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三届汉字与汉字教育国际研讨会
第三届汉字与汉字教育国际研讨会

第三届汉字与汉字教育国际研讨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2-08-18

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会议文集:第三届汉字与汉字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将古今两部有代表性的字书《五侯鲭字海》与《汉语大字典》义项比照可以得知:“孾”,女孩也这是保留了“孾”的本义;“孾”,同“婴”,孩也,这是“孾”后起义。“(石八)”,石破声; “玐”,玉声;二者不是异体关系,但二者音近可以通假,“节”,义项“药名”中的“药”应是“乐”传抄之讹。“贷”,义项“只也”中的“只”应是“(贝)”之讹; “琐”为“(贝)”的后起字。“臾”的造义为捆绑时抓住头发拖拉、会意字, “臾”的造义为一带着提梁的器具、象形字; “蒉”为“臾”的异体。“礽”应是“仍”的分化异体字。“(礻互)”与“祗”音义相同,为同一种构形方式而选用的偏旁不同产生的异构字。
  • 摘要:以韩国坊刊本《九云梦》(1803)为依据,全面调查其中的中土传承俗字和域外变体俗字。结合朝鲜刊本《樊川文集夹注》(1440),揭示汉语俗字在韩国的传承与变异轨迹,探寻古代汉字圈“通用俗字”历史面貌,探求“国别俗字”发生发展规律,从通用俗字群反观汉语俗字的成立和演变,从国别俗字现象抉发汉字传播过程中的局部变异与整体变异规律。
  • 摘要:对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汉字文化,有一个认识上的认同,那就要摒弃上世纪“新文化运动”激进派提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以及汉字拉丁化的“数典忘祖”主张,总结和终至半个多世纪大折腾的阴影,用科学发展观来重温汉字的科学属性,让“身在汉字圈,不识汉字真面目”的人们,醒悟汉字的科学、艺术、哲理、智慧,接手传承自己祖先的伟大创造和对人类的贡献;同时,要与时俱进地追随信息时代的需求,重新审视汉字文化研究和创新成效,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来慎重审定汉字文化的发展方向,做到“以字为本,寻觅本源,以人为本,探明方向”,重显汉字智慧光芒,让汉字走向世界!
  • 摘要:从生理学角度看,写字是人的生理、心理的投射活动之一。这种投射活动的生理基础是写字指导的客观依据。文章简要介绍了写字的神经机制,综述了写字的视知觉、手生理以及情绪生理,并对写字生理的应用以及写字生理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
  • 摘要:长期以来,使用“语文一体”的教材,用合成法教第二语言,结果出现“哑巴汉语”和“汉字难学”的问题。“语文一体”的教学理念源于西方语言学。西方语言学认为文字是语言的符号,文字表现语言,于是西方人通过文字研究语言,得出合成论的语言观。符号是由感官感知的,根据人感知符号的方式来区分,语言是听觉符号,文字是视觉符号。无形的语言和有形的文字不是物体和照片那样的表现关系,所以不能因文字是合成的,就认为语言也是合成的。儿童获得语言能力的过程证明人的语言能力不是合成的,而是在语言环境中整体生成的。文盲现象说明人获得“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的方式是不同的,所以应把“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分开。“语文分开”的教学理念认为我们不是教汉语,而是教“普通话”和“汉文”;第二语言教学应遵循母语整体生成的规律;第二文字教学应遵循文字的教学规律,而中国古人最了解“汉文”的教学规律。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与古汉字结识的缘由,同时对收集到的图形文字资料进行了总结,并对古文字的创作与生活艺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同时希望将古汉字与当代时尚文创的多元艺术结合,盼能与现代文化及生活艺术接轨,将古汉字推广到全世界的每个角落,使之再度发光。
  • 摘要:汉字属於表意体系文字。所以,汉字是通过它的形体构造来表达意义的。这是汉字得以创造出来的基础,由此产生了造字原则的部首。与之相应,人们认识汉字也只有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才能认识单个汉字的最初意义。所以,认识造字原则的部首相当重要。但是,在汉字查检方面,为了查检的方便人们又另外设置了一套部首体系,这套部首体系对汉字进行了重新归类和定位。当然,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与造字部首是重合的。所以,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分清造字原则的部首和检字原则的部首的差异,做到既正确认识汉字,又准确使用汉字。
