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2013年化学数字化实验教学应用及创新设计交流和研讨会
2013年化学数字化实验教学应用及创新设计交流和研讨会

2013年化学数字化实验教学应用及创新设计交流和研讨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南京
  • 出版时间: 2013-03

主办单位:中国教育学会

会议文集:2013年化学数字化实验教学应用及创新设计交流和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的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探索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集体智慧和共同努力,才能体现出本校特色,符合学生实际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编写的十几个化学校本课程会同学校的其它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由学校按照本校校本课程课时计划表,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其中化学校本课程有丰富多样的教与学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既满足了学生已有的兴趣和爱好,又激发培养了学生新的兴趣和爱好,既培养和发展了学生已有的个性特长,又寻找和挖掘了学生潜在的能力和优势,并加以培养,使之成为新的特长,从而使学生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提高。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为教师开辟了用武之地,增进了教师的责任感、成就感,从开发过程中的切磋研讨、制定目标、确定课程内容到编写课文、教学实施,教师参与其中,拓宽了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提高了教学研究的能力,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经验,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校本课程的内容相应地表现出开放性、拓展性和连续性,它在开发后的使用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内容生成,不断有新的现象出现,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面世,因此要继续挖掘,不断充实、不断完善、不断提高,进行后续开发,使之成为持续生成的,品位不断更新的特色课程,精品课程。
  • 摘要:文章从苏教版高中化学《实验化学》(选修)教材中关于“纸层析法分离混合物”的实验教学实践出发,结合探究性教学实践案例.探讨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传统化学分离技术与现代化学分离技术的相关性,提出重视现代技术的教学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观点.
  • 摘要:对于探究性实验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建构实验模型,忽略了“探究”互动性的策略研究.文章从符号互动理论的视角出发,以高中化学《常见物质的检验》一课为例,研究探究性实验的优化策略,分别从“教师的主-客我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的主-客我互动”四个方面阐述探究性实验的策略.并提出相关教学建议.
  • 摘要:初中生微粒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教师进行统筹安排和系统设计,确定每一阶段的学习要求,帮助学生逐步构建微粒观的知识体系并引导学生运用微粒观的知识解决问题,最终形成微粒观.文章系统设计了微粒观形成的各阶段学习要求;举例说明了如何通过多样化的学生活动,帮助学生逐步构建微粒观的知识体系;举例说明了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微粒观的知识解决问题.
  • 摘要:在高一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常常发现一些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存在一定的认知障碍.这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文章从化学学科实际出发,在查阅有关认知心理研究成果、多次征询扬州大学教授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调查问卷,并选择祝塘中学高一年级部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最后针对问卷调查研究的结果,在实践中探究相应的解决策略.提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应该敏锐地把握当前教育改革动态,不断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从化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心理辅导人手,灵活运用各种载体和方法,帮助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消除潜在的认知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不断提高学生化学学习认知能力,提升化学学科学业水平,促进学困生更好健康地发展,切实把化学新课程的新理念落到实处。
  • 摘要:“问题整合诊疗式”教学模式旨在课前紧抓学生预习环节,根据学生学情设立教学重、难点;课上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整合,创造开放宽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课后及时反馈,了解教学实际效果,制订出下一阶段的教学安排.
  • 摘要:文章通过对人教版、苏教版两种不同版本选修教材中的有机实验进行文本分析,比较两版新教材与新课程标准的契合度,探讨两版新教材在有机实验的设计思路、内容选择、呈现方式、栏目设置等方面的变化,对新教材改进提出建议.
