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首届世界现代化论坛暨第十一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
首届世界现代化论坛暨第十一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

首届世界现代化论坛暨第十一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3-08-08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

会议文集:首届世界现代化论坛暨第十一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内容包罗宏富,简而言之,运用现代科技与管理,合理配置各种农业资源,改革农业制度,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该过程即为农业现代化。中国农业问题错综复杂。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多措并举。在各种措施之中,大力发展耐盐农业值得特别关注。发展耐盐农业,政府应该基于以往成就,高瞻远瞩,将其纳入相关战略规划,设立专门研究机构和实验基地,利用现代基因技术,引进和培育耐盐农业新品种、发展耐盐农业新组织,努力促进耐盐农业规模化、产业化。
  •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型家庭制造业的内核和特点,研究了新型家庭制造业的潜力和趋势,探讨了适合中国城镇化需要的新型家庭制造业发展模式,提出了加快发展新型家庭制造业的政策措施。把大力支持新型家庭制造业发展列入国家发展战略。综合编制新型家庭制造业发展规划、城镇发展规划和农业发展规划,大力培育新型家庭制造业主体和产业化主体。建立国家支持新型家庭制造业发展引导基金,建立健全社会支持新型家庭制造业发展服务体系。
  • 摘要:世界现代化指数包括第一次现代化指数、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和综合现代化指数。第一次现代化指数能够比较好地表征发展中国家第一次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包括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就;第二次现代化指数能够比较好地表征发达国家第二次现代化的实际水平,包括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生活质量、经济和环境质量的水平;综合现代化指数能够同时比较好地表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相对水平。由于不同国家处于现代化的不同阶段,所以将三者组合起来,能够比较客观地表征世界及不同国家的现代化水平。世界现代化指数反映了现代化在经济、社会、知识和环境质量等领域的综合水平,但没有包括政治等领域的现代化水平,也没有反映文化多样性。世界现代化指数是一种定量评价,只是国家现代化水平的一种估计,而不是精确测量。它可以作为现代化政策研究的一个工具,但不是唯一的。
  • 摘要:中国的现代化理论具有广阔的全球视野,能够在全球整体的现代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来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概念体系,具有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何传启在1998年首次提出第二次现代化的观点,1999年又进行了完整的理论阐述。以后的十几年,他在主持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和中国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他的理论,并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以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为核心的中国现代化理论,它的有关成果在论述的某些地方会有不精当之处,但是它在现代化理论的创新上是功不可没的,是中国学者在全球现代化问题上的一个贡献。十几年的实践证明,这个理论和以这个理论为指导的中国现代化报告,对于中国整体和各个地区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反映,对中国现代化发展未来的预测,对中国现代化战略决策的选择,对中国现代化与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的比较观照等,已经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实际作用。它将成为中国学者研究现代化问题的晴雨表,反映出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的关注点、研究的深度及水平,它对加快中国现代化进程提出的各种建议,也会得到各级、各地有关领导和专家们的更多关注,这个理论本身也会在不断的研究实践中得到发展和完善。
  • 摘要:从战略层面和实践层面来看,中国的现代化转型符合社会创新体系,建设的道路.阻碍社会创新体系的根本原因就是落后的公民社会和薄弱的社会资本.创建一个基于资产价值链和知识创新指南针的直观创新体系,有利于培养一种创新、友好的文化,增进政府与社会以及各社会主体之间的信任和联系,解决经济与社会之间的结构危机,并形成实现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社会力量.
  • 摘要: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引擎是实现可持续现代化目标的迫切需要.通常情况下,许多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都实施了鼓励出口和投资、刺激消费的政策.在改革开放30多年里,中国也贯彻实施了这些政策.从长远来看,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无法支持大国的现代化发展,消费刺激政策无法在大国长期实施,低效率的投资无法持续支持大国的现代化发展。通过分析,作者认为,对大部分技能水平相对低下的劳动人口进行技能培训投资是促进可持续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必须改变技能水平较低的劳动力占据工作人口总数的绝大部分比例的现状,政府应当在培训这些低技能劳动力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根据在过去几十年内完成现代化进程的发达国家的经验,政府和法律体系在推动对人力资本领域投资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提高劳动者技能应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并应予以法律支持,应当动员社会主要力量参与到提高劳动者技能的工作中来,鼓励劳动者个体参与技能培训,建立标准的技能培训体系,政府应当支付技能培训的大部分费用,剩余部分由企业支付。
  • 摘要:作者认为解决中国部分城市房价过高的问题,不能只靠到西方经济学关于宏观调控的理论中去寻找“药方”,必须通过对中国社会体制的深入分析,才能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根据中国的国情,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房地产需要实行公营和计划管理。城市住房实行公营和计划管理的方案,可以用“商品化/保障化+公营+计划管理”这样的公式来表示。总体来说,它兼有商品化和保障化二重属性:住房出售给居民户(不是像计划经济时期居民户只是租用),有商品的属性,但同时又控制价格(不是完全市场化的价格)、限定套数,带有保障化的属性;住房由政府根据居民和流动人口的需要计划建设,价格由政府根据居民的收入水平确定,而不是由房地产开发商来确定。在理论上需要实现创新和需要明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土资源应该为全体公民共同所有,由国家(政府)依法管理和经营,由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进行监督。农业用地转为非农用地,经营性提升,价值提高,但这不是因为转为非农用地的土地价值提高了,而是因为在国家土地布局中,这块地的用途改变了.而现有“商品化+私营+宏观调控”模式促成了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人为地扩大了贫富分化。给腐败寻租提供了可乘之机。
  • 摘要:在当下的俄罗斯,社会准则已经改变,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束缚得到弱化,那么催生社会资本的道德准则应加以重视。诚信、诚实、诚挚与坦诚都是能够促进社会资本增长的道德规范。相反地,欺骗、欺诈、诈骗都会破坏社会资本。在为各个地区制定现代化策略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社会资本在规模、结构与质量方面的差异。各个地区对民主与自治的不同准备状况便是按照传统与社会相互作用增加社会资本的基准。在为公共利益工作的普特南群体薄弱或欠缺的地区中,那些为群体内部利益工作的奥尔森群体就有可能占据主导地位。这些群体在性质上通常是罪恶的或反社会的。它们会诱导对国家管理功能的侵蚀,因为它们仅受到私人或狭隘群体利益的影响。现代化的艺术在于迫使奥尔森群体为公共利益工作,同时获取其群体内部的目标。为了这个目的,国家必须灵活且考虑到社会资本相对于国家的“自治度”要高于国家对于社会资本的“自治度”。作者运用的社会资本指标并不足以将其同地区现代化发展水平联系起来。很明显,需要确立指标体系与定量、定性方法以研究这一关联性。可以肯定地说,具备高信赖度、公民认同度、积极的社会联系与关系等发达社会资本的社会将拥有更加有利的发展现代化的机遇,特别是在当前中等现代化时期。因此,很有必要对俄罗斯各地区的社会资本状况开展一项全面的对比研究。
  • 摘要:经济主导型文明(西方文明)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历程;政治主导型文明(中华文明)则经历了与西方社会特征不同的宗法社会→专制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处于同一历史阶段.中国与西方国家是"两股道上跑的车":方向相同,道路各异.西方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受经济力量控制的议会制民主政治;商业/宗教/科学型文化;公民化/福利化的个人主义自由社会.中国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共产党执政的民主政治;科学/政治/伦理型文化;公民化/保障化的集体主义和谐社会.
