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3国际暨全国第十二届头颈肿瘤学术大会
2013国际暨全国第十二届头颈肿瘤学术大会

2013国际暨全国第十二届头颈肿瘤学术大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13-10-11

主办单位:中国抗癌协会

会议文集:2013国际暨全国第十二届头颈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313条结果
  • 摘要:目的:EDNRB基因编码的蛋白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中内皮素受体家族中的一员。近些年研究发现该基因在多种肿瘤中可能是一个候选抑癌基因,但其抑制肿瘤的机制并不明确。本课题拟研究唾液腺腺样囊性癌(ACG)中EDNRB基因的组蛋白H3K9三甲基化(H3K9me3)与DNA甲基化调控。rn 方法: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63例原发ACC和ACC细胞系SACC-83,SACC-LM中EDNRB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染色质免疫共沉淀结合PCR(ChIP-PCR)检测6例ACC新鲜组织和SACC-83,SACC-LM中H3K9me3与EDNRB基因启动子区结合情况。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Chaetocin和DNA去甲基化药物Decitabine分别、联合处理SACC-83细胞系,RT-PCR检测EDNRB基因表达情况。rn 结果:63例原发ACC病例有28例检测到EDNRB基因启动区发生甲基化(44.4%,28/63),在SACC-83和SACC-LM细胞系中EDNRB基因启动子均有甲基化。5/6例.ACC临床样本以及SACC-83和SACC-I.M细胞系中发现H3K9me3-EDNRB基因启动子区结合。联合使}I1 Decitabine和Chaetocin比单独使用Decitabine或Ghaetocin使SACC-83细胞中EDNRB基因表达升高更明显。rn 结论:EDNRB基因的H3K9me3和DNA甲基化修饰在ACC中较常见,通过抑制H3K9me3和DNA启动子甲基化可使ACC细胞系中EDNRB基因表达升高,ACC中EDNRB基因失活可能受到H3K9me3和DNA启动子甲基化的共同调节。
  • 摘要:目的:探讨PIM-1蛋白参与鼻咽癌细胞转移的机制.rn 方法:采用Lenti-shRNA将CNE-2Z鼻咽癌细胞中的PIM-1的表达进行沉默,并采用Realtime PCR对mir-17-5p的表达进行检测;过表达CNE-2Z鼻咽癌细胞中的mir-17-5p,采用Transwell实验比较mir-17-5p转染前后sh1-PIM-1细胞的迁移能力.rn 结果:Reahime 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IM-1沉默后mir-17-5p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Transwell结果显示,mir 17-5p的过表达增强CNE-2Z细胞的迁移能力.rn 结论:癌基因PIM-1通过调控mir17-5p的表达,可以调控鼻咽癌肿瘤细胞的转移.
  •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中喉上神经外支及喉返神经的解剖,以及甲状旁腺的保护,降低手术并发症.rn 方法:甲状腺手术中对喉上神经外支及喉返神经进行实时神经检测,并对腺叶切除中107侧喉上神经外支的走行、与甲状腺上动脉及甲状软骨后缘、环状软骨的关系进行解剖测量.并进行归类分型.对甲状旁腺进行腺叶切除后原位保留的血运观察,并应用血管蒂的方法保证血供.rn 结果:喉神经的实时监测有助于术中神经的解剖及保护,国人喉上神经的局部解剖数据与西方人略有不同.喉上神经外支的解剖可能受腺叶肿瘤大小的影像.喉返神经在喉外颈部分支的现象常见,应注意避免损伤.以局部静脉为蒂可以保证甲状旁腺的血供.rn 结论:熟悉喉神经的保护及解剖结构,是避免喉神经及旁腺损伤的关键.
