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浙江省针灸学会2016学术年会
浙江省针灸学会2016学术年会

浙江省针灸学会2016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浙江衢州
  • 出版时间: 2016-11-25

主办单位:浙江省针灸学会

会议文集:浙江省针灸学会2016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以采用督脉经穴为主针刺疗法和采用任脉经穴为主针刺疗法对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的比较,明确针刺督脉经穴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优势,为临床有效治疗本病提供客观评价和指导. 方法:采用对患者单盲的临床对照研究方法,运用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诊断标准、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以及疗效评价标准等,观察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65例,脱失5例,最终纳入病例6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针刺督脉经穴为主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任脉经穴为主治疗,针刺10次为一疗程,隔日一次,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其疗效.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病例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气血亏虚型证候量表、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情况方面进行评定,治疗结束后对每方面进行组内、组间比较,所得数据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颈性眩晕总体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愈显率为76.7%,对照组愈显率为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3.3%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和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两组之间评分在治疗2个疗程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在气血亏虚型证候量表的测评中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降低(P<0.01),但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通督疗法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具有更为显著的疗效,采用此法后,眩晕症状及其伴随症状和气血亏虚证候以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均得到明显的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和运用.但由于任脉穴位在改善气血亏虚证候方面也有很好的疗效,所以针对气血亏虚证候较甚者,建议让患者取侧卧位,在采用督脉穴位针刺法的同时可配合任脉一些重要的穴位针刺可收到更好的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热敏灸与药物、针刺加TDP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疗效差异.方法:将9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通过随机抽取信封分为药物组(30例)、热敏灸组(30例)和针刺+TDP组(30例);药物组使用常规西药治疗,热敏灸组采用药物加热敏灸治疗;针刺+TDP组采用药物加针刺及TDP红外线照射治疗.结果:(1)热敏灸组有愈显率为83.33%,与针刺组76.67%比较(P<0.05)(2)治疗前后比较热敏灸组和针剌组p=>0.05,疗效无显著性差异;热敏灸组与药物组相比p<0.05;针刺组与药物组相比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且无痛苦,无副作用,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摘要:目的:观察采用捣针配合温针灸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采用捣针配合温针灸治疗,对照组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观察治疗前后功能障碍指数(DI)、肌肉压痛指数(PI)、关节紊乱指数(CMI)值及整体疗效. 结果:2组治疗后的DI、PI、CMI值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性(P<0.01);2组间治疗后DI、PI、CMI两两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性(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愈显率达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 结论:捣针法配合温针灸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具有很好的镇痛效果,对颞下颌关节的功能障碍改善明显,整体疗效优于口服消炎镇痛经.
  • 摘要:目的:观察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后不同皮肤反应对支气管哮喘的影响. 方法:将79例支气管哮喘患者根据贴敷后的不同的皮肤反应程度分为皮肤无反应组(24例),皮肤红斑组(30例)和发泡组(25例),分析患者贴敷后局部皮肤反应情况与哮喘生命质量及血清IgE的关系. 结果:3组患者贴敷治疗后,其临床总有效率皮肤无反应组83.33%,皮肤红斑组86.57%,发泡组92.0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生命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发泡组患者血清IgE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皮肤无反应组患者与皮肤红斑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g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发泡组与皮肤无反应组、皮肤红斑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中皮肤反应程度和疗效相关,皮肤发泡组比未发泡组疗效更加显著.
  • 摘要:目的:探索金华地区穴位埋线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适宜技术推广应用效果,为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220例穴位埋线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推广满意度、依从性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县级中医院组120例,乡镇卫生院组100例.观察两组间疼痛程度、肿块大小、雌二醇及孕酮治疗前后的变化. 结果:两组治疗后疼痛程度、肿块大小、雌二醇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孕酮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1).两组治疗后疼痛程度、肿块大小县级中医院组改善较为明显(均P<0.05);两组治疗后雌二醇下降、孕酮上升县级中医院组改善更为明显(均P<0.01).县级中医院穴位埋线治疗乳腺增生病显效率、有效率、推广效果均优于乡镇卫生院(均P<0.05),但两组患者依从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金华地区穴位埋线法治疗乳腺增生病适宜技术推广疗效佳,县级中医院优于乡镇卫生院.
  • 摘要:目的:观察并客观评价针刺项三穴(风池、天柱、天牖)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初步探讨针刺项三穴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机理. 方法:选择颈源性头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常规取穴组各30例进行对照治疗.治疗组采取针刺'项三穴'治疗,即风池、天柱、天牖穴;常规取穴组采取针刺颈夹脊、大椎、天柱穴治疗.治疗20次后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指标和整体疗效. 结果:1.疼痛指标比较:两组疼痛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1),并且,治疗组对疼痛指标改善优于常规取穴组(P<0.01).2.整体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愈显率分别为93.3%、76.6%;常规取穴组总有效率83.3%,愈显率46.7%.治疗组愈显率均优于常规取穴组. 结论:针刺项三穴可显著改善颈源性头痛相关症状,且其作用及整体疗效均优于常规取穴组.
  • 摘要:目的:观察水针刀结合拔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三组样本各60例,治疗组:给予水针刀结合拔罐治疗;对照组1:给予水针刀治疗;对照组2:给予针刀结合拔罐治疗.各组均隔5日治疗1次,5次治疗后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水针刀结合拔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
  • 摘要:目的:探讨天柱傍针刺结合平衡区电针对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传统针刺配合康复组和天柱傍针刺结合平衡区电针配合康复组进行相应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8周结束后,分别用Berg平衡评分量表、Fug1-Meyer下肢运动评分和改良Barthe1指数评定对三组患者进行平衡功能下肢功能活动和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 结果:4周后3组Berg平衡评分、Fug1-Meyer评分和Barthe1指数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天柱傍针刺结合平衡区电针配合康复组的Berg平衡评分、Fug1-Meyer评分和Barthe1指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8周后3组Berg平衡评分、Fug1-Meyer评分和Barthe1指数别均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有明显提高(P<0.01),3组间无差异. 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天柱傍针刺结合平衡区电针,能更有效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下肢功能活动及生活质量,缩短病程.
  • 摘要:目的:观察自血疗法结合针刺和口服中药对肝郁血瘀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探索自血疗法结合针刺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将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自血疗法结合针刺组(治疗组)40例,选用合谷、太冲等,进行常规针刺治疗后,再行自血疗法.中药组(对照组)40例,以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为主方治疗.每组治疗时间为12周,每4周为一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及每个疗程结束进行面部皮损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1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5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疗法均能改善肝郁血瘀型黄褐斑患者的临床症状,但自血结合针刺组疗效明显优于中药组.
  • 摘要:治疗组66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接受经穴电刺激百会、印堂、四神聪、脑户治疗,与常用新型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西酞普兰治疗的64例进行双盲法对照.结果表明按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评价两组治疗前后均分数变化的比较,经穴电刺激组与对照组一样,治疗后均分数显著下降,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两组间治疗后均分数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按临床疗效评定标准,经穴电刺激组与西酞普兰组显效率分别为78.6%与67.5%,经x2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经穴电刺激组对焦虑躯体化症候群与认知障碍症侯群的疗效,比西酞普兰组好,且副作用少、适应症广.
