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6年四川省针灸学会学术年会
2016年四川省针灸学会学术年会

2016年四川省针灸学会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四川泸州
  • 出版时间: 2016-12

主办单位:;四川省针灸学会;;

会议文集:2016年四川省针灸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传统经络理论中有关十二经脉循行分布规律最早见于《灵枢·经脉第十》.历代医家对"多气多血"的足阳经——足阳明胃经在躯干部为何循行于"背为阳,腹为阴"的"阴"——胸腹部却语焉不详,少有论述,对足阳明胃经循行于腹部的特殊现象,本文从《灵枢》经文,阴阳的相对性及其互根互用理论,并结合伤寒六经辩证体系中疾病传变这几个角度探讨其循行在腹部的意义,旨在进一步剖析足阳明胃经循行的特殊机制,丰富拓展中医视角,促进针灸学与《伤寒杂病论》六经等中医思维交错融汇,使理论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 摘要: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综合探究,可以理解到古人对中风有"入中"、"卒中"、"偏枯"、"半身不遂"、"风痱"等名称,但传统医学中并没有"肩手综合征"的病名.因此,本文根据有关文献记载予以整理探究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中医病机的理论基础.浅述临床运用,以期促进针刺疗法对肩手综合征选穴理论的发展与运用.
  • 摘要:本文介绍了移精变气理论的来源及内涵,将移精变气注重神的理念贯穿到推拿治疗疾病过程中询问病史、解答疑惑、医患协同治疗、病后调养四个方面,指导推拿实践,以期取得更好的疗效.
  • 摘要:脾之大络,名曰大包.从大包穴分出,浅出于渊腋穴下三寸处,散布于胸胁部.它的病变,实证为全身皆痛,虚证为周身骨节都松弛无力.足太阴脾之络,名曰公孙,即从公孙穴处,由足太阴经脉分出.在第一跖趾关节,后一寸(公孙)处分出后,走向足阳明经脉;另一支则沿同名经脉浅层上行直络于肠胃.十五络脉既有脾之大络,又有足太阴脾之络,通过分析脾之大络与脾之络的关系,分析其临床运用,为临床诊断治疗脾胃疾病及全身痛症提供思路.
  • 摘要:四关穴是针灸临床要穴,为历代针灸医家所推崇.四关穴之所以临床疗效满意,乃是因为其配伍具有开通之意.正如《针灸穴名解》所谓:"合谷、太冲各二穴,名为四关,以其能大开通也."本文从文献渊源、理论依据和临床实践三方面入手,回答四关穴为何"能大开通"这一问题,合谷、太冲相配一阴一阳,一气一血,一脏一腑,一升一降,是一组具有阴阳经相配,上下配穴的针灸处方。两穴合用,共奏调理脏腑、平衡阴阳、通达气血、平肝熄风、祛风止痛之功,所谓“能大开通”也。
  • 摘要:在《内经》中,络病指导下的缪刺在临床之中应用十分广泛,然年代久远,后世医生的应用甚少,络病和缪刺逐渐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然其理缪刺和络脉之理,多为精华,当细细察之.临床之中,病入络脉,多有疑难杂症,缪刺尚有用武之地,因此掌握络脉和缪刺的特点和关系对临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摘要:皮络理论作为传统中医的特色理论,对于指导临床发挥着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近年来对皮络理论的深入研究,以及现代免疫学的发展,发现皮络理论与皮肤免疫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本文基于对皮络理论的认识,浅析皮络理论与皮肤免疫的相关性,然而现代医学对皮部的机理研究大部分停留在皮肤的免疫功能上,尚未有明确的针灸对皮肤免疫细胞的的现代医学研究,且临床应用皮络理论治疗疾病仍较少,暂未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同时需要加强针灸对于皮肤免疫细胞的科学实验研究。
  • 摘要:巨刺是首载于《内经》"九刺"法中的一种针灸治疗方法,在临床疾病的治疗中起到了独到的疗效.但从古至今,各医家对"巨刺"的应用依据和操作手法持不同观点,"巨刺"理论的研究尚不够完备.现就对《内经》中巨刺原文的理解,提出"巨刺"的两种应用依据和相应的操作手法.并认为巨刺作为一种针刺大法,应当在临床多种疾病中受到重视,且可不拘泥于针刺一种方法.“巨刺”法的原理是在中医整体辨证观的认识下总结得出的。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相互联络,生理上相互参灌,病理上相互影响。当病变侧的经络气血阻滞不通,经气循还灌注不足,针刺患侧难以激发经气,达不到相应疗效。而通过针刺健侧,疏通健侧的经络,促进气血运行,使健侧的气血循还增加,通过疏通经脉之气,调整脏腑经脉气血的盛衰,使机体恢复平衡而起作用。因此在多数慢性疾病及程度较严重的疾病中,邪气在经者或已人脏腑,巨刺手法或将能达到更理想的效果。而非如目前主要将巨刺法运用于痛痹症和偏瘫的临床现象。并且,“巨刺”法作为《内经》中提出的一类有代表性的方法,给后世更多的启迪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理论的指导,并非单纯的左病刺右,右病刺左。其精髓在于治则的确立,可不必拘泥于方法的选择。
  • 摘要: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而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基本精神就是辨证论治,国医大师郭子光教授及其团队精研《伤寒杂病论》,提出"人-症-病-证"完整辨治体系,该体系作为中医药治病的指导原则,大大提高了治病疗效及治病效率,本文通过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为例,国医大师郭子光教授及其团队在张仲景学术思想中提炼总结出的“人-症-病-证”体系,完美而精辟概括了中医临床治病的完整思路,其在中医药治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针灸临床治病,同样起到了指导作用,是针灸治病疗效的保证,是针灸医师必须要掌握的治疗思路。
  • 摘要:介绍应用头八卦针法辨治突发性耳聋的理论要点及病案分析.应用头八卦针法,定位取穴准确、掌握理论核心、精晓八卦卦性是重要前提,再结合五行、五脏子母补泻等学说,将其综合运用是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理论基础.并对用此理论治疗突发性耳聋进行了临床实例分析.
  • 摘要:目的:探讨《内经》中浅刺针法并引出对于得气的思考.方法:从理论、针具、刺法、运用原则分析《内经》中有关浅刺针法的论述.结果:浅刺法针刺浅,很少产生酸麻胀等针感,但依然有很好疗效.结论:浅刺法可行,得气不必一味追求针感.
