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四届岭南内科大会
第四届岭南内科大会

第四届岭南内科大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16-08-20

主办单位:;广东省中医药学会;;

会议文集:第四届岭南内科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孙光荣教授从事中医临床诊疗50多年,擅长治疗中医内科、妇科疑难杂症,对情志病及中医养生有精深研究.孙光荣教授基于“中和思维”,大力倡行中和学术思想,继承创新,有很多建树和发挥。孙老认为:“中和是机体阴阳平衡稳态的基本态势,中和是中医临床遣方用药诊疗所追求的最高佳境。”如果说“阴阳平衡”是机体稳态的哲学层面的概念,那么“中和”就是人体健康的精气神稳态的具体描述。“中和”更能在人体气血层面和心理层面阐释机体的生理、病理。其“调气血、平升降、衡出人、达中和”临证思辨特点,对临床指导意义重大,尤其是对疑难杂症的诊治有独到之处。孙老以阴阳为总纲、以气血为基础、以神形为主线,把握对立统一的“失中失和”的基本元素,进行中医辨证。以“调平燮和”为目的,以扶正祛邪、补偏救弊为总则,根据临证实际化裁经方,针对“失中失和”组方用药,既守古人法度,又有创新精神,孙老创立的“孙光荣十大化裁经验方”,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佳效,具有很好的示范性。
  • 摘要:高血压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医多属于"眩晕""头痛""心悸"和"中风"等范畴.赵立诚教授从医50年,对高血压病的治疗体会独到,经验颇丰.赵老常规劝后学者,临证问病,要不厌其详,辨证论治,要一丝不苟.强调对高血压病的治疗,务宜"审证求因,合理用药,调养巩固".
  • 摘要:赵立诚教授从事临床工作五十余载,坚持勤求古训,强调尊古而不拘泥于古,继承与创新并重,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内科疾病的治疗,特别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具有很高的造诣,有其独特的学术见解,其中对老年性高血压病的治疗效果甚优.赵老认为中医治病应在中医整体观和恒动观的思想指导下,力求实现人体阴阳自稳调节的平衡,以平为期。老年高血压与肝肾关系至为密切,故调整肝肾,使其阴阳平衡是治疗本病重要环节。所以赵教授主张降压要合理,不应把血压的降低与否作为疗效判断的唯一标准,而应以治疗对象证候的改善以至体内阴阳相对平衡的恢复,作为判断疗效的依据。在临床上有一些患者经治疗后血压虽暂时未降,但证候明显改善,则预后良佳;相反有一些患者血压并不很高,而证候险恶,则往往亦会出现中风等恶候。故赵教授时常教诲,降压不可求速,而应合理缓降,以改善证候,平衡阴阳为要。
  • 摘要:陈镜合教授在中医医、教、研领域辛勤耕耘50载,在治疗岭南湿病方面积累了丰厚的经验.,陈镜合教授认为岭南人长期处于湿热气候之中,又喜食生冷、海鲜等冷湿滋腻之品,故患病时多夹湿邪,湿邪侵袭人体,又因阴阳体质的不同,分化为寒湿、湿热之邪,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易伤脾、肾之阳,所以陈教授治疗岭南湿病多从通阳、理气、温阳着手。即以健脾和胃、通阳利湿,疏肝解郁、行气化湿,温补脾肾、温阳利湿为治疗大法,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疗效。
  • 摘要:劳绍贤教授是全国著名老中医,长期从事临床诊疗及科研工作已50多年,他医术高超、学验俱丰,对中医药治疗内科疾病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独特临床疗效.现将劳教授治疗难治性发热临床经验进行介绍.劳教授认为发热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发热病因繁多,涉及病种广泛,中医有内伤与外感之分,临证需细辨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劳教授认为应以辨证论治为核心,中医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痰食、脏腑辨证,各法现代中医都需全部掌握并灵活运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 摘要:中医认为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药物之间配伍使用即成方剂.药对乃两种中药配伍成对,在处方中并用而达到协同增效,或针对某种病因病机,或某种病证治疗而组成的特殊配伍,为方剂的重要组成部分.劳教授行医五十余载,提出辨证论治的思维核心是以证为本、病为枢、症为标;遣方用药注重精练,且谙熟药性、博采众长,善于灵活运用药对而起到一石多鸟之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用药风格;临证治病强调兼顾辨病和辨证,方药运用兼顾主次而屡获良效.本文从中医脾胃病证和杂病角度,就劳绍贤教授临床常用药对的配伍使用进行简要介绍.
  • 摘要:廖世煌教授擅长运用经典理论和方药治疗内科杂病,现笔者将教授运用肾着汤治疗妇女经期寒湿型腰痛的经验与各位同享.廖老认为临床运用肾着汤治疗妇女经期腰痛时要分清楚腰痛是脾虚寒湿型腰痛还是肾虚腰痛型腰痛。廖教授认为治疗经期腰痛不能单单捉住腰痛为主证,而应该以整体观念,权衡体质寒热虚实,阴阳表里,统筹兼顾,以达到整体和谐统一的治疗效果。治疗妇女经期寒湿腰痛不能单独地对症下药,而要考虑患者的体质,是否为体虚易感;当地气候环境是否为多湿多热;考虑腰痛的全身症状相应的舌、脉、精神状态、二便等是否符合寒湿内盛等。从而对症下药。药物的配伍也要注重统一有序,配伍得当,随证加减,灵活变通,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只要据证立法,依法处方,融八纲、脏腑辨证等于一炉,可以应变诸证。
  • 摘要:广东省名老中医梁天照治病认真细致,疗效显著,深受病家信任.诊余之暇,喜爱诗词及书法等艺术.梁氏的治学方法严谨,讲求博览、重点、精读,认为医学知识浩瀚,非博览不足以广见闻、非重点不能提纲掣领、非精读不能灵活运用。在活学过程中,由博而重,由重而精,由精而用,于此活学,长期不懈,其医学功夫才能达到炉火纯青。梁老主张吸收新知识,发扬古训,吸取各家学说之长,化弃自己之短。反对各学派之偏见和医伐思想。以临床为基础,以疗效为标志,探其规律,充裕理论,逐步创建自己的学术观点。
  • 摘要:冼绍祥教授长期从事对心血管疾病的理论、临床和实验研究,提出治疗心血管疾病"心脉同治"理论,并将其灵活运用于心血管的诊治指导上,提高了临床治疗水平.文中主要阐述了“心脉同治”的基本内涵及如何指导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衰、心律失常。
  • 摘要:文中对冼绍祥教授治疗胸痹、眩晕三例心血管疾病的诊疗经验进行总结。通过案例可见,冼师在临床上辨证遣方用药准确,运用化痰降浊法,亦根据患者伴随症候,辨证伍以化痰理气、补气健脾之品。
  • 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与疑难病,是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中医学将其归为"胃痞""胃脘痛"范畴.刘凤斌教授从医30余年,在中医药防治脾胃消化病、肝胆胰疾病和神经肌肉病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诊疗思想。本研究目标在于采用临床数据挖掘分析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总结刘凤斌教授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理论思想和临床经验,并参照加强流行病学观察性研究的报告和《专家临证验案与经验的报告方法》进行研究报告。
  • 摘要:成人斯蒂尔病(AOSD )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高热、一过性皮疹、关节炎(痛)和白细胞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本病是由外邪引动伏邪合而为病,正气亏虚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湿热内伏为其病机转化的关键,外邪相引是发病之必要条件,气阴两虚、湿热痰癖互结为病情反复发作之源。一般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特点,分为发热期和缓解期两期。发热期以卫气同病、气营两燔证和湿热内蕴证多见。缓解期则以气阴两虚、湿热瘀阻证多见。唐先平认为对于本病的治疗主张辨证论治,分期制宜。在发热期证属卫气同病、气营两蟠时,应注意适当选用一些辛散的药物以透邪外出;缓解期则以气阴两虚、湿热寮阻时应注意益气养阴、扶正祛邪。
  • 摘要:庄子(约前369年一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被后世道家尊为养生鼻祖.本文试对庄子的养生思想做一简要分析.养生的其中一个重要作用即是祛疾。庄子认为最好的祛疾办法是预防.即安时处顺,顺势而为,乃得养生之道。
