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2015(河南·郑州)全国科技馆发展论坛
2015(河南·郑州)全国科技馆发展论坛

2015(河南·郑州)全国科技馆发展论坛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郑州
  • 出版时间: 2015-11

主办单位: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

会议文集:2015(河南·郑州)全国科技馆发展论坛 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活动为端午节期间在中国科技馆中医药展区开展的以"粽情端午,体验非凡"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旨在通过辅导讲解和观众体验提高观众对中国传统医药的认知.本活动以"做中学""探究式学习"为指导思想,以适应科技馆的实际情况,提高观众的参与兴趣以及学习效果.通过参与教育活动,观众可以学到中药、研药工具等科学知识;还通过探究式学习学到中药香囊的制作与中药研磨工具的使用原理;最后利用学习单巩固学习效果,并且进一步探究.本次"粽情端午,体验非凡"教育活动为国内科技场馆中医药科普活动的开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使普通大众在科技场馆中不仅能够了解中医药相关知识,而且能够亲自体验中医药的制作过程,从而使中国的传统中医药文化得到更好地推广与发扬.
  • 摘要:目前科技馆展览内容中涉及心理学方面知识的展项较少,本项目的开展有利于补充观众对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本项目主要以色彩心理学知识结合科技馆光学展品的方式,根据受众群体特点研发设计展示板和学习单,并与"地摊式"教育活动相结合,以创新型教育方式,引导孩子参与展厅的教育活动.
  • 摘要:本活动教案是针对"光的色散"知识点,基于山西科技馆光的色散展品.面向初中学生而设计开发的,教案采用了情景式的教学方法,以时光电话的方式,为参与者创造沉浸式的学习环境,与科学家交流,在科学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光的色散.学习内容需要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知识为基础,进一步学习因不同单色光折射本领不同引发的光的色散现象之谜.教学要求观众主动参与,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动手乐趣及学习活动中的实际操作,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能力层次,感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 摘要:本活动教案以介绍"生物技术与变废为宝"为主要内容,基于福建植物标本展览馆展品延伸设计一系列富含科学性与趣味性的活动,最终可将植物的叶片与果皮摇身一变成为艺术品和实用品.活动面向初、高中生而设计开发,教案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首先,在科学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是参观福建植物标本展览馆的展品,初步了解植物分类学的相关知识;接着,学生走出课堂,来到长汀县河田镇水土保持科教园和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了解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且辨认所学到的植物并采集适用于后续实验所需的植物样本;最后,学生再回归课堂,利用相关生物技术完成植物组织培养、制作植物叶脉书签以及植物精油的提取实验.在学习过程中,引入"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的概念,以学生自主参与、教师辅助指导的形式,通过课内学习、户外实践,亲自动手实验来了解植物的大千世界,感受生物技术变废为宝的科学魅力.学习过程中的参观路线和实验由教师提前设计,实施过程中的户外实践由教师带队进行,课内实验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动手操作,每一个环节均贯穿有一定的思考问题供学生探究.
  • 摘要:本案例重点介绍依托"航天梦想"学生工作纸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该工作纸基于广东科学中心"飞天之梦"展馆的多个展项而设计开发,采用探究式的教学与学习方法,紧密联系中学相关课程标准,通过测量、比较和归纳等科学方法,以探究水火箭最佳参数为核心任务,让学生体会设计制造火箭需要的精确和严谨,最后将各展项有机地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开拓思维翱翔太空.在本案例实施的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动思考,强调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能让学生体验到浓厚的探究乐趣,并提升其科学探究能力,不失为一个值得借鉴的案例.
  • 摘要:为了纪念国际光年,中国科技馆展览教育中心筹备了"光照未来——光及光基技术展"."流光魅影"手影活动是与"光照未来"展览同步策划、设计.该活动定位于由中国科技馆小小志愿者独立完成表演、教学的互动式教育活动.该活动运用艺术的手法来展现科学,视觉的美感让受众更容易接受活动传递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知识.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手偶剧、手影秀的表演以及现场教学等环节,激发观众了解光学知识、学习手影的兴趣,感受光与影的魅力.活动注重传递科学态度,以激发兴趣为出发点,通过展现手影的魅力与趣味,吸引受众主动参与完成活动,在潜移默化之中传播科学知识.同时活动推崇节约资源的理念,本次活动零花费支出,道具均为废弃物品再利用,辅导员自己手工制作而成.
  • 摘要:本活动教案是针对"表面张力"知识点,基于重庆科技馆A区儿童厅泡泡屋展品,面向小学生而设计开发.教案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方法,以"探秘"的形式开展,为参与者创造渐进式的学习环境.在科学教师的引导下,家长和小朋友们通过观看不同于生活中常见的魔力泡泡秀,引出关于泡泡的三个探究问题,接着,小朋友和家长一起通过一系列动手实验和教师演示讲解一起探究泡泡形成与表面张力的关系.学习过程中,引入"做中学"的概念,以学生自主、教师辅助的形式,通过小实验与小游戏,自己动手学习泡泡形成与表面张力的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实验与游戏由教师提前设计,实施过程中均以受众为中心进行动手操作,且实验中贯穿一定的思考问题供学生进行探究.
