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哲学政法>2015“心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两岸心学论坛—甘泉学与当代社会”学术研讨会
2015“心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两岸心学论坛—甘泉学与当代社会”学术研讨会

2015“心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两岸心学论坛—甘泉学与当代社会”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15-11-15

主办单位:广东省岭南心学研究会

会议文集:2015“心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两岸心学论坛—甘泉学与当代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33条结果
  • 摘要:从湛若水的《心性图说》和他对心性修养的一系列论述,表明甘泉学对"心"的认识非常全面和深刻,有一套完整的心性修养学说体系,却没有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甘泉学"就是有关湛甘泉的学问,也可称为"湛学".甘泉学的特质在于他对"心"的探究是博大、中正、平实和入世的,有一套完整的心性修养学说体系.他在《心性图说》、《雍语》和其他许多著作、书信中,阐发了"心"的内涵,解答了心的本质、心的关系、心的善恶、心的净化等一系列问题.甘泉学的特色决定了它不属于"心灵的鸡汤"那一类的营养补品,而是属于"心灵的甘泉"那样的生命的必需品.甘泉学就是一种关注"心态文明"的心学,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称甘泉学是"心灵的甘泉".在当代社会,甘泉学的心性修养观的价值所在,即是"心态文明"的心学.在当今人们的心灵被扭曲、被污染、被戳伤的社会生态中,提倡"心态文明",弘扬甘泉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根本点上来说,无论是腐败现象也好,还是假冒伪劣、坑蒙拐骗,或是抢掠杀人,都是人心坏了.不仅要重视自然生态的污染,更重要的是重视人心的污染.否则,有法律、有制度,甚至有军队、有警察,也只是防不胜防,甚至会变成徇私舞弊的工具.社会呼唤着"心态文明",重视岭南心学,重视甘泉学,让甘泉滋润心灵,挽救人心才能挽救时弊,建设"心态文明"才能搞好社会文明,这正是本文得出的结论.
  • 摘要:岭南心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代表人物陈献章和湛若水,自然引起了当代思想界、文化界的深入研究.甘泉心学,不论其理论构架,还是其理论核心,还是湛甘泉其人的治学精神、报国情怀、爱民恤民恤商的能吏濂臣风范,尊师重道、珍视友谊、爱生如子、孝亲睦族的个人魅力,虽然逝去五百多年岁月,却毫不过时,仍弥久愈新,与人们息息相通,具有做人的楷模、做事的典范、报国为民的崇高境界,在当代仍然具有价值.他的治学精神、报国情怀、高尚品德,对当前正在火热进行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对全社会正在大力弘扬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都有积极作用.
  • 摘要:湛若水,号甘泉,官至南京礼、吏、兵部尚书.他不仅是全国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而且对家办的文化教育、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等方面作出杰出的贡献.湛若水在家乡增诚创办了明诚、莲洞、甘泉、读岗四间书院,还为书院设立"赡田"、"义田",以"馆谷"资助学生,其中莲洞书设置赡田的规模居于其所有书院的首位,为扶贫助学作出榜样.受湛若水影响,新塘不但改变过去文化落后的现象,而且成了今日增城文化教育的副中心.湛若水经济上主张"重农"、"扶商".他福建品荔,"怀核以归",发动乡人在四望岗培育荔枝.历史上新塘四望岗成为"粤中荔枝之最";今日增城成为闻名于世的荔乡,挂绿更是稀世珍品.他注意利用自然环境.发动乡人修塘开墟,使商品经济逐步在得以发展.今天,新塘能成为珠三角举足轻重的经济重镇.《沙堤乡约》是湛若水致仕后与学生伍克刚共同为家乡制定的乡规民约.乡约"尚礼义、恤患难、立臧否、行保甲、躬巡省"的规定是其"刑德并用,以德为主"政治主张在乡村管理的体现.
