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全国首届科普信息化学术研讨会
全国首届科普信息化学术研讨会

全国首届科普信息化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4-05-10

主办单位:安徽省科协

会议文集:全国首届科普信息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科普信息化的特点及不足,参照云计算在其他领域的成功应用模式,提出了云计算可能促进科普信息化的三种方式:简单应用,即将现有科普信息化系统迁移至云平台;高级应用,即基于云平台进行开发,促进科普信息的传播、交流和共享;创新应用,即基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的新型科普信息化手段或途径.
  • 摘要:本文对科普动漫产品及其标准化的相关概念体系和支撑理论做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明确了科普动漫的概念、界定科普动漫的内涵与外延,阐述科普动漫产业及产品的特点以及表现形式的分类,为未来的研究工作奠定切实的理论基础;对科普动漫标准体系的实施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从而为科普动漫产业的标准化进程提供科学的策略指导,包括营造完善的法制、体制和机制环境,加强宣传力度,认真学习科普动漫产品标准,充分发挥企业在标准化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加快培育适应标准化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加大标准化经费投入力度,建立奖惩措施等建议。
  • 摘要:本文探讨了作为传统科普载体的科普图书,如何在信息化条件下,基于新的技术运用和新的传播样式进行创新探索.以传统科普图书为探索原点,按照传播渠道、传播介质以及传播模式作为分析维度,构建了信息化条件下传统科普图书创新的立体分析图示,指出在如今媒介融合的环境下,传统科普图书存在七种发展路径,尽管信息化环境下的新技术和新服务为传统科普图书发展提供了诸多的发展思路,然而无论是增加多元化的视听体验还是强化与其他媒介的互动,科普图书始终需要将提升内容质量作为创新的出发点,这不仅是传统科普图书科学传播的固有使命也是在多元媒介林立的市场中能够立足的根本。
  • 摘要: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事业也在不断发展,网络科普己成为科普传播的重要途径,在科普信息化过程中必须面对IT资源投入需求量大、科普资源共享不足、科普项目投资决策难、工作推广流程复杂、海量数据处理难等挑战.因此,需要建立一个价格低廉、易扩展、可定制的科普服务工作流平台为各个科普组织服务,来提高他们的效率.本文简要介绍云计算定义、云计算的分类和应用、云工作流及云工作流平台体系结构,云计算采用成熟的虚拟化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基于效用的计算模式,即付费使用模型和易于扩展的面向服务体系,能为科普信息化过程中迎接挑战提供新的思路,为科普服务工作流平台的建设提供新的契机.
  • 摘要: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连线》杂志依然秉持创刊以来的理念:用最先进的传播方式将最前沿的科技、教育、文化信息传递给读者.本文将从《连线》杂志的历史出发,阐述它在新的环境下如何从传播渠道和报道内容上推陈革新,利用其他平台增加自身的影响力.《连线》杂志在移动互联网的背景下快速改变策略,通过在传播渠道上的创新:不同的渠道有差异化的内容,而在媒介上又相互融合,通过社交互动来保持自身的活跃度,而通过两策略的平台化来扩大传播;报道内容上的创新:内容和风格上的独特定位以及充分利用科学可视化。而从AEIOU模式来衡量其科学传播的主体效果。《连线》杂志给同行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经验。
  • 摘要:本文总体介绍了科普云提出的背景及安徽省率先启动的科普云预研究专项.主要论述了科普云的理念及愿景、科普云平台建设的标准规范、科普云公共基础支撑平台的技术基础、科普云平台的内容资源建设,同时,对科普云服务体系、科普云平台的运行机制以及科普云的商业模式进行了探索性的思考.
