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茶·文化与产业论坛
茶·文化与产业论坛

茶·文化与产业论坛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郑州
  • 出版时间: 2016-10-20

主办单位:河南省茶文化研究会

会议文集:茶·文化与产业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陆羽《茶经》'七之事'章列举晋代饮茶人物,其中有'敦煌单道开'.因为慧皎《高僧传》载有单道开事迹,所以吴觉农《茶经述评》、陈椽《茶业通史》等,将单道开列为佛教饮茶的代表.近年,茶禅文化研究兴起,有人据佛教文献'编菅为禅室''禅于其中',而视单道开为茶禅修行先驱.单道开究竟是不是佛教徒?他与饮茶有无关系?下面予以辨析:一、单道开不是佛教徒而是道教徒,二他饮的是酒而非茶。
  • 摘要:在中国茶界、中国佛教界,尤其是研究茶史与佛教传播史的学者中,往往疑惑于其中一个人物突兀地出现在历史上,这就是被茶界人士普遍认知的'植茶第一人——吴理真'.2009年笔者撰《蒙顶植茶人物演变与社会文化背景》一文刊于《茶叶》杂志第4期,指出吴理真不是西汉人,是南宋僧人,其功绩主要是求雨显灵,而不是植茶第一人,蒙顶植茶人物的身份演变与社会文化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2011年被宁波竺济法先生鉴阅.尔后,在竺先生多篇措词强烈的论文影响下,中国茶文化界被震撼.一时,《吃茶去》《中国茶叶》《茶博览》等茶杂志纷纷撰文刊出相关文章.至今,中国茶文化界对吴理真的认识的天平正在逐渐从西汉倾向于是南宋,甚至于认为是虚构的人物.但时至今日,仍然有许多人,许多专家坚持错误的观点,仍认为吴理真是西汉植茶人.为了让各地茶人、佛教界的朋友们更清晰地了解茶禅代表性人物吴理真,本文浅谈一下拨开吴理真迷雾的过程.
  • 摘要:茶仙卢仝出生在唐代宗大历十年的一个书香门第,曾祖父卢从愿是唐太宗的罩金瓯宰相,祖籍河北范阳,是范阳卢姓名门望族的裔孙.卢从愿是卢昶的六世孙,家自河北范阳迁徙到河南临漳.卢从愿在唐代历任右拾遗监察御史、山南黜陟巡抚使、殿中侍御史、中书舍人、吏部侍郎,迁豫州刺史,召为工部侍郎、尚书左丞、中书侍郎、金紫光禄大夫,以工部尚书留守东都,数充校考使、绛州刺史,迁太子宾客、河北宣抚处置使.开元末,还授吏部尚书致仕,精心典选,有美誉.卒赠益州大都督,谥日'文'.卢仝的祖父卢缵是王屋县令,在任期间秉公廉政,很受人民爱戴.
  • 摘要:概说宋代宗赜禅师辑编的《禅苑清规》,是对唐代百丈怀海制定的《古清规》的第一次整理编辑,不但保留了《古清规》的相关内容,也将宋代丛林禅寺制定的'丛林清规''禅林日用'等收集进来,可以看作是宋代禅寺的'清规总编',对于我们研究宋代禅寺茶汤煎点礼仪以及煎点用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正如宗赜禅师在序文里说的:'是以佥谋开士,遍摭诸方.凡有补于见闻,悉备陈于纲目.'所以禅门清规中记载的茶汤煎点之事,以《禅苑清规》最为详备.本文即以《禅苑清规》为主要参考资料,拟从七个方面,对宋代禅寺丛林茶汤煎点礼仪以及煎点用具,予以探讨.