  • 摘要:目的:探讨累及喉、气管的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外科处理。rn 方法:对25例伴有喉、气管受累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行一期肿瘤切除。其中单纯喉受侵6例,喉、气管受侵3例,气管受侵12例,伴有带状肌及皮肤受侵4例;Ⅰ型5例、Ⅱ型4例、Ⅲ型9例、Ⅳ型7例。所有患者均行甲状腺全切除术,喉、气管受侵者:9例行肿瘤气管壁削除术(Ⅰ,Ⅱ型),11例分别行气管窗状切除胸锁乳突肌肌骨膜瓣修复术、气管袖状切除端端吻合术、气管窗状切除造痰术,3例行喉全切除术,2例部分喉切除术;伴有皮肤受侵4例行胸大肌肌皮瓣修复。rn 结果:25例患者,乳头状腺癌21例,滤泡状腺癌4例;术后随访1-8年,3例复发,2例气管壁复发再手术;就诊时伴有肺转移的3例术后均行内照射,肺转移灶控制2例,进展1例,带瘤生存;1例术后40个月死于颈部淋巴结转移复发。随访满3年20例,生存20例;随访满5年10例,生存9例。rn 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侵犯喉、气管,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当争取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切勿放弃手术。在技术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切除受累器官,它不仅可以消除或缓解由出血及梗阻引起的窒息,而且使患者有治疗的机会,同时通过皮瓣修复、气管端端吻合等技术重建喉、气管功能,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术后行规范的内分泌治疗、核医学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 摘要:在我国,喉癌和下咽癌是常见的头颈部肿瘤的类型,其发生与吸烟和酗酒具有密切的关系.除了声门型喉癌以外,大部分的喉癌/下咽癌在诊断时已经处于局部晚期,往往需要多学科联合治疗.与其他部位的头颈部鳞癌不同,喉癌/下咽癌原发灶的手术治疗通常面临器官保留的问题.除了一部分T分期较早的患者能够接受喉保留切除术外,大部分患者均需要接受全喉切除术,换言之永久地丧失了发音的功能. 近年来,针对喉癌/下咽癌的非手术器官保留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其中诱导化疗继以局部根治性放疗是非常流行的治疗模式。头颈部鳞癌特别是喉癌/下咽癌是对化疗高度敏感的肿瘤,而对于化疗的反应有助于预测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而且,诱导化疗能够快速缩小肿瘤负荷,为后续的局部治疗创造有利的条件。此外,对于某些具有远处转移高危因素(下咽癌、N3淋巴结)的患者,诱导化疗有可能减低今后远处转移的发生率,进而改善总生存。诱导化疗在喉癌/下咽癌器官保留中的应用具有较高的循证学依据和广泛的治疗前景。但对于个体患者而言,我们需要同时关注患者的需求和客观条件,在多学科联合诊治的背景下加以综合考虑。
  • 摘要:在全球范围内,头颈癌占恶性肿瘤总发病率的5-10%,其中约90%以上的病理类型为鳞状细胞癌.对于初诊的头颈鳞癌患者,超过三分之二为晚期,需要综合治疗.放、化疗及分子靶向治疗的联合明显提高了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和总生存率.靶向治疗具有非细胞毒性和靶向性的特点,临床治疗中患者耐受性好,因此在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有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目前用于头颈癌临床治疗的靶向治疗药物主要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如西妥昔单抗和尼妥珠单抗. 分层治疗和如何选择生物标志物是分子靶向治疗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随着研究不断深入,我们相信靶向治疗在头颈癌的治疗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 摘要:局部晚期鼻咽癌是以放化疗为主要治疗方法.以前的化疗是以PF方案为主.由于新的化疗方案在其他头颈部肿瘤中的应用,我们采用GP或者TPF方案与调强放疗治疗鼻咽癌.我们对54例晚期鼻咽癌进行2疗程GP方案的诱导化疗,具体方案为:吉西他滨1000mg/M2,d1,8,DDP25mg/M2,d1-3,每3周1疗程,共2疗程,然后调强放疗.IMRT,GTV T1-2 66Gy/30次,T3-4 70.4Gy/32次,CTV 60Gy/30-32次.辅助化疗在放疗结束后4周开始,共2疗程.52完成2疗程诱导化疗,1例因肝功能异常完成1疗程,1例因皮肤反应改用PF.47例完成2疗程辅助化疗,4例完成1疗程因为骨髓抑制,2例因为肝功能异常停用,1例因为皮肤反应改用PF.放疗均顺利完成.中位随访30月(12-60月),7例转移,1例复发,3年局部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分别为94.9%,86.2%和87.7%.主要副反应为白细胞及血小板下降.
