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3“医学人文如何走进临床”学术研讨会
2013“医学人文如何走进临床”学术研讨会

2013“医学人文如何走进临床”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哈尔滨
  • 出版时间: 2013-07-05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与哲学杂志社

会议文集:2013“医学人文如何走进临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然而,人们在享受医学技术提供日益增多的健康服务的同时,却对医学的非人性化趋势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意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换,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医学的目的和价值,呼唤医学人文关怀.伦理审查委员会开展的伦理审查工作从职责到内容,从临床试验到医疗行为,都可以很好地促进医学人文走进临床.伦理审查通过对受试者权益的保护,实现了临床实践中受试者、息者地位的主体化;通过明确知情同愈的权利义务,实现了临床实践中试脸者与受试者及医息之间关系的正向化;通过对利益风险的谨懊评估,实现了临床实践人本精神的自律化;通过伦理宜传,实现了医学人文精神的大众化。
  • 摘要:本文从人文与科学关系的现代特征入手,提出医疗实践是医学人文的主要载体,医学人文的目标是促进医疗人性化,探讨了医学人性化的广阔空间,医学人文的三个层次,分析了医学人文的实际意义与作用,提出了为医学人文与医疗实践结合提供平台的举措,认为医学人文教学要后移,最后探讨了医学人文的两个向度及其基础。
  • 摘要:中国老百姓赞誉医生频率最多的词语是"妙手回春"、"药到病除".但在肿瘤,特别是大量的中晚期肿瘤患者的治疗面前,这两句话不灵了.因为目前人类对肿瘤的治疗其实仍然在黑暗中摸索;即使对已经获得较好疗效的早期肿瘤的治疗,也主要寄希望于对病灶的早期发现后传统的手术切除,而不是治疗方面革命性的进步.在一些发达国家,能彻底治愈的恶性肿瘤大约为50%,中国则为20%~30%,其中绝大多数是早期病例.也就是说,在全世界每年新发生的一千余万肿瘤患者中,至少有50%~80%肿瘤患者已届晚期,面临不治而死亡,他们接受的将主要不是以消灭肿瘤为主的抗癌治疗,而应当接受以姑息治疗为主的整个社会的照顾支持.笔者提出,肿瘤治疗的失利使人们触到了医学的“边界”,晚期肿瘤患者的无助使人们触到了医学的本质。要在肿瘤治疗中实现人文关怀的回归,要与患者“平视”,勤于与患者沟通;杜绝“过度治疗”;重视姑息支持治疗,让晚期肿瘤患者“优逝”。
  • 摘要: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教授恩格尔在1977年《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批评了现代医学即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指出其忽视了心理、社会等因素在疾病诊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为此他提出了一个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及效果的评价应着眼于整体病人和心与身的统一而不是仅限于局部病变.唇腭裂的序列治疗体现了对疾病生物性特征理解的不断深入;重视了心理和社会因素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实现了技术科室的整合,建立起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理论物质基础。
  • 摘要:20世纪医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现代医学己成为囊括探索生命奥秘、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缓解病痛的一个庞大的综合体系。然而,专科化消解了整体性的人,技术化忽略了人的心理,市场化漠视人的情感,这一切使人们对医学的非人性化趋势产生疑惑并提出越来越多的批评,呼唤重新审视医学的目的和价值,期盼医学人文关怀传统的复兴。如何解决发展高新技术与适宜技术之间的矛盾、协调关心病人与治疗疾病之间的矛盾成为现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提出,给患者人权是医学人文的基础,给患者温暖是医学人文的关键,获得患者的信任是医学人文的目的。医学是以人为本的一门科学,医生所关注的不应该是患者的病,而是患病的人,所以无论医学如何发展,人文关怀都是不可替代的。医学人文精神与医学科学精神的整合交融才是医学成熟的标志和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 摘要:现代意义上的护理应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有机统一。现今很多人很重视护理的技术、技能,强调护理工作的科学性,而忽略了护理工作的人文性,把护理人文关怀这一根本内涵丢失了。护理活动是科学、艺术与人道主义的结合。护理学是综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独立的应用性学科,是研究如何帮助人,如何为人的健康服务的科学。护理工作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和爱护人。护理学科的生命中原本就融合了人文精神的血液。人文护理对建立一个良好的医疗环境,优质的医疗服务团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加快人文护理走进临床的步伐对适应新医学模式理论,提高服务患者的质量都是至关重要的。
  •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儿科护理人员进行关于护理物质文化的调查,为儿科护理文化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大部分儿科护理人员对护理文化有所了解,护士仪表对于儿科护理非常重要,大部分护理人员认为儿科护士服的颜色应该是粉红色,儿科需要针对儿童特点和疾病特点改善病区环境,应加设儿科护理物质文化建设。
