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2004年中国金融青年论坛
2004年中国金融青年论坛

2004年中国金融青年论坛

  • 召开年:2004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4-10

主办单位:全国金融系统青年联合会

会议文集:2004年中国金融青年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现代企业理论关于公司治理认识的深化与国际公司治理的最新经验表明,股东利益的实现并不是健全的现代企业的惟一目标,我国一些上市公司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已然打破了改善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一股就灵”的天真设想。而与一般工商企业和西方的现代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治理结构方面的问题更为复杂。本文力图在借鉴现代企业理论关于公司治理最新成果与最新的国际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沿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制度演进的逻辑,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的由来,尝试性地探寻对其的求解思路,以此求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目标模式的理论支点。
  • 摘要: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看,银行坏账形成的金融隐患已构成中国经济安全的最大威胁。解决历史包袱,固然迫在眉睫,而更为重要的,是建没按市场原则稳健运营的银行机构,遏制新的坏账,增强银行机构的竞争能力,重塑金融和经济稳定的根基。本文对政府单边治理下的银行困境、政府单边治理模式的内生缺陷、建构共同治理模式的路径选择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共同治理模式建构中需要处理好的政府对银行的所有权、董事会的独立性、党委领导和对董事会的监督考核、外部治理环境的建设与完善等关键问题。
  •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治理结构相关问题的探讨,旨在为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商业化运作和建立高效的内外部治理结构提供建议。文章首先对一般性公司治理结构的内涵进行了界定,通过和一般性公司治理结构的对比指出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治理结构的特殊性,并通过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行实践的总结,查找并分析了其目前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随后针对这些问题和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实践,指出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进行治理结构改革所必须解决的关键环节,最后,给出了下一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进行治理结构改革应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政策建议。
  • 摘要:公司治理水平与公司获取外部融资的能力和公司价值有着清晰的正相关关系,科学地评价公司治理的效率对于正确地认识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本文选择一个样本群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从中得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rn 上市公司治理作为一种涉及公司股东、管理层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制度安排,近年来日益受到市场各界的重视。大家已经认识到,通过一系列措施、规则和激励等公司治理方面的安排,能有效地推动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保护投资者利益。在全球化的公司治理运动的背景下,结合中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深入研究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效率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良好的公司治理效率评价可以作为信号显示,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公司的融资成本,而较低的公司治理评级可以鞭策和促进公司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治理水平;对于投资者而言,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效率评价可以作为投资决策参考的重要依据,是资产组合调整和分配的重要考虑因素;对于监管者而言。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效率评价可以使监管机构更进一步了解上市公司治理状况,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并为同其他各国或地区公司治理水平比较提供一个统一的可量化的标准,便于监管机构针对问题采取相应措施。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治理水平评价的实证检验,试图验证国内资本市场上一些典型的现象,并期望从中得出有价值的对策结论。
  • 摘要:随着中国逐步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各项承诺,利率市场化和国内保险市场的开放进程将不可逆转。在这种形势下,国内寿险企业将面临比过去更为严峻的利率风险挑战,利率波动所引发的潜在威胁也将日益凸显。为了提高国内寿险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民族寿险业应认真总结利率风险的历史教训,系统分析利率风险的成因和传导机制,并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形成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从而健全我国寿险业的风险防控体系,提升民族寿险企业的竞争实力。rn 随着中国逐步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各项承诺,国内保险市场的开放和利率市场化进程将不可逆转,在这种形势下,国内寿险企业将面临比过去更为严峻的利率风险挑战。由于目前我国寿险业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风险管理理念和防控体系还不甚成熟和健全,因此对国内寿险企业利率风险的探讨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将对做大做强中国保险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提出:现阶段欠发达地区监管当局强化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监管取向应选择“以督促其建立有效激励约束机制为重心”。围绕这一主题,本文借助于西方代理理论,先从理论上探讨了督促欠发达地区城市商业银行建立有效激励约束机制的重要性问题,并在深入进行欠发达地区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监管取向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具体、可操作性强的监管框架。rn 2003年8月,在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工作会议暨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论坛第四次会议上,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副主席唐双宁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银监会系统对城市商业银行监管工作“以完善城市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为中心”这一监管思路。rn 直面这一命题,本文提出:现阶段欠发达地区监管当局,强化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监管取向应选择“以督促其建立有效激励约束机制为重心”,从而推动城市商业银行强化风险管理,实现高效、安全、可持续发展。