  • 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LDP),指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后失去稳定,在外力作用或长久不良姿式下,使腰椎间盘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向外突出.压迫神经根、血管或脊髓等组织所引起腰痛,并且伴有坐骨神经向下肢放射性疼痛等症状为特征的一种证候.为临床常见病、为多发病,一般好发部位为腰4-5、腰5-骶1,约占95%.此部位承受压力大,其损伤机会也就比较高,所以此处的病变较多.近年来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并且发病人群的年龄亦有年轻化的趋势,基于这种情况该病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对于该病的病因、病机研究显得十分重要,本文把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古代文献及现代理论研究作一综述,从中医基本理论来讲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病因是肝肾亏虚、骨骼筋脉失养、闪挫导致气瘀血滞或寒湿、湿热之邪外侵为主要之病因,筋经脉络不通、气血不畅是该病的病机。结合现代解剖学理论知道督脉气血瘀滞,经络不畅也是该病的病机。该病病机复杂,不可知执着于外在的表现,只顾局部表现而忽略了整体辩证。
  • 摘要:"飞腾八法"乃是中国传统子午流注针法的瑰宝.本文将简要分析"飞腾八法"的历史、理论及推演方法三个方面,目的在于突出"飞腾八法"的临床运用价值,“徐氏飞腾八法”相较于“灵龟八法”和“王氏飞腾八法”的推演方法来说,易于临床掌握与操作。临床上,常有医者以“本经有病本经求”为处方配穴原则,但本经穴位不论其功效,一并用之,使患者不耐针刺之痛。明·李梃所著《医学入门》提到针灸处方还应遵从“少而精”的原则——“百病一针为率,多则四针,满身针者可恶”。故此,“飞腾八法”可提供新的取穴思路,在辨证论治基础上,以十二时辰所属干支为选穴方向,取应时所开流注八穴,可“因时”指导配穴,又精简处方。“飞腾八法”、“灵龟八法”等子午流注针法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医整体观。古代医家发现自然界月亮有圆缺周期之分,而人体气血随昼夜节律改变,在经脉中循环往复,也有盛衰周期之分。故此类以八脉交会穴为基础,与八卦、天干、地支相合,形成逐时选穴的针灸治疗手法,值得潜心钻研,结合实际,指导临床。
  • 摘要:膝骨关节炎(KOA),多见于中老年人,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发展的膝关节肿胀、疼痛、僵硬和关节功能障碍,最后可导致关节畸形,甚则丧失关节功能,从而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其致病因素暂无定论,可能与年龄、性别、职业、肥胖、激素水平、遗传、过度使用等危险因素有关,但明确的病因病机仍然需要进一步探讨.KOA已成为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关节疾病之一,笔者治疗膝骨关节炎常选用低频、疏密波电针。电针是结合了临床针刺和电刺激双重作用的疗法,它加强了调节气血,疏通经络,缓解疼痛和改善功能的作用。在波形选择方面则选用疏密波,因为疏密波由疏波、密波交替出现,能克服单一波形易产生适应的缺点,促进代谢和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并消除水肿,镇痛效果好,适用于骨关节炎。关于频率,屈晓光通过研究发现,低频电针刺激对镇痛的效果比高频电针更为显著。电针通过低频率脉冲电流刺激穴位,穴周的肌肉在电刺激的作用下一收一舒而起到泵的作用,因此能改善穴周局部血液的循环,加速吸收渗出液,而有利于关节面软骨的修复,增强疗效。
  • 摘要:通过查阅资料,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对四花穴在定位以及临床应用方面的古今不同之处进行分析和探讨,以便推广今后四花穴在临床上的研究及应用.四花穴是胆俞与膈俞的合称,两者同属足太阳膀胱经,均位于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同属于背俞穴,共有四个穴位。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止于足小趾,循行路线从头至足,是人体重要的一条经络,其中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和汇聚的部位,在分布上大体与对应的脏腑所在部位的上下排列相接近,因此具有调整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难经》曰:“血会膈俞。疏曰:血病治此,盖骨蒸劳热,血虚火旺,故以补鉴于四花穴具有调和脾胃、疏肝利胆、调气活血等作用,笔者进一步思考,认为四花穴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应该会取得良好的疗效。此外,四花穴亦可调节气机、行气解郁、活血养血,因此在治疗妇科杂症以及一些情志方面的疾病具有巨大的可行性。其发病机理主要在于正气不足,故而四花穴可以作为补虚扶正、强身健体的常用穴。当然,以上所述有待于更加深入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纵观前景,四花穴的应用值得临床推广和发展。
  • 摘要:消渴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等导致机体阴虚内热,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等主要症状的病症,西医学多属糖尿病,西药以控制血糖为主,以医学营养治疗、运动治疗、健康教育为辅,最新研究指南指出运动控制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关键之一.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功法,在改善糖代谢异常、治疗糖尿病和预防糖尿病并发症方面有重要作用.而历代文献表明"子午流注纳支法"对消渴具有正向调控作用.本文从"子午流注纳支法"出发,结合消渴的病因病机,归纳择辰训练太极拳对消渴病的防治,太极拳在防治消渴方面具有许多益处,已是众所周知的治疗方法。现在的研究表明太极拳运动能有效地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延缓糖尿病的发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不足之处在于,太极拳防治消渴的研究都是基于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来开展的。但是在运动处方当中,运动时间和运动方式、强度同样重要,而基于运动时间的研究十分贫乏。运动时间的研究具备丰富的理论基础,符合中医“天人相应”的基本原则,与“子午流注纳支法”关系密切,因此,基于“子午流注纳支法”择辰训练太极拳对于消渴的防治,具有较高的临床及社会价值,值得吾辈继续研习。
  • 摘要:古代医学经典系统地总结了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经脉联络、病候主治范围、腧穴功能特点.心脑相关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中古代医家对心和脑相互关系的概括.该文主要探讨心经、心包经与心脑相关理论联系,以及两经在心脏、脑部疾病方面的主治特点,并作比较分析,从而进一步证明经脉与脏腑之间的特异性联系,丰富经络学说的内涵,为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经络“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体穴通过经络与全身脏腑密切相连,经穴与脏腑间有着良好的相关性。从以上对心经、心包经与心脑相关理论的探讨分析,体现了心经、心包经对心脏、脑的特异性作用,证实了经脉一脏腑间的特异性联系。关于心经、心包经与心脏的相关研究已十分深入和广泛,而对心经、心包经与脑的关系研究则相对较少,特别是心经的腧穴对脑系统疾病治疗特点方面的实验研究。
  • 摘要:本文从神经解剖学和周围神经血供的角度进行阐述,探讨面瘫急性期患侧面部是否可给予针刺治疗.结论是面瘫急性期(1~7天),首先应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病灶的定位,如病灶在茎乳孔以下,患侧面部不宜用电针,针灸应与远端取穴为主,面部取穴宜少,针刺宜浅,手法宜轻;如病灶在面神经管内及面神经核以上,患侧面部可进行针刺治疗可用电针.
  • 摘要:落枕的发生多是由于睡姿不当或风寒之邪侵袭项背部,而致筋脉失和,气血运行不畅,出现颈项部肌肉痉挛、强直、酸胀、疼痛、活动受限等表现,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而落枕属于中医伤筋范畴,从经筋的角度,调气活血,疏筋通络,将针刺、理筋与患者的主动活动相结合,从而达到"骨正,筋柔,经络通,脏腑调"的目的,来治疗落枕.中医的经筋理论包括了现代西医学的肌肉、筋膜、韧带组织和神经。本文从经筋的角度,先理筋,再针刺,正如《医宗金鉴·正骨新法要旨》所云:“按其经络,以通癖闭之气;摩其塞聚,以散痪结之肿,其患可愈也”,在临床治疗落枕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摘要:从"五体痹"理论对颈椎病辨证分型,按"邪之所处"分为皮痹、肉痹、筋痹、骨痹、脉痹5种类型,并提出"皮痹宜宣散皮络以通经"、"肉痹宜疏通肌肉以止痛"、"筋痹宜松解经筋以解痉"、"骨痹宜正骨整脊以复位"和"脉痹宜流利血脉以止晕"的治疗原则,试使中医对颈椎病的发病、诊断及治疗的认识与西医相统一,指导临床处方用药,发挥中医治疗颈椎病的优势.
  • 摘要:针刺治疗失眠,传统习惯于应用安神定志之法,开窍醒神之法少用.概因醒脑开窍多用于治疗昏迷患者,有较强的醒神作用,故为临床医生所忌.袁秀丽教授根据自己多年临床经验,善用开窍醒神之法治疗失眠,取"醒神安神"之义,经验独到,临床疗效显著.
  • 摘要:通过对江学勤主任医师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思路方法进行阐述分析,介绍江学勤主任医师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经验,总结治疗特点:审症求因,综合治疗,灵活组嵌体针、耳针、灸法、罐法,尤重灸法.为临床顽固性呃逆的治疗提供参考思路方法.
  • 摘要:目的:发掘名医专家相关疾病的特色诊疗经验,继承和发扬传统医学的特色诊疗技术;方法:通过跟师随诊、学习探讨、撰写论文使名医治疗经验得到全面记录和广泛传播;结果:名医经验得以广为流传,祖国医学得到丰富和发展;结论:罗才贵教授运用"五刺法"结合"滞捻法"治疗痹症是行之可靠、疗效显著的方法,应当得以继承和发展.
