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7年中国空间经济学年会
2017年中国空间经济学年会

2017年中国空间经济学年会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江苏盐城
  • 出版时间: 2017-10-20

主办单位:;中国空间科学学会;;

会议文集:2017年中国空间经济学年会 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对长三角25个地级市2007~2015年的金融产业空间集聚状况展开了分析.通过计算Moran'I指数,并绘制金融集聚的Moran'I散点图,对全局和局部空间相关性进行检验,研究发现,长三角各地级市金融业的发展具有空间正相关性,且金融集聚程度在不断提高后趋向于均衡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SLM、SEM、SDM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金融业的集聚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金融业集聚不仅显著地促进了本地的经济增长,对邻近地区的经济也产生了正向的溢出效应.最后,本文简要探讨了主要研究结论及启示.
  • 摘要:采用熵权-TOPSIS法评估2011~2015年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并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全局SBM模型测度2011~2015年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二者的协同效应.结果发现: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呈上升态势,整体处于全国中等靠后水平,地区差异显著,下游、中游、上游地区呈严格梯度递减格局;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增长偏缓,处于全国中等偏后水平,地区差异明显,中游、下游、上游地区呈递减"凸型"分布格局;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绩效协同效应较好,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和发展效率的协调度处于中高级协调阶段.进一步提升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绩效,必须加大工业技术投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立绿色制造体系,推动能源结构低碳化,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
  • 摘要:城市群是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空间主体形态,其创新能力提升是有效融合创新战略与空间战略的重要途径.本文选取长三角城市群2005~2015年面板数据,分析集聚经济与创新外部性等因素对城市群创新能力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人口集聚、国内外资本集聚程度对城市群创新能力存在显著性不同的负向影响,市场集聚水平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创新过程中组织间、空间维度的外部性发挥差异化影响,产学研的溢出作用不明显,而外资进入产生的国际溢出、空间溢出影响显著.因此,应从创新生态环境、强化集聚、缩短城市间时空距离、完善创新收益共享机制等方面提出城市群协调发展建议.
  • 摘要:京津冀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京津冀地区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和中坚力量.本文从地位作用和发展水平两个维度构建了京津冀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定性、定量和空间分析方法,对三地13个国家级经开区的地位作用和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得出从总体上看,13个经开区在科技引领、产业支撑和经济带动三个方面对区域发展中起到促进作用;从内部结构看,京津石国家级经开区发展水平最高,其中天津经开区园区实力最强,北京经开区企业创新活力最优;从空间格局来看,三地产业呈现"一轴、一带、多点"的空间分布特征.京津冀国家级开发区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发展差距悬殊、产业集聚度与对接能力不足、资源整合和要素共享机制欠缺等.本文从构建创新体系、促进产业集聚和完善综合环境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发挥京津冀13个国家级开发区对区域经济的科技引领、产业支撑、经济带动等作用的有效路径.
  •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产业已逐渐成长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逐步构建起纵横交织的产业价值网络.本文首先分析文化产业价值网络构建的特点和规律,指出特定品牌的文化产品价值链呈螺旋上升态势;文化产业总体价值网络具有知识溢出效应和知识创新效应,是一个开放的生态价值系统.然后,本文提出我国文化产业价值网络构建的五种模式,再以中国南京科举博物馆价值网络的构建与延伸为例,展示我国文化产业价值网络的具体构建模式,最后提出优化我国文化产业价值网络的现实路径.