  • 摘要:随着循证医学自身不断的发展以及社会对其不断的探索,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也是具体的和不断丰富发展的。因此,对临床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中需使学生了解循证医学指南的变化,跟上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并融合对循证医学人文精神不断加深的认识,以指导临床实践,这对提高临床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 摘要:本文在调查了解了教师和学生,认识和分析当前临床实践教学现状,研制出新的临床实践教学方案并进行探索研究.提出要体现医学人文关怀,促进医患良好沟通,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 摘要:本文从8个方面具体介绍了6年来《人文视线》版在推进人文走进临床报道方面的操作理念和实践。探讨了紧紧围绕与医疗卫生行业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组织报道;紧紧围绕临床医护人员日常关注的话题进行报道和讨论。提出通过征文的方式,请临床医务人员走进版面“叙事”,是促进医务人员自省,唤限他们内在人文情怀的一个有效的方式;要聚焦广大病患者的故事,使其成为生动的医学人文读本;在报道中积极关注临床医务人员的生存状态。医务人员自身的职业状态、精神状态以及是否能被人性化地对特,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就医安全、诊疗质量以及医患和谐;年轻医护人员的生存状态和人文精神建设更值得关注;在人文学者和临床间措建桥梁,推出“医学人文走进临床,圆桌论坛;借助有影响力人的思想言行来推动人文医学的发展。
  • 摘要:在学界,2007年发生的北京李丽云事件迄今己被多门学科分别作了很多、很精彩的解读.现在,将其置于医学人文的大视野中再次审视,则发现其本身不仅仅是知情同意行使程序的难题,甚至也不仅仅是把握知情同意权利实质的难题,而是以知情同意为载体,既包含着情理法三者冲突,也包含着医务人员行为选择、执业准则及医院管理机制三者冲突等在内的多重困境,即医学人文精神在临床医学服务中遭遇到的迷宫式困境.若不顺利破解此类难题,就会使本己十分脆弱的医学人文精神成为临床医学中更加稀缺的资源,也会使临床医学实践步入更大的困境.由是,便有了"医学人文如何走进临床医学"的期待和热议.rn 本文提出,在临床的知情同意中,首要的对策为医务人员提供明确、可靠且导向保持一致的系列行为准则,其中主要是法律和伦理准则,需要特别保证“法不伐善”,需要特别防范将困境变为绝境,为医务人员在知情同意困境中实现医学人文精神提供保障;同时,要求和鼓励医务人员积极作为,正确处理遵守底线和追求卓越、自我保护和有利病人、恪守准则和发挥智慧等关系,以职业良知做出符合医学人精神的最佳抉择。只有上述两种对策方向一致、形成合力,医学人文精神才能在知情同意的困境中胜利突围。
  • 摘要:当下中国医疗不人文、人文理论与实践相背离的原因及表现有两个方面或两个层次,其一是理论方面的,即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及其分支医学人文思想本身是病魔缠身的问题理论,脱离生活、脱离实际;其二是实践层次上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面临着自身难以消解的现实问题,即在三个人的角力中公平之困,也就是在现实中的不公平困境,只以患者为本,只把患者当人,忽略了以医生为本,忽略了医生也是人,致使医患者之间不能有机互动。rn 医学人文要走进临床,相应地也要从两个层次重构。其一是理论上的重构,即是否应放弃舶来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选择以公平为根,以语言为本,以选贤与能为路径,以讲信修睦为目标的孔子儒学思想作为医学人文思想理论的核心;其二是实践上的重构,这个重构必须要以理论上的突破为依据才能避免实践中无头苍蝇式的盲目,以致实践层面总是以轰轰烈烈的口头热闹始,而以悄无声息的行动终来结束。
  • 摘要: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人心,特别是对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生命、健康、和平等的渴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珍惜和渴望.医学也正在寻找企盼摆脱"失人性化"、"半人性化"的困境,人们比以往更加关注医学模式转变而引发的健康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震荡.而承担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工作者则是承载这种文化的主体.本文提出,要加强课程建设,开设、规范并固定一些医学人文课程;建立医疗工作者和医学人文教育者、研究者之间的联系;建立医学人文走入临床的相关培训制度,以保障医学生临床实践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创造医学与人文紧密结合的环境和氛围。
  • 摘要:医学人文关怀是医务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素养。它不仅要求医务工作者运用知识、技能治疗疾病,而且要求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践行关爱、博爱、至善、至美、慎行的人文关怀。将医学人文关怀应用于临床工作中的每一步骤,每一环节以致每一细节,这不仅是对医生的要求,也是对整个卫生保健服务的期望。医学人文进临床,不能仅靠专家的呼吁、学者的呐喊,和普通百姓的呼唤,更不能依靠上级主管部门的强制行政命令。只有在制定完善指导大纲、建立健全考核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临床医师的人文素养,才是医学人文进临床的唯一有效、可靠保证。
  • 摘要:临床见习实习阶段是医学生医学专业教育与医学伦理教育的"黄金"时期,是学习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医学实践的重要阶段,也是进行医学伦理学习和医学道德实践,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关键阶段.但是,当前,有相当数量的临床学院、教学医院和临床教师仅重视医学生的医学专业教育,而忽视医学伦理教育,医学专业教育与医学伦理教育严重脱节,医学伦理教育不到位,甚至缺失、缺位.因此,对于处在临床见习实习阶段医学生的医学专业教育与医学伦理教育进行整合是十分必要的,应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对临床见习实习阶段医学生的医学专业教育和医学伦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实践过程,教育路径、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整合.使医学专业教育与医学伦理教育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实现医学专业教育与医学伦理教育的整合与辩证统一.
