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4中国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4中国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4中国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14-12-26

主办单位:;暨南大学;;

会议文集:2014中国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56条结果
  • 摘要:以[末代帝师」身分为人称道的陈宝琛,在政治上是一位自始至终效忠清室的忠臣;在文学上则属「同光体」的闽地代表.历来关于其政治选择与诗歌成就的讨论已多,故本文拟由其加入遗民词社——须社后的词作《听水斋词》一卷出发,探讨其透过词体创作与其他遗民互动的过程.其中最耐人寻味的是陈宝琛在词学风格的选择上,显然与须社精神领袖朱祖谋有别,而较倾向于其同乡先贤谢章铤.这样的差异使得陈氏词风在社内形成「别调」,不受朱祖谋青睐,但总括而言,陈氏《听水斋词》43首,抒发的多是与社友相同的离别之痛,内容亦多为表达故国之思、今昔之感的遗民书写.在忠于其政治选择上,陈宝琛其人其词都为堪为忠君爱国的「清遗民」代表.
  • 摘要:常州词派是晚清时期影响最大的词派,它最初形成时还只是亲缘、地域、选本的关系被绾合在一起,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通过词坛唱和、思想砥砺、编辑词集等方式壮大声气,逐渐在京师、吴中、浙西等地传播开来,成为晚清时期阵营最庞大、思想最成熟、影响最广泛的词派.总之,常州词派在嘉庆年间初起时,还只是一个地域性的文人群体,把他们缩合在一起的是血缘、地域、师友的关系,但随着张惠言《词选》的广泛传播,也因为张琦、董士锡、宋翔凤、周济、董毅、张耀孙的拓展之功,它逐渐从常州一隅走向大江南北,并在京师、吴中、浙西等地发生影响,由最初血缘姻亲、地缘亲族、学缘师承的因素,转向词坛唱和与思想传播起关键性作用,特别是其思想上的成熟与魅力使它成为晚清时期影响最大的词派。
  • 摘要:曹尔堪(1617-1679),字子顾,号顾庵,浙江嘉善人.词集有《词笺》五卷,刊于崇祯八年(1635),为《全明词》收录;《南溪词》二卷,刊于康熙六年(1667),为《全清词·顺康卷》收录;《京华词》一卷,《全清词·顺康卷》与《顺康卷补编》均未收录,为曹尔堪八世孙秉章抄本,现藏于北京国家图书馆.前有曹秉章、邓孝威两《序》、曹尔堪《词引》一文.据《京华词》目录前所署其作年“辛亥(康熙十年)四月至八月”,又与《秋水轩倡和词》核对,知该集均为曹尔堪于“秋水轩唱和”以外的作品,凡三十三调,四十首.在编辑上,打破了词集按词调编排的常规。据集中词作内容及部分词题、词序所署创作时间,表明这40首词写作时序为曹尔堪康熙十年四月至京到八月离京返家途中。至康熙十年,曹尔堪已年过半百,成了“江潭遗老”,陈维崧词题中的“新词”,也许就是指《京华词》;退一步说,最能体现曹尔堪晚年这一词品词风特征的,当为《京华词》。
  • 摘要:谢玉岑(1899-1935),名觐虞,字玉岑,号白菡萏室主、孤鸾,常州武进人.谢氏去世后,挚友张大千曾为其墓碑手书"江南词人谢玉岑之墓"九个大字.夏承焘、王春渠搜其遗稿,裒为《玉岑遗稿》四卷.前有符铸、夏承焘、王伟、张大千、陈名珂、陆丹林、唐玉虬、谢稚柳等人序,又有叶恭绰、唐鼎元题诗,夏承焘、钱振鍠题词,并钱任远所撰小传.《遗稿》三、四两卷为词,分别为《白菡萏香室词》(起庚申讫辛未)、《孤鸾词》(起壬申讫甲戌),由夏承焘先生审定.地域、家族、群体是清词发展的三个重要特点,晚清以降,虽则由于社会结构变动、文化转型等诸多因素,民国词史的进程表现出不同于清词的整体特性,但谢玉岑词学成就的取得,某种意义上正得益于此三点。谢玉岑词学道路虽然短暂,所作亦仅存《白菡萏香室词》与《孤鸾词》两卷,八十余阕,但却自具面目,在民国词坛亦不失为一名家。尤其是其悼亡词,深得时人激赏。夏承焘称其“缠绵沉至”,龙榆生以为“凄极艳极”。
  • 摘要:本文拟从甲午词事活动的钩沉开始,分析这些活动及词作内容与甲午政局之关系,论述甲午变局导致的词史之作的大量出现与各词人群体间的交流、更替,以及因此引起的词风嬗变、词体日尊等词坛风貌的改变。并期望以此为例,说明晚清政局对晚清词学作为清词乃至传统词学之“光荣结局”的作用与影响。自鸦片战争开始,在世变与西方文明影响下,各传统文体均在内容题材、创作思想及艺术形式上,显示出一定程度的由古典转向现代的特征。前人已多有论述。词体虽在变革的速度和力度上一直远远落后于其它文体,但词境上的拓宽、词句意象的更新一直存在,词学尊体的主张也被普遍接受。发展到甲午时期,士人怵于危亡、应对时变的种种政治活动,客观上促成了各派词人的交流聚合,掀起了几次大型的唱和活动,也因此促成了王鹏运等主要词人的词坛地位的形成;另一方面,词人心中之忧愤沉痛,常有不能言不忍言难以言传者,故而要眇宜修之词体便成为他们不由自主的一种选择,道成以来“词亦有史”、“意内言外”的词学尊体的要求得到了真正的实践,清季词坛有了新的风貌。甲午间的词风之变,为其后的词坛所接收继承,并在此基础上有进一步发展。如甲午前后的词家唱和,各家词风的交流切磋,为王鹏运、况周颐等人融冶诸家奠定了基础;至戊戌、己亥间,王鹏运所组词社,参与者与词学取径显然已有所固定,又因政局叵测和填词技法的提高,词作寄托更趋于重大而发言则趋于深微,常派比兴寄托的手法已成为词作的基本原则,临桂词派与词风己然形成;至庚子秋词和春蛰吟时期,通过南北词人的唱和.临桂词影响及于全国,遂助成清季词坛之绚烂结局。
  • 摘要:郭麐作为清代词坛"浙派殿军",由于频伽词在浙派的不确定定位、乾嘉词人抑或嘉道词人的摇摆定位以及对其人及其词的影响和接受的不准确定位,使郭麐的词史地位晦涩不明.通过对郭麐与后期浙西词派、常州词派的关系梳理,窥视后期浙西词派对郭麐"性灵"的词论以及白描的作词手法的继承,同时融入了常州词派比兴寄托的词学主张,对郭麐的新变有所调整;郭麐与常州词派的争议主要来自于内容主张"自抒其襟灵"而非"以忠孝立意",表达方式主张写"胸中所欲言之意"而非"若隐若见,欲露不露"的含蓄.展现郭麐在乾嘉词坛、嘉道词坛的独特一面.
