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七届海峡两岸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
第七届海峡两岸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

第七届海峡两岸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1
  • 召开地:武汉
  • 出版时间: 2001-04-01

主办单位:;武汉大学;;

会议文集:21世纪可持续发展之环境保护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台中盆地悬浮微粒(PM10)高污染季节主要发生于秋末至春初,夏季的污染则低.本研究以1999年夏季之太平洋高压天气系统与冬季之西伯利亚冷高压系统下进行之专案采样为案例,分析气象与污染源对硝酸盐与硫酸盐浓度分布的影响.采样期间在中部地区施放繁留探空仪量测大气状态,悬浮微粒则以双粒径分道采样器(Dichot)进行采样.夏季案例中,太平洋高压天气型因西南风盛行伴随明显海陆风环流,混合层发展较高,大气条件利于污染扩散,PM10浓度普遍较低;冬季案例是在高压回流天气型态下采样,混合层发展不高,降低了大气稀释能力,加上盆地地形之影响,气流将污染累积于盆地南面,应是高污染出现的原因之一.根据微粒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夏季时沿海地区梧棲测站PM2.5中硝酸盐浓度高于内陆地区南投测站硝酸盐浓度,然而冬季采样期间,由于盛行北风风系,故气流经过台中都会区及高速公路所携带这NO<,X>对南投地区硝酸盐的浓度造成影响,导致南投测站PM2.5中硝酸盐浓度高于梧棲测站硝酸盐之浓度.梧棲及南投测站冬季采样期间硫酸盐微粒浓度高于夏季,冬季除台中电厂外,北面的通宵电厂对中部地区硫酸盐微粒之贡献亦不可忽略.
  • 摘要:本研究应用数值分析方法,建立隧道三维污染扩散传输模式,探讨隧道内之空气动力特性,分析不同通风条件对空气流动的影响,寻求最佳之通风条件以及模拟分析模拟车辆排放之污染物在隧道内的扩散分布,以作为对隧道内空气污染物进行减量管制措施之参考,藉以改善隧道内之空气品质,维护民众身体健康.本研究旨在探讨车行隧道内之空气污染状况,以现场调查实测方式分析地下道内污染现状,并以有限元素法建立隧道之三维数值模拟模式,预测分析隧道内空气污染物之浓度,以高雄市过港隧道为模拟对象,探讨排气风扇之通风条件及车行活塞效应对地下道内空气污染物分布之影响.
  • 摘要:本研究主要应用压气生物滤床,同时利用本土农畜业废弃物作为滤料,即以猪鸡粪便堆肥或牛粪堆肥与稻壳充分混合,以含有脱硝菌种之水样植种,使微生物附著于滤料上行脱硝反应,并探讨在不同操作因子(包括:NO进流流速(流量)、浓度、堆肥种类、滤床层数、滤床温度等条件改变)下,生物滤床去除一氧化氮之情形.经由滤料吸附实验及滤床渗出水中皆无法有效侦测出硝酸盐酸亚硝酸盐的浓度,由此可知,进流的一氧化氮气体大部分皆由滤床中的微生物所去除.实验结果发现以流量及温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当进流流量变大以及温度提高时,去除效率就有明显的下降.
  • 摘要:生物柴油及生物柴油混合燃料其污染排放极低,且传统柴油引擎系统不须任何改装即可适用,因此本研究拟发展一套将废油炸油转酯化处理之本土化生物柴油制造程式,其产率可达85℅.并研究B20、B30及柴油三种燃料于各种转速下(无负载)其排放PM的粒径分布及数量浓度,实验结果显示B20、B30及柴油三种燃料排放的PM<,2>数量浓度高达10<'6>~10<'7>(particle/liter)对人体健康及环境品质具有相当大的危害.同时也发现柴油引擎使用B30燃料时,比使用纯柴油排放更多的PM<,2>数量浓度,其排放的PM<,2>数量浓度随生物柴油混入比例增加而增加.
  • 摘要:在执行移动污染源稽查管制计划中,需估算移动车辆之排放量、削减量与削减率以作为执行成效之评估.然此方面之数据,特别是结合实际道路行车型态以推算排放系数或排放量之数据亟缺,因此实有必要进行此方面之研究.本研究分布行车型态实测与动力计模拟两个部分,污染测定项目包括一氧化碳(CO)、总碳氢化物(THC)及氮氧化物(NOx).于行车型态研究结果显示,屏东地区有较快的车速及较长的延时、较大的旅行速度、行驶速度与加、减速度及较长的区段旅行速度、延时及距离.平均排放系数研究结果显示,CO为6.79(±3.39)g/km,THC为1.63(±1.27)g/km,NOx为0.13(±0.14)g/km;而怠速情形下的平均污染排放浓度CO为1.03℅(±1.19℅),THC为1400(±2138)ppm.以每公升耗油量所得的平均排放系数CO为269.12(±117.9)g/L,THC为65.47(±51.09)g/L,NOx为5.43(±2.82)g/L.另在排放系数与怠速污染物排放浓度相关性探讨上之结果显示,四行程与二行程机车的CO属中度相关,二行程机车的CO<,2>属高度相关,其余则均属低度相关或不相关.
  • 摘要:本研究考核了硫酸镁、硫酸钠、腐植酸钠及造纸黑液对湿式石灰石/石灰脱硫过程的影响,实验在Φ150mm旋流板塔内进行.结果表明,前三种添加剂均能有效提高石灰石脱硫的脱硫率,而造纸黑液效果不大;硫酸镁和硫酸钠的适宜添加浓度为0.2mol/L,腐植酸钠则为1.5g/L;硫酸镁和腐植酸钠混合添加剂的强化达不到叠加的效果.对镁强化石灰脱硫过程,硫酸镁的适宜添加浓度也约为0.2mol/L.实验还考察了液气比及入口气体SO<,2>浓度等参数对镁强化石灰脱硫的影响.
  • 摘要:通过测定20°C下,气态苯在膨润土原土、单阳离子有机膨润土(120TMAB-膨润土和120CPC-膨润土)及阴-阳离子有机膨润土(120CTMAB/60SDBS-膨润土和120CPC/60SDBS-膨润土)上的吸附速率,研究其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有机膨润土对气态七的吸附能力良好,其等温吸附曲线呈线性;两种阴-阳离子有机膨润土对气态苯的吸附速率大于单阳离子有机膨润土,表现出较强的协同吸附作用;有机膨润土单位时间内的吸附量(吸附速率)是原土的6~32倍;吸附速率大小与有机膨润土的有机碳含量(f<,oc>)成正相关,吸附过程的决速步骤是有机膨润土中有机碳与苯蒸气的相互作用.
  • 摘要:采集并测定了杭州市8户家庭中具有代表性的多环芳烃.测得居民室内12种PAHs,平均浓度为1.91~29.08μg/m<'3>;测得BaP浓度为5~19ng/m<'3>,平均浓度为12ng/m<'3>,污染十分严重.受季节及通风条件等的影响,室内空气中PAHs浓度变化较大.居民室内空气中萘主要来源于樟脑丸的挥发,其余PAHs主要来源于燃烧,其中BaP主要来源于室内吸烟.
  •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中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分析了大气污染性质,污染范围,污染物种类,排放形式变化的特点和大气污染发展趋势,从而说明1995年大气污染防治法修改的必要性.文章根据新大气法修改的主要内容,提出防治大气污染的对策和对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完善提高的见解.
  • 摘要:为解决生物滤床处理时甲苯去除效率因乙酸酯存在而受到抑制的问题,本研究分离筛选出两种不同降解类型的甲苯分解菌进行批次实验探讨其抑制原因并植种至滤床中观察其处理效果,其中菌株To3可分解甲苯但无法分解乙酸乙酯,菌株B5则兼具甲苯与乙酸乙酯之分解能力,批次实验显示菌株B5降解甲苯之能力会受到乙酸乙酯这基质竞争抑制,且高浓度乙酸乙酯降解时会导致pH值剧降而对菌株B5之活性造成抑制,菌株To3之甲苯降解能力则不受乙酸乙酯影响.在生物滤床实验中比较植种淤泥、菌株B5+淤泥、菌株To3+淤泥之效果,植种菌株B5+淤泥或菌株To3+淤泥之效果均比仅植种淤泥者佳,当进气中甲苯与乙酸乙酯浓度各为43.4ppmv与92.7ppmv时(T/E进流比为1/2),因乙酸乙酯浓度较代,菌株B5受到之基质抑制效应尚不明显,植种菌株B5+淤染可快速获得良好去除效果;但当甲苯与乙酸乙酯浓度为43.4ppmv与434.0ppmv时(T/E进流比为1/10),则以植种菌株To3+淤泥之去除效果较稳定.
  • 摘要:台湾自1996年开始实施使用中机车定期检验,目前共有机车定检站1013站,检测数目超过1300万辆次,对降低使用中机车污染,改善空气品质有相当大的成效.本文主要目的是分析定检数据的特性,并以台北市的定检数据来探讨其成效.比较各年度的检测数据可发现机车排放有明显改善,不合格比例逐年降低,主要原因是CO超过标准.由于不合格的车辆必须进行调修,CO的定检改善率为25.9℅,调修改善率为73.6℅;HC的定检改善为19.2℅,调修改善率为37.6℅.定检对CO减量比对与HC减量有效.比较同一年出厂车辆的污染排放变化可发现车辆污染排放随着车龄增加而降低,这主要是定检的效应.