  • 摘要:文章以一节参评的省优质课为例,介绍在课堂中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学生参与度的一些做法,同时反思这节课存在的问题.在课前,明确向学生说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遇到问题时请同学们主动站起来回答,不需要老师点名,有不同意见也可以随时站起来表达。除了回答问题的竞争,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中也引入竞争,这些竞争可以促使小组内很好进行合作,认真观察与记录,充分进行小组内的讨论,对提高学生合作精神,动手能力和思辩能力都有很好的益处。学生在竞争中合作,在实验中体验,在讨论中生成,将整个课堂气氛推向一个高潮。在最后课堂小结阶段,没有就教学内容逐条逐点去小结,而是设计一个“化学接龙”的小游戏,让学生通过参与游戏,将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自我小结。引入竞争机制,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获取知识。但是,在具体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还有许多问题值得去探索、去解决,如怎样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除了行为参与,如何兼顾到学生的认知参与、情感参与等问题,都需要在具体教学中再做一些深入而细致的研究。
  •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的创新使实验简单易行,在生活中易于实现,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兴趣;锻炼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能过对实验室仪器创新,方案创新更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从而很好地突破重点.打造高效课堂.通过对现有仪器的创新和寻找生活中的功能替代品实现课本实验家庭化、生活化,使化学实验能操作简便,能真正普及科学素养,使实验不再遥不可及。一方面,能很好地突破课本的重难点,使复杂知识简单化,打造高效课堂,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情感,不再是纸上谈兵。同时,通过对生活中的物品功能组合实现化学仪器功能,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使素质教育能跟现在的教育现状很好地有机融合,真正能培养适合时代的人才。
  • 摘要:针对初中化学教师经常兼职生物教学,简述初中生物和化学内容和目标的相似之处.为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尽早开启化学之门,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对初中生物和化学教学中的内容进行比较并提出建议.指出生物与化学不分家。无论生物与化学兼职的教师也好,还是生化教研组也好,应针对生物与化学中的具体内容,巧妙应用教学方法,在适当时机下做好“加减法”,加强对学科间的整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升学生兴趣,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目标,为培养高效人才奠定基础。
  • 摘要:通过比较美国高中化学教材和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有关“氧化还原反应”这一专题的编写思路、概念引入方式、知识内容、栏目设置,使中学化学教育者意识到两者的差异,同时在符合课标的基础上.灵活应用教材,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比较两者编写的思路,很清晰地感觉到苏教版教材脉络清晰、言简意赅,着重让学生记忆氧化还原概念,而“美版”则让学生清晰地了解了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在了解其来龙去脉的基础上加深对概念本身的理解。苏教版缺乏趣味性,只是间接地指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而美版教材则相对具有阅读性,注重从生活的细节处联系化学,再从化学的角度指出此中所包含的化学原理,吸引学生在阅读中获取化学知识。内容上看,两版教材的主体内容大体相同,但在知识的广度上略有差别。苏教版本节内容的设置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对照课程标准,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较为缺乏。相比之下,美版教材一方面显示了它强大的多学科交叉、重视实验、重视现代技术对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理念。另一方面从简单、易于操作的迷你实验到需要老师操作的演示实验时刻强调着化学作为一门实验学科实验的重要性。苏教版教材与传统化学教材相比,图文并茂、注重与学生生活、科技发展相联系,探究味更浓,也开始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及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但是和美版教材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 摘要:如何让学生从心理上愉快地接受并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是落实自主学习的第一课题.作者通过近一年的正确引导,降低前课要求、激发课堂心理、调节期待心理,循序渐进,逐步渗透,达成了自主学习中的有效心理.文章指出高中化学学习要求学生有较好的思维构建、模型构建、知识迁移、综合分析等能力,不是靠简单的记忆。有的学生在学习中不认真研读课本,埋头于习题堆里,求量不求质,收效极低。久而久之,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心理负担也越来越重。在教学中,遇到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千万不要含糊其辞,草草收兵,不要有那种师道尊严的心理在作怪,现代社会瞬息万变,不是神,要学会与学生一起成长。学生不会因此瞧不起老师,反而会感觉老师很诚实,他们也会诚实地待你的,这是一种亲近心理,这会缩短因教师的权威、地位、角色而产生的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与学生在心理上的合作,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师爱是调控学生学习心理气氛的长久动力源泉。能让学生解除心理戒备,轻松愉快地自主探究,效果自然良好。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完成本学科的教学工作,更要全面育人。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心理障碍的原因必须了如指掌,工作方法讲究策略。多多肯定学生的努力与进步,对自己不恰当的教学方法勇于做自我批评,及时与他们沟通思想,交流感情。