  • 摘要:《清词综补》是词选史上极具特色的"词综"系列选本之一,然而受到学界的关注却稍显不足.本文旨在梳理其成书过程、呈现其体例特征,呈现其基本面貌之一斑.就其成书而言,从开始编纂到五十八卷本刻本,长达数十年之久;就体例而论,大致可概括出五方面特征,这些体例特征或包含着操选政者的独特用心,或体现出该选对以往选本的借鉴与超越.
  • 摘要:李慈铭(1829-1894)为晚清着名学者,一生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世.其词集为《霞川花隐词》,词共计273阕.本文以宏观视角将其词分作三期,探讨早中晚年各阶段之词学思想,再以微观视角,分别于各期之下探讨其词学思想转变缘由、词作风格及其心境的变化流转.
  • 摘要:《海宁王忠慤公遗书》本王国维词包括两个部分:"长短句"与《苕华词》.前者即乌程蒋氏密韵楼刊行之《观堂集林》本,后者即"长短句"23首之外的词作合集,由抄本《人间词》及《教育世界》本《人间词》甲、乙稿整合而来,文字去取以抄本《人间词》为主.该本存词115首,几近全本,较能体现王国维词的整体面貌,其中的文字去取多能遵循王国维最后的修改意见,版本集成意义突出.其后所刊王国维词的新本多以该本为底本之一,说明了该本的巨大影响,而改革开放之后所出王国维词校勘本多未能注目该本,未免遗憾.至于将《人间词》改名《苕华词》并反映在该本上的问题,应持审慎态度加以对待.
  • 摘要:晚明士大夫歌妓词是程朱理学禁欲思想消融之后的产物.晚明士人对歌妓的爱赏,就歌妓之美而言,没有停留在肉欲层面,而是上升到审美层面,以"态"与"韵"来观照歌妓;就歌妓之艺而言,除了歌舞技艺,更推重其诗词书画等文艺才能;就两性之间情感而言,大多能去除逢场作戏之虚情,而以真切、诚挚、深厚见长.晚明士大夫歌妓词的这种新变,原因多端,其中阳明心学破冰之功不容忽视.但心学本身并非纵欲主义的,其中的关键在于心学"求乐自适"、"好色之诚"等观念流播中的变异.
  • 摘要:蒲松龄以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名世,而其诗、词、俚曲等其他体裁的创作则很少引人关注,实则他在这些方面亦造诣不浅.其一生穷多遇少、落拓无成之感不惟隐现于《聊斋志异》,在诗词中亦有深刻表现,故其诗词自有研究价值.蒲松龄词集名《聊斋词》,初未刊刻,也未见记载,仅以稿本、钞本形式在极小范围内流传,故少为人知,直到清末才得以刊刻,惜流传未广,今其词集以路大荒整理的《聊斋词》92首最为可靠.聊斋词内容丰富多样,既有传统的闺情词、感怀词,又有词中少见的悯农、刺世等主题。但对于传统题材的表现手法,蒲松龄作了一定改变,如变闺情词一贯的以写离愁别恨为主的低沉格调为轻松活泼有趣味的明亮色调,感怀词中出现了大量对疾病的叙写等等。而蒲松龄填词不依傍于任何派别,以我手写我口,没有模仿的对象,故其词也就不为当时词学流派所牢笼,其词随题材内容的变化而呈现不同风格,如闺情词之生动,落第词之悲苦,隐逸词之安闲,刺世词之诙谐。蒲松龄词在清代词学上是个异数,对于讲究“清空雅正”的浙西词派来讲,他不够“雅”,对于讲究“比兴寄托”的常州词派来讲,他又过于发露,不能做到“沉郁”,不似云间派之艳丽,又不似阳羡派之壮阔。从另一面讲,蒲松龄对词的随意态度也使得其词存在不少问题。问题之一是其词意过于发露,词味不永,在这一点上与柳永类似。
  • 摘要:刘应秋词是清初词的一部分,具有清初词的共同时代背景.其词内容上能够反映作者特定时代下文人不可言说的反抗情绪、表达了他家国飘零的痛苦,体现了他出处两难的困惑、看破世情的"旷达",饱含着诚挚浓郁的友情以及文人雅士的闲情雅致等;在表现手法上,曲折隐约,富有言外之意的美感.刘应秋词的词调选用多数符合《钦定词谱》格式,但也有部分词的词调格式与《词谱》不合,有一定的词谱学价值.刘应秋词是清初词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情感深沉,感慨淋漓,风格幽怨缠绵,词调情韵切合无垠,虽有部分不合词谱的词作,但其词仍属于口耳相传之时,歌声或未绝于入耳,因此,其不合词谱的部分词作,亦有一定的认识价值。不可一味以不合词谱否定之。
  • 摘要:张积中是晚清太谷学派北宗的创立者.他一生著述丰富,所编选的《浅碧山房词选》受到晚清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以及选词风气盛行的影响,是一部以唐宋词为主的存史型通代词选,意在传人传词.从中可以看出,张积中的词学观主要表现为对词的"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音乐文学性质以及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观的重视.
