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哲学政法>任继愈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暨学术研讨会
任继愈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暨学术研讨会

任继愈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暨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6-04-15

主办单位:国家图书馆

会议文集:任继愈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任继愈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主持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宗教研究机构,开创了中国宗教学学科体系.任继愈先生提出"儒教是宗教"的论断,学界为之震动,引发了历时数十年的学术讨论.他在宗教研究方面的杰出成就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凤毛麟角";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思想,完成了对中国哲学史的系统研究,主编的《中国哲学史》(四卷本)等学术著作在一个时期内成为主导中国哲学史学科发展的范本,影响深远,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学者.任继愈先生还是图书馆界最受敬仰的领导者,是图书馆界的一面旗帜。任先生很早就与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自己的回忆中,专门提到上高小时曾经当过一任同学们自办图书馆的负责人;考上大学来到北京后,他成为国图(当时称国立北平图书馆)的读者,以一个读者的角度,跟图书馆打了几十年的交道,对图书馆有着直观而深刻的认识;1987年,任先生被任命为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馆长,直至2005年从馆长任上退下来,改任名誉馆长,领导国家图书馆长达20余年,是我馆历史上任期最长、贡献卓著的馆长。任继愈先生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者,也是保护和整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倡导者、参与者,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做出了卓越贡献。任继愈先生担任国家图书馆馆长期间,始终牢牢把握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方向,对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定位、学术定位和社会定位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卓有建树的创见;积极推动国家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馆藏资源建设、读者服务工作、国际交流和古籍整理、文献保存与保护事业。这些深邃广博的图书馆建设思想和卓有成效的实践至今仍指导着国家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 摘要:任继愈先生做人的风骨和节操贯穿在他的一切学术研究上,还可用两句话概括:从实际出发,充分掌握材料;独立思考,有所发现。因而能经得住风浪的颠簸和历史的考验。尤其在思想史的研究领域,必须占有足够的第一手材料,有担负责任的勇气。那位教授离开任先生的“理学是宗教”,短缺的正是这两个方面。具体不谈了,对照“文化大革命”和风头文人的所作所为,读读鲁迅写的《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大体可以理解任先生将儒学称为“儒教”的原因,以及他对“理学”一“新理学”的反感了。任先生特别下力搜集整理古籍和保护古籍,不在于发思古之幽情,也不是当作古董的收藏,而是为自己更是为他人进行研究积累和准备条件。任先生教学生的第一步,是学习查寻资料,标点古文,用白话文翻译古文。这是研究中国哲学史和佛教史的基本功,也是硬功夫。这种方法可以称之为历史的唯物论。但仅停留在这个水平,只能是文献整理。文献整理也需要研究,但还不是“思想史”意义上的研究。思想史的含义,是揭示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具有特定性格的人物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在当时条件下得以形成的社会机制、作用和历史地位。因此,若仅停留在资料文献上,仍然是不可以理解的,这就需要用正确的方法去使用和把握这些材料,经过分析综合,发现它们的内外联系,达到逻辑与历史的一致,对今人有所启迪。
  • 摘要:中国国家图书馆和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从1981年就开始业务交流,迄今为止已有35年的历史.两馆每年互派代表团,就两馆所面临的种种业务课题共同探讨,交流经验.任继愈先生在担任国家图书馆馆长期间,为两馆业务交流的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 摘要:任老是《中华大典》的总主编.他是《中华大典》的旗帜,是一位国人尽知的著名学者、专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他有相当的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他从1988年接受《中华大典》总主编的聘任以后,直至2009年7月11日仙逝,20多年里,始终认真主持《中华大典》的编纂工作.他还亲自主编了《中华大典》24个典中的《哲学典》《宗教典》.《哲学典》是《中华大典》中最先完成的一个典.任继愈先生从一开始就是站在时代的高度来编纂《中华大典》。他在两次试点工作会上,在《大典》正式启动的会上,反复强调编纂《中华大典》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为了编好《大典》,他亲自点将,亲自选拔人才,招兵买马,组织一个出色的班子。他对质量的要求,并不只是一句空话,而是从自己做起,以身作则。《哲学典》一直到他认为已经合乎质量要求了,才批准出版。任继愈先生从1988年直到2009年7月11日去世,20多年的时间里在《中华大典》这块园地里默默地辛勤耕耘,不论在顺境和逆境中,都无怨无悔。
  • 摘要:今年4月15日是笔者恩师任继愈先生100周年诞辰.笔者讲述了与任继愈先生工作、学习中相处的点滴,分享了学术研究、编书工作、书稿审校中的经历,表达了对任先生的怀念,感恩任先生的教导与帮助。
  • 摘要:20世纪80年代,笔者在三联书店,责编《当代学人学记》丛书.熊十力《玄圃论学集》及贺麟《会通集》《郑天挺学记》中都有任先生的忆师之文.因工作的需要,笔者与先生通过信,印象深刻.笔者讲述了与任继愈先生工作、学习中相处的点滴,分享了编书工作、书稿审校中的经历,表达了对任先生的怀念之情。
