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七届全国皮肤病与性病防治学术研讨会
第七届全国皮肤病与性病防治学术研讨会

第七届全国皮肤病与性病防治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浙江邵宁
  • 出版时间: 2014-05-16

主办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

会议文集:第七届全国皮肤病与性病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为了解浙江省10年梅毒的发病规律和流行特点,加强梅毒的监测和防控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现将浙江省2004年至2013年梅毒疫情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近年浙江省梅毒报告病例数居全国前列,2013年梅毒报告发病数居全国第一,发病率位居全国第三。2004-2013年梅毒病例主要以隐性梅毒为主,病例主要分布在流动人口较多的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女性多于男性,发病率高的年龄段主要以性活跃年龄段,职业以农民为主,工人及家务及待业也占有较大比例。本省梅毒发病主要特点与国家梅毒情况类似2004-2013年梅毒发病呈现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可能是近几年浙江省进一步加强了一系列性病预防控制措施,如加强性病疫情报告管理、规范性病诊疗服务、加大培训力度、开展高危人群干预活动,完善性病的健康教育等。同时近年国家也加大了对性传播疾病的重视,发布了新的《性病防治管理办法》,《梅毒预防与控制规划(2010-2020年)》等文件。
  • 摘要:目的:了解江苏省2006-2011年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和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性传播疾病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收集全省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和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江苏省尖锐湿疣和生殖器疱疹的发病率先出现上升,在2008年达到高峰,然后出现下降,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发病率一直处于上升阶段,达到2011年的3.15/10万.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和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发病人数男女性别比分别为0.93:1、2.74:1和0.30:1,每年三种病的病例性别之间有显著性差异.rn 结论:江苏省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发病率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尖锐湿疣和生殖器疱疹的报告病例数也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应该加强对性病综合防治措施,严格掌握诊疗标准,从而控制性病的快速流行.
  • 摘要:目的:了解宁波市2009年-2013年胎传梅毒流行病学特征和趋势,为防治策略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对宁波市2009-2013年度报告的胎传梅毒进行汇总分析.结果:2009-2013年宁波市共报告331例,发病年龄集中在0-1月以内(占83.38%),平均值为7.63天;男性胎儿略多(占59.52%),本地病例为主(占79.46%).胎传梅毒报告年发病率从1.6/10万逐年下降到0.15/10万.结论:胎传梅毒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主要得益于孕期保健和免费婚检.梅毒疫情仍严重,今后要加强性病的健康教育,关注流动人口.
  • 摘要:目的:为随时掌握南京市艾滋病流行趋势,定期对南京市艾滋病专报网络报告的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人(HIV/AIDS)进行分析,为政府制定对南京市艾滋病疫情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rn 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以EXCEL2003软件汇综国家《艾滋病综合防制信息系统》中报告的HIV感染者/AIDS 病人发病特征和死亡情况.rn 结果:2013年南京市七十余家初筛实验室,网报检测HIV抗体825988人份,较2012年同期789273人份相比增长4.65%,发现HIV/AIDS阳性者共计582例(男536、女46例;男:女11.65:1),与2012年报告的544例相比增长6.98%,HIV/AIDS感染阳性检出率70.46/10万.2013年南京市各区县均报告HIV/AIDS 病例,统计显示鼓楼区、秦淮区(含白下区)及玄武区分别报告了383例、77例和49例,为报告HIV/AIDS病例前三位,2013年网报艾滋病病人172例,既初筛阳性即诊断为病人比例高达29.55%,较2012年同期报告的153例相比增长12.42%;报告死亡75例较2012年持平.南京市自2000年组建HIV检测网络,至2013年底累计有74家医院通过江苏省卫生厅或南京市卫生局HIV初筛实验室验收,截至2013年底,累计报告检测HIV抗体5775858人份.检测数逐年上升,十四年间增加8.13倍,HIV筛查阳性率增加了8.94倍.发现HIV/AIDS共2672例其中男2343例占87.68%、女329例占12.31%(男:女7.12:1),平均筛查阳性率46.26/10万,AIDS病人1090例.南京市筛查人群艾滋病发病率达18.87/10万(1090/5775858),HIV感染人群发病率为40.77%(1090/2672),死亡379例,病死率为14.18%(379/2672).累计报告HIV/AIDS中以同性传播为主共1379例占51.6%;异性传播772例占28.9%其次;注射毒品345例占12.9%,居第三位.rn 结论:南京市艾滋病感染形势严峻,上升趋势明显,急需采取更有力的综合性防控措施,以控制疫情的蔓延.
  • 摘要:目的:了解吸毒人员吸毒方式,分析原因,为制订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全省各美沙酮门诊服药者进行问卷调查及体表检查.结果:共调查1647人,以单纯口吸为主1401人,占85.06%;注射+混吸119人,占7.23%,单纯注射94人,占5.71%.各地市吸毒方式差别很大,注射史比例最高者达89.8%(44/49),最低为0.结论:河南省吸毒人员以口吸为主,个别门诊注射吸毒方式比例较高.应及时开展针具交换等行为干预工作,控制艾滋病等在吸毒人群中蔓延.
  • 摘要:高县于2004年报告发现首例HIV后,全县报告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对2013年高县艾滋病疫情信息及防治工作情况分析,高县艾滋病疫情概况基本与相关资料报道基本一致,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高县艾滋病疫情依然呈低流行态势,但部分镇乡疫情严重;2, 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数量继续增加,但新发感染人数保持在较低水平;3、既往HIV感染者陆续进入发病期,AIDS发病和死亡增加;4、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所点比例继续增高;5、感染人群多样化,流行形势复杂化。下步防治工作,在政府领导、各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工作机制下,艾滋病防治的各项策略和措施得到较好的贯彻和落实,并已初见成效。但在重点地区、重点人群中,各项防治措施仍需继续加强。需要进一步扩大艾滋病相关人群的检测面,以最大限度地早发现HIV感染者,减少二代传播;需要进一步加强H工V感染者和AIDS病人的及时就诊和有效治疗,以减少艾滋病相关死亡;需要进一步扩大艾滋病健康教育覆盖面,加强行为干预,减少社会歧视,降低艾滋病危害,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我市网络直报梅毒的诊断报告质量及其影响因素.rn 方法:从传染病直报系统下载医疗机构2012年内报告的梅毒病例,分区整理并按照5:2:2:1抽查隐性、一期、二期、三期/胎传梅毒,计算梅毒诊断正确率及报告准确率,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梅毒报告准确率的因素.rn 结果:共核查2402例,资料完整、纳入分析者2224例,梅毒准确诊断率为90.06%,报告准确率为45.36%,过度报告率为46.08%,分类误诊率为8.54%.各类梅毒诊断准确率位于34.38%~99.38%,其间差异有显著性(x2=556.24,P<0.01),胎传梅毒最低,隐性梅毒最高;而各类梅毒报告准确率位于14.58%~61.76%,其间差异有显著性(x2=76.33,P<0.01),胎传梅毒最低,二期梅毒最高;而过度报告率隐性梅毒最高56.38%,胎传梅毒最低21.88%;分类误诊率胎传梅毒最高63.54%%.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报告梅毒的医疗机构开设有皮肤性病科、性病专科诊疗机构、皮肤性病科进行报告、诊疗期间开展梅毒RPR定性定量检测有助于提高梅毒报告质量.rn 结论:医疗机构报告的梅毒整体上诊断准确,但疫情报告准确率亟待提高,各类梅毒普遍存在过度报告,胎传梅毒误诊普遍.应进一步加强梅毒诊疗培训,医疗机构应加强院内梅毒报告工作管理,优化梅毒诊断报告流程.
  • 摘要:目的:了解江苏省2006-2011年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治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收集2006-2011年江苏省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病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rn 结果:2006-2011年,江苏省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发病率呈快速上升的趋势,2006年为0.12/10万,2011年为3.15/10万,发病率年均增长速度为92.23%;在报告的5 859例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为0.3:1,各年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男女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29岁年龄组,占51.10%;江苏省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苏南和苏中的较发达城市;主要以家庭及待业者和工人为主.rn 结论:江苏省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发病率呈快速增长,应加强生殖道沙眼衣原体的防治措施,以控制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快速流行.
  • 摘要:目的:了解漯河市强制戒毒人群HIV、HCV的感染状况及相关因素,为漯河市在该人群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措施制定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2013年1-12月,分四次(每季度一次)对漯河市某强制隔离戒毒所关押的新入所836名吸毒者进行行为学和血清学调查,分析HIV、HCV感染的危险因素.rn 结果:漯河市强制戒毒人群HIV感染率为1.44%(12/836),HCV感染率为3.83%(32/836),HIV/HCV合并感染率为0.8%(7/836),HIV/HCV合并感染率为0.8%(7/836),影响HIV、HCV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民族、毒品类型、吸毒方式以及针具共用情况.rn 结论:漯河市强制隔离戒毒人群人群是HIV、HCV感染的易感人群,同时存在多种导致HIV传播的危险因素,应对该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降低该人人群高危行为,遏制艾滋病在该人群中的传播.
