言学的创新,当然是汉语方言学的创新,也是汉语方言调查研究学科新的增长点。我们应该从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的角度来认识海洋方言、研究海洋方言、建设海洋方言学。
  • 摘要:“汉语国际观”意谓从“汉语国际化”的观点来观察和研究汉语.“汉语国际化”(glob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language)是指汉语从中国本土走向海外、国外,乃至全球.汉语国际化主要有三大途径:一是华人的海外移民运动,二是汉语与外语的接触,三是汉语的国际教学与传播.对“汉语”内含应重新认识,汉语应包括海内外汉语及其方言,与之相应的,汉语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的视野也亟待扩大。海外汉语方言呈萎缩态势,普通话渐渐成为海外华人的共同语。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汉语”在语音、造词法、句式和词类等方面有许多特点与所谓“现代汉语”不同。当代各地汉语既有差异,也有融合、趋同的倾向。
  • 摘要:1848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现黄金,消息传遍世界,各地均有许多人涌到加州挖金.1849年掀起淘金热,连续多年.广东地区以四邑人(台山、开平、新会、恩平)、三邑人(南海、番禺、顺德)居多,由起初数百人发展到1852年约有2.5万人.这些华工生活艰苦,备受白人欺凌,他们以来自的地区名称成立会所,互相帮助,他们来到美国,也就将所在地区的文化、风俗、习惯和语言带到美国来.中国人移民到美洲大陆己有100多年的历史,他们将自己固有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也带到美洲来,与异族长期交往互相会受到影响,有些语言文字也就进入了主流社会,为大家所接受,主要是在中文词汇方面。
  • 摘要:“美国华人社区汉语方言与文化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14AYY005)是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4年重点项目,也是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与美国三藩市大学现代及古典语言学系签订的一个合作项目.项目由中美两国,具体由中国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与美国三藩市大学现代及古典语言学系合作进行.项目的发起者为暨南大学的陈晓锦教授与美国国防语言学院的林柏松教授,负责人为陈晓锦,主要参加者还有美国三藩市大学现代及古典语言学系主任李智强博士,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的甘于恩、彭志峰、肖自辉、黄高飞,美国国防语言学院的陈佩瑜等.
  • 摘要:香港逾两百万闽南人及其后裔.由于早期香港的官方语言为英语,回归后实行“两文三语”(“两文”指中文、英文书写系统,“三语”指粤语、英语与汉语普通话)语言政策,闽南方言的社会功能式微.因此,早期移民香港的闽南人仍多能讲闽语,其第二代在闽语沟通能力上减弱,第三代则能讲闽语者甚少.语言沟通能力与语言态度关系密切.本文以香港潮州、福建闽籍人士为例,通过问卷方式,对比闽南方言与香港通行之“两文三语”,调查香港闽籍人士(包括在港出生的闽籍人士以及居港30年以上的闽籍人士)对闽南方言的语言态度.由社会语言学理论可知,语言使用者的年龄、性别因素会对其发音、用词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认为,语言态度亦与年龄、性别等因素相关,故本文主要考究人群语言态度与年龄、性别因素的关系,同时观察两个群体对闽南方言的态度差异.
  • 摘要:马来西亚槟榔屿(简称“槟城”,Pulau Pinang)的主要语言是华人所用的一种闽南语.这一种海外闽南语,大抵是闽南语漳州腔和泉州腔的混合语.它的声母较难别以“漳”“泉”,韵母系统偏漳,而声调在厦漳泉的共振下,形成单字调六调系统,其中上声的调值比较特殊,值得探究.