  • 摘要:本文对“公共服务”展开讨论,一般而言公共服务包括水供应、环境卫生、废物管理、公共交通与能源供应。通常认为,公共服务供给受两套组织与运行原理的指导,其组织形式或逻辑分为公共/市政部门所有与私营部门所有两类。公共与私营部门供给下的公共服务供给,相较之下,水供给发展的特征是长期由地方政府负责,地方政府的组织连续性可看作在概念上为路径依赖提供例证。但是,在德国和意大利,地方层面职责传统上通过(正式私有化的)市政企业(市政化、公用事业)实现,而法国市政当局从19世纪开始选择通过职能私有化的途径将供水设施外包(授权管理)给外部(私营)运营商,这有力地催生出了三家全国(国际)领先的私营水务公司。近年来能源供给和水供给出现了“再市政化”倾向,地方当局开始回购以往出售或“外包”的输电网和设施,同时,已开始通过“内部化”或市政公司恢复自行运行。面临新的社会一经济环境和跨越市场竞争需要和逻辑的功能主义领土边界,地方经验证实,地方当局及其市政公司已掌握经营技巧并学会如何应对挑战。因此,他们有望并且能够在所谓的公共服务供给新型“混合”或“混杂”运行逻辑中将(与领土有关的)政治与(与职能有关的)经济逻辑珠联璧合。
  • 摘要:自现代化理论家首次认真考虑从消费主义向后消费主义过渡以来已过去了40年.在首次出现这个问题之后的数年里,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付出了不懈的努力,通过放宽对关键经济部门的管制、实施国际贸易自由化以及在国外重塑军事力量,以加强消费社会的先决条件.恢复通常的经济增长率面临着旷日持久的重重困难,所以,目前各国对继续进行上述干涉的热情正不断下降.这种情况甚是普遍,再加上那些在人口、家庭收入、政治能力和资源可用性方面曾经有利的发展趋势已经被扭转,暗示着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支柱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新的生活方式即将到来.在整体形势上,新奇的行为无法喷涌而出成为一种长期存在。新兴的生活方式要经过一个长期且缓慢的过程后才能成为主流行为,而非一旦产生就能快速且彻底地代替那些支持并促进当代大众消费的传统机构。根据对现代化演变过程的研究发现,工业化先是慢慢地排挤农业化,然后演变成一种与其共生的关系。正在进行的变革并不是完全摆脱消费主义生活方式,而是随着现存主导体系慢慢无法提供令人满意的生活,不断地动摇其根基。也就是说大众高消费并不是现代化演进过程中的最后阶段。
  • 摘要:世界历史上的20世纪经历了巨大变化,亚洲崛起的世界意义成了全球瞩目的焦点.世界历史不再只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历史,发展中国家业已从世界历史的幕后登上了舞台,崛起的亚洲国家和社会开始对西方世界的主导地位产生影响,获得了与西方国家平等的地位.由于东亚地区的崛起,世界历史已进入太平洋时代,现代化的第三次浪潮与世界的现代中心已经从欧洲转移到东亚地区.因为世界历史的主角不仅属于西方国家,还属于东方世界.“从东到西”是对亚洲研究范式、研究方向的重新定位。农业社会的历史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形式,现代社会也应具有多种形式。现代发展模式是多样化、差异化的,事实证明,东亚发展模式是世界现代化道路的多样化体现。
  • 摘要:当传统历史文化和价值观生成的体制对国家发展造成严重阻碍时,路径依赖本身会出现路径困境,或者叫作路径危机,就是路径依赖的低效率或负效率使路径依赖不下去了。路径困境迫使人们进行路径反思,从而加速了路径觉醒,开始进行新的路径探索。对于路径依赖的改变不可能只是依靠统治阶层的觉醒,更要依靠的是受路径依赖直接困扰的底层生产者—追求有活力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草根创业阶层,这些阶层的价值观往往是尊重现实并探索未来的,但是被传统体制中的脱离现实的主流价值观压制。实际上,按照物理学的基本定理,压力越强产生的反作用力越强,处在被抑制状态的创业者,形成突破路径困境的自下而上的推动力,他们是路径觉醒的深厚社会基础。当今世界,在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落后国家僵化的文化价值观必然受到外界新型文化价值观的冲击,学习能力强的落后国家有可能利用新型文化价值观改造、完善、提升自己的文化价值观,从而产生后发优势。路经依赖本身可能是政治制度与文化制度交织作用的一种现象,路径依赖并不能证明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是完全落后的,也许能证明在一段时间内,符合统治阶层需要的僵化的文化因子压制住另一部分先进文化因子,随着政治体制的逐步宽松,这部分先进文化因子会随着路经觉醒而被逐步发现和释放。
  • 摘要: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在于“操纵”态度。这种态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密切相关,后者又反过来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并增加了物质财富。这些发展推动了社会取得令人巨大的积极发展,特别是人类存在的物理条件的巨大改善,对于那些人来说,这些进程的成就变得不再遥不可及。但那些发展并非没有新问题。忽视了其系统限制,科学和技术成了研究和解释现实的透镜。因此,抽象化成为现代科学和技术的特征,并在其间具有了正当地位,同时还指导全社会的科技应用。这需要放弃现实中的内在规范性。自然环境的开发、社会结构的破裂和失去意义的体验是与被高估的针对现实的科学技术方法有关的典型表现。一方面,这是利用一种确定的方法来研究现实,为某一种现象建立模型,使得能够以进行有效干预的方式来回答具体问题;另一方面,将这些抽象模型视为现实本身的真实表现,因此忽略了这些模型是现实的简化这一概念。然而,这已经发生。因此,在现代和后现代文化中,人们对给定的规范命令概念的意识削弱。忠诚、关心、自我牺牲以及自信、正义和智慧等道德价值观和美德被主观化,成为主观利益。如果遇到冲突,每个人都为自己完全理解的利益服务。通常开发出新的技术可能性,着眼于立即服务于使某些人甚至很多人受益的利益。从更长远来看,缺点变得明显,这些缺点往往被进一步扩散,与有影响力的团体的利益产生对抗,因此,未获得公共政策的足够重视。在这一背景下,可以认为,工业、流动和农业发展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必须承认,正在经历的各类财政、粮食和能源危机的背景来源于现代化失控,以及不公正和不可持续的大生产和大消费体系。
  •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定位,例如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等。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特点特色是突出转型转变。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经济发展由资源依赖型、投资驱动型向以创新驱动型和内需拉动型为主转变,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不断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提升综合经济实力。突出“两不”“三化”。坚持以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新路子,构建中原城市群、粮食生产核心区、生态功能区三大主体功能格局,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突出产业载体。坚持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综合性全局性举措。推进企业集中布局、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群发展、功能集合构建,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构筑区域竞争新优势。
