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2013哈博·高校(经管)博士学术论坛
2013哈博·高校(经管)博士学术论坛

2013哈博·高校(经管)博士学术论坛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3-11-01

主办单位:北京市教委

会议文集:2013哈博·高校(经管)博士学术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基于2002-2011年中国的省际面板数据,将能源消费强度分为低、中和高三个层次,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系统广义矩(SYS-GMM)分析方法,对工业化、城市化对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动态效应与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提高均会导致地区间能源消费强度的增加,但城市化对低能源消费强度区域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对高能源消费强度区域的影响却十分明显.此外,上一期的能源消费强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能源价格和技术创新等均对中国能源消费强度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且中国存在技术创新的反弹性效应且能源价格对技术创新有诱致性作用.
  • 摘要:内陆开放是在国家政策扶持和沿海沿边带动下,以产业空间转移为纽带,以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为目标,以市场——行政机制渗透为核心的一种区域全方面开放战略.内陆开放要求内陆地区构建和完善以中央为平台、内陆地区均衡协调、与沿海沿边配套发展的新模式.然而,内陆地区开放的新模式面临诸多困局,表现在过分利用传统的要素禀赋的方式难以为继、承接产业转移引致产业结构落后以及利用优惠政策扩大开放导致的政策性开放的扭曲等问题.内陆地区不能简单的复制沿海地区的经验,应当在内陆贸易方式、引资方式、政府职能、区域合作机制方面进行创新,从而保证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的健康发展.
  • 摘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对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构成重大挑战.本文基于自然地理条件视角解释机械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从阻隔效应、收入效应和结构效应三个维度构建地形影响农机化的分析框架.利用湖北省1991-2011年县级面板数据研究表明,山区地形、农民收入以及种植结构等因素对机械化水平具有显著影响.进一步结合回归分解法和泰尔指数分解法测度地形对区域差异的贡献率后发现:地形对区域总差异的解释程度达到35%-50%,是造成地区差异的主要因素;阻隔效应构成地形效应的主要成分,在农机补贴政策实施初期阻隔效应大幅度跃升,但近年来持续下降;收入效应逐年上升,其影响力已接近阻隔效应;结构效应则不断下降.
  • 摘要:文章利用中国服务业面板数据和固定效应模型,从整体服务业、不同服务业行业的技术水平、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和劳动力性别四个维度研究了服务贸易对服务业劳动需求弹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服务贸易对服务业劳动需求弹性具有显著的影响,服务贸易通过替代效应和产出效应两条路径对服务业劳动需求弹性产生作用,但随着研究维度的变化,替代效应和产出效应所发挥的作用大小有所差异;进口贸易增强了服务业劳动需求弹性,而出口贸易减弱了服务业劳动需求弹性,最终,出口贸易几乎完全抵消了进口贸易对服务业劳动市场的负面影响,服务贸易总体上提高了服务业劳动者地位.
  • 摘要:本文在分析国际油价冲击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传导机制基础上,建立了LSTFAVAR模型,考察了国际油价冲击对中国宏观经济的非对称性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无论是在低通胀状态还是高通胀状态,国际油价上涨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我国物价上涨和产出下滑,所以存在输入型通胀压力.不同的是,低通胀状态下,国际油价上涨引起货币供给量减少.而高通胀状态下,国际油价上涨引起货币供给量增加.这也反映了面临国际油价上涨引起"滞胀"时,我国货币当局面临两难选择.最后,为货币当局应对国际油价波动提出了对策建议.与其根据逆周期的货币政策规则(比如既要保产出,又要保物价的泰勒规则)对高油价冲击作出积极反应,还不如根本不对高油价做出反应,保持既定的货币增长规则(比如维持固定不变的利率或者固定的名义货币增长速度)。也符合理论界关于高油价对宏观经济作用机制的认识。外生的高油价冲击意味着短期内更高的价格和产出损失,这些损失来自于价格粘性,来自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摩擦。货币当局如果能够容忍短期内由于石油价格冲击带来的不来宏观经济后果,避免采取过度的货币政策反应,最终会更有利于产出和物价的稳定。
  • 摘要:研究目的:了解学者们关于国外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动态.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理论分析法.研究结果:归纳了国外农民失地的原因、总结了国外农民失地后的生计变化情况,对国外政府重建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做法进行综述.研究结论:农民失去土地是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提出由于国情国力的不同,世界各国安置失地农民的政策措施各有不同,征地后对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安置措施中,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创造就业机会、加强失地农民的教育与培训工作是各国普遍而有效的主要做法。