  • 摘要:本文以吴绮的六卷本《艺香词》和陈维崧檃栝《兑阁遗徽》的联章词为例,辨析空间主导型联章词如何叙述历史传奇和个人日常生活.清代以前,词人多采用以时间顺序主导的联章词叙事,以空间顺序为主导的联章词主要用来记游写景,叙事能力被长期低估.清初词人打破二者的经典分工,发展了以空间顺序为主导的联章词,组成系列叙事专题.
  • 摘要:缪荃孙曾任南、北两大图书馆的负责人,结交广,见识博,喜访书、抄书、刻书、藏书等.就词集而言,近代词集丛编的编辑和刊印,使得二百多种宋、元人词集行于世,其间缪氏用力颇多、用工颇勤,这在《艺风老人日记》中有详细地记录,对今人研究宋、元人词集等在近代刊刻的具体时间以及其相关的词学活动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近代几大词集丛编的辑印,多与其有关联,或代人访书,或出借所藏,或参与校勘等,可以说,近代宋元人词集等的抄藏与刻印,缪氏的贡献是卓著,只是有关这方面的东西,在同时代其他人的著作中提到的有限。在近二十年中,缪氏参与的校勘词集、访寻词集等活动,据《艺风老人日记》载,不少于二百多天次,几乎涉及到近代刻印的所有词集丛编。同时也应看到,近代刊刻的词集丛编,不少是有时间跨度的,也就是说,词集丛编印成的时间大体可确认,而其中不少词别集的刻成时间并不能确知,有的是因无序跋文,而《艺风老人日记》则详细地记载这方面的信息,据此可以得到一个较明确的答案。此外,在词集取校的版本方面,也可窥见一二。而近代宋元人词集的编辑、校勘、刻印、参与人员等词事活动,也可以据以考知不少。
  • 摘要:纳兰性德的边塞词是清代词坛上独特的表现,占据纳兰词作的五分之一多,研究者对这类词的定位和评价都比较高.为了进一步理解纳兰性德其人其词,笔者试图通过参证清代有关历史文献资料,确认纳兰性德的边塞行踪,或通过纳兰性德词题及词作内容留下的线索,试着确定其创作时间和创作情境,对这类词作进行编年考证.
  • 摘要:多人步韵唱和是清初词坛重要的人际传播活动."秋水轩"唱和是康熙十年(1671年)一次大型的多人步韵唱和.本文以"秋水轩"唱和为例,概述由于传播过程中"把关人"龚鼎孳等"大有力者"的参加,使"秋水轩"唱和在传播性质上开始转变,由此阐述中国古代传播中"士林效应"、"权位效应"和求稳性的治统意识作用下传播方式的缺陷以及官方代表在传播内容中的退缩性和滞后性.
  • 摘要:清代蒙古族汉词创作者,计约有六人四百余首的数量,滥觞于乾嘉时期,而集中于清末.词的创作中,对唐诗的接受是很典型的艺术特色.其创作动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清代蒙古族的社会地位及汉文创作风潮的形成、诗歌创作和传承的辐射、社会现实和生活体验的反映.
  •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秋瑾词风转变轨迹,和其生平经历之关系.过去对秋瑾作品分期,主要以其弟秋宗章先生所提出之[深闺时期」、「东渡时期」与「革命时期」三期分法,但本文主张当分为「待字闺中」、「湘潭王家」、「北京日本」、「积极革命」四期,如此划分秋瑾一生,较为合适.盖秋瑾早年在娘家,其自由较不受压抑,故并未有争自由之观念;待其婚后,婆家以中国传统妇女规范,要求其言行举止,其自由倍受拘束,开始争取个人自由;待秋瑾至北京、日本之后,眼界大开,心胸更广,以为绝大多数中国女性深受传统礼教束缚,故开始争取中国女性之自由;回国后,积极投入革命,争取全中国人之自由,可视为其志业理想之进步昇华.秋瑾诗词,随其眼界与心境之改变,主题内容与作品风格亦有明显差异,本文即以其词作为研究范围,探讨其心境思想与内容风格之关系.文学风格转变之研究,亦即知人论世研究,将作品和主体生命历程结合以观,可以清楚认识秋瑾生命情调转变之轨迹.秋瑾并非天生而就之女侠观其词作可知秋瑾从凡人逐渐变为一革命家之历程故经由本文析论,对秋瑾其人其事与词作风格,均能更深入认识与体会.