  • 摘要:痰、疲贯穿于老年高血压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整个过程,长期存在于病变的各个时期。痰瘀阻络是老年高血压病的主要病机,痰瘀同治是老年高血压病的根本治法,其对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具有较强的防治作用,从而达到调节血脂代谢,改善血液砧度,继而逆转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作用。化痰祛瘀通络为基本治则治法治疗老年高血压病,达到减少并发症,降低并控制患者血压,提高生活质量效果,这样既实现了中西医在实践中的有效结合,又使得疗效更趋精确化,为中医药防治老年性高血压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 摘要:一般认为,颅外颈动脉狭窄是欧美地区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则是亚洲患者卒中的重要原因.但颈内动脉是大脑的主要供血血管之一,一旦颈内动脉狭窄导致急性闭塞,可能出现严重的脑梗死,可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随着脑血管介入技术的广泛开展,临床发现的颈内动脉狭窄病例明显增加,颈内动脉狭窄也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通过临床研究,发现中医药对治疗及预防颈动内脉狭窄有较好的疗效.本研究旨在探讨颈内动脉狭窄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研究显示颈动脉狭窄中医辨证共有10种证型,其中按百分比顺序排名分别为气虚血癖证、痰瘀阻络证、血瘀证、痰浊证、气虚证、肝阳上亢证、气阴两虚证、阳虚证、阴虚阳亢、肾阴虚证。从已有的临床报道看,在治疗颈动脉狭窄方面不少医家强调化痰祛瘀为主要治疗方法。所以,对颈动脉狭窄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研究符合大家的临床实际,可以指导临床用药。
  • 摘要:高血压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而且是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新近多国研究表明血压变异性(BPV)是独立于血压水平、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之外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最新预测因素.它参与由高血压引起的多脏器损害的形成.以此作为研究靶点意义重大.高血压不是一种均匀同质性疾病,不同个体之间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尽相同,这正吻合于中医理论的体质学说.因此本课题拟从中医体质与血压变异性的角度出发,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本研究初步发现了短时舒张压血压变异性与痰湿质有相关性,瘀血亦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的舒张压血压变异性,但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由于时间仓促及医院条件所限,研究时间不够长,致使收集的样本量不够大,使部分偏颇体质不能得出信服结果;部分患者依从性不高,未能行动态血压监测,故影响了1天短时血压变异性的研究及结果判断等。因此,下一步将继续深人研究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扩大样本量,以期得出更为客观的结果。
  • 摘要:高血压病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抗高血压治疗包括药物和非药物两种方法,长期降压药治疗具有患者依从性差、副作用明显等缺点.中医外治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西药降压相比,该方法具有简、便、廉、验等特点.中药药枕防病治病,属于中医外治法之一.目前我国对中药药枕防治高血压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通过对现代文献进行归纳分析,初步揭示药枕治疗高血压病的用药规律.
  • 摘要:由近年的临床报道可看出,针灸疗法可能是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主流手段。针灸疗法可以改善临床症状,明显降低高血压复发率、致残率和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且其操作方法简便、可重复性强、安全经济、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本文详细论述了各种以针灸为主的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方法及疗效,发现其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中仍存在不足点。今后在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上,应当严格规范常用的纳入标准、治疗的操作标准以及疗效评定标准,同时也要大力开展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作用机制探究,制定更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为临床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提供更客观、更科学的实验依据和更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 摘要:针灸治疗特别是耳穴疗法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具有简、便、廉、验等特点,相较药物治疗更容易受到患者亲睐.笔者将2004-2014年耳穴疗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概况进行总结.研究表明,相比单纯耳穴疗法,多种治疗方法联合使用在临床上运用较多,且取得更好疗效。
  • 摘要:本研究通过统计分析比较H型高血压与非H型高血压中医证型分布、性别、年龄及Hcy水平,探讨H型高血压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为其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 摘要:文中参照FDA关于PRO量表研制的规范,以中医理论对心系病的认识和临床特点为指导进行设计,研发适合中医疗效评价的心系疾病PRO量表.
  • 摘要:眩晕是指人体对空间关系的定向或平衡感觉障碍.中医则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年高肾亏、病后体虚或跌扑外伤,导致气血肾精亏虚,脑髓失养;或肝阳痰火上逆,扰动清窍所致.笔者主要简单介绍古今岭南内科医家对眩晕的病因病机认识及治疗经验。岭南医学对于眩晕认识既遵循中医的基本原则,又结合岭南气候环境、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从而形成了富于地域特色的认识:注重“湿(痰)”及“热(火)”在本病发生与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又吸收荆楚、闽越、吴越等其他地方学派“无虚不作眩”“无淤不作眩”“无痰不作眩”等观点,从而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认为本病多本虚标实,与“风、火、痰、瘀、虚”等病理因素相关,提出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的治疗原则。目前,在临床上治疗本病方法多种多样,例如中药内服治疗、外敷治疗及针灸治疗等,疗效值得肯定。总之,岭南医学对眩晕病证的认识及治疗历史悠久,有一定的特长和优势,虽然在不同时代对本病的认识及治疗各有所侧重,但在历经传承与发展过程中该理论体系将日趋完善,为后世积累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 摘要:血脂异常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在目前血脂异常的治疗中,西药的长期应用使得很多问题诸如胃肠道反应,严重的甚至导致横纹肌溶解等副作用浮出水面,当人们在寻求副作用更小的药物时,中医药的优势开始显现出来,其在治疗血脂异常方面确实获效良多,对于其病机的理解也众说纷纭,因此,本课题组拟对血脂异常的中医病机进行探讨.血脂异常患者早期可无明显表现,多数患者因其并发症前来就诊,从其就诊时临床表现来看,血脂异常属“眩晕”“胸痹”“肥胖”等范畴,究其病机,笔者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责之气虚、阳虚,标实责之痰浊、湿邪、癖血等病理产物的蓄积,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
  • 摘要:目前肿瘤防治的难点在于复发和远处转移的控制,若能提前阻止肿瘤患者体内隐匿性转移,必能提高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和远期生存率.研究发现,在肿瘤生长的早期,就会有播散肿瘤细胞(DTCs)的出现.肿瘤细胞通过分泌囊泡(也称外泌体)改变周围微环境,形成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土壤".而后播散肿瘤细胞(DTCs)通过免疫逃逸、种植和增殖,打破肿瘤细胞休眠状态,导致肿瘤转移和增殖.本研究通过建立高转移人肝癌休眠小鼠模型并给予健脾化瘀中药干预,并对肿瘤细胞分泌囊泡进行分析,阐明其与肿瘤血管生成和免疫调节的关系,进而研究健脾化瘀法逆转肿瘤细胞免疫逃逸,促进肿瘤细胞休眠,阻止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囊泡调控机制.
