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发展联盟论坛
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发展联盟论坛

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发展联盟论坛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6-06-27

主办单位: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发展联盟

会议文集: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发展联盟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是并行不悖的重要工作,习近平主席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可以说习近平主席系列讲话的精神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指针.习主席说要挖掘传统文化,要缠住传统文化,同时要转化传统文化.对民族文艺工作者来讲,就是应该按照习主席的指示精神做好挖掘工作.还有很多的曲种,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之下也显示了非常强的生命力。京津冀将来发展起来,后劲是不可估量的。与文化长三角,文化珠三角比起来,京津冀的展望一定是比那两个三角都好,因为北京有天子脚下多少年来的京朝文化的深厚功基,天津有国内外文明汇聚的积淀,只要给天津一个支点,天津后发起来的力量绝对不会亚于深圳、珠海,再加上河北这个圈,京津冀文化三角区,明天一定是美好的。习主席说京津冀发展不能受一亩三分地的思想制约,应该用更开放的、更远的视野共同发展。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长三角、珠三角都会领略到京津冀三地文化的后劲与辉煌!
  • 摘要:"京津冀一体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京津冀的一体化,是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立体发展的一体化,是形神兼备的一体化,是制度体制的一体化,是各行各业的一体化.三地的文化协同发展则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如何抓住协同发展的机遇,推动三地文化资源优势互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共赢发展,是亟待破解的重大议题.必须刷新思维,从顶层设计、机制创新、资源整合、研究推进等几个方面全面推进京津冀三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推动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价值再生与合作共赢.
  • 摘要:自从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出台以来,朝阳区正式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截至目前,共完成了10类27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普查建档工作,有7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项目名录,27个项目被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项目名录,77个项目被列入朝阳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项目名录,有2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71名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围绕传承工作,朝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了多项保护措施,如从2011年开始,朝阳区陆续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进社会单位等传承工作,并于2012年与芳草地国际学校教育辅助中心合作建立了朝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传承基地,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紧紧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努力拓宽工作思路,通过"酥雨润花""种子培育""土壤涵养"三大工程,有效地实现了"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校外教育与社团教育"的结合,很好地增进了区域内青少年儿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 摘要:北京市东城区位于首都功能核心区,2010年由原东城区和崇文区合并而成.面积41.8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1万,是北京皇城文化和京味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区域.区域内历史遗存众多,文化底蕴深厚.东城区政府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作为第一位的重要任务,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通过政策引导、组织建设、资金倾斜和积极广泛的宣传推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提供适宜的生存空间,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和文化创新的丰沛源头.
  • 摘要:廊坊市地处河北中部、京津之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区迅速崛起的新兴城市,全市总面积6429平方公里,人口450万,下辖10个县(市、区)和1个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近年来,廊坊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全力实施"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打造"京津冀文化体验名城"两大战略目标,认真贯彻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法律法规,坚持多措并举,实施保护创新,有力推动了廊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总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充分发挥"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发展联盟平台作用,不断创新工作举措,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打造廊坊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为全省乃至京津冀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做出示范、做出贡献。
  •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艺术、宗教、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学或手工艺等各个方面,都具有突出价值并广泛流传,它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精粹.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来源于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又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具有民族性和大众性的特点,与先进文化建设血脉相通.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整合文化资源、弘扬精神文明、传播正能量,实现文化创新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作用.
  • 摘要:唐山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民族融合过程中,先民们创造并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为保护地方文化,建议要健全保护网络,夯实传承基础,培育后备人才,壮大传承队伍,搭建传承平台,培育文化品牌,坚持打磨创新,创排精品剧目,推动交流互鉴,促进协同发展,强化市场意识,推动生产性保护。
