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4年度全国农业气象业务服务技术交流会
2014年度全国农业气象业务服务技术交流会

2014年度全国农业气象业务服务技术交流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4-11-26

主办单位: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会议文集:2014年度全国农业气象业务服务技术交流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根据大棚黄瓜霜霉病株发病率、病情指数及气象要素的同步观测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空气相对湿度是大棚黄瓜霜霉病发生的最重要气象要素.日均相对湿度≥80%的累计天数能较好反映气象条件与霜霉病的关系,且累计天数4~5d是防治的有利时机,而日均相对湿度≥90%累计天数与霜霉病关系不密切.相对湿度累计时数比累计天数更能反映气象条件与霜霉病的关系.相对湿度≥80%的累计140h或相对湿度≥90%累计100~110h可作为霜霉病防治的农业气象指标.黄瓜采收始日的霜霉病株发病率、病情指数对产量(单株结果数和结果重)有显著影响,发病较重的产量下降明显.
  • 摘要:为了探究气溶胶的太阳辐射减弱效应对农作物叶片生理特性及同化物累积的影响,本文以扬麦13为供试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系统研究了不同辐射减弱处理(100%、60%、40%、20%、15%)对冬小麦叶片光合作用、膜脂过氧化水平和同化物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太阳辐射减弱至自然光的60%~15%时,冬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减少15.8%~70.1%,光合色素的含量(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显著提高,其中叶绿素b含量的增加最明显.太阳辐射减弱会抑制冬小麦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减少细胞膜透性,且辐射减弱的程度越高,影响越大.当太阳辐射为自然光的60%~15%时,冬小麦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比对照降低了32.22%~76.45%,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了19.02%~48.12%,但总游离氨基酸含量比对照增加了47.46%~177.87%.上述结果表明,太阳辐射减弱后会减弱冬小麦光合作用,增加光合色素含量,抑制膜脂过氧化程度,从而导致作物体内同化物的累积受阻,糖类及蛋白质的含量显著降低,必然会影响作物的产量及品质形成.
  • 摘要:本文在前人土壤湿度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查阅大量文献,总结了农田蒸散的实测和估计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各类方法的优缺点,同时总结了现阶段农田蒸散分析法研究现状.今后,在试验实测数据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农田蒸散的物理机制和生理机制,使模型模拟的结果更接近真值;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校正相关的参数,不断提高农田蒸散计算模拟的精度;开发数据处理软件,将获取的大量观测数据准确、及时地转换成所需要的数据;将新的技术成果及时地转化应用到农田蒸散方面的研究观测中,改善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系统,提高气象数据的观测精度;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调整已有的数学模型,进行当地农田蒸散的模拟,获取具有一定精度的蒸散数据。
  • 摘要:本文通过对阜新地区土壤水分与降水量关系及特征的研究,找出了阜新地区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阜新地区农田抗旱需水量评估方法.结论是:较大降水后,浅层土壤迅速增墒,几小时内土壤重量含水率可达到最大值,并在20cm左右土壤中形成一个高含水层;深层增墒相对缓慢,需要十几到二十几小时达到最大值;较大降水发生一天后,10~50cm层土壤重量含水率达到最大值,然后在无降水的情况下土壤重量含水率缓慢下降,基本呈直线型,直到下一次较强降水的到来,重量含水率再次上升;降水增墒速度大于墒情递减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降水后10~50cm层各月土壤增墒率和各月逐日土壤墒情递减率有各自的变化规律.土壤墒情递减率对抗旱需水量中流失的水分计算起到重要作用;实际抗旱需水量大于设定重量含水率所需的含水量;抗旱需水量评估方法对抗旱方面的政府决策气象服务起着重要作用.可用于自然降水对旱情缓解的分析、节水灌溉工程的精细化气象服务等.