  • 摘要:湛甘泉(字民泽)于明宪宗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十月十三日生于广东增城府甘泉群沙坝村.他因避祖讳而改名雨,后定为若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享年九十五岁.他是明代心学发展由陈白沙至王阳明之重要中介者.其心学之特色据侨清举博士论文:《湛若水哲学思想研究》,指导教授朱伯崑所作的〈序〉中指出:「湛氏心学的宗旨,可称之为合理、气、心性为一.是说,理气心性四者不可分离,即主张理不离气,性即气,心即理,通过理气心性之辩,导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以及人心即天地之心的结论.……其哲学属于心学系统,但其推理过程和逻辑论证,则不同于王学.」219本文试由若水心学与白沙、阳明之间的穿针引线,若学心学的天人关系及心性论、圣学的心性修养论来扼要概括其心学精义.接着有鉴于生命意义教育是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因此尝试与若水心学连结,先对通识教育之价值概要绍述,再就生命教育中生命的意义为专题(暂搁置死亡的尊严一课题)交叉析论若水心学与生命教育引导式教法的关系,期能发挥若水心学的智慧而能融入当今生命意义教育的教学方法中.
  • 摘要:岭南心学是由明代岭南心学思想家陈白沙开创、湛甘泉集大成的岭南地区心学学术派别.陈白沙构建了"为学当求诸心"的心学思想体系,创立了江门学派,实现了明代理学向心学的转变,成为岭南心学的开启者.湛甘泉继承和发展了陈白沙心学思想,建构了"吾所谓天理者,体认于心,即心学也"的心学思想体系,创立甘泉学派,形成了与王阳明心学不同的另一条明代心学思想路线,成为岭南心学的集大成者.由陈白沙开创、湛甘泉集大成的岭南心学具有独特的心学学派性质、学术特征和历史地位.本文就岭南心学的学派性质、学术特征及历史地位作些分析,以就教于学术界.
  • 摘要:本报告旨在明确江门的学问乃至心学中有着肯定科学的一面.具体来说,以湛若水「二业合一」论为主题,对其内容、立论的意图以及其思想史背景进行分析,并对提出此主张的湛若水其战略也略有言及.正德十二年(一五一七)冬,湛若水在西樵山大科峯开设了书院.在书院里,他在这熟读圣贤书并深思熟虑的环境中,窥见了「天理」的显现.他的这一体验,不止超越了德业与学业的差异,也超越了内外的区别.他所得到的是,不去否认既存的现实,而是在主动地与这一现实接触当中,作为其主体的自身与外界诸事物最终一体化的这一感觉.而这一外界事物,在此时期,恰巧是学业.在此情况下,他将这一一体化状态表现为「二业(德业和举业的)合一」.丘濬在成化十三年(一四七七)就任国子监祭酒后,举行「私试」,在其策问中写道:现今人士在学业之外另立「门户」.这是对陈献章以及其盟友庄昶处世方法的非难.他的批判,其出发点是所谓的党派立场,而不是在学问上对白沙思想进行的批判.然而,在正德前半,认为江门「末流」的学问是「涉旷」荒漠而毫无重点之教学方法的风评扩大开来.江门高徒张诩在他撰述的〈白沙行状〉中写道:老师的教诲虽然是经过长年累月积累从而融汇无碍的,然而大多数门人却执着于自己有限的见闻,而将其作为绝对的教训来信奉.简要来说,便是他认为只有他自己才是江门思想最正确的继承人.他如此孤高的姿态会招来人们对江门人士全体的批判.另一方面,湛若水认为应当逆转世间对江门的批判而展开着其思想活动,但是在他之前,也已经存在尝试抵抗江门批判的人士,那便是广东东莞人林光.林光生于成化二年(一四六六)会试下第后,师从陈献章钻研学问.然后他被任命为平湖县学教谕.出仕后他的活动主要围绕反驳丘濬的陈献章批判、即反驳批判其在学业以外另立「门户」这一意图展开.他一边对当时的科学制度持肯定态度,一边试图在科学制度下发挥自己在江门钻研学问的成果.正德九年(一五一四),湛若水给王守仁送去了一封认为应当明确双方对《大学》格物解释之理解差异的书信.这一格物论争在他开始书院活动后激化了.他的「二业合一」论强调对「外物」批判的立场.这一主张分开来看虽有两个意图.其中之一是对王守仁论难的反驳,另一个则是对将江门学问作为「禅」的一般认识的回应,更广泛地说,寄托在他们身上对那一时代课题的回答便正是此.
