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2015年“致力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学术研讨会
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2015年“致力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学术研讨会

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2015年“致力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哈尔滨
  • 出版时间: 2015-09-17

主办单位:;中国博物馆协会;;

会议文集: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2015年“致力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国际博物馆协会确定2015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顾名思义,该主题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博物馆的重要使命.从国际博协主席汉斯·马丁·辛兹教授对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阐释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博物馆作为教育与文化机构,在定义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博物馆通过举办教育活动和展览努力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成为维护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文化推动力.公众更加了解博物馆在社会发展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本文就探析提升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方面提出四个有效路径:实施研究策展项目,体现博物馆灵魂;开发文创产品和特色商店,呈现博物馆的创意;做好博物馆的“外交”特色教育活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与公众互动。从而不断提升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使博物馆教育获得最大化的发挥,让公众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
  • 摘要:新博物馆学运动的影响自1980年开始,在国际博物馆界,兴起了一股新的哲学思潮——新博物馆学运动.其以"社会的、公众的"为中心,对传统博物馆学以"专业的、行业的"为中心的思维进行反思.至1984年10月,随着《魁北克宣言》的发表,新博物馆学的概念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在1985年正式组建"新博物馆学运动".结合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的个案分析,中小博物馆在临展举办上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但只要开拓思路、找准定位,从策划理念的“活化”与实施管理的 “优化”上切入,依旧可以抓住博物馆变革的机遇,从而实现自身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要实现“以人为本”和“以观众为中心”的展览策划和实施,关键是要突破传统博物馆文物类展览策展理念的单一和局限,要意识到“博物馆陈列以文物为基础”这个命题是有其前提条件的:“只有历史文物系列的博物馆陈列才是‘以文物为基础’”。要实现从“物”向“人”的理念转变,可以从展品甄选、展览选题与展览实施三个方面着手。就中小博物馆的情况而言,不以展览规模大小论英雄,以新视角、不同点取胜,力求“以小见大”,并将“营销意识”融入展览策划中。策展理念的转变,需要强有力的组织执行力与科学完善的制度作为实现保障。对中小博物馆而言,资金、资源、人才的不足,是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根据自身情况与特点,从展览管理的“优化”为切入点,扬长避短,可以逐步实现展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 摘要:国际博物馆协会号召博物馆致力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博物馆自身必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公共教育作为博物馆重要职能之一,其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直接关系到博物馆职能的发挥.笔者试图从博物馆的公共教育角度探讨其模式和社会责任,以期求教于方家,共同探讨,不断提升博物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早在去年年底,国际博物馆协会便确立了今年(2015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致力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Museums for a sustainable society).这引发了不少学者对博物馆如何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讨论、研究和思考.笔者认为,唯有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才能致力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很多博物馆,尤其是中小博物馆面临着发展动力不足、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等状况,这固然与博物馆现行管理、人事、财务等客观原因有关,但是与本馆的发展思路、理念等主观因素亦密不可分,甚至有时后者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往往占据着主导作用.良好有序的博物馆教育的开展带来无限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必将推动博物馆事业的进步。博物馆教育让有限的馆藏资源拥有无限的使用频率、让有限的人力资源拥有无限的智力、让有限教育形式拥有无限的内容、让有限服务的观众拥有无限的惊喜好奇。当下,博物馆人,尤其是中小博物馆人唯有“树立‘文物匮乏’意识,从文物匮乏的现实出发,按照文物保护、文物开发、文物享用的新的观点和战略思路”,从实际从发,脚踏实地,自强能力,外重服务,贴近民众,才能把我国有限的文化遗产资源变成无数把亿万民众手中的开启民族复兴之门的金钥匙,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注入无限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 摘要:综合类博物馆是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进行历史、艺术、乡土知识教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何在新形势下给自己定位,以开放的态度突破现有发展局限,积极融入社会担当起社会责任;如何整合社会有效资源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发扬光大,使之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如何让博物馆走进社会公众的心里,提高国人的文化素质,尤其是让青少年在传统文化的保护、弘扬中发挥作用,已成为博物馆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博物馆成立的动因即是希望与公众实现社交互动、增强联系和吸引他们参与.
