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国保险学会2011学术年会
中国保险学会2011学术年会

中国保险学会2011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11-05

主办单位:;中国保险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保险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保险中介已经成为我国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相比而言,我国专业保险中介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尤其是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尚未引起专业保险中介的足够重视.本文提出了专业保险中介核心竞争力的相关概念和识别方法,构建起专业保险中介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BSC和AHP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培育和提高我国专业保险中介机构核心竞争力提出不仅要加快保险中介法规建设,加强对保险中介的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还要明确定位,体现自身价值,也要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控制度,培育高素质的人才,形成良好的人力资源开发能力,并且不断创新,增强专业保险中介市场活力,以及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保险业的发展,自保不仅作为企业的可选择风险融资的主要产品,同时作为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在不断创新中显示其活力。尽管2008年发生了全球金融危机,全球主要的自保市场仍然保持稳定增长势头.全球自保市场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全球自保市场自保注册地的竞争激烈,建立和完善自保法律与监管,促进自保发展,而且受保护单元成为发展最快的自保类型,偿付能力Ⅱ对欧洲自保市场提出新挑战。
  • 摘要:《侵权责任法》的正式实施将极大推动我国的责任保险的发展,但责任保险发展中所带来的副作用在我国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博弈论这一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对责任保险与社会责任、法庭审判之间进行了一个系统分析,并得出了以下结论:责任保险对于保障事故受害第三方确实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若管理不善,其也会导致诉讼成本上升、保险人的过度负担与投保人的社会责任缺失.在文章的结尾,针对分析的结论对我国发展责任保险提出保险人在开展责任保险业务时,要设计合理的责任保险条款,并采用共保和免赔额等手段,有效杜绝投保人在投保责任保险后的道德风险行为。保险人要加强责任保险事故后的归档与复核。法庭方在判决责任事故时,应遵循“以责任定判决”的法国模式,而不能采用“以责任保险定判决”的美国模式。唯其如此,才能使责任与保险各司其位,保险人履行自己的分内工作。社会应对责任保险的发展采取正确的舆论导向,既要强调责任保险对于保障事故受害人,化解事故争端,简化法律诉讼的必要性;又要注意不要夸大这种作用,让民众和法庭审判方形成对责任保险较大的依赖性。
  • 摘要:在当前商业医疗责任保险有效供需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主导的医疗责任保险统保已成为医疗责任保险发展的主要渠道.本文对近年来各地政府主导的医疗责任保险实施模式、制度设计进行了系统归纳分析和评价,提出了未来制度优化的重点内容,包括重视政府主导的作用,对中小医疗机构实行强制保险,组建独立的医疗纠纷调解机构等.
  • 摘要:次级债是保险公司重要的融资工具.由于其发行和交易的方式非市场化,造成保险公司次级债投资主体单一,发行价格非市场化,价格无法反映信用状况变动.同时,监管层对次级债的会计和资本项处理的规范在动态修订中,保险公司面临政策风险.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和规避风险,本文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推进保险公司次级债交易所交易,拓展投资主体,采用市场化定价方式;健全保险公司次级债信用评级系统,增强定价有效性;对次级债互持进行归口管理,指数化管理保险公司次级债互持风险.
  • 摘要:不动产证券化不仅能够分散实体经济和金融系统中积累的巨大风险,还为投资压力日趋增大的保险资金提供了多元化的投资渠道.目前,我国不动产证券化试点工作正在逐步推进.同时,《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也已经出台.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证券化产品已成为一种必然.对此问题展开前瞻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保险行业来说,国家正在积极推进的RE1Ts试点工作给保险资金拓宽投资渠道提供了良机。作为一个新的投资领域,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证券化产品必然还面临着政策、体制、技术以及市场体系等多方面的障碍。监管机构应抓住机遇,加快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确保保证资金投资不动产工作的稳步推进。同时,各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应积极开展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证券化产品的相关前瞻性的研究和准备工作。
  • 摘要: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对我国地质灾害损失分布进行刻画,然后在此基础上计算保险公司的纯保费,并运用精算科学中一个常用的统计量—对最大可能损失进行风险评估。在对地质灾害损失分布进行分析时,采用分段构造分布函数的思想,首先通过选取合适的门限值,对样本进行有效分割,对超出门限值的样本点,采用广义Pareto分布建模,对低于门限值的样本点,采用对数正态分布建模。
  • 摘要:近年来,巨灾频发.巨灾债券作为一种新型的巨灾风险转移工具,潜力无限.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全国有2/3的国土面积遭受洪水威胁.因此,在我国发行巨灾债券特别是洪水巨灾债券意义重大,而发行巨灾债券的难点便在于债券的合理定价.本文收集1961年至2009年我国洪水灾害数据,运用Wang两因素模型对我国洪水债券定价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期对我国巨灾债券的合理定价有所借鉴.
