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8城市空间分析论坛暨第四届中国空间句法学术研讨会(Urban Space Analysis Forum and the Fourth Symposium on Space Syntax in China)
2018城市空间分析论坛暨第四届中国空间句法学术研讨会(Urban Space Analysis Forum and the Fourth Symposium on Space Syntax in China)

2018城市空间分析论坛暨第四届中国空间句法学术研讨会(Urban Space Analysis Forum and the Fourth Symposium on Space Syntax in China)

  • 召开年:2018
  • 召开地:天津
  • 出版时间: 2018-11-30

主办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天津大学;;

会议文集:2018城市空间分析论坛暨第四届中国空间句法学术研讨会(Urban Space Analysis Forum and the Fourth Symposium on Space Syntax in China)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针对自组织社区功能的空间逻辑,基于百度街景时光机和实地调研数据,分析了2015年至2018年以来在人口疏解政策的影响下和共享单车兴起的背景下北京东城区13.8平方公里内的自行车维修点/店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演变历程.本文对比了2015年和2018年修车点/店的分布密度变化,修车点/店的分布与居住人口的关系,修车点/店的分布与空间句法参数的关系,发现该功能虽然数量减少,但空间分布逻辑稳定,而且大部分的自行车维修点/店的减少是由于拆违政策导致的,而在自然状态下,即便是遇到“共享单车”这样的社会技术更新,它的空间分布也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并且除去政策干预导致的自行车维修点/店的减少,经过分析得出自行车修车点/店这种自组织、非正规的社区公共服务功能在2015年和2018年的空间分布密度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并且其分布更依赖街道中的流而非彼此间的距离,即服务半径;同时本文也通过对摊主的访谈和使用强度的数据分析了修车点/店的使用状况以及与之相伴生的例如开锁、修鞋等多种功能,发现这些修车点/店依托其空间位置衍生出多种功能,并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功能类型有所增加,类似一个日趋完善的社区服务综合体,体现了其服务功能虽然多变,但这种自组织的功能所占据的空间栖位具有很大的韧性.这启示在整治城市风貌的同时,需要考虑到这类自组织社区功能的生存空间和其特有的分布规律,并且可以适当根据各个片区在不同尺度范围的空间拓扑可达性来确定其分布区位以及增加其分布密度,而不应该简单地将其按居住密度或服务范围的距离半径划分为一站式便民中心的一部分.
  • 摘要:与临近的诸多城市相比(北京、张家口等),即便在共享单车出现之前,天津的非机动车(自行车+电动车)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占比就明显较高.本文以天津为主要研究案例城市,基于笔者自2014-2018年四年跨度的大量实地调研截面流量交通数据(机动车、非机动车和步行),对比了共享单车出现前后各案例街区(共计9个案例区域共计500多个道路截面)的交通流量及其占比的变化.初步的研究成果显示(目前完成了两个案例区域的统计),共享单车出现前后非机动车流量占比增量为4-9%.相应的,机动车交通流量占比下降幅度为3-6%,对缓解机动车交通有一定作用.但与此同时,步行流量占比也下降了2-4%.显现出共享单车既代替了部分机动车出行,也代替了部分步行的双重作用.同时,该对比研究也显示,路网密度较高,更加宜步行的街区步行流量下降较少,共享单车对机动车的替代作用明显.与之相反的是街区块较大的案例共享单车的使用则对步行替代作用明显.
  • 摘要:本文选取北京方家胡同区域、虎坊桥区域以及西二旗区域,探究了网络开放数据中街景地图对实测步行流量的可替代性以及替代的适用类型.研究表明,街景数据均匀化处理后在街景地图覆盖全面、街道可达性高且步行流量大的地区,街景均匀化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实测数据.基于空间句法的步行流量研究中在不同类型的街区街景均匀化数据都可以与实测数据有相似的分析效果.
