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基础科学>201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
201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

201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6-12

主办单位:中国土地学会

会议文集:201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1999年以来,随着北京市城市空间和建设发展的加速,昌平区进入了快速城镇化时期,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因昌平区的城镇化,尤其是城乡接合部农村地区的城镇化具有流动人口激增、规划住宅侵入、混合经济形态明显等特征,出现了集体土地管理、集体经济发展两大领域的诸多监管与发展难题,如昌平区东小口镇、回龙观镇的农民土地补偿标准低、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思路不明引发的低端经济产业激增、隐性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无序等.本文围绕昌平区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集体土地监管与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失地农民、集体土地利用、集体经济发展,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破题思路.
  •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建设飞跃式发展,各地区出现了具有地方特点的土地违法问题.土地违法行为不仅侵吞了公共资源,激化了社会矛盾,更造成了新的社会问题.因此,积极引导依法依规用地,有效遏制违法建设,是城市发展首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主要依据房山区“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2011-2014年度卫片当年验收土地违法数据,总结房山区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的特点并分析原因,探寻有效化解问题的途径.
  • 摘要:研究目标:根据重要事件、城市扩展面积和速度等,对重庆市城市扩展进行阶段划分,并解析每个阶段城市扩展特征.研究方法:文献研究.研究结果:①重庆城市扩展受重大历史事件影响并非线性增长,在建成初期、明清之际和抗战胜利后等多个阶段有不同程度衰退;②1891年前,建城以来重庆年均增长率仅约为0.18%,城市扩展动力不足;③1891—1949年间,重庆城市年均增长率达到3.86%,但城市管理落后制约城市扩展;④1949—1997年间,尽管重庆市城市扩展的面积较前两个阶段大幅增加,但年均增幅低于前一阶段,地形地貌对城市扩展限制逐渐减弱;⑤1997年以来,重庆城市扩展取得前所未有的速度,城市扩展彻底摆脱山体和河流的阻隔.
  • 摘要:研究目的:通过阐述“多规合一”的由来及发展,分析城市增长边界的内涵、必要性及与相关规划的关系等,探索基于“多规合一”划定城市增长边界的原则及路径.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归纳综合法.研究结果:城市增长边界的划定与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关系密切,划定需要遵循时间、空间相结合、资源优先、区域统筹等原则.可以通过多规融合路径进行划定城市增长边界.研究结论:城市的增长边界不能无止境的“摊大饼”式扩展,也不是不能压缩,应在“多规合一”的框架下,动态划定城市增长边界,确保城市在土地节约集约、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科学、健康、有序发展.
  • 摘要:研究目的:探究“多规”下空间管控的差异性与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的必要性.以西部干旱区绿洲型城市——张掖市为研究对象,试图基于多情景分析的地理模拟系统划定未来张掖城市发展的“弹性边界”和“刚性边界”.研究方法:归纳分析法、GIS空间分析法、基于地理模拟系统的情景分析法.研究结果:“多规”下空间规划管控内容、范围和目标等的差异导致了张掖城市空间规划管控的不一致性.基于多情景分析法的地理模拟预测结果,选择适宜未来张掖城市空间发展的生态保护情景预案,划定了张掖城市开发的“弹性边界”和“刚性边界”.研究结论:基于地理模拟系统的情景分析法划定城市开发边界,为未来张掖城市空间发展策略起到有效指导作用,也为中国新时期下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提供参考.
  • 摘要:研究目的:结合“多规合一”内涵,以宜都市为例,探讨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的方法.研究方法:基于“反规划”理念划定城市开发刚性边界,基于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和预测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弹性边界,内外结合综合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研究结果:预测宜都市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4581.15hm2,与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的指标较接近,城市开发边界内土地面积为7937.34hm2,其划定符合宜都实际也基本满足了未来城市建设所需要的土地面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研究结论:基于“多规合一”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有助于提升城市内涵,实现城市“精明增长”,能够对宜都市正在开展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等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 摘要:研究目的:探讨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方法和政策性实现路径.研究方法:“多规融合、两规合一”、划管结合.研究结果:“多规合一”是城镇开发边界得以有效落实的前提条件;要充分发挥城镇开发边界的空间管控作用,必须坚持“划管结合”,加强实施机制保障建设.研究结论:加快推进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工作,有效控制城镇空间无序蔓延,倒逼城镇转型,实现城镇精明增长成为中国空间规划改革的重点任务.
  • 摘要: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是解决当前中国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分散与低效利用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是以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为对象,主要是以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为理论基础,运用GIS、遥感、数学模型等技术手段;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对巨野县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征和结构布局现状进行研究;以乡镇为具体分区单位,按照一定的原则对巨野县15个农村居民点乡镇进行功能定位和分区;依据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调整的原则和标准,结合划分的巨野县乡镇功能区,实现农村居民点的空间优化配置,将其划分为东南部低山生态涵养区、中北部产业聚集区、西部平原农产区,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研究提供经验借鉴.
  • 摘要: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要求,山西省于2016年底全面完成农村集体土地的确权发证工作,作为此次确权发证工作的关键部分,权属调查成果的科学性及合理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临汾市安泽县的地籍调查,简要阐述了安泽县集体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权属调查中注意的事项.通过对此次工作的总结,希望能对以后开展类似的地籍调查工作提供有比较、有价值的参考作用.
  • 摘要:研究目的:从家庭生计资产量化入手,探讨不同资产配置类型农户宅基地流转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推进宅基地流转制度改革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方法:农户生计量化法和Logistic回归分析法.研究结果:①农户整体宅基地的流转意愿较高,达到69.84%,但资产缺乏型农户的流转意愿非常低,仅有37.93%;②非农迁移意愿、宅基地功能和家庭生计资产总值对宅基地流转具有显著影响,年龄、专业技能、住房的满意度、宅基地面积、非农收入比例、非农就业状况六个因素对不同类型农户的影响出现差异.研究结论:建立贫困农户的技能培训机制,制定多样化的宅基地流转制度,从而保证不同类型农户在宅基地流转后,整体福利水平不下降.
  • 摘要:地籍是土地的户口,地籍管理不仅是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土地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搞好地籍管理对于合理利用涪陵区有限的国土资源,促进涪陵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目前的地籍管理现状出发,结合涪陵区新一轮农村土地房屋登记发证工作,阐述了涪陵区城乡地籍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对新农村建设中城乡一体化地籍建设进行了初步探讨.2010年,涪陵区率先在重庆市辖范围内开展的新一轮农村土地房屋登记发证测绘工作中,积极探索大比例尺土地房屋地籍调查和测绘工作,为涪陵区今后的城乡地籍一体化建设和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 摘要:研究目的:《物权法》上的善意取得制度是一项重要的物权变动规则,在该制度适用于不动产权利时,有诸多问题值得探讨.研究方法:①调查法;②文献法;③经验总结法;④案例研究法.研究结果:只有深刻理解、充分分析善意取得的各种情况,才能在应诉工作中有的放矢,以保障政府机关的合法权益.对于该制度的理解,首先要理清无权处分的内涵,在构成善意取得时,转让合同的效力应为有效,对于不动产而言,其善意取得中无权处分的认定及善意的判断标准有其特殊性.