  • 摘要:探寻浙北灸法流派特点及影响.中医学至今已发展了数千年,根据不同学术特点或地域形成了许多流派.浙江针灸自古以来在中医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尤以浙北更为突出.通过查阅浙江灸法发展史料及整理各流派传承家谱等,发现浙北灸法以化脓灸、温针灸为特色,其中严氏、施氏、高氏三家传承脉络相对清晰完整.本文主要介绍浙北灸法流派中最具代表性的严、施、高三家的学术源流及发展脉络,浙北法源远流长,早在宋代,嘉兴闻人耆年就有《备急灸法》问世,他提出了灸法能有效地用于急症的治疗,认为急性病以灼艾为第一。浙江灸法流派各具特色,各流派医家遵古训而不泥古,承家学而研发展,重视经典理论的学习和阐释,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而发扬了浙北灸法。浙北灸法百家争鸣,对其研究和整理将有利于提高诊治范围和病种,提高灸法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中国针灸学术史的完善和发展。
  • 摘要:慢性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它能导致痛情绪,反过来又可加重疼痛,逐步形成疼痛与痛情绪的恶性循环.多项研究证明前扣带皮层(ACC)与慢性痛痛情绪有着密切的联系.ACC内PKMζ及其相关信号分子通路在慢性痛痛情绪的形成和维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综述简要回顾了该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及获得的部分研究成果,抑制PKMζ表达可能是一个新的治疗慢性痛的神经机制。然而ACC内PKMζ与周围神经系统之间的调节是否有直接调节慢性痛痛情绪的可能性以及相关神经分子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制约和影响还有待深入研究。此外,对PKMζ的与痛情绪有关的认知也局限于长时程增强突触效应,且两者并未有直接关联。因此关于深入研究神经生物学机制和针对慢性痛痛情绪治疗手段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探讨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N-methy1-D-aspartate receptor1,NR1)在中枢和外周疼痛敏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电针干预NR1的具体机制.方法:通过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章,总结和论述NR1在疼痛敏化过程中的作用和相关机制,讨论电针干预疼痛敏化的NR1相关机制.结果:NR1参与疼痛主要通过其磷酸化形式,结合钙调素、细胞因子等等,电针则通过调节Ca2+内流等方面调制NR1的活性及其表达从而发挥作用.结论:NR1参与疼痛敏化,电针则通过调制NR1从而达到镇痛作用.
  • 摘要:艾灸疗法是传统针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慢性病治疗及养生保健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艾灸疗法具有极大发展前景.目前制约艾灸发展的因素主要在于医疗安全、艾灸护理、量效关系研究以及艾灸技术现代化研究等方面,且针灸医师的职业防护也是近来逐渐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逐一举例艾灸治疗临床和科研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指出中国针灸疗法在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迅速传播和发展,中医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然而必须清醒地看到,与针刺疗法兴盛相比,艾灸疗法的传播和普及度并不高,国际影响力相对弱化。因此,未来我国艾灸疗法的发展,必须加强灸法技术和理论上的传承与创新,提高灸法的临床疗效,必须提升研究的强度,加快灸法与灸器的研发与创新,改善灸疗条件,规范临床操作,以推动艾灸疗法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 摘要:目的:通过检索艾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相关文献,总结其灸法、灸量及灸程规律,为艾灸治疗RA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 方法:检索艾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文献,以文献中出现的灸量、灸程和灸法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通过检索共检出438篇文献,通过阅读标题和摘要排除不相关文献后共入选99篇文献.从搜索的文献表明,艾灸治疗RA最多的灸法为温针灸,灸量和灸程上以每穴2-3壮,以一个月为一个疗程,共3个疗程应用最多. 结论:目前的研究对于艾灸治疗RA的机理已经研究的较深入,而对疗效的影响因素研究不足,缺乏对量效之间关系的探索,今后应总结灸法、灸量等因素对机体组织产生的不同规律特征,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
  • 摘要:颈型颈椎病多属于颈椎病发病的早期,并可伴随于各型颈椎病的发病过程中,其临床症状以颈部痛、胀及不适感为主,可伴有颈部活动受限及影像学改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本文简要综述颈型颈椎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诊断和针灸治疗进展,重点阐述目前治疗颈型颈椎病采用的不同针灸疗法,不同针具选择及一些典型的特殊取穴及针刺手法,并对目前文献资料中存在针灸治疗不足之处加以粗略分析,颈椎病容易反复发作,一方面考虑与患者生活工作中的不当姿势有关,应当叮嘱患者注意平时姿势与颈椎保养;另一方面也促使医者对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作更深入研究及在治疗方案上作进一步改进,分析各种疗法远期疗效欠佳的原因,需要开拓思路,探讨提高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远期疗效的对策。“颈腰同治”理论是依据经络循行,生理解剖,脊柱力学平衡等角度提出的新的治疗思路。从“颈腰同治”探讨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机理,达到缓解颈部及腰部的肌肉紧张,恢复脊柱生物力学平衡,提高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的近远期疗效,进而促进颈椎病的康复,这是人们面临的新课题。
  • 摘要:恶性肿瘤高凝状态存在很高的发生率和患病率,但目前尚未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对其病因、治疗亦无统一认识及标准.中西医治疗各有其优缺点,作者将从西医、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等方面对近年来中西医治疗恶性肿瘤高凝状态进行归纳总结,并探讨针灸对恶性肿瘤高凝状态的作用,治疗上目前中西医对改善高凝状态均有确切疗效,不足之处在于尚无统一治疗标准,临床运用多根据医师擅长方向及个人经验,易错失最佳治疗时机甚至加速病情进展。另外如何将针灸与恶性肿瘤高凝状态、针灸与西医实验室各指标紧密结合并使其标准化,依旧需要更多的研究与探索。
  • 摘要:痛经指月经期疼痛,常呈痉挛性,集中在下腹部,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经临床检查排除妇科器质性疾病后可诊断为原发性痛经.中医认为,冲任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脉失养,情志抑郁,先天禀赋不足等导致胞脉失于濡养,因而出现'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有前列腺素(PG)合成和释放增加、血中催产素水平的升高导致的子宫收缩异常及精神因素、宫颈狭窄等.隔药饼灸治疗痛经疗效确切,从中医辨证分型角度看,痛经主要有肝肾亏损、气血虚弱、气滞血瘀、寒凝胞中等证型。多数文献针对的是寒凝血瘀型痛经进行观察及对照,无论是中药口服还是做成药饼,多选用吴茱萸、肉桂等温性中药,无法判断隔药灸对其他证型的原发性痛经的疗效。临床上进行隔药饼灸治疗前需要先进行辨证,根据证型选择合适的中药配伍做成药饼进行治疗,进一步完善其余证型的治疗。隔物灸治疗有较高安全性,无副作用;简廉性,操作简便,场地和设备要求低,适于推广;多样性,中药、推拿、针灸、功能锻炼等疗法可结合治疗。
  • 摘要:亨特氏面瘫是临床中少见的,相对难治的疾病.临床有关文章和课题相对较少,各方面标准不统一.针灸疗法安全方便,具有独特的优点,疗效肯定,并提出要重视循证医学方法的普及和应用,用有科研实力的单位牵头,制定出规范化的临床研究设计方案,即大样本,多中心,标准化的随机对照双盲法试验支持结论,建立合适的亨特氏面瘫动物模型,开展特异性的腧穴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继续从古籍中挖掘和整理治疗本病的效穴和验方,以优化治疗方案,从现代领域和其他领域找到与针灸方法的最佳结合点,以探索新的治疗手段和方法。
  • 摘要:痛记忆是临床慢性疼痛经久不愈的重要原因,对痛记忆的发生机制探讨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热点.目前研究发现大脑中的丘脑、边缘系统等相关核团与疼痛感觉和情景记忆均关系密切.本文以相关大脑核团为载体,从参与痛记忆的大脑核团层面综述痛记忆发生的可能机制,目前研究表明,痛记忆是多个核团对上传至中枢的疼痛信号加工整合而形成的复杂的认知体验。丘脑、前扣带皮层、前额叶皮质、杏仁核、海马等多个脑区经过多条通路传递加工整合信息,共同参与了痛记忆的获取、巩固和唤醒过程。但各脑区具体哪些功能参与形成了痛记忆,脑区间如何沟通联系等机制还未完全阐明,值得后续深入研究。
  • 摘要:腹针是临床常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方法之一,本文对治疗机理进行简要分析,认为腹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穴兼顾整体与局部,治病求本;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理复杂,腹针治疗该疾病取得理想疗效与腹针降低缩血管物质、提升扩血管物质含量,改善椎动脉血流变化密不可分.腹针操作方便,安全有效,便于推广应用.
