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2015中国草原论坛
2015中国草原论坛

2015中国草原论坛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内蒙古锡林浩特
  • 出版时间: 2015-08

主办单位:中国草学会

会议文集:2015中国草原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天然草地牧草青贮技术可以长期、安全、高效贮藏优质牧草,有效防除针茅对家畜的伤害,是维护草原生态健康和草地畜牧业稳定发展的适用技术.本文对国内外天然草地牧草青贮技术的内容、应用及效果等方面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提出了当前天然草地牧草青贮技术中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以期为调制优质天然草地牧草青贮饲料及安全利用提供可借鉴的依据与实践参考.
  • 摘要:本文对近几年中国西部天然草原主要毒害草的研究工作进行概述.基本摸清中国西部草原主要毒害草的种类、分布、面积等;对主要几种毒害草的发生规律,蔓延趋势,生理特征进行研究;测定了毒害草生长区域对土壤性状和微生物的影响;几种毒害草对紫花苜蓿和黑麦草的化感作用;研究干旱胁迫下黄花棘豆根尖NO和H2O2积累和相互关系;毒害草对干旱适应的蛋白质组学;黄花棘豆非生物胁迫转录组测序等.
  • 摘要: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与甘肃、西藏、新疆、四川等省区接壤,国土总面积72.23万km2,辖6州2市42个县级行政区,其中草原面积3646.67万hm2,占国土总面积的50%.青海冬虫夏草生产于高寒高海拔区,生境脆弱,独特的药用和营养价值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亲睐,消费市场不断拓宽,需求量不断增加,价格一路攀升,有力推动了冬虫夏草资源开发进程和深加工水平的提高,也产生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为此,研究冬虫夏草资源管理,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与管理措施,对于保护草原生态和冬虫夏草稀有物种,全面实现冬虫夏草资源持续开发利用,有效提高产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增加农牧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草牧业.本文主要论述了草牧业的内涵和概念,阐述了发展草牧业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保障食物安全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分析河南草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针对农区特点,提出了发展草牧业要树立以养定种,草当粮种,草畜配套,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理念,同时提出了科学规划设计,强化政策扶持,强化科技创新,强化种养结合,利用三种资源等举措,切实推动草牧业发展.
  • 摘要:通过对黄山市畜牧业发展状况和资源条件的分析,针对了黄山市发展草业的优势和不足,提出了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草地畜牧业的建议以及充分利用皖南山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优势的措施.对于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具有十分重要而又现实意义.
  • 摘要:草原监理机构肩负着依法保护、管理草原的重要职责.草原监理档案是开展草原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但是,由于草原监理档案管理体系和责任主体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造成草原监理档案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甚至混乱的现状.本文就草原监理档案的现状,建设草原监理档案的重要性和建设途径几方面谈论草原监理档案建设问题,以期为依法、高效开展草原监理工作提供参考.
  • 摘要:喀斯特石漠化问题严重危害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草牧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切入点.三十年来以贵州为中心的喀斯特省区开展了草地畜牧业与石漠化防治的科研与生产实践,实现了从单一技术到系统集成、从试点试验示范到整体推进、面上种草从被动到主动、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到提升整体效益、草地农业系统从单一向多元、从“小草”到大草业的跨越式转变,以政策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促进食物安全、生态文明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 摘要:中国南方红壤地区草地资源十分丰富,但利用率却很低.通过综合分析南方草地资源与潜力、利用强度和方法,提出了南方草地利用得以保护的持续发展战略.
  • 摘要:为了了解草地矿物元素的特征,在青海湖北岸选择不同草地类型的4个试验样地,采集各样地主要优势种和伴生种植物,进行矿物元素含量分析测试,结果表明:退化草地中矿物元素具有蓄积分异性,既是草地退化的结果,也是草地退化的原因之一.草地矿物元素蓄积分异行为是对草地演替的重要响应之一,其发生的内动力是生物矿物元素饥饿效应.