  • 摘要:本文主要是分析汽车排气遥测的结果,并利用排气遥测的浓度分析来推估各车龄车辆的排放比例.遥测的结果显示CO排放浓度随着车龄的增加而提高,在1991年以后的车辆CO排放有明显降低,这是因为开始实施二期污染排放标准,所有车辆都必须加装触媒转化器.由遥测的数据可看出污染控制系统的劣化远高于一般车辆的劣化系,且劣化并非等速进行,以3~7年之间劣化的速度最快.本文使用遥测所获得的车龄分布及排放浓度来计算排放量,发现若考虑车辆的行驶里程,则每一辆车的年排放量相差不多,最高与最低之间相差不到50℅.若再考虑各车龄的车辆数,则以5~7年车龄的总排放量最大.而最脏的(10℅)车辆每年所排放的CO占全部车辆排放量的52℅.
  • 摘要:本研究尝试以触媒氧化法来处理一氧化氮,使用之触媒为以含浸法(Impregnation)制备之载体铜触媒,包括Cu/TiO<,2>、Cu/Al<,2>O<,3>及Cu/SiO<,2>.实验探讨的部分共分为触媒之筛选与操作参数之探讨.在触媒筛选方面,本实验探讨以三种铜离子来源(硝酸铜、醋酸铜、硫酸铜)与三种载体(TiO<,2>、Al<,2>O<,3>、SiO<,2>)配置成之触媒活性大小作一比较,结果显示以硝酸铜配置之Cu/TiO<,2>处理效果较佳,且有较宽广之温度操作区间,并比较不同铜附载量得知,8wt.℅是最经济之量,所以本实验结果显示8wt.℅之Cu/TiO<,2>为最佳的选择.在操作参数探讨方面,NO入口浓度的大小会对触媒氧化效率造成影响,在入口浓度大于1000ppm时,浓度越高,转化率会越低,而在入口浓度小于1000ppm时转化率几乎不随入口浓度而变化.在空间速度的选择方面,实验结果显示,空间速度为15000hr<'-1>,也就是空床停留时间约在0.24秒时为较经济的操作条件.而在水气的影响方面,高的绝对湿度确实会对反应造成抑制这效果,可是抑制的情形很轻微,所以本触媒氧化反应亦适合在高湿度下操作.
  • 摘要:北高雄地区包括有石油公司高雄炼油厂、楠梓加工出口区及仁武、大社石化工业区,由于污染源密集,因此该地区空气污染潜势相当大.本研究根据美国环保署TO-15方法,于上述工业区周界及住宅区,对有害性含氯有机溶剂、BTEX等苯系化合物及烷烃类化合物……等101种挥发性有机物,进行空气品质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一)TO-15方法灵敏度高、检测极限低、采样迅速且方便,为空气品质监督之得好方法;(二)"中油"、加工区及仁大工业区为潜在之污染源;(三)于监测区内,夜间之污染潜势比白天高;(四)当闻到臭味时立即采样,发现污染物浓度大增,苯的浓度更高达平时百倍之多;(五)配合风向数据,可初步判断污染物源自"中油"、加工区、或者是仁大工业区.本文提出污染事实与污染防治建议,作为日后监督事业机构改善环境空气品质之依据.其次,应尽速建立工厂污染排放指纹特徵,以便能进一步指认不肖排放厂商.
  • 摘要:由大气污染物浓度之统计机率分布,可用来判断污染物超出空气品质标准(air quality standard)上限的频率,进而作为订定空气品质标准或排放标准之参考.故本研究主要利用三种理论机率分布来分析台湾地区空气污染物的统计特性.并利用环保测站资料,选取新竹、沙鹿及前金三个测站的资料,进行PM<,10>,SO<,2>日平均值浓度之分布特性研究,以对数常态(lognormal)分布、Weibull分布及type V Pearson分布三种统计分布模拟PM<,10>及SO<,2>在三个测站的机率分布,三种理论分布所需之参数可由监测资料推估得到,参数推估之方法为最小平方差法.结果显示SO<,2>之浓度分布在不同测站皆为单峰分布,并以对数常态及Weibull分布与测站资料结果较为符合,而在PM<,10>的浓度分布中以对数常态分布与测站资料较为符合.在前金测站中PM<,10>之机率密度分布与其余两个测站不同,呈现双峰分布,显示季节因素对PM<,10>之机率密度分布有相当大之影响.而利用理论分布可成功的预测未来空气污染物浓度超出空气品质标准之天数.
  • 摘要:大气微粒组成与粒子中所吸附PAHs化合物特性易受到季节变化影响.本研究以季节性差异较大的台湾中南部都会地区为探讨目标,使用相似流量采样器采集交通污染源周边大气不同粒径微粒与其所含15种PAHs成分浓度,了解冬/夏季节差异对都会区粒子浓度与PAHs浓度比值的影响,建立大气中不同粒径微粒所含PAHs浓度比值并以PAHs气/固分布系数(Kp)与蒸气压的相关性验证采样数据.实验结果显示,随冬、夏季节变化大气粒子质量浓度(μg/m<'3>)有明显差异,但其中粒子(<PM<,2.5>、PM<,2.5-10>>PM<,10>等粒子)组成比例大致相似.雨季PM<,2.5>粒子所含PAHs浓度均有较高浓度比值.并藉由粒子单位质量PAHs浓度(μg/g)解析粒子特性,夏/冬季PM<,2.5>比值近似,PM<,2.5-10>夏季受光解/沈降与聚集因子影响有下降趋势,>PM<,10>粒子因夏季沈降影响使得粒子中5,6-ring PAHs浓度比值反而有升高趋势.实验数据并以过冷液蒸汽压(P<,L>)与气/固相分布系统(Kp)线性回归相关性加以验证,冬季相关性较佳.
  • 摘要:本案系针对柴油引擎因燃烧不完全时,排气时所产生之刺激性之臭味、大量黑烟及排气所产生之噪音进行改善,为减少增设费用、设备重量及安装空间,本公司开发单一机组能同时完成降低黑烟、臭味及噪音之解决方案,以提供工商业界最佳之解决方案.
  • 摘要:本研究以IPCC方法,依现有最新资料预测台湾地区电力消费量并推估台湾地区电力事业于2005、2010及2020年之二氧化碳排放量,且进一步探讨核四停建改以火力发电以及提高新增机组发电效率对CO<,2>排放之敏感度分析.研究结果得知:台湾地区未来火力发电燃料应朝向供给稳定的燃煤机组及相对环保的燃气为主,且在分散能源风险考量下,仍应持续扩充核能发电,若未来核四停建或燃煤发电运转受限,则可考量提升燃气机组发电时数弥补电量的损失.此即在供气来源稳定情形下,即使在未来不兴建核能发电机组情况下,到2010年及2020年时仅需将燃气发电厂的发电时数分别提高到全运载时数的70℅及79℅即可替代停建的缺电量,如此可达到采用先进複循环机组减少CO<,2>排放的目标并可消弭民意对核能电厂的抗争.
  • 摘要:本文回顾了制冷剂的发展历史,详细描述了三个历史时期应用为制冷剂的化学物质及其特点,由于环境问题而正在开发的新一代制冷剂不但要满足环境要求,而且还要节约能源.本文还总结了目前中国和世界上环保制冷剂的发展及应用现状.到目前为止,虽然有不少的环保制冷剂被推广应用,但这些制冷剂或多或少存在缺陷,国际公认的最终替代制冷制还未有定论.论文还对未来永久替代制冷剂进行了展望.本文的工作旨在推进我国及世界上环保制冷剂的开发、应用及推广.
  • 摘要:文中介绍了用粉煤灰、消石灰等按不同配比制备成粒状脱硫剂,在固定床实验装置中对粒状脱硫剂层的脱硫除尘性能进行了实验,在固定床实验装置中粒状脱硫剂层厚度为0.6m,空床气速为0.32m/s,入口气体中二氧化硫平均浓度约为3000mg/m<'3>时,脱硫效率维持在95℅以上的运行时间可达5h以上,床层阻力(烟气不含尘时)约为250Pa/m.在粒状脱硫剂层厚度为1.4m,空床气速在0.28 ~0.32m/s之间,入口气体含尘浓度在6~50g/m<'3>时,出口气体含尘浓度皆在50mg/m<'3>以下,除尘效率在99℅以上,累计运行时间10h,1.4m厚的粒状脱硫除尘层总压损在1200Pa以下.
  • 摘要:香烟生产中会产生国梗,目前烟梗的处理方法之一是采用锅炉焚烧,但产生的烟气组分复杂,对大气环境产生恶臭污染.该文介绍了10t/h燃烟梗锅炉烟气除臭的工艺设计及工业运行效果.工业运行的结果表明采用湿式吸收法与化学氧化法联合工艺治理燃烟梗烟气恶臭是可行的,烟气中的有害组分与浆状吸收剂进行反应吸收或吸附,生成盐类化合物、水、CO<,2>等无害产物,被吸附的组分被通入的ClO<,2>强制氧化成CO<,2>和H<,2>O.脱臭效率为85.7℅,除尘效率为98.9℅,臭气和烟尘排放浓度均达到国家允许的排放标准.初步的经济核算表明设备费用和运行成本较低,社会效益显著.