  • 摘要:干旱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基于遥感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信息进行区域地表水分状况等陆表变化过程研究,是目前遥感和陆表过程研究中的前沿方向。针对FY-3数据特征,对FY-3VIRR L1数据的云检测、地表温度、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等的反演作了陕西省本地化研究.使用IDL程序语言研制了FY-3扫描辐射计(VIRR)L1预处理、云检测、地表温度反演、TVDI指数法反演土壤湿度等实用性强、自动化程度高的应用程序.结果表明,利用FY-3VIRR L1数据生产的TVDI能较好地反映陕西省干旱的分布状况,在延安、关中、陕南的实际旱情与TVDI反演的情况更为接近.
  • 摘要:通过实地调查、定点观测及相近年分析等手段,对2003年、2013年湖北省典型高温年中稻高温热害及其受灾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13年中稻高温热害受灾程度较2003年轻,其中高温强度小及品种抗高温能力的提高是主要原因.结合定点观测资料分析认为中稻抽穗开花期高温危害的温度指标应修正为37℃,较原GB/T21985-2008的指标上调2℃.目前,大多数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高温对水稻空秕率影响的温度指标是35℃。笔者在2007年主持编制了国家标准《主要农作物高温危害温度指标》,也提出危害的温度指标是35℃。
  • 摘要:以郑单958为研究材料,在土壤、肥力、环境条件及管理一致的前提下,采用防雨棚和人工补水方法控制土壤水分,利用大田分区种植办法,分析研究干旱胁迫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抑制夏玉米生长发育,使株高变矮、绿色叶面积下降、干物质减少,致使单株籽粒数减少、百粒重减轻,最终导致减产.干旱胁迫危害夏玉米的程度与水分胁迫发生的生育期密切相关,在拔节抽雄期进行干旱控制,植株最矮,相对适宜水分条件下的植株矮16%左右,绿色叶面积系数最小,下降9%~27%,株干物质重下降22%~60%,灌浆速度较慢,库容较小,产量下降16%~24%;在抽穗—乳熟期进行干旱控制,植株较矮,株高下降7%~11%,轻度干旱处理的绿叶面积指数较小,但灌浆速度最慢,库容最小,对产量影响最大,产量下降61%~66%.干旱危害程度也与水分胁迫强度有关,重度干旱危害比轻度干旱危害大.这表明,干旱是制约鲁西北夏玉米高产、稳产的关键因子,提高农田灌溉能力,可有效预防干旱造成的减产.
  • 摘要:利用1983-2010年登陆广东省的热带气旋(TC)资料、该省及其各市水稻产量、早稻与晚稻发育期等资料,借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TC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再采用个例分析法,建立不同时间登陆广东的TC级别与水稻减产率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当热带风暴或强热带风暴在早稻或晚稻生长后期登陆、台风在早稻或晚稻生长中期登陆时,登陆地区或附近地区早稻或晚稻单产与上年比减产5%~7%,应发布中等级别的灾害预警.当台风在早稻或晚稻生长后期登陆时,登陆地区或附近地区早稻或晚稻单产与上年比减产8%~12%,应发布重等级别的灾害预警.利用所建立的评估指标对1117号台风"纳沙"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基本符合实际产量灾损,说明评估指标可应用于实际业务.
  • 摘要:2008/2009年度小麦越冬期德州市降水接近常年而略偏多,小麦冬前—越冬期降水较常年偏少,却出现较严重的旱灾,本文通过综合分析气象资料、实时灾情调查和苗情调查资料,初步查明旱灾加重的成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降水匮乏是导致干旱发生的直接原因,气候变暖、暖冬中出现的急剧降温是导致旱灾加重的气候原因,非适时播种、施肥或秸秆还田等生产管理措施不当也是造成旱灾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揭示旱灾成因有助于改善管理措施,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 摘要:本文利用调查收集的马铃薯的早晚霜冻指标,宁夏中南部9个站点气象资料分析早晚霜冻的气候变化特征,并利用南部山区马铃薯物候期观测资料分析马铃薯生长发育受早晚霜冻影响.结果表明:近40年来,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春、秋霜天数呈显著减少的变化趋势.马铃薯的苗期呈提前趋势,终霜期也显著提早,但马铃薯平均苗期时间较平均终霜日期迟13天.马铃薯的平均可收期(薯块膨大—淀粉积累期)呈逐渐提前趋势,初霜期呈推迟趋势,但马铃薯平均可收期较初霜期迟3天.因此气候变暖背景下马铃薯苗期、薯块膨大—淀粉积累期遭受霜冻呈减小趋势,为了减轻霜冻的危害,应合理选择马铃薯品种或依据气候变化趋势合理安排生产日期.
