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4届年会暨经济体制改革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
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4届年会暨经济体制改革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

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4届年会暨经济体制改革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郑州
  • 出版时间: 2014-05-10

主办单位: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

会议文集: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4届年会暨经济体制改革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79条结果
  • 摘要:正确发挥市场与政府的作用,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更好地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又实现政府的有效合理治理。这能够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能够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有助于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最终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 摘要:"中国梦"是发展的梦.发展要可持续,必须依靠科学制度设计,通过制度正义的实现作为保障,只有保持必要的制度反思,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依归来推进制度发展,才会有充分的制度自信."改革"是工作语言,对应的术语可以表达为"制度发展"或"制度优化".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针对社会体制僵化、国家保守封闭的局面,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制度发展的实践,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材料,这些经验材料应该提升为理论,使下一步的改革更好地做到以人为本,使国家实现"包容性增长",使改革成果为广大劳动人民所共享.
  • 摘要:通过分析可知,无论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还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市场决定理论都存在致命缺陷,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完全依赖于市场并不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国家调节和市场调节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缺陷,需要将两者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决定性作用论”与新自由主义的“市场决定性作用论”有显著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决定性作用论”更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发展的内在要求,也能更好地发挥市场和国家两方面的积极作用,实现二者的功能性作用的强强互补和结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双重调节或双重作用的重要意义在于,今后需要将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国家作用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市场调节和国家调节均有内在规律。既要用市场调节的优良功能抑制“国家调节失灵”,又要用国家调节的优良功能纠正“市场调节失灵”,从而形成高效市场、强能市场与高效国家、强能国家有机结合的“双高”和“双强”格局。这样,既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国家的良性调节功能,同时在顶层设计层面避免踏入新自由主义陷阱,出现金融经济危机风险和贫富两极分化境况。这根本不是某些中外新自由主义的“市场决定作用论”者所说的,中国仍在搞“半统制经济”、“权贵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也不是宣扬不要国家调节的“竞争性市场机制”或所谓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更不是搞各种凯恩斯主义者猛烈抨击的“市场原教旨主义”和“市场万能论”的“唯市场化”改革,反对和规避必要的国家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犯各种颠覆性错误。
  • 摘要:21世纪是全球企业跨国经营的时代,一切高水平、高层次、大规模的跨国经营活动,均以跨国公司为主体或载体进行.我国正在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实际上就是推动更多企业到海外投资和开展跨国经营活动.然而,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活动中面临诸多困难和风险.本文试图通过研究西方国家跨国公司发展史,揭示其成长壮大的"秘密",为我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提供借鉴.而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应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走出去”,通过并购、联合等方式发展壮大,成长为适应全球竞争的跨国公司。企业.“走出去”除了需要具有一定规模外,还应设法掌握或分享控制权,具备条件的应建立由我方主导的全球生产经营体系。在知识经济时代,为实现这种控制,应加强研发与创新,掌握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等智力资源。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应树立利益边疆意识,逐步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护,以维护我国在海外的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
  • 摘要:在生态危机的应对中,为自然定价,建立污染排放权交易市场在新自由主义的提倡下越来越成为环境政策发展的趋势,这引起生态经济学者赫尔曼·E·戴利、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的批判,称之为罗德戴尔悖论(The Lauderdale Paradox)的回归,即以牺牲公共财富为代价来增加私人财富.我国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碳排放国家,2013年至今雾霾愈演愈烈并有席卷全国的趋势.国际与国内双重压力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环境管理措施来应对我国的生态问题.对此国内一些学者也主张建立碳交易、排放权交易等市场机制来治理雾霾、实现碳减排.这种市场机制是否有效,其本质是什么?需要运用罗德戴尔悖论来进行深入的分析.对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盲目学习西方的经验将有可能导致对污染控制的失效。理论与实践表明,在生态问题的应对中从根源上要控制市场的力量,约束资本的力量。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社会主义在本质上对资本主义私利性的超越决定了当今世界只有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才有希望实现马克思希冀的联合生产者对物质变换的合理控制。这要求增强由国家作为联合生产者的代表承担对公共资源的控制,在经济决策中将环境容量的有限性作为制约因素之一,设置生态红线并严格遵守,在生态环境的规划中充分体现计划的作用、国家的力量。
  • 摘要: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间接网络外部性和直接网络外部性因素同时考虑在内,从市场份额演化的角度、运用动态模型分析两种网络外部性、兼容性和厂商用户基础对新技术进入成功与否的影响,并用模型对新近出现的技术进入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力图重新回答:为什么有的领域创新型进入者甚至模仿者容易击败在位者,而有的行业在位者地位异常坚固,阻止了新技术的采纳。总之,新技术的采纳不仅要看网络外部性的大小,更要关注消费者偏好即消费者效用函数的形式。具有较强互补性偏好的消费者会倾向于保守,购买旧产品,维持旧技术的市场地位;而具有较强替代性偏好的消费者会倾向于购买新产品,是采纳新技术的主力军。按照模型中效用函数的不同,可以将网络技术分为几种类型——用户驱动型、开发商驱动型和质量驱动型。这对人们理解新技术企业进入市场的竞争行为和市场结果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河南省统计数据为样本,分析区域物流与金融业协同发展机制,剖析金融与物流两大生产服务业融合发展对区域经济的重要性。由VAR的脉冲响应的结果知:物流业会对来自金融发展广度的冲击会立即产生正的影响,且会持续的影响;而对来自金融深度冲击的影响相对有限,得到的结论与Granger检验的结果是一致的;金融业(广度和深度)对来自物流业的冲击,基本上都是先抑制其发展,而长期来看,物流业会对金融业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也证实物流与金融结合产生的物流金融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以世界少有的速度不断提高.当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超过50%.未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城镇化率必然还会提高.党的十八大之后,"新型城镇化"概念在我国大热.事实上,"新型城镇化"一词在我国已有十余年的历史了.党的"十八大"报告曾指出:"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任何国家都有其独特的经济、文化、政治特点和发展条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的发展模式也会不同。我国处于美元霸权和美元大量流入的特殊背景特殊时期,不应该将新型城镇化变成美元资本套取中国财富的一场盛宴,而应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化道路。不仅如此,更应该扎实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立国,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因此,当务之急是努力发展我国的实体经济,聚精会神地促进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促进价值创造,实现工业化,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镇化。只要我国的实体企业能够健康发展,经济就能稳步增长,工业化便能最终顺利实现,作为工业化结果的城镇化建设便可水到渠成。
  • 摘要:目前,我国农民财产性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小,并且明显低于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从省际比较看,尽管吉林省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财产性收入的绝对量均低于发达省份,但是,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却高于发达省份.从省内来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吉林省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仍显缓慢,必须采取有效对策和措施,尽快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这对于实现吉林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富民强省目标有着重要意义.在当前收入分配格局下,作为收入累积结果的居民财产一直存在差距扩大的趋势。我国普遍存在的财产分布的基尼系数大于收入分布的基尼系数的情况,在吉林省也不例外。所以,如何创造条件、创造什么样的条件让更多的农民拥有财产性收入将遇到如下问题需要创新性地予以解决:在理论上探索在土地集体所有制前提下,赋予农民具有物权性质的土地产权,以此增收。在实践上突破国际上所有成功的案例,让贫困农民也拥有财产性收入。