  • 摘要: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在中试装置中被实验研究.该实验装置由燃烧器、高4.5m直径0.30m的反应器、旋风分离器、给料系统和物料回送系统等组成.烟气流量和温度分别为200~325Nm<'3>/h和120~180°C.实验结果表明绝热饱和温差(△T=14°C、n<,Ca>/n<,S>=1.5、C<,in>=1500mg·m<'-3>、C<,s>=6kg·m<'-3>、T=3.5s)时,脱硫效率可达85.3℅.在工业应用中,△T应控制在10~22°C.
  • 摘要:本文分析了燃煤电三有毒微量元素排放对环境产生的危害,给出燃煤电厂排放的有毒数量元素种类.根据我国煤中有毒微量元素含量特征,初步确定我国应关注的有毒微量元素包As、Ba、Be、Cd、Co、Cr、Cu、Hg、Mn、Mo、Ni、Pb、Sb、Se、Th、U、Zn,以及F、Br、Cl等.讨论了煤中有毒微量元素含量、有毒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煤的燃烧方式、煤燃烧过程中有毒微量元素的转化形态以及除尘方式和除尘效率等因素对有毒微量元素排放的影响.强调我国应加强燃煤有毒微量元素排放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研究.
  • 摘要:为了改善和保护大气环境,各地都提出实施"蓝天工程",本文以杭州市为例,通过对杭州市目前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分析,提出"蓝天不蓝,白云不白"的主要原因和实施"蓝天工程"的能源环境战略、大气污染治理和基础研究等建议.文章对杭州市实施"蓝天工程"改善保护大气环境的科研、管理、治理、城市规划等方面的意见对其他城市也有参考意义.
  • 摘要:随着燃料大量地使用,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也越来越多.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首要污染物.控制二氧化硫的生成及减少二氧化硫排放放量已迫在眉睫.本文对燃料燃烧时二氧化硫的生成及控制作出了阐述,以期对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有所帮助.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三相流化床湿法烟气除尘脱硫技术的工艺流程、系统组成、热态试验结果和在410t/h锅炉全尺寸除尘脱硫改造的工业运行结果.研究分析了各种因素对脱硫效率、除尘效率、系统阻力等参数的影响变化规律.试验与运行结果表明:其脱硫效率可以达到85℅,除尘效率达98℅以上,系统阻力在引风机的出力范围内,出口烟气基本不带水.整个系统运行可靠,具备了工业应用的条件.
  • 摘要:挥发性卤代烃(VHC)是对大气有显著影响的有机化合物,天然成因VHC对其源汇平衡的影响至关重要.生物作用产生天然VHC的研究已有大量报道,然而,目前对非生物作用产生VHC的天然过程还知之不多.研究表明非生物作用天然过程可以产生有显著影响的VHC.本文对海洋、土壤及火山活动等非生物作用天然过程,产生VHC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报道.
  • 摘要:北回归线以南广东省境内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组分呈现出冬季高于夏季,冬季白天颗粒物中多环芳烃含量高于夜晚,而夏季则与之相反的现象.对以上的现象的解释认为北回归线以南广东省境内所处的地理位置,即处于东北、北方和西北方为山地、南部局部平原和广阔南海的山前地带及北回归线以南,以及这种特定的地理位置所具有的阳光照射强度和大气流动方向是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含量发生时间差异的根本原因.
  • 摘要:本文研究了旋转填充床中液相内SO<,2>化学吸收的氧化反应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RPB中SO<,2>氧化反应的宏观动力学方程对液相中溶解的O<,2>浓度为0级,对水溶液中SO<,2>的浓度为1.25级,对催化剂Mn<'2+>的浓度为0.5级.最后,本文给出了一个可以描述在非均相条件下,SO<,2>和O<,2>同时吸收及其氧化反应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的数学模型.模型的预测能力很好,预测值与实验结果之间的相对误差小于12℅.
  • 摘要:由于武汉市的大气污染主要为煤烟型污染,因此本研究以二氧化硫作为实验总量控制的一个大气污染因子,以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为总控区环境目标值.采用环境质量总量控制方法(A值法)对武汉市13个总量控制区二氧化硫的允许排放量进行了研究,计算出区域的允排量限值,并规定所有高架点源的允排量不能超过区域允排量限值,然后用A—P—CMB法计算中、高架点源的单源最高允排量,再乘以点源调整系数,最后得到单个中、高架点源的允排量值.并制定了武汉市总控区大气主要污染物的区域允排量和中、高架源单源允排量限值方案.
  • 摘要:我国大气污染相当严重.二氧化硫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二氧化硫的大量排放引起酸雨污染,因此对排放烟气进行脱硫是控制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概述了烟气脱硫技术研究、开发、应用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以及烟气脱硫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 摘要:传统处理有机废气的工艺有吸收法、吸附法、催化燃烧法.但对于低浓度有机废气的处理,这三种方法工艺复杂,运行费用高,不适合处理此类既无回收价值,又严重污染环境的低浓度有机废气.而利用生物法处理此类有机废气在国外已于20世纪70年代就有较广泛的研究.由于其具有设备简单,运行费用低,较少形成二次污染等优点,目前在国外约有近千座装置投入实际运行.本文对低浓度有机废气的生物处理法技术与应用作出了较为全面的介绍.
  • 摘要:我国的SO<,2>污染日益严重,中小型燃煤锅炉是造成SO<,2>污染的重要污染源之一.结合国内具体情况,湿法除尘脱硫一体化装置以其投资省、运行费用低、操作简便的特点,成为控制锅炉烟气污染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对已有的和目前正在研制开发的湿法除尘脱硫一体化装置进行了综述.
  • 摘要:本文在处理烟气量200Nm<'3>/h的热态实验装置上,进行了大量石灰石和石灰浆液烟气脱硫试验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当浆液pH值在5~8之间,喷射管插入深度160~200mm(相应的喷射器的压降为150~190mmH<,2>O),喷射速度为10~25m/s左右,循环倍率为3倍,浆液浓度为7℅以下时,对反应加以搅拌和对产物强制氧化,使用石灰作脱硫剂可以获得95℅以上的脱硫效率,使用石灰石作脱硫剂脱硫效率大于75℅.若在石灰石脱硫时使用添加剂也能获得90℅以上的脱硫效率.
  • 摘要:本研究以新鲜固液分离猪粪进行堆肥化122天,期间采取10次样品分析:温度、灰份、C/N比、重金属含量、腐植质含量、水溶性重金属及有机碳、重金属化学形态、重金属及有机碳于不同pH之萃出性,以探讨堆肥期间重金属特性之变化及有机物之转化,并建立堆肥腐熟度之适用参数.研究结果显示,有机物之分解作用于室温阶段仍缓慢进行著,而灰份含量、C/N比、重金属含量、腐植质含量、HA/FA比值是评估猪粪堆肥腐熟度之极佳指标.本研究之固液分离猪粪堆肥约于第80天时达腐熟并即可为农业利用,而腐熟度是影响堆肥中重金属渗漏及有机物溶解之重要因素.
  • 摘要:界面活性剂为环境中常见的有机污染物,在农、工、药、染整及食品等各种行业中均有广泛用途.在农用方面,界面活性剂可用于农药之乳化剂、溶化剂、展著剂、水和剂、分散剂、效果增强剂、润滑剂等.有些界面活性剂本身即具有植物生理活性,在农药中其含量占5℅~85℅不等,故大量使用农药,亦同时将大量的界面活性物质导入环境中.其除本身具有毒性会造成环境污染问题外,由于其分子特殊的亲水及亲油基结构,一旦大量导入环境中,会改变毒性有机污染物之传输行为,使毒性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广泛流布,对环境品质造成潜在的威协,甚至危害到人体健康.本研究取自农肥料工厂中施用农药频繁之温室土壤及其温室外排水沟底泥、"中央大学"附近稻田和学生宿舍排放水之样本,以minimal salts basal(MSB)培养基含Triton X-100为唯一碳源培养,分离出数株可异化Triton X-100之分解菌,藉菌株利用95种不同碳源组合图谱(BioLog方法)及16S rDNA序列比对进行菌种鉴定.至于Triton X-100导入环境中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则是以含不同浓度Triton X-100之污染土和未污染土,在不同时间抽离土壤中微生物菌群之DNA,并以聚合酵素运锁反应,放大16S rDNA片段,再经变性梯度凝胶电游法分离,分析Triton X-100对土壤中菌相之影响,本文先建立此技术以利后续研究.
  • 摘要:本研究之目的在于从土壤中现有之微生物,筛选出对界面活性剂Triton X-100具有分解能力之菌株做为优势菌种,并藉由改变环境因数,探讨氮源、pH等因数对菌种分解界面活性剂的影响与动力特性.其中,来自不同场址中筛出之四株菌均为Pseudomonas sp.,经由30°C,120r/min.恒温长荡之斜面培养基培养分析,Triton X-100为基质,MSB(minimal salts basal)为无机营养盐.实验结果显示,以0.5℅ Triton X-100为基质,两种不同氮源比较下,KNO<,3>可得较高之TritonX-100分解率,在个别氮源方面,(NH<,4>)<,2>SO<,4>之使用,最高Triton X-100分解率可达90.71℅,使用KNO<,3>则最高Triton X-100分解率可达91.56℅.此外,最适环境因数分析显示,0.12℅(NH<,4>)<,2>SO<,4>和0.18℅KNO<,3>分别为氮盐最适添加量,pH影响方面,最适pH推论为6至8之间.反应动力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基质浓度下,四菌株生长皆有高浓度抑制情形.