  • 摘要:有明一代,理学中的心学一派得到大的发展,陈献章(白沙)堪称其奠基创始者.白沙一生不写著作,"以诗为教",这种独特方式对于后人的理解,增加了不少难度.为解此难,白沙心学的传人湛若水(甘泉)专门撰写了《白沙子古诗教解》,不仅深入阐释乃师诗作的精意,而且融入自身对心学的体认领悟,在很大程度上可视为陈湛二人心学思想之合璧,对深刻理解白沙之学,具有其他解说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收入《诗教解》的古诗,在白沙整个诗作中所占比重并不大,但内容宏富,底蕴深厚,作者的诠解也因此而精彩纷呈,意象不凡.就其大者而言,白沙心学理论层面的道、心之论,理想层面的圣、德之论,现实层面的出、处之论,在《诗教解》中皆历历可寻,清晰可见,且其价值和意义并不限于当时,而多有可与当代思想文化相连通之处.
  • 摘要:明代真儒湛甘泉学术宗旨主“随处体认天理”,而时同为心学大家王阳明的宗旨先主“格物”后为主“致良知”。湛甘泉和王阳明间的学术关系一直是现今哲学界史学界未能清晰定位的历史遗留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王阳明在学术上的转变,而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与王阳明“致良知”学术思想间又存在怎样的一层关系?而这正是发生在我国明代中叶影响至今一个文化历史公案。本文着重以现存古籍为依据,在对湛甘泉、王阳明学术交往书信资料整理考证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提取论述,以此为学界提供一个参考认识的窗口。本文侧重于两者学术关系的梳理考证,而个人所掌握历史材料所限,学养尚浅,文章边幅所限,挂一漏万,当中定有诸多不足,还请方家多为指正!同时在此特别感谢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吴光教授和广东省岭南心学研究会会长黄明同教授对晚辈的关爱与指导。
  • 摘要:湛甘泉主张「随处体认天理」,此说是一工夫论命题,是在主体之心已然识得吾心一以贯之且包涉万物之后的工夫,便是在日用常行中「随处体认天理」,因此,甘泉之工夫,本身就是一套本体工夫论旨,且有境界工夫的意味在,亦即是悟后起修的境界工夫,此旨亦是对白沙自然意境的体会与继承.甘泉此说,阳明批评有求之于外之失,甘泉反驳,亦批评阳明格物说有重内遗外之失.本文主张,两家的批评都是误解他说的无谓臆想.惟阳明格物说于《大学》文本简易宗旨确有偏离之失,但甘泉格物说亦过于提升宗旨,使其直接等同于随处体认天理之说.可以说,两家都是刻意执着己见,并且偏视他说.本文主张,对中国哲学的研究,时至今日,都应善解其说,并且以化解冲突为要.
  • 摘要:本文讨论宗旨是王阳明「致良知」与华人基督教信仰的关系,湛若水对于阳明「致良知」心学的形成不但是对话的参与者而且有贡献.关于若水先生的参与,中山大学刘勇教授说:「十六世纪初北京的理学精英中涌动着一股新的思潮,即透过《大学》文本改订和据以作出重新诠释,来挑战以朱子《大学章句》为基础的既有官定文本及其义理系统,从而追求创立新的理学学说.」王阳明首先刊刻《大学古本》并重新加以诠释,公开批驳朱子改本及其章句解释.后来,阳明的论学诤友湛甘泉推出基于《大学古本》的新诠释《大学测》.接着,阳明基于《大学古本》的「致知」而发展成「致良知」学说,这可能受到湛若水与方献夫在经典文本和诠释上的刺激有关.(刘勇"王阳明《大学古本》的当代竞争者:湛若水与方献夫之例",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No.60-January2015,页180.).
  •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增速世界第一,但国民健康素质大滑波.中国快速步入老年社会,面临着全方位巨大挑战.中国健康老年人标准(2013)表明:处事乐观,人际关系等心理精神因素越来越重要.当今社会幸福指数普遍低下,怎样才能提高老人认知功能,适应环境能力?内心强大,自我满意,才是老人真正幸福的基础.岭南心学由广东大儒陈献章开篇,融汇儒释道,湛若水继承和光大.以高扬人的主体精神而呼唤人的道德觉醒的白沙心学,拉开了中国文化由宋代理学向明代心学转型的序幕,成为中国启蒙思想第一波.其核心内容所体现的早期自由、平等与人性解放的启蒙思想,经过转换或直接可以融入当代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而服务于当今的道德建设、心理建设、软实力建设,由是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本文立足于健康老人的五大标准,以白沙心学对应观点出发,向整个岭南心学系统延伸,培养老年人内心强大.白沙心学的"天道没有意志"让老人学会心安理得地接受增龄性改变,反映人与自然的和谐;"心灵的主动"树立了老人积极的人生观;"心无内外,理无内外"指导人与社会和谐相处;"自然之乐乃真乐"培养老人日常生活中的幸福感;"主静、致虚"使人们适应顺其自然的生活方式.湛若水的"道一无二"体悟本性,挖掘主体道德潜能;"随处体认",明白因果,自由与道德高度融合,随遇而安,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岭南心学对老人以健康标准鞭策自己,确立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对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培养意义重大.
