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第四届(2016)中国草业大会
第四届(2016)中国草业大会

第四届(2016)中国草业大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西宁
  • 出版时间: 2016-08-19

主办单位:中国畜牧业协会

会议文集:第四届(2016)中国草业大会 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21世纪以来,短短的15年,中国草产业经历了三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裂变式振兴.第一次振兴是国家生态保护建设的需求,第二次振兴是国家奶品质量安全的需求,第三次振兴是国家农业结构转型的需求.三次振兴不仅跃现了草产业的战略地位和国家需求,而且迈出了从小农经济附属产业向现代集约化、专业化产业的强健步伐.新世纪以来的15年被誉为草业振兴15年、草业进步15年、草业战略15年.通过未来15年的发展调整,草产品生产的区域将进一步适应自然地理条件和资源承载力。养殖业向草业商品区调整转移,实现草畜一体化融合,商品草生产基本实现区域专业化、生产机械化、商务电子化,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解决一批行业发展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15年后,行业将越来越具有特点、协作将越来越完善,产业的发展更加需要行业自己的组织,需要加强交流,发展企业的特点,突出具有吸引社会资本的核心优势,需要从国家到地方,成立不同层次、不同隶属的草业协会,完善协会机构和建制,维护行业利益、端正行业行为,服务社会、服务企业、服务政府。
  • 摘要:全面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五年来,全国每年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都超过了10亿吨,草业产值已超过3000亿元.2015年进口干草136.49万吨,进口苜蓿粗粉及颗粒2.21万吨.构成了庞大的草产品流通市场.因此,抓住机遇,建立健全草产品检测机构,研究草产品质量快速检测新技术,强化草产品质量监管,助力草食畜牧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摘要:青藏高原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为独特的草地生态生态系统之一,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是否退化严重影响中国乃至全球生态安全.同时该生态系统面临超载放牧、鼠害频发、毒草丛生的系统退化压力,面对这一课题开展系统性研究刻不容缓,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必须大力推行.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思路,立足于生态环境保护发展青藏高原草地畜牧业,摒弃传统的草地畜牧业发展思路。运用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理念指导青藏高原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草业是以草地资源为基础、进行环境保护、植物生产和动物生产及其产品加工经营,获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个基础性行业,是国家“生态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草业科技和教育,是引领草业发展的先导和保障,对促进草业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是在承担完成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国草地生态保障与食物安全战略研究”第五课题“草业发展保障体系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调研、凝练、撰写而成。旨在通过对草业科技和教育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国外比较、战略目标与战略对策、重大研发项目的分析、研究,以便对草业及其科教事业的发展,对国家生态保障、食物安全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决策提供参考。
  • 摘要:黑龙江是全国农业大省,也是畜牧业大省,更是草业大省.黑龙江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全省拥有耕地2.29亿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13亩左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10倍,耕地总面积和人均占有量均居全国首位.发达的草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改造山河,治穷致富”的科学理论,是指导现代畜牧业供给侧改革的方向,各级政府要实施草业科技创新工程,大幅度提升科技投入,持续攻克草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是强化对外合作,提升草业国际合作。依托草畜配套、种养结合的全产业链运作和产业化,实现好草产好肉、产好奶,满足消费者对更绿色、更丰富、更优质、更安全的草畜产品的需求,增强畜产品竞争力,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升畜牧产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走出一条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优质安全生态高效的现代畜牧产业振兴发展新路子。
  • 摘要:青海省雄踞世界屋脊,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全省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生态地位特殊,被誉为'千湖之乡、江河之源'、'中华水塔'、'全球气候启动区'和'世界四大超洁净区之一',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全省现有天然草地5.47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50.49%,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腹地,是中国黄河、长江、澜沧江、黑河等河流的发源地,为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治土地退化、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做出了重大贡献,无论农牧业生产的基础地位,还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都体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保护好草原、改善好环境、促进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国家赋予本省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重要使命,必须矢志不渝地坚持好、落实好、发展好.注重政策引导和扶持相结合,扶持农牧民和企业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发挥农牧民、经济实体和企业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投资效益。积极推广舍饲半舍饲等高效养殖技术,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努力提升产、加、销一体化程度,加快推进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逐步建立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畜牧业生产新格局。
  • 摘要: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能够消化利用箭竹(Fargesia spathacea Franch)中的纤维素类物质,但目前尚未在大熊猫基因组中发现编码纤维素酶的相关基因,可见大熊猫消化纤维素是依赖其肠道中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在玉米秸秆中分别添加自制菌剂(Bacillus subtilis2N-14,Bacillussiamensis Y-10,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3X-10)1.0×109CFU·kg-1秸秆,厌氧发酵45d后对发酵秸秆进行了感观评价及理化指标检测分析.结果显示,各试验组和常规青贮对照组感官评价均为优等.与青贮对照组相比,3个添加不同菌剂试验组的理化检测指标结果差异显著,其中添加3X-1菌剂的试验组发酵效果最优,发酵秸秆的pH为3.79;乳酸、乙酸含量分别为2.74%、0.65%,比青贮对照组提高了21.78%(P<0.05)、29.31%(P<0.05);氨氮/总氮为0.06,比对照组降低了54.53%(P<0.05);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木质素的含量分别为27.47%、47.87%、30.07%、2.07%,比青贮对照组分别降低了29.65%(P<0.05)、20.15%(P<0.05)、18.97%(P<0.05)、17.86%(P<0.05).对发酵秸秆的有氧稳定性评价结果显示,青贮对照组在第8d物料温度高于外界温度2.15℃,开始呈现不稳定状态,而添加3X-10菌剂的试验组在第12d时仍无明显升温现象,pH值为3.86;氨氮/总氮低于青贮对照组.各项指标测定结果均显示添加3X-10菌剂可显著提高发酵秸秆的质量和有氧稳定性.