  • 摘要:本文利用对滇西南山区405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考察山区农户最优生计策略,分析影响最优生计策略的因素.采用K-均值聚类法将样本农户的生计策略划分为五种类型,并采用多项logit模型分析农户最优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土地资源、参与培训、资金、海拔、役畜对农户选择"以经济作物种植为主"的生计策略有显著影响;而户主年龄、家庭规模、劳动力、土地资源、海拔、离市场距离对农户选择"粮食、经济作物种植相当"有显著影响.得到以下几点启示:为促进山区农户最优生计策略的选择,第一,加大山区农户人力资本建设。人力资本的提升有助于农户选择多样化的生计策略,如经济作物的种植、从事非农经营等可提高收入的活动,需扩大对偏远山区农村教育的支出,加大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第二,合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山区农户生产活动的根本,山区土地贫瘠,有效利用已开发的台地,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第三,对市场条件较差的山区农户给予优惠政策,如经济作物种苗补贴、农资补贴、交通补贴等,缩小农户收入差距。
  • 摘要:本文基于新凯恩斯主义分析框架下,构造了两个包含多个经济主体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认为考虑房地产价格波动的模拟经济可以更好地预测实际经济,考虑房地产价格波动的模型中各变量的脉冲响应值均显著低于不考虑房地产价格波动的模型中各变量的脉冲响应值,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波动作出反应能有效降低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波动,减少社会福利损失.
  • 摘要:目前习惯形成作为影响消费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已被广泛应用到各种研究领域,并取得了丰富成果.然而,很少有人去探索习惯形成本身的来源性问题.本文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Chetty and Szeidl(2004)模型进行修正,对习惯形成的来源问题进行了全面探讨.结果发现心理因素和受约束消费的存在,分别是导致习惯形成的主观和客观原因,且后者带来的习惯形成强度远大于前者.但值得注意的是,二者的作用机制却完全不同,前者反映的是居民本身的谨慎心态,后者则反映了调整成本使得消费不能及时变现而产生的刚性.
  • 摘要:民营经济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地方政府出台了大量促进政策大多鼓励民营经济发展.通过对各地政策进行梳理分析可以发现,促进政策存在着调整体系复杂、延续性不强、调整标准不一等缺陷,因此需要完成政策的法律化转换.民营经济也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具体表现形式,我国宪法中明确规定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制定专门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法》可以有效的贯彻宪法规定,实施新的制度促进手段,保障经济信息的自由获取与交换,构建企业组团发展与辅导体系构建。
  • 摘要:文章从理论和实证上分析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差距的关系问题.理论上,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差距间长期呈倒U型关系.实证上,综合农村正规金融及农村非正规金融相关指标,使用我国1980-2011年相关数据及计量方法检验显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收入分配间符合库兹涅茨效应假说,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收入分配间尚不满足倒U型关系,而是存在正相关关系,且农村正规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差距扩大之间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因此二者关系应该还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侧.结合相关结论,文章对农村经济及农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方向提出应大力发展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规范发展非正规金融机构,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 摘要:国际公共产品理论在国际反恐合作问题上的已有应用过于简化,难以反映该领域问题的经验复杂性.本文以生产加总技术为分析基础,通过将较弱环节嵌套于更为复杂的分析中,融合更广泛的政策工具和相关加总技术以及引入受益的排他性和消费的竞争性,对原有模型进行了拓展,建立了一个更为普遍和现实的模型.结果显示,在国际反恐合作中涉及了三种加总技术。其中,区域/全球和平、策略威胁意识以及面对严重恐怖袭击的集体反应能力属于总和加总类国际公共产品。由于不同供给者单位贡献额的完全替代性,很可能存在免费搭车问题,造成集体行动的困境而供给不足,因此需要超国家层次的干预。然而如果该类产品具有非完全的竞争性或排他性,或者供给者异质性较大,那么就很可能由实力强大的国家来供给。恐怖主义普遍管辖权,人员、商品与资本国际流动的安全以及国际经济活动的基础设施的安全的提供属于较弱环节公共产品。该类产品的有效供给较易实现,因而较少需要公共政策干预。然而针对哪一个(些)国家将做得更多,将需要一些协调。同时为了保证每个国家达到最低的供给标准,需要富裕国家、多边组织和其他融资机构帮助提高较弱国家的供给水平和能力。最后,打击恐怖主义的安全技术知识的产生和传播,属于较优注入公共产品。该类产品的生产需要将资源向具有专业知识的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供给者集聚,当然对于次级潜在供给者也应给予相应支持,因此需要国际组织的协调。
  • 摘要: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城镇化过程中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以江苏省为研究区,采用熵权法、综合发展评价模型、均衡发展模型对其发展过程中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耦合度、发展度、耦合发展度、空间均衡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均衡性和非均衡性状况同时存在.人口城镇化与城镇化土地的关系问题存在尺度敏感性,二者在省域尺度均衡性不代表内部空间的均衡性.二者关系的研究以城市为基本单元才有意义.不同城市均衡性发展阶段、滞后类型不同,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需要针对不同城市和不同发展类型,采取相应的措施.二者均衡发展、良性互动才能推动城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