  • 摘要:2015年4月,受二里沟中心小学邀请,本人为该校一年级学生(约300名)做了关于博物馆基础知识的讲座.面对着孩子们纯真而渴求的眼神,我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博物馆;对孩子来说,他们为什么要走进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的经历会对他们的生活、学习甚至以后的人生轨迹产生怎样的影响?换句话说,作为博物馆工作者,希望公众从我们的展览和活动中得到什么,他们的收获会对他们的人生会有怎样的影响,博物馆究竟会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 本文论述,将围绕以上问题展开,即什么是博物馆,博物馆如何从名词转化为动词。即如何通过博物馆化的方式来实现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博物馆活的灵魂是什么?从思想层面上说,博物馆的灵魂是探索。从方法层面说,博物馆的灵魂是归纳和整合。从艺术层面看,博物馆的灵魂是审美。三个层面,共同构成了作为动词的博物馆的主题词。如何用有限的文物资源为具有无限可能的当代社会做出贡献,唯一的方法就是就有限的资源做出多角度的诠释,以及将非传统博物馆类的展览进行博物馆化的处理。
  • 摘要:每一座博物馆都有独特的功能定位和相应的展览体系,而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是博物馆有效开展教育活动的基础[1].中国湿地博物馆是自然类湿地学专业博物馆,以其丰富的展览资源向社会公众传播湿地学知识.因此,在其中开展的社会教育活动是向公众传播湿地学知识的活动,是带有湿地学科学特征的活动.任何实践的进步,首先源于理念的提升。国际先进的博物馆教育理念认为,展览固然是博物馆教育的主要载体,但不是唯一手段;事实上,常设展览即便再优秀,观众也会有看厌的一天。因此,各博物馆不仅要做好展览,更要围绕和配合展览开展一系列延伸教育和拓展服务,以丰富观众的学习体验,实现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最大化。为了提升我国博物馆的教育活动水平,必须加强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研究,推动我国博物馆事业的演进并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以更多关注今天和未来为特征的博物馆,特别是城市综合博物馆和环保、科技、自然史等学科的博物馆,可以站在普通市民的角度上,直面当下和具体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同时,该类博物馆自身也应当做出表率,在博物馆建设和运行中进行自我调整和完善,减少对环境资源的过度消耗,成为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倡导者,同时也是环境保护最佳做法的范例。
  • 摘要:2007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第21届国际博物馆协会代表大会修订后的博物馆定义为:"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由此有理由认为,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博物馆担负着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新博物馆学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博物馆只有把观众放在第一位,时刻为观众着想,站在观众的角度策划展览和教育活动,把观众在参观过程中的参与、交流、互动和体验作为重要内容,使博物馆成为每个公众能够自由走进和与之对话的空间,这样的博物馆是受观众欢迎的,也是有生命力的,更是可持续发展的。
  • 摘要:随着国际国内博物馆事业的不断发展,理论研究和职能认知的不断进步,博物馆教育职能的重要性被空前提高了.2007年第21届国际博物馆协会代表大会修订了博物馆的定义,首次将"教育"作为博物馆的第一功能予以阐释,不仅表明了"教育"是博物馆的社会责任,强调"教育"是博物馆的首要任务,更在博物馆定义的表述中强调:博物馆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展出"等各项业务活动都应该贯彻"教育"的目的.2015年3月20日,我国博物馆行业第一个全国性法规文件《博物馆条例》正式开始实施,当中对博物馆应加强社会教育、开展公共服务进行明确规定,还特别强调博物馆应与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开展合作,利用好博物馆资源优势对未成年人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当今社会的儿童,他们处在一个科技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获取知识、学习技能、进行艺术欣赏可以有很多渠道和方式。这就为博物馆儿童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巨大挑战。如何与儿童可以在博物馆教育中良性互动,避免“代沟”,就需要博物馆不论是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还是在管理机制、功能认知上,都要与时俱进。这不单指的是博物馆中负责社会教育的某个部室,而是涉及博物馆中的所有业务工作,博物馆教育应该是贯穿在博物馆的每一项业务工作中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博物馆真正成为社会文化生活的中心、全民学习的殿堂,才能更好地履行博物馆社会教育的职能,更好地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 摘要:"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博物馆"(Museums for a sustainable society)是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它呼吁人们利用资源的同时需对生态系统予以尊重,而作为教育与文化机构的博物馆能提高公众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在定义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政治经济逐步全球化的今天,博物馆教育已经超越了科技传播的层面,在让国民分享人类智慧成果的同时,也肩负着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博物馆是学习知识、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它为人的继续社会化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所,促进了美好情感的构建和发展,并最终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和谐及可持续发展.讲解工作是以博物馆展品为依据,经讲解人员进行提炼、选择,运用语言艺术、讲解技巧和真挚的感情,直接向观众有针对性地传播知识和信息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博物馆宣传教育中具有最佳社会效益的一种教育方式。博物馆是利用文物标本及陈列艺术手段,给观众一种静的直感作用。而讲解员通过讲解,对所展出的每一件文物标本及展品做出准确、生动的描述,使观众了解展品的基本内容和价值,获得理性知识。同时,在精神上得到美的享受,从而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
  • 摘要:根据国际博物馆协会1998年巴塞罗那会议的修改章程和国际博物馆界、美术馆界的主导观念,美术类博物馆学者布尔卡瓦司以收集、展示、保存不同的物件划分为依据,把博物馆类型大致分为三类:美术馆、历史博物馆和科学博物馆.美术馆是作为收集、保存、展示视觉艺术品为主的美术类博物馆.美术馆内最为常见的展品为视觉艺术作品,但诸如摄影、雕塑、插画、装置艺术、工艺美术等也经常参与展出.但所有这些视觉艺术展示,归根到底是为社会公众服务的.