  • 摘要:本文遵循"十二五"规划战略要求,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把增加城乡居民家庭财产性收入同扭转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两大难题综合思考,从而提出优化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机制,完善金融服务机制,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机制。
  •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以及总目标下的各项改革。改革实践要求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推进理论创新,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对此,与会学者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所涉及的理论、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要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来完善“公有制为主题、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会学者就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等都成为与会学者讨论的重点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从财税体制改革、城乡发展一体化、自由贸易区建设、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收入分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多方面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部署,与会学者围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关的影响因素与发展战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与会学者围绕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内涵以及推进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的举措进行了深入地分析。
  • 摘要:本文采用对数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SFA模型,利用农发行、农行、农信社黑龙江省市县级机构网点在2006~2011年的金融数据及黑龙江省宏观经济数据,研究中国农村金融机构技术效率,并对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与比较,得出初步结论,黑龙江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平均技术效率水平整体偏低,并且技术效率增长率近几年落后于当地的第一产业GDP增长率。这说明,黑龙江省近几年的农业经济大增长的形成因素较为复杂,但可以概括为以农业现代化为主要目标,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由资本驱动的有效增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我国对外开放,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遇到的瓶颈问题日益突出,必须从提高自身效率入手,进行改革和转型。
  • 摘要:进入21世纪后,以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为标志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提速执行,国家加大农业支持力度的战略意图凸显,并逐渐形成以财政投入支持为主体的农业支持体系.同时,分税制改革后,随着"两个比重"提高,各种财政资金开始以"专项"和"项目"的方式向下分配,且越来越成为主要的财政支出手段.在此背景下,"项目制"日渐盛行,财政支农也更多地依靠专项资金形式展开,并强调地方政府通过资金配套提高参与强度,如农业种植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等.然而财政支农资金"配套制"在实践中却引发诸多意外后果,亟待引起重视.因此,强化资金配套基础,减少资金配套规模,完善资金配套管理,以及健全资金配套方式。
  •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新一轮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这既是对过去35年改革经验的总结,也为我国今后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和重点.
  • 摘要:阶级斗争不仅在上层建筑领域,而且在经济基础领域也有表现。目前,不仅在私有企业存在着劳动与资本的矛盾,劳动人民受到中外私人资本的盘剥、压榨,劳资纠纷此起彼伏;而且在某些异化了的国有企业中也可以看到,随着工人阶级重新被雇佣化,高管阶层与普通员工之间也存在矛盾。在经济领域中,还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激烈斗争,其主要表现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知上的对立。我国市场取向政策的目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而不是演化转变为资本主义。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按照资源配置的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划分市场与政府或计划的功能,大体上是可以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应该限制在微观层次,即多种资源在各类市场主体之间的配置;而政府职能如行政审批等的缩减,也主要在微观领域。至于宏观层次上的资源配置;以及微观经济活动中对宏观产生重大影响的资源配置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经济和私有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无论在宏观国民经济层面,还是微观混合经济实体方面,都要坚持“公进私也进,国进民也进”,不能是单纯的“国进民退或者民进国退”,但无论如何都要守住公有制为主的底线和国有资本控股的底线。
  •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经过了农民私有——集体所有的转变,农地两权关系经历了统一—分离—统一—分离的演变过程,农村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的分分合合的关系演变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和影响?透过现象看本质、找规律,并指导我国农地两权关系未来的演变趋势,这无论在理论研究中,还是在实践探讨上都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最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集体化时期,概括讲,初级社时期的农地两权关系符合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从未来发展方向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条件下,农地两权关系会按照集体化时期的发展模式演进,当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螺旋上升式的回归。
  • 摘要:城镇化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实现城镇化必须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提出,新型城镇化必须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集约紧凑的绿色城镇化道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员王凯提出,新型城镇化必须走生态文明建设道路.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刘思华认为,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本质是以生态文明为特征的绿色城镇化道路.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与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2014年,国务院出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可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应走生态文明之路,具体而言,就是要走绿色生态、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的"三生"共赢道路.根据生态学观点,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是由环境、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如果说传统城市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对立基础上,依照工业文明理念建立,环境、经济、社会三者相互冲突,生态、生产、生活相互矛盾的城市,那么生态城市就是建立在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认识基础上,依照生态文明理念与生态学原则建立,通过绿色生态、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实现生态美丽、生产发达、生活美好,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下生产生活的新型城市。
  • 摘要:由于目前对西方“逆城市化”问题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中国目前出现的所谓“逆城市化”现象的研究还停留在现象分析层面,缺乏与西方“逆城市化”的比较研究,因而照搬西方“逆城市化”理论的现象比较普遍。如何看待西方的“逆城市化”理论和实践、如何准确认识我国当前出现的所谓“逆城市化”现象,不仅关系到对城镇化发展总体规律的认识,而且关系到我国城镇化道路的战略性抉择,关系到我国新一轮城镇化的走向和效果。本文旨在通过对西方的“逆城市化”的深入研究及其与中国当下所谓“逆城市化”的比较研究,厘清关于“逆城市化”理论的偏见和种种缺憾,以期对我国正在如火如茶地开展的城镇化“运动”有所启示。因此,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要打破城镇化的制度瓶颈,进行制度创新,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其基本政策含义是以发展的理念通过城镇化的途径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因此,城乡一体化的本质上是一种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人口和资源在城乡空间上重新布局的一个永恒过程,基于发展的视角,城乡一体化的根本任务在于乡村区域的发展.所以,要很好地贯彻和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必须科学地理解其起源、本质、发展内涵及实施途径.这一问题就构成了本文研究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并提出乡村更新是城乡一体化的基本路径,区域统筹差异性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根本要求,中小城镇、乡村社区是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模式。
  • 摘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历史任务和理论命题,是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新境界,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治理能力、治理方法如何实现现代化?必须在继承中国和世界治理文明基础上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要求,必须顺应世界新时代的趋势,必须超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治理模式。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指当时所处的历史潮流的先进水平,包括先进的工具、手段及其应用者具备的素质。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指人类文明最先进的最科学的才能与方式,既包括科技手段,也包括社会管理能力与方法,既吸取人类文明的一切治理成果,也创造适应自身社会制度的实际需要。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治理是整个治理的核心,是管方向的。政治治理能力现代化最根本的就是靠马克思主义指导,促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形势、科学决策。运用科学技术提升宏观调控与引导资源配置的能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手段,以及大幅度提升干部与群众的素质。
