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201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
201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

201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4-10-23

主办单位:中国科技新闻学会

会议文集:201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近几年媒体融合趋势对传播环境、传播生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包括科技传播.媒体融合不仅使传播工具更新与传播环境发生改变,更重要的是其对科技信息传递、接收甚至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带来了变化.因此,如何拓展科技传播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当今媒体融合趋势和媒介发展新格局不断丰富和改变着科技传播的方式和内容。媒体融合有效推动了科技传播方式的变革,新媒体技术的突破和媒体间的多种融合不仅使科技传播在技术上有创新表现方式,而且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使科技传播在内容上也有着量和质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应当进一步更新科技传播观念,不断拓展科技传播渠道,综合运用新的传播方式,强化受众意识,采用生动通俗的形式传播科技信息内容。进而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科技知识与科技素养,为促进科技进步与科技生产力的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
  • 摘要:全媒体时代对媒体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过硬的文字功底,还要有技术素质、创新素质、互联网思维等.本文在大致分析了多媒体时代媒体运作方式,了解了一些出色媒体的成长轨迹后,得出结论,认为全媒体人才至少要有五个方面的素质.一是,多媒体信息加工编辑的能力和了解用户的能力.近些年来,视频新闻的比例逐年增加,这是未来新闻的发展走向,所以,对视频的制作、编辑,就成了全媒体人才的必备能力.另外,UGC是一个重要的新闻来源.但是这个新闻源提供的信息纷繁复杂,良莠不齐,如何在庞杂的信息中找到"新闻点"呢?这就需要了解受众的需求.二是,组织互动、引导互动的能力.如今新闻内容同质化,即便有独家消息,也会在短时间内被转载,如何让受众持续关注一家媒体呢?这就需要组织互动、引导互动,让受众参与讨论.三是,搜索引擎优化的能力,也就是让新闻在搜索引擎中排名靠前的能力.在搜索中排名越是靠前,被点击的可能性就越大,而在内容大致相同的众多新闻中脱颖而出,就需要用到技术手段了.四是,网络专题制作的能力.在全媒体时代,讲求及时、准确、全面,而专题制作快速与否影响着点击率的问题,怎样让专题制作又快速,又全面呢?这就需要提前有各种题材新闻专题的框架积累.五是,新产品的研发能力.媒介即讯息,新的好的媒介平台能够带来各种改变,引导受众的习惯,引领时代的走向,这是全媒体人才一个最重要的能力.
  • 摘要:从1969年"阿帕网"的建立到2012年全球超过20亿人拥有和使用网络,全球互联网传播走过了43年的历程.其中有冷战阴云的阻隔也有一体化进程加快后的迅速发展,有泡沫破灭后的严冬,更有严冬退去后网络技术升级带来的大繁荣.全球互联网不仅走进了千家万户更在短时间内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面对技术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保持文化多样性和均衡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一条科学微博的内容能够引起其粉丝的关注于讨论,这是调动其科学态度积极性的重大表现。而科学态度的形成,不仅在科学知识的积淀中提高,也体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细微变化中。微博强大的互动性特征,最大程度上扩大了内容传播范围,提高了其影响力,并调动了微博粉丝的个人体验、相关知识迁移能力、人际传播分享的过程。因而,科普微博对于公众科学态度的养成,具有很明显的正面影响。新一代青少年成长在新媒体环境中,是典型的数字原住民,对于新媒体传递信息的内容与形式具有天然的敏感性。因而运用新媒体向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是一个大胆创新且前景看好的途径。
  • 摘要:伴随着当今信息的高速发展,每天会有海量信息和数据的生成,它们与我们的生活变得越加紧密,这昭示着大数据时代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由此也使数据新闻应运而生.在全媒体时代,数据新闻可以成为连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纽带,而数据新闻相比传统新闻来说又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数据新闻会为新闻报道带来些不一样的气息,它的形式新颖且图文并茂,力图从数据新闻的特点入手,援引一些案例,探析数据新闻为新闻报道带来的一些有益影响.
  • 摘要:智能移动设备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保有量和使用率逐年增长,在很多区域已日渐普及,移动互联网时代也因此而迅速到来,从而改变了使用人群的生活方式、学习途径和工作形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网络使用方式实现了去空间化,推动了与之相匹配的智能设备第三方应用程序即App的开发.在多样化的App应用当中,科普App是具有传播科学知识、增强科学体验的工具性应用程序,它的出现成为人们日常学习科学的新途径.本研究对科普App进行科学传播的案例进行了分析,相关科研院所和科技团队所开发的专业性较强的科普App,以生动、现代而极具科技性与趣味性的形式促进了公众参与科学的实现、增强了公众探索科学的兴趣、提高了公众学习科学的积极性,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科学传播与科学学习的新形式.
  •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使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同时也冲击着传统格局.新媒体的出现不仅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带来崭新的机遇.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不仅是时代发展的潮流,同时也是传统媒体的一条"救赎"之路.如何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共融,成为二者得以继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先对新媒体、传统媒体带来的挑战,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然后从内容、渠道、市场化运作、观念等四个方面对二者融合路径进行了探讨.
  • 摘要:计算机技术的快速成长以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完全改变了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互联网技术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行业,正在成为现代社会的基础设施之一.伴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思维也逐渐升温.媒体行业逐渐意识到了互联网的魅力,新媒体应运而生.然而新媒体绝不仅仅是一种互联网产品,互联思维绝不是新媒体生存的唯一法门.本文旨在研究在新媒体的成长道路上,互联网思维对其的激励作用及媒介环境对其造成的压力.
  • 摘要:在科技推动者传播技术发展的今天,科技传播的送达率并不高,然而促进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传播界值得关注的问题.新晋科技类网站——果壳网在传播实践中充分考虑到分众传播的要点,其特有的传播实践成为当前科技类网站的典范之一.试图以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分析果壳网的传播过程以及传播效果,以期为其他科技类网站的运营提供借鉴意义.
  • 摘要:随着信息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介格局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电脑、手机等移动新媒体在对传统媒体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为传统媒体的战略转型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市场空间.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与如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都期望通过与其他种类的媒体合作来实现自身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获得胜利.新旧媒体的融合与发展已成为当今媒介社会的主流和必然趋势.