  •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会出现腹痛以及腹部不适的症状,同时患者排便会不习惯、大便性状会发生改变,是一种典型的消化道功能性出现问题的疾病,患者伴有明显的全身性神经官能症状.按照罗马Ⅲ所规定的诊断标准,IBS患者能够被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便秘型(IBS-C)、腹泻型(IBS-D)、IBS混合型(IBS-M)和IBS不定型(IBS-U).其中以腹泻型(IBS-D)最为多见.中医学没有IBS-D这一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泄泻范畴。近年来,采用中医药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满意疗效。本研究应用的加味缩脾饮是何老依据运啤之法进行创立的,可以有效解决患者脾部出现的问题。主要作用是扶阳健脾以及和胃止泻。2011年3月至2013年9月笔者运用何老的加味缩脾饮治疗的29例IBS-D效果满意,其效果与对照组相比疗效有显著差异。
  • 摘要:功能性便秘(FC)是临床上常见的胃肠功能紊乱之一,随着社会节奏加快,饮食结构的改变,发病率逐渐上升.其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引起功能性便秘的原因很多,除了饮食、遗传、社会等因素外,精神心理压力也是影响胃肠道功能的重要因素.按照罗马Ⅲ诊断标准,其临床表现可以有粪便坚硬、排便困难、便不尽感和便次减少等;诊断之前症状出现至少已有6个月,且近3个月症状明显,根据结肠动力学特点,通常可分为慢传输型便秘、出口梗阻型便秘和混合型便秘,其中慢传输型便秘是功能性便秘最常见.功能性便秘当属中医"便秘"范畴,因其缺乏器质性病因,没有结构异常或代谢障碍,又除外肠易激综合征;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治疗经验,发现以温脾汤为基本方,辨证应用在功能性便秘上疗效显著.
  • 摘要:肠道癌与中医舌诊的关系来说,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色青紫或黯红,厚腻苔的患者属于肠癌的高发人群,在大便性质或者习惯发生改变时要及时地建议进一步检查。从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在现代中医肠癌诊疗中,灵活把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起来,则可为中医舌诊注人新的诊断意义,为结肠癌提供新的筛查依据,继而特异舌象可成为对肠道癌前病变的报警信息之一。本研究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把中医舌诊与现代医学的结肠癌前病变联系起来,探索中医舌诊的新领域,发掘结肠癌诊断的新要点,填补了舌象与肠道疾病相关性研究领域的空白。提早对肠道肿瘤进行筛查,对提高肠道癌前病变诊断率,提早对肠道肿瘤进行筛查,对提高肠道癌前病变诊断率,予患者及早行干预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可大大降低个人及社会负担。
  • 摘要:肝纤维化是肝脏对各种原因所致损伤的愈合反应,表现为肝内结缔组织增生与沉积,肝纤维化的控制甚至逆转是我们延缓肝硬化的产生,减少肝癌的发生率的重要环节.近几年我院应用宁肝汤治疗慢性乙肝所致肝纤化取得一定的疗效.通过实验证实该药对改善症状和体征比较明显,能很好地改善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并且临床中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为将来进一步从单一证型上研究、防治肝纤维化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 摘要: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乙型肝炎高发流行区,每年有0.4%~14.2%的慢性乙型肝炎发展为肝硬化[1],肝硬化患者初次诊断后10年内腹水发生率超过50%,而腹水亦是肝硬化代偿期转向失代偿期的重要标志,目前对本病的治疗还缺乏理想的药物,笔者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大黄蛰虫丸联合贞芪扶正颗粒治疗本病.观察表明,大黄蛰虫丸和贞芪扶正颗粒联用,能通过消除腹水,改善肝功能,较显著地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增强体质,可望减少复发率、住院率和死亡率,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生活质量,且可明显减少西药的副反应,作为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的患者的常规治疗以外的一个新的较为有效的安全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表现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的腹痛、腹泻、不适、以大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伴有大便频率或性状改变等消化症状,临床上分为腹泻型、便秘型、便秘腹泻交替型和未分型,其中腹泻型最为常见.目前西医仍无有效的方法,而中医治疗胃肠疾病有较大优势.因此,笔者运用乌梅丸联合中药敷贴神阙穴治疗寒热错杂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40例患者,均取得满意疗效.
  • 摘要:清咽合剂是由我院名老中医何炎桑的经验方研制而成的院内制剂,其是在著名经方(治疗白喉验方)—养阴清肺汤的基础上,重用广东土牛膝,并加用白花蛇舌草、竹蜂等研制而成的中药制剂。全方具有利咽止咳、养阴润肺之功,临床上用于急慢性咽炎、喉源性咳嗽、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等患者中,疗效确切,本研究观察了其具有利咽、抗炎和止咳的作用。
  • 摘要:肺动脉高压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患者由于肺血管阻力增加、血流指标改变,心脏负荷增加,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心力衰竭,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COPD继发肺动脉高压在中医学属于"喘证""肺胀"等范畴,该病病程较长,经常反复发作.中医认为久病导致肺肾气虚,咳喘日久则肺气损伤,最终因虚致瘀,因此该病属中医学常见的气虚血瘀证型.补气活血汤"参芪丹芎饮"具有解除气道痉挛、抗炎,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循环,抑制毛细管纤维增生,改善肺功能等疗效.本研究将探讨补气活血汤"参芪丹芎饮"治疗COPD继发肺动脉高压的疗效及其对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
  • 摘要: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其病理生理改变,包括气道壁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气道高反应性及气道重塑等.捏脊疗法是传统中医疗法的一种,对小儿各个系统的疾病治疗均有报道,而简易捏脊疗法是根据临床实践改良的一种操作简便、患儿及家长易于接受的治疗方法.采用循证医学方法,以中心随机、前瞻、多中心临床研究选人简易捏脊疗法合并基础疗法治疗组(治疗组)与单用基础疗法治疗组(对照组),比较与探讨简易捏脊疗法对小儿哮喘的疗效作用.