  • 摘要:土壤是各种人为污染物之最终去处,一旦受污染量超过其涵容能力后再複育极为困难.为了解台湾高屏地区土壤对污染物之涵容能力,本研究拟从风险评估的角度,建立土壤涵容能力之评估方法,以了解台湾高屏地区代表性土壤之涵容能力之大小.研究中首先收集台湾高屏地区土壤特性及气候资料,并配合污染物在不饱和层之传输模式,以推估污染物在不饱和层中水相、气相及土壤相之移动情形以及浓度分布,并结合风险评估公式,考虑民众对不同暴露途径,估算进入人体之污染物剂量值,反推而得土壤中最大可允许污染量,建立土壤涵容能力推估方法.研究中并针对SESOIL模式进行敏感度分析,找出主要影响污染物在土壤中之传输之土壤特性及污染物特性因素,然后以所建立之土壤涵容能力推估方法,考虑高屏地区土壤、地下水及气候特性,仿真土壤受代表性重金属(铬及汞)及代表性有机物(苯及三氯乙烯)污染,推估出该地区土壤涵容能力大小.
  • 摘要:近年来有机污染土壤问题日益严重,虽土壤中有机质所占比例不高,然往往为主要影响土壤性质的参数.为了解有机质对水气及有机污染物的吸脱附作用,本研究选择稳定性高的两种天然有机质材之泥炭(CH及HS),以水气及甲苯蒸气为吸附质,使用纪录式微量天平进行吸脱附实验,以探讨泥炭对水及甲苯吸附机制,并分析质材的基本特性,包括有机质含量、灰份量、元素分析、BET比表面积、孔隙分布及 <'13>C CP/MAS核磁共振光谱分析.研究发现,泥炭-HS及泥炭-CH的BET比表面积分别为1.74及4.91m<'2>g<'-1>,孔隙体积分别为0.059及0.034cm<'3>g<'-1>.在核磁共振光谱的分析中,泥炭-CH在(0~50)ppm的数值较高,而泥炭-HS则在(50~90)ppm(ppm:10<'-6>)数值较高.泥炭对水的吸附容量大,在85℅RH下,CH及HS吸附量分别为240及150g kg<'-1>,在三种湿度下对水的吸附量约为泥炭总孔隙体积的2~50倍.因此,水并非被局限于孔隙内填充,而是藉由水分子的进入伴随质材的膨胀,以容纳更多的水分子,且其吸附量与组成的CO碳及COO的碳量有关.至于泥炭对甲苯的吸附,在0.81p/p<,0>下,泥炭-HS及泥炭-CH的吸附量分别为1.7及12g kg<'-1>,其作用力非常弱,显然泥炭对甲苯的吸附作用主要是孔隙内的填充堆积并伴随凝结的产生,因此利用职权低温氮气测得的孔隙量是泥炭吸附甲苯的重要指标,且其吸附量与烷基碳的含量成正相关.
  • 摘要:本研究探讨喷射机燃料用油JP-4在土壤通气层(vadose zone)中的传输现象,包括垂直和水平入渗速率,及其影响因子等.研究使用三种不同尺寸的模型装置:25mL土壤管柱、200L土壤管柱及2.5m<'3>土壤箱,分别充填1 400g/dm<'3>的砂质土(sandy soil),在20°C(25mL)管柱或户外条件下模拟意外渗漏污染.实验结果显示,不论研究模型装置的尺寸是否相同,垂直入渗速率都大于水平入渗速率,而且在实验进行初期,JP-4的移动距离(y,cm)和时间的平方根(t<'0.5>,h)呈线性相关,回归后得初始垂直入渗速率式分别为:25mL土壤管柱,y=32.88t<'0.5>;200L土壤管柱,y=6.09t<'0.5>;3m<'3>土壤箱y=5.52t<'0.5>.而随着时间或距离的增加,污染物的质通量(mass flux)受到土壤稀释作用影响而递减,三者的各种入渗速率亦递减.由于大土壤箱的模拟条件较趋近实际污染状况,吾人建议以其所得数据作为实务应用之主要依据.
  • 摘要:本研究采集焚化炉厂飞灰及飞灰固化物以甲苯/丙酮(5V/1V)溶剂萃取,以同位素添加及多层矽胶,氧化铝,及活性碳等管柱净化,并以高解分析气相层析仪/高解析度质谱仪分析戴奥辛含量(TEQ-ng/g-samle).分析结果显示浓度分别介于0.529~1.519 TEQ-ng/g-sample及0.110~4.358 TEQ-ng/g-sample间,若以pH值为4.0之水溶液以超音波震荡萃取一天,飞灰固化物则显示约10℅戴奥辛溶出,由飞灰固化物及底灰弃置场处理场调查显示,土壤已遭受戴奥辛致癌化合物污染,很明确显示焚化炉飞灰固化处理法不能将飞内内含戴奥辛固化.因此目前台湾地区运转中之21座大型,62座中小型,17座医疗废弃物,1座有毒废弃物焚化炉所产生飞灰及因化物若处理不当,将影响地下水体,土壤,及附近海域,并经由鱼贝类食物链进入人体.因此环保部门急于以焚化为主以去化当前台湾地区工业积存之事业及有毒废弃物政策前应.除了在烟道排放标准加严外,也应尽速评估飞灰固化处理方法及调查目前国内有关戴奥辛之流布,以维护人体健康.
  • 摘要:本文第一阶段研究以开发改良式电动力反应槽为主,经由人工合成含镉铅之高领土、蒙脱土及砂土,在25~200V定电压整治下,镉在4天内可达92℅~99℅整治效率而近背景土壤标准;铅在4~11天内可达29℅~84℅整治效率,且除砂土外,整治后铅含量已降至第四级之偏低量.第二阶段则进行镉铅污染场址实际受污染土壤之离场电动力整治,13天内镉整治效率可逾96℅而近背景土壤标准,唯铅离以去除,故进行添加尿液、电解酸液、Fe(NO<,3>)<,3>、Na<,2>S等前处理法探讨,结果最佳前处理法可使铅整治效率提升至61℅.最后探讨重金属污染场址电动力整治之考量原则及工程施作方式,除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场址较适用现地整治法,其余以挖出作现场整治较宜.
  • 摘要:本研究目的为探讨以不同萃取淮进行序列沈降水洗法复育受汞污染台湾土壤可行性.土壤对汞的吸附与pH值有关.水洗分离后土粒部汞浓度与比表面积成正比,土壤粒径愈小其比表面积及汞浓度愈高.配合序列沈降后移除萃液及粘粒可使处理效果提高.印证实验发现当复育标准确定后,可藉由趋势线及Stokes'law推估沈降时间,经萃取配合序列沉降可达预期结果,可减少后续处理土壤体积.修正后连续萃取发现土壤汞的型态以有机态为主,高能键结态比例高.以KI萃取后土中汞的型态则以交换态为主.再以MgCl<,2>及EDTA做二次萃取之总效率比单以KI的效率高.二次萃取效率为1.0M MgCl<,2>>EDTA>0.1M MgCl<,2>.本研究发现以酸性KI萃取配合序列沈降法复育受汞污染土壤效果良好,为一可行之土壤复育方法.
  • 摘要:本文研究了针铁矿表面砷酸根和磷酸根的吸附及相互竞争作用.它们在针铁矿表面的吸附特性既相似又有不同,砷、磷单独存在或共存时,其最大吸附量均相近,但磷的解吸率明显高于砷的解吸率,为此讨论了这两种酸根离子在针铁矿表面的吸附机制.
  • 摘要: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法对土壤中残留的阿特法津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土壤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2.4℅±1.02℅.当进样量为1μL时,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0.2ng.本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灵敏等优点,可用于土壤中阿特拉津的测定.
  • 摘要:用GIS技术结合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对吉林松花湖流域的土壤侵蚀量及非点源污染物的流失量进行定量描述,可清晰地显示营养物质流失的重污染区,作出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图,分析其相互关系,得出结论:1.运用GIS进行非点源污染研究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广阔的前景;2.松花湖流域土壤流失量即污染物的流失量受坡度和植被两个因子决定,其中陡坡耕地的流失量最大,更证明了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摘要:对珠江三角洲广州、深圳、珠海、中山、佛山市郊区农业土壤重金属含量及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研究结果表明,Cu、Pb、Zn、Ni、Cd、Hg在部分土壤中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广州和佛山土壤Zn、Cd、Hg含量比其他城市效区土壤,长期种植蔬菜的土壤比新近种植蔬菜的土壤重金属含量高.蔬菜对重金属的吸收率以Cd为最大,其次是Hg、Zn、Cu、Ni、Pb、Cr、As的吸收系数比较低.
  • 摘要:本文采用3因素5水平最优饱和设计(312-D)方案,对我国辽西半干旱区农田春小麦水肥藕合作用对水肥利用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科学施肥能明显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但N、P肥对水分效率提高的机理不同.水分和P因子对N素利用率具有明显影响,且水分因子作用较P因子作用强.施用P肥和增加供水量可减少N肥的损失,提高N肥利用率,但过高的灌水或水分不足则易加剧N的损失.增施N肥和提高供水量可提高作物对P肥的利用,提高当季P肥利用率.根据试验结果,建立了水肥耦合条件下N肥损失和P肥残留数学模型,实测值与模型理论计算值吻合良好,可做为该地区棕壤上N素损失和P肥残留的预测依据.