  • 摘要:随着中国科技发展水平的提升和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繁荣,科幻产业的发展又一次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在美国,科幻创意产业是仅次于航空工业的美国第二大创汇产业,而中国的科幻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人才培养体系、与消费者互动的创作理念缺乏、以及原创作品缺乏文化号召力是制约中国科幻产业发展的三大瓶颈.在西方发达国家,一个科幻作品形成的价值往往借助品牌通过出版物、游戏、动漫、电影、旅游、衍生产品等来持续性体现,并且极具号召力.近些年中国游戏产业和影视产业的发展如火如荼,好莱坞大片运作模式也为很多华人所熟知,而且市场上闲散资金充裕,投资者投资欲望高涨,市场的趋利性和优惠的政策将会吸引资源的集聚,只要出现一流的科幻作品,就很有可能引发一波发展浪潮.破除瓶颈问题、夯实发展基础、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加强舆论引导是比较适合的引导发展的举措,政府的作用应该是协调、扶助,而不是过多的介入和参与.
  • 摘要:山西庄园经济经过近十年的探索与实践,模式不断创新,内涵不断拓展,己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此同时,山西庄园经济的发展也存在着如资金不足、发展盲目、渠道单一、人员缺乏、技术落后等问题。通过对现状的分析与思考,可以提出通过科技传播发展山西庄园经济的对策:既要广泛动员充分调动,从制度力量上多渠道保证工作的有序进行,又要开展具体的交流互助活动,促进庄园管理者本身科技传播意识的提高:既要发挥庄园经济的典型示范作用,促进先进理论技术的应用推广,又要创新媒介丰富内容,使科技传播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既要把握互联网、大数据的信息发展趋势,又要针对不同特点,定制庄园经济的个性化服务模式。然而,如何更好地通过科技传播发展庄园经济,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课题,需要进行更加不断的思考与具体的实践,建立完善的庄园经济科技传播服务体系,促进庄园经济产业化发展,使庄园经济依靠科技传播提高综合效益,更好地服务于产业扶贫,服务于全省综改试验区建设,服务于山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全媒体电子屏的发展,拓展了中国科技传播的领域,使人们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各种科学知识.山西科技传媒集团自主研发的第一个跨平台科普服务系统——"中科云媒",针对科普工作的应用尚属首家,为科技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此系统自启动,运行至今,在山西省已初具规模,相比传统的科技传播媒体,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用户可以在安装中科云媒用户终端后,对适用的科普信息随意点播,感受到科技信息带来的贴心服务,此项目对山西省的科技传播事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影响广泛.本文首先分析了"中科云媒"系统提出的社会背景,并对其概念、功能应用、效果分析等方面做了具体阐述,强调了该系统的创新之处,同时,在分析目前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之后,相应提出了建设中科云媒科技传播长效机制的几点思考,期望能为今后互联网时代的科技传播项目提供积极有效的建议.
  • 摘要:1980年代初是改革开放初期,《人民日报》在国家提倡"四化"的背景下,进行了大量关于科学技术的报道,代表了当时党和国家的方向和态度.不同的报道体现了同一种理念,即中国可以通过科技现代化促进工业,农业,国防现代化,并挽回因为文革"失去"的时间.通过这些报道,既反映出中国科技的某些自信,也反映出对西方世界科技的羡慕与引进西方科技的憧憬,对科技充当工具的作用,当时社会并无异议,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认为国家可以通过科技实现人民福利,建设成功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以前被视为"只专不红"的那部分科技人员,国家的导向是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与其他社会主义建设者平等.面对商品经济的冲击,逐步放开了一些领域,鼓励人员流动,提倡轻工业科技,导致了后来计划经济的解体.凡事有利必有弊,但面对世界的变革,《人民日报》体现出的国家对科技态度正是应对这种局势的措施.
  • 摘要:随着全球化与互联网的发展,科技应用周期逐渐变短,科技传播市场化运作的速度随之加快,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也在此过程中日益凸显.本文描述了科技传播市场的潜力与中国当前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现状,分析了科技传播市场化运作与知识产权之间互相依存,促进与制约的关系,并通过介绍美国知识产权保护民间组织与台湾智慧财产法院的运作模式,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 摘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农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文化服务的总和."中科云媒"是山西科技传媒集团自主研发的跨平台科普服务系统,对于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中科云媒系统为科普服务平台与科普内容资源的有效集成,是一个融全媒体传播方式于一身,为农民提供服务的系统工程,尽管开通运行的时间仅一年有余,却己显示出其独特优势与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应用前景。我们将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不断完善,更好地发挥其在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作用。
  • 摘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传播作为沟通科学技术与公众的主要通道,其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国科技水平的兴衰.本文在定义科技创新的基础上,从科技传播这一环节入手,梳理了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中国现有科技传播主体及其主要做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创造性的提出了"7+1"理论,实现了对科技传播新模式——"科技创新经典案例报告会"的指导,在介绍"科技创新经典案例报告会"的内涵、理论指导和功能的基础上,对科技传播市场化运作提出相关建议.
  •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电视广告的创作正逐步超越幼稚、苍白、生硬而走向高度的审美化,一方面,电视广告创作方式的多元化使其表现内容更具张力,另一方面,广告中人物荧幕形象的变迁也进一步折射出电视广告审美活动的丰富多彩.本文试图描述中国30多年间电视广告创作的审美特征演变,并结合美学、心理学、广告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对具有时代审美特征的电视广告案例进行分析,为丰富我国广告美学的理论研究和提高电视广告的创作水平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 摘要: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在运用科技化手段传播过程中,一些新的应受法律保护的利益不断出现,对其保护应跳出传统的权利体系框架,作为民事法益加以调整.本文探讨了科技传播中的几种民事法益类型,希望通过类型化的分析比较,离开权利保护的传统视角,对科技传播中的一些新问题提供些许解决思路.
  • 摘要:对我国科技传播产业在市场化运作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首先,从产业组织角度来看,科技传播主体与传播媒介是科技传播体系中两个关键要素,基于对我国科技传播主体和媒介的现状和问题研究,我国所科技传播市场主体需要不断丰富与增加,传播媒介需要大力发展与不断创新.其次,从产业结构角度分析目前我国科技、科技传播与金融三个产业经济技术结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之间与产业内部的投资结构不合理、企业融资困难和产业发展程度不均衡等问题,需要从宏观政策角度引导市场对三者的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化的调整.