  • 摘要:禅是一种人生的修持、生命的状态,是思想的境界和生存的智慧.禅,这里指的是以禅命名的佛教流派禅宗.禅宗虽是佛教流派,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已远远超出了宗教的范围.以慧能为代表的南宗禅,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顿悟成佛的禅理,中唐以后流行日广,影响及于宋明理学,对社会各阶层的意识形态产生了广泛影响.唐宋以来,禅理普遍渗透到士大夫文人中间,影响到他们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性质.沈括在《梦溪自记》中说,他'与之酬酢于心目之所寓者:琴、棋、禅、墨、丹、茶、吟、谈、酒,谓之'九客''.他们常常自称'在家僧''在家衲子',以书斋或园居为禅室,习禅悟禅,并且以各自擅长的文学艺术形式记述表达自己的悟得.
  • 摘要:茶供,清供也,顾名思义,是以茶作为礼敬、祭祀祖先、圣尊、神仙佛菩萨的清雅供奉、供养仪轨.不论俗世、空门乃至玄门,茶为不可或缺之供品,其中,尤以佛家禅林之茶供最具特色并普及.茶供说源流明末清初,虞山先生钱谦益写过一篇《茶供说》,记述了作者应朱姓茶友之请,因茶缘促成'茶供'的一桩韵事:娄江逸人朱汝圭,精于茶事,将以'茶隐',欲求为之记,愿岁岁采渚山青芽,为余作供.结合当代茶文化“清、敬、和、美”核心价值理念,探讨茶供及其本身所承载、延伸的精神内涵,对深入研究、承传禅茶文化不无裨益。
  • 摘要:绪论谈起佛教茶礼,本来没有太多资料可借鉴,只能从一些祖师大德语录里找到一点典故,还有就是禅宗公案里的一些了.如百丈怀海禅师、赵州从谂禅师、大慧宗杲禅师等.当然,还有其他一些禅师,如仰山禅师和沩山禅师等.自唐朝开始,至今佛教茶礼的完善,以及在历史中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延续着茶禅文化的核心价值.其实,这也是一种文化,随着历史发展,吸收与汲取更多养分后,所产生的新的文化内容.
  • 摘要:2012年7月31日,换组与田导分组在登封会合.8月1日,来到会善寺拍摄禅茶和武术表演.万里茶路从湖北、河南交界处襄樊、社旗开始,即有对周边地区小的网络分销经营,比如往社旗西边的淅川地区,那里至今也还留有东茶西运的荆紫关码头.各路商队的主流大部队自社旗继续往前,经临汝往洛阳,而其中又有一小部分经登封往开封等地.介绍了登封会善寺的禅茶文化、武术表演等。
  • 摘要:'茶榜'一词,屡见于清规.茶榜本为寺院重大茶会之例行故事,中古寺僧尽人皆知.惟去古日远,今人于此多不甚了然,故不揣辞费,采撷遗文,佐以图画,略为考释如下:论题和材料之界定本文所据清规,主要为以下几种:《禅苑清规》:十卷,宋长芦宗赜撰,完成于崇宁二年(1103年),故又称《崇宁清规》,是现存丛林清规类书中最古的一部.现存有南宋嘉泰乙卯年(1202年)虞翔再刻之《重刻补注禅苑清规》,收在《卍续藏》第一一一册.