  • 摘要:本文将探讨芬兰的森林治理系统在过去和目前的变迁中通过哪些机制保持复原力。作为该过程的一部分,治理系统将其侧重点从一种工业利用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并据此改造森林生态系统。示例表明,芬兰林业系统的适应情况首先导致了更同质的林业方法,旨在避免砍伐森林,改进经济效益。从后来的经济思路观点来看,适应情况似乎相当成功,特别是在生态方面,然而也具有严重的副作用。这造成系统生态末端的多样性减少,在管理方法方面也发生着相同的趋势。经济领域也获得了发展,适应性在短期内有助于解决路径依赖性和问题,有可能在以后再加以适应。分析表明,社会生态系统中的转变包含了政府、企业和民间社会的确定活动。这些转变可以与现代化的概念相关联,在这个意义上加以理解便意味着社会转变朝向运作更佳的社会制度,使社会和生态系统具有相互关联性,这在本研究中得到例证,可以称之为运作更佳的社会生态系统。
  • 摘要:社会文化变迁研究中心利用工具将此研究应用于俄罗斯实际情况,从而可以进行对比分析并根据现代化水平进行区域划分。第一次现代化指数评估表明俄罗斯4个联邦管区:中央联邦管区、西北部联邦管区、乌拉尔联邦管区和远东联邦管区在整个周期内指数增长呈现积极态势。所有考察管区都达到“中上水平”的第一次现代化,因此,要完成第一次现代化,联邦管区尚需完成6.4-0.1个百分点。分析结果显示,人口预期寿命不足阻碍了大部分联邦管区实现第一次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的水平差异是区分四个不同发展组别的基础就整个国家而言,尚需完成28个百分点,乌拉尔、伏尔加、西伯利亚、远东、南部和北高加索6个管区指数在34-46浮动,除2010年以外,这些管区在2000年无法超过中央管区和西北管区的指数水平。因此,俄罗斯区域现代化结构呈现出非对称性:第一次现代化的工业比例几乎达到第二次现代化的2倍。因此,必须鼓励区域管理者促进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参数协调增长,从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
  • 摘要:本文旨在以沈阳为研究对象,针对老工业区建立一套适当的评价指标体系.政府可以使用这一评价指标体系制定未来的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该指标体系的评估维度不仅可满足技术和材料的要求,还可满足社会和谐的需求.本文详细阐述了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生态城市应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评估系统结构主要由三类指标组成,综合反映了生态城市的核心内容.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应建立在尊重生态原则的基础上,还应以生态城市的具体情况为出发点.因此,应根据沈阳的发展现状对评价标准和权重做出相应调整.
  • 摘要: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失地农民为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做出了贡献,但同时也面临着缺乏养老保险的问题,因此需要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十八大报告着重强调了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和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要性.因此,针对失地农民缺乏养老保险的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思路和措施,有利于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巩固党的根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而在社会矛盾较为尖锐的今天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 摘要:世界范围内及国内现代化分布不均衡,过去是现在仍是决策者在各领域所面临的核心难题。出现了诸如地区发展、增长极、工业布局等新概念,这些概念可以更好地评估、解释并理解现代化进程的各个方面。现代化可以描述为“结构”与“机构”或“结构”与“行动”共同参与的过程。就罗马尼亚而言,现代国家的结构与其他欧洲国家一样充满了民族内涵。此外,还可以看到认可国家意识形态的进程,以及构建现代罗马尼亚国家进程的完美并存。可以轻易观察到,并非仅限于罗马尼亚,现代国家的形成及强大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可是相互依赖的,而且长期处于有所来往的关系之中。笔者认为在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后的第一个10年间,可以说西化占据了主导地位,紧接其后,也就是19世纪的第二阶段,便由现代化进程所主导。民族主义被视为一种不证自明的原则,依据这些原则可以使用合理导向的社会,以及现代化进程的成果来构建未来。关于国家主义的自由派学说在一些与早期现代化紧密相关的自由派理论中得到显现。现代认同意识同民族国家的出现,以及人类生存的世俗化紧密相连。
  • 摘要:以巴里·萨普为首的经济史学家提出并分析了19世纪后半叶经济生活中国家干预的两个关键领域,其主要发现为,国家可以创立体制框架,这种体制框架可能创造和提供经济增长,因为只要经济现代化有赖于体制变化,国家的作用就是至高无上的,因为国家是唯一能够推动体制转型的权威机构。另外,国家直接主导了对于创建现代经济至关重要的经济活动,但由于现代经济高成本低利润的特性,它在大多数情况下对私人投资毫无吸引力。举例而言,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家大力干预以支持和满足财政资源的需求并承担此类投资的相关损失。干预主义的间接形式无疑有助于创造有利于现代经济发展的条件,但它受到一定的限制,即有些人崇尚自由竞争,拒绝甚至否定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践行这种意识形态。然而,总体而言,不管形式如何,欧洲各国各发展时期均存在国家干预。西欧地区的本质特征是,国家会及早对经济生活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干预,从而催生现代形式经济增长的诸多必要前提条件。因此,经济演变和政策所导致的区域经济关系通常是中心-边缘模式的,但还须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即边缘也拥有“边缘的中心”,而且它具备重要的经济效价,发挥重要的经济作用。