  • 摘要:利用青海省20个草地生态监测站点2003-2011年监测的牧草、降水和相应年份的灾害监测调查资料分析表明,青海高原草地牧草产量与降水相关密切,8月末牧草产量与5-8月降水量相关系数均达到了0.001的相关性检验;建立了不同草地类型不同月份牧草产量与降水量的最优模拟方程;利用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划分干旱等级,建立了干旱等级与牧草和牲畜损失的对应关系,实现了干旱和雪灾对草地、牲畜直接经济损失的定量评估,对比分析了干旱和雪灾灾害对畜牧业造成损失比例,将干旱和雪灾两个不同概念的灾害通过经济损失有机地联系起来,直观地表明了在不同等级的灾害情况下,损失造成的大小和比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灾害等级加重时,雪灾造成的损失比例增大,特大灾时,雪灾造成的损失是旱灾损失的2.5倍.评估模型符合草地牧草生长规律和畜牧业生产特征,实例评估符合畜牧业实际损失程度,因此能够在降水偏少或偏多时对草地畜牧业评估服务中推广应用.
  • 摘要:天然草原生产的草产品是草牧业大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为了获得天然草原青干草对草食畜产品质量影响的科学数据,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青岛综合试验站联合内蒙古草都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山东滨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院开展了天然草原青干草饲喂肉羊的试验.试验选取四月龄洼地绵羊公羊27只,平均体重20kg左右,按随机区组原则分为3组,每组9只,以研究不同粗饲料对洼地绵羊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试验一组饲喂由草都农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天然青干草,对照组饲喂青贮玉米秸和花生秧,饲养试验期105d,其中预试期15d,正试期90d.结果表明:与饲喂秸秆+花生秧的肉羊相比,饲喂天然草原青干草的肉羊的蛋白质提高了0.26%;氨基酸总量提高了3.83%;不饱和脂肪酸提高了0.513k/L;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镁含量提高了284.96mg/kg;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铁、铜、硒、铬分别提高了70.02mg/kg、2.26mg/kg、0.21mg/kg、0.86mg/kg;pH值提高了0.26,失水率降低了1.46%,熟肉率提高了4.43%,嫩度提高了0.63,肌内脂肪提高了0.63%.这些数据足以说明,饲喂天然草原青干草是生产优质羊肉的保障,是与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需求相符合的.因此,未来草牧业大发展必然依赖于天然草原的大生产,在充分保护好天然草原的生态屏障功能的前提下,科学的提高天然草原生产力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重要方向.
  • 摘要:目的:探索不同围栏年限对蒿类荒漠建群种伊犁绢蒿生长的影响. 方法:试验中设置围栏4年、围栏2年两个处理,以全年放牧草地作为对照.在不同处理的样地里,分别在植物生长旺盛期、现蕾期、夏季休眠期及开花结实期,测定不同围栏年限下蒿类荒漠建群种伊犁绢蒿构件的生殖分配. 结果:围栏封育对蒿类半灌木草地中建群种伊犁绢蒿的平均株高、株丛径均有显著影响,围栏4年的平均株高、株丛径均显著高于未围栏.而且在不同生长时期,平均株高、株丛径都表现为围栏4年与未围栏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围栏2年差异不大,可能由于围栏时间比较短的缘故.整体上讲,伊犁绢蒿在种群生物量分配的总体格局是根>茎>叶.随着季节的变化,不同围栏年限中伊犁绢蒿根系生物量、茎生物量、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变化基本一致,说明季节变化对各构件生物量的变化没有影响,而不同围栏年限对其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围栏年限的增加各构件生物量的变化明显.但随着季节的变化,不同围栏年限中各构件生物量的分配变化趋势没有规律,仅随着围栏年限的增加,根生物量分配减少,茎和叶生物量分配增加. 结论:随着季节的变化,伊犁绢蒿地上生物量都是围栏4年的最大,伊犁绢蒿根生物量、茎生物量、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变化基本一致,而根茎比却是未围栏最大.所以围栏对提高植物生物量,降低根茎比有很大的作用.