  • 摘要:本活动是以"探索DNA"为主题,基于中国科技馆2B展厅的展品与科普实验室的实验活动,其创新点在于将不同的展品、科学实验相互结合来开发教育活动.在活动中,观众通过操作展品、完成学习单了解DNA的相关知识,然后通过亲自动手提取DNA,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 摘要:本活动针对"机器人"的知识内容,基于广东科学中心数码世界展馆机器人主题的系列机器人展品,面向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而设计开发.活动采用"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从观看和体验机器人展品开始,到DIY仿生机器人鼹鼠,拓展机器人展品教育内涵,让学生真正学习和掌握机器人科普知识.在展区,同学们观看机器人表演,挑战机器人,通过讨论和分享,掌握机器人的科学原理.在工作坊,同学们学习机器人元器件、电路原理,通过创意设计,亲手制作并完成自己独特的仿生机器人鼹鼠.最后开展机器人比赛,展示自己的机器人作品.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机器人.
  • 摘要:本活动方案是基于中国科学技术馆挑战与未来A厅的超导磁悬浮列车展品,面向高中二年级的学生而开发的.教案针对参观过程中遇到的超导磁悬浮原理不清、与常导磁悬浮混淆的问题,针对性地采用分解原理辅导和对比实验的方式,帮助理解超导磁悬浮的原理以及与常导磁悬浮的差别.在实施过程中,采用教师引导的探究式实验教学方法,学生亲自参与的方式,同时结合其自身原有知识和经验,通过自主动手操作实验,思考探究实验过程中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现象背后的原理,完成超导磁悬浮各个分解原理的理解.最后,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将分解的原理重新串联起来,形成超导磁悬浮原理的完整解释.通过分解之后再整合的方式,学生建立起了超导磁悬浮原理的理解层次,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 摘要:本活动教案是针对"伯努利原理"知识点,基于常设展厅展品,面向全体观众设计开发.教案采用了情景式的教学方法,以"实验探索"的形式开展,在辅导员的引导下,从一个普通的常识提出问题,飞机为什么能在天上飞行,由观众寻找答案,观众们自主参与并动手实验.学习过程中的实验由辅导员老师提前设计,实施过程中让观众一起参与,通过实验现象结合展品原理深刻地理解"伯努利原理".
  • 摘要:"蓝色星球"是围绕中国科技馆"小球大世界"展品开发的主题教育活动."小球大世界"展品是一个球面投影展示系统,在直径2米的碳纤维球体上,可以生动、形象、立体、动态地向观众展示球形物体的表面影像.近年来,环境问题备受关注,国家明确提出将环境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环境教育具有跨学科特征,而科技馆教育正好可发挥打通学科界限的优势,传播正确环境价值观.结合展品特点和环境教育理念,开发了"蓝色星球"活动."蓝色星球"依托展品优势特点,通过多媒体展示、交流分享、问题讨论、讲解辅导等多种互动形式,向观众展示太阳系中熟悉的星球,如太阳、火星等,重点介绍地球蓝色海洋、洁净大气、绿色森林草原、黄色沙漠、白色冰川,让观众探究这颗美丽星球表面颜色特点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最后让观众分享保护绿色、蓝色等有利颜色的生活经验和建议,形成科学的环保观.本活动充分挖掘展品新媒体技术优势特点,开发符合展品特质的教育活动;活动还综合利用多种互动形式,不仅仅是传播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互动,让观众体会探索科学的乐趣;同时,活动紧密联系生活,让观众从生活中发现环保重要性、分享环保的生活方式和经验,创新环保教育理念.
  • 摘要:本活动是以科技馆展厅展品为依托,面向9~15岁青少年开展的职业体验类活动.通过形态礼仪、语言表达、科学原理、讲解词写作、讲解技巧、临场应变、趣味小实验设计等方面培训,提高青少年语言表达和临场应变能力,锻炼社会交往能力.活动在每年暑期进行,面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招生.分为海选—初级培训—预赛—高级培训—决赛五个环节,每个环节层层筛选最终选出10名优秀小小讲解员.在讲解词写作环节,充分发挥小讲解员主观能动性,通过孩子们的眼睛看科技馆,自主进行讲解词创作,活动过程中涌现出精彩讲解词20余篇.除了在展厅面向公众进行全程讲解外,小小讲解员还代表江苏科技馆参与到各类活动中:小小讲解员扬子社区行,电台小主持、科普周、"科普大舞台、小鬼来当家"等,为青少年提供更为广阔的社会平台,在注重科学知识积累和科学文化素养养成的同时,培养道德感与社会责任感.