  • 摘要:目的:为随时掌握南京市艾滋病流行趋势,定期对《艾滋病综合防制信息系统》中报告的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人(HIV/AIDS)进行分析,了解南京市发现的HIV/AIDS发病及死亡病例的死因构成、相关影响因素,为政府制定对南京市艾滋病疫情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rn 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回溯性分析二十多年来南京市艾滋病疫情截止2012年底,各医疗卫生单位筛查发现的HIV/AIDS 新发感染病案.以EXCEL2003软件汇综分析HIV感染者/AIDS 病人发病和死亡情况.rn 结果:南京市自2000年组建HIV 检测网络,至2012年底累计有73家医疗单位通过江苏省卫生厅或南京市卫生局HIV初筛实验室验收,累计报告筛查检测HIV 抗体4949870人份.发现HIV/AIDS 共计2153例,HIV抗体筛查平均阳性检出率43.5/10万.诊断AIDS病人849例,人群平均发病率为17.15/10万,死亡309例,病死率为12.96%.不同性别、年龄组及不同感染途径人群之间差异高度显著.2153例HIV/AIDS病例集中分布在20-49岁,共1817例占84.39%.309例HIV/AIDS死亡病例中男性243例、女性66例(男:女为3.68:1),占死亡病例构成前三位的分别是异性传播,死亡153例占49.51%,注射毒品死亡52例占16.83%及同性传播死亡49例占15.86%.南京鼓楼区、新秦淮区、玄武区分别居我市报告发病、死亡的前三位.三区共报告HIV/AIDS 病例1656例,占全市报告HIV/AIDS 病例的76.92%,三区合计报告死亡253例,占全市报告HIV/AIDS 死亡的81.88%.849例AIDS 病人中死亡率达25.44%,显著高于1304例HIV感染者中死亡率7.13%,且随年龄升高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有上升趋势.70岁以上年龄组发病达60%、病死率为70%为最高,其次为60岁以上年龄组发病为59.7%、病死率32.84%,0~岁组发病50%、病死率为28.57%居第三位.传播途径以同性传播和异性传播为主区,共1644例占76.36%.单采血浆及输血/输注血制品组感染的HIV/AIDS 发病率最高(83.33%、78.26%),其相对病死率也高(44.44%、52.17%),因其感染人群均非近期感染.母婴传播感染者的发病率达58.33%,病死率为33.33%居第二位.异性传播感染者发病率达56.96%;病死率为23.94%居第三位.职业以离退人员发病率、病死率为最高,海员及长途驾驶员次之.南京市近年来报告HIV/AIDS感染及发病状况及疫情流行特征与全国相似,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rn 结论:南京市艾滋病感染形势严峻,上升趋势明显,应在艾滋病高危人群扩大检测,尽早发现感染者,及时提供抗病毒治疗药品,降低HIV/AIDS发病和死亡率,控制疫情的蔓延.
  • 摘要:目的:了解深圳市男男性行为献血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blood donors,MSMBD)HIV和梅毒感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rn 方法:于2009-2012年采用滚雪球法和同伴推动抽样方法在深圳市招募MSMBD 共813 名为调查对象.采用一对一问卷调查方法收集其社会人口学特征、HIV主动检测史、性取向、性角色、最近6个月男男性行为状况、异性性行为状况等,采集静脉血5ml进行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和抗-HIV 检测.采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比较各年梅毒和HIV 阳性率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梅毒和HIV感染的影响因素.rn 结果:调查对象的梅毒感染率为22.0%(179/813),HIV感染率为8.0%(65/813),梅毒合并HIV感染率为4.2%(34/81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无HIV主动检测史相比,有主动检测史会降低MSMBD人群感染HIV的风险[OR(95%CI)=0.37(0.21~0.64)],与6个月内肛交性伴数≤1个、无合并梅毒感染相比,6个月内肛交性伴数≥5个、合并梅毒感染会增加其感染HIV的风险[OR(95%CI)值分别为2.04(1.03~4.06)、4.52(2.64~7.73)];与性取向为同性恋、6个月内肛交性伴数≤1个、肛交时每次使用安全套、无合并HIV感染相比,性取向为双性恋、6个月内肛交性伴数为2~4个和≥5个、肛交时有时使用安全套、合并HIV感染会增加MSMBD人群感染梅毒的风险[OR(95%CI)值分别为1.60(1.12~2.27)、1.77(1.09~2.87)、1.84(1.09~3.081、1.61(1.10~2.36)、4.02(2.33~6.96)].rn 结论:深圳市MSMBD HIV和梅毒感染率较高,影响因素复杂,应引起足够重视,确保血液安全.
  • 摘要:目的:了解本省梅毒报告病例诊断符合率,探讨提高梅毒诊断准确率的有效方法.rn 方法:通过采取下发性病病例报告规范文件、开展相关专业人员培训及现场督导和年度考核等综合方法,分析干预方法实施后全省梅毒报告病例诊断符合率的变化情况.rn 结果:2013年全省梅毒报告病例诊断符合率较2012年有明显的上升,由88.96%上升到了96.11%;所抽查的11个市梅毒报告病例诊断符合率均在90%以上,且呈上升的趋势,其中上升幅度最大的为温州市,由2012年的53.74%上升到了2013年的93.17%;杭州和舟山两市的诊断符合率均达到了100%.rn 结论:本省的梅毒病例报告质量不断提高;政策支持、专业培训与现场督导和考核等综合方法是提高我省梅毒病例诊断准确率的关键措施.
  • 摘要:目的:为了解新疆哈巴河县艾滋病自愿咨询(VCT)门诊求询者高危行为及个人行为和HIV感染状况,为哈巴河县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对2009-2013年哈巴河县艾滋病自愿咨询(VCT)门诊求询者414名检测信息的历史卡片,进行统计分析.采用ELISA 法检测HIV抗体,试剂由北京万泰,批号;20111120和珠海丽珠;批号;20120509严格按试剂说明书及HIV初筛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进行检测,并做好实验室的防护工作.rn 结果:414名自愿咨询受检者HIV抗体检出情况;414名受检者中,HIV抗体阳性2名,阳性率为0.48%.有性乱史和公用梳子史的调查对象HIV抗体阳性率比无性乱史、无公用梳子及其他危险行为人员高,差异显著性(P<0.5).rn 结论:本次本县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HIV阳性检出率低但是提醒当地艾滋病疫情有流行,应引起足够重视.哈巴河县已对高危人群开展大量干预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但该人群对艾滋病相关高危行为的认知仍然不够,自我保护意识差,仍有高危行为发生,各族群众对艾滋病防治知识了不够,特别是当地哈萨克族了对艾滋病防治知识了解淡薄.因此今后进一步加强对艾滋病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工作和加强两种语言文字(哈.汉)艾滋病防治宣传,降低艾滋病的流行传播.对性传播的方式也不能放松、应全员鼓励100%正确使用安全套的方法,降低性传播艾滋病的发病率.加强对高危行为人员的HIV相关知识培训及行为干预,进一步加强检测和信息网络建设建立档案.对2009-2013年哈巴河县艾滋病自愿咨询(VCT)门诊求询者414名受检者中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情况及与行为的关系进行HIV抗体筛查的情况进行分析,为哈巴河县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报告.
  • 摘要:目的:了解既往有偿献血员艾滋病流行地区娱乐场所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性病感染现状及防治知识知晓水平、高危行为特征,为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rn 方法:2009-2013年度对信阳市娱乐场所女性性工作者开展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干预和采样监测.rn 结果:连续5年共调查娱乐场所女性服务人员2152人次,平均年龄为23岁,与客人发生商业性行为时每次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仅为63.45%,检出HIV 阳性2人,梅毒49例,丙肝阳性10例,艾滋病、梅毒、丙肝感染率分别为0.09%、2.28%、0.46%.rn 结论:信阳市娱乐场所女性性工作者已经有艾滋病、梅毒、丙肝的流行,对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的认识水平参差不齐,存在不安全性行为,加强对暗娼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控制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工作十分必要.
  • 摘要:目的:了解本市男男性行为(简称:MSM)人群艾滋病防治情况,评估MSM人群干预工作效果,为本市MSM人群行为干预工作提供依据.rn 方法:滚雪球法,以自行设计的《MSM行为干预调查表》以匿名方式开展调查.rn 结果:2010年共调查408人,收回有效调查问卷400张,平均年龄25.66±4.3岁;经统计分析得出:安全套使用情况与年龄、文化程度(P<0.05)有统计学意义,与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婚姻状况(P>0.05)无统计学意义.rn 结论:本市MSM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较高,但安全套使用率在低年龄段、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群中仍然较低.因此制定有针对性的MSM人群干预计划,是降低我市MSM人群艾滋病感染率的重要措施.
  • 摘要:目的:了解不同人群梅毒预防知识的知晓情况,为制定梅毒防治工作策略提供依据.rn 方法:采用国家性病控制中心编制的梅毒知晓率调查问卷表,选择湖南省内长沙市和五个国家性病监测点,对城市居民、农村居民、流动人口、高校学生、商业性女性性服务者(FSW)和(MSM)6类人群进行匿名问卷调查.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双录入并进行逻辑纠错和一致性检验直到两个数据库达到完全一致为止.用SPSS11.5软件、Excel进行统计分析、t检验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选择湖南省内长沙市和五个国家性病监测点,对城市居民、农村居民、流动人口、高校学生、暗娼和男男性接触者6类人群进行匿名问卷调查.rn 结果:共收回2075张有效问卷,其中城市居民300份、农村居民300份、流动人口439份、高校学生365份、FSW410份、MSM261份.对梅毒预防知识的知晓率城市居民为71.33%、农村居民为55.00% 、流动人口55.71%、高校学生67.67% 、FSW56.10%、MSM72.03%.rn 结论:抽查的6类人群中农村居民、城市居民、流动人口、FSW梅毒预防知识知晓率较低,亟需加强宣传教育普及梅毒预防知识,尤其是对低文化层次的高危人群.
  • 摘要:目的:了解宜昌市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服务人群HIV感染状况,为遏制艾滋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收集整理2008-2013年宜昌市疾控中心(CDC)自愿咨询门诊VCT人群个案与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2008年1月-2013年12月VCT 门诊共1990例接受VCT 服务,男女比例2.48:1,年龄在1~83岁之间,以21-30岁青壮年为主,占46.88%;婚姻以已婚为主,占54.92%;求询类型以非婚异性性行为史为主,占61.81%;在接受VCT服务中的1990例,确认HIV-Ab 阳性者38例,阳性检出率为1.91%;以男男性行为史阳性检出率最高,达20%.rn 结论:宜昌市疾控中心VCT门诊HIV感染主要为性途径传播,以男男性行为史为主,加强此类人群的VCT等综合干预服务是今后防治工作的重点.