  • 摘要:当前我国把"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提到了一个战略高度.这说明我国科技传播的产业化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科技传播事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公民素质的提高都有重要影响,在知识经济时代,它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本篇论文以我国科技孵化器的产业化发展为例,分析我国科技传播事业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为我国科技传播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 摘要:山东省沂南县北寨墓画像石画像表现题材丰富,主要有墓门的攻战图;前室的祭祀图;中室的出行图、丰收享宴图和乐舞百戏图;后室的仆人涤器图、侍女捧奁图、衣履图、送馔备马图等,另外配有一些历史传说故事以及神仙祥瑞主题画像.北赛汉墓画画像表现现实的世俗生活画面居主导地位;表现形式以其严谨朴素而重拙的写实风见胜;画像蕴涵着浓厚的儒家说教意味实为伦理教化的现实效应,正是东汉"崇实"这一审美取向的缩影.
  • 摘要:电视节目是科学传播的重要方式,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在全民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播中发挥重要角色,是中国电视界科学传播的主阵地.央视科教频道电视节目具有专业性、大众性和创新性等显著特征和自身优势,在社会科学交流、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中发挥积极作用.在激烈的媒体竞争时代背景下,央视科教频道只有转变"电视人办电视"的传统观念,加强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跨界互动,强化科教栏目的社会服务功能,开发科教频道衍生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站稳脚跟,才能进一步巩固央视科教频道科学传播主阵地的地位,才能在为提升国文化技软实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事业中做出更大贡献.
  • 摘要:随着"冰桶挑战"的热浪从美国传至中国,这一活动通过其新颖的传播手段,在短时间内吸引了众多关注.不仅很好的达到了宣传"ALS"罕见病和筹款目标,而且对国内各行业的从业者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作者从这一鲜活的案例入手,分析其具备的几大成功因素:采用"可视化"传播方式,提起受众兴趣;以裂变式传播方式扩大受众面;通过明星效应保持这一活动的持续热点.在综合分析后提出这一活动策划的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很好地掌握了"微时代"新闻受众的特点:即可望直接参与新闻传播;喜爱分享、注重反馈;同时受众的层次和兴趣点日趋碎片化.通过分析新时代受众的不同需求,本文对传统科技媒体提出了两点启示:一是在改变传播手段的同时还应更新传播理念,二是在科技传播中要找准受众的兴趣点,以社会关注的热点为切入点进行更好的科技传播.
  • 摘要:随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获得审议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再度成为社会各界甚至海内外关注的焦点.事实上,近年来,在有关部门及各大主流传统媒体的推动下,新老媒体的各种融合实践与尝试,从未中断.但是,令人遗憾和焦急的是,在资金、人力和政策各方面巨大的复出后,国内的新老媒体成功融合案例仍然迟迟不见踪影.更不要说,获得成功并可以多规模推广复制的案例了.其实,和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媒体的新老融合,也有着自身独有的规律和特点.如果,不能做到对新老媒体全面清醒正确的认识与解读.单凭简单的热情、冲动,甚至是政策的倾斜扶持与鼓励.那么,成功融合的路径,依然很难找到并成功.试图通过对近年来新老媒体各自在市场大潮中的力量消长变化,以及历史给新老媒体分别打下了什么烙印,留下了什么特质,做全面客观的分析思考.用更低平的视角和思维,认真思考新老媒体融合路径及其实现.
  • 摘要:长期以来,电视科技人物报道存在着表现手法单一、选题模式化、趣味性与故事化难度大等瓶颈问题,2014年4月至今,湖南卫视《新闻联播》连续推出两季名为《绝对忠诚》的科技人物系列报道,其策划技巧、采编方式和表现手法上的创新都为电视科技人物报道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以《绝对忠诚》为例,探讨电视科技人物报道的创新,对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人物报道创新提供新思路.
  • 摘要:基于《人民日报》2009年至2013年5年间有关院士报道的97个样本的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院士报道受到重视,但形式和内容趋于多元化;院士形象呈现侧重于科学技术专业成果,造成院士规范形象和媒介形象之间的差异;新闻评论理性评价院士,注重舆论引导.
  • 摘要:近年来,在媒介技术的推动下,全球信息传播环境发生了变化,新媒介形态不断涌现,影视作品的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化.本文通过对美剧、韩剧等影视作品开展跨文化传播的路径分析,从传播理念、内容制作等方面为我国影视作品实现跨文化传播提供新思路.
  • 摘要:科技第一生产力,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明显而重要的作用.科技进步在提升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同时,还促进社会的结构与文化变化,提高公众素质.科技传媒及其从业人员传播科学技术不但要准确迅速,还要有效,这些都涉及科技传播的取向和方法以及科技传播信息的检索和甄别等.没有恰当的科技传播理论和高效的科技传播方法,就不可能凸显科技传播的独有价值.认真研究科技传播方法及由此而产生的理论和操作问题,服务读者与社会."三农"问题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科技传播作为科技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客观,迅速及时,导向准确,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河南科技报》"科技110"热线电话开通近13年,对《河南科技报》发挥有效的科技传播力量,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有益的实践,总结出一套适宜的科技传播理论和有效的科技传播方法,并在办报实践中加以推广应用,大大提高《河南科技报》的办报质量、覆盖面和影响力,为报社奠定了更高的发展基础,增生了全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宏观发展架构,拉长了报社经济增长链,扩展了报纸的社会服务领域,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摘要:科技工作者作为科学事业中最重要的中坚力量,在科技传播和科普宣传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比拟的.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针对科技工作者的科技传播尚未引起重视,相关资源缺乏.在媒体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电视在网络中的延伸得到迅速发展,网络电视的全方位改革已提上日程.在行业技术创新上,迫切需要大力加强网络电视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发和推广、加快网络电视向各行业各领域的渗透、扩散、提升技术保障能力.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尤其是以视听为载体的网络电视台,提高科技工作者全方位的科技素养和加强科技工作者群体内部交流,是本文旨在解决的问题.
  • 摘要:文章分析了前沿科技论文新闻化的理论基础,探讨了传播学视角下前沿科技论文新闻化的优势,在对新浪、腾讯、凤凰三个门户网站中前沿科技论文新闻化的现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论证了从前沿科技论文到网络科技新闻、科技知识的信息推送机制,最后提出该传播机制的改进策略,即协调科学性与普及性、互动性与引导性的基本矛盾,鼓励作者、期刊主体等自我转化,强化科技新闻工作者科学素质和技术素质的专业能力.