  • 摘要: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在以要素禀赋为基础的传统竞争优势支撑下,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如今,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发展和转变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关键.但贸易强国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高质量的发展模式,中国传统的以量取胜的竞争优势无法继续支撑贸易强国的发展.因此,贸易强国的目标要求中国必须构建对外贸易新型竞争力.本文以要素质量为核心,构建中国对外贸易新型竞争力理论,并以此为基础从驱动要素、实现途径以及制度安排三方面建立完善的中国对外贸易新型竞争力发展战略,即从产品角度,产品的质量、品牌、技术和服务是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基于产品视角的制度安排也应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基于企业视角的中国对外贸易新型竞争力战略的制度安排重点从企业现代管理制度、企业自主创新制度和企业低碳环保制度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 摘要:全球FDI呈现新格局:除发达国家之间的直接投资占主导地位以外,发展中国家的FDI占全球FDI的比例亦逐年攀升,其中一部分投向了发达国家.对此,本文认为能够从东道国文化环境的角度加以解释.利用Hofstede的价值评估模型对广义文化的量化结果,结合文献分析与实证检验,本文发现IDV、MAS、LTO、UAI、IVR、PDI分别与人力资本、劳工标准、双边投资协定、对外开放度、规范性约束、制度性约束等经济变量相关,进而寻找到文化环境影响IFDI的多重路径.最终结果显示,IDV、LTO的增加有利于吸引FDI;UAI、MAS的增加不利于吸引FDI;适当的IVR、PDI有助于吸引FDI.由于多数发达国家拥有吸引FDI的全部文化环境优势,因而解释了FDI的新现象.
  • 摘要:鉴于农产品物流服务供应链对促进我国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性,本文从协同学和云服务的视角重点分析农产品物流云服务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内涵和模型,系统化地形成一个"无缝化"的服务网络为农产品物流供应链提供高效、质优、价廉、灵活的物流服务,实现"同网、同价、同质、同服务"的协同.
  • 摘要:我国是资源性商品的贸易大国,当前我国主要采取出口关税、出口配额、出口许可证等对资源性商品的出口进行管理.而"中国原材料案"的败诉结果对我国当前资源性商品出口管理体制产生了巨大冲击,研究发现,今后我国出口税费、出口配额措施的适用被极大限制,出口管理程序、自由裁量权也受到诸多挑战.在此情况下,我国应积极推动出口关税减让表谈判、优化出口配额及出口管理程序、建立"三要三步"的贸易政策合法性审查及资源型贸易企业出口风控专员机制.
  • 摘要:基于投入产出技术,本文研究中国教育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并与美国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教育业与第二产业关联效应显著,而美国教育业与第三产业关联效应显著;中国教育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和推动效应都不明显,美国教育业的拉动和推动效应比中国稍大;中美两国教育业的影响力系数都高于感应度系数,两国教育业对其上游产业拉动作用大于其受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 摘要:在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城市群区域内部各城市之间、城市群与群外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加深,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不停地快速流动与碰撞,推动了城市群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的演变.本文立足北部湾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视角,应用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剖析北部湾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特征,梳理北部湾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特征;通过构建城市流作用强度模型,分析北部湾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强度;最后探讨了北部湾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原则和策略,提出要加快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实现基础设施共享,完善和创新区域合作机制,拓宽区域合作空间和领域,强化核心城市南宁的竞争力,发挥辐射集聚作用,加快产业一体化发展,积极培育带动性强的产业集群等策略。
  • 摘要:居住在城市还是居住在农村使人更健康,一直是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本文使用CLHLS2008年的数据,通过识别个体是否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研究城市化对居民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使个体自评健康更好,并且提高了及时就医率,但他评健康状况更差.进一步将迁移划分为工作迁移与随家属迁移后,发现随家属迁移提高了个体的自评健康评级,对近两年患重病次数影响不显著;而工作迁移增加了近两年患重病次数,对自评健康影响不显著.