  • 摘要:本活动案例是杭州低碳科技馆以"低碳环保"为出发点,基于日常生活中小学生环保理念较差,废旧物品随处弃置的习惯,面向学前班、中小学生设计开发的低碳创意手工系列教学活动.教案采用了动手操作实践教学法,以"制作、渗透"的形式开展,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日常生活需求出发,让学生在制作中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在生活中融入低碳环保理念,使制作的实践过程成为渗透低碳理念的有效载体.充分利用和开发日常废弃物品,通过合理的想象设计、组合、制作等环节,再次变身有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家庭实用物品,最终实现"变废为宝"为目的.自2014年6月开设以来,低碳创意手工作为长期推广的活动已经形成一个小有规模的展品展项对外开放和宣传.并且结合网络的优势,开设了微信公众号"低碳创意俱乐部",目的是为了增强教育的影响力,方便信息传递、随时传播创意低碳理念.每天分享旧物改造、变废为宝等创意手工资讯;每个星期发布原创变废为宝手工体验课程;每月评选优秀原创作品等.及时和学生线上沟通,并定期组织线下交流和现场指导工作.深受中小学生及广大手工爱好者的热捧.
  • 摘要:本案例依托山东省科技馆常设展厅与伯努利现象及原理相关展品作为活动的起点和认知目标,利用探究式学习的思路借助展厅固有资源青少年科学体验区开展手工式课堂教育;借助展厅科普教育交流平台开展互动式趣味游戏;借助展区森林王国的情境并融入科普剧情,通过丰富多彩的角色上演一场科学盛宴,与展厅静态的参观环境相得益彰.
  • 摘要:本活动教案是针对"燃烧三要素"知识点,基于对南京市科技馆二楼消防安全展区家庭火灾隐患展项,面向小学生而设计开发的教学方案,教案采用了多媒体演示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现实案例的引入来进行开展,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到粉尘爆炸背后的知识,学生们将上台直接操作,在学习操作过程中,以学生为主、辅导员为辅的形式通过整场课程结合实验,自己动手学习燃烧三要素的知识,最终探究粉尘爆炸背后的真相.
  • 摘要:本活动教案是针对"板块运动"以及"黄土高原的形成"知识点,基于山西省科学技术馆宇宙与生命展厅黄土地——天上飞来的家园展区青藏高原的隆起造就了黄土高原展品,面向初中学生而设计开发.教案采用了情景式的教学方法,以"穿越"的形式开展,为参与者创造沉浸式的学习环境.在科学教师的引导下,参与者们将搭乘时光机,回到过去.通过与相关科学家的对话,同时在科学老师的帮助下操作相关的小实验,以便对展项有更深层的理解.学习过程中,引入"做中学"的概念,让学生自主参与小实验,科学老师在适当的时间以辅助,并且采用"回忆式"的教学手法,与科学家对话,在情境之中掌握科普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实验与对话由教师提前设计,实施过程中均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且实验与对话中存在一定变量供学生进行探究.
  • 摘要:青春期健康教育系列活动是针对郑州科技馆三楼生命科学展区的展品,根据2008年12月教育部对小学5年级以上学习青春期相关内容的规定和学校科学、生物课程的进行情况设计的.教育活动面向5~9年级的学生,授课者除了科技馆馆员,还有小学科学课教师、中学生物教师,通过让学生进行模拟游戏,观察科技馆的展品、图解和视频,学习教材上的内容,聆听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讲座,参观我馆制作的青春期健康教育展览等形式,了解"我从哪里来""人的生殖"、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健康等内容.第一次开展活动时,就吸引了郑州教育报、河南商报、郑州晚报等6家媒体对此进行报道,随后的活动内容,报道信息被转载30余次,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 摘要:该教育项目围绕郑州科技馆光学展区的展品,结合小学科学教育课程,由馆员、教师和科普专家分别在场馆、学校和家庭中开展活动,主要有"光的使者""采光行动""光的实验""创造彩虹""小手拉小手"5个环节.通过讲座、参观、考察、比赛、培训等多种形式,围绕"彩虹之美"的主题,学习光学方面的科学知识并掌握科学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光学的兴趣,增强创新意识.同时,通过具体活动的开展,对学校现有的比较僵化的科学教学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 摘要:本活动教案围绕"感官错觉"知识点,将福建科技馆展厅中与"错觉"相关的部分展品进行改进整合,采用情景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向小学高年级学生群体设计开发.活动流程以"机器猫的奇幻大冒险"为故事主线,让参观者们与聪明可爱的卡通人物"机器猫"在展厅中一同冒险.活动教案通过展厅中"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不同感官类型的错觉展品相互配合,辅以装扮成卡通人物"机器猫"的讲解员生动有趣的讲解,让参观者们经历一场神秘而又奇幻的错觉大冒险.参观者们在冒险中将走进用3D画布置出的"大雄的卧室";获得乘坐视错觉"时光机"回到史前时代的体验;甚至要在丛林中挑战威风凛凛的纸片"大恐龙".这种将经典有趣的动漫情节作为载体,承载科普知识进行讲解的新颖辅导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孩子们对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 摘要:本活动教案是针对消防安全知识点,基于合肥科技馆一楼儿童展厅中虚拟水枪灭火展品,面向小学生而设计开发.教案采用了情景式的教学方法,以"消防小战士的成长"的形式开展,为参与者创造沉浸式的学习环境.在科学教师的引导下,参与者们将接受成为"消防小战士"的锻炼机会.参与者们将扮演小战士组成3组消防小战士团,在锻炼的过程中学习消防的相关知识.学习过程中,引入"做中学"的概念,以学生自主、教师辅助的形式,通过3个实验与答题环节,自己开动脑筋学习消防安全的知识,利用所学的知识,最终得分最高的1组参与者会成为"消防小战士".学习过程中的实验与游戏由教师提前设计,实施过程中均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动手操作,且实验与答题环节中存在一定变量供学生进行探究.