  • 摘要:世界一流的基础科研成果是非常重要的科学资源,它可以直观的反映地区的科研水平,也可以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本文通过对安徽省科研机构近十年在世界一流顶级期刊——Nature、 Science、Cell、PNAS上发表基础科研成果共240篇的量化研究,及相关报道的搜集分析,对于科普报道模式做出一定的研究.
  • 摘要:近年来,专注于TMT (Technology/Media/Telecom)领域的科技博客网站日渐兴起.它颠覆了依托于传统媒体的科技传播模式,从内容管理、产品运营到商业运作都打上了互联网思维的烙印,拓展并强化了科技传播的功能.从专业TMT博客网站切入,考察其科技传播要素与功能的创新,反思其问题,对于转换思路、改善科技传播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 摘要:面对转型,曾为中国农村科普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科技报,面临着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如何实现顺利转型,将影响到整个中国农村科普工作的长远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以科学普及为宗旨的中国科技报深情耕耘,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称赞。当前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中,科技报探索出初步经验,在当前新农村建设和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其次介绍了全国科技报当前转型情况参差不齐,各地政策不一,进展不一,多数科技报面临诸多困难。没有政策扶持,中国科普阵地有可能失去这一支重要力量,指出中国的科技报应明确为公益性单位,促其为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 摘要:互联网络、移动手机通信等新兴媒介的发展带来了主流媒体和非主流媒体的重新定位,以及官方和民间舆论互动的动态变化.本次研究以厦门市垃圾焚烧发电的环保科技项目为例,一方面,对当地主流媒体科技新闻报道进行话语分析,以界定官方舆论场的叙述结构,另一方面对网络论坛的公众讨论进行内容编码,以归类民间舆论场的诉求主题.二者对比以说明官方与民间舆论场正在发生怎样的信息交会、意见交锋和舆论角力,这将为今后科技传播策略调整提供依据.
  • 摘要:去年底"嫦娥三号"登月,面对这个科技领域的大事,在"玉兔号"巡视器探月之前,国内相关的报道已经开展.此次科技报道中,新华社的"月球车玉兔"集成报道效果突出,从科技传播角度看,其传播模式、渠道、表达和手段等方面均有创新和突破,因此科技报道影响力和科普效果十分出色.本文以此次报道为例,分析其创新举措为科技传播革新带来哪些启示.
  • 摘要:麦肯锡关于大数据对各行业潜力预测已让众媒体聚焦,高德纳的显性技术热度周期图对新闻与传播学同样富有启迪意味.业界代表人物Lorenz和Bradshaw关于数据新闻制作过程的观点与业界当前的数据新闻实践,让数据新闻展现出诱人的想象空间与乐观前景.河北大学博士"大数据"课程的针对性实践发现:数据新闻的制作过程有规律可循,犹如传统新闻写作中的"金字塔"模式.笔者将其归纳为:新闻主题发现、该主题相关数据抓取、清洗过滤、分析挖掘、交互化设计、可视化呈现、故事化讲述,其核心是数据处理、交互性设计与可视化呈现.讨论与梳理业界所做的数据新闻实践,发现数据新闻带给传统新闻传播多方面影响,引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思考,譬如:大数据环境下数据新闻提升新闻的交互性能与传播效果、延展了新闻的时空维度,深度挖掘新闻所呈现的关系、提高新闻"有向路径传播"的精准性、促使新闻在宏观叙事与微观叙事等传播层次的融会贯通、促进大数据研究方法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应用等.
  • 摘要:在以分享与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时代,传者与受者的概念被刷新.信息的传播者也会是信息的接收者(受者),而信息的接收者(受者)同时也可能是信息的传播者.在信息庞杂又瞬息万变的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者与接收者(受者)具有多重的身份与特征.这些身份与特征复杂多样,并不断发生转移和变化,正如在一则谣言的传播过程中,其制造者或许很快成为辟谣者,而辟谣者或许刚刚就是谣言的传播者.新媒体平台为信息的即时互动与分享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不实信息的拼接和传播创造了条件.新媒体时代特征赋予大众对于信息制造和信息消费更多的主动性的同时,也使大众成为信息营销机构利用和设置的对象,从而被动成为谣言制造与传播的推动者.本文按照谣言参与者行动上是否故意或主动、态度上是否相信或中立以及是否有利益诉求等对谣言参与者尝试进行分类,以期为区分不同类别的谣言(参与者)来采取相应的治理方式提出参照.
  • 摘要:首先分析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必要性,其次介绍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沿着产业融合、文化融合、技术融合、资本融合、跨界融合、中西融合等路径在探索中发展,对于我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路径问题的探讨,具有阶段性。在当前媒体发展阶段,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主要解决产业融合问题、技术融合问题,在产业融合和技术融合成熟以后,制度融合、组织融合等将会进一步推进,从而实现新旧媒体融合发展的阶段性战略目标。
  • 摘要:新旧技术的融合与不同媒体界限日渐模糊同步发生,多种媒体应运而生,组成了全媒体.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媒体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传播的受众不再只关注个别媒体,巨大的信息量让他们对信息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可以说,全媒体时代的受众是信息消费的主体,他们对信息的高要求成为促使全媒体不断创新和变革的动力.如何在这样一个时代做好媒体工作?受众的想法和接收信息后产生的后续行为必须成为媒体关注的重点.尽管"全媒体"是新旧媒体融合的产物,但真正让受众的行为发生变化,有别于以往的媒体是新媒体.数字化和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而全媒体时代受众所呈现出的新特点使其对信息处理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最突出的两点就是互动性和主动性.在全媒体形成的信息市场中,用户的体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参与,即与信息发布者更多地互动.受众与媒体产生的互动除了给媒体更多的反馈信息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为媒体在全媒体时代如何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对于全媒体领域相关企业来说,受众行为更是企业做好经营,寻找可能带来利润的立足点.
  •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推动媒体发展与转型.大数据对媒体的战略决策能力提出了考验,这就要求媒体适应新的信息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通过战略转型,通过生产、分析、解读数据,针对不同受众的个性化和专业化需求,为受众提供分众化服务和体验.
  • 摘要:本文在对公众科学素养涵义理解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的公众科学素养现状,归纳了影响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因素,总结了如何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措施等,最后阐述了科技传播与公众科学素养的密切关系,为进一步实施"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打下理论基础.