  • 摘要: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讨论时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今天,我们不仅要坚定'三个自信',也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增强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在湛甘泉故乡新塘,举办甘泉文化节,开展系列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综合性活动,通过学术研讨和群众文化活动等多种方式,在学界深入探讨湛甘泉儒学思想;在民间普及甘泉文化;有利于促进对岭南心学乃至中华传统心学的研究,宣传和承传甘泉文化精神,提升群众的道德修养与文化素养,促进社会文明发展。这是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义举。
  • 摘要:岭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南国风采而别树一帜.这一文化形态在明代中期进入初步发展阶段,与湛若水对岭南思想文化的杰出贡献分不开.他通过批判继承前贤的学说建立随处体认天理的道德修养理论,主张自由主义的学术精神和倡导知行合一的入世精神,并身体力行,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湛若水的道德修养理论和实践对岭南文化有深刻的影响.
  • 摘要:陈白沙作为明代心学奠基人,开创了发明本心,鸢飞鱼跃的"自得"之学.这一构成白沙心学重要内容的思想成果,体现了一种新的价值判断.从文化渊源来看,"自得"并非白沙自创的一个新词,而是传统文化中原有的用语.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中庸》亦称:"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它们都含有对主观能力与主体作用的一种确认.至于程颢有名的诗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秋日偶成》其二)则是表达出理学家一种静观万物,怡然自乐的情趣.但作为明代心学开山的陈白沙却给"自得"注入了全新的内容.
  •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湛若水书院创办的历史贡献,第一,推动了明代书院讲学之风的兴起,特别是推动了明代广东书院的崛起;第二,推动了明代广东书院祭祀本土化的转变;第三,推动了明代书院管理制度化建设.这三方面的贡献不论是在明代书院史上,还是在中国书院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 摘要:明代学术的亮点在于心学,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在提到明代学术时曾说:"尝谓有明文章事功,皆不及前代.独于理学,前代之所不及也"166.这里说的"理学",指的其实就是心学.而心学一脉,除大家较为熟知的王阳明为代表的"姚江学派",以岭南的陈献章和湛若水师徒为代表的"江门学派"也颇有建树.其中,湛若水提出的"通一无二"、"随处体认"等主张,为其学说中的要点,一改宋代理学支离之弊,对于思考当代之问题也很有参考价值.湛若水的“二业合一训”秉承了其一贯的内与外、心与事合一的思想,是其随处体认观的重要应用形态,二业合一的倡导既反映了重视高尚情操培养的情怀,又反映了尊重与现实社会联系的务实态度。在当前学校教育中,常会出现教学和德育的分离,例如:副校长一个主抓教学,另一个主抓德育;有专门的教学管理机构(教务处等),也有专门的德育机构(教导处、学生工作处等);教师也似乎存在分工,在中小学,任课教师负责教学,而班主任的职责重心在于德育,在大学,则辅导员成为德育的主力。以上种种,只是教育制度中大的侧面,而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乃至社会的教育、学习理念和行为方面,学业与德业的分离更表现于学生生活的显微之处,或者学不以德为本,或者德不依学而发,此皆湛若水所谓“支离”之病。
  • 摘要:八仙中唯一的女仙,唐朝增城的何仙姑从人到神的过程,就是增城自古就推崇的"孝文化"从民间发展到官方认可的过程.何仙姑事母纯孝被人奉为神.在这仙佛之乡还产生了另一纯孝人湛若水,湛若水,一是知母莫如子,让长辈欢喜,有孝心;二是承长辈遗志,不逆长辈好意,完长辈未竟之事,有孝行;三是其孝发展到"孝敬、恭敬"这一根本,可代代相传形成孝道.正如他在《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论》所提倡的"民敬、信、悦而尊亲"的孝敬、孝行、孝心三位一体形成孝道.得道多助,得孝多顺,孝顺就是孝达到顺,孝就有顺,不但顺心顺手顺成事,而且是顺风顺水顺天意.