  • 摘要:在现代皮肤生理与病理学基础上,以中医'皮部理论'作为切入点,探讨'皮部—经络—脏腑'和'皮肤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相关性.并从天灸对皮部的刺激作用、经穴的特异性作用、药物的透皮吸收作用以及全身的调节作用四个方面阐述其作用机理,以期为天灸的理论研究以及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
  • 摘要:杨继洲,为中国明代著名针灸医家,杨氏在其家传之学《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总结明以前针灸推拿经典著作,结合自身临床经验著成《针灸大成》一书,对后世针灸学的推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针灸大成》内涵丰富,其所记载的杨继洲医案突出体现了杨氏治病辨证准确,用穴精炼的特点.笔者发现在诸多杨继洲医案中,三阴交穴应用较为常见,因此本文就杨氏临证运用三阴交穴规律进行探讨,脾胃失运而成,取三阴交健脾以治其本,配伍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足三里,大肠的募穴天枢,以及胃经的水道、外陵等腹部输穴共奏健脾和胃之功。另外,治疗腹痛时应先辨别证型,从而对症施治,三阴交主要治疗以实证为主的腹痛并施以泻法,以期为针灸临床治疗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 摘要:朱丹溪(1282~1358年),名震享,字彦修,元代婺州(今浙江义乌)人,世居丹溪,人称丹溪先生.作为'金元四大家'最晚出的一位,他得罗知悌嫡传,又对《黄帝内经》进行精心的研究,融会张仲景、刘完素、李杲等各家的学术经验,提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等观点,善用'滋阴降火'的治法,世人称之滋阴学派,朱丹溪对针灸学理论和临证方面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最主要的就是对十二经脉病候的增补,既充实了经络理论,又对经络的临床运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手太阴肺经增补“皮肤痛及麻木”,临床上治疗皮肤病常以“理肺”为治本之法;足厥阴肝经增补“暴痒’,、“头痛”、“目赤肿痛”、“眩冒”、“转筋”等症状,临床有用行间、太冲治疗皮肤瘙痒证,对巅顶头痛、目赤肿痛、眩晕、抽搐等症,也大多以治肝为主;足太阴脾经增补“不嗜食,不化食”、“五泄注下五色”、“足肿若水”等症状,临床上对纳差、泄泻、水肿,主要从脾治;足太阳膀胱经增入“便脓血’,目前临床有用承山穴治疗便血证。
  • 摘要:杨继洲《针灸大成》'策'论,以'策'杨氏考卷篇收入其中;分为四策:诸家得失策,头不多灸策,穴有奇正策,针有深浅策,杨氏的治疗理念中,更加强化人与自然的统一存在体系,自然界调节自始至终有一个共同法则来支配,万物一系,万物归一,这就是阴阳一元之气应运而化生,一切归纳为“道”,这就是它的所谓的玄秘性,也就是自然界包括人体调节的代偿性,因人体在自然体系中确实存在着紊乱性、平衡性、波动性、趋升性、趋降性。“天之道”就是损有余益不足。而现代针灸的发展则弱化针灸调节最本原的要旨。医者心正无邪,调神调气,一元之气相通,自然之气为医者所用,就是虚其身与天地之相接,这也是针灸调节的最高境界与精髓,也是针刺补泻的根本所在,也是针灸学在内伤杂病中提高疗效关键所在。如果对这一治疗要旨缺少研究与把握,这对目前针灸临床治疗内伤杂病的疗效提高是很不利的。
  • 摘要:乳腺增生病是育龄期女性好发的常见病之一,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生活规律的异常,发病率逐渐成增高趋势,它所带来的一系列症状例如乳房胀痛等,给越来越多的女性带来了困扰.中医对本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是经络理论为本病辨证论治提供了新的思路.笔者与之不谋而合,临床也感乳腺增生病与经脉,络脉,经筋和皮部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经络理论指导下,临床用针可补可泻,三棱针点刺,火针,艾灸,穴位埋线相配而用,结合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事半功倍。相信在不断努力,完善经络理论之后,可以更好的做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
  • 摘要:目的:观察艾灸听宫对膜迷路积水模型大鼠耳蜗形态、血浆血管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浓度及耳蜗水通道蛋白2(aquaporin2,AQP2)表达的影响,探讨艾灸听宫对膜迷路积水的可能调节机制. 方法:将2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托伐普坦组及艾灸听宫组,每组7只.除外空白对照组,其余各组均采用腹腔注射AVP的方法复制膜迷路积水模型.空白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采取与艾灸听宫组相同的固定,不予治疗;托伐普坦组予托伐普坦溶液5mg/kg灌胃;艾灸听宫组于听宫穴施灸20min.各治疗组均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10d.干预结束后,行HE染色法观察大鼠耳蜗积水程度,计算蜗管横截面积与蜗管加前庭阶横截面积之和的比值(R值);放免法检测血浆AVP浓度;免疫组化法检测耳蜗血管纹AQP2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①模型对照组出现膜迷路积水,前庭膜向前庭阶方向不同程度的隆起扩张,R值较空白对照组增加(P<0.01);托伐普坦组与艾灸听宫组前庭膜隆起程度均较模型对照组不同程度的减轻,R值均较模型对照组降低(P<0.01,P<0.05);艾灸听宫组R值与托伐普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浆AVP浓度较空白对照组升高(P<0.01);托伐普坦组与艾灸听宫组血浆AVP浓度均较模型对照组降低(均P<0.05);艾灸听宫组血浆AVP浓度与托伐普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模型对照组耳蜗血管纹AQP2表达水平较空白对照组升高(P<0.01);托伐普坦组与艾灸听宫组AQP2表达水平均较模型对照组降低(均P<0.01);艾灸听宫组AQP2表达水平与托伐普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艾灸听宫可减轻大鼠膜迷路积水,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对AVP-AQP2系统的调节有关.