  • 摘要:本课题主要从城市社会学的角度,研究解决传统城市化所产生的城乡二元化与半城市化,以及城市社会极化问题,提出新型城市化的路径,使城市发展回归人与社会本身,实现“城市使人的生活更美好”的最终目标。从半城市化走向完全城市化,重塑城乡流动机制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自由流动机制,逐步有序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建设以常住人口为基准的社会保障体系。新型城市化建设应从以经济为中心、以GDP为指向的城市建设理念走向以人的发展需要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理念,按照人性的需要构建城市社区,以完整社区为单元推动城市社会空间再结构化,打破空间的极化隔离。改革中央与地方财税分配、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 摘要:现代化使古老文明的光荣感重新焕发出来,编织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以在20世纪初剧烈动荡的那些国家为例,在过去100年中它们走过了不同的路,经历了无数的曲折,但最终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现代化,摆脱了西方的控制,并且在世界上重新发挥重要作用—所谓“新兴经济体”、新发展国家,基本上都产生于这些地方。现在的趋势很明显: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各国都在重新发掘自身的文明,努力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经过几个世纪的“西方的优势”,人类正重新回归文明的板块,各自恢复了自身的活力。现代化没有导向西方化,相反,它让各种文明再放光彩。亨廷顿早就看出这个趋势,他说这是“文明的冲突”;但笔者认为这是“文明的回归”,每一个文明正重新找回自身的价值。历史正显现它伟大的思辨力量:正当“西方的优势”几乎要吞没其他所有文明的时候,现代化—向西方学习却使不同文明再次走向平等。这就是现代化与文明回归的悖论,世界正在出现一个新的格局。
  • 摘要:城市功能在演进过程中,各种功能之间的联系将会更加紧密。城市的社会功能显得更加重要。城市建设过程中各种功能区的规划越来越明确,而文化功能成为联系各功能区和其他功能的内在纽带。对于已经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大城市,其在向现代化进一步迈进的过程中对于周边和中等城市而言具有辐射和示范、引领的作用,因此,在发展中应该与发达国家的城市现代化步伐相一致,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城市的社会功能建设;而广大的资源型和加工型城市,今天正面临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企业技术改造等经济功能发挥方面的诸多问题。对于这类城市,城市的现代化建设首先要解决的是城市功能的总体重新布局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城市创新应该着手于从自身所处地域的特点和文化传统方面着手,依托传统实现创新,在创新中加强城市的社会功能建设,这方面比较成功的典型如辽宁的抚顺;而对于中国今天正在努力实现的城镇化建设所需要解决的广大农村和城市周边地区而言,城镇化的建设必须从经济功能的建设入手,通过产业创新实现经济的增长进而带动人口的集中,而不能简单地认为把人口集中在一起就是实现了城镇化。
  • 摘要:笔者仅从城市社区法律服务的视点就城市管理、城市服务的现代化重大问题略陈管见。城市管理者需要对社区进行必要的管理控制,维护社区的和谐稳定,而法治是重要的社会控制工具,而推进法律服务进社区则是社区法治的重要内容,中国城市现代化就是要通过社区的法治控制来保证转型过程的平衡和谐。社区的法治化进程,直接反映出城市的法治化程度,法治城市的创建离不开广大市民的拥护和参与,目前最有效的做法便是把法律知识送进社区,提高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文化素质,大力加强社区的法治文明建设,促进社区民主自治和依法治理。城市社区法律服务的性质定位,政府推进与社会推进共,公益性与营利性并重,驻点机构与流动服务同行。司法工作室就是一种社区法律服务的新尝试,它是在保留街镇司法所和综治科建制的前提下,在村居自治组织内设立统一的司法工作室,设一名司法专于,配置若干名社区义工,统一开展辅助司法工作,根据国家规定,对社区下岗职工、残疾人、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坚持服务的公益性原则,把服务的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对于收费的服务项目,要严格执行收费规定和标准,接受委托后,严格履行合同,切实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
  • 摘要:本文将考察底特律城市衰落的问题,以帮助了解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缺陷,避免城市发生类似问题。底特律的故事向诉说了一个有着辉煌历史的现代化城市可以衰落到何种程度。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多种因素影响了它的发展。一个城市的繁荣背后存在着许多可能的陷阱。规划和管理中的毫厘差错可以引发严重后果,导致城市衰落甚至灭亡。即使是代表了最先进的生产实力和社会文化的汽车工业也可以成为一把双刃剑,或使城市繁荣或使城市没落。汽车不仅可以提供便利和行动自由,同时也污染了环境并破坏着城市。底特律的故事说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不简单。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并不能保证城市拥有美好未来,它们可能会导致灾难性的局面,正如底特律展示的那样。
  • 摘要:杭州作为浙江省省会旅游都市,每天有大量的外地车辆进出,成为市内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强化外围停车场建设的举措,即在绕城沿线四周建设4-6个大型、现代化停车场。具体的控制办法有,实施“车辆年度定额配给”政策。取消“车贴”。引导小车出行群体乘坐公交是治堵的主要途径。运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来调节停车需求的合理分布,提高泊位供给的利用率,是现阶段杭州缓解停车供需矛盾的出路所在。在杭州城区交通拥堵严重,而已有规划的道路供给在短期内很难大幅增长的现实情况下,对既有道路资源挖潜提效,是花钱少见效快的好方法。
  • 摘要:城市化作为人类进步的标志、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是所有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是实现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基本问题,是一个大战略、大问题。但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道路、推进方式、空间布局、建设形态各不相同;同时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城市化的内容、突出的重点、采取的方针、实施的政策也有所区别。新型城市化不仅是表述上的差异,而且显示了城市化的特定内涵、本质特点和深刻内容。其要义包括稳健的城市化速度,科学的城市结构,和谐的内外关系,城乡一体化道路,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多元化的城镇模式。新型城市化的特点是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城市化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城市文明的社会基础是正义、公平和民主。新型城市化则是以整体推进、群体发展为特点,形成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空间形态。新型城市化把修复环境,进行生态建设,作为推进城市化的第一要务。
  • 摘要:智能城市建设正在中国迅速崛起,而"智慧产业"对"智能城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物联网""遥感""智能软件"和"城市建设和管理"融合起来,并分析了广州的智慧城市建设资源.可以建立广州的智能交通系统(ITS)、智能城市管理(ICM)和智能产业集群,并在融合"情报人才""政府政策""技术创新"和"智能化商务"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智能城市和智慧产业融合模型".最后,本文还针对广州智能城市建设提出了几条一体化发展路线,包括"智慧产业谷""云服务谷""网上商城"等.