  • 摘要:电视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在开播15周年之际推出了新版块"啊啊啊啊科学实验站",将科学实验和娱乐脱口秀有机结合,实现了电视娱乐节目与科技传播的融合与创新."啊啊啊啊科学实验站"每期阐释一个科学原理,将科学原理用现场实验的形式演示,期间由节目主持人和明星嘉宾进行参与和解释.该节目具有以下特点:实验现场直观,视觉冲击力强;原理简单易懂,大多贴近生活;明星效应以吸引公众注意力.为了进一步加强电视娱乐节目与科技传播的融合,需要采取以下的路径:以科学为主,娱乐为辅,避免喧宾夺主;提高主持人科学素养;充分发挥明星效应;加强科普环节制作;运用新媒体造势.
  • 摘要:互联网的出现为科技传播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平台.保持传播特色是从众多科普网站脱颖而出的重要手段.果脯网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大型综合类科普网站,权威性与科学性兼具,在科技传播中积极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传播渠道,构建以受众为中心的半掘客模式,创新了网络科技传播新思路,为提升我国公众科学素养做出了积极贡献.
  • 摘要:"全媒体"出版强调多渠道,多种媒体的同步出版:除了传统方式进行纸质图书出版,另一方面以数字媒介的形式通过互联网、手机、手持电子阅读器等终端设备进行同步出版,具有投入小、传播快、成本低等特点.全媒体出版时代的到来,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智能手机、手持电子终端设备日新月异,诸多新兴媒体以其时效性强、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等特点改变着人们接触和选择传媒的方式,冲击着传统媒介格局.传统出版社已经开始了全媒体出版的运作,其触手已伸至网络出版、电子出版,甚至影视界和手机出版.作为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编辑,原有的技能结构与综合素质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要求,需要编辑熟悉各种媒体的特点与要求,尤其是互联网媒体的编辑技能,收集与整合信息的能力,新媒体技术的掌握能力,数字出版市场的营销能力.
  • 摘要:科技博客近年来发展迅速,其中很多形成了自身的商业特色.本文从科技博客的界定和类型出发,基于SWOT模型对未来大有前景的科技博客试做分析,同时对其发展规划上提出了简要建议.
  • 摘要: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已经是当今中国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各地媒体正在媒介融合和创新转型方面进行各种积极的拓展和尝试.借鉴欧美新闻界的实际做法,媒介融合指的是跨媒介运作,特别是多媒体采编工作的合并兼容.近年来,媒体兼并、重组、联合等也都被归入媒介融合的定义中.媒介融合是多维度、全方面的,中国的媒介融合需要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媒体发展规律和实际情况的新路.本文采取案例研究、文献研究、文本分析等方法,从思维融合、科技融合、新闻表达融合、组织融合四个维度对科技传播中的媒介融合和媒体创新展开分析.本文重点探讨了传统媒体应该如何借鉴网络的传播思维,将服务用户作为第一要义;利用大数据统计等互联网技术,更加精准了解和满足用户;在新闻表达方面,既要巧妙运用网络语言与体例,又要承担言论责任和导向;将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与新媒体的市场优势有机互补.最终总结出,用户至上、优势互补,是寻求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共赢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 摘要:互联网已经成为科技传播的主要渠道,网站是科技传播的基本平台.地方门户网站在本地区具有重要的影响,其科技传播能力直接影响到本地区的科技传播水平、效果.本文以湖北地区的荆楚网和大楚网为例,分析地方门户网站的科技传播现状.研究发现,当前地方门户网站科技信息传播规模较小、针对性和可用性不高、传播形式较单一以及队伍建设不足.应重视地方门户网站科技传播能力的建设,创新新媒体时代科技传播的理念,加强数字化科普资源库的建设和共享.
  • 摘要:进入互联网时代,科技馆除了在展品规划和设计中突出网络技术发展的特点,其官方网站的建设和推广中更应该体现出信息化的特点.登陆并浏览其官方网站是观众对科技馆快捷和全面的了解方式.因此,科技馆主页的建设全貌、网页设计风格、内容排列、分布以及动态信息的更新速度,与科技馆给观众的第一印象息息相关,这代表着一个科技馆的展品特点、管理文化、人员素质、服务特色,甚至能够体现一个国家或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科技发展的现状.本文遴选具有代表性的国际国内科技馆,分析这些科技馆主页的设计、规划和内容等特点,比较研究其发展现状的异同,借鉴优秀科技馆网站的成功经验,可以促进我国科技馆网站建设的发展并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 摘要:据CNNIC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重要媒介,科学知识借助网络的传播也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了普及.科普网站将向受众普及科学知识作为目标,是网络科技传播的重要力量,但科普网站作为互联网平台上一个新的存在,其发展还处在初步阶段,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科普网站在社会公众中受到的关注度不高,整体传播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加强对科普网站的发展模式和方向的探索,提高其科普能力,对于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科普网站的调查发现,以新浪科技、环球科学为例的商业科普网站相较于公益科普网站知名度普遍较高,受众面较广,有着较强的传播能力,鉴于此笔者对两类网站在运作模式和传播能力进行了对比研究.本文首先对我国科普网站的现状作了概述,其次以新浪科技和中国科普博览为例对比研究了商业科普网站和公益科普网的站运作模式和传播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科普网站市场化运作的建议,为科技传播市场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摘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科技传播,实现科技传播的市场化运作,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加大对科技传播中知识产权的保护,可以促进整个科技传播产业的有序发展.另一方面,科技传播也具有公益属性,在注重对传播主体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政府也应加大公共购买投入,促进科技传播的均衡发展.
  • 摘要:科技传播是科技知识在不同个体间实现共享的过程,根据知识在时空上可以由私人知识逐渐转换为公共知识的特性,科技传播包含产业化和公益性两个基本方面.一般来说,私人知识初期归少数人所有,它需要借助产业化运作以挖掘潜在的市场需求,从而实现知识在时空上的传播扩散,其结果是产生多元化的科技传播渠道.公共知识的传播具有社会公益性,主要目的在于实现科学普及,提高全民素养,它反过来会有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与健全的交通运输网络功能类似,国家科技传播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兼顾科技传播的产业化和公益性特征,处理好不同层次科技传播之间的联动机制,坚持以人和知识为本,这样才能提高科技传播的效率和质量,为经济发展和知识创新提供智力支持.本文接下来探讨了科技传播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之间的关系,分别从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三个环节论证了科技传播对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性,认为科技传播具有承前启后的价值,它是联系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的关键纽带.本文最后也简要分析了知识产权对国家创新体系的作用.