  • 摘要: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城郊结合区域林地资源丰富,草场面积大,生态环境好,林下草地土鸡养殖最近几年发展迅速,带动了农家乐、观光农业、无公害养殖等资源综合利用,形成了以草养鸡,以牧促林,以林护牧的新型农牧区经济发展模式.
  • 摘要:榆阳区位于陕西省北部,农民有着悠久的种草养畜历史,多年来坚持“立草为业,草畜并举”.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使全区草食畜牧业产值达2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63.6%,成为全省草食畜牧业大县,实现陕西省“双百万”大县,即陕西第一养羊大县(区),陕西百万头生猪基地建设第一大县.
  • 摘要: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饲料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但是因为饲草饲料质量问题而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从没离开过我们的视线.饲草饲料的安全问题会直接影响到肉、蛋、奶等畜产品的质量安全,畜禽采食有安全性问题的饲料后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进一步阻碍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仍将影响人类自身的健康安居.中国饲草饲料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引起政府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
  • 摘要:围栏封育是高原牧区退化草地恢复和重建的重要措施之一,弄清封育情况下高寒草地土壤水渗漏及碳淋溶状况,将为中国青藏高原地区高寒草地土壤水资源及碳汇管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研究选取典型高寒草地(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未封育(自然放牧)和封育11年样地,定期监测土壤有机碳、植被碳密度、土壤水渗漏及土壤碳淋溶量.结果表明,(1)长期封育措施增强了高寒草地的碳汇功能,高寒草甸及高寒草原封育样地表层(0-10cm)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比未封育样地高79.43%和58.98%,长期封育措施对二者植被碳密度的提高程度分别为22.91%、30.75%,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2)长期封育措施能够提高高寒草地土壤水分渗漏量,增加土壤水分的无效流失.整个植物生长季,高寒草甸及高寒草原封育样地0-40cm土壤渗漏量分别比未封育样地增加47.06%、27.61%.(3)长期封育能够提高高寒草甸及高寒草原土壤碳淋溶量,尤其是在高寒草原地区,高寒草甸及高寒草原封育样地整个植物生长季土壤碳淋溶量分别比未封育样地高54.84%、105.86%.高寒草地土壤中可溶性碳随土壤渗漏水进入地下水系统,最终汇入江河湖泊是高寒草地土壤碳流失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高寒草地具有较强碳汇功能的原因.
  • 摘要:以西藏高原3个海拔梯度的野生禾本科植物垂穗披碱草、草地早熟禾和丝颖针茅为研究对象,观测分析各类植物的种子大小、萌发特性及相互关系.结果发现:垂穗披碱草、草地早熟禾和丝颖针茅种子千粒重分别为3.05~4.58g、0.11~0.21g和3.34~7.46g;垂穗披碱草和丝颖针茅发芽率变幅分别为54.7%~88.0%、60.0%~84.0%,其千粒重、发芽率及发芽速率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早熟禾种子千粒重、发芽率及发芽速率呈单峰变化,海拔4654m的那曲县采集的种子发芽率最高,达99.3%;分析表明,种子大小与发芽率、发芽速率显著(P<0.05)正相关,海拔决定下的种子大小是影响植物萌发的重要因素.