  • 摘要:网络时代掀起了一场数字革命,移动设备使用量的日益增加,大数据产生的信息风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博物馆也应该顺应网络时代的发展,变革自己的科学传播方式.各种层出不穷的新媒体技术则给博物馆提供了变革的工具,在新媒体时代孕育的上海自然博物馆在展示、教育、研究、收藏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信息技术应用实践.随着未来经济、技术的继续发展,自然科学博物馆需要一个全新的角色定位,未来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应该以发展的视角理解自然科学演化的轨迹,以前瞻性的目光审视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创新的角度发掘社会中隐藏的新问题,同时要以问题导向的教育方式,呈现动态开放的知识体系,让观众从多重维度进行科学探究,从而使博物馆成为终生教育的平台,成为未来教育的基础。
  • 摘要:网络传播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以其开放、迅速、交互和经济的特性对科技传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也因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例如信息泛滥、知识的过度碎片化、传播的随意性和传播误导的高成本.本文试图通过对当前我国网络科技传播特征的分析,进一步阐述网络对科技传播者的影响、对科技传播内容的影响、对科技受众的影响和对科技传播效果的影响,从科学传播经历的历程(三个阶段即:传统科普、公众理解科学,反思性科学传播)来看,网络传播是科技传播发展的必然,它不再把公众看作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外行,创造出通过作为外行的普通公众与作为内行的科学技术专家的对话而达成共识的全新的形式。但现阶段在我国由于网络传播的相关制度还不够完善,网络技术本身也有待于加强,人民科学文化水平较低、科学家不愿意参与科普等问题的普遍存在,网络科技传播仍有许多不足,并将长期存在。
  • 摘要:科普创作是科学普及的源头,科普创作人才在科普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我国优秀科普创作人才十分稀缺,扩大科普创作人才的范围,激发科普人才的潜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科普作品是所有研究者与管理者所期望的内容,但政策、法规的出台与制定需要相应的时间.因此在政策制定与细化的同时,可采用政府应在政策上倾斜,在资金上扶持,学会引导科技工作者,提供专业知识,动漫工作室科学提升,走专业化道路,出版社提供推广平台,控制作品质量四位一体的科普人才组合方式,利用虚拟的团队模式,发挥各自的优势,极大地提高科普创作的效率.
  • 摘要:女性新媒体中的科学传播背后隐藏着女性新媒体对科学正确认知的缺失.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传统性别观念依然是当今社会新媒体的主流.在传统社会性别文化中,女性的职责在于育儿持家,而男性才是国家、社会和家庭的支柱.女性新媒体中的科学传播主要关注女性的家庭生活、美容、育儿等话题.当代女性新媒体仍然承载着浓重的男权价值导向.关注女性科普,分析有效提升女性获取新媒体科普资源的对策,对于女性自身的科学素养及其后代的科学素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本文首先以科技传播的社会学意义作为理论基础,以当今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情况作为依据,阐述了目前中国对于科普的迫切需求的原因;然后依据不同的历史分期,将中国的科普发展划分为近代科普和现代科普的两个阶段,并梳理出其中的脉络;最终通过分析现阶段科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和手段,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促进科技传播创新和深化的必由之路。运用和推进信息化技术有助于更加形象地揭示所要展示的事物的内涵,丰富其表现力,有助于激发受众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推进科技馆信息化建设,恰当运用自动控制技术、仿真技术、虚拟现代技术、影视技术等,将彻底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枯燥的展示模式,促使科普展品与公众互动性的完美结合,大大提高了公众的认知效果和兴趣。把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充分运用于科技馆的管理和发展中,建立虚拟科技馆和网上科技馆,利用网络、多媒体、仿真技术和远程教育手段,突破科技馆传统科普教育所受到的空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将为科技馆的科普展示和科普教育带来新的变革和创新。
  • 摘要:文章基于当前科普产业发展趋势、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关注度,分析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围绕信息终端形式、后台大数据、大数据分析技术变化给科普传播形态带来的转变和影响.对智能语音技术、科大讯飞语音云及其核心技术进展与架构进行阐述.通过具体的产品和案例对自然便捷的科普教学方式、丰富多样的科普终端形态、海量用户的科普云平台等进行展示,并对语音云在科普应用的市场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 摘要:科普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支撑和基础,也是一项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公益事业,对于推动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提升发展质量,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科普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当前,民生科技的迅猛发展为科普源源不断提供着新的生长点,在食品安全、全民健康、应急装备、社会安全、社区科普等领域的科技成果普及和推广己取得一定成效,要利用多种渠道和手段,进一步加大对科技成果宣传和普及的力度,丰富和创新科普形式,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要立足科技,转变观念,服务民生,针对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加大对科技成果的宣传和普及力度,发挥专家和社会力量的作用,不断地丰富和创新科普的形式,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利用各种社会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科普与素质教育、文化传播相结合,把科普工作做活。