  •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系统、全面、科学的战略部署,正确认识"五大建设"在总布局中的相互结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总的来说,就是需要树立正确的理念、遵循科学的原则、探寻建设的着力点:要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五位一体”总布局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科学发展的理念贯穿于“五大建设”之中,在科学发展中全面落实总布局的“五大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有机结构体,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想取得建设成功,就需要从结构总体性出发,遵循整体原则、互动原则、协调原则、渐进原则共同、协调推进“五大建设”,注意“五大建设”的内在联系以及相互彼此间的政策协同,不能顾此失彼,或者鼻子眉毛一起抓。“五位一体”总布局要以依托人民主体、实施创新驱动、激发文化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等为五大着力点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应该在理论基础上来源于中国自己的实践经验,指导中国自己的实践,并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与此同时,国内的经济学研究开始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与西方经济学理论范式进行了糅合,开始注意吸收和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概念及其前沿动态来分析、研究中国自己的问题,并尝试从多维的角度考究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不仅重视规范研究,而且重视实证研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发展,一方面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奠定了实践基础,加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另一方面也检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正确与否。在两方面的作用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甚至有的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已经形成。中国经济学的话语权问题实质上是谈国家利益问题。不同时期的主导经济学理论,实质上反映的是主导经济学话语权国家的利益。中国经济学者在构建中国经济学体系的过程中不能只关注经济问题,而忽视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同等重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社会问题,比发展经济本身更为重要。在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体系的构建中,应该侧重将社会问题纳入到经济学的考量范围,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特征,从多元渠道探索、研究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问题的方法,以经济学为出发点推动研究社会问题。
  • 摘要:近年来,国际国内的形势发展很快,社会经济矛盾的普遍深化不可避免地被提升到社会基本矛盾层面进行深层次的理论思考.在这方面,2009年刘国光同志《阶级斗争与经济建设》的重要文章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受刘国光同志的启发,拙文《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探讨》在《管理学刊》(2012年第1期)发表,也引起了社会关注.时隔两年,再来看这个问题,文章的基本观点还可以继续深化.而实践反复证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都需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并存,经济规律体系的作用尤其错综复杂。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社会基本矛盾问题,是苏共首先遇到而长期没有正确认识和妥善解决的。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到党的“十八大”,都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综观近年来党的工作全局,在内政外交的各条战线上,斗争不仅更加经常地见诸于领导人的讲话和文字,实践上也更加积极主动,也卓有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高屋建瓴,实际上已经将治国理政提升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层面,一个崭新的局面正在到来。
  • 摘要: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过程中,根据党的中心任务和时代需要,提出改革开放的目标.理解党提出的改革开放的目标,有利于全面认识党关于改革开放的各项方针和政策,有助于自觉投身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牢牢把握、全面贯彻这个总目标,是深入学习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关键。
  • 摘要:"中国模式"作为学术热点问题是基于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以来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对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观指导下东欧与独联体国家"休克疗法"的失败以及转轨衰 退的强有力回应,进而提出"北京共识"及其所隐含的"中国模式"是超越于"华盛顿共识"的当代经济转型与发展的成功理念和模式.显然,“北京共识”的提出无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还是对转型国家的理论研究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应当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审慎地分析“北京共识”所存在的局限性。就目前而言,仍处于向市场经济转轨期的中国经济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与挑战,中国的经济体制与发展模式仍然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发生着变化,但无法忽视一个正处于发轫期的“中国模式”正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强大而逐渐成长。应当承认的是,“中国模式”以一个更为全面的视野概括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貌。“中国模式”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特定历史背景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下,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与演化的一种现代化战略,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国模式”正如处于转轨与发展中的中国经济一样,其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仍需冷静审视并逐一解决。
  • 摘要:中国的发展变化是全面的、多方面的,从大的方面说,主要表现在物质财富的增长、精神文化财富的增长、人力智力财富的增长,以及制度财富的增长等四个方面。它们既是中国发展变化的标志,又是决定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四大支柱。这四者以物质财富是基础,精神财富是指导,制度财富是制度保障,人力智力资源是源泉,相互联系,相关促进,相互制约,决定着我国进一步兴旺繁荣发达。
  • 摘要: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对于这样一个"重点"中的"核心",必须深刻把握,准确理解,进而科学决策.如果政府对市场经济行为干预过多,则违反了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一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因为微观经济领域中政府的介入,使政府在“市场参与者”和“市场监督者”两者角色之间很难有准确的定位,其掌握重要经济资源配置权并控制重要生产要素的价格,从而会削弱政府对市场活动规范性监督的职能,并使企业缺乏自主发展的动力。
  • 摘要:过去学者们在研究资本逻辑时,往往将其作为一种研究视角用于分析其他相关问题,却很少有人将资本逻辑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对资本逻辑自身衍化逻辑的研究就更少了,以至于资本逻辑自身的衍化逻辑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一个薄弱点.本文通过对资本逻辑历史流变的纵向考察发现,资本逻辑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三阶递进的衍化关系。笔者认为,资本逻辑是贯穿于《资本论》及其手稿的一条“主线”,深入研究和探讨这条主线索,也将有助于正确认识和看待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从自由资本主义逐步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再由垄断资本主义进入晚期资本主义,资本逻辑在其中经历了三阶递进的衍化。垄断资本主义具有不同于自由资本主义的新特点,晚期资本主义也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从根本上讲,这是资本内在逻辑不断衍化的“显现”。近年来,从哲学的角度探讨《资本论》及其手稿成了学界的一个“新热点”。但笔者注意到,学者们关于《资本论》及其手稿的所谓的“哲学研究”,基本的思路无非就是从宏观上探讨《资本论》及其手稿不仅仅是一部经济学著作,更是一部哲学著作。当然,这并没有什么“不对”,只是比较“空”,是一种典型的“大而话之”的研究思路。事实上,资本逻辑作为《资本论》及其手稿的一条“主线索”,本身就是一个极具理论深度的问题。但遗憾的是,过去很多学者往往将其作为一种研究视角去分析其他相关问题,却很少将资本逻辑本身作为研究对象,以至于人们对资本逻辑的认识还远远没有达到它本身具有的理论深度。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本逻辑的研究仍然是目前学界的一个薄弱之点。至于理论界对资本逻辑自身衍化逻辑的探讨,则更是少之又少了。当然,学界目前的研究薄弱点正是未来研究的着力点,因为恰恰是研究的薄弱环节留下了更多的研究空间。
  • 摘要: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近年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是惠及普通民众的民生工程.如何做好这项工作,提升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效率,是理论和实践均已注重的研究内容.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应使用“第三方”参与的表述替代第三部门。所谓“第三方”就是指除主管政府、营利企业(市场)之外的政府非主管部门、社会组织或个人方面的力量参与。关于第三方参与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政府治理模式的构建或选择,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具体实践中,已形成了相对典型的类型了,主要有社团主导型体育公共服务模式、政府主导型体育公共服务模式和二元型政府体育公共服务模式等三种。在一政多元模式中,政府的重要治理措施可分为基础措施和发展措施。基础措施是构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必需要做好的事情;发展措施是与时俱进的措施。总之,第三方力量参与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将催促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变,强化政府的服务观念,本身是对政府执政能力提升的促进。