  • 摘要:任继愈先生就任北京图书馆馆长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笔者回忆了与任先生同在图书馆工作中中日业务交流、善本管理、经费筹集等事迹。任先生是真正的大师,当你靠近他的时候,会觉得他十分高大,即古语说的“高山仰止”,会觉得他非常深沉,他的学识如宽广的大海。如果和他接触多了,就会发现他不但智慧而且幽默,平易近人,有很强的人格魅力。任先生离开六年多了,笔者常常怀念他。特别是遇到难题时总是想,要是任先生还在就可以请教他了。能与这位著名学者有一段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自感幸运。与漫长的人生相比,尽管接触的时间只是片刻,感知的空间只是片段,就像面对高耸人云的大山,只走到了山脚;就像面对浩瀚的大海,只在海边拾贝,但毕竟亲耳聆听了先生的教诲,亲眼得见先生待人接物的垂范,亲身感受到先生展现的大师风范。这一切都会永久留存在笔者心中,成为笔者终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 摘要:七年前的7月11日,笔者正在中央民族大学参加"庆祝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成立三十周年暨马学良先生教育思想研讨会",上午突接白化文先生电话,告知:任继愈先生凌晨不幸去世,中午又得到另一噩耗:季羡林先生与世长辞.两位大师,一代贤者,同日驾鹤西游,令人不胜悲悼.7月14日,敦煌吐鲁番学会几位同人相约一起到北京大学季羡林先生灵堂悼念、告别季先生,随后又到国家图书馆任继愈先生灵堂悼念、告别任先生.两位先生学问渊博,造诣精深,通贯中西,桃李天下,堪称学界领袖,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有深厚影响.近30年来,两位先生于我都有教诲之恩,令笔者永生难忘. 今年是任继愈先生100周年诞辰,学界集会缅怀,学人为文悼念,可见先生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先生是著名的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图书馆学家,他关心国家教育问题、民族问题,关注相关学科建设,重视培育新人,甚至对西夏这样的特殊学科也给予热情关注。笔者亲历图书编纂几件事至今记忆犹新,追思怀念,感佩不已。
  • 摘要:1983年8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创建伊始,季羡林、唐长孺、任继愈等专家在商议中国敦煌吐鲁番学的发展规划时,就特别强调要注重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使用问题.学会领导与各方协商后,决定从中央领导亲自批准拨付支持学会的经费中,拿出专款筹建三个资料中心,即:与北京图书馆共建"敦煌吐鲁番学北京资料中心",由参加学会筹备工作的北图徐自强先生负责;请兰州大学历史系敦煌学研究室在原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筹建"敦煌学资料室",由学会副秘书长齐陈骏教授负责;由学会副秘书长、新疆考古队负责人穆舜英研究员负责筹建"吐鲁番学资料中心".
  • 摘要:"探前贤之未及,启后学以成规",是笔者于2007年重阳节拜谒任继愈先生时为他书写的一副对联,并署有任老当之的上款.这一联句表达了对任继愈先生发自内心的敬佩之情,这种敬佩之情正是来自他的谆谆教诲.任继愈先生长我30岁,是笔者的前辈.笔者15岁便回乡务农,后被推荐到师范进修,是"文革"后参加电大自修完成大学学业的,自此后虽有十几年的从政经历,但未忘学习,退二线后更是一心从事地方文史方面的学习与研究.由于学习的缘故慢慢接触到任继愈先生.重点讲述了任先生的学术成就以及工作中对笔者的关怀与教导。
  • 摘要:从1910年清政府学部将从敦煌押运进京的敦煌遗书交由中国国家图书馆保存以来,国图收藏敦煌遗书的历史已跨入第二个百年.任继愈先生始终对敦煌遗书、国图所藏敦煌遗书及其整理工作极为重视,从1984年起,即指示、指导笔者从事敦煌遗书的整理、编目;进而组织团队,为国图敦煌遗书的修复、编目、出版付出巨大的心血.现国图敦煌遗书的编目、出版工作已基本结束:馆藏敦煌遗书的图录,即《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总146册已全部出版;《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总目录》正在陆续出版.原计划中的书法与彩版专题正在加紧筹划.国图敦煌遗书的修复也取得巨大成绩:创新性的修复理念与方法被世界同行认可并逐渐推广,大批遗书已经被修复.
  • 摘要:在当代中国文化思想领域里,任继愈先生一生辛勤耕耘,硕果累累.任先生的研究领域,从哲学、历史学、宗教学到图书馆学、教育学,等等,丰富多彩.对于任先生的学术贡献,多数人是有口皆碑;而对于任先生的思想贡献,却是见仁见智.当前,对五四运动以来思想学术大家的评价,众说纷纭.人们往往对专门学术领域贡献突出的先辈赞扬声很高,而对于那些引领时代精神的思想家,却由于种种原因,褒贬不一.任先生指出:“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宣传科学无神论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力加强科学无神论的宣传和教育,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我们一定要继承任继愈先生的崇高精神,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将科学无神论学科逐步建设起来。让任先生的遗愿化为实际的宏图。
  • 摘要:在2006年4月第一届世界佛教论坛和2009年3月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上,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佛教研究的著名学者、《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续编》(以下简称《中华藏续编》或《续编》)主编任继愈先生曾先后委托笔者和常务副主编杜继文先生,分别报告了《续编》的编纂设想和工作状况.2009年7月11日,任继愈先生因病逝世,但6年多来《中华藏续编》的编纂工作没有停止,并且在国家出版基金的支持下取得了重要进展.去年10月,笔者应邀参加以"同愿同行,交流互鉴"为主题的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有机会提交本篇文字,再次向与会的国内外佛教界、学术界人士介绍《中华藏续编》的编纂情况.笔者相信,《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续编》这项宏伟的文化建设事业,一定能够在国家的支持之下获得最后的成功,为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创造性发展,为中国学术界、佛教界之间和与国际学术界、佛教界之间继续合作拓展“同愿同行,交流互鉴”的康庄大道,做出应有的贡献,告慰敬爱的主编任继愈先生。
  • 摘要:大约是1988年春天,笔者接到宁夏文化厅转来文化部副部长刘德有批示的一封信函复印件,信函是任继愈先生亲笔写给文化部的.信函的内容,主要是为一批文献的去向.信函中所说的这批文献,是原北京西什库教会藏书,后归藏于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在"文革"期间不明去向.任继愈先生给文化部的信函中说,原来以为这批文献已经遗失,而新近听说可能存于宁夏图书馆.信函中希望文化部能将这批文献的情况加以落实并且要求,如果这批文献确实存于宁夏图书馆,恳请文化部协调能将其归还北京图书馆.任馆长推荐了有关书目和人才帮助进行文献保护工作,二十年后再遇任先生,他仍能记得当年之事。他所关心的,是那批未能如他所愿而人藏的教会文献;他所体现的,是图书馆人保护文献的情结;他所折射的,是学者的职责本能和时代先觉。受任先生这种精神的启迪,许多年来,笔者一直在努力寻求对这批文献进行整理和开发的机会。遗憾的是,如今已经又过去了将近10年,这批文献仍然沉睡在那里,默默地等待着这个功利社会的苏醒。
  • 摘要:2009年7月12日,笔者正在芝加哥参加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年会,隔着重洋,从互联网上获悉季羡林先生和任继愈先生于前一天双星陨落、同日逝世的消息.季、任二先生是学界泰斗,我虽不曾谋面聆听教诲,但他们的书是读过的,受益匪浅,因此诚心诚意地悼念他们.更以任先生晚年出任国家图书馆馆长和名誉馆长,笔者曾三次联系请他赐题书名及为图书馆题写馆名,每次都能如愿以偿,记忆深刻,当时就把请任先生题字的经历做了回忆和记述,以志悼念之情.今逢任先生百年诞辰,正好录出,略表寸心.