  • 摘要:利用GIS技术从山核桃产区DEM中提取坡度、坡向小地形数据,结合2013年山核桃花期物候观测资料和同期自动气象站日平均气温资料.以坡面与平面的天文辐射差值作为山区温度小地形订正因子,建立日平均气温复杂地形下精细化空间分布模型.以2月1日作为起始日期,利用最小二乘法确定了山核桃雌、雄花盛花始期预测有效积温模型中相关参数,雌花模型中起始温度和累积积温取值为9℃和240℃·d,雄花取值为9℃和280℃·d.验证结果表明:日平均气温实测值和模拟值之间平均最大绝对误差2.1℃,平均绝对误差小于1.0℃,盛花始期观测值与模拟值之间平均绝对误差为1天左右,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
  • 摘要:任何一种农作物,在一地种植,能否取得较佳的收获,在种子、肥料和耕作水平相同的条件下,决定其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是能否合理利用本地气候资源.本文根据草莓生长条件,结合惠安县崇武国家基准气候站1981-2010年30a的气候资料进行分析,得出:惠安县光、热、水气候资源十分适宜大面积长期发展草莓栽培,但个别年份霜冻、干旱、大雾和连阴天等气象灾害影响草莓正常生长以及产量形成,应加以防范,以达到充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提高草莓产量和品质及进一步推广发展.
  • 摘要:通过对万荣县1991-2013年红富士苹果果面裂纹情况与同时期的气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运用Excel、SPSS软件分析果面裂纹等级与温度、降水、日照、湿度、降水日数等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寻找影响万荣县红富士苹果裂纹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8月上旬的日照时数、9月降水量、9月相对湿度和6月份降水量等影响果面裂纹,其中9月份降水量、相对湿度、6月份降水量与果面裂纹等级呈负相关,而8月上旬的日照时数与果面裂纹等级呈正相关.
  •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播种期对宁夏中部干旱带马铃薯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宁夏中部干旱带马铃薯适期播种和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计,分析了宁夏中部干旱带的同心县预旺镇旱作农业区在秋季半膜覆盖条件下,3月20日、3月30日、4月10日、4月20日、4月30日、5月10日和5月20日七个播期下马铃薯生育期、形态指标、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情况.田间试验证实,马铃薯的适播期为4月10日至5月20日,最适播期为4月15-30日,最佳播期为4月20日.
  • 摘要:在近几十年黑龙江省气温升高、降水量又无明显变化的气候背景下,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基本理论,利用GIS技术、模糊数学等方法,通过构建研究区大豆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研究了大豆在黑龙江省的种植格局.结果如下:大豆适宜在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种植.把大豆的生态适宜性由高到低分为4个级别:最适宜、适宜、较适宜和不适宜.最适宜种植大豆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黑河地区南部、齐齐哈尔市东部、绥化地区东北部的部分县(市),以及哈尔滨东部、牡丹江北部和鸡西西部少部分地区,其总面积达1150h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1.30%.该项研究可为地区种植模式的优化和大豆产业化的调整提供更为客观的、灵活性的参考.