  • 摘要:在城市急剧扩张的背景下,城中村已演变成一种特殊的城市现象——拥有“村”的驱壳,却自发产生不精英城市设计思想不相符的空间结构不生活形态.石牌村作为广州市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城中村,经历700多年的演变后已在内部形成超高密度居住环境和错综复杂的街巷空间,并在此基础上自发孕育出独特的经济生活形态.为探讨石牌村经济活动的空间自组织规律,本研究借助空间句法工具,分析石牌村街巷网络的空间结构并探讨其对商业空间类型及其集聚模式的影响作用,相关结果拓展对城中村现象理解的同时,也激发公众对城中村未来发展潜力的思考.
  • 摘要: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等现象都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地散布在快速发展的中国城市空间中.为了更好地提高城市空间品质、更精细准确地对建成区进行城市更新与管理,首先需要有针对性地找到发生失序的空间场所.利用街景图像进行虚拟审计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但这并不是一项容易的任务,并且最新的虚拟审计研究大多以美国的城市为研究对象,而对中国的城市缺少关注.本文以齐齐哈尔市主城区为例,拟建立起中国空间失序现象的要素体系,使用人工判别与计算机深度学习等方法对中国城市空间失序现象的分布、程度、类型与原因等进行分析.通过地理抽样的方法,本文选取了1213个观察点,从腾讯地图中提取出了4个方向的街景图像,并聘请了3名审计员来感知和识别空间失序的要素.审计员共确定了5组19个空间失序要素,其中8个是中国的特定要素,并用二分法来判断每张图片空间失序的严重程度.结果显示,空间失序现象在齐齐哈尔相当普遍,一半以上的抽样图像至少存在一个空间失序要素.还发现,图像中无序要素的总数与其被审计员判定为无序的可能性之间有很高的相关性.
  • 摘要:依托于侨汇经济的支持,解放前的侨乡一度繁荣至极,可谓一般百姓心目中财富的代名词.然而大量的青壮年在外拼搏,导致侨乡的人口组成以老弱妇幼为主,结构严重失衡.在社会局势极不稳定、法制体系极不完善的年代,这也使得侨乡居民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常常受到不法分子的侵扰抢掠.笔者以闽南著名侨乡福林村的书投楼为研究案例,结合建筑的平面布局、空间流线及结构材料,从被动防御-主动打击-应急逃脱-隐蔽藏匿等几个层面探讨书投楼防御空间架构的方式方法,并基于空间句法的视角,对空间进行抽象提炼,从书投楼的周边道路选择度及视线整合度,建筑内部的空间及视线整合度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论证其防御构思的必要性与合理性,进而了解闽南侨乡民居空间中的设计智慧。
  • 摘要:苏州文人园林根植于园主抒情言志之目的,在空间的安排,物的呈现,文化信息的组织和建筑的享受之间创造了一个人与景物互动的界面,叙述一种隐逸的文化情节.在园林中,空间不仅仅只是文化的容器或叙事的背景;它同时以某种组织关系,如人、物、活动或事件在时间和空间呈现的先后顺序,帮助人阅读并理解造园者的文化意图.这是否意味着空间可以被视作园林文化叙述的文本?是否可以从空间的关系或结构的分析中发现园林隐藏的叙事原则或叙事的文化内涵?本研究以网师园为例,应用空间句法的可视图方法,从体验的角度分析了网师园视域的空间形态特点以及可达与可视关系的分离错位造成的空间结构的复杂性、矛盾性.这种复杂性与矛盾性来自园林拒绝仅仅将空间当作一个共时性的布局,而必须通过历时性的身体运动才能了解其全貌.园林“非结构化”的路径组织模式让这种身体运动成为一种漫游式经历,充满着随机性和偶然性,并通过与视觉信息的相互作用形成有节凑的观看密度变化和丰富的视觉体验.人与景物关系的不断调整和变化一方面将园林的主题思想、情感与事件传递给主体,另一方面也让主体以不同方式阅读并演绎对叙事的理解.空间结构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为园林叙事提供了一个具有创造性张力的框架:一个需要主体的运动、观看和思维的共同参与的持续性过程.