另外,要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研发贴近老百姓生活的科普产品,真正把先进的科技成果、科学知识真正普及到普通大众,以提高公众的科学认知水平,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 摘要:世界一流的基础科研成果是非常重要的科学资源,它可以直观地反映地区的科研水平,也可以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本文通过对安徽省的各科研机构和科研单位的世界一流基础科研成果的研究,系统化地呈现出安徽省科研成果科普化的现状与发展,也能为安徽省的基础科学研究建设和科研成果科普化运作,提出安徽省的世界一流基础科学科研成果一定要注意其可视化的表达,有研究显示,四大期刊的封面文章的影响因子是同期其余文章的数倍,将科研成果进行可视化设计和成果展示,是国际一流基础科学科研成果的发展趋势。在调研中发现科大的成果搜索起来比较方便,说明科大的科普模式在省内还是领先的,值得省内的其他科研院校学习,如能总结出中国科大的科普模式,能为全省的科研机构提供借鉴和学习范本。
  • 摘要:目前科普游戏的研究尚处初级阶段,开发理念相对滞后.本文从科学普及与电子游戏的互动关联出发,提出两者之间存在教育功能与娱乐功能上的冲突性;由于两者目标受众的重叠以及都强调受众主动参与所形成的亲和性以及两者在科学规律和游戏规律尊重基础上的合成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科学普及和电子游戏如何实现有效融合,并对科普游戏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增强两个领域的交流对话,满足玩家的娱乐需求。要明确科普游戏是电子游戏的一种形式,要把游戏的娱乐功能放在首位,以尊重玩家的游戏主动性为前提,偏重传播科学知识而缺乏对游戏内在精神的关注,会使科普游戏沦为知识灌输的工具,使玩家丧失游戏兴趣,得不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 摘要:科普旅游是一种集旅游和文化知识于一体的新型旅游形式.用于科普旅游的智慧旅游系统既可以为旅游者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帮助选择合适的旅游路线,又能够为科普旅游的规划提供依据,指导科普旅游建设.因此,开发智慧旅游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运用了最新的WPF框架,论述了利用WPF控件开发用于科普旅游的智慧旅游系统的方法;给出了系统功能、设计思路、数据库连接等功能的实现方法,提出应当以扩大社会效益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支柱,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科技文化需要为前提,以回应科普市场需求为轴心,合理调整和优化科普产业结构和科普产品品种结构,科学地进行科普内容产品的创新和科普服务的创新。
  • 摘要:科普云是新时期信息化科普和科普产业发展的一种全新探索,即以云计算技术为支撑,构建虚拟科普云服务平台,聚合科普内容资源,畅通科普传播和交易渠道,完善科普终端服务,构建全新的科普服务新模式.论文探讨了较为完整的科普云理念,并提出系统的科普云服务平台整体方案设计思路,试图通过搭建科普产业与云计算技术的完美"联姻"平台,为解决科普工作面临的困境与难题,提供有益的探索方向,从而为促进"十二五"期间科普产业大发展增添助力.
  • 摘要:科普游戏,作为科普和游戏融合的产物,其科普价值和市场价值越来越受到科普及游戏业界的认同.然而,科普游戏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其质量和数量难以满足需求.其问题在于科普游戏缺少专业的内容策划团队,且市场运营盈利模式不明朗.鉴于此,本文认为构建全民参与式科普游戏平台,实现科普游戏内容策划和技术开发双方对接,并借助平台实现科普游戏市场的拓展,使科普游戏能应用到更多领域,达到科普游戏教育意义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 摘要: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和对科普内容形式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报纸科普内容表现形式已难以满足公众的需求.本文基于传统报业加速转型的大背景,通过案例研究分析了报纸科普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科普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创新,才能够吸引需求日益变化的受众。基于以上研究认为,信息化条件下报纸科普应创新科普内容表现形式、整合全媒体传播渠道、增强与受众的互动,从而提升报纸科普内容的质量,提高报纸科普内容的受众面,扩大报纸科普的影响力。在创新科普内容表现形式方面,科技报道类内容可采用科技成果可视化、科技信息图、科普漫画、3D科普内容等形式进行创新,以提升科技报道的可读性;综合类报纸的科普专栏可采取创作服务公众生活的科学实验、科普小说等题材的科普内容,以提升读者对科普内容的兴趣。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现状,中小科技馆网络科普现状及困难,提出了关于地方科技馆如何依托移动互联网背景开展网络科普工作的建议,包括政策层面,需要地方科技馆各级重视和向上呼吁,实施层面,多利用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可以让地方科技馆的网络科普工作事半而功倍,加强网络科普的队伍建设,建立长效运作机制,网络科普需要以实体科技馆为依托,扬长避短,抓住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两大利器,用丰富信息内容,规范信息质量,合适的传播方式来传播网络科普。
  • 摘要:移动科普平台建设是科普信息化的一个发展潮流,本文分析了通过使用Android平台和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一套让用户通过联网手机广域地、实时地获取最新科普资讯,普及科普知识,参加科普活动的移动科普平台,以此满足科普信息化的需求.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