  • 摘要:为了测试从加拿大引进的苜蓿新品种独角兽(Medicago sativa L.cv.Unicorn)的适应性及生产性能,以冲击波(Medicago sativa L.cv.Shockwave BR)和龙威6010(Medicago sativa L.cv.6010)苜蓿为对照,在甘肃永昌和黑龙江齐齐哈尔地区进行了连续4年的引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独角兽苜蓿新品种在甘肃地区和黑龙江地区可以完成生育期,生育期约110天左右.不论在甘肃永昌地区还是黑龙江齐齐哈尔地区,该品种均能安全越冬,越冬率90%以上,且叶量丰富、产草量高.三年平均茎叶比为约1.0.永昌试验区,独角兽三年平均干草产量14248.1kg/hm2,较对照龙威6010苜蓿和冲击波苜蓿分别增产6.63%、0.17%.齐齐哈尔试验区,独角兽三年平均干草产量10605.2kg/hm2,较对照龙威6010苜蓿和冲击波苜蓿分别增产106.3%、143.93%.独角兽苜蓿新品种不仅越冬性好,而且生产性能稳定,适宜在甘肃地区和黑龙江地区推广种植.
  • 摘要:玉米秸秆是反刍动物粗饲料的重要来源之一,利用微生物发酵处理玉米秸秆,可提高其营养价值,促进消化吸收.本研究在实验室发酵秸秆饲草研发的基础上,分析了发酵玉米秸秆各营养成分的变化以及在羊瘤胃中的降解率,从而对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发酵玉米秸秆酸香味,粗蛋白含量为14.02%.与青贮玉米秸秆相比,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降低了18.14%、22.27%、27.08%,差异均显著;而乳酸、乙酸、丙酸含量分别提高了23.91%,27.03%,11.25%,丁酸含量降低了53.33%,差异均显著;氨态氮/总氮值略有升高,但仍然处于评价标准的优级范围内.发酵秸秆曝露空气后“二次发酵”时间延迟,有氧稳定性有所提高.通过瘤胃尼龙袋法对发酵玉米秸秆进行瘤胃降解率研究,以青贮玉米秸秆作为对照,考察其在瘘管羊瘤胃内的消化情况.结果显示,发酵玉米秸秆在0h、72h的DM消化率分别为21.89%,48.73%,较青贮玉米秸秆高27.73%(P<0.05),10.01%(P>0.05);在0h、72h,发酵玉米秸秆的OM消化率分别为20.51%,48.33%,较青贮秸秆高46.75%(P<0.05),16.55%(P<0.05).发酵玉米秸秆在6个不同的时间点的CP消化率分别为48.65%、52.86%、59.08%、67.25%、72.74%、73.59%,均显著高于青贮玉米秸秆.CF的瘤胃降解率在0h、2h、6h、16h,发酵玉米秸秆比青贮秸秆低39.16%(P<0.05),47.03%(P<0.05),47.46%(P<0.05),17.79%(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发酵玉米秸秆在36h、72h的CF降解率较青贮秸秆高25.27%(P<0.05)、8.77%(P>0.05).发酵秸秆在0h和2h的NDF消化率较青贮秸秆分别高47.41%(P<0.05)、28.38%(P<0.05),其他时间点的NDF消化率也较青贮秸秆高,但差异不显著.发酵秸秆0h的ADF消化率较青贮组高58.52%(P<0.05).与羊草相比,发酵玉米秸秆各营养成分在不同时间点的瘤胃消化率均较高.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与青贮玉米秸秆相比,发酵玉米秸秆的品质和有氧稳定性均有所提高,其在瘤胃内各营养成分的消化率大于青贮秸秆和羊草.
  • 摘要:为了研究防腐剂使用对不同含水量苜蓿草打捆的影响,以总结河西地区苜蓿打捆时的水分区间以及防腐剂添加量,2015年在金塔盛地草业公司对美国贝斯特缓冲酸干草防霉剂(主要成分丙酸、柠檬酸等,PH=6,白色至淡黄色透明液体)做了专门试验探究.结果表明:在不加防腐剂的情况下打捆,水分高于16%的草捆均有发热霉变现象.在添加防腐剂的情况下打捆,苜蓿草实际平均水分区间在16%-22%,最高水分低于27%时,不会发生霉变、腐烂等情况,可以进行存储.在草条水分均匀的条件下,大方捆打捆添加防腐剂可以比不加防腐剂提高3-5个百分点水分,防腐剂具有明显效果.牧草水分高于27%的部位较多时,草捆温度会在3-5日内迅速升高至50℃以上,且霉变部分较多,不具备存储价值.
  • 摘要:本研究测定的花生藤、红薯藤与油菜秸秆的粗饲料分级指数(GI)分别为1.48、1.65与0.30,其中红薯藤、花生藤的GI均高于张吉鹍(2004)测定的青干草的GI(1.10),但低于苜蓿干草的GI(1.72)[18],表明红薯藤、花生藤均为山羊的优质秸秆饲料.本研究油菜秸秆的GI要高于张吉鹍(2004)测定的玉米秸秆与谷草的GI(分别为0.20与0.17),低于玉米秸秆青贮的0.42[18],表明油菜秸秆是一种具有开发潜力的肉羊秸秆饲料.
  • 摘要:以条叶车前(Plantago lessingii)、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涩芥(Malcolmiaafricana)、播娘蒿(Descuminia sophia)、异果芥(Diptychocarpus strictus)、群心菜(Cardaria draba)这6种粘液种子为研究材料,首先对其进行种子性状观测,然后将其置入永久性绵羊瘤胃瘘管内进行不同时间段的消化处理,并对处理前后的种子进行吸水率、粘沙率、粘液含量、萌发率等指标的测定,以期揭示这6种粘液种子对绵羊瘤胃消化的反应,并丰富有关植物种子消化道传播的内容.结果表明,这6种种子表层粘液物质都能被绵羊瘤胃液消化,且消化后的种子颜色变深.异果芥种子粘液构成其种翅附属结构,不同处理时间其宽度差异显著(P<0.05),长和高差异均不显著(P>0.05),而其他5种种子长、宽、高(厚)差异均不显著(P>0.05).粘液量随消化时间的增加而减少,且二者之间符合形如y=-1.98+48.26e-x/8.40(R2=0.95441,P=0<0.01)的指函数关系,随粘液量的减少种子吸水率和粘沙率也减少,且二者随消化时间的变化分别符合形如y=90.04+428.03e-x/4.43(R2=0.75934,P=0<0.01)和y=-0.71+342.76e-x/5.05(R2=0.81124,P=0<0.01)的指函数关系.消化后的粘液种子萌发率显著降低(P<0.05),可萌发种子集中在0~12h处理时间段内,但仍有部分种子经消化道作用后成功“逃逸”,这为草食动物对其进行消化道传播提供了可能.
