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第九届中国农村发展论坛
第九届中国农村发展论坛

第九届中国农村发展论坛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广东佛冈
  • 出版时间: 2013-11

主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会议文集:第九届中国农村发展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建国以来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经历了四个阶段:农民土地私有时期、合作化和人民公社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以及土地流转阶段.从中可以看出,建国以来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往往是由国家主导的,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土地产权分化的过程.当前农村土地产权制度面临着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不稳定、流转渠道不畅通、征地补偿机制和标准不完善等问题,其出路在于坚持和完善农村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产权制度,给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权利;允许土地产权进一步分化,保护农民土地权利的自由流转和公平交易;改革当前的征地补偿机制和标准,保护失地农民利益并使土地发展收益全民共享。
  • 摘要: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 摘要: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长期客观存在,甚至呈现扩大趋势.国内绝大多数研究者从城乡"二元"结构出发,分析研究这种差距的"不公平性"与解决对策,但很少对这种差距存在的合理性进行关注和研究.本文基于劳动力要素视角,在厘清劳动力要素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研究我国城乡劳动者素质的差距.研究指出:城乡劳动者的素质差异是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我国城乡收入的差距反映城乡劳动者素质的差距,具有合理性.解决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不能过分强调和试图弥合其"不公平性",提升广大的农民素质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动力源泉,制度政策的安排、体制机制的创新都应着眼于如何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 摘要:小城镇在中国城镇化新战略中占有特殊地位.文章从农村和城市两个维度对新型城镇化道路进行了理论探讨,在梳理中国城镇化历程和理论政策的基础上,提出小城镇在城镇化中的特有优势:在总结世界大城市发展规律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小城镇是特大城市发展的新空间.文章系统论述了小城镇是城市科学合理布局的战略重点,并提出一系列小城镇发展的对策建议.
  • 摘要: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制在中国运行了近30年,实践证明,这一制度设计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制度运行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现实中,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这一制度逐渐曝露出缺陷和不足,制度运行也衍生出很多问题.本文试图运用产权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直面这些问题,指出我国农地承包经营制的所有权主体虚置、权能残缺以及使用权的设定不完整、运行不稳定等问题,通过对国内学术界改革我国农地制度的设想评析入手,着手构建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的总体思路,并且探索性的提出调整农地产权结构,积极发挥产权功能:改革国家惠农政策,创造良好的农地产权制度运行环境;培育农地使用权流转市场,提高农地资源配置效率的改革设想.
  • 摘要: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我国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建设高潮.然而在广大基层,为什么要建新农村,新农村为谁而建,由谁来建新农村,建设怎样的新农村,怎样建设新农村等基本问题尚未完全理清,新农村建设普遍存在目标不明、思路不清、主体缺失、发展难持续等问题.广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验区(以下简称"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在工作推进过程中,以人为本,协商共建,着力打造"甲生活,由我自主"的富丽新农村试验区,为新农村建设竖立起崭新标杆.为此,提出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农村治理机制,创新农民生活方式,以及创新区域发展模式。
  • 摘要:追求社会和谐,是我国农民世世代代的强烈愿望.他们向往和追求"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和谐社会,构成了一幅理想化的源远流长的和谐文化.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任务,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新农村的蓝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打造和谐农村文化,倡导文明乡风习俗,巩固农村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不仅是实现新农村建设之"乡风文明"这一目标要求的关键所在,更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和谐文化建设抓好了,新农村建设才有活力和后劲;和谐文化建设抓好了,农民的综合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和谐文化建设抓好了,农村科学发展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推进新农村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 摘要:地处佛冈县龙山镇的上岳村,始建于南宋,盛于明清,与英德市、清城区邻近,距佛冈县城27公里,面积为27平方公里,下辖3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为5962人.该村在村民自治方面,注重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理事会的作用,不断完善议事决策机制,但是依然存在着村集体经济亟需发展壮大,对古村落开发的思想准备不足,对村建改革的认识不够深入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提出利用名村建设实现跨越发展,利用历史传统发展村民自治,利用村建契机释放改革红利等方面的建议。
  • 摘要:农村传统文化是指各地农村历史以来在民间形成并流传的文化,它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加上各地农村情况不同,农村传统文化的内容、形式也各不相同,在变迁发展的历程中更是各有特点.佛冈县是位于广东省中部的山区县,历史以来县内形成并流传客家和广府两种传统文化.其中客家文化可以高岗社冈下古村落为代表,广府文化可以龙山上岳古村为代表.