  • 摘要: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哮喘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中大部分哮喘属于轻中度,西药的治疗效果较好,但副作用如手颤、心悸、兴奋、失眠等比较明显.为了探讨寻找治疗哮喘良效而又副作用少的中药方剂,对喘平复方进行了初步的临床观察探索.研究发现喘平散对轻中度哮喘病人疗效较明显,初步达到平喘作用。但此药现时因是初步观察,服此药期间全停用西药茶碱、BETA2激动剂、抗白三烯、抗组胺等药物,未停用表面激素。以后在临床上可试行单用此药,完全停用治疗的西药。
  •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肺炎已成为医院门诊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较好效果.中草药颗粒是将中草药饮片通过将有效成分浸出的方法,浓缩后与一定的辅料制成供临时配方用的中草药颗粒,是对我国传统中药使用的一次变革.中草药颗粒具有用药效能高、易于保存、降低了保存费用和损耗、患者服用依从性高等特点,但费用较中药饮片稍高.现将本人使用中草药颗粒治疗门诊老年人肺炎的粗浅体会进行总结.由于老年人肺炎病理过程分为初期、成痈期、溃脓期与恢复期,故辨证论治时除针对各期分别采用初期予清肺解表(银翘散加减)、成痈期清肺化痪消痈(《千金》苇茎汤加减)、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与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外,也可恰当选用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进行分期论治,还可按现代医家依病证结合所提出的分证论治(如风热犯肺证、外寒内热证、痰热壅肺证、痰湿壅肺证、肺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热陷心包证、邪陷正脱证等)进行治疗。
  • 摘要:目前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以临床控制为主要目的,西医治疗以糖皮质激素和β2-受体激动剂两类药物为主。已有多项临床研究证明,定喘汤能改善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尚无对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报道。本研究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定喘汤,观察该法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生存质量是否有改善的作用。本次研究证实,在生存质量哮喘症状维度方面,定喘汤联合西医组治疗后的评分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
  • 摘要:神经源性肺水肿(neurogenicpulmonaryedema,NPE)是指各种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或颅内压增高等因素所导致的急性肺水肿,又称中枢性肺水肿.NPE往往伴有严重的低血压休克,液体复苏是治疗的重点,一方面要求积极补液,纠正休克,保证脑灌注;另一方面要求脱水利尿,减轻脑肿胀,减少血管外肺水,平衡点较难把握,而合理的液体管理能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改善神经学预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重症医学科(ICU)自2012年9月至2014年1月收治了7例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并发NPE病例,在血流动力学监测指导下进行液体复苏.治疗后,5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肺水肿吸收,氧合改善,低血压休克纠正,复查头颅CT脑水肿无明显加重。2例死亡或放弃治疗,原因为脑死亡或继发感染加重。
  • 摘要:心力衰竭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其病情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致死致残率高,目前西医对该病的治疗尚欠缺有效的根治方法.如何提高该病疗效、改善患者预后已成为目前研究的新热点.笔者近年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真武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6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真武汤合桂枝获荃丸中药内服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机理可能与强心、利尿、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增强心肌耐缺氧能力、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右心重构等多途径、多靶点的综合作用有关,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探讨。
  • 摘要:支气管哮喘是临床上常见的难治性呼吸系统疾病.即使近几十年来诊疗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但病死率仍居高不下.除了大气污染、人体自身免疫力下降等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哮喘病变的机制尚不能完全了解,导致治疗发生了偏差.西医治疗支气管哮喘以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为主,虽然效果尚可,但长期使用副作用较大,辅以其他西药疗效一般,长期使用亦有相当多的不良反应.千百年来中医中药采用辨证施治治疗支气管哮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令人肯定的疗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既能提高疗效,又能减轻药物的副作用.本研究采用自拟定喘祛痰方联合西医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 摘要:张从正(1156-1228),字子和,号戴人,金代睢州考城人,金元四大家之一.他上宗《素问》《难经》《伤寒论》,融汇《千金方》《本事方》,近承河间火热之说,主张攻邪,是攻邪派的开山鼻祖,但他也融补益于攻邪之中.他的攻邪论在临床治疗肾脏疾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其中的汗法、下法,在肾脏病的临床治疗中效果良好。然而,张从正并不仅仅使用汗、吐、下三法。他说:“以余之法,所以该众法也。然予亦未尝以此三法,遂弃众法,各相其病之所宜而用之。以十分率之,此三法居其八九,而众多法所当才一二也”。他常常寓补于攻中,临床采用以攻为补、以通为补、先攻后补和寓补于食的方法,达到补益的目的。
  • 摘要:洪钦国教授善于中西结合治疗各种肾脏疾病,特别是在糖尿病肾病的辨证论治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洪教授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治疗除了强调辨证求因论治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期治疗。其认为糖尿病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病机侧重点亦有所不同。糖尿病肾病本虚证以脾肾亏虚为主,故治疗上尤要注意健脾补肾。洪教授根据糖尿病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灵活辨证选药,疗效确切。
  • 摘要:洪钦国教授结合岭南地域及气候特点,博采众方,勤求古训,以中医药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疗效显著.洪师对慢性肾衰竭的辨证论治,简要归纳为以下两点:脾肾衰败为纲,三焦邪实为目;泄实不忘补虚。总之,本病病情复杂,除药物治疗外,类蛋白质,禁食植物类蛋白质,且慎起居,亦重视调护,饮食主张清淡,适量进食动物防感冒,调情志亦皆重要。
  • 摘要:近30年来,国内外肾病学专家一致认可治疗肾病综合征使用激素的标准方案,此方案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但副作用也多,尤其是大剂量使用激素或因肾病综合征反复发作而长期反复使用激素者,其中较为严重的副作用就是引起骨质疏松.如何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成为医生和患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中医研究认为,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肾中阴阳平衡来预防和改善激素所致的骨质疏松.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肾虚是骨质疏松症的病机关键,从肾论治骨质疏松症是中医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目前中医药治疗激素副作用如骨质疏松等尚处于探索阶段,从本文所涉及的资料来看,运用中医理论辨证治疗激素副作用已取得较好的疗效,实验研究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工作。尤其是治疗手法及手段的多样化,较之西医单一疗法,体现了中医药整体治疗的优势。但是中医对治疗激素性骨质疏松没有统一明确的辨证分型,实验研究中存在造模方法不一,给药途径不一、时间长短不一等诸多不足之处,影响了疗效及实验结果的评价,中药治疗激素性骨质疏松时,能否影响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疗效,以及有无副作用等尚未见报道。
  • 摘要:慢性肾衰竭(CRF)是所有肾脏疾病的共同转归,是一种持续进行的不可逆的临床综合征.该病发病率高,若不及时清除毒素、改善贫血,对全身脏器都有损害,严重者需血液透析以维持生命.目前,仍缺乏有效治疗慢性肾衰的方法,我科经多年临床研究,逐渐形成一套内服与灌肠相结合,补肾养血与化瘀泄浊相结合的治疗方法。现将2006年10月-2008年3月采用补肾生血合剂口服联合灌肠排毒液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共32例的诊疗经验进行总结。通过32例疗效观察,补肾生血合剂联合灌肠排毒液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既可补肾生血、明显纠正贫血,又可化痪泄浊、清除肾毒素,明显降低血清尿素氮、肌酐、尿酸、胱抑素C水平,改善临床症状,保护肾功能,达到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治疗费用的目的。该方法疗效确切,治疗方便、副作用少、费用低、病人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应用于血流动力学及病情不稳定的透析患者,需要长时间的体外肝素抗凝以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对于高危出血患者,应用肝素可引起或增加出血的风险,为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局部枸橼酸抗凝因对患者凝血系统影响甚少,出血风险较肝素抗凝治疗降低,在临床得到推广应用,并被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指南所首选推荐.由于局部枸橼酸抗凝技术较为复杂,其间需要监测指标较多,护理上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可能会影响临床治疗效果,甚至引起不良事件的发生.因此,探讨枸橼酸抗凝技术的护理策略显得尤为重要.现就我科对38例高危出血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时的临床效果及护理体会进行总结.