  • 摘要:为加强《艾滋病防治条例》宣传贯彻力度,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48号),进一步动员有关部门和单位继续扩大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实现“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11-2015)年”的目标要求,南京市政府艾滋病防治办公室,均年初发文,制定出《区县2011/2012年艾滋病防治工作目标任务及考核评分标准》,动员有关部门和单位继续按照《南京市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方案》、《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程实施方案》等,开展以“五进”(进社区、进农村、进场所、进学校、进工地)为重点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对三类高危行为人群及大学生、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活动.相关资料来源:根据江苏省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所要求,南京市自2007年开始,要求各区县疾控中心每月10日前上报:“江苏省省级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和娱乐场所行为干预县(区)月报表”并且上网填报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中高危行为干预报表.市疾控每月汇综统计全市健康教育工作数据.
  • 摘要:目的:分析2006-2012年男性淋病患者临床分离菌株对WHO建议监测的五种抗生素的敏感性.rn 方法:从男性患者尿道中收集分泌物培养,通过纸片酸度定量法测定β-内酰胺酶,琼脂稀释法测定头孢曲松、大观霉素、环丙沙星和四环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rn 结果:共从男性淋病患者尿道中收集367株临床分离菌株,未发现头孢曲松、大观霉素的耐药菌株.只有7(1.9%)株菌株对环丙沙星敏感.TRNG 菌株和PPNG菌株阳性菌株数目分别为217(59.1%)和71(19.3%).头孢曲松中敏菌株2006-2012 呈波浪式下降.2006-2012淋球菌对大观霉素敏感性无明显变化,对环丙沙星耐药率基本不变.TRNG菌株阳性率呈下降趋势.PPNG菌株阳性率下降后又上升.rn 结论:2006-2012年期间来自男性淋病患者的菌株对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敏感,适合作为治疗男性患者的一线药物;对环丙沙星高度耐药.TRNG菌株逐渐减少,PPNG菌株下降后上升,可能与青霉素和四环素的使用有关.
  • 摘要:目的:组织广西地区各级医疗机构参加梅毒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活动,为广西地区梅毒实验室检测水平和质量管理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标准制备梅毒血清质控品后发放到各参评实验室,按标准要求分别进行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定性、定量试验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定性试验,并在规定时间内反馈检测结果,经汇总后采用SPSS12.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参评的200家单位中,41家单位的成绩为100分(20.5%),128家单位的成绩为90~99分(64.0%),22家成绩为80~89分(10.5%),9家单位成绩低于80分(4.5%).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定性试验和定量试验结果符合率分别为97.5%和74.0%,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定性试验结果符合率为84.0%.rn 结论:广西地区梅毒实验室检测水平和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应加大参评单位数量,并加强各梅毒实验室诊断技术、质量管理和自身能力建设.
  •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脑脊液非螺旋体抗原试验对神经梅毒的诊断效率.rn 方法:采用Cochrame系统评价方法检索电子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脑脊液非螺旋体抗原试验(VDRL、RPR、TRUST)的研究文献及参考文献,制订纳入和排除标准,提取被纳入研究文献的数据,采用MetaDisc1.4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6个研究符合纳入标准被纳入本次系统评价,含神经梅毒CSF样品225例,非梅毒患者CSF样品1224例.Spearman相关系数为-0.03(p=0.957),各研究间不存在阈值效应.加权合并功效指标及95%置信区间(CI)分别为:敏感度0.773(0.713~0.826)、特异性0.988(0.980~0.993)、阳性似然比53.5(24.3~118.0)、阴性似然比0.233(0.180~0.296)、诊断优势比229.9(117.3~450.9)、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981及Q指数0.938.按方法分组进行Meta回归分析:RDOR=1.07[95%CI:0.19-5.96].rn 结论:脑脊液非螺旋体抗原试验对神经梅毒有较高的诊断功效,RPR和TRUST可替代VDRL用于脑脊液样品.
  • 摘要:目的:检测2012年大连市临床分离的淋球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以及质粒介导的产β-内酰胺酶淋球菌(PPNG)和四环素高水平耐药淋球菌(TRNG)耐药质粒TEM-1和tetM基因分型.rn 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菌株对3种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判断敏感性按WHO西太区淋球菌耐药性监测统一标准,其中头孢克肟敏感性试验和判断标准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判断.用纸片酸度法检测产β-内酰胺酶淋球菌(PPNG)菌株,多重PCR方法鉴定β-内酰胺酶质粒并进行TEM-1和TRNG tetM基因分型.rn 结果:大连市102株菌对3种抗生素进行了测定,出现了大观霉素耐药株5株(4.9%),头孢曲松的低敏率达到88.2%,所有菌株均对环丙沙星耐药.PPNG和TRNG的流行率为33.3%(34/102)、24.5%(25/102);TEM-1基因分型以亚洲型为主,79.4%(27/34),少量非洲型,偶见多伦多型;tetM基因分型以荷兰型占优势,偶见美国型.rn 结论:大连市淋球菌流行株出现了大观霉素耐药株,TEM-1基因质粒分型以亚洲型占优势,tetM基因以荷兰型为主.
  • 摘要:目的:了解广西柳州市梅毒的诊断是否与国家《梅毒诊断标准》相符合,提高梅毒的诊断质量,确保疫情信息准确.方法:对辖区县级和二级以上医疗单位报告的病例进行随机抽样,按梅毒诊断标准判断诊断是否准确.结果:梅毒诊断准确率为30.21%(29/96)、规范检测率40.63%(39/96).县级医疗单位诊断准确低于市区二级以上医疗单位.结论:医疗单位应加强诊断标准的培训,增添必要的检测设备,按标准进行检测、诊断和报告,减少误诊误报.
  • 摘要:目的:了解海口市性病门诊就诊者的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和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rn 方法:用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剂盒对本性病门诊的4046份尿道/宫颈分泌物标本进行支原体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rn 结果:支原体阳性1431份(35.37%),其中UU阳性1077份(26.62%),MH阳性43份(1.06%),UU+MH阳性311份(7.69%).而且女性患者支原体阳性率53.20%(623份)明显高于男性28.10%(80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9.29,P<0.01).药敏结果:UU,MH,UU+MH对交沙霉素、强力霉素、美满霉素较敏感,对环丙沙星耐药率最高.rn 结论:海口市性病门诊就诊者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以UU为主,交沙霉素、强力霉素、美满霉素是治疗本地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首选药物.
  • 摘要:目的:了解浙江省县区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实验室梅毒血清学检测水平,从而促进检测质量持续改进.rn 方法:制备梅毒血清学质控品发放到各参评机构,要求进行梅毒特异性试验定性检测和非特异性试验的定性、定量检测,将回报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回报结果的496家参评机构中优秀470家(94.76%),合格16家(3.22%),不合格10家(2.02%),其中特异性试验的符合率为99.31%,非特异性试验定性、定量检测符合率分别为97.94%和92.62%.rn 结论:各参评机构梅毒血清学检测整体质量较好,其中特异性试验质量要明显优于非特异性试验,但部分机构特别是妇幼机构的实验室检测能力还有待提高.
  • 摘要:目的:调查2009-2011年深圳市头孢曲松低敏淋病奈瑟菌(淋球菌)流行的基因型和特征.rn 方法;收集2009-2011年深圳市淋球菌296株,采用琼脂稀释法筛选出头孢曲松低敏株(最小抑菌浓度为0.06~0.5μg/ml),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与头孢曲松低敏淋球菌感染相关的因素;根据1:1抽样原则抽取出高敏对照菌株,与低敏菌株一起进行NG-MAST基因分型和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进化树分析.rn 结果:在296株淋球菌中,未发现头孢曲松耐药菌株,头孢曲松低敏菌株53株(17.91%).近两个月的抗生素使用史与头孢曲松低敏淋球菌感染相关(OR=3.080,95%CI:1.376~6.894).53株低敏株的NG-MAST分型共得到48个ST型别,由5个成簇的ST(ST1768、ST3927、ST641、ST7076、ST7078 各包含了2株淋球菌)和43个单一的ST构成,其中26个ST型别分别被香港等地报道过.NJ进化树未观察到低敏株单独成簇的情况.rn 结论:深圳地区2009-2011年分离到的296株淋球菌中头孢曲松低敏株的比例较高.深圳市头孢曲松低敏淋球菌菌株的流行可能有其独特的特点.
  • 摘要:目的:为了解成人、儿童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情况,以预防手足口病的传播、扩散.方法:通过对本市网络直报的21例成人手足口病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进行资料分析、总结.结果:与手足口病患者有明确接触史的占71.43%(15/21),传染来源不详的占28.57%(6/21);1例患者发病3天后其儿子相继发病.结论:手足口病患者的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家庭成员间均可相互传染,成人作为传染源应值得重视.
  • 摘要:经皮微透析是一种独特的在体取样技术,可测定真皮及皮下组织中游离药物浓度.在过去的十年里该技术发展迅速并被证明是一种用途广泛、安全、有效的皮肤外用制剂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研究工具. 本文对微透析技术在外用制剂的皮肤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以及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方面的应用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作为一种在体采样技术,MD可给出药物系统转运和局部转运的最相关数据,是获得以真皮为作用靶位的外用制剂的人体在体研究数据的首选方法。并在皮肤屏障扰动或内源性皮肤病情况下的药物经皮渗透性研究方面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MD技术的引入,为药物研究、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中靶组织的实时取样提供了一个独特方法。
  • 摘要:目的:为了探讨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Hemay005对体外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细胞炎性因子产生的影响.rn 方法:分别用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rhTNF-α)、重组人干扰素-γ(rhIFN-γ)和312nm窄波UVB诱导,采用MTT法检测Hemay005对HaCaT细胞增殖的影响,用ELISA法检测其对HaCaT细胞IL-8、sICAM-1和TNF-α产生的影响.rn 结果:Hemay005对HaCaT细胞增殖及25ng/ml rhTNF-α诱导的IL-8产生无明显影响,但能剂量依赖性的抑制1000U/ml rhIFN-γ诱导的HaCaT细胞产生sICAM-1和124.2mJ/cm2窄波UVB照射引起的HaCaT细胞产生TNF-α.rn 结论:提示Hemay005可通过抑制角质形成细胞炎症因子的表达发挥抗银屑病作用.