  • 摘要:中国是全球遭受洪水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洪水灾害损失补偿方面,目前面临着补偿程度较低的困境.作为国际上灾害损失补偿重要机制的保险,其功能并未充分彰显出来.与欧美国家平均30%的补偿比例相比,中国洪水保险的补偿比例仅为1%.面对潜在的巨大洪灾损失,仅仅依靠政府救助、社会捐赠和保险来进行事后补偿是不够的,中国亟须在洪水风险综合防范的框架下,在加快防洪工程设施和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建立洪水保险制度,让保险这一现代文明的风险管理机制惠及每一个可能遭受洪水灾害袭击的企业和家庭.
  • 摘要:机动车强制保险是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风险分配尤其保障受害人权益的重要制度安排.2006年国务院制定通过《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是我国机动车强制保险法律制度的核心,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上配合《道路交通安全法》、《保险法》及《侵权责任法》的实施,对下是保监会等部门制定相关行政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依据.但是,《条例》关于机动强制保险赔偿的规定在理论与实践中都存在诸多问题,应当限制保险人的免责事由,合理界定赔偿范围,增加保险人的追偿权,以及赋予受害人直接请求权.
  • 摘要:欧盟保险偿付能力Ⅱ(简称SolvencyⅡ)是正在建设中的欧盟统一保险监管框架.由于SolvencyⅡ激发了人们对全球多种监管模式的反省和思考,并很有可能成为全球保险监管规范,因此受到非常广泛的关注.本文在简要回顾SlovencyⅡ关键要素的基础上,对其产生的影响和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并对SlovencyⅡ与慕再、安联的资本要求的计算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从年报披露信息可以看出,慕再和安联均将以在险价值基础上的偿付能力作为公司风险偏好(或风险管理目标)之一,该维度的管理目标也是公司开展日常经营活动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见一些国外大型保险集团在偿付能力评价方面与SolvencyⅡ监管要求之间有高度的趋同性,这也为我国保险公司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参考,具体包括:继续关注SolvencyⅡ的最新进展,包括QIS5的测算结果和反馈意见。关注国内外保险、监管、咨询和评级等机构的反映和相关研究成果。关注中国保监会对SolvencyⅡ的研究领域及进展情况。结合SolvencyⅡ对内部模型的要求开发和完善评估框架和评估方法等。
  • 摘要:保险监管制度是对保险业监督和管理的全部制度安排或规则的集合,与一国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而制度需求与供给共同决定了制度的均衡与非均衡.本文以制度经济学和规制经济学为理论依据,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中国保险监管制度供给失灵与中国保险制度历史特点、保险公司国有产权根源和保监会的定位有密切的联系,对中国保险监管制度需求和供给状况进行全面剖析,发现制度需求不足、制度供给过剩和不足的同时存在是造成目前保险监管制度非均衡的重要原因,并进一步明确实现被保险人利益最大化是中国保险监管制度均衡的标志,最后提出中国保险监管制度实现均衡的路径选择.
  • 摘要:区域保险市场监管绩效评价体系对实现科学监管、依法监管、有效监管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运用平衡计分卡原理,通过专家咨询、隶属度分析等方法,初步建立了一套符合我国服务型、创新型政府要求的区域保险市场监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受众评价、职能业绩、内部管理和创新与学习四个维度.对该指标体系进行应用之后,得出结果,认为考察评价区域保险业的发展绩效,不能简单地运用保费收入法、保险密度法等传统方法,而必须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 摘要:自1992年友邦引进个人营销方式以来,个人营销制已在我国财产险、人身险的销售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使保险费规模得以迅速扩大.但是其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成也营销员,败也营销员".创新保险营销模式,是保险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前提.本研究报告从提升保险业在公众中的诚信形象着手,提出财险销售渠道创新模式应该是:专业代理制+连锁门店;寿险销售渠道创新模式应该是:营销员制+银行保险,以实现保险业可持续发展.