  • 摘要:近年来,公司治理在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包括中国)受到广泛的关注。由于银行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严格审慎的监管,银行公司治理及其治理环境与一般的公司治理和环境有显著的差别。本文以世界银行等的数据为基础,结合我国银行业的情况,对全球具有代表性国家的银行公司治理和治理环境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用实证方法发现了银行控股权的分散有利于银行市场价值提高,银行的公司治理不仅要注重股东,更应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等结论。本文的研究能帮助我们加深对银行公司治理的理解并对我国正在进行的银行公司治理改革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银行机构公司治理改革的国际经验,针对中国国有银行公司治理问题,论述现有公司治理的缺陷或缺失,指出中国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思路和方向。
  • 摘要: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正式颁布之际,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贷款质量迁移矩阵构建经济资本配置体系的新方法,可使我国银行在数据不足的情况下快速吸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精髓而建立起简洁实用的经济资本配置体系,以确保银行资本资源有效使用。本文首先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贷款质量分类数据基础上,构建贷款质量迁移矩阵;然后以矩阵为基础,创造性地引入迁移概率PM的概念,并计算出一年期PM和多年期的PM矩阵表;以PM和其标准差作为输入数据,采用CreditRisk+计算出多年期的经济资本需求矩阵表;最后以应用示例说明本文所提出的这一套体系的实用性。因篇幅所限,本文仅涉及经济资本配置体系的核心技术部分。(本文所涉及的银行数据均为虚拟数据)
  • 摘要:本文根据交易成本经济学的治理结构与组织效率有关理论,提出在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时,建立区域导向的金融控股公司有利于统一组织目标、降低决策成本、隔离和防范金融风险、丰富产权主体和加强组织竞争等,从而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效率和竞争力。并以某银行为例做了进一步研究。
  • 摘要:国有商业银行希望通过上市来提高从事市场竞争和应对经营风险的能力,但如果不能真正建立公司治理机制的话,银行在面临市场风险的同时还要面临股市风险,改革的各种措施也将归于失败。本文将从公司契约性的观点来探讨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的基本问题,并为改革提出政策上的建议。
  • 摘要:本文通过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提出了改进其治理结构的措施,设计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完成后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路径和制度安排。
  • 摘要:本文根据产权理论和超产权理论,结合巴塞尔协议中有关稳健银行的公司治理的内容,指出了国有商业银行目前治理结构存在的产权结构单一、公司治理框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信息传导链条过长等问题,提出了制约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变革的地区金融机构发展情况、人力资源市场和资本市场发育程度及主要外部条件,结合产权改革,提出了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改革的主要步骤,提出了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革应该积极采取科学界定企业战略、全面提高信贷风险控制能力、合理优化组织规模、积极争取政府支持消化财务负担等措施,并对具体股份制改造中如何进行集团重组、合理设计股份制银行的治理架构、组织机构发展和人员分流模式、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问题提出了有关政策性建议。rn 巴塞尔委员会引用经合组织的文件将公司治理定义为:“公司管理层、董事会、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人之间的一整套关系。公司治理也为公司提供了一个架构,通过这一架构制定公司的目标,确定实现目标以及监督实施的措施。良好的公司治理应当能够提供适当的激励机制,使董事会和管理层追求有益于公司和股东的目标,也能提供有效的监督,从而激励公司更有效地利用资源。”由此可见,公司治理结构就是根据有关产权理论和超产权理论,为实现公司目标和组织结构,协调公司各相关利益群体之间分配权力和利益并实现公司权力制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但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必须依赖于明晰的产权结构,因为只有剩余索取权和企业控制权的主体是同一的人格化主体,才能保证企业的实际控制者具有足够的动力和压力促进企业的经营管理,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改革必然与其产权制度的改革有效结合在一起。
  • 摘要:完善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促进其稳健经营和健康发展,在金融国际化步伐加快的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其治理结构改革具有明显的代表性和艰巨性。本文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推进治理结构改革的内外部环境和制约因素的分析,结合中国当前国情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自身实际,提出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改革必须在推进其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同时加强外部支持性环境的培育的观点及其具体措施。rn 在西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的巴林银行破产案、东南亚金融风暴、日本金融危机、巴西金融危机以及安然事件、世通丑闻、安达信诚信危机等一系列因治理结构问题而综合导致的危机事件的爆发,促使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研究成为一股难以阻挡的热潮,尤其是银行治理结构问题研究和实践成为国际银行业的一大改革趋势。然而在国内,尽管自1997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以加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但由于中国特殊国情的限制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内部体制不完善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仍无法触及深层次的治理结构问题。而这一根本性的制度问题在伴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银行业对外开放日程表的提出,国内银行业日趋国际化的竞争环境下,将进一步暴露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致命弱点。那么,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应如何推进其治理结构改革呢?本文现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推进治理结构改革的内外部环境和制约因素的分析,并结合中国当前国情和银行自身实际,提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推进治理结构改革的具体措施。
  • 摘要:主流的现代企业契约理论认为,在资本所有权与企业资产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股东是企业所有权的惟一所有者,股东应天然地享有企业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为了防止作为代理人的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管理者仅有契约控制权和契约索取权。因此,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是股东对管理者的激励与约束。本文分析了金融企业公司治理的内在矛盾及治理特征,介绍了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治理现状,并提出了健全和完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治理结构的政策建议。