  • 摘要:目的:体外研究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Hemay005对人白细胞趋化活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和培养人外周血白细胞,用甲酰三肽(fMLP)作诱引剂,通过48孔微量趋化小室检测Hemay005人白细胞趋化功能的影响.结果:Hemay005与同类PDE4抑制剂CC-10004对fMLP诱引的人白细胞迁移均有明显抑制,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IC50值分别为0.188μg/ml和0.253μg/ml.结论:Hemay005可通过抑制炎性反应的中心环节——白细胞趋化而发挥抗银屑病作用.
  • 摘要:目的:检测ATRA对人皮肤鳞癌细胞系SCL-1的抑制效应及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rn 方法:不同浓度的ATRA作用于SCL-1细胞后,利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利用蛋Western blot检测周期调节蛋白及ERK/JNK蛋白水平.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AP-1转录活性.rn 结果:ATRA抑制SCL-1细胞增殖并诱导一定的细胞凋亡.此外,ATRA能诱导G1期细胞阻滞,抑制周期相关蛋白cyclinD1/CDK4和cyclinE/CDK2的表达,增加周期依赖激酶p21和p27的表达.ATRA明显降低ERK1/2和JNK1/2的表达以及AP-1的转录活性.rn 结论:ATRA可通过抑制MAPK-AP1信号通路诱导皮肤鳞癌细胞SCL-1产生周期阻滞,并可能有效用于预防和化疗皮肤鳞癌.
  • 摘要:目的:近年来的体外致敏性检测方法研究多以树突状细胞、树突样细胞及角质形成细胞为对象.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THP-1细胞核角质形成细胞共培养系统用于评价化学物质的致敏性.rn 方法:分别将THP-1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培养于插入式培养皿的下室和上室中,24小时后向上室中加入待检的物质(包括致敏物和刺激物),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HP-1细胞表面CD86和CD54的表达水平变化,同时测定细胞活力的变化.rn 结果:致敏物诱导CD86和CD54表达上调,但刺激物没有类似效应.与THP-1单培养体系相比,致敏物能引起THP-1表面CD86和CD54发生变化的浓度更低,在非毒性浓度即可引起上述分子表达的增加.此外,异丁香酚在共培养体系中判定为致敏物,但单培养系统却判为非致敏物.rn 结论:THP-1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的共培养体系成功的用于致敏物质的检测,且CD86和CD54是较为理想的检测指标.
  • 摘要:目的:利用裸鼠在体皮肤给药,比较两种外用咪喹莫特乳膏皮肤药代动力学行为,同时探讨裸鼠在体皮肤药代动力学方法的应用前景.rn 方法:选择裸鼠皮肤在体外用咪喹莫特乳膏约0.03g后,于0.25、0.5、1、2、4、6、8、24h取皮匀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皮肤中的咪喹莫特浓度,比较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偏差并对该方法进行评价.rn 结果:国产和进口乳膏中的咪喹莫特的Cmax分别为(82.80±8.13)μg·g-1、(76.46±13.08)μg·g-1,Tmax分别为(6.0±0.0)h、(5.0±1.2)h,t1/2分别为(25.28±4.27)h、(23.30±7.42)h,AUC0-24分别为(992.27±226.55)μg·h·g-1和(1037.02±175.93)μg·h·g-1.Cmax、Tmax、AUC0-24的RSD分别为9.8%和17.1%、0%和24.0%及22.8%和17.0%.药动学数据符合一房室模型.rn 结论:两种乳膏中咪喹莫特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表明两种乳膏的裸鼠皮肤药代动力学行为无显著性差异.咪喹莫特的Cmax、Tmax、AUC0-24的RSD偏差均较小,回收率稳定,可重复,表明在体给药分时取样法能较好地反映药物在裸鼠体内的经皮代谢过程,适用于临床前外用药物的皮肤药代动力学筛选与评价.
  • 摘要:目的:利用中国人皮肤来源的细胞体外构建组织工程皮肤白念珠菌感染模型.rn 方法:利用中国人皮肤原代培养成纤维细胞、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成纤维细胞与胶原孵育3天得到的组织工程真皮表面共培养角质形成细胞和黑素细胞12天获得组织工程皮肤,在其表面滴加一个麦氏浓度的白念珠菌悬液5μl,分别在6h,12h,24h,48h和72h进行HE染色和PAS染色观察.rn 结果:利用成纤维细胞、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及胶原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结构良好,表皮分化层次分明.HE染色和PAS染色显示,感染白念珠菌后,随着时间的延长,白念珠菌对表皮结构的破坏逐渐加重,菌丝由浅表向真皮逐渐侵入.感染至72h,表皮结构完全破坏,真皮内充满大量菌丝.rn 结论:利用中国人皮肤来源的细胞培养出含色素组织工程皮肤层次结构分明;初步建立了中国人皮肤来源的组织工程皮肤念珠菌感染模型,为今后研究白念珠菌致病机制和抗真菌药的药效学评价提供一种新型的工具.
  • 摘要:目的:探讨丹皮酚对体外培养人黑素瘤A375和M14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rn 方法:利用CCK8检测不同浓度和时间丹皮酚作用下对黑素瘤A375和M14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用1.25mmol/L、2.5mmol/L和5mmol/L 三种浓度丹皮酚作用24h后,分别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Annexin-Ⅴ/PI法观察A375和M14细胞凋亡的变化;用Hoechst33258 染色法观察5mmol/L丹皮酚作用48h后A375和M14细胞凋亡的形态变化.rn 结果:细胞周期显示丹皮酚处理过的A375和M14细胞G2/M期比例均高于对照组.以0mmol/L、1.25mmol/L、2.5mmol/L、5mmol/L丹皮酚作用24h后,A375细胞的早期凋亡率分别为3.11%±0.53%,13.74%±1.73%,25.95%±0.57%和46.44%±0.81%;M14细胞的早期凋亡率则分别为1.00%±0.08%,2.00%±0.01%,2.99%±0.29%和14.73%±0.94%,呈剂量依赖性诱导A375和M14细胞凋亡.经5mmol/L丹皮酚作用后Hoechst33258染色示凋亡细胞形态改变.rn 结论:丹皮酚对黑素瘤A375和M14细胞均具有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
  • 摘要:解脲脲原体是泌尿生殖道感染的最常见病原体之一,可分为2个生物群14个血清型.目前14种血清型之间致病性差异尚未明确,国内外建立了多种动物模型以明确其致病性差异.本文综述了目前所建立的解脲脲原体动物模型情况,为此后的研究提供资料.虽然目前针对Uu的动物模型研究较多,但因Uu血清型众多,较多血清型可能为正常定植,感染环境中有较多其他共生菌群及宿主免疫、遗传背景差异等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得Uu各型的致病力、感染机制及感染后造成的并发症等尚未清楚。因此,建立稳定合适的各型别动物感染模型,对解决上述问题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分析影响梅毒治疗后血清转归的相关因素.rn 方法:回顾性研究226例HIV阴性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驱梅治疗1年后血清痊愈或血清固定发生情况,对影响血清固定的患者年龄、病期、性别、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初始滴度、治疗用药等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rn 结果:154例(68.1%)患者血清痊愈,72例(31.9%)患者发生血清固定,随着病期延长,血清固定发生率增加.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驱梅治疗后发生血清固定的因素包括:女性患者(OR=2.517,95%CI:1.159-5.464)、初始RPR滴度≤1:16(OR=4.370,95%CI:1.311-14.562)和非苄星青霉素治疗(OR=4.959,95%CI:1.650-14.901),而与血清学痊愈相关的临床特征包括:一期梅毒和二期梅毒患者和年轻患者(≤25岁)(P均<0.05).rn 结论:梅毒治疗后血清学痊愈或固定与患者病期、性别、年龄、RPR基线滴度、治疗药物有关.
  • 摘要:由淋球菌感染之外的其他各种原因导致的尿道炎称为非淋菌性尿道炎(non-gonococcal urethritis,NGU),但有大约50%的患者既检测不到淋球菌也无沙眼衣原体感染,称作为非衣原体性非淋菌性尿道炎(nonchlamydialnon-gonococcal urethritis,NCNGU)在NCNGU中,Mg的致病作用已确定并且为主要病原体,Uu及其不同型别的致病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阴道毛滴虫的感染率随人群患病率不同而异并且发病年龄偏大,病毒感染包括HSV、腺病毒及EB病毒少见,口咽部的病原体或共栖菌群在NCNGU中的致病作用值得关注。国外研究表明现有的治疗NGU的方案对生殖支原体的疗效差,单剂量阿奇霉素和多剂量多西环素治疗Mg感染的疗效均不理想,达不到一线推荐治疗方法应能治愈95%感染的标准。多国报道生殖支原体对大环内醋类药物产生耐药性,且阿奇霉素1g顿服可致生殖支原体产生大环内醋类耐药性。Mg感染的最佳治疗药物和方案的确定尚有待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提供依据。对尿道炎病征的一线治疗药物需要重新评价,包括联合用药及新药的有效性。在临床上也函需开发商品化的生殖支原体检测试剂盒,加强对生殖支原体大环内醋类耐药性的监测,开发新的抗生素。
  •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可疑梅毒患者血清Tp15、Tp17、Tp45和Tp47抗体表达特征.rn 方法:性病门诊收集24例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阳性的老年可疑梅毒患者,同时收集35例老年二期梅毒患者和22例治疗10年以上的老年梅毒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欧盟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患者血清抗梅毒螺旋体Tp15、Tp17、Tp45和Tp47IgG表达情况.rn 结果:二期梅毒患者4种螺旋体特异性抗体均阳性.与老年二期梅毒患者相比,治疗10年以上的老年梅毒患者Tp17和Tp47IgG抗体表达下降(P 均<0.001);老年可疑梅毒患者与治疗10年以上的老年梅毒患者血清Tp15、Tp17、Tp45和Tp47IgG抗体表达无显著差别(P均>0.05).rn 结论:梅毒治疗后Tp17和Tp47IgG抗体表达下降;TPPA阳性的老年可疑患者可能是早年感染的梅毒患者.
