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7届学术年会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7届学术年会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7届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7-11-18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北京地质学院是新中国诞生之后,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作为一所应运而生的地质专业高等院校,出现高山地质专业,更有她出现的特定环境,特定需要和特殊的意义.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由于旧中国时期帝国主义长期的侵略和掠夺,民族工业得不到发展,更由于国民政府的腐败,政治晦暗,再加上日本帝国主义长期的侵略,以及抗战胜利后三年内战的破坏,中国的经济已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不仅如此,与建国之初的工业体系相比,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教育和科学的底子也是很薄弱的,以地质学为例,"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可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前一阶段中,地质科学事业从草创时期进入发展时期,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的成立,加速了这种发展.到1928年前后,中国地质工作者有了100来人,1940年后,增加到近300人".
  • 摘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苏联高等院校对培养地质人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牌教授来华讲学或办研究生班,二是接收中国的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1951-1956年派出的本科生较多,其中学习的有些专业是国内尚未开始的(放射性物探,放射性地质),研究生的有些领域在国内也是刚开始(新构造运动,微体古生物),进修生中有的已有相当的工作经验,只是再充实和提高一步.接收研究生最多的学校是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33人,莫斯科大学27人.1959年毕业的本科生中还有几个人继续读了研究生.1953年派出的地质类率学生达51人,占当年派出学生总数675人的7.6%,可见当时国家对地质人才的急需.
  • 摘要:池际尚院士1950发表的论文《滨州费城附近Wissahickon片岩之构造岩石学》,运用岩组学的方法研究了Wissahickon片岩及其花岗岩化岩石的组构特征,探讨花岗岩化过程所引起的岩石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及显微组构的变化.在纪念她诞辰100周年之际从新阅读她的遗著旨在学习她的学术成就,创新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 摘要:今年是刘东生院士诞辰一百周年,各有关方面都以不同形式开展对他的纪念活动.他辉煌的一生,有很多闪光点,他从上世纪50年代到本世纪初,主要在第四纪科学与黄土科学领域里奋战了半世纪多,成为国内外这些方面的重要领军人物,他有四大学术成就:确立了从粉尘的搬运、沉积过程到后生演化的一套完整的"黄土新风成理论";根据黄土与古土壤的交替出现而提出第四纪古环境演化的多旋回理论;通过对黄土剖面系统全面的研究,使之成为迄今全球唯一完整的陆地沉积记录,可与深海沉积物岩心、极地冰芯完全对比、从而建立了全球变化的"国际对比标准";与多位科学家共同提出了"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观".
  • 摘要:地球系统科学从20世纪80年代蓬勃兴起.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地球系统科学(Earth System Science)概念是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1983年首次正式提出.然而如果重温李四光先生遗著,则不难发现早在20世纪20-30年代他就已将系统论引入地质学,提出了诸如构造系统(tectonic system)、大陆车阀说、海水进退规程等等新概念;1970年在他临终前出版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还将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内容进一步扩大.可以说,系统科学思想贯彻在他的一生论著中,说明中国杰出地质学家李四光才是真正地球系统科学的先驱.李四光先生有诸多超前思维值得传承,他创建的"地质力学"的内容就是现代"系统构造地质学"加"地球系统科学".
  • 摘要:谢家荣解放后历任原资源委员会保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资源委员会保管委员会矿产测勘处保管处处长、南京资源委员会办事处赴沪临时工作队领队、第一次全国科学会议南京区筹备委员、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组织的东北参观团第一副团长、华东区财政经济委员会工业部矿产测勘处处长、南京地质探矿专修学校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矿产测勘处处长、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计划处处长、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顾问、地质部总工程师、地质部普查委员会常委和总工程师、地质部地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第五研究室副主任、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矿床地质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第一届全国政协特邀代表、第一至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历届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会志编辑和《地质学报》编委.