  • 摘要:本文从保险公司品牌、服务质量、公司制度与运行的角度,运用调查量表并构建结构方程对消费者寿险涉入意愿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保险公司的广告宣传力度、公司的历史传承与分支机构覆盖面、寿险产品投资分红收益对消费者寿险涉入的意愿的因素贡献较大,而保险公司制度与运行的一些主要因素对消费者寿险涉入的意愿的因素有较大但不显著的贡献.这表明,消费者不仅十分看重保险公司的企业品牌和投资分红收益,同时也能感触到与寿险产品开发 相关的制度要素和法律形式的规范,而且对于保险公司服务满意度也非常敏感.
  • 摘要:"三农"保险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高的有效途径.利用湖北省1991年-2009年的年度数据,采用协整分析技术、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湖北省"三农"保险保费支出与农民收入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三农"保险保费支出与农民收入存在协整关系,并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说明两者间存在动态均衡关系,同时保费支出是农民收入的格兰杰原因.
  • 摘要:本文以我国1982-2008年农业保险与农业生产的相关数据,利用时间序列的协整检验与向量自回归以及主成分分析法,实证检验了农业生产投入、产量、受灾面积、农民收入与消费对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与赔款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民的收入、消费(生活消费及人力资本消费)对农民的农业保险投保意愿的影响要远大于受灾面积等;我国农户农业保险投保后,在化肥施用量上无道德风险;农业抗灾能力增强确实会降低农户的投保意愿,上年的赔款额较低的话也会抑制下年的投保积极性.
  • 摘要:自2003年年底以来,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以"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为原则取得了重要成绩.这些成绩表现为形成了具有明显特征的六种试点模式,经营农业保险的市场主体逐渐增多,农业保费收入迅速攀升.与此同时,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需要在制度层面上认识并解决许多问题,诸如保险公司的盈利空间需要多大,财政补贴保费的比例需要多高,行政力量的干预力度需要多强,农业保险市场的需求规模会有多大,巨灾风险化解机制怎么建立,无法律保障的农业保险如何健康发展等.在发展对策上,针对提出的问题,本文探讨性提出了多途径构建农业巨灾风险损失分摊机制,地方政府要主导辖域内农业保险市场发展,合理确定财政补贴农业保险的力度,政府要借助“以险养险”和“以惠促保”政策性干预农业保险,通过溢出效应实现保险公司间接盈利。此外,发展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化解传统农业保险经营中的技术难题;建立农业保险监管机构与经办机构的联席会议制度,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处理好运行与监管的关系;把握理赔环节,提高理赔服务水平,降低理赔成本等措施,也有利于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持续发展。
  • 摘要:总的来看,要实现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健全完善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宏伟蓝图,就需要实施一系列的战略举措,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填补制度缺失,使养殖业和种植业都覆盖在农业保险的保障体系之内,实现应保尽保;二是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体系的制度执行能力,使建立的农业保险制度得到有效贯彻和实施.为了能够解决服务体系中"权责对等、信息和激励"这三个问题,有效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体系的制度执行力,笔者在国内首次提出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体系的治理机制的概念,并从资源配置理论、公共财政理论、盖瑞·J.米勒教授(Miller)的"管理困境"理论等阐述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体系治理机制,在对云南政策性农业保险调研的基础上,论述云南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体系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缺乏必要的联动机制等,最后提出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体系治理机制、夯实制度基础、提高农业保险制度执行力的对策建议.
  • 摘要:农业的弱质性、农民的弱势性以及农村社区的脆弱性使风险分散的市场机制失灵,农村风险的公共性凸显.农村公共风险引发的巨大社会风险不仅会外延到农村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而且会对城镇乃至整个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改革现行农村公共风险管理体制,创新农村公共风险管理方式是政府化解和防范农村公共风险、提高农村公共风险管理效率的关键所在.
  • 摘要:我国健康保险近几年虽然总体上发展得比较快,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潜在需求巨大,有效需求不足,如何将健康保险的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影响健康保险有效需求的相关因素,认为社会医疗保险保障程度、保险意识、人们的购买力、医疗负担情况等都是影响健康保险需求的关键因素.
