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7全国百名博士学术论坛
2017全国百名博士学术论坛

2017全国百名博士学术论坛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7-09

主办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会议文集:2017全国百名博士学术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按照中央部署,雄安新区将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打造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为服务于国家战略大局,本文从雄安新区城市特色构建入手,基于时代潮流与中国特色的视角,采用问题导向、比较研究、借鉴分析的方法,围绕雄安新区的未来城市发展、生态保护、产业布局、文化建设、科技创新进行探讨,为雄安新区的城市规划和未来发展提供路径设计、配套措施与政策建议.
  • 摘要:本论文从胡孚琛先生提出的"财力社会""智力社会""德力社会"的社会发展规律入题,"从财务资本""智力资本""文化资本"三个角度,结合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对硅谷和雄安新区的发展,从时、空两个角度进行解读,提出雄安新区发展的策略性意见,即经济角度,短期靠财务资本、中期靠智力资本,远期靠文化资本;文化角度,东方互鉴,古今兼容,综合创新,形成"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视域下的雄安新区文化策略.
  • 摘要:通过制度比较,对新加坡、香港城市开发建设的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利弊得失,探讨在雄安新区建立市场为主、保障为辅租售并举的城市开发建设新模式.雄安新区在启动之初应从千年大计的高度出发,做好顶层设计,把房地产税的开征纳入议事日程,为全国范围地方公共财政改革树立标杆.
  • 摘要:雄安新区是国家作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作为"千年大计",它的规划发展需要体现出大国风范的美学特征,这从中央对其"四个坚持""七项任务"等导向性政策中可以看出来;作为"国家大事",雄安新区的规划应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和国家发展的整体格局中,分别表现出中华美学精神的不同核心价值;在未来城市的治理形态上,雄安新区应探索出一种带有自觉美学追求的新理念、新体系,以打造中国城市建设的典范.美学治理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迄今而出现的新范式.
  • 摘要:雄安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国家级新区,不仅承载着重要的经济功能,也承载着未来文化发展风向标的功能.故而,雄安新区的文化建设规划设计中,需要考虑当前文化设施建设之中既继承中国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又为未来文化发展留有空间和余地的问题.笔者提出文化建设中需要考虑的"文化—时空"一体化问题,对雄安新区文化建设规划和设计提出一定的思路参考.通过对文化概念、文化的空间问题、文化的时间问题进一步分析,厘清文化建设规划设计的着眼点与重点.本文通过文化理论分析、案例比较、历史溯源的方式对相关文化建设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进行梳理,对文化空间的历时性特点、文化时间的空间延展性特点进行阐述,透析从继承过去到面向未来的文化发展路径的要点问题.笔者提出,在文化建设之中应当考虑到文化功能设施与当前生产生活区融合的问题,为未来文化发展留出修改、新建空间;在整体设计上突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交相辉映、合理设计,并通过指导当前建筑、装饰风格,摆脱传统现代性设计所带有的旧文化烙印,走向人从必然世界解放出来的"后技术文化".通过提出相关思路,笔者试图阐述一种从时间和空间上统一的文化整体性构建思路,在这种文化建构思路指导下,文化应是一种整体的沉浸式体验.
  • 摘要:雄安新区是继华南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后党中央的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重大历史性选择,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还在于通过创新发展模式打造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在快速城镇化时期,掌握雄安地区资源利用与区域发展的协同演变规律有助于推动雄安新区的规划安排与布局建设.本文基于Tapio脱钩模型,剖析了2001-2015年以来雄安地区及所辖县域在三个国民经济发展阶段以及连续时期土地利用强度与综合城镇化水平之间的脱钩类型与协同状态,从总体和局部对不同时期的协同变化进行了重点分析,并挖掘了不同国民经济发展阶段协同演变的根源,从而探讨了未来雄安新区布局建设的发展策略.本文可为探索雄安新区开发利用与建设布局提供思路与参考.