  • 摘要:任继愈先生是中国著名哲学家、佛学家、历史学家,国家图书馆馆长.先生的著述《汉唐佛教思想论集》,是新中国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宗教问题的奠基之作.任老与湖北省有着深厚的渊源,并对湖北省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给予过大力支持和帮助.值此2016年任继愈先生100周年诞辰之际,湖北省图书馆梳理了一些先生与湖北的记忆,以做纪念.2004年,湖北省图书馆迎来百年华诞。当年笔者和饶学锋等人赴京拜谒任馆长,请任老为馆庆题词、到湖北馆指导工作,先生慨然允诺。他表示,他的两位老师熊十力、汤用彤都是湖北人,这让他十分看好湖北的文化和教育,也非常乐意为湖北做些事。先生还风趣地对笔者说,“今天咱们两个山东人一起谋划谋划湖北的图书馆事业”。在随后的交谈中,任馆长为湖北省公共图书馆事业改革和发展提出很多建议,让在场的所有人受益良多。会谈结束时,得知还要到文化部等单位办理其他事务时,先生立刻将自己的专车安排给大家,以做公务之用。湖北省图书馆百年馆庆那天,任老馆长虽未能赴汉,但先生专门题写了“生也有涯,学无止境—湖北省图书馆百年志庆”的贺词,还为《湖北省图书馆百年纪事》一书题写书名,以表欣喜之情、祝贺之意。
  • 摘要:任先生是国家图书馆的馆长,但馆里的同事们很少称他任馆长,大家都习惯称他任先生.因为大家觉得,馆长只是一个行政职务,而任先生对于大家来说,不仅仅是一位领导,更多的是一位可敬可亲的导师、长辈.任先生担任馆长,按分工主要是把握国家图书馆的办馆方向、人才队伍建设,至于具体的日常管理工作,则由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馆长负责,同时也重视藏书管理问题.
  • 摘要:任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给人的印象谦和、亲切、儒雅。切、儒雅。对于笔者来说,除了敬仰之外,感觉更像自己的亲人。2008年5月初,任先生被查出膀胧癌住进北京医院。图书馆领导班子非常重视,詹福瑞馆长说:任先生是我们的“大树”,一定要尽全力配合医院和家属做好相关治疗工作。笔者理解这句话对于国家图书馆乃至中国文化界的分量。笔者工作岗位使其有机会能够陪伴在老人身旁。对此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知道是肩负着所有爱戴先生的人的责任来照顾他的。这段时间,也是一生中收获最大的一段日子,他影响着笔者在后来的工作中淡泊名利,努力工作。在这里,谈论任先生住院期间的几件事。 任先生的生命将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延续,他的精神会代代相传。相信,对于所有爱戴任先生的人来说,任先生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他做人、治学的精神鼓舞着大家认真地去工作、学习,认真地去生活。
  • 摘要:任继愈先生一直关注佛教大藏经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任先生主持了以《金藏》为基础的《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的编纂工作.1987年,任先生出任国家图书馆馆长.1989年之后,任先生主持《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出版工作.该项目由任先生的博士、时任善本部副主任方广錩先生具体组织,笔者有幸参加了这个项目组的工作.从这个时候起,笔者在工作中多次聆听到任先生的教诲.整理敦煌遗书之余,笔者也对馆藏佛教典籍开始做初步研究,2003年撰写了《<金藏>新资料考》,利用金明昌四年(1193)赵讽撰文的《敕赐弘教大师雕藏经板院记》碑文,对崔法珍刊雕《金藏》史事做了考证,得到任先生的肯定.今年是任继愈先生百年诞辰,笔者以山西绛县太阴寺发现的《雕藏经主重修太阴寺碑》为题,讨论一个与《金藏》刊雕历史有关的话题.谨以此文,表达对任继愈先生的纪念.