  • 摘要: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和滥用,细菌耐药性已成为全球医疗领域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细菌耐药性的出现严重影响着人类健康,并带来临床治疗无效、感染加重甚至死亡.细菌的耐药性具有地域特点,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医院的细菌耐药性也会有所差别.及时了解本地区及医院的细菌耐药情况,对指导临床合理抗菌药物的使用具有重要意义.现对我院2011年至2012年期间各季度细菌耐药数据进行分析,了解我院临床分离细菌的变迁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指导.本次结果显示,我院感染的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细菌为主,其中大肠埃希杆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占主要,与国内医院的情况一致。革兰氏阳性细菌及真菌感染呈上升趋势。痰液和尿液标本分离出致病菌的数量最多,提示我院仍是以呼吸道、泌尿道感染为主。我院的细菌耐药情况严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不仅可以有效治疗感染,而且可以预防耐药菌株的产生。临床医师要及时了解医院感染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进行经验性用药,并及时根据药敏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 摘要: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并逐渐成为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根据美国USRD统计显示,DN是维持性透析的首位原因,高达43.2%,我国的DN发病率亦呈上升趋势,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长期以来,从遗传和代谢等方面的研究仍未能完全阐明DN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现实生活中,工作压力增大、生活节奏加快使得人们处于"起居无节"状态,临床观察到起居无节可以促进DN进展,但具体机制尚未阐明.新近研究也表明,"起居无节"生物节律紊乱可以导致机体NF-kB信号通路的激活,但在DN的进展中未有系统研究.本研究通过观察"起居无节"对DN大鼠NF-kB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内在的分子机制.本研究结果显示,DN“起居无节”组的NF-kB较DN组、“起居无节”组及空白组明显升高,可能是起居无节促进DN进展的重要机理之一。由于生物节律影响着机体的激素代谢、糖代谢及cAMP等多方面,上述变化与NF-kB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 摘要:讨论狼疮危象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对已确诊为SLE患者,应及早给予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同时避免各种加重因素,从而有利于患者长期存活。而一旦发生狼疮危象,则应给予各种积极治疗措施,以避免各重要脏器发生不可逆损害,降低患者死亡率。在本病例中,患者经过三联广谱(泰能+利奈唑胺+大扶康)抗感染治疗,蜂窝织炎、肺部感染基本得到控制。而临床上对狼疮危象的治疗采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已达成共识,冲击剂量的激素通过膜物理作用使免疫细胞失活,继而发生细胞凋亡,能显著抑制炎症反应,对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用药后数分钟即可迅速起效,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和免疫抑制作用。而大剂量丙种免疫球蛋白冲击,可以封闭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及B淋巴细胞,与循环免疫复合物或感染性抗原形成不溶性免疫复合物等,赢得抢救时机。患者还接受了3次血浆置换治疗,该疗法可以去除特异性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以及参与组织损伤的非特异性炎症介质,如补体、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等,并能改善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的能力。
  • 摘要: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指中枢及外周神经组织由于多种原因受到损伤或出现功能障碍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病理性疼痛,通常以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异常性疼痛为特征.目前临床上常用治疗NP的西药主要有阿片类药物、抗癫痫和抗抑郁药物,这些药物可暂时缓解疼痛,但对损伤神经的修复或再生无益甚至有害,如长期服用阿片类药物可引起神经的脱髓鞘,并使神经顺应性下降,对神经元的增殖也有直接的抑制作用.本研究重在探讨加味升降散是否可以通过分别作用于TNF-α和IL-6两个炎症因子,从而达到治疗NP的作用。结构表明“加味升降散”可以通过改变TNF-α和IL-6两个因子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从而达到调节和治疗NP疾病的目的。但具体到“加味升降散”是通过单一的中药还是几种中药的共同作用来治疗NP疾病,是直接作用于TNF-α和IL-6两个因子还是通过其他中间物质而相互作用,则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 摘要: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热病救阴尤易,通阳最难;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救阴法和通阳法是温病的常用治法,其中通阳法常用于治疗湿热病,湿热胶结,难解难分,湿为阴邪宜温化,热为阳邪宜清泻,故不可一味温补或寒凉,需宣通气机,苦温燥湿,甘淡渗湿适当配合,故叶氏指出通阳最难.通阳不在于温补,而在于利小便.导师吴智兵教授运用此理论,成功治愈了一例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者.中医认为疼痛的机制主要有“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两大类,对于“不通则痛”,注意力多局限于阻滞部位局部的疼痛,一般表现为气滞血瘀的刺痛、胀痛等,治疗多以行气活血为主,而对于阻滞远隔部位的疼痛以及什么邪气阻滞考虑得不多。如果考虑到任何邪气都可阻滞导致受阻部位或远隔部位疼痛或其他感觉异常,临床治疗思路就会开阔很多。该病例就是因为内有湿邪阻滞导致肌表不荣而痛,属虚实夹杂,以实为本。总之,“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强调通阳气,气能行津,通阳即通津液,临床上气机阻滞往往导致津液输布不均,导致肌表失去濡润而发病,并非因津液不足而肌肤失养,因此需注意二者的区别。
  • 摘要:津液乃血液化生而来,津血同源,血液行于脉中,津液行于脉外,两者可相互转化,因此血液运行障碍势必会影响津液的运行,出现血不利则为水,故临床上活血化瘀利水法是水肿的治法之一.恩师吴智兵教授在临床上运用此理论采用活血化瘀利水法治疗1例脑静脉梗死并脑出血导致的脑水肿的病患.虽然中医没有脑水肿的病名,但是脑血管梗死或出血导致脑水肿的病理变化却与仲景提出“血不利则为水”的观点极为相似。西医单纯的脱水治疗效果往往不佳,而中医则采用活血化瘀利水法治之,兼顾了血瘀与水肿两个方面,效果显著。因此在临床上治疗水肿病不可一味利水,同时应注意血瘀是否为水肿的成因。
  • 摘要:小脑梗死占所有缺血性脑卒中的3%.一旦小脑梗死诊断明确,其基本治疗原则与前循环梗塞类似.然而如果患者同时合并有多发脑叶出血,治疗难度明显增加,目前缺乏标准化的治疗方案.对于这种混合型脑卒中的患者,目前多提倡中性治疗。与西医学不同的是,在中医治疗中急性梗死与出血并无绝对治疗意义上的对立。中经络主要治疗原则在于化痰祛癖兼顾平肝清肝;而中脏腑则以醒脑开窍为主法。此外,中医学理论认为离经之血便是癖。根据以上理论,活血祛疲法广泛用于脑梗死和脑出血的患者中。源于随机对照试验及系统评价的研究显示,活血化痛不仅可以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也可以促进出血患者血肿的吸收及提高神经修复能力。
  • 摘要:痫病发作期一般分为阴痫和阳痫,阴痫之病机为阳虚痰湿内盛。前期实验已经通过复合中医证候及西医病理双方面因素,建立了一个较为合理的阴痫动物模型.本次实验目的在于对该模型的中医证候特征进行评价,包括自拟《阴痫证大鼠模型辨证表》(下称《辨证表》)对模型进行中医辨证评分,及进行西医病理学、症状及行为学指标测试,以综合评估模型的证候特性.
  • 摘要:痫病,又称痫证,俗称"羊痫风",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病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本非治疗痫病的经典方,但徐灵胎《伤寒论类方》论此方“能下肝胆之惊痰,以之治痫病必效”。且现代发现本方在治疗痫病上确有奇效。文中就10个使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西医明确诊断痫病的有效的医案,探讨本方在治疗痫病上的使用。
  • 摘要:神经病理性疼痛,即由躯体感觉系统损伤或疾病而直接造成的疼痛,它是一种以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异常疼痛和感觉异常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疼痛,属病理性疼痛的一种.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受多个递质、受体及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常规药物治疗上,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抗抑郁药阿米替林、度洛西汀是国内外指南提出的一线药物.这些抗癫痫、抗抑郁药物及阿片类药物,虽可暂缓疼痛,但对修复损伤神经没有长远的益处,且普通的镇痛药物极易产生心理和神经依赖性.深入研究疼痛的发病机制,发掘和推出更新的镇痛药已成为病理性疼痛临床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中,国内外学者提出尽早"综合治疗",包括常规推荐用药、中药治疗、针灸治疗、物理治疗、心理辅导、康复治疗、微创介入治疗等.而中医药治疗可能是今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开拓的重要方向之一.中医学对疼痛的病因、病理、辨证、论治等有较全面系统的认识,“不荣则痛、不通则痛”是痛证的虚实两大病机。本实验以升降散所含的姜黄素、大黄素成分及常加用的白芍苷、延胡索乙素成分为观察对象,运用现代医学的科研方法探讨此四味中药单体对神经病理性疼痛CCI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并加以比较分析,为进一步探讨升降散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提供实验思路,为临床研发新型镇痛中成药做实验基础研究。
  • 摘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岭南地区门诊量最大的医院,2014年门诊、急诊量达307万人次.文中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失眠(不寐)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主要研究失眠患者的性别、年龄、辨证及方药使用特点,以期找出广州地区失眠(不寐)患者的发病规律,为进一步指导临床用药及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 摘要:文中就几位中医名家对不寐的中医诊疗经验进行总结,并从临床表现、病理分型、辩证、临床用药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 摘要:全国名老中医陈纪藩教授从医五十多年来一直秉承"医为仁术"之道,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在中医药防治风湿病领域擅长运用《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的理法方药进行辨证论治.日常生活中,他更是推崇张仲景的“养生”观点,指出人需内养正气,外慎风寒,并于患病之初,即通过一切措施预防,勿令九窍闭塞,以利于健身祛病。其中陈教授认为保养元真尤为重要,并且应在生活中处处注意。
  • 摘要:劳绍贤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从医五十余载,博览群书,汲取众家之长,不断创新,注重现代医学先进科学技术与传统中医诊治技术相结合,融贯中西,遣方用药独树一帜,除了擅长治疗脾胃疾病外,对于奇难杂症也疗效卓著.