  • 摘要:刘应秋系明末清初金州人氏,是明末清初安康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其文集《一砚斋集》一直以手稿形式流传.《一砚斋集》有48首词,这是清初词的组成部分.整理出版这些词有利于全清词的编撰和研究,同时也是已编《全清词·顺康卷》补遗的一部分.“《全清词·顺康卷》于二OO二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后,引起了学术界对清词的深切关注,进一步促进了词学研究的发展。” 2008年出版的《全清词顺康卷补编》四卷,又补得“四百五十五家,词作计一万余首。”补编的出版,确实是对《全清词·顺康卷》的一次大增补,但恰如编者所言,“明清之际的词学非常兴盛,现有研究尚不够充分,需要更加强有力的文献支撑。在《顺康卷补编》中,有些重要的作家作品都是首次发现,相信必然会引起学术界的兴趣,而这一领域的资料工作,也仍然有进一步开拓的空间。”在补编中,编者从《陕西通志》中辑补出明末清初时期安康籍作家刘应秋的词作《洞仙歌》,并对作者做了简短的评介。笔者在阅读刘应秋的手稿《一砚斋集》时,发现刘应秋还有47首词没有收录。补编中所收录的《洞仙歌·香溪洞》也不完整,没有记载原作的题序。因此,将辑录的词作整理出来,为修订《全清词》提供必要的文献,也为清词研究者研究西北地区清词发展状况提供必要的文献资料。
  • 摘要:作为文献学意义上、狭义的文学作品互见中甚为晚出的一类,词作互见也可以说是由来也久.清代互见词,迄今所知,涉及全时段的至少十七位词人、一百四十五首词,其中仅可以大致考定四十八首词所分属的五位词主.互见清词的文献来源和清词互见的基本类型,与前代尤其是宋代大体相同,即主要来自互见双方的词别集,同时或稍后的词选本,以及与词有关的其它典籍;同一时期的词人之间出现两两互见,甚至是多人交叉互见的可能性,要比不同时期更大一些.清词互见的原因首在文献,而非作品的题材风格、流播方式或作家的文学观念,这就使得相关的辨析结果往往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不过,围绕这些互见词作的考辨和处理,也能体现出一定的词史研究价值.
  • 摘要:《词觏》原有二十二卷,然因未及刻印,仅有抄本流传.今所见者,仅存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金天福重辑的六卷本.2007年张宏生编《清词珍本丛刊》,亦收六卷本《词觏》然此六卷本与金天福本内容亦有所出入.通过比较丛刊本、金天福本与二十二卷本之差异,指出因《词觏》亦为《全清词·顺康卷》编选之参考书目,故本文欲讨论六卷本《词觏》中高凤翔词作误题为吴伟业之篇章,并借此可校正《全清词·顺康卷》内容.
  • 摘要:清代边塞词堪称古代词苑中的一朵奇葩,笔者通过对清代边塞词的搜集和整理,发现清代边塞词中有很多与前代传统的边塞文学迥然不同的"另类"作品,本文主要对女性边塞词、流人边塞词和遗民边塞词这三种堪称"另类"的清代边塞词进行论述."文变染乎世情",所谓的"另类"边塞词说到底就是特殊的历史环境造就的新的边塞词,反过来它们又生动地描绘了那个历史时代.这些"另类"边塞词为历史悠久的古代边塞文学注入了一股新意,且其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清代边塞词文学价值的重要体现.
  • 摘要:云南一地,僻处西南,蒙中原教化晚而民风粗朴,故而文教晚兴,斯文难振.其地词之创作发端亦晚,至元代始有词作问世,明代方词道稍兴.降至清代,滇云一带迎来词创作之高峰,尤其伴随着清代中期云南汉文学经典样式创作高峰的到来,词坛也渐有蔚然生秀之态.其中,宜良严廷中声名较著,其词作较为国内词坛认可,堪为清代云南词人之代表.严廷中少享才名,游历海内,交游广阔,其一生虽非春风得意,却也与穷愁窘迫无缘。不过,江山触目,风雨兴怨,失亲忆旧,情愁相兼,山河飘零,年华荏苒,亦不时有动于心,且书写入词。严廷中之词作,纪地之作数量称冠,其余则题词画之作15首,题写女性及情爱之作13首,友情之作11首,感怀之作10首,咏物之作8首。通过分析,严廷中词之主流为呈现有我之境的士大夫之词,而且严廷中词之主流风格为清丽淡远而兼精到俊爽、境与意会而能境真意永,悲而不愤,郁而不塞。其词风有得于苏辛姜张,却也不同于诸人,而能自成格调,他的非主流作品别具姿色,亦有系人心处。总的看来,严廷中词小令与长调兼擅,长调风格相对较为统一,多以细腻真挚之笔,写清远而兼感伤的有我之境,小令中调则风格较为多变。前人曾论严廷中词有苏辛姜张黄柳之境,其实,严廷中即是严廷中,严廷中词即是严廷中词,无需借诸名家而生辉添彩。
  • 摘要:须社是1920年代末流寓天津的清朝遗民结成的著名词社,由郭则沄主持.须社词侣将须社与宋遗民诗社"汐社"联系,借填词抒发故国之思,其成为民国之"汐社"的直接原因是北洋政府的灭亡.须社在词学旨趣上推尊南宋词,以朱祖谋与郑文焯为导师,其创作典型体现了遗民文人的诉求.
  • 摘要:周之琦(1782-1862),字稚圭(穉圭),号耕樵、退葊(一作退庵)、金梁外史、金梁梦月外史等,室名心日斋、日新斋、珠巢、晚香室等,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累官广西巡抚、国子监司业.其子周汝筠编有《穉圭府君年谱》,对其生平事迹记载甚详.周氏工诗善画,诗无传本,曾参与《全唐文》编撰工作,尤专精于词,至老不懈,著有《心日斋词》六卷、辑《心日斋词录》二卷十六家、署"金梁外史"选刻《饮水词》一百二十阕、署"金梁梦月外史"辑《晚香室词钞》八卷等.关于周氏词学成绩,后学程恩泽誉其词为"声律精严,为词家第一",现代朱庸斋云:"周之琦实乾嘉词坛中之关键人物","乾嘉年间,浙西派与常州派迭兴,角持一代词坛,独周之琦一人,能截断众流,巍然自立,斯亦难能可贵矣.惜为历代学者选家所忽视,百年以还,湮而未彰,良用惋叹."因受到周之琦政治地位的影响,不少评论尤其是周氏同僚们的评论时有过誉之嫌。然而周氏却是近代词风转变中的关键要员之一:其《晚香室词钞》《心日斋词录》着眼于令曲、长调各自优胜,精选佳作,实为词选一派;其《论词绝句》以诗歌论词,且超越浙、常诸派,独抒己见,当为近代词坛有创见者;其纪程之作,融宦迹入词,对近代士人社会心理有认识意义,亦属词境开拓之一;身为中州人士,终身习词,而无门户之见,可接中原之统,平生仕宦蜀、浙、鄂、桂等地,提倡风雅,对近代地域词学的发展当为有功之人。
  • 摘要:民国教授词人周厚复曾创作了以科学定律和科学研究对象为表现内容的诗词作品.这些作品收录在由其后人刊印的《春云秋梦诗词合刊》中.在周厚复的这些作品中,有三首《浣溪沙》词,是以牛顿三定律为表现对象.这三首词一方面选择自然界与艺术作品中那些能支撑牛顿三定律的具体的、个别的现象与形象来表现;另一方面又将科学家证明科学定律的思维方式与词人创造艺术形象的思维方式加以转化与互通,从而使这三首作品,在实现其表现牛顿三定律的创作目标的同时,又具有其独立的艺术价值.