  • 摘要:《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任继愈先生留给我的记忆》,是笔者在2009年撰写的一篇纪念任继愈先生的文章,收录在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哲人其萎风范永存》纪念文集中.2016年4月15日,是先生百年诞辰的日子.国家图书馆策划举办"任继愈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暨学术研讨会".有幸受邀再次撰文,并以《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任继愈先生留给我的记忆(续)》为题,继续笔者的纪念.介绍了任先生在哲学研究、图书馆业务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成就。
  • 摘要:已经走过106年历程的中国国家图书馆,以其无与伦比的中文古籍收藏闻名于世.国图所藏善本古籍,年代起自殷周,迄于当代,地域遍于禹域,兼及海外,充分显示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在国家图书馆的不同历史时期,历任馆长为保护祖国珍贵文化遗产呕心沥血,不遗余力将流散的珍贵文献搜集到国家图书馆精心保管,传承中华文脉,并服务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让不遗余力的搜求精神和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成为国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缔造出神圣的国图精神.陈清华是民国时期著名收藏家,其收藏的古籍善本既具有极高的价值抗战爆发后两次出售藏书。时任国家图书馆馆长的任继愈先生对这批珍贵藏品给予了热切的期待。但是这批书的转让价,相当于几年古籍购置费,如何争取经费,将书留在国家图书馆,任馆长可以说是竭尽全力。
  • 摘要: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演进过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积累了浩繁的文物古迹,作为中华文明的具体载体,典籍文献亦是其中的重要部分.然而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迫向西方列强敞开大门,经由战争掠夺或低价购买等非正常渠道,众多珍贵典籍与大量文物一同流散海外.《永乐大典》、敦煌遗书、殷墟甲骨、皕宋楼藏书、黑水城文献的流失无一不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重大损失.在中国近现代文物流失中,伴随着学术考察、探险发生的盗掘盗运占了很大比重,外国学者在近现代中国的学术活动,一方面促进了中国近现代学术的转型与发展,另一方面则潜藏着文物流失的危险.近日,在国家图书馆发现了一批中法汉学研究所旧藏图书稿本及相关档案资料。其中的档案翔实记录了中法汉学研究所离华时,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对其报关的图书资料做详细审查的经过,解释了这批珍贵文献人藏国家图书馆的历史由来,也反映了新中国文物保护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目前,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已组织专人为国图藏汉学研究所旧藏书籍编制目录,并对汉学研究所未刊稿本及民俗学研究资料做整理及深入研究。古籍保护是任继愈先生任职国家图书馆馆长期间的工作重点之一,今年适逢任继愈馆长100周年诞辰,特撰此文,以兹纪念。
  • 摘要:任继愈先生担任国家图书馆馆长18年,是国家图书馆任职时间最长的馆长,为国家图书馆的人才建设、事业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这是众所周知的.与重大相对应的是细小,笔者有幸亲历了任馆长的三件小事,这些非常小的小事,同样从细微之处见证了任馆长虚怀若谷的博大胸怀和上善若水的高尚情操.
  • 摘要:《楞严经》里有言"心能转物,即同如来".这句话本质上是希望信众回到初心,自性自在,不见境生心,不思物染尘,精神上有一番蜕变,追求的是自由和平静.纵观我国已故当代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1916-2009)的生命路径(life path)与学术树,运用众所周知的、传统的生命路径方法,以及借助于"云"端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在统计任继愈先生全部学术作品和学术活动的基础上,按照时间纬度建立学术生命路径曲线和时序分布图,以统计分析其学术成果和学术活动的分布情况及变迁过程,一方面反映出著作量、学术活动数量随国情变动而出现的起伏变化,以及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呼应关系;另一方面通过观察特定时段的学科分布变化,体现其个人学术偏好的转徙,也足可反映我国哲学、宗教学的整体历史变化轨迹.笔者以为,他在心有通悟,方在外有显化,对后学的我辈而言这才是唯识的正途.
  • 摘要:1954年,国家图书馆为保存重要文化史料,开始向社会各界征集近现代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化名人及历史人物的手稿,创设近现代名家手稿文库.半个多世纪以来,名家手稿文库在社会各界鼎力支持下,入藏了梁启超、王国维、鲁迅、巴金、朱自清、闻一多、郑振铎、傅雷等众多名家的著作、日记、书信等手稿资料,成为国家图书馆独具特色的重要馆藏.近现代名家手稿文库(以下简称“名家手稿文库”)的建设属于国家图书馆的基础业务,并非任继愈馆长主持的文化工程。然而任先生在担任国家图书馆馆长和名誉馆长的20余年里,一直关心名家手稿文库,不仅为手稿征集牵线搭桥,出席名家手稿文库很多重要活动,还指导手稿保护及服务工作,推动了名家手稿文库的持续发展。今逢任继愈先生100周年诞辰,从实际工作出发,结合馆藏文献和档案资料,敬呈此文,以缅怀先生为名家手稿文库建设和发展的用心与用力。
  • 摘要:今年是任继愈先生100周年诞辰,任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哲学、宗教学研究,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任先生师承汤用彤、贺麟两位哲学大师,一生笔耕不辍,涉猎广泛且多有洞见.毛主席曾高度评价任先生在宗教领域的研究,称其为"凤毛麟角""人才难得".《任继愈文集》编纂始于2010年,前后历时四年,编纂者经由国家图书馆图书检索系统检索、查找,并通过在各大相关报纸刊登征稿启事等方式,共搜集到先生的文章约600篇。按照学科及研究方向,将其著述分为宗教学与科学无神论研究、中国哲学史研究、佛教研究、儒教研究、道教研究、论古籍整理、史学研究、杂著共计八编。该文集的出版,不仅对任先生一生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理和全面总结,更具备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是出版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人文学科中的一件盛事。然而百密一疏,《任继愈文集》之外仍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可入佚文。笔者有幸参与筹备任继愈先生百年诞辰,梳理先生相关著述,见识殊为浅薄,仅就所知,略作补遗。
  • 摘要:任继愈先生是我国杰出的人文学者"人文学者"是指从事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的研究者.笔者希望"人文学者"这个词能在我国普及开来,与"科学家"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任先生的学术研究中,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占有很大比重。任继愈先生研究中国佛教史的学术特色。任先生已经离开,他的著作尚在,应当研究他的著作,学习他的治学精神,将我国人文学术研究向前推进。