  • 摘要:本文为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基于汉字文化圈视角的简化字历史与现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该项目旨在追溯简化字来源,考察民国年间教育部推行的汉字简化方案字形以及建国以后大陆颁布的简化字方案,同时探究汉字文化圈的简化汉字运用状况及其中可见的对汉字简化的态度。本文作为其阶段性成果旨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整理《况文解字》、《干禄正字》、《宋元以来俗字谱》等三部字书中沿用至今的简化字,并结合《简化字总表》,追溯简化字的起源,总结汉字简化的原则与方法,理顺简化字的历史发展脉络。在接下来的研究中,还将基于汉字文化圈的视角,以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汉字简化方案为例,对比文化圈内简化方案的各自特征,探究其中的联系,蠡测其中的发展趋势,同时调查汉语文化圈内简化字的使用和推广情况,进而分析简化字的推广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 摘要:马叙伦认为他对六书,除了形声之外,“五书皆立新诠”。本着“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信念,马氏如何诠释象形理论呢?其一,象形乃“纯形独体”。其二, “依类象形”即“依物之类而各象其形”,“本於物形,不可虚构”。其三,图画式地构拟原始象形文。其四,象形、指事、会意皆象形。考察马氏的象形理论及其具体的疏证例子,我们不难发现马氏在继承前辈时贤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 摘要:“六书”是中国古代分析汉字构形的传统理论,具体指出“六书”说内涵者实始于东汉班固、郑众、许慎三家。探讨各家六书观,亦为学术史之必然。郑玄承袭了先郑郑众的“六书”观,郑玄在注释中不取许慎的“六书”之名,而用郑众“六书”之称,是有其用意的。穷尽考察郑玄分析字形的材料,对了解郑玄及郑众的“六书”观及其在汉字学史上的贡献有着重要的意义。
  • 摘要:战后日本汉字的字体出现了混乱状态,这与日本政府推出的汉字政策有着密切的关联。就字体问题,日本政府在战后推出了一系列政策。这些汉字表对规范日本国民的汉字使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同时存在着不少问题,并通过对这些汉字表进行分析,探究日本常用汉字字体存在的问题。从本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就“表外汉字字体表”、人名用汉字以及JIS汉字而言,毕竟是国语政策意义上的一个整体。而合三为一的结果便是汉字表内两种字体的并存。国语分科会绞尽脑汁,说来说去还是为了保持国语政策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常用汉字表”的修订,自然也坚持了这一方针。在国语政策实施的意义上,汉字表也为学校教育出了难题,这集中体现为该如何理解字体的双重标准问题。这一问题与“当用汉字字体表”、“常用汉字表”、“表外汉字字体表”有直接关联。
  • 摘要:“魑魅魍魉”这几个字,在古书中有过不同的写法,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定形为以“鬼”为形符的字,原因是当初人们对其所指各有不同的主观认识,因此字形和今天的不同。我们从这几个字的形体变易就可以推知汉字的发展变化,尤其是汉字在形声化的过程中形符的添加与取舍都和人们对这个汉字所指事物的主观认识密切相关,也与词汇双音化过程中用词者希望组成一词的两字形体上相协调有关。
  • 摘要:《汉语大字典》(简称《大字典》)第二版在不久前出版了。据书前的《修订说明》,介绍了主要的修订工作,同时指出己有的大量有关《大字典》的研究成果还没有完全被吸收,原版中不少缺陷仍然遗留到新版中。所以对《大字典》的研究还任重道远。本文主要通过《玉篇》系列字书(包括《原本玉篇残卷》、《篆隶万象名义》和《宋本玉篇》)的义训传承关系来考索一些疑难义项的来源。
  • 摘要:冠有32个博士头衔、学贯中西的大学问家胡适先生1926年写道:“中国字的整理是一件最难的事。然而这件事业却又是不得不做的事。第一,字的分类与排列……第二,字的次第又是一切‘索引’的基本”。 究其所难,盖因汉字实际上是一种“无序”的文字。无论现行的和此前的哪一种部首、拼音、号码、笔画“字序法”,都不足以突破胡适所说的难题。数字王码专利的一项核心技术——“首部—余部”编码法,可使汉字图形“一步到位数字化”,既是易学易用的汉字“输入法”,又是简单易学、唯一性好的汉字“排序法”。依此可实现电脑汉字输入法与查字法的“大一统”,汉字便可以成为有“可读性数码序列”的文字,是为《汉字有序论》。