  • 摘要:以10个苜蓿品种作为实验对象,在盆栽条件下比较它们的形态学指标.将所测指标进行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苜蓿品种间的形态学指标之间差异明显,其中中苜1号、YL-80和中草3号三个品种的地上指标、根颈特征和地下指标均都处于优势地位.通过聚类分析可将供试苜蓿品种材料分为3类:第一类只包括YL-80,第二类包括中苜1号和中草3号,第三类包括皇冠、YL702、巨能耐盐、阿尔冈金、龙牧801、YL604和驯鹿.可以将中苜1号、YL-80和中草3作为优势品种,在当地推广种植.
  • 摘要:沙地苜蓿种植一直存在越冬不稳定的问题,给种植者造成巨大损失.笔者于2014年和2016年春季,连续对科尔沁及鄂尔多斯的沙地苜蓿进行了越冬调查,并通过对比苜蓿在沙性土壤、粘性土壤上的越冬差异,分析了不同年份造成沙地苜蓿返青率低的原因,提出冬季土壤的保墒能力和越冬前根系的健康状况是决定苜蓿在沙地能否安全越冬的关键因素.同时总结了沙地苜蓿越冬管理的关注点,并提出了今后沙地牧草种植可考虑的一些新方向.
  • 摘要:陕北属传统的农牧交错区,种植苜蓿不仅可以推动畜牧业的发展,还可改善该地区生态环境.本试验通过观测14个国内外苜蓿品种的生长特征,测量其生物量及相关营养指标含量,旨在筛选出适宜陕北风沙区种植的优良苜蓿品种,为该地区苜蓿引种推广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方法,以陕北苜蓿为对照,通过比较各苜蓿品种的产量、营养价值和相对饲喂价值(RFV),对苜蓿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物候期的变化,不同品种苜蓿的株高呈现增长的趋势,到达成熟期时株高最大的是WL319HQ;不同品种苜蓿的生物量、鲜干比和营养指标含量均存在差异,生物量最高的是金皇后,粗蛋白最高的是WL319HQ,粗纤维最低的是WL319HQ,粗脂肪最高的是甘农3号,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的是WL323,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的是金皇后,灰分含量最高的是三得利,吸附水含量最高的是中草1号,木质素含量最高的是WL323;不同品种苜蓿的RFV值存在差异,金皇后和WL323的RFV值显著高于其他苜蓿品种,适口性较好.经对不同苜蓿品种进行综合评价表明:三得利、阿尔冈金、金皇后、WL323、WL319HQ苜蓿在该地区的综合表现良好,适宜于在陕北风沙区种植与推广.
  • 摘要:利用微生物发酵玉米秸秆,能够提高其营养价值,促进消化吸收.本研究在实验室发酵秸秆饲草项目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发酵玉米秸秆对羊瘤胃发酵功能的影响.饲喂发酵玉米秸秆后,对不同饲喂阶段试羊瘤胃液pH、NH4+-N、VFA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试验Ⅰ组(黄贮料组)在饲喂后期瘤胃液pH由饲喂前的6.80升高为7.03,氨态氮浓度下降1.76%(P>0.05);试验Ⅱ组(发酵料组)的pH由饲喂前的6.62降低为6.38,氨态氮浓度提高33.91%(P<0.05).黄贮料组丙酸浓度降低21.67%(P<0.05),发酵料组丙酸浓度增加22.44%(P<0.05);各试验组总挥发性脂肪酸均有所增加,但差异不显著.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饲喂发酵玉米秸秆以后,能够改变瘤胃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善瘤胃发酵功能.
  • 摘要:为解决优质蛋白饲草缺乏的问题,1998年起对黑龙江省地方品种秣食豆(Glycine max Merr.)进行了整理、栽培研究,选育出松嫩秣食豆(Glycine max Merr.'Songnen')新品种,2013年通过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研究结果表明,其平均干草产量为11985.1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13.6%;种子产量为2088.2kg·hm-2,与对照品种差异不显著;蛋白含量高,是优良的豆科饲草品种,适宜在北方地区推广种植.
  • 摘要:本研究在天津市走访了武清区和大港区的5家奶牛场,对其窖贮紫花苜蓿进行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的取样分析,并比较青贮窖上层、中层和下层的青贮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结果表明,A和C牛场窖贮苜蓿青贮中pH值和氨态氮含量较低,青贮V-Score评分较高,发酵品质较好;E牛场窖贮苜蓿青贮中氨态氮含量最高,发酵品质最差;B和D牛场窖贮苜蓿青贮中干物质含量过高,显著高于其它3个牛场(P<0.05);D牛场苜蓿原料刈割期为盛花期,显著降低了粗蛋白含量(P<0.05),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也显著高于其它4个牛场(P<0.05);除D牛场外,A、C和E窖贮苜蓿上层、中层和下层之间的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差异不明显,并无明显规律.综上所述,苜蓿窖贮制作时控制原料的刈割期和含水量是十分关键的,生物或化学添加剂的使用也是必要的.
  • 摘要:王草是重要的热带牧草,具有高产、优质的特性,现已成为中国南方饲草种植的首选草种.研究王草的青贮特性及发酵品质,对于缓解中国华南地区饲草饲料紧张,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裹包青贮是一种先进的青贮调制工艺,与其它青贮方式相比,有很多优点,损失浪费小,成本低,效益好,操作方便,便于运输.本文以热带牧草王草为青贮原料,详细介绍了王草裹包青贮的制作工艺及技术要点,对原料刈割、切短、打捆、裹包、贮藏等进行详细说明,同时确定了王草青贮饲料品质评价的相关指标,为制作高质量王草青贮饲料提供依据.