  • 摘要:笔者为说明任继愈先生不畏险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忠诚,就三个时段各举了一个逆境的事例,。任继愈先生秉持马克思主义原则直道而行,遇到的大大小小的疙瘩事应该不在少数,但他从不把这些放在心里,当然也不会摆在脸上,更不会带回家因此他生前的许多遭遇亲属并不知道,只见他奔走在风雨之中。他奔走在风雨之中,从未失去从容安详。因为他知道社会诡橘多样,允许反对意见的存在是应有的学风。
  • 摘要:笔者谈论了父亲任继愈的生平事迹以及哲学、宗教学学术思想。笔者父亲的一生也经历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经历了诸多政治运动。一辈子,不畏疾病,不畏逆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中国文化做出了一份贡献。各种磨炼使他的意志更加坚强,思维更加敏捷、锐利,看问题更加深刻、有远见;无论做人、做学问,都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 摘要:任继愈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人文学者、人文学术大家,国家图书馆原馆长."文津讲坛"是他倡议设立的.笔者介绍任先生在90岁高龄写作并出版的《老子绎读》一书.书中任先生对老子的思想来源、历史价值以及老子思想对于后代的重大影响做了深入分析。《老子绎读》在体例上将古代人文经典的深厚学术内涵与今天一般读者所需要的文化普及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 摘要:任继愈先生字又之,山东省平原县人.诞生于1916年4月15日,2009年7月11日逝世,得年93岁.先生少年时即才智颖发,特立独行.1934年自北平大学(不是北京大学)附中毕业后,即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对于先生个人来说,这是个经过深入思考的决定.因为,哲学是出名的难学,在当时,毕业后出路也很窄.任先生的中学国文(今称"语文")老师就是哲学系毕业的;当时已经全国知名的文学家朱自清先生是北大哲学系的老前辈,毕业后也一直教语文、文学课程.前车之鉴并没有动摇任先生终生从事哲学研究的信心与决心. 任先生于1964年受命筹建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现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离开了北大。1987年,又调任北京图书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直至2005年,离休后离而不休,除了总持许多国家级项目外,每周一、四上午一准到馆办公,致力于图书馆工作和典籍编纂工作。单纯埋头搞学术的学者往往缺乏领袖群伦的能力,学术上没有卓越成就的人大家又不服气。环顾国内,也就只有学术上卓有建树、为人冲和恬淡但又极有主见的任先生堪此重任矣。
  • 摘要:任继愈先生论儒家与儒教的思想,较集中地反映在他所撰写的《具有中国民族形式的宗教——儒教》《论儒教的形成》和《朱熹与宗教》等论文中.在这些文章中,任先生首先指出儒家与儒教的不同,认为春秋战国时代,孔子所倡导的儒家,尚只是一个学术流派(哲学学派),还不是宗教,作为宗教的儒教是后来才形成的.
  • 摘要:任继愈先生从1987年5月至2005年1月任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笔者从1987年12月至2000年3月任副馆长,有幸与先生在一个领导班子共事十余载.在退休前,先生送笔者八个题字"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以此来鼓励鞭策笔者人老心不能老,还要发挥余热,多为社会做点事.认识先生到他去世的20余年的时间里,先生给笔者的关怀、支持和指导,笔者永生难忘,受用不尽.本文回忆与先生接触的几件事,深情缅怀任继愈先生.任先生是著名哲学家,他在领导岗位上注重抓大事、抓根本。 任继愈先生是任职时间最长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是图书馆界的一面旗帜。任先生积极推动国家图书馆人才队伍、基础业务、国际交流等各项工作,关心关注各地图书馆建设和发展,为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乃至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全国图书馆界同仁的敬仰和爱戴。老馆长任继愈先生的高尚品德和辉煌业绩将永远载人史册。
  • 摘要:笔者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1961级的学生.当年,每次从32斋学生宿舍出发,到第一教室楼去上课,都要从燕南园的东墙外经过.燕南园林木蓊郁,幽深静谧,里面住的都是仰慕已久的文化大师,包括副校长、佛教史专家汤用彤先生和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等.这是一块文化圣地.作为一年级学生,常常驻足门前,窥探园中的景物和动静,希望见到一两位大师的身影,然而却难得有这样的幸运.哲学系有一位老师和上面两位大师都有密切关系,他就是任继愈教授.他是汤用彤先生的亲传弟子,又是冯友兰先生的侄女婿,这是多么了不起啊!在校学习期间,后来又听说他的《汉唐佛教思想论集》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崇高评价,是用马列主义观点研究宗教问题的,毛主席誉之为"凤毛麟角".任先生对中华书局始终怀着一份特殊的感情,这份感情不是对哪个人的,而是对民族文化的。任先生有强烈的历史感和使命感,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有清醒的认识。旧中国培养的知识分子,历次运动都是被批判的对象。他坚定地认为:文化学术的基本建设离不开资料的汇集与整理,而且资料工作必须先行。只有资料充实、齐备,才有可能孕育新建国家的文化高潮。没有充足的资料为依据,谈论学术文化,势必流于空谈。任先生热心参加的几个重大文化工程都具有基本资料的性质,他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影响为这些文化工程争取到了高层领导的重视和丰厚的财政支持,也以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为这些工程出谋献策,竭尽心力任先生走了。他和其他老一代知识分子的热爱伟大祖国、振兴民族文化的生死不渝的愿力将永远推动人们前进。
  • 摘要:任继愈先生去世快七年了,笔者写了本文来纪念所敬重的先生.这些回忆非常琐碎,七宝楼台,拆卸不成片段,但写下来,对于大家了解一位大哲学家的风貌,或许有一点点的帮助.1978年笔者报考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的研究生.结果如愿被北大中文系录取,导师是冯钟芸先生.主要方向是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笔者也因此认识了任继愈先生.中国治学的传统,文史哲不分家.为了研究魏晋时期的文学,必须对魏晋玄学有所了解,所有时候就向任先生请教有关玄学乃至于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些问题,毕业后因工作交集仍受到任先生教导。
  • 摘要:任继愈先生四次今译《老子》的工作,受到学界包括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先生百年诞辰之际,重读先生的《老子绎读》,收益良多.先生早在高中时代,就关注当时学术界关于《老子》问题的讨论.1956年,为了给保加利亚到北大读书的留学生讲老子哲学,他今译了《老子》,书名《老子今译》.后来又对这个今译本有所修订,称《老子新译》.到20世纪90年代,巴蜀书社请他主编《中国古代哲学名著全译丛书》,他自己又第三次今译《老子》,命名《老子全译》.由于《老子》马王堆帛书本、郭店竹简本的相继出土,使先生决意重译《老子》,这就是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老子绎读》.