  • 摘要: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专门论述了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可见,财税体制改革是这次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之一,它主要涉及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等三方面内容.其中,"改进预算管理体制"放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首要位置,并提出完善预算公开制度,细化预算审批制度,强化预算监督机制。
  • 摘要: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以下三个方面:兼从宏观、微观视角探寻家庭结构的变动态势及其对家庭收入分配的影响。将家庭作为整体考量其收入变动因素,并分解得到了结构变动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方式。结合RIF—FFL分解和MM分解等不同方法的特点,兼从总体和分量角度研究了家庭结构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机制。总之,家庭结构决定了家庭内个体的特征组合方式,进而决定了家庭收入的组成。家庭结构的变动涉及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规模结构和收入结构等四个方面。研究发现,不同收入水平家庭,对结构指标变动敏感性存在差异。针对不同收入群体及家庭结构特征,实施不同的收入分配政策可以有效地减小家庭间收入分配不均等现象。
  • 摘要: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公款消费问题高度重视.具不完全统计,自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至今,党和国家及有关部门公开出台的涉及治理公款消费的文件多达21份.这些文件不仅直指习惯所说的公款接待、公务用车、公款出国(境)旅游即"三公"消费问题,而且包括公款演出、公款送礼等.总之,党政领导干部利用权力违规将公款用于一切消费方面的做法都在反对和禁止之列.因此,应该将习惯所说的"三公"消费统称为公款消费问题.党和国家及有关部门不仅如此密集出台文件,并且十分严肃认真处理了一批敢于顶风违纪的干部,这是前所未有的.治理公款消费问题事关党风廉政建设和加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是反对"四风"的重要内容.为此,提出深化干部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公款浪费的入罪问题,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解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问题,提高公务人员的节俭意识。
  • 摘要: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的增长,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重点,更是实现改善民生、让改革与发展的红利更多惠及全体人民的重要体现.中国经济转型的必经之路是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为此,整合优化税制结构减轻税收负担尤其是居民税费负担,应成为重要手段.把税收结构优化、减轻居民税收负担的改革与消费的扩大联系起来观察,商品流通环节中的间接税的税费和居民所得税的结构还有调整的可能,需要在注重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注重解放与发展消费力.
  • 摘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之一.对于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有明确论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也作了进一步阐发,主要包括一个关键、一个核心、一个主攻方向、一个开放模式——这是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若干要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求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开放的范围更广、力度更大、能力更强,许多有实力的企业都走出国门,到国外投资办厂。因此这是一种新型开放模式。
  • 摘要:政府对扩大内需的战略定位已经从1998年的政府年度重要工作,提升到2008年的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方针,再上升到2012年的战略支点.本文区分不同的消费领域,结合中国形成的家庭分层,建立消费结构和总量的家庭收入分层决定的结构模型,以解释中国为什么某些消费的比例过高,另一些消费比例和总体消费率过低,以及中国经济采取怎样的方式才能实现内需与增长同步。本文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和文献回顾;第二部分精确解析中国宏观经济失衡,并否定把收入分配不公作为中国宏观经济失衡单一原因变量这一传统观点;第三部分分析中国消费结构问题;第四部分把中国消费结构与家庭结构结合起来;第五部分提出结论。总之,本文基于中国家庭消费结构的不合理以及家庭消费占GDP比重过低的事实所构建的理论和数理模型表明,与以投资拉动内需的策略相比,消除核心消费范畴具有扩大内需的合理性的优势;只有在消除核心消费的前提下,消除家庭之间的收入分层,实现社会的平等化,才能保证经济增长伴随消费总量的相应增长,才会有内需市场的合理扩大。中国房地产、教育、医疗、社会保障这些在世界范围内属于社会福利、社会公益性质领域的商业化使得中国的相关政策、制度有失合理性。消除核心范畴本身具有平等化效益。
  • 摘要: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不仅要从农村视角分析城镇化的客观规律,在二元经济走向创新一体化的进程中,还必须从大城市、特大城市发展的视角对城镇化进行再审视、再思考。若想科学建设现代小城镇,就要科学认识现代小城镇,高度重视现代小城镇的战略意义,高标准制定新的现代小城镇规划,政府主导定位小城镇的主导产业,以中心城市功能的疏散为突破口,提升小城镇公共服务水平。
  • 摘要: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城市化又反哺工业化.城市是经济的增长极,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资源、环境的约束下,人们新的生活理念、世界经济一体化及我国特有的国情要求下,加强技术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推进绿色城镇化,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通过分析制约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形成城乡统一的大市场,带动农村城镇化,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技术创新活动创造条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充分利用监测技术、法律手段,促进实现低碳城镇。
  • 摘要: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曾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十二五”时期,中国城镇化建设体系建设深受制度政策变迁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的深远影响,其总体布局也将主要从城镇规模、空间布局、产业功能等三个维度,因地制宜地完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科学体系。
  • 摘要:新近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该规划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组织实施.规划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要全面贯彻落实本规划,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因地制宜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城镇化规划和具体政策措施.因此,必须深刻认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明确未来城镇化的战略任务、主要目标和发展路径,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作为该规划实施的主体,区域如何具体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摆在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面前的重大课题.建设新型城镇化需要有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指导,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给出了答案。在此基础上,构建系统完善、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可以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从而形成系统设计、整体谋划、协同推进的生动局面,朝着新型城镇化目标不断迈进。
  • 摘要: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可以说,由"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是回归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定和要求,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必然.需要澄清认识上的三个问题:其一,认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事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应如此;其二,偏面认为整个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全靠市场的决定作用;其三,用新自由主义的观点解读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作用,泛化市场作用,否定政府的调控功能。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责是市场监管。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越大、范围越广,政府监管市场的职责也越大,越需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 摘要:劳动地域分工理论被认为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与区域经济理论糅合的产物.本文基于我国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情,梳理马克思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的变迁历程,探索我国经济格局演进的理论基础,寻求我国经济格局的变迁路径。我国的劳动地域分工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宏观的经济格局并不能充分反映劳动的地域特点和区域发展水平,因此宏观经济格局必然让步于中观的、多极化的经济格局。在区域经济格局多极化发展的大趋势下,针对促进区域经济格局多极化的发展、加强区域分工、提高区域协作力度提出充分发挥沿海、沿边优势,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构建外向型的外围经济带。充分发挥沿江优势,利用长江水运,构建以外带内的长江经济走廊。加强城市间的分工,积极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构建优势互补的城市群。