  •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广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验区(以下简称"新农村建设试验区")作为,广东省唯一的省级新农村试验区,肩负着为广东乃至更多、更广泛的地区新农村建设探索可借鉴、可复制的使命——不仅要解决佛冈一地的问题,更要为其它地区新农村建设探路,形成可操作性强、值得借鉴的佛冈模式.基于此,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注重项层设计,以"一年打基础,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形成新的机制体制"为目标,为实现试验区"突显功能,彰力村容;以人为本,改革发展;缩小差距,生活宽裕:联动参与,乡风文明:服务高效,群众满意;权益优配,农民幸福"的愿景,坚持人本引领,科学构想、尊重民意,规划先行,并将"规划先行"作为整个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工作,扎扎实实推进试验区新农村建设各项工程的有序、有效开展.
  • 摘要:当前,为了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目标,必须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中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本文以龙山镇上岳村为例,针对上岳村部分基本公共硬件设施存在不足,上岳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人才存在不足,上岳村农村公共服务决策方式不够科学,以及上岳村公共服务方面的考核体制不够科学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创新农村公共服务一体化制度,创新农村管理理念,建立较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对策,加大财政投入,构建农村公共服务投入的多元化机制,合理配置农村服务人才和农村卫生教育人才,加快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以及转变思想观念,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考评机制等可行性建议。
  • 摘要:我国的村民自治长期存在"行政干预多,自治空间小"、"他治比重高,自治元素少"的问题,"村实组虚"的格局也限制了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建设美好家园作用的发挥.因此,近年来,在国家服务型政府建设快速推进、村民自治环境大为改观的利好环境下,村民自治的发展仍旧不容乐观,新农村建设也因为现有村级组织难以形成有效向心力、实现广泛的社会动员而处于处处可见"政府主导"、处处难觅"农民主体"的尴尬境地.由此,推进乡村治理创新,实现乡村自治重建,成为乡村社会走向善治、新农村建设开启新局面的重要路径.而实行村民自治单位重构、实现行政与自治的适度分离无疑是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路向.
  • 摘要:农村社区的基层民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要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扩大村民自治范围,保障农民享有更多切实的民主权力.本文采用小型座谈会、参与观察、访谈法获得一手的调查资料。笔者通过晋江市委吴明哲副秘书长的安排在晋江市委所在地和晋江市委宣传部、晋江市民政局等部门的干部进行了座谈,下午实地参观了磁灶镇东山村和大埔村,通过两个典型的农村社区民主建设的案例分析,挖掘其社会建设向度的深刻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当代中国民主建设理论和实践、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均有一定程度的贡献。
  • 摘要:在反哺农业背景下,农村社区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市民化进程涉及到乡村治理主体的培育、权力资源的重新配置、目标体系的重塑和农民参与方式的打造等问题.尤其是在反哺农业背景下,要实现农村发展、农民身份和农业经营的根本性变革,乡村治理必须在处理国家与农民、农民与市场以及基层政权与农民关系层面实现路径的创新,即以组织化方式推进乡村治理主体的培育,以合作化方式推进农民与市场的有机衔接,以制度化方式推进乡村公共利益目标实现的最大化,以利益相关方式实现村社居民的自主性参与。
  • 摘要:在沪郊的农村,制度化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稳定性非农就业的实现,使农地原初具有的生活保障和就业承载功能逐步剥离,呈现出"去保障化"的趋势.但在现有的农地制度安排下,农户的承包权已经物权化,各级政府的惠农补贴和畸形农地流转市场形成的虚高地租,强化了农地的收益效应.在这一情势下,"去保障化"的农地转而成为满足农民"多多益善"心理的福利,农地福利化倾向凸显.文章以沪郊埭村为个案,对农地福利化的实践机制进行分析,并呈现这一发展趋势的社会经济后果,最后提出破解农地福利化困境的优化路径,以期为下一步的农地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 摘要:历经20多年乡村选举实践,在不断推进农村基层建设、深化农村民主意识与完善民主自治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也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乡村民主选举的质量与成效不断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本文认为,权力、利益与乡村势力是影响当前乡村民主选举的主要因素.三种主要因素的交叉影响,致使乡村民主选举的公信力下降.任何致力于推进乡村民主化进程的努力,也应体现在对三种主要因素关切的基础上.