  • 摘要:红毛丹是一种著名的热带珍稀水果,味美、营养价值高和极具特色,其经济潜力突出.红毛丹生长对气象条件的依赖性强,为避免盲目引种,本文以海南18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的气候资料为基础,结合其生物学特性,采用农业气象分析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红毛丹进行气候适宜性区划.利用≥10℃年积温、年平均温度、年降雨量和年平均风速等指标确立了红毛丹气候适宜分区标准.依托GIS技术空间分析功能,运用气候资源推算模式进行精细化气候区划,将红毛丹种植划分为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气候区域.结果表明,红毛丹气候适宜生长区主要分布在保亭盆地,面积较小,仅为8.8万hm2,研究结果可为海南未来红毛丹生产安全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采用桑斯维特纪念模型,分别计算了巴彦淖尔市11个气象站及周边5个气象站1971-2000年不同年代的植物气候生产力,建立植物气候生产力与地理因素数学模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将1km2网格植物气候生产力进行可视化处理.此估算结果全面系统地表现了巴彦淖尔市不同年代植物气候生产力的空间分布状况.共同点是:在不同年代由东南向西北植物气候生产力呈减少的趋势.不同点是:1991-2000年,降水多、温度高,植物气候生产力水平最好;1971-1980年,降水多、温度低,植物气候生产力水平次之;1981-1990年,降水少,温度适中,植物气候生产力水平最差.
  • 摘要:使用2012年江西统计年鉴、"三农"气象服务效益评估调查表数据,针对农业总产值,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四大重点行业,电力、水利、交通三大高相关行业的调查结果,采用德尔菲法(专家评估法),对"三农"气象服务效益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2001年至2012年,江西农业总产值增长2.13倍,以2012年前十年增长率平均值估测2013年农业总产值为2626亿元,农业总产值和四大重点行业产值增长率有三个高峰期,最高25.34%(2004年),最低3.17%(2009年),呈波浪式增长.通过20个"两个体系"建设实施县的专家测评调查结果,气象服务贡献率稳定在4%~4.9%范围内,气象服务对"三农"总产值效益的新增贡献率为2.6%,2010-2013年投入产出比在1∶3.3~1∶7.8之间.三大高相关行业的产值贡献率为4.0%~5.0%之间.
  • 摘要:参照《生态质量气象评价规范(试行)》标准,以2008-2013年遥感晴空数据及相关气象、统计、调查等资料为数据源,对江西省生态环境状况进行气象评价,并对其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8-2013年,江西省生态环境状况整体处于良好水平,且六年来生态质量略有提升.其中,江西省植被覆盖度整体较高,并呈小幅上升趋势;湿润指数亦呈现小幅上升趋势,并且江西省降水随季节分布不均,春季湿润指数值平均最大;水体密度指数及土地退化指数较稳定,但存在季节变化;灾害指数随年度受灾程度不同有较大起伏,夏季是江西省遭受气象灾害较为频繁的季度.
  • 摘要:气象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资源,尤其是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气象为农服务是气象服务的重点工作之一.多年来宁夏在气象为农服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面对"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这个新名词却比较陌生,在具体实施和操作方面存有诸多疑问.本文从"三农""三大气象战略""气象为农"等名词的由来着手,解读"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提出的背景及内涵,进而结合宁夏气象部门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思考,目的是弄清楚"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的核心思想,针对宁夏农业气象发展,提出要固本强基,以提升预报水平为出发点,需求引领,以符合生产实际为切入点,政策驱动,以建立长效机制为立足点,拓宽渠道,以丰富服务内容为增长点.