  • 摘要:纵观人类历史,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升都与科技的进步息息相关,科技研究和科技传播水平的提高对于发展生产力至关重要.本文认为需要大力发展科技传播市场化水平,并运用科研成果转化的管理机制和灵活机动的运营机制推动中国科技传播事业发展,从而提升中国科技的整体水平,最后提出了加快科技传播市场化运作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 摘要:经济全球化加剧了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流动,资本的逐利性和稀缺性进一步使得国际投资活动日益频繁,因此构建一个综合衡量国际投资影响因素,简化投资决策程序的国际投资指数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国际投资指数的创新性和重要性为出发点,简要说明了该指数的编制原则、编制思路和分析方法,最后针对指数的实际用途进行了举例分析.与已有的研究成果相比,本文构建的国际投资指数能够弥补国际投资决策领域的一处空白,从而为国际投资者、政府决策部门和学术界等不同群体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视角下,资本的稀缺性和融资的需求不断放大,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旨在建立国际投资竞争力指数反映世界各国投资竞争力水平,提供国际投资者对外投资的参考依据、政府决策部门的相应政策依据以及学术界研究参考依据.
  • 摘要:高校是我国科技传播的一个重要主体,其对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成果虽然很多,但是绝大部分都保留在高校内部,而没有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这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引起的.文章从多方面分析了高校在我国科技传播中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以此促进高校科技的传播.文章提出的结论对于高校在创新体系和传播应用方面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摘要:在市场化运作中如何有效的保护知识产权,防止侵权,保证产权所有者的利益,在知识产权规则内最大限度的提高科技传播市场化的效能等,已成为管理部门,理论界等各界所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现状来看,由于我国科技传播市场化运作中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着法律法规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国家投入经费不足等的问题,因此提出了重视国际接轨、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政策支持力度与经费投入、提升国民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加强市场化运作的公益性等对策.
  • 摘要:本文以国家政府、地方部门、市场企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政策导向,沟通对接互动,市场引入应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科技传播等方面,从产、学、研、用的多个角度,分析了影响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与科技传播的多因素间的联系,结合实际提出在多方多因影响下的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与科技传播协同创业模式.
  • 摘要:随着交互设计在媒体设计领域越来越多的被提及,交互动画作为交互设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被关注得却不多,交互动画是区别于传统动画的一种动画类别.它可以是某个交互作品中的按钮动画,也可以是一部完整的交互式动画电影.它与传统动画的区别之处就在于受众接收动画内容的形式不同,传统动画是被动式的观看动画,而交互动画则可以选择性地观看动画甚至是控制动画,比如观看某一个分支剧情或者改变动画的结局.因此交互动画能带给受众更多的体验感和趣味性.就如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提出的媒介演化的"人性化趋势"理论:"人类技术开发的历史说明,技术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人性化,技术在模仿甚至是复制人体的某些功能,是在模仿或复制人的感知模式和认知模式."人际之间的交流与交互动画中的人机交流一样,生动、趣味、幽默都是这种交流过程中的一种重要体验和感受.而本文就是要着重通过对交互动画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来分析交互动画中的趣味性设计方法以及审美情趣等.
  • 摘要:动作赋予动画片以生命力,动作设计在一部动画片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本文从动作设计的角度来谈动画创新能力的培养.探讨了如何务实基础、从其他不同的艺术门类中吸取养分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为更多的优质动画中动作设计的培养提供思路.
  • 摘要:主流大报是读者、社会信赖、尊重的品牌媒体;大报,"大"报,它资源富足、人才济济,信息可信与过硬的文化品质是其内涵与标志.现在,大报的科技传播质量理当优秀,其文化品质必须高优.实施优质的科技传播,有效传送科学文化和提拉文化和文化智民、构建和谐社会,大报要不断献力.办大报、永葆大报"青春",报人要谦虚谨慎,学习不止;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报人的科技传播能力与大报的科技传播力、影响力、感染力乃大报发展的内需.
  • 摘要:互联网思维概况起来可以形容为对人性的回归,一切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核心.在该思维的影响下,缺失模型、语境模型、对话模型等传统的科技传播模型将会被发展,无论是政府、科学家和公众的角色都会发生改变.在互联网的环境中,国家科普能力不应该是政府的科普能力,而是政府引导下的全社会科普的能力;科学家也不再单独扮演"第一发球员",更多的公众获得了发言权;科技传播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也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在互联网思维的引导下,用户在科技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将越来越被重视,政府和科学家都需要围绕满足用户的需求来完成传播过程.
  • 摘要:科技新闻包括了政策类科技新闻、成果类科技新闻、人物类科技新闻、事件背景类科技新闻和管理类科技新闻五类,是科技传播的四种类型之一.科技新闻传播作为面向大众的科技传播活动,其效果评价涉及新闻传播和科技传播两个方面.传播形式、传播速度、传播规模、科技新闻价值、科技传播价值是科技新闻传播评价的主要维度.
  •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一批新媒体进入人们的生活,成为重要的传播发展载体.新形势下,传统媒体要想谋求自己的发展空间,需要从自身优势出发,让科普报道更真实、客观、准确、接地气.同时需要进一步挖掘自身特点,创新报道形式,从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以全面、深度的解读赢得读者市场,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 摘要:科技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凸显,崇尚科学、传播科技成为全社会的呼唤.本文从对当今科技发展新特点和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分析出发,提出了面向产业支撑导向、多主体参与的科技传播新模式的设想,对传播模式、渠道、内容和手段做了系统设计,不失为科技服务社会、创新科技教育和科学普及的一种有益尝试.
  • 摘要:《科技日报》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具有鲜明科技特色的综合性日报,具有科技新闻领域的权威地位.科技会议报道是科技界主流媒体的重要报道内容,研究它的报道规律十分必要.探究科技会议报道的形式特点、内容特色、总结其优化路径改进策略,对科技会议报道的改进有良好的推动作用,提高传播效果。
  • 摘要:电视科普节目在促进科学知识普及,培养科学氛围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江苏卫视《最强大脑》作为2014上半年的热门电视节目,践行了其"让科学流行起来"的口号.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最强大脑》的传播策略:运用议程设置进行吸引受众、扩大受众范围的浅层次传播;将节目嘉宾、选手标签化,令受众在短时间内记住节目内容并追看的中层次传播;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推出节目同名APP、官方微博拟人化运营,带给受众互动分享式的媒介接触体验,达到提高受众参与度、巩固受众忠诚度的高层次传播效果.