  • 摘要:本文总结了雄安地区地热资源的地质构造蕴藏条件、开发利用现状、地热产业的资源潜力以及开发利用前景.一方面,综述前人勘探研究成果,全面提取雄安地区地质控热的综合信息,另一方面,合理总结规划、开发、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的对策.为建设绿色、智慧、现代雄安新城,提供资源保障和规划依据,为雄安新区地热能源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 摘要:作为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作为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留给子孙后代的重要历史遗产,雄安新区的发展和建设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也是学术探讨的热点和舆论关注的焦点.现有文献大多基于中央对雄安新区的功能定位以及国内外经济特区建设的经验,侧重于定性描述的方法为雄安新区建设提供政策参考,但是经过数十载的发展,中国经济的结构特点已经变化明显,雄安地区也形成了特定的产业分布,因此以本地现有的产业发展事实作为参考,深入剖析地区产业结构特点,将会对提升雄安新区建设规划和产业政策的有效性和实践性有积极影响.本文基于县区级数据和企业普查数据,深入分析雄安现存的产业结构特点和潜在问题,并基于中国产业转型的宏观背景,对未来雄安新区的发展路径和产业政策提出相关建议.本文认为,通过技术、人才引进提高生产效率,改善资源配置,合理规划地区建设,优化产业结构等方式展开能进一步放大雄安新区建设的政策性红利,培育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动能.
  • 摘要:全球经济园区发展浪潮背景下,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走出了一条依托经济园区改革试验、扩大开放、培育产业和带动经济增长的园区经济发展模式.该模式具有产业集聚的空间形态、政策集群和适宜制度形式、后发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策略三个层面的具体内涵,以及效率优先、工业为主、出口导向、政府主导的典型特征.当前,中国园区经济取得良好发展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功能趋同、产业同构、产城分离、比较优势弱化等现实困境.纳入中国园区体系的国家级新区可视为中国园区经济模式的集大成者,雄安新区的功能定位和建设探索应为中国园区经济转型升级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 摘要: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区正式设立.雄安新区是国家级新区,定位于高端、高新产业之城,且绿色宜居.创新、高科技、绿色是未来雄安的显著特征.雄安所属的河北省是中国钢铁大省,现阶段雄安开发程度低,人口密度低,雄安的产业现状和定位差距很大.寻找合适的路径,在当前产业结构低端特征明显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布局,逐步达到创新、高科技、绿色的定位,是雄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本论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美国著名钢铁工业城市匹兹堡为样本,分析了匹兹堡从"铁锈飞烟"成功转型为最清洁、最适宜居住的高科技绿色城市的做法,从产业布局方面探讨匹兹堡经验对雄安的启示和借鉴,在此基础上提出雄安产业布局的建议.
  • 摘要:数字文化创意产业近年来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也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新引擎,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促进文化与科技相结合,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质量提升,效率提高的新动能.2016年年底,国务院正式公布了战略新兴产业的名录,数字文化创意产业首次纳入了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这使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国家将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纳入战略新兴产业的范畴,是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和引领,也是未来雄安新区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
  • 摘要:长期以来,中国城市建设存在公众参与度低、过于重视经济而忽略生活等问题.城市发展的最根本归宿在于满足公众需要和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所以雄安新区的建设一定要很好地体现公共政策价值,才能完成历史使命,真正实现持续和谐发展,而不是满足于建设的技术性操作.实现公共政策价值表达,可以通过历史——比较等分析方法,分析未来雄安新区建设中怎样认识城市物质空间与公共政策之间的关系;如何平衡新区的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分配;怎样解决建设效率与公众协商、民主监督之间的关系;政府权威如何转化为公众利益的保障基础.
  • 摘要:雄安三县"原住民",特别是100多万农民,面临着迅速"市民化"甚至"国际化"的重大生活和思想转变.如何避免其他地区在"城市村改造"或者"拆迁暴富"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在雄安新区建设中引导"原住民"顺利过渡、适应美好雄安新生活,是重大且易于被忽视的问题.通过分析三县居民现在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在建设新区中可能出现的思想问题,提出"树人"与建城并举.在拆迁、建设过程中,逐步提升"老"雄安人的国际视野、科学文化素养,在新雄安留得住、住得好.
  • 摘要:雄安新区的建立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实现农民市民化是建设雄安新区的必要任务.本文运用共生理论,构建雄安新区城乡对称性互惠共生系统,系统中城市和农村两个共生单元共同参与,通过思想、教育、产业、信息等要素集聚实现城乡资源流通、信息共享,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并制定相应政策推进系统建设,如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提高农民的融入度;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培育现代多元化农民;推进本地优势产业升级,积极培植都市农业;建设一系列特色小镇,发展生态旅游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惠及农民各方面;推广运用PPP融资模式,提高各界参与度;培育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引进高端优秀人才;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保障本地居民享受福利.