  • 摘要:介绍"四川省拔尖中医师"彭德忠教授推拿临床常用的具有特色的拇掌指关节法,此法在操作上可按、可点、可揉、可推、可拨,彭德忠教授多运用于脊柱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具有省力、保护术者指间关节、临床运用范围广、安全性高等特点.此法为彭德忠教授在近三十年的临床实践过程中总结而来.本文将介绍"拇掌指关节法"的手法创作背景、定义、分类、操作、动作要领、手法创新等,彭德忠教授认为拇掌指关节法以第一掌指关节为着力点,操作起来更易于吸定,在操作上可按、可点、可揉、可推、可拨,既能操作轻手法,也能操作重手法,临床上运用以来灵活多变。施术部位与患者接触面积更小,利于施术者发力。在维持手法渗透力和保持操作者手型方面更具优势,从而使得术者得以轻松省力地放松施术部位,对于术者而言很好地保护了手指关节。指间关节为小关节,比较脆弱,若使用过度可出现指间关节炎或是腱鞘囊肿;而运用拇掌指关节法不仅可以使力度更渗透,还能保障手法操作更持久。除此之外,拇掌指关节法操作起来也十分简便,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就能较好掌握。基于本手法对于术者自身的保护和简便实用性,彭德忠教授认为拇掌指关节法可以在临床上广泛使用,患者和施术者均将受益于拇掌指关节法。
  • 摘要:目的:总结胡幼平教授运用穴位埋线治疗面肌痉挛的临证经验.方法:通过跟从胡幼平教授针灸门诊学习,观察胡教授治疗面肌痉挛的经验,并对该病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病发生主要在于正气亏虚,脾胃为后天之本,因此临证治疗时胡教授尤其注重足阳明胃经.强调"以动为输"、"平调阴阳".结论:以足阳明胃经经穴为主,运用穴位埋线法治疗面肌痉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 摘要:目的:探析蒲湘澄诊治中风的临证经验.方法:通过查阅蒲湘澄先生诊治中风病的文献资料,包括原始病案和有关蒲湘澄学术思想等的文献,从蒲氏的针灸学术思想、其对中风的病因病机、针灸药治疗中风的作用特点、中风预防和原始中风病案三方面进行阐述.结果:蒲氏认为"外邪一入,内风乘起"是中风的主要病机,通过脏腑经络辨证,进而随证择法,针灸并施、针药并用、重特定穴、灵活配穴、注重针术,综合其他针法,重视预防乃其诊治中风的经验.结论:蒲氏治疗中风经验独特效佳,值得借鉴学习.
  •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大肠俞募穴对功能性便秘小鼠GDNF-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表达水平的影响. 方法:56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药物组、EGC对照组、EGC针刺组、对照针刺组.采用复方地芬诺酯灌胃造模,电针刺激"天枢"、"大肠俞"、药物组采用西沙比利灌胃,2周后观察胃排空、小肠推进率、EGC细胞活性、GDNF-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及其下游分子mTOR的表达水平. 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减慢(P<0.01,P<0.01),肠道通透性增加(P<0.01),结肠平滑肌收缩张力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和药物组小鼠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增强(P<0.01,P<0.01),肠道通透性降低(P<0.05),针刺组结肠平滑肌收缩张力增强(P<0.05);与针刺组比较,EGC对照组、EGC针刺组小鼠胃排空率减慢(P<0.05,P<0.05),小肠推进率降低(P<0.01,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对照针刺组小鼠针刺后各指标变化不明显. 结论:在健康状态下,电针俞募穴对胃排空、小肠推进率,以及GDNF-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及其下游分子mTOR的表达水平的作用不明显;在疾病状态下,电针俞募穴可能通过调节EGC细胞的功能,调控GDNF-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及其下游分子mTOR的表达水平,进而改善功能性便秘小鼠的胃肠传输功能.
  • 摘要:目的:观察针刀结合梅特兰关节松动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6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治疗组采用针刀结合梅特兰关节松动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电针结合推拿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在临床总体疗效、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之间的差异. 结果:(1)临床总体疗效: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性(P<0.05).(2)VAS评分: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NDI评分:两组治疗前后NDI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ND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刀结合梅特兰关节松动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在缓解疼痛、改善颈部功能障碍方面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董氏奇穴为主配合十四经穴治疗继发性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以针刺董氏奇穴灵骨、大白穴为主,配合十四经穴束骨、足临泣、委中、阳陵泉为辅,治疗90例符合继发性坐骨神经痛诊断标准的患者.结果:临床痊愈51例;显效18例;好转1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0%.结论:董氏奇穴合十四经穴治疗继发性坐骨神经痛有明显疗效.
  • 摘要:目的:观察自制麝艾灸结合针刺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的临床效果,探寻顽固性面瘫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 方法:将明确诊断的顽固性面瘫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采用自制麝艾灸结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面部功能测定(改良Portmann评分)、面神经电生理测试值、中医症状积分等变化以及临床疗效情况. 结果:实验组在治疗前后面部功能测定(改良Portmann评分)、中医症状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临床治疗的痊显率,两组有明显差异(P<0.05),面神经电生理测试值两组均有所下降,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应用自制麝艾灸结合针刺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结合温针灸完骨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观察组应用中药结合温针灸完骨穴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共治疗2个疗程(28天),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应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进行评分,并比较治疗有效率及患者痊愈时间.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P<0.05);治疗后2组患者H-B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其中14d、21d、28d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观察组患者痊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中药结合温针灸完骨穴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明显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有效率,缩短治疗时间,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 摘要:目的:观察颈椎牵引配合毫火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0例,按就诊的单双号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以颈椎牵引配合火针治疗,对照组采用颈椎牵引配合镇痛灸外敷治疗.治疗两周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肌电图动作电位峰值、腋神经运动神经传导潜伏期值. 结果:治疗两周后,两组肌肉动作电位峰值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且治疗组动作电位峰值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腋神经恢复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腋神经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颈椎牵引配合毫火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 摘要:目的:观察传统手法配合中药熏洗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传统手法复位配合中药熏洗治疗,对照组口服布洛芬配合局部封闭治疗,观察并比较各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50例患者均取得良好疗效,有效率100%,显愈率96%,且后期无复发,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传统手法整复配合中药熏洗疗法较西医疗法更能有效的缓解急性腰扭伤患者的症状,临床疗效确切.
  •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早期介入(术后12小时或次日)对普外手术后卧床状态下患者胃肠功能康复的影响. 方法:将680例普外手术后早期患者随机分为针灸治疗组和空白对照组各34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针灸治疗.进针得气后,加电针用连续波行中、强度刺激30分钟.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肠鸣音恢复时间. 结果:针灸能较早的促进腹部术后患者的排气、排便;针灸能很快的促进腹部手术后患者肠鸣音的恢复. 结论:针灸能促进胃肠蠕动,有效的缩短腹部手术患者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第一次排便时间及肠鸣音完全恢复时间,针灸早期介入对普外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具有显著的近期临床疗效.
  • 摘要:目的:观察巨刺、灸法及水针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10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巨刺、灸法及水针治疗,与电针配合TDP照射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巨刺、灸法及水针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
  • 摘要:目的:观察通过推拿刺激肘肌合配伍针刺相关肌群来治疗非外伤型慢性下尺桡关节紊乱.方法:对2014年8月到10月共32例患者的肘肌进行点按推拿处理,对所配伍的相关肌群进行2寸针灸针点刺处理.每周两次,1周为1疗程.对治疗前后患者使用VAS评分、PRWE评分,及进行疗效观察.结果:26例治愈,治愈率81.3%;4例好转,好转率11.1%,2例有效,有效率6.3%.2例在治疗后仍存在腕尺侧疼痛,2例在治疗后仍存在腕关节弹响,2例在治疗后仍存在腕尺侧疼痛、腕关节弹响、握力下降.结论:通过处理肘肌配伍其相关肌群来治疗非外伤型慢性下尺桡关节紊乱的方法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观察C臂引导下臭氧射频消融小针刀松解三联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探讨腰段脊柱生物力学内源性稳定和外源性稳定综合调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临床确诊的42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分组方案分为两组,实验组211例对照组210例.实验组在C型臂透视下行臭氧、双极射频消融联合小针刀松解术治疗,对照组在C型臂透视下行臭氧、双极射频消融治疗. 结果:参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结合改良Macnab制定评价标准.对入院后第14天和第一次术后40天行近期疗效评价,术后1年行远期疗效评价,实验组优良率分别为84.36%、84.83%、89.71%,对照组优良率分别为78.10%、75.71%和78.79%. 结论:臭氧射频消融小针刀松解三联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患者痉挛状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探讨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患者的治疗作用.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电针康复组(18例)和康复组(16例).康复组患者在基础疾病药物常规治疗等基础上配合康复训练,电针康复组另外配合电针治疗.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结束时)及治疗后1个月采用改良的痉挛程度量表Ashworth(MAS),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定痉挛状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BI)对患者进行评价. 结果: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性别以及治疗前痉挛状态、日常生活活动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上肢、手、下肢MAS分级、SCI指数、BI指数在治2疗周、治疗4周、治疗后1个月均显著优于治疗前.电针康复组患者指数结果在各时间点均显著优于康复组. 结论:电针结合康复治疗和单一的康复治疗均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痉挛状态、促进患者运动模式的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单一的康复治疗相比,电针结合康复治疗能更早的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状态.
