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2014年“博物馆个性化研究”学术研讨会
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2014年“博物馆个性化研究”学术研讨会

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2014年“博物馆个性化研究”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南宁
  • 出版时间: 2014-09

主办单位:中国博物馆协会

会议文集: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2014年“博物馆个性化研究”学术研讨会 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物质富裕转向精神追索的时代,各级各类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生发.中国博物馆建设数量可喜,质量参差,而个性缺失已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当前博物馆个性化问题有两种表现:一种是缺乏个性,简单的雷同复制;还有一种是唯个性化。唯个性化是已经认知个性之重要,但忽略了对内涵的把握,刻意或片面追求外在表现形式,追求受众的感官冲击,也包括刻意保持生僻的“专业范”等。唯个性化看似热闹新颖,同样影响博物馆的传播效率,甚至在知识传播、环境道德和社会责任教育中产生负效应。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个性化认知不足、行业团队力量偏弱、急功近利的政绩思维、科普创作人才不足与专家崇拜。要走出唯个性化的困境从微观角度首先期待更务实的博物馆个性化理论研究和学习,认清博物馆个性化的内涵,继而在博物馆建设和运营的每一个环节踏实履行、推进,以及吸收更多的科普作家参与文博队伍等等。但是,仅仅做微观和局部的努力远远不够,期待更深层面的改变和支持。
  • 摘要:中国博物馆个性化缺失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而不同博物馆类型之中,趋同程度却有所差别,而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在办馆模式、陈展逻辑,乃至展品类型上均有较强相似性,使其很难在一般公众中形成较高辨识度,因而也便成为趋同化博物馆聚集的“重灾区”。结合当今中国地方综合性博物馆的现状及特点,发现地方综合性博物馆趋同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及在此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一种趋势。它生成于一种相似博物馆发展模式基础上,又在馆际之间交流、学习过程中通过相互吸收、相互渗透而得以成长,从而体现出内在与外在多个角度与方面的相似性。要突破当前困境,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即需从博物馆的个性养成转变为个性化发展,合理的上位规划与区位观念,藏品资源的整合与陈列内容的深化设计,教育与服务中新理念、新技术的尝试,为博物馆寻找个性化标签等。
  • 摘要:随着博物馆数量增长暴露出的个性缺失问题,也引发了博物馆学界的担忧。本文认为,博物馆缺乏个性,最重要的原因是定位不够明确。通俗一点讲,就是不知道要建设一个怎样的博物馆。鉴于此,笔者提出“标志性文化体”这一概念。这一概念化用于民俗学术语“标志性文化”,但是在使用中具备博物馆学领域的独特内涵。提出这一概念,并非标新立异,而是希望能够用一个简短又具有包容性的用语去厘清许多博物馆面临的定位难题,可以从更高的层次去统摄博物馆的个性化问题。然而,标志性文化体天然是博物馆,博物馆却并非天然是标志性文化体。博物馆需要根据自身定位,制定一套完整有效的工作机制和职能体系,同时奠定和牢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至于如何实施,则是另一个层次的问题,需要每个博物馆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让博物馆的收藏、研究、教育、服务活动变得更有个性,让博物馆成为历史的沉淀地、乡愁的眷恋所和未来的出发点。
  • 摘要:伴随各地众多博物馆的建设热潮,“千馆一面”的个性化缺失问题也渐渐显露出来,并且正在成为制约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瓶颈。研究发现,博物馆个性化缺失问题的表象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陈列展览,一个是开放服务。要走出当前困境,创意展览是实现博物馆个性化的有效途径。要制定凸显个性和特色的博物馆展览体系,首先应对博物馆自身进行一个恰如其分的定位,一座博物馆的定位决定着它的展览体系的走向。中、小型博物馆的客观条件往往存在一些局限,其定位思路应该着眼于所在的地域文化和馆藏资源因素,如此方能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另外要扭转局面,必须认真研究博物馆的优质服务问题,转变博物馆的服务观念,把满足公众的服务需求作为博物馆的重要工作任务,并以此为导向,明确博物馆服务的特色,规划博物馆服务的内容,培养博物馆高素质的服务队伍,增强民众对博物馆的理解和信赖程度,吸引更多的民众走进博物馆。
  • 摘要: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过程中,博物馆是构建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文化日趋多元化和观众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服务、个性化营销、个性化教育、个性化发展,在博物馆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由于我国博物馆对个性化发展还存在着不少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从总体上说,个性化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形式,能够充分利用各馆资源优势。博物馆发展理念,既要在全面发展过程中富有个性、保持个性,同时,在个性发展中要求顾及每个馆的特点,因地制宜,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使每个馆的特点和特长得以不断成长。总之,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走个性化之路是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具体实施路径如下:即需推行个性化管理制度,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促进博物馆个性化全面发展,用个性化丰富陈列展览,建设个性化宣传教育队伍,形成个性化的文化空间。
  • 摘要:故宫博物院作为国内最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之一,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故宫博物院一直秉承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保护、研究和展示故宫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的宗旨,跟踪数字技术发展趋势,评估数字技术在故宫博物院内综合应用的前景,寻找数字技术与现有业务工作的契合点。正是洞察到个性化定制服务模式在文化传播领域所拥有的独特优势作用,整合现有数字化资源,导入先进数字技术,故宫博物院构建起了独有的文化传播虚拟平台。