  • 摘要:广西主要类型土壤中腐植酸的分布量差异明显.土壤的pH值是影响腐植酸稳定存的主要原因,其次是气温和降雨量的影响.土壤腐植酸稳定于pH值略高,降雨量相对较少,气温比较低的环境条件下,在红壤类土中施加石灰,或直接施偏碱性物质有利于稳定土壤中的腐植酸.土壤腐植酸对重金属及营养组分有明显的稳定作用,广西的红壤类土中腐植酸流失的量很大,其中的微量元素已失去平衡,建议在红壤土(特别是砖红壤土)区增施微量元素肥料.在已经受重金属污染的地区,土壤腐植酸的流失可能会导致附近水域受二次污染,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广西泥炭资源丰富,就地取材利用泥炭补充土壤中流失的腐植酸是保护广西的土壤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 摘要:废弃资源减废再利用乃日世界性的趋势,唯有如此,才能确保人类能永续生存于一个自然生态不被破坏的地球.台湾地区经规划或核准之弃土场,已设置并填满者为149处,营运中这废土场计80处,再过不久所有的废土场将面临饱和的压力.对于可用之营建废弃资源之再利用,乃是值得推广的.而且一般建筑废弃物产生的量相当大且大部分都安全不具危险性;且大部分的建筑废弃物具有回收再利用之潜能.因此,如果将之与废玻璃、塑胶、铜铁等等混合,则成为一般垃圾;若作初步分类则可成为营建资源.本文主要从现行之"有关规定"来探讨其相关主管机关,并介绍世界各国再利用之趋势,进而分析营建废弃混凝土之特性与再生混凝土之力学性质及可行性,从文中我们发现在考虑废弃物处理费用及环保代价时,将废弃混凝土碎化后充当混凝土骨材以制造再生混凝土是具有其经济价值与实用性的,同时也可避免一些不肖业者将营建废弃物乱丢乱倒的现象.因此,营建废弃资源确实可应用于公共工程.
  • 摘要:转炉石为转炉炼铜过程所产生之工业副产品,经由适当之破碎、磁选、粉碎及筛分等程序后之转炉石,可用来取代部分天然碎石级配料,充当道路之路基、底层之材料或用来制作水泥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为一极有价值之应用方向.研究中发现,转炉石具有低磨损率、高单位重及表面及多孔粗糙等特性,可提高路面的劲度与抗滑能力,降低路面发生车辙的现象,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年限.且其颗粒晶形较传统碎石坚硬,使用于沥青道路中,较天然碎石能抵抗车辙变形;转炉石因氧化钙(CaO)含量较高,增加粒料与沥青胶泥间之胶结性,降低了路面剥脱现象的发生.在道路工程中,若能将转炉石使用于沥青混凝土中,不但可节省路面之施工材料与维修成本,减少工业废料对环境的破坏,将可延续天然资源的有效利用.
  • 摘要:本研究以某磁砖厂及石材加工场无机性污泥为对象,分析其物理、化学及卜作风特性,并研究其取代砂将水泥之可行性.依据实验结果显示,本研究选取之磁砖厂及石材加工场污泥,其化学组成以氧化矽及氧化铝为主,约占干污泥重量之57.3℅~74.7℅,矿物组成则包括石英、准高岭石等.在污泥物理特性方面,各污泥比重(相对密度)约2.45~3.45,BET比表面积约3480~5 120m<'2>/kg,经研磨后其布兰氏细度约380~471m<'2>/kg.而在卜作风活性方面,本研究发现各污泥之7天强度活性指数达128℅~175℅,28天强度活性指数达108℅~126℅,显示各污泥均具良好之卜作风活性.当以污泥分别取代20℅砂浆水泥,本研究发现新拌污泥砂浆流度值,与控制组砂浆相当,同时硬固污泥砂浆早期强度均较控制组砂浆发展快速,具早强特性.
  • 摘要:台湾地区农业生质废弃物平均年产量约为80万吨,种类主要有甘蔗渣、甘蔗叶、稻秆和玉蜀黍叶.此生质废弃物(Wt)均含7℅~15℅灰份(ash),灰份中经元素分析结果含高纯度二氧化矽(SiO<,2>),而且硫及氯的含量(Wt)低于0.1℅,热值约为3700kcal/kg(1kcal=4.19J),显示此生质废弃物,除具能源回收的价值外,其灰份经热处理可回收高纯度二氧化矽,当作合成高工业经济价值ZSM-5或ZSM-48沸石触媒之重要矽原料.故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是探讨以农业生质废弃的之焚化或气化灰渣,进行合成高价值ZSM型人造沸石资源化处理之可行性.实验结果显示此生质废弃物热处理温度在1000K以下,灰渣之主要成份SiO<,2>仍具非常晶结构,与架构物质(C<,6>DN或TPABr)及NaOH(或NaBr)水溶液混合均匀,在393~473K、高压(15)下进行水热合成,结晶反应时间约48小时,实验结果以XRD或SEM/EDS鉴定,证实可合成高结晶性之ZSM型沸石.合成之ZSM-5或ZSM-48型沸石的Si/Al比分别为80和400.此两种沸石之孔洞表面积分别为450和900m<'2>/g.
  • 摘要:本研究中以TGA测试对聚电解质絮凝污泥的热裂解特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低加热速率下(8 K/min),聚电解质絮凝剂的存在不会影响其裂解速率,而高速加热时(20 K/min)则可以提高裂解速率.由其他分析发现,在达到一临界剂量时,絮凝污泥的结构会有所改变,使得反应加速.
  • 摘要:本文考察了淋滤时间、淋滤液pH值、废渣种类、粒径及滤速对沉灰渣中铊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因素均能影响废渣表面铁氧化物的水解,这种水解支配着铊释放的过程;滤速及碱性颗粒的参与能显著影响废渣表面的水解作用.
  • 摘要:本文介绍了各种化学石膏的生成及其特点,国内外对化学石膏的综合利用情况.化学石膏的主要用途是经过加工处理后,作为建筑材料使用,符合绿色建材的标准.
  • 摘要: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介绍了现代城市几种典型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利用与处置,提出了对不同固体废弃物的管理对策,城市固废的管理应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摘要:工业固体废物是国家实施总量控制的12种主要污染物之一.据1998年的统计,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共达到2238万t,其中88.8℅产生于武汉、黄石、宜昌、鄂州、孝感、襄樊、荆门七市.全省排放量为51万t,其中襄樊、宜昌、孝感三市排放量占79.8℅.综合利用量为1286万t,综合利用率仅为57.5℅.为实现国家下达给我省"十五"期间工业固体废物年排放17.3万t的总量控制目标,"十五"期间规划全省工业固体废物治理项目56个,投资共23.42亿元;其中优先项目29个,投资共8.11亿元.建设武汉危险废物处理中心、襄樊工业废物集中处理厂,实现危险固体废物全省零排放.
  • 摘要:城市生活垃圾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垃圾的发生量也在不断增加.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及堆肥三种.卫生填埋法投资低,但难以找到合适的填埋场地;焚烧法处理垃圾速度快,但投资大;堆肥法成本低,但堆肥产品无市场.因此,单独采用一种方法不能完全实现垃圾的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垃圾分类收集可降低垃圾处理难度.
  • 摘要:本文从定量的角度分析以壳聚糖为主的保鲜剂对青椒和草梅的保鲜效果.包括定性分析次氯酸钠的灭菌适宜浓度,以及通过测定样品的失水率、维生素C含量、可适定总酸度三个定量指标选择涂膜前较佳的来菌处理方法;测试以0.5℅的自制壳聚糖为主要原料加入抗氧化剂、食用酸、酶钝化剂等物质组成的保鲜剂对青椒和草莓的保鲜效果,以确定较佳的保鲜配方.
  • 摘要:本文以虾壳为原料,制备质量较好的甲壳素,再经过碱化和特定溶胀处理,90°C恒温1h,可获得脱乙酰度为(DD℅)93.07℅、M<,η>为2.92×10<'5>、灰分大约为1℅,溶解性能好的壳聚糖.
  • 摘要:采用高温好氧堆肥化技术,以CO<,2>产量和微生物数量为堆肥活性指标,研究了石油烃废弃物堆肥过程中温度、pH值及水分含量等参数的最适范围.结果表明,高温堆肥的最适温度为56.5~59.5°C,最适pH值为7.0~8.5,最适水分含量为55℅~60℅.在最适工艺条件下,石油烃废弃物经30d堆肥处理可达到83.28℅的去除率 .