  • 摘要:中医饮食调补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食物的性能、食物与健康的关系,并利用食物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科学.中医饮食调补学主要是在食疗本草学的基础上充实、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它的基本内容可见于有关食疗本草之类的书籍,其次则散见于某些医书或中医临床书籍中.如《本草求真》中所记载"食物人口,等于药之治病.同为一理",意思是指利用食物来维护人的身体健康,辅助药物防病治病.中医饮食调补的基本原则遵循整体观和辨证施食的原则.
  • 摘要:邓铁涛教授早年提出"五脏相关学说".经过大量文献整理、实验证明和临床应证,该学说得到了业界大部分人的赞同.五脏相关学说中认为:在人体中,心、肝、脾、肺、肾及其相应的六腑、四肢、皮毛、筋、肉、五官、七窍等组织器官分别组成五个脏腑系统,在生理情况下,本脏腑系统内部、脏腑系统与脏腑系统之间,脏腑系统与人体大系统之间,脏腑系统与自然界、社会之间,存在着横向、纵向和交叉的多维联系,相互促进与制约,以发挥不同的功能,协调机体的正常活动.运用五脏相关理论,雷新理解中医治未病思想,更能指导疾病的防治和身心保健.
  • 摘要:半夏泻心汤是古今名方,出自《伤寒论》,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是治疗脾胃不足,寒热互结之痞满证的常用方.陈师膏方中运用半夏泻心汤颇有心得.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现代临床主要用于急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胃私膜脱垂症、胃下垂、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腹胀、糖尿病胃轻瘫等。
  • 摘要:温胆片出自经典名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温胆汤,由温胆汤去生姜、大枣加郁金组成,具体方药是法半夏、竹茹、枳实、郁金、陈皮、茯苓和甘草.方中法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中止呕,消痞散结;竹茹清热化痰,止呕除烦;郁金清心解郁;枳实行气消痰;佐以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利湿,用甘草作使药调和诸药,全方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宁心解郁的功效.温胆片在痰浊型高血压及其引起的心血管病变、稳定型心绞痛及频发室性早搏、糖耐量异常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都有很好的应用。
  • 摘要:陈瑞芳,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保健科主任,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学术继承人,从医近30年,善用膏方治疗多种慢性疑难病症.现举陈教授以"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为理论指导,调制膏方的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在治疗肾虚膏方中,陈瑞芳教授以“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为指导思想,以“辨证论治”为基本原则。首辨肾之阴阳虚证,其次选基础方,再根据不同体质或兼证配以辅药。如偏肾阴虚者,以补阴方为主;或偏肾阳虚者,以补阳方为主;倘若出现阴虚火旺或者阳虚寒盛之象时,膏方可再加入滋阴降火之药,或者补阳泻阴之药。总之,膏方讲究协调阴阳、调畅气血、攻补兼施,以达纠偏却病、阴阳调和之目的。
  • 摘要:陈瑞芳,从事中医药教学及临床工作近30年,擅长膏方调理多种慢性疾病,常以半夏泻心汤作为膏方开路方,同时将本方运用于膏方中,以调理脾胃利于膏方的吸收.笔者有幸跟随导师陈瑞芳学习2年,现将其运用半夏泻心汤的临床经验简介如下.陈师认为,本方组方严谨、配伍合理,是辛开苦降法的代表方。陈师常将本方与岭南膏方相结合,用于治疗消化道疾病、失眠、痊疮、过敏性鼻炎等慢性疾病,且常获奇效。
  • 摘要: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病范畴,消渴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中,上消的肺热津伤证、中消的气阴亏虚证以及下消的肾阴亏虚证都表明气虚证、阴虚证始终贯穿于糖尿病发病的全过程。而中医的证与中医体质的关系密不可分。国内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学与中医体质有相关性。痰湿亦是消渴病的重要因素,刘艳骄等曾对370例病糖尿病人进行体质分析,结果发现痰湿体质的发生率为64.94%,在所有痰湿体质中,肥胖人痰湿体质的发生率为98.93%,说明肥胖人多痰湿,痰湿体质是糖尿病肥胖人的主要体质类型。有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以阳虚体质、阴虚体质以及痰湿体质为主,与其他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符合糖尿病发生以及发展的规律。
  • 摘要:声带小结以声音嘶哑为主症,属中医"慢喉喑"范畴,是耳鼻咽喉科临床常见病,主要由过度使用嗓音和不当用声引起.邱宝珊教授长期从事耳鼻咽喉疾病的临床工作,在治疗嗓音疾病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本研究采用邱宝珊教授的经验方会厌逐瘀汤合半夏厚朴汤治疗血瘀痰凝型声带小结,并进行了声带小结、嗓音障碍及嗓音参数变化方面的评价,判定临床疗效.研究证实,总有效率及在改善嗓音障碍、嗓音质量方面均取得满意疗效。二方合用,使气滞得解、瘀血得除、痰浊得化,共奏散结、消肿、开音之功,收效颇佳。
  • 摘要:亚急性甲状腺炎又称肉芽肿性甲状腺炎或巨细胞性甲状腺炎,临床常见,占就诊甲状腺疾病的5%,起病较急,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甲状腺肿痛及甲状腺功能异常,病程一般持续2-3个月,少数患者迁延至1-2年。西医一般以解热镇痛药及糖皮质激素治疗,症状控制后,减少激素用量,疗程一般1-2个月。通过临床观察,本病可单纯中药治疗,且疗程可缩短在2-4周。以八纲释六经,通过患者的临床症状确定表、里、半表半里病位及寒热虚实阴阳病性,分析六经病归属,再根据方证及药证特点寻找恰当的经方加减治疗,可执简驭繁地使用经方。通过以上两则医案可以看出,亚急性甲状腺炎以甲状腺肿痛及发热为主,根据病位及病性的划分当以少阳病为主,但临证时还是需要“观其脉证,随证治之”,如案一初诊时具有明显的太阳表证及阳明里热证,太阳病解后少阳证才显现,而病情控制后,至后期则又以太阴里虚寒为主。案二虽初诊时以少阳为主,但在疾病控制后,也表现出明显的太阴里虚寒证。所以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时时关注患者的症状变化,根据八纲六经辨明病位病性,选用合适经方及药物,才会取得较好的疗效。
  • 摘要:关节手术后常因麻醉、操作而损伤脉络,导致气滞血瘀.尤其术后疼痛是一种恶性刺激,使机体应激反应增高,从而启动炎性反应及细胞因子的释放,导致痛觉过敏.研究证明,术后疼痛不但使病人痛苦,而且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加,延长病人康复及住院时间.就骨关节手术的特点来讲,术后患肢功能锻炼对于其功能恢复至关重要,但疼痛往往使骨关节术后病人不配合肢体的活动及功能锻炼.针刀镜治疗术融合了现代医学的内窥镜和传统医学的小针刀及微创外科技术于一体,手术一般采取局部浸润麻醉,手术切口小于0.5cm,最多开通2个通道,多数一个通道.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剥离、疏通关节和病变组织及关节腔灌洗,以解除粘连、消除炎症.针刀镜治疗术后患者的关节局部会出现疼痛和沉重感,部分患者的关节会出现反应性积液,因此,如何更快地缓解患者术后的疼痛等不适感对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2012年12月至2013年7月,本研究对针刀镜治疗术后的痹病患者应用中医定向透药疗法,结果表明该疗法能有效缓解针刀镜术后局部关节的疼痛、肿胀及发热的症状.