  • 摘要:在医学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利用国内外医疗剧源于现实的医疗案例、高于现实的人物形象,引导医学生跳出自身角色设定,对医学、生命、医患关系进行多维立体化的思考,充分发挥医疗剧的教育意义。促进医学生对医学本质的思考,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和医疗观;促进医学生对生命的感受,培养共情的能力;促进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现状的反思;促进医学生坚定从医理想和信念。医学人文教育可以在教学方法改革中以此为引,选择有代表性的医学人文相关电影、文学作品、网站、微博等作为媒介,提高教育效果。
  • 摘要:通过对人文主义发展历史的回顾反思,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医学人文的名不正,即基本概念不清,这或许正是医学人文脱离临床、难以走入临床实践的根本原因所在。失败是成功之母,荒诞是真理的摇篮与神奇的沃土。西方宗教神学的荒诞成就了人文的繁荣与神奇。这给中国人文主义的发展以及医学人文走进中国的临床提供了启示与借鉴:不在于起点多么荒诞,而真理与神奇就在起点之后。用“语言”而不是用“人”充实“人文”这个观念使其成为概念化的普遍共识,这难免荒诞与离经叛道,惟愿这荒诞能够成为中国医学人文发展的垫脚石与走进临床的切入点。
  • 摘要: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大连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五所大学的24所附属或教学医院的1836名在职医师.本文以从业时间、学历、职称和科室为分析变量,对不同从业时间、学历、职称和科室医师对医学人文的认知情况进行社会学分析,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医师对医学人文的认知情况,以为科学制定医学人文与医疗实践更好地结合的工作措施提供事实依据.
  • 摘要:一个好的医生需要自身的不断努力更需要患者的信任与社会的宽容与鼓励,一种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政府的调试,医生和患者的共同的维系,如果在医学的领域里每个成员都能在脚踏实地的同时不忘仰望头顶的星空,并将其与心中的道德法则相融合,医生得到患者的信任与尊重,患者得到医生的关怀与照护,这样,医生与患者之间才能形成真正的相互理解、相互扶持的和谐的关系,医学人文的理想亦可早日实现。
  • 摘要:人文如何走进临床?首先需要承认,世界上不是只有一种人文,正如不是只有一种医学一样.本文所选择的,是儒家的人文.她是人们自己的文化和社会的灵根植被,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生长了几千年.尽管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她在现代中国已经破碎;但在大多数中国人(包括临床医生)的道德心理深处、行为模式之中、以及人际关系之间,儒家人文仍然留下不可磨灭的特征,往往属于"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元素.事实上,这些特征也常常是中华文化中的人不同于其他文化中的人的一些根本特征.rn 本文认为,医学人文走进临床之道在于采取儒学的视角及其“诚”的途径。确切说来,本文试图利用儒家思想、特别是在《论语》、《中庸》、《孟子》及《荀子》中所包含的一些经典儒家思想,探讨一个十分具体的问题,即针对公立医院及其医务人员的待遇及其与医学人文、道德的关系,提出一些分析、论证及解决之道。
  • 摘要:促进医学人文走进临床迫在眉睫,医学人文走进临床是一个系统工程,整体制度设计和局部方法突破是医学人文走进临床的路径。国家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引进社会资本多种办医形式并存己经纳入国策,改变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已经在逐步推进,医生多点执业必将推动医生自由化执业的实施,改变着医学人文走进临床的大环境。医院经营理念的改变,促进医院人文的制度建设,医生执业理念的改变,促进医生诊疗行为的自我约束,这一系列的理念改变都有利于推动医学人文走进临床。北亚医院在制度化建设上,对医院运营模式进行规范,在医德医风制度化建设上,对医生诊疗行为进行规范,推动了学人文走进临床,换来了医院可持续发展。