  • 摘要:孔子学院是在海外开设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机构,对外国朋友进行基本的中国文化常识培训,内容包括书法等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国向普通的外国朋友输出中国的传统文化时,也应该反省自身,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多少?普通的中国人到底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多少?认同多少?而这些思考却常会令内心异常尴尬.复兴传统文化是提升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在复兴传统文化方面有着其他机构无法企及的优势。作为博物馆人,虽没有能力去正本清源,但却有责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弘扬传统文化做量的积累。今天,中国的博物馆可以成为向普通民众传播传统文化的“孔子学院”,也应该成为向普通民众传播传统文化的“孔子学院”。面对社会信仰危机,博物馆有义务成为解决危机的机构之一。在复兴传统文化的事业中,博物馆有着其他社会机构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只要全国博物馆同仁勇敢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并付诸行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必将复兴,植根于传统之上的中国文化,必将爆发出更大的创造力,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也将会占领精神领域高地。
  • 摘要:自1996年新中国第一家民办博物馆——观复博物馆注册创办以来,十多年间我国民办博物馆队伍迅速壮大,成为博物馆系统的新生力量和有益补充,不仅丰富了我国博物馆的类型,更好地保护了民间文物,也是社会兴办公益事业的鲜活例证,为全面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研究样本.根据国家文物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度全国备案博物馆3866家,其中民办博物馆647家,仅2011年就新增112家,增速达20.93%.在建馆数量和种类有如雨后春笋般的中国式增长速度背后,部分民办博物馆却陷入了身份模糊、收不抵支、馆藏难补等中国式生存困境,可谓"冰火两重天".另外,严重制约民办博物馆健康发展的问题还有:准入制度不完善、扶持政策不健全、管理运行不规范、社会作用不明显等等.民办博物馆的出现,是当前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多样化在上层文化领域的反映。本文着重选取东莞市唯美陶瓷博物馆作为比照,阐明了企业兴办博物馆,是对企业品牌的进一步推广与宣传,是对企业价值的进一步提升和放大,是企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自觉选择。只要以产业为依托,确立好立馆之本,不断强化自主“造血”功能,相信民办博物馆能在产业支撑下,实现馆企共赢,走出一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举,健康有序充满活力的文博发展之路。
  • 摘要:随着博物馆的免费开放,通过博物馆文化提高全民素质,建立服务性的博物馆已成为共识.在全国改扩(新)建博物馆的热潮中,各门类、各学科的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经济发达的省市更是努力向县县有博物馆的方向发展.目前全国登记在册的博物馆数量已由10年前的2200多个,发展到如今的3589个,并继续以每年百余个的速度增长.作为博物馆中间力量的中小博物馆该如何生存、发展,成为博物馆人关心的问题. 中小博物馆一般为地市级馆,他们的服务对象和观众主体主要是自己城市及辖区的城乡群众,因而在策划展览时应该适合时宜,满足当地百姓的品味,举办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展览。充分利用民间收藏资源是拓宽博物馆工作的重要渠道,抢救性地征集近现代民俗文物是博物馆重要的收藏方向。
  •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地方政府不仅加大了对博物馆事业的投入,而且群众对博物馆文化需求也日益强烈.博物馆集群众文化公益,科学知识探索于一身,贴近实际、贴近观众、贴近生活,尤其是文化体制不断改革,博物馆行业评估定级给中小型博物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转变服务意识态度,发挥中小型博物馆特色,建立特色的中小型博物馆,避免雷同陈列、僵化服务,充分挖掘地方历史、民俗、文化资源,全面满足人们对于历史知识、文博知识的了解,致力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藏品和人才是中小型博物馆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文化旅游的角度看,藏品内涵的质量和数量无疑是吸引游客的重点,要提高信息网络化水平,增加临展品位,关注公众价值,融入社会生活。中小型博物馆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政府和民间共同努力,以品牌教育活动为核心,立足公众的多层次需要,着重体现公众价值,打造社会教育中心。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特色中小型博物馆的建设不仅是社会规划的内部问题,而且还关系到文化持续发展、文化兼容并包。只有增强中小型博物馆活力,转变被动角色,才能真正促进社会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化的发展。为公众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子孙后代服务,正是中小型博物馆核心价值观和社会责任的体现。
  • 摘要:中国博物馆策展人的理念,是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而产生、发展,并不断提高,逐渐具有及形成博物馆专业的特性.这里讲的策展人,是指博物馆业内的策展,策展的定位主要指自主策划的陈列展览,涵盖内容包括陈列展览的内容和形式设计,以及陈列展览的整体运作,及至形成展现在观众面前的陈列展览.而不仅仅是陈列展览某一方面、某一阶段的策划,是陈列展览整体的、系统的策划、实施、实现的过程.首博新馆策展人工作,已形成一个基本模式,主要工作包括根据领导确定的相关展览内容意向,首先完成“展览策划方案”,内容主要包括展览指导思想、展览观众定位、展览内容概述、展览形式设想、展览组织构成、展览运作模式、配合展览举办的活动。策展人机制的运作优势在于可以更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人才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能动性。因为,人才是保证事业发展的原动力,任何事业的根本,都需要人才的支撑。策展人机制可以为博物馆人才的施展创造更大、更自由的空间。策展人探索的结果应该会给博物馆展览带来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的重要意义,使策展人理念不断成熟、发展,并逐渐形成博物馆策展人制度的专业化、标准化,最终形成适应中国博物馆发展的更加完善的展览整体运行机制,使博物馆展览真正成为独一无二的文化品牌,以及文化时尚的坐标,为推动社会的发展、切实为社会服务做出更大的贡献。