  • 摘要:今年4月15日是我国学术宗师、文化巨匠任继愈先生100周年诞辰纪念日.任老与先父单士元(1925-1998)自20世纪80年代始,相识相交近20年.两人相识于20世纪80年代一次宗教工作会议上,之后多年相交共事,至1998年父亲病故,是近20年的学术挚友.而任老是我的父辈,任老伯生命的最后10年中,笔者又有幸受教于他,如师如父.在任老百年诞辰之际,写下记忆中的几件事,以寄托怀念与追思.任老一生研究史学、哲学、宗教学等,对北京的城市规划也是相当关心与热心的。在任老指导下,的才得以完成先父《故宫史话》书稿,在先生帮忙审校与指导下最终得以出版,任老特为《故宫史话》作序。同时在先生的教诲下,笔者文化知识也有不少长进。
  • 摘要:任继愈馆长离开大家已经六年多了.在这段时间里,笔者也退休离开了工作十多年的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但是,只要提起在出版社的工作,看到出版的图书,笔者心中就会想起与任继愈任先生相处时的点点滴滴,脑海中常常浮现出坐在任先生家客厅的藤椅上向先生请益的情景。笔者有幸有十年的时间,在老馆长麾下聆听教诲,为古籍整理出版事业做一点事情.但任先生思虑深阔,与他的相处,多是谈出版社的工作,谈古籍整理与出版,并未能完全接触到他那丰富而睿智的整个思想世界.
  • 摘要:自从做《文献》季刊工作以来,逐渐和任馆长有直接接触,所受教益,终生难忘.上任之初,笔者曾请教如何办好刊物,任继愈任馆长指示,要重视图书馆馆文献研究,特别强调分馆也有很多重要文献,希望有机会向分馆从事古籍工作的同事转达.
  • 摘要:2016年4月15日是任继愈先生100周年诞辰纪念日.国家图书馆向社会各界人士发出信函,为即将举办的"任继愈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暨学术研讨会"征集论文和纪念文章,笔者有幸收到了约稿函.按照约稿函要求,需要就"任先生在文化遗产整理和保护方面"的成就进行学术探讨,实非所长,力不能及,非敢妄议.因此一段时间以来,迟迟未能动笔.作为在任馆长领导下工作了近20年的老员工,深感任馆长留给大家的不仅是丰硕的学术成果,其伟大、质朴的人格魅力,更为我辈之楷模.因此思来想去,找出了纪念任馆长的一篇旧作,该文刊载于2009年9月8日《中国文化报》,记述了笔者与任馆长在工作交往中的一些平凡小事.现将这篇短文奉上,以寄托缅怀与追思.
  • 摘要:老馆长任继愈先生的办公室原在三楼,紧靠东头的两间.外间是会客室,里间是办公室.说是两间,其实外间似走廊,极狭窄,摆着新馆开馆时的旧沙发,木扶手,灰布面坐垫和靠背.沙发虽小,摆在那里,人来去也要侧身而过了.就是在这样简陋的会客室,任先生接待中央领导,也接待普通读者.办公室也不大,一个写字台,四周排满书架.这里既是他办公的地方,也是他从事研究的所在.任先生1987年任北京图书馆馆长,此前,虽经十年调整,恢复了图书馆的正常业务,但条件依然处在逐渐改善之中。十八年寒窑之苦,任先生率领员工,使国家图书馆终于显现出天堂的模样。为此,不仅本馆的员工,本国的同行,就是世界图书馆界,对这位出身于哲学家的管理者,也都充满了敬意。笔者在任先生身边工作了六年,亲身感受到何为仁者。大儒必为仁者,好领导也应具仁者之风。仁者是真人,心胸坦荡。待事如此,待人亦如是,不分贵贱,无论官民,一律谦卑恭敬,真诚相待。凡与任先生接触过的馆员都有感受,任先生是一位温厚幽默的长者,是一位充满智慧的哲人,却没有人感到他是个官。
  • 摘要:笔者与任继愈先生只见过一次面,但记忆犹新.那是在一次会议的间歇,老人家虽拄着拐杖,但热情而有力的握手传递给笔者温馨和力量.后来每次去国图,都希望能拜访任先生,但总是担心打扰他老人家,没能在老人家面前倾听教诲,甚感遗憾.为了参加任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访问了不少老同志,也看了不少文章,对任先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任先生典籍整理、终身教育、数字建设三个期待正是今天图书馆界面临的新课题。近年来我国图书馆在这三方面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都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今后一定不辜负任先生期望,为新一轮图书馆事业发展开拓进取、奋力拼搏,真正把图书馆事业办成一个“常青的事业”。