  • 摘要:马来西亚是华人在移居东南亚的一个重要国家,华人在当地繁衍生息,与其他民族来往颇多,语言上难免带上其他语言或方言的烙印。甘于恩、单珊指出:海外汉语方言毫无例外地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异与萎缩,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为方言学和社会语言学提供了绝佳的课题。
  • 摘要:台湾闽南语在原本的移民语言基础上,漳腔、泉腔方音长期的接触竞争后,形成不漳不泉、亦漳亦泉的特色.宜兰位于台湾东北部,宜兰方言是偏漳腔的闽南语方言,被视为是台湾闽南语中保存最纯粹漳州腔特色的方言.本文的组织架构如下:首先是文献回顾;其次说明研究方法;然后依据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宜兰市闽南语语音的世代差异,并进行讨论;最后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
  • 摘要:粤方言又称粤语,通行于广东、广西省的许多县市、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海外华人社区.广州粤话和香港粤语(简称广州话和香港话,下同)是粤方言的两大代表方言.不少学者都认为,这两大方言在语音系统上大同小异.拿声调来说,除了广州话个别阴平字还保留高平和高降两个变体以外,两个方言基本上都是平上去人四个调类各分阴阳,其中阴入再分为上阴入和下阴入两类.但从音高而言,上阴入的音高相当于阴平,下阴入的音高相当于阴去,阳入的音高相当于阳去,因此可认为,广州话和香港话都只有6个调位,平上去各分阴阳.
  • 摘要:吉贝屿位于澎湖县白沙乡,在白沙北方约5.5千米,是白沙乡28岛屿中除白沙岛以外,有人居住的最大岛,也是澎湖县的第六大岛,面积约3.05平方千米.目前全村还有1500多人.笔者在1997年的9月到吉贝去调查当地的闽南话(以下简称“吉贝话”),主要的发音人有柯其便(访问时年67岁)、许马铃(访问时年68岁)、陈振牌(访问时年75岁).后来在2006年又再次到吉贝补充调查.其中陈振牌曾读过汉学,会呼八音,笔者向他调查文读音.通过4000条以上的词汇调查,具体归纳了吉贝话的音韵以及词汇特点.
  • 摘要:芦洲区位于台北盆地西北,淡水河下游西岸处.为新店溪、大汉溪两条河流所冲积而成的沙洲,地势低平.在林秀英(1978)《芦洲的寺庙与聚落》一文中曾提到,“淡水河下游一带,同安人数相当多,其分布的区域,自新庄以北的淡水河南岸,以及艋舺以北的淡水河北岸”,由此可知芦洲的在地人基本上多为同安人后裔.关于芦洲区同安腔闽南话(以下简称“芦洲话”)音韵之特色,目前只有张屏生(1996)《台北县芦洲方言记略》一文有所涉及,笔者参照该文并通过调查核实,将芦洲话的音韵系统进行整理。
  • 摘要:前喉塞是一种发声态,这种语言现象具有显著的区域特征。目前所见到的汉语方言的喉塞音大多都已经磨损,甚至消失,方言学研究者在音系处理时往往将其作为零声母的变体而不引起重视。本文将粤西-环北部湾地区粤语的喉塞音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发现这些地方的喉塞音具有明显的语音分化条件,分为5种类型。研究表明,粤西-环北部湾地区喉塞音的分布格局是明清以来广府商人的商贸活动影响的结果。语言研究可以为历史研究提供重要的证据。
  • 摘要:目前,清迈府西南官话的主要使用群体是云南籍华人华侨,据清迈云南会馆的估算,泰国云南籍华人群体共有15万人左右,占总人口的90%.清迈府的云南人祖籍来源复杂,但经过多年的方言间的接触和融合,目前清迈最主要的、通行范围较广的西南官话只有两种:麻栗坝话、龙陵话,其他方言的使用人口极少。
  • 摘要: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材料借鉴,选择从语音角度切入,把越南芒街话作为主体研究对象,在简要介绍其音系的基础上,一方面将其与中古音进行语音对应,另一方面将其与越南胡志明话、广西防城话和广西侨港话进行语音比较,以期能初步了解越南芒街市华人粤方言防城话语音的基本演变状况。