  • 摘要:湛若水,明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大儒陈献章的衣钵传人,岭南心学集大成者,构建了富于岭南特色的、博大精深的心学体系,为中华文化的转型,做出杰出贡献.明代心学,是中国早期启蒙思潮,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对人性平等、主体精神高扬、思想解放的社会诉求,甘泉学高度凝结其时代精华,与阳明学可称得上明代心学的"双子座".甘泉学主体性的价值理念,可超越时空而服务于当今社会,主要有如下方面:一、以"畏民"为基点的"民本"治国理念.湛若水提出"宇宙一气","君民一体",民为"国之本",君只是由"本"而生的"干"与"枝叶",民心背向决定社稷存亡,故君须对民怀敬畏之心;又认为"畏民"须落实到爱民、恤民的实处,具体须施"仁政","薄赋轻徭","戒逸豫".这对当时以及当今的当政者,应正确认识人民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如何真正落实"以民为本"的国策,无不具有启迪意义.二、"立大公以普天下"的理想人格.湛若水明确提出"君子之道,莫大乎公溥","圣人之心,廓然而大公";"至公无私,自无物我之累","无分毫私意累之,然后揆事度物廓然无累","廓然大公,物来顺应".他揭示了公与私一念之辩关乎事业成败,国家社稷的存亡,并把理想人格的培育提到首位,这对当时以及当今培育理想人格,进行道德建设,均有启迪意义.三、"随处体认天理"的道德涵养观."体认天理"是甘泉学的核心理念,教人把自身的道德本性体悟出来,而后能成为圣贤.他认为,"静坐"只是涵养的一种方式,涵养不应受时空的限制,应"随心、随意、随身、随家、随国、随天下";涵养的方式可以多样,在静坐、应酬、公务、耕作、沙场兵戈中均可进行.这既揭示了涵养的必要性,也揭示了涵养的平等性与可操作性,对今人不注重涵养,不知如何涵养则很有启迪意义.四、"合一"论的整体协调观."合一"论,是湛若水的理论创新.他从"体用一原",反对"支离"的立场出发,构建了"理气合一"论、"心事合一"论、"心理合一"论、"二业合一"论、"知行合一"论、"理欲合一"论等系列理论.强调世界的整体性、协调性与不可支离性,这与当今社会的科学发展观堪相一致;它不仅清理了宋代理学的支离观及其影响,而且对当今解决现代化建设中仅注重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造成不协调的倾向,也很有启迪意义.五、"二业合一"论的教育理念.湛若水是思想家,也是成功的教育家,其"二业合一"论,揭示了德业与举业,即德育与智育的辩证关系,为教育指明了正确导向,指明正确地处理二业关系,关系着个人成长和国家兴亡.他明确指出"举业与德业二者合一,犹如根与枝叶,不可相分,而根更根本",二业相互依倚,并相得益彰;他告诫人们如读书以"取科第、谋爵禄","计功谋利",其结果不仅培养不出人才,反造出盗贼.这既针砭当时重举业的时弊,且对当今重智育轻德育,只教人如何应试,忽略教人如何做人;只灌输知识,忽略培育道德人格等,也极有针对性.湛若水的时代已经过去,其甘泉学虽存有历史局限与理论偏颇,但其博大精微的学说的主体方面,富于当代意义,值得后人珍惜.
  • 摘要:所谓民生,是指与民众的基本生存、生活和发展直接相关的日常生活问题.而民生问题的解决,需要依靠个人和社会两方面的力量."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体现了个人在解决自身的生存、生活和发展问题上的作用.但是,在天灾人祸面前,个人的力量往往显得单薄无力,尤其会使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陷入绝境,这就需要依靠社会的力量来同舟共济,共同解决民生问题.湛若水作为一位饱学硕儒,从儒家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出发来分析为什么要关注民生、保障民生的问题.