  • 摘要: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未来雄安新区吸引人才集聚的重要方式之一.文章基于对容城、雄县、安新三县公共文化服务的调研数据,从问题切入,指出雄安新区公共文化服务目前存在设施落后、参与度不高、满意度不高、发展模式单一等问题.同时,雄安新区公共文化参与呈现出参与数字化公共文化的诉求较为明显、公共文化参与与人口结构呈类型化区分等特征.基于存在的问题及呈现的特征,文章提出了构建雄安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八大路径建议:一是加强雄安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二是推进雄安新区与京津冀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三是重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四是以需求为导向,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五是供给高质量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六是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雄安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七是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路径;八是提前人才布局,保证多层次人才供给.
  • 摘要:在中国公共文化机构推进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背景下,以法定机构机制为视阈进行公共文化机构治理模式的探索,探寻解决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中缺乏法治保障症结的方法,从而实践"政府领导、多元参与建设、理事会管理、社会协同"的公共治理模式,能为中国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提供新的思路.公共文化法定机构在雄安试行,既能发挥雄安新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公共文化服务法治保障示范的历史责任,又能为弥补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法人治理机构改革的短板提供思路.
  • 摘要:雄安新区的设立,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继深圳经济特区与上海浦东新区之后的又一国家级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在其突出的政治与经济承载功能之外,雄安新区还有着悠久的、丰富的历史与文化资源,以国家级新区的优势地位,其承担着弘扬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雄安新区的建设要在延续历史文脉、传承文化的基础上,明确未来战略定位、探索城市发展模式.本文在分析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新内涵的基础上,探究了文化传承与创新对雄安新区发展的意义,结合雄安新区发展现状,对雄安新区规划的文化建设提出一些思考,并从明确文化定位、优化体制机制、合理利用资源、营造文化氛围四个方面论述了雄安新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途径.
  • 摘要:运用口述史调研和文献资料等方法,对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比较系统详尽地梳理,着眼于探究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以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主要观点:雄安新区共有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8项,市级项目27项,项目资源较为丰富,基本上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10个大类.雄安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渊源主要集中在辽、金、元、清时期,表明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流和碰撞,是长期的民族交融和商贸往来的集中体现.此外,雄安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独特的白洋淀水域和贸易文化特征,这对于推进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摘要: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需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在"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规划建设总体要求下,如何有效保护传承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在"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历史使命下,如何把雄安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有机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框架之中.这就要求立足雄安新区所肩负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使命,抢抓雄安新区独特的发展优势,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常规保护传承路径,而建设"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综合试验区"则可作为一个创新构想.与常规单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和模式相比,"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综合试验区"由功能、空间和产业三大要素构成,其特点体现在"综合"上,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的"综合",又是各类已有及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空间的"综合",更是所有相关产业的"综合",有利于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大概念、大空间、大产业.基于试验区这一构想,可以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研究、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IP、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等途径,对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和活化传承.
  • 摘要:新城新区建设在带来城市扩张更新和跃迁发展的同时,由于相对忽视原所在地的文化保育与文化接续等问题,往往造成城乡风貌与建筑格局、产业形态与生活方式、民俗文化与地方方言、乡村礼仪与非遗技艺等各种原有文化形态的崩解甚至消亡.雄安新区的建设可能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新区所在地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厚,出版业有责任及时采取行动,通过出版方志与村史、报告与著述、小说与诗文,以及通过数字出版和提供知识服务,系统盘存传统文化资源,动态记录文化变迁.同时依托前沿的数字信息技术,实现虚拟空间的文化复兴,通过跨界合作延伸产业链条,探索资源价值的创造性开发,进而为历史传统文化的保育与传承发挥应有的价值作用.
  • 摘要:雄安新区作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规划、开发、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的原则.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雄安新区涉及的三个县,拥有丰富的传统农耕文化资源,除一般北方旱作农业体系之外,依托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白洋淀,当地的渔业文化特色鲜明,水产种植、养殖历史悠久,这在中国北方弥足珍贵.雄安新区传统农耕文化资源的调查与保护,对于传承中华农耕文化历史文脉与文化基因、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激发传统农耕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推进农业现代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设立雄安新区,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决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本文从语言资源保护的角度,借鉴语言资源保护实践,尤其是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经验,谈在建设雄安新区的过程中,要树立语言是资源的理念,认识到语言资源保存已经刻不容缓,可以从保存的内容和保存手段两方面着手进行.此外,雄安新区语言资源的保护工作仍是大有可为的.做好雄安新区语言资源的保存、保护工作,不仅有利于当地和谐语言生活的构建以及社会文化建设,而且必将对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作产生积极影响.