  • 摘要:公元前52年,吴理真在四川蒙顶山种下七株茶树,开创了世界上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吴理真因此被敬为茶祖.公元前4年,佛教传人中国后,吴理真在蒙顶山脱发修行,亦佛亦茶,首创'佛茶一家',被尊称为甘露禅师.唐代人封演在《封氏见闻录》中记录北宗禅习茶的情景:'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唐人陆羽被世人尊称为茶圣,寺院出身,三岁时就被禅师收养,从小练得一手采制、煮茶的高超技艺.他撰写的《茶经》记述了茶的历史、种植、加工以及茶具、品茶习俗等.唐代南禅宗系统禅僧也注重饮茶.唐末五代,河北赵州禅师以'吃茶去'的机锋接引弟子.据《景德传灯录》卷十记载,赵州问新到僧:'曾到此间么?'。
  • 摘要:随着禅茶在当代的兴起,人们对禅茶认识的普及及推广,佛教界与茶文化界对禅茶文化的重视,有学者关于禅茶及禅茶文化现象的研究也日益兴起.据统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有关禅茶文化研究的文献(包括论文与专著)达100余篇,对今后深化该课题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更好地推进该课题的研究,本文将立足于现有的文献,对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学界关注的研究重点作以归纳分析,并对当前研究的现状作出客观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
  • 摘要:随着茶文化在我国的普及与发展,禅茶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中既涉及作为禅茶文化根基的学术理论,也包含有现实社会生活层面的实践操作.这两类不同层次的问题之间有着方方面面的联系,但是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基准有异,方法有别.从表面看,论争不可谓不激烈,其实是自说自话,并不能达到深入研讨的目的.从学术研究看,毕竟当代禅茶建设的历史还很短暂,在这个初始的混沌状态中,介入禅茶的行业也是异常复杂,再加上社会大背景的原因,无规可循,甚或有规不循.同时,由于论题涉及宗教信仰,使得禅茶文化研究所面临的问题更加难以把握.鉴于此,笔者将目前代表中国南(灵隐寺)北(少林寺)两大典型的寺院在禅茶文化方面所作出的努力放在茶文化研究的大背景下进行对比与实证分析,阐述其文化影响力、社会功能以及对生活的现实意义.
  • 摘要:中华饮茶之风的普及,中华茶文化的持续发展与茶道的最初定格、茶艺的衍化及其海外传播、世俗深远影响,都与寺院茶文化紧密相关.佛教重视参禅悟道,息心静虑,而茶又能清心、提神、寡欲,茶助于禅思的内在因素,从而让精神与自然、让心内境界与身外境界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唐朝佛教兴盛,禅宗更为大阐,相应的更是寺必有茶,教必有茶,禅必有茶.
  • 摘要:人们通常会认为,'茶味禅味是一味'、'茶禅一味'、'茶禅一体',茶和禅都注重主体感受,都讲究宁静平和,都追求境界提升.然而这种理解将茶与禅的关系简单化了,尤其在中国诗歌史上,'茶禅'一词出现很晚,'茶'、'禅'二字在中国诗歌中的涵义及关系演变需要更加深入地认识,本文将在梳理相关作品的基础上探讨这个话题.
  • 摘要:1997年台湾民俗理事会娄子匡教授在台提出'茶艺'一说,后回国在桂林、上海等地公开谈论'茶艺'.'茶艺'一词首次正式在大陆出现之后,范增平在《中华茶艺学》中对茶艺下定义,其中尤其对佛教与茶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范增平也两次在大陆公开表演台湾茶艺,引起极大瞩目.从此每年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茶文化节在杭州、上海、福州、桂林、西安等地纷纷举行.
  • 摘要:茶意这些天客人真多.也难怪,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就要到来,千载难逢的庆典,得好好准备.今日又是一个大忙日,送走最后一批客人,已是午夜时分.无心顾及禅林夜色,转身进屋,往禅椅上一坐,就不再思想.该是起风了,大殿屋檐下的铃铛'叮叮咚咚',心也随之平静下来.这时才发现身边的茶桌,以及茶桌上散乱的茶杯、茶壶.小徒弟早已入睡,明天再收拾吧.夜好静,窗帘半掩,一勾月牙透来淡淡的月光,清凉而潮润.这会儿,我忽然想起了'人散后,一勾淡月天如水'的诗句.我不懂诗,但这'诗'却似乎叫我懂得了什么.于是重新审视月光,以及月光下散乱的茶杯茶壶.介绍了茶意、茶道、茶经、茶圣等。
  • 摘要:赵州'吃茶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茶文化典故,它早已从具象实际生活上升到超脱物我的一种意境,从而具备了一种全新的文化意义,特别是对中国禅宗的'见性成佛'的无修之修的境界而言,它是对完整的生命存在的本然的一种体验,因而'吃茶去'的禅门公案,甚至为深刻意蕴在于使人即事而真,即俗超凡.