  • 摘要:当回顾中国地质教育事业发展历程的时候,不应该忘记新中国地质教育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何长工.何长工出生于1900年12月8日,湖南华容县人,早年参加五四运动,后赴法勤工俭学,在法国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回国后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大革命失败后,他参加了秋收起义为朱毛红军会师和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鄂东南根据地红色政权,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 摘要:张资平是一个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的历史人物,早年参加并创办了“创造社”,发表过大量的反帝、反封建的文艺作品,北伐战争中,他曾任政治部少校,大革命失败后由邓演达介绍加入第三党,任中央委员和宣传委员,邓演达被蒋介石杀害后又脱党;抗战时他还在汪精卫伪政府出任过伪职(农矿部技正),这其实是一个技术性职务,而非行政职务。之所以在汪精卫政府任职,是因为此前在潘汉年、袁殊的领导下任“兴亚建国运动本部”文化委员会主任,这是我党策划、领导的,袁殊等获得大量战略情报,又和汪精卫争功,汪精卫向日本方面提出抗议,日本方面不得不将之解散,作为交换条件,陈孚木、袁殊补入汪精卫政府,而张资平也就任农矿部技正(一说是强聘,一年后去职。),这实际上是闲职。但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又被钦定为汉奸文人,他更多地被后人定位为作家,而非地质学家、地质学教授,殊不知他在二、三十年代曾担任过高校的地质学教授,也曾从事地质学书籍的著述和译介,而且是著作等身。他在中国地质教育史上应该有自己的名副其实的历史地位。
  • 摘要:丁文江(1887-1936)先生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对中国早期的地质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科学界和学术界有广泛的影响.黄汲清教授在《中国地质科学从萌芽阶段到初步开展阶段中名列第一的先驱学者》一文中说:丁文江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学教学机构首脑","中国第一位地质调查所所长","中国第一篇正式地质调查报告的作者","中国第一位远征边疆的地质学家","中国第一位进行煤田地质详测并拟定钻探计划的地质学家","中国第一位撰写中国矿产资源论文的学者".丁文江先生对中国地质事业和地质科学发展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非常重视地质人才的培养.1913年农商部地质研究所的举办,为中国近代地质工作的开展培养了一批骨干,丁先生对这项工作的贡献是众所周知、载入史册的.丁文江先生对北京大学地质学系的建设和发展也非常关心,给予很多支持、帮助和指导,他还担任过北京大学地质学系研究教授、中央大学名誉教授.这些都是丁文江先生重视地质人才培养的具体体现,对中国早期地质教育事业的贡献.2017年是丁文江先生诞辰130周年,谨以此文表达对丁文江先生的崇敬与缅怀.
  • 摘要:如今,我国正在从地质大国向地质强国迈进,在这个过程中,丁文江的科学探索精神仍然要大力提倡,因为,丁文江精神告诫人们,求真务实踏实勤奋地工作是可以出大成绩的;丁文江的精神还告诫人们,无论到了什么时候,青年一代都是科学的未来,他们身上肩负时代和民族的责任。因此,弘扬丁文江精神是激励青年发愤图强,为国家、为民族的强盛而做出贡献的巨大的推动力。
  • 摘要:2012年10月6日,凤凰卫视在《我的中国心》栏目中说到:在中国近代史上曾有这样一个人,蔡元培称其为"中国现代稀有的人物",胡适赞其为"最有光彩又最有能力的好人".他不仅是中国地质学的拓荒者,其身影还频频出现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他就是中国地质学的奠基人之一、科学大家——丁文江先生.丁文江先生是一位爱国者,有政治抱负,光明磊落,致力于民族强盛;丁文江先生是一位科学大家,崇尚真理,求真务实,身体力行;丁文江先生是一位诲人不倦的长者、是一位与人为善的朋友、是一位受人尊重敬重的好人。在他的身上,集合了科学家、科学事业的组织者和科学思想的传播者等多重角色,不仅表现在他在我国早年科学事业的组织、管理方面;还表现在他后来的多姿多彩的传奇经历中。尽管丁文江先生的生命只有四十九年,但他在地质科学领域、在中国社会上留下的印迹却是极为光辉灿烂的。
  • 摘要:智效民先生所著《胡适和他的朋友们》一书后记中谈到:"以庚款留学生为主体的中国第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则因其对自由、科学、民主的理解和热爱,在人格上更有独立性,在学术上更有开创性,在政治上更有建设性.可以说他们是一百多年来中国留学运动中根基打得比较好、路子走得比较正的一个群体.可惜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这些群体很快被人遗忘.他们的政治选择、学术思想、精神追求和人格风范,竞成了绝唱.这就形成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他们生活的时代离很近,但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思想遗产却离很远."165丁文江作为这个群体中的一份子,的确在历史进程中受到了这样的待遇.