  •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民间收藏活动的持续高涨,一大批异彩纷呈、门类殊异的民营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已经成为我国博物馆事业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各种类型和规模的博物馆4510家,其中国有博物馆3528家,民营博物馆982家.中国民营博物馆的存在对当地的社会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更好的发挥民营博物馆的作用,促进民营博物馆的发展,笔者建议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大对民营博物馆的管理与扶持;另一方面民营博物馆也要通过转变运营模式、多渠道引进人才、合作办展等方式来达到增加资金、增强人才质量、提高展览品质的目的。总之,通过政府扶持及博物馆自身的努力,民营博物馆事业一定会迎来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 摘要:人们对于一个城市的了解,一部分是来自博物馆,另一部分来自同生活在此的人们的对话;如果说博物馆给予来访者的是一种有关理性的认知,那么生活在此的人们则给来访者带来的是关于流淌在这个城市或乡镇生生不息的属于民族的"活"的记忆(技艺).博物馆如同城市中储存记忆和养分的细胞,有机地串联着被时空分割的历史、城市与文脉.中小或民营博物馆有别于大型博物馆,因其具有更加鲜明的特色与主题,往往更加关注收集贴近生活的物品、储存民间百姓的记忆、着眼促进社区的文化建设,成为这一系列细胞中鲜活的构成.对树火纪念纸博物馆、中华服饰文化中心台北故事馆进行了具体分析。
  • 摘要:2015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博物馆",这一主题强调了博物馆在提升公众认知中的作用:可持续发展中的社会要求更少的浪费、更多的合作以及建立在对生态更多尊重基础上的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用.国际博物馆协会主席汉斯马丁辛兹博士进一步阐述了这一主题的内涵:作为一个教育者和文化中介,博物馆在界定和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实践中正扮演一个日益重要的角色.所谓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指的是一种良险的展览运作模式。大多数的基层博物馆陈列展览都存在着相似的问题,如资金短缺、专业队伍不完善等,这些问题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得到改善的。但是自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到博物馆参观的人数逐年增加,他们对博物馆的第一印象就是展览,他们对展览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断提出新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基层博物馆要想发展就必须在自身现实状况下,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陈列展览模式。建议使陈列展览与博物馆建筑环境达到和谐统一、创新策展理念,集传统博物馆与社区博物馆于一身、展览中融入博物馆数字化技术。
  • 摘要:博物馆是一个地区甚至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重要形象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博物馆在数量、规模、功能、效益等方面都有了显著进步,作为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博物馆正处在一个蒸蒸日上的黄金发展时期.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博物馆观念陈旧、管理落后、效益不高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尤其占我国博物馆绝大多数的中小型博物馆,面临着科学研究薄弱、展览环境欠佳、门庭冷落等问题.要实现博物馆社会效益最大化,关键还是要加大博物馆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深化利用。笔者认为“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效益。“整合”的原则则是立足本馆特色,创新运营手段。整合的内涵有三:一是,整合的是不同的内容;二是,整合的内容之间有相关的成分,这种相关起统摄和凝聚的作用;三是,整合之后的功能大于原先各部分功能之和。资源整合个具有创造性的复杂的动态过程,具体运用到博物馆的发展上来说,就是要分析各博物馆的资源状况,提升业务人员的整合能力,从而增强博物馆的竞争优势。换言之,就是要通过资源整合,打破博物馆内部部门设置的壁垒,博物馆同行业之间的藩篱以及博物馆与其他行业间的束缚,让博物馆原本沉睡或鲜被利用的藏品、技术、人才、设备等资源动起来、活起来,从而激发博物馆的发展活力,提升博物馆的业务水平,进而为社会提供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满足市民的需要。
  • 摘要:我国三十多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也奠定了公众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物质基础,不少民间资本涌入收藏界,办起了各具特色的博物馆,目前全国博物馆总数已达4165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就有811家,这些博物馆在丰富博物馆类型、填补藏品空白、抢救保护国家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力,并成长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本国策下,借助社会力量加强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将是今后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趋势.本文尝试分析西方国家的私立博物馆如何从法制、市场、行业、社会多方面保证其公共性,为我国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提供借鉴思路。在对待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问题上,政府需要从法律上保障非国有博物馆地位,明确其权益与义务,为社会资本进入博物馆打开“通道”,同时,制订鼓励社会力量向非国有博物馆提供捐赠的专项政策,倡导社会公益意识,培养捐赠文化,为非国有博物馆更好地发挥社会职能提供适宜的社会环境。作为非国有博物馆,引人市场机制是事关生存的首要选择,通过市场机制倒逼专业化运营、法人化治理、资本化运作,最终实现社会力量在文化参与和选择上的自由,让作为公共产品的博物馆更多地拥有它本该拥有的品格:公共性。