  • 摘要:禅宗是中国化了的佛教,'佛陀拈花,迦叶微笑'.作为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公案(典故),应是禅宗的开始.迦叶一笑,佛陀就在那次法会上传法于迦叶:'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而中国的禅宗始祖菩提达摩,是印度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从南北朝梁武帝时来中国传法,然后代代单传,直到传至六祖慧能.慧能后,禅宗又分为五个宗派,即临济宗、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等,有'一花开五叶'之说.
  • 摘要:开始涉入茶的领域,是退休以后.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接触到有关禅茶的一些问题,逐渐地对禅茶有了一些了解和认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茶和饮茶的国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原是久负盛名的茶乡,茶文化底蕴深厚.其中,禅茶是中国茶文化的一朵奇葩.茶与禅本身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佛教传人中国后,茶与禅在中原开始结缘,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最终形成了禅茶文化.禅茶发源于河洛大地、肇始于北魏达摩,发展光大于唐宋,融合为'禅茶一味',成为一种特殊的茶文化.介绍了禅茶所具有的佛教文化、与农禅制度的关系和海外传播等。
  • 摘要:禅茶的三个基本要素,关于禅茶,目前谈的比较多,但是意见不统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个人认为:讨论禅茶的一些概念的问题是必要的,如果在这些概念上纠缠不休,不依不饶,也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可是,若完全离开这些概念也是不行的.所以,我作为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禅茶研究中心的主任,还是有必要再谈谈我们对'禅茶'的理解,包括禅茶是人生修为不是茶艺表演,意义它的无功利性和佛教的包容精神,国际交流中外禅茶文化的交流等.
  • 摘要:西汉末年,佛教传如中国以后,由于教义和僧徒生活的需要,茶叶与佛教之间很快就产生了密切的联系.根据佛教的规制,在饮食上,僧人要遵守不饮酒、非时食(过午不食)和戒荤食素等戒律.佛教重视坐禅修行,坐禅讲究专注一境,静坐思维,而且必须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更不能卧床睡眠,通常坐禅达90天之久.长时间的坐禅会使人产生疲倦和睡眠的欲望,为此,需要一种既符合佛教戒律,又可以消除坐禅产生的疲劳和作为午后不食之补充的饮料.介绍了佛教徒饮茶历史和对社会风俗的影响,以及历史上以饮茶、品茶出名的僧人等。
  • 摘要:禅茶狭义上是指寺院僧人自己种植、采制、饮用的茶以及通过饮茶而福慧双修、明心见性的法门.茶主要用于供佛、待客、自饮、结缘赠送等.禅之精神在于悟,茶之意境在于雅,茶承禅意,禅存茶中,两者互为表里、互为因缘、互为所用,正所谓'禅茶一味'.禅茶文化的基础是'苦、静、凡、放';精神是'正、清、和、雅';功能是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禅茶文化的最终目的是明心见性.
  • 摘要:佛教尤其是禅宗与茶和茶文化自古水乳交融,渊源根深蒂固,素有'茶禅一味'之说.近年来茶事炽盛,各地冠名'禅茶'者名目繁多,'禅茶之乡''禅茶小镇'竞相登场,茶界说茶论禅众说纷纭.检索以往论者多从茶禅历史因缘、文化关联、相互影响等角度说起,诸如僧史茶事、茶道禅意之类,论之者不可谓少.茶与禅因缘几何?这里试从历史上茶区、茶性、茶德之与禅宗流播区、禅僧坐禅、禅人法性关系进行分析介绍.