丁文江49年的人生,的确短了些,但他精彩的人生,极富人格特征的社会实践,充分表现了他的与众不同,回顾历史,丁文江对中国科学与社会的思考,以及他的社会实践,使他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有印迹.随着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出现,丁文江作为一位历史人物,他的科学观、人生观,正以一位思想者的形象被人们记起,并产生着社会历史作用.本文仅就丁文江关于科学与社会思考的历史作用,就其所想,做一片断的论述.丁文江生活的年代是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丁文江的英年早逝,的确是中国科学,近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损失,无法复原丁文江在世49年的所做、所思,但他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却长留在人们的心里,时代不同了,但维系社会发展的人类精神是不会改变的。对丁文江的认识还有待去发掘,但有一点可以明确的是,丁文江的精神,犹如一座丰碑,在警示后人,告诫后人,要做对社会发展有益的努力,要做有社会责任感的,有社会担当的人。
  • 摘要:"一带一路"是2013年中国政府领导人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对中国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当今,它是中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等65个国家创新的合作模式,符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中国走出国门发展开启新的机遇.“一带一路”国家矿产资源丰富且与中国矿产资源具有很好的互补性,如钾盐矿产资源是我国紧缺矿种之一,而一带一路中有丰富的钾盐矿资源。因为受我国特殊的地质条件制约,经地质学科学家几代人的研究,认为中国未来“钾盐”找矿难以实现重大突破。老一代地质学家较早就提出到国外富钾矿地区勘察和开发钾矿用于生产钾肥,以保证我国工农业需求和粮食安全。
  • 摘要:海洋地质工作是被海水覆盖部分地壳的地质工作,是陆地地质工作的自然延伸,也是21世纪地质工作的重点领域.中国是个有辽阔国土的亚洲大陆国家,也是一个面向西太平洋的海洋大国.远古时代的中国人,已经有朴素的海洋意识,二千多年前的《山海经》,大量描述中国沿海和周边国家的地貌地质特征,充分说明那时中国人对大地和海洋观察的丰富想象力和客观科学态度.明朝郑和下西洋以后,特别是西方大航海时代到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抵御外来入侵和海盗等原因,曾颁布一系列"禁海令",推行闭关锁国的愚民政策,使远东文明古国错失走上现代化海洋强国的历史机遇.
  • 摘要:哥白尼革命开始的近代科学是科学史上的重大进步,有力地认识自然界改善了人类的生活.但近代科学是还原论科学,过分强调了对对象的组成的认识,忽视了整体的协调,所以近代还原论科学在有力地征服、索取、改造自然界的同时也糟蹋了自然资源,破坏了自然界的平衡,威胁了人类的生存发展.自第二次大战结束以来,近代科学的飞速发展,导致爆发了资源、能源、生态三大危机,加激了人类生存危机和社会矛盾全面激化.正是在这种大形势下,综合研究发展,整体论科学开始世界性崛起.
  • 摘要:早期地质思维主要是以研究地质现象之间的相关联系为主的.在20世纪,地质学主要进展的显著特点是:以发展因果性思维为主要标志.进入21世纪,从因果性走向相关性是当前思维大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中华思想体系就是着眼于相关性思维的,使中国人在这方面具有天赋优势,有利于在相关性思维方面培养出创新型人才.21世纪正是中国地质教育大有用武之地的时机.
  • 摘要:关于毛泽东主席对中国地矿事业发展的关怀与指导,前地矿部长朱训教授早有论述《毛泽东有关地矿工作指示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中国矿业报》(1993年12.20).《中国矿业报》的曾锦华同志也以"江山如此多娇"为题(《中国矿业报》1993.12.24)毛泽东主席对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方面的交往做过论述.本文仅对早期,特别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同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杨钟健院士(1897-1979)、地矿学家张莘夫(1898-1946)、地理学家白眉初(1876-1940)等的交往与友谊做点滴补充。
  • 摘要:袁见齐先生(1907-1991年)是优秀的地质教育家,曾长期担任中国地质大学系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研究生部主任等教学管理工作.他对地质教育,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计划和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等,都有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经验.