  • 摘要:一、社会概况越南姑苏群岛是越南HT广宁省TH以东的一个群岛,由大约50个岛屿组成,面积约46.2平方千米,群岛上的植被种类丰富,土地肥沃.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耕作.在清末民初,有大批来自广西和广东西部的华人经北部湾进入该岛,当时该岛尚未开发,原住民非常少,这些华人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开辟该岛,在该岛生根落户,以种田为主,渔业为辅,不断繁衍生息.直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越关系恶化,大批华人不得不迁离该岛.当时中国政府在北海市设立了侨港镇安置归侨,由于地理位置相近,不少姑苏群岛的归侨选择在侨港镇定居.当时从姑苏群岛迁移到侨港镇的华人大约有3 000人,至今,侨港镇姑苏群岛归侨人数已达5 000人.本文依据北海侨港镇实地调查的材料对姑苏群岛的白话做一个初步的描述与分析,以更深入地了解该群岛的语言面貌。
  • 摘要:侨港镇位于广西北海市区南部,地处北海银滩中段,东起银滩中路,西接银滩西区侨港镇,北至金海岸大道,南临北部湾.1978年,1万多越南归侨汇集于此.1979年6月2日,广西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唯一一个为安置归侨而设立的镇级行政区域,也就是当年的北海市侨港人民公社,后来更名为“侨港镇”.侨港镇主要通行吉婆岛白话和姑苏岛白话,其中吉婆岛白话使用人数更多,范围更广。
  • 摘要:中亚地区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东干族所使用的东干语,来源于我国近代汉语西北回民方言.在长达130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东干人从不言放弃,始终不渝地保持和恪守着自己的母语.词汇中,汉语西北方言仍占主导地位,词的语音形式、意义内容中的理性意义和色彩意义与汉语大体一致,这就使东干语具有了凡是懂得汉语的人都可以理解的性质.但部分词语和我国西北方言相比,发生了一定的偏移、扭曲和改变.在词义演化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等一般变化之外,还出现有词义的讹变、泛化、特殊的共名、词义的丢失以及同一段话语还能有两可的理解等特殊的变化现象.本文就这种情况做如下探讨.
  • 摘要:为区别于拙文《新加坡中英对译人名中的汉语方言信息浅析》,本文以“……中英对译物名……”为标题.其中,“物名”涵盖了除人名以外的地名、道路名、建筑物名、学校名、公司名、住宅小区名、酒楼食肆名、食物名等.文中中英文地名、路名、建筑名等多引自新加坡《联合早报》等报刊.
  • 摘要:《东南亚华人小区兄弟汉语方言的互借词》这篇文章给我们介绍了东南亚10余个华人小区的词语互借现象,并分类列举出40余个借词实例,其中所表现出的方言间强弱势对比与词汇输出方向与内地稍有差别,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方言基础提供了进一步有力的证据。
  • 摘要:美达村客家话音系保留了母体方言音系的基本特点。声母与祖籍地梅县客家话一样16个,古全浊声母字,不论古四声,逢塞音、塞擦音都读送气清音。从词汇上看,美达村客家话中保留了相当数量的与祖籍地梅县客家话相同的词语,基本词汇总的说来与祖籍地方言没有太大的区别。美达村客家话词汇中保留祖籍地客家话中不少的古语词、特色词、惯用语等,体现了作为客家方言的特点。
  • 摘要: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国家.这些特点决定了马来西亚语音上的多样化.大部分马来西亚人都能说马来语和英语.马来西亚华人说华语,也说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汉语方言,如广东话(粤语)、闽南话(福建闽南语、广东闽南潮州话、海南闽南话)、客家话等.马来西亚华语保留了本族语言习俗,同时也由于生活、交流等原因,从其他种族圈子里借鉴了多种不同语言的特点.本文将针对马来西亚华人的华语口语中的语言马赛克现象进行讨论.
  • 摘要:海峡两岸都有客家话分布,其中,台湾客家话主要源自大陆梅州地区.从表现看,台湾客家话与大陆客家话有很强的共性,虽然也有一些地域差异性.本文从两岸比较的角度,考察两岸客家话的语法特点上的共性.大陆客家话以广东梅州梅县话为例,材料引自《客家方言》②;台湾客家话以四县话为例,材料引自《客语语法》③、《台湾客家语常用词辞典》④.从比较结果看,笔者概括归纳出来的大陆客家话的14个语法特点⑤,台湾客家话几乎完全相同(只是落到具体的成员上,个别虚词或虚成分有差异),证明两岸客家话的语法特点具有极强的共同性.以下从词法特点和句法特点详细论述(有的用字两岸不一致,引用时尽量做了统一).