  • 摘要:鸭茅,在畜牧业发达国家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南方中高海拔、温带地区草地生态建设主要草种.中国鸭茅主要分布于四川、江西、湖南、新疆伊犁河谷、大兴安岭等地.张新全、钟声对中国鸭茅研究表明,二倍体较四倍体拔节晚,生育期更长,二倍体分蘖力、再生性、抗热力等均不如四倍体.目前,四倍体是国内外主要栽培品种.鸭茅耐热、耐瘠薄、耐荫力均强特别适合于西部退耕还草、牧草作物间、混、套作、草-草、林-草、粮-草复合植被等及草场建设。因此,为了更好利用鸭茅二倍体与四倍体,通过SSR标记法,提高鸭茅选育效率和准确性,为加快杂交育种进程和倍性育种提供基础。
  • 摘要:鸭茅(Dactylis glomerata)隶属于禾本科早熟禾亚科,是一种优良的多年生冷季型牧草,具有适应性、抗寒性、耐荫性、再生性强,营养价值高等特点.本研究收集了来自世界7个不同地理区域的95份鸭茅种质,利用SCoT标记评估其遗传多样性和地理区域的变异分布。主要目的有:1)检测SCoT标记应用于鸭茅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可行性;2)研究供试鸭茅种质间的遗传关系;3)研究鸭茅不同地理区域的遗传变异关系。这些研究结果将可能指导和促进全世界鸭茅种质的收集、管理和育种。
  • 摘要:以ZXY2005P-735(美国)、ZXY2005P-717(美国)、ZXY2006P-2592(美国)、ZXY2005P-629(罗马尼亚)以及ZXY2005P-604(罗马尼亚)6份无芒雀麦种质资源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土培方法对其进行NaCl胁迫处理,并测定处理后无芒雀麦幼苗的叶绿素含量、细胞膜透性、脯氨酸(Pro)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等生理指标,研究盐胁迫对不同种质无芒雀麦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此外,运用标准差系数赋予权重法对各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各材料的耐盐性从强到弱依次为ZXY05P-171>ZXY05P-604>ZXY05P-629>ZXY06P-2592>ZXY05P-735.
  • 摘要: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禾本科鸭茅属,是世界著名温带丛生冷季多年生牧草,具耐荫、叶量丰富、营养高、适应性强、耐牧性强等优点,是世界主要栽培牧草.近年在中国四川、重庆、贵州、山西、甘肃等地被大量用于草地畜牧业及生态治理,取得良好经济和生态效益.本研究以优质鸭茅为材料,采用微卫星技术研究鸭茅种质遗传多样性,为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鸭茅种质资源及新品种培育提供依据。
  • 摘要:DUS测试,由UPOV提出,包括植物部分表型,是品种描述与鉴定必备特征.但表型周期长,易受影响,且多为数量性状,存在连续变异,操作局限大,难以大幅推广和快速鉴定.随着DNA技术不断发展,应用DNA指纹对品种进行高效、快捷、准确鉴定已逐渐成熟.本研究首次利用SSR和SCoT技术对国内主栽21个鸭茅品种(系)进行鉴定和指纹构建,建立尽可能多的鸭茅指纹数据库,以期为我国鸭茅品种保护和利用及未来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
  • 摘要:草地生态修复已经成为恢复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实践中快速发展的系统工程.中国的草地面积大,分布广,生态脆弱,随着利用和干扰的加剧,出现了很多环境和生态问题.不少草地生态系统甚至受到严重破坏,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根本改变,严重威胁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威胁到国家的生态安全.总结过去多年来草地生态修复的经验,以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内蒙古草地为例,认为治理和修复“三化”草地生态,依然是今后草地生态修复工作的重点.同时,北方草原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给城镇周边草地带来了巨大压力和干扰,草地损害严重;草原上大型露天煤矿开发形成的巨量排土场,占用了草地,破坏了草地自然景观,给区域环境造成巨大风险.这两类受损草地的生态修复将会成为中国生态修复工作中新的重点.本文通过列举内蒙古“三化”草地、受损的城镇周边草地和露天煤矿排土场在生态修复中的成功案例,试图阐明对修复难度极大的受损草地生态系统进行工程修复的可能性.其中,强调了企业参与草地生态修复的优势和重要性.
  • 摘要:功能草是指具有特殊类型和用途的功能性草本植物、半灌木和灌木植物统称为功能草,包括能源用草、药用保健类用草、工业纤维类用草、食用类用草等.合理开发利用功能草资源市场前景广阔,也是国民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功能性草资源的生产地建立与生产能力相匹配的功能性草产品加工企业,组织当地的种草农户或专业户按企业、地方或国家标准要求进行规模化和规范化生产。加强功能草资源的基础研究,重视试验基地建设。科学制定功能草的产业发展方向,加强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积极融资。
  • 摘要:'十二五'期间,在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支持和国内草业形势总体向好的市场推动下,甘肃草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得到了长足发展.1甘肃草业发展现状一是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甘肃人工草地留床面积达到2410万亩,人工种草(含复种)占耕地总面积超过了三分之一.为了充分发挥甘肃草业智力资源,省厅支持相关科教推企单位组建了甘肃省草业科技创新联盟,开展联合技术成果研发和转化,加强草业对策研究,及时开展政策建议,承接政府职能转变,参与规划制定论证,构建联盟的桥梁、纽带、参谋、助手和服务功能,发挥草业智库作用。在中国草业分会的鼓励支持指导下,省农牧厅安排推动,由企业牵头组建了甘肃省草产业协会,旨在通过行业联合,提升行业自身发展能力,推动品牌建设战略,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减少内耗分力,推进信息共享,科学配置产业资源,提高行业凝聚力和组织化水平。
  •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的食草家畜养殖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劣质的饲草料维持着低成本的生产。大量使用低营养的农作物秸秆、废弃物(葵花花盘等)作为廉价饲料是农村、牧区养殖业的常见作法。作为草牧业的基础生产资料,饲草料的质量严重制约着我国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为此,经多位草业科学家们的长期呼吁,政府终于将苜蓿种植纳入了“奶业振兴”计划之中。从大规模的苜蓿种植到目前的燕麦草等优质饲草的种植,草牧业终于融入了现代农业的框架之中。畜牧业生产方式的改变为草业的兴起提供了产业机遇。一方面是我国的畜牧业需要满足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快速发展。而另一方面是作为草食家畜主产区的北方草地退化严重(90%草地退化)。为草地生态保护和提高饲养效益,目前广大草原地区普遍实施了全年禁牧或季节性休牧政策。禁牧、休牧期必须有大量的饲草储备,由此带动了对青干草的需求。
  •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的草种生产和经营主要依靠政府计划调节,草种企业基本以市场贸易为主,种子以进口为主,缺乏自主竞争生存的能力不足。2000~2004年国家先后投资9亿元国债资金,在全国建设81个草种繁殖基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草种的供需矛盾,但目前这些草种繁殖基地大部分没有形成可持续的运营能力,没有从根上解决草种业的问题。必须建立完善商业种子生产体系,加强种子扩繁的生产,形成育、繁、推一体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育、繁、推”体系。同时建立草种育种与生产销售的补偿机制,使得种子生产做到“四结合”,即草种生产和科学技术相结合、和育种者相结合、和品牌权益相结合、和生产效益相结合。建立种子生产的标签制度,通过标签制度,认定种子真实性,实现种子生产的全面认定制度;加强草种质量监管力度,加大种子法等法律法规的宣贯力度,提升草种检测机构的检测和服务能力。