  • 摘要:关于“觅”字,众多学者因未见早期金文,而误以为是它字之讹体或俗体。本文归纳典籍所载,理清其脉络,以就正于方家。
  • 摘要:史、事、使、吏一字分化,这是文字学或古文字学界公认的意见。但对于古文字资料中史、事、使、吏等字的字际关系的认识,学界给出的都是一些概括性的笼统说法,记录这些词的形体是否有一定规范,这些词在形体上的分化开始于什么时代及其分化的时代层次如何,学界并没有给出具体而详确的答案。本文以两周金文材料为重点考察对象,上溯殷商甲骨文,下延至战国简帛材料,并联系传世文献,试着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两周金文资料,以《殷周金文集成》、吴镇烽《商周金文资料通鉴》(数据库光盘,2010年1月)所收为主。战国简帛材料数量巨大,难以逐一考察,本文以《睡虎地秦墓竹简》、《郭店楚墓竹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五)和《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一-二)为主要考察对象。事、使等混用的现象,在传世文献中也存在,但由于“吏”的分化是这组字的字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环,所以传世文献的考察,不全面铺开,而是重点考察“吏”在古书中的存现情况,以《诗经》、《尚书》、《逸周书》、《左传》用例为主。
  • 摘要:“非”是个独体字,许多学者都解析了“非”字及一些以“非”为构字部件的字。综合分析“非”字的形、音、义,我们认为:“非”是“飞”的分化字,“非”的本义是“相背”,“非”也有“飞”义。人们探求汉语中字与字之间的关系由来已久, “右文说”“因声求义”“语根”等都是重要的理论。1988年,蔡永贵先生在《“右文说”新探》中把“右文说”定义为一种“母文表义”的理论,认为“右文”不是声符,“右文说”所论对象不是形声字,而是一种“母文外化字”,即在“母文”上加注表示具体事类的偏旁(简称“外化符号”)为外部标志而产生的孳乳字。采用蔡永贵的“母文表义”一说,引用《说文解字》系列文献资料解析了《说文解字》中收录的“相背”义、“交错”义、“错、反对、讥讽”等义、“两两相从,成双成对”义、“隐盖、隐藏”义、“飞扬、上腾”义、“赤”义的“非”族字。
  • 摘要:综合分析“非”字的形、音、义,我们认为:“非”是“飞”的分化字,“非”的本义是“相背”,“非”也有“飞”义。采用蔡永贵的“母文表义”说,我们解析了《说文解字》中收录的31个“非”族字,写成了《解析“非”及(说文解字)中的“非”族字》一文。在此基础上,本文补充分析《汉语大字典》所收录的《说文解字》以外的“非”族字,分成“相背”义、“交错”义、“错、反对、讥讽等”义、“两两相从、成双成对”义、“隐盖、隐藏”义、“飞扬、上腾”义、“赤”义七个字族,并用表示意于文末。
  • 摘要:先秦古玺的分域研究已日趋成熟,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标准。本文列举《战国玺印分域研究》一书中部分古玺分域不当的例子,对失误的原因进行了讨论,认为必须从形制、文字风格、印文内容等方面综合进行考量,若仅执一端,则结论易发生偏差。
  • 摘要:汉字是以形声结构为主的文字系统,这是汉字的主要特点。形声字由形符与声符结合而成,形符提示形声字的字义,声符提示形声字的读音。这样的结构使汉字的形、音、义三者形成紧密的联结,可以以有限的形符和声符创造出无限的组合样式,应付一切文化的记录需要。有学者说它是最完美的造字方法,是十分正确的。因此,要了解汉字构形的规则与特点,形声字无疑是一个很重要内容。也因此,从古至今形声字一直是汉字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的研究重点锁定于台湾常用繁体形声字声符表音功能分析,研究对象以1979年教育部编著《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所收4,808个常用字为主。希望透过本研究能够对繁体形声字的声符表音率有更具体的认识。但因为时间关系,目前仅能提出对手、口二部首419个形声字声符表音功能的初步分析结果。
  • 摘要:文字输入有语音、手写、扫描等多种方式,而在大众生活中最适用的还是击键输入,俗称打字,其他任何方式当前都难以完全替代打字。英文打字很容易,因为英文只有26个字母码元,电脑键盘也是针对它设计的。而汉字复杂多变,没有简明的标准化码元,必须通过编码进行转换,才能击键输入。如何编码?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目前虽已呈现出“万码奔腾”的可喜局面,但还没有“一码”能达到理想的要求。打字仍然是国民进入网络的主要障碍。汉字系统一定蕴藏着满足打字要求的内在规律,只要我们不懈地去发掘,理想的汉字编码一定会产生。本文企图以现代数理科技的眼光,信息化的要求,重新审视古老的汉字,对这一问题进行大胆探索,以期抛砖引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