  • 摘要: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是一座别具特色的博物馆,有着自身的个性特征。在南通博物苑百余年的历史中,博物苑的传承者们更是继承和发扬了张謇的办苑特色,在博物馆的发展征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将回顾张謇先生的办苑特色,总结这种个性特征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张謇在建造和经营南通博物苑时,提出的主张和想法,如营造绿色环境空间,消除观众的疲劳感;利用自然环境资源,促进文物保护建设;以文化展示的方式,发挥博物馆的旅游功能。鉴于此南通博物苑今后漫长的发展征途中必须继续保持和拓展自己的文化特色。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即要恢复建苑之初模式,开辟博物馆朝圣之旅;利用原有农校资源,建造民俗艺术之馆;增加室外展示项目,引发观众观赏兴趣;配合非遗的保护开展文化活动,提高博物苑地位。
  • 摘要:自2008年全国各地非遗址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博物馆一方面在使观众享受精神文化产品的同时,另一方面,在观众越来越高的文化需求面前也感到了压力。博物馆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加有效地履行服务社会的职责,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博物馆提出的新要求,是时代对博物馆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课题。毫无疑问,当前我国博物馆正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展示区域文化特色,必须从文物展品征集、展览陈列以及观众服务等方面入手,以此来凸显出博物馆所特有的个性。以宁夏博物馆为例,近年来不断强化文物征集工作,以反映地域文化为突破口,突出文物的个性,充分展示宁夏区域文化特色;加强展览交流突出博物馆文化特色;创新社会教育服务提升博物馆品牌。总而言之,博物馆在构建特色地域文化的同时,更要突出本地区的特色,无论在内容创作上,还是在其艺术形式的表现和展示上,都要紧紧围绕当地的地域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发挥地域博物馆所具有的基本作用,更好地为社会各界服务。
  • 摘要:当今博物馆虽然发展较快,但是如同我们今天的文化与城市一样,同质化、无特色的情况日益严重。博物馆的发展离不开个性化,也离不开科学研究。如何处理好个性化和科学研究之间的关系,对博物馆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将对二者关系进行初步梳理,尝试着摸索实现博物馆个性化的途径。博物馆产品、活动、服务等内容,是博物馆个性化内涵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博物馆个性化的外延特色。通过博物馆产品,就可以全面了解博物馆的个性化实现程度。而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着博物馆个性化的实现程度。可以说,在博物馆个性化实现的过程中,科学研究工作贯穿始终,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个性化进一步带动科研创新,引领科研朝着新领域迈进;科研创新又为个性化注入新的内涵、新的活力和新的思路。科研创新和个性升华,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关系,共同创造博物馆发展新动力。
  • 摘要:就目前情况而言,虽然各地博物馆在数量的增长方面有着惊人的成绩,但质量的提升却远远跟不上步伐。造成这种状况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博物馆在个性化方面的欠缺。笔者将《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中所传达的思想和自己工作多年的感悟相结合,试图提出一些博物馆个性化实现的途径,如展览突出地域特色、深化博物馆展览主题、增加观众体验与互动、鼓励展品或展览的引进与输出、进行个性化纪念品设计、推动博物馆数字化等。
  • 摘要:民族博物馆因其拥有文化整体观的指导理念、独特的收藏研究对象,以及田野考察式的征集方式,使得这个潜在的叙事能力从“物”被进入博物馆之前就已开始,并为此后介入传统文化的振兴与复原,构建民族认同,维护文化多样性以及社区关系的重建提供信息咨询和智力判断。而这种叙事也为博物馆表述深度的拓展提供了一种个性化的路径。
  • 摘要: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本文旨在以地方中小型及专题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参与一级评估运行的双重角度,就中小型博物馆的生存与发展现况,提出一点心得和建议。以泉州海交馆为例,其成功的要素是个性,近年来在一级指标的引领下,全馆上下齐心协力,各项业务日趋活跃。如独特的运作模式为个性化坚持带来广阔的平台和资源,在各项业务开展中坚持突出个性展品,坚持陈列展示的去从众心理,强调主题特色。笔者认为,个性化坚持帮助泉州海交馆在一级评估中立足,而个性化坚持也使泉州海交馆难以面面俱到显出劣势。故建议将个性化中小博物馆及专题馆与综合性大馆区别评估。
  • 摘要:在新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中,博物馆要努力改善办馆条件,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做好观众服务工作,创建博物馆良好的外在形象和内部工作环境,为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和促进馆内工作人员的成长与进步创造良好条件.本文重点论述了我国博物馆在应用互联网进行陈设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采取措施应对这一情况。互联网及其他新兴科技是新生事物,在博互联网在博物馆个性化展示中的应用物馆的应用当中要有一定的适应期。在这个阶段内,难免会出现一些不适的症状,这些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淡薄、程式化的服务缺少人性关怀、工作人员在语言运用上缺乏亲切感等。笔者认为,博物馆可充分利用其带来的优势及便利条件,迅速发展自身,巩固自身服务社会、服务观众的能力。即博物馆的服务要体现个性化原则,就是指要将“人”作为考虑的主体。“参观者至上”的理念要真正落到实处,需要从内部环境到外部环境、从内容到形式,都以为到馆人员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为总宗旨,争取做到有求必应、有疑必答、有难为解,最大限度地满足到馆人员的需求。总之,要想利用好网络资源,推动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步伐,就要创新服务方式,使其更具个性化。
