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四届北京教育论坛
第四届北京教育论坛

第四届北京教育论坛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7-11

主办单位:;北京教育科学院;;

会议文集:第四届北京教育论坛 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2017年,浙江省作为高考改革的试点省,与上海市一起推进高考改革进入了第三年,完成了第一轮的试点.这三年里,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学生的努力下,克服改革中意想不到的种种困难,顺利完成了改革任务,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回顾这三年的改革,其变化最大的是高考改革新政倒逼学生学习方式改进,同时也引发了学校适应学习变革的管理创新.
  • 摘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个系统工程.育人模式改革,学校不仅要在"学什么"上做文章,还要在"怎么学"上下功夫.北京中学自2013年9月成立以来,积极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 摘要:现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思想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半个世纪以来,三者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自然交织,协同推进,成为席卷全球、影响深远的现代国际教育思潮.获得终身教育机会、实现终身持续学习,是终身教育思想的核心。实现这一美好预期,需要政府和研究机构对教育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更加深人的实证研究,教育要促进每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社会其他系统的合力支持和协调。在全球经济竞争和国内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背景下,积蓄资源和力量,提升和保障教育质量是实现个体和社会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没有人的各方面素质的提升,我们将不会有更活跃的思想、更本真的情怀、更丰富的文化,附加值更高的各类产品的创造与产生,以及会对人之本身和社会发展进行更加全面、科学和理性的反思与行动。
  • 摘要:党的十九大对教育的部署,体现了系统性、全局性的特点,既有顶层设计,也有具体安排;既有集中部署,也有贯穿通篇的基本要求.其中,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总战略;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是总定位;加快建设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总要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总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发展的战略方向,继续教育战线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终身教育理念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 摘要:在推动终身教育的政策层面上,台湾主要是一些文件的颁布或者是计划的拟定.1992年,台湾研究制订了《成人教育发展五年计划》,鼓励台湾的大学院校设置成人继续教育相关系所.1998年,台湾把这一年定为终身学习年,开启台湾积极推展终身学习的时代,通过"迈向学习社会白皮书"提出了具体途径和行动方案.2002年,台湾发布"终身学习法"的规定,规范各级政府在推展终身学习上的职责与任务、组织架构、推展终身学习的重要策略等.
  • 摘要:本文提出北京学习型建设的五结合模式,这个五结合模式就是学习型城市建设与从教育综合改革、经济提升产业转型、文化建设、社会治理、生态文明的结合与互动。它们跟学习型城市建设也是一个互动的关系,比如说教育的发展水平、经济的发展水平,实际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学习型城市的一个基础,我们知道北京、上海、广州、杭州这些城市在学习型建设方面是走在前面的,这跟它们的社会经济的整体水平分不开。另外,学习型城市建设反过来也促进了其他方面,所以它们之间是一种互助关系。
  • 摘要:石景山社区学院成立于2000年,主要承担着石景山区业余大学、北京开放大学石景山分校、石景山老年大学以及石景山区市民学校总校等办学功能.2016年,学院学历教育实现稳定发展,全年招收新生1127人,开设有本专科专业42个,在校学历大专、本科学生4200余人;非学历继续教育提质增效,全年累计开设项目266个,培训学员23000人次;社区教育全面发挥"五个中心"功能,直接或指导全区市民学校开展教育活动33100余次,培训人数147万人次.学院坚持立足区域、服务百姓的宗旨,践行"责任、温暖、光华"的价值观,致力于办好百姓身边的社区大学,有效满足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需求和社会成员终身学习愿望.
  • 摘要:本届论坛的召开正逢举国上下不断掀起学习十九大精神热潮之际,以“学习方式的变革”作为总论坛的主题,研究和探索通过学习方式变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要优先发展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事业,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也强调要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手段,改革学生评价方式。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论坛主题与教育改革的时代使命完全吻合。
  • 摘要:正处在一个加速变化的时代.几年前社会还在讨论信息时代对人类的冲击,转眼间人工智能时代已经翩然而至.在人工智能时代,通过对大脑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非常震惊和眼花缭乱的成果.可以读取和解码大脑的信号,实现脑机交互,让瘫痪的人重新站起来,也通过控制机械手臂实现了喝水等功能,还能通过舌头让盲人恢复视觉.还可以揭示并模拟大脑的工作方式,让机器和算法拥有智能,如现在流行的深度学习算法所实现的AlphaGo Zero这样的人工智能,解决复杂的智力问题.不难想象,通过更深层次揭示大脑工作原理并解密大脑信息,人们还会创造更多脑机交互的手段,并发展通用的人工智能.
  • 摘要:中小学教育实践中的学习方式变革形式日益丰富,综合性学习、项目式学习、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学习、融通式学习和问题引领式学习等方式是学习变革中具有概括性、代表性和发展性的主要方式,是对传统中小学教育方式的全面突破.影响学习方式的因素是多样复杂的,教育需求的变化、教育理论的进步、学习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革命直接影响到学习方式的变革方向.总结变革的经验,顺应时代的要求,学习方式变革要坚持从"人"出发、以"学"为支点,关注设计的整体性、模式的融通性、实施的个性化.
  • 摘要:不少人将课程建设简单理解为校本课程的形成,甚至校本教材的编写,而将备课视作教学活动。但在中小学中,备课其实是最常见、最重要、最基础的课程建设。它是教师基于课程标准、基于学情,对学习内容进行“学习化的加工过程”,也就是课程的二次开发。它主要适用于国家课程的落实,使“设计的课程”转化为“实施的课程”。不过,在综合实践活动尚难常态化坚持时,可以加强基于学科的综合学习和实践学习,拓宽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间的“中间地带”。“全科阅读”与“模拟联合国活动”等就是一些典型案例。这种依托学科,走出课堂的常态化的课外学习值得肯定与推广,有的还与作业改革相结合。
  • 摘要:笔者在北京师范大学时多年从事基础教育研究,到清华大学以后,比较集中地做高等教育研究.多年研究经历使我越来越深地感受到:其实教育者(包括研究者)是为了工作的方便,把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人为地切割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再进一步切换成课堂学习、课外学习,物理、数学、英语等.但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整体的,自身成长过程也是完整的.今天讨论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问题,必须改变传统的"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式思维,意识到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的成长与发展,是贯穿于人的一生、联结全球的活动.
