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第四届重庆新闻传播研究生学术论坛
第四届重庆新闻传播研究生学术论坛

第四届重庆新闻传播研究生学术论坛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重庆
  • 出版时间: 2014-05-17

主办单位:重庆大学

会议文集:第四届重庆新闻传播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28条结果
  • 摘要:哈罗德·A.英尼斯早在《传播的偏向》一书中就提到,不同的媒介在时间和空间上偏向的不同,有助于产生行动和互动的不同社会环境.网络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原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空间的极度压缩,使每个人所处的现实位置已经无关紧要,地域、场景的空间真实存在消失,身体存在位置已经不是决定群体是否有共同经历的前提.进入新媒体时代,现实中人们行动与互动的方式以及现代社会的关系模式又有何新的变化?侧重探讨网络传播环境中,新媒体的急剧发展对社会结构的影响,讨论了新媒体技术下新的社会图景的几种趋向主要有新媒体的全时空性特点迫使人们时时保持待命状态,而且新媒体改变着人的记忆与思维方式,以及新媒体话语结构建构新的话语体系。总之,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社会结构带来新的变化,影响着未来新的社会结构的建构,而在这建构的过程中一切都充满着矛盾与关节点,等待着人们抉择和妥善解决。
  • 摘要:本文主要以拟人际交往的理论视角研究微博平台中的交往行为,并通过"月球车玉兔"为个案研究微博中的公共账号与网友之间的拟人际交往关系.本文从拟人际交往的三重维度:类社会关系、特定的媒介关系和与明星的交往关系出发,研究发现微博虽然实现了陌生人与"月球车玉兔"之间交往的可能,但是在交往过程中依然存在强联系与弱联系之分,并且"月球车玉兔"与普通网友的交往更多的是出于被动的回应.同时,本文还分析了"月球车玉兔"的微博文本,总结了"月球车玉兔"在拟人际交往中独特的话语策略.
  •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联系交流方式由传统的多对一发展成为如今的多对多、点对点的模式,消费者与企业之间形成强力纽带.消费者根据个性、喜好等的不同逐渐围绕某些品牌形成了社群组织.本文试图在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国内小米公司构建的"米粉"社群为例,从品牌社群内涵、品牌社群构建、品牌社群维护等角度探讨新媒体时代下企业如何成功地构建并维护品牌社群.小米构建了品牌社群并使之符合品牌社群所具备的共同意识、仪式惯例、道德责任感、品牌崇拜的四个特征.企业对品牌社群的维护应从创造社群的形象价值、财务价值、服务价值、社交价值、娱乐价值上入手.
  • 摘要:本研究以"启东事件"为例,探讨当下新媒体在集体认同形成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研究中将事件划分为环境运动和民权运动两个阶段,采用戈夫曼的"框架理论",通过对两个阶段中新媒体平台中新闻报道和网民意见的分析,再现该事件中集体认同形成的过程.本研究认为,新媒体在社会运动集体认同形成过程中主要起到范畴化、唤醒并生产集体记忆、生产意识形态和提供不同类型话语间充分竞争的可能性的作用.这些作用在认同形成的"聚合""融合"和"磨合"的三个环节中都有体现.
