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2018中国船史研究会年会
2018中国船史研究会年会

2018中国船史研究会年会

  • 召开年:2018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18-01

主办单位:中国造船工程学会

会议文集:2018中国船史研究会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营造尺在不同历史时期或同一时期在不同的地区都存在差异,而且在具体工程的实际施工中还可能出现用尺偏差,古船实际采用的营造尺应该利用该船遗构的实测数据进行合理推定.本文以蓬莱一、二号古船和象山明代海船为例,根据其残体舱长实测数据进行了营造尺和舱长原初尺寸的还原计算,提出了中国古船营造尺复原的方法及意义.
  • 摘要:历史上中国曾是举世公认的世界造船与航海强国,主导睦邻友好、互利邦交的中国海洋模式泽被后世。遗憾的是明清统治者采取海禁政策,世界海洋强国的优势逐渐不再,拱手转给他人,导致近代以来遭受来自海上的外来侵略和蚕食,历史的深刻教训不能不让人深思。目前中国正在实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战略,中华民族又一次将关注的目光转向海洋。随着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中国港口博物馆、国家海洋博物馆的建成开放,以及国家南海文化博物馆、广州海事博物馆等重要海事博物馆的筹建,中国正在向世界海事博物馆强国之路迈进。国家实行海洋强国战略与海事博物馆的建设,为船模界带来多年不遇的机遇。中国人对海洋文化的关注与喜爱,为青少年人才的培养与船模产品的销售打开了广阔的市场。中华民族建设世界海洋强国的机遇期又一次来临,船模与海洋工作者的前途光明,但是任重而道远。
  • 摘要:通过FLUENT软件对广船开孔舵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了开孔舵的水动力性能,并对几种不同形式的开孔进行了对比分析,所得结果对开孔舵的水动力性能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 摘要:在论文《北宋出使高丽的客舟神舟》中,经型线改造后的客舟神舟,其船型极度瘦削,方形系数仅为0.345,船宽与吃水比则小到1.68.由于所论船舶初稳性过小,必然造成大倾角稳性的不足并引起船舶翻沉事故.由于船型极度瘦削,为保证必要的浮力,势必要增大船舶尺度,从而必将丧失船舶经济性.本文认为:复原古船时出现如此严重的问题,盖因没有遵守船舶在强度、稳性、快速性、适航性以及船舶经济性等方面的基本规律.
  • 摘要:在甲午战争以及中国近代海军史、船舶史的研究中,有关舰船航海日志的价值和重要性正在被学术界逐步重视,并成为一个新兴的研究热点.由于航海日志是记录船舶或舰船基本信息和水兵勤务状况的最基本信息载体,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是除战史、造船史资料之外,研究相关海军史的最重要史料之一,也是研究船舶史或舰队管理史不可多得的原素材.随着近年研究者的不断努力以及信息便利化程度的提高,一些日本和晚清近代海军的航海、勤务,轮机日志等珍贵资料逐渐浮出水面,为研究者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参考和宝贵的信息.本文根据近年汇集整理的一些中日两国舰船日志为基础,通过时新近发掘的北洋海军"镇边"舰管轮航海日志的分析,以实证方法来对甲午战争前夕的中日两国海军的舰船日常勤务、人员和军事训练等方面的管理进行梳理和比对研究.从"舰队管理"和"海军士官养成"这两个视角来浅析甲午战争前中日海军发展优劣得失.
  • 摘要:绘制舰船线图是全面记录、表现舰船外形特征的重要方式.船政作为近代中国重要的造船机构,自1866年起至1918年止建造了四十余艘舰船.由于历史资料的散失,记录着舰船外观造型信息的原始图纸档案无从寻找,使得考证绘制船政舰船的线图成为重现这些舰船面貌的重要手段.2016年3月至5月,笔者根据所能掌握的既有史料,绘制了完整的船政造舰船线图,本文即介绍舰船线图的作用、简单回顾船政舰船线图的绘制既往成果、介绍新绘制的全套船政舰船线图的过程方法.
  • 摘要:《中国海洋文化》的"福建卷"和"广东卷"对于历史名船"耆英"号的船型产生争议.另外,"广东卷"在讲到广州市中山路历史遗址时,无视在船史学界存在的不同意见,断然判定为"秦代造船遗址".笔者分析了产生这些学术分歧的原因,并对于如何正确地时待这些学术分歧和争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笔者认为,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充分认识到船文化的多元性,这样才能促进船文化的发展.