  • 摘要:韩国首尔大学中文系车柱环教授晚年醉心于敦煌词研究.其敦煌词考释工作,是在一个整体性的敦煌学研究框架内展开的.他将原卷书写的呈现方式,视为词文研究的根本依据,借助传统校勘学方式中的他校法、理校法等偏向学理性的方法,整理出一个比较接近原卷的文本.所勘定的文本具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准,反映出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深厚的旧学功力.
  • 摘要:本文用广义词体概念."抒情"是历代词论家对词体本质的普遍认识,词就是"抒情"诗体,是传统观念,一脉不断.以"抒情"界说词体本质,是对诗"缘情"的承续.现当代流行观念,词就是"抒情"诗,这只是一种词体"本质"界说,还有其他多种词体"本质"界说,不少人却误以为是"定义".词的"定义",为"真假是非"判断;词的"本质"界说,是"高下优劣"的价值判断.词是一种"纯文学"文体,又是一种"文章"文体、"文化"文体.以"抒情"界说词体,自具其"历史合理性"一面,但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因此造成对词史及整个文学史部分真相的"遮蔽",必须深刻反思,进行价值重估.
  • 摘要:本文探讨了城市文化与词的关系,从城市文化的角度解读历代词中表现的城市文化的种种现象,从城市风貌来看,有城市自然山水和各种亭台楼阁人工景观,从城市各阶层人物活动来看历朝的民风民俗、民生心态,探讨词对城市文化的表现和影响,由此看出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城市文化理念设计是设计系统的灵魂,这需要对城市的建设目标进行整体文化价值定位,从古今词着眼,探讨创造山水城市,新工业城市,文化城市,园林城市,娱乐城市的文化基础,相信新全球时代,是都市文化传承和创新友好发展的时代。
  • 摘要:词作的文本诠释是词学批评的一个前提,诠释的目的在于解读文本,进而评价词人的创作.然而词的解读和其它文体的文本解读存在差异,表现为词的诠释者可以超越文本,以主观意图赋予诠释结果超出文本的意义,在解读过程中甚至可以淡化、扭曲、忽略词作的文本内涵.词作诠释的独特性是因为词的创作大量存在"为文造情"的现象,词的文本内涵并不能体现创作者的内心意志."以意逆志"作为传统的批评方法和诠释方法,在词学批评中超越了其固有的表现方式,即不再停留于以文本之"意"探寻作者之"志",而是进一步以诠释者赋予的文本之"意"传递其试图达到的"志",因此"以意逆志"在词学批评中表现出了新的功能.
  • 摘要:词是一种具有固定曲调与形式规范的文本样式,词调则是词的音乐形式与文本形式的共同代表,是不同历史时期词与其他文体相区别的显著标志,是词之为词的本质特征.词调的形成包括曲调的确定、词格的形成和乐谱对曲调、词格的规范统一.中唐时期,一些诗人集中提出了"依曲拍为句"、"由乐以定词"、"选词以配乐"等创作理论,明确了乐曲与词格的对应关系,标志着一种新的创作规范的形成和词体意识的自觉.词起源于词调的确立,不等同于词起源于燕乐,燕乐只是词的部分曲调的来源.
  • 摘要:「伧父」一词,最早或可追溯至东汉.宋代史季温撰《山谷别集诗注》卷下引《风俗通》云:南人谓北人为伧父,北人谓南人为吴儿.《风俗通》即东汉应劭所撰的《风俗通义》,唐宋学者引用时多作《风俗通》.据此,则[伧父」作为一种称谓,或早已流行于东汉.前之学者多未标出此点,致有后来学术史上对此词的诸多误解.从本文的论述,可知「伧父」一词,符合「术语」的定义:包括模糊性、多羲性、具象性、以人喻文学、具有长期延续性和在不断运用中注入新的内涵等等。「伧父」作为一个文艺批评(包括词学批评)术语,它的词性已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就是由原来一般用义上的名词,转化为形容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它除了被单独运用之外,也会结合其他词语出现。在诗文评论中,「伧父」的使用范围有所扩展。在词学批评上,「伧父」一词用法更加多元化,而且更具相封性。「伧父」一词,以其具象比喻性,围绕着「伧父」这种后世认定的人物形象和文化气质,在文艺批评(包括词学批评)领域的持续运用过程中,发展出不同的层次,不同角度的多种用义,充分体现出一个中国文学传统批评术语的特质.