  • 摘要:中小型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融资难则是制约其快速发展的"瓶颈".本文从信用保证保险的发展出发,阐述了信用保险与中小型企业融资的互动关系,分析了我国信用保证保险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在借鉴国外信用保证保险制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通过进一步发展信用保证保险来化解中小型企业融资难题,实现我国中小型企业与信用保证保险共同发展的目的.为此,要加强立法保障与政策扶持力度,努力防范风险,并且尽快建立完善的征信机制和激励机制,采用商业化经曹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运作方式,强化银信保贸四方合作,增强保单融资能力,加快培养复合型从业人才,提高银保合作层次,以及以电子商务增强信用保证保险的服务竞争力。
  • 摘要:本文从全新的角度提出采用中小企业信贷保险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社会问题.通过信贷保险来分散和转移银行信贷风险,扩大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规模,帮助中小企业获得资金支持.在此设计了两种中小企业信贷保险的运作模式,即基于大数法则的信用保险模式和能够分享投资收益的保证保险模式.充分运用信用风险转移原理,将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共同运用于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中,以全方位解决银行和中小企业的困境,试图打造能够规模化复制的、可持续发展的业务模式,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社会难题提供思路.
  • 摘要: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取得相应发展,但是作为实现保费收入重要市场主体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其发展却相对滞后.本文从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关联性入手,验证产业组织理论在保险专业中介市场的适用性,从市场结构角度阐述我国保险中介机构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促进我国专业保险中介市场的对策.合理的市场结构将对保险专业中介市场经营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专业中介市入、竞争行为与产品差异化、专业化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鼓励资金与技术优势的经营主体进入,鼓励规模较小的专业代理机构进行并购,形成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专业化的产品与服务促成整个行业绩效的提升,推进保险业健康、良性发展。
  • 摘要:本文采用典型关系分析方法对我国各省的保险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保险密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保险结构(产寿险保费比)是由当地的经济增长方式决定的。保险指标(保险深度、密度、结构)和经济指标(人均GDP、人均收入、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率、教育程度、城镇化、消费结构)之间存在较好的相互解释和预测的能力。从保险发达省份与落后地区的横向空间比较分析上看,我国保险业遵循了产险比重先高后低、到再高的U型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不能单独依靠投资拉动,尤其在发达和较发达省份,需要通过产业转型(提升服务业)、依靠人力资本(知识资本)拉动。当前,国家颁布了科学、人才和教育的(2010-2020 )中长期规划纲要,为我国经济的转型和增长方式提供了政策方向。我国的保险业将继续得益于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在保险密度(深度)和保险结构指标上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和保障。
  • 摘要:1980年以来,中国保险业呈现持续、快速、稳健发展的趋势.多种风险的产生、增加、显现、释放、交织,保险机制的特点、优越性,居民支付能力的提升,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国民保险意识的不断增强,是促进中国保险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无论是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同经济发展水平上的有关经济体平均水平比较,还是基于中国自身具体情况的数据分析,中国保险业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充分认识保险业的发展效应,积极培育、开发、利用保险资源,树立保险业科学发展方式,完善保险业支持政策体系,是发挥中国保险业发展潜力的可行方式.