  • 摘要:社会抗争是人的抗争,而人是情感的动物。因此,基于情感视角/意识视角下对网络抗争动员的考察是从抗争者的主体出发进行思考,是对人作为行动主体的确认与回归,同时突破了以往社会抗争研究的经济学研究视角。笔者在本文中依托夏俊峰案过程中的具体互联网抗争文本进行分析,从情感视角考察抗争政治中的网络动员。基于案例分析不难发现情感是网络抗争动员的关键因素,公众因自身局限性而长期依靠媒介呈现的“虚拟环境”而形成了对于特定群体——“城管”的认知成见。此种认知成见在对案件情况的认知过程中被唤醒进而引发网络民粹情绪下的“官-民”对峙联想造成公众的舆论倒向杀人者夏俊峰一方。然而舆论绝非固定不变,一旦现实境况超出公众业已形成的认知框架范围,迫使公众形成新的框架便可能催生舆情逆转现象,在夏俊峰案中就是舆论谴责张晶在儿子画作抄袭事件中的强硬态度等。结合前文分析不难看出,在中国转型期公众参与社会抗争行动的根源是社会改革期的某些社会分配不公。而一旦这种不公平感遇到合适的导火线即被点燃。故而,唯有深化社会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 摘要:新媒体时代在满足了公众的信息求知欲的同时,也为公众话语的表达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平台,公众话语权日渐崛起.在传统媒体占主导地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中,政府是话语权的主体.在当今充满矛盾的社会现实中,政府与公众的话语呈现出一种博弈的态势.本文从福柯的话语理论入手,以"3·30茂名PX抗议事件"为例,分析在政府与公众的话语权博弈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原因,给出相关建议.政府与公众话语的和谐沟通和交流,对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 摘要:大数据的时代已经来临,使得新闻生产的模式和理念发生变化,由内容驱动转为数据驱动.数据新闻作为新闻呈现的崭新模式,将会成为未来新闻业发展的新趋势.数据新闻使新闻报道更加深入化、客观化成为可能,同时也为新闻从业者带来挑战.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下新闻业的变化,将成为新闻与传播学界未来学术研究和思考的主要课题之一.从数据新闻的产生和发展谈起,就数据新闻制作的常用工具进行介绍,在数据搜集阶段,除了使用已有的诸如政府信息的开源数据库获取数据以外,还要能够使用网络爬虫的技术抓取数据。数据分析和挖掘阶段,Excel软件可以完成日常的操作,利用数据透视表等功能就可以方便地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数据可视化领域的软件繁多,各有特色,但是笔者认为,无论掌握多么高端的可视化软件,都不能忽视最基础、最简便的工具。
  • 摘要:2006年,BBC提出"创造性的未来"计划,在政策、资金、媒介资源三大条件支持下实施"全媒体"战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挽回了年轻一代的受众.通过分析,本文认为,资源整合、拥抱新媒体、与受众互动是BBC成功的有益经验.国内媒体企业在全媒体转型中应注重"先立后破"和强强联合方式的采用,并做到以品牌为本、以品质为先、以用户为中心.
  • 摘要:微信的面世和公众平台的上线,带来了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转型的新一轮竞争.然而,由于省级党报具有特殊的自身定位和重要的战略地位,微信公众平台的出现对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把握这一机遇,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走出特色、走出风格,成为当下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作为省级党报全媒体转型的旗舰,《南方日报》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线后的初期就投身其中,本文认为,《南方日报》微信公众平台抓住了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特性,有其成功之处,但是它仍然存在内容供给同质化、部分内容沦为鸡肋、用户体验不佳等缺点.对此,省级党报微信公众平台内容供给战略的制定应当从专业化运营、凸显地方特色、实现精准供给、实行内容分类、丰富表现形式五个方面入手.
  • 摘要:本文聚焦新华社关于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道,从新闻话语理论的角度探讨此次会议报道的基本框架、叙事模式以及新闻话语所延展出的三大命题——主体的衔接和连贯、话语的隐喻和转喻以及隐合作者的出现.本文以大会期间新华社(2013年11月9日-11月12日)所发布的稿件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分析法考察新闻文本,揭示全会报道的话语建构.