  •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令世人瞩目.2016年,各级各类学校51.2万所,学历教育在校生2.65亿,专任教师1579万.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巩固率93.4%;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学率77.4%,正在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7.5%,基本实现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2.7%,快速迈向普及化阶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教育发展水平已跨入世界中上行列.同时,上好学校难,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短缺的矛盾日益凸显.中国教育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优化结构为特征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教育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
  • 摘要:以支持学生自身能动活动、促进个体素养形成来奠基当今的教学研究基本规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进一步从学习结果的角度明确了未来社会所需要人才的规格和人的发展样态,核心素养带来的是系统的思考,从学习结果来明确人才规格,从人才规格来确定学生形象,以学生形象规定学习发展机制,以发展机制来明确教学新格局,以教学格局来引领教与学的变革。
  • 摘要:“数字科学家”课程提供了一种几乎零起点的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培训途径。现代信息技术发展非常快,人们对此大有应接不暇之感。由于“数字科学家”课程倡导利用当代的“瓶瓶罐罐”探究科学,因此这种课程能够树立教师运用身边常见的信息技术解决科学问题的意识。教师有了这种意识,就能够不断地接触各种现代信息技术,从而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 摘要: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清华附小")随着历史的传承不断地发生着转变,从最初的城市学校走向今天的城市教育.到如今,清华附小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指导发展中不断地在努力,努力尝试从改造学科到优化课堂,再形成理论总章.学校近几年一直在不断努力尝试改造学科从内容到方式、机制、体系去实现这样的一个探索.人无志则不立,百年立人,"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校训"立人为本,成志于学",实现了清华附小"从成志学校走向成志教育"的超越.因此,百年华诞之际,清华附小郑重提出了"成志教育,照耀一生",从理论、实践两个方面来解答立德树人这一难题,并在实践与理论的互动中,生成并确立了"成志教育".
  • 摘要:教育大数据视角下的教与学方式改进研究,这个主题目前来讲比较热,还处于一个学术研究的阶段.本文试图提供一些新的视角,用一个基本的理解问题的方式,研修三个哲学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是谁,第二个问题是我从哪里来,第三个问题是我到哪里去,通过这个视角来认识教育大数据,尤其是在课堂上它真正的定位.
  • 摘要: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来看,"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2012年3月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了2020年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框架: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基本配置与应用水平,学校教育教学方式变革取得突破,信息化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升.从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背景来看,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教育教学主阵地是当下切实的诉求.
  • 摘要:教研员对课堂教学实施过程当中的观察与思考,用专业去改变教学、改进教学,通过教研方式转变来带动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教研来讲,更加注重实际层面的具体工作,围绕学习方式的变革,更加注重实践层面的落实,通过实践性研究,使核心素养这样的理念落地,对每一步教学流程的改进,以及所学习内容的丰富,从而具体地使学习方式改进能够落实在课堂层面,让学生在实际获得当中能够成长和发展.结合这样的认识以及小学学段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研究的一些做法、思考与大家分享.
  • 摘要:人民日报2017年9月8日07版刊登了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的一篇文章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文章提到一句话: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句话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指的是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深度地改革;第二部分是到底应该如何改革,教育工作中如何更好地聚焦课堂,掀起课堂革命;第三部分即这样改革背后所达到的效果和目的是什么,其实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摘要:学习科学自诞生以来,发展非常迅速.1991年第一届国际学习科学会议在美国召开,1999年出版了《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进入21世纪,学习科学方兴未艾,基于学习和生物等生理认识不断深入,学习者地位不断提升,学习科学涉及认知科学、教育心理、计算机科学、人类学、社会学、信息科学、神经科学等领域,今天的报告,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讲述.
  • 摘要:面对变动不居、知识爆炸、人工智能的未来社会,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势必会引向不同的教育改革路径,呈现不同的教育图景,对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影响,在此"多岔路口"必须慎重抉择.几年来,课题组依托“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游戏化学习”“项目化学习”三个教学实验室和18所项目学校,以探索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的实践路径和促进培育学习基础素养的课堂变革为重点,先后研制了《融入学习基础素养的课堂指南》《学习基础素养研究区县指定项目第一轮视频数据采集观察员教师操作指南》《学习基础素养研究项目推进指南》,搜集了融入学习基础素养培育的课堂案例,召开了多次项目区和项目学校的成果交流与展示活动,形成了一批样例,总结了一些经验,增强了研究共识。
  • 摘要: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变革,而多元的学习方式是否能促进学校内部公平是研究者关注的问题.本文认为校内公平具有历史性和综合性,当前突出表现为从分数到素养、从要求到支持、从标准到境界三个维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多元格局下的学校形态、学校优势和以科学工具精准促进发展的问题.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