  • 摘要:本文将区际基础设施与城市基础设施同时纳入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中,分析两类基础设施对城市协调发展的异质性作用机制及两者的交互影响.研究揭示了为何在"一亩三分地"的旧思维下,局限于本地的城市基础设施投入未能有效解决中心城市的拥堵和高房价等城市病问题,也不一定能帮助中小城市有效吸引产业和人口.基于数值模拟发现,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的政策效果是非线性的.在区际基础设施水平较高时,各城市加大内部基础设施的政策效应更显著;而在区际基础设施处于中低水平时,加大内部基础设施的政策可能无效,甚至导致适得其反的政策效果.此外,当超过某一临界点时,区际基础设施改善也会推动产业由中心城市向外围城市转移.上述结论表明,即使为了解决本城市的内部发展问题,仍然需要城市政府具备开放思维,在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协调中实现自身发展.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 摘要:随着"疏散化"趋势的到来,我国大都市地区所呈现的集聚与扩散趋势逐渐明显.文章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了2000~2015年我国128个大都市区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集聚和扩散特征.其全局莫兰指数表明,2000~2015年我国大都市区间经济联系越来越强.从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角度看,东西部地区大都市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呈现递增趋势,但是其集聚方式不同;中部地区大都市区之间的集聚趋势向高值与低值的集聚方式转变;而东北地区的大都市区间经济联系越来越弱.空间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化率、人口规模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均对大都市区的经济增长率具有显著的空间正向关系,且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对城市经济增长率的影响程度最大,此外大都市区之间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较为显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大都市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强.
  • 摘要:文章通过构建经济结构失衡测度指标体系,对2003~2015年东北地区经济结构失衡水平进行评价,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经济结构整体失衡水平呈下降趋势,由中度失衡转向重度失衡;除投资消费结构失衡水平居高不下,其他结构要素失衡水平也不断降低.东北地区结构整体失衡指数变动趋势与经济增长变化轨迹基本一致,表现出"失衡并增长"的态势.产业结构、省内经济结构和国际收支结构对经济增长产生正效应,投资消费结构和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产生负效应.因此,在未来经济结构调整中,应该继续优化产业结构、省内经济结构和国际收支结构,优化协调投资消费结构,大力发展金融产业,同时注重各结构要素相互协调、有序发展,以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稳步回升.
  • 摘要:武汉城市群位于中西部的接合部、长江流域的中游、中部五省的居中位置,具有"中部之中"的区位优势.武汉城市群是中国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交通发达、产业基础较好、科教资源丰富的城市群之一,在中国空间开发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和意义.文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从城市群地域构成和城市群空间层级的角度分析武汉城市群空间层级结构;从城市集群经济联系强度和城市群空间分形角度分析城市群空间性状.
  • 摘要:区域异质性是政府研发资助能否产生激励效应以及产生多大激励效应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运用geoda软件可视化功能评价中国各省区环境异质性的基础上,采用门槛回归模型实证考察政府研发资助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激励效应,结果表明政府研发资助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具有较强的激励效应,且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以门槛回归的门槛值为标准,对各省区的创新环境进行划分和评价,并从区域异质性角度针对政府研发资助政策制定提出若干建议.
  • 摘要:绿色创新是维持生态平衡、发挥资源优势、保证增长速度的有效途径,其溢出效应及时空演变特征与区域绿色经济的均衡发展直接相关.本文以省际绿色创新效率为切入点,在推理其空间溢出机制的基础上,用随机前沿与动态空间杜宾模型系统考察了其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中国省际绿色创新水平整体不高却在逐年提高,在时间上表现出收敛趋势,而以效率均值为标准的三个梯度间的差距较为显著,并未表现出收敛特征;(2)中国省际绿色创新效率具有空间集聚特征,低-低型(L-L)集聚省份多于高-高型(H-H),资源浪费和生态失衡现象比较严重;(3)成熟的当地技术市场与金融发展水平有利于绿色创新效率的提升,前者的正向间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后者则相反;开放程度对绿色创新的作用需要相应的环境规制来配合;环境规制对绿色创新效率所表现出的倒"N"型作用是政府与市场动态博弈的结果,即随着政策约束增强,表现出"抑制-促进-抑制"特征;政府支持在时空演变中表现出"促进-抑制"的倒"U"型特征,其间接效应具有不确定性.