  • 摘要:成立于1977年的国际博协旗下国际博物馆学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Museology,ICOFOM)于2009年7月发表一本小册子《博物馆学:回归到博物馆学基础概念的根本》(Museology:Back to the Bases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Museology).书中包括了20个词汇,原文是由几位法文母语的博物馆学家所撰写的,同时也翻译为英文.2010年上海的ICOM会员大会中,中国博物馆协会也出版了中文译本.研究发现西方博物馆学每项概念基本变项( variables)都是基于博物馆范畴内的三个人:收藏拥有人、观众与博物馆专业人员。如今要探索自己博物馆学的架构,不妨先探讨这三个基础变项在博物馆的变迁与地位。这三个基本变项在每次博物馆运动过程中都来自不同的社会阶级,也产生不同的功能,都是有帮助于博物馆所在地的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的累积。中国博物馆学产生的方法论:在国内博物馆中去找收藏拥有者的定位,观众的分布与基本数据,然后按这两项变项的现况去定博物馆的愿景与趋势,这样馆长与馆员就有一定的方向去执行,但是随着这两项变项,馆长与馆员的培训才是成功的关键。所以这项要博物馆界遵循的概念就是中华文化的博物馆学,从它推论出来的具体方法论就是中华文化的博物馆运作专业。建议我国博物馆加强馆员培训、文化研究和文化政策的制度化。
  • 摘要:进入现代社会,城市建设的脚步日益加快,博物馆的数量大大增长,质量也有显著提升.然而近年来,文化遗产的破坏也日益严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迫在眉睫.因此,以"保护人类遗存物"为使命,数量质量都有很大提升的博物馆,在现代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理论层面,博物馆正以“对物质与非物质世界的文化遗产保存、延续、交流的义务”为核心价值和历史使命,其将和文化遗产一起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创新方面走得更远。在实践层面,博物馆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形式也正印证了理论。同时,根据博物馆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形式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化“整合博物馆”理念:博物馆的核心是文化遗产,但不仅限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而更侧重文化遗产保护基础上的传承、交流与创新。
  • 摘要:博物馆就其特质而言,是历史文化积淀的库存地;就其功能而言又是现代文化繁荣的营养仓.把先辈的智慧化作能量传输给当代社会,是博物馆人的社会职责;策划、运营、推出陈列展览是传输传统文化、启迪现代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瓶颈性问题需要梳理与化解.具体分析了过去与现在的割裂问题及展览中的弥合途径、策展中凸显地域和民族特色在实践中遇到的理论难题、内容与形式设计两套系统的对接沟通问题。
  • 摘要: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是博物馆与观众沟通的重要媒介,由于引发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近年来被赋予了更多新的期待和要求,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如何树立新的博物馆教育理念,如何掌握博物馆教育新的方法和手段,如何设计吸引观众的、富有时代特征的博物馆教育活动,提升教育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是博物馆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博物馆学教育思潮的影响下,博物馆改变知识说教式的传统方式,注重对观众的启发与激励,激发人的潜能和创造力,并重视娱乐休闲的功能。博物馆不仅不限时间,与博物馆、社区、企业等社会团体保持长期的、良好的合作关系,制定系列的博物馆教育活动计划;而且不限空间,将馆内的教育活动延伸至馆外大千世界,主动了解公众的需求,创造出多样化的学习历程。现代博物馆突破虚拟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致力于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教育方式,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来推动博物馆的普及教育,充分发挥博物馆有别于其他教育机构的种种优势,表现出时间上的延伸、空间上的拓展、时间与空间的结合等与众不同的特点,也衍生出强调“终身教育”、运用多种传播手段、建立教育活动测评体系、开通虚拟博物馆等更多富有时代特征的发展趋势。在社会转型的进程中,未来的社会将步入一个“学习社会”,博物馆因其拥有丰富的资源、学习特性,和其他知识媒介不可替代的亲身体验感,将会协助公众学习、参与,在愉悦的气氛中了解、沟通、体验,是一处深富教育意义的场所。
  • 摘要:组织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是博物馆服务公众的重要内容,也是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能否让公众有效地参与到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中来,是考量教育活动开展成效的重要因素.媒介技术的发展为博物馆吸引公众参与社会教育活动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渠道,而我们需要从中选择能更好地为教育活动服务的传播渠道与模式.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当手机成为人体的"器官"时,其智能延伸的触角可谓无处不在,占领先机的无疑是微信.在"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各个博物馆宣传标配的今天,利用"微信个人号"作为补充并融入到博物馆教育活动中是对提升博物馆服务功能的有益探索.
  • 摘要:众所周知,从2010年开始,世界开始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而经过几年的发展,到2015年的今天,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及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平台用户的爆发式增长,使得人们阅读习惯和社交方式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呈现出一种所谓的"碎片化"趋势.面对这种新技术变革,作为保护当地文化遗产、为广大市民提供文化服务功能的博物馆,该如何与时俱进地采用新技术、新方法,研究传播模式背后的客观规律,以便更好地应对可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已成为当代博物馆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课题.