  • 摘要:-8hour)与24小时PM2.5平均浓度之标准,本研究乃期望探讨台湾地区PM2.5的污染状况,以及若使用AQI取代PSI,空气品质的呈现将会是如何?由于台湾目前实际监测PM2.5的测站,仅有五处(三重、古亭、忠明、凤山、林园五站),本研究乃首先建立起运用PM10(粒径小于10μm之悬浮微粒)来估算PM2.5的方法,再据以探讨其他测站的PM2.5污染状况,以及AQI系统与PSI系统之呈现差异.结果发现以AQI为空气品质指标时,空气品质出现不良的机率较PSI高出许多(约在一倍以上),且主要污染物以PM2.5和O<,3>-8hour为主.至于长期趋势变化,PSI与AQI均因PM10长期下降而呈现减少趋势,但是臭氧污染则呈现恶化.简言之,台湾地区空气品质仍有许多要改善的地方,且以臭氧和细微粒方面为主,而若使用AQI指标将更突显PM2.5的重要性,对人民健康的维护将更具参考性.此外,本研究亦整合部分先进国家在PM2.5方面的政策规划,发现加拿大已明订中长程严格改善的计划,而许多国家均已注意到管制PM2.5污染的重要性,并已展开一系列的研究计划.初步建议台湾地区应积极建立起全面性之PM2.5监测网,与PM2.5与健康危害之资料库,以作为未来空气品质标准改善之重要科学数据.">近年来PM2.5(粒径小于2.5μm之悬浮微粒)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已逐渐受到各国的重视,各国陆续展开有关PM2.5的研究,如其对人体健康的伤害,以及对空气品质的影响,台湾地区亦有许多学者投入此一领域的研究.由于美国最新"空气品质指标"(AQI)较台湾地区现行"空气污染指标"(PSI),增加8小时臭氧平均浓度(O<,3>-8hour)与24小时PM2.5平均浓度之标准,本研究乃期望探讨台湾地区PM2.5的污染状况,以及若使用AQI取代PSI,空气品质的呈现将会是如何?由于台湾目前实际监测PM2.5的测站,仅有五处(三重、古亭、忠明、凤山、林园五站),本研究乃首先建立起运用PM10(粒径小于10μm之悬浮微粒)来估算PM2.5的方法,再据以探讨其他测站的PM2.5污染状况,以及AQI系统与PSI系统之呈现差异.结果发现以AQI为空气品质指标时,空气品质出现不良的机率较PSI高出许多(约在一倍以上),且主要污染物以PM2.5和O<,3>-8hour为主.至于长期趋势变化,PSI与AQI均因PM10长期下降而呈现减少趋势,但是臭氧污染则呈现恶化.简言之,台湾地区空气品质仍有许多要改善的地方,且以臭氧和细微粒方面为主,而若使用AQI指标将更突显PM2.5的重要性,对人民健康的维护将更具参考性.此外,本研究亦整合部分先进国家在PM2.5方面的政策规划,发现加拿大已明订中长程严格改善的计划,而许多国家均已注意到管制PM2.5污染的重要性,并已展开一系列的研究计划.初步建议台湾地区应积极建立起全面性之PM2.5监测网,与PM2.5与健康危害之资料库,以作为未来空气品质标准改善之重要科学数据.
  • 摘要: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讨光源利用方式对紫外线/光触媒程式分解气相挥发性污染物之影响,并当试以光纤(fiber optics)作为固定床反应器中的光触媒附著涂布的基材,探讨包括紫外线光强度,气相反应物浓度,进料湿度等操作因子及反应条件对环状有机气相污染物(低浓度苯气体)之去除转化率的影响,以评估二氧化钛及紫外光之利用效率,作为气相光触媒催化反应程式运用在光纤反应器中效能评估之重要考量因素,由实验结果发现,光强度增加可促进反应进行,但过高的进料浓度及湿度会导致反应速率的降低,此外,本研究亦当试计算本反应系统之光量子产率(appparent quantum yield,Φ)以作为决定最适光触媒剂量添加及初始气相有机物浓度之参考,实验结果指出提高紫外光强度会降低光量子产率,而光触媒则有一最适覆剂量,过高的剂量无法提高光利用率.而光线在光纤中的传播及光强度大小,二氧化钛披覆对光的吸收度及输入光强度等因素,则为进行反应器设计及反应模式建立时之探讨项目,提高光强度则能增加光纤之传送长度并提高对有机物之去除率.此外,亦藉由Langmuir-Hinshwood吸附动力模式描述气相光触媒反应系统的行为机制,并计算光触媒反应之反应阶数及有机物吸附量等因子,透过分析气相苯有机物在光催化反应中之最适反应条件,以利后续反应系统设计及建立之依据.
  • 摘要:本研究利用紫外线/二氧化钛程式光还原气相二氧化碳为有机物质,即在常温下混合CO<,2>和H<,2>O经光照射后产生甲烷,并在此程式中探讨反应的相对湿度效应、不同滞留时间、反应物起始浓度、光强度等操作因子,逐一进行讨论光催化还原气相二氧化碳的可行性,及探讨其动力反应式,藉以模拟在UV/TiO<,2>程式反应中之光还原动力行为.以UV/TiO<,2>程式光还原气相二氧化碳之实验结果显示,相对湿度、滞留时间及不同起始浓度的改变对二氧化碳的还原影响很大,随着滞留时间及湿度提高还原效果愈好.
  • 摘要:本研究以投入产出模糊目标规划模型,模拟台湾地区于2005年时,电力事业燃料选择对产业经济、能源使用与二氧化碳的冲击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替换火力燃煤为天然气机组为具减量及经济成长的工具,但由于在替换程序中电力排放系数下降,将有利于减量目标的达成,同时亦会造成能源使用量的增加,故在节能效果表现并不理想.而若搭配核四厂替代为火力电厂效果评估,由于电力排放系数增加,能源的消费量则受到抑减,但可大幅减缓停建核四厂所造成的CO<,2>增量效应.此外,由于电力已成为台湾地区产业未来能源消费的主流,就温升减量观点,将与产业发展存有甚高的互动影响关系,故未来台湾应积极抑制电力事业的CO<,2>排放系数,包括积极扩充火力机组的天然气发电比例,并提高发碳能源(再生能源)及高效率能源发电(汽电共生、複循机组)的配比,如此可有效减缓产业发展过程中对CO<,2>减量目标的冲击
  •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利用环保型胶凝材料——HAS土壤固化剂固化粉煤灰在电厂灰场筑坝,电厂灰场粉煤灰二次飞扬处理,修筑化工废料填埋场及道路工程等方面的应用技术.
  • 摘要:垃圾的焚烧已成为各国普遍采用的技术,但垃圾焚烧是二噁英主要来源,二噁英的生成与氯含量有关,垃圾中有机塑料的减少,可控制二噁英的排放,所以PVC材料的脱氯研究显得十分重要.经多种PVC材料的脱氯研究表明,150°C开始降解、脱HCl,降解分三个阶段,大致在180~280°C范围是HCl的主脱除期.氢气氛中更有利PVC材料的HCl脱除,氢气氛脱除率一般高出氮气氛5℅~10℅.
  • 摘要:本文以湖北应城石膏矿废石为主要原料,添加一定量的矿渣、粉煤灰及外加剂,试制成石膏渣胶结材.结果表明,所研制的胶结材料达到砌筑和粉刷胶结材料的指标要求,可用于制作墙体砌筑材料和粉刷材料,工艺简单,成本低,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胶结材料.
  • 摘要:废旧家用电器,如冰箱、电视机、洗耳恭听衣机以及微波炉等,是一类特殊的粗大垃圾.本文讨论这类废旧家用电器的再循环资源化利用问题,并以废旧西门冷库为例介绍资源化利用工艺以及环境负荷的减轻.实现废旧家电的再循环资源化涉及到废旧家电的处理技术,废旧家电的低温粉碎处理及回收技术是一项经济可行、分离效率高的处理方法.一些西方国家,如欧盟国家、日本等,对于废旧家电的再循环资源化利用已经颁布了相关法律.本文以日本的《特定家庭用机器再商品化法》为例,介绍国外的先进经验,以期促进我国相关领域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 摘要:本文介绍了电池的历史及其生产的现状、排废特征;简述了废旧干电池对环境的危害及其回收处理工艺和经济环境效益;结合金霸王(中国)有限公司废干电池的特点和电池废料的处理现状,对其采用固化法处理,然后进行渗漏试验并作出结果分析和评述;最后对废干电池的回收处理提出建议.
  • 摘要:城市垃圾问题伴随城市化进程加快而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城市垃圾的产生量、性质特点、垃圾污染现状、治理现状,和目前国内外城市垃圾的资源化、能源化现状.指出综合利用城市垃圾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满足当代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并满足其未来需求之能力的发展的必需,对我国资源与环境工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城市生活垃圾土场(填埋场)处理的技术发展历史和卫生填埋法的优势,并以广州为例,详细介绍了卫生填埋城市生活垃圾的发展现状,其主要包括填埋场所需土地面积、填埋场的建造过程、垃圾浸出液的处理工艺.同时研究了卫生填埋垃圾所存在的缺陷和发展的动态.最后指出卫生填埋城市生活垃圾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摘要:矿业固体废物是固体废物的一种重要来源,由于其量大且产出集中,通常的处理方法是将其堆积或贮存,由此,需占据大量土地,并对周围环境造成直接或间接影响.面对日益加剧的危害,人们在进行处理的同时,认识到其作为"二次资源"的重要性,并进行了广泛地开发利用,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果.各种研究和实践表明,矿业固体废物尤其是选矿尾矿的综合利用有着广阔的前景,并在开发新的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具有双重的重要意义.
  • 摘要:笔者以武钢矿业公司程潮铁矿物质选矿尾矿为原料进行了低硅型铁尾矿的开发利用研究,在采用合适的外掺料,外加剂及工艺条件下,将低硅铁尾矿应用到加气混凝土制品中,为低硅尾矿的资源化增添了新的途径.