  • 摘要:针对当前经济活动中境内不动产跨境担保业务的需求,分析此类业务办理抵押权登记存在的法规障碍,为国家层面修订有关法规提出工作建议:①修订《房地产登记技术规程》和《不动产登记操作规范(试行)》关于境外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有关规定;②修订国土资源部《关于规范土地登记的意见》(国土资发[2012]134号)关于金融许可证的规定;③出台支持抵押权登记,扶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规范性文件.
  • 摘要:中国规划类型众多,相互关系复杂,空间浪费严重,“多规合一”将是今后规划发展的趋势.本文通过分析基层规划中面临的几个问题,提出了基层“多规合一”的几点实践探索,同时,对“多规合一”背景下基层土地整治规划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对基层土地整治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 摘要:编制国土空间综合规划,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八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央土地政策及国家发展战略,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客观需要,是国家层面上的重要约束与宏观调控手段,对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关系,实现自然、社会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繁衍、生息与壮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国土规划立法,制定和实施国土空间综合规划,实行“多规合一”,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历史的重任.本文在论述了国土、国土规划、国土规划立法的基本含义基础上,针对中国目前在国土综合规划方面存在的7个矛盾和问题,提出了6项具体对策和建议,供立法机关和国土行政决策部门借鉴参考.
  • 摘要:研究目的:探讨理清“多规合一”规划制度改革的方向和路径.研究方法:制度分析与制度设计.研究结果:①“多规合一”规划制度改革是以规划体系重构为基础依据,通过规划立宪政制、规划治理政策和规划实务规则的多层次协同创新,克服和解决规划体系良善运作的一系列体制性、机制性和操作性问题;②规划立宪制度改革和规划治理政策改革是“多规合一”规划制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③规划立宪政制改革的任务和路径是统筹配置公共部门规划权力、重塑规划行政部门的分工合作关系、权责对称地配置规划编制和审批权限、构建政府主动式和被动式实施规划的法制化框架、畅通规划冲突的事前预防性和事后响应性救济渠道;④规划治理政策改革的任务和路径是提高规划基础数据和成果数据管理的部门协同性、提升规划方案编制的多元主体合作水平、精简规划行政许可的事项和程序、提升规划空间管制的法治地位和统一程度、提高规划方案修改的规范化程度等.
  • 摘要:研究目的:分析当前实施“多规合一”与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实施“多规合一”与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方法:定性分析法.研究结果:实施“多规合一”与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必须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主体、技术标准、编制办法不同,各部门规划目标的差异,各规划中涉及空间资源利用的内容技术标准不协调、表述方式不一致、规划期限不统一等问题.通过统一发展理念,科学合理划分不同规划所承担的功能,明确各规划内容之间的层次,做到用地标准的统一、指标体系的建立、空间管控的一致、管理职能的清晰.实现发展战略、发展空间、用地布局、技术标准等协调和融合,确保规划顺利落地实施.研究结论:实施“多规合一”与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工作,必须在依法、触本、有理、可行的原则下进行.统一发展思路、发展定位、总体布局、总体目标,确保同一区域“多规”在思路、定位、布局、目标上无冲突、无矛盾.要依据国家有关规章及行业标准规范,规范并完善规划标准技术体系、规划编制体系和空间管理法规体系;优化区域规划管理相关政策环境,建立协调运行保障机制,从而为区域“多规合一”规划编制及规划管理、空间管制提供安全平稳的运行环境.
  • 摘要:研究目的:为实现“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的体系,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为基础,分析江津区在“多规合一”中对国土空间优化配置取得的成效,为其他省市地区开展“多规合一”工作提供参考经验.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江津区国土空间资源利用面临“保护”与“开发”协调难,城市与农村发展差距较大,新常态下集约节约利用要求严等难点,通过制定明确的规划目标,合理的国土空间格局划分,“三线”范围的划定,控制性规划的部署,以及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江津区初步实现了对国有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研究结论:以当前新兴城镇化及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契机,要充分发挥“多规合一”对国土空间资源的高效配置,在多重规划并存的情况下,需强化规划的合法地位和管控力度;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需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合理划分国土空间格局;在农村土地改革的背景下,需创新国土资源配置,增强土地利用效率.
  • 摘要:研究目的:“多规合一”是规划转型的必由之路.本文研究分析了“多规合一”的内涵、多规的优势与劣势、多规合一面临的主要困难,提出形成统筹协调的机制,协调统一多规的目标与期限、搭建“多规合一”的技术平台,加快“三线”划定,重点加快生态红线划定,以期为新常态下“多规合一”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和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多规合一”的发展趋势是用地标准的统一、指标体系的建立、空间管控的一致、管理职能的清晰.研究结论:整合各类空间性规划,实现规划全覆盖,编制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是未来国土空间规划的必由路径.
  • 摘要:研究目的:通过对嘉兴市“多规合一”试点过程和内容的描述分析,总结试点经验,为多规合一和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研究结果:①“多规合一”是有效解决规划冲突的手段,嘉兴市具备扎实的“多规合一”基础.②通过实现“七个统一”,嘉兴市构筑起市域“一张图”,在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方面初现成效.③在现有法理背景下,“多规合一”难以真正“合一”.研究结论:①“多规合一”在技术上不是问题.②在“多规合一”中,应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性作用.③现有体制机制下,“多规融合”更利于实施管控.④“多规合一”还需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包括明确法律地位、成立“多规合一”规划委员会、建立协同机制等.
  • 摘要:本研究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座谈交流和现状地物勘测等方式对濮阳市8个产业集聚区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运用哈盖特(Haggett)区位熵理论对工业用地聚集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濮阳实际,选择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效益和土地管理绩效3个方面、6个因素、14个因子建立评价模型,采用专家咨询、数据分析和节约集约评价等方法,进行了土地利用节约集约评价.
  • 摘要:研究目的:本文通过梳理“多规不一”矛盾特征,寻找矛盾存在根源;根据试点城市编制情况,总结“多规合一”的编制方法和实施经验,以对国内“多规合一”的编制和实施提供借鉴.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研究结果:“多规不一”矛盾根源为在法律或行政法规层面未对各部门的规划事权进行明确界定,“多规合一”编制的关键在于形成“一张蓝图”、“一本规划”、“一个平台”和“一套机制”.研究结论:实现“多规”在空间上的同一性核心在于形成统一认识的区域发展战略;“多规合一”是国家空间规划水平不断增强的重要途径,“厦门模式”适合当前经济社会条件,从近期看,宜采用该种模式实现“多规”融合;“多规合一”的重点在于编制,难点在于实施,要加快推进“多规合一”编制的规划化和实施的法制化.