  • 摘要:博物馆与社会互动的话题由来已久,特别是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新博物馆学,更把互动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并且成为新博物馆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倡导地方关怀社群,把博物馆视为社会文化象征,关注博物馆与社会文化的互动与协调."可以肯定的是,博物馆与社会互动已成为现今博物馆充分发挥其社会教育、文化服务等职能作用的一条必经通道.博物馆和社区、观众通过平等双向交流与互动,激发或改变着观众的文化消费心理和习惯,逐渐扩大博物馆教育传播的综合效应,进而不断缩短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最大程度发挥博物馆实现文化遗产传承的独特作用.
  • 摘要:2011年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下发《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文中明确未来十年全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未来十年全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各地区各部门发展博物馆事业的重要依据.提到"创新博物馆文化传播及中国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详细确定2011-2020年十年间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方向——"充分运用信息、互联网、多媒体、新媒体等技术手段,通过数字博物馆、远程教育网络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使博物馆文化成果惠及更多民众.创新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增强公众对博物馆的认知与互动"和"研究制定中国数字博物馆项目发展规划,集成和开发以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珍贵馆藏等为核心的科研、教育、科普及全社会的数字博物馆资源,搭建基于互联网的博物馆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APP的出现让更多人了解展览情况,有兴趣参观展览,让博物馆的生命力在无形的网络世界延续。数字技术在一方面吸引大众前来参观,另一方面延长他们对文物了解的时间,也有序引导参观重点、缓解人流压力,使博物馆实体效益得到提升。结合实际调研,参考现有博物馆APP功能,保持有自己的主题、常设陈列展品、陈列展览、服务信息和官方主页这些基本标准因素,结合用户体验分析总结,建议综合性博物馆APP移动平台,设计中应该体现怎么去一怎么看一详细看一便民一回味一再来看的思路。依托APP,博物馆将大量的宣传、教育工作转移到参观者手持的终端设备上,缩短博物馆与人们之间的距离。广大的使用者可以通过APP获得官方展览信息、文物知识、语音导览、参观指南、其他服务等。较好的规划APP功能和设计可以少走弯路。无论是抓牢一点深度开发的特色型APP,还是内容上覆盖全面的综合型APP,我们期待博物馆APP项目出现更多形式和内容的突破。只有在同化严重的设计中做出一些创新,做好用户体验,并有足够吸引受众的内容才能获得长期用户的关注,而不会衰落或消退,从而长期留在使用者的移动终端上。
  • 摘要:1989年,彼得弗格在《新博物馆学》中定义:"新搏物馆学是一种对'旧'博物馆学、博物馆内部与外部专业普遍而广泛的不满的陈述……旧博物馆学太过重视博物馆的方法,而忽略了它的目的."在20世纪,我们可以说新博物馆学是对旧博物馆学的一种不满陈述,是不认可;但是,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产业界、博物馆界、相关理论界就对博物馆的产业化运作进行理论探索,核心议题是作为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的博物馆如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生存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博物馆更以不可缺失的主体姿态加入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浪潮中,并开始走向公益性与产业性相结合的运作模式.2007年10月,第12届新博物馆学学术研讨会在里斯本召开,之后,新博物馆学国际运动便开始了自身重组和干预社会的进程.新博物馆学强调新时代下博物馆的群体功能和娱乐休闲功能,主张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多样性,并鼓励大众积极参与博物馆活动。在拓宽经营渠道、发展文化产业项目上区别于以往博物馆单一的“文化圣殿”定位,转变为新型“文化消费场所”,这一新定位也体现出当代博物馆价值观念的重大突破。当博物馆不再局限于一个固定的建筑空间内,而转换为一种全方位、整体性和开放性的思维方式,我们就可以理解新博物馆学运动的需求特点:主动地介入社会问题,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自发地突破自身的瓶颈,大胆接触“新事物”,发挥 “旧”实物的功能,积极利用新技术、新业态和新型文创服务项目,实现博物馆文创产业升级发展,增强人文与社会的联系,恢复和保护历史文化传统和集体记忆。在新常态下,文化产业的发展应抓住两个关键词,“整合”和“创新”。整合就是产业在现有条件下通过整合并购释放出更多资源,构建更完善合理的市场体系。要实现新博物馆学对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在新形势下可持续发展的引领性作用,需要转变惯有思维、“创新”与最先进的科学技艺结合、配合展览适时推出文创产品项目。