  • 摘要:以青海省河南县高寒草地为研究区域,通过划分“植被状况-土壤状况-干扰状况-生态系统价值”四个层次,测定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优良牧草比例、毒杂草比例、地下生物量、植被盖度、土壤有机质、土壤容重、土壤全氮、草皮层厚度、鼠洞密度、虫口密度、放牧强度、土壤碳储能力、牧草生产、水源涵养、气候调节、植物多样性17个指标,构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将其分为:目标层A、准则层B、因子层C.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体系中各指标权重,最后利用综合指数法进行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结果表明:准则层中植被和土壤状况所占权重较大,分别为:0.4534和0.2984,在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中占有主要地位,其中,因子层土壤有机质、地上生物量和植被盖度权重较大分别为0.1682、0.1649和0.1649,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健康影响显著,虫口密度、土壤碳储能力和牧草生产对草地生态系统健康影响较小,其权重分别为0.0075、0.0105和0.0105.青海河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较好,除样地7外皆属于健康之列.但样地3和样地5评分较低,偏向恶化.应在草地处于初级退化阶段时,积极采取保护措施.
  • 摘要:为解决本省粮食紧缺问题,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确保市场有效供给,在2013年开展“广东畜牧业转型升级发展专项调研”的基础上,借鉴新西兰的经验,广东省农业厅提出了“减猪稳鸡、发展牛羊、做强种业、彰显特色、提升品质、延伸链条”的畜牧业发展思路。充分利用荒山坡地以及冬闲田、园地和弃耕地等区域,建设高产优质的放牧草地或刈割草地,推广秸秆养畜,实施过腹还田,大力发展草牧业。
  • 摘要:草畜产业是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重点扶持发展的现代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首位产业,在自治区单位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近些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千百万'工程中提出优质饲草种植留床面积'十三五'末达到1000万亩,为草畜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支撑.2015年全区多年生牧草种植面积达到585万亩,苜蓿种植面积占95%,一年生禾草种植面积稳定在250万亩,青贮玉米种植年产优质干草360万吨,有利地支撑了天然草原禁牧封育后畜牧业的持续发展,也为以苜蓿为主的草产品加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推动了宁夏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十三五”草业发展要紧密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围绕2015年中央1号文件中“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的基本内容,以及2016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扩大粮改饲试点,加快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的总体要求,全面谋划,重点突破,以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实施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为途径,以加快建成现代饲草料生产体系为目标。结合第二轮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和生态补奖的继续实施,使“十三五”草业得到跨越式发展。
  • 摘要:以西藏全区草原作为研究区域,利用eCognition软件平台,运用面向对象的多尺度分割方法,对研究区中高分辨率Spot、TM遥感影像探索性的进行草原类型分类.该方法综合利用了光谱、形状与纹理等特征,快速、有效地进行草原类型的信息分类提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体精度达到93.69%,草原类型分类精度达到了90.71%.eCognition面向对象分类技术首次在西藏草原普查中进行了应用,丰富了草原普查的技术手段与方法,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分类应用探索.
  • 摘要:青海省贵南草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青海省贵南牧场,始建于1933年.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贵南两县境内,是以草业、农业、畜牧业和加工业为主的大型综合性农垦企业.公司总部设在贵南县过马营镇,西久公路,过龙公路,过茫公路经过场区,距西宁市150公里.贵南草业公司地处贵南木格滩地区,西北靠龙羊峡库区,东南临木格滩沙漠。由于三江源生态保护的战略要求,既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又要实现社会经济增长和农牧民收入提高,已成为公司当前的主要任务,同时面对国家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和农业现代化要求,发展草畜加产业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将成为草业公司今后发展的目标。草业公司运行的草畜加一体化经营模式,完全是按照企业运行模式,进行市场化运作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循环利用资源,并且依托公司管理平台,在市场遭受严重冲击时进行成本、销售和利益调节。草业公司作为龙头企业与牧草种植户、养殖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有机肥原料代理人签订农产品及原料购销合同,形成稳定购销关系,为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每年提供借款1000多万元,银行担保办理惠农卡贷款1200万元,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鼓励农产品产销合作,建立技术开发、制定生产标准和有机质量追溯体系,打造绿色有机品牌,实现利益共享。