  • 摘要:在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债权转让和债权资产处置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的成交量和成交金额日益放大。随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进度的加快和处置手段的创新,对债权资产进行的交易已经推动形成了不良资产的处置市场。同时,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债转股,作为原债务人的股权持有者。也正在成为一个新兴的交易主体活跃在资本市场上。本文探讨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急需解决不良资产定价的合理性问题,并建议借鉴国际风险管理经验,创新对债权资产的定价模式,以提高资产定价的技术含量。
  • 摘要: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全球范围内的公司治理运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公司治理运动的焦点逐渐由宏观层面治理原则的制定转向微观实践,但我国该方面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尤其是针对证券公司的治理结构研究就更少。因此本文着眼于此,首先简要回顾了公司治理结构理论,形成本文分析的理论框架;其次结合调研数据对我国证券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应对措施。
  • 摘要: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存在的风险主要在于被担保公司的履约能力。一旦被担保人因为经营恶化、滥用资金等原因,导致其到期无法偿还债务,作为担保人的上市公司就需根据担保合同承担连带责任,从而给上市公司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或有负债变为实际负债。目前,对外担保事项已成为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一个风险隐患,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分析了上市公司担保问题的历史、现状及风险,并就防范上市公司担保风险的现行监管措施进行简述。
  •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纵深推进,公司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愈加凸显,公司中的各方主体参与的商事活动愈来愈广泛、愈来愈频繁,公司主体的法律责任也显得多元化,而我国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公司的法律责任制度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因此,通过立法界定公司各方主体的法律责任的任务显得十分迫切。本文分析了公司法律责任制度的立法现状,并就完善公司民事、行政及刑事法律责任制度进行浅论。
  • 摘要:证券投资基金行业是一个以信用为基础的行业,基金管理公司“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起到合理划分权责、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保证投资过程的科学和规范、减少投资随意性、防范关联交易和不正当利益输送、保证经营活动合法合规、保护基金持有人利益等重要作用。rn 本文根据内部控制的一般理论,结合基金管理公司的实际情况,从一般标准、要素标准和具体标准三个层次,构建基金管理公司内部控制的标准体系。内部控制的一般标准包括健全性、有效性、独立性、相互制约性和成本效益五大原则;内部控制的要素标准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内部监控五大要素组成;内控评价的具体标准一般根据基金管理公司业务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控制点,采取明确控制目标、选择控制点(风险点)和采取控制措施三步骤的模式构建。本文还按照我国现有基金管理公司的业务特征和比较通行的做法,概括了投资管理、财务会计、市场销售、过户登记、信息披露、信息技术支持等主要业务的具体内控标准。rn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防范和化解风险,保证经营运作符合企业发展方向,在充分考虑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组织机制、运用管理方法、实施操作程序与控制措施而形成的系统和过程。证券投资基金行业是一个以信用为基础的行业,基金管理公司“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管理着众多投资者的资产,面对的是风险较大的证券市场,其运作规范和健康发展问题至关重要。基金管理公司由于运用他人资产投资,自身风险小;采取固定管理费提取制,没有直接的利润压力;经营活动又受市场变化影响大,业绩预测较难,因此,是否有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是衡量公司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起到合理划分权责、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保证投资过程的科学和规范、减少投资随意性、防范关联交易和不正当利益输送、保证经营活动合法合规、保护基金持有人利益等重要作用。rn 我国基金行业发展的几年来,各基金管理公司越来越强调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监管层为规范市场秩序加强了对内部控制的监管力度;另一方面,基金管理公司逐步从中认识到,基金行业的垄断利润时代已经过去,竞争格局已基本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诚信市场形象的必然途径。基金管理公司必须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获取收益,否则将无法维护企业的信誉和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有一套客观可行的标准体系,为基金管理公司建立和改进自身内部控制机制提供参照,也为监管机关和中介机构评价基金管理公司的基本素质提供依据。rn 根据内部控制的一般理论,基金管理公司的内部控制标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般标准、要素标准和具体标准,三者关系是由宏观到微观、由抽象到具体。具体标准是要素标准的基础,要素标准是具体标准的归纳和概括,一般标准又是要素标准的升华和高度概括;同时要素标准和具体标准又是原则标准的演绎,具体标准要贯彻原则标准,体现要素标准。一般标准和要素标准具有宏观性和普遍适用性的特征,对每家基金管理公司都适用,而具体标准比较具有个性特征,是否完全适用要根据公司的内外部具体情况来决定。
  •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资本市场全球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市场管制的不断放宽,证券交易所旧有的市场秩序和自然垄断局面已被彻底瓦解。在这一背景下,全球的证券交易所掀起了公司化改革的浪潮。本文分析了证券交易所公司化改革的发展态势及对交易所治理结构和市场运作的积极影响,并探讨了交易所公司化改革对其自律监管角色带来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我国证券交易所的治理模式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 摘要:从一个证券市场的领先者到由于无法自救被行政接管,有观点认为,南方证券这样的结局是目前证券市场大环境所致,是其决策者的价值取向问题。诚然,由于证券市场正处于“新兴加转轨”的时期,使它难以在规范与发展中做出抉择;因为决策者的短期价值取向,也导致了它以一系列的违规行为来换取暂时的成绩。但是分析问题,关键还是要看其内部原因,任何外因始终只是内因的影响因素,南方证券未能有效防范风险的根源之一还在于其本身治理结构上存在的缺陷。本文分析了南方证券未能防范风险的根源之一—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并就如何构建我国证券公司新型治理结构,防范公司风险的问题进行探讨。