  • 摘要:复古思潮影响明代文坛颇为深广,词学自然难以置身事外.复古理论将宋代诗歌摒弃于视野之外,而将盛行于宋代的词接续上古以来汉魏六朝的诗歌传统.介入之下,明代词学深入探讨了词之音调、抒情、美学等方面的体性;由于南宋词范型内在地符合宋诗精神,明代词学建立了晚唐五代之于词学如汉魏六朝诗歌之于诗学的谱系模式;具体创作上遵循着"拟议"以求"变化"的路径.复古理论与明代词学之间比较分析的结果是二者存在着同构关系.复古思潮强化明代词学的理论品性,具有积极的意义,是清人继续完备词学理论的基石.
  • 摘要:清末学者冯煦编选的《宋六十一家词选》是一部选论高明,自具手眼的词选.概要言之,该选以汲古阁汇刻的《宋六十名家词》为底本选录而成,这显示出对清代部分词选囿于宗派之见的反拨与淡化意味,其《例言》部分最显理论精粹,其大要与常州派词学旨趣相近;该选以甄选各家"本色",弃俳谐鄙俗之作为选词标准;其评词推重兼具多味且臻于浑化之境的词人词作,实乃清代宋词选本之佳者.
  • 摘要: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般认为它始于南北朝时代的梁,形成于唐,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之后,在元明时代衰落了三百多年,又在清代重新进入了发展期.如此漫长的发展历史造就出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批又一批优秀有名的词人及佳作,形成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朵优雅而又璀璨的花朵.本文将通过对韩国现当代有关中国词学的研究情况进行简单扼要的概述与总结,概括分析韩国现当代对中国词学的研究现状和学术特征,探讨对中国词学研究的特点与不足,以及今后应该改进的方向等。总体来看,近代韩国的中国词研究起于1950年代车柱环先生的《中国文学散步——女流词人李清照的生平》,这篇论文开启了韩国对中国词文学研究的大门,此后对中国词文学的研究便渐渐呈现出多元化、多方面、多种类的研究态势。进入70年代后,出现了十余篇关于中国词学的研究论文和七篇在韩国国内外发表的学位论文。而进入80年代后,随着韩国大学的学生扩招及中文系、中文课的广泛开设,中文教师的需求也带动了对包括词在内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热潮。此时期出现了诸多种类的词研究文章与著作,本时期发表的论文共计一百多篇。此后,对中国词文学的研究便一直处于相对比较活跃的状态中。随着90年代韩中建交及其后的中国诸多大学开设韩国语专业、大量中国留学生来韩留学,以及韩国大量留学生赴中国留学、韩中关系的进一步改善与强化等诸多原因也造就了进入21世纪后的对词文学研究的进一步拓展。
  • 摘要:《人间词话》手稿本曾征引屈原"要眇宜修"之语作为词之体性的概括.这一则虽然在《国粹学报》和《盛京时报》两次刊行《人间词话》时均没有出现,但其影响反而在不少已刊诸则之上.在是否择录发表问题上,"要眇宜修"一则应该曾盘旋在王国维心中久之.从手稿的圈识和标序来看,这一则曾经很受王国维重视,初圈"○",当是拟选录;后改为"△",或改为待斟酌.在第二次手稿标序中标为"十七",这一标序也较前.虽然这一则最终没有因为曾被圈识和标序而发表,但王国维曾经的用心可知.在《人间词话》手稿此前两则,王国维表述的意思都是反对隶事与装饰,实际上正是对修饰—王逸阐释中的“修”的一种否定:这种从手稿结构角度对“要眇宜修”中的学理解读,如果再回到《湘君》的语境中,可以得出相似的结论:《湘君》原文句式是前后对应的。王国维认为天才洋溢的文学、艺术以及由这种文学带来的审美愉悦,都与情感的隐微与表达这种隐微感情的文体特征密切相关。王国维从《湘君》一篇中择“要眇宜修”四字来概括词之体性,其实与其对屈原及其楚辞作品的长期濡染有关。
  • 摘要:清人在清词复盛时提出"清词衰亡论",其实质是清人在对元明词学何以衰亡的反思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对当代词学兴衰的忧患意识,它促使清人不断地调整词学理念、学词门径、作词技巧和选词旨向,令清词的发展始终处于理性地自觉变革的状态,从而臻于极盛.因此,清人“清词衰亡论”的提出,是非常有意义的,它对清词的发展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它促使清人自觉地将清词纳入中国词史发展进程中加以审视,以便对清词的价值和地位能够做出准确地自我评价。而且它促使清人自觉地革除当下词坛之弊端,词学流派的自我调整和相互更迭也随之实现。以及它也促使清代词学在停滞与改革的交替进程中不断成熟和完善,从而臻于全盛。
  • 摘要:中国的词话通常以条列式呈现,架构不严谨,每一则之间并无紧密的关联,内容主要包括本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和词坛佚事.李渔的《窥词管见》则是一本架构比较明确的词话,以本体论为导论,以创作论为重心,批评论和其他方面几乎付之阙如.其创作论包括论立意、论布局、链字句和作词之忌,其中又以链字句最重要,虽然在创作的顺序上立意布局必在锻链字句之先,但在摹腔链吻中最能掌握词之有别于诗和曲的关键.李渔撰写《窥词管见》,是有意识的指引学习作词者,使学习者能掌握词的入手方法和提升词作水准的诀窍,而非像一般的词话把作者所有关于词的心得全部写进去;而且力求具体,避免一般词话[印象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朦胧,虽然依此学习未必就能创出高妙作品,但是很能帮助创作者找到一条练习的明路.这本词话虽然篇幅短小,仅二十二则,但在词学上有一定的贡献,在创作论上贡献犹大.