  • 摘要:“一年发展靠机遇、十年发展靠规划、百年不败靠文化”,是医院院长与领导班子成员对医院长远发展达成的共识。正是在这一先进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在做好学科建设的同时,于2005年在承德市率先开展医院文化建设,从精神到物质,由无形到有形,着力营造出一种独特的人文气场,坚持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发挥价值理念的引导作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升员工的医学人文素养;规范行为文化,培育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医疗服务优势品牌;推动物质文化,打造温馨和谐的就医环境,改善病人的就医感受。逐渐形成了浓厚的医院文化氛围和独具特色的医学人文气息,实现了医学人文与医学技术的良性互动和有机融合。
  • 摘要:有效倾听能力与其他临床技能一样应该是临床护士必备的技能,前期研究表明了倾听与病人的满意度及被揭露的投诉是具有相关性。警示临床护理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倾听能力,以不断的促进护患和谐,达成共识,促进健康,而据调查知临床护理人员的倾听能力普遍较差,现急需采取相应的措施及对策以改善提高其倾听能力。但是目前关于倾听能力的培训方面比较欠缺,如何结合中国文化,结合具体的医疗环境,建立有效倾听能力的培训标准及评价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同时如何优化临床人员的配置也是管理方面垦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可采取角色扮演、模拟病人、情景演示等方法对临床护理人员进行倾听技能培训,具体应注意倾听态度、倾听技巧、注意深层含义。
  • 摘要:近年来医生的声望可谓是一落千丈,从人人尊重的白衣天使沦落到时刻面临怀疑与责备的地步.医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压力无处不在.医生不仅仅要给病人看病,还要给家属讲解治疗方案,负责科研项目,工作量大且风险度高.目前的医疗环境容不下医生犯一点点错误,患者也不允许医生对自己的疾病束手无策,医患矛盾的加深是医生对这个职业产生倦怠的一大原因.医生也是人,也需要得到大家的理解与支持,而大家又常常忽视了对医生的人文关怀.rn 首先社会应该营造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纠正一些对医生不客观不正面的观点,重塑医生的形象。媒体的关注焦点不应该对医患矛盾做出倾向性的报道,这并不利于大众对医生的全面了解,毕竟更多的救死扶伤的好医生还在默默无闻地做着工作不被世人所知,非典时大地震时医生都奔赴在第一线。其次,医院方面也可以作为一个主力军给予医生更多的爱。一方面,医院对于医生心理压力大的问题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并为医生提供一些应对压力等方面的培训,随时关注医生的心理动态变化并为他们及时排忧解难,另一方面,医院还可以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保证医生合理休息的权利。再者,家庭对医生的支持是医生坚持下去的巨大动力。
  • 摘要:人类社会不仅有着对于物质繁荣的诉求,更有着对于安定和谐的需要.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和谐社会的缩影,更是顺利开展医疗活动的重要保证.在法治社会之中,和谐医患关系应该以医患双方的人文思想和法治理念为基础.这种医院之中的人文思想和法治理念,属于以医院为依托而形成的医院法治文化.医院法治文化对于医患关系的作用,文中将结合主动-被动型、指导-合作型、共同参与型等三种医患关系模式来予以展示.rn 三种医患关系模式,根据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病程发展、不同的疾病类型,具有不同的适用性,但医院法治文化对于各种医患关系模式,适用性都是相同的,可以促使医患关系向着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加强医院法治文化的建设,能够减少或杜绝非技术类因素对于医患关系的负面影响。这是因为,医院法治文化是培育医务工作者崇高价值理想的土壤,它能够强化医患法治观念,使二者形成对于双方权利和责任的清晰认识。医院法治文化的完善,不但能够在主观层面减少医患矛盾的产生,甚至可以弱化医患矛盾之中客观的技术类因素的影响,为医疗活动中由技术水平因素导致的医疗纠纷设置人际关系缓冲区。由此可见,医院法治文化是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保障。