  • 摘要:本文阐述了海南开发中的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应当明确环境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要紧的是,培育和发展循环经济、鼓励绿色消费、培养和光大环境正义,明确在环境生态问题上政府官员、企业和每个人的权利与责任义务。建立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安全的法律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有效的环境保护体制应当具备稳定性、长期性,不受责任主体或部门利益变化的影响,这就不能仅靠适用于一时一地的政策,而要靠制度、靠法律。例如,对破坏环境行为的惩治、对环境贡献者的补偿,都应有法可依并严格执法。部门分权和权力向地方政府下放要设底线—权力下放可能产生资本和某些部门或地方政府形成一定的利益关系,以开发的名义破坏环境。推动现代经济发展不能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继续过多地集中事权,需要下放一定的权力。然而,正如权力集中要有上线,分权也必须有底线。
  • 摘要:通过建立三级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来实现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监测评价。首先,将复兴指数作为衡量和监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级指标;其次,选择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国民素质、科技创新、资源环境、国际影响等六大指标为二级指标;最后,将每一个二级指标再进行分解,最终选择了28项三级指标,构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在民族复兴进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中,各评价构面和各评价指标对民族复兴进程所起的作用和重要程度是不相同的,宜采用加权的方法来测定民族复兴的综合进程。分项目分析表明,2005-2012年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国际影响指标提速较快。但从各指标的复兴情况来看,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国际影响方面依旧是短板,这也基本符合目前中国的现实国情和实际发展情况。需要说明的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目标和内容不是完全静止、绝对不变的,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部分指标的完成情况也会出现一些起伏,因此,试图完全非常准确、详尽地描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蓝图是不现实的,提出的指标体系也是一个在实践中需要不断完善的体系。
  • 摘要:本研究从3方面进行:江苏省村镇景观空间现状问题分析;村镇景观评价体系;适宜的村镇景观空间理想模式。基于文化地理学原理研究村镇将来和谐发展政策;历史村镇文化生态保护研究;把风景和绿化景观的概念扩大,不仅在于山脉河流风景区,而且渗透在城镇、乡村以至农田等更广阔的领域。江苏省小城镇1243个,人口占全省的30%,历史悠久,景观独特.最近十多年以来,江苏省城市建设以历史上从没有过的大规模和高强度发展.重大工程项目,如国道、省道、铁路、港口、新工业开发园区迅速建立,以及大城市扩展,极大地影响着省域内村镇景观格局.现代城镇规划过分强调使用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历史上的连绵水系格局已经被现代建设支离破碎地分解.
  • 摘要:笔者探究了美国城市蔓延如何影响城市中心区域人口的快速减少和由此产生的城市贫困,以及如何受该现象的影响,并尝试分析社会和经济变化如何影响城市贫困和无家可归的问题。智能发展和紧凑型城市已被应用了数十年。智能发展的理念重点关注开发可持续发展的社区,这里是生活、经商、工作、养家的好地方。居民和社区利益的基本目标是增加家庭收入和财富,增加获得优质教育的机会,培育宜居、安全和健康的场所,刺激经济活动(当地和区域),以及开发、维护和投资于物质资源。其中两项原则是创造住房机会和选择范围,提供包括可负担住房在内的各种交通选择。此外,以交通为导向的发展可改善生活质量,并鼓励较低污染的、更为健康的、基于步行的生活方式。这也将有助于社会更为公平地运作,产生用于住房、教育和就业方案的税基。低收人家庭数量不成比例的中心城市强烈要求劳动收人税额抵免等方案,因为该方案将造福于工薪阶层的贫困人口,为其提供数十亿美元的福利。
  • 摘要:本文通过对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得出结论:人居聚落由城市化模式走向后城市化模式已经有了基本的物质条件。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先后出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也开始了多项制度建设,后城市化社会似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但由于利益群体博弈的复杂性,后城市化将是一个长期的振荡过程。
  •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国城镇化的特点,55年中城市人口增加了近5亿,城市化速度快,在农村、农业人口绝对数增加的情况下,走向城市化,中国土地的城市化,没有实现2亿“农民工市民化”,城市化扩大了城乡差距,大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并对城镇化发展提出了建议。政府可以采用行政命令,剥夺农民耕地的所有权,实现土地城镇化,但是不能很快地同时实现“人的城镇化”.不仅要重视经济建设,更要重视精神层面的文化建设。切实解决新移民、第二代农民的教育问题,发展医疗卫生飞文化生活、精神文明建设。应考虑加强不是贫民窟的农民工廉租房建设,发展第三产业的各项服务业,吸收农民工家属就业,制定方便农民工子女人学,全面合乎人性化高考,升学、就业平等合理的制度政策,推进城市化建设。中国自然、经济、社会、文化条件的地域性差异极大,建议实行因地制宜的多元化的选择性城镇化战略.