  • 摘要:抗战时期,1937年,在南京的中央地质调查所经长沙迁往重庆,所内的大量仪器、图书、资料由民生公司的轮船沿长江运往重庆口岸.刚到重庆时,没有固定所址,人员和设备只能分散各处安置居住.从1938年到1939年,经济部地质调查所在重庆北部小镇北碚选址、建设.1938年黄汲清接任翁文灏为地质调查所第三任所长,从选址到建筑,他得到当时的实业家:西部科学院卢作孚先生的大力支持和协助,选定在嘉陵江岸的一个高高的山岗上,这里紧挨西部科学院,放眼北望,可见嘉陵江的小山峡,有片片白帆驶过.抗战胜利后,1946年,在北碚的地质调查所逐渐迁回南京,全家也随着父亲,先到北平,然后到南京,从1947年-1948年全家住在南京地质调介所大院内,地调所的红楼、小桥和遍布满院的松树留下很深的印象。黄汲清从北碚到南京、北京,正是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到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政治大动荡时期,直到改革开放、科学的春大到来,他经历并见到了发生的这一切。正如前国际地科联主席杜伦佩所说“在中国,他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动荡的时期,取得了您们伟大国家地质学的巨大成就”。
  • 摘要:长期以来,多数国人只知道李四光先生对石油突破和地震预报有重大贡献。其实对于地热的贡献更加重大。原因在于地热资源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和持久性。地热的利用不仅节省了煤炭石油天然气不可再生的能源,同时又清洁了环境,保护了绿色生态。这点对于当今雾霾天气的增多尤为重要。地热不仅是遍及全球随地可取的能源,还是取之不尽的可以再生的绿色能源。高温干热宜于发电,中低温热水宜于直接使用,适用范围很广(取暖、制冷、洗浴、医疗、农业暖棚、灌溉、渔业养殖等等)。再有地热发电相比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自然能源,它不受季节气候的影响,也是一个明显的优势。总之,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对于全球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福社,也是人类能源史划时代的里程碑。李四光先生的贡献不仅功在当代,还利在千秋。
  • 摘要:早在1946-1949年间,谢家荣就非常关注中国铀(釷)矿地质与勘查的研究:收集国外铀矿资料并加以传播,指示张宗潢研制铀矿物检测仪器——盖革计数器,并组织通俗科学讲演会,演示仪器效果,组织实施了黄羌坪铀矿的初步测勘并亲自前往调查与研究,认定其值得勘探并布置了钻孔,考察了富贺钟地区的独居石矿并计算了储量,派员考察了辽宁海城的铀釷矿,著文《铀矿浅说》,开启中国铀矿地质研究,著文Some promisingregions for searching uranium and thorium deposits in China(中国铀釷矿的找矿远景区),指出了中国铀釷矿的找矿方向,制定了中国1950年的铀釷矿探矿计划,编写铀釷矿的找矿须知,指导中国铀釷矿的普查.谢家荣是中国铀矿地质与勘查的名副其实的开拓者与奠基人.
  • 摘要:1998年12月1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和中国地质学会在西山饭店隆重集会,"纪念中国著名的地质大师、矿床学巨匠谢家荣先生诞辰90周年".2008年12月31日,中国地质学会在北京召开纪念谢家荣先生诞辰110周年座谈会.这些纪念活动,以及其他许多的文献,包括作者最近的一些文章,都将谢家荣的诞辰日定为1898年9月6或7日.但这是不正确的.谢家荣出生的年份应该是1897年而不是1898年。1897年的农历7月22日对应的是8月19日。这样,谢家荣的诞辰日就应该是1897年(丁酉年,清光绪23年)8月19日(农历7月22日)。
  • 摘要:2017年正值著名地质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事业奠基人丁文江先生诞辰130周年.为缅怀丁文江先生的科学成就和为地质事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弘扬丁先生的科学创新精神,传承先生的治学风范和学术思想,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图书馆和泰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丁文江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活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以及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受邀参加纪念活动的人员有:于洗、戴进业、浦庆余、陈宝国、员雪梅、闫小燕、李学燕,其中于洗、戴进业、浦庆余、员雪梅分别于4月13日下午的"丁文江学术思想研讨会"上作了演讲报告.此次纪念活动主办单位印发了《丁文江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汇编》和《泰兴历史文化》(2017第2期,纪念丁文江先生诞辰130周年专辑),分别收录文章15篇和30篇,其中收录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参会代表文章均为9篇.