  • 摘要:屈大均的诗名,早自清初便十分受到瞩目.然而,针对他的词作,予以评赏,从而张扬他的词史地位,则迟至清代中叶之后,尤以晚清为最.此一形塑屈大均为清词典范的行为,正是晚清词人读者家国身世之感的投射.诠释屈大均,也就是词人读者的自我诠释.据此,由晚清领袖词人评说屈大均词的观点,亦可逆窥当时词人群体的时代心灵.就清代中晚期以来词坛所流行的常州词学,对相关骚赋作家的评说,来省思朱祖谋的安排,可进一步探索,而词学家将词源上溯屈骚,此一改造词体的行为,同时也有人格塑造的意义。
  • 摘要:张綖是明代中期对词学史做出重要贡献的词学家,他虽然没有独立的词话,但他创作了相当数量的词作,编撰有影响深远的词谱,编辑有词选,并对所选词作进行评点,还撰写了一定量的词籍序跋.张綖在词学实践的过程中,表现出鲜明的词学思想:强调词体协律,重视词的音乐性;分词风为婉约豪放二体,并尊婉约为正;主张词体言情特性,摒弃俗艳风情.张綖的词学思想尤其是分词风为婉约豪放二体说,在词学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 摘要:词为"倚声",所倚者曲子.唐五代曲子以琵琶为主奏乐器,急弦促柱,促拍细碎,词的篇幅相应短小.入宋以来,教坊燕乐以觱篥为头管,箫笛次之,音节缓而舒长,遂使"倚声"词体的篇幅相应增加,曲拍放慢.这种现象在当时以令、引、近、慢命名的词调中均普遍存在.由于促拍曲子的垄断格局被彻底瓦解,慢拍乐句逐渐成为宋代词体的核心旋律.从可资凭信的宋人多样化的令体曲式、自由展衍之“引”、近亲繁衍之“近”各体句式角度出发,对词体在北宋中前期的发展变化作一总结.
  • 摘要:新世纪相对于旧世纪,两个不同时段的词学研究,旧世纪已于一九九五年完成其历史使命,新世纪自一九九五年至今,仍然处于开拓阶段.本文以三个时期,两次过渡,对于旧世纪词学作一个概括描述,而以否定之否定,展示新世纪词学的走向.以为:新世纪词学只有纠正旧世纪词学的失误,实现由变到正的转换,才能走上继续发展的道路.因为旧世纪词学,从开拓期、创造期到蜕变期,三个时期的发展、变化,既经历由古到今的过渡,又经历由正到变的过渡.旧世纪词学的蜕变,乃时代风气之使然,亦词学与学词分离的结果.要词学而不要学词,离开文本,好为空论.足足贻误了两代人.所谓否定之否定,处于新的开拓期的新世纪词学,应当牢牢记取这一教训.
  • 摘要:孙虹的新著《梦窗词集校笺》通过对梦窗词的汇校、汇笺、汇考、汇评,将梦窗词的研究融会贯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尤其是她精于考辨,敢于自立,对梦窗词研究中的疑难问题进行了系统全面和深入细致的辨析。薛瑞生先生在为其写的序中指出:“予观是编,对梦窗词研究的最大贡献,将在是焉。作者不废前哲今贤考据之功,又不囿于前贤今哲考据之失,对梦窗仕履行实及其交游进行考证。即此一端,谓为梦窗功臣当不虚美。”此言洵为知言。当然,作为一部新著,百密一疏,有商榷之处也很正常。如对梦窗生卒年的考订,还只是一个大致的范围,不能进一步确定;对梦窗情事,增加了扬州歌妓说,认为所有的重午词,都与她有关,这也仅为一家之言。但瑕不掩瑜,相信此书的出版将会使梦窗词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 摘要:词的雅化即词学的诗学化,雅化的自觉诉求体现着词学向传统诗学与诗教的回归;艳俗是词学的诗学化所主要针对和矫正的病态;诗教中温柔敦厚之旨与词的婉约抒情方式天然契合;"风俗"、"俚俗"之"俗"是词的本性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基因,它体现着文人心理结构中的平民性,它不仅不应与雅化的倾向相抵牾,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大雅.词体的演化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尽头,就是南宋张炎《词源》对周、姜词风的独尊,它显露出词体风格的偏狭萎缩而最终导致宋词的衰歇——这一认识,已被许多词学研究者所一再重复.
  • 摘要:施议对字能迟、号钱江词客,又号濠上词隐,原籍台湾彰化,出生於福建泉州.歌词二阕,《金缕曲》及《凤栖梧》,为其得意之作.攻读硕、博期间,言传身教,获益良多.尤其于声情、词情,略有体验.尝试为合乐歌唱,并曾于多所高校及电台相关节目中演播.笔者为先生《金缕曲》尝试谱曲。此篇乐曲的制作,探用C大调,4/4拍,主要是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就歌曲的基调看,现代乐曲的调,相当于古时所说的乐曲的宫调;另一方面,就歌曲的运行看,现代乐曲的拍,相当于古时所说乐曲的节拍。前者为歌曲一锤定音,后者则须于整个过程,一一加以应对。《凤栖梧》乃为短篇小令或中调,起拍直接抒发内心的浓厚情感。笔者尝试为先生《凤栖梧》所谱乐曲,从乐调的选择上来看,因需突出先生早年所创作本色词之特点,故特意搭配轻快明朗、具跳跃性的音符。同时注意到,歌唱之时,需情感饱满,与整首的词情相搭配。所以,依然以中和饱满的4/4拍C大调为其主旋律乐调。总之,歌词谱曲,以乐曲的声情,应合歌词的词情,这是个实践的过程,但并非目的,在学词与词学意义上讲,应该是一种方法和途径。
  • 摘要:《巫山一段云》本是唐朝教坊曲名,但后来发展为词牌名,其内容为咏巫山神女故事,其表现形式有46字体和44字体。根据清朝王奕清等人的《钦定词谱》,《巫山一段云》格律有双调、46字、前段4句、三平韵、后段4句两仄韵、两平韵(换韵),相同形式但在后段对平韵不进行换韵处理的别体以及双调44字、前后段各4句三平韵的三种形式。《巫山一段云》词牌在中国并未得到大的流行、且题材丰富,歌咏这一地区佳景的同时,咏闺情和游仙、妓女、道教人物等的。反观高丽和朝鲜时期的《巫山一段云》的特征,大部分歌咏自然风光和景致,并采用了八景联章体歌词。只有元代的赵孟頫采用《巫山一段云》44字体,以联章体歌词形式描写了景物,因此可知在高丽忠宣王创设的万卷堂有过交往的李齐贤受其影响。高丽和朝鲜的《巫山一段云》联章体歌词呈蔚州八景、潇湘八景、松都八景三种形态,尤其咏蔚州八景的联章体歌词较多。
  • 摘要:本文从陈匪石的创作,论词资料,以及词选来分析陈匪石对宋词的评价,以及陈匪石的宋词的接受所呈现的意义。
  • 摘要:《暠月魂》系作者诗词集专著,分墙内集、墙外集,集分上篇、下篇,各二章,重点介绍《暠月魂》墙外集下篇词稿的创作(节选)。
  • 摘要:论词者每以欧阳炯《花间集序》为词学之祖,其实不然.至迟在中唐时期,词学已肇其端.崔令钦、元结、刘禹锡、元稹、李德裕、窦弘余、康骈、何光远、段安节等人笔下,都有或多或少、或显或隐的词学批评文字;且一脉相承,皆以儒家传统诗学为依据.盘点唐五代词学文献,不难发现在词学发轫之初,传统诗学即借道统和惯性之便,乘虚而入,强势进驻,从而开启词体诗化理论的演进历程.