  • 摘要:目的:晚期鼻咽癌治疗模式主要为放化疗,但是到目前为止临床缺乏能灵敏且特异地反映放化疗疗效的临床实验室指标。本研究通过监测鼻咽癌病人治疗过程中多个时间节点的血清细胞角蛋白片段21-1( CYFRA21-1)的水平及变化来探讨其作为评价治疗有效性的指标和指导放化疗模式选择的可能性。rn 方法:我们收集2010年10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放疗科收治的181例鼻咽癌病人。所有病人均病理证实为未分化型鼻咽癌,均接受规范的放、化疗和/或尼妥珠单抗靶向治疗。收集治疗前、放疗前、放疗5次、10次、15次、20次、25次、30/35次结束后等不同时间节点的病人血清冷冻保存备用,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CYFRA21-1。结合病例资料分析治疗前CYFRA21-1的水平与肿瘤范围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比较CYFRA21-1各时间节点的变化情况及其在不同治疗模式下的差异。rn 结果:鼻咽癌患者CYFRA21-1的水平与肿瘤的范围和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 = 0.034 and P = 0.026 )。在治疗过程中CYFRA21-1呈逐渐下降趋势,但是在放疗5次和20次后稍有上升。两次诱导化疗后CYFRA21-1水平较治疗前下降22.2%,而诱导化疗同时应用尼妥珠单抗后则下降45.6% (P二0.026)。放化疗结束后CYFRA21-1水平较治疗前下降47.6%,而放化疗联合尼妥珠单抗治疗其下降65.7% ( P=0.044 )。在所有放化疗联合尼妥珠单抗治疗的病人中尼妥珠单抗与诱导化疗同时应用时比其在放疗开始后应用时CYFRA21-1的下降更显著((75.7% vs 61.3% ,P=0.044)。rn 结论:血清CYFRA21-1水平能够反映肿瘤的状态和监测肿瘤放化疗的疗效。CYFRA21-1可作为鼻咽癌病人放化疗/或尼妥珠单抗靶向治疗模式选择的一个潜在指标。
  • 摘要:目的:探索在鼻咽癌接受调强放疗及联合化疗的综合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短期内,内分泌功能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剂量相关性,为放疗中保护腺体及检测内分泌功能提供依据。rn 方法:入组了2011年12月起的66例连续初治鼻咽癌患者,根据不同分期接受规范化鼻咽癌综合治疗。收集各项临床资料,勾画垂体、甲状腺等内分泌腺体并计算腺体受量及DVH相关参数。留取治疗前基线水平(T1)、诱导化疗后放疗前(T2)、放疗结束时(T3)及放疗后6月复查时(T4)的外周血Sml,随访过程中抽取外周血Sml,各血样分别采取ECLIA(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中包括FT3,FT4,TSH,LH,PRL,FSH,ACTH,T,E在内的各项内分泌激素水平。采用PASW 18.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配对T检验等分析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采用Logisti。回归模型进行单、多因素分析;取a=0.05为假设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rn 结果:66例人组患者中位年龄45岁(15岁一66岁)。诱导化疗后LH,FSH,T,E等出现了明显异常,女性呈绝经态变化,差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项激素无明显变化。放疗结束时,出现一过性甲状腺毒血症,FT4明显升高,TSH反馈性降低;FSH,LH,FSH,T,E等持续异常;PRL轻度升高,仍然在正常范围内,与治疗前相比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查过程中,部分患者FSH,LH,T,E恢复正常;但有3例原发性甲减,5例出现中枢性甲减;PRL开始出现异常。甲状腺及垂体的平均剂量分别为4840.66cGy和4810.95cGy;放疗结束即刻的激素变化初PRL及FT3 , LH的部分变化与垂体受量相关外,未发现明显剂量学相关;6个月复查时发现FT4及TSH变化与甲状腺V40(P=0.030,P=0.021)密切相关。LH,FSH,T,E也与甲状腺受量有明显的统计学相关性。单多因素分析中,除性腺轴与性别有相关性外,未发现明显的短期变化相关性。rn 结论:1.IMRT过程中及短期内已经开始出现激素水平紊乱;2.化疗主要影响性腺功能,但部分患者可以恢复;3.IMRT需要对内分泌腺体限量保护,建议垂体控制在50-SSGy以下,甲状腺控制在40Gy以内。4.建议放疗后最迟6个月开始监测内分泌功能。