  • 摘要: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认定的主要形式,也是承传学术思想的重要载体.它的演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科学的发展进程.科学事业在初创时期,开创者的努力和贡献成为科学事业发展和进步的基本推动力量.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发展从起步阶段,开创者们就着力于学术期刊的出版,他们的第一推动作用功不可没.本文以早期地质学期刊的创立与发展为案例,通过丁文江对不同层次地质专业期刊的贡献,探讨了他在中国地质学刊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摘要:丁文江(1887-1936)江苏泰兴人,傅斯年(1896-1950)山东聊城人,均属民国学界开辟新纪元的领军人物,也是一对好朋友,研究二人的交往史,不仅可丰富科学史、学术史内容,也为民国史研究提供一个独特的新视角.
  • 摘要:丁文江接受西方现代教育,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同时,他又有很深的国学功底,在弘扬中国古代优秀科学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丁文江在中国科学和技术史方面主要做了两件重要的事,第一件是介绍宋应星和《天工开物》,第二件是研究和推介徐霞客及《徐霞客游记》。这也是他在弘扬中华古代优秀文化方面两个里程碑式的贡献。
  • 摘要:通常将中国近现代史上"五四"前后发生的文化运动称为"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文化史上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在新文化运动中发生了文学革命、东西文化之争、古史研究之争和科学与人生观的论争等论争事件,或者说这些文化事件编织成新的文化运动的美画.本文以丁文江在科学与人生观论争中的表现,阐述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 摘要:在多年了解丁文江的基础上,搜集和拜读了有关丁文江的传记资料、丁文江的著作、丁文江的纪念和研究文章.从中,进一步了解了丁文江作为中国地质学的开山大师,不仅是一位博学多才、思维敏捷、勤于实践、治学严谨和开拓创新的人物,而且还是一位乐观开朗、热情友善、勇敢果断、坚忍不拔和廉洁奉公的正人君子.丁文江短暂的一生对国家、社会、科学以及朋友、同事、老师、学生和家人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处处散发着丁文江的人格魅力.被丁先生的高尚品德、独特思想和非凡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着,这些将会永远激励奋发前进.目前,弘扬这种人格魅力,相信地质界、科学界乃至整个学术界的有关人士将会受益良多、影响深远,同时,对于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 摘要:240万年之前,由于新疆塔里木盆地西部地势抬升,盆地内众多河水改道自西向东奔流,渐渐在塔里木盆地东北低洼地、形成各路河流汇聚地.到了一万年左右,这里已沉积了近千米厚的陆相砂、砂砾和粘土沉积,其上部竟有数百米厚的蒸发岩沉积层.在近2万平方公里范围内,这里都是河流和湖泊沉积,蒸发岩是湖泊晚年生成的化学沉积盐类."罗布泊"在古代中称汇水之地、即因众多河流汇聚而得名.罗布泊历经沧海桑田巨变,孕育了楼兰古国文明,留下古丝绸之路商旅征途故事以及探险家众多神秘奇闻.
  • 摘要:北京太古宙地质研究工作已将近百年.前60年,水成派观点占统治地位;近30多年,火成派占了优势.争议的主要对象是沙厂英云闪长质片麻岩.争论的焦点集中在:矿体的形态和产状、块状无序的变质岩、岩浆岩对铁矿的影响、混合岩化、两群合一等五个问题上.放马峪基性岩墙群的出现,是中太古代晚期基性岩浆活动的一次标志性地质事件.不同观点的地质填图,各走极端.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北京太古宙岩石地层单位划分表,推出了本区太古宙岩石地层三分方案.
  • 摘要:中国地质学界早期参与国际地质学界活动的具体情形,特别是中国地质学家首次参加第13届国际地质会议的具体经过如何,国际地质学界对中国参会的反响怎样,中国地质学家对国际地质大会贡献几何等等,现已湮没无闻,成为中国地质学史的空白.笔者勾沉相关史料,就翁文灏代表中国参加第13届国际地质大会史事考订补充,并对上述问题提出初步分析.文章认为,不仅中国地质学界对大会作出了独特的中国贡献,同时大会也给中国地质科学带来了重要且积极的影响,在中国地质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