  • 摘要:城市是人类集聚、生活、工作的空间,文明积淀的场所,知识与科技创新的平台,经济运行的中枢,商流的源与汇,社会前进的引擎.针对城市建设出现的问题,应以新的哲学思想、科学理论引导中国城市布局和规划设计,使之真正以人为本和符合生态社会要求,实现“天人合一”,符合“生物代谢机制”,“环境友好”,使社会人群相互“包容、和谐、和睦”,充满“普爱、善心”,城市运行科学有序。城镇布局具有层次性和面、串、点的空间结构。大、中、小市镇,有不同的空间尺度、产业结构和辐射功能,应统筹规划城乡一体化。城市的布局选点,应考虑区位、河湖、地势山脉等地理条件和资源,特别水资源的可承载能力及生态环境等。应远离生态脆弱区,特别是洪涝灾害频发区和地质灾害区,考虑现有生产技术、生产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考虑雨水的收集与排涝,污水的排放与处理和重复使用.调整能源结构,由现在广泛使用石化能源,逐步转变为广泛使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源等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调整产业结构的主体,应是企业,不是政府,政府的职责是组织专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启迪性的指导意见。
  • 摘要: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分别代表了人类文明不同时期发展的新阶段和新高度。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城市化内容丰富,不仅包括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换,还包括生活方式转变,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及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城市现代化则强调城市内部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城市内部自身建设的质的飞跃。城市现代化是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它是在城市化达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在工业化和现代科技的作用下,城市社会、经济、文化、人口、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过程。一般来说,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数量概念,现代化是城市化发展的质量概念。城市现代化是城市化历史和现代化历史的统一过程,它既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城市化高级阶段的表现形式,从广义上来讲,城市现代化可以看作是城市化的一部分,或者说是城市化发展的高度升华,二者都统一于国家现代化的目标之下。
  •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化,具有计划型、工业型、数量型、反城市化、城乡二元化、波动性、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市民化滞后于人口城市化、限制大城市发展、限制沿海城市发展、限制城市基本建设与服务业发展、限制农民进城、忽视城市规划等诸多特点与问题.改革开放以前的城市化大体属于计划型、被动型、数量型、离散型、生产型、黑色型、自上而下型、城乡分离型、二产主导型等,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则出现了如下趋势:从计划型到市场型、从被动型到主动型、从数量型到质量型、从离散型到集聚型、从生产型到服务型、从机械型到人文型、从黑色型到绿色型、从小城镇化到大城市化、从自上而下型到自下而上型、从城乡分离型到城乡一体型、从人口城市化到城市市民化、从乡村城市化到城市现代化、从二产主导型到三产主导型等。今后中国城市化,要坚持市场化方向,要有人文内涵,消除城市内外的二元结构,加强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注重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 摘要:当代的城市格局,已经日益成为一个开放、多元化的复杂系统.流动性、不确定性、差异性成了当代城市最为突出的基本特征.在城市功能、区域划分不断完善的今天,由于流动性的不断增加,城市的居住分布、功能布局等诸多领域"边界的日益模糊",成为当代城市空间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现代城市已经成为一个复杂没有边际的开放体,城市的流动性实质上是由构成城市的诸多元素自组织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序列。新型城市规划必须充分考虑到多种存在萌发差异性的要素,尤其是多样性的因素。多样性是差异的存在方式,是差异的外在表现形式。一个平衡态的城市固然是理想的,但是这也仅仅存在于概念之中。规划师能够设定城市的基调,但不能决定城市的发展进程与轨迹。作为城市存在的“整体”与作为城市活力的“差异”之间,“整体”中的“先验”的“辖域力”无疑是巨大的,但是只要城市仍然是一种创造的历史实践,那么它就不可能局限于“先验”。“差异”的存在会不断冲击相对薄弱的的“整体”边缘,排挤并施加新的元素与内涵,并通过它的自组织运动逐渐融入“整体”的运动轨迹之中,通过这样的耗散运动使城市这个有机体增添新的活力,走向进一步有序和稳定的发展轨迹,从而呈现出城市格局演化的一种后现代景观。
  • 摘要:由于后金融危机时期的世界能源转型及不断激烈的竞争对俄罗斯联邦电气公司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制定至2050年的俄罗斯能源战略中应对此进行考虑。对俄罗斯联邦电气公司应进行有效的政府监管,以完成以下重要任务:确保在国际市场上的稳固地位、更新固定资本、维持投资活动、控制生产成本、管理国家资产并提升能源效率。俄罗斯经济学家投入大量的精力探讨“荷兰病”的风险,这在实质上也转移了对能源和燃料等紧迫难题的注意力。然而,现实迫使专注于了解俄罗斯经济这一行业的机构与结构特征的价值。联邦电气公司过去和现在决定了这一领域生活与资源充分满足不久的将来,这是因为俄罗斯经济的现代化,包括发展“知识经济”,都依赖于能源立国及能源的有效利用。
  • 摘要:路网分流可以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但国内的路网分流仅限于少数城市的少数地区,在新城区规划实践中较少得到运用。而国外的路网分流也往往仅限于机动车与步行体系。区域性主干路分流导向系统则是治堵的一种措施,利用车牌尾号划分强制疏导到主干路分流系统中运行,预防发生区域性交通拥堵。研究表明,机动车分流导向系统比单向交通更具优越性,分流导向系统是利用矛盾解决矛盾,重在支路利用率的均衡与提高,在潮汐交通作用下配组的单向交通分别被“浪费”,分流系统机动车可在交叉口中央分隔带掉头,单向交通则没有回旋余地。分流导向系统交通负荷可调控,单向交通负荷不可调控.
  • 摘要:现代化研究是一门新的交叉科学,但现代化科学不仅仅包括现代化研究,还包括现代化理论和知识。它研究现代化现象、解释现代文明的前沿变化,以及国家发达、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化等现象的原理。现代化指数是对世界现代化进程进行评价的结果,包括第一次现代化指数、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和综合现代化指数。这些指数反映了经济、社会、知识和环境领域的总体现代化水平,但不包括政治领域的现代化水平。第一次现代化指数能够更好地反映发展中国家第一次现代化的实现程度,第二次现代化指数能更好地反映发达国家的实际水平,综合现代化指数同时体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相对水平。由于不同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三个指标相结合能够较好地反映世界及各国真实的现代化水平。根据现代化进程的信号指标,2010年中国处在第一次现代化阶段。同期,美国、英国、荷兰、芬兰、韩国、德国、意大利和俄罗斯联邦处于第二次现代化阶段,波兰、捷克共和国、罗马尼亚和格鲁吉亚处于第一次现代化阶段.2010年,中国是一个初等发达国家,处于第一次现代化阶段,可选择综合现代化路径。综合现代化路径旨在实现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的协调发展,以及向知识文明的持续转变;重点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新型福利化、知识化、信息化、绿色化和民主化等。
  • 摘要: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并不是说中等收入本身设下了什么陷阱,而是指不合理的国际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国际体系中中心国家对外围国家的统治和控制关系对发展中国家发展生产力的阻碍。因此,所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质上就是要跨越这种不合理的国际生产关系,将这种不合理的国际关系改造成合理的、民主的、合作共赢、互愿两利的和谐的国际关系。人类只有逐步改造这种不合理的关系,建立起一种民主和谐的关系,被统治国家才有可能解放生产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逐步实现全人类共同富裕的理想境界的秩序。要有忧患意识,时刻警惕脚下可能出现的各种陷阱,千方百计维护国家的稳定,搞好自己国家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只要党是先进的、坚强的、联系群众的,只要各族人民的团结是坚不可摧的,就一定能探索出一条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之路,就一定能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逐步建立起一种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就一定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到达民族复兴理想的彼岸。
  • 摘要:从美国现代化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来看,它从现代化的第二阶段就开始探索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了从不计环境代价的掠夺式发展到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的转变,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环境保护做出了表率。美国进行环境治理的经验相比于其经济现代化的经验对其他国家具有更大的借鉴意义。因为很难有哪个国家会具备美国现代化过程中那么超级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但美国经典现代化的倡导者热衷于为其他国家出谋划策,很少用现代化的视野来考察美国的发展。而研究美国问题的学者们则惯常于用“例外论”来解释他们国家的发展,这本身就解构了经典现代化理论家们所倡导的美国现代化的“样板”作用。环境史学家们对欧美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环境破坏批判较多,对其在现代环境治理方面的成就关注不够,因此,环境史研究与现代化研究之间的交叉是必要的。欧美国家进行环境治理的历史不仅仅是环境史研究的内容,同时也应该成为现代化研究的内容之一。
  • 摘要:本文尝试借鉴三次现代化浪潮的经验对现代化进程和项目的辩证逻辑进行分析,同时对自发发展和计划发展进行区分,并描述特定情况下计划项目如何会出现意外后果,以期实现特定社会及其经济的现代化。20年前,有关三次民主化浪潮的讨论开始大行其道.但是,如果对高加索地区的小国格鲁吉亚的转型经历予以审视,就会发现现代化的概念及其三次浪潮很有希望能阐释政治、社会和经济变革的动态.格鲁吉亚于1801年成为沙俄帝国的一部分,并于19世纪30~60年代首次接触到现代事物与资本主义.因此,沙俄帝国开始出现现代化进程的部分特征,其核心是在国内促进创业,培养政治精英,并彻底瓦解传统的经济与社会结构;第二次现代化浪潮出现在苏联,始于20世纪20年代,结束于20世纪70年代.此次浪潮导致了城市化、官僚化和(迫不得已的)世俗化,但此次现代性项目以失败告终,由于无法克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苏联于1991年解体.在此背景下,可以谈谈格鲁吉亚的不当现代化.格鲁吉亚成为独立国家之后出现了第三次现代化浪潮,并于2004~2007年达到顶峰,当时政府开始使用现代化语义尝试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开展广泛变革.其结果完全无法确定,近乎模棱两可.