  • 摘要:目的:探究对顽固性面瘫患者实施电针配合三棱针点刺放血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纳入2013年7月至2014年9月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顽固性面瘫患者124例,按随机投掷法进行分组,对照组62例常规行电针疗法,研究组62例以电针结合三棱针点刺放血进行治疗,对比两组间生活质量及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生活质量相比对照组有所改善,P<0.05.治疗后研究组总预后率82.26%相比于对照组61.29%有所好转,P<0.05.结论:对顽固性面瘫患者实施电针配合三棱针点刺放血治疗后,明显增加了患者的治愈率,提高了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普及.
  • 摘要:目的:对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进行成本-效果分析,探究针灸治疗此病的卫生经济学价值. 方法:将66例受试者随机分为针灸组(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和药物组(口服西药克龄蒙治疗),基线期2周,治疗期12周,之后进入24周的随访期,以受试者绝经症状评价量表(menopause rating scale,MRS)评分为临床疗效指标,分别在基线期、入组第12周(近期)、第16周(远期1)、第24周(远期2)和第36周(远期3)统计MRS评分和治疗费用,并进行成本-效果分析及敏感度分析. 结果:无论在近期还是远期,针灸组治疗总费用均高于药物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入组24周时,MRS评分每降低1分,针灸组所需费用低于药物组,而在其余访视时间点,针灸组所需费用均高于药物组. 结论:与阳性药物克龄蒙相比,针灸在改善患者围绝经期症状方面近期(治疗期)不具有成本效果优势,而在远期2(治疗完成后12周内)成本-效果优势可得到体现,即针灸治疗此病在远期具有一定的经济学价值,但随着时间推移、针灸持续疗效逐渐衰减,在远期3(治疗完成后24周)时针灸的成本-效果优势亦逐渐消失.
  •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老十针"治疗面瘫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门诊面瘫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为针刺"老十针"组;对照组为常规针刺组穴;两组患者均隔天1次,每周3次,6次为1疗程,3个疗程后分别对两组进行House-Brackmann量表评定.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3.3%高于对照组有效率78.9%(P<0.05).结论:针刺"老十针"治疗面瘫后遗症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
  • 摘要:目的:观察无烟灸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6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法分为无烟灸法组和针刺组,每组38例.灸法组以无烟灸条入灸盒后熏关元穴、足三里穴,每次20分钟,以皮肤发热至出现红晕为度;针刺组以无菌针灸针刺入关元穴、足三里穴,针刺得气后行捻转补法,以得气为度,10分钟捻转1次,留针20分钟.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10天为1疗程,间隔2天后进入下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运用疲劳评定量表(FAI)评价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积分变化,观察临床疗效. 结果:两组患者FAI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灸法组患者FAI积分明显低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灸法组的临床有效率为89.5%,针刺组的临床有效率为76.3%,灸法组的临床有效率明显优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无烟灸法能明显降低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FAI积分,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患者易于接受,便于推广.
  •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结合SSP(吸附式点刺激低频治疗仪)治疗眼睑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6例眼睑下垂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13例.对照组采用康复手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电针结合SSP治疗.10次为1疗程,共治疗3疗程,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5.0%,对照组53.8%,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SSP在治疗眼睑下垂中有肯定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运用.
  • 摘要:目的: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观察以针刺坐骨神经干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所致坐骨神经痛的疗效,并与常规针刺对照组进行比较,筛选出疗效更佳的针灸治疗方案.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共纳入60例患者,每组30例.试验组采用针刺坐骨神经干为主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主穴选取阿是穴、腰夹脊、大肠俞穴,结合辨证取穴针刺.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5次为1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每个疗程间休息2天.采用简化McGill疼痛量表(SF-MPQ)进行临床疗效评价. 结果:(1)试验组愈显率为8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0.0%,差异性显著(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3%,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2)治疗后两组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试验组降分较对照组明显(3)治疗后两组症状、疼痛方面均得到明显改善. 结论: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方面,针刺坐骨神经干与常规针刺方法均安全有效,在改善患者疼痛疗效方面,针刺坐骨神经干治疗优于常规针刺方法,安全可靠,适宜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配合牵引及电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7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和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配合牵引及电针疗法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相关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和治疗效果,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配合牵引及电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与常规治疗相比,更加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前者总有效率94.5%,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后者.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配合牵引及电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效果较好,临床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有效,有较高的中医临床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及临床应用推广.
  • 摘要:目的:观察针刀配合聚合拔伸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6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针刀配合聚合拔伸手法治疗,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的行走能力,上下楼梯能力,膝关节活动度以及关节肿胀等方面进行测评.结果:106例中,优87例,良13例,差6例.优良率82.1%.结论:针刀配合聚合拔伸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满意.
  • 摘要:2015年6月至2016年4月之间本人在针灸古典经典理论指导下,采用卧刺、输刺配合温针灸治疗腰椎终板炎患者36例,本人从腰部病变部位远端取穴卧刺法进针,沿足太阳膀胱经经脉循行路线刺人,以局部出现酸、麻、胀、重等得气感为度。操作过程亦遵循杨继洲《针灸大成》提出“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宁失其时,勿失其气”的宗旨。此为本人选取输刺及温针灸的理论依据。输刺要求针刺时刺入腧穴的深层且达到骨骼部位,临床上多用于夹脊穴,直刺至脊柱椎体椎板或关节突上,以治疗骨痹。配合温针灸温肾散寒,强筋健骨,斜刺修复因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导致的腰背部肌肉慢性损伤;输刺刺法深入病变骨面,疏通局部痹阻之气机;温针散寒通络,宣散气血;三者从不同角度,标本兼治,从而获取良效。
  • 摘要:目的:观察电温针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电温针治疗30例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症患者,比较治疗前、后的证候积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电温针治疗后能够降低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症患者证候积分(P<0.05),显效率36.7%,总有效率为86.7%.结论:电温针治疗能有效改善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症的临床症状,且不易反复并有继续好转的趋势.
  • 摘要:目的:探讨缪刺法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痉挛的影响.方法: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90例,治疗前对其进行痉挛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缪刺法治疗,治疗三个月后再行评定,并对两组评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三个月后,两组患者痉挛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所改善,但是治疗组变化更加明显,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缪刺法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肢体痉挛和生活活动能力.
  • 摘要: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症之一,既可见于各种急慢性疾病的过程中,又可单独出现,任何年龄的人都有可能发生,便秘与肺、脾、肝、肾等脏腑关系甚为密切。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壅滞或肺气虚,均可致气机升降失常。肺之燥热亦可下移大肠,致大肠传导失职。脾之运化功能与大肠传导密不可分,若脾虚运化失常,大肠受累;肝气不疏,气机壅滞,木郁侮土或气郁化火伤津,则肠道失润;肾主五液,司二便,若肾阴亏耗,肠津涩少,肾阳不足,火不暖土,气机凝滞。如此等等影响致大肠传导功能失调,皆致便秘。《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侯。大便不通侯》》日:小儿大便不通者,脏腑有阻,乘于大肠故也。脾胃为水谷之至于施术手法,笔者采用埋入新型皮内针——日本清铃株式会社生产的无痛揿针。皮内针又称“埋针”,是古代针刺留针方法的发展。本法可以给穴位以持续刺激,减少反复针刺的麻烦,病人还可以自己手压埋针以加强刺激。皮内针是基于古代针刺长久留针发展而来。关于留针术,最早见于《内皮内针采用皮下浅刺,其针感较轻,揿针引起的针感以及痛感均较轻,对于一些害怕针刺的患者以及儿童尤其适宜,易于接受。临床中因具有操作简单、起效快、疼痛轻、适应面广、方便运动的特点而作为幼儿的首选针灸疗法。揿针作为一种新型针灸方法,极大促进了儿科疾病的针灸治疗。
  • 摘要:目的:讨论养血祛斑汤联合针灸治疗黄褐斑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皮肤科、中医科外科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黄褐斑患者150例,将患者分型后按随机数字法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50例.A组给予养血祛斑汤,B组患者给予针灸阳明经穴治疗,C组予养血祛斑汤联合针灸阳明经穴治疗,30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比较三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A组总有效率为84.00%(42/50),B组为82.00%(41/50),C组总有效率为98.00%(49/50),A,B两组治疗效果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x2=0.332,ap=0.387);C组与A组、B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bx2=5.983,bp=0.015;bx2,=7.111,bp=0.008). 结论:养血祛斑汤联合针灸阳明经穴治疗黄褐斑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养血祛斑汤或针灸阳明经穴单一方案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护理的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观察局部取穴加五脏俞、膈俞同刺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予以局部取穴加五脏俞、膈俞同刺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局部针刺法治疗. 结果: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8.3%,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1.7%;两组临床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局部加五脏俞、膈俞同刺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椎动脉平均峰流速、基底动脉平均峰流速,降低对重要脏器的损害,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观察经筋齐刺温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肱骨外上髁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经筋齐刺温针组)30例和对照组(普通针刺组)30例.2组均在治疗前后观察整体疗效、VAS评分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7%)高于对照组(86.7%)(P<0.05),且治疗后VAS评分、MEP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筋齐刺温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显著.