  • 摘要:本活动教案是针对"生物多样性"这一生态系统知识点,基于江苏科技馆生态家园展区的"生态走廊"展品,面向小学生而设计开发.教案采用了探究式、启发式、情景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模仿动物"的形式开展,为参与者创造互动、沉浸式的学习环境.在科普老师的引导下,参与者们将接触到某个关于"生态走廊中"动物的主题(例如与此动物主题相关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变异衍化过程等生态环境问题),参与者们将在扮演此主题中出现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的过程中营造特定的生态环境,学习特定的生态知识,最终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学习过程中,引入"表演"的概念,将相关动物生态习性知识的教授与表演模仿训练相结合,达到提高兴趣与加深印象等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通过科普老师的分类并相互关联的主题设计,逐渐形成完善的系列活动课程.
  • 摘要:本活动教案是基于黑龙江科技馆二层半"蜜蜂主题展区",面向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低年级而设计开发的.活动赋予科技馆原有展品新的教育内涵,有效地将科技馆的展品资源和学校教育结合.方案以情境式、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在具有30多年养蜂经验的养蜂专家和科技馆辅导教师的引导下,让孩子们通过四个探"蜜"的环节,以发现问题—提出猜测—利用科学方法找到答案这样一系列的过程去解开蜜蜂腿部携带花粉的谜团,了解蜜蜂的身体结构;让学生装扮成小小养蜂人,体验养蜂人照顾蜜蜂的工作;从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角度着手,利用科学仪器和多感官测试的方法探究和鉴别几种蜂蜜(槐花蜜、枣花蜜、椴树蜜、百花蜜)的不同特性(如,波美度、pH值、颜色、口味、气味等).最后体验利用摇蜜机取出蜂蜜的工作,品尝自己劳动的胜利果实——蜂蜜,一定会有别样的甜美感受.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实验和探究都是围绕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而开展的,紧张而有趣,让孩子们在室内同样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鸟语花香和神奇魅力.
  • 摘要:本活动教案是陕西科技馆针对毛细现象、蒸发吸热、乙醚的挥发性、热力学第二定律、密闭容器里温度和气压的关系、重力与重心以及杠杆平衡原理等知识点,依托"聪明的饮水鸟"这件展品,面向中学生而设计开发,教案采用了实验的教学方法,以探索的形式开展,为参与者创造沉浸式的学习环境.通过科学教师的指导,完成实验,获得科学的论证,更好地实践出真知.通过接触特殊的化学物质的观察,把抽象的事物直观展现出来.学习的过程中引用"做中学"的概念,以学生自主、教师辅助形式,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自己制作饮水鸟,带着问题探索研究饮水鸟的奥秘.参与者分成小组,团队协作完成实验,通过自己动手,结合自己的科学常识,获得科学的知识原理,体验中学习,避免了纸上谈兵和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播.教学过程中的实验都是由教师提前设计,实验探究过程由参与者协作完成,最终实现探究的科学奥妙,对于饮水鸟不断点头获得科学认知.
  • 摘要:本活动教案为配合广东科学中心科技体育基地建设,以风为主线,从风的形成、风的威力到风能的应用,由浅入深系统阐述风能基础知识,重点基于"伯努利原理"知识点进行教学内容和科学实验设计,同时深度结合二楼和三楼展区"感受升力""十级台风体验""航海模型""船舵""耆英号帆船模型"等展品,组合形成完备的活动方案,面向青少年学生及亲子家庭设计.活动充分利用情境式、互动体验式及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在老师引导下分三个步骤进行:学生首先在家里或学校预先了解风的基础知识,同时开动脑筋自制龙卷风模型;其次,在辅导员带领下到广东科学中心展馆全面体验风能基础知识及风能应用相关展品,重点体验风能在帆船上的应用,接着,引出帆船侧风横渡实验主题,利用所学的风能和帆船知识并运用伯努利原理,动手设计和制作一艘属于自己的帆船,并利用学习的知识尝试利用侧风横渡;最后,实验结束后,学生回到家里或学校拓展思考风能和伯努利原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借由本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同配合能力、提升亲子家庭成员间的情感,进阶式、体验式教学及趣味竞赛让学生寓教于乐,摆脱枯燥的实验制作,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收到社会各界和同行较高的评价.
  • 摘要:本活动教案是针对"身体"知识点,基于江苏科技馆人体展区展品,面向小学生而设计开发.教案采用了情景式的教学方法,以探索、互动、参与的形式开展,为参与者创造沉浸式的学习环境.本活动共分为两种主题,分别是"我从哪里来"和"人体骨骼的秘密"."我从哪里来"是每个孩子都会提出的问题,有些父母对于怎么给出孩子准确和真实的答案而伤透脑筋.课程中,在科学教师的引导下,用拟人化的手法结合展品,向孩子们揭开"我从哪里来"的真正答案.并让孩子们互动参秘体会母亲怀胎十月的辛苦,升华课程主题."人体骨骼的秘密"是在学习过程中,引入"做中学"的概念,以学生自主、教师辅助的形式通过几个小游戏,自主理解和学习骨骼的知识,最终利用所学的知识来完成骨骼的拼图.通过游戏了解各个骨骼的作用.学习过程中的实验与游戏由教师提前设计,实施过程中均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动手操作,且实验与游戏中存在一定变量供学生进行探究.