  • 摘要:研究目的:概括总结市县“多规合一”现实背景和地方探索实践,分析市县“多规合一”的本质与内涵,探索市县“多规合一”技术实现路径.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归纳总结法.研究结果:现行市县层级规划现状已严重影响到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市县“多规合一”已成为市县层级规划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方向;创新市县层级规划理念、改革规划体系和建立统一技术支撑是落实市县“多规合一”的关键.研究结论: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和中央的高度重视,以及地方积极探索和现实诉求,市县“多规合一”必将是市县规划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必将取得突破性进展.
  • 摘要:村级层面的“两规”协同编制作为“多规合一”工作推进的重要方面和推进难点,将其置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追根溯源,探讨其协同编制问题及对策,对于促进“多规合一”规划落地,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村级层面“两规”编制还存在弹性不够、无法衔接和同质化等问题,主要是由于“两规”管理主体不同、指导思想不一、统计标准分异、用地分类差异等.建议尽快在立法强化、数据共享、部门协同等方面加强努力.
  • 摘要: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主要资源,更是人类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主要载体.面对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快速增加和建设用地紧张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深入探究北京市人口和建设用地发展变化的关系,本文结合“五普”“六普”人口数据、历年统计年鉴数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及土地规划数据,重点就北京市常住人口及建设用地的增长和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目前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并对下一步北京市建设用地管理的新思路进行探索.
  • 摘要:研究目的:探索中国市县空间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研究方法:定性比较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研究结果:通过对国土资源部负责指导的7个市、县“多规合一”试点成果进行系统分析,总结提炼市县空间规划的功能定位、编制体系、组织领导、主要内容、成果要求、技术方法等.研究结论:总结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市县“多规合一”编制方法和经验.
  • 摘要:为了解国家和地方“多规合一”试点工作进展情况,2016年4月以来,国家土地督察上海局通过对上海市、浙江省嘉兴市、开化县、临安市、德清县、福建省厦门市、龙岩市、晋江市等9个国家和省级“多规合一”试点地区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查阅资料、座谈交流、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了各地“多规合一”的开展情况及主要做法,发现各地由于多方面原因普遍遇到“多规”难以真正融合和真正实施的问题,在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国家层面统筹协调和加快出台配套政策的建议.
  • 摘要:2007年,上海开始探索“两规合一”,关注土地利用的空间导控,如何从规模控制引申到空间布局,用地增长边界及绿色生态空间格局“两规”如何统一.2011年始探索“两规融合”,关注土地利用总量和流量的控制与城市空间分布的衔接.探索运用人地关系与用地指标协同、“新三线划定”等8项融合措施形成合理空间结构.2015年,探索“多规合一”.从编制镇城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含近期重点公共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入手,探索规划要素、空间布局、技术标准的“多规合一”.
  • 摘要:笔者作为国土资源基层工作者,结合工作实践,通过对市县“多规合一”的路径比较分析,提出解决普遍存在的“规划打架”等问题,“多规合一”是一剂良药.“多规合一”实质上是处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关系的问题,笔者研究了当前推进市县“多规合一”将面临的难题,对推进市县“多规合一”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多规合一”的目标应当以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基础,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做好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
  • 摘要:研究目的:调研组通过实地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获取了不同类型的607个样本企业的投入产出相关数据,基于C-D生产函数理论,构建土地资源配置及经济效率损失测度模型,测算不同类型企业的土地资源要素错配程度,及由此导致的经济效率损失.研究方法:计量经济OLS回归方法.研究结果: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土地资源要素投入对企业总体经济产出的贡献率存在显著差异性,不同类型企业的土地资源要素配置的相对扭曲系数不同,即土地资源的错配程度不同;同类型企业用地规模大的土地资源要素的相对扭曲系数要明显高于用地规模小的企业,用地规模越大土地资源错配程度越严重.研究结论:土地资源要素投入相对扭曲系数越大的企业,土地资源错配导致总体经济效率损失越大.
  • 摘要:研究目的:分析“多规合一”下土地利用规划与其他规划空间布局矛盾的根源,探讨空间布局矛盾协调原则,探索“多规合一”下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方法:针对“多规冲突”的现象,结合相关研究成果,研究分析“多规合一”空间布局矛盾的根源;以鹰潭市“多规合一”工作为例,实证研究“多规合一”空间布局矛盾协调原则与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技术方法.研究结果:①基于鹰潭市的实证研究表明“多规合一”空间布局矛盾来源于各规划不同的编制目标与原则;②“多规合一”中协调土地利用规划与其他规划空间布局矛盾的原则:通过加强部门沟通优先保障重大项目选址,优化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兼顾耕地保护与城市发展,协商解决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差异图斑,结合生态保护红线调整完善建设用地管制区布局.研究结论:①土地利用规划是“多规合一”中不可或缺的“落地”规划,借助“多规合一”有助于土地利用战略目标的进一步升华;②“多规合一”中土地利用规划较传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能更好地优化基本农田布局,建设用地布局更加合理,更能发挥保障重大项目用地的能力,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③“多规合一”中土地利用规划编制需要加强部门沟通,吸纳其他规划的科学理念.
  • 摘要:城乡建设用地是城市建设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利用对象,城乡建设用地资源配置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程度.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对城乡建设用地的配置提出了新要求.首先规范了城乡建设用地优化配置的基本概念及内涵,梳理了现阶段“两规”中对城乡建设用地配置方式、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对城乡建设发展的新要求,从“两规”融合的角度,对城乡建设用地优化配置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此基础上,针对指标管控、空间管控、用途管控3个层面分别提出了“指标挪移法、底线控制法、差异图斑处理法”3个理论方法,对城乡建设用地进行优化配置研究.并结合近两年北京市加快推进全市“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积极组织开展了门头沟区“两规合一”试点研究工作的机遇,以门头沟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切实为门头沟区城乡发展挖潜了很大空间,有效促进了“两规”的融合和城乡建设用地的集约高效可持续利用.通过本次研究,以期为新形势下城乡建设用地的优化配置,以及规划、建设与管理提供参考.
  • 摘要: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可提高土地利用节约集约程度,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科学有效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基于上海市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工作实践,以“多规合一”为前提,分析了上海市松江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现状、处置方式、入市流转基础工作完备程度、拟入市地块结果,提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措施及建议.