  • 摘要:面瘫俗称口眼歪斜,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一侧面部板滞、麻木、不能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漱口漏水,进餐时食物常停滞于患侧齿颊之间,患侧的额纹,鼻唇沟消失,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有部分患者在急性期伴患侧耳后和面部疼痛.《内经》说:"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驰纵缓,不能收故僻."本病多由络脉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经脉,以致气血阻滞,肌肉纵缓不收而成.从2009年3月至2016年3月笔者采用针灸联用红外偏光振仪治疗面瘫患者,面瘫为面部阳明,少阳经脉经气失畅,气血空虚,易为风寒、风热之邪侵袭,以致经气阻滞,气血不和,肌肉纵缓不收所致。取穴以阳明、少阳经穴,局远配合,能很好地疏通阳明、少阳经气,改善面部血液循环,调节面神经代谢。在常规针炙的基础上联用红外偏振光仪治疗。红外偏振光仪是用特定波长光谱作用于神经节、神经干、穴位,可改善血液循环,增强细胞的通透性,降低末梢神经的兴奋,增强酶的活性,提高免疫代谢能力,刺激穴位产生“光针效应”。更有利于面瘫的恢复。从本文研究结果也说明常规针炙联用红外偏振光治疗面瘫效果优于单纯常规针炙治疗。由于临床的应用安全可靠,实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观察音乐电针治疗焦虑症的疗效. 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RCT)的方法,将270例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药物组,治疗组采用音乐电针治疗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多虑平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分别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改良后焦虑自评量表(SAS-CR)测评,并进行疗效比较. 结果:音乐电针组总有效率为85.60%,多虑平组92.3%,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SAS-CR焦虑量表平均总分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两组间亦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音乐电针治疗与抗焦虑药多虑平可相媲美,对于各种原因不能服药患者尤为适用.
  • 摘要:目的:观察铺棉灸治疗角化过度型足癣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分组的方法,设治疗组(铺棉灸治疗)26例与对照组(盐酸特比萘酚乳膏外用)26例,疗程均为5天,比较最终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本次临床治疗中,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铺棉灸对治疗角化过度型足癣有明显的疗效,值得在相关皮肤疾病方面推广应用和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探讨颈部肌群等长抗阻训练配合针刺加牵引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生理曲度异常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4例颈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化原则平均分为两组,试验组针刺加牵引加颈部肌群等长抗阻训练、对照组为单纯针刺加牵引. 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在缓解颈型颈椎病疼痛、改善颈部功能障碍方面均有效,明显差异(P<0.01);两组在纠正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方面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两种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均有效,但颈部肌群等长抗阻训练配合针刺加牵引疗效在改善颈部后伸活动受限以及维持疗效方面更好.颈部肌群等长抗阻训练有利于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恢复或纠正.
  • 摘要:张虹教授以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之法,局部取穴为主,循经远端取穴为辅,针灸并用并配合运动针法,治疗ADR术后复发腰腿痛验案1例,张师认为,人工腰椎间盘为来自于体外的异物,是不属于人体的部分,对于气血运行是阻碍。在性质上,可归于瘀血。在辩证上,以瘀血阻滞经络为主。脊为一身之正,又是督脉循行之路,瘀血阻滞经脉必然导致气血流注失常,不通则痛;气血不能濡养背脊,不荣则痛。对于局部取穴,腰为肾之府,取肾俞可壮腰益肾,祛除寒湿;大肠俞与肾俞同用可疏导局部经筋络脉之气血。膈俞为血会穴,取之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秩边外侧为坐骨神经,深层为臀下神经和股后皮神经,刺之可调节局部经气,止下肢麻木疼痛。承扶为足太阳经穴位,针之可调节足太阳经经气,也可起局部通经活络止痛之用。对于远端取穴而言,取委中可通调足太阳经气,即“腰背委中求”之义;四关穴主风、火、痰、瘀、虚,故针刺合谷和太冲;由于外踝和足心麻木,故局部取穴涌泉、昆仑、申脉,可调局部经气,涌泉还可补肾强筋骨。昆仑、申脉温针灸可治外踝浮肿。三阴交为肾经、肝经、脾经三阴经交点,针之可活血化瘀;养老为治足踝经验穴;阳陵为筋会,能通调诸经。腰痛点和手三里运动针法,通经活络。张师认为,治病不仅要顾及近期疗效,更要着眼于远期预后,固本是中医治病的立足点,也是防止疾病复发的根本保证。故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强调灸法的使用,对于此类病人,选择在肾俞、大肠俞位置处放置灸盒,既能温化寒湿,又能固护先天之本,根本坚固,正气健旺,内邪不生,外邪不入,病从何来。
  •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辩证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辩证选用"提壶揭盖"法针刺中府穴、尺泽穴、合谷穴、太冲穴,王不留行耳穴贴敷双耳膀胱、肾、肺、交感及左耳脾、右耳肝穴,并秩边穴深刺进行施治.结果:初次治疗后,患者即有排尿感,4次即可自主排尿,至今未复发.结论:辩证选用"提壶揭盖"法联合秩边穴深刺治愈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疗效显著.
  • 摘要:根据病人情况和现时代对肿瘤疾病的认识,笔者把传统中医心理治疗放在主要的位置配合中药来治疗该病取得如此疗效,确在意料之中。现代医学研究已经表明人体免疫系统乃是受到各种因素影调心为治疗疾病的核心,其次还有诸多辅助疗法,如引导患者倾述心中苦闷,诱导其哭、笑、宣泄等方法,最后通过汗、吐、下的方式驱邪外出。辅助疗法手段是非常灵活的,但目的皆是为了疏泄患者的郁结之气,当患者的郁结之气疏泄以后,情绪趋于平静,才能更好的反省自己的言行,心念,更好地接受后面养心法的治疗。心通过此般调摄后,就会提高自身的有序度,如现代科学实验研究表明,通过意识的自我调摄而进入虚静的状态,全脑的有序化程度会明显增强,这时脑细胞不是受到抑制,而是处于一种特殊的兴奋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脑的思维能力、感受能力和协调全身的功能都有提高,从而使人的智慧和免疫机制得到强化,而基础代谢率却显著降低,又有利于寿命的延长。另一是,心神修养达到一定水准,就可在一定程度上做到随主观意愿调控自身的脏腑气血,以使生命健全长久。中药以温阳益气,建脾活血,化痰散结为主,对提高病人正气,抗击肿瘤方面亦起到重要之作用,多种研究表明,中药在提高免疫力,消除肿瘤病人症状,控制肿瘤生长及缩小肿瘤大小,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延长病人生命等方面都有很好的疗效。根据上述所示,本病经过心理调控配合中药的综合治疗,取得基本痊愈之结果亦在必然,希望以后有更多之医者能够在这方面多多尝试和开拓,为战胜肿瘤提供更多有效的方法。