  • 摘要:湛若水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岭南心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广州碑文显示了其深邃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包括崇尚礼义道德、颂扬为官正气、阐释心学天理、推崇办学育才等,至今仍富有启示.从社会影响来讲,广州碑文中的"湛若水",对后世起到了警示和教化的作用.这些碑文内容,还从另一角度生动地展现了湛若水与家乡的亲密关系.
  • 摘要:陈白沙(献章),处于明初朱学鼎盛之世而能颉其间,独树心学之帜,其学世称「江门学派」,其诸弟子中以湛甘泉(若水)最具学名,于江门之学的发扬光大亦最为有功,白沙对于甘泉寄望甚深,曾有「达磨西来,传衣为信,江门钓台亦病夫之衣钵也.兹以付民泽,将来有无穷之托.」(〈与湛民泽(十一)〉,《陈献章集》)之语,盖视甘泉为江门学术之衣钵传人也,而甘泉「平生足迹所至,必建书院以祀白沙.」(《甘泉学案一》,《明儒学案》)亦可见甘泉于白沙之尊崇也.
  • 摘要:文章合为时而作,学习岭南心学必须联系它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6月30日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说,"郡县治,天下安."全国各县市都做到"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笔者认为,要实现这目标,必须兼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知识,包括心学原理,加强调查研究,坚持发展地、全面地、系统地、普遍联系地观察事物,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包括正确运用岭南心学的道理,实现它的当代价值,这是时代的需要,蕴涵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
  • 摘要:濂洛之学经由吴与弼传至陈白沙,由陈白沙将濂洛之学发扬光大,形成江门学派."万物浑然同体"之"一本论"是江门学派的宇宙论构架,在"一本论"的基础上形成了贯通人与物的致虚的功夫论.心体、道体及二者的贯通是江门学派本体论的核心内容,是对周敦颐、二程以来儒学本体论的发展、总结."勿忘勿助之间"是江门学派基本的德性进路与体证功夫,既注重"勿忘",又注重"勿助",是江门学派区别于阳明心学与阳明后学的关键因素.从明代心学的发展历程来看,由于王阳明注重"单提良知",由此影响并使阳明后学形成了以"易简"为特征的学术倾向,在阳明后学的晚期导致流禅就在所难免,周海门、杨起元、陶望龄、陶奭龄都是典型的代表.与之相反,在功夫论上,江门学派既注重儒学体证的艰难性,又注重儒学的易简性,二者的均衡性使江门学派既不同于传统理学,又与禅宗划清界限,使江门学派成为濂洛正宗.
  • 摘要:湛若水与王阳明"成德成圣"的目的和"向内自得"的方向使他两"一见定交".他两身为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在学术上进行"知行合一"之辨、格物之辨、儒佛之辩,都能做到"当仁,不让于师",不让于友.(《论语·卫灵公》)"共以倡明圣学为事"的崇高的志向,既是他两"一见定交"的初衷,让他两走到了一起,又是他两友谊长存的基石与动力,经受住风风雨雨的考验而永葆其美妙之一生,毕其一生成为莫逆之交,同心协力为共倡圣学奋斗不已.他两乃"人生难得一知己"的挚友的典范。
  • 摘要:本文介绍了姚江心学与岭南心学互动,从黄绾与湛若水在京师结交(正德五年至正德七年,1510-1512),黄绾离京之后与湛若水的书函往来(正德八年至正德十六年,1513-1521),黄绾在嘉靖改元之后与湛若水的交往(嘉靖元年至嘉靖三十三年,1522-1554)三个方面探讨。
  • 摘要:在文章修、张文海纂《嘉靖增城县志》中,保留有王阳明《与湛甘泉书》两封集外书信.阳明这两封《与湛甘泉书》,一作于正德七年二月、湛若水离开北京之后不久,一撰作于正德七年夏秋之间.这两封书信,对于研究王阳明的当时的思想与观点、考察王阳明与湛甘泉的交往情况、了解王阳明与湛甘泉的关系,有十分重要价值.
  • 摘要:"阳明学"是日本人独创的近代学科名称."日本阳明学"是19世纪末一些日本人断章取义明代阳明心学的一些原则而发起的一场社会运动,其目的是对内建立"国民道德"、对外在东亚"发挥日本国威".但在此时间段东渡日本的一些中土人士,都曾在日本发现"日本阳明学",以为其是阳明心学在异国日本得以深化、进步、再造的新思想,因而不加辨别的接受之,还将之返销中国.梁启超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日本阳明学"的思潮和人物给予梁启超重要影响.