  • 摘要:近年来,高发的气象灾害和极端天气,给莱芜农业带来严峻挑战,也给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带来新的机遇.莱芜市气象局紧紧围绕莱芜农业发展现状,在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和直通式气象服务方面,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为促进莱芜现代农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本文总结了莱芜近年来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一些新实践,现代农业的发展对气象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农业气象业务有很多地方与现代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无论是从观测作物上还是从观测手段上,与现代农业的发展都不相适应,玉米、小麦、棉花等农作物逐步被部分特色种植作物取代,如何选定观测作物,是今后农业气象服务应该改进的问题。当前基层台站农业气象服务专职人员少、专业水平较低,技术力量薄弱,使得特色、设施农业气象、直通服务和专业服务在广度和深度上受到限制,建议加强专业技术知识和新知识的培训,增加专职农业气象人员数量,建立相应的管理激励机制,稳定农业气象业务人员队伍,提高农业气象观测和服务水平,推动农业气象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构建冬小麦农业气象指标体系是定量评价冬小麦农业气象条件优劣和灾害预警预报的基础,更是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基础.本文在解释冬小麦农业气象指标内涵的基础上,参照冬小麦农业气象指标体系构建的通则,综合农业气象指标研究方法的优缺点,构建了由4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构成的我国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农业气象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由冬小麦品种特性农业气象指标、关键生育期农业气象指标、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指标、主要病虫害指标四大类构成.冬小麦品种特性农业气象指标主要由反映品种特性和地域布局的指标构成,包括品种类型、区域布局和耕作栽培管理气象指标.关键生育期农业气象指标主要由反映关键生育阶段气象条件适宜与否的指标构成,包括播种出苗期、分蘖期、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抽穗开花期、乳熟期、成熟收获期气象指标.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指标主要由反映受灾程度的指标构成,包括干旱、越冬冻害、晚霜冻、湿渍害、干热风、烂场雨.主要病虫害指标主要由反映病虫害发生发展程度的指标构成,包括白粉病、赤霉病、锈病、蚜虫等.最后本文对指标的筛选和综合集成及赋权方法进行了探讨.
  • 摘要:针对农业气象指标的内在规律,设计了由条件、关系、层等基本内容构成的通用农业气象指标模型.分析了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通用农业气象指标模型自动套用时需要注意的关键技术问题,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农用天气预报等业务服务的自动化软件开发提供了理论思路.
  • 摘要:利用大型称重式蒸渗计对东北春玉米农田蒸散进行试验观测,分析春玉米农田蒸散生育期、月、日、时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东北春玉米农田蒸散生长季(播种—成熟)蒸散量为304.5mm,日平均蒸散速率为2.8mm/d.在播种至三叶期蒸散量较低,从七叶期开始,随着玉米植株生长发育,蒸散量逐渐增加,并在抽雄开花期达到峰值(4.6mm/d),之后在乳熟至成熟期降低为2.5mm/d;68月是高蒸散期,5月和9月是低蒸散期;春玉米农田最大日蒸散率为6.2mm/d;晴天与阴天逐时变化表现为早晚低、中午高的"单峰型"曲线特征,阴天蒸散曲线变化较为平缓.叶面积指数是影响春玉米农田蒸散的主要生物因子,太阳辐射是主要的环境因子.
  • 摘要:进入21世纪后贵州地区降水极端事件频发,旱涝灾害不仅对农业生产、农民收入造成了严重影响,而且对旱涝的监测评判也成为气象服务中的难题.本文以贵州省舞阳河下游地区的岑巩县为例,基于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开展旱涝监测判定方法研究,建立了旱涝监测判定方程和指标,并计算了岑巩县气象站1971-2013年共43年夏季候旱涝指数和岑巩县11个乡镇2013年夏季逐候旱涝指数.结果表明:基于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构建的区域夏季旱涝指数能较好地反映岑巩夏季旱涝变化,作为贵州特殊地形下的夏季旱涝监测判定指标是比较合理的;岑巩县夏季旱涝有明显的候际变化特征,并且旱涝的候际变化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性北跳和西风槽活动有密切关系.