  • 摘要:杨继洲集手法之大成,开创了补泻手法定量之先河.补泻手法是针灸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杨氏关于针刺补泻手法的整理,总结出了杨氏针刺补泻的理论特点和思想,其学术思想对提高临床疗效意义非凡。而现代针刺手法是以神经的调节反射为基础,不同于古人的针刺补泻产生的寒热效应,主要发展在神经刺激上,尤其重视刺激量,以刺激强弱、留针时间长短去区别针刺的性质,而且必须以找到酸、麻、胀、痛等神经感应为标准。因此,针刺补泻手法和刺激强度应用,都必须以机体的反应性,包括得气感应和耐受程度为衡量标准,灵活运用,使医者的手法和患者的身体机能状态达到最佳的组合方式,保证良好的疗效。现代医者和学者应在尊重古人针刺手法的基础上,应用现代仪器进行更好的研究,补之不足,达到新的境界。
  •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弗氏完全佐剂(CFA)诱导的慢性炎性痛大鼠情绪行为的干预作用及其对前扣带皮层(ACC)内蛋白激酶Czeta(PKCζ)的调控. 方法:将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完全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组)、模型对照组(CFA组)和电针治疗组(EA组),每组8只.右后足足底皮下注射CFA0.1ml以建立慢性炎性痛模型,EA组于造模后28d选取双侧'足三里'、'昆仑'穴进行电针治疗(2/100Hz,1-2mA,30min,1次/d,共3d).Von Frey纤维丝法动态测量大鼠造模前,造模后1d、3d、7d、14d、21d、28d患侧足跖机械缩足阈(PWTs)变化.旷场试验和高架0迷宫实验分别观察大鼠造模后29d和30d情绪变化.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双侧ACC内PKCζ和磷酸化PKCζ(p-PKCζ)蛋白表达. 结果:造模前,各组大鼠PWTs无显著差异(P>0.05);造模后各时间点,CFA组大鼠PWTs均明显低于N组(P<0.05,P<0.01),EA治疗可显著提升PWTs,且与CFA组比较有差异.与N组比较,CFA组大鼠中央区运动距离、进入中央区次数和中央区停留时间明显减少(P<0.05),EA组大鼠上述指标显著多于CFA组大鼠(P<0.01);CFA组和EA组总运动距离与N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与N组比较,CFA组患侧PKCζ和p-PKCζ蛋白表达均明显上升(P<0.05),健侧PKCζ和p-PKCζ蛋白表达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A组大鼠双侧PKCζ和p-PKCζ蛋白表达与CFA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电针可减轻慢性炎性痛大鼠痛感觉和痛情绪行为,但其机制可能不是通过调节ACC中PKCζ表达实现的.
  • 摘要:中医学在进入20世纪前后受尽磨难,西医传入中国之后,由于解剖学上不太讲求,不够精细,王清任《医林改错》就开始为中医纠错,而且是越改越错,中医因此而失去了自信,中西汇通,汇而不通,中医慢慢失去了话语权.中医科学化,中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的口号,并不能改变中医的命运,反而失去了中医的本性.2006年取消中医的闹剧,使惊醒,中医需要自强,需要铁杆中医,需要不懈的去追求.指导中医学理论的阴阳五行学说,具有丰富的医学文化内涵和辩证思想,大医精诚,用药如用兵论等等永远是指导医务人员的行医准则,心主神明,三焦实质,经络实质是现代医学无法所能代替的,现已完成了“科学中医与拿来主义”的文章,该文首次提出了科学中医概念,科学中医是以中医理论、中医思想为指导,突破保守的思想,以积极开放的精神,积极汲取现代科技成果与理论,按照中医本身的规律发展提高中医,并以病人为中心,以疗效为目标,使医学达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毋庸置疑,现代医学比传统中医更为强大,发展更为迅猛,但中医针灸等在很多病种上有现代医学无法替代的优势,不过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这种优势常常被现代医学无情的吞没了,中医的优势常无法得到正常发挥,因而中医的出路需要有拿来主义的精神。中医学与西医学都是治病救人的医学,在理论上虽然不同,但是在治疗目的上是相同的,这就势必为中西医提供了很强大的沟通和兼容空间,两者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中医也必将为整个世界医学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摘要:目的:观察腹针为主治疗神经性耳鸣肾精亏虚型的疗效.方法:对72例肾精亏虚型神经性耳鸣患者采用腹针为主结合局部、辨经取穴的方法,3次/周,12次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采取耳鸣残疾评估量表、耳呜问诊表的分级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4周、8周后较治疗前均疗效显著,总有效率83.3%;6个月回访疗效维持有好转趋势,总有效率79.2%.结论:腹针为主治疗肾精亏虚型神经性耳鸣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 摘要:目的:观察以太冲为主穴的不同经穴配伍针刺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的调节效应,探讨不同经穴配伍对经穴效应的影响. 方法:将96只SHR大鼠分为模型组、非穴组、太冲组、内关组、太溪组、蠡沟组、光明组、太冲配非穴组、太冲配内关组、太冲配太溪组、太冲配蠡沟组和太冲配光明组,共12组,每组8只.毫针刺入穴位后,留针30min,每日1次,连续15次;模型组同法固定不予针刺.各组大鼠分别在针刺前以及针刺15天后,采用大鼠尾动脉无创测量法测量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BP). 结果:各组大鼠在针刺15天后SBP和DBP进行比较.太冲配内关组SBP和DBP低于太冲组和内关组;太冲配太溪组SBP和DBP低于太冲组;太冲配蠡沟组SBP低于太冲组和蠡沟组;太冲配光明组SBP低于太冲组和光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太冲配内关组、太冲配太溪组、太冲配光明组SBP均低于太冲配非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太冲配非穴组外,其余配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非穴组SBP和DBP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模型组与非穴组外,其余各组大鼠SBP和DBP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刺以太冲为主穴的不同经穴配伍对SHR血压的调节效应优于其他单穴及配穴组;针刺产生降压效应需要一定的治疗时长,针刺15天对SHR具有良好的降压效应.