  • 摘要:土地要素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掌握土地市场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市场一体化至关重要.本文考察了长江经济带土地市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探索不同因素对长江经济带土地市场的影响及其空间差异.研究表明:①长江经济带各省(直辖市)土地市场不只存在差异性,也存在着空间自相关关系.②固定资产投资、市场化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因素均对土地市场产生重要影响,但作用各不相同.③各因素对土地市场的作用程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固定资产投资等对地价的正向作用从上游向下游地区逐渐减小;工业GDP占比对地价的负向作用从下游向上游地区逐渐减小;土地供应量与工业GDP占比作用完全相反;城镇人口对地价在下游是促进,而中上游多为抑制.为此,建议从要素市场统一、土地一体化供给、优化土地市场化环境、工业地价体系完善等方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土地市场建设,强化地区间的调节与合作,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土地市场的一体化.
  • 摘要:研究目的:揭示城市之间的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集聚关系,以期为城市土地与产业协调发展出谋献策.研究方法:熵值赋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①武汉、长沙两市的土地集约利用度在逐年增长,且武汉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要好于长沙市;②武汉、长沙两市的产业集聚程度都处于在波动中增长的状态,长沙市的产业集聚度增长速度较武汉快;③武汉、长沙两市三期的耦合协调度在0.3~0.5,都处于颉颃时期,其耦合协调水平较低,各市的耦合协调关系提升空间很大,但整体水平随时间在逐渐优化.研究结论:武汉市和长沙市的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集聚的耦合度处在轻微波动状态;耦合协调度与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的变化趋势一致,高土地集约利用指数对应高耦合协调度,这说明土地集约利用在两者协调关系中所起的作用比较大;武汉市在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集聚方面的整体水平要好于长沙市.
  • 摘要:研究目的:针对目前中国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土地空间布局优化主观性较强的缺点,探讨更加科学可行的空间优化方法,减少主观性.研究方法:以土地利用现状栅格图为基础,基于各种约束条件,采用遗传算法对各土地栅格单元进行复制、交叉和变异操作,实现其优化配置.研究结果:在面积约束和土地适宜性约束条件下,对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进行了空间优化配置,得出3个可能的方案,经过方案比较,得出最佳优化方案.研究结论:采用遗传算法等智能计算方法,结合GIS技术,可以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土地利用空间优化.
  • 摘要:中国城市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土地利用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中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程度越来越高,但由于法律、政策、管理等原因对地下空间在规划落实层面形成了阻碍,地下空间使用权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也摆到了面前.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经验,进一步完善地下空间使用权立法是最有效的明晰中国城市地下空间使用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唯一办法.
  • 摘要:研究目的:选取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前后的时段(2007—2015年),以湖南省为例,探讨湖南省土地市场化进程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方法:统计模型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论:①湖南省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之前土地市场化程度上升明显,而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后湖南省土地市场化程度明显下降;②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后,区域土地市场化进程重心开始由长株潭地区向湘南和大湘西地区转移;③由于受到部分市州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及土地市场交易结构的影响,土地市场化进程表现出一些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的情况.
  • 摘要:人地挂钩政策作为“多规合一”配置城乡土地资源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合理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防止城镇化进程中的“摊大饼”模式继续发生.本文以重庆为例,通过引入弹性系数,对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常住人口变化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相对变化率与城镇常住人口增加相对变化率关联度较大,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增加相对变化率较小.
  • 摘要:研究目的:评价新型城镇化与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研究方法:构建新型城镇化与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耦合协调度模型,以长株潭城市群8个地级市为研究区域,分析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差异,并选取两者的典型表征变量,探寻表征变量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各市的新型城镇化与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均稳步上升,但地域差异较为明显,呈现出以长沙为中心城市向外扩散的发展格局;新型城镇化、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均与耦合协调度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占市区面积比例、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万人卫生机构床位数、固定资产投资额对耦合协调度的提升有促进作用,而城镇人口比例、人口密度与耦合协调度呈负相关.研究结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追求高速城镇化具有不可持续性,应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大力发展经济,优化产业结构,以促进新型城镇化与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之间的协调发展.
  • 摘要:贵州省开展“多规合一”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探索优化和完善县(市)规划体系,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规划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新型城镇化战略视角,以都匀市为例,分析县域“多规合一”实施中存在的差异与突出问题,提出建议与措施,以提高县域“多规合一”工作的操作性,推进“多规合一”的实施,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摘要: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是一个大科目、大课题,涵盖内容博大精深,研究的难度相当大,任务十分艰巨,但它又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论文提出“多规合一”与新型城镇化,是国土空间优化布局的重要内容,它牵涉人与经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及人民福祉、社会稳定诸多因素.本文拟从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大处着眼,从“小”处切入,探索“多规合一”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什么是人民群众所期盼的新型城镇化,为什么要实行“多规合一”,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从而找到一条中国新型城镇化正确发展之路.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和运筹学比较法、优选法等进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新型城镇化最佳方案是实行“多规合一”.二者关系是: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要解决战略眼光和发展思路问题,这有利于“多规合一”的敲定;反过来,“多规合一”精准、科学,又为新型城镇化带来福音,起到了引领和保障作用,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把这一关系处理好了,中国新一轮黄金发展期指日可待.
  • 摘要:研究目的:构建宅基地退出与流转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方法:层次分析法;研究内容:基于宅基地退出与流转复杂理论与实践的梳理,对经济比较发达的唐山市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发现在实际宅基地退出与流转过程中,呈现两种“补偿——主动退出”“不补偿——自愿退出”不同意愿模式,为了比较不同模式的执行效果,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进一步根据调研结果对两种模式进行比较评价.研究结论:“补偿——主动退出”模式更适合推进宅基地退出与流转,加快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
  • 摘要:研究目的:分析在新型城镇化时期,武汉市“两规合一”的矛盾,对武汉市“两规合一”实践进行探索.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归纳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武汉市构建“两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同步推进对应层级规划;坚持空间战略引导,强化建设用地总量控制;以现状信息的合一为基础,推进规划成果内容的协调;促进“两规”融合,提高国土规划管理的综合管控能力.研究结论:武汉市应加强市域顶层设计,建立完善统一的空间规划管理制度,建立一套能实现新型城镇化战略发展目标的高度协调、统一、权威的空间规划制度体系,同时以“3S”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为支撑,推动空间信息技术平台建设,完善规划管理“一张图”系统.
  • 摘要:重点小城镇是新型城镇化推进的重要空间载体,探讨其“多规合一”具体实施路径,对于创新小城镇开发模式、缓解城市压力、带动农村及周边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重点小城镇的概念进行界定,进而剖析重点小城镇规划编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梳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重点小城镇发展面临的机遇,提出“多规合一”中差异图斑处理、土地资源与建设任务平衡关键技术问题,最后,以门头沟区潭柘寺镇为例,探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多规合一”工作的具体实践路径,以期为中国重点小城镇“多规合一”编制工作提供参考.