  • 摘要:目的:研究P-糖蛋白的多药耐药基因MDR1基因多态性对异维A酸人体药代动力学的影响.rn 方法:21例健康受试者单次口服40mg异维A酸胶丸(泰尔丝),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扩增法(allele-specific amplification,ASA-PCR)对MDR1 exon12(C1236T)、exon21(G2677T/A)、exon26(C3435T)位点进行基因分型检测;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分析受试者异维A酸血药浓度并计算相关药动学参数,比较不同基因型药动学参数差异.rn 结果:将21例受试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分别根据上述每一基因位点的基因型分组,分别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MDR1exon12(C1236T)的不同基因型异维A酸的体内某些药动学参数有差异.与野生型组相比,变异型组Cmax、Tmax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57、0.252);AUC0~60显著提高(P=0.049)、T1/2及MRT明显缩短(P值分别为0.011、0.035).MDR1exon21(G2677T/A)的不同基因型异维A 酸的体内各项药动学参数无显著性差异.MDR1 exon26(C3435T)参数T1/2、MRT、AUC0~60在杂合型组与变异型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变异型组Cmax有所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变异型组Tmax显著小于杂合型组(P=0.03).rn 结论:MDR1C1236T变异型组体内异维A酸吸收略有增多,t1/2、MRT缩短,异维A酸的体内代谢明显加快.虽然MDR1G2677T/A及MDR1C3435T之间存在显著遗传连锁不平衡关系,且对P-gp的功能影响较大,但本研究结果这两个位点基因突变对异维A酸的体内过程影响不大.
  • 摘要:本研究采用胶带粘贴技术采集人体浅层皮肤样本,经提取处理后LC-MS测定,建立了人体皮肤角质层中艾迪康唑的定量分析方法.LC-MS测定以酮康唑为内标,甲醇-0.01%甲酸水溶液(65:35)为流动相,经Shimadzu Shim-pack VPODSC18柱分离后,电喷雾离子化,选择性正离子检测.研究表明该方法在0.6-1800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方法回收率、批内及批间精密度均符合生物样本药物浓度测定要求.运用该方法对10例健康志愿者外用艾迪康唑乳膏后皮内药物浓度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初步考察,结果表明该方法灵敏、专属,可用于人体局部外用艾迪康唑乳膏后角质层中药物浓度测定及人体皮肤药代动力学研究.
  • 摘要:目的:了解鞍山市梅毒疫情趋势及其流行病学特点,为下一步制定我市性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疫情报告系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2010年,梅毒年平均报告发病率23.42/10万,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男女性别比1.02:1,病例年龄集中在20~49岁(77.33%);家务待业者农民和占46.57%,病程以Ⅰ、Ⅱ期为主占77.21%,隐性梅毒占20.71%.结论:鞍山市梅毒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应加强健康教育和高危行为干预,采取综合防治,控制梅毒传播.
  • 摘要:目的:了解厦门市淋病疫情流行趋势和流行特征,为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对厦门市2004-2013年厦门市淋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rn 结果:2004-2013年厦门市累计报告淋病病例11527例,年均发病率为42.05/10万,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χ趋势2=468.37,P<0.001);淋病病例主要集中在厦门市湖里区和思明区;病例男女性别比为5.87:1,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男女发病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趋势2=70.44,P<0.001);发病病例年龄主要集中于20-39岁年龄组,共报告8714例(75.60%),各年龄组发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趋势2=107.48,P<0.001);工人,其它职业,不详职业和商务人员这四项职业人群的发病病例数居前四位,不同职业人群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趋势2=1091.24,P<0.001).rn 结论:厦门市淋病疫情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今后需继续扩大性病筛查范围,加大监测力度等防控策略工作.
  • 摘要:目的:评价武汉市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工作运行现状.rn 方法:利用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的实时浏览、统计功能,通过条件检索,导出2008-2013年度VCT服务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2008-2013年,武汉市VCT服务总量保持相对稳定;2009起,检出HIV阳性人数及阳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于2012年达到高峰;全市VCT 检出的748例HIV感染者,男女性别比为6.17︰1经同性传播占59.76%,经异性传播占21.79%,经注射毒品传播占7.88%,经采供血传播占2.41%,经母婴传播占0.40%;2008年起,经同性传播占比及总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于2012年达到高峰.VCT检出HIV感染者主要集中在硚口、武昌等中心城区,区域分布特征明显.rn 结论:应进一步完善VCT绩效考核评价方案,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模式,以提高VCT工作的效率和效益.
  • 摘要:目的:了解台州市男男性行为人群(MSM)中HIV/梅毒感染状况及危险因素,为今后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rn 方法:利用2010-2013年台州市男男性行为者MSM艾滋病哨点监测数据,对血清学检测结果和行为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2010-2013年共调查MSM 1108人,历年的最近一次同性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分别为66.7%、73.3%、81.6%和66.2%,HIV抗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8.2%、10.2%、16.0%和10.0%,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8.5%、24.6%、13.5%和9.3%,HIV新发感染率分别为4.4%、6.4%、10.0%和3.6%.rn 结论:台州市MSM中艾滋病/梅毒感染情况相当严重,应当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的蔓延.
  • 摘要:目的:对淋病疫情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为淋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rn 方法: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发的“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和Excel软件对2013年信阳市淋病疫情进行分析.rn 结果:全市共报告淋病病例142例,报告发病率2.33/10万.报告发病率与2012年相比上升了12.16%.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淋病发病比为11.44:1.2007年-2010年淋病报告发病数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2011年至今,淋病发病人数及发病率开始持续上升.rn 结论:性活跃人群是淋病感染的高发人群,淋病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要认真探索造成淋病报告发病率重新升高的原因,加强淋病的诊断、治疗和报告的规范化,提高淋病报告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点和社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MMT)的梅毒监测与梅毒感染病例的管理机制.rn 方法:制定项目工作指南,在全市全部VCT点和MMT门诊开展梅毒检测,规范各个项目点血清转送及病例转介流程,并对梅毒感染者进行规范治疗和随访管理服务.rn 结果:项目1-3个月的数据显示,共为3441例VCT 求询者和352例MMT门诊服药者提供梅毒检测,梅毒筛查率为100.0%和96.7%;分别发现梅毒两项阳性病例39例和7例,阳性率为1.13%和1.99%;不具有梅毒诊疗资质的VCT点提供转诊服务的比例为76.5%,转诊到位率为84.6%;VCT点合计接受治疗比例为74.4%,MMT门诊为57.1%.rn 结论:在VCT 点和MMT门诊基本建立了梅毒监测及梅毒病例的管理工作机制,为其它地区开展此项工作提供依据.
  • 摘要:目的:探索湖北省社区组织(CBO)参与艾滋病防治项目活动模式,为制定更为规范的CBO参与艾滋病预防干预、关怀支持模式与策略提供参考.rn 方法:自行设计调查表格,汇总分析46个CBO相关内容.rn 结果:对暗娼(CSW)人群干预以同伴教育为主;男男性行为(MSM)人群干预在社区开展自愿咨询监测(VCT)、扩大艾滋病病毒(HIV)检测;注射吸毒(IDU)人群干预以家庭走访、动员吸毒者家属教育;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的关怀与支持以提供医疗和心理关怀,构建社区支持网络,开展生产自救为主要模式.rn 结论:CSW干预要挖掘社区领袖、娱乐场所老板,开展同伴教育与VCT服务;MSM人群干预要对男性青少年的教育和保护、建立MSM网络交流平台,扩大检测;IDU人群重在帮扶回归社会、排忧解难;HIV/AIDS以联合家庭、“一对一”同伴教育、心理支持为主.
  • 摘要:目的:了解近年来漯河市发病的流行趋势,为制定有效的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对漯河市2009-2013年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梅毒的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rn 结果:近5年来,2009-2013年报告病例逐年增加,发病率从2009年15.77/10万增长到2013年的40.73/10万.梅毒分期中每年均有各期梅毒病例报告,梅毒病例的分期构成比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大多数为一期、二期和隐性梅毒,分别占22.09%、14.57%和60.11%.各年龄组均有报告,历年发病年龄均集中在20-59岁性活跃人群,共计2156例,占报告总数的59.4%.30岁以下小年龄组的女性多于男性,40岁以上大年龄组中则是男性多于女性,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从职业人群来看,患者以农民为主,占72.56%.rn 结论:应根据漯河市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控制梅毒的发病率.
  •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梅毒疫情重复报告情况,提出建议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个案调查的方法,收集梅毒患者既往就诊信息,与疫情网络报告信息核对,确定梅毒重报病例,分析重报情况.结果:本次调查730例梅毒感染者中,涉及到重报的病例有48例,占6.58%,其中重报一次的46例,占6.30%;重报2次2例,占0.27%.梅毒重报率为6.41%.就诊时是否使用医疗保险与梅毒重报有相关性.结论:梅毒疫情重复报告对梅毒防控工作有一定影响,梅毒疫情报告质量需进一步加强.