  • 摘要:文章对如何保证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谈一点粗浅的看法.指出所谓“课前预设”,就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清晰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课前预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前导与定向功能,是教学三维目标的具体预演,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师面对千变万化的学生思维,在精心的预设基础上的课堂教学中,有时也会发生诸多的“意外”。老师能否巧妙应对“意外”,妥善地处理“意外”,使“意外”成为课堂的亮点,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基于高中化学课自身的特点,作为有效教学环节的一部分,教师应该重点从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学习方式以及教学方式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 摘要: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的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优化化学课堂教学.适时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体现在教师对引入课题、概念原理教学、化学实验教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知识内容易混淆时的教学和结课的准确把握.适时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对其的思维发展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适时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适时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有助于学生保持学习的迁移,真正学会知识的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适时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为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 摘要:教师的教学决策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在课堂教学中面对预设之外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决策策略.结合教学案例阐述了常见的决策策略:“将错就错”的顺应决策、“因势利导”的同化决策和“以学定教”的应变决策.化学教学中如果对生成性情景处理得当,就会把课堂上的“意外”变成课堂相关的教学资源,为课堂添彩,否则会使课堂留下遗憾。可以说,课堂生成考验着教师的决策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保持明确的教学目的、清醒的头脑和有效的教学决策,及时对化学课堂生成性资源做出正确的判断,恰当地取舍与合理地运用,把握瞬间,促进精彩的生成。
  • 摘要:文章从探究“自主与合作”模式、摸索“自主与合作”流程、优化“展示与评点”方式、建立科学订正观念等方面谈高三化学试卷讲评课“自主合作”模式探究的实践.化学试卷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模式,应该是以有利于学生最高效发展为基准的模式,自主订正能够让学生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感悟必须注意的问题,实现自我教育,提高自我管理水平;合作探究,有利于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培养学生相互借鉴、互帮互助、探究提升的素养;展示讲评环节则能让学生在增强总结归纳、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老师要做的就是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让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有效构建知识网络,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习惯,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在收获学生学业快速进步的同时,推动学生终身发展。
  • 摘要:在“氯气的生产原理”教学中,以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观察实验为明线,以科学探究的思路为暗线,以十个问题和六个实验步骤为展开探究的“脚手架”,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聚焦与分析.本节课以观察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为明线,以科学探究的思路为暗线,通过十个引导思维的问题和六个观察角度各异的实验步骤展开教学,实现了教材、教师与学生三者之间的对话。作为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教材的体系结构和编写意图,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找到教材与课堂的接口,以一系列结构化的引导问题“溶解”思维目标,为学生提供探究和思考的“脚手架”,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教材内容。
  • 摘要:文章分析了九年级化学用语的重要性及教学现状,提出了基于flash8.0的信息化解决策略,开发了化学用语学习平台,并将这一策略和平台应用于中学化学教学实际.结果表明:该策略在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用语、加强记忆效果、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科素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减轻教学负担等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
  • 摘要:本文结合具体的实例讨论晶体二维结构中二维晶胞的选取方法。研究晶体微观结构可以将其分解为两个要素:一个是周期性重复的内容,即结构基元:另一个就是重复周期的大小与方向,通常用点阵来表示.可简单地将晶体结构示意表示为:晶体结构=点阵+结构基元.将晶体结构中每一个结构基元抽象为一个点,称为点阵点。点阵则是由无限个点阵点构成。点阵的一个基本特点是:连接其中任意两点可得一向量,将各个点按此向量平移,能使它复原,即平移对称性。在晶体微观平面结构中,按照晶体内部结构的周期性,划分出一个个大小和形状完全一样的平行四边形,以代表晶体结构的基本重复单位,叫平面晶胞(或二维晶胞)。指出晶体二维结构中二维晶胞的选取方法可以通过选平面格子的方法经过3步完成:一、选取结构基元,确定点阵,点阵点的位置可由多种选法;二、准确找出平面格子,正当的平面格子只有一种;三、将平面格子放入晶体二维结构中,平面格子及其所包含的粒子即为二维晶胞。平面格子所放的位置不是唯一的,所以晶胞可有多种选取方式。
  • 摘要:对于化学这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来说,改变学生过去那种被动的、机械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性教学已成为当下的主旋律.化学实验不但能为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提供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而且能为化学知识技能的应用、检验、巩固提供良好的情境和机会.在化学实验这一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都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探究性实验教学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探究性实验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实施的,在进行过程中需要提出问题、设计方案,需要亲自动手实验,需要分析和解释,需要运用判断思维和逻辑思维。