  • 摘要:医务人员作为受过高等教育和具有专业知识及能力的群体,自身虽然有一定的理性思辨和自我调整能力,但医保改革、医患关系、媒体导向等多种因素,不同程度影响着医务人员行医的常规程序,往往造成较多的负面影响和负性情绪,不利于其身心健康的维护。试想如果医务人员个人的生命质量、工作满意度、职业幸福感不高,何以高涨饱满的工作激情应对高压力、高技术、高投入的医疗环境?“压力摆在那或许改变不了,但是面对压力的心态可以调整”,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与所处的组织环境人文氛围特点有着密切关系,领导机构或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对医务人员进行人文关怀或心理干预,维护其心理健康,对于提高服务质量、改善医患关系、提升员工及医院满意度均有重要意义。rn 为缓解医师职业倦怠问题,医院管理层不妨集思广益、多管齐下,在提高医院绩效的同时建立加强员工人文关怀的相对固化模式或制度保障。譬如,医院高层领导可建立多途径亲民举措,小则预约访谈、定期谈话形式、心理咨询、多种形式的人文讲座等,大则举行全民同欢的院级活动、建立法定休假保障制度,甚至建立医师职业专门保险体系,多方位保障医务人员的行医安全并勉其后顾之忧。总而言之,在目前提倡的生物-心理-社会新医学模式下,管理层不仅要重视对患者人文关怀,也要重视对员工本身的人文关怀,而且应该以点带面、广泛深入地推行制度,改善员工生活质量,优化员工执医环境,从而长远持久地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工作激情和工作效率,最终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摘要:有效的医患沟通首先要选择良好的交谈的环境,如在医院里,选择一个相对比较安静的时间,坐下来请患者到医生办公室或坐到患者的床边,平心静气地进行交谈。对于医疗坏消息的告知,医生或其研究生及小组成员,应先与患者或患者家人,约定一个比较及时的见面交谈时间,就诊断及相关检查的结果给以告知并加以详细解释;采取患者在感情上能够接受的比较委婉却又不能隐瞒或减弱主题的恰当方式,及时将实情告知患者。第二,要有一个避免铺垫直接进入主题的告知的开始。尽量避免通过电话、短信、邮件等方式告知患者。第三,继续交谈过程中要注意及时反馈。注意倾听方式,不要无故打断患者,患者哭诉时,可以抚摸患者使其得到适当的心理安慰,如若患者出现跑题情况及时将话题带回,最后注意总结和反馈。第四,及时对患者的情感反应进行评价及处理。如给患者讲述相同患者经历,患者本身的优势等。作为患者的主治医师首先应冷静的面对患者,不能神色慌张,给患者造成不信任的假象。第五,注重患者的遗愿,中国这方面的知识尚待发展,西方国家对患者的遗愿这方面的知识值得借鉴。不仅维护了患者临终前的自尊,而且通过签定一系列的表格保护了医疗工作者。
  • 摘要:人类在陶醉于微观发现的同时,医学人文也在不经意地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实际上就是病和患者在理性世界中发生了分离,导致了很多医生治病不治人。系统论告诉人们人也是一个系统,是由无穷多子系统组成的超复杂系统。每个系统不仅有自我特性和自稳定区间,而且和周围的系统互为关系。虽然人们知道是科学带动了认识的进步,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诞生却表明了确定性的物质和经典物理环境只是在一个有限世界中存在,真正的世界远不止这么简单,人们的认识只是沧海一粟。所以,系统医学给人们的启示是:理性工具化的弊端是治病不治人。人不仅是物质与精神同在的整体,而且是有精神发生作用的系统。灵与肉是不可分离的。而医生对患者的感同身受不只是一种道德规劝,而是系统医学的最高境界。在多年的医学实践中,提出整体自洽治疗理念,认为人是一个具有内稳机制和非线性关系的整体,并非是线性关系这么简单,所以治疗手段是影响内稳机制的调节过程。自洽是用系统论的方法来思考医疗的本质。整体自洽是超越本体,注重关系,讲究自衡。医疗干预是让机体循自洽之路达到预期,而不是用科学的手段去强化医生的意志、去强迫这种疾病走向你觉得应该达到的目的。所以在所有的治疗过程中,要不断地平衡所有的治疗手段对患者的益处和害处。而对每一个患者正确的决策,不是用一个规律去普照众生,而是要因人而异。
  • 摘要:但是麻醉医师是人,不是神。他们也有犯难的时候,也有出错的可能,但是笔者决不允许这种错误的出现,因为一个微小的失误就可能给患者带来致命的伤害。为了把麻醉死亡率降到1/10万,1/20万(卫生部要求1/5千),对自己的要求已远远的超过了“苛刻”一词。提出麻醉查房制度,每天一名副主任专职查房,负责在第一时间解决突发事件和疑难问题;成立心肺复苏小组、困难气道小组,让集体的力量弥补个人能力的不足;将临床麻醉细化为若干个亚专业,配备亚专业的组长,将专科麻醉做的更细更精;每周一次的病例讨论共享临床麻醉的经验、教训与智慧,每周一次的文献抄读,紧跟专业的最前沿,用最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武装自己;严格的主治医师负责制(完成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所有主治,副主任和主任医师统称主治医师),所有病人必定有一位主治医师对其麻醉安全全程负法律和医疗责任;超出国家要求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在完成国家要求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还需要通过科室的严格考核,包括理论考核,操作考核,临床考核。所有这些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患者的生命保驾护航,用实际行动体现对患者的医学人文关怀!