  •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对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大鼠脊髓L4-6中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探讨针刺是否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影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表达达到镇痛效应. 方法:将4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模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0只.各组于术前(0天)及术后3、5、7、10、12、14天分别测量大鼠患侧足痛阈,电针组于术后第7天开始电针'足三里'、'阳陵泉'穴,连续7天,每天1次.术后14天处死大鼠,对脊髓L4-6标本行免疫组化观察,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eR检测脊髓L4-6中BDNF mRNA的表达. 结果:与假模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痛阈明显降低,出现痛觉过敏(P<0.01);而电针干预后,电针组较模型组痛阈明显提高(P<0.001),但仍低于正常组及假模组;术后14天电针组较模型组脊髓L4-6中小胶质细胞及BDNF表达显著减少(P<0.001). 结论: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效果可能是通过抑制大鼠脊髓中小胶质细胞活化从而减少BDNF的表达产生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诱导的慢性炎性痛大鼠痛情绪行为的干预作用及其对前扣带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内蛋白激酶Cζ(Protein Kinase C zeta,PKCζ)的调控. 方法:将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完全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组)、模型对照组(CFA组)和电针治疗组(EA组),每组8只.右后足足底皮下注射CFA0.1ml以建立慢性炎性痛模型,EA组于造模后28d选取双侧'足三里'、'昆仑'穴进行电针治疗(2/100Hz,1-2mA,30min,1次/d,共3d).Von Frey纤维丝法动态测量大鼠造模前,造模后1d、3d、7d、14d、21d、28d患侧足跖机械缩足阈(PWTs)变化.旷场试验和高架0迷宫实验分别观察大鼠造模后29d和30d情绪变化.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双侧ACC内PKCζ和磷酸化PKCζ(p-PKCζ)蛋白表达. 结果:造模前,各组大鼠PWTs无显著差异(P>0.05);与N组相比,CFA组大鼠造模后各时点PWTs均明显下降(P<0.05,P<0.01);与CFA组相比,EA组大鼠造模后28d PWTs明显高于CFA组(P<0.05).造模后29d,与N组比较,CFA组大鼠中央区运动距离、进入中央区次数和中央区停留时间明显减少(P<0.05);与CFA组比较,EA组大鼠中央区运动距离、进入中央区次数和中央区停留时间显著增加(P<0.01);CFA组和EA组总运动距离与N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造模后30d,与N组比较,CFA组进入开放臂次数明显增加(P<0.05).造模后30d,与N组比较,CFA组患侧PKCζ和p-PKCζ蛋白表达均明显上升(P<0.05),CFA组健侧PKCζ和p-PKCζ蛋白表达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FA组比较,EA组大鼠双侧PKCζ和p-PKCζ蛋白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电针可减轻慢性炎性痛大鼠痛感觉和痛情绪行为,但其机制可能不是通过调节ACC中PKCζ表达实现的.
  • 摘要: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发病率约为20%,但在某些高危术式,如腹腔镜,PONV的发生率可高达80%.尽管与术后伤口感染、深部静脉血栓等高危并发症相比,PONV并不涉及患者的生命.但研究表明,PONV不仅会对手术患者的康复、心理产生不利影响,且会明显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花费,加大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恶心、呕吐是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尽管现在并不完全清楚针灸治疗恶心、呕吐的机制,但大量临床报道证明,针灸能有效缓解各类患者的恶心呕吐症状,减少恶心呕吐的发病率.内关穴属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针刺或按压该穴对恶心呕吐有良好效果,临床已有大量研究将针刺内关穴用于PONV的治疗,结果提示,针刺内关穴能有效降低PONV的发病率,且其疗效并不弱于静脉注射止呕药物.本文对近年来应用内关穴防治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指出PONV作为手术病人最常出现的并发症,临床上给病人带来极大痛苦。药物治疗临床效果并不明显,且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副作用。大量的临床试验均已证实,内关穴在防治PONV方面具有良好效果,其作用广泛,不受术式限制,其刺激方法多样,针刺、穴位按压、穴位敷贴、穴位注射、电针以及经皮穴位电刺激等刺激方式均具有一定疗效,临床使用便捷。但目前的研究仍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其一,刺激内关穴防治PONV的机理如何,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其二,刺激内关穴防治PONV,与刺激时机、手术类型、麻醉方式等是否有一定关联,仍需大量试验研究;其三,内关穴不同刺激方式防治PONV,疗效是否有差异,临床上如何采用一种更方便简洁的方法刺激内关穴有效的防治PONV,仍值得探讨。
  • 摘要:本文对近年来学习记忆障碍模型的实验研究进行综述,按出现学习记忆障碍的疾病类型进行分类,分为血管性痴呆型学习记忆障碍模型、阿尔茨海默病型学习记忆障碍模型和其他学习记忆障碍模型.并对每种类型中常见的学习记忆障碍模型从模型制作依据、方法和特点三方面进行总结,成功率高、可复制性强、稳定性好、疾病模拟程度较高的学习记忆障碍模型的建立是临床的发展和科学研究进步的关键。目前,VD型学习记忆障碍模型中2V-O改良法具有死亡率低,伤害性小,可复制性强,稳定性较好,造模成功率高的特点,对VD发病过程的模拟程度较高,尤其是对学习记忆障碍的模拟,是目前研究VD型学习记忆障碍常用的方法之一。在AD型学习记忆障碍模型中,由于AD发病原因复杂,目前的AD型学习记忆障碍模型中尚未有理想的动物模型。但转基因动物模型因为特有的遗传学优势,使其成为研究AD型学习记忆障碍发病机理的较为理想的模型。近年来转基因技术不断发展,将不同的AD基因杂交或者转入的多重转基因模型的出现使得AD型学习记忆障碍模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能更好地模拟临床AD的发病过程和病理特征。虽然受目前实验技术以及转基因技术的限制,但对未来更加完善的学习记忆障碍模型的出现仍充满期待。
  • 摘要:穴位贴敷疗法作为传统中医的外治疗法之一,为临床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最常用方法之一.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文献对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刺激时间的临床报道的研究,从药物贴敷时机的选择、药物贴敷时间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等角度归纳时间因素对于穴位贴敷疗效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 摘要:腰背肌筋膜炎是一种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多由腰背部的肌肉、筋膜、韧带等组织的无菌性炎症所引起.是一种常见临床疾病.因临床检查时无功能障碍,实验室化验和X线检查无特殊变化而常被忽略或误诊的痛症.腰背肌筋膜炎属中医学“腰痛”、“痹证”、“肌痹”范畴,是由于外伤、劳损或感受风寒等导致局部软组织发生粘连及无菌性炎症产生的化学物质刺激,引起小血管痉挛、筋膜组织缺氧、纤维组织增生、笔者于2013年6月-2015年7月,采用走罐结合中药熏蒸治疗腰背肌筋膜炎所致疼痛26例,肌筋挛缩,对穿越该组织的微细血管神经束产生卡压,形成以腰背部酸、胀、钝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游走罐是中医学中是一种传统非药物的医疗保健方法,集火罐、刮痧两种疗法的结合,它是延伸(单纯)拔罐“吸力”为动态“滑动摩擦力”,即将单罐的负压吸力与走罐时的摩擦力,共为合力,作用于人体体表皮层。通过掌握走罐的速度、频率、密度(面积),控制合力的大小、方向、作用力点,有可能达到选择性和增强吸拔的强刺激、弱刺激,调节人体脏腑、经络气血功能,起到防治疾病作用。游走罐结合中药熏蒸治疗,且先走罐后熏蒸,可以增加皮肤的通透性,有利于药物的吸收作用。该疗法简单易行,不损伤皮肤,相对于针刺,更具舒适感,并起效迅速,易被患者接受,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儿童痰热扰心型睡行症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针灸结合黄连温胆汤治疗,针灸隔日一次,黄连温胆汤口服每日两次.对照组只口服黄连温胆汤.两组均为4周1个疗程,并于1个疗程结束后随访半年,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儿均无明显副反应现象.结论: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儿童睡行症疗效确切.