  • 摘要:《唐馆图绘卷》用图像描绘了18世纪停泊在长崎的唐船贸易与生活场景,填补了中国古代船史史料的空白.本文使用图片解说的方法,挑选了绘卷的9幅场景,再配以长崎港地图进行解说,以期为船史研究者提供些许研究信息. 唐船是江户时代后期,相当于19世纪初叶,日本对前往长崎通商的中国双桅海船的通称。根据平户《唐船之图》绘卷所描绘的唐船图像计有:南京船、宁波船、福州船、台湾船、广东船、福州造广东发船、广南船、厦门船、暹罗船、咬磂吧发船、阿兰陀船,共有十二艘海船图像。阿兰陀船(荷兰船)除外,其他唐船根据船的造型结构,基本上可归纳为平底双桅海船的沙船和尖底双桅海船的福船两大类:图一的南京船就是平底双桅沙船,其他的基本上均可通称为双桅尖底福船。当时东亚国家只有中国能建造双桅海船,其中在福建建造的最多;明朝嘉靖年间,严格取缔通倭的双桅海船,也都是这种尖底双桅福船。《唐船之图》中所谓的南京船、宁波船、福州船等,基本上是根据出航地而定名,因此从这些船名可判断出,当时前往长崎通商的唐船几乎遍布现在整个东南亚各国,包括越南、泰国、印尼等国家,不过还是以中国为最多。 相对于《唐船之图》绘卷,石崎融思笔《唐馆图绘卷》则是描绘一艘“福州造人津南京船”,停泊在长崎新地近海,正在装卸、通关;和唐人岸上维修主桅及上岸生活、过冬等的活动场景。这些图片史料能让我们感受到,两百多年前唐船在长崎的通商贸易和生活状况。毫无疑问,这两幅绘卷正好能成为填补中国古代船史史料空白的珍贵图片史料。 “唐船在长崎”的通商活动还有一个重要的历史意义,就是根据长崎港务当局所收集的《唐船风说书》,诞生了影响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巨作《华夷变态》。按江户当局规定,凡前往长崎通商的唐船负责人,在船抵达长崎后,都得向“唐通事”汇报有关该次航海的具体通商内容,同时还得汇报中国或当地社会的最新动态,诸如:中国各地的气候变化、物产收成、政治变动、社会情况与时尚流行等等的相关动态信息。唐通事一职主管翻译工作,分大通事、小通事、稽古通事等三阶段。业务范围除了唐船的贸易业务外,还得全盘照料唐人在长崎的生活,因此才叫通事。据日本史料记载至1876年止,唐通事的人数共有1644人(实数为826人)。在唐通事的工作项目里,就有“风说定役”一职。明清交替之际的唐船风说书记述了中国明朝灭亡清朝接替的政治大变局,也就是“明清华夷变态”的异常政治变局。那个不寻常的政治变局给日本当局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华夷也会变态!”在唐船风说书的繁杂信息中,再也没有能比“明清华夷变态”这件天下大事更为重大的信息了。可能如此,编者在编辑定稿后,书名就定为《华夷变态》。实质上,《华夷变态》一书就贵在这个书名。这个书名,后来更深远地影响了日本“明治维新”的“脱亚入欧”,以及那以后整个东亚大变动的政治格局。 据长崎文献社负责人说,除石崎融思笔《唐馆图兰馆图绘卷》外,该出版社也发行过川原庆贺笔《唐兰馆绘卷》,描绘着唐船入港图、水门卸货图、水门卸货内部图、上陆道中图、唐馆表门图、唐人部屋游兴图、舞龙图、观戏图、唐船出港图和彩船放流图等十幅,该绘卷也已绝版。但笔者也委托出版社代为寻求出让人,期待能如愿。
  • 摘要:在横县六景镇水下发现的沉船残骸是国内少有的带有完整动力系统内河蒸汽轮船,在前期文物测绘的基础上,对其动力系统和结构进行初步分析,同时对本船的年代进行了探讨.
  • 摘要:2005年7月,在蓬莱登州港(蓬莱水城)发现两艘韩国高丽时期的古船,属于两种不同船型、不同结构的韩国古船.蓬莱在2006年和2012年分别召开了蓬莱古船国际学术研讨会,中韩专家通过现场考察和会议研讨,确认蓬莱3号、4号古船为韩国古船,蓬莱3号古船船壳采用韩国传统造船技术,内部结构、舱壁、肋骨、桅座、补强材等为中国造船技术.此外对中韩专家关于蓬莱高丽古船的研究进行简述,对蓬莱高丽古船特征试做探析.