  • 摘要:呃逆是因气逆动膈,致喉间呃呃有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控的病症.相当于西医学的膈肌痉挛.笔者于2016年1月4日针刺颈4夹脊治疗呃逆1例,针刺颈4夹脊穴治疗呃逆疗效确切,简便易行,操作安全,可为临床治疗呃逆提供更多治疗思路和方法。由解剖学理论推断,针刺颈2、颈3夹脊穴亦可达到抑制膈肌兴奋,缓解痉挛的作用。因此,当针刺一侧颈4夹脊穴疗效不佳时,可刺两侧,若仍不能止呃,可进一步针刺颈2、颈3夹脊穴。中医治疗呃逆的方法多种多样,且具有较好临床疗效,临床可以颈4夹脊穴抑制膈肌异常兴奋,解痉止逆治标,并进一步根据寒热、虚实辨证配穴治本巩固疗效,防治复发。
  •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阻滞联合放血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采用神经阻滞联合放血疗法.结果:经连续治疗五次后,患者带状疱疹疼痛得到明显改善.结论:神经阻滞联合放血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具有明显减轻疼痛,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本文通过对"冬病夏治"法中单纯隔姜灸治疗痹症典型案例的详细报道,以及对"冬病夏治"和隔姜灸临床效应机制的探索和思考,认为冬病夏治法治疗痹症疗效确切,有效率高,结果令人满意,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 摘要:复视多出现在许多疾病的临床症状中,给患者及其家人带来了极大不便,影响其正常起居生活.胡幼平教授以脾主肌肉等经典中医理论为据,在临床上运用独特针法治疗上斜肌麻痹引起的复视取得显效,复视给病患带来极大不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胡幼平教授从事针灸临床三十多年,其精确辩证结合特色针灸疗法,治愈许多疑难杂症,累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胡教授在该病的治疗上以脾主肌肉,经筋,跷脉等经典中医理论为据施治,眼针局部取穴,配以头针,循经取穴疏通上下、调和气血,然则气血调,经络通,故疾止。针灸治疗复视确有疗效,值得推崇,笔者特此一稿,以资同道。
  • 摘要:总神经损伤多因外伤、体位不当或局部肿物压迫所致,主要表现为足下垂,走路呈跨阈步态,踝关节不能背伸及外翻,足趾不能背伸,小腿外侧及足背皮肤感觉减退或缺失,胫前及小腿外侧肌肉萎缩。应用针灸结合耳穴治疗推拿治疗腓总神经损伤,介绍个案病例的治疗经过,腓总神经损伤属于中传统医学“痿证”范畴。据《素问·痿论》篇中“治痿独取阳明”。足阳明经多气多血,主治下肢痿痹诸证,故取胃经合穴足三里、胃经络穴丰隆、胃经经穴解溪以扶正培元、通经活络;阳陵泉为筋会、绝骨为髓会,以补肝肾、强筋骨;太冲行气活血、疏通经络。通过针刺配合推拿可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和阴阳。该病例依据中医基础理论和经络理论辨证施治,采用针刺结合推拿的治疗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和运用。
  • 摘要:《素问·皮部论篇第五十六》中将络脉中浮行浅表的部位的称为浮络,吴岜注:"浮络,浮于皮部之络."腘窝为膝后区的菱形凹陷,属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按经络所属分区为足太阳皮部,《灵枢·经脉》云:"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因皮部为皮肤、络脉、经脉、脏腑各层次的最外部位,体内的疾病,通过经络反应到皮部,外部的病邪或治疗方法,则可从皮部影响经络及脏腑.笔者在辨病、辨经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腘窝浮络放血治疗多种慢性顽固性疾病临床疗效,可见放血疗法是临床实践中采用的主要诊疗手段之一。国医大师贺普仁先生命名此法为“强通法”,运用该法使邪随血出,祛瘀通闭,疏通脉络,经气通畅,营血顺达。笔者在长期的临产实践中,观察胭窝浮络形状及颜色的改变,根据病情及患者的情况,选择不同的针具及刺络方法,治疗多种顽固性疾病均取得明显疗效。胭窝浮络的病变及所用针具及刺络方法选择大致分三种情况:如果血管颜色变深,充盈不明显,可用左手拇食指固定欲放血络脉,因血管未充盈,血管位置较深,用三棱针用力点刺放血;如血管迂曲轻度怒张呈紫黑色团状分布,用三棱针或火针散刺放血,使放血面积增大,瘀血尽出;如血管迂曲怒张明显,血管壁较薄,用火针点刺,如蜻蜓点水,快速而轻盈,勿刺透对侧血管壁。三种方法必有紫黑色血液流出,血液颜色由紫黑变红为止。如果出血不畅,可用酒精棉球时时擦拭针孔,防止血液凝固,延长流血时间,或拔大小适宜的火罐,留罐3—5 min,使瘀血吸拔而出。放血后针孔处如果出现血肿可用干棉球按压片刻以止血。治疗时令患者充分暴露患侧腘窝,查看腘窝络脉情况,用酒精常规皮肤消毒后实施放血疗法。患者采取何种体位、放血量的多少,根据患者的耐受度及病情决定。
  • 摘要:通过采用生物力学数学与物理的方式计算推拿扳法中旋转定位扳法对颈椎椎间盘的应力影响,评估其安全性,探讨其临床应用,为扳法在颈椎病上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目的:研究"峨眉伤科流派"不同揉法的力学参数特点.方法:采用ZTC-I智能推拿手法参数测试系统分别采集"峨眉伤科1流派"代表性传承人物拇指、大鱼际、掌根三种揉法的力学参数,运用SAS9.2统计软件包对具体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峨眉伤科流派"拇指、大鱼际、掌根三种揉法的波形稳定,频率相近,在推拿力的分配上三种揉法在垂直Z轴上压力稳定,而水平X、Y轴推拿力随着旋揉动作而呈周期性变化.
  • 摘要:本科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核心是以学生课堂学习与面向社会的临床应用为核心,但由于综合类医科大学中医药教学尤其是针灸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中医药校园文化假设薄弱或缺失的状态,导致学生理论学习不够深入与全面,临床工作思维僵化.笔者针对以上情况,尝试在中医药教育与针灸学科建设方面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学生能动性,进行"溯本归源"回归中医经典的教育方法探讨与研究.
  • 摘要:穴位敏化现象是指病理过程中穴位从沉寂到激活的转变,在针灸理论中有重要地位.既往研究发现,肥大细胞是针刺效应的穴位局部启动过程中的重要物质.然而,肥大细胞在穴位敏化现象时是否发生相应改变,目前尚未明确.本文将从敏化穴位与肥大细胞结构和功能上所存在的相关性做一定阐释,穴位敏化后,局部肥大细胞发生改变,促使肥大细胞脱颗粒,肥大细胞脱颗粒后所释放的5-HT、组织胺(HA)、P物质、缓激肽等血管活性物质。5-HT和HA作为神经递质,在扩张血管的同时,还可作用于穴位局部的神经末梢,将化学信号转化为神经冲动,向上传递。研究证明,免疫与神经、体液与内分泌系统之间通过共享信息或语言,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协同、相互依存的网络系统,从而调控机体的生命活动。而穴位敏化后,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的炎性因子激活了免疫系统,并通过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的相互作用,将局部的敏化效应扩大到了全身,从而影响了机体的功能活动,而针刺治疗疾病可能是通过促使肥大细胞脱颗粒等一系列反应达到治疗效应。
  • 摘要:对目前辨识出的《刺数》40支医简的形制概况、行文体例、内容与特点、文献价值、学术价值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认为:老官山汉墓医简《刺数》单独成书,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记载刺法及其处方的专书,提示在战国末期至秦汉初期,"刺法"与"汤药"一样已成为治病的主要疗法和手段;《刺数》"针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具有一定规模的规范针刺处方,是属于直接来自于临床实践的真正意义上的针方,具有不可估量针灸临床价值和意义;《刺数》针方是首批记载和应用腧穴的临床文献,对研究腧穴概念、源流、理论体系的形成、临床应用均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由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引起的慢性的对称性的多关节疾病,邪气痹阻经脉为其病机根本,病变多累及肢体筋骨、肌肉、关节,甚则影响脏腑.目前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西医治疗等多种疗法,其中针灸作为一种物理疗法,选穴根据其病因病机和病位,重视选用具有疏经活络,通利关节;化痰、祛瘀;补肝肾,调气血等作用的穴位,采取局部穴位为主,并配合辩证选穴及整体选穴的规律.