  • 摘要:本文首先从保险公司的负债业务、资产业务、资本管理以及公司治理等方面,分析保险业存在诸多亟待转变的发展方式.在此基础上,指出发展和创新是转变保险业发展方式的两大路径,而且重在创新.进而提出保险公司只有在经营管理层面,通过对产品开发、销售渠道、营销模式、客服增值模式进行负债业务创新,才能推进保险业经营模式由粗放扩张业务型向集约价值提升型转变;通过对资产管理组织模式、商业模式、投资工具和投资渠道进行创新,才能推进保险资产业务由追求短期盈利型向长期价值投资型转交;保险公司只有在战略管理层面,通过对资本(包括资本金和人力资本)管理进行创新,才能走出"资本陷阱"和"人才陷阱",从而实现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本文提出培育创新文化、完善创新机制、培育创新人才,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 摘要:本文尝试识别保险服务贸易的潜在原因.消费者的风险多样性、基于大数定律的规模经济以及FDI等可能是引致保险服务贸易发生的重要原因.基于Balassa指数、NER指数、Grubel-LIoyd指数、MIIT指数和B指数的经验结果表明,中国保险服务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且缺乏比较优势,但部门绩效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总的说来,产业内贸易更多地在资本-劳动比率、技术水平等方面类似的国家之间进行,因此,提高中国保险服务贸易竞争力需要努力提高保险行业的综合竞争力,加强金融领域的合作,无论是产业间还是产业内贸易都离不开高水平的金融保险人才,特别是跨国经营、产品设计、营销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
  • 摘要:本文以新疆的保费收入和地区GDP数据的对数值为研究依据,选取样本区间为1980-2009年,利用统计工具Eviews5.0进行实证研究,得到结论:(1)新疆保险业发展与经济增长高度正相关;(2)新疆保险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协整关系;(3)保险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由经济增长到保险业发展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促进保险业发展;(4)新疆财产保险发展、人身保险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5)新疆财产保险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协整关系,而人身保险与经济增长不存在协整关系;(6)短期内产险、寿险都不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但经济增长却是产险和寿险发展的Granger原因,而从长期来看,寿险的增长可能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
  • 摘要:生产经营系统的绩效评价历来是管理控制与计划的重要任务,而提高保险业效率既是"做大做强保险业"的行业目标,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战略.本文提出了具有公共要素的关联网络DEA模型处理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中资财产保险公司的绩效评价,对实证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 摘要:本文从国内中资财产保险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演绎研究的方法确认保险公司存在适度规模;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确认适度规模的域值足够宽泛,中小保险公司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进而分析了保险公司作为风险管理行业确定适度规模的特殊要求.最后分析了实现适度规模的路径,关键在于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实施精细化管理.制定"十二五"行业规划和制定3-5年的企业发展目标时,应当据此确定规模、速度与效益指标,以实现保险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和可持续发展.
  • 摘要:本文对比分析了承保周期研究采用的各种方法,运用具有结构化转折的二阶自回归模型和CF滤波法对1982-2008年产险业承保损失率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我国的产险业存在一个11年至12年的承保周期,随后从承保周期的阶段出发,对承保周期现象提出适度从紧的顺周期策略和适度从松的逆周期策略。
  • 摘要:财产保险的需求对于财产保险企业的经营和财产保险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本文利用1987-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以山东省财产保险市场为特定区域,尝试性地对影响财产保险需求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为保险公司开发财产保险产品、提高自身竞争力,提供参考性意见.与潜在的需求相比,山东省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潜力非常大。为了使保险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一方面要加速经济的发展,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扩大企业的投资规模,另一方面也应该认识到保险意识对财产保险发展的促进作用。保险意识越强,人们对保险的需求也就越大,对财产保险的发展也就越明显。提高人们的保险意识可以从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和加强保险公司的宣传力度两方面入手,不断提高人们的保险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将潜在的保险需求转化成有效的保险需求,不断提高财产保险市场的规模。
  • 摘要:本文基于1963-2007年的台湾寿险业与经济数据、2000-2009年的大陆寿险业与经济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台湾和大陆寿险业发展状况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分析,着重考察了二者在保险保障功能上的差异.保险的基本职能就是分散风险和补偿损失,积累和应用保险基金只是建立在基本职能基础上的派生职能。寿险的保障功能迷失,将最终导致寿险业的社会价值迷失,使寿险业在金融竞争中丧失立足之本。因此,回归保障本质,是现阶段内地寿险发展的根本道路和迫切需求,所以,不仅要明确监管部门定位,还要逐步推进费率市场化,以及转变寿险公司发展模式。
  • 摘要:近年来我国保险业获得了高速发展,但是与寿险相比,我国商业健康险在发展规模和理论研究程度上都还显得有些不足.本文基于寿险和健康险的区别和联系,对比研究了主要因素对我国寿险需求和健康险需求影响的异同.通过构建面板数据计量模型,运用固定效应变换、似无相关回归和自抽样法获得了比较有效和稳健的实证结果:收入、教育和家庭规模对两类保险的影响很相似,而社会保障、预期通货膨胀和对外开放对两类保险的影响显著不同.最后,本文结合理论与现实对实证结果给予了解释和探讨.