  • 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大中型城市的国际化程度逐日提高.国际化战略是实现城市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城市竞争力日益体现在国际化功能的竞争力上.要提高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就必须促进城市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增强城市的国际化功能,促进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并实现人才交流的国际化.
  • 摘要:科技现代化的研究大致应包括:科学技术作为一种产品及知识体系的现代化研究,或者说是科技发展研究,它是一种进程研究,与科技史的研究有交叉;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和体制的现代化研究,这部分研究侧重于讨论社会、经济、建制等对科技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以及探索适合国家科技现代化的制度体系等;科技与现代化的关系,这部分重在理论分析,把科技放到整个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体系下,探索二者的互动关系及国家层面的科技创新、国际追赶等。20世纪科学事业的大规模增长和20世纪30年代整个西方世界社会和经济大萧条的出现,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科学技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显著地证明了它巨大的社会作用。原子弹和抗生素的发展使政府看到,它们必须给予所有形式的科学以巨大的和持续不断的精神支持和财政支持。战后,世界各列强之间在工业和军事前沿的竞争导致了支持科学的新机构的成立,导致了科学政策组织和研究的兴起.
  • 摘要:沃洛格达地区及俄罗斯联邦其他地区都是历史上形成的领土区域,属于俄罗斯社会的一部分.该区域是一个统一的社会文化地区,带有典型的俄罗斯特征,同时又具备其自身特质.分析显示,主观社会与文化取向会对个人的利益、价值观、动机、生产率和福利产生影响,同时降低其生活水平、方式和品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类型反映了人们对自由主义价值观、市场意识形态、竞争、经济进步、合作互助的优势和不足的不同接受程度。针对调查数据的分析使看到社会-文化现代化的对立面,而社会-文化现代化显示出个人行为差异、其心理上的个人和社会认同。参与到转型过程的地区人口在社会和文化上分化为具备完全不同行为特性的群体。沃洛格达地区大约四分之一的人口倾向于自我提高,他们乐于创造、推广创新,并踏上创新发展之路。
  • 摘要:现代化研究有着丰富的研究内容和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大半个世纪的现代化研究进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成果,形成了庞杂的理论体系和一定的研究范式,为现代化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历史原因,在经典现代化研究中,西方学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今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正在如火如茶地进行,现代化研究也具有了探索国家发展路径的重要现实意义,尤其对于曾经强盛如今落后的中国来说,现代化科学的发展将为实现中国复兴之梦提供系统的、科学的参考。中国的现代化研究应当而且已经在世界上产生重要的影响。另外,现代化进程是一个持续化的过程,率先实现第一次现代化(已经进人第二次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也面临探索进一步发展方向的问题。中国的现代化科学研究不仅担负着探寻民族复兴之路的重任,而且需要通过对世界文明前沿的关注和趋势分析,在国际社会的现代化研究中占据重要位置。若能做到这一点,现代化与民族复兴就不只是亦步亦趋的追赶过程,现代化也不会再被垢病为西方化。
  • 摘要: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有最优的均衡人口作为重要基础或因素,这就要实行科学的人口生育政策.对此,第一是要分析人口理论和生育政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趋势.第二要看人口生育政策到底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现在这些因素起了什么样的变化.第三是人口生育政策现在的实行状况.第四是研究现代化中国梦的最优均衡人口是多少:一是发展历程,这是整体的理论和政策的科学发展观;二是决定因素的变化,这是决定因素的科学发展观;三是计划生育的现实发展,这是现实状况的科学发展观;四是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构造中国梦的最优均衡人口,这是科学发展观的中国最优均衡人口.