  • 摘要:浙江武义神雕生态雕塑文化园(以下简称“神雕文化园”)位于浙江省武义县茭道镇所在地杨家工业园区。该雕塑文化园的个性化定位,融入文化旅游经营理念,以生态型博物馆方式打造,将该公司生产基地建成集设计、研发、展示、营销、旅游一体化的,创国内一流主题博物馆和文化创意园。神雕文化园个性化定位确立后,如何建设神雕生态文化园,必须遵循其自身发展的基本原则,确定理念、策划、设计的基本框架,是保证其实践成功的前提和关健。具体表现为始终贯穿以人为本主线,注重地域文化融合,强调参与体验效应,拓宽市场取得共赢。
  • 摘要:观复博物馆取观复为名,笔者以为深刻地体现了博物馆本质的功能——静下心来反复仔细观察,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它相关的事物及环境的联系,在“能所皆忘”的境界中激发人的智慧。这一点与西方的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如出一辙。按照建构主义理论,博物馆应该从内容研究、陈列设计、教育推广等方面创造各种适宜的、有利于观众与他们熟悉的观念和物件建立联系的机会,帮助参观者建立对展览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是形成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本文只是粗浅地探讨了建构主义在展览设计应用方面。并从讲好展览故事,帮助观众建立情感联系;营造展览环境,帮助观众建立体验联系;塑造展览解析体系,帮助观众建立认知联系这几方面展开论述。
  • 摘要: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基本功能之一,人们进入博物馆,获得对历史、自然等各类知识的直观感受,并得到美的享受.要想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就应该从观众体验出发,以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努力营造“体验式”的陈列展览,满足观众自主、参与等个性化需求,将现代博物馆建设成为文化休闲中心,使人们在参观博物馆的同时获得既充实又愉快的感受。
  • 摘要:儿童博物馆,因保存丰富的实物资源,经由营造轻松、欢乐的氛围,鼓励儿童接触实物,动手操作和探索,以一种全新方式发现和发展儿童潜能,在国外已承担起儿童非正规教育的重责,独辟蹊径地开创出校外教育新模式。然,国内博物馆常忽视儿童受众,致使儿童远离博物馆。美国儿童是在“汽车和博物馆里长大”,利用博物馆资源培养起一代少年儿童的主动探索精神和思想,亦推动了博物馆体验式教育理念和方式在全社会普及。文中以美国最大的儿童博物馆——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为例,针对其展览内容策划和形式设计的表现,可将本展览特色大致归结如下:饶有兴味的展览选题、独立或完整系统的展览结构、分年龄段的教育目标、面向儿童的信息负载、以实物为辅的展品资料、以裸展为主的陈展手段等。当前,国内利用博物馆开展儿童早期教育仍有相当长的一段路程要走。而美国儿童博物馆已走过百年历程并收效显著,若能避己之短,取其所长,方可有效推动国内儿童早期教育效益之提高。但毋庸置疑,被誉为“把最美好的事物呈现给儿童”的儿童博物馆,将因“以人为中心,互动展览,动手探索,重视家庭观众”等行动理念另辟蹊径,把博物馆发展推至一个高峰,成功地挑战传统博物馆,开创儿童早期教育新潮流。
  • 摘要:当今社会,青少年教育是关系到个体乃至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课题,需要高度重视,容不得丝毫懈怠。就博物馆而言,应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公益平台,明确目标愿景,主动融入学校教育,巧妙借力社会机构,与之形成合力,以个性化的教育活动,不断助推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所谓“个性化”,即强调针对性与独特性,不拘泥、不刻板,遵从“以人为本”,探索“因材施教”,追求“与众不同”,充满新意与活力。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实施:即要从机构设置上为策划推出个性化的教育活动创造条件,从合作方式上为策划推出个性化的教育活动铺路搭桥,从活动理念上为策划推出个性化的教育活动勾画蓝图,从目标人群上为策划推出个性化的教育活动找准方向。
  • 摘要:目前,各博物馆突破以往博物馆只注重收藏、展览、研究功能的传统,更注重发挥博物馆在教育方面的作用.本文讨论的博物馆教育活动,特指针对学生的相关延伸和拓展活动。笔者从博物馆工作实际出发,依据核心思路和中心过程的不同,总结归纳出几种新形势下的个性化教育活动,如合作式教育活动、问题式教育活动、情境式教育活动、项目式教育活动等,进行细致说明和比较,以此来分析博物馆教育人员在教育活动中的定位。总之,博物馆教育活动中教育人员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他们扮演着呈现者、引导者、观察者、调控者、激励者等多重角色,让学生变成教育活动的主体,与学生良好互动,时刻关注、了解、探知学生的思维活动,并适时提供适当的鼓励、辅导、帮助、支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育活动计划和行为做局部的调整。
  • 摘要: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建设以人为本的社会化博物馆,实现博物馆服务社会的战略思想已成为当今世界博物馆发展的主流。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的博物馆教育品牌,更好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必须在当代语境下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当代语境的特点因地制宜,目光长远,方能走出个性化的博物馆教育之路,得到公众的认可和欢迎。文中针对云南民族博物馆的民族节日教育活动开展情况,结合“越中色彩”中秋民俗文化保护项目的成功经验,对进一步塑造个性化的博物馆教育品牌进行研究和探索。针对当前云南民族博物馆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善:即要认准定位树立品牌;立足区位优势,整合区域资源,长效务实;加强传统节日和非遗的研究力度,提供给观众更丰富的学习和体验资源;大力开展志愿者的培养和使用,鼓励公众最大程度地参与博物馆教育。总之,在当代语境下塑造个性化的博物馆教育品牌,不仅让博物馆更加贴近公众需要,也让遗产传承更加富有可持续性,博物馆的大众形象将会产生质的飞跃,真正实现博物馆多元化的社会价值。
  • 摘要:民族博物馆是博物馆的一种类型,其收藏以能够反映民族创造活动或生存状态的见证物为对象。这些收藏品因为与它固有的使用价值脱离时间不长,所以进入博物馆后极容易结合所记录的社会行为或活动,架构与观众的传播途径。目前,以人类学和民族学为学科基础建立的博物馆中,很多博物馆都在藏品的利用方面独具特色,出现了一些对藏品意义深刻研究并指导博物馆业务的良好案例,使藏品意义研究与博物馆藏品利用互为印证,有效实现了博物馆与公众的沟通。民族博物馆对这些藏品利用时,它的着力点不全在物象的感观认识上,而是在真实生活的反映上,更注重对藏品精神层面的考虑,藏品因此更具有文化张力,有更强的生命力。由于,“博物馆遗产工作的内容不仅仅局限在保护藏品本身,而且包括了整个价值体系,无论这些价值是通过有形的(物质的)方式体现出来的,还是以无形的(非物质的)方式体现出来的;无论是建立在与其他事物器质性联系之中的,还是建立在精神上和哲学上的联系之中的”,因此,民族博物馆除了要收藏保护好藏品资源,通过展览、研究等博物馆行为展示实物,传播民族文化,实现博物馆功能外,还要善用自己的藏品,注重对馆藏品意义的研究,以一份对藏品尊重和慎重的态度,活化典藏品,提供给藏品意涵发挥的最佳空间。