  • 摘要:时间过得真快,转瞬间任继愈先生去世已经快七年了.七年前,2009年7月11日凌晨4时30分,任先生在北京医院去世.也是在同一天的上午8时50分,季羡林先生在301医院去世.那天上午,先得到任先生去世的消息,然后又得到季先生去世的消息.两位先生都是高龄,早已经住在医院,任先生还患有重病.他们的去世,虽然不能说完全是意外,但他们走得这样快,又走在同一天,却是没想到的事.两位先生走了,让笔者格外难过.季先生是笔者的老师,任先生虽然没有教过笔者,但一直把任先生也看作是老师之一。对于笔者个人而言,季先生是其“亲教师”,当然更亲近一些,在其1979年9月到北京念研究生以后,很多次,在不同的场合下,有机会见到任先生,跟任先生有过或长或短的谈话,主要是向任先生请教。更重要的还有,读任先生的书,从中获益。如果可以用佛教的词语来做比喻,任先生或者可以说是笔者的“轨范师”之一吧。任先生是学者,一生以学术立身。任先生从事的研究,题目大多涉及中国哲学史与思想史,在这样的背景下延伸到中国宗教史,佛教和佛教思想其实只是这中间的一部分。对任先生的学术,不能说完全不了解,但实在地说,很多方面笔者是外行。读任先生的书,与任先生交流,除了在学术知识上的获益,更多的是体会到他的为人和性情。从任先生那里感觉,他们这一代学人,学术的基础建立于20世纪的50年代以前,那个时候的学术真正是学术,因此大多形成了扎实认真的学术品格和风格。即使50年代中国社会开始的变化,让他们思想上不同程度地有所改变,他们或多或少也接受了一些“新”的理论,但风风雨雨之中,他们中的大多数,仍然是着眼学术,他们基本的人格和品格没有变。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他们仍然为学术做了很多工作。没有他们,也很难有“文革”以后中国学术的迅速恢复和重建。
  • 摘要:清道光七年(1827),清政府为精简机构,将之前的"南府"改为升平署,由此升平署正式成为负责管理戏曲音乐的政府机构.清代皇宫有爱看戏的传统,升平署的主要职责之一,便是负责清宫内廷的承应戏.升平署戏曲大致分为两类,昭梿《啸亭续录》指出:"乾隆初,纯皇帝以海内升平,命张文敏制诸院本进呈,以备乐部演习,凡各节令皆奏演.其时典故如屈子竞渡,子安题阁事,无不谱入.升平署戏曲大致分为两类,昭裢《啸亭续录》指出:“乾隆初,纯皇帝以海内升平,命张文敏制诸院本进呈,以备乐部演习,凡各节令皆奏演。其时典故如屈子竞渡,子安题阁事,无不谱人。其于内廷诸喜庆事,奏演祥征瑞应者,谓之《法宫奏雅》;其于万寿令节前后奏演群仙神道添筹锡禧,以及黄童把手白叟含哺鼓腹者,谓之《九九大庆》。”像《九九大庆》 《法官奏雅》这类戏味性较少的剧曲,都属于庆(仪)典剧;其他像《琵琶记》《劝善金科》《忠义璇图》等故事性、戏味较强的剧曲,则属于观赏剧。由于庆(仪)典剧大多不具有观赏性,所以较少被人注意。升平署演出的戏剧,基本上都有曲本,而每一种剧,往往又有多个类型的版本,常见的如“总本”“出本”“关目”“串关”“排场”,等等。一般说来,研究者最关注戏文完整的“总本”,轻视只记录台上的动作和演员位置及其出入的“排场本”。尽管如此,研究升平署曲本,尤其是要原汁原味地复原清官戏曲的旧貌,“排场本”也是很有研究价值的。而对庆典剧的“排场本”做一些适当了解,对认清升平署戏曲的全貌会有所帮助。
  • 摘要:任继愈先生是中国20世纪为数不多的儒道佛兼通的大师级学者之一.记得20世纪80年代,《文史知识》编辑出版"三教"专栏,任先生是唯一一位被约请分别撰写三篇专文的学者.先生之学术通识亦是业界公论.本人因缘于先师张知寒先生(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有幸聆听任先生之教诲十余年,尤其是参与编辑出版《任继愈文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年),加之涉足古籍整理出版领域30年,得以粗识先生古籍整理出版之远见卓识及成就,故成此文,以纪念任继愈先生百年诞辰.
  • 摘要:任继愈先生出生于山东平原一个诗礼相传的书香世家.父亲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为世代书香的任家出的第一个行伍之士,其思想开明,使得家庭氛围自由宽松,先生小时即视野开阔,对现实世界的林林总总喜欢刨根问底,俨然一副善于思辨的哲学家模样.小学时期,开明大胆的曹景黄老师给了他从未体验过的知识新鲜感,教导他始终保持正直谦虚的节操.初中和高中时期,任继愈遇到了几位北大毕业、对其一生产生深远影响的老师,在活跃、开放的学术风气熏陶下,他开始读胡适、梁启超、冯友兰等人的著作,开始钻研哲学,独立思考,为日后的学术研究和知识结构构建坚实基础.
  • 摘要:2002年5月,任继愈先生在国家图书馆分馆为部级领导干部做了一场讲座,题目是《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经验》,讲座由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国家图书馆承办,听讲者有在职部级领导干部和主办、承办方领导70余人.讲座现场发放了《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参考资料》,内含主讲人简介、讲座提纲(主讲者提供)、参考书目与相关论文等;之后,全年讲座整理成稿,经各位主讲人审阅、改定后,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在2003年3月以《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2002》为名结集出版.