  • 摘要:本文基于贵阳市1997年、2001年、2005年、2009年和2013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动态度模型和生态服务价值模型,研究了贵阳市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表明:1997—2013年,贵阳市土地利用变化明显,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不断减少,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园地和林地面积总体增加.由于21世纪初贵阳市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而采取了一系列退耕还林政策,带动了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也使得生态服务价值量从1997年的4419.20×106元增加到2013年的5140.53×106元,增加了16.32%.敏感性分析表明,贵阳市生态服务价值对价值系数的变化缺乏弹性,研究结果可信.
  • 摘要:研究目的:探索小城镇“多规融合”实施路径.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实例分析法;研究结果:分析慈城镇现行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功能区划之间存在的矛盾,提出差异处理意见;明确城乡建设用地控制线、基本农田控制线、生态保护红线、工业聚集区块控制线“四线”划定方案,统筹空间格局;初步建立资源共享和动态更新的规划信息平台;提出加强实施与管理的建议.研究结论:小城镇“多规融合”实施路径在于梳理现行规划差异,制定差异处理方案,并通过划定“四线”明确管制规则来统筹空间布局.同时为了确保“多规融合”动态实施,需要以“一张图”信息平台为依托,建立部门协调的长效机制.
  •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与“大农业”相关的3个方面问题:首先重新审视了“大农业”的概念;其次通过对当下中国农业特征的分析,对以小农业为特点的农业模式进行总结和反思;第三,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发展的科学分析中,为中国“大农业”未来发展找寻理论及现实依据...
  • 摘要:研究目的:以“多规合一”为视角,划定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禁止建设区,促进县域生态环境的安全保护.研究方法:本研究在分析“多规”空间管制划定的技术、方法及标准的基础上,以禁建要素密切相关的生态敏感性评价为主要评价方法,选取了自然地理指标、保护现状指标和社会属性指标三大类9项因子作为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利用GIS对单因子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最后利用加权求和模型和ArcGIS的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对单因子进行叠加,最终得到武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禁止建设区分布图.研究结果:武宁县禁止建设区面积有949.93km2,占县域总面积的27.12%,基本上囊括了武宁县境内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域.研究结论:划定结果相对于《武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划定的禁止建设区更加合理、准确,说明将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空间管制的定性、定量分区方法落实到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中,形成“多规”合力,最终划定武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禁止建设区的划定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 摘要:研究目的:评价重金属污染农用地的风险等级,对重金属污染农用地的风险分区进行划定,提出不同风险分区的管控对策.研究方法: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农用地土壤与农作物污染等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利用目前已有的土壤和农作物污染评价标准,可以将土壤与农作物污染等级划分为清洁、尚清洁、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5种类型,根据其风险等级,按照安全与基本安全保护区、低风险监控区、中风险预警区和高风险限制区对其进行管控利用.研究结论:将农用地土壤与农作物重金属污染评价进行有机结合,确定土壤与农作物不同污染程度下农用地的风险等级,为国家分级分类管控治理农用地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农田中的非耕作生境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增加耕地多功能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农田中非耕作生境不断减少,耕地多功能性降低.本文以沈阳市沈北新区为例,运用“3S”技术法、层次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研究非耕作生境比例变化对耕地生产、社会保障、生态服务及景观文化功能的影响.研究表明:①非耕作生境比例对耕地生产、社会保障功能影响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当非耕作生境比例低于22.54%和17.16%时,随着非耕作生境比例增加,耕地生产、社会保障功能呈增强趋势;当其比例大于22.54%时和17.16%时,随着非耕作生境比例增加,耕地生产、社会保障功能呈减弱趋势.②非耕作生境比例对耕地生态服务功能和耕地景观文化功能的影响趋势均呈现递增趋势.即随着非耕作生境面积比增加,耕地生态服务和景观文化功能均呈增强趋势.③非耕作生境比例对耕地多功能综合影响呈先增后减趋势.既当非耕作生境面积比低于22.54%时,随着非耕作生境比例增加,耕地多功能呈增强趋势;当该比例大于22.54%时,随着非耕作生境比例增加,耕地多功能呈减弱趋势.
  • 摘要:目前北京市正在探索城乡建设用地减量化实施路径,其中模式一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一级开发模式,本文重点分析了目前北京市正在探索的一级开发“先供先摊”模式;模式二是以土地权利人为主导的自主开发模式,例如大兴西红门模式.本文基于开发成本和收益均衡模型,对上述模式进行了测算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一级开发模式、探索土地权利人自主开发模式等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减量的建议.
  • 摘要:研究目的:揭示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回归分析法、土地利用弹性系数法、区位熵法.研究结果:①2000年以来,河南省耕地变化经历了下降、回升、平稳3个演化历程;②人均耕地面积则是保持逐年递增的特征;③耕地变化与经济发展呈现四次曲线的拟合关系,经济发展尚未摆脱对耕地占用的依赖;④河南省耕地利用的集约程度不高,但耕地大量锐减的势头基本得到控制.
  • 摘要:研究目的:通过对巴楚县耕地保护进行绩效评价,来指导和完善南疆地区耕地保护在政策层面上的不足之处,对开发利用土地、粮食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具有深远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社会调查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以巴楚县为例开展本项研究.研究结果:①2004—2005年,巴楚县耕地保护的得分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巴楚县在2005年里耕地保护政策的执行力不足.②2005—2009年,巴楚县耕地保护的总得分呈快速上升趋势,在2009年巴楚县的总得分为10分.③2009—2010年,耕地保护的得分出现明显下滑趋势.2010—2013年,巴楚县耕地保护的得分有缓慢上升趋势,但是耕地保护的得分维持在8.7左右.研究结论:①建议重新划分政府各部门耕地保护职能;②完善执法体系,建立部门协作方式;③建议倡导在各乡镇村建立以农户为主体的耕地保护协会;④建议设立耕地保护基金;⑤加大耕地保护宣传力度,建立耕地保护监督办法.
  • 摘要:中国开展土地调查工作至今已20多年.国家级大规模土地调查就有两次,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涪陵区耕地大幅度减少的实际情况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其目的就是较准确地摸清、统计出各类土地现状、数量、质量、使用状况,同时为即将开展的第三次土地调查和涪陵区的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
  • 摘要:在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及设施农用地管理实践出现诸多问题的背景下,开展设施农用地规范管理研究势在必行.针对迫切需要从政策层面上规范并予以解决的这一问题,在“多规合一”视角下进行研究,围绕设施农用地规范管理的各项工作,以及所涉及的各个部门提出科学有效的管理建议,实现对辖区设施农用地的合理、高效利用,对于规范和指导设施农用地管理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摘要:研究目的:针对当前化石能源日渐匮乏的问题,结合“多规合一”的思想,对作为最有潜力的可再生能源之一的能源植物黄连木种植的土地资源利用情况进行研究.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多因素法,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国民经济与发展规划、城乡规划等设立指标,利用土地利用、温度、坡度的等数据对陕西省境内可种植黄连木的土地资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陕西省种植黄连木潜力巨大,可种植土地以疏林地、草地为主,适宜种植土地较少,较适宜种植土地面积较大.研究结论:基于“多规合一”思想,结合陕西省“双退”工作,利于推广黄连木的种植.