  • 摘要:故宫博物院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致力于数字资源的采集与管理,至今已走出一条适应本博物馆的个性化管理之路。个性化管理数字资源体现在数字故宫的体系框架、数字资源的加工利用整个生命周期、数字资源的表现方式等方面。数字资源的个性化管理可以实现资源数字化保存、实现数字资源的采集编目、存储、检索、利用等功能,并提供可靠的技术平台和应用途径来提供强大的可共享的数字资源;同时也将提供业务不断发展、管理手段先进的业务环境。通过不断的积累,可以使图像、声音、文字等方面的珍贵资料能有效地为文博事业服务,有效地为各种数字媒体平台服务,有效地为研究服务、为市场服务,同时对其他文博机构管理数字资源提供重要的参考意义。
  • 摘要:博物馆作为先进文化的代表,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带来的技术优势和特色,建立富有个性的媒体应用,根据观众提出的特定要求,或是通过对观众个性、习惯等的分析和经验积累,主动向观众提供具有博物馆特色的信息集合,满足观众潜在的文化需求,从而拉近博物馆与观众间的距离,扩展博物馆宣传教育的空间,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 摘要: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民办博物馆面临着观众量不大、业务水平不高、运营负担重、场馆面积不足等尴尬状况。民办博物馆要走向社会大众必须靠提高服务意识,注重特色发展,才能够在博物馆家庭中脱颖而出。此外民办博物馆还可以参照国内外优秀博物馆的文化产业模式,探索思路、积极创新,整合藏品资源,形成以藏品内涵为核心的文化产业,从而让藏品生动起来,主动走近观众,走近社会。
  • 摘要:学术研究是博物馆事业的基础,它能为博物馆各项业务提供成果支持.博物馆个性化,离不开学术研究的个性化.博物馆学术研究个性化涵括如下内容:在学术人才上,使专业素养个性化;在学术方向上,使研究选题个性化;在学术载体上,使研究成果形式个性化;在学术平台上,使学术研讨会和馆刊个性化。其主要通过体现文博特色、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以及馆藏特色等方式来实现。
  • 摘要:博物馆展陈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博物馆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其展示教育功能的发挥程度。纵观中国博物馆陈列展示的整体情况,其总体发展趋势是前进上升的,但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个性化和人本化是博物馆在展陈设计中时常被忽视的重要指导思想,它对提高博物馆展陈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博物馆展陈的个性化与人本化看似并不相关,实则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个性化是人本化的基础,人本化是个性化的目的。只有解决基于传统理念下的展览设计内容和形式的雷同,形成自己鲜明的展览风格,才能增强游客对展陈的个性化感受和体验,消除人们对大众化展示的不满,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同时,也正因为博物馆将展览设计的核心定位于观众,考虑观众看到、听到、触摸时的感受,希望观众直接参与并成为体验的主体,博物馆在展览设计上才会有个性化的考量,希望通过内容设计与形式设计体现展览特有的文化内涵,营造恰当的文化氛围,体现鲜明的地域文化风格,彰显一种文化归属感。
  • 摘要:山东博物馆在2013年10月全国第十届艺术节期间,承办了世界级顶级艺术品展览“欧美经典美术大展”,展览盛况空前,创造了博物馆观众拥护度的奇迹,成为整个十艺节的最大亮点。这是政府、博物馆及民营资本合力办展的一个典范,展览的经验和模式也是在博物馆引进海外临展方面是非常有意义的个性探索。回首这次展览的策划、组织、筹办、展出、宣传等工作,笔者认为展览提供了诸多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引进国外临时展览的工作,应坚持“筛选择优、剔除糟粕”的原则,整个引进工作最为重要的可以总结为两个——展品和协议,只有紧紧把握好这两个基本要点,才能顺利开展引进后的一系列工作。最后值得指出的是,引进海外展览,是博物馆在常设展览之外个性化的展现,更能吸引和服务于观众,所以展览更应该注意多层次的引进,以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需求。
  • 摘要:新疆各个县都慢慢开始建立起了自己的博物馆。而且几乎所有的博物馆都在追求与众不同,无论是在设计博物馆的整体建筑方面,还是陈展设计方面都在追求个性化。尤其是对陈展设计个性化追求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展览意蕴和审美的合理表达。笔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展览水平,增加文物数量,挖掘正确的地方特色,尊重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学术性,深刻理解陈列展览主题和内容;而且必须认识到形式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准确、鲜明、生动地体现内容,因此要围绕陈列展览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客观、真实的学术研究基础上,进行整体、形象的设计构思,做出与内容相一致的形式构成方案。此外,博物馆的展览不是一成不变的,虽然博物馆可以依靠各类设计公司来完成各类展览,但是博物馆的陈列设计人才不论在陈列艺术理念的把握、对陈列展览主题和内容的了解,还是在文物保护知识和陈列展览实践经验上,都有得天独厚、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任何一个博物馆必须培养自己的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人才。总之,展览的形式设计对陈列内容来说是再创造,而展览主题是展览内容的灵魂,一个展览形式和内容的合理统一,就是准确完美地表达主题重要的一点。因此博物馆展览必须要做到意蕴和审美的合理统一才能称之为完美。
  • 摘要:多数博物馆工作者认为,博物馆陈列的个性化就是突出博物馆陈列的特殊性,也有不少展览设计人员将创新当作展览设计个性化的重要标志。但不论是创新也好,突出展览的特殊性也好,个性化展览都不能忽视其设计的本质特征,即思维创造性,而这种思维的创造性不仅仅体现在展览设计者身上,且与观众的个性思维活动息息相关。对于博物馆展览策划者来说,了解观众的个性需求,启发观众的思维和创造性,是个性化展览设计成功的关键。对于展览策划者来说,应避免过于直白,缺乏想象力,直接灌输式的展览设计方案,不论在主题创意、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方面都应为观众设计出思考的空间,让观众有可能根据个体的差异,对展示对象进行分析、归纳、概括,构造出不同的展览效果。
  • 摘要:目前,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迅速,在场馆数量、馆舍面积、展览数量、展陈条件等诸多方面,较20世纪末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升.然而,数字的增长并未伴随相应的质量提升,在众多博物馆举办的展览之中,缺少差异化、个性化已成为观众的普遍共识,"千馆一面""千展一面"的现象,俨然成为了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瓶颈.研究发现建设盲目、理念差异、发展程度不同是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对此笔者提出,在场馆建设上,不盲目求大、求全,立足本地区、本博物馆的资源进行馆舍建设;对策展人制度进行完善;转变展览思路等建议。