  • 摘要:据传,少林寺释永信是禅林中最早公开使用手机的方丈,少林寺也是最早开通网站的寺院.如果千年后,有人据此认为佛教推动了手机和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大家在地底下肯定会发笑得坐起身来.因此,长期以来,不时出现的'禅教兴茶'的论点似乎很值得怀疑的.类似的说法还有'唐代茶风起于禅兴成于禅盛,饮茶的流行在于禅教兴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饮茶首先在禅僧中流行,而后影响到社会各个阶层,从而导致饮茶的大众化'.总之上述论点最频繁直接引用的是《封演闻见记·饮茶》(卷六)中降魔师兴禅的史料:'茶,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本草》云:'止渴,令人不眠'.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认为茶盛非关禅兴,而是与南方经济增长和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
  • 摘要:唐代泰山灵岩寺被称为'域内四绝',与'润之栖霞、台之国清、荆之玉泉'合称,始见于中唐李吉甫的《十道图》.但是,这些著名寺院声望的奠定,大多是在隋唐之际抑或不晚于盛唐这个时间段上.而真正成就灵岩寺决定性影响使之跃升为泰岱最重要道场的关键原因,显然还是武则天到玄宗时代的东山法门或说北宗禅.与灵岩寺相关的降魔藏禅师以及《楞伽师资记》的作者净觉禅师都是北宗禅门中的极其重要的人物.灵岩寺无疑一度在北宗盛化时期在泰岳这个东方重镇上担当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 摘要:北宋王朝以强大武力为基石重新统一中国以后,统治当局竭力和深入地推行以中央集权、政治规制、儒家文化为主导的礼仪之道、礼轨之制、礼制之法、礼制之治.中国佛教包括禅宗、净土宗、天台宗等,大慧高僧不拘门户束缚,敢为人先变革,从释经和修行两个方面大力倡导、履践、推广禅宗与祖教合一、禅宗与净土宗合一、佛儒道三教合一.江南云门禅宗第六代传人宗赜审时度势,包容和合,既主动适应统治当局的礼制文治,更自觉顺应佛禅内部的变革潮流,创造性地集撰并且实施礼戒并重、禅净双修、渐顿互补、佛儒圆通的《禅苑清规》.以禅净双修化、禅茶礼仪化为中心,依托禅林清规礼制及其禅茶事务礼制,重在以礼为先、以礼导礼、以礼为纲、以礼张目,有力并且有效地推动和促进江南禅宗的禅茶文化与中原禅宗的禅茶文化,从禅茶合一、以禅化茶到禅净双修、禅净化茶地融合和发展.
  • 摘要: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制茶、饮用茶的国家.《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自古茶就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茶最早是一味药,有治病疗疾的作用,而后,饮茶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必行之事.百姓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最后,又演变成为一种文化.茶文化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佛教自东汉初传人河南嵩洛一带,并陆续扩大到全国,对历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产生很大影响.禅宗,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禅宗文化是一种以中国禅宗思想为基础的传统文化,包含禅文、禅乐、禅武、禅医、禅农、禅食、禅茶等若干内容,是佛教中国化的历史特征.
  • 摘要:淮河发源地桐柏山是中国佛教圣地,古今从这里走向海内外的古哲前贤高德大僧,大都和禅茶有着千丝万缕的亲缘联系.'茶缘禅心''禅茶一味',据营养专家品审,桐柏禅茶即山野老泉野茶叶,含人体稀缺又必需的天然锌硒,有养身安神益于人体健康的10多种珍稀元素,誉之为神茶,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全球茶叶销售2400亿元人民币,中国禅茶位于精品上升趋势.桐柏县宜茶面积60余万亩,优质佛茶4.8万亩,年产干茶1430吨.禅茶一味,佛茶的青绿是生命的本色,佛茶的苦涩是人生的苦涩,佛茶的甘香是灵魂的甘香.桐柏山禅茶,微观向内无限深奥,宏观向外无限广阔,我们谨于桐柏山禅茶神韵禅机宝库里,捧掬几缕绵深醇香,诚祈大家品赏赐教,本文试析桐柏山佛茶神韵禅机背后的古色古香和高僧大德。
  • 摘要:吃茶去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五灯会元》卷四)注释:院主:又作寺主、住持.禅家监事之旧名.今之监事,古称院主或寺主,后又称住持为院主,故改称原有之院主为监事.今称院主则为住持之意.