  • 摘要:本文尝试应用不完全合同理论的分析框架,从理论上探讨了基金风险防范中公司治理结构和外部监管的本质及其有效性问题,分析了公司型和契约型两种基金组织形式在治理结构和外部监管方面的差异,并从基金风险结构的角度提出了基金组织形式选择的条件。论文还进一步分析了我国目前基金组织存在的矛盾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选择的思路。
  • 摘要:当前,关于公司治理的基本观点主要有两种,一种赞成新古典的股东治理模式,另一种则主张利益相关者治理。由于保险公司的特殊性,其在公司治理实践中要充分考虑相关者的利益。我国正在进行的监管改革对保险公司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实践看,我国保险公司治理的演进受到政府的干预,这种干预既有积极效应,又有不利的影响。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完善保险公司治理,推动监管改革的政策。
  • 摘要:随着保险业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保险公司治理结构问题越来越受到有关人士的重视。保监会有关领导不止一次指出,国有保险公司所有者缺位、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机制不灵活是造成国有保险公司发展水平低的重要原因。中国的保险监管层已经意识到了国有保险公司治理结构与国有保险公司竞争力的重要联系,并已开始着手从政策方面为国有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创造条件。这对中资保险公司竞争力的提升和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对当前情况下我国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力图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 摘要: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公司治理结构问题是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所关注的两个密不可分的问题。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在现代产权制度上的一种所谓的企业治理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的理论部分进行论述,并结合保险企业的特点对我国现代保险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制度建设提出建议。
  • 摘要: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由众多利益相关者通过一系列契约关系构成的经济实体,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是追求价值最大化。我国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现状表明,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会产生诸多阻碍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因素。因此,必须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完善我国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
  • 摘要:保险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保险业改制中的核心问题。对国有独资保险公司的改制进行制度分析,在此基础上研判保险公司治理中需要解决的职业经理人、激励制度、行业监管等重要问题,具有普适性,更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对公司产权结构与资本市场的关系进行实证考评,则对保险公司的上市、后续经营具有前瞻性的意义。这两者的契合点,就是公司治理结构。
  • 摘要:公司治理研究是当前资本市场微观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我国证券公司治理问题的分析及国际比较,指出导致我国证券公司治理缺陷的根本原因是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错误定位:“双重身份”下的过度干预及资本市场的行政化等,揭示出我国证券公司的治理问题形式上是微观的而在本质上却是宏观的这一根本特征,从而澄清了长期困扰证券公司治理实践的理论误区,提出了完善公司治理的根本措施是加快政府体制改革,合理界定政府与企业、市场的边界,适度分散证券公司股权等。
  • 摘要:长久以来,所有权结构、资本结构及治理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一直受到学术界及实务界的关注。本文试图实证分析公司所有权结构、资本结构及以董事会监督为核心的治理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本文的主要贡献是在委托-代理理论的框架内,在对代理成本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模型,实证检验了公司所有权结构、治理结构及资本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本文的另一个贡献在于通过对所有权结构与治理机制相互作用的分析,验证了以董事会监督为核心的治理机制在何种所有权结构下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 摘要:近年来,重庆上市公司通过实质性重组,在实践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通过对重庆上市公司近几年重组情况的实证分析,得出实质性重组有益于资本市场的结论,并提出应加大重庆资本市场实质性重组的力度,实现地区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
  • 摘要:公司治理问题复杂多样,从不同的视角可以发现不同的公司治理问题,甚至在公司治理这一概念的理解上,也存在不同的认识。①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股权结构是决定公司治理机制有效性的最重要的因素,因为股权结构决定公司控制权的分布,决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的性质。尽管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公司治理课题,但其中扮演决定性因素者,是各公司不同的股权结构。本文拟以股权结构作为切入口,分析股权结构所带来的公司治理问题。然后结合我国保险公司股权结构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独特的公司治理问题。
  • 摘要:本文提出了我国保险公司的治理结构是“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型治理结构”,并分析了这种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建议。rn 公司治理结构是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管理中通行的一种战略导向的概念。尽管由于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历史演进轨迹的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着差异,但是最近20年来,人们在对西方大公司的研究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建立良好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极端重要性。保险公司作为一个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建立良好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对增强公司经济活力,防范金融风险,提高公司绩效,增强偿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分析我国在保险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提高我国保险公司的治理绩效,促进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的改进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 摘要:目前,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业改革的焦点。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了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特殊性,分析了部分国际组织制定的公司治理准则及原则,考察了国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实践及最新立法,寻找出现代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一般特点和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健全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 摘要:本文尝试从法学、经济学的角度对我国银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演进趋势进行研究。rn 银行上市公司由于其肩负的社会责任,负有更多的信息披露义务。rn 巴塞尔委员会关于信息披露的报告、建议日益成为国际活跃银行自愿信息披露所遵循的国际金融习惯法;发达国家银行已经开始了在强制披露基础上的自愿披露。实证研究表明,自愿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之间有着良性的互动关系。我国银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历史非常短暂,经验不足,信息披露的质量不高。但是为应对全球化的竞争,银行上市公司通过市场约束来完善公司治理和提高竞争力,实行在强制披露基础上的自愿披露是当务之急。