  • 摘要:当前博物馆“个性化”开始成为业内人士热议的话题。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个性化,就像一把双刃剑,既体现了创新发展趋势、观众心理需求、时代进步特征,又必须规避盲目追求个性化而导致的建馆目的模糊、展示主题不清、教育职能淡化等弊端,孰轻孰重,利弊得失,都需要用心考量。笔者认为,要想“个性化”有底气、有新意,应在“专”“新”二字上花心思、做文章。、首先,应以“专”制胜,夯实个性化的基础。博物馆需要清楚地了解自身职能,应该围绕职能下功夫,明确自身定位,结合所处地域,挖掘地方文化特色,确立好符合本馆性质的收藏、研究、展示方向,以便工作人员针对性地做好相应专业工作,探索出一条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另外,要以“新”求变,探索个性化的张力。对于博物馆而言,在其整体组织、运作过程中,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科技的创新,将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新材料及时地运用到博物馆的各个方面,使博物馆的收藏、研究、展示等功能发挥到极致。
  • 摘要:个性化,是与大众化相对的,它显示出的是非一般的独特性.当代博物馆建设从建筑、环境、展示、教育等各方面,都在努力打造自身独具一格的个性化效果.在此,笔者将从博物馆个性化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出发,对高校博物馆在学科支撑下个性化的发展优势和发展理念进行分析和探索,以求为正在蓬勃发展的高校博物馆提供一己之见。笔者认为,依托于特色学科支撑的高校博物馆,在个性化建设中,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从藏品到服务等,都要围绕自身特色,确立明确的发展理念。对与学科息息相关的“物”与“人”,用情探觅,用情相联,用情传递,自然与人文自然结合,既是当代大学德育之道,也是高校博物馆个性化活力所在。
  • 摘要:近年来,革命纪念馆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但如何做到各个纪念馆各具特色,仍是当前纪念馆面临的主要课题。特别是革命类纪念馆,因其题材的限制性,难以凸显出独特个性、地域特征和行业特色,普遍存在千馆一面、千篇一律的情况。笔者认为,建馆首先要考虑轻重缓急。制定规划,急需保护的,先要保护好;条件成熟的,可以开发的就尽快建设。作为革命类纪念馆,要想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作用,凸显其公益性、社会性和服务性,就应该在建馆立意上、展陈设计上、展览内容上做到新颖、独特和个性。切忌展馆攀比规模庞大贪大求洋,应从旧址旧貌上做文章。对于纪念品开发缺少创新的问题,可从题材上增强实用性。
  • 摘要:国内博物馆个性化缺失问题集中反映在历史考古类博物馆,对于大多数历史考古类博物馆陈列而言,无论是陈列内容还是陈列形式,普遍大同小异。观众对国内众多历史考古类博物馆的个性化体验,更多体现在各博物馆建筑外观的差异及其所在城市的不同。随着中国公民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也对博物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馆在管理、经营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自身的特性,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突显自身的价值。针对个性化的缺失,笔者认为博物馆可采取以下措施:结合本地文化和历史,突显本地人文特色,各博物馆应彻底放下身段,以观众为本,制作更加详细的陈列辅助说明,免费循环播放宣传片,以提高观众相关的专业知识,提高欣赏水平。只要观众在博物馆有较大的收获,该博物馆的个性自然会印人观众的脑海。
  • 摘要: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新建博物馆增多.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博物馆面目雷同,千馆一面的问题突出。而打破博物馆同质化的出路在于为博物馆寻求文化保藏与展示之路。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只有把文物、文献,历史、传说在文化的旗帜下加以整合,才能改变博物馆同质化的现实,才能实现博物馆个性化的突破。而整合博物馆的途径就在于新博物馆观念的引入。作为对传统博物馆思想的反叛,以生态博物馆为代表的新博物馆学给传统博物馆带来了活力。具体来说,生态博物馆的理论与实践对博物馆个性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生态博物馆的实践有助于博物馆的定位进一步明晰,从根本上避免了博物馆的同质化。其次,生态博物馆的理论与实践扩展了博物馆藏品的范围。第三,生态博物馆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博物馆策展的思路,当博物馆的展示从物到人过渡,从呈现结果到表现过程转移,博物馆的个性化自然随之凸显。
  • 摘要:博物馆的个性化缺失已成为当前博物馆事业发展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千馆一面”现象应当引起博物馆界的充分重视。近年来,福建博物院以实现“个性化”为目标,尝试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通过整合资源,厚积薄发,在教育服务、陈列展览、学术研究、宣传推广等诸多领域倾心打造了一系列的“博物馆品牌”,力求通过博物馆的“品牌效应”这一途径实现博物馆建设的个性化目标。
  • 摘要:安徽博物院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四大样板馆”之一,从建馆之初就十分重视个性化发展,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管理、运行模式。本文拟以安徽博物院为例来探讨博物馆实现个性化发展的路径。首先,陈列展览不但要因地制宜、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突破创新,还要善于抓住时机加以运用。安徽博物院的陈列展览立足本地实际,以展示安徽的历史文化为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突出了自己的个性,使自己很好地与其他博物馆的陈列区分开来。其次,安徽博物院一向重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成立了社会教育部专门负责与社教相关的工作。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积极创新社会教育模式,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另外,信息化管理提高了博物馆的运行效率,拓宽了博物馆辐射面和影响范围。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博物馆的个性化归根到底还是人性化,因此博物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办馆理念,在具体运行过程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根据博物馆观众的特点来满足他们的需求,不能片面追求个性和独特却忽略了观众的要求。否则,博物馆就是再有个性、展览再独特也是不能让观众满意的,博物馆的社会功能也是无法实现的。