  • 摘要:不同的传播媒介在科学传播领域有着各自不同的传播优势.当今媒体空前发达,动画片凭借其生动形象等特点已经进入科技传播领域.动画片降低了受众对科技知识理解的难度,缩短了受众与科学知识之间的距离,加强了科学传播的效果.动画片的科学传播发展,有助于开辟科学传播新渠道,推动动漫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制作日渐精良的动画片显现出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动画内容与科学知识紧密结合、富有感染力的视听艺术等科学传播优势.试图研究动画片的科学传播特点,并对我国动画片在科学传播领域的发展做出思考.
  • 摘要:科技与数据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科技传播创新提供了契机. 数据新闻是大数据时代诞生的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的新闻呈现方式,它旨在通过数据挖掘,探寻隐藏在大数据背后的新闻,并利用静态图表、交互式多媒体等形式将新闻内容视觉化呈现.可视化是数据新闻的呈现方式之一,它几乎涉及了生产数据新闻所需要经历所有步骤——获取数据、理解数据和传达数据,在科技传播中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以BBC和《纽约时报》埃博拉病毒报道所运用的数据可视化为例,梳理两家媒体数据可视化报道的经验.在科技传播中运用数据可视化手段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增强科技传播的准确性,帮助受众深入地理解.但是,数据可视化并不是万能的,运用得不好反而会影响受众的认知,甚至误导受众.因此,总结了科技传播中应避免的三大误区即"为了可视化而可视化"、"追求酷炫的数据呈现方式"和"数据可视化作品一定准确",并探讨如何在科技传播中更好地应用数据可视化技术.
  • 摘要:2014年上海书展期间,饶毅和江晓原的一场貌似"科学主义"和"反科学主义"对话,观点看似针锋相对,实则互为补充,给了听众认识和思考科学技术与社会问题以广阔的视野.这场对话及听众的反映,值得科学传播工作者思考:当下中国科学传播需要做什么、该怎么做.打破单一维度的、平面的、灌输式的科技传播惯性,让多维度视野的、有不同声音的、启发思考的科技传播成为常态,是当今时代科技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公众理解和参与科学、提高科学素养的需要.科技传播工作者的素质能力提高已成当务之急.
  • 摘要:媒体是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而媒体报道的基本方式是将科研论文转化为新闻报道.本文以"科技期刊媒体见面会"为例探讨了科研论文转化为新闻报道的现状,讨论了其中涉及到的科研与科普相结合的问题,并且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 摘要:本文以科普产业六大业态之一的科普出版业为高新技术成果的应用对象,探索高新技术成果促进科普产业发展的实践模式.重点对智能语音技术、智能体感交互技术、增强现实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等数字化技术如何应用于科普出版及其优势进行分析,通过以数字化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成果在科普出版中的应用,实现数字技术与科普、科技出版融合,既丰富了科普出版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又提升了数字技术的应用价值,这对增强科普出版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科普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民国初年,中国报业由政论时代转向新闻时代,催生了一批以新闻通讯著称的记者,主要有黄远生、邵飘萍、刘少少、徐凌霄、张季鸾等.通过历史回溯发现,民初著名记者群的生成是新闻业务发展与流变的历史产物——是报刊文体、类型、版面与技术等多种基因变异的结果.也与晚清民国的政治结构、社会转型与文化嬗变所形塑的传媒生态有着密切的横向关联——清末民初特定的"国家—社会"二元结构衍生了中国语境下的"公共领域".袁世凯复辟帝制、发动"癸丑报灾"造成传媒生态的灾难,公共领域昙花一现.民初著名记者群正诞生于这段复杂、动态的具体历史情境中.
  • 摘要:大众媒体的科学新闻报导不仅是科学传播的重要方式,也是公众离开教育平台后提高科学素养的主要方式.台湾与大陆一样科学传播发展较迟,而近年来开始重视科学传播在岛内的推广,并在某些方面取得一系列的进展和成果,但是大陆关于其科学传播开展情况之研究相对较少.此次研究以近十年来台湾重大科学研究的新闻再现状况进行分析,选取2004-2013年台湾地区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于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期刊的文章作为重大科学研究之样本,以台湾唯一官方媒体《中央通讯社》和台湾发行量最高的三大报纸——《苹果日报》、《自由时报》和《联合报》作为媒体采集平台,以条目编码对报导内容进行分类采集,进而通过内容分析法对于四大媒体的科学报导状况、再现方式、不同报别之再现状况差异等进行分析与探讨,并以此作为打开和理解台湾科学传播之途径,探讨其所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为后期与大陆科学传播发展状况的比较留下基础.
  • 摘要:传统报纸在进行科技内容的传播时,因受制于有限的版面不得不对信息容量进行压缩,同时静态的图文组合又难以吸引读者的兴趣,在日益激烈的竞争面前,报纸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必须有所行动,进行创新.本文在了解二维码使用现状的基础上,作了一点大胆设想,尝试将它运用到具有独特性的科技内容传播上,期望在优化二维码功能的同时也能强化报纸的传播效果,实现新旧媒体的完美融合.
  • 摘要:基于数字信息技术产生的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科技传播能力和产业发展形成了严峻挑战.传统媒体特别是科技传媒如何提升科技传播能力促进产业创新发展,已成为当前业内人士普遍关注和寻求出路的首要问题.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出现分众化,主张个性和价值需求是分众化消费的重要表现,迎合这种需求的商家便在个性化上倾注心思满足消费者需求,于是"个性定制"消费方式逐渐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商业模式.由这种模式衍生的"科学定制",是顺应传播趋势推动科技传播发展的新模式;是互联网冲击下科技传媒产业发展的新出路;是数字信息时代提升科技传播能力的新思路;是互联网思维下打造科技传播品牌的新产品,它具有精准传播服务、实用价值增强、用户意识至上、实现按需生产、用户介入生产等特色."科学定制"模式的实现途径主要包括:培育并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集精锐力量锻造核心竞争力、牢牢掌握精确的用户数据库、实现科技传媒资源共建共享、拥有技术全面的生产者队伍.
  • 摘要:新中国自成立以来,科普一直被作为公益性事业,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特别在近些年,科普研究与实践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势头.而公益广告作为一种不以盈利为目的,为社会公众切身利益和社会风尚服务而出现的宣传形式,其在运作过程中并没有与科普得到很好的结合,这无疑是浪费了一种有效的科普传播路径.所以本文就如何从电视公益广告与科普有机结合为切入点,论证科普电视广告实行推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同时从案例出发,探寻科普电视广告作为科普新方式的具体形式、内容与运作,及其推广方式.