  • 摘要:研究目的:运用制度变迁理论系统地分析中国土地市场化进程严重滞后的原因.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计量经济分析.研究结果: (1)由于"诺斯悖论"的存在,政府在土地市场化进程中所需承担的制度变迁成本限制了政府的制度创新行为,从而使得土地市场化进程步履维艰;(2)政府在土地市场化进程中所需承担的制度变迁成本主要来自耕地保护和土地财政方面的压力,通过对2003~2008年23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模式严重阻滞了土地市场化进程,中央政府的耕地保护政策对于土地市场化的影响十分有限;(3)在"土地财政"模式等相关制度安排下,地方政府不仅无法承担起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角色,其具体行为模式还会使得土地市场化改革面临着更大的阻力.研究结论:中国土地市场化进程的根本出路在于由强制性制度变迁向诱致性制度变迁转换,而这能否实现将主要取决于微观土地市场主体的自身努力程度.
  • 摘要:针对中国企业所有制异质和官员激励的特殊现象,本文结合新凯恩斯主义理论和经济转型的制度背景,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的理论框架下建立了一个考虑中国国有和非国有企业异质,并纳入官员激励的产能过剩形成机理模型,在DSGE稳态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分析,试图为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产能过剩问题提供理论分析框架.本文的研究表明,中国产能过剩形成机理,源于过剩劳动力和出口需求为条件的所有制异质和官员激励.过剩劳动力为扩大产能的企业提供实际工资不变的劳动力,出口需求则在官员激励的居民消费挤出效应下为产品提供需求.官员激励下,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及公共职能缺位现象,导致居民消费减少,储蓄增加.居民储蓄增加为企业扩大产能提供融资资金来源,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为企业提供政策性资金补贴.居民消费减少使得出口成为扩大产能的出路.然而,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和经济危机下的出口萎缩,表明资源要从产能过剩行业流向自生能力强的行业,从而优化资源配置.这就需要硬化银行预算约束、发挥利率的资本价格机制、改革当前的官员激励目标、永久性退出产能过剩治理的行政手段、实现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
  • 摘要:利用1993年-2012年20年间重庆统计年鉴的数据,构建了三峡库区农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农民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贡献,其中,库区农民生活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其路径系数为0.34;农民生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次之,其路径系数为0.25;农民的文教娱乐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小,其路径系数为0.13.提出如下建议:大力提高库区农民的收入水平,增强农民的消费能力;开发农村生活资料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并举;完善库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强化政府对库区农民的教育与引导.
  • 摘要:本文首先利用中国银行业数据测算了中国银行业结构,结果表明1989年至2011年中国银行业由极高寡占型的市场类型转变为中(下)集中寡占型的市场类型.然后选取1993-2011年时间序列数据就中国银行业结构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银行业结构弱化了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货币供给量渠道、利率渠道、资本市场渠道的传导效果,而对汇率传导渠道并没产生显著影响.从总体来看,中国银行业结构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具有负向影响,弱化了货币政策传导效果,但随着中国银行业集中度的下降,这种负向效应将会减弱,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将会随之增强.
  • 摘要:农村空心化是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复杂问题.作者将农村空心化、农民荒和职业农民培育作为系统逻辑体系,构建了一个全新多维研究框架.研究得出,农村空心化不但带来了"农民荒"的严重挑战,而且也带来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历史机遇.鉴于"农民荒"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把农民兼业化作为短期有效缓解手段的同时,长期中,积极实施职业农民培育,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收益,以此化解农业生产接班人危机.
  • 摘要:论文基于外部习惯形成理论,分东、中、西部,借助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各区域城镇居民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外部示范效应以及各区域内省际农村居民消费的内部示范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各区域省际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内部示范效应;中部和东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外部示范效应,而西部不明显.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2.6亿农民工的身份问题是居民消费倾向连续降低的原因所在,应该分层次逐步解决农民工的医疗、养老、住房以及子女教育等问题,实现真正市民化.