  • 摘要:2015年5月18日,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在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石家庄作开幕致辞时表示,根据国家文物局年度博物馆年检备案情况,截至2014年底全国博物馆总数达到了4510家,比2013年度增加了345家,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仅2014年一年就增加了345家博物馆,平均而言,差不多每天就有一座博物馆问世.这在很大程度反映了现阶段我国博物馆快速发展的现状.然而,在这一组漂亮数据的背后,隐藏的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博物馆经费短缺以及博物馆文物存量无法进一步增加,迫切需要提高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从事博物馆核心业务。蓬勃发展的服务外包业以及在图书馆、档案馆的应用,为博物馆采纳和应用服务外包提供了契机。博物馆服务外包也是大势所趋。另国务院为促进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出台了《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在此条件下博物馆也有条件承接服务外包业务,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有助于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从而有助于在博物馆与外包服务业形成良性互动。不过也应该注意博物馆采纳和应用服务外包以及博物馆承接服务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促使两者更加有效的结合,进一步推动博物馆发展。
  • 摘要:新媒体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传播媒介.美国《连线》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通俗地说,就是在新技术支撑下,包括数字报刊、手机短信、公交电视、网络、触摸媒体等在内的,有别于报刊、广告牌、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新型媒体形态.具体到博物馆行业,笔者认为现阶段新媒体主要体现在官方网站、借助社交平台建立的自媒体平台、观众个人移动设备应用等几大方面.博物馆新媒体发展离不开社会专业力量。在博物馆新媒体建设项目完成之后的任务主要是维护工作,如系统的硬件升级和保养等维护(比如设备的调试、更换等),由于专业性较强,可以通过外包方式,由社会专业力量来完成。
  • 摘要:2013年8月开幕的"斯文在兹:孔府旧藏服饰特展"以其开放新颖的策展办展理念和立体多样的展陈方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展览以"了解传统服饰,体会文化传承"和"让服饰传递中华文明的灿烂文化"这两个点为办展宗旨,重视展览的观赏性、知识性、启发性,放弃了传统的策展办展方式,在互联网上建立了与观众及古代服饰爱好者沟通的平台,引入了强大的社会力量办展,不仅让观众有了强烈的参与感和互动感,也给予展览新的活力和内涵.本次展览放弃传统办展思路,以网络微博为开放平台吸引观众参与办展。展陈设计以互动体验为核心,为观众打造可视、听、触、动的立体多元化展示空间。精心策划制作移动应用,真正让观众把展览带回家在办展方式的以上实践,最终目的是让观众和展览进行无障碍的互动交流,充分理解展览的内涵和主题思想,并在展览结束后有所感悟,有所回味。打破常规办展肯定会有足不之处,但我们在策展办展过程所做的各种尝试和积累的经验会为互动体验时代下的博物馆临展特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 摘要: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博物馆同学校、医院、教堂一样,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和最成功的社会机构之一.当今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都有博物馆或类似博物馆的机构.随着时代的变迁,对博物馆的定义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2007年8月24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在维也纳召开的全体大会通过了经修改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把博物馆定义为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的永久性公共机构,它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而获取、保存、研究、传播和展示人类及其环境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过去十几年,我国博物馆数量始终以每年新增超过150家的速度增长.当前不仅是我国历史上博物馆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而且我国也是目前世界上博物馆事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随着新博物馆学的兴起,促进了博物馆工作观念的转变,为博物馆展示理念注人了新的活力。近年来在这些方面有很大改观,在对展陈工作日益重视以及观众欣赏水平明显提高的背景下,我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创新理念、形式设计和技术手段整体上都有了跨越式的发展。现代技术和多媒体的应用,不但总体上提升了展陈的艺术性、深化了展陈的主题、增强了展陈的感染力,而且有时能弥补实物展品相对较少的缺陷。数字博物馆、与展陈配套的延伸活动,大大延伸了陈列展览的作用和影响。新博物馆学注重以人为本、扩展了展示空间和藏品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新博物馆学展示观始终、注重在陈列展示中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重视对陈列展示的评估。新博物馆学陈列展示理念在“玉润东方:大汶口一龙山·良渚玉器文化展”中有良好体现。
  • 摘要:"展览互动体验"指博物馆以展览为载体,以构建展览与公众间的关系为目的,围绕展览主题运用各种手段开展的互动项目,鼓励观众动手动脑参与展览,更好地领悟展览精髓,以便达到良好的社会效应,是观众在体验参与中探索、欣赏、发现和思考的双向传播学习模式.博物馆学家约翰佛克将参观行为全过程定义为博物馆互动体验,他指出:博物馆体验并非单向的,而是个人条件、社会条件、环境条件共同构成的互动的体验模式.博物馆互动体验不仅仅是观众与展览互动后的结果,也是观众个人与社会条件、博物馆环境条件共同建构的成果.