  • 摘要:本文以开发性金融为例,围绕开发性金融的市场行为,分析探索开发性金融及其市场行为的本质、特征,以及法人治理、市场绩效和风险防范等内容,进而提出相关建议措施。具体内容包括:“一、问题的提出;二、开发性金融的概念及其特征;三、开发性金融的市场行为及其特征;四、开发性金融的法人治理、市场绩效、风险防范;五、有关政策建议”等五部分。rn 本文提出开发性金融市场行为的主要特征是:1.市场行为的独立性;2.开发性金融融资行为的市场化;3.开发性金融业务重点和领域的动态调整性;4.业务方式从以直接融资为主转向以间接融资为主。最后提出以下三条政策建议:一是通过相关法律明确开发性金融的市场定位;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行为、绩效评价方法和体系;三是需要形成不断向高级化调整的政策导向机制等。
  •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业即将全面开放和国家对国有银行竞争力的十分关注,国有银行治理结构与风险防范问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文章从我国国有银行治理结构与风险防范演变历程入手。rn 对国有银行目前在治理结构和风险防范问题上存在的缺陷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在比较分析了国际上流行的“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的基础上,探讨性地提出了我国国有银行治理结构与风险防范的模式和路径依赖,即正确界定政府职能边界,构建国有银行多元化的股权结构机制;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内部治理机制;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有效外部监督约束机制。rn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相继爆发了一系列金融危机,一些国际金融监管机构通过研究,得出“完善的内部结构决定着银行的安全和稳定”的规律,认为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与风险防范有密切联系,商业银行薄弱的管理与较差的治理结构会引发储蓄和信贷危机,从而给政府造成巨大的成本,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则会有效防范风险,给银行带来良好的回报。我国国有银行治理结构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到企业化、再到商业化的系列渐进式改革,凸显出国家主导型特征的治理结构模式,与现代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模式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导致信贷约束软化、资产质量低下和激励机制弱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国有银行的效率与竞争力。对此,国家于1998年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补充国有银行资本金,1999年成立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国有银行14000亿元不良资产,2004年初对中行、建行注资450亿美元,以此期望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提高国有银行的效率和竞争力。但我们认为,我国国有银行面对全球金融业的激烈竞争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全面开放只剩下最后一年多期限,加上自身竞争力相对不足、资产质量较差等现实状况,应当从根本上建立一个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只有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才能切实提高国有银行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从根本上解决风险防范问题,也才能促进银行稳健经营和健康发展,防范金融风险,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 摘要:考察西方商业银行经典治理模式,对于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极具借鉴意义。本文以英国汇丰银行(HSBC Group)和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 AG)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并根据从中得出的若干启示提出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的思路。
  • 摘要:本文从英美法系型公司治理结构入手,结合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阐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思考,提出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应以公司治理结构为核心进行改革,并对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 摘要:从全球金融业的发展方向来看,金融控股公司在我国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本文就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生成机理及风险因素作了分析,通过对美日等国家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研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治理结构模型的设计思路,并试图从中归纳出一个基于有效率的治理结构下的风险防范机制的目标模式。rn 金融控股公司是指在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或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大规模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在我国目前政策不允许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情况下,尚有光大集团、中信集团、平安集团等准金融控股公司的出现,还有华夏银行、山东电力等众多金融企业和实业资本正蠢蠢欲动,足见金融控股公司的吸引力和迅猛的发展势头。从全球金融业的发展方向来看,金融控股公司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广阔。本文将试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探索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防范机制。