  • 摘要:在农村实现民主之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整体目标,组织结构必须科学化.在国家民主的组织架构中,"议行合一"的另一面是分工负责,议事和执行归属不同常设机构.村委会作为村民自治唯一的常设机构,是对"议行合一"的误解.在社会流动加快的背景下,村民会议日益丧失功能.与现行法律衔接,村民代表会议应成为运作高效的常设机构,并设有自己的负责人和常务委员会。为加强党的领导并体现法治精神,和国家的做法一致,村支书应兼任代表会议负责人,不宜兼任村主任.代表会议作为权力核心,才能体现村民自治的民主本质。
  • 摘要:伴随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城镇规模越来越大、城镇人口越来越多、城镇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越来越好.然而,在城镇建设取得前所未有之成绩、城镇空间获得空前扩张时,受单向度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欠合理的基层体制改革和社会建设的滞后等因素影响,城乡发展失衡又失调,不仅在城市出现了以诸如住房拥挤、环境恶化、交通拥堵、生活质量下降等为表征的"城市病",广大农村地区也出现了诸如村庄空心、环境污染、文化空虚、治理无序等为典型的"乡村病"."乡村病"的客观存在和快速蔓延,不仅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健康发展,更是影响到和谐社会的真正建立和城乡一体化的顺利实现,亟需引起关注,因此,提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政府公信力,重塑乡村组织权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加大文化下乡力度,完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革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各地形成的农村社区数量不断增多.农村社区是相对于城镇社区而言的一种新型农村区域,也是新农村走向城镇化目标的具体体现.农村社区既同城镇社区有所不同,又同一直以来实行的村委会、村民小组组织有所区别.构建农村社区服务机制的基本思路是:从实际出发,按照服务村民、方便快捷、可行有效的原则,着力发展和提高社区服务水平;构建满足村民多层次、多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志愿服务和互助服务的运作机制:构建社区专业服务与商业服务相衔接和配套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而构建农村社区服务机制的基本框架,应包括构建农村社区服务组织体系、服务运作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
  • 摘要:集体建设用地是指农民集体所有的,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或村庄、集镇规划中被确定为用于建设的土地。主要包括:乡镇企业用地、农业生产建设用地、乡村镇公共设施建设用地、农民宅基地用地等。本文以生水塘村为例,分析了集体建设用地主要存在的用地规划和村庄规划滞后,宅基地问题突出,规范管理难度大,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缺乏法律支撑和可操作性的实施办法,以及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未全部完成等方面的问题.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和改革,主要是对其权属和使用的管理和改革,因此,提出要规划先行,切实做好集体土地所有权和所有权的确权登记,细化管理政策,规范流转,以及建立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体系.
  • 摘要:上岳古村位于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龙山镇民安墟集的北面约1000米的上岳村,始建于南宋,盛于明清,距今已超过720年的历史.因历史悠久、保荐较好、建筑风格独特而受到政府和社会公众重视,成为广东省首批历史古村落、被国家住建部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并曾被网上评为广东最美乡村(历史文化类),因此,要积极促进上岳古村的文化旅游开发,引入较好的经营模式让上岳旅游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进一步把其打造成我县乡村风情长廊亮点,进而推动新农村试验区中乡村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分析了上岳古村旅游文化产业的经营模式,主要有:所有者自主经营型,村委会经营型,政府投资经营型,企业投资经营型,以及公司+村委+古屋业主经营型。上岳古村旅游文化产业的最优经营模式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要集各方之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同时,在实施最优经营模式时,一是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配合开发商,提前完成景区租用地相关工作,保证建设进度的一致性。二是要积极做好群众工作,维护好村民(含古屋业主)和开发商的正当权益。
  • 摘要:大田自然村位于石角镇里水片,总面积0.56平方公里,耕地230亩(其中水田180亩),林地550亩,生活区用地50亩.现有村民73户,共283人.集体经济年收入约5000元.大田村既是省新农村试验区乡村风情长廊的重要节点,也是本县第二批名村试点.2013年初本县开展完善村级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大田以自然村为单位设立村,建立了村党支部、理事会、监事会三位一体的管理服务体系,变"为民作主"为"让民作主",还权于民,有效地调动了村民自治管理的积极性,强化了村级组织自治功能,具体体现在加强组织建设,为村民自治夯实组织基础,健全自治制度。为规范村务管理提供保障,营造共建氛围,促进村民自主参与村建。村组织凝聚力增强,号召力明显提高。党员干部责任心增强,积极性明显提高。变“为民做主”为“让民做主”,村民满意率明显提高。加强党的建设,重心在基层,关键在创新。虽然大田村基层党建工作取得较好成效,但仍存在对自治机制下沉的认识不足、自治组织的自身建设薄弱等情况。
  • 摘要: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土地流转工作,把其列为新农村试验区建设的主要课题之一,并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突破口.为了探索土地流转的有效方式,新农村政策研究团队以大田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土地流转存在土地政策问题,且农民存在忧虑,产业发展问题,以及农村融资问题。为此,提出完善有关政策制度,积极与上级政策对接,拓宽农村融资模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等可行性建议。
  • 摘要:现代农业与农民可持续增收是建议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大田村作为本县社会主义新农村试验区农村综合改革试验点,必须解决发展现代农业与农民可持续增收的问题.而制约大田村现代农业与农民可持续增收的问题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农产品单一且没特色,农户单家独户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对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景信心不足,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科技技术水平低,以及土地难以集约,规模化生产难以展开。为此,提出以集约土地、规模化生产为基础,以标准化生产、无公害产品和绿色农产品为支撑,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为模式,以网络信息为平台,以树信心,抓培训为保障,来发展现代农业。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