  • 摘要:博物馆诞生之初,人们便赋予并完善它的各种功能,理论界也不断著书立说,对其功能予以总结概括.由于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以及不同类型的博物馆所承担的功能会有所不同,所以,一般认为博物馆的功能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进步以及博物馆自身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完善的.不过,众说纷纭之中,"收藏、教育、研究"三大功能却始终贯穿于各种理论之中,为大家所认同的主要功能.于普通民众而言,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是与他们联系最为密切的.无论是收藏、研究还是教育,其最终目的都是保存和维护人类社会进步及见证人类环境的变迁,使人类认识了解自身以及他们所处环境的过去、现在与将来,从而达到更好地为人类本身服务的目的.而那些对展品一知半解甚至毫无了解的学习者,期望从参观活动中获得某种知识,鉴于他们对所列展品认知的局限性,他们内心希望得到的了解越多越好。但是,面对琳琅满目的展品以及为了衬托展品而实施的辅助行为,会造成观众的信息过载。“如果人们对来自外界的刺激不作任何选择,那么,人们就会由于信息超载而受到伤害。为了限制信息的数量,以便有效地加工,人们的意识必须具有高度的选择性……注意的选择性同时意味着排除其他刺激的输人。”应用到我们的陈列设计中,必须对展品的辅助信息予以取舍:观众可能需要什么?我们应该告诉他们什么?然后对这部分信息进行重点加工,帮助观众决定从哪些方面去关注展品,才能使观众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心理上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而这种心理感受会帮助他们提高学习的效率,从而使博物馆“教育”功能达到最优化。
  • 摘要:国内的博物馆展厅在设计流线上,停留的空间相对较少,这与布展形式有关.布展的形式一般有沿墙布置展板、展柜,岛式展柜布置等几种形式,一般参观以站立观看的形式为主,参观时基本2小时左右就会有明显的疲劳感.随着疲劳感的增加,获得知识的能力会相对下降,逐渐的,在博物馆中学习的过程变成了走马观花.随着新博物馆学运动的开展,博物馆本身的工作准则——藏品的整理、保护、研究和陈列等也开始发生转化,博物馆的教育功能逐渐凸显.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而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讲,博物馆的展陈空间还可以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呢,笔者在几次旅行中的参观获得了一些启发.随着我国博物馆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更好地为社会服务,适应社会大环境变得尤为重要。博物馆是个有待开发的极好的学习场所,其教育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有展厅与教室的功能相结合的形式,也有大展厅加大观赏停留空间的方式,还有绘画展览与互动空间相结合的方式,以及通过对展品的深入研究通过增加影像展示空间的方式等,这些空间形式都可以达到博物馆中的教育目的,其教育结果事半功倍。随着时代发展,博物馆教育的特性会更加凸显。而博物馆的建筑空间如何能适应不同展览的要求,提供更多样化的空间形式,更好地为大众服务,是一项可以持续讨论的课题。
  • 摘要:博物馆是收藏、保护、展示、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活动实物的重要场所,是向公众开放的、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以学习教育活动为目的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既有综合类博物馆,又有针对不同主题设置的专题类博物馆.大明宫考古探索中心是在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利用旧有建筑(原国有药品仓库)的空间,采用多媒体互动、参与式体验的手段,通俗、科学系统地介绍考古学理论、方法以及文化遗产基本知识,属于探索型体验式专题类博物馆.大明宫考古探索中心自开馆以来,通过举办各类科普文化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树立了良好的科教口碑,在陕西地区的校园内引发了一股经久不息的“考古探索”热潮,形成了一支自觉关爱遗产传承文明的新生力量。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继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与同行保持良好交流,学习优秀活动案例,创新活动内容,将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发挥得更加全面、更贴合青少年需求,让遗产地真正成为惠及全民的文化传承大课堂。
  • 摘要: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新博物馆学要求现代博物馆将从对"物"的关注转移到对"社会"的关注中,重视社区文化服务,将其作为博物馆工作的中心问题.通过增强社区文化服务,博物馆能够有效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增加社群对博物馆的认同感和参与积极性,从而反向推动博物馆发展,成为博物馆发展的源动力.而要增强社区文化服务,提升服务水平,博物馆就必须更新服务理念,以社群需求为工作导向,培养高专多能的综合人才,加强社区信息宣传,让博物馆不再是一座高高在上的"缪斯神庙",而是成为能够吸引社区民众关心并主动参与的文化中心,有效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本文将以沈阳故宫博物院为例,对"新博物馆学"语境下,博物馆角色与职能转换的重要意义做出探讨.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博物馆的共识。博物馆的一切功能都是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这种发展趋势着重体现在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加强和服务的改进上。“人”“物”并重的理念打破了博物馆仅为收藏、保护、展示文物藏品而存在的观念束缚,达成了博物馆的存在是为社区服务、为公众服务的共识,作为博物馆人,今后应在服务观众、服务公众、依靠公众等方面积极进行探究、创新和实践。
  • 摘要:景宁畲族博物馆于2012年3月25日正式免费对外开放.它是一座既反映畲族特色风貌和灿烂文化,又以闻名于世的畲族特色文化为切人点展示中国畲族文化和民俗风情的博物馆,与新建的文化馆、图书馆和畲族文化公园一起构成了畲族文化中心,成为畲乡标志性建筑之一.作为陈列、展示、宣传畲族文化遗存的重要场所,畲族博物馆是弘扬畲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是解读畲族民俗的重要窗口和具有影响力的畲族文献资料展示中心,同时也是建设当地百姓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平台.博物馆是大众重要的终身学习环境.今天的博物馆由保存文物发展到诠释文化、由静态陈列物品发展到文化沟通与交流的场域,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成为主导群众教育、休闲文化与旅游事业发展的场所.但是当今一些博物馆也存在进度超快、个性缺失、定位不准、人才贫乏的现状.如何改变现状,促进博物馆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博物馆必须面对的课题,每一个畲博人为此做出了不懈的探索.作为陈列、展示、宣传舍族文化遗存的重要场所,舍族博物馆是弘扬舍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是解读舍族民俗的重要窗口和具有影响力的舍族文献资料展示中心,同时也是建设当地百姓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平台。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