  • 摘要:本文利用1986~2012年北京市外贸出口需求与消费、投资需求的相关数据,通过VAR模型探讨外贸出口需求变化与内需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实证模型估算其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北京市外贸出口需求变化可以影响内需增长,主要表现为外贸出口需求的变化影响居民最终消费需求,即出口规模每增加1%,居民最终消费支出水平提高0.0298%;另外,汇率稳定、对外开放政策对于北京市扩大内需的影响表现为正相关.在此基础上,本文探索外贸出口需求调整和扩大内需的有效方式,为北京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出政策建议.
  • 摘要:本文利用UNIDO提出的结构相似系数和OECD整理的1995、2002、2006、2009年版本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数据库对若干与我国可比性较强的发达和追赶型经济体以及地区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以美国当前的居民消费结构作为对比的基准,发现,居民消费结构在趋向于这一基准的过程中会经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人均GDP13000G-K国际元以前,是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的过程;在这个发展水平之后,消费结构升级步伐放缓.对照中国的情形,发现,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过程大体上与所发现的定量规律相吻合,提出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为促进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应着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尤其是中低收入阶层居民,以及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以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为即将到来的主要消费产业做好产能准备,包括出台有利于消费结构升级到这些产业的引导性措施。如放开一部分服务业如金融业、电信业等行业和领域的进入管制和竞争限制;促进金融创新,鼓励居民消费等。应为即将推出消费主渠道的产业的产能淘汰做好准备,如应对失业、加强对公共服务品的供给等。
  • 摘要:以我国城乡统筹发展中制度性问题为研究对象,探讨当前我国以农民为主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发生及其重要作用.通过借助博弈论模型,构建制度变迁分析框架,对诱致性制度变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影响诱致性制度变迁成功的两个因素:一方面是地方政府执行政策时的初始收益和规避中央推行变迁成本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农民接受制度变迁的收益与其拒绝成本之间的关系.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成功实现与制度环境相关,制度环境会推动出现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临界点.从本质上说,城乡统筹的制度安排可以通过诱致性制度变迁来逐步改变政府的决策行为,最终使其转化成强制性制度变迁而得到实现.
  •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保持高速稳定增长、经济发展效益不断提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各要素配置越来越合理、科技实力增强、社会和谐的水平总体得到提升,但仍存在经济发展以数量为主,依靠投资和资源的规模扩大来推动的问题."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科学发展的主线,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情况究竟如何,如何定量评价,如何破解发展方式转变的难题等等,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需要深入的探讨.因此,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准确界定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转变的内涵,建立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转变进行定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在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转变的对策,包括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体制转变与创新,完善经济制度,为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依然依靠投资还是需要消费来主导,引起了各界的广泛讨论.本文在阐述分歧的基础上,基于国家规模、发展阶段以及我国独有的经济制度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结构分析了当前经济增长主导模式的选择.从国家规模来看,作为大国,我国客观上需要投资和消费主导经济增长;基于国际比较,我国客观上更需要加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阶段跨越,在"中等收入陷阱"的背景下,高投资阶段积累的矛盾开始涌现,消费必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从二元结构来看,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计划经济过度依赖投资有其必然性,但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加重视的消费作用是发展的必然.在城乡二元结构下,更应该加强农村消费.最后,给出促进消费增长的建议.
  • 摘要:在考察网络购物中消费者网络外部性、商家间兼容特征和单位运输成本作用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双寡头竞争模型,分析网购商家的"包邮"行为.三阶段博弈时序为:第一阶段商家决策是否采用"包邮"策略,第二阶段商家进行价格竞争,第三阶段是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主要结论为:(1)若商家内生决定是否采用"包邮"策略,都"不包邮"才是最优决策集合,此时社会整体福利水平最高;(2)若是否采用"包邮"策略由外生因素决定,不同策略集合下商家利润正负的边界条件有异,都"包邮"时条件最为苛刻,但此时消费者福利水平最高;(3)具有兼容优势的商家市场规模较大.对网购商家而言,围绕网络外部性,不仅要注重降低成本,更要通过创新积极增强兼容优势,才能在网购市场竞争中取胜.本文的研究不仅能为现实网购中商家的竞争策略提供理论指导,也可为相关部门围绕网购市场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提供依据.此外,还希望能推动网络购物市场中相关问题研究.