  • 摘要:国家级农业气象数据库包括气象、涉农行业、地理信息等数据资源,为国家级、省级、地县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提供一个完善统一的现代农业气象数据库,为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和科研工作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本文围绕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和科研的需求,利用功能强大、性能优异的Oracle数据库管理技术和Arc SDE(空间数据库引擎),依托现有的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和网络环境,建立国家级农业气象数据库系统。该文详细介绍了国家级农业气象业务数据库的设计、数据库建库内容、数据库建库关键技术及数据库最后实现.农业气象数据库数据的安全措施主要通过用户管理和数据库备份预恢复两方面实现。用户管理是保护数据库系统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 摘要:在已有一季稻温度适宜性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安徽省分区域的一季稻抽穗开花期温度适宜性评价指标;结合2013年安徽高温发生特点,分析夏季高温对一季稻生长适宜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013年夏季高温期间,安徽省各区域一季稻的温度适宜性等级为较适宜,评估的各区域一季稻减产率分别为2.0%、3.6%、1.9%,与全省一季稻单产实际减产2.9%较为一致,评估效果较好;通过调查发现,高温导致一季稻的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有所下降.
  • 摘要:按地理区域划分,选取有代表性的9个县级气象台站19812010年早稻产量、减产百分率、产量结构及对应的高温指标即日平均气温≥30℃持续日数、日最高气温≥35℃持续日数,采用通径分析法,定量分析高温热害对江西省早稻减产百分率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 摘要:为了掌握吴忠高酸苹果花期冻害的特点,通过走访调查历史冻害资料和田间观测相结合,并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吴忠高酸苹果花芽、幼果期(4月上旬至5月上旬)发生霜冻的次数随年代呈减少趋势,造成冻害的概率也减小,花芽期冻害由20世纪70年代10年8遇减少到2000-2010年10年不遇,花期冻害由20世纪70年代10年6遇减少到2000-2010年10年不遇,同样幼果期冻害由20世纪70年代10年1遇减少到20002010年10年不遇.并且出现暖冬情况下,高酸苹果花期提前7天左右,同时吴忠终霜冻的时间由20世纪70年代的5月12日提前到20002010年的4月16日.花期提前导致花期受冻害的危险性增加,建议加强苹果花期冻害预警,运用农业技术栽培及进行科学管理,避开灾害,减少损失.
  • 摘要:利用云南省37个橡胶种植县1974-2005年逐日气象资料、1974-2000年橡胶低温寒害历史灾情资料以及1974-2005年橡胶干胶产量资料对橡胶辐射型寒害综合气候指标及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橡胶辐射型寒害的致灾因子包括辐射型寒害持续时间、辐射型寒害总有害积温、最长辐射型寒害有害积温和极端最低气温,且4个致灾因子之间相关性显著.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4个辐射寒害指标进行简化,得到综合辐射寒害指数.根据综合辐射寒害指数分析云南橡胶辐射型寒害时空变化特征后发现,辐射型寒害主要发生在哀牢山以西的滇西南地区,而哀牢山以东的滇东南地区虽然也有发生,但发生强度相对较轻;哀牢山以西地区和以东地区橡胶辐射型寒害的发生年频率相差并不明显,但辐射型寒害发生强度却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增加;19742005年,各县橡胶年辐射寒害强度整体上均呈下降趋势,但哀牢山以西地区各县橡胶年辐射寒害强度的下降趋势较为明显,特别是以盈江县和耿马县为代表的滇西南北部地区;而哀牢山以东地区各县橡胶辐射型寒害强度变化存在显著的波动,下降趋势并不明显.
  • 摘要:应用衢州市19602012年日气象观测资料,针对早稻苗期出现低温冷害灾害,从气象因子入手,采用主分量分析法确定主分量及表达式,建立综合评价指标模型,计算出综合评价指标,并且对历年综合指标进行了评价.应用NCEP1°×1°500hPa、850hPa资料,分析了较严重春季低温冷害年的大气环流背景.结果表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春季低温冷害发生频率3~4年出现一次,强度为90年代最强,2000年以后,春季低温发生次数甚少.1987、1993、1996、2010年出现了较严重的早稻春季低温冷害相对应的气候异常;综合评价指标和早稻产量相关密切,能客观地反映低温冷害的风险程度.较严重的早稻春季低温冷害年4月上中旬亚欧地区呈经向型环流,使冷空气活动频繁南下,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偏低,而副热带高压强度强,南支槽、西南暖湿气流活跃,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阴雨天气.西风带、副热带、热带系统的有利配置,是造成早稻春季低温冷害发生的大气环流背景.