  • 摘要:本文基于框架理论,通过对20家代表性报纸2000年至2013年涉及城管的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研究发现:在"新闻主题"与"新闻报道立场偏向"的设置中,因"新闻版面"的分配偏好,造成了城管报道失衡;传统媒体在"新闻体裁"的选择上,深度报道与评论文章的数量相对较少;媒体在新闻事件中较少进行第一手材料获取,"新闻来源"上存在转载新媒体、自媒体的现象,因此无法保证新闻客观性;在"新闻语言"的运用上,媒体通常采用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相结合的手法对城管进行污名化.究其成因主要在于客观事实、刻板印象、原型沉淀效应与主体话语权缺失;商业运作规律下媒体的负面新闻偏好;新闻生产中"标签化"的操作模式.而重申新闻专业主义,树立"城管"新闻的客观性;遵循新闻伦理规范,改善"城管"新闻报道的平衡性;超越个案、挖掘深度,增强"城管"新闻报道的宏观性,则成为重构城管媒介形象的可尝试路径.
  • 摘要:鸳鸯蝴蝶派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关于它的概念、流变和历史地位等诸多问题,目前尚未得到一致、客观、公正的解答,大多是人云亦云的辗转传抄,形成"众口一词"的三大"定论":该派代表了封建阶级和买办势力在文学上的要求,被称为"文学史上的一股逆流";该派是"十里洋场"的产物,是殖民地租界的畸形胎儿;这一流派是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文学观念的派生物.本文以传统文人"举文论政"的群体特征为出发点,研究对象为已经形成自身固定话语方式和文学宗旨、经历了作家队伍分野的"新鸳鸯蝴蝶派"的作家们.通过挖掘史料证实其在作品中体现出的"文人论政"的叙事风格和处世情怀,从而为批驳新文学对鸳蝴派的三大"定论"提供新的依据.
  • 摘要:2013年12月,一幅名为"妈妈再打我一次"的四格漫画走红网络,引发无数网友的疯狂转载和改编,连续几天成为新浪微博热门搜索的关键词.对网民自制的主题微博进行分析,发现其标题的互文性和内容的形式主义.用户改编的漫画具有人物、行为、篇幅、情节四个共同的基本特征,并充分运用"陌生化"理论制造戏剧性.UGC的形式主义是继承了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后发展的、辩证的形式主义,在关注文本形式的同时不忽视内容对形式的作用.形式上的统一和内容上的创新、形式与内容的二元互动,构成了Web2.0时代下UGC形式主义的主要内容.
  • 摘要:影片《等郎妹》以独特的客家文化为背景,从女性的视角出发,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宗法、男权制度对客家女性的迫害.影片真实地记录了客家大围屋生活和等郎妹等特殊的客家习俗,同时着力传播典型的客家文化,体现出影视广泛的文化传播功能.文章通过对该影片背景及画面等的分析,旨在阐释媒介在女性形象塑造方面的功能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总之,客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具有其自身独特的一面。在传播客家文化精髓的同时,也是在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发达国家借机对发展自家进行文化渗透,我国需要弘扬和发展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抵御外来文化对我国文化的渗透和同化。中国传统文化应该保持精神的独立,使传统文化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进而影响世界文化的发展。
  • 摘要:方言电视节目作为一种新的传播表达样式,有产生的现实基础.方言电视节目在文化上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在内容上也有值得参考和借鉴的地方.这类节目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就必须知其利弊、取长补短.本文以方言电视节目《雾都夜话》为例,进行个案分析,通过对方言节目的内容、特点、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优势和劣势.针对需要改善问题提出相应的传播策略:不断创新节目内容;受众定位明确;多显深刻、力戒肤浅;整合传播渠道;建立方言节目交叉播放制度.
  • 摘要:本文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了青年群体微信使用状况对代际交流的影响,利用SPSS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认为:微信重度使用的青年群体虽然过多的交流时间分给了同侪群体,但父母已经被部分接纳进入这一空间,并在这一空间与青年群体进行直接交流和间接交流.此外,青年群体所在城市、是否和父母在同一城市等因素影响到了其微信使用的频率、自我展示程度以及和各群体的交流频率.