  • 摘要:本文使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项目2002年城镇家庭调查数据,分析了影响储蓄型商业保险需求的因素以及储蓄型商业保险与其他主要金融产品之间的关系,得到的结论是:收入水平、家庭的金融产品持有量、耐用消费品价值、债务水平、年龄、妻子的教育水平以及地区差异对于购买决策有显著的影响;从储蓄型商业保险与其他主要金融产品之间的关系来看,持有债券、股票等金融产品的家庭购买储蓄型商业保险的概率更高.这意味着,在金融产品日益丰富的环境下,其他金融产品的销售会为储蓄型商业保险的销售带来机遇.
  • 摘要:本文以浙江省分红类寿险产品的相关数据为样本,通过分析影响此类寿险产品需求的相关因素进而探讨其需求弹性,从而找出对分红类寿险产品需求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可以得出,浙江省分红型寿险产品的需求总体上属于比较敏感型的产品.据此,对如何增加我国分红类寿险产品的需求进而更好地促进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提出保险公司在面向城镇客户时应尽量提供多样化的险种,使其更具吸引力以应对市场各种竞争。与城镇居民不同的是,农民的生活质量越高时对此类投资分红型险种的需求越高,因此,保险公司及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抓住机遇,在当前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加大保险宣传力度,提高农民保险意识,开拓农村保险市场。
  • 摘要:银行是寿险公司开拓市场的一个平台,是寿险公司经营中的渠道战略.保险市场化的过程中,银行也在进行市场化的改革;两个市场主体合作所体现的银行保险不但表现为寿险公司的渠道战略还表现出行业的产业组织特性,并经历着由寿险公司"扎堆"银行向产业组织的转变.本文依据浙江省宁波市的微观调研数据,检验以银行为载体的寿险公司"扎堆"因素与寿险公司技术、设备等投入对银行保险经济绩效的影响,从而揭示以银行为载体的寿险公司"扎堆"性质以及演变为产业组织的趋势.实证研究表明,寿险公司进驻银行的主要目的是在"政策租"下获得规模效应,由此导致寿险公司"扎堆"银行不具有一般意义上的产业组织效应.在寿险经营回归保障本质、寿险公司银行保险规模的累积性增长及银行加大市场化改革进程导致"政策租"耗散的情况下,银行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提升寿险公司对银行的非政策性投入.
  • 摘要:本项目在政策性农业保险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浙江省农业保险经营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剖析,结合国内外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在保险费率厘定模型的选择及实证基础上,提出了理顺农业保险管理体制,创新经营管理技术,量身厘定各地区保费率,建立多样化的补贴体系,优化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以及加快农业保险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项目采用比较研究实证研究方法,利用正态分布、GAMMA分布、WEIBULL分布三种参数模型作为拟合作物的单产备选参数模型,以杭州地区的水稻纯保费率为例,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建议,有较强的创新性.
  • 摘要: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主要问题为信息不对称.保险公司与农户之间在生猪保险中风险资产确定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主要表现为生猪出栏量难以直接观察,有可能出现农户少报生猪出栏量的现象,即"不足额投保"问题.研究从各种情况下农户是否谎报对其效用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采取生猪保险的微观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生猪出栏量难以观察这种农户与保险公司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农户有动机少报出栏量,而保险公司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利用农业生产知识和制度设计规避掉部分信息不对称.农户投保的最优行为在于真实投保.