  • 摘要:经历过2003年的非典疫情,以及随后的甲流、手足口病等人们在应对传染病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已经取得长足进展.在疫情来临之时,涉及到社会中各个层面的人和事.医院恰好收治了本省首例重症H7N9病人,经过29天紧张救治,病人痊愈出院.本文从序幕、遭遇、出战、确认、反响、反复、稳定、出院等环节的主要角色和主要情节进行了分析。rn 提出,涉及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工作不同于日常救治。因为事件本身己经引起社会和公众的注意力,会有媒体持续的关注,向公众传输信息。医疗机构在救治病人的同时,还要完成许多材料上报、组织协调等工作。医院按照积极应对,沉着细致,从容有序的方针,对一线工作人员鼓励鼓励再鼓励,对诊治过程检查检查再检查。把参与人员该项工作人员分成三个层次,一是救治人员,他们专心救治工作,从中挑选一位业务水平高、表达能力强的医生作为救治信息发布人;二是救治协调人员,选派医院业务管理部门人员负责协调救治中所需人员、物品调配,与卫生主管部门、疾控部门保持联络;三是由医院宜传部门负责媒体接待,关注舆情动态,安排信息发布。三个层次人员各司其责,互相沟通协作,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互相补位,整个过程平稳有序,直至取得最终令人满意的治疗结果。
  • 摘要:科学合理地制定恶性肿瘤晚期患者的医疗关护计划,既要确保医学诊疗关护手段的科学性,又要保证伦理价值取向的准确性,使医学判断与伦理判断协调一致,相辅相成,最终为达成妥善的诊疗关护计划做出最佳的医疗决策。功利主义作为医学伦理理论中的重要学派,在医疗保健领域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功利主义伦理思维,通过医疗实践中成本效益分析,可促使医疗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与有效性;在选择诊疗方案中,通过收益风险评估,落实最优化原则,促成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效益的决策。本文以功利主义伦理学理论为进路,探讨如何改变观念,在医疗实践中对恶性肿瘤晚期病人不再积极抗肿瘤治疗,或过度依赖维生系统延长生命,而以姑息、支持疗法,心理及灵性关怀为主,为制定及执行宁养疗护计划的合理性提供依据与伦理支持。
  • 摘要:医学人文的教育与研究都要走进临床,贴近临床实际,反对无病呻吟,医学人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客厅里谈共产主义”。人们需要的是医疗新技术走进临床的“真正人文而不是一场炫技人文秀”。强调医学人文并不是否定医疗新技术,而是希望二者能够达到内在统一,优势互补。医疗新技术只有在这样精神境界下才具有“意义和价值”;生命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下才具有尊严;医疗新技术与临床实践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真正走出一条内涵式发展道路。
  • 摘要:作者结合近二十年的神经外科临床经历,从医患沟通视角出发,总结了神经外科医患沟通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分析了患方心理预望期与实际治疗效果的冲突;医患双方疾病认知差异上的冲突;医患失信与风险共担间的冲突;超负荷工作里与沟通需求间的冲突。并就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如何提高医患沟通有效性的一些做法进行探讨.提出医患沟通的内容务必具体;沟通的方式力求形象;沟通的节奏区分急缓;沟通的角色需要互换;沟通的流程遵循规范。
  • 摘要:本次调查选取大连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五所大学的24所附属或教学医院的在职医生作为问卷调查对象,目的是为了解医生对医学人文的认知,提出了临床诊疗技术实践中应重视的人文问题,医院管理中的医学人文的实践问题,促进医学人文与医疗实践结合的形式与办法。为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学改革,促进医学人文与医疗实践更好地结合提供依据.
  • 摘要:笔者发表于2010年第10期《医学与哲学》杂志"人文社会科学版"的题为《医学伦理学:形而上学承诺与从现实问题出发——从中国医学伦理学30年的历史进路谈其未来发展》的专论文章中,在谈到对目前医学伦理学与医学关系的认识,认为医学伦理学只是走近了医学而还没有真正走进医学.今天的讨论将这个问题扩展为人文与医学关系的认识,实际上医学伦理与医学的关系是这种关系的一个缩影.准确地说,不是人文走进或者走近医学的问题,而是人文如何回归医学、回归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因为"人文性"本来就是医学的应有之义,或者说本来就是医学的内在要素,是医学的本质规定性构成.近代以来医学与人文的这种分离与割裂,是人类整个科学技术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现象,今天要做的事情,不是人为地要强加给医学所谓的人文特性,而是因为二者之间长久的这种分离,如何让人文尽早地回归医学.