  • 摘要:大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系统.比如,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要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抓好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的落实,切实把能源资源保障好,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工作,给予了政策、资金、项目等多方面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三江源生态保护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和指示,他强调:“青海集西部、民族、贫困地区于一身,也是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省情特殊、责任特殊。望再接再厉,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来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落实‘四个全面’的要求,把青海建设得更加和谐美丽。”青海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按照“五大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积极组织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全面加强三江源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 摘要:民和绿宝饲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2月,位于民和县古鄯镇,是一家集青饲料加工、存储、科研、养殖、贸易、产销为一体的民营专业化公司.公司自组建以来,依托民和县丰富的饲草料资源,遵循为畜牧业生产服务、为养殖场(户)服务、为广大种植户服务的宗旨,立足民和、面向全省,以'诚信、优质、开拓、创新'的现代企业理念,按照种植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标准化、配送社会化、管理现代化的目标,努力打造省内一流的种养加相结合、产供销一体化的饲草加工配送企业.以技术更新为目标,加大投入,更新技术设备。计划通过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平台,购置美国爱科自走式割草压扁机、大方捆机、拖拉机等设备,利用机械化提高饲草生产产量和产品质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与科研部门合作,聘请专家、教授、科研人员为技术顾问,在种养加相结合、产供销一体化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产学研相匹配新机制,注入发展新活力,提升发展水平。
  • 摘要:草产业在中国是一项新兴产业,尽管近年来取得了迅猛发展,但整体产业水平与发达国家仍存在着巨大差距.草产业在国际上已经是一个独立的技术密集型大产业,是一个大而复杂的生产经营体系,具有很强的拉动效应,世界农业经济发展证明,草业不仅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各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如何面对机遇,迎接挑战,求得青海牧草种子产业能快速高效发展,实现牧草种子产业化,推动牧草种子产业经济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使之不仅成为青海高寒牧区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也成为本省牧区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途径。加大资金及政策扶持力度,强化监管,规范市场,建立健全牧草种子繁育体系,以更加优惠的政策扶持牧草新品种的研究和生产工作,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种子质量。同时,加强对流通渠道种子质量的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种子市场,确保种子质量达标。
  • 摘要:由于饲草产量的增加和饲草品质的提高,养殖效益显著提高,农牧民的养殖积极性空前高涨,此时我们与合作社成立了“托牛所”,与湟源县近千户农户签订肉牛托养收购合同,并为合同农户无偿提供技术服务(包括:防疫、疾病治疗及饲料配方等)。这种经营模式可以在牲畜出栏时,公司以不低于市场的价格全部收购,为合同农户养殖的肉牛提供可靠的、畅通的销售渠道,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在农区发展畜牧业,粮改饲是必由之路,只有做好粮改饲这个基础工作,才能实现养殖业的高效、良性发展;只有养殖形成规模化和规范化,才能确保下游加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只有源源不断的高品质牛羊肉产品推向市场;才能确保“种、养、加”三个环节的有序发展。
  • 摘要:模拟瘤胃微生物的作用原理,建立了体外人工瘤胃发酵技术,分解秸秆木质纤维素产生有机酸,转化外源无机氮素合成菌体蛋白.一项技术、两个理论依据(瘤胃微生物分解纤维素产生挥发性脂肪酸、瘤胃微生物吸收外源无机氮素合成菌体蛋白),产生两个重要的营养物质(挥发性脂肪酸、菌体蛋白),发挥两方面的作用(开发新饲草资源,扩大优质饲草生产;节约饲料用粮,降低饲草饲料成本,提高养殖效益).根据粗蛋白含量将秸秆发酵饲草分为三个质量标准:干秸秆(玉米秸、稻草、麦秸、花生秧等)发酵后粗蛋白含量为11%-13%;黄株玉米秸秆发酵后粗蛋白含量为13%-15%;全株玉米发酵后粗蛋白含量可以达到15%-18%.
  • 摘要:鸭茅,起源北半球,包括欧亚大陆和北非等地,是温带著名优良牧草,现在北美、大洋洲、欧洲和亚洲等广泛种植.中国鸭茅利用史短,目前已成为南方优质多年生牧草之一.鸭茅喜温暖湿润气候,其草质柔嫩、叶量丰富、产量高、绿色期长、矿物质多,可用于青饲、调制干草、放牧利用,近年备受重视,是西部退耕还草,草-草、林-草复合植被重要草种.营养器官表现为倒二叶长而窄、茎秆粗壮的鸭茅,旗叶较长、雄性生殖器官较发达、结种性好。通过鸭茅形态特征定性选择,可获得结种好种源。同时,在杂交选育中,若需选育目的为生产性能和家畜饲养等,则需更多地考虑旗叶长宽、倒二叶长宽等,若选育目的为种子生产,则需多考虑叶短、叶窄的杂交后代。
  • 摘要:为了探讨光敏型高丹草夏播复种的养分含量及产量,在陇东旱塬麦茬后用免耕露地(NND)、翻耕露地(PND)和翻耕覆膜(PCD)3种穴播方式复种了海牛、BJM和大卡(褐色中脉、BMR)3个品种,测定分析了不同品种和穴播方式下刈割1茬(C11)和刈割2茬(C21和C22)的草产量与养分含量.结果表明:品种间在C11、C21和C22条件下,相对饲喂价值(RFV)、可溶性糖(SS)和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差异显著(P<0.05);在C11条件下,粗蛋白(CP)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在C21条件下,CP和总可消化营养物(TDN)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在C22条件下,CP和TDN含量差异显著(P<0.05);刈割2茬之和(C21+C22)的CP和TDN产量均差异极显著(P<0.01);在C11条件下,CP产量差异极显著(P<0.01),TDN产量差异显著(P<0.05).穴播方式间在C11、C21和C22条件下,RFV和SS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在C21条件下,CP、ADF和TDN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NDF含量差异显著(P<0.05);在C22和C11条件下,CP和NDF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TDN含量在C22时差异显著(P<0.05),而在C11时,无显著性显著(P>0.05);C11和C21+C22的CP和TDN产量均差异极显著(P<0.01).品种和穴播方式互作对C21和C11条件下的CP和SS含量影响极显著(P<0.01),对C21条件下的ADF含量和RFV的影响显著(P<0.05);对C22条件下的RFV影响极显著(P<0.01);对C21条件下的TDN含量影响极显著(P<0.01);对C22和C11条件下的NDF含量影响极显著(P<0.01);对C11和C21+C22的CP产量影响显著(P<0.05);对C11的TDN产量影响极显著(P<0.01),对C21+C22的TDN产量影响显著(P<0.05).总体来看,CP和TDN产量C11明显的高于C21+C22,BJM整体高于其它两品种,PCD产量高于其它两方式;TDN产量在所有处理中以BJM在C11、PCD处理下最高,达10.97t/hm2;CP产量在所有处理中以大卡C11、PCD处理下最高,达1.25t/hm2;BJM在C11、PCD处理下CP产量为1.11t/hm2,与大卡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综合考虑养分含量与产量的变化,在本试验条件下,在陇东旱塬地区麦茬后夏播复种高丹草以PCD、C11(早霜前1周刈割)和BJM品种相组合的生产模式为最优.