  • 摘要:福建福州"福船文化馆",是中国第一个以中华传统帆船为主题的海洋舟船文化馆.它的建成,对于追寻认知中国古老的舟船航海历史文化和先祖们开拓世界大无畏的航海精神,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该馆正在积极建设的福建第一个"福船文化研究中心",必将使福船的古老珍贵历史文化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现给世人,并将中华传统帆船的"舟船航海文化"古为今用,传承光大,续写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
  • 摘要:郑和下西洋是历史上闻名中外的壮举,自20世纪人们研究七下西洋的问题以来,郑和宝船的研究一直是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是历史、造船、航海等学科诸多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总结了学术上关于宝船尺度的若干观点及相关的争论,针对复原的郑和宝船的特点,在船舶浮性与浮态、稳性、耐波性、快速性及风帆助航、操纵性等现代船舶工程理论及方法的基本应用基础上,采用计算软件对宝船进行各项性能仿真与评估,探讨了郑和宝船的相关性能数据指标,为全面探究宝船提供了参考,为准确复原宝船提供工程应用上的可行性论证.
  • 摘要:《何国卫船史研究文选》共收录了何国卫教授49篇船史研究论文.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舟船考古"、第二部分为"技巧探源"、第三部分为"百家争鸣"、第四部分为"史海钩沉".何国卫教授探究问题深入、细密,此书的出版对船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中式木帆船的复原模型,是博物馆传承、阐释中式木帆船历史、技术、文化的重要载体,因而成为涉海类博物馆的一个重要和具有行业特色的藏品类型.对此类船模的鉴定评价,首先需要对其核心价值进行探讨和归纳.从文化传承与知识阐释的角度看,中式木帆船复原模型的核心价值主要由两块构成,即船模的知识承载价值和建造工艺价值.
  • 摘要:真正的游艇船型出现在中国市场,并且中国大力发展游艇制造业及其相关行业的举措是始于21世纪初.本文从世界游艇的起源与定义分析,结合游艇船型探讨了古代中国的相应船型;通过大量调查及资料阐述了中国游艇业的近年发展历程,列举了中国目前游艇制造业的主要厂商,提出了目前中国制造商制造的两大类游艇船型;最后提出了融合中国元素,设计制造出中国特色游艇船型对于国内、国际市场的重要作用.
  • 摘要:清末江南制造局于1869年建造下水的"操江"号军舰,是江南制造局自造的第一艘蒸汽动力暗轮炮舰,建成后长期被调用在北洋舰队,经历了1884年甲申事变、1894年朝鲜东学事变等东亚重大历史事件,在甲午战争的丰岛海战中被日军俘虏,编入日本海军.该舰的舰史曲折复杂,相关史料稀少、分散,本文主要根据有关江南制造局、南洋水师、北洋海军的档案,"操江"舰存世的历史照片,以及近年发现的北洋水师档案中的"操江"舰专卷,进行综合的分析考证,就"操江"舰的技术特征、人员编制、军中地位、舰史经历等进行梳理和总结,旨在更好地说明和展现这艘中国早期自造军舰的历史面貌.
  • 摘要:北洋海军的防护巡洋舰"济远"号购自德国.在此之前,德国并无设计与建造全金属结构、完全蒸汽动力的巡洋舰的经验.伏尔铿船厂设计师鲁道夫·哈克借鉴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以炮舰为基础,结合撞击舰的特点为中国设计"超勇"级撞击巡洋舰的做法,以德国现有装甲炮舰"黄蜂"级和英国装甲撞击舰"赫士本"号为参考原型,设计出巡洋舰"济远"号.作为德国船厂设计的第一型全金属结构、完全依赖蒸汽动力的巡洋舰,"济远"号的设计方案为该国现代巡洋舰的发展开启了新的局面.
  • 摘要:从19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面对欧美列强海军的严重威胁,东亚中日两国不约而同地开始学习西方造船技术,建造西式军舰,试图"师夷长技以制夷".最初中国生产的军舰数量和质量都胜过日本,但到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国产军舰制造业却远远超过了中国.本文将通过对中日两国型号相同或设计同源的国产军舰进行一对一的比较,探求中日两国在对西方认识、海军建设认识和船厂定位认识方面存在的差异.
  • 摘要:楼船是中国历史上早期大型船舶,汉代是其建造和使用的高峰期.本文围绕汉代楼船性质,兵制上的属性,楼船建造、管理及分布,楼船特征等内容进行探讨,提出汉代楼船不仅有战船和民船之分,而且也存在海上楼船与内水楼船区别,或兼而有之,样式不一;是当时适于远距离航行、载重较大的船舶,在长江流域、进攻南越、统一闽越和山东沿海及东北亚海上活动普遍运用,为实现国家统一和陆海一统发挥重要作用.