  • 摘要: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主要依赖教师,没有主动性,更不具备科学的学习方法.文章通过课题研究,针对性地进行了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尝试;又从教学实际出发,多方面指导学生把握化学学习的方法.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很多学生已经习‘质了“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为切实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2011-2012学年对本校初三学生进行了化学学习方法的调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化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自学”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以达到改变学生学习方法的目的,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初三化学教材是依据教学大纲系统地阐述教材内容的教学用书,抓住教材,也就抓住了基础知识。应该对教材中的主要原理及重要的结论和规律着重去看、去记忆;还应注意学习初三化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掌握初三化学学习的科学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因为它能提高初三学生化学学习的思维能力。课堂专心听课是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是学会和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在学习一个章节后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在脑海中逐渐形成知识结构,使知识更系统化、条理化,前后知识融会贯通。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解题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 摘要:以《等效平衡》教学设计为例说明对化学原理的教学,尤其是对学生来讲“难学”的知识,要“以学定教”,从学生理解的角度.多层面、多手段设计教学,以启迪学生对规律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更上位的、对这个客观世界的认识及思考.指出对于化学基本原理的教学,既不能把原理当成是经验规律传递给学生,也不能仅仅让学生在实验、数据或练习中发现规律,更应该重视的是规律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更上位的、对这个客观世界的认识及思考问题。而这些东西更应该成为教学目标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对学生来讲“难学”的知识,要“以学定教”,从学生理解的角度,多层面、多手段设计教学,以启迪学生对本质原因及客观世界的思考。
  • 摘要:科学探究常态化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人格品质和专心致志、才思敏捷、心静如水的人生修养.课堂不能仅停留在“导学”层面,而应该在“导学”基础上走向“导悟”.文章以《含氮化合物的相互转化》教学实践为例,指出 “导悟”课堂是在“导学”课堂上的一种超越,要求既重导学更重导悟;不仅注重结果、近效,更注重结果产生的过程,即思考的过程,这样无形中提升了远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导悟”课堂的价值在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把学习过程中外在的符号性知识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知识,形成新的价值态度和方法能力。科学探究重在探究,贵在引导。新课标指出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确立“探究点”进行自主探究。学之道在于“悟”。导悟可分为建构生成和导引生成。课堂上表面的热闹会影响学生思维的深刻度,所以课堂的形态应该是动静结合,让学生在“静”界中感受、感悟,在“活泼、流畅、灵动”的思维中实现生命个性化的成长。基于理解和体验的学习过程润物无声,融合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一体,让学生感觉自己在有“悟”的学习和活动中成长。校本活动课程是科学探究常态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实现对教育本真的回归、挖掘学生潜能、增加学生思维厚度的必由之路。
  • 摘要:为了更好地发挥实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功能,作者对演示实验、实验室分组实验、小组式随堂实验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思考与实践,发现小组随堂实验模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凸显其重要的功能,即实验分析动态了,学生的思维潜能启动了.课堂活力高效了.传统的演示实验、实验室分组实验不代表低效,在实际教学中不是不需要,当然小组式随堂实验模式也不是适合所有实验的。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要发挥好每一种实验模式的优势,实现多种实验方法的优化与组合,选准主要模式,其他方法辅助,使方法互补、长短相济、形成合力,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 摘要:以“曼妥思薄荷糖与可乐”家庭实验为例,具体描述了如何通过它开展与之相关的实验探究,充分挖掘了化学实验探究所承栽的综合教育功能.全面落实了化学新课程理念.指出经过本次家庭实验教学之后,每次布置家庭实验,学生都积极踊跃地实施,并在班级范围内分享。真正调动了学生做化学家庭实验的积极性,延伸扩大了化学实验室的范围,做到了化学与生活的结合,并实现了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教育功能,渗透落实了初中化学新课程的理念。通过家庭实验及后续知识延伸,初步形成了学生自主实验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 摘要:在利用传感器对温度影响化学平衡的实验进行研究时,笔者设计了如下实验:取同样容积的大试管分别装有常压下的空气与二氧化氮,然后同时浸入冰水,利用数字传感器测量温度变化,预期现象是二氧化氮温度降得慢,因为降低温度.化学平衡会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进行,二氧化氮化合成四氧化二氮是放热反应.结果却很意外,二氧化氮反而降得快.由此可见,二氧化氮的导热能力远强于空气,所以平衡移动的因素对温度的影响是次要的。通过现代实验手段可以将原来定性的实验转为定量,结果更加真实可靠,广大教师一定要跟上时代,用先进的仪器方法去给学生更好的分析问题的思路与手段。