  • 摘要:对于博物馆而言,个性更多指代的是博物馆展陈具体化背后的文化价值与秉持文化理念的不同。博物馆的个性化是指它所代表的博物馆表征文化的个性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就是一个有效的表征系统。作为首家以妇女为主题的博物馆,它的常设展览主题自始至终都在围绕妇女的历史与现状进行,而且也非常关注性别意识的表征、文化身份的实现以及不同性别文化之间的沟通和融合。博物馆往往通过实物、照片、文字等来设计性别叙事话语,将“她”的故事表述给参观者,并表征其文化内涵。因此,文本必须有意识地强调性别文化表征,引导参观者选择性地解读展品,并通过指定的路线穿越复杂的意识领域。从展品的众多意义中选取一个但不能忽视其他基本意义,并用词语固定,使物品从先前的“自在之物”转变成“意味深长”的展品。展品的语言符号意义与文化、社会性别观念以及传统对妇女的建构密切相关。而在物品的众多意义中,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优先选择的意义则一定与性别文化有关。通过这些展品及其展览,在博物馆语境下,致力于表征妇女自身的记忆、经验与文化,或许可以“重建另一种话语,重新找到那些从内部赋予人们所听到的声音以活力的、无声的、悄悄的和无止息的话语”。
  • 摘要:时代在变迁,博物馆也在向前继续发展。进入20世纪,博物馆从最初较为单一的展示展览、传播教育等功能向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延伸。目前国内的一些博物馆却没有能够有效地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来及时调整自己,主动加以适应。“千馆一面”“重复建设”等现象依旧普遍存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历史层面、实际现实等等,笔者以为最根本的还是国内一些博物馆缺乏自身特色,博物馆个性化缺失,创造力不足以致无法有效吸引广大观众的兴趣所导致的。走好博物馆的发展之路亟需彰显博物馆的个性化。对于博物馆个性化实现的路径,以下笔者提出三方面值得注意的因素供同仁们探讨。首先要从观念上对过去博物馆办馆理念加以更新,打破吃“大锅饭”的思想,在博物馆内部引入竞争意识。其次,重视观众的需求,用需求来引导博物馆的设计,结合新技术为观众提供满意的个性化服务,助力博物馆个性化的实现。另外,除了符合共性的“软”“硬”两方面建设外,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每个博物馆发展的特色之路,充分展现博物馆自身最具特点的地方,也是博物馆个性化实现的有效途径。
  • 摘要:博物馆的发展不能单纯追求数量、表面,更要考虑如何长远的发展,如何保持博物馆的永恒生命力与持久魅力,这就需要从个性上来考虑。每个博物馆应有其自身存在的必要性,有其运行与功能发挥的独特性,在追求大众化的基础上打造一种与众不同的效果。现代的博物馆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收藏、陈列和科研,而是多元化、多功能的文化设施。博物馆亦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形象之塑建者,因此,在博物馆的正常运营过程中,一定要依据各馆的属性与定位,建立自己的特色馆藏体系、展览体系、研究体系和宣传体系,逐步实现专业学术化、典藏丰富化、研究深度化、展示生态化、教育普及化、交流国际化、经营多元化,只有这样,一个博物馆才能充满生机。博物馆的个性化发展任重而道远。
  • 摘要:每座博物馆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它遵循所有博物馆共同的发展规律、功能模式、职业伦理,但同时更离不开其所属的特定的社区地域、文化传统、立馆目标、资源特点、运行环境等因素。这看似一个悖论,实则涉及一座博物馆能否健康持续发展并真正扮演好其社会角色的话题。近年来,各地博物馆都在以“突出特色”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了一批有特色的博物馆,举办一些有特色的陈列展览。虽然各地博物馆在突出特色和个性发展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但趋同化现象仍然明显:陈列展览形式设计的趋同,社会教育活动的趋同。近年来,青岛市博物馆一直思考和探索,试图走出一条保护研究与展示传播相结合的道路。该馆坚持以人为本,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博物由馆内展示向馆外立体化延伸,静态与动态有效结合,将保护成果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惠及于民。
  • 摘要:专题博物馆相对于综合博物馆来说,它主题明确,无论藏品、场地等规模都相对较小,然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专题博物馆同样面临着藏品的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宣传等等问题,个性化也体现在上述各方面。笔者以为,专题博物馆个性化必须包含有三个方面:馆藏藏品具有独特性、专题系统性;展陈方式具有创新性;推广教育围绕主题,采取符合大众心理,且多样化的方式。本文的讨论主要是以中国美术学院皮影艺术博物馆这一专题博物馆为例,逐一从藏品、陈列及教育推广等方面来谈谈该馆在个性化方面的优势与劣势,以此来推及专题博物馆如何凸显自身的个性化建设。
  • 摘要:县级博物馆广泛分布于中国大地,作为博物馆体系中最具基础性的单位,其体量的大小、运营管理的状况以及折射出的特色地域文化,在观照博物馆个性的视野中显得格外亮眼——在为提升整个博物馆体系质量而推进的博物馆优化方案中,与国家级、地级博物馆相比,县级博物馆已具有明显的特色性、可操作性和即时效益性。县级博物馆的个性化过程,就是县级博物馆质量提升的过程,更是“提升整个博物馆体系质量”的过程。在县级博物馆的政策与资金、管理与制度以及人员与设备等等到位的情况下,提升县级博物馆质量便有了保障,而是否能够实现个性化,还需要具备相应的关键性条件:即要明确县级博物馆所处城市的文化特色,分析与相邻城市的文化差异,从而提炼出城市独特的核心文化,确定县级博物馆个性化进程的起点;明确县级博物馆的藏品特色,分析与邻近地区馆藏结构的差异,形成对藏品“收藏——研究——展示一体化”为中心的科研机制,结合城市独特的核心文化,充分发掘差异性馆藏的文化特色,是博物馆个性化的关键步骤;加强馆际交流,构建合作平台,吸收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取长补短,确保县级博物馆个性化的可持续发展;拓展县级博物馆的各个方面,促进博物馆个性化进程的多元化。
  • 摘要:当前对地质类博物馆特色的研究,是我国博物馆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我国现有的160余个地质类博物馆调查研究,并选取其中8个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馆进行深入解析,探寻当下地质类博物馆的特色所在。进一步提出打造具有特色的地质类博物馆应注意的问题:即要以最直观的形式、展示地球科学,但要有丰富精彩的实物标本;以最小的空间浓缩了大自然的精华,但要高度综合提炼;以最大的容量传播地学知识,但要精心编排;以最少的时间获取地学基本知识,但要文字简练、布置精干;以最大的容量,接待不同层次的人群,但要深入浅出。