  • 摘要:本文采用逐步回归法和积温法,利用2003-2013年济宁桃花的物候观测数据和DPS软件,建立了2种桃花盛花期预报模式,经检验,逐步回归预报模式效果较好,预报准确率满足业务要求,可用于济宁地区桃花的花期预报,及时为政府和果农提供准确的盛花期预报;积温预报模式效果稍差,可以用于对逐步回归预报模式的对比和补充.
  • 摘要:为了定量评价日光温室内小气候对蔬菜生长发育的适宜程度,增加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定量化服务内涵,本文根据实际观测资料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建立了日光温室内气温、空气相对湿度、接受到的太阳辐射及其综合因子对黄瓜生长发育的适宜度模型,运用黄瓜实际产量与适宜度的关系对模型进行检验,并在实际中对模型进行了应用.得出黄瓜产量随综合小气候适宜度的增加而增加,两者相关显著,说明所建模型用于分析温室内小气候对黄瓜的适宜程度是可靠的.通过应用,得出不论是气温适宜度、空气相对湿度适宜度、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适宜度,还是三者综合小气候适宜度,在整个观测年度,其值的变化趋势均呈不规则"V"字形,春季适宜度最高,其次是秋季,冬季最低.计算结果与当地实际情况是一致的.
  • 摘要:利用2001-2013年浙南遂昌县春茶5个主栽品种的开采期和洪峰期时间资料,结合同期的气温、降水、日照和相对湿度等气象资料,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浙南春茶采摘期与各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并探讨不同品种春茶采摘期的临界温度与积温范围,建立了基于气象要素的春茶采摘期预报模型.结果表明:浙南春茶采摘以乌牛早为最早,其次是龙井43,第三为安吉白茶,第四为福鼎大白茶,鸠坑最晚;春茶采摘期与1-3月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其中与1月气温负相关最显著,即冬季气温的高低是决定春茶采摘提早或推迟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从积温变化的稳定性来看,乌牛早的萌动起始温度是8℃,龙井43、安吉白茶、福鼎大白茶和鸠坑则是通过10℃的积温最为稳定.浙南春茶采摘期预报模型以积温为预报因子,效果最佳,预报误差为-4~3d,可为预报春茶采摘时间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研究未来气候情景下大豆生育期和产量的变化,为保障大豆生产安全、充分合理利用热量资源及应对气候变化对东北三省大豆生产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区域气候模式和WOFOST作物生长模型,模拟了A2(强调经济发展)和B2(强调可持续发展)情景下2021-2050年大豆熟型的可能分布及生育期、产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以B2情景为例,不同熟型大豆品种种植北界不同程度北移东扩,极早熟、早熟、中早熟、中熟、中晚熟和晚熟品种适宜种植区北移,极早熟、早熟、中早熟、中熟、中晚熟及晚熟品种适宜种植范围缩小,极晚熟品种适宜种植范围扩大.在A2情景下,东北三省大豆出苗期平均提前2.2d,开花期平均提前3.0d;在B2情景下,大豆出苗期平均提前3.0d,开花期平均提前4.2d.在A2情景下,2021-2030年辽宁省大部及吉林省大部等地大豆减产,辽宁东部及吉林省东南部小部分地区减产10%以上,2031-2050年东北三省大部地区大豆减产10%以上.在B2情景下,2021-2050年东北三省大部地区大豆减产,2031-2050年东北三省大部地区大豆减产10%以上.可见,在A2和B2情景下,未来30年间大豆出苗开花阶段缩短,生育进程加快,生育期缩短有可能发生;大豆减产面积不断增加,减产幅度逐渐增大.