  • 摘要:如果说以往资本主义工业资本的全球化扩张还会受到血缘、地缘、民族、宗教、语言等因素的种种阻碍的话,那么,21世纪资本主义金融危机则因新技术的产生可以超越时空到达资本想要去的任何一个地方。作为资本控制下的空间及“空间生产”必然屈服于资本的统治,而资本所到之处必然会留下异化的脚印,因空间异化、空间冲突等原因而酿成空间危机将不可避免。资本积累的无限性与全球化过程中空间有限性之间存在矛盾,这是发生空间危机的根本原因。与资本主义实体工业资本相比,资本主义虚拟资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对不发达国家金融制度进行控制,承载着金融风险的虚拟金融资本比工业资本更容易摧毁所有空间壁垒,这是空间危机与金融危机并发的主要原因。资本霸权统治下,强势空间与弱势空间之间出现财富分配两极化状况,空间财富结构两极化是引发空间危机的重要原因。而特殊的城市危机只是普遍的空间危机的表现形式。
  • 摘要: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柱,是中国人民根本利益和综合国力的基石.改革开放35年来,做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重头戏的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气势磅礴、迭宕起伏、不断创新的光辉历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初步实现了性质创新、功能创新、形式创新、体制创新、布局创新和结构创新,成功开创了社会主义大国全民所有制与市场经济实行有机结合之先河.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不仅为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动力与宝贵经验.本文仅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性质创新和功能创新作一探讨.国有企业,就其基本性质而言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然而,从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角度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的性质确实发生了相当显著的变化,即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国家行政机构的附属物,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国有经济(即全民所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经济基础。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国有经济状况和所有制结构都发生了相当显著的变化。与此相适应,我国国有经济由“主体”向“主导”转变,国有企业由“企社不分”向“企社分离”转变。国有企业初步实现了功能创新。
  • 摘要:自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发生以来,世界经济和政治形势发生了深刻地变化.与此相适应,国际关系尤其是大国之间的关系也已经或正在进行相应的调整,整个世界呈现了大动荡、大分化、大调整、大变革、复杂多变、险象环生的局面.经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重要的和首要的内容,同时也是其他各项建设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当前我国经济建设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而对于“机遇”和“挑战”这一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如果处理得好,“挑战”可以转化为“机遇”,成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强劲动力;反之,如果处理的不好,“机遇”也可以变为“挑战”,转化为前进道路上的“困难”“风险”“危机”。“有很多经验证明,搞错事情常常是因为看了这个侧面,没有看到那个侧面,只听这一面的话,没有听那一面的话。”既要看到光明,也要看到困难。人们是革命的乐观主义者,但又是革命的现实主义者,不但要有革命的热忱,更要有实际精神。要充分估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困难、风险和挑战,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也要高瞻远瞩,冷静观察,勤于思考,绝不放过任何一点一滴的有利机会,积极创造条件,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奋力争取好的结果。只有如此,才能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才能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乘风破浪,不断前进。
  • 摘要:多年来,我国经济工作中存在着严重的片面、过度追求经济增长的“增长主义”倾向。增长主义使得资源紧张、环境破坏,通胀严重,财力大量用于投资使民生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为增长而倚重资本使利益向资本倾斜加剧贫富差距扩大,追求经济规模使经济增长方式难以转换。为了有效遏制增长主义倾向,必须在进一步提高对生态文明意义认识的基础上,做出更多的努力。因此,科学确定商品生产增运和经济增长战略,改变官员决策的自利机制,推进经济民主,以及坚持公有制和公有性为主体。
  •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显著,随着全球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相关的金融业应该以更高的水平来适应和支撑经济发展.与此同时,随着产业集聚的发展,金融业越来越多的集中于某个区域发展,逐步形成金融集聚地,如纽约、伦敦、东京等.金融集聚是适应产业集聚而产生,同时又是产业集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论文结合环渤海经济圈2000—2012年的数据分析了金融集聚对金融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进而使金融集聚程度加深的同时提高金融企业竞争力。通过对环渤海经济圈数据回归分析发现,上市公司密集度、技术进步与金融企业竞争力成正相关,人力资本存量、个人消费需求与金融产业竞争力成负相关。各种变量对金融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技术进步、上市公司密集度、个人消费水平和人力资本存量。
  • 摘要:总体上当前阶段的养老金水平还不能有效满足离退休群体的生活支出需要。养老金的个人缴费费率相对于全省平均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养老金基金管理运营的收入水平不仅制约着养老金账户的持续可支付能力,也严重影响着参保群体的缴费积极性。另外,可以选择的商业化养老保险产品相对不足也阻碍了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多支柱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的支付风险。同时,动态养老金替代率的下降意味着我国养老金的待遇调整机制亟需优化。基于需求层面的上述特征,我国养老保险体系深化改革的基本方向应该是非常明确的。首先,短期内应加快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的改革和优化,致力于强化国家统筹层面基本养老金的公平性,消除负向激励影响。其次,中长期内,积极的鼓励商业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加快培育和建立多根支柱、多远选择的养老保险体系。最后,加快深化养老金基金投资管理体制的改革,在保障基金管理安全性的前提下,逐步扩大养老基金的投资模式及其监管,提高养老金账户资金的保值、增值。这是提高养老金账户支付水平及其能力的基础。
  • 摘要:本文选取山西和辽宁这两省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代表,通过综合对比分析山西省和辽宁省两个老工业基地制造业振兴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激励作用,积极培育老工业基地制造业聚集区建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 摘要:近几年,产能过剩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加大了保增长、调结构的双重压力.从宏观层面说,产能过剩是指经济活动受限于社会总需求而未达到正常的产出水平致使已有的生产能力利用不足.但已有的关于产能过剩状态对于宏观经济运行影响的研究和分析,大都局限于产业层面的某些具体行业领域,缺乏更为总体性的完整分析框架与方法.因此,需要运用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和方法,科学、完整地研究产能过剩状态下的社会再生产.研究表明:运用马克思两大部类社会再生产理论,通过区别固定资产占用与耗费、固定资产耗费与中间消耗的不同,并分析固定资产实际利用率对于固定资产耗费、中间消耗、劳动力消耗的影响,将经典的马克思再生产公式加以拓展,构建出产能过剩状态下的两大部类社会再生产公式,运用这个公式研究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并进一步运用“价值系数法”优化社会扩大再生产和找到最高经济增长率,是切实可行的。
  • 摘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一中共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决定了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市场经济体制方向,是建构发展"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即中国特色人本产权型市场经济体制,是人本产权论的概括.人本产权论现代企业制度范畴对子,即人本产权型、物本产权型现代企业制度。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组合为人本产权型为主体、物本产权型为辅体现代企业制度体系,由公主私辅型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并构成其实现形式。其重要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在于奠定人本产权型市场经济体制乃至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制度基础。人本产权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范畴对子,即人本产权型、物本产权型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其宏观范畴对子,与微观范畴对子——人本产权型、物本产权型现代企业制度一起,共同构成人本产权论的四个基本范畴、两个基本范畴对子。人本产权型市场经济体制是微观基础(人本产权型现代企业制度体系)和宏观架构的有机统一。所谓宏观架构指人力产权宏观社会属性权利——基本生存权、全面发展权、公平共享权和治理监督权实现制度,所构成的多层面制度系统有机统一的分配再分配制度体系。其有机统一性,由各制度系统保障人的生存直至全面自由发展的相辅相成不可或缺性质所决定。
  • 摘要:中国现阶段要积极稳妥推进的是新型城镇化.那么,什么是新型城镇化,"新"在何处呢?"新"是相对"旧"而言的,要正确认识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和优点,首先必须明确旧型城市化的特征和缺点.从世界城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主要存在四种旧型城市化:一是西方发达国家以往在工业化过程中实现的城市化;二是部分发展中国家的过度城市化;三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的滞后城市化;四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存在多种问题和缺陷的城镇化.总而言之,城镇化有健康城镇化,也有病态城镇化。所谓健康城镇化是指基本上不存在城市病和农村病的城镇化;病态城镇化则是指造成严重城市病和农村病的城镇化。“城市病”是指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城市住房拥挤、交通堵塞、环境赃乱差、疾病流行、失业严重、社会治安恶化以及存在大面积贫民窟的现象;“农村病”是指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农民特别是优质劳动力过度流失、农村人口老化和弱质化、土地抛荒、农业衰败和农村凋敝的现象。只有健康城镇化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才有利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服务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才能实现城乡协调、持续、高效发展。
  • 摘要:近年来中国的城镇化迅速加快了步伐。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其环境容量已不容乐观。国外很多城市建设的事例已经证明,在生态城市问题上,是不进则退的。从持续的挑战和时代的趋势看,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需要着力改进。因此,要反思城市郊区化的代价,卫星城区的建设应该体系化,注重城市建筑的节能,解决好城市的排水系统,践行废物循环再用的新路径,进一步深化洁净能源的使用,城市绿地和山水的资源应最大限度公共化,优化居民结构是优化城市环境的社会基础。