  • 摘要:研究目的:深入探索福建省植被覆盖空间分布地域差异性的内在形成机制.研究方法:综合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和局部地理加权相关分析方法,从多个尺度研究福建省植被指数与地形、气候要素的空间相关性.研究结果:①NDVI与高程、坡度、温度和降水的相关性均随尺度增大而逐渐增强,与坡向的相关性则随尺度增大而逐渐减弱;②局部地理加权相关系数图层的像素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变异,NDVI与温度、降水的局部地理加权相关系数图层在一些地区的正负镶嵌格局完全相反;③通过对局部地理加权相关系数图层的深入分析,可以得到NDVI与地形因子、气候要素的不同结论.研究结论:①高程和坡度是制约福建省植被覆盖分布的主要因素,在小尺度上主要通过地形起伏影响土壤表面的蒸散过程,大尺度上主要通过地表径流影响土壤水分与有机质的再分配;②局部地理加权相关分析与Pearson相关分析在不同尺度上得到的结论并不一致;③局部地理加权相关分析能够揭示比Pearson相关分析更多、更复杂的关系,从而能够为发现感兴趣区域和制定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 摘要:以GIS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城乡区域性规划多源、多尺度、多时态空间信息数据和应用资源的整合,构建和应用统一时空规划信息平台,瞄准区域统一规划,实现多个规划联动,促进城乡空间合理布局,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和政府行政效能的提高.继而建立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线、建设用地增长边界控制线、生态控制线、产业区块控制线、基本农田控制线等“控制线”管控体系,在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进程中提升土地利用规划在“多规融合”体系中的作用、质量和效率.
  • 摘要:以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与行为的理论作为分析基础,并将制度与行为理论扩展至财政制度与地方政府土地利用行为,以此来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财政体制变革对地方政府土地利用行为的影响.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并不是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地方政府无偿划拨土地.随着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财政包干制下地方政府成为独立经济利益的实体,地方政府利用廉价土地资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带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却使中央财政变得很脆弱.分税制后,地方财政收入锐减,土地出让金和土地税收成为地方政府弥补财政收入不足的主要手段;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土地抵押贷款取代土地出让金成为地方政府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在此基础上,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财政体制改革与地方政府土地利用行为互动的一般规律,为今后财政体制改革和土地政策制定提供经验借鉴.
  • 摘要:作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多规合一”是实现村庄提档升级、推动乡村社会转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本文以重庆市大足区宝顶镇东岳村开展的“多规合一”乡村规划编制为例,运用系统分析法和典型案例法,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前在乡村规划编制中存在的规划自成体系、审批程序复杂、公众参与不够、弹性不足等问题,最后系统性地提出“多规合一”背景下的五大规划编制理念:以简政放权为基础改进规划编制体制;以“四规合一”“三线划定”“三生融合”为创新规划编制模式;以坚持问题和结果导向、弹性管控和村民自治完善规划编制方法;以“分析评价—目标构建—发展导向—规划实施”明确规划编制内容;以引入市场机制为核心健全规划编制保障措施.本研究为“多规合一”背景下乡村规划编制组织方式、编制模式及其编制方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乡村建设具有较强的积极推动作用.
  • 摘要:“多规合一”规划的生态效应既体现在对生态底线的坚守,也蕴含于其对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过程.文章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研究视阈,以转移矩阵为主要方法,对安庆市区“多规合一”规划方案开展用地再配置的生态效应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14—2020年,规划对于研究区土地资源的再配置,会对当地7.37%地区的土地利用/覆被状况产生深刻影响,进而引起当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3.1%;主要原因是研究区尚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难以避免的城镇建设用地扩张过程将占用一定的水域、耕地和林地等.规划方案对耕地的配置方式,使得耕地的转入过程比转出过程背负更高的生态成本,向“村庄要耕地”、异地补充耕地是其配置改进的可能方向.
  • 摘要:本文结合当前国家热门话题“多规合一”和“生态用地规划”,从“多规合一”的思维出发来探讨城市生态用地的合理划定.论文首先分析“多规合一”和生态用地研究现状,得出生态用地规划应该要在“多规合一”的大方向下进行,这有利于城市空间布局,并根据文献资料整理法,借鉴实践经验提出生态用地规划如何在“多规合一”思路下进行衔接的方法技术;然后以珠海市为评价案例,分析该区域生态用地规划的亮点和不足之处,最后提出珠海市要抓住“多规”的战略要求,以可持续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合理安排各类用地为目标进行生态用地划定,为未来珠海市转型过程中城市生态用地结构和功能的规划、建设与管理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
  • 摘要:研究目的:研究非耕作生境的景观异质性,研究结果为合理利用耕地及非耕作生境资源提供理论依据,为农田生态系统中景观的合理布局提供技术支撑.研究方法:首先运用“3S”技术对研究区进行景观分类,然后运用区域面积信息守恒评价方法及地统计学方法得出本研究的特征尺度,最后用景观格局指数法结合移动窗口法从不同的方面对非耕作生境的景观异质性进行研究.研究结论:①研究区非耕作生境比例适宜(14.78%),而且各乡镇的非耕作生境比例各不相同,其中非耕作生境比例最大的为黄家锡伯族乡(8.17%).就非耕作生境景观类型而言,水工建筑用地(5.54%)占绝对优势,约占整个非耕作生境景观类型的1/3.②研究区非耕作生境景观异质性在景观水平上相对较高,且不同类型非耕作生境景观具有不同的异质性程度.③在非耕作生境景观类型中,异质性较高的为河流水面、沟渠、水工建筑用地、内陆滩涂、其他林地及其他草地;其次为坑塘水面和有林地,而灌木林地、裸地及水库水面的景观异质性程度相对较低.
  • 摘要:人们为经济和社会的目的,通过各种使用活动对土地长期或周期性的经营.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建设都要落实到土地上,土地利用的广度、深度和合理程度是它的生产规模、水平和特点的集中反映.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高,对于作为综合体的土地所包含的各种因素的认识程度就高,利用这些因素所采取的手段、措施也就越先进,取得的效果也就越好.
  • 摘要:在驻马店市矿产资源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的情况下,矿产资源单一的国家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资源产权结构已不能胜任.要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必要根据各种矿产资源的存在状态,建立以矿产资源国有为主包括矿产资源个人所有在内的多元矿产资源产权体系.同时,在驻马店市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掠夺式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仍未得到根本的转变,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管护的思想普遍存在.矿产资源开采行业对生态环境影响很大,矿山开采沉陷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要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目的.
