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5全国中医学派学术研讨会
2015全国中医学派学术研讨会

2015全国中医学派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石家庄
  • 出版时间: 2015-07-18

主办单位:河北省中医药学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河北省中医院

会议文集:2015全国中医学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中医学派的研究,对于中医学寻本溯源、探支析流、整理、继承和发展中医有重要意义.多年来,中医界对中医学派的研究做了大量工作,有些内容已几成定论.目前,笔者认为,中医学派的研究要注意几点:一、着重临床,突出实用性;二、着重思维活跃,突出开放性;三、着重抓"点"、"添彩",突出包容性;以读《医学启源》为例,略抒刍荛之见。张洁古以不用古方、自为家法自许,认为:"古方新病,甚不相宜,反以害人,而每自从病处方刻期见效".不用古方,必用古方也好,“尊(遵)经“离经”也好,着重的是临床,突出的是实用性。思维活跃,赋予新识,关键是研究的开放性,这也是学派研究应重视的一个问题。任何一个有成就的医家,其学术思想均有不尽完善之处,体现在著述中,即有语焉不详之“点”,应抓住一些“点”去“着墨”“添彩”,使其充实,这种“着墨”“添彩”未必是原医家的本意,而是一定程度的发展,这种“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工作亦是很有意义的,对易水学派学术的研究亦应如此,这就需要包容性的研究,注意各学派各医家学术间的渗透。
  • 摘要:古代医家能历经漫长的岁月,流传至今的,能有几人?中医各家学说教科书中的历代医家,是经历了怎样的偶然和必然,才有资格展现在当代人的眼前的呢?学习中,一直带着这样的问题.于是当有研究各家学说的学者对笔者说,"中医各家学说"应该叫做"中医名家学说"的时候,笔者欣然认同.这位学者还告诉了我另一个观点:研究各家,研究流派,不仅要看其不同,更要寻找起相同点.中医学术史上有一种说法,医之流派起源于金元,而金元站在流派最前沿的就是刘河间与张元素,本文将以偏于不偏这个视角,来试着还原古之大家的思维之一斑,希望对于今天的中医同道成才会有所助益。从病机气宜的角度来讲,河间是不偏的。宋代理学盛行,程颐、朱熹之理学强调“格物致知”,主张穷理,亦影响及中医诸家认识疾病、防治疾病的思想,使金元诸家从探讨疾病发生机理入手,各创新说,刘完素受其影响,故尔不仅探求治病方法,更注重病机理论的发挥。正是这样讲理的时代背景,决定了河间从立论上是不应该偏的。而刘河间和张元素的用方实践,也能充分说明其不偏。通过易水学派的传人,王好古留下的评论,看出了对刘河间和张元素偏的评价,以及他不偏的追求。建议要攻之得法、补之有道,做到不偏。
  • 摘要:现行《素问》(通行本)是唐代王冰整理后的面貌,称之为王冰本."五运六气学说"是在王冰本《素问》中出现的.本文讨论"五运六气"学说,了解了它的文献依据.“五运六气”学说的认识论与《内经》其他篇章的主旨是一致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变化的,物质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机制又源于“五运阴阳”。“运气”学说的认识论在探讨人与自然关系及自然物质运动变化方面,体现了先哲们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高度。而“运气”学说的方法论则落入了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窠臼。它的致命软肋是在于以“干支”演绎为推导“运气”变化的方法。
  • 摘要:中国金元时医学产生了许多流派,在学术上百家争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和朱震亨,被称为金元四家.他们不但在医理和药物学方面为中医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针灸学方面亦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和认识,丰富了医学理论,增加了临床疗效.本文主要概述四大家在刺络泻血方面的突出贡献.