  • 摘要:为了完善草地畜牧研究与生产,系统论述了草地畜牧理论及实践体系.草地生态系统过程决定草地生态系统功能及其属性,草地资源属性决定其生产草食牲畜的利用途径,发展形成草地畜牧业.基于草地营养循环,草地畜牧过程由草地放牧亚系统及储料饲喂亚系统构成基本封闭的循环系统;基于能量流动和生产实践,草地畜牧过程由草地资源生产及草地资源利用、产品输出构成一个开放的线性系统,二者统一于放牧场内发生,放牧场是草地畜牧管理的基本单元.草地畜牧学是草地畜牧业的理论基础,研究草地资源生产、草地营养供给与牲畜营养需要之间关系的学科.草地畜牧学的基本研究内容为草地土壤培肥、草地资源生产、草地资源利用;割草与放牧饲养为草地资源利用的基本方式,产量与有效营养浓度乘积的最大值或累积最大值是草地割草或放牧利用的理论指导,放牧能是草地放牧所特有的能量消耗组分.草地放牧饲养需要有计划、有规定、有处方,形成计划放牧;草地储料饲养需要有目标、有预案、有设计,形成设计饲养;以提高饲草转化率及饲养效益,并实现放牧场管理的某一特定目标.草食牲畜饲养经历了零散饲养、连续放牧饲养、划区轮牧饲养及集约大规模饲养的发展阶段.草地畜牧为粮食节约型肉品生产途径,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及肉品供给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并具有积极的生态意义和富民意义.
  •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民族未来与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大力推进并充分发挥草原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是时代的要求,是草业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草原或者草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是由它的功能所决定的。过去,人们从地植物学的角度,将草原丰要看作森林与荒漠之间的一种植被类型或自然景观;或者从农牧业生产的角度,将草原主要作为畜牧业生产基地。而对草原的多功能性、特别是生态保护功能缺少认识与关注。实际上,草原具多重功能,特别是有强大的生态服务功能、巨大的经济功能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功能,对国家的生态保障、食物安全、资源保护、原料供给、观光旅游、文化传承、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极其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 摘要:目前草原正在首次完成将产权赋予给农牧户的历史重任,因此在草原治理中存在很多的争议难以避免,然而有些情况下却存在一定程度的制度不自信,在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对一些基本原则存在动摇和怀疑.本文认为,良好的治理必须保证贫困群体、弱势群体没有在治理过程中丧失发展的机会,因此坚持草原承包制度非常必要.而且,从长期看,在草畜平衡制度约束下的草原承包制度,所建立的产权是共享的私有产权,也是奥斯特罗姆推荐的集体产权,所以,承包以后再合作治理的制度成本并不一定比不承包依赖集体组织共同治理的制度成本更高.此外,多党轮流执政并不是民主治理的前提条件,坚持共产党对基层自治组织的引领指导作用并不会影响基层自治组织的发展,相反坚持为了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原则可以从根本上保障草原基本制度的公平性,这也是草原持久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 摘要:随着本省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人们对草地的开发利用强度越来越大,如何持续管理与利用喀斯特山区草地是人们迫切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斯特山区草地的特征特性,提出了一套可行的草地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根据AHP-PCA确定的各指标权重,从生产力、群落结构、干扰、杂草、土壤状况五个方面对花溪麦坪、独山草种繁殖场、水城、册亨和威宁五地共计21块草地进行健康评价,其结果如下:1、生产力、群落结构、干扰(抵抗力)、杂草和土壤状况的平均健康指数分别为0.152、0.157、0.052、0.038、0.076,综合健康指数为0.478.各样地草地健康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W4、M1、S3、D3、W2、S2、W5、M4、W3、D1、C3、C2、S1、M3、M5、M2、C1、D2、S4、D4、W1.在所有21块样地中,草地处于不健康状态的有6个,亚健康的有10个,健康的有4个,优质健康的有1个.2、不同区域草地的健康指数之间差异不显著.5地中威宁的草地健康指数最好,花溪麦坪与水城的草地健康指数一般,独山草种场和册亨的草地健康指数最差.3、不同类型草地的健康指数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三种类型的草地中,人工草地的健康状况最好,其次为改良草地,天然草地的健康状况最差,这一结果与实际生产情况一致.