  • 摘要:在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当下,旅游用地需求日益增长,旅游用地规划的完善和优化迫在眉睫.本文在“多规合一”的视角下,对当前旅游用地规划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更好地满足旅游用地需求,促进旅游业与其他行业协调发展.研究目的:提出旅游用地规划优化策略,为其更好地融入“多规合一”改革体系提供一定理论参考.研究方法:资料收集法、文献研读法.研究结果:中国目前的旅游用地规划存在旅游用地分类标准不一、规划内容与其他规划协调性差、规划实施及监管不到位等问题.研究结论:基于“多规合一”的视角和要求,需要对旅游用地规划进行相应的优化和完善,协调旅游用地分类标准、加强旅游用地规划与其他规划的衔接和完善旅游用地规划实施及监管体系.
  • 摘要:以喀斯特地区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关系作为切入点,采用GIS软件和耕地生态足迹模型,在修正耕地产量因子的基础上构建喀斯特地区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指数,对以喀斯特地貌为主的毕节市2014年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现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①毕节市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北部盈余而南部超载的态势;②国内生产总值与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指数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③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指数与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及中度石漠化面积占比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与强度石漠化面积占比存在正相关关系;④全市8县(区)中,4个县(区)耕地生态盈余,2个县耕地生态平衡,2个县耕地生态赤字,全市约75.28%的人口生活在耕地生态盈余区和平衡区,24.72%的人口生活在耕地生态赤字区.本结论可为毕节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态安全预警、区域经济发展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提供决策依据.
  • 摘要:窑洞一直是黄土高原人们居住的主要形式,以甘肃陇东地区和陕西北部地区最为典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窑洞采光较差、通风不良、潮湿易霉等问题逐渐凸显,现仅存少数用作住宅、旅游景观,大部分已废弃闲置.本文选取的研究区位于甘肃省西峰区,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质地貌,窑洞分布广泛.同时,西峰区面临着人均耕地少、建设用地利用浪费、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科学合理复垦废弃窑洞成为解决以上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在分析西峰区窑洞废弃现状和类型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窑洞制定相应的复垦方式,运用AHP法和模糊综合评判从生态效应、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等方面对复垦实施后产生的效应进行评价,以期为当地废弃窑洞的合理复垦和经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技术实施方法的选择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查的核心关键和难点.结合山西省现状及要求,目前主要采用实测法和组合法(以图解法为主,以实测法为辅)两种技术方法.本文以笔者亲历的平遥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调查过程为案例,通过对比平原地区和山区两种地区分别采用两种测量方法而获得的界址点精度及面积精度与成本投入,得出平原地区(地块细碎时)适宜采用实测法,山区适宜采用组合法.本文所得结论可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调查中地块调查的技术实施方法提供借鉴.
  • 摘要:本文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给出了临沂市建设用地面积与常住人口(城镇、农村)、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和耕地保有量之间的关联系数,并计算了各个指标对于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的关联度,结果表明对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贡献的首要因素是常住人口的增加,其次是耕地保有量的降低,第三是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通过GM(1,1)模型预测了上述几个指标2016—2020年的数值,其测算结果表明《临沂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与临沂市政府在《临沂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在指标值高度耦合,充分说明了灰色系统理论可以用来辅助政府制定发展指标值.建议其他部门在制定各自发展规划的时候考虑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去兼顾和耦合其指标预测.
  • 摘要:目前中国不少地方都在探索推进多规合一.如何通过“多规合一”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新形势下,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追求的不断提高及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入推进,对土地资源配置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土地资源配置观已难以适应形势要求.为此,本文首先提出了新的大都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观,即以人为本,做到“三个结合”(经济与社会、环境效益的结合,近期效益与远期效益的结合,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结合),实现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最大化;其次,以上海为例,从规划理念、规划方法、规划实施等方面,探索提出了以“多规合一”推进土地资源配置的操作路径;最后,针对实践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 摘要:研究目的:探索“多规合一”的新形势下,创新城乡土地整治制度改革,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突破、新途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论:切实贯彻落实城乡土地利用与管理的新政策,努力加快深化城乡土地政策制度改革,实施城乡统筹规划土地综合整治,切实创新城乡土地权利与政策制度,能够优化城乡土地生态环境,调整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有效节约集约利用城乡土地,真正实现“多规合一”的城乡一体化规划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深化拓展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改革,全面实现城乡一体化战略、保护耕地、维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研究结果:实践证明,实施城乡土地整治既能有效增加耕地的面积,又能提高现有耕地的质量,更能改变城乡面貌.对田、水、路、林、村等城乡土地实施综合整治,加大城乡废弃地复垦力度,适度整治开发闲置未利用地,多渠道增加资金的投入,以积极加大力度推进基本农田整理,以城乡土地综合整治制度创新为突破口,从根本上转变城乡土地利用,加快城乡一体化统筹协调发展,创新改革城乡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和改变、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达到公共、共有、共享、共进,努力探索深化城乡土地政策制度的改革创新的新途径.在“多规合一”以创新城乡土地整治政策制度的改革,卓有成效地促进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对现在和今后落实“十三五”规划的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 摘要:研究目的:构建能够统筹协调各类国土空间调查的基础框架,实现统一调查,促进多源数据融合,为“多规合一”提供统一的数据支撑.研究方法:运用地理本体论来统一组织各类国土空间调查数据,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来验证统一调查基础框架的效用.研究结果:构建了面向“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统一调查基础框架,实现了支撑统一调查的关键技术.研究结论:统一调查基础框架已成功应用于深圳市统一调查实践,表明它能够有效统筹协调各类调查,并且该框架具有可扩展性,未来可逐步统一更多其他的调查,获取更多相互衔接的国土空间现状数据,从数据获取源头上促进“多规合一”.
  • 摘要:本文以工业用地的闲置土地和厂房作为研究对象,对国家规定的闲置土地范围予以拓展,以县级工业园为特定视角,深入分析土地闲置的原因,对如何预防和处置闲置土地分别提出对策,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所提对策以不突破现有的法律政策框架为原则,地方政府可以依法行使职权,可操作性强.
  • 摘要:研究目的:大红门地区市场是北京市、丰台区重点非首都功能疏解区域,本文对其疏解工作提出相关问题及建议,为推动丰台区商品交易市场调整疏解工作,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方法、思路.研究方法:查阅资料,走访调查.研究结果:本文梳理了市场基本情况、疏解进展,总结了在权属情况、利益主体、区域规划、用地政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研究结论:为促进大红门地区市场疏解,把握发展机遇,应提早谋划,未雨绸缪,在充分施用好现行政策的基础上,按照实际建设需求及时进行调整、完善,使其有所突破与创新.