  • 摘要:随着中国全面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社区居家养老已经成为社会养老体系中的重要方式.沈阳市1999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2019年全市老年人口将突破200万,占总人口的25%,成为重度老龄化社会.针对沈阳市和平区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布局调研,发现其布局在资源配置、养老设施选址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而可达性和可识别性在设施选址合理性影响显著.为优化沈阳市和平区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布局,合理配置养老资源,本文采用空间句法对养老设施选址的可达性、可识别性两个关键因子进行分析.通过对和平区现有交通系统建立空间线段模型,从老年人出行尺度及养老设施覆盖范围进行选择度与整合度变量分析,得到可达性较高的交通线段模型;通过对和平区各个街道建立视域模型,对视域整合度、控制度聚合系数等变量进行可视化分析.最终分析结果得到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的最佳可达及可视选址区域,并与前期环境,交通,服务设施的调研分析结果形成“面、线、点”三个层次因素并整合分析,作为后期社区居家养老设施选址布局优化研究的技术依据.
  • 摘要:以哈长城市群一体化和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为背景,以基于空间复杂性理论的空间句法为研究方法,利用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以及内蒙古东部四个地区2016年公路以及铁路网络交通数据,首次建立了基于GIS的高精度,全覆盖且具有代表性的吉林省空间句法模型,对吉林省省域空间格局进行评价并给出规划建议.结论显示,九个节点城市受哈长发展主轴影响明显,建议通过构建敦化-抚松-珲春一体化发展来缩小城市发展差距;四条发展轴线受周边省市影响明显,因此作为连接吉林省南部唯一东西向轴线但是目前空间发展水平最弱的双辽-集安轴线存在较大发展潜力,可作为重点建设对象;五个城镇组团受山地地貌和国界影响明显,南部组团应加强与辽宁省的联系,而东部组团应以安图-延吉-图们为发展中心加强与南北向城市之间的联系.
  • 摘要:老年人的生理特征较年轻人有很大的衰退,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合理必然会给老年人的使用带来不便.因此能否为老年人配置便捷的公共服务设施,以满足在其日常活动范围内进行使用,是衡量老年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是否合理的重要内容.本文对北京市老城区安定门街道老年人所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筛选,界定了以传统街巷布局街道为邻里空间的主要发生地,并以安定门街道(辖九个社区)为例展开老年人群的可步行性研究.在进行公共服务设施的可步行性评价中,建立老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基础GIS数据库,涵盖老年人医疗服务、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交通出行、金融服务和科研教育为一级层次的25项要素影响下的公共服务设施指标,以及基于研究范围内影响老年人行为偏好的环境要素指标.介助步行指数(WalkScore)这一评价体系,尝试将公共服务设施的权重和老年人的步行距离衰减曲线,结合影响老年人行为偏好的环境要素修正系数进行综合评价,并在ArcGIS中建立分析单元并通过反距离权重插值法获得研究范围内的空间分布.通过构建老年人不同使用频率设施的步行指数模型,得到社区的步行指数评价结果,从而定量化地指导公共服务设施适老性评价.
  • 摘要:空间句法理论与方法基于人们在空间中的活动并且运用空间安排这些活动等事实,从空间的角度衔接了城市形态、社会及空间认知等领域,解决的是形式与功能的经典关系问题.本次研究是在笔者《人本城市形态视角下城市小微公共空间与情感反应关系研究——以天津五大道地区为例》一文基础上,做出的进一步拓展思考.目前对五大道地区的空间句法研究局限于对交通道路现状分析及优化角度的研究.就空间句法本身的研究进展来看,触及到古典园林(郭佳希,2015)、居住区(吴浩源,2015,胡乃彦,2015)、历史街区(吴荣华,2014,苏心,2016)等城市微观尺度地块的研究近年来逐渐涌现,研究内容涉及空间活力、形态体系、犯罪防控等,尚少涉及到小尺度公共空间的活力研究.着眼于此,先用斑块密度算法(PD=10000×100(Nj/A)PD>0)和聚集度指数(J=r1/re=2√D×r1=2√n/A×r1)明确地区的空间格局与构成.借助空间句法对五大道地区的街道及小微公共空间的连接值(空间中与i节点相连的节点个数,值越高,空间的渗透性越好);控制度(表示一个空间对周边空间的影响程度);深度值(节点与节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整合度(全局和局部)和可理解度.综合运用轴线分析和线段分析两种方法.在对研究范围的宏观情况进行掌握的基础上,前期实地调研发现10处在空间设计、自然环境、使用活力等方面均品质良好的小微公共空间,寄予空间句法进行数据上具体的定量验证.形成对五大道地区单位面积内小微公共空间的斑块数、空间分布集中程度、拓扑关系网等现状情况的综合认知和对重点小微公共空间案例的验证,并最后根据测算结果对现状提出修正意见.