  • 摘要:本文以全媒体时代为背景,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手机人",通过文献梳理与逻辑思辨的方法,总结出"手机人"的研究缘起、相关概念、表现特征、形成原因以及对半熟社会与陌生人社会的影响.人际传播延续了几千年,手机的出现让大众传播受到了威胁,人际传播再次回归,人际交往也变得相对“简便”。当然,不能回避媒介技术发展对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社会各界也在尝试将负面的危害降到最低.
  • 摘要:自媒体时代的一大特征便是传播的"去中心化",在此基础上,以往线性、单向性的传播格局下的理论模式亟待变革.本文在反思传统危机传播研究的基础上,着力跳出以效果论为基础的,控制论倾向的理论范式,主要从文化研究学派以及布尔迪厄的资本—场域理论出发,以"潘币"事件为研究范例,探讨自媒体时代危机传播的产生、发展的动力因素以及传播过程中多元主体的互动机制,从而归纳出自媒体时代危机传播的相关特征.
  • 摘要:现代世界物质经济的极大发展,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生态环境问题以各种形式凸显于世界各地,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新的灾难和危机,迫使人们开始从政治的高度寻找解决途径,环境政治学由此应运而生.环境政治基于西方生态环境危机的社会现实,研究领域包括环境决策制定、环境价值、环境参与协商、环境正义、邻避运动等.本文从环境政治学的角度观察茂名PX事件,分析其中的利益关系,指出环境危机的实质是环境价值的冲突,并提出了我国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地方政府的治理目标和环境执政的三个着力点.
  • 摘要:新闻传播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有研究者认为技术"决定了传播媒介的更新,促进了传播方式的变革,而且导致了传播观念的进化和高能记者的养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闻传播的生产方式出现不断创新的趋势,机器人新闻便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形成的新的新闻样态.本文以机器人新闻重造新闻生产方式为主题,研究机器人新闻的定义、类型,纵向梳理其发展及应用,总结机器人新闻在新闻生产方式中的创新并进行反思,机器人新闻的出现是经济和科技发展催生的新事物。机器人新闻降低了新闻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新闻生产中的简单劳动,如数据呈现和筛选部分将被计算机取代,使记者有精力去专注于更具有专业水准的新闻。机器人新闻并不是宣告记者职业的危机,新闻工作的主体依然是人。机器人新闻是新闻生产方式改变中的进一步探索,也提供了新的新闻写作思维方式,对新闻记者的专业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技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当“数据化”“自动化”被广泛应用到新闻领域时,一方面可以享受到技术带给人类的自由,另一方面又要谨防被技术捆绑。
  • 摘要: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与智能终端的多元化,以超级互联和数据爆炸为主要特征的大数据变革正急剧发生,极大地影响了传统广告媒体的生存环境.直邮广告,作为一种蕴含数据营销基因的古老广告媒体形式,既遭遇着传统广告媒体共性困境,也面临着重获新生的独特契机.大数据时代下,如何实现数据化转型,成为直邮广告生存发展的重要课题.对于直邮广告来说,进行数据化转型已成为其在大数据时代生存发展应有之义。通过大数据分析,直邮广告能够更好地实现数据信息与消费者个性化定制需求精准智能化匹配。然而,利用大数据分析达到直邮广告信息智能化匹配说起来容易,但具体操作仍困难重重。直邮广告目前不仅尚未建立真正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能信息服务平台,从业人员也多从以往的传统媒体直接移植,缺少数据分析与挖掘等“技术基因”的大数据分析团队,来保证直邮广告实现数据驱动。此外,如何将直邮广告背后的名址数据仓库资源包装转化为具有价值的独具特色与个性化定制的数据产品,并完成数据价值变现与转化,也将是传统广告媒体的直邮进行数据化转型所需逾越的重要沟壑。
  • 摘要:在报业转型、改革愈演愈烈的今天,如何审视正在进行的报业改革,把握报业转型的内核,预测报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成为当前报业转型的主要任务.在报业转型过程中,"内容为王"如同明日黄花,取而代之的是"产品为王""服务为王".由于经济机制的不断发展升级、新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影响未来报业转型的因素不断增加.因此,将重新梳理报业转型中"内容为王"的发展演变过程,审视报业转型的现状,以期更好地把握报业转型中的内核,为此,提出把握融媒体的特征,坚持“内容为王”的功能转型,促进其相互融合。
  • 摘要: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分享现代化成果,报纸作为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理应成为农民的生活必需品.但伴随着"报纸消亡"的声音,城市作为报纸重镇,其规模仍在收缩,更遑论创办"三农"报纸了.农村报是否有发展前景?在报业收缩的如今如何办好农村报纸?而利基能用具体的数量指标进行刻画,其中最重要的三个数量指标是利基宽度( niche breath)、利基重叠度(niche overlap)和利基优势(niche superiority)。利基宽度是用来描述一个企业的资源使用状况的指标,而利基重叠度和利基优势是描述不同企业之间的资源使用状况相互关系的指标,结合利基理论的三个指标和中国农村报业发展现状来回答这两个问题.