  • 摘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指导思想.目前,我国虽然形成了跨较大区域的城市群,但科学合理的城市群协调发展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探索建立推进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机制,深化规划体制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以及深化运行管理改革。
  • 摘要: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及其三中全会《决定》强调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要求,2014年3月17日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这份指导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战略性规划,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全面要求.本文认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新"在其体现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专门从体现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特点的视角省思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更加清晰、正确地认识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应然、实然、原因,并提出要让全体农民获得相应份额公有土地级差收益,并且不能由部分被拆迁农民“代表”全体农民来获得公有土地增值收益,以及改革政府体制机制,特别是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机制。
  • 摘要:从我国区域经济宏观效应上看,长三角区域以全国2%的面积、1/10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5以上的GPT、1/4以上的财税收入、1/3以上的进出口和1/3以上的外资.其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已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规范政府责任行为,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提升长三角区域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法制协调力的根本保障。在长三角区域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既要增强政府责任意识,又要明确如何通过提升政府法制协调力来规范政府责任行为,也就是说,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告诉人们,“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针对当前长三角区域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特点,加强法制环境建设非常重要,因此,从长三角区域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法制协调的主体来看,应当加快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法建设,从长三角区域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法制协调的行为来看,应当加快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监管法建设,从长三角区域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法制协调的效果来看,应当加快长三角区域城市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效果评价和质量互认法建设,以及从长三角区域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法制协调的结果来看,应当加快长三角区域城市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执法机制建设。
  • 摘要:经济学领域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大致沿着两条路线展开:一是研究老龄化带来的各种问题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二是通过测量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协调程度定量分析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压力。通过回顾已有文献发现,目前学术界对河南省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问题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提出通过加大教育开发力度提高劳动力质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大力发展老龄产业,以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持河南省经济的持续增长。
  • 摘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问题不仅在全国范围内,而且在省域内也明显存在,是现实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相关研究,大多数学者是按照我国东、中、西部的划分或者以省级行政单位作为区域研究的对象,而将省域内各地级市的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作为研究对象是很少见的.本文将采用定量分析对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进行研究,通过各种指标从多角度分析各地级市农村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原因.本文将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计量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拓展并恰当地运用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使研究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方法和工具更加丰富.并提出采取差别农业补贴政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种植适合本地级市的农作物,充分利用耕地资源,以及加强对农民的科普知识培训,实现农业现代化。
  • 摘要:近年来,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各种自由贸易协定不断涌现,全球各个经济体的经贸联系日益紧密,为推动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丝绸之路经济带”各经济体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自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内容、重点差异很大。“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应根据其现状和特点,本着自主自愿、灵活务实的原则,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各经济体共同的能力建设和信息交流。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个长期、逐步的过程,还有很多可见问题和不可见的问题。但是继续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并就有关问题远景问题进行研究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区域各个经济体的共同愿景。但是考虑到“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区域的多样性,各个经济体应该在多边或双边各个领域,以多种途径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
  • 摘要:农村金融的抑制会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农村经济的停滞又进一步限制了农村资金的积累和金融的发展,制约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世界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大量数据表明:经济发展与金融深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在一定时期取得较大发展的同时,其金融必然得到相当程度的深化,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金融的深化,也难有经济的长期稳发展。因此,只有通过农村的金融深化,才能使金融和经济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因此,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打造农村资金供给的回流机制,引入竞争机制,在竞争中重构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规范引导民间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及完善农村金融法规、审核监管以及风险保障措施。
  • 摘要:"中等收入陷阱"源自2006年世界银行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长期低迷、迟迟未进入高收入国家的一个称谓,而我国2010年人均国民收入超过4000美元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笔者认为,中国低成本的劳动力供给构成了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是中国跨越贫困陷阱的重要支撑因素,但要成功规避中等收入陷阱,应通过劳动力的重塑,提升以作为生产主体的劳动力要素的质量,扩大劳动收入占居民收入的比重,同时从提高供给水平和增强国内需求两个方面努力,才能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规避可能的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奠定坚实基础。为此,提出首先要加大人力资源投资力度,形成有利于人力资本投资的体制环境。其次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最后,以人口城镇化为尺度,支持更多的流动人口转化为城市市民。
  •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还对经济落后国家的农业合作化问题做了专门探讨,提出了经济落后国家建立农民合作社的基本思想。从目前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来看,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农业合作社的理论对于解决中国农业社会化经营问题、探索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中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历史时期,仍然存在着落后的小农经营方式与“三农”问题,面临着实现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构建现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客观要求。因此马克思的农业合作社理论特别是农民合作社经营理论,对于实现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农业合作社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历史经验以及现阶段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应当而且必须以农民合作社作为我国现阶段农业社会主义生产经营体制的基本形式。从总体上看,新型农业合作社采取了“农民股份联合所有一合作社集体共同占有一农民合作经营”的崭新模式。从发展趋势来看,农民股份合作制必然成为农业经营体制的崭新形式,应当成为我国农业发展从第一个飞跃向第二个飞跃发展的必然选择。股份合作农场经营体制继承了我国60多年合作化运动和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它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社理论,又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