  • 摘要:自19世纪哈佛大学校长Charles Eliot进行医学教育体制改革,至20世纪80年代哈佛医学院进行的"新途径"课程改革,哈佛医学院呈现出一种持续不断成长和完善的过程.2006年,为了适应21世纪医学发展和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哈佛医学院从课程体系设置上进一步整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增强课程的合理性,发展新的医学教育模式.与此同时,医学人文教育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医学专业教育相融合,逐步完善人文科学与医学相融合的教育模式.rn 哈佛医学院临床医学教育的学制为四年制,主要分为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医学人文教育贯穿医学教育的始终,其课程体系基本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大部分,必修课主要有职业导论、病人-医生、社会医学、卫生保健政策、医学道德与职业精神等,选修课则门类众多,贯穿于医学院四年学习中,提供给医学生更加丰富的课程选择。
  • 摘要:在阅读文献资料及研习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从方法论的角度,就医学伦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提出若干意见,以期对医学伦理学研究与发展有所裨益.同时,医学伦理学走进临床是医学人为走进临床的核心之一.只有医学伦理学研究方法正确,成果丰硕,才能为走进临床打好基础.本文提出,医学伦理学的研究,既要聚焦伦理问题,又要有广阔的视野;既要重视具体问题,又要重视理论建设;既要坚持研究的独立性,又要关注时政的变化;要建立知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搞好医学生的医学伦理学教学;要持续有效地对医务人员进行医学伦理学教育。
  • 摘要:今日的医学生就是明日医疗战线上的生力军,医学院校承担着为国家社会培养医卫人才的重任,医学院校广大教育工作者既要立足于培养具备过硬医技专业素质的医学人才,更要塑造医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医学专业课教学和临床一线实习是为了提高医学生从医的专业技能,而思想理论课教育教学则是为了提升医学生医德情操和职业素养.一名优秀的医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更要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和崇高的医德情怀.在医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积极探索开展以"体察苦难,体验苦难、体恤苦难"为内容的苦难教学模式,对于加深医学生对于百姓疾苦的同情,在心灵深处打好悬壶济世仁者情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摘要:在医学的世界里,医务人员不得不面对“可能性”。之所以被这门不完美的科学所吸引,是以为迷恋可以妙手回春的一刻,抓住每分每秒,用自己的知识、能力去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让这人过得更好。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尊重生命,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远离疾病,毫无顾虑的尽情描绘自己的生命蓝图,渴望帮助一个腿部残疾的孩子站起来,完成马拉松运动员的梦想;渴望帮助一个眼睛失明的老画家,看见绚烂而华美的晚霞。每个人,都值得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自由地追逐他的信仰与梦想。生命是生活的基础但不是生活的全部。笔者提出,医生的人文素养与医疗水平并重,甚至更重。医疗纠纷,需要理解更需要沟通。离开人性与关爱的治疗不能谓之医学。
  • 摘要:实效性问题对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精神培育来讲至关重要.没有实效性,一切教育都会没有任何意义.医学精神源于人文精神,医学教育目的是培育医学人文精神,因此提高医学院校人文精神培育实效性是医学人文教育永恒的主题.什么是医学人文精神培育效性,如何培育才能有效,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哲学和价值的角度,从教育者、学生和医学院校等不同角度探讨了人文精神培养的实效性。提出提高人文精神培育的实效性需要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改革;改善医学人文教师结构,建立集人文知识与医学实践于一体的人文教师队伍;采取知识灌输与促进学生践行相结合的人文精神培育模式;加强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实效性研究,建立较客观实效性评价体系。
  • 摘要:全国举办医学门类专业的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有280余所,不同层次的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必然不同。如:对于研究型大学的医学生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卓越医生,培养国际化的医学拔尖人才;对于教学研究型大学,其中长学制的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卓越医生,普通本科或硕士研究生应该定位于培养高水平的全科医师;对于教学型大学的学生主要应该定位在培养实用型全科医生。但是,就医学生培养总体目标而言,任何层次和专业医学生都不能忽视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着力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
  • 摘要:医学的发展和社会健康观念的转变,使医学人文融入临床实践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激光技术、微创医学、治疗单元、全人医疗、多专业团队会诊、科室重组、专门化的疾病健康管理组织等充溢着医学人文情怀的典型实践方式相继在医疗实践中推广应用,掀开了医学人文融入临床实践的崭新篇章,使医疗实践向着与人文融合方向深化拓展。提出医学人文要融汇在创新性的医疗技术或器械设计中,贯穿在诊疗模式或诊疗方式中,体现在具体的服务流程中,渗透在管理理念与方式中,散布在医院设计与布局中,应用在具体的诊疗动作或沟通语言中。