  • 摘要:本活动教案基于合肥科技馆桥梁展区的展品"拱桥",面向10岁左右的儿童设计开发.教案采用了做中学的方法,以讲解、操作、实验、互动等形式开展.从一个有趣的小问题开启活动的序幕,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引发观众的思考,让观众带着问题进入展品的讲解与操作环节,而在操作完成后对拱形结构有直观的感受,最后再结合实验,让观众参与互动并穿插提问与引导,加深对拱形结构坚固性的认识.
  • 摘要:本教案基于江苏科技馆科技智慧展区问天剧场展项,面向初中天文爱好者设计开发,主要目的是采用情境式教学理念,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向参与者普及天文科普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观察能力、团队协作意识以及利用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案例由两部分组成的,第一部分是答题游戏环节,按照星图的布局,分成春、夏、秋、冬四大版块,每个版块根据星座间的位置关系,摆放上该时期最典型的星座,并且以纸条的形式,告诉参与团队要回答的问题,并指明下一关的问题在展馆的某件展品上,参与团队需找到并解答.按照此流程,依次通过十关,完成游戏.每个版块设置一个参与团队,最后看哪个团队最先完成游戏任务并且答题正确率最高来决定胜负.在回答问题时,可以使用书本、电脑、手机去搜索答案,但不可以向团队以外的人征询答案.最后每个参与者在纸上按照游戏场地的设置,画出四季星空图,从而了解四季星空最基本的星座.第二部分是实地观测,与天文爱好者协会巡星会共同举办实地天文观测活动,让广大天文爱好者学习使用天文望远镜和进行天象观测.
  • 摘要:本活动为面向初中及以上学生,以中国科技馆展品"手蓄电池"为依托,利用探究式教学理念,为观众营造科学的情境,获得"直接经验"而开发设计的教育活动.活动通过"蛙腿之争"的视频短片引入,提出探究问题"金属活泼性不同产生电".利用展品"手蓄电池"探明原电池工作原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利用探究活动"搭建伏打电堆"进一步揭示生活中干电池的工作原理.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建立"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联系,树立"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精神.本活动教具简单、安全,紧密结合学校课标大纲,可提高展品教育效果,适用于"馆校结合"教育模式.
  • 摘要:此次活动以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印花布为主题,以工具-图案-色彩作为线索,围绕线索依托我馆常设展厅的相关展项"珍妮纺纱机"和"分形艺术"以及新建的"科学工作室"的折染课程三部分内容,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艺术上升为技术和科学,同时在技术科学中渗透艺术将知识点串成知识链.此次活动主要面向小学段的适龄儿童和少年,在活动设计的三个环节分别依托"生活即教育""问题教学法"和"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展开相应环节的活动.
  • 摘要:本活动教案是针对"虹吸"知识点,基于合肥市科技馆一楼儿童展区中"水世界"的展品虹吸,面向中学生而设计开发.解释虹吸现象要综合应用大气压强、流体压强和二力平衡的知识,它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也是科技馆内进行展品教学的难点.怎么上好虹吸现象这一课?我们可以从学生接触过的虹吸现象开始,安排一系列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记录并启发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实验由辅导员提前设计,实施过程中均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动手操作,且实验中存在一定变量供学生进行探究.
  • 摘要:本活动教案是基于"光的反射、透视学和视觉差异性"知识和原理,以广东科学中心"感知与思维"展馆"错幻觉王国"展区相关展项为场地,主要面向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开发设计的.教案以辩论会的形式,采用启发式与互动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第一环节,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组进入辩论;第二环节:学生自主参观体验相关展项;第三环节,趣味知识抢答;第四环节,正反方主辩人亮出观点、总结陈词,评委团评出获胜方,点评;最后老师颁发奖品,总结并升华主题.除了总体流程和把握主线外,本方案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辩论会的形式,在不断的论证和求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求实求证的辩证思维能力,切实体验"用科学解决现实问题"的探索过程.而现场的自由发挥、思想碰撞,亦能激发头脑风暴,有利于激发学生勇于创新,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想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摘要:本活动教案是针对"机械"相关知识点,基于黑龙江省科技馆机械展区滚球展品,面向小学高年级至初中学生而设计开发的.活动主要依据滚球展品特点与学生对机械结构的兴趣,通过创设任务情境、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通过竞技比赛的形式进行探究式学习并进而获得"直接经验",同时以设计搭建活动作为延伸,融入STEM活动理念,使参与者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产生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感受.本活动旨在进一步探索科技馆探究式学习的模式,为今后科技馆探究式学习教育活动开发提供案例和经验.活动首先通过"问题导入、任务驱动"的方式,在"揭秘"滚球轨道结构之前通过"黑箱子"想象法引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从一个工程师的角度进行思考"展品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才能实现滚球在轨道循环往复地运动"等问题,使学生快速聚焦科学和工程技术相关问题,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意识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然后以团队竞技比赛形式进行"滚球接力对抗赛"完成滚球的完整旅程,在团队配合中加深对滚球中机械装置的认识,掌握展品的应用,使学生重视合作、重视实践、体会团队协作的力量.最后以乐高机器人的搭建作为活动延伸,学生可在比赛之后专注于搭建结构模型,或利用程序尝试设计一个全自动的乐高微缩版的滚球轨道,了解生活中的机械、建筑、机器人、结构等工程领域.从体验到合作竞赛,再到动手设计,将展品中的核心知识点在这一活动过程中由浅入深地体现出来.