  • 摘要: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能力作为决定当前我国企业改革成败的关键要素,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不同公司治理结构下的制度安排内生决定了不同的企业能力,即企业获得和发展战略资源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目前存在着对某种特定的公司治理结构过分依赖的现象,事实上,在一种特定的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下,企业将被同时赋予竞争优势和竞争劣势,这种优势和劣势又将影响整个经济体的竞争力。在公司治理理论和企业能力理论日益融合的新趋势下,本文从能力导向的新视角深入分析了英美市场主导型、日德网络主导型以及东亚和拉美家族控制型三种公司治理结构,得出的结论是,每种公司治理结构各有其优劣,衡量一种公司治理结构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其能否运用一整套的制度安排最大程度地形成和发展企业的战略资源。因此,在我国的企业改革过程中,我们应该遵从现存制度体系的变革路径,选择多样的公司治理结构,以更好地形成和发展企业的战略资源,同时也使得企业的治理结构与战略资源彼此适应。
  • 摘要:在目前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一系列严重缺陷的情况下,明确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内涵,构建一个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国有银行改革成败的关键。rn 随着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银行改革和发展问题的焦点已逐渐从内部控制转向公司治理,规范所有者、经营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权利分配关系是推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创新的核心内容。依靠财政注资、资产剥离甚至补充资本金的措施,难以保证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和财务管理得到根本性的好转。巨额的不良资产、财务亏损和经营效率低下等困境,使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最紧迫的挑战是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 摘要:本文从分析分权制衡和科学决策入手,在借鉴美、德、日银行公司治理优点的基础上,提出在建立健全银行公司治理框架时,还需要建立公司治理的良性运行机制和适合中国银行实际的外部治理通道;并结合中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具体现实,明确了优化中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三个关键点:(1)合理确定银行公司治理的目标——社会责任与股东利益相统一,社会责任优先于股东利益;(2)以全面风险管理原则为基础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划清责、权、利之间的界限,构建银行治理结构的良性运行机制;(3)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相结合,重视外部治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达到有效的权力制衡、科学决策与风险防范。 合理确定银行公司治理的目标,以全面风险管理原则为基础,划清责、权、利之间的界限。 构建银行治理结构的良性运行机制,实现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才能达到有效的权力制衡、科学决策与风险防范。
  • 摘要: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中央政府设立的专门用于收购与处置金融不良资产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正是由其政策性背景和公司化的运作模式使得资产管理公司通过政府的委托对不良资产进行专业化处置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本文在对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各层面的相关委托—代理关系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只有建立以报酬方案和有效监督为核心的激励机制,特别是明确剩余索取权的分配方式和最优风险分担水平,才能实现不良资产处置的高效率的总体目标,实现委托方与代理方的福利剩余最大化。rn 我国经济在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持续高速增长,已成为世界上不可或缺的经济力量之一,尤其是在近年来全球经济衰退的环境中,更成为支持世界经济增长的亮点。但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经济的部分高速增长是以银行业的不良资产高居不下为代价的,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在隐患。自1999年以来,我国政府根据国际上处置不良资产的通行做法。成立了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运用专门的手段专业化处置不良资产。AMC成立四年多来,采用债转股、资产证券化、债权转让、资产重组、IPO等多种手段,充分运用国家赋予的特殊法律地位和优惠政策,在不良资产的处置方面探索了诸多前人未曾走过的道路。对成立五年多的AMC来说,社会、监管部门的评价褒贬不一,尤其是对AMC的处置效率问题争议颇多,如资产管理公司是否存在低效运作的问题;如何防止资产处置过程中的“道德风险(MoralHazard)”问题;如何对AMC的处置率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即资产处置的定价问题;等等。笔者认为,上述问题的核心是在AMC现有的特征和管理规范下,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问题。rn 本文拟通过经济学中有关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分析资产管理公司所特有的多层委托—代理关系,研究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如何建立最优风险分担的激励约束机制。
  • 摘要:公司治理是现代公司在两权分离下有关控制权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在有关公司治理的研究文献中,金融机构只是一般公司治理的外部利益相关者,直至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金融机构自身的治理问题才逐渐得到更多关注,深入研究金融机构治理问题也变得十分迫切。本文首先梳理了公司治理的主要定义,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公司治理价值观,提出了本文所遵循的将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相耦合的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治理理念,接着比较了国际上四类典型的公司治理模式,总结了转轨经济背景下中国的四类特殊的公司治理模式,进而剖析了中国金融机构的现有治理状况,并探讨了未来中国金融机构治理的重建和完善路径。
  • 摘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我国金融领域中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按照国务院赋予的历史使命和职责,经过五年实践,足以证明其存在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但今年国家要求,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2006年底将14000亿元不良资产处置完毕,并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尚有两年多时间,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将究竟如何定位,如何发展,如何完善运作机制。本文在结合实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长期存在,但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约束,难以达到预期的理论效率,因此必须对这一金融制度设计作必要的适应性修正,并采取一定的配套措施。rn 自1999年开始,我国相继成立了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和处置从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剥离的14000亿元不良资产。按成立之初要求,存续期10年。2004年国家财政部又要求,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2006年底将所有不良资产处置完毕,尚有两年多时间。虽然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行机制”的目标,但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究竟如何定位,如何发展,如何完善运作机制,却没有明确的政策要求和意见。本文将从我国国情出发,结合几年来不良资产处置实践,对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路径作简要分析。