  • 摘要:本文就常见类型甲状腺癌在日常病理诊断工作中易发生困难的几个问题作一介绍.一、乳头状癌乳头状癌有乳头状结构,但也可有乳头和滤泡混合的结构或完全/几乎完全由滤泡结构组成.按现代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标准必须依据滤泡细胞核的一组特征性的改变才能做出诊断.包括核增大、核群集和互相重叠、核透明、核外形不规则、核沟和核假包涵体.大多数乳头状癌至少具备上述4项核改变,且分布广泛,其中核增大和核外形不规则的相对特异性高有包膜滤泡变型乳头状癌的诊断最具有挑战性,是甲状腺病理会诊中最常见的问题.如果肿瘤具有特征性核改变,无论有无包膜侵犯,直接可以做出滤泡变型乳头状癌的诊断. 二、滤泡性癌滤泡性癌几乎都是单个结节,肿瘤直径大多2-4cm,隐匿性的微癌极为少见。大多数滤泡性癌有包膜,与滤泡性腺瘤无论在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细胞形态学改变上几乎无法区别,组织病理形态学上,这两种肿瘤的实质成分也基本相同,唯一能区别的是包膜和/或血管侵犯或转移。.2004年WHO分类将滤泡性癌分为微小浸润滤泡性癌和广泛浸润滤泡癌两大类。广泛浸润的滤泡性癌通常在大体上和光镜下容易证实浸润性生长,肿瘤可侵犯到甲状腺外,诊断一般不困难。微小浸润滤泡性癌有包膜,滤泡细胞的核不具有乳头状癌的核特征,诊断需依据包膜和/或血管的侵犯。三、分化差癌,2006年,意大利都灵会议上,对分化差甲状腺癌进行专题讨论,虑到肿瘤组织结构和细胞学特点包括:①实性/小梁状/岛状生长方式并达成一致的诊断标准共识。该标准考;②缺乏乳头状癌的特征性核改变;③三项改变之一:3a、曲核;3b、肿瘤坏死或3c、核分裂像,3个/1 OHPF。
  • 摘要:目的:MAL基因于1987年由Alons。等在筛选T淋巴细胞分化晚期差异表达基因分离克隆得到,定位于人2号染色体长臂2q130 MAL基因所编码的蛋白为4次跨膜蛋白,这种膜微结构被认为参与细胞顶端膜蛋白的分选和转运。近几年研究发现,MAL基因与上皮性肿瘤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课题组前期研究证实MAL基因在头颈鳞癌中表达明显下调;基因转导外源性表达MAL基因,体外能明显抑制口腔鳞癌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能力,降低裸鼠体内成瘤能力。提示MAL基因很有可能是人上皮性恶性肿瘤的抑癌基因。rn 方法:为进一步证实MAL基因作为抑癌基因的功能,课题组进行MAL基因敲除鼠模型建立和基因型及表型研究:① MAL-/一及MAL+/十小鼠的基因型分析:i RT-PCR ii Western blot iii免疫组化。②表型分析:主要器官及组织的解剖(食管、胃、小肠、结肠、口腔戮膜等)及H &E进行组织病理学评估。化学致癌剂4一硝基哇琳-N-氧化物(4-nitroquinoline-N-oxide , 4NQ0)诱导口腔黏膜成瘤实验。rn 结果:到目前已顺利建立了MAL基因敲除鼠模型,现已传代3年余。完成了每代鼠MAL-/-, MAL+/+, MAL+/-小鼠的基因型分析。表型研究发现MAL-/-小鼠饲养12个月无明显自发表型出现,自发肿瘤的发生率为。。但令人兴奋的是MAL-/-小鼠经过小剂量4NQ0饮水喂养16后,观察不同时间便发现MAL-/-小鼠舌黏膜鳞癌的发生率、发生时间、生长速度都较野生型和杂合型鼠有显著差别(P&1t;0.01)。同时发现,食道黏膜鳞癌的发生也表现和口腔黏膜同样的变化。rn 结论:综合已有研究结果表明,MAL基因敲除后小鼠肿瘤易感性显著提高。肿瘤易感性提高的分子机制研究变得更加重要,它的阐明对肿瘤防治技术发展有积极意义。
  • 摘要:放射性口腔黏膜炎(0M)是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中常见的急性反应,是一种放射线电离辐射的急、慢性口腔黏膜损伤,属于头颈部放疗的并发症,常在放射治疗2~3周后出现,随着放射治疗剂量的增加而加重.这种反应往往产生强烈的疼痛,影响患者的进食,妨碍患者说话,使患者对治疗计划的承受能力降低,甚至被迫中断放射治疗或延长疗程.目前,临床上对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防治研究已取得很大的进步.
  •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口腔粘膜白斑,口腔鳞癌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血清差异多肤,筛选差异小分子多肤,建立诊断口腔鳞癌的分子诊断模型,根据多肤信息结合SEQUEST搜索生物信息库鉴定差异多肤的蛋白基本信息。rn 方法:收集患者静脉血,提取上清液,采用弱阳离子纳米磁珠(WCB)结合基质解析飞行时间质谱(MALDI TOF MS)检测差异多肤小分子并采用CLINPRO'I`2.1软件对检测结果分析生成口腔粘膜白斑,口腔鳞癌患者血清蛋白指纹图谱。选择有统计学的差异峰建立不同的筛选模型。rn 结果:临床血清标本收集总数为314例,其中正常人120例,口腔粘膜癌病变28例,口腔鳞癌患者166例(早期37例,晚期129例)。筛查口腔癌前病变高危人群的差异多肤模型组内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92.9% ,验证组的数据处理分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78.6%。诊断早期口腔癌患者差异血清多肤模型算法组内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98.5%和82.4%。晚期口腔癌患者与正常人血清差异多肤的筛选模型组内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1%和89.4% ,验证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分别达到82%和78.8% o用于诊断和鉴别诊断的9个多肤分别为ITIH4,FGA,PKM2,SCARAS,SDPR,GSTP1,SERPINA 1,TTR和ALB。rn 结论:采用血清多肤的纳米磁珠质谱技术,通过差异多肤或差异蛋白质的筛选和鉴定,为进一步开展口腔豁膜癌前病变,口腔鳞癌的发病机制,口腔鳞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