  • 摘要:目的:了解南京市数十家医疗单位的临床用血质量控制状况,为预防采供血途径感染HIV/AIDS 提供依据.rn 方法:从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中下载南京市报告的截止2012年底的HIV/AIDS疫情报告数及样本来源为无偿献血人员检测的HIV/AIDS病例,用EXCEL2003汇综分析。rn 结果:南京市数十家医疗单位的临床用血主要来源于南京市血液中心和江苏省血液中心两家采供血机构,从2000年~2012年全市采供血液系统筛查义务献血员1600582人份,即平均每年检测义务献血员HIV抗体123121人份,从中发现HIV抗体阳性122例,阳性检出率平均为7.62/10万,呈现出逐年升高趋势.2010、2011、2012年采供血系统分别检测献血员141119、164706和160051人份,确认HIV抗体阳性数为18例、25例和25例,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2.76/10万、15.18/10万和15.62/10万.南京市七十余家HIV初筛实验室,十三年来累计报告检测HIV抗体4949870人份,发现HIV抗体阳性者2384例,阳性检出率平均48.16/10万.血液系统筛查献血员检测HIV抗体人数占全市筛查HIV 数的32.34%.采供血系统检测累计发现122例HIV阳性者献血员,男112例、女10例,(男:女为11.2:1)占全市发现HIV数的5.12%.献血员中HIV感染者,年龄分布在18~51岁,平均27.73岁.集中在20~34岁组占78.69%.婚姻状况:未婚76例占62.29%,已婚31例占25.41%.现住址南京市者68例占55.73%.文化程度:大专以上者51例占41.8%;高中34例占27.87%.职业分布居前三位的分别是:学生20例占16.39%;干部职员19例占15.57%;工人18例占14.75%.感染途径居前三位的分别是:同性传播50例占40.98%,异性传播49例占40.16%,单采血浆7例占5.74%.2012年新发现的25例HIV阳性者中,男男同性传播感染16例,占64%,rn 结论:南京市献血员中HIV感染检出率上升趋势明显.两家采供血机构规范的筛查复检工作程序,基本上有效地保证医疗临床用血液及血制品的安全.
  • 摘要:目的:了解50岁以上艾滋病患病情况及其因素.rn 方法:根据艾滋病综合防治网报信息系统中ID卡片,对2008年至2012年报告50岁以上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进行调查,用SSPS13.0软件进行分析.rn 结果:183例AIDS/HIV有50岁以上患者34例(18.57%),2008年33例(12.12%)、2009年42例(7.14%)、2010年31例(25.80%)、2011年38例(23.68%)、2012年39例(25.64%);传播途径:经血液感染12例(35.29%)、经性感染22例(64.70%).rn 结论:该人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由卖血为主转变为性传播途径为主.加强健康教育是控制艾滋病的有效措施.
  • 摘要:目的:分析农村留守妇女的性传播感染与生殖道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她们的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rn 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武汉市某远城区两个村的留守妇女117人为研究对象,先在流动诊所内和村医务室内开展体检和采样,随后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一般状况、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与配偶和非固定性伴安全套使用情况、既往性病感染及就医情况等.rn 结果:农村留守妇女采取的避孕措施以结扎为主而使用安全套的人很少,47.44%的人有过流产史,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低,共检测出2例梅毒螺旋体感染病例、9例沙眼衣原体感染病例、4例滴虫感染病例、14例霉菌感染病例,配偶外出打工组的生殖道感染风险均要高于配偶未外出打工组.rn 结论:加强对农村留守妇女的艾滋病防治及安全套使用知识的宣传教育,同时在城市加强对农民工的行为干预,有助于降低农村留守妇女生殖道感染的风险.
  • 摘要:为了解新疆哈巴河县看守所羁押、拘留所拘留人员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情况及与行为的关系,为看守所拘留所所管理人员提供相应防护措施提供依据.对2006-2012年哈巴河县看守所、拘留所、羁押、拘留、收教人员840名进行HIV抗体筛查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本次筛查分析说明受检人员H工V感染主要以注射吸毒方式感染,同注射吸毒是中国艾滋病流行的主要原因一致。应针对此方式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戒毒,采取行为干预,使他们更多的了解艾滋病的危害,增强防范意识,降低行为风险。以减少毒品危害为原则的干预措施可有效减少吸毒人群的HIV感染风险和再传播风险。同时,注射吸毒人群中的H工V传播是导致其他人群尤其是性活跃人群HIV传播的关键。所以对性传播的方式也不能放松、应全员鼓励100%正确使用安全套的方法,降低性传播艾滋病的发病率。加强对被监管人员的HIV相关知识培训及行为干预,加强检测和信息网络建设建立档案,使HIV阳性者在离开监管场所后可以联系社区得到关怀帮助从而改变危险行为,加强两种语言文字(哈.汉)艾滋病防治宣传,降低艾滋病的流行传播。
  • 摘要:目的:了解扬州市近几年梅毒疫情发病特征,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对2005-2012年扬州市梅毒疫情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2005-2012年扬州市发生梅毒病例12036例,发病率居甲乙类传染病的位次由第5 位上升到第2位,男性6373例,女性5663例,性别比例为1.13:1,城区与县市、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组的各期别发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病例年龄主要分布在20-59岁,职业以工人、农民、家务待业者为主,2005-2012年农民、家务待业者及商业服务3类人群构成比均有明显增加.rn 结论:应该加强梅毒防控工作,侧重城区梅毒的预防与控制,重点加强农民、家务待业者及商业服务者,20-59岁的性活跃人群.
  • 摘要:目的:了解重庆市不同人群的梅毒预防知识的知晓率以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梅毒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提供的方案和问卷,对重庆市不同人群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所有问卷经EPIdate3.1录入后,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本次调查共计2205人,包括城市居民300人、农村居民300人、在校学生403人、农民工402人、暗娼401人、男同性恋399人,各类人群梅毒知识知晓率分别是:74.4%、53%、59.8%、56%、71%、70%.rn 结论:重庆市不同人群的梅毒知识知晓率普遍偏低,亟需开展预防梅毒相关知识的宣传,以提高人们对梅毒的自我防范的能力和意识.
  • 摘要:目的:了解常德市城区暗娼人群梅毒感染情况及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对城区娱乐场所暗娼人群进行匿名问卷调查,拟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本次共调查1597例暗娼,年龄中位数26岁,梅毒感染率3.3%,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偏大和场所档次低是暗娼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常德市城区暗娼人群梅毒呈上升趋势,感染梅毒的危险因素大量存在,下一步的干预工作中,应对暗娼人群给予重点关注.
  • 摘要:目的:了解当代高校学生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程度及性态度、性行为现状,为制订性病艾滋病宣传教育及干预工作措施提供参考.rn 方法:以问卷形式对本市几间高校不同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并对获得的数据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接受调查的高校学生对性病艾滋病知识掌握不全面,性观念趋于开放化,性行为发生率较高,但安全套使用率低,部分大学生还存在多性伴、从事或接受商业性服务、饮酒或服用精神毒品类药物后性行为等高危行为.rn 结论:应在高校中进一步加强性病艾滋病宣传教育,普及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和生殖健康知识,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和认识误区,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技能,使大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发生态度及行为的改变,控制性病艾滋病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的传播.
  • 摘要:目的:通过对广西南宁市2009~2011年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措施进行总体研究,掌握本市艾滋病母婴传播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策略提供参考依据.rn 方法:南宁市各级医疗保健机构收集南宁市2009~2011年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相关报表、HIV阳性孕产妇个案信息卡、随访卡等提取相关数据进行分析.rn 结果:2009~2011年南宁市孕产妇共检出HIV感染者317例,感染率为0.103%,各年度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72,P=0.456);HIV感染者年龄以20~34岁(284例/86.1%)为主;民族以汉族(156例/47.6%)和壮族(143例/47.0%)为主;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为主(239例/75.4%);职业以无业(106例/33.4%)和农民为主(112例/35.3%);婚姻状况以初婚为主(256例/80.76%);按户籍地分布以南宁市(216例/68.14%)和广西其他地市(93例/29.34%)为主;孕产妇发现艾滋病感染时期以孕期保健(233例/73.50%)为主;传播途径分布以性传播(227例/71.61%)为主,各年度艾滋病性传播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χ2=4.895,P=0.086);各年度HIV感染孕妇终止妊娠率分别是4.49%、8.08%、1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19,P=0.004);继续分娩的的孕妇数为282例,各年度服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4,P=0.725);分娩方式以阴道产阴道产(173例/61.35%)为主;所生婴儿人工喂养271人,各年度人工喂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76,P=0.645);活产278人,其中服抗病毒药物256人,服药率92.09%,各年度服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3,P=0.912);婴儿12月龄随访进行HIV 抗体筛查218人,各年度筛查率无统计学意义(χ2=0.019,P=0.991);结果阳性22人,各年度筛查HIV 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χ2=0.128,P=0.938).随访满18月龄婴儿进行HIV 抗体确证试验226人,各年度筛查率无统计学意义(χ2=0.067,P=0.967),有1例阳性;12月龄和18月龄分别为36 名(60.00%)和37 名(88.10%)婴儿因为失访未能进行HIV 抗体筛查.rn 结论:2009~2011年南宁市孕产妇HIV感染率呈平稳趋势,性传播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艾滋病母婴阻断效果显著,但孕产妇及所生婴儿失访问题严峻,有必要继续采取有效的预防策略及措施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
  • 摘要:目的:了解海口地区疑似生殖器疱疹患者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情况.rn 方法:用核酸PCR-荧光探针法对本院1312例疑似生殖器疱疹患者进行HSV-1/2型基因检测.rn 结果:1312例疑似生殖器疱疹患者中,HSV-1型阳性22例,阳性率1.68%(22/1312),HSV-2型阳性621例,阳性率47.33%(621/1312),单纯疱疹病毒阳性患者共643例,阳性率49.01% (643/1312),未发现合并感染者.643例HSV 阳性患者,有典型临床症状(溃疡,结痂,水疱等)426例,占66.25% ;无症状217例,占33.75%.HSV-1型阳性率与HSV-2型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43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者中,男性465例,阳性率49.47% (465/940),女性178例,阳性率47.85%(178/372),男性与女性阳性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海口地区疑似生殖器疱疹患者HSV阳性检出率高,近50%,感染有型别差异,以HSV-2为主.无症状的HSV感染者占1/3,提示临床应重视对疑似生殖器疱疹患者进行HSV基因检测,避免误诊漏诊.HSV感染率无性别差异.