  •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事业已取得诸多进展,又值中央提出设立雄安新区.借此时机,积极推进京津冀新闻宣传协同发展的意义重大.京津冀新闻宣传协同发展,对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有统一思想的重大作用,对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顺利展开有重要价值,对协调引导雄安新区或区域性突发事件、舆论热点有重大意义.目前,京津冀三地党委宣传部协同合作机制已经建立,已经多次组织京津冀三地联合报道活动并建立了宣传应急机制,京津冀主要新闻媒体之间也初步建立了协同合作机制,但是协同合作的程度与京津冀一体化的宏伟发展目标还有相当距离.因此,建议我省借势雄安新区建设的契机,大力推进京津冀新闻宣传协同发展.首先,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宣传格局;其次,构建京津冀新闻宣传的效果管控体系;最后,进一步完善京津冀新闻宣传协同合作机制.
  • 摘要:雄安新区是国家"千年大计",目标是建设一个功能融合的创新引领区和综合改革实验区,其历史意义高于深圳特区、浦东新区等其他经济特区,具有打造战略制高点、非首都功能疏散承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协同发展示范效应的作用.现代社会中文化几乎渗透在每个层面,因此在雄安新区的建设中,文化建设的地位不容忽视.本文拟从文化建设的五大功能、三大方向、"文化+"路径提出雄安新区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总结深圳、上海浦东、天津滨海、香港等国内城市,借鉴巴黎、纽约、东京、巴西利亚等国外城市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提出符合雄安新区特点的文化建设发展模式,即"一核双翼"和"五大措施":在文化融入城市、艺术融于生活的总目标下的高定位、新机制,服务生活首要理念、建立生态低碳绿色硬指标、科技创新支撑、文化遗产开发和文化精品、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并驾齐驱丰富城市内涵,提升文化品质,实现城市与人的融合成长.
  • 摘要:中国新城新区往往以产业、经济驱动为主流,城市文化及文态建设或处于自发、补课状态,或处于被动式散点保护状态.对新城新区城市文态的重视通过产城一体概念发展而来,并最终使新城新区城市文态成为独立研究对象(天府新区).其中的发展,既有国内内涵尚有争议的新文脉主义对城市历史、建筑的强调,也有新城市主义对社区营造和交往理性的认知.而芝加哥学派最新研究"场景理论"提出,应对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型,以场景对创意创新阶层吸引力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驱动力.这三大理论分别从宏观、微观和消费社会转型角度给出了城市文态建设的针对性建议,其共同脉络是基于不同层面的共同体认同及其运行机制对城市的影响.成都市天府新区城市文态规划实践作为国内首次新城新区文态规划实践,意义重大.在雄安新区城市规划、建设中,基于共同体认同的城市文态规划、建设、营造,将从构建人类、国家、民族、地区、社区共同体认同出发,研究雄安新区与国际、中国、中华民族、北京、雄安新区本土文化的关系,研究基于交往理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认同、基于千年战略的宏观认同、基于地域文化的本土认同、基于创新创意阶层的城市场景认同,构建创新创意驱动的雄安新区城市文态物质与非物质体系,宏观上强化具有国家和民族高度的千年战略,微观上以城市文化和场景营造获得城市可持续发展动力.