  • 摘要:宅基地取得制度是宅基地制度体系建立的根本,是宅基地制度体系中前置性、基础性的规定,作为后续一切以宅基地或相关权利为对象的行为的逻辑起点,宅基地取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也是实践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重要基础.因此,从北京市当前“两规合一”的大时代背景出发,积极推动北京市农村宅基地取得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 摘要:研究目的:基于土地整备市场化运作模式及政策实践比较,研究深圳市土地整备市场化运作的可行性及其适用模式,为提升土地整备效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供政策性参考.研究方法:逻辑分析法、比较借鉴法.研究结果:通过对土地整备市场化模式分析及政策实践比较,表明政府购买模式倾向于解决产权较为清晰地区的房屋征收问题,一二级联动模式开发强调的是片区整体的建设运营,带资开发侧重于财政压力相对紧张的片区基础设施开发建设内容.研究结论:鉴于深圳当前城市发展和土地利用现状,在产权清晰的小地块整备工作中引入政府购买模式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一二级联动开发模式也可调动企业参与土地整备的积极性,适用于大规模、成片区的土地整备项目,并可一并解决城中村、旧屋村的征拆问题.带资开发模式较为不适用于深圳情况.
  • 摘要:研究目的:分析“多规合一”工作中部门协同合作的层次,提出部门协同合作的模式,探索加强部门协同的政策建议.研究方法:借鉴协同的理念与方法,综合文献研究基础,结合“多规合一”改革试点实践,提出部门跨界特性、协同层次与协同模式.研究结果:在战略层次要实现空间资源开发的理念、观念等方面的协同;通过部门之间知识流的组合、反馈,促进各个部门现有知识相互转换和提升,实现知识认知层面的协同;构建跨部门边界的组织结构,实现“结构性协同”和“程序性协同”等机制协同;按照部门之间协同紧密程度,部门协同分为无协同、弱协同和强协同3种模式.研究结论:“多规合一”的本质是实现不同部门的协同共赢,要根据不同协同层次内容和模式特点推进部门协同;从加强国家顶层设计促进战略协同,出台技术标准促进知识协同,循序渐进推进机制协同等几个方面推进“多规合一”工作中部门协同.
  • 摘要:研究目的:探讨多规融合,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的实现路径.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GIS分析法.研究结果:“三优三保”专项规划行动是苏州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优化空间布局的有效措施;要确保“三优三保”专项规划行动的实施效果,必须加强“多规合一”研究.研究结论:“三优三保”专项规划行动是苏州市在经济转型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有益尝试.
  • 摘要:以银川市市辖区为研究对象,从生态限制性和建设适宜性两方面,通过生态保护空间分级评价和建设适宜性评价,划定重要生态保护空间和建设适宜性空间及布局,进而确定银川市市辖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结果表明:银川市市辖区土地可承载的最大建设用地规模为594.02km2,且中心城区及其周边区域剩余发展空间较小,为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须进行格局优化.
  • 摘要:研究目的:立足“多规”冲突的现实和改革需求,根据国土资源部门的职能定位与管理特色,分析国土资源部门在“多规合一”中的发展战略.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SWOT分析法.研究结果:“多规”冲突的根源是部门利益的冲突,“多规合一”的改革要求体制的调和;国土资源部门自身具备的组织优势、数据优势和管控优势,能够有力支撑“多规合一”改革需求;但其自身管理理念和规划编制技术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面临部门发展和国家战略的博弈,以及其他规划优势基础的挑战.研究结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弥补自身不足,国土资源部门将在“多规合一”工作中发挥统筹、统领的作用.
  • 摘要:当前国家正处于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简政放权,提高效率,科学决策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和行动指南,因此各类规划的协调性、专业性需要在政策和技术两个层面尽快修正和完善.本文力求对3个规划的作用、性质和相互关系进行梳理,分析其间存在的问题,务求在实际工作中探寻一些可行的解决途径.
  • 摘要:实施“多规合一”是改革现行规划体制、强化政府空间管控治理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全国已有17个省28个县(市、区)开展了“多规合一”试点,不少试点地区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在试点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探讨解决.本文就“多规合一”编制的期限,“多规”之间关系的处理,“多规合一”编制的基本原则、编制环节、调整修编、实施管理、顶层设计等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提出解决的对策.
  • 摘要:对“三规合一”的概念及相关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结合中国“三规合一”的实践情况,划分为酝酿摸索阶段、试点加速阶段和全面推行阶段3个不同发展时期;根据目前的规划编制模式和管理实施情况,对中国规划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 摘要:研究目的:针对当前中国各类规划庞杂繁多、彼此脱节或相互矛盾等现实问题,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快规划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市县“多规合一”,重点分析贵州省市、县级规划调整完善过程中“三线”划定与“多规合一”的衔接关系,提出一些思路和想法,为规划调整完善过程中“三线”划定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与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本文以“多规合一”的基本内涵、要求、面临的困难及规划调整完善主要任务为理论基础,明确规划调整完善过程中需重视“三线”划定与“多规”之间在主管部门、规划期限、保护目标、空间管制上相互协调衔接.
  • 摘要:研究目的:通过分析“多规”冲突原因、“多规”协调性评价方法和“多规融合”实现路径的文献,以及对比国内外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出中国“多规融合”的研究特点和主要进展.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归纳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中国“多规”在融合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冲突;现阶段“多规”协调性评价的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多规融合”的实现路径主要分为规划理念、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3个方面;与国外成熟的空间规划体系相比,中国还没有形成全国性的“多规融合”模式.研究结论:未来对“多规融合”路径的研究应更加多元化和具体化;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促进“多规融合”的关键;应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研究“多规融合”.
  • 摘要:研究目的:探讨“三线融合”的内涵,分析其障碍因素,探索构建“三线融合”的理论框架及其科学途径,为中国“多规合一”试点及其理论创新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综合归纳、概括总结方法.研究结果:尝试提出了“三规-三生-三线”的“三线融合”的理论框架,以“三生”空间优化布局为中心,在“多规合一”的前提下,从“三规”协调到“三线”融合的调适的技术途径,以及“多规”时空管制的长效机制.研究结论:“三线融合”是“多规合一”过程中落实空间开发管制界限的核心内容.从现行的“三线融合”现状看,当前“三线融合”的障碍突出,实现“三线”在时空上的统一性,其核心在于从国土空间功能优化的战略高度,科学协调各项规划,注重理念上的创新和机制上的协调.
  •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湖南省娄底市在推进娄底城镇带建设进程中,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主要规划相统一,进行统筹规划,从娄底城镇带空间结构、用地布局规划、土地利用战略、生态建设和环境资源保护诸方面予以探讨,并且提出了相关的指标和建议.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