  • 摘要: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险服务的创新密不可分,有创新才有发展,有发展必然有创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进步,价值创造模式发生了变革,创新在价值创造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保险服务创新是实现保险服务价值创造的途径。保险服务的创新虽然存在一定的客观规律,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出现在保险服务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保险服务创新的重点、内容、方式、渠道和力度都不尽相同。与此同时,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中,对不同的保险企业而言,需要通过不同类型的保险服务创新,提高保险服务供给能力和供给水平,促进保险服务供求在螺旋式上升中实现均衡。当然,各类保险服务创新之间具有紧密联系,一定条件下会互相转化或者互为条件,都服务于营造保险企业竞争优势、增大顾客满意度,实现价值创造的终极目标,从而推动保险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 摘要:保监会发布的《人身保险内含价值报告编制指引》极大地推动了内含价值评估在国内寿险行业中的普及.本文根据笔者结合5年来的内含价值评估体系的实际应用,针对内含价值评估在公司经营管理的现实意义,以及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公司内含价值评估体系进行了详细论述,同时对内含价值评估体系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简要评述,提出在现阶段,国内寿险公司应当立足于现有的内含价值评估方法,加强培训、统一认识,建立科学、高效的信息收集、交流和分析体系,建立基于内含价值评估的产品定价策略,建立基于内含价值评估的绩效考核体系。与此同时,引入市场一致性内含价值评估还需要一些必要条件,包括完善的金融市场、深入的公司风险分析和成熟的随机建模技术(包括标准的利率情景发生器)等,而这些条件在我国目前还不具备。为此,笔者认为,整个行业在近一阶段仍然应该立足于现行的内含价值评估方法和准则,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完善基于价值评估的经营管理框架。
  •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实施客户关系管理逐渐成为保险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保持和吸引更多的客户,提高效率和利润水平的重要手段.原有"二八定律"逻辑下的客户关系管理在互联网时代开始显露局限性,而"长尾理论"的提出,为新时代下如何寻求客户关系管理的突破开辟了探索的道路.保险公司应重新审视"长尾"客户的维护和再开发价值,开辟多种互联网下新的沟通渠道,加强与客户的联系与互动,达成与客户的良好关系.
  • 摘要:国外发展历史表明,变额年金在整个社会面临人口老龄化、政府养老不堪重负以及未来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等诸多问题时,借助税收优惠政策,可以获得极大的发展.我国目前个人养老保险市场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养老保险市场现状也适合推出变额年金.在税收优惠政策出台前,变额年金产品应主要通过银行渠道理财专柜销售,而团险渠道在税收优惠政策出台后会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保险公司开办变额年金在销售地域和产品形态上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控制风险.
  • 摘要:亚太地区的保险公司成功地经受了全球金融危机的考验,新兴发展中和潜在新兴的寿险市场如印度、越南等国的寿险保费收入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亚太区域强劲的经济增长为亚太寿险业继续繁荣打下基础。中国、印度等国政府逐渐认识到大力发展寿险业有助于完善社会保障建设,有助于为基础设施建设筹集资金,缓解政府压力。政府在强化消费者保险意识、拓展寿险在农村及偏远地区覆盖面、放宽保险公司投资限制以及提供税收优惠等方面的举措为寿险业的健康增长创造了良好条件。此外,随着亚太各地区保险监管机构对保险公司审慎监管意识的加强,寿险公司逐渐积累起风险管理的经验,注重吸收先进的理念以及成功的投资决策,寿险公司的经营更为成熟。总体来说,亚太地区寿险市场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借助欧美先进寿险经验教训与技术,新兴发展中寿险市场显示出明显的后发优势,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
  • 摘要:投资多样化的趋势下,美国寿险资产的配置结构趋向稳定,证券化投资趋势加强,中长期债券居于主导地位;股票投资更多受制于独立账户的发展.在投资收入结构上,股票收入比例逐渐增大.美国寿险投资收益率较高且具有稳定性,近30年高于10年期国债0.95个百分点.美国寿险资产配置的启示有:要根据宏观经济周期和资本市场发展适时调整资产配置结构;保证独立账户和一般账户在适用原则上的隔离;坚持以中长期债券为主导的投资策略;谨慎对待对金融衍生品的投资和信用评级.
  • 摘要: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美国的环境保护立法和司法解释是一把"双刃剑",既创造了大量的环境责任保险需求,又造成了保险公司亏损严重.到了90年代中后期,环境责任保险市场开始展现出健康发展的趋势:产品更具有针对性,用途得到扩展,环境风险管理融入整个风险管理体系.带给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市场的启示是:应提高环境立法的可预期性,建立健全环境法律法规要与保险人管理环境风险的目标达成妥协,促进环境风险责任的界定和细分,在多方合作中循序渐进.