  • 摘要:本文通过卫星遥感参数建模的方法,对中国南方地区草地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进行了估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根据IGBP的土地覆盖分类方案,估算出研究区草地面积为729136km2,其中面积最大的是多树草原,面积为390371km2,占53.54%,其次是典型草地(38.90%),其它依次是湿地草地、稀疏灌丛和稀树草原,分别占总面积的3.96%、2.16%和1.45%;通过模型估算的南方各类型草地的生物量碳密度分别为198.87、244.35、237.72、174.60、178.57g C m-2;总碳储量为155.69Tg C,其中稀疏灌丛生物量碳储量为3.13Tg C,占总碳储量的2.01%;多树草原生物量碳储量为95.39Tg C,占61.27%;稀树草原为2.51TgC,占1.61%;典型草地为49.52TgC,占27.41%;湿地草地为5.15Tg C,占2.80%.以上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南方草地碳储量研究的薄弱领域,为全球气候谈判进一步提供了支撑数据.
  • 摘要:可持续挖掘草原潜力是有效提高优质牧草产量、缓减草畜矛盾、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提高牧民收入和应对气候变化及灾害能力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加强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加速现代畜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从宏观角度探讨挖掘草原生产潜力的原则、优先重点及技术,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提出挖掘草原生产潜力的优先重点,一是严禁开垦草原,快速恢复退化天然草原;二是以粮改饲为主,大力发展旱作人工草地;三是在区域上,量水为出,适度发展高效灌溉人工草地.
  • 摘要:为探明本市天然草地变化趋势,掌握草地变化规律,为本市石漠化治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2007-2012年采取定点监测方法,对碧江区、德江县、江口县、印江县、石阡县9个样地进行监测观察,从草丛高度、植被盖度和草产量三个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市岩溶地区天然草地发展变化总体稳定,呈正向演替变化;降雨因素成为岩溶地区天然草地发展发育的关键影响因素;草层高度、盖度与年草产量的变化走势图多呈“波浪形”,这与年份间的降雨量有极大的关系;草层高度、植被盖度与年总草产量间存在高度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22、0.676,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三者间的线性方程为:Y=3.030X1+3.622X2-208.020.
  • 摘要:利用2002~2013年生长季NDVI(5~9月),反演青海湖南岸海南州地区草地覆盖度和退化指数,开展青海湖南岸草地现状、退化事实及发展趋势分析,结果表明,青海湖南岸草地以高、中覆盖度草地为主,分别占草地总面积的62%和12%低覆盖度草地面积只占6%;2002年以来,草地发展趋势为高覆盖度草地面积显著扩大,中低覆盖度草地显著缩小.海南州草地退化面积占总草地面积的-4.36%~-2.36%,其中轻度退化草地面积占总草地面积的1.71%~2.79%,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草地面积较小,占总草地面积的2.79%~0.98%;海南州退化草地空间上主要分布在青海湖岸东南部、共和县沙珠玉河沿岸、龙羊峡水库周边、鄂拉山、兴海县青根河沿岸及水塔拉河沿岸、茫曲河中游贵南县城段和黄河贵德县城段;各等级退化草地面积变化规律都很显著,2011年前均退化草地面积均呈直线增加趋势,之后草地退化面积呈递减倾向.
  • 摘要:从提高草原利用效率、防治草地虫害入手,选用适于牧区放养和灭蝗的本地原种禽类,在山地荒漠草原进行生态养殖,从鸡舍建设、放养管理等方面,总结一套合理的山地荒漠草原禽类生态养殖生产技术,从而进行引导和推广,为牧民创建稳定的增收渠道.
  • 摘要:在2012年8月份召开的全国第二次牧区工作会议上,国家决定把本省纳入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范围,这既是对粮食生产区草原畜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巨大关怀,也是保护草原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按照会议精神和要求,全面贯彻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前期工作.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半农半牧区跟草原大牧区不一样,在如何确定补奖对象上拿不准,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通榆县开展的“六步工作法”有实效,2012年下半年本省就在通榆县开展了草原补奖试点工作,通榆县乌兰花镇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采用的“六步工作法”,妥善解决了补奖工作中的难题,为全省草原补奖工作顺利推进摸索出了路子.自2012年下半年我省开展了草原补奖试点工作,通榆县乌兰花镇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结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集体资产管理采用的“六步工作法”,妥善解决了补奖工作中的难题,为全村的和谐社会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畜牧业生产的共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村级民主决策提供了重要保障.