  • 摘要:2009年,墨尔本新城市形象系统的建立与发布,为澳大利亚这座第二大城市带来了蓬勃发展的朝气和活力,之后的《墨尔本规划》及各种城市发展举措,进一步拓展了墨尔本的城市品牌价值.短短几年,墨尔本已在全球有效地建立起这座国际公认的多元、创新、宜居和重视生态的城市的城市形象与发展理念. 雄安新区作为中央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战略化部署和选择,以建立新发展理念引领的现代新型城区为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与墨尔本的新城市品牌所承载的功能与价值具有极高的借鉴与类比研究意义. 本文拟采用类比研究的方法,重点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一、城市品牌建立的重要意义与价值;二、城市形象建立与城市品牌营销传播的系统化设计分析,以墨尔本为例,分析成功案例背后的模式化与科学化途径;三、针对雄安新区特点分析城市品牌与传播营销的方向与优势,包括对城市理念、地域文化特征、生物资源多样性等的多方面分析;四、雄安新区城市品牌传播的途径分析,包括城市视觉形象系统、听觉形象系统、地标性建筑、地域景观、城市大型活动、旅游开发、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城市文化子品牌的衍生与打造等展望.试图通过以上四部分的分析,结合墨尔本新城市品牌系统建立与传播若干年来的经验现状,探寻雄安新区城市品牌建构、营销、传播的新途径,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学理层面的研究新视角与更多可能性.
  • 摘要: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国家级新区——雄安新区.雄安新区的设立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等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此背景下,雄安新区的城市形象如同一张白纸,亟须进行描绘与创作,适时导入城市视觉识别系统理论,结合国家发展政策,针对城市规划和管理,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和城市特色,融入现代设计理论和观念,进行整体全面设计,这将对雄安新区城市形象知名度、城市个性化、城市软实力等综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从艺术设计角度分析雄安新区的城市形象建设、导入视觉识别系统等方面进行研究,借助企业视觉识别系统理论体系,通过对国内外成功案例和雄安新区现状进行分析,挖掘城市视觉符号并提出构建提议,以便更好地确立城市形象视觉识别系统及定位,促进雄安新区更好的建设与发展.
  • 摘要:在信息化和全球化背景下带来的城市快速扩张和现代化建设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失去其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为改变千城一面的困境与现状,在现代城市空间营建的过程中,智慧营城、生态营城以及文化营城的理念也开始进入大多数城市的规划和设计中.本文主要围绕文化营城的理念探讨如何将在地文化活化并合理融入城市规划设计中,尤其在新城新区建设开发的大步伐中如何将"文化"传承和演绎在城市的空间形态中,从而使城市的文脉在新城新区得以识别、创新、记忆和永续.本文以新区建设开发中的景观、建筑、道路和公共空间等城市构成要素为依托,探讨雄安新区在依托在地文化打造具有鲜明"雄安特色"的新区空间形态的对策,具体从物质空间形态和非物质空间形态两个方面探讨在地文化如何演绎特色新城空间形态,旨在为雄安新区的快速崛起、聚集人气和未来发展梳理有效路径和做出长远规划.
  • 摘要:文化不仅可以引领城市的价值体系,而且在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文化通过融会在城市产业、基础设施、阶层群体、生活传统、城市空间等方方面面,表现出显著的活力和广泛的影响作用.雄安新区建设不仅肩负着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使命,更是绿色生态宜居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的区域.新区文化建设,须对标和服务于未来发展目标,从促进产城融合、提升文化与城市经济社会的契合性的角度出发,加强文化建设规划.通过文化在价值引领、传承创新、打造品牌、服务产业、提质生活等各个方面做出示范,以文化服务于城市社会经济整体发展.
  • 摘要:雄安新区肩负着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的重任,而创新型人才是实现雄安新区自主创新的关键.本文阐述了创新人才定义,分析了创新人才集聚效应,梳理了影响创新人才集聚效应的因素.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雄安新区创新型人才集聚模式.研究认为雄安新区在不同发展阶段,应分别从政策指导、产业引导、市场主导三个方面集聚创新人才,释放创新创业活力,最终将雄安新区打造成人才创新发展高地.
  • 摘要:雄安新区建设的要义是改革创新,落实中央关于雄安新区建设决策部署的一个重要环节就在于广泛调动各领域各层次人才的积极性和激活他们的活力,尤其是其中的高层次人才,未来雄安新区的建设也亟须具有世界眼光、掌握国际标准、熟悉中国特色、把握高点定位、能够在各个领域起到带头作用的高端人才,而这些高端人才也是全国甚至是全世界争夺的关键人才.本文提出,顺应全球化、信息化、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及"互联网+"的时代潮流,针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和服务,非常有必要搭建人才公共服务云平台,以政府主导、国有控股、市场运作的方式建设"优点网(toprc.com)",既为他们提供高水平的公共人才服务,又能够为他们的个性化需求量身定制管家式服务,进而逐步拓展为雄安新区的O2O公共管理服务平台.本文力图将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建设人才引进政策云、跨界协作知识云、自我开发信息云、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雄安新区高端人才引进服务云平台,为高端人才提供全方位、全流程、一体化服务,憧憬描绘雄安新区人才工作未来图景.