  • 摘要:我国自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以来,一直面临着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多数的国情,至今,城市人口已经过半,城市面积扩大与乡村面积缩小的势头迅猛,城镇化无论在客观趋势还是在主观举措上都成为热点,中国的城乡关系一直是经济发展绕不开的关节点.至此,对中国的城乡关系需要重新审视.理论界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概念,虽有各种不同的含义解说,但最根本的含义是在城乡统筹发展前提下的城镇化."城乡统筹发展"正是本文的理论基点.新型城镇化是一项牵动很大的系统工程,理应进入“中国梦”的视角里,以高目标作为其引领,联系中国发展道路来巡视。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从1953年开始),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开放型经济时期(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走新的发展道路时期。只有在三个时期的发展承前启后、不断更新的意义上,才有“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完整概念。对第三个时期,理论界尚未有明确,统一的认识。笔者的观点,这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在补工业文明之课的同时,果断迈向生态文明的时期。
  • 摘要:本文从低碳经济引发思考,提出邯郸市积极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低碳城市建设,以此带动邯郸市城市发展转型,实现邯郸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提出将“低碳”理念导入未来的城市发展规划,积极参与碳交易,引进资金和技术,增加城市园林绿化面积,增加碳汇,培养低碳理念,引导低碳生活。
  • 摘要: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在区域空间上的集聚,是农业人口向城镇居民转变、以非农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转化的过程,也是人的价值观念及其生活方式转换的过程.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新型城镇化强调城市、城镇、农村统筹一体化的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城镇化,而非"房地产化""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改革开放以来,地处东部沿海的苏南地区,有赖于较好的产业基础,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了农村工业化进程;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推进整个区域开放型经济大发展,城镇化水平得到迅速提升。苏南地区工业化有较好的基础,进入新世纪以来,制造业快速发展,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苏南地区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要考虑本区域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产业高端平台,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于转型升级涉及面广,遇到的矛盾和制约多,牵涉复杂的利益关系,因此,苏南地区要通过利益引导和法律约束来促使转型升级顺利向前推进。一方面,可以借鉴日韩等工业化国家在其转型升级阶段的做法,即通过制定相应的产业规划,出台相应的产业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
  • 摘要:当前我国学术界比较关注城市化战略和道路问题,而对其前提性问题——城市化水平与国民经济(或收入)水平的相关性或城市化与可持续性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却研究较少.随着房地产业的衰退和国内城镇失业问题的加剧,应该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进行反思了.总之,不管是从我国当前城市化的现状、国外历史事实看,还是从理论上看,都不能指望通过扩大城市规模、增加城市人口比例来促进可持续性经济增长和提高国民收入水平,且由于城市化也有对经济增长不利的一面(比如,城市对资源的虹吸现象和城市化过程的马太效应带来的农业衰退和农村贫困,城市内部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带来的城市贫困,城市交通拥挤、城市犯罪、城市污染等),人们还必须在城市化过程中尽可能避免、减少其对经济增长的负作用。也就是说,从可持续性经济增长的角度看,不同的经济体存在一个最优的城市化水平,或合适的城市化边界。那么,我国的城市化边界在哪里呢?现有的城市化水平是滞后还是过度了呢?就从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和粮食安全两个方面来给以尝试性的解答。
  • 摘要:城镇化不仅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新增长点.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说,21世纪对全人类最具影响的两件大事,一个是新技术革命,另一个则是中国的城市化.要让新型城镇化真正成为中国促内需、调结构的长期依托,就应该摈弃许多地方围绕土地做文章的城镇化模式,从改革地方税收体制入手,促进中国实现经济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并提出建立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构建地方税体系,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直接税体系,向以城市市民为基准的城市征税体制转型,以及变革税收征管机制。
  • 摘要:农村转移人口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既是"四化"同步发展的关键环节,又是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人口外出频繁.据统计,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261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336万人.然而流动有别于转移,撤农不等同于离农.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与城镇化加速阶段,应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思想观念上由单纯外出务工转变为适机进城定居,并助推其从职业到身份的全方位离农,继而通过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国民收入增加效应、人力资本水平提高效应及经济增长促进效应.据此,如何立足国情,深刻剖析农村转移人口内涵,系统探究农村转移人口现状,科学构建行之有效的农村转移人口离农机制,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而农村转移人口离农具有四层核心内涵:一是农民愿意持久流转出土地经营权并完全退出农业领域;二是农民在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呈现有序态势;三是农民进入城市后能够取得合法、合理、合规、合情的职业与身份;四是国家支持必不可少,而各级政府制定的各类政策措施必须保证执行效果。
  •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改革《决定》")发布之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国企怎么改",体制内、外意见纷呈,已经影响国企改革取向.择其重要观点展开讨论,以利于坚持国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实属在所避免.而国资委确定“国资一股独大”为重点改革对象,系师出无名。在非金融类、金融类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00万亿元以上总资产及巨量利润的盘子中,大量引入中、外私人资本调整国企资产结构或股权结构就是调整财富、收入分配结构,且直接触及3千万左右国企职工的就业岗位、工资、福利、生活预期和数千万家属,影响巨大,事关民生、可持续的公平增长和政治大局,且影响国防安全和国家竞争力,牵一发而动全身,弄偏了鸡飞蛋打。而“一股独大”是“普世标准”,通行全球,包括通行国内私企、外企和港澳台企等,属于中性范畴。然而股权分散祸、福难说,不存在“普世标准”。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宏观层面以维护、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平等为基准,围绕“国有企业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还要加强”的中心点来设计、展开,不能使它蜕变成只是私人资本和外资大量进国企的“单边关系”,让一些特殊私人资本集团“在一片改革声浪中把国有资产变成谋取暴利的机会”。总之,今天要坚持正确的国企改革方向,对于那些似是而非的国企“改革”意见及将产生的“对谁有利”的结果,需要深入讨论,认真辩析,谨防其误导国企改革,发生颠覆性错误。
  • 摘要:在思想激荡甚至认识混乱的当下,要准确回答好这些问题,必须首先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即必须弄清社会主义的各种形态及其本质内涵和根本要求.这对于对于社会主义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影响深远,意义非凡.笔者认为必须从四个层次准确理解社会主义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力求从每种形态的科学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中,形成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基础命题的完整理解。也就是要搞清楚经典社会主义(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实践形态社会主义和经济形态社会主义各自的理论依据、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总之,只有在经济形态社会主义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在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的有力保障下,实践形态社会主义才能越来越走向成熟和完善,经典社会主义的各种构想才能最终实现。
  • 摘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从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到当代学者,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表述一直存在着差异,正是这种差异使学术界产生了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的众多争议.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从古代到近现代经济学家,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亦有不同的表述.这里不仅有两大思想阵营之间的思想分歧,也有两大思想阵营各自内部的思想认识分歧.本文选择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客观性和表述的一致性,这样一个认识角度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进行阐述,以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认识.研究表明:明确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客观性和表述的一致性,有利于人们对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社会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认识,有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经济学领域立的指导地位,确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客观性和表述的一致性,有利于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