  • 摘要:近年恶性淋巴瘤发病率不断增高,淋巴瘤临床表现有淋巴结和肝脾肿大,胸腹腔肿块,常伴有消瘦乏力、发热盗汗等症状.中医按"恶核""癥积"和"虚劳"等病进行论治.兹就淋巴瘤中医病机、证治方药等进行探讨,并列举临证验案实录.
  • 摘要:五子衍宗丸由菟丝子、枸杞子、覆盆子、五味子及车前子组方,是著名的补肾良方.具有补肾益精、种嗣衍宗之功,主要用于肾虚精亏所致的阳痿不育、遗精早泄、腰痛、尿后余沥.前期研究表明,五子衍宗丸对乳腺癌小鼠的化疗相关性疲劳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发现给予五子衍宗丸干预的乳腺癌小鼠血浆中的神经酸水平明显提高.因此,推测神经酸可能是缓解乳腺癌小鼠化疗相关性疲劳的主要物质之一.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五子衍宗丸中共检测出19种脂肪酸。其中含有少量二十四碳烯酸(神经酸),检测结果进一步证明了额外补充神经酸有可能是缓解化疗相关性疲劳的方法之一。五子衍宗丸广泛的药理作用可能与其独特的脂肪酸组成有关。
  • 摘要:晚期肿瘤患者均可合并有恶性腹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目前,临床对恶性腹水的常规治疗方法包括:利尿、腹腔内化疗、腹腔抽液、腹腔内应用生物制剂,但治疗效果均不太理想.而患者自身腹水超滤浓缩回输腹腔是近年来临床治疗腹水的新型方法,已成熟应用于由肝硬化引起腹水的治疗中,且治疗效果获得广大患者的一致认可.在自体腹水超滤浓缩回输腹腔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香菇多糖腹腔灌注治疗能否改善腹水情况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探讨的热门话题.本次研究采用腹水超滤浓缩回输腹腔联合香菇多糖腹腔灌注治疗恶性腹水患者,效果满意.
  • 摘要:祖国医学认为,痛风的发病在于过食辛辣肥甘厚味,伤及脾胃,脾胃失司,湿热内生,注于下焦,阻塞关节经络,不通则痛。其本在脾胃湿热,其标在经络不通。中医药在本病的治疗中确有独特之处。从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出发,当分期诊治。临床应用利水通络方取得良好疗效。
  • 摘要:传统的拔甲、服药等甲沟炎治疗方法只是从表面出发来解决问题,实质上根本没有深入到病灶,并且拔甲治疗痛感明显,而口服药物治疗对人体存在一定的副作用。董氏奇穴是董氏先祖创立的独具特色的针灸体系,内容博大精深,包含针法甚广,诸如耳针、头皮针、手针、倒马针、放血疗法等。董氏奇穴取穴从“董氏五行穴”入手,在经络运行及取穴中以五行理论为原则,它是有别于十四正经的独特的针灸体系,具有特效的奇穴,特殊的针法及完备的理论体系,在治疗痛证上疗效卓著。《标幽赋》说:“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取制污穴治疗足甲沟炎乃属手足顺对法,手对脚。以三棱针点刺出黑血立即见效。董氏之刺络针法最大特点在于取穴多半远离患处,正合乎古法正统之“泻络远针”效果卓著而确实。
  • 摘要:患者平素手脚心发热,易烦躁.数天前感冒,鼻塞流涕咳嗽,未进行治疗.现症见鼻流浊涕,咳嗽,咳痰,痰色黄,伴夜间盗汗及白天自汗,无咽喉红肿疼痛,无发热恶寒,舌红少苔,脉浮细.诊断考虑阴虚感冒,治疗当以辛凉解表,方宗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汤通窍及止咳力量偏弱,故合用白前、前胡及苍耳子散.
  • 摘要:研究性别差异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控制的影响是提高中医辨治水平的有效途径.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例,引起男性和女性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相同.然而,在控制相关高危因素后,男性冠心病的发生率仍高于女性3.5倍.但是,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优势逐渐消失,特别是女性进入更年期后,不少内科疾病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和肥胖症显著攀升,其中冠心病成为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探讨和研究女性激素变化因素对中老年疾病的影响,把握好更年期保健的重要机遇,对提高中老年女性生命质量有重大意义.为此,根据中老年女性的生理病理变化特点,提出以下三个防治策略:早期干预,目标前移;更年期治法从补肾、活血、祛痰着手;注重个体,主动参与。
  • 摘要:中医治疗慢性心衰相关病证有数千年的历史,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医界对于慢性心衰开展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有益的共识.中医认为,慢性心衰属本虚标实之证,标实为血瘀、水停,本虚为气虚、阳虚和阴虚,其中气虚、血瘀、水停毋庸置疑,但对于阳虚和阴虚在慢性心衰中医病机中的不同作用和地位则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主要尝试从慢性心衰中医病机和临床治疗两大方面辨析阴虚阳虚.在临床实践中,中医证候的变化很难像现代医学分期那样容易划分,故而慢性心衰中医治疗基本的原则就是根据具体证候选择益气、温阳、活血、利水(化痰)的不同组合。
  • 摘要:在我国慢性心力衰竭的运动康复治疗仍未大规模推广,其依从性、实用性、适用性、实际操作程序仍将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此,本文将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研究进展做一介绍总的说来,“西医药物疗法+中医辨证论治+康复治疗”三者相结合对于缓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改善患者运动耐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益。因此,“西医药物疗法+中医辨证论治+康复治疗”联合治疗模式可能是慢性心衰患者的最好搭配选择。随着将来医疗的发展,相信这种模式必能为广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带来佳音。
  • 摘要: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是多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本课题组采用全真一气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心室重构是导致心力衰竭的重要机制,包括心肌细胞肥大、心肌细胞丧失和细胞外基质纤维化.本研究通过观察全真一气汤多糖对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大鼠心功能、心脏指数和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本方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全真一气汤多糖能够降低心衰模型大鼠的细胞凋亡,降低心脏指数。全真一气汤多糖改善模型大鼠心功能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心肌细胞凋亡,防治心室重构的发展而实现的。
  • 摘要: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是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AS)作用的心脏保护性因子,HDL的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病率呈明显的负相关.近年来已有大量研究证实HDL-C水平高低并不能准确代表HDL的整体功能,HDL-C水平作为HDL功能的评价标准不足以作为冠心病发病风险的预测指标,对HDL质(HDL功能)的关注较HDL量(HDL-C水平)的关注更为重要.冠心病属于中医学的"胸痹""心痛""真心痛"等范畴,乃"本虚标实"之证.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经脉与心相连,其气亦上通于心,五脏之中,心与脾关系密切.在冠心病的中医药防治临床治疗中,近代名医蒲辅周教授治疗冠心病所用的双和散、名老中医赵锡武教授的参苏散均以人参为君,健脾益气、活血通络,临床疗效确切,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运用"调脾护心法"在冠心病的防治疗中取得明显效果.脾运化失常之病机贯穿于冠心病的发病和病程演变的全过程,因而防治冠心病当重视调理脾胃.本研究中,选择60例确诊为冠心病的病人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脾(气)虚组和非脾虚组,所有病例均进行血清脂蛋白谱(SLPG)、对氧磷酶-1(PON-1)、髓过氧化物酶(MPO)、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介素6(IL-6)水平的检测,深入研究HDL亚组分抗炎抗氧化作用与脾虚证的相关性,以进一步探讨HDL功能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
  • 摘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有效手段,它能较快地缓解心绞痛、增加冠脉循环血量,具有诊断准确、疗效显著、创伤小等优点,并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成熟和器械的改进,PCI的治疗越来越普遍,手术成功率也不断提高,但是PCI术后再狭窄、心功能恢复、情绪障碍等仍是PCI术后存在的主要临床问题,故冠心病患者的康复治疗,尤其是PCI术后患者的康复治疗是关系其生活质量和预后的重要措施,目前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中西医结合在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是两种不同理论体系医学相互渗透和取长补短的医疗实践,可充分发挥中医和西医各自的优势,不仅可显著提高疗效、缩短疗程,还可以提高冠心病患者的运动能力,促进其社会心理的健康,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冠心病患者的再入院率,从而降低住院费用等.笔者根据中西医对冠心病的认识,结合老师的临床经验以及个人的实践体会,对冠心病PCI术后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做一探讨.