  • 摘要:禅宗历来是以心印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人禅境,行走坐卧皆是禅,万缘无不是禅,万法无不是助缘.所以茶是助缘,方便人道;禅是茶的体,茶是禅的妙用.唐宋时期禅法大兴,寺中专门设有'茶寮',以供僧人吃茶.丛林规则要求每日在佛前、祖前、灵前供茶;甚至还有专门以茶汤开筵的,名日'茶汤会'.吃茶也随之慢慢成为禅门家风.
  • 摘要:唐朝时,有两位僧人从远方来到赵州,向赵州禅师请教什么是禅.赵州禅师问其中的一个:'你以前来过吗?'那人回答:'没有来过.'赵州禅师说:'吃茶去!'赵州禅师转向另一个僧人,问:'你来过吗?'那僧人说:'我曾经来过.'赵州禅师说:'吃茶去!'介绍了茶性与禅意,禅茶一味,是向往的人生境界。
  • 摘要:一茶,其基本字义有三,谓茶树、茶叶及用茶叶沏成的饮料.根据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近代专家学者们的深入调查研究,可以确认,茶树的原产地就在中国的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四川诸地当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中国不但是茶树的原产地,而且也是人们利用茶叶的发源地.十三经之一的《尔雅》'释木'篇记述:'槚,苦荼.'郭璞注云:'树小如桅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介绍了禅茶文化与社会生活、历史事件、宗教信仰等。
  • 摘要:茶和茶文化对中国和世界经济曾经和正在作出巨大的贡献!她希望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指引下,再次成为'走出去'的先行者、传播者和执行者.无论面临什么级别的挑战,她都将勇敢地、智慧地、一如既往地向前向前——复兴与辉煌就在眼前,茶与茶文化将当仁不让....
  • 摘要:介绍了少林禅茶历史,少林禅茶文化作为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与茶文化相融相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少林禅茶文化.茶的起源:'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第一部药物书.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 摘要:说起大苏山与茶的缘分,首先要从这座坐落于群峰环抱的寺院说起.这里,是历代文人墨客为之向往的'诗城乐地';是宋真宗赵恒盛赞的'福乡宁境';是给予苏轼心灵慰藉的'灵魂家园'.这里便是古淮南茶的原产地、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和祖庭——大苏山净居寺.禅与茶,是高山流水般的知音至交,意相通,情相投,重在感受,重在体会。茶,荡涤了人心中的幽暗;禅,提升了茶的内涵。茶中有禅,禅以茶悟。
  • 摘要:罗山县地处河南省南部,南枕巍巍大别山,北依悠悠淮河水,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从南至北分别为山地、丘陵、垄岗和平原,地形复杂,生物多样,生态良好,是一块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具有灵气的富饶土地,自古就有'江淮宝地、鱼米之乡、北国江南、江南北国'的美称.这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山清水秀,土特产质优量大,尤其盛产好茶.早在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中,将罗山县列为古时著名的淮南茶区.罗山县有着豫土楚风的文化底蕴,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禅茶文化博大精深.蓬勃兴起的灵山禅茶文化助推了罗山县茶产业的大发展.介绍了历史渊源和美丽的雨雾茶的传说,文化传承和生态茶园建设等。
  • 摘要:2015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启之年,也是'中原崛起'重大战略有效落实的关键之年.文化引领发展,文化推动发展,聚焦'中原崛起',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具有独特的内在力量.禅茶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悟品禅意茶香,其智慧力量,对促进中原文化发展,推动'中原崛起'战略高效实施有着重要的作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