  •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2007-2011年全国性病检验实验室沙眼衣原体(Ct)抗原检测室间质量评价结果,为进一步提高性病临床实验室Ct检测水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rn 方法:向参加室间质评的性病检测实验室发放模拟临床Ct检测拭子的质控品,性病控制中心对回报检测结果进行评价分析后,将考核成绩反馈至各实验室.rn 结果:全国性病检验实验室Ct检测结果的总符合率由2007年的84.93%上升到2011年的90.54%;优秀率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从2007年的47.95%提高到-2011年的52.25%,其中2009年优秀率为70.00%.rn 结论:经过5年严格的室间质量评价及质量管理,全国性病实验室Ct抗原检测的能力逐年提高,且考核成绩亦不断提高.
  • 摘要:目的:研究HIV-1基因突变株对艾滋病流行的关系,为控制艾滋病流行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分三时段检测贵州省多地区190份HIV-1毒株样本,用套式PCR扩增其Env基因和测序分析,实验结果与贵州省艾滋病流行现状进行相关分析.rn 结果:贵州省HIV-1毒株经变异产生了CRF07-BC、CRF08-BC、CRF01-AE 三种新的基因重组亚型毒株,亚型的产生、传播与贵州省艾滋病的爆发流行高度相关.rn 结论:HIV-1毒株的突变或重组加速了贵州省艾滋病的传播与流行;HIV-1基因突变引起亚型改变先于HIV的爆发流行,及时监控HIV-1基因突变情况,对于防控艾滋病的爆发流行有重要的预警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PV)DNA基因分型技术检测在宫颈癌防治方面的应用价值.rn 方法:采HPV分型流式点阵检测方法对30例妇科门诊就诊者及29例劳教所收容的女性性工作者进行HPV分型检测.rn 结果:59例样本中,检出HPV 阳性者23例,总阳性率为39.0%,其中单纯高危型感染14例,占感染率60.9%,单纯低危型感染1例占感染病例4.3%,两种高危型混合感染3例,占感染病例13.1%,两种高危低危混合感染5例,占感染病例21.7%.高危型患者其亚型感染率由高到低依次为HPV16、39、83、68、51、26、58、33、35、56 、55和66.低危型依次为HPV6、11、44和61。rn 结论:HPV基因分型可同时进行多种亚型的检测,有利于对宫颈癌的早期预警和早期治疗.
  • 摘要:目的:了解广州地区淋球菌对阿奇霉素的耐药性.方法:用琼脂稀释法测定阿奇霉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278株淋球菌中检出阿奇霉素敏感株174(62.6%)株,中敏株58株(20.9%),耐药株46株(1 6.5%).结论:阿奇霉素的耐药率达到1 6.5%,应该引起临床重视,临床要规范合理应用抗生素,同时加强淋球菌耐药性的连续性监测十分重要.
  • 摘要:目的:探讨梅毒检测方法的优越性及梅毒诊断价值分析.rn 方法: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三种方法对160例梅毒患者血清标本和100例正常血清标本进行对比检测,用来比较各自的敏感性和特异性.rn 结果: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敏感性为74.38%,特异性为69%;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敏感性为97.50%,特异性为98%;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敏感性为98.75%,特异性为100%;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rn 结论:梅毒检测方法各有优缺点,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可作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补充方法,是目前一般实验室梅毒检测的金标准.
  • 摘要: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bomatis,CT)感染为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引起的疾病范围广泛,并能导致诸如盆腔炎及异位妊娠等严重并发症.目前在诸多的CT实验室诊断方法中,细胞培养仍是诊断CT感染最为可靠的方法.现将从事CT细胞培养20余年工作中一些容易被忽视的技术环节(常规操作略)及体会进行总结.本文主要介绍了细胞培养的离心条件、细胞培养基的选择、分离培养基、运送培养基、细胞株的选择、标本保存与接种、McCoy细胞的传代(数)和培养以及防污染问题的操作步骤,并指出对从事细胞培养工作的实验人员来说,应具备过硬的无菌操作技术和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才能保证做好细胞培养工作。
  • 摘要:为了客观地评价该免疫层析法试剂在泌尿生殖道衣原体感染的检测质量,探讨临床应用价值,对性病门诊患者进行C下感染的筛查。发现改良后的免疫层析试剂的总体符合率与PCR相比达到了91.20%。体抗原的能力,是提高免疫层析法敏感性的核心问题。本研究试剂采用衣原体种属特异性脂多糖(LPS)抗原优势表位表达的多重嵌合重组蛋白,按照1个抗体包被,2个抗体标记胶体金探针,提高了衣原体特异性抗原的捕捉能力。另外在抗原裂解液的离子强度和pH缓冲能力方面作了优化。大幅度提高了免疫层析法的敏感性。对女性检测阳性率达到88.2%与PCR-CT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57p>0.05)。这个结果较以往的报导提高了38%,本研究也发现该层析法试剂对男性样品检测敏感性73.20%。虽然较蒋娟报导57.14%有所提高,但是仍然需要慎重检测男性患者。
  • 摘要:目的:探讨麻风病院的未来发展方向.方法:通过对麻风病院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分析,做出四方面的考虑.结果:麻风病院未来发展方向:1.建设区域性麻风防治中心,实现麻风防治区域性统筹发展;2.打造皮肤科专科医院,走精品化发展道路;3.探索多种合作模式办院,走综合发展模式;4.转型转轨或自行消失.结论:要从麻风防治历史抉择、贯彻科学发展、管理者的认识和实践、工作人员追求目标和奋斗程度诸多方面进行考虑,要上下联动、多方取证、提前筹谋、达成共识.
  • 摘要:目的:考察健康志愿者单次或多次局部外用不同浓度(剂量)的他扎罗汀倍他米松乳膏后,健康皮肤对受试药物的耐受性,预测受试药物对人体皮肤潜在的不良反应及其强度.rn 方法:34例受试者分为6 组,分别进行他扎罗汀-倍他米松浓度为0.025%-0.025%、0.05%-0.05%、0.1%-0.1%、0.15%-0.15%、0.2%-0.2%、0.25%-0.25的单次给药耐受性试验.12例受试者分为2组,分别进行他扎罗汀-倍他米松浓度为0.2%-0.2%、0.15%-0.15%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7天的多次给药耐受性试验.观察受试者给药前后一般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给药部位皮肤反应情况及主观感觉、内源性皮质醇水平的变化,以及经皮吸收进入系统循环的药物量.rn 结果:试验中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单次给药34例受试者用药后均未出现与受试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各项观察指标均未发现与受试药物有关的具临床意义的异常改变.多次给药12例受试者在开始给药后0~7天给药部位无任何异常皮肤反应及自觉不适症状,给药后14天(停药后7天)0.2%-0.2%组6例受试者中5例、0.15%-0.15%组6例受试者中2例,给药部位皮肤出现轻度刺激反应症状;其它各项观察指标均未发现与受试药物有关的具临床意义的异常改变.rn 结论:他扎罗汀倍他米松乳膏单次给药的最大耐受剂量为0.25%他扎罗汀-0.25%倍他米松,5倍临床浓度.0.15%他扎罗汀-0.15%倍他米松(3倍临床浓度)连续给药7天是比较安全的.
  • 摘要:目的:研究异甘草酸镁对角质形成细胞产生促炎症细胞因子、黏附分子和对白细胞趋化功能的影响,以获得异甘草酸镁治疗炎症性皮肤病的药理学基础.rn 方法:采用2000U/ml rhIFN-γ诱导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用ELISA法检测不同浓度异甘草酸镁对HaCaT细胞IL-8、IL-6和ICAM-1产生的影响;通过琼脂糖平板法在显微镜下观察药物对10nmol/L fMLP诱引的人白细胞移动距离的影响.rn 结果:异甘草酸镁能剂量依赖性地抑制rhIFN-γ刺激引起的IL-8、IL-6和ICAM-1的产生,IC50值分别为1.21、7.23和4.17μg/ml;对fMLP诱引的人外周血白细胞趋化功能有明显影响,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IC50值为8.58μg/ml.rn 结论:异甘草酸镁可通过抑制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IL-8、IL-6、ICAM-1产生和白细胞趋化达到治疗炎症相关性皮肤病的作用.
  • 摘要:目的:研究盐酸13-己基小檗碱对T淋巴细胞活化、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以及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IL-1)产生的影响,探索该化合物针对炎症性皮肤病的作用靶点.rn 方法:体外培养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细胞以及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别用伴刀豆球蛋白A(ConA)、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rhTNF-α)、312nm窄波UVB和脂多糖(LPS)诱导,采用MTT法检测盐酸13-己基小檗碱对小鼠T淋巴细胞活化和HaCaT细胞增殖的影响,用ELISA法检测其对HaCaT细胞IL-8和TNF-α,以及小鼠腹腔巨噬细胞IL-1β产生的影响.rn 结果:盐酸13-己基小檗碱明显抑制小鼠T淋巴细胞活化(IC50≈0.123μg/ml);在0.05~0.78μg/ml 范围对HaCaT细胞增殖无明显的直接影响(抑制率<15%),能剂量依赖性抑制25ng/ml rhTNF-α诱导的HaCaT细胞IL-8 产生(IC50=0.13μg/ml)和124.2mJ/cm2 窄波UVB照射引起的HaCaT细胞TNF-α产生(IC50=0.21μg/ml);在0.01μg/ml浓度时抑制10μg/ml LPS诱导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IL-1β产生(抑制率达50%).rn 结论:盐酸13-己基小檗碱能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及炎症性细胞因子IL-8、TNF-α和IL-1β产生,提示以上作用可能是该化合物针对炎症性皮肤病的作用靶点.