  • 摘要:考察明代前期的有关词体的理论批评和创作实践可见,当时的词学思想有两个方面的特征.词学家们的文体功能观和词体审美观都较为通达:认为词具有和诗、文一样的表达功能,注重它的教化意义;也注重它的日常应用.在词体的艺术风格取向上没有偏向,认为婉约、豪放各有其美;同时明词的俗化、曲化特征渐趋显著.
  • 摘要:从词学研究的领域看,晚清民国词,尤其民国词研究已然成了亮点和热点,不仅每年发表文章的数量不断增多,学术上新的突破也时有所闻,一些以前较少涉及的问题,如民国中小词家年谱的编撰,民国词集的整理、民国词社的梳理与研究等等近几年均有所进展.从目前的发展态势看,这种热度有进一步延续并强化的趋势.民国热固然是一件好事,但热闹的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民国词资料的搜集是民国词研究的基础,从前几年的情况看,民国词研究基本上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宏观的研究和容易把握的词人个体研究偏多,而类似资料收集等基础性研究相对较少,这也是笔者在《民国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中提到的三个学术瓶颈之一。对民国词的分期,现在比较多的分法将“五四”和“抗战”作为分界点,把民国时期的词分为三段,至于研究二十世纪百年词史的学者则分得更为疏一点,将1919年和1949年作为两个重要分界点,在百年词史的视野中,将民国期间的词分为两段。民国时期各种词社特别多,活动也比较频繁。这种情况的出现,和民国时期词社的成立比较方便,形式比较简单有关,而搞清词社的真实情况,理清并认识词社活动对当时词学风气的影响,的确是目前民国词社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
  • 摘要:近一个多月来,作者拜读了艾朗诺先生的新著《才女的重负——诗人李清照及其接受》(哈佛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以下简称《才女的重负》).这本400多页厚重的大著,不仅让看到了艾朗诺先生渊博的学识、缜密的逻辑思维以及为人所叹服的文本细读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艾教授的这一新著,以女性主义为研究基石,借助于隐喻与心理分析,对李清照近乎全部的创作进行了检视与阐释,对南宋以来出现的一系列关乎李清照的重要评论与研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书中关乎李清照研究的诸多创见及其所以如此的依据,将会迫使当今的词学研究者,重新审视这些耳熟能详的文本与资料.尽管个别观点存在可商榷之处,但此书中核心的、颇具颠覆性的结论,在词学研究乃至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中,无疑会产生震撼与波动.这如同一块巨石甫一入久已平静的池塘,短时间内,它的涟漪不会很快消失.
  • 摘要:本事是促进文学作品经典化最有效的形式之一.本事所叙的故事虽不一定是历史的真实,但本事有助于普通大众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并因其故事性及其所蕴含的情感货币而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心理认同感.对精英读者而言,本事往往是他们品评的重要内容及依据.因此本事能有效地促进作品的接受传播,扩大作品的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作家和作品的经典化.
  • 摘要:在"诗画一律"的理论背景下,文人词与文人画形成了互融相通的发展倾向.从词的诗化角度来看,词画互融是"诗画一律"在词学领域的延伸;而词的政治疏离性又使之形成了与绘画结盟的特殊优势.不可否认,“诗画一律”是建立在文学中心的价值前提之上的。与诗文一样,词作为文学手段的介入,使绘画抒情言志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同时,绘画与词的交汇催生了题画词这一文人词新题材的出现,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词在后代的传播和接受。另一方面,在词画结合的艺术形式中,绘画又以造型艺术的特殊话语,创造了文人词接受的新方式。在这一接受视域中,画家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审美取向,以绘画为接受载体,赋予词以新的意义,从而丰富了词史发展的内涵。近代以来,随着宋词与国画日益成为中国古典艺术的象征,词意画也因此具有了坚持国粹、弘扬中华文化传统的意味。从这一角度而言,发展到近代,“诗画”之“一律”就不仅是两者审美追求或创作技法上的趋同,还被赋予了更为重大的民族文化意义.
  • 摘要:本文不拟分析《续修总目》的编纂缘起及其历史背景,仅从词籍目录与词学批评的角度,略述《续修总目》词籍提要与晚清民国词学之关系,并兼论其主要撰著者孙人和的词学思想及其评词之得失。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