  • 摘要: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VIP)为数据来源,检索、整理有关络穴物理性质的相关现代文献,通过文献整理方法对文献中涉及的络穴名称、物理性质及具体内容、研究对象、研究疾病、病例数等进行分析.发现涉及穴位电阻、温度的文献最多,其次涉及红外辐射光谱的文献,涉及的络穴主要有内关、光明、公孙、列缺、丰隆、蠡沟、外关、偏历.认为通过整理分析络穴物理性质与临床诊断的关联作用,探寻络穴物理性质在机体不同状态下的波动范围,以期为络穴的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 摘要: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疑难杂症,其病机多为正气不足,外邪侵袭,痰瘀互结、痹阻经脉等.针灸临床治疗本病,选穴紧紧围绕其病机进行,在重点选用具有祛风散寒、清热祛湿、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功效的穴位同时,亦十分重视使用具有扶正固本、调理脏气等功效的穴位,具有重视病变部位、分期论治及明辨本虚标实之选穴规律.从中医理论的角度来看,针灸肾俞,足三里,阳陵泉既可以起到补益正气,调节肝肾,舒缓筋脉的整体调节作用,同时,取发挥近治作用的阿是穴(局部取穴),又能疏通局部经络,活血温通以止痛。针灸治疗RA,可以针对RA关节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的临床症状,且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方便,无毒副作用等优势,针对RA病程长、难治愈、反复发作的特点,是临床可以长期使用的安全治疗方法。因此,选取肾俞,足三里,阳陵泉、肺俞、膏肓作为主穴,辅以其他腧穴,可能是RA治疗中优势方案,在临床有更广阔的运用前景。
  • 摘要:目的:分析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腧穴运用规律. 方法:系统检索和严格筛选后,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运用"针灸数据挖掘系统V1.0进行挖掘. 结果:共纳入文献196篇,单腧穴使用频次和支持度前五位分别是足三里、肾俞、脾俞、肝俞、三阴交;"足三里+三阴交"、"三阴交+内关"分别在两穴配伍项集中支持度、置信度最高,"足三里+三阴交+百会"在三穴配伍项集中支持度和置信度均最高,"足三里+关元+肾俞+脾俞"在四穴配伍项集中支持度和置信度均最高. 结论:针灸治疗CFS以辨病取穴为主,多选用足阳明、足太阳和足太阴腧穴,重视补益穴和背俞穴的使用;在配伍上多采用表里经配穴、交会经配穴和三部配穴,体现了重视先、后二天调理的学术思想.
  • 摘要:分析现代针灸治疗月经性偏头痛的经穴使用特点及规律.搜集从1990年1月至2015年12月发表在中英文数据库中的针灸临床研究文献,建立月经性偏头痛针灸临床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筛选出使用频次最高的经脉、腧穴及取穴部位,探索总结出现代针灸治疗月经性偏头痛的选经用穴的潜在规律.从针灸治疗月经性偏头痛的腧穴运用频次统计上看,足少阳经为治疗月经性偏头痛的首选经脉,风池、率谷、百会、太冲等穴的使用频次较高,取穴部位主要集中在头面颈项部,所以对月经性偏头痛的治疗还是以局部取穴为主,同时现代还比较注重远端取穴;太冲穴不仅为足少阳经的表里经脉上的腧穴,同时还是足厥阴经的原穴、腧穴;此外,对交会穴的选用也是现代针灸处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摘要: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提供的数据库,筛选2013年-2016年获资助方向为中医针灸(H2718)的课题,分析资助数量、额度及依托单位等一般情况,并通过项目名、关键词等对资助项目研究概况进行归纳,绘制针灸学科发展"地貌图",了解针灸基础研究热点病症谱和学科发展趋势,以期为该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失眠症的选穴及辩证分型的规律,为临床治疗失眠选穴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10至2016年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中文数据库中与针灸治疗失眠的相关文献,并根据失眠的证型和症状对选穴规律进行归纳总结.结果:获取文献共82篇,得到腧穴137个,应用频率较高的前5个腧穴依次为心俞、神门、百会、太冲、三阴交.最常见证型及其配穴:心脾两虚证多配心俞、脾俞、足三里;心胆气虚证多配胆俞、心俞、丘墟;阴虚火旺证多配太溪、太冲、肾俞;心肾不交证多配心俞、肾俞、太溪.结论:针灸治疗失眠多从心论治,并注重中医理论辩证配穴.
  • 摘要:慢性肾功能衰竭以肾功能代谢减退,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为主要表现.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针刺经络腧穴、激发经气,调理脏腑经络功能,影响疾病发展过程的多个环节,从而加强人体自身内在的调整能力来达到治疗的目的.针灸疗法具有疏通经络气血,调理脏腑阴阳,通利三焦水道及温补阳气等功效,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上也可发挥辅助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太乙神针的源流发展以及现代研究状况.方法:检索关于太乙神针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文献并进行归纳小结.结果:太乙神针兴盛于清朝,目前在临床中多用于治疗痹症、痛症,疗效显著.结论:太乙神针在痛症、痹症的治疗中临床疗效显著,但目前对太乙神针的应用和研究尚少.
  • 摘要: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常采用口服抗炎止痛药治疗,但疗效不限且不能根治.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痹症范畴,以肾督虚为本,外感风寒湿热为标,内外合邪而发病,病位在脊柱、腰尻,而华佗夹脊穴位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之间,可以通調督脉,温运全身阳气,疏通经络,扶正祛邪,所以近年来,临床上大量采用针灸夹脊穴来治疗本病,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运用此方法的形式多样,没有进行系统的临床观察和比较,不能确定哪种方法方式更有效,因此现就近年来关于此方面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中医运用针刺华佗夹脊穴为主辅助以其他如督脉敷灸、夹脊穴温针灸、足太阳膀胱经走罐、刮痧、全身熏蒸等外治治疗,以及加以辨证论治的中药口服治疗,极大的改善了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症状,缓解疼痛,延缓了病情的发展,也避免了西医止痛药物对人体胃肠系统的伤害及一些常发性的药物不良反应。
  • 摘要:股外侧皮神经炎,是一种以股外侧皮肤感觉异常为主要特征的股痛疾患.临床上较少见,治疗上多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尤以针灸疗法效果显著.笔者将1992~2016年期间中医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方法进行了综述,发现:针灸联合疗法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一针灸疗法;针灸、刺络拔罐、穴位注射、梅花针等疗法的临床疗效更为突出,其运用也最为广泛;在治疗方法选择方面:临床上多以多种疗法联合使用,其中以针刺疗法与刺络拔罐疗法运用最为广泛;在取穴方面:以局部感觉异常区的阿是穴为主,也多选腰部夹脊穴,常用穴有风市、阳陵泉、三阴交、血海、梁丘、伏兔、环跳、足三里等;在治疗时间方面:以患者感觉异常恢复正常为度,不必强求达到疗程时间;在治疗的手法方面:多以浅刺、多针刺为主,故毛刺、扬刺等针刺及皮肤针在LFCN中应用广泛;在疗效上:一方面,LFCN病程越短,疗效越好,病程小于1年是治疗的最佳时间窗口,提倡早期治疗;另一方面,针灸联合疗法的临床疗效远远优于单一针灸疗法;针灸疗法较中药内服疗效较好,临床少单一内服中药,而中药外敷配合针灸疗效显著。
  • 摘要:介绍了揉法的古代医家认识以及现代研究,并论述揉法在治疗疾病及实验研究中的应用情况,随着生物力学等现代学科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发展及新型电子传感材料、仪器设备、测试手段的不断更新,尤其是新兴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的问世,提供了精确的定量化研究方法,将其应用于中医推拿揉法,必将对揉法的继承和发扬发挥重大作用。开展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分析揉法的动力学、生物力学相关特征,促进其量化。这一研究将通过揭示揉法的动作原理,不但有利于揉法的教学和动作要领的掌握,而且对统一揉法的临床操作,促使推拿揉法走向量化、规范化大有裨益。相信这一研究对提高推拿科研的质量和临床疗效,促进中国推拿的国际交流具有深远的意义。
  • 摘要: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近年来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方式和预防措施都有了较大的进展,国内外医学杂志对中医传统康复疗法的报道日渐增多,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转向中医康复这一传统领域.本文通过归纳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这三种颇具代表意义的传统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康复的作用,总结了这三种常见传统运动疗法的研究进展,分别从平衡功能,肌力恢复,步态改善等,分析了这三种传统中医康复疗法的治疗机理,三种传统的中医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提高患者的肢体平衡功能及增强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的活动上有着共同的作用,其不同点在于太极拳可以有效改善卒中患者的步态,易筋经控制肢体核心肌群效果较好,八段锦能改善患者的主动呼吸控制。
  • 摘要:目的:通过总结近10年来针刺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研究文献,明确选穴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配穴. 方法:以"急性踝关节扭伤"、"中医"、"针灸"、"针刺"为关键词,通过万方、维普、CNKI三大中文数据库对近10年中文文献中针刺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文献进行检索并整理分析,揭示临床常用腧穴. 结果:目前临床对于急性踝关节扭伤的常用穴位为仍多为传统取穴:阿是穴以及局部穴位(解溪、丘墟、申脉、照海、昆仑、悬钟、大钟等)为主,辅以远部取穴;但近代针刺疗法:头部足运感区、耳穴及腕踝针等对急性踝关节扭伤也有不错的疗效. 结论:在传统取穴的基础上,在探究与发展现代针刺疗法的同时,也应致力于研究针刺疗效判定的统一与客观化,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配穴.