  • 摘要:本文即是在深入研究公司治理结构理论基础上,针对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AMC)当前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若干问题,探讨AMC在走向市场化、面对日趋开放的金融市场的过程中,如何结合向全能金融控股集团转型的需要,健全自身的公司治理结构。
  • 摘要:首先,本文论述了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性质与法律形态,在比较分析了各国家、地区和国际性组织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定义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rn 其次,对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法律制度建构作了重点论述。在具体监管法律制度建构方面,作者认为应借鉴国外和国际组织的做法,并根据我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现状,建立健全以下几个方面的制度:rn (1)主监管制度和监管协调机制。作者认为,目前实行的主监管制度和监管协调机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从长远看,应建立统一监管机构,实现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统一监管。(2)在金融控股公司内控制度上存在风险蔓延和组织结构不透明等两个问题。因此,不仅要形成一种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内部管理机制,而且对内控制度实施外部的监管也是监管内容不可或缺的部分。(3)在控股公司责任承担制度上,主要研究了“揭开公司面纱”、衡平居次原则的运用和股东诉讼制度等三个方面。rn 19世纪中叶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公司制度的发展出现了以个人作为股东向以法人作为股东转化的现象,越来越多的法人持股形成了母公司、子公司、孙子公司等多层次的控股公司。控股公司在节约集团化所必需的资金、控股公司与被控股公司法人人格的彼此独立、分散经营风险以及在税收方面的优越性,使之成为经济运行中重要的一种经济组织架构,对整个经济运行产生巨大影响。随着控股公司的组织架构在实践中得到充足的发展,逐渐被引入到金融领域。rn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先后进行了金融经营体制和监管体制的改革,扫除了成立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障碍,金融控股公司作为实行混业经营形态的一种金融模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大量的创造使用。在我国虽然仍在实行严格的金融分业经营体制,现行法律中也未明确规定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地位,但在现实中已经存在了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形式。①金融控股公司带来的种种问题和挑战日益严峻。因此,对其进行有效监管,保证其有序发展,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是一项紧迫性和重要性的工作。
  • 摘要:公司制衡机制是由内部制衡机制和外部制衡机制共同构成的,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虽然吸收了发达国家不同治理模式的做法,建立了内、外制衡机制的框架,但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许多缺陷,公司治理效果很不理想。为此,本文认为当前应通过产权改革和制度建设重点完善公司内部制衡机制,同时也要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和法制舆论监督等措施以逐步完善公司外部制衡机制,从而最终达到使上市公司大股东和经营管理者对滥用权力行为“不敢为、不能为、不愿为”的制衡目的。rn 当前,公司治理水平不高已成为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和证券市场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制衡机制缺陷又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症结。对此,《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真正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管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本文在对上市公司制衡机制的内涵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制衡机制存在的突出缺陷及其相应的完善措施。
  • 摘要:公司治理理论起源于企业的契约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理沦,公司治理本质上是一种制度性安排,公司治理与公司风险、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有着密切关系。本文探讨了我国公司治理存在的风险与问题以及我国公司治理与风险防范的发展与展望。
  •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期货经纪公司在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法人治理结构特点的描述,分析了当前我国期货经纪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期货经纪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应当鼓励股权结构多元化和分散化、构建有效的权力制衡格局、建立以经营者为主体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健全和强化风险监控机制。希望通过构建协同监管机制,建立和完善应对期货市场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和防范化解风险的长效机制,及时发现风险隐患,监控并及时报告、处置期货市场发展中的各类风险。并结合当前监管工作实际,重点阐述了如何发现与揭示对因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而产生的出资人股本金不“在位”和客户保证金被挪用或穿仓等风险行为。rn 我国期货市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价格体制改革的背景下。1988年3月七届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了“探索期货交易”的思路。1990年10月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开业,迈出了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第一步。经过十多年的风雨历程,我国期货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盲目、无序发展到规范、有序运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企业进入了一个价格风云变幻的时代,各类企业迫切需要借助有效的避险手段来保护并促进自身的发展。期货具有发现价格、规避风险的独特功能,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风险管理的首选工具。目前,国家从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廓清了期货市场发展的思路,明确提出要“稳步发展期货市场,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逐步推出为大宗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功能的商品期货品种”,从而为期货业的平稳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 摘要: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存在着与存款式金融机构相似的巨大的外部性,其隐含的行业金融风险不容忽视。相应的处理措施也必须慎重。