  • 摘要:四川大学以医学生胜任力为导向,在临床医学八年制教育中初步建立了覆盖全面、分段侧重、形式多样、考核严格的职业素养课程体系,获得的经验包括:rn 以胜任力为导向,有利于将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与未来医疗工作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使职业素养目标更明确清晰、内容更全面合理,也更容易在课程教学中贯彻与落实。rn 职业素养教育应该“课程化”,通过科学规划、严格实施的课程教育来保证职业素养教育的规范化、连续化和常态化。rn 职业素养系列课程与课外“隐蔽课程”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方能保证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形成。rn “怎样教”比“教什么”更重要。必须改变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到职业素养的重要意义,提升其积极思考、主动求知和独立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为其毕业后教育打下基础,这是在校教育的意义所在,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医学职业素养教育中体现。rn 用好“考试指挥棒”。应根据职业素养教育目标制定明确的考核内容、方法等细则,更多地通过形成性评价来了解学生在认识、观念和实际行动中的学习收获,保证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能“知行合一”,并让考核成为学习的一部分。
  • 摘要:淡定是医生的一种天然品德。的确,经验也证明,选择学医者的那些特质:稳重、责任、细致、文静、宽容、厚道等是具有世界性意义,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医生,莫不如此。恰如钱钟书先生所言通过教育“东海西海,心理枚同”。当然,也可能有缺乏这种特质的人选择了医学。不过,这不用担心,即医学院的学习与熏陶,通过临床的实践与经验的积累,大部分人依然可以修得这一特质。
  • 摘要:北京协和医院建于1921年,是由美国洛克菲勒财团按照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医学教育模式创办的,1951年由中央人民政府接管.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是协和人的核心价值观,协和文化的内核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协和文化的外显特征是坚守传统、低调内教、讲求学术性和民主性。
  • 摘要:医院伦理委员会在促进医学科学发展、医学服务人性化及中国医院管理规范化等方面有着重大的意义。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发展初步显示了它的强大生命力,以及在规范生命伦理学的有序发展和临床实践中发挥着独特而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强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伦理委员会医学人文教育、咨询服务、伦理审查与监督等的职能,促进临床研究的健康发展,对医学人文与临床相结合具有深远的意义。
  • 摘要:军队三甲医院是军队中等级最高的医疗机构,无论是医疗技术还是医德医风,在军队医疗系统中都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经广泛被认同的今天,军队三甲医院临床医师的医学人文意识现状如何,在临床实践中能否做到医学人文教育与临床紧密结合,是广大医学人文研究者们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重庆市三所军队三甲医院临床医师医学人文意识的调查,以了解军队高等级医院医学人文与临床结合的现状,分析优势与不足,并探讨在军队医院大力开展医学人文教育,提升临床中的医学人文精神的相应对策.提出要继续加强对军队三甲医院临床医师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建构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以促进临床人文关怀,鼓励医学人文课程教育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
  •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健康意识普遍提升,对医学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医生的就业难现状,紧张的医患关系与层出不穷的医闹,媒体对于医疗事故的报忧不报喜及以偏概全,无不将医生的压力提升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当全社会都在关注患者的人文关怀时,殊不知,医生却越来越被无视,处境越来越艰辛.本文提出,社会应该给予医院以关怀,应体现在医学教育模式的改进;医疗责任保险的进一步发展;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医疗投入的加大;舆论惩罚制度的完善等方面。
  • 摘要: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引入医学人文精神,融会贯通于整个医疗服务过程始终,具体应做到友善敬重、亲善感恩、和善同情,求是精术、求本厚德。
  • 摘要:医患关系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将"微笑曲线"这一原本用于描述经营与管理整个流程中各个环节价值链变化的趋势图,放置于医患关系的特定环境中,进行全新解读,形象地揭示了医患关系的本质和规律.提出树立医患平等共赢关系是构建和谐医患的基础;医患互信指数是判断医患和谐程度的基本指数;医患沟通的有效性是构建和谐医患的关键。
  • 摘要:医学人文精神在当今的社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它是人文社会医学的本质与核心.目前,医学人文精神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地融入,医学人文精神要植根于临床实践,真正走入临床,不仅需要人文学者的呼吁,临床一线工作者的努力践行,更需要医学期刊为临床医生提供医学人文学术交流的平台,帮助其掌握医学人文精神走入临床的发展动向.本文将就国外4大知名期刊(BMJ、JAMA、LANCET、NEJM)在2012年1月~2013年5月与国内医学专业期刊近期发表的医学人文相关文章情况作一简要分析.研究表明,医疗卫生政策管理、医学社会学仍是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目前很重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和对医生的人文关怀;医疗风险告知和医疗差错告知在医学人文精神实践中的重要性;国内期刊人文方面文章发表情况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