  • 摘要:《焦点访谈》作为中央电视台的王牌栏目,从2013年1月1日起开始大刀阔斧地改版,吹响了中央电视台新闻改革的号角.本文通过对2012年1月1日-2014年3月30日《焦点访谈》栏目的梳理,可以看到许多新变化、新突破.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法,在形式、内容和语言三个层面对改版前后的《焦点访谈》进行比较,找寻它们之间的异同之处,旨在发现改版后节目的创新之处,寻找其成功所在.
  • 摘要:"马航事件"的新闻战中,西方媒体在报道中的科学精神和数据意识彰显了强大的软硬实力,他们垄断了关键信息发布权,并对马来西亚官方形成倒逼反证,从而拼凑相对完整的信息流.国内媒体虽也有外派记者,但在核心事实的披露上鲜有中国媒体的声音.然而此次事件是一个让反思自己短板的契机,也是一个向西方学习的机会.本文就以BBC网站的专题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他们在报道中展现出来的科学精神、数据意识、专业主义和全景化报道方式,以期给国内媒体改进国际报道、增强媒体软实力方面提供借鉴意义.
  • 摘要:本文运用叙事分析法,对我国纸质媒体建构的农村留守妇女形象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我国纸质媒体的新闻报道采用了高度类型化的叙事方式,进而产制出高度类型化的农村留守妇女媒介形象,即"受爱护"形象、"受关注"形象、"受难"形象、"正面行为"形象、"负面行为"形象,这些形象呈现的频率依次递减.讨论认为,新闻报道常采用政治宣传框架和媒介话语资源分配失衡,是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公共新闻"理念倡导通过民调、访谈、公听会等方式来鼓励公众参与议题,处理社会事务,无疑为平衡农村留守妇女的媒介话语权、建构其真实的媒介形象提供了一种好的思路.
  • 摘要: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制作并向全球输出影视剧(电影、电视剧)来传播自身的文化,这种方式显然更易为人接受,从而取得商业和文化上的双赢.本文以英国迷你剧《神探夏洛克》(Sherlock)的成功为例,分析其在商业上的营销策略和文化上的推广,尤其是借助新媒体——互联网、博客以及微博等.笔者举例证明《神夏》的成功是超越传统营销方式的"跨媒介镜像式营销"——通过营造虚拟的社交网站和数量、影响力巨大的粉丝群来取得某种程度上对官方宣传的替代性作用.本文认为,对网络电视和社交媒体的跨媒介运用,是《神夏》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人传统的风俗观在最近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节日里一些新的行为习惯与社会现象也随之产生.本文主要从近年来中国人年节习俗的逐渐衍变这一视角出发,通过对年味变淡、电视春晚、短信拜年以及微博微信等具体的社会热点现象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探究现代传播媒介及信息产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对中国人移风易俗所带来的冲击与影响,并寄希望能够引起民众对此问题更加广泛的重视与思考.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