  •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其发病率高,但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脑肠轴理论是其研究热点,肠道菌群亦成为其研究的新方向.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显著,应用也较为广泛.故本文将从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脑-肠-菌"轴理论探讨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以期为针灸治疗疾病提供科学化的依据,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现在研究多集中在脑肠轴,而肠道菌群亦成为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热点。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确切,但其机制研究成为其目前的研究重点与难点。从以上论述可以推测,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可能是通过改善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相关内分泌和免疫系统、肠道菌群等,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 摘要:目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一种发病率高,致死致残率极高的疾病,由此总结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西医治疗方法.方法:搜索国内大量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国内有大量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新闻和文章.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治疗方法有很多,但是各自都有缺点.中医存在药理研究方面匮乏的缺陷,西医存在临床疗效较差的问题.
  • 摘要:通过对近5年来国内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部分文献进行整理与回顾,根据相关文献的内容从针刺选穴、针刺配穴、脏腑辨证、刺法及特殊针法等方面进行综述,认为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显著、操作简单方便、无副作用;本文旨在为以后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但在临床疗效评定标准、针灸作用机理研究、治疗的近远期效应、治疗选穴的规范化等方面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 摘要:"泻南补北"法首见于《难经·七十五难》,经曰:"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东方代表肝木,西方代表肺金,南方代表心火,北方代表肾水.东方实,西方虚,即肝木实,肺金虚,是一种"木实侮金"的反克表现.治疗时应泻心火,补肾水,通过泻南方心火、补北方肾水达到夺肝母之实、滋肺母之虚的目的.“泻南补北法”在于辨明脏腑经络之间的五行生克乘侮关系,能够指导针灸治疗合理选穴,对于内科治疗也能够指导其合理的选药配方,从而达到损有余而补不足,协调阴阳平衡的目的。此法充分的发挥了“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这一治疗原则,泻南即泻心,但补北却非补土,而是补水平金。既不需与肝气相抵,又不惧肝火克,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实乃“补母泻子”的点睛之笔。虽然泻南补北法本意指治疗肝实、肺虚的病症,需要用泻心火、补肾水的方法来治疗,但在各医家的运用过程中延伸为在五行相生相克理论指导下的“扶弱抑强”原则。因此泻南补北法不仅仅局限于治疗心肾不交之证,凡属肾虚心实的病症都可运用这一法则,临床上应该谨守病机,灵活运用此法。目前,对于此法临床应用的相关文献研究还较少,值得各医者进一步地运用和探讨,以为临床使用提供依据,为患者减轻病痛。
  • 摘要:通过对近年来针灸推拿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进行概述,分析目前针灸推拿治疗高血压临床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研究高血压病的最佳治疗方案提供思路.研究发现针灸推拿疗法虽独具优势,但存在缺乏高质量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中医证候分型不一,纳入标准不够统一等缺点.高血压作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其所致的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越来越受到个人、家庭、国家和社会的重视,然而,现代医学的口服西药治疗手段仅仅能控制血压的快速增高,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血压仍控制不理想,且需要终身服药。因此,寻求一种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是医患人员的共同理想。针灸推拿在高血压病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取得可喜的临床疗效,尤其对患者症状的缓解的优势作用,使患者更青睐于接受针灸推拿的治疗。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解决,第一,这些报道均属于临床观察,其诊断标准各异,没有统一的客观的评定标准,其中一些临床报道中样本太少,造成说服力不够强;第二,针刺针对不同的证型,并无统一客观的基本针灸处方,选穴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临床操作难具有重复操作性;第三,推拿流派众多,运用手法不统一,统一手法结果也存在差异性较大,治疗效果的重复性、可比性差;第四,所有的研究几乎都属于临床研究或观察,缺少有效的动物模型试验等,因此也难以揭示各种治疗方法的内在机理。
  • 摘要:疼痛存在于各种临床疾病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临床研究发现针灸即时镇痛的疗效颇为满意,且优于现代医学.笔者就针灸在各种疾病的即时镇痛效应中发挥作用的机制和临床研究进行了文献查询,在临床各种疾病的即时镇痛应用中,主要包括药物、手术、镇痛泵等方法,而药物的使用较为常见,效果尚可,但其副作用却不可避免,如胃肠道损害、嗜睡、恶心呕吐、甚至过敏等。从上述针灸在即时镇痛的临床研究结论得知,针灸镇痛运用于各种性质的疼痛,如原发性痛经、偏头痛、三叉神经痛、急性(胃痛、胆石症引起的胁痛、腰痛)、软组织损伤、关节痛等。充分显示出针灸针对痛证的治疗优势:显效快、无毒副作用、安全方便等,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认同,并被推广使用,足以见得针灸即刻镇痛的前景十分可观。针灸特色疗法的选择如耳针、筋针、电针、穴位贴敷等对镇痛的疗效也有一定的影响。由于针刺方法、选穴、患者的预期疗效不同,针灸即刻镇痛效应也具有一定差异。
  •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以显著持续心情低落为主要特征的抑郁症发病率显著增高,而以应用抗抑郁药物为主的临床治疗由于耐药性、成瘾性等多方因素的制约发展缓慢.针灸作为中国传统疗法,治疗抑郁症有确切的疗效,本文通过对一些文献的查阅,总结了近年来针刺治疗抑郁症的机制及临床研究概况,指出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抑郁症为多因素疾病,与遗传、神经介质及躯体、心理和环境等因素有关,引起人体多系统、多层次的病理反应。针刺疗法对抑郁症的治疗是多层次、多靶点的整体调节作用,能较好改善抑郁伴随的焦虑、睡眠障碍等躯体症状,针灸疗法属于“绿色疗法”,且无药物的副作用,这是近年来针灸临床治疗方法所证实的。近年来,针刺治疗抑郁症在临床研究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部分已设立自身前后对照研究及其他药物或针刺对照比较观察;在诊断及评定疗效标准时使用了量表及统计分析,增强了疗效的可信度及可比性。在机制研究上已经从微观的角度,从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等方面探求针刺治疗郁证的机制,并取得一定的进展。但针刺治疗抑郁症研究上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抑郁症的疗程较长,复发率较高,目前大多研究缺少对治疗后的随访观察,且对复发率统计的报道亦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针灸治疗抑郁症的长期疗效的可信度,今后的研究应补充随访观察及复发率的统计等方面数据,增强说服力。
  • 摘要:颈痛是重大的公众健康问题,同时也是最常见的三种肌肉骨骼系统疾病之一,大多数人在一生中都经历过颈痛.对于颈痛的有效治疗方法有很多种,目前,大量的临床试验证明针灸治疗慢性颈痛有其独到的疗效,是治疗颈痛最常用也是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针灸治疗颈痛的临床疗效已得到国内外的广泛认可.针灸治疗颈椎病这一优势病种的疗效获得国内外主流医学界的关注,针灸是目前治疗颈痛最常用也是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其中包括毫针、罐法、电针、耳针、刮痧等,其近期疗效已逐步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但对于各种针刺的机理的认识仍不是十分明确,且其有效性及远期疗效尚需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临床需要更大样本的研究以及更长时间的随访来明确针灸的有效性及远期疗效。
  • 摘要:五行音乐疗法是以五行理论为基础,将五音与五脏、五志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治疗疾病的音乐疗法.本文分析了五行音乐理论机制,归纳整理了五行音乐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五行音乐在临床治疗及康复治疗中有疗效肯定,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等优点,但也因为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推广和应用。存在的问题,五行音乐处方的组成:虽然五行音乐在临床上已有应用,但规范的音乐处方还没有形成,这无疑给五行音乐疗法的应用带来的难度,五行音乐曲库的建立;现有的曲库大多是古曲以及世界名曲,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及年轻人的接受程度较低,这有可能影响音乐疗法的效果。是否能根据患者的喜欢选择流行音乐、古典音乐等不同的歌曲类型,还有待研究。目前中医五行音乐的应用范围较广,但主要还是应用于情志疾病方面的治疗。已有不少研究表明中医五行音乐作为一种辅助中医康复手段在不同疾病上有确切的疗效,望广大康复治疗师能发扬祖国传统医学,进一步推广中医五行音乐疗法至临床、至世界。
  • 摘要:分析比较国内外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RCT临床研究设计及实施过程中的差异,探讨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有效性,并为设计高质量的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方案提供借鉴.检索近10年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国内外临床研究文献,发现国内在随机方法、盲法实施、对照组选择及其实施过程方面存在不足,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应通过严密的试验设计及严格的实施操作增加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建立能被现代医学认可的高质量的研究方案.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