  • 摘要:以宁夏引黄灌区种植的8个饲用燕麦为材料,通过对其生长周期、干草产量、茎叶比、单株重量、茎粗、叶宽、分蘖数等性状的分析研究.目的是筛选适应引黄灌区推广的高产优质的饲用燕麦品种.结果表明:8个供试饲用燕麦品种均可在引黄灌区生长,平均株高113.5cm,株高最高的是牧乐思平均株高130.3cm,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平均单株重量为24g,单株重量最高的是牧乐思36.4g、加燕2号35.5g,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其中甜燕1号(786公斤)、锋利(724公斤)的干草产量突破700公斤;8个燕麦品种平均茎粗1.60cm、叶片平均宽度1.57cm,茎粗最高的是牧乐思1.94cm,与其他品种间差异显著;叶片宽度最宽的是牧乐思1.94cm,与其他品种间差异显著.初步筛选:牧乐思、甜燕1号品质、产量较高,稳定性好.是目前最适在宁夏灌区种植饲用燕麦品种.
  • 摘要:开展狼尾草和花生秧不同比例混合青贮效果研究,试验分别设添加乳酸菌剂和不添加乳酸菌剂两组.每组设5个处理,'闽牧6号'狼尾草和花生秧青割后分别按100%∶0、75%∶25%、50%∶50%、25%∶75%、0∶100%不同比例重量混合.结果表明,'闽牧6号'狼尾草与花生秧混合青贮可相互弥补各自营养成分的缺点,能够达到优良青贮饲料的标准.其中狼尾草与花生秧混合重量比例为75∶25和50∶50时,青贮效果较佳.此外,通过添加乳酸菌剂,可显著改善青贮饲料品质,青贮料的粗蛋白含量、饲料相对值、乳酸含量、乳酸乙酸比等指标均得到显著提高.
  • 摘要:以里氏木霉、黑曲霉、酿酒酵母为发酵菌株,探究了以白酒糟、啤酒糟和葡萄渣为底物混合固态发酵生产蛋白饲料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以70∶30比例混合的啤酒糟与葡萄渣为发酵基质,初始含水量为65%,在三种菌种配比为1∶1∶1,5%接种量的条件下,30℃发酵60h,发酵产物粗蛋白含量高达34.32%.发酵饲料经瘘管羊体内消化72h后,有机物、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素和中性洗涤纤维素消化率分别为45.14%、62.26%、38.62%和50.38%.饲料品质良好,无结块,伴有淡淡的酸香味.扫描电镜技术结果显示饲料纤维素分子无定形区消失,大量酵母细胞分布在饲料表面成为高蛋白饲料.
  • 摘要:在海河平原区对22个紫花苜蓿品种,相对雨养条件下从草产量、利用年限、饲用品质、适应性方面进行了8年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保定苜蓿和中苜1号干草产量较高、返青期较早、株高较高、叶茎比较小、抗寒性较强、持续增产能力强的特点,最为适合海河平原区种植.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干草产量逐年降低,2009、2010年均不足2005年的50%,下降幅度明显,2009-2011年总干草产量仅为8年总干草产量的27%,而前3年产量比重达47%,因此利用年限以3-5年为宜.前2茬占全年产量的60%左右,第4茬饲用品质表现最差,因此前2茬是全年产量形成的关键.了解苜蓿品种的生产性能种植3年即可.
  • 摘要:内蒙古岩峰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2015年5月1日至2015年9月4日,在赤峰阿旗草业基地首农辛普劳绿田园草业公司配有完善喷灌系统的草圈进行了紫花苜蓿水肥一体化技术施肥效果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结合了水肥一体化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及牧草施肥服务体系的牧草施肥方法极大的提高了苜蓿草的产量与品质,这是阿旗地区牧草施肥方法的一次重大变革.
  • 摘要:通过对不同留床紫花苜蓿品种的产量、构成要素、品质及越冬性进行研究,综合分析筛选出河西轻粘土地区适种的紫花苜蓿品种.结果表明:20个留床苜蓿品种干物质产量WL363HQ最高株高以巨能2最高,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亮苜2号,相对饲用价值(RFV)最高的是巨能2,越冬成活率最高的是巨能551,综合结果显示,阿迪娜,亮苜2号、巨能2和WL363HQ等品种所在的类群综合适应性较好,适宜在河西走廊轻粘土壤种植.
  • 摘要:草原旅游属草地农业系统的前植物生产层,是草地资源利用和草产业发展的新型方向.然而当前一些低层次、粗放式、超负荷开发及利用措施会给草原管理和保护带来严重挑战,威胁到草原生态经济平衡和系统健康发育.本文基于“低影响开发”的理念,针对青藏高原东南缘川西北草原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现状,提出了川西北草原旅游景观发展新模式,通过资源调查和可行性分析、合理分区与分级保护、完善基础设施以及核算旅游容量阈值等措施,降低草原旅游资源开发对草地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为后续草原旅游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开发提供思路和借鉴.
  • 摘要:利用传统培养法从短芒大麦草叶围和青贮发酵体系中分离出乳酸菌、大肠杆菌、好氧细菌、酵母菌和霉菌,并计数;结合细菌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分离出的乳酸菌菌株;以期探明短芒大麦草叶围及青贮发酵体系中微生物菌群特性及青贮料中乳酸菌多样性.试验结果表明,短芒大麦草经青贮发酵后各微生物菌群数量发生不同程度变化,乳酸菌数量由0cfu/g FM增加到4.00×108cfu/g FM,酵母菌数量由8.50×105cfu/g FM增加到1.02×108cfu/g FM,而好氧细菌、大肠杆菌和霉菌数量变化不明显;从短芒大麦草青贮发酵体系分离得到4株乳酸菌,经鉴定Lx36为Lactobacillus pentosus,Lx37为Lactobacillus brevis,Lx53为Pediococcus pentosaceus,Lx54为Lactobacillus parabuchneri.综上所述,青贮发酵是体系中各种微生物相互作用的过程,微生物菌群的数量及变化直接影响青贮饲料发酵品质,短芒大麦草青贮饲料中乳酸菌种类较为丰富.