  • 摘要:通过“真理”的实施,实现了牧民的组织化,通过牧民的组织化又实现了牧业的逐户(或称逐水草)的大区轮牧(或称新游牧),同时实现了草原生态保护与生产发展的双赢或称可持续发展,解决了退化草原生态修复以及牧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问题,进而也就解决了三牧三农问题,实现了牧业的现代化、牧民的共同富裕、牧区的新型城镇化,以及大农业的全面的农业现代化.
  • 摘要:天然草原是草地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也是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在保障草地畜牧业发展、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保护人类和动物生存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长期以来,由于草原超载过牧、滥垦、滥挖、人口增长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草原严重退化,优良牧草减少,而毒害草却大量滋生蔓延,造成草原毒害草化,使天然草原自然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毒害草已成为天然草原重要的生态学问题之一,甚至被称为草原的“绿色杀手”,严重制约了草原畜牧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毒害草在中国西部天然草原蔓延成灾,牲畜毒害草中毒呈现多发、频发、甚至暴发趋势,经济损失严重,给当地牧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危害.本文在课题组多年工作的基础上,对中国天然草原毒害草的种类、地理分布、灾害状况、发生规律、几种重要毒草种类及其防控策略进行简要介绍,对正确认识毒害草在天然草原中的生态作用和灾害综合防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摘要:以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农户调研数据为基础,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估算农户饲草生产技术效率及影响因素,并从饲草类别、农业规模和地区分布3个维度进一步分析技术效率的增产空间.结果显示,饲草生产存在显著效率损失,提高生产效率,单产还有近30%的增长空间;投入要素劳动、种子、燃料、农家肥、化肥和土地产出弹性分别为0.1423,0.2197,0.1309,0.2600,0.2265和0.0206;品种差异是饲草技术效率最主要影响因素,农业规模和流动资金要素对饲草生产效率提高产生间接负向影响,人力资本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素对饲草生产效率影响不显著.释放饲草生产技术效率增产空间,可采取推广普及豆科饲草生产技术、扩大饲草种植规模、各地区(特别是拉萨地区)进一步明确适宜引种的饲草品种等策略.
  • 摘要:在喀斯特山区热性草丛草地1年内对地面植被进行不同次数刈割,对其产量、农艺性状、再生能力和翌年返青情况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年刈割2~4次与刈割1次相比,翌年返青期推迟4~1Od;2)在相同的生长期内,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植株再生草高度逐渐降低草层平均高度、草丛盖度、产草量三者间相互呈正相关(r=0.9749,r=0.9628和r=0.9675);3)年刈割1次,鲜、干草产量皆为最高,分别为11.87和5.33t/hm,处理间于草产量差异显著(P<0.05);4)在同一处理不同时期刈割,生长速率随气温、活动积温升高和降水量增加而增加,反之亦反.在不同处理同一时期刈割,生长速率随刈割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全年刈割1次则生长速率最高[2.1g/(m2·d)].
  • 摘要:21世纪的今天——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谁毁坏了生态、谁就失去了家园;谁保护好生态,谁就赢得了未来”.草原是中国主要生态系统之一,作为乌鲁木齐市的“草原卫士”,当机遇与挑战并存时,牢记嘱托扎根边疆、扎根草原,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忠实践行者和守护者.努力将乌鲁木齐市建设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市,建设大美新疆.乌鲁木齐市草原监理站承担着依法保护首府草原生态的重任,同时为维护农牧民的合法权益和增产增收功不可没.如今草原执法工作走在了全疆的前列,但与内地兄弟单位还有一定距离,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借鉴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破解在草原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瓶颈,并制定出一套适合乌鲁木齐市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可行的办法,使本市生态文明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