  • 摘要:利用山西省109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5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通过分析山西省干旱、霜冻、低温冻害、高温热害的发生程度和发生频率,得到其灾害综合指数,运用小网格推算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建立与地理信息的空间推算模型,基于GIS和1∶25万地理信息数据,对这四种灾害进行空间分区,得到山西省多种农业气候灾害精细化区划图,以期为政府决策部门指导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山西省干旱主要发生在该省中部一雁行排列的断陷盆地;霜冻和低温冷害主要发生在北中部大部地区;高温热害主要发生在临汾和运城地区.经过实际调查和验证,区划结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 摘要:本文从气象灾害发生概率角度出发对湖北省春玉米种植区适宜性进行划分,以期为玉米种植的合理布局及稳产、高产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利用湖北省70个气象台站19612013年气温、降水、日照等资料,引入概率密度函数和年次概率统计了春玉米播种出苗期低温连阴雨、拔节—抽雄期干旱和灌浆成熟期高温热害发生概率,并运用聚类分析和GIS手段进行适宜性区划.结果表明:最适宜种植区位于鄂西南东南部,除鄂西北地区外,其他大部均基本适宜种植春玉米.
  • 摘要:根据南疆环塔里木盆地林果种植区1961-2010年以来资料完整的32个气象站点的气象资料,利用线性趋势函数分析了该地区近50年的光、温、水等主要气象要素的变化.结果表明:南疆环塔里木盆地林果种植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显著,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冬季升温尤为显著;年平均降水量以5.873mm/10a的速度上升,增加最快的是夏季,其次是秋季,冬季最少;光照条件和湿度条件变化不明显.南疆环塔里木盆地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对林果这一喜温作物整体有利,暖冬气候整体有利于果树的越冬;夏季降水量增加显著,可利用水资源略有增加,有利于果树的生长发育.但气候变暖同时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果树发生冻害风险增大.暖冬气候条件使越冬病虫卵蛹死亡率降低,病虫群数量上升,不利于果树病虫害防治.
  • 摘要:利用2010年6月至2013年12月环境减灾卫星数据,计算了石羊河尾闾湖—青土湖重新出现后的水域面积并分析其变化特征;通过对2010年6月、8月、10月与2013年同期资料的植被指数计算和对比分析,了解石羊河调水后,民勤绿洲植被覆盖恢复的效果.结果表明:四年来青土湖水域面积逐年增加,每年11月左右水域面积最大,7月末水域面积最小,青土湖周边地区的生态植被得到有效恢复,地下水位正在缓慢上升;通过对2010年6月、8月、10月和2013年同期的民勤绿洲植被指数的分析显示,民勤绿洲植被面积增加,民勤绿洲区域生态环境逐渐转好;四年来流入民勤的水量增加,对民勤生态植被的恢复有很好的影响.
  • 摘要:利用怒江流域西藏段19812010年的平均年降水量、年大风日数、植被类型数据、土壤数据、高程数据和相关的社会数据,通过建立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和利用AHP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构建西藏怒江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综合评价模型,采用栅格GIS的叠加分析功能生成评价结果图.研究表明,西藏怒江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总体较好,评价等级为"稳定性较好"及以上等级的地区占流域总面积的75.15%."稳定性差"的区域主要分布于流域中游部分地区,占流域面积的6.24%,该区域需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防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退化.
  • 摘要:2011年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做出了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战略部署,对云南气象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阐述了气象为高原特色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与总体方案,详细介绍了建设目标与原则,明确了包括机构设置、观测体系、业务体系、专项服务、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在内的主要建设内容,提出了整体行动路径与分阶段的实施步骤,对气象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做出了整体的规划.
  • 摘要:本文分析了武汉地区设施农业服务现状,提出了设施农业的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思路和模式,主要包括:建设专业化的农业气象科研基地,设施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技术和服务系统建设,提供专业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建设覆盖广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加强对外服务交流,以期提高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增强设施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保障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