  • 摘要:每年3月,我国召开全国人大、政协会议是我国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中国网络媒体记者走进"两会"现场只不过数年时间,但中国网络媒体的"两会"报道形态却发生了巨大变化.报道方式不断推陈出新,报道内容从数量、容量到辐射面都呈扩张趋势.本文选取人民网作为观察样本,从网络新闻编辑的视角和信息量分析的视角,纵向分析人民网十年两会专题的形态与内容的变迁,通过对网络专题的版面构成要素进行元分析,在细分剖解、分层分级统计、合并同类项、梳理线索的基础上,发现人民网十年两会专题演变的趋向与变化.
  •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方法,以信息传播的系统理论为基础较深入分析了现代社会的技术风险与公众认知、 技术风险传播的信号放大机制,社会结构放大机制、媒介放大机制等理论和实践问题.认为技术风险传播的社会放大是信息传播系统与社会文化和心理系统互动的结果,技术风险传播的社会放大后的社会行为反映,是上述三大系统耦合作用的直接后果.
  • 摘要:本研究参照叙事程度测量、情感共鸣、广告态度、品牌态度的测量模型与指标体系以设计实验与问卷调查并获得数据,通过将叙事广告效果模型作为分析框架,进而检验叙事广告的情感共鸣效果.基于协方差结构分析方法,本研究验证了广告叙事程度、感情认知、感情移入、广告态度、品牌态度这一影响链条的关系路径.其中,广告叙事程度对感情认知呈现高度影响;广告态度对品牌态度呈现中度影响.可以确定,情感共鸣是影响受众广告评价的因素之一.受众对广告的叙事程度进行判断后,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对广告中涉及的产品和服务进行评价.可以认为,叙事广告能够唤起受众的情感共鸣,进而产生正向的广告态度与品牌态度.
  • 摘要:近年来,新媒体发展异常迅猛,传统媒体越来越感受到压力.面对新媒体的巨大挑战,不少传统媒体或主动应战,或被动接招,都做了一些转型的尝试,但极少数获得成功.在转型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也凸显出来.本文列举了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几个成功案例,分析思考传统媒体战略转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并据此做出思考,认为每一次新媒体的诞生,都是传统媒体一次新的机遇;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时要有创业心态,打造全新品牌;一些体制内的传统媒体要放下体制身段,培养自生能力;而面对各种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媒体,要坚信技术不是门槛,内容决定一切.
  • 摘要:互联网化成为当前社会的重要特征,对科技传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科技传播机遇与挑战并存.互联网为科技传播带来了信息资源丰富、传播及时、传播形式和渠道多元的优势,同时也存在公众参与科技传播基础薄弱、科技信息质量把关堪忧、受众科技信息选择性困境的问题.分化与融合是互联网环境下科技传播的两大主题.受众的分化、传播主体的分化、传播渠道的分化、科技信息拥有的分化为目前科技传播的现状.多种技术融合、宏传播和微传播融合、新媒体与传播媒体融合、多元化传播形式的融合是有效应对科技传播分化状况的策略.运用互联网思维,辩证地认识互联网环境下科技传播的分化与融合,合理的分化与融合,将促进科技传播的健康发展.
  • 摘要:目前互联网上科普类网站增多,一些网站在向网民展示科学奥秘的同时引入社交网站功能,力求吸引更多网民参与科普活动.这些科普网站在和同类网站的竞争中凭借其独有的吸引力获得了关注,为推动互联网科技传播做出了贡献.其中"知乎网"颇具典型性."知乎网"的社交功能在页面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构建了及时更新的分享机制和广阔的讨论平台,形成了从用户角度出发的推送机制.但需重视因过多强调用户参与而导致议题重复率增大,有价值议题比重缩小与观点偏颇等问题.
  • 摘要:近年来,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呈高发态势.本文针对人民网对茂名PX事件的报道,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进行了研究,分析总结了人民网在事件不同发展阶段的报道数量、消息来源、报道主题、报道倾向等方面的情况.研究发现,人民网十分注重对茂名PX事件报道的权威性和均衡性,力求客观公正.同时人民网的报道中还注重"公民身份"的构建,以此来引导舆论、平息冲突.但是,人民网报道的消息来源主要是媒体和政府,较为单一,是其报道的不足之处.本文的最后对媒体如何更好地对环境群体性事件进行报道提出了建议.
  • 摘要:2014暑期,一场"冰桶挑战"接力赛火速席卷全球,同时给中国的酷夏带来了桶桶凉意,"ALS"这种罕见疾病也得力于这场比赛迅速被人们熟知."冰桶湿身"本来是为不愿捐款的被点名者而准备的小小"惩罚",不过持续至今已经演变为助力捐款的"宣传片",微博作为这场比赛在国内的主要传播平台,对"冰桶挑战"的迅速传播功不可没.微博作为主要的传播平台功不可没,而网民的围观更是助力了传播的成功.
  • 摘要:意见领袖作为传播学中的重要概念,对个体的认知、观念以至于行为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环境下的意见领袖对网络中个体的影响作用愈加明显.身处网络环境下的消费者在发生购买行为之前会寻求与目标消费对象有关的消费信息,意见领袖作为拥有丰富体验经历的消费者会影响一般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评价,进而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分析个体消费观念的形成因素、探讨意见领袖对个体消费观念的影响机制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 摘要:在新媒体大行其道的环境下,传统媒体并未消逝.本文意在打破新与旧的区隔,探讨跨媒介、多媒介融合的可能性.以漫威为例,它巧妙地挖掘漫画、动画、电视屏、电影屏与网络的特色,并将其自然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浩瀚美妙的漫威银河.超媒介叙事下,叙事呈现为多媒介交叉互动的多线性方式;营销也突破了传统界限,将线上、线下结合起来,打通、延伸与再造产业链.超媒介叙事必将深刻影响传媒内容生产和营销实践,进而重构传媒产业格局.
  • 摘要:2011-2013年"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已经成功举办36期,该活动已在社会各界取得了一定的反响."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的进展情况、专家和媒体的参与情况文中进行了详细阐述.基于"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主题所涉及到的领域、活动产生的社会效应及活动的品牌效应等方面,分析了"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的影响.同时也对活动的不足之处给予合理见解,以期对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和提高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有所启发.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