  • 摘要:建立与临床上单纯性浅表皮肤感染较为接近的小鼠模型,便于致病机制和外用抗菌药物筛选及疗效观察研究.选用BALB/c小鼠,采用胶带反复粘贴法破坏局部皮肤屏障,通过TEWL值标定皮肤屏障破坏程度,然后在其创面接种金葡菌(7.5×106CFU/mL)及化脓性链球菌(1.5×108CFU/mL),建立了局部皮肤的实验感染模型,并给予氧氟沙星凝胶以验证模型的敏感性和有效性.结果显示:胶带反复粘贴7次和10次分别为金葡菌和化脓性链球菌感染前皮肤屏障破坏的最佳次数;6株金葡菌和3株化脓性链球菌局部感染后创面活菌培养结果分别为4.99±4.74、5.52±5.45、4.92±4.56、5.24±4.84、5.20±5.01、4.94±4.69和4.82±4.87、5.34±5.45、4.63±4.41CFU/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给予氧氟沙星凝胶后,对感染灶细菌生长的抑制率均大于80%.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皮肤浅表感染模型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有效性,对皮肤浅表感染发病机制研究、外用抗菌药物筛选和疗效观察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 摘要:目的:建立以醋酸曲安奈德为内标测定裸鼠皮肤中醋酸地塞米松浓度的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化质谱联用方法.方法:以甲醇沉淀皮肤匀浆液中的药物,以液相色谱柱(150mm×2.0mm,5μm)分离化合物,流动相是甲醇-水(80:20,v/v),流速是0.2mL/min.结果: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是0.05–5μg/mL;批内相对精密度偏差小于9.59%,批间相对精密度偏差小于7.82%,平均绝对回收率是89.95–95.97%.结论:该方法可成功地用于测定醋酸地塞米松在裸鼠皮肤中的浓度,并用于研究醋酸地塞米松在裸鼠皮肤中的经皮吸收过程.
  • 摘要: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醇对体外培养人黑素瘤M14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rn 方法:利用CCK8检测不同浓度和时间雷公藤内酯醇作用下对黑素瘤M14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用10nmol/L、20nmol/L和30nmol/L三种浓度雷公藤内酯醇作用48h 后,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Annexin-Ⅴ/PI法观察M14细胞凋亡的变化;用Hoechst33258染色法观察30nmol/L雷公藤内酯醇作用48h后细胞凋亡的形态变化.rn 结果:细胞周期显示雷公藤内酯醇处理过的M14细胞S期比例高于对照组,G2/M期比例低于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及10nmol/L、20nmol/L和30 nmol/L浓度雷公藤内酯醇处理的M14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92 ± 0.17%,20.99±0.40%,34.28±2.04%和63.38±0.71%,呈剂量依赖性诱导M14细胞凋亡,经30nmol/L雷公藤内酯醇作用后Hoechst33258染色示凋亡细胞形态改变.rn 结论:雷公藤内酯醇对黑素瘤M14细胞具有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维胺酯对皮肤鳞癌细胞系SCL-1增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rn 方法:MTT法检测不同浓度(5、10、20、40、80μmol/L)维胺酯作用SCL-1细胞24、72h后细胞增殖率.10μmol/L维胺酯作用SCL-1细胞24 h,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维A酸受体(RAR)α、RARβ、RARγ、维A酸X受体(RXR)α和他扎罗汀诱导基因1(TIG1)、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26A1(CYP26A1)mRNA的表达;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10μmol/L维胺酯作用SCL-1细胞24h激活蛋白1(AP-1)转录活性的变化.rn 结果:5-80μmol/L的维胺酯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的抑制SCL-1细胞.10μmol/L维胺酯作用24h后,SCL-1细胞的G1期百分比上升,而S期、G2期百分比下降.10μmol/L维胺酯不诱导RARα、RARβ、RARγ、RXRα、TIG1和CYP26A1mRNA的表达,但能在24h内抑制AP-1的转录激活.rn 结论:维胺酯抑制SCL-1细胞增殖涉及G1期细胞阻滞,其作用机制不依赖于经典的维A酸受体通路,而与抑制AP-1的转录活性有关.
  • 摘要:近年来,雷公藤内酯醇作为从雷公藤中提取的二萜类化合物,其对多种人肿瘤细胞系的抗肿瘤活性已受到广泛重视.本研究通过CCK8实验,Hoechst33258染色及流式细胞术首次表明雷公藤内酯醇对于人黑素瘤A375细胞系的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活性.接着,caspase活性检测提示雷公藤内酯醇通过caspase和细胞内凋亡通路诱导凋亡.同时,NF-kB(p65)的表达及其下游基因如Bcl-2,Bcl-XL的下调显示雷公藤内酯醇通过NF-kB介导A375细胞凋亡,同时,该结果证实了前述雷公藤内酯醇通过caspase及NF-kB介导A375细胞凋亡的信号通路.
  • 摘要:淋病是全球流行率第二位的细菌性性传播感染,据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每年全球约有1亿6百万的新发淋球菌感染病例.本文首先介绍了从耐药监测系统的报告、临床治疗失败病例的报道等方面对头抱菌素的耐药状况进行分析,然后介绍了淋球菌ESCs耐药性及治疗失败的监测的头抱菌素低敏/耐药的标准、分子检测方法、临床治疗失败病例的监测方法,最后指出了ESCs耐药性的治疗应对:治疗方面的应对策略包括:对现有抗生素有效性的研究,增加剂量、改变途径、联合用药,评价新的抗菌药物治疗淋病的有效性,包括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以及多中心临床试验,为淋病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尤其应提高咽部感染的诊断敏感性并强化随访判愈。
  • 摘要:巨大型尖锐湿疣是临床上较为少见的一种性传播疾病,通常累及男女外阴部位;治疗过程中让临床医师最为棘手和困惑的问题是其高复发率,本病例采用外科电刀手术切除联合二氧化碳激光,后续使用光动力作为序贯治疗,于腰麻下行玩体刮除及二氧化碳激光祛除术,术后积极止血,抗感染及对症治疗,14天后患者及家属要求出院,出院时创面已大部干燥结痴,遗留中央部少许基底潮红面,上散在新生肉芽组织,表面稍湿润,无脓性分泌物,无异味。嘱患者注意创面清洁,换药处理,一周后门诊随诊,行光动力治疗,每周1次,连续3周,随访患者3月无新发皮疹。
  • 摘要:本文通过对巨大型和较小型尖锐湿疣的男性患者的诊断进行概述,说明了巨大CA尚需与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和玩状癌鉴别诊断,后者多见于中老年人,损害呈暗红色状增生物,质硬,易形成溃疡,并向周围扩展,边缘常隆起,病理上可见细胞间变,无空泡细胞是与巨大CA的主要区别。较小CA应和阴茎珍珠状丘疹病、扁平湿玩等鉴别诊断,前者多见于成人,发于阴茎冠状沟成串珠状排列的丘疹,呈鱼籽状、大小一致、淡红色、互不融合、不增大、无自觉症状、醋酸白试验阴性,组织病理示丰富血管网,表皮内无空泡化细胞,绕以致密结缔组织。后者发生于肛周及外生殖器粘膜部位的二期梅毒。皮损为湿性丘疹迅速增大融合成高起的斑块,表面光滑,涂片可见大量梅毒螺旋体,梅毒而清试验强阳性。巨大CA和较小CA治疗原则相同,但笔者临床经验告诉:对巨大CA,宜先清洁玩体表面分泌物,先行药物如0.1%他扎罗汀乳膏,0.5%味喹莫特乳膏等相关药物交替外用1月,使巨大玩体组织萎缩变性缩小,再在局麻下行物理祛除玩体术,如激光、电离子或微波等进行分节段彻底治疗。因物理治疗属于侵袭性,术后创伤大、渗出多及后续治疗繁多麻烦,近年来应用非侵袭性光动力疗法新技术值得关注。虽然巨大CA经治疗后仅能达到无可见玩体状态,6个月内不复发仅视为临床治愈,但是不能达到生物治愈。为预防复发和减轻患者痛苦,联合应用免疫调节剂,如干扰素、胸腺肤及转移因子等药物,最佳应用时限为3-6月,密切观察,定期随诊;将获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研究微量营养素对HIV感染者营养缺乏病的影响.方法:选择25-49岁的HIV感染者,试验组服用复合微量营养素片,对照组服用安慰剂.实验开始及结束时分别进行营养缺乏病的诊断.结果:干预前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身高、体重和微量营养素摄入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HIV感染者试验组干预后营养缺乏病的发病率低于干预前,也低于对照组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后营养缺乏病的发病率不低干预前,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充微量营养素能降低HIV感染者营养缺乏病的发病率.
  • 摘要:目的:观察当归苦参丸治疗蠕形螨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9例患者随机分配为两组,治疗组38例,对照组41例.对照组口服奥硝唑分散片,外用甲硝唑凝胶.治疗组除使用上述药物外加用口服当归苦参丸.总疗程6周,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6.32%、51.22%,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归苦参丸对于蠕形螨病的治疗安全有效.
  • 摘要:目的:测定试验动物皮肤给药后的皮内药物浓度,观察受试制剂的经皮渗透及进入皮肤的药物水平.方法:试验乳猪局部外用酞丁胺软膏后,采用匀浆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皮内药物浓度.结果:酞丁安软膏外用于皮肤后,有一定量的经皮吸收和渗透,但是吸收量相对较低.结论:本试验结果可为酞丁安人体皮肤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参考.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