  • 摘要:相较于现代城市,传统村落依然保留了自下而上式的聚落发展过程中复杂而丰富的空间形态.这种形态丰富性一方面体现了传统村落在人类聚落库中的独特的价值,另一方面其良好的空间舒适性也为当代城市与建筑空间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样本.村落空间的价值最终需通过人的认知得以体现,因此从认知角度理解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的可读性、可记忆性以及对于空间行为的影响意义成为当前村落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本研究选取了闽北地区三个传统村落,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空间认知实验,并对参测者的运动轨迹与视线关注点进行跟踪与可视化分析.所选样本中,漈头村、下梅村与城村村的主街结构分别代表了连续曲线型、转折型与平直网络型三种典型的街道空间形态类型.实验过程中参测者的运动与视线关注均主要发生于村落主街结构之内,因此本研究聚焦村落主街结构空间特征的认知特性解读.实验研究的结果一方面呈现了在三种不同类型村落街道空间中参测者漫游过程中群体性的空间高关注区、空间运动分布区特性,同时也深入解析了个体层面不同类型空间形态特征认知对于视觉关注逻辑与路径选择的影响.最终通过同空间句法轴线与VGA模型的比较,探讨了微观尺度认知机制研究对于句法模型的认知基础理论的意义与模型优化可能性.
  • 摘要:街道绿化的在生态方面的重要性早已被广泛认知.近年来伴随着分析技术的进步,街道绿视率在心理健康和慢行活动方面的效用也被逐渐发掘和测度.但是,这一人本尺度绿视率在经济上(房价)的影响还未被系统研究.本文以上海中心城区(中环线内区域)为研究案例,对于人本尺度绿视率在房价上的影响权重开展测度.研究一方面通过链家网站抓取了2016年度的1395个二手房小区物业均价,另一方面根据特征价格模型(Hedonic Price Model)选取了5个大类共44个变量——设施距离、一定半径内的设施密度、步行和车行可达性、房屋和小区特征和以街道绿视率为代表的街道空间品质.具体来说,各类设施距离与密度根据抓取的城市兴趣点数据(Point of Interests)来计算,步行和车行可达性则使用sDNA工具依托OSM路网数据计算,房屋和小区特征从链家上同步获得,人本尺度绿视率是在抓取了高精度、大样本百度街景数据后运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算法对于绿化开展提取和计算.结果显示,在设施距离、房屋和小区特征等传统指标之外,车行可达性和人本尺度绿视率对于房价有显著的影响.在线性回归和对数回归模型中,人本尺度绿化可见度的纳入均可适当提高房价模型的解释力度.同时,回归结果显示该人本尺度指标具有较高的标准化系数(分别为0.202和0.205),且该标准化系数甚至超过了到最近公园广场的距离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本尺度要素的重要性.本研究推进了人本尺度绿视率的经济效益认知,可对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街道微更新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撑.此外本研究也进一步发掘了人本尺度要素的全局影响,可见人本尺度要素的影响并非仅局限在微观的空间感受上,而是会在宏观尺度下也产生相应影响.