  • 摘要:目的:观察穴位拍痧疗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项背肌筋膜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穴位拍痧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治疗,均治疗2个疗程.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疼痛改善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推拿相比,穴位拍痧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更好.
  • 摘要:目的: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观察针刺扶突穴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方法:将符合《实用神经病学》三叉神经的诊断标准及排除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32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16例,对照组针刺取穴:太溪、内庭、足临泣、合谷、外关、腕骨,其他穴位以头面部局部穴位为主,面部穴位以0.20×25mm毫针针刺,其他部位以0.25×40mm毫针针刺,留针40min,隔天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随访3个月.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方法,并进行疗效评价.实验组除取对照组相同穴位、针刺方法外,再加扶突穴. 结果:脱落病人6例,实际完成26例,实验组15例,对照组11例,两组显效率、有效率比较,P<0.05,治疗后疼痛评分比较P<0.05,说明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结论:针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在增加扶突穴后能提升疗效,降低疼痛评分.
  • 摘要:目的:观察特定穴推拿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对143例发热患儿分别采用布洛芬治疗、特定穴推拿治疗和推拿加布洛芬联合治疗,观察各组治疗后5min、4h的退热效果,以及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分级量化得分. 结果:三组在治疗后体温及主要症状、体征分级量化评分与治疗前相比下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布洛芬组治疗后5分钟体温明显下降,而治疗后4小时又出现反弹;特定穴推拿组治疗后体温持续下降,与布洛芬组相比治疗后5分钟和治疗后4小时及治疗后量化评分下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推拿加布洛芬组在治疗5分钟和治疗后4小时体温下降与布洛芬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后量化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特定穴推拿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退热即时效应和持续效应均较好,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应用安全可靠.
  • 摘要:目的:探析方剑乔教授临床电针镇痛的应用规律.方法:通过与名中医跟师学习和深度访谈,总结方剑乔教授临床运用电针镇痛的频率、强度、时程等参数选择规律以及电针替代疗法经皮穴位电刺激的应用优势.结果:方老师认为电针镇痛时频率参数选择急性痛应'先高后低',慢性痛首选疏密波;刺激强度以阈上刺激为宜;时程以病种定长短;同时推崇经皮穴位电刺激作为电针替代疗法.结论:方剑乔教授电针镇痛经验独到,并总结出电针镇痛应用规律,值得深入学习与推广.
  • 摘要:不孕症是妇科常见病,也是全球关注的人类生殖健康问题.人工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虽为不孕不育夫妻带来了希望,但如何提高其临床成功率一直是相关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文章就运用薄氏腹针引气归元法为主辅助ART案例一则,者根据临床经验,认为该病主要病因病机在于肾虚,肾虚必致冲任失养,精血不充,胞宫空虚,则不能产生优质的卵子,并且胞宫失养,直接影响IVF的胚胎移植,很可能导致移植的失败。因此,在治疗上,针对肾精亏虚,冲任失调的主要病因,确立以引气归元为主,填精补肾,调理冲任为主的治疗大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况,予以辨证加减。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就薄氏腹针辅助IVF-ET的思路和方法上做概括。笔者虽在临床工作中有幸帮助了接受IVF-ET的患者,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以上疗法更需要运用缜密的临床试验方法以验证其科学性,并形成更加完善的诊疗方案,为薄氏腹针辅助ART并提高其成功率贡献力量。
  • 摘要:奇经八脉是经络学说的重要部分,与十二正经共同构成经络系统,在针灸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金文华老先生对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维脉、跷脉等奇经八脉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遵旨'奇经八脉,隶于肝肾',提出'列别虚实,强调通补',讲求'因病所宜,妙穴精用',形成独特的金氏针灸奇经论治法。
  • 摘要:施氏针灸,渊源流传;世代行医,已历七世,现为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笔者作为此项目的学术继承人之一,有幸拜第六代传人施孝文先生为师,潜心研习施氏针灸.在6年多的跟师学习中,笔者深得老师的教诲和指导,尤其是施氏擅长的各类灸法,笔者更是体会颇深,感触良多,通晓方脉,学识渊博,医术精湛,善用各类灸法疗顽疾、起沉疴,临床疗效卓著。施氏不但善用化脓灸治疑难之症,也灵活运用其它多种非化脓灸法,如麦粒灸、硫磺灸、艾条温和灸、棉花灸、隔姜灸、穴位敷贴灸等,每每取得良效。
  • 摘要:东贵荣教授善用头穴透刺结合中药治疗多种神经系统疑难疾病,尤其东氏头针对脑血管意外引起的瘫痪治疗疗效显著,兹介绍东贵荣教授治疗继发性全脑室出血后全身瘫验案1则,东贵荣教授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于七五计划期间即开始在CT诊断的基础上率先系统性进行了头部腧穴透刺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研究。从形态学和机能学两方面对头针透刺的即刻效应,远期效应,手法,针刺机理进行了论证,总结提出新的理论学说,即头穴透刺治疗脑出血的即刻效应机理是解除大脑神经细胞抑制性泛化的假说,认为头穴透刺治疗偏瘫不同于传统的一经一穴的针刺治疗,而是一针跨多经多穴,统调经络输穴之间的联系,促进脑内血肿的吸收,提高大脑神经细胞的兴奋性,纠正出血造成的大脑神经细胞的抑制性泛化过程,使处于抑制状态的神经元细胞“觉醒”,兴奋性增强,恢复对下位神经元正常支配和调节,并促进大脑皮层功能区之间的协调性和代偿性。东教授体针取穴采用印堂、水沟、承浆、廉泉以醒脑开窍,促进言语恢复,心俞、气海、关元、足三里、血海、三阴交以调补气血,促进循环,天枢(大肠募穴)、中极(膀胱募穴)以调节二便,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乃取“治痿独取阳明”之意,阳陵泉(筋会)促进肢体筋脉功能恢复,中医认为肝肾同源,肾藏精生髓,脑为“髓海”,取太冲、太溪、肝俞、肾俞以补益肝肾,强筋生髓。同时东教授考虑患者久病体虚,气血不足,中药予重用黄芪补气生血,本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予当归、川芎、丹参、伸筋草、透骨草等活血化瘀,祛风舒筋通络,制半夏、钩藤、胆南星、石菖蒲化痰息风开窍,合欢花养心安神。通过针药结合治疗,临床效果更加显著。
  • 摘要:脑卒中患者由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尤其是手功能的丧失,其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到严重影响.目前手功能障碍恢复慢、疗效差,是脑卒中后遗症康复的难点与重点.因此,探寻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对提高患者的手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肢体功能训练(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结合针灸、肌电触发电刺激、功能性电刺激、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低频电刺激治疗等方法改善患者手功能.本文就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现代康复方法做一综述,临床治疗中,手功能难以恢复的最主要原因是手部肌肉肌张力过高,处于痉挛状态。目前针对痉挛的外科处理主要从四个不同水平的解剖位置,即大脑、脊髓、周围神经和肌肉,但前三者对痉挛的疗效不理想或副作用严重。美国FDA曾建议通过脑移植来治疗肌肉痉挛,对先天性肌张力增高效果佳,但是对因帕金森氏病、脑病、脑卒中所引起的肌张力增高效果差。目前对下肢严重痉挛可以采取脊神经后根部分切除术,针对肌肉骨骼的手术方式在治疗痉挛引起的挛缩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如跟腱延长术,可缓解跟腱固定挛缩畸形,内收肌腱切断术有时对严重的内收痉挛有效,但上肢手术的效果较差,且这类方法均无法降低增高的肌张力。