  • 摘要:铁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也是一个难点实验,文章通过十个问题的形式对有关铁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涉及到的一些知识与技能问题作了探析.指出铁丝由于表面积小,空气中氧气含量低,使铁丝与氧气反应不剧烈,不能产生燃烧现象。纯净的铁燃烧时没有气体生成,是没有火星四射现象的。师等用热力学计算的方法也证明,铁在氧气中燃烧最后产物应该是Fe304。Fe304的熔点比铁高,因此,熔融的Fe304会夹杂着液态铁一起飞溅或落下。细铁丝通常要用2-3根拧在一起才不容易燃烧熔断,连续燃烧时间长;太粗的铁丝不容易引燃,需要氧气也多,实验成功率低。细铁丝燃烧时,反应非常剧烈,向上上升速度太快,在观察的同时,还必须快速向集气瓶里不断伸入细铁丝才不容易熄灭。使用柑竭钳或摄子夹持铁丝,操作起来不容易协调、难度大,不容易掌握和控制。铁丝绕成螺旋状后,燃烧上升速度减慢,容易控制,便于观察。铁的熔点很高,而且是热的良导体,其着火点又是很高的,因此,通常要用其它可燃物与氧气剧烈反应释放热量来使铁达到着火点。为了便于操作成功,建议取长一点的铁丝做实验,让学生直接用手拿住铁丝的一端进行操作。
  • 摘要:化学实验是实施化学教育的重要载体,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为了更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化学学科教学中的价值.文章通过具体案例从实验素材生活化、实验探究主体化、培养“量”化意识、运用新技术等几个方面反思总结了实验教学的设计策略.利用数字化信息系统开展实验教学,是运用现代化技术进行教学的手段。合理恰当地运用现代技术,能提高实验的可见度,增强实验的可信性,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它不仅能改进传统化学实验,而且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的研究视界,进一步显现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其实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设计策略远不止这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积累,及时反思,这不仅能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执教能力、提升自身修养,更能借助实验有效地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促成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
  • 摘要:笔者设计了一个氢氧燃料电池的简易装置,把从旧电池中取来的石墨棒洗净,在酒精喷灯上加热除去杂物,并淬火多次,即形成多空石墨电极。在石墨电极上焊接上铜导线,然后用热熔胶或石蜡固定密封到玻璃管一端,把两根含电极的玻璃管和第3只玻璃管按右图插人三孔胶塞中,并按右图连接好装置。向广口瓶中注人30%的KOH溶液,然后用胶塞塞住空玻璃管口,将广口瓶倒立过来使含有电极的玻璃管充满溶液,然后再把广口瓶正立过来,并拿掉空玻璃管的胶塞。接通电源,电解KOH溶液制取氢气和氧气,等玻璃管中收集了一部分气体后关闭电源,注意不要让溶液和电极分离,此时就构成了一个简易的氢氧燃料电池。把电路与电流表连接,可以看到电流表指针偏转,如连接音乐贺卡,音乐贺卡可以发出声音,证明氢氧燃料电池可以放电。装置材料易得、制作容易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放电过程中两级液面缓缓上升,说明氢气、氧气在被消耗。可以使用音乐贺卡、玩具小风扇、石英钟检验电流激发学生兴趣。也可做水电解仪使用。本装置也可以改造为能持续供电的燃料电池。
  • 摘要: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的认知理论认为,“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富有活力的简约方法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果。”先贤们早就指出了低碳教学的方向:教学要追求简约求实的艺术境界。打造“低碳课堂”需要注意的是:简约、高效.“低碳”的课堂教学还要达到“有效”。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主要场所,时间有限,浪费不起。高效的课堂,就是要使学生在有限时间里在玩中学习、在做中学习,在探究中收获新知,在收获中体验快乐,在决乐中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在习惯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 摘要:导入活动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热身活动,可以安定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情绪情感的增力作用,让学生一开始就全神贯注地进入课堂学习。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情趣探究的理念,创设化学问题中的一些巧妙情境可以提高学生探究与体验的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结论的过程。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对化学问题的亲切感,缩短学生与化学问题之间的心理距离,而且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包括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客观世界的探索欲望和激情,发现规律的兴奋等,这种情感能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情境交融,情“溢”教学重点难点之间的理想境界。课堂教学的最后时刻,是教学的“收获季节”。一个好的结尾,不只是对一节课的归纳和总结,好的结尾如同撞钟,响亮警醒而又“余音绕梁”,它能极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课堂教学再次推向高潮,并延伸至课后,直至课外,让学生进入“课虽尽,意未尽”的境界。课堂结尾时,教师要立足引导,让学生来说、议、谈、写、演等,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来汇报这节课的学习收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回顾和进一步掌握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课堂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地方,因为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充满活力的生命体。评价学生是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有效手段,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动态发展,让学生从评价中获益,帮助学生树立自尊自信,从而产生积极学习的动力。