  • 摘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现有内容是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确立的,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内容基于对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认识,应当坚持和完善,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根据社会主义本质和全国人民需要,应当把共同富裕纳入基本经济制度,即在基本经济制度中增加共同富裕的内容,完整地表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逐步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在特定上下文中可以简称为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基本经济制度,或"两个共同"的基本经济制度.总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条件;同时,整合共同富裕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明确概括“两个共同”的基本经济制度,可以把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手段统一起来,制度内容结构严谨完整,包容性强,能够涵盖各方面的具体经济制度,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 摘要:在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总是一个核心问题.因为政府和市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两个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如果生产资料属于分散的私人所有,市场就是私有商品生产者交换关系的总和,是私人企业主为私利相互竞争的关系的总和,在这种关系中,市场就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和方法,它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竞争对资源在不同领域间的分配,实现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必需的比例关系,维持社会生产的正常进行.市场即市场主体的竞争关系在资源配置上起决定性作用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否顺利、资源配置是否实现最高效率,中心问题在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里首要的是二者的作用有准确的定位。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决定性作用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这里所说的“决定性作用”,其内容就是表明市场主体是自己企业生产方向的决定者,它只是根据商品的市场价格决定的盈利水平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 摘要:于劳动者的消费在价值量上几乎不会增加,尽管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使用价值量上会有所增加。因此大量再投资的过剩资本,更多要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其实是事实,而不仅仅是理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还有一个为人们所忽视的原因,即生产环节的细分。需要指出的是,生产资料优先增长,不等于撇开技术进步和社会需要盲目增长。我国大跃进时期用土法炼钢生产了大量的钢产品,看似生产资料优先增长了,但那些钢产品大多数都是没有用处的废钢,这种做法只有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形式,而无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实质。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环节,而从生产即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资源配置,不是所有权的配置,不是私有化或搞混合所有制,而是社会劳动的分配。“小孩子同样知道,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方式,这是不言而喻的”。
  • 摘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在某些资源配置中仍然起决定性作用。但是,这种“市场决定性作用”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基础,并受到国家宏观和微观调节的。总之,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市场将自发地起决定性作用,但在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已受到不同程度的约束。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然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基石,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应有的决定性或基础性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国家在资源配置中应有的导向性或主导型作用,综合运用好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按比例发展规律、计划规律、节约规律、劳动生产率规律、非均衡发展规律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规律系统,促使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持续发展。
  • 摘要:节约型社会是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采用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以较低的经济投入和较少的资源消耗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在满足当代人发展需求的同时,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危害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这是以胡锦涛同志在深刻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瓶颈制约,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全面部署我国经济发展大局的基础上,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决定》,强调全面深化推进经济改革依然要以节约资源为前提,指出"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资本张力理论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但是在不同性质的国度和体制下她显现的影响则是有利弊之分。在资本主义体制下一味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前提是侵害他者的权益,而在社会主义体制下合理利用资本张力发展本国经济的前提是以人为本。建设节约型经济是为了在环境友好型前提下,构建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 摘要:货币政策作为当局调控国民经济重要手段,主要依赖于将货币与实际经济变量联系起来的金融市场.而今金融市场因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发生了前有未有的巨变.互联网金融是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依托,以期实现资金融通与支付、信息中介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模式,如"互联行""智付""融易通"等互联网金融企业.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影响研究成果丰硕,但互联网金融出现和兴起却拓展了传统金融创新理论界限与范围,学术界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影响研究成果;而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发展已成燎原之势,必将对我国货币政策产生深远影响。总之,互联网金融对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和货币政策效率等方面均引发强烈冲击,不可避免影响到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因此,统一货币供应口径,转变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优化信贷渠道传导效率,提高货币市场建设速度,以及突破货币政策传统操作束缚,增强中央银行决策透明程度,来优化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稳固货币政策整体框架,完善金融市场,提高货币政策效率。
  • 摘要:消费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亘古不变的主题,是人类一切活动的起源和动力,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最终目的.然而,现实中消费的地位却起伏不定,对消费问题的研究也时起时伏,这就使看似老生常谈的问题却历久弥新.特别在中国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消费的地位又一次成为关注的焦点.消费主导,实质是以消费为增长的基础手段,以消费-投资比例协调、良性互动,总需求结构平衡为途经,以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终极目标,实现经济自主协调、长期稳定的增长模式。在国际市场出口拉动难以企及,国内市场投资拉动风险加大的背景下,走向消费主导的战略转型,对中国经济短期稳定、中长期可持续发展、发展方式根本转变、打赢改革攻坚战具有决定意义。总之,全球经济衰退、需求萎缩、产能过剩,使出口驱动难以走出经济困境。虽然增长和发展离不开投资,但有效的投资必须通过消费来消化和吸收。所以,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已经放缓的中国经济,推动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是保持发展中大国行稳致远、均衡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抓手。
  • 摘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提出我国有效消费需求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同时,要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优化产业结构,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以及强化公有制经济的社会责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都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因此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是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最基本的经济纲领.不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是违宪和违法的事件.生产关系是最重要的经济关系,研究收入分配必须从研究生产关系入手。离开生产关系研究收入分配是避重就轻、舍本逐末。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需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贯彻两个“毫不动摇”方针,而且现有国有企业改革要保证国家对国有资产的控制力,然而国有企业效率并不是一定低,腐败并不是国有企业的专利。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