  • 摘要:神经电刺激疗法已经被证实对20余种神经功能失调疾病具有确切的疗效,并且在国内外临床上得到广泛的运用.本文就与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合作的十二五国家课题支撑项目——耳迷走神经刺激仪的研发,以及临床运用的前景,探讨产学研结合,共同携手开发传统中医器械的优势,结合国家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中国中医诊疗研发的要求,从产学研结合角度,企业在新品研发道路上,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利用科研院校的科研人才、技术力量、技术信息等优势,结合企业自身对产品市场信息、产品价格模型、市场开发、产品的生产、管理体系等优势,双方互惠共赢,优势互补,是快速将科技成果产业化以及研发人才的培养有效途径,对提升产品档次,探索企业发展的新模式,同时也为我国医疗器械的研发创造条件,提供新的思路,推动我国医疗器材的进一步发展创新。
  • 摘要:为实现将拔罐与温灸在同一部位同步进行,设计制造了一种新型的灸疗器械,其方法是:做一盆形支撑座,通过抽气枪使盆形支撑座的内腔产生负压,盆形支撑座吸附在人体皮肤表面上,艾条在盆形支撑座的中央部燃烧,在盆形支撑座下部设有药垫;该器材能在腹部和胸背部等肌肉丰满处的同一部位,同时完成拔罐与温灸的治疗,对于痛经、盆腔炎、结肠炎和养生等具有一定的治疗或保健作用.拔罐灸器械集成了传统中医拔罐、艾灸和脐疗技术,并利用现代中药制剂和给药手段的有利因素,通过物理疗法配合局部皮肤给药,在负压和温灸的双重作用下,使能透皮吸收的药物更快地进入施治部位的人体组织,加速和放大治疗效果,使治疗效果更为明显。
  • 摘要:目的:观察刃针结合超声波治疗手法治疗网球肘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刃针结合超声波治疗手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封闭治疗,治疗后评价其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刃针结合超声波治疗是治疗网球肘的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加拔罐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例患者采用头部穴位电针及胸3到腰3两侧拔罐的方法进行治疗,5次为一疗程,4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痊愈2例,占18.18%;显著进步5例,占45.45%;进步3例,占27.27%;无效1例,占9.09%;总有效率为90.90%.结论:电针加拔罐治疗广泛性焦虑症具有较好的疗效.
  • 摘要:目的:观察应用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评价巨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后下肢痉挛患者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循经取穴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巨刺疗法.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4个疗程后采用电极引导和记录肌电信号并对所测得H波、M波最大波幅及H波/M波最大波幅比值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H/Mmax均降低,且治疗组H/Mmax降低幅度明显快于对照组(P<0.01). 结论:巨刺法能够明显缓解脑卒中后偏瘫侧痉挛下肢的肌张力,提高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方法.
  • 摘要:狭窄性腱鞘炎又称为'弹响指',常见于中年妇女及手工劳动者,患指屈而难伸或伸而不能屈,局部有压痛和硬结,严重时可产生弹响.临床多采用内服消炎止痛药及外敷活血化瘀中药、理疗、按摩等保守治疗,或开放手术治疗.保守治疗疗程长且反复发作,开放手术治疗损伤又比较大,且远期疗效不肯定,给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中医认为本病属“伤筋”范畴,中医认为其发于双手,双手又属四肢之末,阳气不易达到,复因劳损耗气,致局部阳气不足,风寒湿邪乘虚而入,使筋脉失养,枢转不利。治宜祛风胜湿,散寒止痛。长圆针疗法是薛立功教授在《内经》经筋理论指导下,运用仿古采用长圆针治疗狭窄性腱鞘炎35例,长圆针,以“恢刺法”治疗经筋顽痼痹痛的治疗方法。长圆针疗法可快速消除狭窄性腱鞘炎疼痛,可明显改善指关节功能,可避免本病长期服药带来的不良反应。该方法不仅具有中医理论的创新,同时具有西医解剖学、病理学与生物力学理论上的明晰。本方法定位易于掌握,手法操作简便、安全,临床疗效显着,且与手术疗法、药物疗法相比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同时有治愈率高、复发率低、操作简单、无副作用等特点,是临床上行之有效的方法。
  • 摘要:目的:评价针刺结合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30例,脱落2例,予针刺内关、中脘、足三里等穴,2-3日针1次,10次(4周)治疗为一疗程,配合'白芥散'敷贴气海、关元、天枢等穴,每10天一次,3次为一疗程;药物组30例,脱落3例,予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每次0.2g,每天3次),4周为一个疗程.评估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积分及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变化.结果:综合组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总有效率为89.29%,优于药物组总有效率66.67%(P<0.05).结论:针刺结合穴位贴敷治疗可明显缓解患者腹痛与腹部不适程度.
  • 摘要:目的:观察芒针透刺秩边-水道与留置导尿治疗术后尿潴留症的临床疗效差异,为临床治疗本病探寻有效治方法.方法:将120例术后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芒针透刺秩边-水道穴组(60例)和留置导尿组(60例).芒针透刺组予8寸28号芒针透刺秩边-水道穴,配合留置导尿及膀胱训练,留置导尿组予留置导尿及膀胱训练,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芒针透刺秩边-水道组总有效率91.67%,留置导尿组总有效率6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芒针透刺秩边-水道穴治疗术后尿潴留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使用.
  • 摘要:目的:观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联合引阳入阴推拿治疗更年期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0例更年期失眠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采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联合引阳入阴推拿治疗的方法干预.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进行匹兹堡睡眠(PSQI)质量评分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治疗前各项评定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在匹兹堡睡眠(PSQI)质量评分和临床疗效评价上均有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联合引阳入阴推拿能更有效地治疗更年期失眠患者,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摘要:目的:观察水中运动训练对膝骨性关节炎(KOA)关节功能的影响,并与徒手运动训练效果进行比较. 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的符合标准的KOA患者共57例(66膝),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水中运动训练组29例(34膝)和徒手运动训练组28例(32膝),同时两组均予针灸治疗.治疗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后Lequesne膝关节功能评分、复发率. 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1、3、6个月时Lequesne膝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Lequesne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3、6个月时膝关节疼痛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水中运动训练、徒手运动训练结合针灸治疗KOA,均能有效缓解KOA的临床症状,且较徒手运动训练治疗疗效更佳,复发率较低.