  • 摘要:文章对提高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效果的几种途径进行了探索,将分组实验、探究性实验、以及课内课外实验等多种模式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验分析能力、科学探究能力.提出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应该转变传统实验教学理念,不仅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并且在实际教学中应将多种实验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实验能力有了飞跃性提高,才能取得理想的实验教学效果。面对高考中的实验题,学生才能够游刃有余,大大提高实验题的得分率。最后,广大的化学教育工作者还要继续探索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效果的方法,为大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做出最大的努力。
  •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与策略.文章通过两个研究性学习案例,说明与传统研究性学习相比,将DIS实验技术引入研究性学习,不但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可以解决部分传统方法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者将问题的研究更深入,认识更全面,感触更深.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引人,对研究性学习也将是一个很大的推动和促进,它使研究性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表面和简单的了解,而是更加深人到现象背后的问题,更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 摘要:信息素养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当今教育界越来越重视的内容,文章通过研究信息素养的要素以习题教学为例探讨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素养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它不仅仅是信息技术能力和图书检索能力,而是综合性的信息问题解决能力,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分析、评价和有效利用所获取的信息,并能够将所获取的信息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与创新。在高中化学习题教学中,习题解答是用采巩固知识、拓展能力、训练思维、提升素养的常规方法,尤其是综合性试题能多方面考查和培养学生的素质。其中无机或有机推断题是一种常见的综合性试题,这类题型结构紧凑,但涉及知识面广,信息量大,推理性强,对解答的要求高。面对题目所提供的大量信息,学生应充分利用读题、审题、解题、答题和题后反思这一系列过程来学会捕捉、分析、利用、传达信息,逐步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培养是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利用习题解答过程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只是在教学中培养信息素养的一个方面。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信息素养的培养有充分的理解与认识,利用各种资源和技术,从多方面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 摘要:高中平衡常数常涉及溶解平衡常数、电离平衡常数、水的离子积、溶度积常数等.在复习中抓住核心概念——平衡常数,对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影响因素、平衡移动方向判断等加以整合,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平衡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入水解平衡和沉淀转化.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平衡常数的能力.指出学案的设计不仅体现教师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更需要在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前提下,通过对知识的梳理,体现知识和能力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本学案的设计充分抓住平衡常数这一核心概念,体现了从一般(化学平衡)到特殊(电离平衡、水的离子积、溶度积等),把相关知识进行了充分的整合,并提升到水解平衡常数,充分用活了平衡常数。
  • 摘要:文章结合学校实际,分析了“板块三串式”教学设计的结构,并以“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例具体阐述了板块的设计、学生活动问题串的设计、学生活动串的设计以及目标达成反馈串的设计.“板块三串式”课堂教学设计结构能反映出一个完整的且有效的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是一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的效果的教学本质设计。
  • 摘要:文章结合多年的初中化学教学经历,从指导学生“问”这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究,并提出了一些的具体建议.指出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互动交流、合作中相互启迪,促进问题的提出,最大限度地使学生释放自主学习的能量,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对有创意性的问题给予鼓励表扬,对不符合教学需要、过浅、过难,甚至离奇的问题也应予以肯定和尊重,对学生敢于提出针对老师或教材的问题的勇气和态度首先应予以肯定,然后再引导和分析。根据认知理论,化学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思维过程。因此教师首先要善于指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课堂教学的过程实质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发现和提出的问题,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自己解答,或者学生之间通过讨论共同得出结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就是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因为问题是生长新思维、新方法、获取新知识的种子,努力解决遇到的问题是推动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求的内在需求,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学生问应做到持之以恒,长期、多方位坚持启发、训练,学生就会逐渐形成习惯,习惯一旦养成,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变成一种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自觉行为,使学生受益终身。这需要每一位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研究。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