  • 摘要:以"千馆一面"为主要表征的个性化缺失问题,不仅是当代中国博物馆界面临的共性问题,而且在欧美博物馆界也日渐受到关注.本文拟围绕展陈个性凸显和展览推陈出新等问题,对专题访谈录《策展简史》试作论析。在长期的实践和探索过程中,博物馆在藏品管理和展陈方面积累了许多至贵至要,乃至屡试不爽的成功经验,探索出了一些可循之律和约定俗成的模式。然而,它们在给博物馆工作带来规范、秩序和便捷的同时,也程度不同地助长了其顺遂惯性、拘泥守成的惰性。为此,对博物馆实验性的再三强调,应该是矫治既往展陈中创意缺失的苦药良方。不过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能否在凸显的问题意识和宽广的策展视域下整合既有馆藏,从而源源不断地策划出创意迭出、个性鲜明的主题展览,应该是破解上述系列难题之关键。展陈在意义建构和价值引导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笔者认为,策展人在统筹谋划展览效果的基础上,对解释文本进行别具匠心的创作,应该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 摘要:研究博物馆中展览的差异性,根据其类型和风格进行陈列展览的个性化设计,不仅要在内容设计上突出每个博物馆的优势和每个展览的独特性,在形式设计上还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巧妙利用声光电及各类辅助性新技术,避免趋同化趋势。笔者发现不同类型的博物馆中,每个陈列展览都有其独特之处,但只有个性鲜明的陈列设计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本文拟以高校博物馆、地域性博物馆、人物纪念馆、旧建筑改建博物馆四个类型博物馆中的陈列展览为例,考察其如何根据各自类型与特点,在陈列设计时突出本馆个性与展览主题的独特性所进行的有效探索,并提出自己的思考。笔者认为,绝不能因为盲目追求形式效果,而伤害不同博物馆不同陈列自身具有的独特魅力。一个个性化的陈列设计应当具有自己气质、风格与审美并与陈列内容、形式相呼应。一方面,在硬件取材上,要善于寻找与发现自身优势、展品优势、文化之美、建筑之美;另一方面,陈列内容与形式设计上要能营造出差别化的文化语境和文化属性,体现不同时空观念、地域特性下的不同生活元素,满足观众了解新鲜事物,体验不同生活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陈列设计成为“一种既能激发观众兴趣又能解释资源意义的情感与思想的交流过程”。“这种审美不仅有利于观众理解展览内容,甚至美本身就成为参观学习的动力”。
  • 摘要:近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蒸蒸日上,展览交流日益增多,笔者和广大观众一样能切切实实地感觉到各地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同质化的倾向。对此,笔者认为,展览的基本构成就是内容和形式,那么它的同质化主要表现也在这两大方面,即展陈内容和形式设计的同质化。做一个与众不同的展览,是博物馆展陈工作者梦寐以求的事。笔者从自身的经验和切身感受出发,在这个问题上主要有以下三点想法。首先是选题的个性化,在本馆独有的藏品上做展览选题相对容易,难的是进一步拓展思维,根据藏品特点选取有关联的藏品进行相关组合,从而打造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有品味的展览。其次是展陈语言的个性化。另外是展陈形式的个性化。
  • 摘要:我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博物馆最核心的文化产品——陈列展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使博物馆进入"群雄竞逐"局面,纷纷朝以迈向高等级和高品质阶梯为发展目标.博物馆所处的时代和社会以及服务对象公众的需求是一个持续变化的动态过程,探索陈列展览个性化可以成为与之应对的重要途径,增强博物馆竞争力和实力。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个性化从根本而言是塑造文物的文化品格,寻找、表现和表达属于文物自身的传统文化基因,从而可以不断变换角度和命题对文物群进行崭新的优化组合,打造出高品质的陈列展览。这是陈列展览实施的指导思想,贯彻到陈列展览的立意、陈列文本的撰写和形式设计,适用于陈列展览中各种观念的植入,使文字和影像的设计不断迸发新的突破和创意,并调整陈列展览基本支撑——文物的入藏和管理方针,打造出精品展览。
  • 摘要:博物馆作为一个集收藏、研究、陈列展览、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拥有众多的研发和开展青少年个性化教育的因素,而青少年个性化教育活动也受到了馆内外硬件、软件等众多因素的制约。本文以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在博物馆的开展为例,尝试探索博物馆的个性化教育问题。笔者认为,要想开展好教育活动除了需要馆内领导的认可和支持、同事团结协作外,还需要加强对观众(也就是服务对象)需求的了解和研究、不断开发和完善系列彰显本馆特色的教育活动、搭建博物馆与之合作的平台,最终才能满足不同阶层观众的不同需求。
  • 摘要:在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博物馆讲解已逐渐成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语言艺术,伴随着博物馆讲解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完善,讲解已从根本上摒弃了过去关于讲解就是照本宣科式的陈列说明的老观念、老套路,追求讲解的个性化已成为讲解艺术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内容。博物馆个性化讲解因为面对博物馆自身展览特点的生动性、针对性强受到社会大众的喜爱,作为一种文化发展趋势,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是我国现阶段博物馆个性化发展的着力点。个性化讲解是在长期的规范化讲解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对讲解员自身素质的更高要求。提倡个性化讲解可以使优秀的讲解员脱颖而出,使他们能够通过自身扎实的文化素质和艺术表现力深化博物馆的内涵,扩大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强化博物馆文物的感染力,更加有利于未来博物馆自身的发展。
  • 摘要:博物馆是儿童美学教育的重要场所,要做到让儿童在博物馆受到启迪,理解祖先的智慧,增强自豪感,更好地为儿童成长教育服务,必须结合博物馆自身的特色进行教育资源的整合,改变千篇一律的博物馆儿童教育模式,从而探索出对孩子的人生有益的道路,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全的人格、勇于创新的精神。有了这样的美学思维和美学目的,博物馆美学教育才能形成一个以培养思维模式为目标的教育体系,也才能增加我们的教育特色和成效。在儿童美学教育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中,笔者总结出博物馆儿童美学教育需要注意以下问题:即美学教育要保护儿童的好奇心,美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培养爱的能力。当一个孩子在博物馆里发掘出数不清的快乐,参与进去并且对展品、展览依依不舍,对博物馆传递的信息真正有了兴趣并且愿意反复来探寻这些美好事物时,博物馆的儿童美学教育就是成功的,是可持续发展的。