  • 摘要:骨髓造血微环境是造血干细胞赖以生存,进行自我更新,并能产生大量祖细胞的内环境.造血细胞在微环境各种因素下增殖、分化、发育及成熟,合理地改善造血微环境有助于机体修复治疗多系统疾病,中医药在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参附注射液静脉注射对新西兰兔骨髓造血因子的影响研究报道如下.本动物实验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参附注射液对兔外周血的干细胞因子(SC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具有刺激生成的作用,且呈药物浓度依赖性,从而初步提示参附注射液对新西兰兔的骨髓造血功能有一定的生长促进功能,与既往的研究较符合。
  • 摘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心肌样细胞的方法,主要有化学诱导法以及生物环境诱导法,而大部分化学诱导剂存在一定的毒性高、安全性低的副作用,目前已有很多研究应用中药或单体成分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较前更安全有效,而关于参附注射液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以及相关机制则鲜见文献报道,现将初步研究结果报道如下.本实验初步探讨了参附注射液预处理联合5-aza体外诱导MSCs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从分化细胞的形态学到特异性抗体表达,都表明MSCs在参附注射液体外作用提高向心肌样细胞转化率,具备心肌的特性,而参附注射液诱导分化的心肌细胞是否具备起搏性能,能否重建窦房结或房室结功能,为干细胞移植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重建生物学起搏功能提供思路,也是课题组研究所想解决的下一个方向。
  • 摘要: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是指由于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从而产生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引起心脏扩大或僵硬、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又称冠心病心力衰竭型和心律失常型本病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介入治疗(血运重建、心脏再同步化)、外科手术、血管/心肌再生治疗等,其中血运重建治疗在本病治疗中意义重大。随着近年来中医药与血运重建治疗的结合应用不断增多,中医药在ICM血运重建的应用的作用价值及优势逐渐得到体现,提示中医药在ICM人群血运重建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 摘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了切实做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传承工作,探索建立中医药学术传承和推广应用的有效方法和创新模式,于2010年启动"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专项,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采集名老中医临床诊疗信息,收集名老中医专家诊治的典型病历,研究其辨证思维特点,分析挖掘其取得疗效的共性规律,探索研究建立个体化诊疗的疗效评价方法和中医临床经验的传承方法,为整理、应用、传承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以及培养中医药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广州中医药大学以此为契机,结合温病学课程日常教学内容,在各教学班种中采用“课堂讲授+临床带教+学术会议+网络平台”四结合方式,在学习温病学课程知识的同时学习温病学名家的成才经验、学术思想与温病学理论临证经验,探索名医学术传承工作室建设促进温病学经典课程改革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模式与方法。
  • 摘要:慢性心衰患者的发病特点主要表现在:多邪合并,顽固不化;病情复杂,牵涉多脏;易于变化,危及生命等特点。“毒”邪致病所体现出的特点是善变性、依附及兼夹性、趋本性、从化性、广泛性、趋内性、顽固性、选择性等。两者在发病特点上具有相性似。在治疗上,依据临床中慢性心衰和“毒”邪致病特点及临床表现的相似性,在原有益气温阳活血利水和益气养阴活血利水基础上加人了具有解毒的药物,经过了临床研究到实验研究再回归临床的过程以明确其作用疗效及机制。
  • 摘要:再灌注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急诊静脉溶栓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直接PCI),因其可以使急性闭塞的冠状动脉在短时间内恢复血运状态,从而挽救了大量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目前已成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最有效方法.然而有时再灌注治疗后,心肌不一定能恢复正常的结构与功能,反而出现更加严重的损伤表现,如梗死面积扩大、心肌舒缩功能降低、再灌注心律失常等,即所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近年来中医药对于MIRI的防治效果及其作用机制已有许多研究,本文从理论探讨、实验研究、临床观察等方面的综述如下.现代医学研究认为,MIRI的发生机制主要与自由基的作用、细胞内钙超载、炎症损伤及细胞凋亡等有关,根据这些发病机制,MIRI的防治可以从清除自由基、减轻钙超载、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及抑制细胞凋亡等方面着手。研究发现,许多中药组分和中药复方及针灸等方法具有上述作用。
  • 摘要:本课题研究以耳重斜形折痕(DELC),耳垂冠状沟,耳折,耳褶,耳褶心征,耳垂褶皱,耳垂折皱,耳垂线,耳垂征,耳垂折痕,耳垂皱纹为检索词,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检索2015年之前的文献,将耳垂冠状沟在冠心病望诊中的应用总结如下。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耳垂冠状沟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关系,但是机理仍不明确,需要进一步探讨。耳垂冠状沟明显出现在大于40岁的人群中,尤其是60-70岁,说明耳垂冠状沟确实是与年龄有关,提示耳垂冠状沟可以作为一个生物学年龄的指标,有耳垂冠状沟表示衰老得更加迅速。在40岁之前出现耳垂冠状沟,表明极有可能患有冠心病。关于单侧耳垂冠状沟与双侧耳垂冠状沟相比,有双侧耳垂冠状沟,且深而明显者,可能预示着心血管疾病生存率低。另外耳垂冠状沟形态表现并非单一,形态结构是否与疾病有关联,有待进一步探讨。
  • 摘要:急诊冠脉介入(PCI)治疗挽救了许多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AMI)患者的生命,减少了并发症,但仍有部分患者出现致死或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有报道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能反映缺血损伤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对于AMI后的危险度分层和左心室重塑进程的预测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纳入了2012年4月到2013年7月在茂名市中医院心内科住院的120例STEAMI患者,随访1年,得出结论:NT-proBNP是STEAMI患者1年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