  • 摘要: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组成每个人身体的40万亿到60万亿分之一.因此,人们对细胞充满了好奇与向往,细胞是什么样子的?细胞又是怎样工作的?本教育活动即以此为背景,基于中国科技馆探索与发现展厅的"细胞工厂"展品进行开发,力求将神秘的细胞内部工作原理用情境式的"细胞工厂漫游记"的参观游览方式进行深入浅出的展开.活动面向小学4~6年级不同需求的零散预约学生、学校团体学生和兴趣特长学生设计了三套方案,分别命名为"细胞工厂"的体验游、深度游和定制游.在"漫游"的情境中,教师以学习单为驱动,引导学生在"细胞工厂"内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和表达等科学探究活动,寻找"指挥中心""动力车间"等细胞内部结构;以游戏互动"细胞生产线"为依托,增强活动趣味性的同时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技能;最后,以科普实验室的科学实验显微镜标本制作与观察内容为延伸,丰富活动形式,拓展展品体验,让观众从多个角度探秘"细胞工厂",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 摘要:通过编撰《流动科技馆科技展品讲解与活动拓展汇编》,制定简洁、清晰、全面的活动记录手册,形成以展品活动为中心的拓展资源包,组织策划利用流动科技馆巡展机会,结合当地特色及资源条件为当地量身打造科学、趣味、经济、实践为一体的"流动科技活动月"主题活动.同时以流动科技馆展品讲解及教育活动为载体和平台,以汇编为资源,以活动推广为目标,实现"主题科普活动""科学节""流动科技活动月"等品牌活动的串联.使资源大集结,改变流动科技馆传统展览教育的模式,提升流动科普辐射能力.
  • 摘要:目前,不少国外科技馆都结合本馆展览依据特定主题开发了多条称之为"探究路径(pathways)"的教辅资料,有人也把它们称为"参观指南".那么,设计新的探究路径究竟意义何在,参观指南在展览教育中能实现何种功能,参观指南的设计思路和理念如何,国外科技馆的同行都做了很好的回答,以美国旧金山探索馆的一份针对学校团体开发的参观指南为案例进行深入分析,试图对以上问题做出深入解答,为我国科技馆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本案例是针对目前科技场馆的运营现状,面向广大参观者及特定学生群体而设计研发.案例采用主题代入的学习体验方式,以科探冒险日志的形式开展,为参观者创造玩中学、学中玩、边玩边学的差异化体验环境.主题设计根据不同特色进行定期更换,任务内容可在同一期活动中多次更换.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参观者需凭借手中的主题地图导览纸,游玩体验展项的过程中形成体验-反馈的循环模式.特定的展项体验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有效性.为参观者设置多样的任务形式,增强了体验乐趣,激发二次参观的兴趣.
  • 摘要:本活动教案是针对"离心现象"知识点,基于合肥科技馆力学展区的"离心现象"展品,面向中、小学生而设计开发.教案采用了探究性教学方法,以"演示、互动"的形式开展,为参与者创造沉浸式的学习环境.本活动结合展品以多个实验让学生体验离心运动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了解离心运动产生的条件及其定义,最后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说明离心运动的应用和危害,让学生在参与探究活动中加深对离心运动的理解和掌握.
  • 摘要:本活动教案是针对流体力学中的"伯努利原理"知识点,基于江苏科技馆探索发现展厅中的风洞、听话的小球、热气球三件展品进行主题性整合,面向初中一年级学生而设计开发.教案采用了情景式及互动体验式的辅导教学方法,为参与者能像科学家一样探究科学创造沉浸式的探究环境.倡导科学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过程,并非是以辅导老师为主体的科学教育过程;注重培养参与学生的科学素养,并非仅仅是科学知识和技能.在科学辅导教师的引导下,参与的同学分组通过动手制作简易飞机模型和机翼,测定试飞,分析变量,逐步探究获得并积累对原理的认知;通过风洞的测定对比,了解相应的元认知的所以然;结合飞行器发展的趣味故事和现实生活中实例切入伯努利原理,拓展学习的时间观,并将学习延伸到不同维度.并在实践过程中,引入"做中学"的概念,以学生自主、教师辅助的形式通过两个的小实验记录分析,了解数据记录处理.用实验效果的对比强化对知识的掌握,并能够应用和激发对与知识相关科技研究的兴趣.