  • 摘要:数目庞大的农民群体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转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民的市民化,就没有全国的城市化。农民市民化不只是从村居变为街区,从乡村变为市镇,从农村户口转变为城市户口,从农业生产变为非农业生产,更主要的是农民文化心态、职业技能、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的改变,从农民向市民转变,最终形成有高度城市认同的新市民群体。当前农民职业行为中的两种方式显示了农民职业变迁和农民市民化进程拐点的出现,显示了农民对现代农业科技和经济理性的反抗、农产品安全问题、农民意识形态变化及城乡关系等问题。笔者认为,只有改变现有的农业生产体制机制,改进农民教育和农村文化发展的模式,培育农民组织和职业农民,才能发挥好农业的衣食作用,保护好农民基本权益,促进乡村都市化和农民市民化。
  • 摘要:本文阐述了美国通过联邦制完成了国家的政治统一,促进了领土开拓,培育了美国国民的民主精神和良好的社会风气,为美国的现代化建设与大国成长提供了社会物质条件;共和制、分权制、制衡制和人民主权等一系列原则的确立,保证了美国政局的稳定,为美国的现代化建设与大国成长提供了体制保障;鼓励贸易和科技发展政策的实施,为美国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增长提供了优良的制度环境与空间,美国的大国抱负才得以顺利实现。
  • 摘要:本文通过对12本报告的数据进行归纳,从第一次现代化的实现程度、第一次现代化的发展水平、第二次现代化水平、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阶段以及行政区现代化不平衡性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从而反映34个省级行政区现代化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领域的综合水平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现代化的主要特点为:不平衡性非常突出,地区现代化进程不同步。具体表现为:地区现代化速度有快有慢、地区现代化水平差距比较大、地区现代化指标的表现差别比较大、地区现代化水平的地理分布不均衡等。
  • 摘要:“后苏南模式”框架下的江阴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旨在以中国现代化目标为目标,立足于江阴实际,跳出“苏南模式”的局限与制约,构建起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江阴发展新蓝图和新模式。基于经济增长构建的政府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仅在原有政府管理结构中机械地增加生态职能,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政府的生态文明建设能力,必须以生态文明价值追求为依据,在正确把握政府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的基础上,推动政府管理模式创新,构建生态型政府。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江阴市以科技创新带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发展思路,以江阴市改革30多年来经济发展的惯性思维衡量,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但是,站在生态文明的视角审视,这一思路仍然难以摆脱“江阴困境”,缺乏可持续性。因此,要对科技创新和江阴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进行再认识。生态文明的关键是人的文明,只有人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才有可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全面提高公民素质,使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需要唤醒公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弘扬生态文化,实现城市功能的转型和优化。
  • 摘要:澳门发展型政府利用赌场资本主义加快了生产力发展,但赌场资本主义的负面影响。中央政府和澳门发展型政府共同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主动、先发制人的措施,以处理赌场资本主义的负面后果和意外事件。2008年中期,北京加强了对内地人士访澳的管控,但出于对特别行政区赌场收人和赌场资本主义下滑的担心,该政策很快又有所放松。澳门发展型政府采取社会对策,以解决贫富阶层间的收入差距问题,并试行经济多元化政策,以试图减少澳门经济对赌场资本主义的依赖,此外,还重点实施了“负责任博彩”,以应对赌场资本主义对社会造成的任何不利影响。
  • 摘要:作为一种重要的宏观社会变化形式,现代化是一个模糊而又不无争论的概念。作者认为现代化具有偶然性、多线性和开放性,其把现代化当作一种可能,而不是必须,是一种成就,而不是命运,并宣称现代化能否实现取决于社会成员的行动、决策和选择,以及动员和辅助这些行动的有利因素。这些行动和因素的偶然性造成了现代化不同的发展轨道和结果,换言之,造成了现代化的多样性。社会生成理论认为仅有愿望还不够。未来实现愿望,需要采取行动并为之拼搏。正如A.Gramsci说的那样,在这个社会上,预测就意味着要为实现预测行动起来。或许现代化的下一阶段将会是其自身更深层次的人文主义内涵的冲突和斗争。
  • 摘要:本文将讨论有关多元现代性的当代文献,揭示笔者在《全球现代化》一书中阐述的一些观点,证明现代性已经全球化,同时又呈现出不同的形式。笔者认同威特罗克对所谓“自由历史主义”的批评,自由历史主义可以说就是现代化的单向进化模式的升级版本;同时,笔者也认同他的主要论点—现代性的共同全球状态需要通往现代性的不同路径。笔者的第一点批判性意见与现代性起源于欧洲这一观点有关。必须澄清,主张存在多元现代性并不意味着对下列事实的轻描淡写:当代的全球状态起源于欧洲的现代性,并已经被这种历史经验所塑造。多元现代性的倡导者们批判经典现代化理论时,针对的主要对象之一是,经典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会导致世俗化,这种批判基于这样的经验证据:宗教信仰和宗教实践在全球现代性中仍然很重要。但笔者再一次强调,文化方案的多元性是有限的,并且必须根据世界经济和政治关系来情境化,而这种关系限制了所有正在现代化的国家都要面对的相对于相似的结构性变化所做出的特定制度反应的范围。在这方面,笔者认为文化霸权这一概念(在葛兰西的意义上)对于有关多元现代性的讨论是有意义的。在当代世界(比过去更甚),那些掌握着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的国家/民族还具有一种文化霸权,并且传播了一种可被模仿的模式。
  • 摘要: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入快车道,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环境污染也在迅速扩大。摆在面前的有三条路:第一条路,重复发达工业国家走过的老路,先污染、后治理、再转型;第二条路,直接采用发达工业国家目前的做法,全面实行生态现代化所要求的生态转型;第三条路,采用综合生态现代化原理,协调推进绿色工业化、绿色城市化和生态现代化。综合考虑,综合生态现代化是一条合理路径。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战略措施,将以生态经济、生态社会和生态意识为突破口,以轻量化、绿色化、生态化、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脱钩的“三化一脱钩”为主攻方向,努力完成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转型,实现环境管理从“应急反应型”向“预防创新型”的战略转变。实施绿色服务工程,加快服务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的“三化”转型;促进传统工业流程再造,加速环保产业的发展,降低工业污染;完善自然灾害减灾机制,发挥城市服务功能,保障环境安全,定期开展全国生态系统评价;实施绿色消费工程,扩展绿色产品的市场空间。加大生态和环保教育投入,从小学开始普及生态知识。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促进环保活动和非政府环保组织的健康发展。
  • 摘要:世界进入第二次现代化(1970年)以后,出现了新的变化,使得战争的形式有了新的发展。这些新的变化,首先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殖民主义体系彻底解体,亚非国家纷纷独立。到20世纪70年代,大部分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已经独立。其次是由于高技术武器尤其是核武器的出现,大战没有发生。最后是由于出现了新技术革命,出现了穷国和富国两极分化,世界分裂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21世纪战争的走向存在三种可能性。第一种是战争次数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最后也许会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最好的办法是有核国家达成协议,把核武器统统销毁,从此以后谁也不再生产核武器,核技术只限于和平用途。第二种可能性是战争次数越来越少、规模越来越小,最后走向世界和平,各国人民都在和平中相处,在和平环境中建设现代化的未来,享受现代化建设的成果。第三种可能性是不好不坏,大战没有,小战不断,时而紧张,时而缓和。为了避免战争,人们要更新观念,对战争的认识要与时俱进。要转变现代化模式。缔造世界和平的新世纪,归根到底要依靠人民,依靠人民的觉醒。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