  • 摘要:运动针刺法的特点在于针刺期间注重患者守神。凡针刺期间配合运动的方法,均属本法范畴。因其强调医者和患者配合互动,故又称互动式针刺法。一般颈、腰、腿等部位以屈伸、旋转为主;眼、口腔、咽、肛门等部位以其生理活动为主,如吞咽、叩齿、缩肛等;脏腑或胸腹部疾患则以胸或腹式呼吸为主。无论何种活动方式,速度均应由慢渐快,幅度由小见大。该法的选穴原则:因本法要求活动相关处,故取穴以远道取穴为主。一般是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左取之右,病在右取之左;病在中,取之外。也有学者认为运动针法的内涵是在针刺的同时或在针刺之后或在针刺之前运动患部。笔者认为针刺同时配合运动更符合临床实际。针刺疗法与运动疗法联合应用或配伍应用,二者相辅相成,产生协同作用或增强作用,该法对急性疼痛及急性功能失调性疾病具疏通经络,缓解痉挛,促进代谢,改善局部循环,恢复运动功能,迅速缓解疼痛及解除症状的作用,临床可以推广应用,造福患者。
  • 摘要:《针灸大成》为中国明代针灸学家杨继洲所著,是中国古典针灸医籍中内容丰富、资料全面、影响最大的一部针灸专著.对继承和发展中国针灸学术,推广针灸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该书于卷八著'妇人门',卷九'治症总要'及其后的'(杨氏)医案',记载了历代妇科针灸治疗学的学术理论与经验.本文通过整理总结《针灸大成》治疗妇科病学术思想,针灸治疗妇科疾病由来己久,明代杨继洲所著《针灸大成》继承了历代各家理论和经验,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加以整理,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医疗财富。杨氏治疗妇科疾病主张明确病因,辩证论治,取穴少、用穴精,善于运用单穴处方,常常以一个关键穴位即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既可以提高临床的效率,又能够减轻患者的针刺之痛。杨氏在治疗妇科疾病时擅长使用三阴交和任脉穴位,这与妇科疾病的病理特点相一致。综上所述,《针灸大成》关于妇科病的记载详实而精妙,值得临床仔细推敲,并进一步发扬,为现代妇科病的治疗提供宝贵经验。
  • 摘要:杨继洲撰写的《针灸大成》中有许多经典的针灸医方,其中有一个医方:太渊、公孙、隐白、肺俞、阴陵泉、三阴交,运用于'烦闷不卧'、'不得卧'两个病症中,通过营卫的角度分析杨继洲的针灸医方运用于“烦闷不卧”、“不得卧”这两病症的机理,可以得出该医方各穴的组合,能起到调和脾胃,补肺益气之功效,使得营卫之气的生成与输布功能能正常运行,最终达到宁神助眠的功效。希望通过此分析能更好地在临床上发挥《针灸大成》对针灸医学的指导作用。
  • 摘要:古典针法是古人所创,主要应用在针刺调气,针法种类繁多,针灸大成大部分已记载,杨继洲作了部分的解释.本文选取子午捣臼、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逢源的方法且平时用过的在这里交流一下,针刺进穴位后产生针感,单纯直刺的针感多来自针尖的刺激,很多敏感患者当针灸刺入皮肤后就产生针感。针尖通过该区域后,针感随之消失,针尖退至该部位针感再度出现。近年来研究发现针刺得“气”时,大多可以从针刺处测得肌电。在一般情况下,手下感到“松弛”时,无肌电放电;在肌电放电时手下有“沉紧感”。这些释放出来的正电能量就是针刺穴位所得的“气”,亦是针刺得气的物质基础。
  • 摘要:杨继洲,字济时,祖籍三衢(今浙江衢县),明嘉靖万年间(约公元1522~1620年)针灸家.《针灸大成》是明代著名针灸学家杨继洲等数位医家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共同努力编著而成.杨继洲《针灸大成》继承并发展了明以前历代医家对针灸防治中风病的思想,并结合其自身的临床实践,从而形成了一套完善而系统的理论和全面的诊疗方案。其中关于中风的辨证论治、分期治疗对后世治疗中风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且杨氏辨证准确、选穴精当、操作具体、阐述简明,为针灸的传承和发扬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值得深思细品,并创造性地将杨氏学术经验与自身临床实践相结合。
  • 摘要:乳腺增生病与月经周期息息相关,跟随月经前期、经间期、经后期激素分泌的盛衰变化对乳腺增生病产生不同的影响.在临床治疗中根据月经周期,调和阴阳、调畅气血.并结合患者体质,辨证论治,施以穴位埋线,克服了单纯针刺治疗刺激量小且需隔日长期针刺治疗的不足,也弥补了患者长期服药的弊端。莫师在汲取前人的经验上,选用穴位埋线的治疗方法,并在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从整体考虑,结合辨证论治。根据月经周期,分期分型治疗,施以不同穴位组方,使气血阴阳动态平衡,以改善紊乱的内环境,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更快更好地解决患者痛苦。在临证治疗中,选穴用针考虑周全、遵循原则、谨慎灵活、重视个体、开拓创新,为乳腺增生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 摘要:在中国,每年约有600万至700万人患上中风病,给家庭带来了严重的负担.古代医家多以针灸治疗中风病,其中《针灸大成》是针灸学史上一本影响极大的针灸专著,是明以前针灸学的文献资料库,它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对针灸治疗中风病有详细介绍,且杨氏灵活运用针灸、辨证详细、操作具体、阐述明了,为针灸的传承和发扬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学习中医经典著作时,也应向古人和前辈学习,在吸取经典学术精华的同时,能创造性地与现代临床实践相结合,以期以显著的疗效诠释、求证前贤理论,寓继承之中求创新发展。
  • 摘要:目的: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结合针灸远端取穴及近端取穴等取穴方法,配合艾灸、拔罐等中医针灸特色辅助治疗方法,治疗各种眼科疑难疾病.方法:以临床具体案例为依据,论述针灸治疗眼脉络膜缺血、眼动眼神经麻痹、眼重症肌无力、眼麦粒肿、病毒性角膜炎等疾病.结果:经过临床针灸特色治疗,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消除了病痛的困扰.
  •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对神经病理痛大鼠镇痛效应的影响. 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2Hz电针组、15Hz电针组、50Hz电针组、100Hz电针组与120Hz电针组,每组6只.模型组采用脊神结扎(spinal nerve ligation,SNL)的方法制作大鼠神经病理痛模型.电针组采用电刺激器输出不同刺激参数,取大鼠患侧'足三里'、'昆仑'穴,于造模后第4天开始治疗,隔日1次,治疗5次.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第3、4、6、8、10、12d,共7个时间点检测大鼠右后机械缩足阈(Paw Wit hdrawa1Thresholds,PWTs). 结果:造模后第4天,120Hz电针组大鼠痛阈高于模型组(P=0.044);造模后第6天,100Hz电针组和120Hz电针组大鼠痛阈均高于模型组(P=0.018和P=0.023);造模后第10天,2Hz电针组大鼠痛阈均高于模型组、15Hz电针组和50Hz电针组(P=0.024、P=0.036和P=0.002);造模后第12天,2Hz电针组、100Hz电针组和120Hz电针组大鼠痛阈均高于模型组(P=0.019、P=0.022和P=0.028)和50Hz电针组(均P=0.002). 结论:100Hz或120Hz频率电针主要用于神经病理痛的早期,而2Hz频率电针用于神经病理痛慢性期.在电针镇痛过程中,不建议选用15Hz频率、50Hz频率的电针.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