  • 摘要:鸭茅,系多年生疏丛禾草,在世界各国均占有重要地位.近年被大量用于中国草地畜牧业及生态建设.农艺性状是人类认识、区分种,选育植物的重要标记,有助于植物间表型及亲缘关系分析.本研究采用国际UPOV鸭茅DUS测试方法,综合评价我国已审定的鸭茅品种,比较不同品种在表型的多态性及变异规律,以期为我国鸭茅育种和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依据。
  • 摘要:在饲料行业面临整合、并购、转型的大背景下,通过对榆林市饲料工业的发展现状、面临形势进行详细调查研究,认真分析造成当前发展困境的原因和面临的切实问题,根据近期养殖业生产经营实况,分析榆林市饲料工业整合提升,转型发展的紧迫性,同时对饲料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未来持续发展提出有效建议.饲料产品质量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科技创新是企业不断向前的动力,售后服务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保障,只有高质量的产品、完善的售后服务才能赢得养殖户的信赖,提高企业的信誉和产品知名度,才能进一步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 摘要: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优质粗饲料产量,在黑龙江双城地区以青贮玉米或饲用高粱加黑麦的轮作模式为研究对象,对轮作作物的产量、品质以及该种模式的盈亏收益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控制收获时期使优质牧草品质相近的情况下,使用冬季作物牧草鲜草产量每亩增加3.5吨,干物质增产达到0.82吨/亩,每年每亩地增收340元.
  • 摘要:本研究建立了粗饲料分级指数(Grading Index,GI)参数的预测模型.所测定的秸秆饲料花生藤、红薯藤与油菜秸秆的干物质采食量(Dry Matter Voluntary Intake,DMI)预测模型为DMI(g/d·kgW0.75)=30.03/NDF(%DM),以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为预测因子的代谢能(Metabolizable Energy,ME)预测模型为ME=-0.141ADF+11.468.
  • 摘要:草原鼠害严重影响草地畜牧业的发展,为了对内蒙古鼠害进行大范围快速准确地监测,本文提出了采用无人机搭载高清数码相机获取草原鼠洞影像,并使用一种数字化检测方法提取鼠洞的个数和密度.首先对采集的无人机数码影像数据进行拼接进而得到正射影像,然后对拼接得到的正射影像进行彩色图像分割、灰度处理、图像平滑等预处理,接下来用Sobel算子提取图像边缘,最后通过连通分量来统计鼠洞个数.为了验证提取鼠洞的准确性,本文选择了5个30m*30m的草场范围验证此种方法提取鼠洞的准确率,最终试验准确率能达到90%以上,上述试验结果表明,使用无人机遥感适用于快速、准确和高效地统计鼠洞数量的监测,可以大大降低人工监测成本,从而有效地监测鼠害的发生.
  • 摘要:赤峰市是中国北方主要牧草种子产区之一,具有悠久的苜蓿种植历史,但受气候、政策、资金和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苜蓿种子产业的发展缓慢.文章通过调研及文献资料查询的方式,研究赤峰地区苜蓿种子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近几年的试验数据,提出适宜赤峰地区的苜蓿种子生产田管理措施以及发展建议,为苜蓿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 摘要:人们爱护资源,保护资源,目的是更好地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人们需要科学利用资源,追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对草原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中,出现了“禁牧”与“放牧”的争议,特别是一些地区实行盲目禁牧或盲目放牧.作者借鉴生产实际,论证了二者的利弊,进而对辽宁现阶段草原状况提出了探讨性的建议.实行精准的草畜平衡管理,开展科学的划区轮牧,计算合理的载畜量和轮牧周期,并严格按照轮牧制度实施,需要在轮牧小区围栏投入、科技和管理人员投入、农牧民的综合素质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公正地评判禁牧与放牧,就是要清醒掌握禁牧与放牧的终极目标,根据草原植被生态状况和生产能力,因地制宜,灵活取舍。辽宁草原实行禁牧制度已达7年之久,目前治理后的草原植被状况已恢复到可适度利用且需要适度利用的程度。我们要勇于突破、创新,通过多点位开展季节休牧、轮牧、定额放牧试点试验,探索出科学合理的利用方式,充分发挥草原资源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为贯彻中央加快发展草牧业的指示精神做出切实的贡献。
  • 摘要: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又名果园草(orchardgrass)、鸡脚草(cocksfoot),起源于欧洲的一种优良冷季型禾本科牧草,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生态价值.由于其具有产量高、营养丰富、适用性好、耐荫性强等特点,在世界各地占有重要地位.对物种遗传关系的正确理解对作物改良有决定性作用.鸭茅具有丰富的野生种质资源,为育种提供了众多优良材料。在畜牧业发展中,育种者倾向于通过克隆、生态选择、形态筛选等方式获得优良种质。鸭茅是异花授粉植物,具有很强的自交不亲和系统,使得其种群内保持了较高的遗传变异,这就使得很难通过形态标记等方法来鉴别鸭茅品种,因其操作所需周期长,且易受数量、环境及操作人熟练程度等因素影响。为了克服这些限制,分子标记技术因不受到环境、形态、主观因素等影响而得到大量使用。随着DNA技术不断发展,应用DNA指纹标记对品种进行高效、快捷、准确鉴定的应用模式已逐渐成熟。
  • 摘要: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系禾本科鸭茅属多年生疏丛型草本植物,具草质柔嫩、叶量丰富、适应性强、耐荫性强、适口性好等特性,在中国南方地区广为种植.野生鸭茅四倍体因其具有分蘖多、适应性强、植株高大等优点,近年来在中国得到广泛栽培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本试验旨在通过对鸭茅四倍体与四倍体的杂交F2代进行SSR分子标记进行遗传稳定性分析,探讨杂交F2代与亲本的性状分离情况,为鸭茅优良材料筛选、杂种优势稳定性判断提供理论依据。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