  •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如果从2001年中国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次的申报,也就是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那一年算起,到今天走过了15个年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如果是从2005年国务院发布《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管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算起,到今天是走过了11个年头.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按照文化部领导确定的,巩固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水平的要求去进行工作。工作的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记录。另外,再补充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重点。原来是更加重视系统内部的工作力量,下一步会调动社会力量来参与,包括企业、高校、社会组织、民众都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真正让民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于民、保护靠民众,真正惠及民众,这样的理念会在今后的工作之中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重点。
  •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很强调对一个社区、一个群体文文化认同和文化创造力的重视,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的一个基本精神.但是大家也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历史社会里面形成的,应该说是历史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但是在今天,在一个变化的社会环境之下,这种在历史社会里面普通的文化现象,变成了今天的遗产,这个遗产如何在今天进入生活,它为什么要进入生活值得思考.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物质享受,还是社会团体精神提升的重要文化资源,就看怎么去利用它,怎么去发展它,怎么去对它进行创新。当然这个题目是非常大的,怎么去真正有效、全面地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生活,还需要去努力思考和实践。
  • 摘要:我在公共文化服务系统(天津市和平文化宫)工作了将近40年,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普及、宣传、传承工作已有10年,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也有很多心得,并对未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也有一些设想,创建高档次、现代化的和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充分彰显天津城市地域特色,凝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用文字进行广泛传播,做好"活态保护",把传承人当作工作核心,包括敢于创新模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下接地气和平区百年传承的3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截至前四批)与观众的参与互动、亲身体验、查阅相关图书资料、聆听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座、观看传承人表演等多种参观方式巧妙结合,增添了参观过程的趣味性。
  • 摘要:今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5周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这无疑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介绍了秦皇岛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如何保护、发展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秦皇岛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要真正建设成为富有实力、充满活力、独具魅力的沿海强市、美丽港城,就必须以文化建设促进城市整体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升,打造"地域文化名片",提升整体城市形象,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与时俱进,实现科学发展,是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的重要方式,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为社会文明进步提供精神动力,让地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释放出持久而独特的魅力,发挥时代价值,对于传承、保护、培育、涵养文化生态有着重要意义,文化工作者应该更加主动地肩负起引领与推动文化生态建设的历史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文化力量。
  •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维系国家优秀民族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更是精神上的根与魂.河西区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丰厚的历史底蕴,拥有丰富多彩、独具一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而言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为了让其顺应时代的潮流而发展,在世世代代的传承过程中更好地得到保护和利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老龄化还未到不可挽回的地步之前,应该未雨绸缪,勇于创新,不断探索和寻找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方式,配合不同种类宣传途径的优势和特点,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年轻人在不知不觉中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乃至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产生难以割舍的情怀,直至主动自发地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做到曲高但和者不寡。
  • 摘要:天津市北辰区的"北辰"两字语出有典,它出自《论语·为政第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北辰区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物华秋实.古老的北运河纵贯南北,康乾盛世时,漕运发达,商贸兴旺,有"皇家粮仓"之美誉.从这里走出了表演艺术家郭振清、歌唱家张振富、教育家张伯苓、书法家王超和知青楷模邢燕子等一批杰出人物.在如此北辰,怎样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及文化部领导指示要求,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力度,引导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同时充分发挥"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的示范作用,彰显地域特色,增强城市内涵,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国际,在这里,我将自己在实际工作中获得的一些粗浅的感受与大家沟通交流.
  • 摘要:简要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京东大鼓的历史脉络,京东大鼓的兴起京东大鼓起源于京东三河、宝坻、香河一带的农村.据艺人祖谱及口碑资料记载,早在清乾隆中叶,河北省南皮县贾九堡村木板大鼓名家李文通(一说山东人,名尚志,绰号弦子李)从家乡逃荒来京东行艺.他吸收了京东广为流行的传统民歌小调"靠山调",丰富了木板大鼓的唱腔,增加了京东乡音,很受当地群众欢迎,因他的演唱讲求韵味,人称这种京东风味的木板大鼓为"小口"木板大鼓.李文通在行艺中收徒邓殿奎等5人,世称"清门五奎",其中以邓殿奎(一说邓连奎)最为有名.本着"保护为主、抢救,包括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做好京东大鼓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工作,使这门艺术能与时俱进,达到鼓曲艺术为百姓说唱,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