  • 摘要:本文考察了二种硫酸废渣中铁、锌、铜元素动态淋溶的行为和进入环境的累积通量,炉底渣的潜在淋溶能力是Zn>Fe>Cu,沉灰渣为Fe>Zn>Cu;讨论了溶出金属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 摘要:本研究以螯合剂正丁基黄酸盐(Potassium-Butyl Xanthate,KBuX)直接稳定处理含铜离子的人工重金属废水为例,利用半动态溶出试验对其形成之重金属铜鳌合物(Cu-BuX)进行模拟不同处理环境(酸性、硷性、氧化性及还原性)下之稳定特性探讨.研究结果发现,使用不同螯合剂剂量对于铜离子的去除效果不同;而鳌合剂与铜离子所生成之Cu-BuX螯合物于不同萃取环境条件下,以酸性之长期稳定效果最佳,累积溶出量仅0.013℅,晶相均无变化;于氧化及还原环境下螯合物稳定效果差,铜溶出介于40~80mg/L,累积溶出量分别为5.69℅及9.63℅,晶相已由原本Cu-BuX转变为Cu-BuX、CuO及未知晶相.由以上结果发现,螯合作用因不同的螯合剂量使用而有不同之金属离子去除效率,而其生成之螯合物处置于不同环境条件亦有不同之稳定效果,因此对于螯合剂应用于重金属废污处理/处置上,应妥善控制其添加量以达较佳之处理效果,并且控制环境条件,避免不佳之环境因子影响金属螯合物稳定性.
  • 摘要:本研究系针对台北都会地区大型焚化厂飞灰中化学组成之探讨进行调查与研究,其主要目的是在探讨与建立本土化焚化飞灰之化学组成资料库,以及其可能对大气空气污染之影响与贡献.研究过程中藉由飞灰分筛成六种不同粒径(297μm以上、297/μm~149μm、149μm~105μm、105μm~53μm、53μ~37μm、以及37μm以下),本研究尝试以高压分解釜消化配合ICP-AES(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Atomic Emission Spectroscopy)及ICP-MS(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scopy)仪器分析,进而定量台湾北部地区废弃物焚化炉灰类中Al、As、Ba、Ca、Cd、Co、Cr、Cu、Fe、K、Mg、Mn、Na、Ni、Pb、S、Sb、Se、Sr、V及Zn等无机元素与重金属之浓度.欲了解废弃物经焚化处理后化学组成之分布,进而得知对环境生态之影响,并初步建立台湾本土化焚化飞灰之特徵指纹资料.
  • 摘要: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探讨以堆肥法处理原油污泥之可行性,研究中系以六组固定批次进料系统之反应槽进行研究;分别以碳氮比为20、25与30之原油污泥与牛粪及鸡粪等副资材进行共同堆肥,并且在控制含水率于60℅、初始之pH于中中性范围(6.7~7.7)、通气量为0.5L/min之条件下探讨条件下之处理成效.实验结果显示.在未植种的条件下,对于油脂的去除效率可达约31℅.反应槽温度的变化在一周内皆由室温上升至50°C左右,pH值的变化则由中性范围(6.7~7.7)下降至酸性范围(4.3~4.7),而在碳氮比的变化方面则由设定范围(19.48~35.28)下降至13左右.在以红外线吸收光谱仪(FT-IR)量测堆肥前后油品污泥之官能基变化时发现,各反应槽在芳香族之特性区域内(800~1 000cm<'-1>)之波峰强度皆有明显的减少.在后续实验中,以最佳之反应条件植入石油分解菌以为对照,则其油脂的去除效率可于三星期内达到约64℅.由实验数据显示,于控制条件之下以堆肥法处理污泥应是可行的.
  • 摘要:台湾地区在1987年8月成立规划废弃物管理机制,拟定推动废弃物清除处理民营化之政策.目前已取得清除处理机构许可者,合计约1500家,协助事业机构解决废弃物清除处理的问题.1997年度起规划执行清除处理业推动建置ISO 14001环境管理系统之辅导工作,截至2001年月底已有12家清除机构及20家处理机构取得ISO 14001认证.配合事业废弃物管制中心之设立,废弃物清理机构许可作业管理系统的建置,以掌握清除处理机构清理之废弃物种类、数量及其去处,并透过申报资料之勾稽,以进行清除处理机构之稽核、监督与管理,达到环保机关即时掌握废弃物清除处理流向,及其实际清除、处理作业状况.本文系探讨现行废弃物清理机构之管理制度,就其政策考量及相关配合措施进行评析,包括:各级主管机关之权责、营运管理之规定、申报作业、营运记录之建档管理等,并收集美日等国家相关清理机构之管理制度,予以比较,最后提出未来清理机构落实等理并提升经营绩效之建议,供两岸推动、执行环境保护工作者之参考.
  • 摘要: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台湾地区工业废弃物之产生现状及成长推估,并依据现有废弃物处理容量,推估出2004年计划目标年时工业废弃物之处理需求分析.文中并分析工业废弃物处理设施设置时常遭遇之困难,以作为提出策略方案之构思,具体化说明中长期之实施策略及措施,最后叙述预期执行之成效.本研究之策略研拟共分为八个方面,为(一)掌握工业废弃物产出、清理及流向分布;(二)加强扩大推动清洁生产、工业减废辅导;(三)辅导设置公民营废弃物清理机构及共同清除处理机构;(四)积极推动工业废弃物处理中心规划设置;(五)将一般工业废弃物纳入都市废弃物处理设施(焚化厂)处理;(六)工业废弃物短期调度规划;(七)最终处置场之短期调度及规划设置;(八)配合推动工业废弃物处理之有关规定研拟修订.各项策略拟定时虽以数据及技术理论为基础,但均相容相关政府单位执行面之考量,作整体性之处理处置策略规划,以期提供一工业废弃物处理规划之完善蓝图.
  • 摘要:本研究之目的在于建立一套回收废车废触媒中的贵金属(铂、钯及铑)之处理技术,并得到最佳的贵金属回收条件.研究的材料系收集自废车拆解厂拆卸下的废触媒,首先,经破碎、研磨后与王水加热反应将废触媒中之贵金属溶出,并探讨不同浸渍时间及固液比的影响.固液分离收集得到的王水溶液再经适当稀释与调整pH值后,加入锌粉进行贵金属置换反应(Cementation),收集得到的贵金属沉淀物再以10℅稀硫酸将过量的锌粉去除,如此得到的贵金属沈淀物经适当处理并溶于盐酸溶液后,以溶剂萃取方式再中上超音波震荡辅助进行分离纯化,针对不同的贵金属采用不同的萃取剂,同时探讨不同萃取剂浓度及盐酸浓度对于贵金属萃取率的影响.
  • 摘要:MCM-41是由带负电荷的矽氧化物与带正电的介面活性剂经过自组合的过程而形成,利用微波诱导法以稻壳灰为矽源,快速合成MCM-41沸石.实验结果显示利用微波(micro-wave)诱导快速合成(30~60分钟)高结晶之MCM-41,可取代传统的水热合成法(2~3日).微波能量可以促进矽酸盐(silicate)聚合以及介面活性剂微泡(surfactant micelles)的液态结晶(liquid crystal)的排列速率.由于稻壳灰保留光催化学活性,另在MCM-41合成过程中嵌入光化学活性基包括:Ti、Zr、Cu,并应用于光催化还原CO<,2>及H<,2>O之效率提升.
  • 摘要:废水处理中之活性污泥功能未能发挥的原因,主要是微生物未能因应现场处理条件及欠缺合适的操作参数等.而最基本的困难便是缺乏对微生物反应的了解,因此无法依据微生物的反应及废水性质高速操作参数,而使效率受到影响.微生物摄氧率之测定极为便捷,生物反应槽的操作可迅速得知生物活性的状况,突破前述之盲点.废水处理系统因水质、流程之不同而各具其特异性;某废水厂的运转方式,生物槽可利用的COD相当有限.然经使用特殊分解菌并改变废水厂处理程式,活性污泥槽的生物摄氧率提升2~3倍,化学混凝之硫酸用量由原来的65吨/月降至30吨/月,混凝剂用量由65吨/月降至50吨/月,整体系统排放水之COD较原来操作程式降低且稳定.废水处理程式之改变进而降低运转的费用却提升处理效率的案例,将可鼓励工程师和经营者改进其废水处理方法,建立较经济且有效之处理流程与处理成本.
  • 摘要:针对火电厂灰场灰水渗漏污染土壤及地下水这一问题,本文详尽介绍了用HAS固化剂固结土料、砂石作为新建灰场底部防渗铺盖材料的可行性.
  • 摘要:本研究针对都市垃圾焚化飞灰熔渣取代部分水泥,熔渣成分对于水泥与熔渣反应之影响进行探讨,焚化飞灰藉添加氧化钙(CaO 5℅、15℅)、氧化铝(Al<,2>O<,3>5℅、15℅)的方式调整其成份,经熔融处理获得不同组成之水淬溶渣,以相同水胶比(0.38)、不同取代量(10℅~40℅)配制成各种熔渣水泥浆体,分析其于不同养护龄期之性质,实验结果显示,熔渣水泥浆体之抗压强于养护早期随熔渣取代量增加而减少,晚期强度则呈现明显上升之趋势,显现出卜作风材料之特性.另一方面,钙及铝皆有加速水化提高早期强度之作用.在晚期(28天),代取代量(10℅)晚期强度可达纯水泥浆体110℅,系由于内部能产生较多之氢氧化钙,增加卜作风反应之进行,进而产生较多之C-S-H胶体与C-A-H水化物,有助于熔渣水泥浆体抗压强度发展,低取代量(10℅)晚期强度可达纯水泥浆体110℅,但由于Ca(OH)2之析晶与铝酸钙盐类快速转换之结果,造成微裂缝而使抗压强度发展迟缓.