  • 摘要:为什么诸多中医院校的学子们,寒窗苦读多载而不能给患者开方用药?这里面一定有深层的原因.正是中医各家说法的大相径庭,导致了后入学习中医的"难于上青天".而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的平脉辨证学派,给全国中医学子一条成才的捷径。对于平脉辨证学派的全国校园推广,笔者从直面现行教材盲区,开发“以100方证为核心,直接进行医案循环演习”的创新课程、独立通解“某位名医全部医案”、创建兼容学徒、学院教育优势的“试验班”几方面进行了研讨。
  • 摘要:中医历史几千年,学术不断丰富与发展,关键在于有传承.回顾中医的发展道路,学术传承的脉络时隐时现,有典型意义的传承佳话有很多,易水学派的学术传承尤其突出.分析了中医学术传承的光荣传统以及扁鹊、仓公践行中医传承特色。易水学派重视脏腑辨证,李东垣论虚损重脾胃。强调了中医传承,贵在传道。古人有“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的说法,兴办中医学院,开创了学历教育,这是中医与时俱进的体现,带着感情,才能学好。
  • 摘要:张元素未被列入金元四大家有其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有理论深奥,著作遗佚,传承不足;外部因素有文人误导,李东垣遮掩,朱丹溪挑战.基于以上认识和固有的金元四大家之定论,建议将现行的传统说法"金元四大家"修定为"金元五大家",还历史之本来面目.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未被列入金元四大家,这是学习研究中国医学史和中医各家学说不能回避的问题。深入研究探讨张元素未被列入金元四大家的原因,对于继承发扬张元素学术思想,理清易水学派的传承脉络,把握整个金元医学体系,正确认识整个中医学体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易水学派鼻祖张元素在脏腑辨证、药物理论、制方理论等方面均有创新,对诸多药物有独到见解.对于诃子,认为气温味苦,主要作用是消痰下气,通利津液,可用治胸膈结气、大便秘涩等证,将诃子归入"湿化成"类,而当今常用的敛肺、涩肠作用反而应用较少;其弟子李东垣和王好古认为诃子苦重酸轻,苦重,泻气;酸轻,不能补肺,故嗽药中不用.其他医家对诃子的论述可概括为"兼具通涩之用,生煨功效有别",但中医对诃子的认识和应用,远不及藏医、蒙医深入、广泛.
  • 摘要:笔者接诊一例阳虚发热的患者,在反复思虑后以引火归原法治愈,经此案,体会气虚发热与阳虚发热,略有所得,兹录于下,供同道指正.和某某,男,退休干部,62岁。初诊日期2013年6月24日,主诉发烧半年余。患者面色青黄,身疲乏力,坐轮椅来诊,发热以日哺为甚,体温波动在38-39.5℃,至后半夜热渐退。伴心悸、气短、纳差、小便频数。脉细数沉取无力,舌淡红苔薄黄。辨证:气虚发热。治法:甘温除热。方宗:补中益气汤加味。气虚证、阳虚证的辨别当从细微处着眼,因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某些症状也有相似之处,故辨识亦非简单之事,该病例的施治过程即证明了此点。气虚发热,治当用甘温除热法,常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方,该方治疗的重心在脾胃,用药的重点在于益“气”,因脾胃之气下流,故益气之中而兼升举。阳虚发热,当引火归原,常用八味丸为主方,该方的治疗重心在肝肾,用药的重点是填精(所谓善补阳者,阴中求阳),阳虚而龙雷之火上浮则益阳之中兼以引、降。
  • 摘要:防风通圣散为中医表里双解名方,出自金代名家刘完素的《宣明论方》,笔者近期平脉应用该方,治疗高血压一例,特报道解析分享.医案:2015年6月15日初诊患者刘某,女,68岁,高血压病10余年,最高190/110mmHg,近1年规律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10mg日一次,倍他乐克12.5mg日一次,一年来血压120~130/65~85mmHg.2个月前感冒,应用西药退烧,遗留咳嗽,血压波动130~160/70~95mmHg,医院逐渐调整西药为硝苯地平缓释片10mg日二次,倍他乐克12.5mg日二次,血压仍波动85~150/55~95mmHg,已经服用化痰止咳中药月余,咳仍不效. 来时阵发性头晕,心烦,咳嗽少痰,上身热,下身冷,纳可,便秘3-5日一行,小便短赤,时值6月,仍穿秋裤,舌嫩红,脉沉拘数而有力。中医诊断眩晕,寒凝外束积热内闭型,西医诊断高血压病,治疗法则应用表里双解解表散寒内清郁热,方剂选择防风通圣散化裁。本案一诊取防风通圣散化裁,表里双解,然恐泄泻无度,故大黄轻用,未用芒硝;重用桔梗、又加杏仁,意在利肺止咳,又取提壶揭盖,利肺通肠之理。何以知二诊邪去?症状减轻是其一,脉己不沉,缓而不急是关键。此案脉起,而非浮大无根之虚阳上浮之脉;也非洪大有力,彰彰达表的热盛病进之脉。而是不浮不沉,中取乃得,乃寒凝解除,阳气外展之象,邪退正安之势。然其脉弦,弦应肝,主春,为春暖未充、寒气未退之象,加之其脉按之减,稍咳,纳呆,可知脾虚阳弱之证,故六君子汤合理中汤调养而愈。