  • 摘要:国家典籍博物馆是国内第一家国家级典籍类的专题博物馆,因其建立在国家图书馆百年积淀基础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典籍博物馆的定位是"以典籍文化为中心……围绕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典籍文化、中外文化交流,以存世典籍文献、反映典籍发展与传播的文物、技艺等为展陈对象,不断创新典籍展陈理念,形成基于'典籍-文物-技艺'的活态化展陈平台."一年多来,国家典籍博物馆共举办各类展览20余场,涉及典籍主题展、古籍保护、非遗传承、重大历史题材等多个主题,皆以典籍为主要或辅助展示对象,与国家图书馆早期的陈列展览既一脉相承,又创新发展,体现了浓郁的典籍特色.国家典籍博物馆成立以后,使得博物馆与图书馆的优势更加互补,其在文献保护、文化展示与传承方面的职能更加突显,国家典籍博物馆以其行业领先的硬件设备、专业的典籍陈展队伍、书香浓郁的展览环境、充满活力的专业讲解队伍、多元系统化的典籍推广手段,为文献保护相关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更加优异的环境,也凸显了国家典籍博物馆典籍文化的保护中心的职能定位。充分发挥国家图书馆馆藏优势,将历史典籍文献、口述影像史料与现实生活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紧密结合,让社会大众进一步了解非遗的悠久历史,唤起全社会保护非遗的意识,成为国家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
  • 摘要:记得那是周六,任继愈先生去世的消息传来,大家十分悲痛,山东博物馆派笔者专程赴京悼念任先生,从北京回来几天来,读了许多见诸报刊的文章,感觉精神灵魂得到了荡涤和洗礼。人们眼中的任继愈先生,为人低调,不为外物所役,不为荣辱所扰,从来蔼然冲淡,也少有慷慨激昂。尽管其学术成果对当代中国具有深远影响,却坚持不出自己的全集,也拒绝过生日,对身后事更是交代一切从简,直到他病重住院的前几个月,仍每周一和周四到国家图书馆上班,风雨无阻,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也是近现代中国图书馆的一座精神丰碑。任先生给许多图书馆都题过字,如湖北,东莞,山东省的平原、充州等等。任先生的书法气度雍容,清隽挺秀,不但骨气奇高,铁画银钩中极显现金石意味,而且书卷气浓郁,与他的雅致词语内容珠联璧合,堪称学者书法的翘楚。任先生十分关心家乡的图书馆事业,多次给平原县图书馆捐书,每每开会遇到家乡人,都询问了解图书馆的情况,山东博物馆改造中帮助老馆成功保留。大明湖畔氮氯着书香的奎虚书藏巍然矗立,大家会常常想起任先生为这里倾注的心血,安静淡泊做一个中华文化和图书馆精神的传播者和守望者,也许是对任继愈先生最好的追思和安慰。
  • 摘要:时光荏苒,任先生离开人们已经近七年了.然而,任先生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音容笑貌宛如昨日.记得最初与任先生相识是在1994年.那时笔者刚到馆办工作,与任先生办公室相隔两三个房间.每到周一和周四,都会看到任先生拄着拐杖,提着公文包来上班.那时候还是刚走出校门不久的年轻员工,只知道任先生是著名学者,内心里满是崇拜和敬仰.而真正与任先生熟识起来,是在2000年9月到国图分馆(2006年更名为古籍馆)工作以后.因为举办文津讲坛,有了更多与任先生接触的机缘.文津讲坛的创办始于2001年元旦,在位于文津街的国家图书馆分馆修缮重张之际,依托分馆的区位优势,国家图书馆决定按照雅俗共赏、普及与精深兼得的原则,面向公众推出学术文化系列讲座。2003年元旦正式挂牌“文津讲坛”,树立起了文化品牌。讲坛坚持主讲人和主讲内容的精品意识,前来演讲的多为知名专家学者,有德高望重的学界前辈,也有风华正茂、学术有专长的学界中坚,至今已举办800多期,享誉京城内外,成为全国著名的文化品牌。文津讲坛得以不断发展、声名远播,得益于任先生的鼎力支持、悉心培养。从品牌创立、定位到规划实施,任先生都身体力行,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心血。他不仅率先垂范,亲自登坛演讲,还亲自指导规划讲座的选题,邀请名家。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著名学者,任先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与学界着宿的影响力,把众多知名的专家学者、知识界以及社会上关心文化事业的人们团结、汇聚到讲坛,极大地提升了国家图书馆学术文化重镇的品牌与形象。
  • 摘要:作为中国文献影像技术协会第一届至第四届理事会的名誉理事长,任继愈先生为我国的文献缩微事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而这一事业也正是在任继愈先生的关心和支持下,由微而生,一步步蓬勃发展起来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叶,任继愈先生就意识到我国在珍贵文献保护工作方面存在若干亟待改善的地方.他凭着对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积极上书中央领导,主张通过利用缩微技术来抢救珍贵历史文献,这极为有力地推动了文献缩微事业在我国的发展.
  • 摘要:任先生离开虽已六年多,但先生对出版社的关怀与勉励,先生倡导揭示馆藏、潜心整理文献的精神,先生的治学方法与道德风范,一直是激励大家前行的力量!2016年4月15日正值先生百年华诞,怀着对先生无尽的思念,谨以此文总结先生留给人们的丰厚的精神财富.任继愈先生多次强调,图书馆的藏书是为读者研究使用服务的,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属国家图书馆主办,应以揭示馆藏文献作为主要的出书方向。30多年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正是坚持这样的方向逐步发展起来的。先生一向重视文献整理工作,他不仅从一般学术研究的基础工作来看待文献整理,而且把它作为一代学人的历史使命。先生一生投入精力较多的是《老子》—先秦诸子传统文化的主要经典之一。先生对《老子》一书的研究,跨越了两个世纪。2006年由我社出版的《老子绎读》,是先生在九十高龄时第四次注译《老子》的成果。先生无论是担任馆长时,还是卸任后,都对出版社关爱呵护有加,为出版社推荐选题、题写书名、撰写书序、关注质量。与先生的接触中,感受最深的是他崇高的品格。先生一生向学,淡泊名利,无欲无求,清廉自守,向来为人称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先生永远是人生的楷模!哲人其萎,风范长存!要从先生身上汲取力量,沿着先生指引的路,继续前行。
  • 摘要:任继愈先生已经离开七年之久了,七年前,笔者曾与任先生有过一次近距离的接触,也正是那次接触,任先生从传闻中的国学大师变成了我印象中和蔼可亲的长者.2008年7月,笔者告别校园,非常荣幸地进入国家图书馆工作.进馆不久,因为馆里需策划建馆100周年系列庆典活动,被抽调到当时的百年馆庆办公室工作,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是拍摄百集电视文化专题片——《馆藏故事》.也正是因为这项工作,有了与任继愈先生近距离接触的契机,才有了和先生的一面之缘.采访间隙先生叮嘱说:你们现在研究生毕业能到国家图书馆机会难得,一定要好好珍惜。年轻人要有理想,趁着年纪轻,没有家庭负担,更要全身心投入工作,如果能结合工作搞点研究,全面提高自己,就更好了。任先生作为老馆长、鼎鼎大名的学术宗师,能主动关心青年馆员的成长,这让笔者内心涌起一阵阵感动。先生的一字一句我暗自记下,成为鼓舞其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动力。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