  • 摘要:当前,正值数字技术迅速发展、数字媒介广泛覆盖的新媒体时代,雄安新区的设立,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数字素养成为创新型城市公民理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毫无疑问的是构建"互联网+"时代新型城市,对创意人才的需求是必选项,而人才是否具备扎实的、可迭代的数字素养,则成为其能否胜任创意工作的重要考量标准.本文笔者参鉴近年来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努力将自身打造为"设计之都"的城市发展理念,畅想未来的雄安新区可以在文化创意方面有所突破,辅衬作为"设计之都"的首都.因此,雄安新区若能定位为"文化创意之都",并广泛吸收相关资源、吸引各界人才,必能实现整体软实力的高效提升.故而,本文选取了提升人才数字素养作为主要研究内容,而这一核心能力的养成与提升已经成为城市创建与发展的重要关注点,也是创新城市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新延伸.据此,本文将首先梳理创新型城市人才数字素养的发展现状,厘清其发展脉络;通过对比国内外创新型城市、新区的人才数字素养提升之成功案例,探索雄安新区人才数字素养提升的具体策略,为其进一步打造"文化创意之都"实现快速升级与创新发展提供具有一定价值的理论依据.
  • 摘要:人才资源是创新的核心要素,人才建设与发展是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命题.本文结合新区人才发展的现状和遇到的问题,着眼于体制机制和地方品质建设,从人才培养机制、人才流动机制、人才管理机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文化氛围以及文化生活和休闲娱乐方式等角度对人才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建议.
  • 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智慧城市成为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一种重要选择.智慧城市的发展也能更好地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进而丰富和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当前,推进雄安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不仅可以提高雄安新区城市治理水平,化解许多城市已出现的"城市病"问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促进雄安新区的建设和发展.智慧城市涉及城市的基础设施、政务、民生、环境保护、城市服务、教育、医疗等诸多方面,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城市"大数据"与"互联网技术"的有机结合,而"大数据"与"互联网技术"正是雄安新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基本要素.在推进雄安新区智慧城市建设方面需满足整体观、指标明确化、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等方面的要求.同时,也要以民众普遍需求为标准,把雄安新区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城市居民需求方面,并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参与,挖掘城市公共资源,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把雄安新区打造成一个宜居、绿色、和谐、幸福的新城区、引领区、示范区、先行区.
  • 摘要: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型城镇化和新型信息化同时展开,城市也由"传统城市"发展为"数字城市",再发展为"信息城市",进而发展为"智慧城市",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也需要构建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智慧城市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协同化的基本特征要求其评价指标的构建必须体现"生活更加便捷、环境更加友好、资源更加节约"等基本价值目标.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不仅要遵循指标体系设计的一般原则,还要遵循一定的特殊原则.这些特殊原则主要包括指标具有科学性、综合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导向性、动态性、简洁性.在技术路线方面,运用关键绩效指标法来设计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运用频度分析法、理论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等,进行评价指标的理论遴选,在此基础上,运用专家咨询法、隶属度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进行实证筛选与检测,以确定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指标.
  • 摘要:雄安新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智慧化布局显得尤为重要: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科学高效地选址规划决策,伴随高新科技和服务理念所提供的智慧化服务应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更好地满足居民实际需求、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便捷化程度,更科学得彰显千年大计的伟大蓝图.本文具体介绍如何将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决策中,通过数据挖掘、数据分析两个角度,实现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智慧化决策.
  • 摘要:设立雄安新区,历史意义重大,每一个建设项目都应该做好充分的研究.在诸多环节中,媒体产业布局是雄安新区建设中不容忽视的一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媒体时代已经来临,雄安新区媒体产业布局应该遵循智能媒体时代的产业规律."户外智媒"平台既是智慧城市的组成部分,也是智能媒体产业的构成要素,雄安新区具备构建"户外智媒"平台的现实条件.以智能终端、交互管理系统、数据存储处理系统、可视化管理系统和拓展接口系统为框架搭建"户外智媒"平台,将平台管理纳入媒体宣传管理系列,将对雄安新区城市建设和城市精神塑造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