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05年新生儿营养支持研讨会
2005年新生儿营养支持研讨会

2005年新生儿营养支持研讨会

  • 召开年:2005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05-06

主办单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

会议文集:2005年新生儿营养支持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早产儿于生后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生理性贫血,其血红蛋白可于生后4-8周达最低值。其主要原因很多。目前给早产儿提供全面营养被日益受到重视。早产儿常因消化功能低下需胃肠道外营养支持,该项治疗可导致维生素A、E的丢失,而早产儿本身体内各种维生素的储备量较低。因此,及早补充各种维生素对早产儿显得更为重要。提示早期补充多种维生素能促进早产儿铁的利用及血红蛋白的合成和红细胞的生长,对防治早产儿贫血有一定的作用。本文以贫血、浮肿2例患者为例,介绍了Vit E治疗早产儿贫血及浮肿实例,取得了满意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积极规范的肠内外营养支持策略对早产儿的益处及安伞性。rn 方法:研究组为2004年1月~2005年2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61例早产儿,按照尽量早开奶、微量喂养、母乳喂养、非营养性吸吮、必要时尽早开始积极的肠外营养的原则提供积极的营养支持;符合相同入选标准的2000年1月至2001年9月的61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通过比较达到推荐摄入标准(RDIs)的时间、体重增长情况及住院时间探讨对早产儿可能的益处,并通过比较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及败血症的发生率探讨其安全性。rn 结果:研究组达到RDIs的时间较对照组所需时间短(11.16vs 18.43天)。研究组有53例,对照组有56例出现了生理性体重下降,研究组较对照组恢复体重所需时间短(7.28 vs10.80天)。研究组住院期间体重增长速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小于胎龄儿(SGA)的例数自出生时的26/61增至出院时的41/61,而对照组自出生时的30/61增至出院时的48/61,研究组新增的比例小(24.6%vs29.5%)。研究组中极低出生体重组与较大出生体重组比较,达到RDIs所需时间长,但体重增长速度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组的极低出生体重儿较对照组达RDIs所需时间明显缩短,但体重增长速度和平均住院时间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组无NEC发生,而对照组发生3例。研究组败血症的例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5例vs 13例,发生率8.2% vs21.3%,p<0.05)。rn 结论:早期积极规范的营养支持策略对早产儿是有益且安全的。
  • 摘要:目的:分析危重新生儿长期静脉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PNAC)的临床特点以及影响因素,探讨其预后情况。rn 方法:2002.1~2004.9期间在本NICU接受静脉营养治疗时间超过2周的婴儿,分为发生胆汁淤积症组(PNAC)26例和未发生胆汁淤积症组(Control)34例两组。所有病人均进行详细的痫史复习,了解原有基础疾病治疗恢复情况以及静脉营养实施情况,特别了解有无肠道喂养情况,并计算每日经静脉营养补充热卡量。对所入选病人进行常规保肝和利胆治疗2~4周,治疗期间每周监测血生化、肝功能,治疗结束后根据情况每2~4周复查肝功能和血生化以及肝脏B超,所有病人均随访至六个月判断预后。rn 结果:①PNAC中,体重2000g以下者占84.6%,而Control group组中,体重2000g以下者为47.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静脉营养第一周内完全禁食者,PNAC为80.8%,而Control group仅为23.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PNAC中,预后良好占76.9%,而Control group组预后良好为97.1%,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rn 结论:新生儿长期静脉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的发生与出生体重、静脉营养时未能尽早进行胃肠内营养密切相关。总体而言,经过早期认识和积极处理,新生儿期静脉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的预后相对较好。
  • 摘要:目的:临床研究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I)与早产儿的营养以及生长调控的关系。rn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41例早产适于胎龄儿出生后第8、15天的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水平。同时监测早产儿的体重、身长,每天摄入的能量、蛋白质以及母乳量。rn 结:果早产儿出生后第8天、15天血清IGF-I水平分别与生后3~7天、8~14天供给能量、蛋白质的量呈正相关(P<0.05);胎龄、出生体重分别与出生后第8天血清IGF-I水平呈正相关(P<0.05),而与出生后第15天血清IGF-I水平不相关(P>0.05)。早产儿在出生体重、胎龄、摄入的蛋白质和能量同等的情况下,摄入母乳量越多,血清IGF-I水平越高(P<0.05)。而且血清IGF-I水平随着早产儿的日龄而上升,与体重增长速度和Kaup指数呈正相关。rn 结论:血清IGF-I水平受到早产儿摄入蛋白质、能量和母乳喂养量和日龄的影响,是早产儿生后早期的生长调控激素,IGF-I可作为反映早产儿早期营养和生长的一个指标。