  • 摘要:本文首先总结了欧洲寿险行业在2009年的整体发展特征,具有最低保证利率的非投连产品拉动寿险保费收入整体回升,寿险保费同比增幅达到3.5%,较2008年的负增长明显改善,保险资产规模逐步攀升.其次,本文具体分析了市值居前的五家欧洲金融保险集团的2009年年报.再次,本文结合其各自年报,总结了这五家金融保险集团在2009年应对金融危机的各项举措,在产品方面普遍降低了投连险比重,大力发展具有最低保证利率的非投连产品;在渠道方面进一步关注银保渠道,推动寿险业务整体增长;在成本方面提高经营管理效率,降低费用支出;同时,实施审慎的资本管理,保障了稳健的偿付能力水平.最后,针对当前欧洲较为严重的主权债务危机和经济结构性失衡,本文对欧洲寿险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第一,欧洲寿险市场可能在2012年以后才能恢复增长趋势,但长期前景乐观。第二,投连险比重将有所回升,在经济复苏后具有最低收入保证的非投连产品面临集中退保的风险。第三,欧洲寿险业将努力通过多渠道(Multi-distribution )销售战略应对消费者竹为的变化。第四,欧洲的寿险公司将更加关注产品设计和客户服务等基础问题,提高消费者满意度。第五,各公司可能进一步开展再融资,并在产品、渠道方面做出调整,应对新偿付能力监管标准带来的挑战。
  • 摘要:农业保险的性质和实施策略存在颇多争议,所以农业保险一直是保险行业里比较难开展的险种.本文从农业保险的起源、市场失灵的原因及对策、农业保险的制度设计、国外农业保险发展模式、中国农业保险的历史和现状等角度,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以期作为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中国的农业保险尽管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受到重视,但由于历史原因,直到2004年各地的试点开展后,农业保险发展才走上了正轨。按国家的长期经济发展规划—到202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国民经济保障体系,中国的农业保险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但从各国的发展经验看,中国的农业保险必须坚持补贴和政策引导;从各地的试点情况看,必须坚持市场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和区域差异性。但这也会带来许多间题,例如,市场经营主体的法律地位问题,市场经营主体的多元以及经营模式的多样化与监管(统一管理)的矛盾以及财税补贴在多元主体间分配的问题。
  • 摘要:2009年交通银行成功并购中保康联将我国的银保合作推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我国混业经营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银行保险股权投资还处于初级阶段,仍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银行保险股权投资的发展进行了论述.首先分析了我国银行保险股权投资的现状,然后从银行和保险两个角度分别阐述了我国发展银行保险股权投资的意义,最后指出了银行保险股权投资的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机制.
  • 摘要: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保险资金运用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系统全面的风险管理对于保险企业来说迫在眉睫.我国寿险投资应有效防范银行与保险的跨部门风险传染;汲取危机教训,从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源头出发;有效实施各类风险的具体控制措施,进一步提升投资风险管理水平;正确总结和运用西方保险业的投资经验,精心打造中国寿险百年品牌.
  • 摘要:本文以我国保险股指数为研究对象,利用GARCH-GED模型、EGARCH模型、CARR模型和CARRX模型,对我国保险股指数的波动率进行了拟和,并根据Mincer-Zarnowitz回归方程和Diebold-Mariano检验对各类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到的结论是CARRX模型在波动率研究方面优于其他模型.
  • 摘要:2009年12月22日,财政部颁布的《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最基本的启示就是落实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新规的颁布将引导保险业回归保障,增强保险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有效协调会计与监管之间的关系.为了顺应新规的变化,保险公司应该转变保险发展方式,加快保险业结构调整;加强保险监管,防止滥用会计估计变更调整利润;加强保险内控管理,规范准备金计量的工作流程;加强保险风险匹配管理,建立相关部门通力合作的联动机制;加强保险负债计量方式研究,提高公允价值的技术含量和可操作性.
  • 摘要: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制度趋同后,我国保险业的会计处理方法有了一系列的突破,本文以会计准则变迁为主线,从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过程中对保险业会计处理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对比得出了新会计准则下保险会计处理的变化及影响.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对保险业发展的新要求主要体现在增加了人才引入的需求,缺乏原保险产品的改进和金融产品的创新,以及保险公司资产管理有待提升。
  • 摘要:本文以成本收益分析视角来解读应对巨灾风险时,传统的再保险方式和新兴的巨灾风险证券化方式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再保险和风险证券化在应对可保风险时均有利弊.传统的再保险在应对相关性小、无关联的风险是有效的.但是,当巨大的潜在损失相关性风险增加时,再保险模型的效果就将崩溃,由此带来的资本损失将变得不经济,而证券化能在更广阔的资本市场上消除巨灾风险.再保险与巨灾风险证券化两者并不是简单的相互替代关系,而是在不同风险程度上的补充结合.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