  • 摘要:作为专题性博物馆,怎样有效地将首义之城精神传播给市民,特别是中小学生呢?中小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何把握这些特点,并且总结以往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利弊,探索出一条学生喜欢、行之有效、活动过程流程化、便于复制的教育推广活动呢?经过思考,辛亥革命博物馆认为只有进行多元化教育推广策化,使教育活动不仅只限于以往单一的参观展览和听取讲解,针对中小学生的特点,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才能更有效达到教育效果,较好地达到城市精神的宣传目标。辛亥革命博物馆的“感受辛博魅力,弘扬城市精神”主题教育活动,以该馆基本陈列展为基础,针对学生拓展现场动画电影感受,并加以有奖知识问答活动,增加中小学生的参与度,寓教于乐,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领悟城市精神内涵,使博物馆教育推广活动避免了以往活动单一,不易接受和理解的问题。
  • 摘要:.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博物馆,都要根据自身的性质和任务,进行持续不间断的文物征集活动,并根据文物征集的特点和规律,形成自身文物征集与收藏的个性.本文以吉林省历史文化遗存为中心,仅就博物馆文物征集历史性、地域性、民族性、规律性等个性化问题,与同行进行初步的讨论与研究,以求实现专业理论的进步与文化资源的共享。
  • 摘要: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博物馆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如何结合各馆实际,开发具有个性化的博物馆文化产品,探索各具特色的博物馆创意产业发展之路,已成为发展博物馆文化的有效途径。从总体上看,我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经营仍处于初级阶段,生产规模小,影响力不大,在文化产业和消费体系中缺乏起码的竞争力。笔者认为,博物馆的文化产品的个性化开发,应以其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整合文物资源,将这些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品优势,开发出一系列最能彰显地方文化个性和具有实用、欣赏和收藏价值的文化衍生品。通过扎实推进本馆文化产品开发工作,向社会提供更多高雅、有特色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文化消费需求,推动博物馆文化全面发展和繁荣。
  • 摘要:让博物馆的展览“千姿百态”,让观众走进博物馆“各取所需”,是时代发展对博物馆提出的要求,也是博物馆发展的重要课题。目前,国有博物馆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的形成因素、管理体系、功能效用等,这就很容易形成博物馆展览共性突出、个性弱化的现象。“博物馆表达”是一个很多元的内容,主要涉及博物馆建筑的表达和博物馆内容的表达。本文所提及的表达也主要体现在内容上,从博物馆自身出发,多问几个为什么,去寻找突破点,办出特色个性的展览:以展示藏品本身为主,客观地体现藏品的原始性,这是博物馆展览能表达的一个方面,将藏品与文化艺术结合,用藏品与观众交流,这是展览主办方追求的更深层次的表达意愿;在展览举办之初,即要切合实际的去筹办展览,用好已有的或者可以获得的资源,结合自身情况和特点进行展览策划和设计,这样才能少一些盲从,多一些个性;对每一件藏品要有深入、细致的研究,尽力挖掘藏品中蕴含的信息,通过多件展品的有机组合,从多方面揭示主题内涵,使展品变成“活”的东西等。
  • 摘要:全国数千家博物馆,分布在不同的地域。各馆不同的历史传承、不同的文化底蕴、不同的藏品,使每个博物馆都有不同的故事,每件藏品都有自身的内涵和价值,这就是博物馆个性化的基础条件和优势。全国大多数中小型博物馆,都扮演着地域文化宣传者、保护者的角色。如何在弘扬地域文化,形成自己的展览、研究、宣传特色,是博物馆个性化所面临的挑战。博物馆个性化的形成,除了博物馆以展示和弘扬地方文化为主之外,举办个性化的展览是应有之义。以绍兴博物馆为例,近三年来,绍兴博物馆举办了60多项展览和活动,其中有“兰亭的故事”“会稽铜镜的故事”“江汉吉金——湖北省博物馆商周青铜器特展”“范金琢玉——耀州窑陶瓷精品展”“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等大型专题展览。经过近几年来的实践探索,绍兴博物馆在自主举办主题展览方面,形成了一种理念,即以地域文化研究推动专题展陈,以原创特展设计体现地域文化的个性化。博物馆的个性化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每个馆的条件都不一样,个性化的做法也都千差万别,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博物馆的个性化最终目的是为观众服务,不是为个性化而个性化。在追求博物馆的个性化时,需要警惕以个性化的名义扭曲博物馆的功能,不要一味地追求脱离实际的展览和展示手段,不能把营造大型造景、过度依赖多媒体和虚拟展示当成个性化。
  • 摘要:博物馆数字展示节目的概念是利用高新数字多媒体技术把文化遗产本体和内涵进行信息化处理,通过数字展示技术实现数字展品的研究、展示、信息传播等功能,为观众提供个性化的数字展示服务.文中就博物馆展示节目的个性化这个问题,结合故宫VR节目的个性化与同行的各位老师进行初步探讨。那么,如何体现博物馆展示节目的个性化,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地域文化特色、内容和形式的创新、镜头画面的视觉冲击、节目的趣味性这四个方面。总之,博物馆数字展示节目的个性化就是,在选题上紧扣时代脉搏,突出本地文化遗产地的特色,有助于贴近观众服务于大众,有利于宣传地域本土文化特色,做到题材新奇,形式新异,情节有趣。
  • 摘要:本文拟以2013年上海市文化基金赞助项目“近代上海实业家与社会进步展”为个案,具体探讨地方历史文化及遗产研究与个性化展览之间的关系,以及地方历史文化遗产研究对个性化展览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本次展览在吸收相关文史研究理论基础上,深入调研馆藏文物、文献,并结合时代需求,提炼出展览主题、分主题,并根据展览空间要求,对藏品进一步排列、组合,最终编撰出有特色、有历史文化内涵和社会教育意义的展览大纲。经过美术设计、制作者的艺术再创作、加工,营造出个性化的展览氛围。整个展览突显出近代上海实业家开拓进取、艰苦创业、乐于奉献、追求高雅的精神风貌,向观众传播近代上海实业家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展览给前来参观的观众留下独特体验,得到媒体的肯定和支持,取得良好社会效益。总之,展览的科学品质和个性化,关键在“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博物馆一切业务得以高质量、高品质开展的基础和灵魂。脱离“科学研究”,陈列展览的科学品质和个性化无从谈起。
  • 摘要:苏州博物馆自2012年始,连续四年举办“明四家”系列学术展览。该系列学术展览无论是在选题策划上,还是在展品选择、展览设计,或者配套服务上,都遵循了“文人特色,苏州韵味”的办展特点,最大程度地体现“明四家”这一主题的个性要求。当然一个优秀的个性化展览仅仅有个性化的展示还远远不够,个性化还应体现在展览的配套服务上,因为观众的认可才是博物馆持续发展的动力。“明四家”系列学术展览在观众服务方面也在不断的探索和改进。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