  • 摘要:山西科技馆以做实验的形式开展,为参与者创造沉浸式的学习环境.在科学教师的引导下,参与者通过进行科普教育小实验与小游戏,自己动手并探究学习表面张力的知识,最终利用所学的知识找出肥皂水膜背后的真相.通过观察和实验活动,引导观众思考并发现肥皂液膜具有收缩特性,进而提出液体表面张力的概念.从微观角度解释表面张力存在的原因,通过实验分析表面张力的方向如何、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并了解其在生活方面的应用.
  • 摘要:本活动辅助导方案包涵"气象与生活"的知识内容,基于浙江省科技馆地球展区的台风体验装置,面向社区1~9年级学生而设计开发.活动方案采用角色扮演的辅导方法,以"体验与互动"相结合的形式开展,为学生提供生动、立体的仿真情节,完成与展项对应的科学知识点学习.通过浙江省科技馆科学辅导员的指导,学生扮演极端天气中各种职业的人员,运用气象和救援知识,在自救过程中熟悉程序,完成角色的任务.学习过程中,引入"游戏助学"的概念,以学生自主参与、教师辅助指导的形式,通过游戏竞赛,自己寻找应对台风与医学救护的相关知识,最终用所学的知识帮助自己和大家渡过危险.学习过程中的游戏、竞赛、角色扮演由科普辅导员提前设计,实施过程中均以学生为中心自行组织完成,设定不同组别以年龄、性别、知识构成为参考量,对学生减灾避险能力做出评估和结论.
  • 摘要:本活动通过组织学员参观具有"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之称的三坊七巷,走访其中三个代表性的民居——水榭戏台、小黄楼、二梅书屋,聆听景区讲解员的讲解,结合科技馆里的展品进行思考,揭示建筑艺术背后的科学奥秘.在活动过程中学员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通过上网查找资料、科学老师的辅导等求助方式,选取其中的一个建筑特色或知识点,完成小组的考察报告,并以多媒体、科学小实验等形式进行汇报陈述,最后由评委老师点评打分.该项活动立足于本地的历史文化建筑资源与福建省科技馆的科普教育资源,通过户外实地考察、团队合作研究,让学员们进行探究式学习,了解本地区的历史文化与建筑原理.实现了科技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也是第一次从科普的角度对我省5A景区——三坊七巷进行解读.
  • 摘要:本活动教案是针对气体压强知识点,基于郑州科技馆力学展区马德堡半球展品,面向青少年观众而设计开发的.活动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以分组实验的形式开展,为参与者创造沉浸式的学习环境.在辅导老师的引导下,参与者们将从一个普通的水蜡烛实验中,观察出实验现象,探究其原因.探究过程中,引入"做中学"的概念,以学生自主、引导的形式通过对实验现象原因的探究,梳理了气体压强、温度、体积和气体分子数的相关知识,并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参与者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和解答问题.以观众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老师为引导,将一个小实验的科学原理和探究过程逐步、深入、细致地展现出来.让观众不只是学到了科学知识,更是学到了科学方法和探究思路,领悟到终身受用的科学大概念.
  • 摘要:本活动方案是针对南京地区拥有丰富的火山多孔玄武岩——浮石资源,基于生态家园展区里神奇的火山展项以及大量火山矿石,根据江苏省六年级科学课,面向小学高年级进行开发设计.该教案采用情景式、探究式、过程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以"探究火山浮石"为活动主线,在科学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由组合成团队开展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根据火山形成的浮石矿石,通过精心设计的"火山景区""探究援助站""探究实验室"3个地点的学习探究,帮助火山景区完成浮石的宣传海报.整个"火山浮石探秘之旅",强调学生自主探究,老师辅助指导,侧重"做中学、做中思"的过程学习,以培养全新思维为目标.活动中的火山PPT、知识卡片、趣味小实验、2组探究实验课和1个小游戏都是独立原创,自主开发设计.在活动中学生可以丰富科学课内的火山知识,进一步拓展"神奇的火山"展品的相关知识,而且能够学会观察、掌握辩证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该活动不仅以江苏科技馆馆内节假日和暑期探究课的形式推出,而且受邀到南京金陵汇文、青云巷、银城等多所小学进行推广,并作为馆际合作的成功案例,被南京地质古生物博物馆、新疆玛纳斯青少中心、玛纳斯第二中心小学所计划采用,受到普遍的欢迎.
  • 摘要:为全面提高我省公民科学素质,弥补边远贫困地区科普教育资源严重缺乏的不足,贵州科技馆首次拓展了展品的展教方式.本教案面向全省特别是贫困地区中小学生而开发,旨在寓教于乐,引入李象益教授"强调参与、互动、体验,把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倡导'问题比答案更重要'"的"元认知"教育理念,使科技馆展品不仅仅局限于"参观"层面,而赋予它更多的探索、创新价值.教案第一季以展品"马德堡半球"为载体,针对"大气压强"的知识点,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设计包括探索原理、实验、问答等方式为闯关要素,通关用时最短者获得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教案知识点与学校课程相联系,将各类基础科学知识以生动、直观、互动的形式展现出来,摒弃了科技馆以常设展览为主导的教育功能.且因所需物品常见易找,本教案可推广至贫困边远地区,以期弥补此类地区科普资源匮乏、青少年动手动脑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等不足,实现了科技馆—学校—贫困地区"三位一体"的科学教育体系.