  • 摘要:本文使用四个不平等衡量指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地区不平等程度进行了测量,发现各个指标都显示我国地区不平等程度整体呈现出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进一步,本文基于1978~2015年我国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半参数回归方法经过检验发现:我国地区不平等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变动轨迹在改革开放之初呈现短暂的向下滑动之后,便呈现出明显的倒U关系,这与库兹涅茨曲线相吻合.同时,检验结果也表明,近年来,我国地区不平等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变动轨迹有着非常明显的下降趋势,这既验证了已有政策的效果,也为进一步深化经济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据.
  • 摘要:本文考虑居民对环境的偏好,以奥塔维亚诺(Ottaviano,2001)的FE模型为基础,构建包含企业排污及居民对于环境质量偏好存在异质性的一般均衡模型.研究认为,居民对于环境质量的偏好作为产业聚集的一种发散力.随着贸易开放度的逐渐提高,资本和工业部门的布局先后呈现对称结构、CP结构和分段均衡结构.在分段均衡结构下,对于环境偏好程度高的少部分企业家和人力资本集中在一个环境质量较好的区域,而对于环境偏好程度低的另一部分相对较多的企业家和人力资本集中在一个环境质量较差的区域.当贸易开放度较高时,分段均衡是唯一稳定的产业布局.
  • 摘要:在我国零售业向现代化、国际化快速发展转变的进程中,日本零售商作为最早进入我国市场的外资企业之一,发挥了极大的"导师"作用.日本零售寡头——永旺集团,以极大竞争优势的标准化经营方式进入我国市场后,以多店铺、多业态等形式展开扩张经营,但其过程中也出现了部分店铺关闭的现象.这迫使企业将标准化经营模式向适应本土市场特征的方向调整.本文利用"标准化一本土化"的分析方法,以永旺集团为实证研究对象,来考察它在我国市场上的经营战略.研究发现零售企业在向海外扩张过程中,随着东道国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并优化经营策略,进而形成本土特色的"再标准化"经营模式,以连锁方式规模扩张,是发挥并构建零售企业经营优势的共通路径.这不仅能对中外资零售企业制定及调整在华经营战略时提供参考,而且对我国零售企业随"一带一路"国家倡议"走出去",去海外扩张发展也能提供极大的借鉴和启示.
  • 摘要:本文利用江苏省52个县级行政单位2001~2015年的交通基础设施及代表性商品数据,先通过价格法测定各市的市场分割情况,发现15年来各地市的市场分割情况在逐步弱化,随后利用面板数据模型测量交通基础设施对市场分割的弱化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高等级公路、普通公路以及市场分割的前期均对市场分割有显著影响;内河航道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弱化市场分割并无显著影响;高等级公路、普通公路与市场分割之间呈现出负相关效应;地方政策,本地房租,地区间的贸易壁垒等对商品的市场分割具有正向作用;而采取一体化战略城市群内部交通基础设施对市场分割的影响更显著,但各城市群内部不同类型的交通基础设施对于弱化市场分割效应不尽相同.
  • 摘要: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日益由单极驱动转向多极增长,近些年国家相继批复了多个国家级新区,新区的区域布局、批复目的以及批复逻辑也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目前国家级新区发展普遍面临着无顶层设计协同的基层先行先试创新的发展思路难以持续、地方政府主导土地运营为主的投资拉动的发展模式难以持续、未能有效协同内部利益的发展体制保障难以持续三大发展困境.在促进国家级新区发展对策上,应强化中央政府对国家级新区统筹的顶层设计、积极探索区域开发和治理新模式、地方政府应创新利用好先行先试、构建适合自身的管理体制.
  • 摘要:"新战略性区域"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将中国新战略性区域置于全球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的背景中加以考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中国新战略区域进行概念界定,提出新时代中国新战略区域的划分方法,并以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对中国新战略区域进行类型划分,对中国新战略区域发展特征进行总结,最后提出促进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