  • 摘要:田淑霄教授为国家第三、四、五批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老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北十二大名中医之一,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与国医大师李士懋合著《相濡医集》《脉学心悟》《平脉辨证传承实录百例》等专著十余部,独著《田淑霄中医妇科五十六年求索录》.临证近五十年,各科多有发挥,尤擅长治疗妇科疾病.田老师中医理论深厚,临床诊治,四诊合参,强调脉舌;重视脏腑辨证,尤重脾胃.田老师在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借前贤之鉴,凡治妇人经、带、胎、产、杂诸病,处处顾护脾胃。不论症状如何虚实相兼、错综复杂,而治疗总以扶助脾气为要,使脾胃功能健旺,则气血生化有源,后天得养,机体自身修复能力增强;并且脾健胃旺,运化功能增强,有助于药力的吸收及药效的发挥。田老师调脾胃、益中气,喜用东垣补中益气汤治疗妇科疾病。
  • 摘要:易水学派是中医学术流派中及其重要的一枝,对中医发展影响至深.本文试图通过易水学派之师徒授受,来揭示中医的传承发展之路. 恩师“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常言,一个学派的创建应具备以下几点:经典依据、理论体系、学术带头人、有传承。以这几点来看易水学派,其医学思想来源于《内经》《难经》《伤寒论》,此皆经典之作。创建了脏腑辨证论治及药物归经理论体系。元素不但精于理论探究,而且勤于临症,以治愈刘完素之疾足见其临床功底。张氏诊务之余悉心授徒,真定李果、赵州王好古皆其入室弟子,尽其学发皇其说,从而使张元素终成为易水学派的开山。易水学派开山于易水张元素,其功在于完善了脏腑辨证论治体系,并创建了药物归经学说。将其学术理论传之于李果、王好古等。师徒传承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医药学数千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源所在。纵观易水学派的师徒传承,首先是以张元素的脏腑辨证论治体系为基线,东垣详于脾胃,好古详于三阴阳虚,天益则发皇于三焦。易水学派的共同点皆在于,以《内经》为基础,从临症实际出发,师古而不泥古,承师之学而不唯师之方。易水学派的师徒传承特点,正是当今中医教育界所应重视的.
  • 摘要:中医药学的古今"学术流派",是推动轩岐医学传承弘扬、发展、创新的主心骨,也是必备的基础,他能明确昭示历代中医名家、名著中学术经验不断丰富、发展的精粹内涵,也是历代传承于世的"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体现,至于如何学习古今名家的学术流派,是青年学子和同道们经常思考的问题.本文谈论中医学子在师授的基础上,如何学习和临床应用古今不同学术流派的学验问题.建议加强对医业重要性的认识,要选学高水平的学术流派,重视勤求与博取。当前随师学习临床各科医师,首先要学习老师的学术经验,因为这应该是传承的重点,老师的专长就是学习前贤名医名家的学术经验而逐步形成的,是十分宝贵的,应予认真学习。
  • 摘要:中医学派的产生和发展,是推动中医学术创新和进步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脏腑辨证论治(辨证分型论治)日益被诟病的今天,重新审视、发扬"易水学派"学说,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易水学派创始于"易州人"张元素,中坚人物是李东垣,弟子及再传弟子有王好古、张壁、罗天益等.易水学派代表性著作有《医学启源》、《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阴证略例》、《此事难知》、《汤液本草》、《卫生宝鉴》等.具体分析了其时代背景,形成的指导思想。“藏气法时”是易水学派立论的重要理论基础,创立“内伤学说”是易水学派在学术上的重大突破,明确针对正气治疗是易水学派在临床治疗学上的一大贡献,升降浮沉补泻用药法是对脏腑辨证用药法的进一步发展,创立药物归经与引经报使理论是对中药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 摘要:刘完素用风、热、火、湿、燥、寒"六气"归类疾病,标定脏腑本气性质,并用五运生克胜复理论说明六气之间的相互转化,阐发"亢极则反兼胜已之化"的新命题,论述火热易与风、湿、燥、寒相兼同化的特性,提出了完整的"六气病机说".张元素继承了刘完素"六气病机说"的思想要点,针对"六气为病"研究遣药制方理论,以"六气"归类方剂和药物,将"六气病机说"发展成为可以直接指导临床实践的辨证纲领,并同时阐发脏腑辨证学说,体现了脏腑辨证与六气辨证的互补性.