  • 摘要:从外来者劣势的固有来源——"合法性缺失"和"信息不对称"两个维度出发,构建了外来者劣势和国际并购绩效关系的概念模型,并以2004至2010年中国企业国际并购事件为样本,实证检验外来者劣势对国际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合法性缺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外来者劣势对国际并购绩效产生显著的负效应;种群密度、文化交流及企业年龄能显著弱化信息不对称对国际并购绩效的负效应;股权比例则强化了信息不对称对国际并购绩效的负效应.针对研究发现,从提高目标国选取的合理性、考量东道国环境、采取内部股权治理战略、平衡组织学习模式等角度给出了降低外来者劣势、进而提高国际并购绩效的管理启示.
  • 摘要:北京市的就业压力日趋严重,北京市服务业带动就业能力的考察较少.本文通过对1979-2012年北京市服务业就业弹性和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就业弹性的分析发现,北京市服务业的增长以及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有波动中下降的趋势.而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各有不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以及房地产业,属于服务业中就业弹性最高的四个行业;教育,文化、体育与娱乐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的就业弹性较低.从服务业就业结构的标准化多元回归模型结果来看,人均GDP对于服务业就业影响程度的重要性最强,然后是城市化进程和流动人口.
  • 摘要:工业化带来的规模效益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我国通过资源、环境、劳动、外资和汇率的综合作用,也即要素投入型发展方式,基本实现了从农业到工业化的第一阶段,也即经济总量的工业化.然而,由此带来的要素成本的增加和环境资源的限制,已经难以支持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事实上,规模经济带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与人们对生态文明的需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在国内外各行业都存在大量竞争者的情况下,从要素投入型转到品牌溢价型发展方式,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生态文明的根本路径.产品溢价能力直接影响到工业企业单位产值能耗的大小,企业通过对品牌信用度的正确评估和建设,能够获得较高的品牌溢价,从而降低单位产值能耗,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 摘要:由于专利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不同,以及新产品的开发需要多项专利配合进行,因此专利效率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对专利效率差异进行分解,认为是全要素生产率而不是要素积累起到主导作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探索是新增长理论的主要贡献,本文从知识流动(包括知识转移和知识溢出两个方面)的视角进行初步探索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技术差距存在的情况下,技术引进和集聚过程中的知识溢出同样能够实现效率的提升和生产力的发展.
  • 摘要:在我国农业产业中,养殖业率先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本文基于1998-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FGLS法考察生猪养殖规模化的决定因素,发现饲料加工业发育、城乡猪肉消费、交通条件、劳动力非农化、劳动力文化水平以及财政支持政策对规模化具有显著影响.进一步利用回归分解法识别关键因子,结果表明规模化发展主要取决于四股力量,其中政策推力和市场拉力是两大源动力,而交通条件和劳动力文化素质则是重要支撑力,四者的贡献率分别为28%、26%、20%和13%.本文的结论表明,以财政资金投入为主要内容的生猪规模化扶持政策在短期内取得了显著成效,因此,在中短期内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给予潜在投资者稳定的预期,可进一步发挥政策对规模化的刺激作用。然而,也观测到政策的边际效应存在下降的迹象,这意味着政策在实施较长一段时间后,其作用将可能变得十分有限,所以就长期而言需要根据政策效应的变化调整支持的重点和方式。更值得注意的是,扶持政策本质上是政府的一种市场干预行为,无法从根本上替代市场机制对养殖业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在过去的十多年间,农业劳动力迁移造成的散户大量退出和人口城市化带来的大量、集中消费需求拉动是推动规模化发展最主要的两股市场力量。在未来的几十年中,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进一步外流以及与之相伴的人口城镇化,市场机制对规模化的牵引作用将更加明显。因此,从长期来讲政策推动应该逐步让位于市场机制这只“无形的手”。但是,逐步扫清农村劳动力前往城市就业并真正融入城市的一系列制度障碍,促进劳动力顺利迁移,推进人口深度城市化,以及保障农副产品从产地到城市餐桌整个流通环节的畅通性,也都是政府在保障市场机制运行方面可有所作为的地方。本文的发现还表明,长期政策扶植的重点应该逐渐从生产投资环节的资金支持向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训等方面转变,以完善规模化发展所需要基础设施,并提高经营管理者科技文化水平。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