  • 摘要:本文对中国心学与西方现象学及存在主义的部分基本命题进行了跨文化的比较,认为心学与现象学都是关于认识批判的学说,也是关于理解人的存在的方法论.两者在关于意识意向性,"悬搁"一切信念和理论,回到事物本身的直观自得,通过摒除语言假象来揭示现象本质,如何在时间筹划中把握人的存在等方面的相通与一致性.本文认为心学思想对于建立中国本土化的心理学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 摘要:《事林广记》是宋末人陈元靓编纂的一部日用百科全书型民间类书,保留了考察当时社会的十分丰富的史料.该书自编成之日起,即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在社会上十分流行,自宋末至明代曾多次刊印,至今保留下来元明时期的刻本、抄本及日本刻本共计有十几种之多.时至今日,这部书仍未失其利用价值,近年出版的白话节译本称其为"最地道的中国民间生活百科全书".
  • 摘要:甘泉心学的特征比较明显:学宗白沙,融冶诸家,随处体认天理,兼赅良知践行,提倡无将无迎,未曾逐外遗内。重视“勿忘勿助长”,在“勿忘勿助”中间有“敬”,有“忠”,亦有“信”;有“自然”,亦有规范。“勿忘”就是不懈怠,“勿助”乃是不急躁。“勿忘勿助”的前提是“勿正”,所谓“勿正”,即不停止,没预期,没有私心杂念,没有前提条件,所以“必有事焉”就是绝对命令。为此,才能实现“天人合一”之理想,才能为人之生命寻找到根基。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知崇礼卑”,而常行于“中道”之上。
  • 摘要:湛若水(1466-1660,初名雨,号甘泉)是白沙晚年最得意的弟子和衣钵传人,白沙去世后,他积极传播师说,但令人不解的是,对师门最重要的静坐教法,他既有激烈批评,又有倡导实践,前后论说不一;前人对此多有论及(如乔清举、黎业明、王文娟等),但缺乏专题化的全面研究。湛子对白沙静坐方法的态度变化,大致经历一个从“修习”、“回护”到“批评拒斥”到“有限度地消极承认”再到“较积极地认可”的变化过程。湛若水静坐态度的演变过程,同他消化白沙静坐学说、试图纠静坐之偏、建立并完善自己“随处体认天理”学说的过程是同一个过程;其背后的依据是“二业合一”、“心事合一”、“动静合一”、“内外合一”,强调“随处体认天理”能涵盖“动静”、“心事”、“内外”,比白沙的静坐说更为圆融。重塑白沙心学,使白沙心学的重心发生了转移,改变了白沙学派的风格(“以隐为高”)。白沙学与湛子学之间有张力。
  • 摘要:湛甘泉一生所修建的书院近40所,遍及南京、扬州、贵池、衡山、罗浮、西樵、广州、增城等地,影响广泛.除了热衷修建书院,他为各地数十所书院撰写了记、序、铭、引、文、启等不同文体的文章,涉及教育宗旨、教师管理、会讲、课程、教学方法等问题,充分说明他对书院教育的关心和支持.由于湛甘泉大力兴办书院,使得广东书院数量后来居上,在有明一代跃居全国第三,首开明代广东书院的创兴局面.同时也通过书院教育展现出岭南地域文化的个性以及岭南学者的文化诉求,推动了岭南学术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 摘要:关于人性的构成要素与理想的人性组合形态,湛甘泉有十分丰富而精辟的论述.湛甘泉提到了两个方面:一是主体的内在功夫,二是客体的外在环境。从湛甘泉的思想体系来看,“理想的”人性组合形态塑造的主体内在功夫主要有:主立、无弗爱且敬、治心三个方面。主体的内在功夫的路径实际上就是“随处体认天理”路径。外在环境具有多元性,良好的外在环境有助于塑造“理想的”的人性组合形态,建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是塑造“理想的”的人性组合形态不可或缺的外在路径。从这个意义来讲,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人们“随处体认天理”。建设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需从领导者(管理者)的德行、制度规范、学校教育、人才选拔、财富分配等多个方面着手。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