重整是较之于破产更有利于处理非银行金融机构风险的一种制度安排,它强调利益相关者权益的保护,把社会利益作为首选的政策目标,因而能最大限度地控制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降低其对社会带来的震荡。重整模式的选择对重整的效果至关重要,应尽量采用市场化的方式;重整的资金来源也不宜过多地依赖中央银行,要积极探寻重整资金市场化和多元化的渠道。要把治理结构的重整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重整的重中之重,从制度建设的角度保证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重整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rn 近年来,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整顿已成为中国金融业风险防范和化解的重要内容之一。鉴于证券和信托机构为目前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主体,其问题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因而本文所论及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多数是指证券和信托类机构,个别地方也包括其他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对“金融机构失败”的重整制度研究是与“金融风险”、“金融危机”,“金融安全网”等问题相联系的。风险的累积酿成危机,危机的防范和化解需要建立金融安全网。广义的金融安全网包括对危机的防范、挽救和善后处理,后两者即构成我们“重整制度”研究的内容。
  • 摘要:中国金融企业公司治理结构需要吸取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的治理经验,但是同时必须对中国金融企业治理结构中的中国特色给予相应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在比较和阐述国外治理结构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国企业,尤其是金融企业的治理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并且提出了对具有中国特色治理结构的解决思路。
  • 摘要:市场主导型的英美模式与组织控制型的日德模式是西方公司治理结构的两种典型模式,二者形成与发展于不同的制度环境,并因此呈现鲜明的导向差异。前者基于公司股权的高度分散与股票的流通便畅,强调通过股东“用脚投票”机制和活跃的公司控制权市场而实现对公司行为的约束与对代理人的选择及监控;后者则由于股票市场的有限融资与股票的流通困难,呈现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和基于相互持股的法人组织对公司及其代理人实施长期的内在控制。本文就上述两种公司治理结构模式进行比较研究。
  • 摘要:中国非寿险业的公司治理处于由行政型治理模式向经济型治理模式的转轨过程中,检验公司治理与风险防范能力的标准在于其是否适应市场要求,是否具有发展潜力。公司治理与风险防范要实现从权力制衡到决策科学、从治理结构到治理机制的转变。需要建立一套监测公司治理与风险防范能力,特别是以投资商为导向的社会调查指标体系,通过对比发布的方式,及时分析非寿险业公司治理与风险防范能力的变化情况。公司治理与风险防范能力指标评价体系设计思路,应当从投资方角度出发,提出公司治理与风险防范评估内容或评价指标,借助客户关系管理思想将评价延伸到投资关系管理上去,并且应当遵循投资者导向、市场满意度、国际惯例、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比性、系统性等原则。公司治理与风险防范能力监测系统的指标选择,包括内部治理结构、内部管理机制、内部风险防范、经营管理成效、外部治理机制等部分。指标系统建立以后可以采用隶属度、鉴别力、相关分析和层次分析法等数学方法进行指标筛选和权重测定。
  • 摘要:近年来,我国企业的公司治理问题得到了普遍重视,公司治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中国证监会等相关部门先后发布的《上市公司章程指引》、《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等一系列公司治理的规范意见和要求。这对提高我国企业公司治理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就我国保险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防范进行浅析。
  • 摘要:本文从人力资本在国有控股保险公司中的重要价值创造作用出发,阐述了国有控股保险公司人力资本化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并指出了国有控股保险公司人力资本化的路径选择就是建立和健全关键职工持股制度、加强对经理人的激励和约束、参与股东大会及董事会的经营决策以及参与公司高管的选择决策和监事会对保险公司的监督。rn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了以股份制为公有制的主要形式,同时也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作为国企改革的重点。2003年,中国人寿在香港和美国两地同时上市,筹资额高达34亿美元,成为当年国际第一“IPO”。通过上市,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国有控股保险公司一方面可以提高偿付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比较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以进一步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但是,按照目前的做法,国有股在国有保险公司中仍然占到70%的比例,公司的高管仍然是由政府任命,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仍然存在所有者缺位,董事会及下设委员会、监事会难以真正起到有效的制衡作用。从国家制度来讲,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法律规定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有参与国家政治与经济生活管理的权利,具体到企业职工在企业经营管理上的权利,就必须在企业的治理结构上得到体现,也就是说必须让人力资本所有者参与企业的治理。rn 人力资本参与国有保险股份公司的治理,不仅可以削弱国有控股的所有者缺位的负面作用,而且能够实现对人力资本所有者有效的激励,而后者是提升国有控股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 摘要:独立董事制度是为了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监督体制,解决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情况下对广大中小股东利益保护不足和“内部人控制”等问题,提高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一项重大制度性安排。但在我国的部分上市公司却出现了“独立董事缺位”现象,独立董事未能正确行使自己的职能,使这项本应很好发挥作用的制度形同虚设。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解决现实问题的目的出发,对独立董事行使其特殊职能所应有的内、外部保证条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为独立董事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实践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摘要:保险营销团队在建立独特的保险营销文化、开拓市场、扩大占有份额、凝聚各保险主体的核心竞争力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主力军作用。尽管他们在为各保险主体效力,但营销人员仍然不是各保险主体的“娘家人”。这些“奶妈的孩子”享受不到直销人员可以享受的众多的福利待遇,造成他们对各保险主体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他们想做就做,不想做就走人。营销团队对他们的“不辞而别”也没有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利用一些已在使用的留人策略外,还应尽快创立营销团队股权激励机制。用这种机制“调整”营销人员没有归属感的心态。让这种机制形成一个链,牢牢地把营销人员固定在这个链条上并与团队一起互动。所谓股权激励机制,就是用“看得见,摸得着,拿得到”的“三得”利益把营销人员吸附在团队的周围,并在团队里干事创业。本文想就创立保险营销团队股权激励机制谈几点粗略的想法。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