  • 摘要:目的:评价早产儿在出院时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发生率(≤P1O相应宫内生长曲线)。rn 方法:选取我院2000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出院的早产儿318例(入院胎龄评分<37周;入院日龄(24小时;住院天数≥7天;具有完整的出生体重、头围和出院体重、头围),胎龄评分采用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简易胎龄评分法,宫内生长曲线值采用中国15城市不同胎龄新生儿出生体重、头围值(1986—1987年),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rn 结果:318例早产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发生率以出院体重评价为48.7%,以出院头围评价则为21.1%:应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入院胎龄对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组和非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组呈非正态分布,非参数检验2组差异有显著性(Z=-2.659,p=0.008);出生体重对2组呈正态分布,单向方差检验2组差异有显著(F=97.366,p=0.000)。rn 结论: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在早产儿中仍然是严重的问题,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
  • 摘要:早产儿各个系统器官发育和生理功能尚未成熟,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很低,尤其是伴有严重疾病需要接受手术的病例。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的吸吮和吞咽反射很弱,胃壁薄、容量小,易发生溢奶、呕吐和呛咳。早产儿肠道对脂肪的吸收能力差,容易发生腹泻、腹胀和消化不良。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围术期营养支持疗法对术后康复显得尤为重要。rn 本研究治疗3例山生体重低于1500g的早产儿,分别患有胃壁肌层缺如并破裂、回肠扭转并坏死、脐膨出伴肠穿孔和肠闭锁,经手术治疗配合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疗法,均获痊愈。
  • 摘要:“营养程序化”指在发育的关键期或敏感期的营养状况将对机体或各器官功能产生长期乃至终生的影响。对于低出生体重儿来说,程序化是指在胎儿期或婴儿早期的营养状况和喂养模式将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健康。rn 本文阐述了早期营养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了早期营养与某些疾病的关系,并对早产儿营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
  • 摘要:目的:研究母鼠孕期和哺乳期食物中添加LNA或DHA对其血清和乳汁中脂质代谢的影响。rn 方法:24只实验母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8只。分别给予对照饲料(低LNA和DHA)、添加LNA饲料(加LNA 100mg/d)和添加DHA饲料(加DHA 100 mg/d)。在母鼠孕早期、中期、分娩时、哺乳中期和晚期分别采集母鼠血标本,在哺乳中期和晚期采集母鼠乳汁标本。用GC-2010气相色谱仪分析其血清和奶汁中的脂肪酸成分。rn 结果:添加DHA组母鼠其孕期和哺乳期的血中和奶汁中的DHA含量显著升高,显著高于LNA组和对照组。添加LNA组母鼠其孕期和哺乳期血中LNA,EPA和DHA的含量较对照组有明显升高,奶汁中LNA和EPA的含量也有明显提高,但奶中DHA含量升高小明显。rn 结论:DHA对胎儿和新生儿脑和视网膜的发育非常重要,母亲孕期和哺乳期补充DHA能够使其血和乳汁中的DHA含量较快升高,有利于胎儿和新生儿获得较多的DHA,有利于其生长发育。
  • 摘要:目的:为了进一步了解住院早产儿营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rn 方法:对近2年我院住院治疗一周以上共74例不同胎龄早产儿住院期间营养状况进行回顾调查分析,按胎龄大小分为≤30w、30~35w、≥35w三组,分别统计静脉营养时间、绎肠喂养开始日龄、平均住院日、出院体重位于同龄胎儿平均体重的百分位数及其并发症等。rn 结果:三组间静脉营养时间、平均住院日间差异显著,与孕龄成反比,但开始经肠喂养时间没有显著差异。30~35w组入院后体重小于同龄胎儿10百分位以下者较入院前显著增多,其它两组无显著差异。胎膜早破、妊高症是早产的主要原因,硬肿、黄疸、肺炎为最常见并发症,无一例胆汁淤积发生。rn 结论:30~35w早产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迟缓,可能与静脉营养撤退过早有关,及早经肠喂养、慎用脂肪乳可能降低胆汁淤积发生率。