  • 摘要:在汉语普通话中,如果你说“把这个人我不认识”,人们首先感觉它是不规范的.笔者尝试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的现代汉语语料库中进行部分例句的搜索,无一例外显示没有搜索结果.说明这种说法的确不是现代汉语的规范句式.继而熟悉少数民族语言的人会认为这像少数民族学汉语不到位而说出的句子,但在东干语中,这类句子是完全合法的,也是常见的,这就是“把N不V”句式,如“你吃,把话不说哩”、“他们肚子饿的呢,我把你不撩开”.这种句式从汉语普通话的不合法到东干语乃至西北方言的合法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变化过程,影响和牵制这一形式形成的语言发展规律究竟如何,是本文将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 摘要:汉语的母语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教的都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由于中国民族众多、方言复杂,各民族的语言和各地方言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虽然普通话作为全国范围内的通用语已经相当普及,民族地区和方言地区的学生要学好共同语的标准音,依然有不少困难。至于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留学生或者是到国外去教学的当地学生,让他们了解汉语语音的特征就更加重要了,因为汉语的语音和世界上大多数语言的语音系统都有许多不同。
  • 摘要:汉语国际教育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北大、复旦、华东师大等“985”高校为代表的“国家队”无疑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相比而言,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发展汉语国际教育则似乎困难重重:学校不容易获得来自国家层面的资助,校内可以动员的资源相对受限,学校在海外缺乏必要的知名度等.不过,地方性高校如果能够恰当定位,其实未必不能获得自己独特的发展空间.
  • 摘要:原本《老乞大》(1998年面世)在动词、形容词之后标记持续体的动态助词系统里有“着(着)”、“者”、“将”、“的”和“地”,比唐宋时期少了“取”、“了”、“得”等,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相比,多了“者”、“将”、“的”和“地”,这表明原本《老乞大》的持续体系统,正处于语法形式趋向单一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本文截取原本《老乞大》作为横断面,考察汉语持续体语法形式的语法化过程.
  • 摘要:教材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材“不仅是教学大纲的重要保证之一,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学生获得有关知识、技能、学习策略的主要来源”.教材质量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教材的建设,成为一个学科建设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近20年来,随着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外汉语教材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数量急剧上升,但是质量参差,良莠不齐.赵金铭(1998)曾指出对外汉语教材在编写方面普遍存在的10个方面的问题.因此,科学、全面地评价一部教材十分必要.
  • 摘要:单音词曾是上古时代雅文学的宠儿,但元代以来面对日益扩大、近乎无限的社会生活,使它显得有些捉襟见肘,难以在词汇的博弈中占据优势地位,因此数量骤减.双音词更符合雅文学追求整齐、对称的审美要求,如汉赋、俪辞、唐诗、宋词里的双音词“惊鸿”、“秋菊”、“芳泽”、“铅华”、“踟蹰”、“明珠”、“狐疑”、“萧瑟”、“牵牛”、“徘徊”、“罗网”、“苍天”、“荏苒”、“伫立”、“相思”、“离别”、“多情”、“凄清”、“冷落”、“风情”、“憔悴”等都寄托了文人骚客的雅趣.然而受音节的限制,它负荷的信息指数有限,跟单音词一样存在多义、歧义、同音等负面效应.在单音词和双音词难以在俗文学中充分表现人类日益精微的思想感情与人间万象时,三音词开始巨量涌现,并逐渐冲击前二者的主流地位.它谨慎地突破汉语词形长度,通过增加信息点数来克服双音词发展过程中会面临的词形有限、语音重复、意义宽泛的困窘,以多变的组合让有限的词素焕发出空前强大的表现力.
  • 摘要:韩语中有许多汉语借词.在教学工作中,发现,用韩语与汉语方言语音比较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帮助中韩学生学好对方的语言.下面用对比的方法来说明(其中“闽”注的是潮汕音):(1)某些在普通话中声母为零声母的词语,闽、粤、客语声母读双唇音m或b,体现了“古无轻唇音,轻唇归重唇”的特点,韩语中的不少借词也是这样:(2)某些在普通话中声母为f的词语,闽、客、粤方言声母为p、ph或h,也体现了“古无轻唇音,轻唇归重唇”的特点,例如,闽语“房、冯、斧、父”以及客家话的“肥、吠、发、飞”等字、词声母都是p或ph.韩语中的不少借词也是这样:以上字词,闽语和韩语都是p、ph声母.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