  • 摘要:本活动方案设计是针对电磁学知识点,基于黑龙江省科技馆电磁展区相关展品,面向初中学生而设计开发.方案采用了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法,以"寻宝"的形式开展,吸引同学们深入探究科学原理.为中学生参与者创造沉浸式的学习环境.在辅导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会收到一份"寻宝图",寻宝图上标记了"宝藏"的具体位置和相关线索.同学们将化身为夺宝奇兵,并根据线索发现、学习磁电相关科学原理.学习过程中,将"探究+学习"的理念发挥到极致,全凭学生自主发现,而辅导教师则以辅助的形式出现在活动中.全程穿插若干小实验和小游戏,如学生们在寻宝的过程中要亲手制作探险的必要工具,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找出宝藏的最终位置.学习过程中的实验与游戏由教师提前设计,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动手操作,将游戏中的一些线索串联起来,并自主探究寻找答案,意在培养冷静思考、合理猜想、适当假设、得出结论的思维方式.
  • 摘要:本活动教案是以"光作为工具的不停探索"为主线,基于中国科技馆科技与生活D厅机械之巧展区"激光内雕""立竿见影"等展品,面向初中学生而设计开发.教案采用了创客教育的形式,学生们可以在活动中接触最前沿的技术,并将想法动手实现.在碰撞、分享的自主、开放氛围中,他们的想象力被激发、创新能力被培养.首先学生们在科技辅导教师的引导下体验展品,将通过两个对比,即从古代利用阳光测量时间到现代利用不可见光进行测距的对比和光作为雕刻工具与普通机械雕刻的对比,认识到光作为工具的巨大优势与历史上的不停探索.之后,以学生自主、教师辅助的形式,让学生们利用激光内雕机自己动手在水晶块内部雕刻上图案及文字.制作过程中,通过一些变量的设置,如坐标的变化、焦点的变化、电压的变化等,让学生们相互交流中,认识并学习激光与普通光的区别、光的聚焦等知识,并最终正确利用这些知识成功雕刻出图案.通过中国科技馆创客工坊内的系列教育活动,鼓励学生们综合利用已有知识并相互学习,在"做中学",回归到真实世界的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 摘要:本活动教案主要是围绕凸透镜成像来展开活动,基于河北省科技馆2015年制作并展出的专题展览——"大"观世界为背景.这个专题展览主要是针对普通观众,尤其是青少年,他们对凸透镜已经有了基本的认知,而小朋友们却并不了解,因此这次活动是面对小学1~3年级学生设计开发.这个方案从简单的生活现象入手,从小朋友们都了解的事物开始,并没有将重点放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上,避免了专业知识的晦涩难懂.活动以一部科普剧作为支撑,融入了魔幻、搞笑等娱乐元素,故事情节层层推进,让参与者不仅了解了凸透镜的相关信息,还能开动脑筋在动手制作中感受凸透镜带来的科学魅力.
  • 摘要:"妙趣光影"科学教育活动,是基于黑龙江省科技馆二层的"影的世界"展区"光影随行"展品,面向四、五年级小学生设计开发的.该活动正是利用了科技馆特有的科技展品优势,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把光与影之间的科学原理及与生活有关的现象和关系展现出来.活动中,通过探究发现式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将影子形成原理与条件清晰的验证出来;并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了解光、遮挡物和屏(承载面)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和情境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了解到影子的形状、大小以及与光之间的关系;又通过故事化、拟人化的情境,将影子与科学对于生活的重要作用清晰地展现出来,让学生深入地了解了影子,也提升了学生挑战一些不可抗力的信心;另外,把学习最终的目的还给孩子,让他们在快乐的游戏中真正的走进光与影的世界,认识影子、了解影子、爱上影子.该活动科学教育性强、动手性强、参与性强、探究性强、知识延展性强,活动中涉及了多元化的教育方法,真正地做到了通过各种渲染、铺垫、活动和游戏,将影子的科学、幽默、可爱、淘气和神秘的一面清晰的展现出来.摒弃了公众对于开灯看影单方面的对光影知识的认识,丰富了科技馆展厅科学教育实验活动的资源.
  • 摘要:本活动教案是针对"大气压力""伯努利原理"等知识点,基于合肥科技馆"马德堡半球""伯努利球"展品,面向小学高年级、初中学生设计开发的.整个活动以互动问答、演示实验、互动实验、动手做和探究性问题等部分所组成.空气围绕在人们周围,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却有着巨大的力量,围绕展品"马德堡半球"和"伯努利球",通过提出空气相关知识点的问题开始,逐步让受众了解空气压力、流动空气中所产生的伯努利效应和压缩箱体体积将空气击出所产生的强大的冲击力,最后通过对空气炮烟圈的造型提出探究性问题——烟圈的形状所产生的原因,激发受众好奇心,利用周围资源(教师、图书、互联网等)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整个活动中了解并学习到空气压力、伯努利原理以及空气炮的相关知识点.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