  • 摘要:海上丝绸之路欧洲的先驱者——马可·波罗曾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述了中国元代海船建有6层外板的详细情况.但长期以来,中外文献均未见相关记载,考古发掘亦未有实物出土,故《马可·波罗游记》中的记载多被当作传说而未能引起世人重视.直到2008年在中国西沙群岛发现的"华光礁Ⅰ号"宋朝沉船建有6层外板,马可·波罗记载的准确性才得到印证.事实上马可·波罗对东西方造船技术与文化的传播所作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将"水密舱壁"多层外板"可起倒桅杆"艌料密封"等先进的中国古代造船技术传播到欧洲.马可·波罗的中国古船6层外板的记载首次得到考古学上的验证,学界应予以重新审视,应重新探讨与研究《马可·波罗游记》相关记载的科学价值.
  • 摘要:宁波镇海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对外交往的重要港口,其造船业十分发达.到了北宋时期,明州(今宁波)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官营造船场之一,同时又是朝廷指定打造专供遣使出国的大海船造船场.本文就宋朝时期在镇海制造的出使高丽所用的"神舟"的制造地和船型结构进行了考证,初步确证了"神舟"制造于镇海的招宝山下的造船厂,并对"神舟"的船体形制、甲板建筑、尾舵、锚、帆樯、橹与桨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出其装载量大、结构复杂、吃水深、抗风能力强、适合远洋航行的船型特征.为镇海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碇港提供了又一有力佐证.
  • 摘要:马尾造船厂的前身福建船政,是晚清洋务运动初期创办的我国第一家大型机器造船企业.历经一个半世纪春秋岁月,至今仍存留有部分厂房设施等生产建筑,见证着我国工业化的起始阶段.船政建筑具有非同寻常的文化价值,本文择其要者予以考证,并阐述其历史沿革,挖掘所蕴含的船政文化内涵.2007年,经福州市民评选,“马尾船政”成为城市的四大文化品牌之一。船政文化声名鹊起。船政建筑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船政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船史研究专家认为,造船工业是中国工业化的开路先锋,是母行业。洋务运动后兴起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诸如机械制造、矿山开发、金属冶炼、兵器研制、电力应用、化学工业、电报通信,乃至飞机制造,都是从造船工业母体中娩出。福建船政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存留至今的船政建筑,作为实体见证,她的文化意涵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自信。1807年英国造出第一艘轮船,造船工业由此诞生。迟至60年后,我国在马尾开始了较大规模的试造轮船,勤劳智慧的船政工人不甘落后,快速掌握了近代造船技术,并不断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从木壳船到铁木合构船,再而造出钢质军船,仅用20年时间,显著地拉近了与西方的技术差距。船政存留的轮机厂、铁胁厂、铁坪台等旧建筑,见证了这一不平凡的成就,也展示了中国人民艰苦创业、为图国强的自信心。二是不忘初心。左宗棠、沈葆桢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初衷,力图改变我国有海无防的落后状态。设厂造船,建设海军,抗御外来入侵,是船政先辈最初的强国强军梦。今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海防事业迅猛发展,航空事业也达到先进水平。我国在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李鸿章语)之后的一百多年间,终于拥有了强大的国防力量。福建各级政府部门正以船政建筑为主体,兴建“中国船政文化城”,打造“船政文化产业园”,意在激励后人不忘初心,矢志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三是弘扬船政文化。船政文化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丰富的科技内涵、全新的思想观念和强劲的社会影响力,是我国近代以来思想解放运动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船政建筑作为历史遗存,是船政文化看得见摸得着的重要物化实体。保护和开发船政建筑,借助实物,让人们从中获取历史启迪。
  • 摘要:中国古船与中国古典建筑,从雏形的诞生直至达到完美的鼎盛,历经上万年最艰巨的努力和最繁复的演变,在各个典型的历史阶段,呈现齐头并进和高度相似的表象特征。透过现象看本质,两者是否存在内在的联系。其实,无论是建筑的木构骨架体系,还是古船的全木结构整体,虽然因为使用功能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构造形制,但都连通着“木”的本质。木性为“阳”,五行之中,木属东方,是生命之源。“以木独尊”的古代中国人,对木的偏爱、执着和使用,无论是在建筑之中,还是在船舶之上,理应秉持相同的人文价值理念。至于木作技术与工艺,从木作工具的使用到木材的加工处理,从木质构件的结合方法到尺度设计与测量的手段,等等,也应存在相通的方面。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