  • 摘要:台湾地区事业废弃物年产量约1200万吨,其中飞灰(指燃煤飞灰、汽电共生飞灰)、石材污泥、底泥(指下水道污泥、河川污泥)等无机事业废弃物约占500万吨(相当42℅),故以此无机事业废弃物为原料制造人工骨材提高其附加价值,推广应用于建筑业界应是最佳的解决途径.本研究针对此废弃物建立资源化建材的关键性技术,包括配比、造粒、发泡至量产的全部技术,获得体比重(相对密度)0.7~1.0,吸水率小于30℅及单类粒抗压强度大于30×9.8N的发泡型轻质骨材.以此发泡型轻质骨材所进行的建材特性与应用评估的结果,轻质混凝土与轻质砖皆符合非结构性建材的规格要求,非常适合推广应用于建筑业界.
  • 摘要:本文内容主要为探讨台湾港区主要之固体废弃物及有害废弃物污染问题,除针对污染之种类及来源予以探讨外,对固体废弃物及有害废弃物之收集处理方式亦提出比较说明.港区主要之固体废弃物来源有二:其一通常指一般垃圾,包括港区内办公人员及作业人员平时产生之垃圾或废弃物,同时也包括货物装御作业残留于岸边并经清除后之废弃物,及在货物堆置处产生之残余货品等;其二为进港船舶产生之固体废弃物,包括船舶上工作人员平时生活产生之固体废弃物及营运过程残留之固体废弃物等.本文乃作者根据过去执行"台中港污水系统第一期新建工程"及"花莲港港湾污染整治规划"等计划之相关经验,概述港区主要之固体废弃物及有害废弃物污染问题,探讨废弃物之种类及来源,并对其处理方式加以评估比较,其内容可望为相关研究计划之参考.
  • 摘要:本研究尝试利用焚化过程产生之温室效应气体(CO<,2>)作为焚化飞灰重金属之萃取药剂,期能同时达到重金属萃取分离及焚化过程温室效应气体减量之目的.研究利用实验室密闭之搅拌中和反应槽,将焚化飞灰与水均匀混合,并通入模拟焚化排气中之温室效应气体(CO<,2>),并改变萃取之液固比(范围在10:1-40:1)及反应之pH值(范围介于3~6).研究结果显示,液固比之增加有助于提高重金属之萃取分离效果,其中重金属Cd、Cr、及Cu之萃取分离率,均随液固比之增加而有增加之趋势;pH值对于重金属萃取效果之影响,则以较低pH范围有较佳之萃取效果,其中反应pH值介于3~4及液固比为40:1之条件下,Cd及Cr之萃取分离率较高,分别可达87℅及71℅;重金属Cu于实验操作条件下,萃取分离效果亦分别可达35℅及50℅;至于重金属Pb则仍较稳定存在于飞灰中,依本研究之分析结果,利用温室效应气体处理焚化飞灰中重金属之萃取分离效果,依序为Cd>Cr>Cu>Pb.整体而言,本研究结果除可提供焚化飞灰重金属之分离回收及资源再利用之技术参考外,兼具减少酸萃取方法之处理成本及焚化排放温室效应气体减量之功效.
  • 摘要:本研究针对都市下水污泥中危害性有机物与重金属含量进行筛选与鉴定之工作.研究结果显示台北县市三座主要都市污水处理厂产生之废弃污泥中确实含有危害性有机物——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i-(2-ethylhexly)phthalate,DEHP),属于环境荷尔蒙的一种,其含量约为105.16mg/kg~142.86mg/kg dw,超过有关规定之限制值(50mg/kg);重金属的部分则除了镉(Cd)之浓度略为偏高以外(14.2mg/kg),其余皆在规定之限制范围内.根据本研究进行DEHP降解之试验结果,发现污泥中DEHP于189天之试验期间内,其浓度变化趋势相当缓慢、且最终仍有将近70℅残留在污泥饼中,由此结果可清楚得知DEHP相当稳定且不易被分解,若以危害性有机物与重金属含量进行此污泥农地利用之适用性评估,则可明显发现DEHP对于农地生态之影响可能大于重金属.因此欲以农地利用的方式进行污泥资源化与再利用之途径时,则需详细进行风险评估等相关研究,以期能降低农地环境之负荷并达到最有效的资源化目标,此成果应指日可期.
  • 摘要:污泥未来处理与处置技术必须朝向再利用及资源化技术发展,以达永续发展目标.存在于污泥中之危害性污染物质将是污泥再利用与资源化过程中重要考量因素,因此,污泥中有害物质处理技术之选用将是污泥再利用与资源化中相当之重要工作.生物溶出法主要是利用硫氧化菌之氧化及产酸能力,将重金属从固体介质中溶出,所以说生物溶了法是属于一种微生物催化反应程序.此种程序近年来已为世人所重视而将其利用于环境工程方面.本文主要针对硫氧化菌对污泥中重金属溶出作学理上之探讨,评估污泥重金属生物溶出技术之可行性,以对于污泥重金属生物溶出技术有深入之了解,并进一步提出未来生物溶出法在污泥重金属处理之发展方向.
  • 摘要:台湾地区每年所产生之废弃水泥电杆约有15000支(以12米长计),约有18000吨,如此大量废弃物具有中空、高强度水泥(5000磅/平方英寸)、内包钢筋或高拉力钢线等物理特性,以往处理方式为打碎当级配料,或当低洼地填充料,不但费时费工、不符成本,且有可能造成二度污染.因电杆材料之物理特性与人工鱼礁材料之需求大致吻合,故乃构思将其加以切割,改造成为人工鱼礁.并制作四型人工鱼礁.礁体投放后,聚集及培育鱼群成效良好,较普通水泥鱼礁为佳,且成本降低5~6成,其效益则可达到投放成本之五倍以上,鱼类尤喜棲息于此种电杆鱼礁堆中,其成效卓著.经评估可行后乃大量制作投放于台湾之四个人工鱼礁区,并获得良好生态礁区之成效.而作者研发此电杆鱼礁之构型与效益亦荣获二项专利权.
  • 摘要:在进行相关高科技产品的研究之际,台湾地区每年产生数量可观的废有机溶剂.本研究针对其中对人体伤害性大、具有苯环结构的苯(benzene),以实验室小型液体注射式焚化炉在720°C、810°C加以热处理,同时并由炉体另一侧注入Ca(NO<,3>)<,2>·4H<,2>O添加剂,将焚化所产生的尾气以粒径分阶采样器收集后,分析不同粒径黑烟(soot)中多环芳香烃碳氢化合物(PAHs)的分布.根据采样分析的结果,空气量的充分提供(富氧)和Ca离子添加剂的添加均可降低soot中所含PAHs的浓度;而PAHs的环数分布方面,富氧及添加剂添中的焚化条件均使低环数(二~三环)PAHs的比例升高,尤其在富氧状况下,所产生的PAHs均多属二~三环,高环数PAHs并未产生.在PAHs的粒径分布方面,根据本研究的分析结果,其分布多呈现双峰的形式;而在控制因子方面,富氧状况及添加剂的加入可使PAHs在soot中的分布有朝较大粒径集中的趋势,显示其在较小粒径soot中的分布减少,降低PAHs随"微粒"进入人体呼吸系统的风险.
  • 摘要:学者会针对二仁溪流域水体、不同剖面深度底泥及农地土壤之重金属进行调查.在以0.1N HCl萃取实验中,发现铜最高达(2449±22)ppm,故污染危害之严重性可见一般;另一方面焚化炉所收集之灰渣含有的成份中具有丰富Ca化合物及SiO<,2>、Al<,2>O<,3>等化合物,可算为一资源物质.故可先将此类反应灰及飞灰现为资源物质,添中入受重金属污染之土壤及底泥中,增加热安定化重金属之成效.研究结果显示以焚化飞灰及二仁溪河边土壤经过烘干过筛后,采购1:1之重量比例进行混合十天,在充分混合后,将样品以温度105~900°C之间进行热处理;热处理过后发现样品之重金属溶出试验于700°C时有最佳之安全化效果;比较原始飞灰与二仁溪河边土壤之溶出数值亦均能有效的减少重金属溶出;证实热安全化确实有其成效;另外针对二仁溪河边土壤与飞灰在不同热处理温度下之基本特性、BET、SEM/EDS、XRF、XRD等项目进行分析,发现其初步成果相当显著;同时亦著手于EXAFS等实验之进行,进一步探讨其热安全化之机制,有效完成焚化灰渣资源化技术之研发及受污染土壤安全化之目标.
  • 摘要:本研究之目的在于从土壤中现有之微生物,筛选出对界面活性剂TritonX-100具有分解能力之菌株做为优势菌种,并藉由改变环境因数,探讨氮源、pH等因数对菌种分解界面活性剂的影响与动力特性.其中,来自不同场址中筛出之四株菌均为Pseudomonassp.,经由30°C,120r/min.恒温长荡之衈
  • 摘要:界面活性剂为环境中常见的有机污染物,在农、工、药、染整及食品等各种行业中均有广泛用途.在农用方面,界面活性剂可用于农药之乳化剂、溶化剂、展著剂、水和剂、分散剂、效果增强剂、润滑剂等.有些界面活性剂本身即具有植物生理活性,在农药中其含量占5%~85%不等,故大量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