  • 摘要:刘完素是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为后世所称金元四大家中的第一位医家.刘完素对妇科的研究,主要反映在其所著的《宣明论方》和《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提出了妇科疾病的诊治原则,载方62余首.刘完素对妇科疾病的研究,不仅反映了他的"主火论"思想,而且还提出了许多有独到见解的观点,对妇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摘要:本文探讨中国金元时代著名医家李东垣的妇科学术思想及其用药特点,以李氏的代表著作为主要研究材料.李氏对各科疾病的诊治均有详细的论述,对后世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其中,李氏在妇科的重要成就,体现在对妇人经闭、崩漏、带下的治疗.针对以上内容加以整理分析予以略述,以冀有助于读者学习李东垣妇科学术思想及其用药经验.
  • 摘要:"归经"首次作为一个药学概念出现是在清代沈金鳌的《要药分剂》中,其将"归经"一词作为专项列于"主治"项后说明药性,并采用五脏六腑之名.但归经理论的先声早在《内径》中就出现了,《素问·宣明五气篇》己论述了五味作用定向定位的概念,云:"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说明药有酸、苦、甘、辛、咸五味之特性,对其相对应的五脏具有选择性作用.《伤寒论》的六经分经用药为归经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宋代寇宗爽《本草衍义》则部分的阐述了药物定向定位的归经作用,并且逐渐和脏腑经络联系在一起。至张元素的《医学启源》、《珍珠囊》才正式将归经作为药性加以论述,认为根据药物的性能和趋向应用药物,临床上能够获得更好的疗效,首次使用了“入”某经的语词。王好古的《汤液本草》中有77味药物以“入某经”、归“某脏”为专项加以说明其归经,至此归经理论正式确立。入经即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易水学派发展了药物归经学说。
  • 摘要:张锡纯为我国近现代杰出的中医临床家、理论家和教育家,是倡导中西汇通的先驱者之一.《医学衷中参西录》是张锡纯历经几十年编写、陆续分期刊行.笔者通读该书发现,张锡纯行医生涯最常用、最擅用的药物是生石膏,方剂是以生石膏为主药的白虎汤之加减变通应用.他对石膏功用的集中解释是《第四期·第一卷·石膏解》与《第五期·第二卷》之三文,经验之谈于书中比比皆是.单味石膏与以石膏为主的医案很多,集中附录在"石膏解"之后,并遍布全书.单味生石膏治热病,石膏粳米治热病,梨片蘸石膏末治热病呕吐,石膏山药治温病兼血证,石膏党参治梅毒夹杂温病等案例。综上所述可知,生石膏既“为清阳明胃腑实热之圣药”,又可治疗外感、内伤所致的其他“脏腑有实热”之病症,用之得当,疗效称奇!张锡纯用生石膏,或单味、或复方,或汤剂、或散剂(为细末服之),其丰富、独到的用法,其剂量之大、疗效之好,胜过前人。需要说明,张氏对石膏的广泛应用不止上述,还体现在对石膏为主的白虎汤之加减变通运用,以及诸多清解内外邪热之方的运用。笔者临床上效法张锡纯运用石膏之经验,确有灵验,供同道借鉴。
  • 摘要:本文从阴火的本质、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四个方面对李东垣"阴火论"学术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全面准确地把握李东垣整个脾胃论学术思想,从而提高内伤脾胃病的临床诊治水平.
  • 摘要:对学派研究应全面客观,不能单凭序跋、小传或二三手资料作结论,应全面研究其著作,抓住主流.《医学启源·序》及《张元素传》中均讲到张元素不用古方,另立新法,本文以张元素"治燥十方"为例,阐明张氏不仅不拒古方,而且善用古方,博采众方,临证灵活化裁;张元素主要的学术思想是完善了脏腑辨证,不尚补,不废攻,"养正积自除"不是他的学术特色;张元素在遗药制方方面对中医贡献很大,他开创了据功效类分药物的先河,对很多药物的认识细致入微,并有独到见解.由于时代所限,也有一些不足.
  • 摘要: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配合滋肾通关丸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70例前列腺增生症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内服补中益气汤配合滋肾通关丸(由生黄芪、党参、生甘草、生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黄柏、知母、肉桂、川牛膝等组成).对照组34例,以西药盐酸坦洛新缓释片治疗.60天为1疗程. 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0.6%,对照组55.9%,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夜尿评分、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前列腺体积等各项疗效指标均有所改善,经统计学处理后,除前列腺体积外,其余各项疗效指标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或者非常显著的意义(P<0.05,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有显著的意义(P<0.05). 结论:补中益气汤配合滋肾通关丸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疗效显著.