  • 摘要:目的:计算非喂养不耐受新生儿正常胃残留量,分析胃残留物的性状对喂养量的影响,评价胃残留量作为新生儿喂养不耐受诊断指标的敏感度、特异度及诊断指数。rn 方法:对2003年1月-2003年11月收治的381例新生儿进行临床观察,按黄瑛诊断标准分为喂养不耐受组和非喂养不耐受组。喂养不耐受组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连用3-5天。观察临床指标为每U奶量、热卡、24h胃残留量/24h进奶量(GRV%)。胃残留物的性状(分为:无色粘液、奶状、咖啡状、黄色、绿色、血性及GRV=0),分析不同性状的胃残留物对喂养量的影响。判断喂养不耐受组喂养成功的金标准为:出生后第10天喂养量达100ml/kg.d(D10,V10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不同性状的胃残留物对喂养量的影响,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正常GRV%值,用诊断试验的评价指标来分析胃残留量作为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指标的敏感性度、特异度及诊断指数。rn 结果:①正常足月儿、出生体重(BW)≤2000g早产儿、2001-2500g的早产儿、>2500g的早产儿每次胃残留量分别为3.2±1.5ml、1.5士0.5ml、1.7±1.1 ml、3.3±1.4m;②正常足月儿、出生体重(Bw)≤2000g早产儿、2001-2500g的早产儿、>2500g的早产儿的GRV%分别为67±3.5%、8.1±3.7%、8.0±3.2%、11.1±3.9%;③血性胃残留物对第7天喂养量(V7)有影响(F=8.278,p=0.007),而其余性质的胃残留物对V7均无影响(p>0.05);④7种胃残留物性状对V10均无影向(p>0.05);⑤早产儿GRV%起点值为40%、足月儿为30%时与金标准比较,灵敏度(90.9%、100%)、特异度(53.8%、6o%)、诊断指数最高(144.7%、150%),假阴性率(9.1%、0%)、假阳性率(46.2%、50%)。rn 结论:正常足月儿、早产儿GRV%(上限)分别为15%、15-20%,每次胃残留量分别为5ml、3-5ml。血性胃残留物对喂养有影响,而绿色胃残留物时喂养无影响。以早产儿GRV%≥30%、诊断喂养不耐受的敏感度为90.9%,特异度为23.1%。单独使用胃残留物作为诊昕喂养不耐受的指标,GRV%≥30%的诊断指数为114%,没有达到170%,说明指标还不够理想。以早产儿GRV%≥40%,诊昕喂养不耐受的敏感度为90.996,特异度为53.8%,诊断指数为144.7%。建议可否考虑早产儿诊断喂养不耐受试用GRV%≥405为诊断指标。
  • 摘要:目的:统计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分析发生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危险因素,评价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对营养的影响。rn 方法:对2003年1月-2003年11月收治的381例新生儿进行临床观察。按黄瑛诊断标准分为喂养不耐受组和非喂养不耐受组。比较喂养不耐受组与非喂养不耐受组的喂养效果,分析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危险因素,计算喂养小耐受的发生率。rn 结果:足月儿、出生体重>2500g早产儿、2001-2500g早产儿、≤2000 g早产儿等四组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分别为9.7%、25%、50%、73.7%,有明显差别(x2=92.205,p<0.01)。足月儿及不同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组热卡达80Kcal/kg.d及恢复出生体重的日龄明显晚于非喂养不耐受组。低体重(p<0.01)、宫内窘迫(p<0.05)、消化道出血(p<0.01)是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危险凶素。喂养不耐受患儿有消化道出血组达全肠道喂养的日龄比无消化道出血组明显延长(17.63±7,97与12.29±5.34天,t=-2.121,p<0.05)。rn 结论:足月儿、出生体重>2500g早产儿、2001-2500g早产儿、(2000 g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组的发生率分别为9.7%、25%、50%、73.7%。用热卡值达80Kcal/kg.d及恢复出生体重的日龄来评价喂养不耐受的营养指标有临床意义。低体重、胎儿宫内窘迫、消化道出血是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危险因素。消化道出血组达全肠道喂养的日龄比无消化道出血组明显延长。
  •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营养方式对早产儿空腹血中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探讨合理营养方式。rn 方法:根据对胃肠道喂养的耐受情况将82例早产儿分为全静脉营养组(早产1组,23例)、全胃肠喂养组(早产2组,34例)及微量喂养组(早产3组,25例,部分静脉营养),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组早产儿生后第3天及第7天空腹血中胃动素、胃泌素浓度。rn 结果:早产1组、早产2组及早产3组生后开始耐受全胃肠喂养时间分别为:11.67±3.45天,1.53±0.95天及6.46±1.34天;早产2组及早产3组生后第7天空腹血中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较第3天明显升高;早产2组及早产3组生后第3天及第7天空腹血中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均高于早产1组(P<0.05);早产2组及早产3组之间第7天胃泌素水平没有显著差异(P<0.05)。rn 结论:早产儿胃肠激素水平与其胃肠功能成熟度呈正相关,经口摄入营养物能刺激早产儿胃肠激素的分泌和释放,促进其胃肠功能成熟。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