  • 摘要:当今的数字社会的发展使得开始关注更加高频的城市现象,并可以寻找这些现象的空间逻辑以提高未来规划设计的动态效应.城市组构分析是城市设计过程中一种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认知方法,在过去二十年被广泛地应用在西方城市设计的研究与实践中,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作为组构分析的重要理论,空间句法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对城市拓扑结构建模的方法并实证了其与城市人流极差结构的整体的稳健关系.然而,作为一种经典的描述性模型,传统的空间句法模型很难指导规划设计实践中所面临的动态性社会问题.基于对空间句法理论基础的基本梳理,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在新的数据条件下研究城市空间组构动态效应的方法框架.通过将社交媒体轨迹数据与传统组构分析的方法框架相结合,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组构中心性概念——时空共现强度并介绍了相关的指标来量化人们时空行为的几何属性及其模式,探索动态的城市组构分析理论与方法.本文所提出的动态的空间句法框架暗示着从一种静态的、只关注物理空间的城市组构研究向一种动态的、更加关注人的行为空间的城市组构研究转变的趋势,并揭示了充分利用当前数据环境并将城市设计作为一种动态城市空间功能性提升的有效手段在未来城市设计中的积极意义.本文最后讨论了如何在新的数据环境下重构空间句法理论的途径.
  • 摘要:手机信令数据包含大量使用者的时空位置信息,为提供了高效研究市民时空行为与公共设施服务半径的基础.另一方面,合理制定城市公园的服务半径对城市公园的规划布局至关重要.但是,由于缺少实证数据,城市公园设计导则与相关研究中却采用不同的服务半径,以至相互矛盾.为弥补这一不足,本研究提出了利用手机信令数据识别公园使用者,及其住址的方法.
  • 摘要:空间句法轴线法及线段法在城市空间形态结构与人车流量潜力的关系方面有大量的实践证实,但其在多层面空间中的应用仍有局限性.研究以极端高密度的香港中环地区为实证案例,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与空间设计网络分析软件(sDNA+),首次建立室内+室外三维步行网络模型并采用复合距离度量网络的步行潜力,测度高密度多层面建成环境空间和人的活动分布之间的关系.通过比较道路中心线模型、室外二维步行模型、以及室内外三维步行网络模型的活动潜力分布,发现中环地区的步行体系具有高度的层叠化特征,而传统的道路中心线或室外步行网络模型对于分析这类区域的步行潜力是不足够的:首先,山地条件下南北向的步行联系很多是台阶的形式,基于机动车道路中心线网络无法表达完整的步行体系;其次,二维的室外详细步行网络显现了中环地区步行体系中的第一层级,即地面层,意味着室外步行网络可用于分析单层面建成环境的活动潜力;最后,室内外三维步行网络同时反映了中环地区步行体系的第一与第二层级,即地面街道与步行天桥两个系统,体现了在复杂的三维步行空间环境中建立完整室内外模型的重要性.进一步对2D模型与3D模型的穿行度指标与实测人流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的R方相关度分别为0.29与0.64.意味着在高密度的复杂城市环境中,相较于二维建模方式,基于三维建模的空间网络分析不仅可以提升分析过程的可视化表达,更能有效捕捉空间形态与行人活动的关系,帮助城市设计师解码三维的城市空间认知.
  • 摘要:空间句法的一个基本研究问题是如何从认知空间走向设计空间.比尔·希列尔教授曾给出了理论性的设想,即描述性回溯,这源于真实世界中所发生的事件,并独立于事件过程之中个体的认知或行为,并发生在两个层面上.基于大数据的研究以及雄安新区的案例实践,笔者认为基于新兴技术的发展,实体城市空间与虚拟城市空间将会更加密切的互动,而这种互动与交融仍然依赖于网络的概念,即分散在时空之中的事件之间的关系被揭示成为网络关系,这样最终作为设计的执行者才有可能去理解分散事件之间的关系,并对其进行编辑、重组以及创新。在很大程度上,这体现为实体个人与虚拟社会之间运作机制。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