  • 摘要: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合编第八卷治女科方中,创立固冲汤、安冲汤治疗妇人漏下崩中等妇科血证.治疗妊娠恶阻特色、妊娠恶阻癥瘕、阴挺几种病症常用组方、药理机制评价了其临床疗效。
  • 摘要:脾胃元气论是金元时期易水学派著名医家李杲所创.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李杲早年师从易州张元素,在深入研究《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著作基础上,结合自己多的临年床实践经验,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著名论点,编撰《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等著作,创立了调理脾胃的有效方药,被称为"补土派"鼻祖.其中补中益气汤是治疗脾胃病的经典方.补中益气汤见于《内外伤辨惑论.卷中.饮食劳倦论》,又见于《脾胃论.卷中.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是针对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导致脾胃气虚,清阳不升之证而设。用于治疗因脾胃气虚,清阳下陷的病证,如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临床中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发热而取得疗效是“甘温除大热”大法的具体体现。恩师刘亚娴教授为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中医科主任,其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晚期癌取得良好效果。补中益气汤来源于李东垣《脾胃论》,用于中气下陷证。升陷汤是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化裁而成,用于大气下陷证,体现了脾胃元气论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区分升陷汤及补中益气汤的不同,对于理解脾胃元气论思想,并在临证中精确合理处方,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摘要:宋代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可以说成就辉煌,贡献巨大.但也有两点教训值得检讨:一则是宋徽宗过于强调运气学说,不但用作教科书,法定必读,而且规定为医生考试之重要内容,一度形成医家诊病之理论依据;二则是官修方书《和剂局方》确实载录了不少良方为医家所喜用,但出现了不少医家滥用局方、不加辨证的严重现象,为后世医家所诟病.金元时期社会动乱,疾病流行,医学家们对上述弊端日益关注,在医疗实践中研讨,以求改变其不良的倾向,从而促进了该历史时期理论思辨水平和临床医疗效果的提高。对易水张元素、河间刘完素两大家为代表的两大学派,宋濂、王祎、 张吉甫、李杲几个医学大家与近世医史学者之认识进行了梳理。以对张元素的评述为重点,对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反映了张元素的学术地位曾经被忽视、而在近现代医学史著作中又重新得到肯定和高度褒扬的实际情况。20世纪90年代以来,医史学界有意淡化“金元四大家”之传统评论,而并列评述两大学派(河间学派和易水学派)和五大家(张元素、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借以突出张元素之学术地位,事实上己经形成了“五大家”论。今天再次提出平列两大学派、五大家以评介金元医学历史的观点,供学术界参考。
  • 摘要:秦汉晋唐宋,时逾千年,其间中医眼科发展由博至约,至北宋眼科始脱离内外科而独立发展,据史料所查,眼科专著几乎亡佚.唯《银海精微》,托名孙思邈所著,后经考证,撰于元代1321年可信(详见高健生研究员发表于《中医眼科杂志》1996年第六卷第四期"《银海精微》成书年代考"一文).而《秘传眼科龙木论》则是由明代黄毅将宋元各名家相关眼科资料汇集而成.上述专著连同多部方书,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世医得效方》等,其眼科内容大体上是先列总论,后列病证及对应方药,多囿于"肝主木"、"肝开窍于目"、"五轮八廓",病种受72症之限.直至金元以后眼科才逐渐融入的学术思想,丰富相应理论,扭转忽视眼与整体和自然环境的弊病,眼科在各个层面上产生突破,为明代眼科兴盛提供条件.
  • 摘要:张元素算不算金元四大家,说法不一.有的说算,有的说不算,应不应该算应看其理论渊源、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对临床实践有重大指导价值、能与他人传承并与临床实践所验证几方面的创新发扬。具体分析了其脏腑辨证论治以及中医病机的发扬。脏腑辨证论治体系,虽在《内径》、《伤寒》中有深邃精湛的论述。但都散在各篇之中,张元素将其集中于专篇之中,集中论述,尤其对脏腑病证得寒热虚实、生死逆顺,进行了集中而系统的论述。张元素在脏腑辨证中,除承袭仲景“平脉辨证思辨体系”外,尚有自己的诸多发挥,提出了三才、三感、四因、五郁、标本、是动所生病等理论。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